📖 ZKIZ Archives


觸寶:8年坐擁7億用戶,一家創業公司的得失與糾結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505/155588.shtml

觸寶:8年坐擁7億用戶,一家創業公司的得失與糾結
周路平 周路平

觸寶:8年坐擁7億用戶,一家創業公司的得失與糾結

“我們這個決定早兩年做的話,有可能現在沒搜狗什麽事兒了。”

文|周路平 編輯|王冀

黑馬說:

從最初的用戶收費到後來的廠商專利授權收費,觸寶在全球的海外用戶超過3億,得到了與高通等大公司合作的機會,然而在強勢的廠商面前,觸寶無法兼顧海量的用戶,也漸漸失去了占領國內輸入法市場的良好時機。8年坐擁7億用戶的觸寶公司背後又有著怎樣的得失與糾結?觸寶下一步的戰略部署又有何側重點?

正文如下:

獲得了一個國際大獎,打贏了一場跨國官司。

在人們的認知里,這家叫觸寶的上海互聯網公司,在海外的8年里大體上就做了上述兩件揚眉吐氣的事。

鮮為人知的是,這家早年出海的公司曾經兩次面臨國內與海外市場的決擇時,最終都選擇了海外,錯過了與搜狗競爭國內輸入法市場的機會。

“我們這個決定早兩年做的話,可能會完全不一樣。”時隔多年,觸寶創始人兼CEO王佳梁對創業家&i黑馬感慨,“有可能現在沒搜狗什麽事兒了。”

據觸寶官方宣稱,目前觸寶產品的用戶數超過7億,其中觸寶輸入法3億,觸寶電話用戶數達4億(日活躍用戶5000多萬)。

圈地收錢:每部手機收2塊

2008年初,張瞰終於被王佳梁從微軟“忽悠”出來了。但在王佳梁看來,這是“拯救”,“其實我只是把他心中創業的種子喚醒,把他從水深火熱中拯救出來。”

王佳梁很有想法,帶著創業的念頭進入微軟中國亞洲工程院,認識了後來的合夥人、觸寶總裁張瞰。

2007年,兩人一塊兒去美國出差,恰逢蘋果公司和HTC發布了智能手機新品,智能手機開始爆發出強勁勢頭。兩人預感PC時代很快就要過去,移動將成為未來的方向。

張瞰專門在美國托人買了一部iPhone,想著有什麽地方可以改進,完全出於極客的興趣。王佳梁喜歡用手機收發郵件,用的還是黑莓手機。

盡管這兩款手機在當時已是佼佼者,但輸入法的體驗都很糟糕,易按錯,還無法自動糾錯。國外甚至有網站專門總結iPhone繁瑣的輸入,從而造成的各種誤解。最終兩人把目光聚焦在了輸入法。

張瞰跟王佳梁打賭,用一個周末,做出一款輸入法。兩天後,他做出了一個很傻的原型,不過能在手機上搭載運行,更為關鍵的是,體驗比原生的輸入法更好。這一點令王佳梁異常驚喜,兩人開始動手改良。當時他們還在微軟,白天上班,晚上回去寫代碼,經常寫到深夜。

做了兩個月時間,產品大體成型,體驗得到了改善。他們把輸入法放到網上,跟別人分享,簡單地把下載鏈接發到了論壇上,便沒有再管。那個時候還沒有專門的應用下載渠道,主要的分發渠道是論壇。下載還非常麻煩,先要手機連接電腦,然後通過電腦把軟件裝上。

兩個星期後,王佳梁給張瞰打來電話,放在網上的輸入法兩周內產生了10萬下載量,甚至還有老外給他們寫感謝信。

這一突如其來的成功讓王佳梁感覺大有可為,便正兒八經決定,把這件事情做成一件偉大的事情。

張瞰沒想過自己創業,但王佳梁一直謀劃著,慫恿他離開微軟。

2008年初,兩人離職創辦觸寶(touch pal),同年8月,公司正式註冊成立。考慮到贏利,兩人把輸入法基礎的功能免費,額外的功能需要用戶付費,每部手機12.99美元。當時一個月能收入幾萬塊,日子還算湊合,但這種模式不可能做大。

轉折發生在西班牙的巴塞羅那。

2009年,公司成立不到一年的王佳梁決定參加在巴塞羅那舉辦的GSMA(Global mobile innovation award)通信展評選,原因很簡單,冠軍將免費獲得參展資格。觸寶亟需在這種世界舞臺打開局面。

2009年2月,經過四輪評選,觸寶和全球另外7支隊伍進入總決賽,並最終獲得了“全球移動創新大獎”,這是中國人首次獲得這一獎項。當選的理由除了輸入法自身的價值因素,也在於王佳梁在每一輪參賽都有新的創新,這被認為符合創新的本質。

與得獎一塊到來的是媒體報道和廠商訂單。T-Mobile(德國電信子公司)是第一家找上門的合作方,當時他們的一款手機由華為代工。

目睹了觸寶在巴塞羅那的表現,T-Mobile便牽頭把觸寶介紹給了華為。雙方順利簽訂了第一筆合同,12萬人民幣,預裝一批手機。

更大的紅利才剛剛開始。T-Mobile的示範效應很快顯現,其他廠商紛紛效仿,包括Orange(法國運營商)、中興、HTC都找上門合作。觸寶得以成功出海。

2

觸寶創始人兼CEO 王佳梁

合作方的湧入給觸寶帶來了第一次商業模式轉變——從原本向用戶收費改為廠商預裝,收專利授權費,每裝一部手機給一筆錢。這種做法持續了兩年,年收入達到2000萬人民幣上下。

“HTC賣一臺手機,天上就飄了幾塊錢下來。”張瞰對創業家&i黑馬說,好的情況下,一臺手機可以收0.3美元,相當於人民幣2塊多。

2010年,觸寶引入了第一筆投資,420萬美元。2012年,觸寶的年營收已接近3000萬人民幣,贏利突破百萬。

“早兩年,可能就沒搜狗什麽事兒了”

坐收專利授權費的美好時代,沒多長時間就遭到了巨頭的挑戰。

張瞰猶然記得,當年觸寶最大的合作方來自高通。這家全球最大的芯片供應商當時在牽頭做一款智能手機的操作系統,需要在全球範圍內采購輸入法,觸寶最終被選中。這是一筆大買賣,將近150萬美元,“自己做生意也沒賺過那麽多錢。”

盡管訂單誘人,其中反映的問題對張瞰觸動很大。當時他發現高通特別強勢,原本觸寶希望按臺收費,每裝一臺手機,給一份錢。這麽做容易形成規模。但這個想法遭到高通無情地碾壓。

張瞰回憶,高通當時毫不避諱地告訴他,作為一家中國公司,授權費就不應該比美國公司貴,就算技術好,也不能貴,這是我們用你的理由之一。

在強勢的高通面前,需要生存的觸寶將商業模式切換成按年收費。不管裝多少臺,錢一次性付清。後來華為、中興、HTC都改成這種模式。為了降低邊際成本,廠商盡可能給每一臺手機都安裝。

“每臺都要付錢,能不裝就不裝;如果改成一次性付費,它們就盡量多裝,反正錢已經交了。”王佳梁對創業家&i黑馬說,這種轉換直接影響了手機廠商們的心態。

高通的做法雖然帶來了收入,卻扼殺了觸寶的想象空間。張瞰算過一筆賬,全世界所有的手機都裝上觸寶輸入法,每年大概也就上億美元的規模。“因為授權費不可能越收越多,你真的全裝了,又會被告壟斷。”

與廠商在價格上的強勢相比,終端用戶的疏遠才真正令觸寶感到害怕。早期,王佳梁把產品直接放到網上,用戶去下載,然後給他們寫郵件反饋。而與廠商們的合作,無形之中把原有業務從to C轉移到了 toB。觸寶的所有反饋都來自廠商,而廠商並不完全理解用戶。張瞰發現,廠商經常提一些奇奇怪怪的需求,而這個需求可能只是來自於某個領導,但拿人錢手短的觸寶卻不得不遵旨照辦。

