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車在華銷量減半內地廠房停工
1 :
GS(14)@2017-04-06 07:41:24【中韓反目】薩德火勢蔓延至製造業!南韓現代及起亞汽車在華銷量縮水一半,在華工廠減產,有中國媒體宣揚「買中國車才是愛國」。另外南韓市民團體則開展「拯救樂天」運動,獎勵買樂天產品。現代汽車表示,3月在華市場銷量(5.6萬輛)同比減少44.3%。同時,起亞汽車銷量(1.6萬輛)則同比減少68.%,兩家公司共計銷量減幅達52.2%。南韓現代汽車會長鄭夢九3日召開緊急會議,為中國罷買運動準備應對策略。現代在中國內地4家工廠中,常州廠3月24日到4月4日暫停運營,北京廠3月尾也暫停夜班;起亞在中國鹽城的3家工廠則開始一周輪休。北京現代汽車和東風悅達起亞汽車是現代汽車集團與中國50比50的股份合資公司,去年這兩家公司在華銷售180萬輛,佔現代起亞全球銷量23%。銷量減少反映中國國內輿論狀態,北京業界人士稱:「2012年釣魚台事件時曾出現砸毀日本車等過激行為,前車之鑑,不少購車人士對購買南韓品牌車有所顧忌」。中國網媒更鼓勵購買國產車,搜狐汽車稱:「真正的愛國並不是展開抵制購買南韓汽車的運動,而是要支持國產車。」國產大眾汽車更趁機抽水,推出買新車同時售出現代汽車,能獲最高1.6萬元人民幣優惠。
■南韓樂天百貨近日舉行減價促銷,但銷售額不增反減。
韓市民自發「拯救樂天」
而南韓市民團體國民運動自上月24日起,在首爾、釜山、大邱等16個城市的樂天賣場前,向消費者宣傳圍繞「薩德」部署的安保狀況,並舉行獎勵購買樂天產品的活動。另外,南韓對華食品出口量也呈下降趨勢,3月農林畜產食品對華出口同比減少5.6%。南韓《韓民族日報》中韓關係:南韓部署薩德反導系統(THAAD),掀起中國反韓狂潮,兩國衝突在所難免,令亞太複雜的政治形勢越發緊張!《蘋果》與讀者一同追源溯本,回顧中韓古今千絲萬縷恩怨情仇,click一click,就看透:
http://bit.ly/cn_kr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406/19981409
即日加辣 一約多伙須繳15%稅長實維港頌首當其衝 大手客料減半
1 :
GS(14)@2017-04-13 00:14:29■長實紅磡售樓處昨晚11時商場關門仍未聞成交。
【本報訊】政府去年11月加辣後,樓市繼續熾熱,樓價指數連升11個月創新高,而且接連有買家以一約多伙手法避稅。特首梁振英於昨早預警政府隨時有行動後,一改逢星期五加辣的慣例,傍晚立即出招堵塞漏洞。買家若以一份文書購入多個單位,即以15%新稅率繳稅,今日凌晨生效,今開賣長實(1113)北角維港頌即首當其衝,料大手客縮沙。但業界預期,對樓價影響有限。記者:程俊華 黃嘉銘 朱連峰
■面對政府突然出招,長實維港頌首當其衝,今天發售首批152伙銷情料受考驗。
政府去年突擊加辣,將雙倍印花稅新稅率劃一提升至15%,港人首置或換樓才可豁免,原以為可趕絕投資者。不過投資者突破盲點,利用家人首置名義大手掃貨,瘋狂避稅。由於個案急增,引起政府及社會關注,梁振英宣佈即日修補漏洞,將會修訂《印花稅條例》,若香港永久性居民買家以一份文書購入多於一個住宅物業,將不獲豁免,須按15%的新稅率繳稅。而一個住宅單位連一個車位;在已獲批准的圖則上顯示,兩個相連住宅單位之間的間隔牆已被拆去並打通成為一個單位;一個住宅單位連同天台;以及一個住宅單位連同花園,將會被視作「一個住宅物業」,則不受影響。梁振英表示,希望滿足香港人買樓自住嘅需求,但投資者資金充裕,可以迅速作出一約多伙的投資決定,「投資者同買樓自住嘅一般市民或者小家庭競爭,喺一個不對稱競爭」。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指,去年11月之後,觀察到一約多伙由3.5%增至4.7%,情況有上升趨勢,「個別一個文書有7個單位,我哋有理由相信有人用呢個方式迴避15%印花稅」。不過,據本報統計近期多個新盤,一約多伙比例有一成以上,南昌站匯璽及啟德嘉匯大手買家比例更逾三成,遠較政府數字為高,5盤涉及逾780伙。
