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養元在上市遇阻的這幾年交出了一份令人驚艷的成績。
兩次IPO未果的河北養元(旗下主要品牌為“六個核桃”),於2016年末再次向資本市場發起沖刺。
河北養元在上市遇阻的這幾年交出了一份令人驚艷的成績,2015年河北養元的營收達到91.1億元,同比增10%;凈利潤26.1億元,同比增43%。
在植物蛋白飲品市場,曾流傳著這麽一種說法:西有唯怡、東有銀鷺、南有椰樹、北有露露。如今,勢易時移,“六個核桃”的銷量已經超過了上述的任何一家企業。
相關鏈接:2015年,河北養元賣了43億罐“六個核桃”,每個易拉罐大概5毛錢,買易拉罐的錢超過了23億元。
國企的孩子
河北養元是一家有故事的公司。它出生於1997年9月24日,當時還叫河北元源保健飲品有限公司,此後被兩次轉手,成了無人接盤的爛攤子。
河北元源保健飲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河北元源)一直是個包袱,在被老白幹集團兼並前,已經資不抵債,處於破產邊緣。為了使其能夠存續下去,在河北衡水市人民政府的推動下,1999年1月,控股方由衡水電力轉到了另一家國企衡水老白幹。
衡水老白幹的主營業務是賣白酒,核桃乳作為輔業在這家企業里沒有一點地位,接手後沒能扭轉河北元源頹勢。轉機出現在2004年9月,衡水老白幹進行國企改革,不賺錢的河北元源被要求改制。最終公司94名員工中的58名以309.49萬元的價格買下了河北養元的國有股,變成一家私企。衡水老白幹甩了包袱,職工翻身做了主人,一舉兩得。
*河北養元總經理 姚奎章
河北養元的管理團隊還是很幸運的。姚奎章,他是65後,本科學歷,從衡水老白幹酒廠的技術員,一路幹到副廠長、集團生產處長、河北養元總經理。河北養元私有化時,他作為總經理,以30.01%的股份成了新公司的老大。而範召林、李紅兵作為當時河北養元的副總經理,分別持有新公司14%的股份。他們一個是原來衡水老白幹銷售分公司的經理,一個是衡水老白幹酒廠的車間主任。持股超過2%的員工基本都是河北養元的中層。
河北養元早期年銷售額只有300萬元,盡管銷量不大,但也做了15個飲料品類,市面上什麽賣得好就做什麽。
2005年,不再端鐵飯碗的管理層開始反思,簡單的模仿和跟隨沒有未來,一定要有個自己獨特的“亮點”,才能夠撬動市場。
定位突圍
核桃乳屬於植物蛋白飲料,它的小夥伴還包括杏仁、椰樹等,每一個品類都足夠撐起一家上市公司。河北養元95%的營收來自核桃乳,承德露露的主營是杏仁露,而海南椰樹的大部分營收來自椰子汁。
同在河北的露露,其實也有核桃飲品,叫核桃露。河北養元為了跟對手有區別,新開創了一個品類——核桃乳,瞄準健康益智細分市場。不要小看一個字的差別,意味卻不同,露讓人聯想到的是“美容養顏”,而乳讓人聯想到的是“母乳”,乳比露要更有營養。
河北養元能填補空白,做出“核桃乳”,得益於該公司2005年創立的“5·3·28”核桃乳飲品生產工藝。這是什麽意思呢?就是一瓶“六個核桃”,有著5項專利,3項特有技術和28道工序。
核桃乳主要面臨的是飲料的口味、色澤及包裝的問題。從原料預處理,到研磨制漿,配料勻漿,再到灌裝殺菌,有28道工序,除配料環節的技術具有保密性外,其他環節均采用通用機器設備,技術都是公開的,主要區別在於流程優化不同。
核桃乳有個難點,核桃仁長得跟大腦一樣,坑坑窪窪,而且表面還覆蓋了一層軟黑皮,處理不好,生產的核桃乳就黑不溜秋的。據說,河北養元的核桃仁去皮脫澀技術,既保證核桃仁軟黑皮完全去除,又避免核桃皮的苦澀味滲入核桃仁中。
*工人正在篩選核桃仁
當然,更絕的是飲品的名字。用“六個核桃”直接來命名產品,很容易讓人產生一罐飲品是不是真的有“六個核桃”的聯想。這容易引發爭議,也某種程度上有助於引爆“六個核桃”。
之前,有營養學專家按照“六個核桃”的脂肪含量推算,得到的結論是,一瓶“六個核桃”中只含有約一個半核桃的營養成分。
創業家&i黑馬根據河北養元披露的數據做一個簡單估算:河北養元2015年花了13.1億元買了3.46萬噸核桃,一個個頭中等的核桃重約12克,算下來,養元每年大約消耗了29億顆核桃,而這些核桃生產出了43億罐核桃乳。所以,照這種算法,“六個核桃”里連一個核桃都不到。
樹大招風的“六個核桃”也被職業打假人盯上過,像當年“農夫山泉有點甜”一樣,“經常用腦,多喝'六個核桃'”被指誤導消費者。原因很簡單,並沒有任何有力證據表明,“六個核桃”有健腦作用。打假人甚至搬出了老祖宗的《本草綱目》,說核桃的功效從來沒有補腦這一說。這就尷尬了。
“六個核桃”的商標甚至因為涉嫌違反《商標法》,遲遲沒有得到國家工商總局的批準,從申請商標之日到完成註冊,整整用了6年半時間。當然,這也得感謝友商反複提出異議,認為“六個核桃”有誇大宣傳的嫌疑。而商標上的爭議直接導致了河北養元之前的上市遇阻。