此時的觸寶在悄悄地失去另一個機會。

3

觸寶位於矽谷的辦公地

2009年前後,觸寶已經開發了中文輸入法,當時搜狗輸入法在電腦端已經相當強悍,市場占有率達到70%。但手機端市場大局未定,搜狗才剛剛推出移動端產品。另外幾家還是創業公司,包括後來被百度收購的點訊梅花,被騰訊收購的A4輸入法。國內市場早期還是一片藍海。

很遺憾,觸寶這家有先發優勢的企業卻與國內市場失之交臂。

面對誘人蛋糕,作為創始人兼CEO的王佳梁並非毫無心動。只是當觸寶把輸入法免費放在應用市場下載時,很快受到了來自廠商的壓力。“他們說為什麽要把產品免費地放在網上,同時還要賣給我們?”一方面是實實在在的收入,另一方面是無法預知的未來。王佳梁只能從中二選一,於是他把觸寶輸入法在國內下線。

王佳梁的選擇有大環境的因素。除了國內市場在專利保護不力、抄襲橫行外,那個時候的創投環境遠沒有當下火熱,現在所有的公司恨不得半年融一次資,兩年上市。在觸寶初期,沒有公司敢這麽玩,資本未熱,投資人非常有限,融到一筆錢實屬不易,每個人都精打細算。

跟多數公司一樣,觸寶也變得穩紮穩打,“我要考慮的肯定是至少收入能夠解決一大部分成本,然後融到的這筆錢可以作為備用,需要的時候再拿出來用。”

在風投不發達的年份,錢往往令人難以自持。在可期的收入和海量的用戶面前,王佳梁同樣沒能做出最恰當的選擇,更不敢與廠商決裂。

“現在回過頭來看,就是很傻,很天真”,王佳梁坦承這是戰略失誤。“當時如果能夠把這些用戶給抓住的話,有可能觸寶輸入法在中國的用戶就能夠達到上億了。”目前,觸寶官方宣稱,輸入法在全球的用戶量超過3億。

“我們如果早兩年做這個決定的話,可能會完全不一樣,也有可能現在沒搜狗什麽事兒了。” 時隔七年,對於當下的輸入法格局,王佳梁無不感慨。

回過頭來看,有營收的觸寶其實並沒有想象中缺錢。它的第一筆融資在2010年,420萬美元,那筆錢直到B輪融資時還有相當一部分沒有用完。“回過頭來看,我可能會直接把這些錢投入到生產上的。”

2012年,王佳梁終於下定決心,取消了輸入法的預裝授權費,沒有廠商會介意他把輸入法免費放在手機應用市場上了,觸寶再一次面臨國內與海外市場的抉擇。

王佳梁進行過沙盤推演,如果重回國內,最多只能做到第二。觸寶在拓展海外市場的那兩年,國內的手機輸入法市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搜狗再一次在手機端獲得領先,其體量已經比第二名多了好幾個量級。而QQ、百度、訊飛這些入局者也在快速增長。

最終,失去了國內市場的觸寶,已經意識到一切為時已晚。錯過一次的觸寶決定再次放棄國內,專註海外。並定下目標:輸入法成為全球的NO.1。“如果我能夠成為全球第一的話,幹嘛要跟搜狗爭中國第一?”

如今,觸寶的輸入法業務已經非常成熟,支持全球110多種語言,覆蓋了3億用戶。整個商業模式也完全做了切換,所有的手機廠商均采用廣告分成的模式。這種模式帶來的收入已經比當時觸寶預計的、把全世界所有輸入法預裝全部拿下來的收入還要高。

放棄圈地收錢

事實上,觸寶當年看中的授權費,在不到兩年時間就被觸寶取消了。授權費並沒有看上去這麽美。王佳梁把它形容為“圈地收錢”,它需要靠大量的專利保護自己,然後不停地向對手發起訴訟,“有點像變相訛詐的感覺”。

更為重要的是,專利授權阻礙了觸寶進一步壯大。

手機廠商都是定制的產品,需要觸寶單獨為各家提供技術支持。而廠商的出貨周期漫長,基本上全年都在忙活。王佳梁算過一筆賬,加上各種專利和人工成本,“相當於我是給他(廠商)打工的,我覺得沒有什麽必要。”

這是toB生意的通病,起步容易,但做不快,也不易做大。餓了麽投資人朱嘯虎也曾表達過toB生意難做的觀點:toB的企業就一年漲個兩三倍,已經很好了,它就保持這樣的數據,很穩定。所以toB的企業就不要有爆發的幻想,如果有爆發的幻想肯定會失望,就這樣很穩定的增長,然後把這些企業服務好,把員工培訓好,這就是企業服務的本質。

另外一個讓觸寶最終放棄預裝的原因是,按臺付費的預裝模式打消了廠商的積極性。從成本考慮,廠商並不願把所有機型裝上付費的輸入法,而是更多裝在中高端機型。最終的結果是,觸寶輸入法的普及度和用戶數將越來越低。

而導火索則來自美國的競爭對手——Nuance,它憑借與蘋果手機的合作,成長為全球輸入法的霸主。

觸寶與Nuance的矛盾由來已久,真正爆發是在2012年觸寶與高通的合作,原本Nuance給高通的報價是300萬美金,而觸寶報出的價格只有一半。

2012年聖誕節前夕,王佳梁收到了來自美國的傳票。

這給他們帶來了麻煩。此時的觸寶獲得了高通的大額訂單,B輪1000萬美元融資也已到賬,前景璀璨。只是沒想到,錢剛打過來,一個月後觸寶就收到了法院的傳票,Nuance要告他們,原因是專利侵權。

這張傳票來得並不突然,此前很長一段時間,Nuance都宣稱要起訴他們,先是主動談收購,但兩次遭到拒絕。Nuance便以專利侵權的名義將觸寶告到了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這也就是後來廣為傳播的觸寶“337”調查案。

這在當時是轟動一時的案子。觸寶當年的員工不過百人,面對的是美國一家市值百億美金的上市公司。Nuance專門請了一個律師團,告了觸寶5個專利侵權。

這是一場消耗戰,應訴不僅需要花費高昂的訴訟費,中途的不確定性也使得客戶大量流失。此事還驚動了國家商務部,專門給了觸寶一些補助。

而觸寶已經沒有太多的選擇。一旦敗訴或者不應訴,將帶來滅頂之災。所有安裝觸寶的產品都將被禁止進入美國,甚至連轉運停靠都將被扣押。而只要有一批貨被扣下來,起到的將是連鎖反應,“不僅僅是一個美國市場沒了的問題”。

但打官司的費用卻貴得出奇,五個專利起訴加起來,前後預計花費800萬美元。“我們B輪的投資人,當時開會的時候,臉色一直不太好看。”

“狗屎運比較好”,王佳梁說,觸寶在最危險的時候沒有被打敗,活了下來。Nuance與觸寶最終達成和解,但前提是Nuance不再告觸寶。

當年Nuance告觸寶時,形成了連鎖反應,觸寶丟了很多合同,收入急劇下降。諸如中興、華為和HTC都是之前的客戶,HTC挑明跟王佳梁說,我們本來是要用的,但看到觸寶官司纏身,馬上就不簽了,然後去跟Nuance續約了兩年。三星同樣在快要簽合同時選擇放棄,如果官司失敗將意味著搭載觸寶輸入法的三星產品無法進入美國。

整個公司處於隨時崩盤的邊緣,錢不斷往外花,收入在減少,融資更不現實。

其實在這場官司之前,觸寶和手機廠商經常受到競爭對手的威脅和騷擾。而威脅的手段就是專利起訴,對方對外聲稱觸寶侵犯了他們的專利。

這種潛在的威脅一度令王佳梁痛苦不安,“就像達摩克利斯之劍一樣,一直讓你覺得有一些東西懸在那,懸而未決的感覺。”王佳梁頓了幾秒。

石頭的落地更加堅定了觸寶擺脫靠專利授權贏利的做法。

2012年,與Nuance打官司前後,王佳梁決定放棄授權做法,轉變商業模式,調整戰略重心。“這純粹就是收保護費,這個市場不可能是未來,”王佳梁說。

觸寶開始對中小企業打免費牌,而大企業在原有合同到期之後,也切換到免費模式;其次是把重心放在海外,尤其是美國。

“放棄掉那幾千萬的收入盡管非常可惜,但是回過頭來看,這是一筆非常劃算的生意。”觸寶的收入並未因此出現太大波動,收入從輸入法的流量中產生,譬如皮膚定制等產生的收入、輸入內容的個性化推送,與廠商分成。目前光靠這一塊兒的收入,觸寶每天進賬好幾萬美元。更為重要的是,這種做法也讓觸寶重新掌握了與廠商之間的話語權。

