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日企糾結中國不如越南?其實是它們競爭力不如從前

日本企業在經濟與地緣政治的迷霧中失去了方向。

隨著特朗普在美國大選中勝出,美日苦心經營的TPP(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前途未蔔,日本企業感受到了深深的寒意。

在近兩年爆出多次重大撤資行動的日企,一方面認為今天的中國不像改革開放初期那麽需要日本投資了,另一方面,即使在巨大的政治波動中仍然不舍失去中國這個大市場。日本最大的企業遊說團體——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下稱“經團聯”)盡管將推動TPP列為其重要遊說任務,但在近期訪華時表示,要推動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中日韓自貿協定等有中國參與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合作。

此外,日本企業和前高官比日本政府更務實,表示中日可以在亞洲基礎設施開發及“一帶一路”等在內的第三方市場合作,並且建議日本政府考慮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其中深層次的原因包括日本企業全球競爭力下降,危機感加重。

“一些日本企業對在中國的競爭和發展有負面的擔憂,但我認為最大的阻力是缺乏競爭力。中日企業的差距已經很小,一些日本企業已經被中國企業趕上了。”在中國學習工作生活多年的日本國際協力銀行北京代表處代表野本和宏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日本國際協力銀行是日本的政策性銀行,負責日本對外援助(ODA)中有償資金的部分,職能類似中國進出口銀行。

日本經團聯會長榊原定征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他們看到中國的營商環境在改善,中日企業的合作關系也在越來越好,特別希望日本對中國的投資能夠有所恢複,繼續增加。

實質是日本企業競爭力被追趕

11月2日中午,在北京國際飯店二層的宴會廳里,34位中方代表和30位日方代表結束了第二輪中日企業家和前高官的對話,開始午宴,但交流並沒有結束。

從主桌開始,每個桌子都坐了兩圈人,第一圈是交叉入座的中日代表,第二圈是在每對中日代表座位外圍正襟危坐的雙語翻譯,隨時準備向左或向右快速傾聽理解再向另一方解釋傳遞。

每當一位代表離開座位與其他人交流時,翻譯馬上起身陪同。翻譯多為日方代表的標配,規模和日方代表團人數不相上下。

這一方面體現中日高級領導人以及多數中日企業家還不能直接用英語等第三方語言交流,對彼此語言的掌握程度也不夠,更顯示出此次日方代表的誠意與專業性,也體現了在全球經濟新常態和中日企業新競爭態勢下,日本企業對在華投資、與中國企業合作的微妙而糾結的態度。

中國商務部發布的貿易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日本對華投資額(非金融投資)同比減少25.2%,減至32.1億美元。日本對華投資額連續3年下降。

也難免有一種輿論在日本很有市場:即中國對日本的投資吸引力正在下降,不及越南等新興經濟體,同時也有日本在華企業商業協會發布報告,認為日本企業在華經營越來越難。

然而,日本在華投資的下降,這只是冰山一角,還有更多深層次的原因值得挖掘。

今年6月,中國日本商會發布《中國經濟與日本企業2016年白皮書》認為,近年來,中國投資環境發生變化,如人工費上漲、勞動力難以確保等,受此影響,日本對華投資呈現下降趨勢。

要知道,在2011~2013年,日本企業對華投資額曾達到歷史高點。

野本分析,“盡管當前投資額比三四年前低了一些,但三四年前的投資額是歷史性的新高。如果從長期來比較,現階段日本對中國的投資額並不低。”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執行局主任張曉強也對《第一財經日報》指出,“近幾年日方的投資金額比前幾年歷史最高峰降低了。歷史最高峰達到100億美元,這幾年少的年度只有20億美元,但里外相抵,我個人了解的情況,沒有出現凈流出。如果按照累計外商直接投資的存量,扣除中國香港之外,累計外商直接對華投資日本現在超過美國,居第一位,超過1000億美元。”

野本在工作中有很多機會接觸日本在華企業。一些日本IT公司、制造業公司告訴野本,日企大部分產品或技術都在被中國企業追趕,甚至在一些領域,中國公司的技術已經超越了日本公司。所以,現在日本公司需要在以前它們競爭力沒那麽薄弱的領域與人比拼。

