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文化籽】三年零九個月 前天文台長戰俘歲月

1 : GS(14)@2015-11-02 00:09:54

希活在集中營時,除了繼續記錄潮汐,也繪畫不少圖畫,這幅是1944年的深水埗集中營,前方是昂船洲與香港島。



【文化籽:字裏凡間】七十年前的8月30日,是香港重光日,戰前任職天文台的英籍公務員希活(Graham Heywood)重獲自由的日子。希活是二次世界大戰後首位上任香港天文台長,他從來沒有跟家人講述集中營的生活,在戰時出生的二女Veronica Heywood也只是在希活於八十年代逝世後,在遺物中找到一份打字稿,才得悉父親當年三年零九個月的艱苦歲月。在現任天文台長岑智明安排下,希活台長的稿件,在今年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周年出版成書,願世界和平,戰爭不再降臨。



希活


對於我們這批在戰後出生的人,縱然看過紀錄片,看見日軍將平民俘虜進行殘忍的活體實驗,心情是很激動,但沒有極度悲憤。因此,找來專門研究香港淪陷史和加拿大華人史的嶺南大學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高級項目主任周家建,上一堂歷史課,「香港在日治時期設拘留營與集中營,前者是拘禁敵國僑民,後者是官兵戰俘。不論是拘留營還是集中營,生活均是艱苦,可以用『食不飽、穿不暖,還要做苦工』來形容。」當時只有赤柱是拘留營,最早期英軍、加拿大軍及義勇軍是拘禁在北角七姊妹道,其後調派到九龍各集中營,深水埗是困軍人、亞皆老街是軍官、馬頭涌是印度兵。


周家建


希活是公務員,為甚麼要在深水埗集中營度過香港淪陷?「因為他曾參加皇家香港軍團(即義勇軍)。」Veronica從日記中找到答案。1925年,希活從英國牛津大學新學院文學院畢業,翌年參加領土軍官訓練團,1932年到香港天文台任職,又參加義勇軍,雖然後來公務繁忙退隊,可惜命運最愛捉弄人。





雖然在集中營生活艱苦,但希活台長抱着積極樂觀態度面對,所以將自己在集中營的記錄定名為「這不需待很久」,期待戰爭很快結束。

六十多年前,希活仍任天文台長時,Veronica坐在草地上跟父母與姊姊在台長宿舍花園留影。

1941年12月,戰俘在新界被日軍捉拿。圖片由收藏家高添強提供



淪陷前約一個月被擒

1941年12月8日,日軍開始攻打香港,早上發生空襲後,時任台長決定派希活與星巴克(Leonard Starbuck)到元朗凹頭執行任務,收回天文台地磁站的儀器。當天,他們在宿舍所吃的早餐,希活寫道,「從沒想過這是我最後一餐人道餐」,因為下午被日軍捉拿,其後三年零九個月都是三餐不飽。他們跟隨日軍在元朗、粉嶺、大埔鄉郊露宿,約一個月、香港淪陷後,才被分配到深水埗集中營。集中營物資雖然短缺,除了糧食,戰俘仍獲派香煙與紙張。在Veronica記憶中,「父親經常笑口常開,喜歡大自然,每年夏天必到大嶼山大東山度假屋度假,不過,遇上颱風襲港,他就從大嶼山趕回天文台。」希活熱愛天文與大自然,在集中營仍以印上「香港俘虜收容所」紙張上記錄潮汐漲退。集中營的生活,他從沒向家人透露半句,在家中房間將那畢生難忘的經歷整理,並將它化成文字,埋藏在內心深處自我療傷。可能是他開朗樂觀的性格,讓他熬過那三年零九個月,到九龍城開山劈石擴建啟德機場,視作郊外野餐;困在深水埗,「一望無際看到香港島、昂船洲及大嶼山。天晴時,我還清楚見到天文台,從樹冠上找到宿舍的屋頂。」不時聽到美軍空襲的炸彈聲,每次都祈盼當天是解放日,但是每次都失望。最終,1945年8月29日,在醫院養病的希活看見英軍戰機,英國再次接管香港,夢想成真。半個月後,希活起程回英國。