“互聯網時代,這個商業模式(收保護費模式)本身還有硬傷”,王佳梁對創業家&i黑馬說。而一直堅持專利授權的Nuance如今活得也愈發艱難,甚至主要的大客戶蘋果,也已經開始自己開發語音輸入法。

回國遇上微信

觸寶的產品結構非常簡單,一款手機輸入法和一款網絡電話。前者主打海外市場,後者主打國內市場。

網絡電話被認為將取代傳統電話,就像當年微信取代短信一般。“我們相信,通信一定會從運營商的網絡遷移到互聯網上。”

結合這種判斷,王佳梁最終把目標定在了有一定基礎的電話場景上。當時觸寶找了個很小的切入點——騷擾電話。

采訪途中,王佳梁的手機響起,他拿起來展示,這是一個房產中介的電話,被王佳梁手機里的觸寶電話成功攔截。

觸寶電話的前身是一款號碼助手,源於廠商的需求,廠商希望觸寶提供拼音反查功能,打一個字母能夠預知全拼——這已經是現在手機必備的功能。

後來逐漸加入防騷擾與號碼識別,觸寶是最早做這類產品的公司,目前華為和三星的手機使用的是觸寶的號碼識別庫。

2014年底,觸寶正式推出免費的網絡電話。王佳梁不打算犯四年前的錯誤,選擇以國內市場為主,直接面向C端用戶。

這是一個很多人眼饞的市場,網易和中國移動開發過易信,新浪微博投資了有信,360推出免費電話。2015年微信涉足其中,單獨成立團隊開發了微信電話本。巨頭的進入曾讓他們緊張了一陣,消息出來當天張瞰在臺灣出差,與HTC洽談合作。王佳梁打電話告訴他微信出了電話本,張瞰嚇出了一身冷汗,“這下狼來了”。

最終,他們發現微信電話本沒能真正形成威脅。“微信電話本離我們距離還挺大的,估計只有十分之一的量,那我們也就不慌了。”

觸寶在預裝上占了很大的便宜。觸寶輸入法和觸寶電話的用戶數量有一半來自預裝。目前包括華為、中興、錘子等手機都開始預裝觸寶電話。

相比於掙錢的輸入法,這是一款燒錢的產品,但其燒錢速度比其他O2O項目慢了不少,大部分投入在對話費的補貼上。

王佳梁看到了可期的未來,錢不會越燒越多,當到達一個臨界點之後,大部分電話會通過流量的形式撥打出去,兩端都走網絡,不需要再去補貼話費。而相應的,流量廣告卻能持續增長,每次通過觸寶打完電話,手機會有相應的彈窗廣告。

“廣告收入在指數級地增加,支出會有降低,一旦到了平衡點,要賺錢就會非常容易。”王佳梁沒有透露具體的營收,只是表示,單日的收入峰值已經突破100萬人民幣。

時隔4年,失去輸入法市場的觸寶得以憑觸寶電話重新回歸國內。

不合時宜的O2O

去年雙十一,王佳梁和張瞰在上海的辦公樓下裸奔了一圈。

根據此前他們對員工的承諾,雙十一的日訂單超過10萬單就裸奔,以此激勵員工鬥誌。結果比原定目標多了100多單。

4

觸寶位於上海的辦公室

2015年8月,低調多年的觸寶開了有史以來的第一場發布會——發布O2O開放平臺戰略。

這是由觸寶電話衍生出的戰略野心,O2O開放平臺將搭載於觸寶電話上。這款當時剛上線一年的產品,吸引了5000萬的下載量。

王佳梁向到場的媒體描述了一幅宏大的願景:用戶直達商家服務,不再需要下載多個APP,觸寶直接將賬戶、支付、訂單和通訊錄打通,成為O2O服務的入口。

這個想法萌芽於去年O2O興起之初,當時O2O盡管服務不錯,但大多頻次不高。王佳梁還發文斷言,低頻的O2O其實最終都很難存活下去,如果要存活的話,它會依附在一個高頻的平臺上。

而電話被看成是高頻的平臺。在觸寶的應用場景里,用戶與商戶之間的溝通,大多以電話的形式實現,而這種溝通本身蘊含著對售後服務的需求。

在這種認識和判斷之下,高頻的電話與低頻的O2O打通被看成水到渠成之事。

2015年雙十一的五天前,觸寶電話上線了幾乎所有生活服務平臺,類目尤為龐雜,包括外賣、家政、洗車、健康醫療、充值繳費等。

觸寶當時還嘗試過電商,賣各種爆款,包括餐巾紙、水果、零食等等,這些商品均來自於合作的第三方,類似於傳統的經銷代理。觸寶可以直接支付,接入第三方的訂單系統,由他們完成發貨。當時,王佳梁專門抽調了5個人負責運營,主要是做客服工作。

雙十一的電商和O2O服務訂單量最終超過了10萬單,觸寶的員工也如願看到了老板們在樓下裸奔。然而,大量訂單湧入對於一家技術類公司卻是個災難。譬如與本來生活的合作,在觸寶帶來大量流量的同時,本來生活自身的訂單也在雙十一井噴,觸寶的訂單被排在了後面。用戶不停地打電話催促,觸寶的運營人員再去催本來生活,中間存在一個多余的鏈條。

那段時間,每天光接客服電話,就幾近崩潰,張瞰到現在依然心有余悸。它對整個商業閉環的價值進行了重構,動任何一個地方,都是很大的一個挑戰。“所以這個我們做不了,我們沒這個水平”,張瞰毫不諱言。

“核心的問題是O2O本身還不夠靠譜。”在王佳梁的假設里,O2O能夠建立起用戶和商戶之間的橋梁,但後來這種假設越來越難以成立,O2O的服務能力尚未能滿足用戶的需求。而當觸寶介入時,用戶的怒火便轉移到了觸寶建立的O2O 平臺上。

“這個市場只有等到所有的人都在里面,能賺錢了,你才有可能賺錢,而現在這個市場沒有一個人賺錢。”王佳梁認識到,這不是符合當下時機的產品。

上線了一個多月,觸寶的O2O開放平臺就面臨著調整的尷尬境地。“時機還不成熟,方向是對的,終將有天會到來,但不是今天。”王佳梁決定做“合適”的事情,重新把流量賣給品牌廣告。畢竟,這方面的收益直接而穩定。

觸寶的野心

“我們海外市場做得比較早,但是真正提到海外市場時,這方面並沒有太多人會想到觸寶。”王佳梁越來越難以忍受這種低速了。

觸寶從成立到現在走過了八個年頭,拿到三輪融資,盡管員工和收入已經實現好幾倍增長,但相比於部分後起步的公司,其發展速度已經被遠遠甩在了身後。

“如果我們2010年就做了現在做的事情,輸入法也能夠在國內市場和全球市場發力的話,我們至少能做到像獵豹這樣,在移動輸入法上成為霸主。”

事實上,觸寶的前幾年在悶聲發財,在2014年觸寶電話出來之前,幾乎沒有太多的媒體報道觸寶。它的前兩輪融資也沒有對外披露,甚至也沒讓投資人披露。這有好處,避免了巨頭的直接競爭。

“現在看來,這種策略太過保守。”王佳梁把這種做法看成“很大的失敗教訓”。隨著觸寶拿到紅杉資本6500萬美元C輪融資和觸寶電話的誕生,這種轉變的意識變得愈發強烈。

被王佳梁提及的獵豹,同樣從工具起家,已經被視為中國互聯網公司出海的典型。2014年5月,獵豹登錄紐交所,市值接近20億美元。

獵豹創始人傅盛描述過其產品邏輯,工具類產品作為切入點,內容型產品打造成平臺,充分利用大數據分析的優勢服務用戶和廣告客戶。2016年3月16日,獵豹發布2015年財報,總收入達到36.84億元,同比增長108.9%,連續5年增幅超過100%。

很明顯,獵豹當下的體量早已不是靠一款瀏覽器和清理工具來支撐。獵豹的產品矩陣涵蓋了殺毒軟件、手機助手、Wi-Fi、瀏覽器,甚至遊戲和凈化器等。從工具切入的獵豹,早已經努力地往厚延伸。

比獵豹更早出海的觸寶同樣面臨著做厚的考驗。

當前,王佳梁的野心將依托於輸入法和網絡電話兩款產品,做周邊的發掘和延伸。除了之前的O2O開放平臺,觸寶的新產品BB也將面市,這是一款類似於微信語音通話的實時通信軟件。

只是,當下的觸寶,“不管是用戶的量級,還是使用的習慣,知名度,其實都還有很大的距離。”王佳梁很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

輸入法 觸寶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4965

傅盛複盤獵豹這一年:不應該糾結生死問題

“如果時光倒流,你會做什麽改變?”