趕尾班車 買龍譽慳稅700萬
政府昨出招前,新盤錄兩宗一約多伙趕尾班車個案。消息指,有買家昨以同一份買賣合約,動用約4,847萬元購入新地(016)筲箕灣形薈4個單位,買家若屬首置客只須付4.25%釐印費,涉及稅款205萬元。若買家加辣後入市,所需支付的辣稅便急升2.5倍至727萬元,成功趕搭尾班車慳稅逾500萬元,另有買家以一約買入啟德龍譽3伙,成交價逾6,600萬元,慳稅逾700萬。政府收緊一約多伙,多個新盤包括馬頭角君柏、馬鞍山星漣海,將軍澳藍塘傲營業時間延長昨晚11時59分。地產代理亦狂發WhatsApp催促客人作最後衝刺。政府出招,首富李嘉誠旗下長實北角維港頌更首當其衝,今日發售首批152伙,屬加辣後首個開售新盤。世紀21日昇執行董事黃文龍表示原打算以一約多伙入市形式慳稅的大手客,或有一半縮沙。新地屯門上車盤珀御原今天開價,亦被迫押後至明天。立法會議員涂謹申斥梁振英和政府多名主要官員多年來漠視議員對條例漏洞的關注,也不理會議員提出的修訂案,重則可以被懷疑是故意放置這個漏洞,至少失職的結論是在所難免。涂謹申強調,條例尚有其他漏洞,包括重建戶可以被迫收樓為理由買無限大價值樓宇,及以成年人透過未成年人士置業避稅等。消息指,新地筲箕灣形薈即晚有買家趕尾班車,一約購兩伙。至於長實紅磡售樓處11時商場關燈兼熄冷氣未聞成交。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412/19988072
中國資金湧入 曼谷樓價水漲船高 明年新盤供應減半
1 :
GS(14)@2017-07-29 01:46:21【明報專訊】本港市民上車未見曙光,150餘方呎劏房盤的呎價最高達2萬元,一般車位價格亦超過百萬。與其投放百萬元投資面積相當於車位的納米樓,愈來愈多港人放眼海外物業,特別是東南亞地區,傳統旅遊熱點泰國曼谷正是受歡迎的置業目標之一。地產代理樊山至尊行政總裁李丹翔表示,隨着中國資金流入,料明年曼谷市中心樓價最高可升一成 ,而市中心外圍料也有5%升幅。
明報記者 王俊騏
李丹翔表示,近兩年曼谷黃金地段樓價升幅達兩成,平均呎價6000元。因為地產商覓地和改變土地用途困難,例如河畔地區的樓宇設高度限制,壓抑了供應。李丹翔表示,市中心平均每年有8000伙新盤供應 ,但預料明年只有4000伙(圖1)。相反,自去年底起大量中國資金流入泰國,以及「一帶一路」政策帶動下,樓市供不應求,李預料明年曼谷市中心樓價上升7%至10%。
料明年市中心樓價最多升一成
目前泰國未有特別針對海外買家的稅項,但仍有不少限制,例如當地法例規定海外買家只能購買一個項目49%永久業權(Freehold)單位,這種單位不需繳付差餉和補地價。如海外人士購入其餘單位,需以租用業權方式持有,業權限期為30年,期滿再續約。若買家在購入物業後5年內賣出,需付3.3%特別商業稅;如在5年後售出則需付0.5%印花稅。除了稅率,匯率也是海外置業的重要考慮。近年港元跟隨美元走強,購買非美元國家資產時變相有折讓,每港元兌泰銖最新報4.28泰銖。
高級公寓呎價5800元 按年升13%
