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好屋的全民賣房生意經

來源: http://www.eeo.com.cn/2015/0207/272339.shtml

經濟觀察網 記者 謝敏敏 安居客創始人梁偉平曾經在一次論壇上評價當下房地產電商領域的新模式和新公司:“其實很多新的模型我們都看不懂,好屋和房多多我們就從來沒看懂過,我們是做互聯網的,傳統人做互聯網我們就看不懂,搞不清楚他們想幹什麽。”

梁偉平口中看不懂的好屋,就是成立時間即將滿3年的房地產電商平臺——好屋中國。2014年7月,好屋宣布獲得軟銀中國資本數千萬美元的A輪投資。軟銀中國投資的企業名單里,有阿里巴巴、淘寶、分眾傳媒等知名互聯網企業。

好屋中國董事長汪妹玲在接受經濟觀察網記者專訪時透露,馬上要啟動B輪融資,與高盛、老虎基金等知名投資平臺都有過洽談,“融資規模至少是幾個億的美金。2016年春天計劃在香港或者美國上市。”

好屋的定位是“房產O2O眾銷平臺”,搭建買房人、賣房人和經紀人的開放交易平臺,迄今發展了300多萬的註冊經紀人,其中80%是社會經紀人,20%是獨立經紀人和中介公司。在試圖打造一個全開放式的線上交易平臺的同時,嵌入了金融產品、社區O2O和一系列的手機APP服務。

2014年,好屋有1000多人的團隊規模,網上門店覆蓋了全國48個省會城市和一線城市,其線上平臺的交易額超過了1000億。汪妹玲有更大的野心:在中國房地產10萬億成交天量的大蛋糕里,分到10%的市場。

但在國內房產電商的競爭關系急劇緊張的態勢下,好屋們面臨的挑戰,除了傳統中介的反撲、同行的擠壓以及新公司的顛覆,更為迫切的是自身模式的可持續性與否。

全民賣房

在創立好屋之前,汪妹玲是蘇州一家有著13年從業經驗的大型地產代理公司博思堂的創始人,並涉足產業園區運營。2009年,眼見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她計劃在傳統房地產和產業園區的業務里搭建互聯網體系,並研究出一個網站產品——聚房網,主打一二手房的聯動。

聚房網正是好屋如今的競爭對手——房多多的前身,彼時聚房網大股東段毅等人帶隊出走,創辦房多多。2012年3月,汪妹玲的團隊研發出新的電商模型——好屋中國。

好屋中國的主打概念即全民經紀人。好屋將經紀人分為兩類,一類是提供信息服務的社會經紀人,只要你手握客源或者房源,即可註冊成為經紀人,一旦成交,將獲取該筆成交傭金的10%的提點收入,在好屋平臺上,社會經紀人的比例高達80%;另一類是專業經紀人,幫助促進成交。

汪妹玲更看重團隊而非個體。據她介紹,全國有8萬家中介公司加盟好屋,以集團或者區域公司、城市公司的名義合作,包括中原、德佑、我愛我家等大型中介結構。好屋將專業經紀人分成了15個團隊,很多小型中介公司關掉了線下的門店,集體入駐好屋。

“就像是淘寶店,中介公司在網上開店,全免費。我給他們房源,他成交完以後剩余的沒有成交的客源,送上來。”

好屋在2012年即提出的全民營銷概念,在2014年成為了熱門詞匯,也掀起了代理行、中介公司和開發商之間的口水戰。普遍的擔憂是,這極易帶來大量飛單現象,電商還利用高傭金挖走了很多中介公司的員工,引起了中介公司的強烈不滿。

但在汪妹玲看來,這是個完全可以解決的問題,“如果你願意按照我的遊戲規則玩,就不會發生這樣的問題,如果不這麽做,即便我的平臺不挖人,員工也可以跳單到別的平臺。”

她的遊戲規則十分簡單:好屋的規定是,一旦中介公司以集體名義入駐上網後,門店經紀人不能再註冊成為經紀人,除非通過別人的手機號註冊成為專業經紀人。在提成上,也有區分,好屋將所獲傭金的80%分配給中介公司,而如果是專業經紀人,則只能獲取其中的20%。

“我們要求中介公司把門店等厚重的東西關掉,免費獲取數據和系統,可以把省下的這筆錢投到員工身上去,把大部分收益下沈到業務員身上去,他還會跳單嗎?如果他能拿到50%的提成比例,我只給他20%,他就不會跳,如果你連20%都不給,那他肯定跳單了。”汪妹玲說。

汪妹玲表示,目前很多中介公司一般會拿提成的8%到25%的收入,分配給經紀人,她覺得這一數字明顯偏低:“我曾經很多次和中介公司老板交流,我很客觀地說,如果在這點上你們不改,即便沒有我,你以後也生存不下去。”

流量和成交

汪妹玲認為,真正的房產電商必須是有流量的,且流量帶來交易,“如果只是打個廣告,跟中介合作一下,就稱之為電商,這有點牽強。”

將平臺搭建後,如何保證流量和成交?這需要外部工具的輔助。

好屋的線上平臺分為三塊:全媒體直投,即通過關鍵字排名、競品攔截來實現網上攔截客戶,開發商和中介公司為此付費,“我們是為結果買單的,你花了5萬塊錢,就會知道吸引來多少客戶、成交多少。”

第二是“微定制”:成立一個微信公眾服務號,有客戶到售樓處,掃一掃獲取現金和抵用券,抵用券可以送給朋友來買房,“把上門客戶變成經紀人”。

第三是線上派單的工具“搶錢寶”,將房源信息轉發到微信朋友圈,有幾塊錢的收入獎勵,而有購房意向者在你的朋友圈看到後即可預約,數據再傳達給該房源的匹配的經紀人。

很明顯,後面兩種打的是口碑傳播的主意,意在通過移動互聯網,實現熟人之間的圈層營銷。

此外,好屋推出了社區O2O平臺“考拉”、首付貸等金融產品以及數十個移動APP,今年5月份,好屋自己的互聯網P2P平臺也將面世。汪妹玲強調,外部輔助工具帶來了更高幾率的成交,“我們大概有高有低,在成交上,表現好的城市如蘇州、成都、上海,經紀人通過我們的平臺,月成交數比別家高3到4倍。”

將海量經紀人匯聚到同一個平臺,還面臨一個新挑戰——在這個開放平臺上,如何監督並非是自家公司員工的經紀人,以保障買房人和賣房人的利益呢?

好屋有一套自己的監督和激勵體系:好屋旗下的好屋學院,是專門為經紀人提供培訓和專業教育的部門。通過好屋平臺成交3套以上房源,並且通過了好屋學院的專業考試,學院就會給經紀人頒發資格認證證書,以後每單成交即可獲取千分之二的傭金提成。此外,學院還為優秀學員設置了出國等獎項。

“我們不允許經紀人收現金,如果收現金就立即開除。此外,還有大數據監管。”汪妹玲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1288

大數據的新生意經!

2015-06-08  TCW


你知道什麼是大數據嗎?

有一天中午,當你拿起手機,準備打電話到附近的速食店叫午餐……。

店員:「您好,請問有什麼需要我為你服務的嗎?」

你:「我想要一份……」

店員:「先生,請問您的手機號碼是?」

你:「09xxxxxxxx。」

店員:「陳先生您好,您是住在台北市中正區XX路五號三樓嗎?家裡電話號碼是02-2360xxxx?」

你:「你為什麼知道我的地址、電話?」

店員:「陳先生,因為我們馬上連線到公司的客服系統,上面有您的資料。」

你:「我要一份招牌漢堡跟大份薯條……。」

店員:「請問您要不要改吃我們的少油、少鹽素食漢堡呢?再把薯條換成沙拉,因為根據您的就醫紀錄顯示,您上週去健康檢查,血壓和膽固醇都偏高。」

你:「好,那我要一份。」

店員:「請問您要不要順便幫家裡的兩位小朋友也各點一份呢?上次他們來店裡消費點了兩份特製兒童餐。」

你:「那請問你們接受信用卡付款嗎?」

店員:「陳先生,您的信用卡再兩個月就到期了,如果您現在同意續約的話,你今天的餐點就可以免費。」

大數據正在發威找到付錢的「豬」買巨量資料「狗」就能讓更多免費商品出現在全世界

和店員通完電話,你正納悶著:「為何這家店知道我所有事?甚至天下為何會有白吃的午餐?」但其實,越來越多的免費商品和服務,正在全世界各地出現。

你只要連上網路,使用Google文件、Gmail信箱不用錢;上臉書傳照片、傳訊息也不用錢,免費服務無所不在。那麼,到底是誰在幫你付錢?