當這個問題被拋給獵豹CEO傅盛時,他說有一個決定自己一定會做,那就是更有前瞻性地建立自己的Vision(願景),那麽今天獵豹的局面會大為改觀。

“雖然大家看上去獵豹成長得比較快,但是獵豹的全球化也是在自己熟知的領域里面做了一個區域性複制。”傅盛說,這件事情雖然讓整個獵豹活下來了,但是如果以今天的角度來看——為什麽一定要那麽擔心生死的問題,而不是擔心自己的核心目標問題呢?

“如果缺錢我們其實可以融資,不應該糾結自己的生死問題。回過頭來看,我可以做得更堅決和更激烈一些。”傅盛說。

在傅盛感慨的背後,曾經成功憑借工具產品“出海”的獵豹再次站在了轉型的節點——工具軟件用戶增長遇到瓶頸且前景不明、移動廣告商業變現遇阻、內容產品和直銷網絡搭建尚需時間……隨之而來的,還有業績的增長放緩和股價下跌。

面對挑戰,傅盛如何破局?

七分天災,三分人禍

已經上市兩年的獵豹曾經歷過很長一段時間的業績暴漲:例如,2015年第一季度時,獵豹移動端收入首超PC同比增長584%;而到了2015年第三季度,它的海外收入更是暴漲891%。

與此同時,憑借CM獵豹清理大師單點突破,獵豹移動也在海外市場構築起了強大的移動App矩陣。

但現在,增長瓶頸令獵豹遭遇外界質疑和股價下跌。此前,因為預計第二季同比增長只有10%-13%,不及市場預期,獵豹股價一度暴跌21.4%。

“怎麽可能不在意(股價)呢?”傅盛對第一財經記者說,“但在意也沒有用,它能促進我最大的好處是不停地在反思為什麽,我覺得是七分天災,三分人禍。”

在傅盛看來,七分天災的核心是:獵豹曾認為有一個東西穩定不變,就是公司收入的增長。

獵豹的增長主要來自於海外,一看商業的整體流量,二看每份流量的變現能力。現在的問題在於,獵豹整體流量沒有大問題,但變現能力下降了。

這不是獵豹的用戶群出現了問題,而是獵豹最大的合作夥伴Facebook調整廣告系統算法,帶給獵豹的變現能力隨之下降,這導致此前獵豹超100%增長一下子驟降到20%。

而傅盛口中的“三分人禍”則在於,之前的獵豹錢掙得太容易了,缺乏壓力和動力,導致了獵豹思變和破釜沈舟勇氣不足。“你全力以赴或者說這種破釜沈舟的勇氣的確不像上市前那麽猛了。”

傅盛說,工具只是個入口,原本變現很難,但獵豹過去搭上了移動互聯網這班車,搭上了Facebook整個全球化廣告崛起的大勢,成了那只“站在風口上的豬”,發現自己在“高速公路旁邊搭路牌”賺錢太容易了

“我們的路牌廣告被Facebook做成了首都機場的價格,結果一大批中國廠商都跟著跑去做路牌,甚至拿病毒去做路牌。”

“路牌廣告”賺錢太容易,讓獵豹少了“蓋商場做服務”的動力。當風口出現了轉向,競爭也越來越激烈,最直接的結果就是利潤和收入下降。

而“人禍”還有一個原因,傅盛認為之前太迷信產品成功學,忽視了管理的重要性。

例如,獵豹這種野蠻打法快速成長起來以後,員工從幾百人一下子到兩千多人,管理的流程就需要花足夠的時間去樹立,“但是大家以前太迷信產品成功學了,所以對這種管理的東西肯定是花的時間是不夠的,這也是一個教訓。”

轉型內容戰略

現在,傅盛和他的獵豹再一次站在了轉型的節點。

“如果我們在去年的時候不是因為收入增長那麽好,或者說不是因為自己的松懈,沒有在內容戰略上更全力以赴,我相信今天的局面會大為改觀。”傅盛坦言。

在內容投資上,傅盛透露,此前曾有估值尚在8000萬左右的直播平臺映客、遊戲《列王的紛爭》等投資機會擺在獵豹面前,或因為打款時間緊張,或因為決策原因,獵豹最終與他們失之交臂。現在,映客估值已達30億人民幣。

“你後來發現,你錯過的東西往往都是你不堅決或者說是你戰略上沒有想清楚的東西,這也是我反思的。”傅盛說。

而傅盛給獵豹開出的“藥方”是:“堅定不移地做內容。”

在他看來,曾經的PC互聯網時代是入口邏輯,誰擁有入口誰就擁有價值,所以最早那批入口的價值是最高的。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內容開始變成核心的資源,因為大量的時間和用戶融入,越來越多地在消費內容。

傅盛說不久前自己曾和雷軍有一次交流,雷軍認為手機的用戶最後大家爭奪的都是用戶時長。其實現在大家都是在做這一件事情,如何給用戶提供精準和優質的內容。

此外,在移動時代,傅盛認為過去傳統形式的搜索變得越來越不重要。從輸入方式上說:從“食指時代”過渡到“拇指時代”,可能未來是語音時代。

“以今日頭條為代表的這一類的新的媒體形式的崛起,其實它就是移動時代的新搜索,它不再是通過用戶輸入關鍵詞完成對內容的獲取,而是通過用戶的行為完成給用戶精準內容的推送,其實這就是一種新的搜索模式。”傅盛說。

因此,通過工具觸達用戶,通過內容延長時長,讓用戶能夠更快、更迅速、更精準地拿到他想要的內容,傅盛認為這才是現在獵豹的核心。

事實上,早在一年多前,獵豹移動就開始布局內容產品。2015年初,獵豹移動投資了音樂短視頻社交應用Musical.ly,這款產品早期被稱為海外版的“小咖秀”,並在美國青少年中風靡。

今年,獵豹移動還收購了全球移動新聞聚合服務提供商News Republic。目前,News Republic在美國、法國和意大利新聞榜實時排名第三。

傅盛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獵豹之所以花5700萬美金買下News Republic,核心原因是它在全球有數千家新聞版權授權。獵豹要拿到正版的內容,然後幫助用戶去快速地獲取到他們需要的內容,而工具有著直達的便利性。

他把這種模式通俗地解釋為外國版的“今日頭條”:通過獵豹用戶產生的數據,對它精準化的興趣做判斷,然後去完成個性化內容的推薦,實現用戶端看更長的時長、看更多的內容,從而增加獵豹的厚度。

除此之外,在直播領域,獵豹移動還在一季度上線了社交直播應用Live.me。傅盛透露他曾親自趕赴美國邀請當地的知名“網紅”,甚至還挖角了美國某知名“網紅”公司的VP來獵豹拓展海外網紅市場。全球知名應用分析商AppAnnie的數據顯示,目前,在iOS社交榜上,Live.me已經在1個國家排名前五、5個國家排名前十。其中,在iOS美國社交榜排名第7。在Google Play中,Live.me則在美國和新西蘭兩國的社交榜中躋身前五。