廣告洗腦
據國家工商總局的數據,2015年全國食品飲料類廣告總額達 815.73億元,雄踞各行業廣告支出之首。2016年上半年,蒙牛的廣告支出為28億元,而伊利的廣告支出超過40億元。
事實上,河北養元也是靠廣告砸出來的。
2009年以前,河北養元主要的市場在河北,是一個區域性品牌。2009年,其廣告語改為“經常用腦,多喝'六個核桃'”,一下子抓住了學生和白領用戶。2010年8月,河北養元斥資數千萬元在央視投廣告,簽約鳳凰衛視主持人陳魯豫,開始向全國市場進軍。
*陳魯豫代言“六個核桃”
“六個核桃”用砸錢的方式向你證明簡單粗暴同樣有效,像當年的“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只收腦白金”一樣,“經常用腦,多喝六個核桃。”也瘋狂地轟炸著消費者的耳膜,形成潛在的消費認知。
不得不說,“六個核桃”的廣告成功實現了這一點,就像疲勞了人們會想到紅牛,饑餓了人們會想起士力架,“六個核桃”在廣告的助推下,成功形成了補腦喝“六個核桃”的印象,盡管核桃補腦並沒有依據。
2016年上半年河北養元的廣告費用達到2.8億元,其中冠名江蘇衛視的《最強大腦》花了1.5億元。未來三年,河北養元將在廣告上投入19億元。
這些廣告費大多將送到電視臺的腰包,尤其是諸如湖南衛視、江蘇衛視等強勢的地方衛視。當然,偏遠地區的省級電視臺和地方臺也不用著急,根據河北養元的規劃,你們也能跟著喝湯。
渠道為王
河北養元崛起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渠道能力強。
河北養元采取先精耕某個局部市場,聚焦少量資源形成比較競爭優勢,進而在局部市場取得突破。比如在河北,“六個核桃”選擇在餐飲渠道形成突破。
河北養元負責銷售的副總經理範召林曾在衡水老白幹銷售分公司作經理,諳熟酒類渠道。一開始,河北養元很難在露露的根據地正面撬開市場,所以選擇從餐飲渠道做推廣,消費者在餐館飲用後覺得不錯,反過來到商場等傳統飲料流通渠道詢問後,河北養元才將“六個核桃”一夜之間鋪下去。
《銷售與市場》曾刊文,河北養元後來還摸索出一套“校區作先導,社區做基礎”的營銷模式——先在學校里面讓學生做品嘗,學生回家向家長反映,然後河北養元再在社區做地推,促進銷售。
*“六個核桃”廣告
“六個核桃”一開始品牌影響力沒那麽強,所以河北養元從2010年開始在央視大打廣告,河北養元將河北市場占住後,拓展到河南、山東。
為了讓經銷商沒有後顧之憂地下單訂貨,河北養元還推出了“星級服務體系”——派出銷售團隊幫助代理商確定渠道價格、促銷政策,掌握鋪貨技巧,培訓業務員,通過兩到三輪示範性鋪貨,幫助經銷商真正實現產品順利上市;以及“零風險代理產品”——代理期滿,賣不出去的產品河北養元原價購回。
有媒體曾做過一個對比,承德露露經銷商的利潤每箱1-2元、終端利潤2-3元;而“六個核桃”經銷商的利潤是每箱5-6元,終端利潤可以達到7-8元。經銷商老板是一個利字當頭的群體,自然力推“六個核桃”。
這些手段立竿見影。2010年,河北養元的收入達10.77億元,而2008年和2009年河北養元的營收僅2.85億元和5.25億元。原來河北養元的銷售收入主要靠河北市場貢獻(71.04%),2010年河北市場營收貢獻占比降到51%。據河北養元的招股書,2016年前半年,河南、山東、河北依然是“六個核桃”銷售量最大的區域,銷售收入分別為6.3億元、5.3億元和5.2億元,加起來超過總銷售收入的42%。
隨著“六個核桃”全國市場的擴張,河北養元總結出一套分區域定渠道獨家經銷模式。
“分區域”指將銷售市場嚴格劃分為不同的經銷區域。通常一個縣域市場是一個典型的經銷區域,一個省會級中心城市通常會劃分幾個經銷區域。
“定渠道”是在劃定的經銷區域的基礎上,還要區分不同的經銷渠道。 一般而言,快銷品的經銷渠道主要有流通渠道、商超渠道、餐飲渠道、網絡渠道、特殊渠道等,河北養元的經銷渠道主要是流通渠道。
“獨家”是在一個經銷區域或確定的經銷渠道內只確定一家經銷商獨家經銷。
“經銷”指公司與選定合作的經銷商簽訂《經銷合同》,將產品通過賣斷式方式直接銷售給經銷商,再由經銷商在約定區域或渠道向下銷售。這一點很重要,各經銷商劃疆而治,不能逾越。然後一級一級層層轉手,通過小賣部和零售店到達消費者手中,所以一罐“六個核桃”的出廠價為2元,但消費者買到手要花4元。
截至2016年6月末,河北養元已有超過1500家經銷商,主要覆蓋河北、山東、河南、湖南、湖北、四川等地縣級市場,觸達的零售終端數量超過100萬家,省會城市和北上廣深一線城市雖然已經進入,但滲透率還不高。