背後推動這一切的關鍵,正是大數據,它改變了傳統的生意經:「羊毛出在羊身上」的思維已不管用,未來將是「羊毛出在狗身上,由豬埋單」(編按:羊是指消費者,狗是指擁有大數據的企業,豬是指花錢買大數據的企業)。

直擊高峰會現場馬雲一場演講,宣告新商業模式「數據時代是去服務好別人,讓別人更爽」

五月二十六日,《商業周刊》採訪團隊來到中國貴州省省會貴陽市。

這裡正在舉辦全球首次大數據時代峰會,演講舞台前,十二位國際級企業家一字排開,場內聚集上千名觀眾,眼看時間已經接近中午,大家餓著肚子,卻興致高昂,等待接下來這位上台的嘉賓──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

我今天早上來之前在網上查了一下,看到很多小店在打折,在關店,都在說同一件事,說是馬雲惹的禍,是淘寶惹的禍。

其實我在想,三年以前,我們在推廣電子商務的時候,我們抱持說互聯網會影響生產、製造、銷售,互聯網將會影響社會方方面面,電子商務將會對整個行業進行取代,很多人並不以為然。

今天我這麼想,十年以後,很多人會說中國的經濟也好,世界的經濟也好,都是貴州惹的禍。如果你不參與大數據、雲計算,不把你的企業變成一個真正互聯網的製造業,我相信你一定像今天一樣抱怨。

我覺得任何事要從未來的角度看今天,而不僅僅是從今天做什麼去看未來。

這個世界正在發生很大變化,我相信未來三十年是人類社會最精彩的三十年,未來三十年也是令人期待的三十年,未來三十年也是令人恐慌、恐懼的三十年。

另外,今天重點講的,是從IT(Information Technology,資訊科技)到DT(Data Technology,數據科技)的變革,其實這是兩個世代的競爭,這是一個新世代的開始,DT時代的思維是完全不一樣的。

IT時代是讓自己更加強大,DT時代是讓別人更加強大。

IT時代是讓別人為自己服務,DT時代是自己去服務好別人,讓別人更爽。

IT時代是對昨天數據的分析來掌握未來,是控制未來,而DT時代是去創造未來。

IT時代是二○%的企業越來越強大,而八○%的企業無所適從,DT時代是釋放八○%企業的能力,整個世界將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IT時代把人變成機器,而DT時代把機器變成智慧化的人。

現在我們正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

未來製造業不僅僅是生產硬體,製造業製造出的機器必須會思考說話交流。未來所有製造業都必須成為互聯網和大數據企業,未來製造業要的不是石油,它最大的能源是數據。

所以我相信未來的競爭會發生天翻地覆的改變。

馬雲的這一句話:「大數據時代是自己去服務好別人,讓別人更爽。」正道出了零元世紀來臨時,企業的生存法則。

所謂的「零元世紀」,將是食衣住行通通不必付錢,這,並非遙不可及。

現在,在中國,消費者已經可以用零元買到手機、電視,未來不用說任何硬體產品,連能源、教育、醫療都可能免費。

馬雲演講的同時,舞台前坐著騰訊主席馬化騰、小米科技董事長雷軍、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以及Uber執行長卡拉尼克(Travis Kalanick)。他們背後掌管超過二十億用戶,這些科技巨擘腦中想的都是同一件事:該如何在零元世紀到來之際,搶當領頭羊。

零元世紀來了當大數據、物聯網發展到極致未來從硬體、手機到能源,都可能變成免費

究竟零元世紀是怎麼形成的?

大數據、物聯網,正是兩大不可缺之因素。

當科技不斷進步,硬體製造成本降低、效率卻提升,企業生產一支手機,和一萬支手機的邊際成本,幾乎都等於零,到時候,免費的手機、手表、眼鏡……,將會越 來越多。根據市調機構顧能(Gartner)估計,二○二○年,全世界會有多達二百五十億個終端裝置,而且全部都能上網,時時刻刻都在蒐集你的行為資訊。

加上大數據分析、處理的成本降低,變成和期貨、證券一樣可以在市場自由交易的資產,擁有大量消費者資訊的企業不用再靠賣商品賺錢,是真的讓數據變成金。

過去,對企業來說,大數據只是一門分析工具,但現在有了它,企業精確掌握消費者喜好,知道該從哪些東西上賺錢,哪些即使免費也沒關係,從中找到更大的商機。

今年一月,當大家爭相搶購江蕙「封麥」演唱會門票時,你也是其中之一嗎?在音樂產業因為唱片收入下滑,靠舉辦演唱會淘金之際,卻有企業徹底顛覆了這個想法。

一場張學友演唱會門票值多少錢?兩千元?還是五千元?答案是:「通通免費!」現在你想看演唱會,連票都不用搶。

這場活動的幕後推手,就是騰訊。日前,騰訊舉辦首場張學友網路免費演唱會,你不用花半毛錢,便可以舒舒服服的待在家,聽歌神唱歌半小時,一共五首歌。此舉 引發市場關注,不少人都認為騰訊瘋了,據傳花了逾人民幣百萬元取得授權、籌備,卻不收費,這樁穩賠不賺的生意,它為何要做?

其實,打從今年開始,騰訊找來張惠妹、蕭敬騰等知名歌手,一共舉辦了二十二場網路免費演唱會,總播放次數達三億次,總觀看人數突破一千八百八十萬人,包下一千二百個小巨蛋都不夠坐。

騰訊之所以逆勢操作,全因為它打造了一個與歌迷、唱片公司、演唱會主辦方、廣告商「五方皆贏」的商業模式,而這背後的思維,並非只看重產品本身價值,而是從消費者使用它的生命週期中,賺取整套服務財。

例如,過去車商賣車給消費者,雙方的關係在交易完成後就結束了,但藉由大數據分析,車商可以知道消費者婚姻狀況、有沒有小孩、平常都去哪裡玩,進而推估他什麼時候需要保養車子,應該選購哪些周邊商品或服務,讓商機無限延伸。

「客戶買車只是跟你關係的開始,可以從用戶之後使用車的週期來賺錢,就不會那麼執著於用硬體來賺錢,硬體就可以降價或免費。」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策略學副教授陳威如說。

這也是過去一年中國最火紅的商業模式。

「以前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現在是『羊毛出在狗身上,豬來埋單』,這種模式的本質是多方共贏。」中國首家大數據戰略重點實驗室主任連玉明在《DT時代》一書中說明。

過去企業間競爭是「零和遊戲」,但如今流行的是如何當揪團的「狗」,找到願意付錢的「豬」,來打造多贏的生態圈。

《紐約時報》評選為最佳暢銷作者的經濟學家里夫金(Jeremy Rifkin),在其新書《物聯網革命》(The zero marginal cost society)裡,正印證了這個想像。

里夫金認為,大部分國家對物聯網的想像還停留在智慧城市、智慧家庭,但當網路把人與人、人與物串聯在一起,所有訊息都能更輕易的交流,就像現在我們透過臉 書分享照片、用YouTube上傳音樂,等物聯網發展到極致,我們可以在上頭取得一切所需,交換與共享,讓零元世紀終將來臨。

甚至連能源都可能免費。十五年內,小型太陽能、風力發電成本將降到和手機、筆電同樣便宜,人們在家裡、辦公室、工廠就可以自產能源,再透過能源網路彼此交換,像Line傳訊息一樣簡單。

這股力量,不僅改變了人類生活與企業運作,更將改變全球經濟形態。里夫金預言,到了二○五○年,當大數據與物聯網應用成熟,共享經濟成真,人們透過網路相互交換商品與資源,這將會改變現在由市場經濟主導全球經濟的主流,成為決定多數國家未來經濟生活的關鍵力量。

「地無三里平、天無三日晴、人無三兩銀」是貴州給人的第一印象。但這裡,卻也藏著馬雲和郭台銘讓零元世紀成真的秘密。

郭董也加入戰局成立數據中心、投資數據交易所五年後轉型科技服務商,加速零元世紀成真

離開貴陽大數據時代峰會現場,我們搭上巴士,來到鴻海與貴州政府聯手打造的「富士康綠色隧道數據中心」。這座占地七百多坪的數據中心,就隱身在一個山洞裡。

「這裡不用電,氣候很好,非常乾燥,所以這裡處理數據非常好,現在綠色隧道中,不僅看得到蝴蝶,未來連蜜蜂都會進去築巢,」郭台銘笑說。

我們跟著郭董腳步,走到山洞內,這裡雖然擺滿了十一座機房、多達五千台伺服器,在夏天沒有冷氣的狀況下,卻依然涼爽,全年平均溫度只有二十度,一旁的路燈,也是用太陽能發電,雨水還能拿來冷卻機房,一年下來,比起其他數據中心還省下約三○%電費。

郭台銘打的算盤是,如何讓大數據使用變便宜,完成二○二○年鴻海從製造商轉型為科技服務商的夢想。

他充分發揮鴻海的製造優勢,把數據中心八○%零件都搬到貴州生產,降低成本又提升效率,還推出價格只要國際大廠四分之一的雲端服務,讓更多中小企業,可以使用他的軟硬體服務,「我們提供的服務會是製造業需要的data(數據處理),因為那是我們比較擅長的。」

不只把數據變便宜,郭董還要讓它自由交易,成為中國大數據產業規則的制定者。

我們來到今年四月鴻海宣布投資的貴陽大數據交易所,這裡是全球第一個可以像買賣股票一樣交易大數據的地方,阿里巴巴入股的天弘基金也是其理事。你或許沒想過,有一天,當速食店的店員知道你家地址、電話、家中成員,連帳戶、健康狀況都瞭若指掌,可能都是從這裡買來的。

正因為有了大數據交易所這個可以公平、透明交易數據的平台,也讓過去缺乏數據的企業,找到機會淘金。

因為掌握數據而發橫財的,還有小米。

相較於手機龍頭三星電子,想的仍是如何說服用戶掏錢買手機,市占率從去年第一季的中國第一,達一九?九%,到今年第一季,腰斬只剩下九?七%,掉到中國市 場第四名;而台灣的手機大廠宏達電也一樣,全球市占率從極盛時期的逾一○%,到去年底僅剩不到二%,業績始終不見起色,甚至被科技市調機構IDC批評產品 太過利基,難以打入大眾市場。

但原本被批評只會抄襲蘋果的小米,卻徹底顛覆「羊毛出在羊身上」做法,成為中國第一大本土手機業者,讓「豬」忙著捧錢上門,才成立五年,創投的資金已經讓小米的估值達四百五十億美元,靠的就是手中逾一億用戶的數據。

「小米的祖業是做智能手機,但今天的手機不是單純通訊,它其實是一個隨身攜帶的電腦,是一個隨身攜帶的相機,就是因為這個重點,它時時刻刻都在產生海量的數據。」雷軍在貴陽大數據時代峰會上表示。