“我體驗了國內某直播軟件,發現美國的頭部內容直播熱度不比國內差,而且國內好多是機器人。”傅盛說。

他說,獵豹內部有一個總結叫做,“我們以前把容易做的活兒都做完了,下一步其實是累活難活,也是需要很多的積累的活兒。”對獵豹來說,內容戰略的轉型才剛剛開始。

傅盛對記者預計,未來兩到三個季度,外界會看到獵豹轉型的效果,特別是News Republic業務的發展。

而除了內容戰略這場“攻堅戰”之外,傅盛還有他的“星辰大海”——拿3.3億成立機器人公司,以及把獵豹從一家安全公司、軟件公司發展為一家人工智能公司。

他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以獨立投資的形式做機器人,一是為了降低整個獵豹體系的風險;二是自己反思追求安全感造成的問題。

“還有一個就是我也不年輕了,如果還有一件事兒可以做的話,為什麽不選難的一件事情試一把呢?”傅盛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435

日企糾結中國不如越南?其實是它們競爭力不如從前

日本企業在經濟與地緣政治的迷霧中失去了方向。

隨著特朗普在美國大選中勝出,美日苦心經營的TPP(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前途未蔔,日本企業感受到了深深的寒意。

在近兩年爆出多次重大撤資行動的日企,一方面認為今天的中國不像改革開放初期那麽需要日本投資了,另一方面,即使在巨大的政治波動中仍然不舍失去中國這個大市場。日本最大的企業遊說團體——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下稱“經團聯”)盡管將推動TPP列為其重要遊說任務,但在近期訪華時表示,要推動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中日韓自貿協定等有中國參與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合作。

此外,日本企業和前高官比日本政府更務實,表示中日可以在亞洲基礎設施開發及“一帶一路”等在內的第三方市場合作,並且建議日本政府考慮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其中深層次的原因包括日本企業全球競爭力下降,危機感加重。

“一些日本企業對在中國的競爭和發展有負面的擔憂,但我認為最大的阻力是缺乏競爭力。中日企業的差距已經很小,一些日本企業已經被中國企業趕上了。”在中國學習工作生活多年的日本國際協力銀行北京代表處代表野本和宏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日本國際協力銀行是日本的政策性銀行,負責日本對外援助(ODA)中有償資金的部分,職能類似中國進出口銀行。

日本經團聯會長榊原定征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他們看到中國的營商環境在改善,中日企業的合作關系也在越來越好,特別希望日本對中國的投資能夠有所恢複,繼續增加。

實質是日本企業競爭力被追趕

11月2日中午,在北京國際飯店二層的宴會廳里,34位中方代表和30位日方代表結束了第二輪中日企業家和前高官的對話,開始午宴,但交流並沒有結束。

從主桌開始,每個桌子都坐了兩圈人,第一圈是交叉入座的中日代表,第二圈是在每對中日代表座位外圍正襟危坐的雙語翻譯,隨時準備向左或向右快速傾聽理解再向另一方解釋傳遞。

每當一位代表離開座位與其他人交流時,翻譯馬上起身陪同。翻譯多為日方代表的標配,規模和日方代表團人數不相上下。

這一方面體現中日高級領導人以及多數中日企業家還不能直接用英語等第三方語言交流,對彼此語言的掌握程度也不夠,更顯示出此次日方代表的誠意與專業性,也體現了在全球經濟新常態和中日企業新競爭態勢下,日本企業對在華投資、與中國企業合作的微妙而糾結的態度。

中國商務部發布的貿易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日本對華投資額(非金融投資)同比減少25.2%,減至32.1億美元。日本對華投資額連續3年下降。

也難免有一種輿論在日本很有市場:即中國對日本的投資吸引力正在下降,不及越南等新興經濟體,同時也有日本在華企業商業協會發布報告,認為日本企業在華經營越來越難。

然而,日本在華投資的下降,這只是冰山一角,還有更多深層次的原因值得挖掘。

今年6月,中國日本商會發布《中國經濟與日本企業2016年白皮書》認為,近年來,中國投資環境發生變化,如人工費上漲、勞動力難以確保等,受此影響,日本對華投資呈現下降趨勢。

要知道,在2011~2013年,日本企業對華投資額曾達到歷史高點。

野本分析,“盡管當前投資額比三四年前低了一些,但三四年前的投資額是歷史性的新高。如果從長期來比較,現階段日本對中國的投資額並不低。”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執行局主任張曉強也對《第一財經日報》指出,“近幾年日方的投資金額比前幾年歷史最高峰降低了。歷史最高峰達到100億美元,這幾年少的年度只有20億美元,但里外相抵,我個人了解的情況,沒有出現凈流出。如果按照累計外商直接投資的存量,扣除中國香港之外,累計外商直接對華投資日本現在超過美國,居第一位,超過1000億美元。”

野本在工作中有很多機會接觸日本在華企業。一些日本IT公司、制造業公司告訴野本,日企大部分產品或技術都在被中國企業追趕,甚至在一些領域,中國公司的技術已經超越了日本公司。所以,現在日本公司需要在以前它們競爭力沒那麽薄弱的領域與人比拼。

日本媒體輿論渲染悲觀氣氛

此前有日本媒體報道,稱日本企業正在大規模從中國撤資,希望中國政府加快辦理日企撤離的手續。

對於所謂加快辦理撤資手續的事情,張曉強十分了解。他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日本媒體的表述是不準確的,“是為了吸引眼球”。

張曉強介紹說,今年9月,日本三大經濟團體(日本經團聯、日本日中經濟協會和日本商工會議所)訪華。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會見了這些團體的代表,向他們就中國經濟以及中日關系做了詳細介紹。會見持續了1小時40分鐘。

同時,日方代表團還拜訪了國家發改委、商務部等部委。

張曉強介紹,在拜會商務部領導時,三團體代表就在中國投資,包括改善營商環境、開放更多領域等,提出了期望,也表達了對中國市場進一步拓展的願望。同時提及一些具體問題,其中一個就是當個別小的日本企業要結束經營、退出投資時,現在手續有點繁雜,希望能夠簡化。

近兩三年,日本媒體對日本企業在華經營困難以及在華投資吸引力下降的報道非常多。“日本新聞業被四五家很大的報業壟斷,所有人都閱讀這四五家主流報紙,這些報紙對中國經濟的論調是非常消極的,它們總是談論中國經濟不穩定的未來走勢,比如泡沫何時破滅、生活成本上升等等。”野本告訴本報記者,他認為日本對華投資下降與日本媒體對中國經濟非常消極的論調有關,影響了一些中小企業主來華投資或增加對華投資的決定。

然而實際情況是,日本企業長期留在中國的願望很強烈。日本貿易振興機構的2015年調查數據顯示,在華日企考慮未來1~2年的業務發展方向,38.1%的企業考慮擴大業務,51.3%的企業考慮維持現狀,考慮撤出、轉移到第三國的企業約只占1.7%。

最為明顯的例子是迅銷公司(優衣庫母公司)。優衣庫目前正在以平均每年100家門店的速度在中國內地新增門店,其中尤其向中國的二三四線城市發展。而該公司計劃在未來10年,在包括中國在內的海外市場開出1000家GU品牌門店。這個數字目前不到10家。

《中國經濟與日本企業2016年白皮書》顯示,在貿易方面,2015年日本在中國的各出口對象國中位居第二,金額達到1,357億美元。進口位居第三,金額為1,430億美元。在投資方面,進駐中國的日資企業為23,094家(2012年末),占外資企業整體的7.9%,在各國在華企業數排名中位居榜首。在華日企直接或間接雇用人數約超過1,000萬人。

用真本事尋新機遇

日本對華投資的變化,更多的與中國自身正面臨的產業結構化升級相關。

張曉強回答本報記者提問時介紹,經團聯議員委員會副主席、松下集團董事長長榮周作發言表示,松下是很早進入中國的,在北京設立了顯像管廠,但是隨著需求的變化,顯像管廠關掉了。這屬於消費升級導致的產業變動。

“實際上不只是松下,中國所有顯像管產業鏈上的企業都在轉,基本上沒有銷路了。現在是液晶電視。”張曉強說。

在很多領域,日本企業仍然與中國企業在共贏發展。從2010年起,中國的汽車銷售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市場。在這個世界最大市場當中,日系車在乘用車中仍然保持比較強勁的勢頭。

東風汽車董事長竺延風表示,東風汽車和本田、日產都有合作,今年中國乘用車銷售增長10%以上。竺延風估算,日系車占中國乘用車市場的比例達到16%,僅次於德系車,銷售數量超過300萬輛——這和日本企業在其本國的銷售量相差無幾。

連續組織並深度參與對話會的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魏建國介紹稱,和第一次對話會相比,中日企業“埋怨的少,指責的少,提建議、想辦法的多。信心多了,畏難情緒少了。覺得企業家下步還有所作為。我們這次開會中間沒有休息,互相大笑,開心,不像過去板著臉坐著,好像互相指責”。

第二輪中日企業家和前高官對話後發布的《聯合聲明》顯示,中日雙方希望在智能城市、物聯網、機器人、人工智能等廣泛領域內進一步探討協同合作的方法。敏銳的日本企業關註到了中國正在面臨的老齡化、空氣汙染、城市交通擁堵等發展問題,願意拿出日本在這些領域已探索的“真本事”,來抓住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機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2952

歐盟既想與中國加強貿易往來 又糾結其市場經濟地位

入世15年,中國應得的市場經濟地位呢?