這也是經銷網絡龐大的好處,100萬家零售店帶來的流量,遠比什麽天貓旗艦店等電商平臺都龐大。
2010年2月25日,河北養元進行過一次增資,增資對象除了公司核心管理層和骨幹員工,還有20位經銷商。雖然經銷商持有公司的股份只有1.4%,但作用卻非常明顯,他們成為了河北養元的經銷中堅力量。有了股票的經銷商們,從幫別人賣東西,變成了給自己賣東西,性質一變,積極性大為不同。從財務數字上也可以發現,這些經銷商的年銷售額都是幾千萬元,是河北養元的支柱。
便利店行業介紹
零售業的後起之秀
便利店(Convenience Store),是位於居民區附近的實體店或提供網上購物的虛擬店,指以經營即時性商品或服務為主,以滿足便利性需求為第一宗旨,采取自選式購物方式的小型零售店或網上商店。
便利店作為一種新型的零售業態,最初起源於美國,其興起的主要原因是在超市步入大型化和郊外化後,給購物者帶來了諸多不便。與傳統零售業態如傳統百貨和超市等相比,便利店業態起步相對較晚,它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超市發展相對成熟後,從中分化出來的一種零售業態,符合中產階級對品質要求高、 購物目的性強、 時間成本高等需求。
便利店有以下幾大特點:滿足顧客及時需求(臨時性、少量性、及時性)、商圈範圍小、體量小(100平米左右,商品種類3000左右)、價格比一般超市高、信息系統管理程度高。為了獲得廣闊的客戶規模、增加客戶粘性,便利店的服務範圍已經從日常消費品擴大到收繳費用、代收快遞、複印傳真等生活的方方面面。
世界大國便利店穩步發展
從全球零售行業的發展趨勢來看,隨著人均GDP增加、老齡化水平上升、單身者和雙職工家庭增加、生活工作節奏加快導致消費時間碎片化,布局於城市中的小型零售業態比如便利店將成為順應消費者需求變化的主流業態。世界大國便利店零售額占全部零售業銷售額份額穩步上升,日本和英國2016年份額都超過8%,美國和中國2016年份額為0.9%和0.5%。
便利店巨頭---7-Eleven
零售業有一種說法:“世上只有兩家便利店,7-Eleven便利店和其他便利店。”根據德勤每年發布的《全球零售力量》,7-Eleven所屬公司Seven&I Holdings公司一直處於主營便利店業態公司中第一位,全球零售巨頭的前20位。
7-Eleven發展歷程
源於美國、成於日本
1927年創立於美國美國德克薩斯州的7-Eleven,初名為南方公司,最初是一家在全美各地開設連鎖店店鋪的制冰公司,在這一過程中,一個店鋪的經營者接受了顧客的意見,在店內賣冰塊的同時銷售面包、牛奶等食物。結果,這一模式大獲成功,被總部推廣到全國。到了1946年,公司將營業時間延遲為早上7點至晚上11點,自此,“7-Eleven”傳奇性的名字誕生。
1964年,7-Eleven開始特許加盟(FC)經營。1973年,日本伊藤洋華堂公司(Ito Yokado)與美國南方公司簽訂地區性特許加盟協議,York-Seven Co.,Ltd.(後來的Seven-Eleven Japan Co., Ltd.) 成立。
1974年5月,日本第一家7-Eleven店東京都江東地區開業。
1987年,美國南方公司多元化擴張失敗,並在3年後申請破產。1991年,日本最大的零售企業伊藤洋華堂購買了這家公司70%的股份,成為美國南方公司最大股東。
1999年4月28日美國南方公司正式改名為Seven-Eleven INC。
2005年9月Seven-Eleven Japan Co.、Ito-Yokado和Denny’s Japan在2005年9月合並成立Seven & i Holdings Co., Ltd.同年11月正式完成收購Seven-Eleven INC.的全部股權,將這家美國公司完全子公司化。
星星之火、燎原之勢
從1974年的第一家開始,到2015年18572家門店,7-Eleven如雨後春筍般在日本這片人口密集的土地上擴張,2015年平均14600人有一家7-Eleven便利店。同時7-Eleven也在全球進行擴張,截止2016年底,全球17個國家共有61554家門店,門店數前三的國家是日本19171、泰國9542和美國8563家。
選址+供應鏈+產品鑄造核心競爭力
便利店的開創者南方公司於1987年宣布3年後破產,但是日本7-Eleven卻經營得風生水起,並於1991年收購了美國南方公司。日本7-Eleven的成功得益於其獨到的經營手腕,通過分析其發展歷程,歸納其致勝三大關鍵包括:分區高密度開店、物流與信息流革新以及高品質產品。
分區密集布局,實施特許經營
鈴木敏文先生認為“若是網點不能夠密集就不能算方便”。在日本,7-Eleven便利店幾乎無處不在,已然成為日常生活中不能缺失的一部分。對於大部分消費者來說,能夠在5-10分鐘到達 7-Eleven門店。截止2017年3月底,日本共有19423家7-Eleven門店。占日本便利店銷售份額50%的三大便利店中,7-Eleven的門店個數遠超羅森和全家。