日本媒體輿論渲染悲觀氣氛

此前有日本媒體報道,稱日本企業正在大規模從中國撤資,希望中國政府加快辦理日企撤離的手續。

對於所謂加快辦理撤資手續的事情,張曉強十分了解。他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日本媒體的表述是不準確的,“是為了吸引眼球”。

張曉強介紹說,今年9月,日本三大經濟團體(日本經團聯、日本日中經濟協會和日本商工會議所)訪華。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會見了這些團體的代表,向他們就中國經濟以及中日關系做了詳細介紹。會見持續了1小時40分鐘。

同時,日方代表團還拜訪了國家發改委、商務部等部委。

張曉強介紹,在拜會商務部領導時,三團體代表就在中國投資,包括改善營商環境、開放更多領域等,提出了期望,也表達了對中國市場進一步拓展的願望。同時提及一些具體問題,其中一個就是當個別小的日本企業要結束經營、退出投資時,現在手續有點繁雜,希望能夠簡化。

近兩三年,日本媒體對日本企業在華經營困難以及在華投資吸引力下降的報道非常多。“日本新聞業被四五家很大的報業壟斷,所有人都閱讀這四五家主流報紙,這些報紙對中國經濟的論調是非常消極的,它們總是談論中國經濟不穩定的未來走勢,比如泡沫何時破滅、生活成本上升等等。”野本告訴本報記者,他認為日本對華投資下降與日本媒體對中國經濟非常消極的論調有關,影響了一些中小企業主來華投資或增加對華投資的決定。

然而實際情況是,日本企業長期留在中國的願望很強烈。日本貿易振興機構的2015年調查數據顯示,在華日企考慮未來1~2年的業務發展方向,38.1%的企業考慮擴大業務,51.3%的企業考慮維持現狀,考慮撤出、轉移到第三國的企業約只占1.7%。

最為明顯的例子是迅銷公司(優衣庫母公司)。優衣庫目前正在以平均每年100家門店的速度在中國內地新增門店,其中尤其向中國的二三四線城市發展。而該公司計劃在未來10年,在包括中國在內的海外市場開出1000家GU品牌門店。這個數字目前不到10家。

《中國經濟與日本企業2016年白皮書》顯示,在貿易方面,2015年日本在中國的各出口對象國中位居第二,金額達到1,357億美元。進口位居第三,金額為1,430億美元。在投資方面,進駐中國的日資企業為23,094家(2012年末),占外資企業整體的7.9%,在各國在華企業數排名中位居榜首。在華日企直接或間接雇用人數約超過1,000萬人。

用真本事尋新機遇

日本對華投資的變化,更多的與中國自身正面臨的產業結構化升級相關。

張曉強回答本報記者提問時介紹,經團聯議員委員會副主席、松下集團董事長長榮周作發言表示,松下是很早進入中國的,在北京設立了顯像管廠,但是隨著需求的變化,顯像管廠關掉了。這屬於消費升級導致的產業變動。

“實際上不只是松下,中國所有顯像管產業鏈上的企業都在轉,基本上沒有銷路了。現在是液晶電視。”張曉強說。

在很多領域,日本企業仍然與中國企業在共贏發展。從2010年起,中國的汽車銷售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市場。在這個世界最大市場當中,日系車在乘用車中仍然保持比較強勁的勢頭。

東風汽車董事長竺延風表示,東風汽車和本田、日產都有合作,今年中國乘用車銷售增長10%以上。竺延風估算,日系車占中國乘用車市場的比例達到16%,僅次於德系車,銷售數量超過300萬輛——這和日本企業在其本國的銷售量相差無幾。

連續組織並深度參與對話會的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魏建國介紹稱,和第一次對話會相比,中日企業“埋怨的少,指責的少,提建議、想辦法的多。信心多了,畏難情緒少了。覺得企業家下步還有所作為。我們這次開會中間沒有休息,互相大笑,開心,不像過去板著臉坐著,好像互相指責”。

第二輪中日企業家和前高官對話後發布的《聯合聲明》顯示,中日雙方希望在智能城市、物聯網、機器人、人工智能等廣泛領域內進一步探討協同合作的方法。敏銳的日本企業關註到了中國正在面臨的老齡化、空氣汙染、城市交通擁堵等發展問題,願意拿出日本在這些領域已探索的“真本事”,來抓住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機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295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