第一財經記者根據所獲得的材料發現,在中國應得的市場經濟地位問題上,歐盟依舊很糾結。

美國和日本也緊隨其後,在世界貿易組織(WTO)21日舉行的爭端解決機構(DSB)會議上表示對歐盟的支持,以及其“需持續在同中國相關的反傾銷過程中使用非市場經濟的方法論(進行計算)”的意見。

一方面,種種跡象表明,美國特朗普政府的貿易保護主義趨勢令以德國為首的歐盟國家希望加強與華合作,另一方面,受困於歐盟內部各種代表落後產能的遊說團體利益訴求,歐盟仍然無法做出快速決斷。

在中國要求WTO成立專家組,就歐盟、美國對華實施反傾銷“替代國”做法作出裁決,且要求遭到歐盟反對的情況下,中方商務部近期表示,將要WTO爭端解決機構(DSB)會議再次考慮中方請求,屆時專家組將自動設立。

商務部發言人孫繼文表示,中方有信心世貿組織會作出公正裁決,也敦促歐方切實履行世貿義務,改變針對中國的歧視性反傾銷“替代國”做法。

美日歐拒絕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

按照《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議定書》(下稱《中國入世議定書》)第15條(a)規定,在2016年12月11日後,WTO成員應停止對中國使用“替代國”反傾銷調查措施,並以中國企業所上報的價格和成本為基礎,定奪傾銷幅度。

歐美等方早在2016年7月就表示,拒絕在12月自動授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彼時中國表示,《中國入世議定書》第15條(a)(ii)到期並不要求成員自動授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然而該到期要求各成員消除對中國在反傾銷調查中所使用的具有歧視性做法的法律基礎。

隨後,在2016年12月12日,中國就歐盟反傾銷“替代國”法律措施,提出WTO爭端解決機制下的磋商請求。

2017年1月,中歐雙方在日內瓦舉行了磋商。孫繼文在3月23日的例行發布會上表示,很遺憾磋商沒有解決中方關註。

3月9日,中方要求世貿組織設立專家組對本案進行審理。孫繼文表示,3月21日,WTO爭端解決機構(DSB)會議首次考慮了中方請求,但歐方反對設立專家組。

孫繼文解釋道,首次會議上反對設立專家組是歐方的權利,也是世貿成員被訴時經常采取的做法。

據第一財經記者所掌握的資料顯示,中歐雙方在此次WTO爭端解決機構會議(DSB)S上就歐盟反傾銷法,即通稱的《基本規章》中第2條第7項第(b)款規定的修訂展開了一番辯論,該條款修訂與今後如何在反傾銷中對待中國產品緊密相關。

在2016年11月9日,歐盟委員會向歐洲議會及歐盟理事會正式提交修改其上述有關反傾銷法《基本規章》的提案,以履行其根據《中國入世議定書》第15條規定所承擔的義務。不過在彼時歐方在提案中取消了“非市場經濟國家”名單,但提出的新方法以“市場扭曲”的概念和標準替代“非市場經濟”的概念和標準,並沒有從根本上取消“替代國”的做法,只是在變相延續原有做法,即便如此,從時間上而言,由於歐盟內部立法速度緩慢,歐盟也未能做到在2016年12月11日後,立即停止對中國使用“替代國”反傾銷調查措施的做法。

此次中方即提出,盡管存在著2016年12月11日的最後期限,歐盟繼續否認對中國施予WTO成員國同等待遇。因遭受歧視待遇而造成重大損失的中國出口商,有權得到其他WTO成員國出口商的同樣待遇。

歐盟方面的辯解主要同“時間節點”有關。

歐盟表示,已經同中方解釋過,歐盟的《基本規章》中第2條第7項第(b)款規定中的有關措施正處於立法程序之中,且最終有可能致撤出。

因此,在歐方看來,中國的行動是不必要的。

歐盟並補充說,對中國“持續打擊”歐盟正在進行的立法過程表示遺憾。中國的要求“顯然是過早了”,為此歐盟只能斷定,中國的目標就是幹涉歐盟內部的立法過程,這對WTO成員來說,應該是一個得到“嚴重關切的問題”。

美國隨後則提出對歐盟和其他國家在有關中國反傾銷問題上,繼續使用“非市場經濟方法論”方面的支持,並指出中國在諸如鋼鐵等方面仍對國際貿易系統構成扭曲。而WTO規則允許成員利用非市場經濟的方法來解決中方在價格和成本扭曲方面的問題,WTO爭端解決制度也不能改變這些權利。

此前,候任美國貿易辦公室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在其聽證會上亦表示,將繼續與歐盟和合作否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

日本在此次則同樣表示,在普遍意義上支持歐盟和美國的立場,並分享他們的關切。

糾結的歐盟

糾結的歐盟舉棋不定。為預防美國特朗普政府在貿易上的保守立場,歐盟正在為與美國發生貿易戰爭的可能性做準備,並考慮同中國加強貿易往來的可能性。

然而歐盟也必須傾聽其區內包括鋼鐵業在內的利益群體訴求。此前德國慕尼黑經濟研究所(IFO)的數據指出:如果中國得到市場經濟地位,歐盟對華的反傾銷稅有可能降低17%~28%,這將直接影響到歐盟的生產和就業。

不過通過多份報告可以清晰看出,所謂中歐之間的反傾銷爭端並不廣泛,且僅僅集中在幾個特定領域和特定國家之中。在爭端出現的領域方面,在化學產品和金屬制品領域反傾銷案件十分集中;而反傾銷爭端較為集中的國家方面,又以法國、德國、意大利以及西班牙為主。

反對授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由鋼鐵商等組成的遊說組織歐洲企業聯盟(Aegis Europe)已經痛斥歐盟太過軟弱,在面對中方的質疑時,不進行有力法律反擊,而只求“盡快改變歐盟的反傾銷立法”,並指出目前德國已經給歐盟委員會施壓,要求歐盟委員會加速立法過程。

歐洲企業聯盟並希望歐盟委員會認識到,在中國成為一個市場經濟體之前,不能授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此類遊說團體為滿足既得利益需求,經常罔顧國際貿易法法律事實。歐盟無法進行有力反擊的原因在於歐盟在法律上存在軟肋。

此前第一財經記者采訪的多位歐盟方面律師和學者都指出,《中國入世議定書》第15條中規定,“截至加入之日,該WTO進口成員的國內法中須包含有關市場經濟的標準”一條非常重要,而在簽署該協議時,歐盟並沒有在國內法中對市場經濟標準有定義。但在美國,“非市場經濟國家”一詞最早已經出現在美國《1930年關稅法》對反傾銷的規定中,該法還制定了判定一國是否屬於“市場經濟國家”的6項標準。

歐洲外交關系委員會的中國問題專家顧德明(Francois GODEMENT)指出,在2001年簽署該《中國入世議定書》時,那些在國內法中沒有對如何決定市場經濟地位問題進行立法的國家,在該《中國入世議定書》到期後,對於來自中國的法律行動將很脆弱。”