7-Eleven高密度多店鋪戰略,有利於提高店鋪在區域內的知名度,創造地域品牌,也有利於最後實現小批量進貨。店鋪選址考慮的一個基本出發點是便捷,即在消費者日常行動範圍內開設門店,諸如距離居民生活區較近的地方、上班或上學的途中、停車場附近、寫字樓、地鐵站、飛機場或者學校附近等。
日本三大便利店巨頭中,7-Eleven近三年的開店數遠大於羅森和全家,平均每年新開1600家左右,且呈逐漸上升趨勢。羅森平均每年新開1100家門店,全家平均每年新開900家門店。基於戰略調整,三大公司關店數逐年增加。2015年三大公司關店數相差不大,2017年由於重新選址等原因,7-Eleven關閉了832家門店。
7-Eleven便利店采取特許經營實現密集布局戰略。特許經營是以特許權向市場輻射,企業將已成熟的規範化的管理方式和獨具特色的經營技術以及已經名牌化的品牌通過轉讓和受讓占領市場,有較強的市場倍增力。特許經營使企業借助他人的資金和人力,又受到法律的保護,無疑是一種安全而迅速地擴大知名度、拓展市場的發展戰略。便利店由於所需投資相對較小、經營相對簡單、市場競爭激烈,因而更適合采取特許經營方式開拓市場。日系便利店公司大多采用連鎖經營模式,7-Eleven的連鎖經營比例最高達到97.7%。
實施特許經營的密集開店戰略優勢是顯而易見的:
首先,它能降低總部的宣傳推廣費用。在一個區域內開店越多,相對地,分攤到每一家分店的宣傳費用越低,這將有效地節省總部的宣傳費用,提高宣傳效果;
其次,有利於提高企業形象上的相乘效果。在同一地區開設十幾甚至上百家加盟店,會很容易樹立總部及其產品品牌的形象,提高知名度;
再次,有利於提高總部對加盟店的服務質量。如果各個加盟店之間距離太遠,則督導人員花在路上的時間較長,會影響到各店的巡視頻率,對加盟店的服務質量也會隨之降低;
最後,集中開店能提高總部的配送效益。便利店的營業面積通常有限,必須零庫存經營,因此要求總部配送中心采取多種類、小數量、多批量的配送方式,在同一地區內加盟店越多,分攤到加盟店的運輸費用也越低。
高效供應鏈=特色物流+高科技信息系統
7-Eleven獨具特色的“共同配送”模式以及經歷六代變革的信息系統共同構成了其高效的供應鏈體系,成為其制勝便利店行業的重要的硬件條件。
1、特色物流模式
典型的7-Eleven便利店非常小,場地面積平均僅100平方米左右,但就是這樣的門店提供的日常生活用品達3000多種。便利店供應的商品品種廣泛,通常卻沒有儲存場所,因此需要高頻配送和高效物流模式。如果一個消費者光顧商店時不能買到本應有的商品,商店就會失去一次銷售機會,並使便利店的形象受損。7-Eleven物流模式包括建立集約型的配送中心以及一日三次的配送制度。
(1)設立區域配送中心
7-Eleven按照不同的地區和商品群劃分,組成共同配送中心,由該中心統一集貨,再向各店鋪配送。共同配送中心是生產商和批發商共同投資建立、共同使用和參與經營。地域劃分一般是在中心城市商圈附近35公里,其他地方市場為方圓60公里,各地區設立一個共同配送中心,以實現高頻度、多品種、小單位配送。實施共同物流後,其店鋪每日接待的運輸車輛從70多輛下降為12 輛。另外,這種做法令共同配送中心充分反映了商品銷售、在途和庫存的信息,7-Eleven逐漸掌握了整個產業鏈的主導權。在連鎖業價格競爭日漸犀利的情況下,7-Eleven通過降低成本費用,為整體利潤的提升爭取了相當大的空間。
7-Eleven公司配送中心有一個電腦網絡配送系統,分別與供應商及7-Eleven 店鋪相連。為了保證不斷貨,配送中心一般會根據以往的經驗保留 4天左右的庫存,同時,中心的電腦系統每天都會定期收到各個店鋪發來的庫存報告和要貨報告,配送中心把這些報告集中分析,最後形成一張張向不同供應商發出的訂單,由電腦網絡傳給供應商,而供應商則會在預定時間之內向中心派送貨物。7-Eleven配送中心在收到所有貨物後,對各個店鋪所需要的貨物分別打包,等待發送。第二天一早,派送車就會從配送中心魚貫而出,擇路向自己區域內的店鋪送貨。整個配送過程就這樣每天循環往複,為7-Eleven連鎖店的順利運行提供保證。
有了自己的配送中心,7-Eleven就能和供應商談價格。7-Eleven和供應商之間定期會有一次定價談判,以確定未來一定時間內大部分商品的價格,其中包括供應商的運費和其它費用。一旦確定價格,即省下了每次和供應商討價還價這一環節,少了口舌之爭,多了平穩運行,7-Eleven為自己節省了時間也節省了費用。
(2)溫度管理、分類配送