他認為,本質上小米更像一家網路公司,而非手機製造商。現在,小米更跨入智能家電領域,每月賣出一百萬支行動手環、十幾萬台監控器和運動相機,每年小米蒐集到的數據皆以六倍成長,也正式進攻印度市場,把數據網撒到海外。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小米推出不到新台幣四千元的手機、七百元有找的路由器,因為它把自己定義為一個「入口」,把叫車、訂餐、搜尋電話各項App拉進來,記 錄一億用戶行為,一旦它成為全球最了解消費者的企業,握有海量數據,便能賣給廣告商,或和第三方業者合作,因此未來小米若推出「零元手機」將不會令人感到 意外。

「舊標準,不適用新需求。」零元世紀下,商業模式將徹底改變。

去年七月底,《哈佛商業評論》中〈物聯網如何改變商業模式〉一文表示,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大多數企業創造產品價值的方法,就是定出正確的價格,從各別銷 售活動中,追求利潤最大化。但因為物聯網,企業獲利模式不再局限於銷售產品,與其期望客戶再次上門消費,倒不如想辦法,創造產品本身的「經常性收入」,別 再想靠單一產品賺錢。

未來贏家三大法則

站在新世紀的起點,想成為零元世紀中的贏家,企業該怎麼做?以下是三大法則。

法則一:扮演平台,打群架賺錢

過去,我們總是害怕和對手共享好處,巴不得獨吞所有商機。但陳威如說,「未來產業鏈不再是垂直、線性、單一的,而是多邊的平台。」

他分析,零元世紀的新商業模式,不能像過去一樣,認為市場就是那麼大,大家再來競爭,而應該想,該怎樣把市場的餅做大,如何藉由免費商品、服務,和消費者接觸後,挖出各種需求,與他人合作一起創造價值。

所謂的平台,是指至少連結兩個特定群體,為他們提供互動機制,滿足所有人需求,再巧妙的從中獲利。

然而,想讓自己變成功的平台,至少得具備三大條件:

巨大的客流量,靠品牌、技術、服務吸引更多消費者;

強大的延展性,像小米不只賣手機,也賣各種智慧家電,還把其他企業拉進來合作,滿足用戶吃喝玩樂需求;

免費只是手段,對於真正的獲利來源,還是要有較強的議價能力,才有本事說服「豬」埋單。

「你需要思考公司如何將產品化為金錢,以及你的產品也如何讓別人產生和獲得價值。」《哈佛商業評論》提醒。

法則二:組織扁平,員工學做決策

第二次工業革命,強調科層化組織的中大型企業相繼成立,透過層層授權、分工,確保企業能以最有效率的方式運作、降低管理風險。但現在,數位化造成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正在展開,唯有讓組織更扁平,每個人負起決策角色,才能跟上變化。

如同馬雲所說,未來不是公司雇用員工,而是員工雇用公司,靠「前方小分隊,後方大平台」方式,才能打勝仗。

「美軍的組織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旅,到越戰的營,到伊拉克戰爭的七人小戰隊,七個人就可以發射導彈,我不知道今天全世界多少國家的軍隊,還是用師和團來作戰?可能是三軍總司令才能發射導彈。」馬雲反問現場所有企業家。

法則三:不只免費,還要感動使用者

「要能touch(觸動)到人們情緒的東西。看起來,某些產品比較容易touch人們情緒,但其實所有產品都能找到touch人們情緒的地方。」陳威如說。

免費經濟要能壯大,第一件事就是吸引人上門,藉由一次接觸,黏住越多消費者越好,這樣才能衍生後續商機。因此,不只是零元本身,提供能讓消費者感動的免費商品、服務,很重要。

要顛覆用戶體驗,讓人有感,其中一大關鍵是跨界合作。例如,在Nike推出各項測量運動狀態的App前,鮮少人會把它跟高科技連在一起,但Nike透過這些免費App,讓更多人養成運動習慣,進而認同品牌,購買實體商品。

零元世紀來臨,從個人生活、企業經營管理到獲利模式,都將全面改變。現在,這場革命正在全球、尤其中國,如火如荼的上演,當台灣企業看大數據、物聯網,還 是當成一門工具或技術,忽略外頭天翻地覆的變化,最終很可能淪為馬雲這句話的下場:「如果我們把它僅僅當成一門工具,我們曾經也把中國發明的火藥當作只能 放煙火,而別人卻當成武器。」

如果你還是靠單打獨鬥、殺價競爭建立王國,小心遲早被時代的浪潮洗去。

【延伸閱讀】新趨勢》透過交換年齡、性別、地點、PO文等大數據,我們快速進入免費 的時代!

? 臉書擁有全球用戶14億→→蒐集用戶PO文、照片、按讚粉絲頁資訊→賣給企業下廣告,去年廣告收益超過3,500億→靠廣告收益支撐成本,提供用戶打電話、傳簡訊0元

? 騰訊邀請唱片公司辦歌神演唱會→→吸引破百萬人次觀賞→把粉絲性別、年齡、喜好等資訊賣給廣告商,賺取廣告收益→靠廣告收益辦演唱會,讓粉絲免費聽張學友演唱會

? 支付寶擁有用戶破1.9億人資料→→阿里巴巴推出螞蟻小貸服務→透過用戶交易資料,挑選出高信用者,讓借款人無須抵押、擔保→壞帳率降低,可以讓用戶無擔保借錢

? Google掌握全球10億人未來消費行為→→每月產生搜尋筆數達900億筆→賣關鍵字、廣告,幫企業直接找到消費者→賺到廣告費後提供用戶免費的Google雲端、相簿

? 百度推地圖導航,下載次數破3億次→→統計熱門路線、景點、餐廳→把資料賣給實體商店,做餐廳、飯店促銷→讓使用者得到免費導航和優惠促銷活動

整理:康育萍

【延伸閱讀】新模式》騰訊為什麼能辦免費張學友演唱會,還能賺到大錢?

騰訊:5月24日,騰訊投資逾人民幣百萬元,籌辦張學友免費線上演唱會,半小時只播五首歌,不向網友收一毛錢,吸引破百萬人觀賞

■廣告商騰訊 提供精準行銷資訊→廣告商粉絲邊看演唱會,邊打字聊天,藉此分析消費者年齡、性別,再把資訊賣給廣告商廣告商 賺進廣告收益→騰訊今年以來,騰訊已經舉辦22場免費線上演唱會,總觀看人數突破1,880萬人,播放量達3億次

■粉絲騰訊 提供免費演唱會→粉絲張學友一場在小巨蛋的演唱會,平均票價2,000元,但如今不須花錢就可以看到歌神演唱粉絲 賺虛擬道具財→騰訊推出花、禮物等虛擬道具,吸引歌迷購買送給張學友,賺實體演唱會得不到的錢

■唱片公司騰訊 幫忙拉抬唱片買氣→唱片公司舉辦「全民K歌」,獲選者可以在演唱會上跟張學友合唱,一週內吸引16萬人報名唱片公司 賺唱片銷售利潤→騰訊和京東商城合作,取得張學友唱片網路獨賣權,一週賣出近30萬張唱片,再共享銷售利潤

■演唱會主辦商騰訊 幫忙挖掘高含金量歌手→演唱會主辦商藉由免費演唱會試水溫,培養素人歌手,若累積一定人氣,再舉辦實體演唱會演唱會主辦商→ 賺到高規格演唱會騰訊砸重金在北京奧林匹克體育館開唱,即使是透過線上播出,也營造出萬人演唱會的氣勢

整理:康育萍

【延伸閱讀】新勢力》中國3大巨頭力拱,勢力不輸Google、臉書

阿里巴巴大數據戰力/集團主席馬雲

●458億筆數據代管請求畫面中的阿里雲,已接收到458億數據代管請求,最高一天可以收到來自全球800多億次請求。

●超過1萬家企業都是客戶從銀行、證券、基金公司,到視頻網站、遊戲App……,多達一萬家企業都是阿里雲的客戶。

●掌握3.5億用戶資料阿里雲存放阿里巴巴旗下3.5億用戶的資料,不管是淘寶交易紀錄、餘額寶金額,都一清二楚。

騰訊大數據戰力/主席馬化騰

●微信用戶數達12億全球最大的通訊App,用戶數達12億,今年春節發起紅包搖一搖活動,除夕一天,就發出超過10億個「紅包」,為旗下支付App財付通增加8,000萬會員,撼動阿里巴巴支付寶地位。

●QQ用戶數破10億類似MSN的聊天軟體QQ用戶數破10億,結合視頻、遊戲、音樂功能,搶下NBA籃球賽、HBO影集,以及《中國好聲音》等綜藝節目獨播權,企圖成為中國最大的社交娛樂平台。

百度大數據戰力/董事長李彥宏

●手機入口每月用戶數6億全球最大的中文搜尋引擎,在中國搜尋引擎市占率約58%,擁有最多中文搜尋資料,去年投資近新台幣350億元發展人工智慧,和Google一較高下。

●百度錢包用戶破億整合線上、線下購物,外賣服務覆蓋70座城市,並和2,600萬個網站合作,4月推出聲音辨識功能,你只要用說的下指令,就可以完成搜尋、下單、交易等動作。