歐盟貿易法專家百里斯(Jean Francois Bellis)則指出,即便是歐盟所提出的有關市場經濟地位的5項標準,哪個也不是正式法律文本里的。

百里斯所揭示的,是實際上中國可以以歐盟在中國入世前沒有關於“市場經濟地位”標準的國內法為由,要求歐盟全部放棄《中國入世議定書》第15條(a)款的權利要求。

美國眾達律師事務所布魯塞爾合夥人安東尼尼(Renato Antonini)則對記者表示,中歐市場經濟地位之爭的最佳結果是:歐盟授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並確保對歐盟重點行業的長期保護;而通過WTO爭端解決機制,爭端解決的結果會提供一個明確的答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105

法國大選兵臨城下:候選人太多,未決選民很糾結

“我不投票,沒有一個候選人讓我滿意,我放棄。”

在巴黎街頭,第一財經記者的街頭采訪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難度,在被禮貌詢問要求采訪的30多名市民中,有近乎85%的人婉拒了記者。而願意接受采訪的人中,猶豫不決的又占了多數。

一位市民對記者說: “總統大選總是很激動人心的時刻,但很遺憾對於今年的大選我一點都不期待。”另一位市民也是頗為糾結: “ 所有候選人的政治綱領一直在變,我選擇的是最適合的綱領,而不是某個候選人,所以還沒有決定投給誰。”

四月溫和的陽光下,散漫的巴黎街頭匆忙的人群,顯得有些迷茫或者毫不在意。

法國總統大選第一輪將於4月23日周日在法國各地舉行。一共有11位候選人將出現在選民的選票上。目前從支持率來看,主要候選人從最開始的三足鼎立,發展到了四強爭霸。根據法國哈里斯交互式電視臺的選前最後民調顯示,被稱為“黑馬”的獨立候選人馬克龍以25%領先,極右翼候選人勒龐以22%位居第二,新近異軍突起的極左翼候選人梅郎雄和“空餉門”醜聞纏身的中右翼候選人菲永不分上下,都以19%的支持率名列第三。

60年來最難預測的大選

這次選情異常撲朔迷離的總統大選,被學者稱為“法國1958年以來最難預測的一次”。法國社會面臨的問題,正是整個歐洲現在所面臨的。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經濟疲弱、難民問題、種族沖突、恐怖襲擊,令很多法國人內心充滿抱怨,對生存狀態表現出了極大的不滿,對精英決策層的失望日益增加。 而法國作為歐洲最主要經濟體之一,其大選結果不僅影響著該國的命運,同時也影響著整個歐盟政治和經濟的走向。

第一財經記者在巴黎采訪了法國國際關系研究所秘書長漢斯·斯塔克(Hans Stark)。他認為:“法國的主要問題包括移民問題以及民族認同感,但同時也有就業問題,以及過去幾年我們見證著經濟環境在去工業化過程中發生的變化。我認為增加就業是首要的,同時為商業、制造業制定新的經濟政策也是必要的。”

勒龐是否會贏?

作為一場一個國家內部的總統大選,之所以會引來前所未有的全球關註,最主要的原因是極右翼候選人勒龐的極端政治思想在法國的散布並獲得支持。她在法國受歡迎程度之高,表明了法國社會中反對歐盟、反建制、民粹主義勢力在英國退歐、特朗普當選的全球政治大背景下的繼續發酵。在經濟政策上,勒龐認為應有序退出歐元區,重新啟用法國法郎,同時她提倡實施保護主義政策,對抗全球化。當然,由於這些主張對法國和歐盟經濟帶來危害,一直以來也受到了法國主流社會的強烈抵制和回擊。

在斯塔克看來,勒龐主張法國離開歐盟的想法並不被大多數人接受,“她的支持者認為這是最好的方法,但幾乎所有的法國乃至全世界的經濟學家都認為,如果法國像英國那樣離開歐盟,經濟前景將非常灰暗,法國非常有可能出現經濟衰退以及出現完全無法預測的經濟後果”。

從最新民調來看,勒龐與馬克龍仍是最有希望進入第二輪的候選人。但中國社科院世界政治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劉學偉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雖然兩人的政治主張各有特色,但恐怕都不是領導法國的最佳人選。他說:“勒龐排斥移民的觀點在法國並非主流,所以始終受到很大的抵制,其他黨派從來都不跟她聯合在一起。她始終是孤軍奮戰。”

在劉學偉看來,馬克龍這匹“黑馬”是一個很特別的現象,“他的確是在很短的時間內火爆起來,他的政黨到現在才成立了一年多,他的觀點相當溫和,形象也非常有吸引力;但馬克龍也有缺點,主要體現在他的前進黨成立時間短、經驗不足,沒有足夠的地方勢力,他一個人管理整個國家是不夠的,必須要有一個強大的團隊。”

大多數法國民眾不願脫歐

雖然從勒龐支持率高企這個現象來看,法國希望離開歐盟的意願在民眾中有一定基礎,但絕非全部。記者在巴黎的采訪中了解到,大多數的法國民眾是不願意“脫歐”的。

“如果我投票,會投給支持法國留在歐盟的候選人。我認為歐盟能帶來機會;我為英國離開歐盟感到遺憾。”一位巴黎市民告訴記者。還有市民表示:“歐洲市場是全球最大的市場,團結在一起會變得更強大,才足以與美國、中國、印度這樣的大國和大的經濟體抗衡。”

離開大選日還有最後2天,當地時間,4月20日晚9點不到,巴黎最著名的商業大街香榭麗舍大街發生槍擊案,造成1名警察身亡,一名襲擊者被擊斃。香舍麗榭大街關閉一段時間。法國警方表示,已經調動全部力量,嚴陣以待周末的大選。而原定於當地時間4月21日中午舉行的馬克龍最後一次競選集會活動被取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331

怎樣消除糾結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wtzg.html

    大盤指數像蝸牛爬,半年才上漲了100來點。人心思漲,正當人們冀盼四季度能來行情,市場偏偏不讓你如願以償,上周各大指數下跌,個股跌得很多。身處指數是“蝸牛”而個股是“慢熊”的格局中,讓人甚感糾結。比如,有個朋友,看到“價值投資”大行其道,也想價值投資,於是他棄小逐大,換進一批銀行股。豈料,買後跌去不少;不知何時重拾升勢。他郁悶,糾結。

    現在,都說價值投資蔚然成風,但表現似乎通常是,市場追捧績優股,你今天業績好,不顧價格高低,都來捧你;你明天業績稍有回落,立馬翻臉,慌忙逃離,哪管你價值到底何許。哪只股票漲得越猛、價格越高,就叫嚷那只股票越有投資價值。越漲越看高越推薦;反之,越跌越看低越棄之。這是價值投資?

    你既然想要真正踐行價值投資,還板著手指頭想四季度行情什麽的幹嘛?還有,價值投資的標的大小有規定的嗎?不買一點大票就不好意思說是價值投資了嗎?其實,價值投資從來就無關乎股票大小。現在,不論股票大小,如果你能買到好公司、好價格的股票,最好;如果買不到,買些普通公司、價格低的股票,也好。價值投資著眼於“物有所值”,而非“買入即漲”。心態放平一點,預期降低一點,不要隨波逐流。這樣的話,你還會糾結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8663