配送的細化隨著店鋪的擴大和商品的增多,7-Eleven的物流配送越來越複雜,配送時間和配送種類的細分勢在必行。 以臺灣地區的7-Eleven為例,為確保商品的新鮮度與時效性,7-Eleven建立了常溫、低溫、鮮食、面包、出版品等五大專業分工的物流配送系統,各區域的配送中心需要根據不同商品的特征和需求量每天做出不同頻率的配送,以此來吸引更多的顧客。新鮮、即時、便利和不缺貨是7-Eleven配送管理的最大特點。
7- Eleven建立了一種新型的管理方法,就是根據不同的溫度來建立配送體制。7-Eleven每個配送中心都有冷凍食品配送中心、常溫食品配送中心,將不同溫度的商品分組管理。其將商品分為冷凍型(零下20攝氏度),如冰淇淋;微冷型(5攝氏度),如牛奶、生菜等;恒溫型,如罐頭、飲料等;暖溫型(20攝氏度),如飯食、面包等四個溫度段進行集約化管理。
7-Eleven已經實現一日三次配送制度。其中包括一次特別配送,即當預計到第二天會發生天氣變化時,另對追加商品進行配送。使7-Eleven及時向其所有網點店鋪提供高鮮度、高附加值的產品,從而為消費者提供了更便利、新鮮的食品,實現了與其他便利店的經營優化,通過其集中化的物流管理系統,成功地削減了相當於商品原價10%的物流費用。
由於高效、精細化的物流模式,7-Eleven的營業利潤以及毛利在三大便利店巨頭中是遙遙領先。2017財年其營業利潤為2435億日元是羅森的3倍、全家的4倍。7-Eleven的毛利率近三年平均為31.6%,羅森平均31.3%,全家平均27.6%。
2、高科技完善的信息系統
以信息為中心管理商品是7-Eleven公司最為自豪的一點。早在1978年,7-Eleven就開始了信息系統的建設,此後歷經5次信息系統的再建,目前,7-Eleven已發展為日本零售業信息化、自動化程度最高的企業。
1978年, 為了解決電話訂貨過程中線路的繁忙和故障問題,7-Eleven邁出信息化之路的第一步—建立了人工訂貨系統Slip Order系統以及Terminal 7系統,使企業總部與店鋪之間的訂貨作業實現了自動化、網絡化,大大提高了訂貨效率。
1982年,為了應對消費需求個性化、多元化,解決銷售和需求之間不協調問題,7-Eleven引入了世界最大的POS機系統和電子訂貨終端EOB系統。為營銷決策提供了大量的數據,從而使單品管理成為事實,大大提高了店鋪對市場的敏捷反應能力,初步確立了它在便利店長期的優勢地位。
1985、1990、1997以及2006年7-Eleven分別對信息系統進行四次升級,每一次升級都提高了分店和總部的數據傳輸效率,加強了單品管理,使生產、物流和經營建立在信息共享的基礎上,成就了它在便利店行業的霸主地位。
通過其發達的信息系統,借助於衛星通訊,7-Eleven可以對商品的訂貨情況進行細分,對店鋪給予積極的指導,而且能分時段對商品進行管理.真正做到了單品管理。其主要兩大優勢如下:
(1)站在消費者角度進行商品的研制和開發,充分借用信息體系掌握消費者的最新市場需求。收集詳細的銷售點數據,包括產品識別、數量、購買時日及對客戶的年齡和性別等數據,使用統計方法對這些詳細數據進行分析,找出關聯性、趨勢、便利店和產品的特殊關系。這些結果由高級管理人員每周進行審查。該分析有助於確定上架哪些產品、補充計劃、便利店種類管理、貨架擺設及一些商店的特別送貨要求。同時預測每年的市場趨勢,共同研發產品。
(2)提高了公司供應鏈的效率。其物流系統極為靈活,可一日三次向各店輸送鮮活易壞產品。早上10點鐘訂貨,下午4點取貨,訂單的電子處理過程不超過7分鐘。運貨的卡車司機都攜帶著有條形碼的卡片,當他們到達運貨點就可以將卡放在商店的計算機掃描。如果某位司機總是遲到,調度員就會考察其行走的路線或者增加其他的卡車以減輕其運載數量,同樣,7-Eleven公司還幫助供應商和制造商控制他們的補貨。
以高效配送以及高科技的信息系統打造的供應鏈使7-Eleven的銷售額以及顧客到店頻次大大增加。2013年以來7-Eleven平均門店收入超過8000萬日元,遠超過羅森和全家。同時58%的顧客每周至少光顧2至3次,每天光顧一次的顧客占比17%。
差異化經營、自有品牌開發
便利店主營的商品主要分為加工食品(飲料、零食、方便面等)、快餐類(盒飯、飯團、面條、沙拉等)、日配食品(牛奶、乳制品、面包等)以及非食品(日用品)。
根據2017財年便利店商品銷售結構,可以發現三大便利店對商品的著重點不同。日本7-Eleven快餐比例為30%,大於美國7-Eleven的15%、羅森的25%以及全家的6%。羅森的加工食品占比53%、全家日配食品占比較大為28%。加工食品類7-Eleven和全家的毛利相當,快餐類全家的毛利較高為45%,日配食品三者相差不大,總體7-Eleven的毛利最高為32%。
既然7-Eleven商品中飯食等快餐類銷售額占比最大,那它是怎麽吸引顧客的呢?