整理:康育萍

【延伸閱讀】戒掉舊思維!零元世紀的8個新商業邏輯——新舊時代經營邏輯比較

舊時代邏輯

●產品開發完全技術導向:我會做什麼,所以生產什麼

●研發過程專注趨勢:主觀預測技術趨勢走向,提前開發

●經營模式不賠本做生意:靠產品上市的高定價,回收投資與研發成本

●定價心態只能賺一筆:把硬體當作一次性買賣,連本帶利賺回來

●銷售方式搞不清誰會掏錢:藉由經銷商銷售,但自己無法掌握消費者的樣貌

●KPI最關心獲利:成效只看營收、獲利,未列入非數字表現

●資金只有死水資金:自有資金、銀行借貸等「量入為出」捨不得燒錢的概念

●組織架構以冰冷的產品區分:例如電腦部門、筆電部門、行動裝置部門

零元時代邏輯

●產品開發看見需求導向:了解消費者要什麼,所以我做什麼

●研發過程只想市場:市場要什麼,我想辦法做什麼

●經營模式賠本賣賺更多:高規格,卻近乎成本價或賠本銷售

●定價心態從頭賺到尾:販售只是開始,從顧客使用產品開始產生的所有需求,賺到不用產品為止的最後一桶金

●銷售方式掌握消費者荷包:自己銷售,連結消費者,化消費者為粉絲

●KPI更加注重社群:粉絲數、活躍程度、推薦率、口碑發酵度

●資金變出更多桶金:提供「想像空間」,吸引天使投資、眾籌等資金來源

●組織架構以有效解決問題區分:例如空氣方案可能包含空氣清淨機與空調、早餐小組包含廚房家電與智慧啟動系統

資料來源: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策略學副教授陳威如整理:吳中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813

“買賣人”劉永好的生意經:減持民生銀行至4.99%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44975.html

“買賣人”劉永好的生意經:減持民生銀行至4.99%

一財網 江右 2015-07-14 09:57:00

買賣做得好的人,自有一套好的生意經。而劉永好此次減持民生銀行,可謂“一石四鳥”。

股指巨幅波動,帶來的影響不僅是投資者的情緒,還有諸如上市公司公告之類。7月份以來,上市公司一改5、6月份每日數十家股東減持公告,出現了滿屏的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董監高增持和維護股價的公告,但這種集體增持的“和諧局面”在7月13日晚間被打破——民生銀行被股東減持了2.62億股,套現二十多個億。

減持民生銀行的不是別人,正是民眾眼中的民族資本家劉永好。民生銀行7月13日晚公告稱,7月12日收到新希望投資有限公司和南方希望實業有限公司的通知,7月8日,兩家公司分部通過上海證券交易所減持本公司股份 76698055 股和185210016 股,兩家公司同為新希望集團控制的公司。本次減持後,兩公司合計持有本公司股份降至1822968401 股,占總股本的 4.9964396%。

眾所諸知,新希望集團乃劉永好。

買賣做得好的人,自有一套好的生意經。而劉永好此次減持民生銀行,可謂“一石四鳥”。

首先是賣出來好價錢。

7月7日和8日是近期整個A股市場情緒最為低落的時期,政府亦開始通過證金公司掏出真金白銀救市,7月7日的策略是拉擡權重股穩住上證指數,民生銀行亦在拉擡之列,當日民生銀行在千股跌停的背景下被拉升至漲停,成交額168億元,收盤報10.73元,較11.33元的歷史最高點僅有5%的差距,而當時A股市場卻是千股腰斬的慘狀。7月8日,民生銀行低開後一度沖高,劉永好賣掉2.62億元,尾盤被打至下跌5%。

其次是賣在了好時機。

劉永好減持在7月8日,雖然9日和10日可能有更好的價格可以賣,但9號和10日他都不能賣了。因為證監會8日晚間宣布,從即日起6個月內,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和持股5%以上股東(以下並稱大股東)及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不得通過二級市場減持本公司股份。上市公司大股東及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違反上述規定減持本公司股份的,證監會將給予嚴肅處理。也就是說,7月8日是他賣出最好也是最後的機會。

再次是賣的數量剛剛好。

根據民生銀行公告,減持後,劉永好控制的新希望集團尚持有民生銀行4.9964396%的股份。根據上海證券交易所去年公布的《上市公司日常信息披露工作備忘錄第十三號上市公司股東減持股份預披露事項》,此規定旨在規範股東大額減持,相比之前的“先斬後奏”,新規要求減持必須“先說再做”。也就是說,劉永好減持到4.99%之後,下次減持既不需要提前公告,亦不受7月8日證監會限制股東減持規定的約束。

最後,劉永好還賺得了“名”。

就在民生銀行公告被減持的當晚,劉永好旗下上市公司新希望(000876.SZ)發布了維護公司股價的公告,公告稱,基於對中國經濟和中國資本市場未來發展的堅定信念,本著協力維護資本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社會責任,為維護全體股東的利益,2015年7月8日,公司第一大股東南方希望實業有限公司果斷決定擬於未來6個月內以不超5億元增持公司股份,以表達對公司未來發展前景的信心以及對公司價值的認可。

賣出了價格在高位的,買入價格低位的。不但賺得了“利”,還收獲了“名”,買賣人生意做得好,大抵莫過於此。

編輯:許雲峰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960

美圖深挖“愛美”生意經 跨界手遊盈利待考 0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5-07-23/932763.html

雖然美圖的估值較高,用戶數量也非常龐大,但其實美圖的產品還沒有大規模盈利。單從商業模式的盈利能力來看,美圖秀秀一直都還在尋求新的突破。

每經記者 張斯

7月22日晚,因罹患癌癥休息了17個月的創新工場創始人李開複現身美圖公司的發布會現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現場看到,其狀態不錯,創新工場孵化的上百個項目中估值最高的美圖,也讓李開複覺得有些許自豪。

據悉,目前美圖估值已經達到了20億美元,李開複此次站臺背後,則是美圖跨界手遊的新戰略浮出水面。

從一款美顏工具App到美顏相機再到美圖手機,美圖一直在深入挖掘跟“美”有關的產業,通過美圖秀秀積累的大量使用群體也成為其擴大外延的基礎。

根據現場美圖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7月22日,美圖公司移動端用戶總數已超過12億,覆蓋了7.5億臺移動設備。美圖公司CEO吳欣鴻公布,其中美拍總用戶數已經達到1.6億,每日活躍用戶達到了1459萬,每日播放數達到了2.5億。

不過,雖然美圖的估值較高,用戶數量也非常龐大,但其實美圖的產品還沒有大規模盈利。單從商業模式的盈利能力來看,美圖秀秀一直都還在尋求新的突破。

目前,Forgame(雲遊控股)作為戰略合作夥伴,此次與美圖共同開發了首款手遊產品美美小店。

據《2014年中國遊戲產業報告》,2014年中國移動遊戲市場實際銷售收入達274.9億元,較2013年增長了1倍有余。但在市場突飛猛進快速發展的背後,中國手遊開發者被曝僅有3%實現盈利。

“對於手遊來說,渠道非常重要。跟雲遊控股合作某種程度上來說是相互借力,雲遊控股有研發和發行實力以及港股上市企業的背景,美圖的移動端用戶數,兩者結合都是有想象力的。”遊戲行業評論人士沈忱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指出,廣告變現、會員制度、手遊變現以及電商化模式是目前移動互聯網變現的幾種主流方式,但專門為女性量身定制的手遊並不多,所以這才是美圖需要市場檢驗的重要一環。

  • 每日經濟新聞
  • 劉小英
  • 每經記者 張斯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021-60900099轉688讀者熱線:400889000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或 028-86740011 廣州:020-89660257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4597

做對一件事 讓運動粉絲幫你淘金 新生意經》這群素人如何分到一杯羹?

2015-11-23  TCW

運動大潮裡,不光國際品牌能吃下大餅,就連平凡人也能因熱愛運動,找到創業契機。

全台運動人口越來越多,但這個大餅,別以為只有耐吉(Nike)、阿迪達斯(Adidas)等國際大廠,才有本事沾上邊,其實只要抓住運動人口的「心態與特質」,你也可以把喜愛的運動變商機。

他,終結一人運動孤單感專賣三鐵裝備,四年營收增四倍一個週五晚上,台南市安平區一家自行車店裡,一位自行車教練正在台上帶騎,台下的老師、醫生、企業老闆與上班族在平均單價十五萬元的車上揮汗如雨,三十分鐘練習結束,大家氣喘吁吁的說:「這應該是台灣最有溫度的車店了!」這家店是二七七自轉車,創辦人陳信仲四年前從傳統自行車店轉型 「三鐵(跑步、自行車、游泳)專門店」,讓營收四年增四倍,今年台南、高雄兩家店營收挑戰五千萬元,是台灣最大三鐵社團,粉絲數近十一萬人,比同性質社團多出約一倍。

原本經營自行車店的陳信仲,曾面臨台灣自行車熱潮退燒,營收腰斬、出現虧損窘境,陳信仲一次參加路跑賽時發現,報名人數超過一萬多人,是自行車賽的十倍之多,「如果可以把跑步的人口挖過來,就算只有一%(百來人),我的店就能再變藍海了!」他研究後發現,最佳連結就是三鐵競賽。

但許多人聽到 「三鐵」就退避三舍,當時陳信仲還不太會游泳,為了轉型只能背起浮筒下水,最後雖因成績太差慘遭淘汰,但不可置信的竟然還是完賽。此後,凡是有客人上門來買自行車,他就會拿自己的例子說服對方嘗試三鐵賽。

剛開始被他「騙」來參賽的人雖然不多,但這批「種子部隊」成功完賽後,大家都很驚訝自己的能力竟然比想像中更強大,「你一定會跟朋友講,就會擴散!」紛紛在臉書上亮出成績, 「三鐵不難」的印象就這麼被一層層推廣出去。

這種效應如滾雪球般啟動,二〇一四年一場約兩千人的三鐵賽,二七七團報人數就占了三成,比賽當天大家一起穿戴印有「二七七自轉車」字樣的T恤與帽子,更加強了它 「三鐵專門」的形象。