世邦魏理仕今年首季報告顯示 ,期內曼谷市中心有2812伙新公寓(Condominium)供應,按年微跌3%;高級公寓平均叫價每平方米26.9萬泰銖(每方呎約5864港元),按年升13.1%。市中心優質地皮價格上升,導致新豪宅項目價格屢破紀錄,例如提供77個單位的98 Wireless,每平方米價格最高達72萬泰銖(每方呎約1.5萬港元)。惟這個呎價水平在本港也只與公屋單位相若,一個近月成交的藍田德田邨單位,實呎達15,030元,成為全港呎價最貴公屋。
曼谷公寓市場首季仍然疲乏,因為銀行收緊按揭和整體經濟未有復蘇迹象,世邦魏理仕相信未來發展商會較針對中高收入人士市場,因為他們受經濟下行影響較少。該行指泰國地產商嘗試拓展海外客源,而且當地旅遊業蓬勃,預料未來會更多海外買家購買泰國公寓,令公寓市場更活躍。數據顯示,首季曼谷內持工作簽證的外籍人士按年升2.1%至8.4萬人 ,當中日本人仍是最大族群佔22%。中國人則佔13%,比例自2011年以來增加一倍,但他們的住屋預算普遍較低。外籍人士仍然主要聚居於素坤逸區(Sukhumvit),因為鄰近BTS站(曼谷大眾運輸系統)和有大量餐廳及商店。
根據海外地產資訊網頁Global Property Guide資料顯示 ,今年第一季泰國樓價按季下跌0.16%(圖2),跌幅較前一季的1.9%收窄,但已是連續3季下跌。若按年計算,泰國樓價下跌0.62%;在主要亞洲國家或地區中,只有泰國與新加坡樓價錄跌幅。泰國一間大學的調查則顯示,住宅買家信心指數由去年底的62.4,上升至今年3月的68,因為經濟有好轉迹象;但今年住宅需求相比去年仍未見明顯提升。
湄南河景豪宅 入場費500萬起
此外,港人熟悉的新加坡酒店管理及水療品牌悅榕莊,與泰國地產商Nirvana Daii(NVD)合作推出曼谷豪宅項目「悅榕莊河畔曼谷」,將於下周在香港開售,共有133個單位,呎價料6500元起,入場費約500萬元。項目實用面積747至9006呎,主打1至4房戶,並另有一個5房複式戶,所有單位都享有湄南河景。香港買家可獲項目的永久業權,不需擔心未來業權問題。
李丹翔預計項目將於本港售出10至12個單位,相信買家由買入單位至收樓期間,當地樓價會升15%;而附近同類單位呎價介乎8500至1.1萬元。他預計當地樓價平均每年升5%,租金回報約5厘至6厘;而項目價格每年將會升10%,因為身處黃金地段,買家可擁有3.5厘至4厘回報。
[王俊騏 海外置業錦囊]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7011&issue=20170728
首200萬利潤 利得稅率減半 集團限一公司受惠 會計界促清晰指引
1 :
GS(14)@2017-10-15 15:17:13【明報專訊】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昨日宣讀任內首份《施政報告》,為紓中小企稅務負擔,宣布引入兩級制利得稅,企業首200萬元利潤的利得稅率由現時基準稅率16.5%大幅減半至8.25%,200萬元利潤以上維持不變,即企業最多可省16.5萬元稅;新政又規定一個集團最多只能為一間子公司申報減半稅率,以防優惠被濫用。業界普遍支持林鄭的稅改方案,但有關集團及子公司的定義需更清晰。
明報記者
今次引入兩級制利得稅可算是林鄭兌現參選特首時的承諾,且最終優惠稅率比她最初提出的10%更低。據政府消息人士稱,有限公司首200萬元利潤的稅率可減半至8.25%;而獨資及合伙企業亦會受惠,首200萬元利潤稅率由15%減至7.5%,同時限制每個集團只可提名一間子公司受惠較低稅率,令企業不能濫用機制。
爭取明年落實 料年少收58億
消息人士指按上個財政年度利得稅收入1390億元推算,庫房每年將因此少收58億元稅收,佔整體利得稅收入4%,佔整體超過5000億元收入的1%,相信稅務穩定性方面可負擔。政府會爭取2018年落實兩級稅制。