【一线】宁波帮:纠结的升级

1 : GS(14)@2011-01-23 15:56:59

http://www.iceo.com.cn/shangye/36/2011/0112/207085.shtml如果说七匹狼的转型升级是暴风骤雨式的,那么宁波帮的代表企业雅戈尔则纠结得多。
雅戈尔品牌老化程度,让这些年忙着地产和投资的李如成有些着急。尤其在80后消费者眼中,雅戈尔似乎已脱离一线品牌行列,只适合40岁以上的男人。数据显示,雅戈尔近年来溢价能力下滑,仅主打产品衬衫的营业利润率,就从2006年的50.23%下滑至2009年的29.37%。
“去年一年,董事长亲自主导推动服装业务的产业升级。几乎所有的销售会议,他都参加了。”一位雅戈尔的内部人士对记者说。看起来,李如成正在回归主业,希望重振雅戈尔的服装业务,再续辉煌。果真如此吗?
2010年,雅戈尔在投资上依然动作频频,先后掏出合计高达55亿元,认购多达10家上市公司的非公开发行股份。而近期在杭州举办的一场土地出让会上,雅戈尔再次凶猛出手,包揽杭州申花区域的两幅地块,总价24.21亿元,刷新纪录。事实上,2010年一年,在地产宏观调控下,雅戈尔的拿地势头依旧活跃。
这也意味着,李如成的精力仍然是分成了3份,服装只占1/3。这就不由得让人们担心:其他企业家一门心思转型都很难成功,更何况“不专一”?
不过,跟前几年相比,李如成2010年在服装上投入的精力确实多了。“普通衬衫是80织,雅戈尔的面料能做到300织,摸起来像丝绸,价格卖到两三千元一件。”2010年年初,在雅戈尔全球首家汉麻世家专卖店—宁波海景店开业活动上,李如成骄傲地介绍雅戈尔的研发实力。李甚至笑言自己得了“麻风病”,经常一股脑地钻研汉麻。
2010年,也的确是雅戈尔在服装上发力的一年。在当年的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上,雅戈尔一口气推出了五大新品牌。而这些品牌正建立在雅戈尔“优化产业链”的基础上,“做出别人做不出来的成衣,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李如成说。此前雅戈尔效仿国外企业,按颜色划分,一口气推出金色雅戈尔、绿色雅戈尔、橙色雅戈尔等品牌,但并未获市场认可。鉴于此,这次更考虑了中国人的偏好。
同时,雅戈尔针对5个品牌分别成立了品牌工作室。为了弥补自身的设计和流程管理能力,还积极与国外公司合作。例如GY品牌,与日本W.GAME公司合作,引进该公司的人才,进行流程管理、参与产品设计。
雅戈尔方面表示,2010年推出的新品牌初见成效,GY在温州一个单店的日销售额突破20万元。而雅戈尔五大新品牌2010年上半年销售额达1亿多元。
不过,仅这些表象,人们还看不出雅戈尔转型的力度。转型不是推出品牌这么简单,和七匹狼转型一样,它需要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需要彻底转变为品牌型思路。
但这一点,雅戈尔的软肋依然明显。
“比如,汉麻这个概念如何跟消费者的认知联系起来,是最重要的。否则只是一场秀,在市场层面没有实际意义。”一位业内人士指出。
另外,一下子推五个品牌,精力、资源如何协调,也是个大问题。更多的担心,还因为雅戈尔的全产业链思路,业内人士认为,这让其在品牌升级时很难摆脱制造业思维。对于这个问题,雅戈尔方面并不认可。“曾经有一批国外服装品牌来雅戈尔考察,他们看了我们的产业链,都直呼‘你们坐拥金山’。”雅戈尔认为,只有研发实力上去了,对服装品质有严格的把控,才能真正实现品牌升级。
但雅戈尔方面也不否认眼前的困难。例如人才的缺乏,例如船大掉头难。“雅戈尔作为一个工业品牌,已经形成了很多东西,不是短时期能改变的。”不过他们相信,凭借在全产业链上的优势,一旦成功,便能释放出更大的能量。
“其实,最难的问题是如何将产业链的几部分整合起来。”该内部人士说,“就像写文章,材料都有了,要考虑怎么很好的串起来?”李如成也曾谈过这个问题。他认为这是个矛盾,需要平衡。比如纺织厂和成衣厂,他很想将其整合为一家企业,但很难,因为每个厂都希望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因此,李的挑战在于寻找一个合适的支撑点,带动整个产业链对品牌升级产生正向作用。
而业界质疑最强烈的,还是雅戈尔的多元化。虽然雅戈尔方面一再表示,在主业上一直很努力,但雅戈尔在投资和地产上的动作不断,实在让人无法想象,李如成真的能够一石三鸟。尤其面临转型这种大事件。
可以看到的是,虽然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雅戈尔在投资和地产上的动作有所减少,但2009年开始便复苏。数据显示,2009年雅戈尔的主营业务收入中,69亿元来自纺织服装,52亿元来自房地产,具体到净利润,房地产和股权投资业务的净利润高达28亿元,是纺织服装业务净利润4.4亿元的6.4倍。
和雅戈尔类似,杉杉集团也同样面临品牌老化,同样希望重振江山,但也一样地舍不得在其它领域更快更容易地赚钱。金融、地产乃至高科技行业,杉杉四处狩猎,几乎是什么火做什么。而杉杉董事长郑永刚,更是很介意别人说他是做服装的企业家,他时常不忘强调自己在做投资。
“在他们心里,说自己做投资比说做服装体面得多。而且,他们都有大企业情结。”一位业内人士说。这种风气,也影响了他们的选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704

二少 《西遊降魔篇》 感情與動作的糾結 2017-02-03

1 : GS(14)@2017-02-06 12:14:22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 ... 3%BE%E7%B5%90-16281

周星馳回來了。西遊拍到爛,但2013年《西遊降魔篇》寫唐僧出家及收3個徒弟的過程,以愛情、冒險及魔幻包裝,吃盡多年前拍兩集《西遊記》留下的遺產,其實不俗。今次《西遊伏妖篇》的海報上兩個大名──周星馳、徐克,成績如何?我要看罷電影,才清楚看到電影由周星馳任編劇及監製,導演是徐克。演員方面,前作有文章(唐僧)、黃渤(孫悟空)、舒淇(段小姐)等,都是好戲兼有格的演員。新作一公布陣容:吳亦凡演唐僧、林更生演悟空,再加林允,就被質疑演技會大遜於上集。電影一上畫便收三億多票房,破了紀錄,但撰稿時,該片的豆瓣評分只有5.6。


作為賀歲片,《西遊伏妖篇》其實是可以一看的。看電影,你會覺得它的前半鋪排人物關係,寫唐僧與悟空鬥法,較重搞笑,比較周星馳;中後連場動作,特技滿瀉便很徐克。周星馳在訪問中承認與徐克有分歧,這話實在,拍戲當然要妥協,但《伏妖篇》的妥協不算圓滿。此片不算好笑,它的笑料其實是不斷翻炒星爺舊作,招數離不開賣醜、虐待及粗鄙好玩的對白,這也是看周星馳任何電影,一定要看廣東話的原因,編劇們一定是用廣東話寫的。


星爺徐克有分歧
前作的主題是明確的,就是寫大愛與愛情──「有過痛苦,方知眾生痛苦;有過執著,方能放下執著;有過牽掛,了無牽掛。」相當高明。所謂雅俗共賞,是俗的人看劇情,雅的看主題訊息。來到《西遊伏妖篇》,前半不斷搞笑,寫一段糾纏不清的師徒關係,劇情沒推進半分,只伏過一堆蜘蛛精。比較起來,上集寫唐僧明白大愛小愛,得道上路,這集再以他跟悟空不斷起衝突,初則好笑,再看就顯得重複及煩厭。電影到了中段,特技不斷加強,也越見老徐蹤影。其實那蜘蛛精由美女翻身一變,四腳撐地,根本就是《妖獸都市》(1992,徐克監製)的翻版。再寫四師徒來到比丘國(比丘是梵語,指他們已到印度國境),特技及動作更開始無節制,比丘國的美術及動畫風格,突然變成迪士尼式,而新登場的紅孩兒更完全是個冇靈魂的動畫人物,導演沒留空間寫他的背景故事,令人失望。《西遊》原著中,紅孩兒原為牛魔王與鐵扇公主之子,這內裡大有發揮空間。至於電影的終極奸角(不劇透)也不夠壓場。


不比較 觀感較好
前作即使不斷翻玩粵語長片的天殘腳、放飛劍(《功夫》早已玩過),戲中寫情的一段,還是使人一看難忘(有舒淇魅力演出)。新《西遊》女主角是林允,單是安排她出場已輸了舒淇10個身位,而徐克也完全沒留空間去寫她。周星馳電影常以感情作結,以至餘韻不絕,但老徐的電影通常也是連場大戰,執迷於場面,執迷於力強者勝,當打乾打淨,甚麼都打掉了,也沒留下半絲周星馳。若不比較,觀感會較好。老星爺迷看他的新作,再享受當中也有痛苦,學星爺話齋:「點解我食咗碗咁好食嘅叉燒飯?我第日食唔番點算!」因為我們都吃過,忘不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73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