陳信仲打破了三鐵是一個人比賽的孤單感,每週舉辦三鐵團練活動,讓運動消費者感受到溫度、提升了黏著度,當運動消費者開始有裝備升級的需求,自然不斷的提升二七七自轉車的銷售率,三鐵產品的高單價商品,讓陳信仲的營收提升四倍。

他,把不起眼裝備分眾化襪價是別人十倍,年營收三千萬「運動時,有多少人會注意到襪子?」十一月初才剛從美國紐約馬拉松賽回台的太肯運動科技執行長林合政,注意到這個運動消費者最忽略的配件,把自己的興趣,變成一門三干萬的生意。

因注意到這點,五年前林合政把師大運動競技學系教授相子元對襪子舒適度與功能性的研究成果,重新命名、定位後上市銷售,一雙平均定價約三百元的襪子,是一般襪子約十倍。太肯開發出延緩疲勞的路跑、耐激烈撞擊的球類、保護小腿肌腱的自行車等十餘種專門運動襪,品項之多,超越國際一線大品牌,因此一推出就在網路引發討論,兩個月賣出五千多雙。

不僅區分運動類別,還要依照運動時不同的壓力點區分左右腳,也會依照運動者的經驗值推出不同的產品。林合政把原本大家最不以為意、最容易忽略的襪子,分眾再分眾、做到接近客製化的程度,藉此把最專業的運動襪,變成最普及的配備,讓太肯一炮而紅。

原本就是靠網路粉絲起家,至今太肯的銷售仍有七成至八成來自電子商務,現在,太肯加大力度經營中國等海外電商市場,林合政預估,未來三年營收年增率可望維持在一五%至二五%,只要全球經濟局勢越不利,運動人口反會越多,「因大

家都太悶了!」

他,整理路跑者專業新知養出比雅虎更精準的最大路跑網可以健康、快樂、持續跑步的秘訣到底是什麼?怎樣才能越跑越快?這看似簡單的問題,五年前在台灣,卻很難找到好答案。

直到二〇一一年「運動筆記」網站成立,目前它擁有的臉書粉絲超過二十九萬人,是台灣本土最大路跑入口網站,而它能夠成功匯集人氣,靠的是一件事情:知識。

運動筆記創辦人張義原是雅虎奇摩媒體資訊服務事業部資深總監,就讀台大EMBA、開始接觸路跑,還開啟台大EMBA跑戈壁的風氣,他雖然跑出了興趣與健康,卻是小傷不斷,與張義一起跑步的同好,也有人出現了膝蓋受傷等問題。

張義從自己熟悉的網路上尋求知識與協助,卻發現在台灣找不到如全球最大——美國Runncr's World 這樣專門提供慢跑知識的網站,才與EMBA同學姚焱堯一同創辦了運動筆記。

在雅虎時,張義的主要工作就是彙整報紙、雜誌、網路等各路媒體的新聞,並挑選出能在首頁吸睛的標題,雅虎服務大眾客戶、一天提供四千則新聞,但運動筆記精準的服務路跑愛好者,每天只提供六則至七則專業新知。

「世界上不缺內容,缺少的,是系統整理過的內容,」張義說,他針對路跑者實際會遇到的問題,雇用五位編輯,不是為了產生內容,而是分門別類把散落在全球網路上的資訊,系統性的整合、變成知識後放上網站,從跑步的技巧、裝備的比較等,只要是跑者想知道的議題,都是他服務的範圍。

精準的行銷,網站流量很快一天就衝高到十萬人次,

這樣的數字雖然

與雅虎新聞一天

一千萬人次難以

比擬,但會員全是路跑愛好者,

這樣的高純度也

吸引耐吉等運動

相關業者下廣告、

提供文章。

初期靠「知識」

集氣成功,接下來就靠「照片」增加會員黏著度。

十一月八日,上萬人參加的田中馬拉松開跑,五位「運動筆記」的特約攝影師在路邊按下一張張快門,總計拍攝約五萬張照片,只要是運動筆記的會員,網站還會主動通知你要記得下載。

在美國,這樣的運動照,一張要收費二十五美元(約合新台幣八百二十元),在日本也要約新台幣六百五十元,但在運動筆記,卻是免費。張義說,目前合作的專業攝影師約有二十位,把跑者姿態記錄下來,一方面增進舊會員黏著度,一方面也可能帶入新會員,讓網站持續壯大。

這三個故事只需要做對一件事:從自己最熱愛的運動下手,解決自己與他人的問題,你也能抓到運動大商機。

文 王毓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304

貴8成紅豆,愛買、家樂福搶跟 賠錢換大魚!全聯倒著賺的生意經

2016-04-18  TCW

三千隻被農藥毒死的鳥塚照片,讓全聯老董林敏雄震撼,決定高價收購友善環境的紅豆,看似吃虧,其實很划算。

這個故事,要從一張照片說起。

「我一看,哇!怎麼會環保破壞得這麼厲害?三千隻小鳥!真的很震撼!」全聯實業董事長林敏雄想起去年七月在中國黃山旅遊時,翻閱第一四四四期《商業周刊》「消失的老鷹」封面故事時心情的激動。

那是張悲傷的照片,一群屏科大學生圍成半圓,面對約莫三千隻被農藥毒死的鳥塚默哀;追蹤台灣老鷹消失的原因,最後挖出了這齣屏東紅豆田裡的慘劇。

兩天後林敏雄回到台灣,立刻找來生鮮部採購,「你一定要給我找到這個農夫(該期報導之友善農法耕作者),就是要跟他契作,他收成多少,不惜代價全部買回來!」他沒想到的是,這讓四百公里外的紅豆聚落質變。

他要找的農夫是林清

源,其紅豆田曾是三千隻鳥塚的事發地點,但在產官學三方支持下,

變身為友善農法的領頭

羊,採收期不用落葉劑,讓紅豆自然熟成,藉此減少使用農藥。

今年三月十八日,全

聯與林清源合作的第

一批紅豆上架,儘管「消失的老鷹」報導及紀錄片《老鷹想飛》曾引起廣泛討論,但「老鷹紅豆」售價是傳統紅豆的一.八倍,全聯行銷部協理劉鴻徵坦言:「當時大家都很怕賣不掉。」但原本預期六到八個月才能賣完的「老鷹紅豆」,竟然上市三週就賣掉三五%,預估兩個月內售完。

虧本收購,早已非第一次林清源坦言,今年初收成的紅豆是第二次使用友善農法,但前一次沒有媒體關注與紀錄片上映,價格高昂的紅豆根本沒人買,賠錢了事:這次全聯帶頭,愛買、家樂福、里仁等通路接連跟進,已有四位農夫加入友善農法,陸續有人表態想參加。

因為這不只是今年的事。

「明年(收成的面積)要倍數增加,全聯說全都要收,別人(其他通路)收完之後多出來的,他也要收,」林清源說。

儘管「老鷹紅豆」銷售優於預期,但林敏雄說,全聯在這批商品上還是虧損。為什麼全聯甘心賠錢?

「其實這(賠錢採購農產

品)不是第一次了!」他說。

從去年的高麗菜生產過剩,前年的搶救蒜農,到二〇一二年的薑供過於求等等,全聯幾乎都是最大採購商。

以薑為例,當時有兩百多公噸滯銷,盤商只願意出每台斤約六元向農民部分收購,不堪虧損的農民找上全聯幫忙,全聯用每台斤二十二兀全數收購,用約二十五元市價銷售,不到三週就解決了滯銷問題。

然而,「做這塊(協助農產品供需平衡)都沒賺錢,」林敏雄笑說:「我成天找一些虧錢生意給總裁(徐重仁)做。」因為,全聯得先派出輔導小組,教導薑農先洗淨薑表面的泥土,再以半斤一包、簡單分裝,這全是管銷成本。

二〇〇八年全聯跨人生鮮領域,如今已是全台最大生鮮通路,但屢次插手農產品供需問題,卻讓生鮮部門連虧八年。

過去,全聯的成功關鍵是:商品便宜、規模大,但採購高價老鷹紅豆、以高於市價採購生產過剩農產品,都與便宜背道而馳,到底它圖什麼?

捨棄小利,換品牌信任感一直的是要幫忙農民,因為他們是弱勢,」林敏雄說,台灣量販、超市經營不易,全聯卻能每年營收成長,全靠小市民一筆筆消費拱起來的,因此必須承擔社會責任,「要不然,我現在(全國生鮮通路)最大,隨便漲一點,我就賺錢了。」表面上看,全聯這算盤不划算,但其實背後還有兩層葸義。

第一個意義,把關食安問題。

全聯透過契作「老鷹紅豆」及推動生產履歷兩種方武,達到鼓勵農民少用農藥的目的,每天抽檢農產品,如果第一次被驗出農藥超標,先予以警告,再犯,就立刻終止契作合約。

目前全聯農產品契作比率約為總進貨量的兩成,今年內將拉高到四成,除了確保供貨量,更可把關品質,否則一被驗出農藥,金錢損失事小,對全聯商譽的無形衝擊才大。

第二個意義,提高光環效應(Halo Effect)。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教授湯明哲認為,全聯此舉有助於提升公司形象與品牌價值,「老鷹紅豆」的成功會引發光環效應,意思是特定產品做出口碑後,效益可以溢散到其他產品上。

例如颱風天其他通路哄抬物價時,消費者會因全聯過去物價持穩的信任慼,優先到全聯購買;購買老鷹紅豆時,也提高購買全聯其他契作農產品的意願。

湯明哲說,食品業本來就是良心事業,廠商賣什麼給消費者並不容易得知,業者要透過如全聯契作老鷹紅豆,或是義美投資上億元成立認證實驗室等做法,贏得消曹一者的信任。

從老鷹紅豆到高麗菜價格維持穩定,全聯犧牲了眼前的小利,換得品牌信任感,以及對小農友善的企業形象,其實是二不非常划算的交易。

撰文者王毓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547

[創業故事] 食材B2B平臺宋小菜 從田間到餐桌的生意經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9517.html