按2015/16財政年度交稅資料,10.4萬間有限公司及3萬多間獨資及合伙企業都受惠,估計當中兩成屬集團式公司。以工業貿易署數據,現時本港有約33萬間中小企業,佔全港企業總數逾98%,提供接近130萬個職位,佔香港私營機構總就業人數46%,以此計算,大約四成中小企能享稅項減免。
德勤﹕稅改一大步
德勤中國稅務合伙人陳嘉樺稱對稅率減幅感到驚喜,香港稅制已沿用多年,是次引入兩級稅是稅改一大步。不過,對於一集團一子公司這限制,陳嘉樺則感到意外,似乎政府對於防止措施被濫用方面有點保守,她也認為政府有需要進一步就集團和子公司定義給予較清晰指引。
畢馬威中國香港區管理合伙人劉麥嘉軒在支持措施的同時也認為,上述限制或有優化空間,例如可以集團綜合全部子公司利潤後的首200萬元享優惠稅率。香港會計師公會稅務師會執行委員會副主席伍耀輝則稱,一集團一子公司的限制可以理解,如何調配可由企業內部處理,「與父母免稅額只能由一名子女申請,道理是一樣」。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7712&issue=20171012
歐央行明年起買債減半 保持低息直至買債結束 料後年始加息
1 :
GS(14)@2017-10-29 23:19:05【明報專訊】歐洲央行昨一如預期維持利率不變,並宣布明年起縮減買債規模。買債額度將由目前每月600億歐元(約5508億港元)縮減一半,由明年1月起,淨資產購買規模將降至每月300億歐元(約2753億港元),此買債額度將維持9個月或更長時間,暫未定結束期限。如有必要,更可延至通脹路徑與通脹目標一致才再調整。倘前景惡化,央行將隨時增加買債規模,並延長買債期限。歐央行又聲明,利率仍將維持低位,直至買債結束以後很久。
分析認為,這意味目前利率至少維持至買債結束後半年,即最快要至2019年3月才會加息。聲明公布後,歐元兌美元跌0.9%至1.170,是本月初以來的盤中低位。德國10年期國債孳息下滑至0.442厘。泛歐Stoxx 600指數升0.7%。
歐元德國債息跌 歐股揚
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預期,到年底通脹或暫時下滑,預示他不急於加息,不過他預期中期通脹將持續上升。他表示,目前仍需相當寬鬆的貨幣政策,但官員對是否為量寬設期限意見分歧,多數官員支持保持靈活。他透露,官員未討論買債的構成比例及限制,並將靈活進行債券到期再投資,再投資的規模將相當巨大。
根據歐央行的聲明,到期債券再投資將在買債計劃結束後維持一段時期,如有需要將一直延續,為市場提供流動性。分析預期,債券到期再投資的規模,每月可達100億至150億歐元,確保量寬不會突然結束,影響經濟復蘇。
多數委員不建議量寬限期
德拉吉又談到量寬的老問題,就是究竟每月買債的速度,還是央行買債的總規模(持有的債券總值)重要。他認為,只要持有的資產不斷增加,資產規模將愈來愈重要,即使買債停止,只要央行沒有縮減資產負債表,並延續債券到期再投資,刺激作用猶在。
CreditSights的分析師預期,按照縮減的比例,每月購買的企業債券將減至35億歐元,相信仍可維持對歐元債務的需求,而市場對高息債的需求,連帶歐洲央行不能購買的BB級公司債券仍可繼續受惠。匯控歐洲首席經濟師Simon Wells稱,歐央行大致維持鴿派,初步反應似乎獲市場認同。
德銀盈利倍增 市場質疑靠削開支
受惠於削減開支措施,歐洲最大投行德銀第三季盈利6.49億歐元(約60億港元),按年增長1.33倍。不過市場人士質疑德銀除削減開支外,業務增長乏力。