1、生產外包、追溯生產歷史
7-Eleven沒有自己的生產設施,它將生產、配送、信息系統等基礎設施全部外包。這種模式使承包商提高生產技術,專業生產和開發滿足客戶需求的產品,與便利店保持獨立。類似於專業化分工,精細化運營,生產出高品質的食品。
從原材料到產成品,7-Eleven采用追溯生產歷史的方法控制。其建立數據庫完整記錄所有產品使用的原料、原料產地,從而保證食品安全和口感的純正。
2、推出自有品牌
由於消費者追求更高品質、性價比的產品,2007年5月,7-Eleven推出與全國品牌差異化的自有品牌Seven Premium。Seven Premium的三個顯著特征是:質量與全國品牌相當或者更好、價格更低、毛利更高。之後還推出定位更高的自有品牌 Seven Gold 系列、“給每天生活更高品質”的Seven Lifestyle。從2013年1月起,7-Eleven開始銷售SEVEN咖啡,並在9月完成所有門店的進駐工作。它以“更充裕、優質的時間”為理念,使用獨家的自助式專用機器為顧客提供優質咖啡。
自有品牌開發利用集團公司實現規模經濟。2005年Seven & I Holdings 集團成立後,產品生產可以共享集團公司的生產基礎設施,實現規模經濟收益。Seven Premium的生產研發是通過集團銷售改革計劃(Group Merchandising Reform Project)進行的,這個計劃包括Seven Eleven Japan、伊藤洋華堂、York-Benimaru、York Mart、SHELL GARDEN以及主要的國內制造商。這些制造商深耕本地市場,擁有專業技術,能夠研發出優質產品。
Seven Premium銷售份額不斷擴大。上市一年,產品種類約380種,總銷售額為800億日元。2012財年日本7-Eleven自有品牌銷售額達到 4200 億日元,占比達到約 13%。2017財年,Seven Premium銷售額為11500億日元,增長49%,產品種類多達3650種。
成為真正“便利”的商店
便民服務
7-Eleven的官網上寫著“7-Eleven是便利的商店”。便利店並不只是售賣商品的店鋪,更是為了讓顧客生活上得到便利,7-Eleven提供的貼心服務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利用7-Eleven店鋪網絡之便,擴展八大項24小時便民服務,包括:
多功能打印機和ATM助力便民服務。2015年4月7-Eleven對其多功能打印機進行了升級,能夠使顧客通過手機連接WiFi快速打印,還可以保存掃描的照片和文檔到手機。同時,成為行業中首先引進明信片打印服務的便利店。Seven Eleven ATM 24小時提供安全便捷的存取款服務。2017財年,日本國內共有23353臺Seven Eleven ATM機,合作金融機構達590個。
發展線上、積極實行O2O
相對於傳統的有店鋪商業存在諸多缺陷,例如營業時間有限制,商店的商圈有一定範圍,店鋪陳列的商品品種有局限等等,網絡商店則可以克服這些缺陷,可以24小時不停地營業,服務範圍可以拓寬到全球任何一個可以上網的地方,網絡上陳列的商品也可以成倍幾十上百倍的增加,還可以提供更加細致入微的服務。
日本7-Eleven便利店看到了網絡這一巨大的無形市場潛力,毅然向無形的電子市場開拓。1999年7-Eleven便利店與“雅虎-日本”等公司共同設立名為e-Shopping!Books(現在Seven and Y Corp.) 的網上書店,以銷售圖書為開端進入電子商務領域。2000年2月,7-Eleven便利店與索尼、NEC、三井物產等共同成立了7dream.com的網絡商店。該網站提供範圍極為廣泛的商品和服務,包括書籍、CD、音樂會門票和旅遊服務。
集團公司日本Seven&I公司於2015年12月推出新的網購配送服務omni7,服務範圍包括180萬個產品。通過omni7服務,消費者從網上訂購的商品將會被送到家門口或7-Eleven便利店。通過7-Eleven的購物終端,顧客可以在Seven Net Shopping買書和鞋子。
Omni7上市以來,2016年2月底銷售額達到854.42億日元,2017年2月底銷售額達976.6億日元,其中占比最大的是伊藤洋華堂的網上超市,占比約50%,其次是seven meal配送,占比約25%。2017財年伊藤洋華堂的銷售額大幅增加。
金融服務
從20世紀90年代後期,許多顧客在接受問卷調查時提出“希望能在便利店里增設ATM ”。因此7-Eleven在2001年設立“IY BANK 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即現在的 SEVEN 銀行)”的初衷,這並非是外界所強烈質疑的“便利店進軍銀行業”,而是意在讓7-Eleven 便利店獲得安裝ATM 的資格。目前日本國內共有23353臺ATM機分布在便利店、火車站和機場,為顧客提供24小時便捷存取款以及換取外匯等服務。
7-Eleven金融機構還發行信用卡等業務,包括Seven Card、Seven Card金卡等,直接可以積分和支付。這樣就能減少商店與其他銀行的轉帳費用,也將使電子商務的支付結帳變得比過去更為簡單和方便。2012年新發行CLUB ON和Millennium卡,之後信用卡穩定在670張左右。
7-Eleven對國內便利店啟示