菜販小潘打開手機中的“宋小菜”APP,將14箱56斤裝的山東土豆和5筐43斤裝的雲南西紅柿加入菜籃子,隨後下單支付完成交易。第二天淩晨四、五點,他所購買的蔬菜已經運送至上海浦眾農貿市場附近的社區倉庫,往返提貨不到半小時。

農業的互聯網化已經惠及這些最底層的小菜販。在此之前,小潘需要在傍晚休市後,跑去30公里外嘉定區的江橋批發市場去進貨,選貨、購貨常常要耗費五六個小時。起早貪黑、日夜顛倒對於以小潘為代表的小商戶經營者而言是家常便飯。

通過互聯網手段整合食材供應鏈,減少分銷渠道,通過訂單累積,形成規模優勢倒逼供應鏈獲取議價權。在上萬億的食材采購市場,一大批關註食材供應鏈的電商平臺湧現。

易觀智庫發布的《2016年中國生鮮電商市場年度盤點》顯示,生鮮電商市場規模從2010年的4億快速增至2015年的540億。面臨萬億級剛性市場需求,除了阿里、京東之外,以餓了麽、美團為代表的外賣團購平臺,憑借其所沈澱的餐廳資源,也開始介入食材供應鏈領域的競爭。

創辦於2014年12月的宋小菜也是其中的一員,致力於為大中城市的中小零售商提供生鮮蔬菜采貨、配送和售後服務。與傳統電商平臺以產地為源頭切入供應鏈不同,宋小菜從挖掘訂單入局,采取反向供應鏈模式,聚合訂單後再去鏈接上遊生產的農民,以銷促產。

“中國從來不缺好的農產品,更不缺把好東西種出來的好農民,最大的痛點是好東西賣不出去,訂單才是解決痛點的根本。”宋小菜創始人兼CEO余玲兵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余玲兵曾是淘寶特色特產導購平臺“特色中國”的創始人,他創建了淘寶農業電商,對農業市場和電商交易再熟悉不過。在余玲兵看來,整個行業發展這麽多年,如此多的進入者,而滲透率只有3%,充分說明大量有價值的工作還是在線下,並非互聯網的“輕”可以簡單替代。

互聯網出身的他需要跳出互聯網框架,深入97%的線下市場:傳統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傳統生鮮市場等,將他們的價值梳理出來,再與互聯網的“輕”相結合,用更優化的手段進一步放大其本身的價值。

“苦逼的替換沒有任何意義,先重後輕,重是過程,輕是目的。”余玲兵直言,他希望將宋小菜定位為鏈接者,鏈接線上3%和線下97%的市場。

在中國做農產品生鮮繞不開兩個問題和三個核心要素,上遊供應鏈問題和下遊最後一公里配送問題,三個核心要素即貨、倉、人。“貨”是確保產品能源源不斷供應的問題;“倉”是確保配送過程中冷鏈物流的品質保障,解決運達效率的問題;“人”是解決用什麽方式、性價比、什麽場景去到達用戶的問題,是預售和服務的部分。

作為非標商品,如何挖掘不同蔬菜零售商個性化需求並進行聚合,將需求反映到生產端,這是反向供應鏈成立的起點和根本,也是打通農業供應鏈較重的一個環節。

宋小菜采取的是摸底調研的方式。例如在上海有600個在編農貿市場,一個市場一個市場的進入,了解每個市場的上遊供應商是誰,下遊大戶、散戶是誰,每天進貨多少,什麽品類等級,對價格的敏感程度,多長時間能夠消耗完,需要什麽樣的包裝等種種細節。

需求調研完之後開始做預售,用小商戶聽得懂的語言,還原成APP上的產品,通過下單反饋,來做進一步的判斷。“預售是為了集單,把下遊需求變成一個上遊聽得懂的,有明確指向性的訂單,不同季節的品類不斷叠代,越叠代越靠近用戶需求。”余玲兵介紹道。

例如土豆按規格分為好幾個等級,1兩以下的土豆仔,價格稍高;1-3兩的小土豆,價格便宜;3兩以上的普通土豆,價格適中;4兩以上的精品土豆,價格最高。各個市場對土豆的需求不一樣,餐飲市場偏好小土豆,一般市場偏好普通土豆,精品市場偏好精品土豆。

以前不尊重農產品非標特性,按統貨賣,大的小的都混在一起,各個市場把不需要的土豆看作“爛品”、“差貨”,但其實土豆質量沒有問題,只是與需求不匹配,造成大量浪費。

而宋小菜掌握大量訂單需求。基於明確的訂單需求,生產端清楚地知道各地用戶對於商品的偏好,在尊重蔬菜非標特性的前提下,把不同大小、規格的土豆分類定裝,分別銷給對應零售商,使得不同大小、規格的蔬菜在不同城市都能賣好價錢,適銷對路,解決“賣對人”的問題,增加賣貨效益。

“生鮮電商是表面框架,核心在於供應鏈管理系統。”磐石資本執行合夥人白戈曾向記者表示。在國內還沒有一個完整的生鮮物流配送體系的情況下,大多數生鮮產品靠自然物流配送,而冷鏈高昂的建設成本成為生鮮電商最頭疼的問題。

在冷鏈物流方面,宋小菜也曾嘗試自建物流倉儲。起初宋小菜在武漢分公司的物流倉儲運作模式是在市中心租了1300平米的城市倉和十幾輛配送車,共配置90人,負責入庫、分揀、車輛調度、押車、配送等環節。

這些員工多是50歲上下的藍領,平時習慣講方言難以溝通,學歷不高也不能理解標準化作業。要想在管理上提高效率難上加難,人力成本也降不下去。雖然當時的業務有10倍、20倍的增長,但余玲兵意識到這種勞動密集型的團隊已經與“輕”的目的背道而馳,便迅速叫停並切換至分包運營的模式,把物流分包給專業幹線物流、城際物流合作,將團隊從90人減少至3人,負責監管工作。

在倉儲方面,宋小菜不想做城市中心大倉,而是以自營的方式,依托城市布局和農貿市場,搭建以3公里為半徑的蜂巢社區冷鏈。在余玲兵看來,生鮮這個行業對時效的要求非常高,而且是偶發的,需要迅速匹配,及時反饋,郊區建倉會經常面臨交通問題帶來的損耗。相對低廉的建倉成本,為生鮮農產品O2O最後1km、最後500m的解決方案提供了想象空間。

節約中間環節和成本,這是大多互聯網公司瞄準農業市場的目標,但核心問題在於如何打破現有的固化交易模式。這也是宋小菜不做餐館市場的原因之一,餐館需求太多,無法形成海量單品,且大中型餐館固定的采購系統難以撼動,這是個短時間內不可觸碰的人脈關系網,周邊的關系“小鬼”牽一發而動全身,而微小型餐館黏性不強,忠誠度差。

“我身上有兩個開關,一個紅燈一個綠燈。當我們長得越來越像傳統商超時,我就亮起紅燈,他們做了那麽多年沒做成,我們如果用同樣的方法,不可能實現突破。”余玲兵表示。

從左到右依次為:宋小菜CTO嚴德紅,原淘寶網產品技術及開放平臺founder;余玲兵;采購總監隋永立,原麥當勞產品和蔬菜生產鏈founder;市場運營總監張琦,原釘釘創始成員

未來余玲兵想把宋小菜打造出分包共享的模式,將上遊農民、合作社、農民經濟人、生產基地、蔬菜公司、經營大戶、專業買手變為自己的生產合夥人,通過規模化訂單和標準化定裝,來滿足和消化銷端的用戶需求。

目前宋小菜獲得阿里十八羅漢之一吳詠銘的3000萬元天使投資,今年3月獲得IDG領投的1.04億人民幣的A輪融資。一個月後又獲得銀泰投資、經緯中國、IDG中國A+輪8515萬人民幣。

“投資主要是三件事情:賽道、模式、團隊,農業電商的賽道已經擺在那里,接下來就是要模式對、團隊強。”IDG資本副總裁張海濤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在先後花費一年多時間,看過17個項目,訪問了110多名傳統農業從業人員後,張海濤認為宋小菜正是他期望的模式。

在一畝田數據造假疑雲、美味七七因資金鏈斷裂倒閉狀況下,被慣性唱衰的生鮮電商平臺如何盈利成為最現實的問題。余玲兵直言作為一家生鮮蔬菜批發的平臺型公司,未來的盈利模式一定不只是交易,但當下最基礎、最根本的還是交易。“未來方向就是要把規模、成本、效率這三件事情做到極致做到盈利。”

在張海濤看來,要做好農產品B2B電商平臺,既要有對上遊供應鏈的拓展和管控能力,同時也要有對下遊客戶的獲取和服務能力,需要紮實的執行力,將生態結構搭建好,這是一門是很重度運營的生意和事業,也是宋小菜的機會和挑戰所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8053

中企印度生意經:“掃街”宣傳最有效

中國企業在印度做生意,掃街比什麽宣傳都更見效麽?