德銀上季整體收入減少9.6%至68億歐元(約627億港元),迄今連跌3季。其中上季交易收入更下挫30%,跌幅是美國投行的兩倍。德銀財務總監承認,很難說收入何時回升。德銀股價昨跌約1%。
由於對客戶的賠償減少,巴克萊第三季盈利按年增長41%至5.83億鎊(約60億港元)。不過固定收益、外匯和大宗商品業務(FICC)收入按年跌34%,跟德銀一樣表現落後於美國同業。巴克萊股價昨跌約7%。
(綜合報道)
[國際金融]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1632&issue=20171027
標普估內地賣樓 明年或減半成
1 :
GS(14)@2017-11-26 14:32:42【明報專訊】評級機構標準普爾表示,今年首10個月中國全國住宅銷售額增長達一成,但近期開始顯著減慢,預期明年全國住宅銷售額將下降最多5%,主要因為2017年銷售基數較高、政策及信貸調控持續,以及今年全國住宅銷售由三線城市支持,但該批城市銷售強勢能否持續成疑。
該行稱,目前政府集中關注樓價問題,故不少地方政府已着手控制售樓,包括推「限價」措施,但相信一線城市樓價仍然穩定,相反三線城市樓價有較大調整風險,因該批城市以往樓價增幅強勁,卻未有實施太多限制措施,若轉勢將見較大影響,三線城市土地供應亦已見增加。
三線城市樓價調整風險較大
該行預測,若市場出現調整,小型企業更難取得融資,成調整的受害者。大開發商則受惠整合,不少公司已表明會放慢買地步伐等,抵消規模擴張及行業放緩影響,預期獲評級的開發商2018信貸表現企穩。
但開發商仍面臨再融資風險,主要因他們2015及2016年在境內大舉發債,該批債務將集中在2018及2019年到期。近期傳出發改委重新加快對開發商的境外發債批覆,亦是因應2018年開發商面對的再融資問題所致。目前融資成本已見增加,其他籌資渠道如信託融資的利息已由5至6厘,升至9厘或以上。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9155&issue=20171121
iPhone X首季產量減半 蘋果股價早段跌2%
1 :
GS(14)@2018-02-04 20:57:16【明報專訊】《日經亞洲評論》報道,蘋果已通知供應商把1至3月季度的iPhone X生產目標,降低一半至大約2000萬部,以應對iPhone X在歐美、中國等主要市場的年底旺季銷量遜於預期。蘋果股價昨早段跌2%,股價自1月22日以來跌5%。
iPhone X是蘋果首次配備OLED屏幕的智能手機,其銷情未算火爆,部分分析認為其999美元起售價過高,較弱的銷情可能令蘋果推遲在其他機型採用OLED屏幕。蘋果預計會把價格較低的iPhone 7、8及8 Plus的總產量維持在3000萬部。iPhone X產量下調,預計會產生骨牌效應,影響為iPhone X的零件供應商,也可能使屏幕製造商放慢從液晶屏幕轉向OLED屏幕的技術過渡。
分析師料上季純利190億美元
《金融時報》稱,蘋果將於香港時間周五凌晨公布上季季績,打破其歷來最賺錢季度的紀錄,分析師預估蘋果上季純利至少有190億美元。去年10至12月季度,是首個涵蓋iPhone X銷售的季度,也是蘋果一年中業績最旺的一季。不過要是蘋果對本季收入預測低於華爾街預期,蘋果股價有可能在業績公布後再跌。亞馬遜、facebook和Alphabet本周將公布業績。
(綜合報道)
[國際金融]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5993&issue=20180130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