7-Eleven成功的秘訣可以分為兩部分:“硬件”和“軟件”。特色物流模式和高科技信息系統打造高效供應鏈為“硬件”、以顧客需求導向的單品管理、品牌開發、熱情服務以及便民服務為“軟件”,對中國的便利店經營有一定啟示作用。
由於消費升級的驅動,國內便利店處於快速發展時期。可以關註紅旗連鎖----A股首家便利店業態的上市公司。其經營方式與7-Eleven相似。實施密集開店戰略,截止2016年12月31日,公司共有門店2704家,建立“連鎖+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模式,拓展增值服務增加客戶粘性。還有成為羅森公司特許區域加盟商的中百集團以及在優勢地區發展便利店業務的天虹股份。(完)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僅供受眾參考,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任何參考本文所作的投資決策皆為受眾自行獨立作出,造成的經濟、財務或其他風險均由受眾自擔。
一個工具APP的獨角獸之路。
來源 | 創業家(ID:chuangyejia)
采訪 | 智曉鋒 王根旺
文 | 智曉鋒
編輯| 劉建強
到2013年,天使投資人李治國對挖財累計投資已達1000萬元。
但彼時這家成立4年,擁有40多人的初創公司依然捉襟見肘。挖財沒有任何收入,不敢投放廣告,不敢做活動,不敢招人。在一位高薪員工被“勸退”後,挖財的薪酬制度不再采取因人而異的方式,而是平均分配。
挖財時任CEO趙曉煒很長一段時間都在密集拜訪投資機構。投資人不看好這支團隊,以及他們的這款記賬工具。挖財的三位創始人都出自傳統軟件公司,沒有互聯網創業經驗,對於以投人為主的早期投資人而言,這支團隊沒有什麽閃光點。
在趙曉煒借錢維持一段時間後,挖財依舊停留在提升用戶記賬體驗上,找不到商業變現模式。陳軍(創業家&i黑馬註:挖財聯合創始人)一度感覺公司快要倒閉了。有一次,他回家後告訴妻子,“公司可能不行了”。他的妻子安慰他,“大不了就換份工作。”
陳軍對自己說,一定要堅持到關門的最後一刻。
*挖財董事長兼CEO李治國
“跳進去”
作為挖財的天使投資人,李治國有一段時間也常去拜訪投資機構。他認可挖財的理由,就是老百姓的錢需要管理。他告訴VC,這很有價值,掙錢是早晚的事,比如可以嘗試提供一種更簡單易用且付費的方式。
在2010年蘋果推出iPhone 4前後,智能手機還處在普及階段,挖財的下載量也多是自然流量。與美國記賬用戶有報稅等剛性需求不同,中國用戶更多是嘗個新鮮。反映在數據上,每個月月初都是用戶下載記賬的高峰期,而每年都會有老用戶放棄記賬,選擇離開。挖財的下載量雖然已達4000萬,但月活用戶只有數百萬。
用戶黏性不高,還在不斷流失。面對VC指出的問題,李治國無可奈何。他只能不斷地這樣解釋:中國有13億人,只要有1%記賬就會有1300萬用戶。
那時還是IDG資本合夥人的李豐(創業家&i黑馬註:李豐現為峰瑞資本創始人)告訴李治國,挖財記賬的這些用戶不值多少錢,但卻可以利用這些用戶,因為互聯網金融的時代來了。李豐曾主導對宜信的投資。宜信成立時間較久,很早就開始布局線下業務,為那些無法享受傳統金融機構服務的用戶,提供借貸服務。
李治國意識到原來中國有那麽多人借不到錢,挖財的這些用戶也許可以轉化到互聯網金融。
李豐投資的一個前提是,李治國必須進來,否則,他感覺投資的風險有些大。
李治國是阿里的46號員工,曾主導設計B2B最重要的產品之一“誠信通”,之後離職創辦口碑網。在2008年被阿里收購前,口碑賬上還有阿里此前投資剩下的1000萬美元。意識到通過雅虎中國做搜索門戶已經很難實現,馬雲找到李治國,告訴他準備將二者結合起來的想法。
整合後,雅虎中國只為口碑網帶來100萬的日PV,與後者當時的總PV相差甚遠。事後,李治國常常反思口碑失敗的原因。雖然馬雲將不少精力放在口碑上,但阿里的戰略重心是淘寶和支付寶。有一段時間,李治國也自責,沒有努力爭取過口碑的自主權,有些過於被動。之後,在馬雲的建議下,他徹底離開一手創辦的公司,轉至參與籌建阿里雲計算公司,並擔任數據平臺部和服務運營部資深總監。
前兩年,O2O一度站在了風口,很多人對李治國說,你當年口碑賣的太早,錯失了一個多大的機會。他最遺憾的卻不是這件事,而是2010年離開阿里,做天使投資(創業家&i黑馬註:李治國於2011年同另外兩位合夥人創辦了阿米巴資本)時的經歷。
李治國曾投資快的等O2O項目。在外人看來,這樣的布局看起來還不錯,他卻感覺錯失不少機會。如果再來一次,他會把自己的錢全部押上,而不是小額分散投資,留一些本錢。包括口碑最早推出外賣業務時,他也沒有想到外賣這個市場竟然能夠發展到今天這樣的規模。
“一個人永遠不要停留在過去,一定要往遠處看,去想、去研究行業、產業這些東西。有可能你想得不是最遠的,但是想總比不想要好,然後不停地學習和反思。”李治國告訴創業家&i黑馬。
李治國最終選擇出任挖財CEO。
“變形”
為了給挖財註入金融基因,李治國第一時間想到的,是自己曾經投資過的信策數據——一家圍繞商業銀行零售業務提供咨詢和解決方案的公司。2013年10月,挖財對外宣布收購信策數據,信策創始人顧晨煒出任挖財總裁。