在近日第三方智庫機構艾利艾智庫(IRI)在北京主辦的“中國企業海外形象建設”系列沙龍上,學者和在印度紮根中企都傾向於一個觀點,即充分的本土化和企業推廣更利於中國企業在印度取得成功,換而言之,在印度做生意要充分的“接地氣”。

“對於一些在印度成功的中國企業,印度人都不了解其實是來自中國的”, 印客印度有限公司CEO吳順煌表示,很多印度人不知道聯想、海爾是中國公司。甚至我身邊一些印度人,問現代是哪個國家?也不知道。他們都把自己公司包裝成紮根印度的本土公司。

在印度做生意要接地氣

針對南亞、東南亞地區,特別是印度市場的影響力構建,複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林民旺認為,中國企業在該地區的投資、經營活動常受到包括雙邊關系、商貿政策、法律等方面的影響。

林民旺指出,中國企業規避風險除需遵守區域內的基本法、基本規則外,還需要做好資源的整合,包括政府資源及民間商貿合作平臺的關系維護。

吳順煌則指出,在該區域內,大型商貿領域往往存在壟斷趨勢,且公眾對品牌的識別及依賴程度不高。

鑒於此,吳順煌也建議,中國企業進駐印度市場,前期對會所、律所等資源的關系維護不容忽視,可幫助企業規避投資過程中的諸如稅務、勞務、合同等經營風險。

同時在傳播過程中,本土非政府組織的關系維護也可助力中國企業的形象建設。吳順煌認為,在印度,宣傳像二十年前一樣傳統,“掃街最有效,而不是(通過)印度大媒體。”

他表示,在推廣方面,就要把企業LOGO推到各個角落,具體而言,還要充分同當地報紙以及當地非政府組織接觸。

中國企業海外戰略傳播六要素

與會專家也提出,在更廣泛的範圍內,隨著國家“一帶一路”的戰略推進,中國企業“走出去”步伐不斷加快,更多中國企業在世界舞臺嶄露頭角,但海外業務的高速增長卻與品牌知名度的現實情況不成正比,如何構建海外影響力,已經成為中國企業海外發展面臨的一大挑戰。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史安斌教授指出,中國企業應在“中式全球化”傳播模式充分扮演好體現中國軟實力的重要角色,同時具備戰略傳播思維。

史安斌並為此提出戰略傳播6M模型:一是要有目標市場,不但包括業務市場,還要有輿論市場。二是明確傳播的目標;三是策劃豐富的傳播議題(內容);四是搭建海外傳播平臺;五是投入合適完備的資源;六是定期對企業的海外傳略傳播作出評估。

中國企業要如何有效面向海外傳播?與會討論的不少業界人士都贊同充分的使用社交平臺在海外的效果最優。

據現有數據顯示,辦官網、跑展會、買廣告等企業傳統出海傳播方法成本高收效低,而開設海外社交媒體賬號則貢獻了另一種選擇。

根據艾利艾智庫的研究顯示,目前中國500強企業中開通臉書賬號的共91家(包括全球主賬號或地區、產品分賬號),已經占比近兩成,而這些企業主要有如下特點:一是擁有海外公司或辦事處,且國際化程度較高,多聘用當地公關公司等代為運營,在傳播議題與形式上更符合海外網民的習慣;二是擁有直接面向海外終端消費者的產品或服務,為企業社交媒體傳播提供了更多議題觸點,譬如航空企業、消費電子企業等;三是認識到品牌認知度低已經成為企業國際化發展的障礙,故而選擇以形象輔助促進發展的路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051

洛天依VS初音未來,虛擬偶像的中國生意經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210/160287.shtml

洛天依VS初音未來,虛擬偶像的中國生意經
數娛夢工廠 數娛夢工廠

洛天依VS初音未來,虛擬偶像的中國生意經

事實上,並不是說初音未來的歌曲都是小眾冷門,而是宅文化在日本本來就很主流,音樂圈也沒有特別明顯的二、三次元區隔,anisong也能在公信榜跟pop music一爭高下。但在中國,這種小眾到大眾的演變就相對明顯很多。

2017年的二次元市場註定會多上一層看點,因為來自日本的虛擬歌手鼻祖初音未來和中國第一位虛擬歌手洛天依,將在中國的舞臺上進行一場正面的交鋒。

長久以來對中國市場反應冷淡的日本CRYPTON FUTURE MEDIA(以下簡稱“C社”),正計劃將在2017年春天正式發售初音未來的V4中文版聲庫,並推出專為Vocaloid設計的網站poppro的中文版。

a95290aad0779e038fdc95e86c53e01d

這意味著C社要建立一個專門針對中國市場的創作體系與平臺,以此籠絡中文圈的producer(使用vocaloid軟件的音樂制作人),並在中國組搭建V家的生態圈。很顯然,初音未來這種試圖在中國本土化的野心不是過去來中國開一場演唱會可以比的。

而在另一邊,洛天依的版權方上海禾念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下簡稱“上海禾念”)經過了兩年的沈澱,終於將業務、人事、團隊上的陳年舊賬整理幹凈,一改以往靠同人圈續命的局面,試圖開拓更大的娛樂版圖。

據悉,上海禾念邀請周傑倫的禦用編曲人林邁可為洛天依作曲,還將在明年6月17日舉辦Vsinger虛擬歌手全員首場萬人演唱會。

d9bcd4af1bbd4a7b741ddd041a39fae8

上海禾念總經理曹璞在日前接受數娛夢工廠記者采訪時表示:“為了打造虛擬歌手,禾念近兩年投入了數千萬,我們希望最終打造一個圍繞多位虛擬歌手,聚合音樂、動畫等產業資源和粉絲參與的泛娛樂生態圈。”

虛擬偶像在中國的二次元市場或許會是一場遲來的熱鬧,但她終究不會缺席。就像初音未來早已在日本創造了超過100億日元的經濟價值,帶動了一整條產業鏈的發展。而在中國,“虛擬歌手”又會撬動起多大的市場蛋糕呢?

1虛擬歌手起底:UGC聚合締造的娛樂產物 

洛天依的誕生要追溯到2012年,當時由上海禾念公司獲得日本雅馬哈Vocaloid技術授權。在以VOCALOID CHINA企劃誕生的時候,洛天依的知曉度僅僅只限於喜歡日本Vocaloid的粉絲。

2016年的2月,湖南衛視小年夜春晚節目上,歌手楊鈺瑩與洛天依合唱了一首《花兒納吉》,這是一首由國內producer(使用vocaloid軟件的音樂制作人)為洛天依量身定做歌,洛天依由此開始走進更大眾的視野。

在二次元文化流行的當下,很多人將這次演出視為二次元的又一次破壁。不過對洛天依的版權方上海禾念來說,當時並沒有想得那麽多,這只是一次讓Vsinger品牌的虛擬歌手洛天依被更多人知道的市場營銷行為。

畢竟在此之前,禾念經歷了高管更替,公司換血,洛天依原本隸屬的VOCALOID CHINA企劃終止等諸多波折。直到2015年初,天矢禾念娛樂董事兼總經理曹璞入主上海禾念,奧飛註入了第一筆融資2000萬元後,上海禾念才開始重整旗鼓,以全新的品牌Vsinger重啟洛天依、言和、樂正綾以及此前擱淺的其他虛擬歌手計劃。           

 1ab6a0c9ae3ec546054294fa4117e9e7         

 

初音未來和洛天依這些“虛擬歌手”,都是基於日本雅馬哈公司的VOCALOID 語音合成引擎軟件為基礎創造出來的虛擬人物,由真人提供聲源,再由軟件合成人聲。任何人通過洛天依的聲庫軟件創作詞曲,就能達到“洛天依演唱一首歌”的效果。

這些虛擬歌手與lovelive!等二次元偶像不同,後者被創造者賦予了固定的形象、性格,並由官方定期發布由這些二次元偶像演唱的歌曲,讓粉絲如同在追逐真人偶像一般。

而洛天依這樣的虛擬歌手,存在的基礎是VOCALOID技術,真正的價值是UGC聚合的產物。換句話說,官方提供聲庫和初始形象、基本人設,後續人設主要靠producer們不斷補充。這也正是VOCALOID的魅力所在,為粉絲提供了一個開放的參與環境乃至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

比如洛天依的吃貨屬性,正是因為B站UP主H.K.君在2012年以洛天依的聲源制作了一首名為《千年食譜頌》的歌,由此賦予了洛天依“吃貨殿下”的名號。

初音未來為代表的日本V家的繁榮,得益於這個開放的生態圈。Niconico是日本VOCALOID技術的主力陣地,producer在平臺上發布調教好的曲目,還會自制三維建模或是二維手繪的PV,根據點擊量也有殿堂曲、傳說曲的級別之分。

通常,Producer來自民間愛好者,官方雖然也會制作官方曲,但在十幾萬個作品(包括原創與翻唱曲)中還不到一千首,主要目的還是引導同人創作。

34e7c3246fc04d0cea3d1da68da48f4e

producer的行為屬於同人,也就是不能把制作的虛擬偶像視頻音頻大規模商用,但在制作過程中原創的詞曲還是屬於個人,因而當VOCALOID需要開演唱會等商用這些歌曲的場合也需要向producer支付費用,這無疑也是對創作者的一種激勵。

除了創作歌曲,在日本知名的UGC插畫網站Pixiv上,VOCALOID是僅次於“東方Project”系列的一個IP,V家曲是很多N站唱見翻唱的主要對象,等於在多領域都形成了聯動效應,最終演變成一種文化。

洛天依在中國的發展也沿襲了這條軌跡,B站是這些中文虛擬偶像的大本營,已經誕生了《普通Disco》等多首播放量超過一百萬的“傳說曲”,《普通Disco》還曾被李宇春翻唱。而在高點擊的歌曲出來一兩天,B站就能看到翻唱,很多唱見因此成名,又進一步帶動歌曲的熱度,形成了共生共榮的關系。

初音未來發布中文版聲庫的意義也在於此,此前初音未來只有日文和英文聲庫,對中文創作和粉絲圈來說始終存在壁壘。而中文聲庫與C社自建的創作平臺實際上就是在爭奪producer等同人創作者,而這其實是虛擬歌手成的核心競爭要素——僅靠官方發布歌曲不僅產能完全跟不上,整個圈子也缺乏活力,失去了VOCALOID應有的意義。

2虛擬偶像本土化:從深宅向泛娛樂的轉變

可以說,初音未來此次進軍中國,對剛剛走上正軌的、以洛天依為代表的Vsinger會有沖擊,畢竟國內不少P主還是有著日V情結。

情懷的積累需要時間來彌補。現在的上海禾念是在2015年初重新搭建的班底,運營團隊全部重新整合,在原有VOCALOID CHINA企劃上建立了新的Vsinger品牌,把洛天依、言和、樂正綾以及還未推出聲庫的樂正龍牙、徵羽摩柯和墨清弦的版權統統收回。

對上海禾念來說,要在明年推出Vsinger全員演唱會其實是一項很大的挑戰。上海禾念總經理曹璞告訴數娛夢工廠:“Vsinger現在還在投入階段,要先把內容做好。此前奧飛投資的2000萬,B站投資的3000萬,以及天矢文化作為電影《美人魚》出品方之一獲得的利潤,已經全部投入到虛擬歌手企劃里來了。”

目前Vsinger的運營和制作成本各占一半,制作成本主要是購買各種設備、技術投入等。比如上海禾念有三個人專門負責開發聲庫,最近新做了一個拓展包,相當於兩個聲庫,而一個聲庫的成本就要上百萬。

在制作方面,一首歌從創作詞曲、調教(利用軟件合成電子音)、繪圖、建模等等,要投入幾十萬甚至上百萬。這些都是前期必須的投入,初期成本比較高,不過隨著時間發展,等素材庫積累多了,制作的邊際成本會遞減。

在時間上,上海禾念也面臨很大的挑戰。據了解,制作一個拓展包,正常的研發周期在6~8個月。距離明年6月的萬人演唱會只有半年,上海禾念要讓Vsinger的6名虛擬偶像全部登臺發聲,但目前只有洛天依、言和、樂正綾有成熟聲庫和曲目,第一個男聲聲源樂正龍牙才剛剛公布,還有徵羽摩柯和墨清弦的新聲庫未公布,這些都需要加班加點地趕工。

f8fa55c62d1bc9bb86f6b6395a89fd5c

不過,中V也有自己的優勢。其實,一直關註Vocaloid的人就知道,日V圈發展8年多,已經經歷了多次P主流失事件,相比巔峰期活力下滑了不少。C社近兩年加強海外市場,包括深度進入中國市場,也有彌補日本市場的目的在。

洛天依為代表的中文虛擬歌手在中國發展了4年,粉絲構成、發展方向、運營思路實際上與日本V家也產生了一定的不同。這種中國化的特色最直觀的體現就是,洛天依正在向更大眾的音樂市場走去。

從曲風上舉例,日本V家有不少熱門曲目充滿了各種深宅元素,也有類似“初音未來的消失”這樣語速超快真人基本無法還原的歌曲走紅,充分放大了電子合成音的特質。而洛天依、言和等虛擬偶像的歌曲,除了電音,還是古風、民族調等相對更主流。

事實上,並不是說初音未來的歌曲都是小眾冷門,而是宅文化在日本本來就很主流,音樂圈也沒有特別明顯的二、三次元區隔,anisong也能在公信榜跟pop music一爭高下。但在中國,這種小眾到大眾的演變就相對明顯很多。

ff21d3546b7c871a8b084b98ad0ee515

洛天依在湖南春晚和金鷹節亮相接連引發“二次元破壁”的討論,作為Vsinger的運營方,天矢禾念也在有意把洛天依作為一名歌手推向更主流的舞臺。

比如,天矢禾念將和華語樂壇規模最大的流行音樂公司太合音樂集團進行深度合作,雙方合作的第一首歌《追光使者》,就是由周傑倫的禦用編曲大師林邁可和寫過《遇見》、《單身情歌》等知名歌曲的作詞人易家揚為洛天依量身定制。

曹璞表示:“音樂是更能打破次元壁的東西,我們更強調洛天依的歌手身份,這是一種新的音樂生態。這次與太合合作就是希望為我們的歌手帶來更好的作品,音樂夠好就有傳唱度,洛天依的成功也關系到公司整體的泛娛樂產業布局。”

相比舶來的初音未來,洛天依在與本土專業團隊的合作上占有資源與效率的優勢,太合麥田此前就簽下了B站不少VC圈的UP主,國內一些音樂制作公司也主動投稿,這些虛擬歌手演唱自己的作品。

7380fe3d11cdd4ec4a59c11b5975bd3b

而走向更大眾的市場,也意味著盈利的空間相對更廣闊。初音未來的價值,是帶動了虛擬歌手涉及到的一整條產業鏈的發展,包括音樂、畫師、動畫、遊戲等等。而洛天依的商業化才剛剛開始,與國內其他產業的結合也才起步。不久前洛天依為食品品牌三只松鼠演唱了一首《好吃歌》,包含為三只松鼠量身定做模型、寫歌、編曲、調教、動捕等等制作成本在內,價格達到數百萬。

曹璞向數娛夢工廠表示:“目前盈利主要還是依靠授權,比如遊戲的植入、品牌代言等,未來會多做一些面向C的,比如周邊、演唱會等,但前期還是先把內容做好,不急於變現。”

至少現在,洛天依這個從二次元走出來的偶像並不缺資本的追捧。據悉,除了奧飛和B站,天矢禾念的B輪也將close,新投資方將超過奧飛成為第一大股東,此外再下一輪的融資也已有眉目。

 
二次元 虛擬偶像 洛天依 初音未來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300

北京文化轉型影視凈利猛漲20倍 究竟念著一本怎樣的生意經?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12-22/1063949.html

(原標題:轉型影視大賺 凈利猛漲20倍 北京文化“靠運氣”能走多遠)

從旅遊公司轉型影視文化後,北京文化靠“買買買”業績飆升。12月21日,北京京西文化旅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文化”)發布2016年業績預告,預計2016年公司凈利潤為5.2億-5.3億元,同比增長2349.99%-2397.1%。自2013年轉型以來,北京文化業績保持持續增長,在業內人士看來,無論是並購公司,還是投資影視項目,北京文化的“運氣”總是這麽好。那麽,逢買必賺的“好運氣”背後,北京文化究竟念著一本怎樣的生意經?

轉型三年多次大手筆並購

2013年,北京文化1.5億元收購北京摩天輪文化傳媒公司(以下簡稱“摩天輪”)100%股權,並借此正式進入影視文化行業;2014年4月,北京文化完成收購艾美院線項目;同年8月,公司又以13.5億元收購北京世紀夥伴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世紀夥伴”)、7.5億元收購浙江星河文化經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浙江星河”)、4.2億元收購拉薩群像文化傳媒有限公司這3家公司100%股權,並對全資子公司艾美(北京)影院投資有限公司增資3億元;2016年7月,北京文化擬出資1000萬元與賈玲、張廣輝、孫集斌共同成立北京大碗娛樂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碗娛樂”)。

伴隨著連續收購,北京文化影視業務架構初步顯現。公開資料顯示,世紀夥伴主要從事電視劇和電影的制作、發行及衍生業務,現已形成了年產上百集電視劇的生產規模;浙江星河主要從事藝人經紀及相關服務業務,目前擁有50多名簽約藝人、導演、編劇;大碗娛樂則雲集喜劇明星,讓北京文化在喜劇IP的開發上具備一定的優勢。

影視業務有力提振公司業績

2011-2013年,北京文化的營業收入分別為17630萬元、16611萬元、16286萬元,與逐年下滑的營收相比,影視業務的開發有力地提振了北京文化的業績。2014年,憑借摩天輪投資和發行電影《同桌的你》與《心花路放》票房大賣,北京文化全年營收約4.21億元,同比增長158.31%;2016年上半年,北京文化總營收1.56億元,同比增長80.35%,凈利潤1018.81萬元,同比增長203.07%,其中影視及經濟板塊營收7823.52萬元,占比50.15%,北京文化表示,業績增長主要是由於公司在2016年3月31日完成了對世紀夥伴和浙江星河兩家影視文化公司的收購,增加收入5500萬元,而摩天輪則為公司增收1485萬元。

“並購是很多公司轉型的快捷方式,而北京文化也是通過一系列的並購,由原有的旅遊業務逐漸轉型為涵蓋電影、電視劇、藝人經紀、新媒體及旅遊文化地產的全產業鏈文化集團。”新元文智創始人劉德良表示,在今年的影視行業大環境下,北京文化能夠取得業績上的大爆發,得益於並購公司的發展符合收購預期。但是一時的增長並不代表著長久的趨勢,核心團隊的穩定性、業務整合的完成度、內容產出的持續性,都會對公司的發展產生影響,從這幾個方面看,北京文化接下來的業績走向還有待觀察。

完善核心內容規避投資風險

其實北京文化的大手筆並購之路也並不總是一帆風順。今年8月,停牌近3個月的北京文化發布公告稱,因對盈利與資產估值存在較大分歧,北京文化終止收購北京聚合影聯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聚合影聯”)100%股權。據公開資料顯示,2016年上半年聚合影聯的營業收入為4097.45萬元,凈利潤為-408.12萬元,資產總額從2015年底的3.05億元縮水至2.02億元,凈資產由1.02億元降低至9858.33萬元,負債總額為1.04億元。

在劉德良看來,影視文化行業本身的發展就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同樣,對此類公司的並購必然有風險,而北京文化在著重發展影視業務的同時,原有的旅遊業務正被不斷邊緣化,在這樣的情況下,北京文化需要盡快確立自身的內容發展體系,才能更好地應對市場風險,“雖然目前北京文化參投電影的票房大都符合預期,並購的公司也基本兌現了業績承諾,但是這些都具有一定投機性,北京文化想要形成穩定的業務體系,需要有核心內容做支撐,一定數量作品的產出或許是北京文化接下來發展的重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02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