余額寶火了,陳軍等幾個人迅速組成“理財”業務團隊,推出類似的貨幣基金產品。初期代銷5只基金,向基金公司收取一定的費用。這支團隊只用了幾個月的時間,在2013年11月18日首屆“18理財日”前後,就將銷量做到了10億元。
到2014年,理財業務的發展之快已經超出李治國的想象。截至當年8月,成交突破100億元。
單是做代銷顯然不夠。挖財擁有幾乎是全賬戶、多種類資產的用戶數據,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顧晨煒的主要工作就是打通賬戶和資產渠道,把零散無章的流水表,變成一個能評判信用水平的資產負債表。在打通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資產賬戶後,借助真實的負債情況和現金流,挖財才能夠為用戶畫像。這項工作花了顧晨煒兩年時間。基於此,挖財正在嘗試為投資者提供“智能投顧”、“千人千面”的服務模式。
在挖財記賬、信用卡管家等原有軟件之外,挖財相繼推出“挖財寶”及“”挖財錢管家”等應用。想要記賬的用戶,可以下載“挖財記賬理財”;有些人不記賬,沖著高利息而來,可以下載“挖財寶”;那些有資產管理需求的用戶,則可以下載“挖財錢管家”。通過不同成本的產品,去滿足不同的需求,自然是一種吸引流量的方式。
“很多人現在做金融很直接,就做APP的推廣和下載。挖財的初衷是幫助老百姓管好錢,在有了記賬工具後,我們發現很多人記不下去。要讓它有金融屬性在里面,比如理財,是這樣讓用戶留下來的。”李治國認為,用戶除了使用工具管理現金流,還能滿足借錢和理財等訴求,並不違背挖財的初衷。隨著貨幣基金收益的下行,挖財的資產端逐漸豐富起來,陸續涵蓋了機構資產和消費金融等。
與此同時,挖財對外溝通的頻率也在逐漸加快。
2015年加入挖財後,王誌峰明顯感受到了這一變化。他此前曾就職於中國銀行和國務院辦公廳。作為挖財的戰略VP,去年一年,他一半的時間都在出差,飛行130多次,坐了二三十趟高鐵。過去這一周,王誌峰也一直在路上。
他先是飛到杭州,為挖財和浙江金融辦合辦的一場大型論壇做前期溝通,第二天又到重慶,為挖財在當地新業務的落地做準備。之後,他又飛回杭州,杭州金融辦想和挖財合作舉行一個聯歡“黨日活動”,身兼黨委書記的他也必須親自出面。後面的四天,飛行依然在繼續。
與監管機構保持密切溝通非常重要。比如挖財正在籌辦的這場金融論壇,就需要獲得浙江金融辦的支持。同樣的,在不同的地方開展新業務,王誌峰都要和當地的金融辦常打交道。
李治國把互聯網和傳統金融機構比喻成一條大河的兩端,“這幫互聯網人冒著輿論風險、政治風險,很辛苦地遊到河的半中央,甚至遊不動了,對面的人還在那招手,也不會跳下來拉你過去合作。”去年春節,他曾去美國考察了十幾家Fintech公司,印象深刻的是,幾乎銀行的每一條業務線都有創業公司在創新。只是美國的傳統金融機構較為發達,相對而言,創業的天花板較低。
在李治國看來,中國的傳統金融機構競爭並不充分,市場需求更大,互聯網金融整頓結束後,留下來的公司將有更多的機會。
大河兩端關系發生根本性變化的時間點就是這兩年。傳統金融機構開始跳下來,做類似互聯網金融公司所做的事。比如,一些銀行推出“校園貸”,開辦普惠金融業務,與互聯網金融公司的思路如出一轍。
有一些金融機構則願意和互聯網金融公司聯手。挖財曾經向一些信用卡中心推薦流量,但對方認為網上都是騙子,用戶量還少。到了去年下半年,形勢明顯改觀,王誌峰的行程是很好的說明。
*挖財董事長兼CEO李治國
“小步叠代試錯”
如今,“挖財寶”所在的理財事業部已經是挖財的四大事業部之一,去年為投資者賺得11億元收益。除此之外,挖財還擁有信貸、管錢以及信用等事業部。
推出多業務線,意味著把原來一個大團隊打散。類似挖財寶這樣的業務之所以能夠獲得快速擴張,在陳軍看來,得益於挖財的強執行力。有了新想法,幾個人組成一支團隊先去小步叠代試錯;如果有不錯的商業模式,結合用戶反饋和相關數據,再決定是否要增加人手將其做大。
在股市較火時,挖財發現股民對資產管理頗為關心。2016年3月,股票類應用“挖財股神”一經推出就獲得大量下載。可是隨著股市下行,這款應用的獲客成本明顯上升。這就意味著,該業務得先放一放,等待下一個爆發的時間點。
陳軍用“激情”來描述挖財的文化。挖財在招人時,特別關註對方是否有創業激情,並向其講述挖財的夢想以及未來。陳軍告訴創業家&i黑馬,新人必須認可挖財,只有懷著相同的夢想,“做老百姓的資產管家”這件事才能成。
2015年初次聯手手機QQ派發除夕紅包時,由於準備不充分,挖財寶的支付系統一度被沖垮。一些人自願加入到這個項目中,加班到半夜兩三點。
到2016年,挖財成立了一支20多人的春節手Q活動特別項目組,以“一場仗、一群人、一起打”為口號,李治國親自上陣。項目組成員會聚到監控室,每個人都看數據,有問題馬上解決。高峰期過後,大家一起吃年夜飯慶祝一番,再回家過年。
在既有業務之外,“要往遠處看,去想、去研究行業、產業”的李治國,成立了挖財研究院,聘請相關專家、博士後等,對內給出戰略研究,對外,服務於監管(制定政策)和老百姓(了解這個行業)等。
不過,讓老百姓了解這個行業、挖財成為“老百姓的資產管家”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李治國說,提升民眾財商是必須做的功課,挖財為此做好了投入10年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