心痛父親營養不良

10月,英國南部修咸頓歡欣迎接從香港回家的親人,希活父母就是住在修咸頓。希活戰後踏足老家的碼頭,太太與家人全部在閣樓窗戶,觀看那艘「Maloja」貨輪。1942年2月在澳洲出生的Veronica說:「1940年,媽媽與姊姊已經遷到澳洲逃避戰火。爸爸被困集中營約一個月後,我才出世,所以我3歲8個月才首次看見他。」父親回家時已經凌晨時分,Veronica早已熟睡,媽媽打開Veronica的房門大叫:「起身!爸爸回家了!」雖然希活已經瘦至皮包骨,但是穿上厚大衣,矮小的Veronica覺得父親是巨人,然後全家人擁在一起。這情景距今剛好七十年,Veronica至今仍然記得那個親切的擁抱。為了出版父親的集中營日記,Veronica把稿件看過無數次,哪個情景最令她心痛?「限制糧食引致營養不良。」希活在集中營半年後,眼睛出現黃疸病,幾個月後又因瘧疾住醫院逾一年,香港重光前,他也是在醫院療養。成為戰俘,雖削弱身體機能,但卻鍛煉意志,在英國老家休養約半年後,希活再次回歸香港,出任天文台長,重建被搶奪大批儀器的天文台。這是否體現「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六十多年後的今天,Veronica再次入住台長宿舍,並在花園講述父親的集中營生活。



兩歲的Veronica與媽媽Valerie的合照,希活台長生前用相架保護放在睡房。Veronica其後才發現相後寫上由英國寄去香港深水埗集中營的字句,是希活首次看見女兒的相片。



其他記錄戰俘生活著作



《Stanley:Behind Barbed Wire》 由何東女兒何文姿所寫。由於丈夫加入香港自願防衞兵團淪為戰俘,何文姿混入赤柱拘留營,過着非人生活。

《Hong Kong Internment,-1942-1945》 由聖保羅書院前副校長Geoffrey Emerson撰寫,記錄廿多名他於七十年代訪問的赤柱拘留營營友。

《Long Night's Journey into Day》 加拿大老兵Charles Roland回憶在香港集中營的生活,他先被拘留在北角及深水埗集中營,1943年被送到新潟勞役。



記者:黃碧珊攝影:劉永發編輯:黃仲兒美術:楊永昌



(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51031/1935381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3691

陳子政嘆金融業黃金歲月已過 「而家做銀行CEO唔係咁好玩」

1 : GS(14)@2016-02-11 10:08:29

■縱使公職多多,但陳子政笑說「幾時都覺得自己係退休人士」。 李潤芳攝



【專訪】踏入2016年股滙齊冧,金融業裁員凍薪消息接踵而至,去年度本港零售銀行整體盈利,亦錄得7年來首次倒退。資深銀行家陳子政08年退下全職賓架火線,積極投身公職慈善及顧問工作,他接受訪問時說,銀行業運作模式已改變,加上當前環球經濟增長放緩,金融業「黃金歲月過去咗,唔似十幾廿年前,人人都諗住呢行係大茶飯……銀行越嚟越難做,做銀行CEO(行政總裁)更加難做」。記者:劉美儀


曾任花旗香港「一哥」的陳子政,從事銀行業近30年,現為東亞銀行(023)高級顧問,身兼港交所(388)獨董,上月剛履新理大校董會主席。




確保合規 否則後果嚴重

他認為,本港銀行業從70年代起飛到90年代光輝歲月,今日「落返落地」,面對理財產品結構,越趨複雜及分類細化,加上科技革新與同業競爭,大銀行的滙報架構已變得縱橫交錯,作為舵手的行政總裁,尤其是一個地區或市場的CEO,「話事權比以前低咗,責就大咗」。今日做銀行CEO,「比10年8年前好唔同辛苦好多」,現時行政總裁最重要職能,是確保管治合規,他指稍一不留神「睇漏咗啲」,引伸出來的風險及後果可能好嚴重:「一有事監管當局就搵你,又罰你錢,報紙又賣哂……而家做CEO唔係咁好玩㗎!」不過「行行出狀元」,銀行業仍是百業之母,金融業平均薪酬待遇「始終比一般好」,對有能力有志趣的年輕人,他仍會鼓勵入行。笑說「幾時都覺得自己係退休人士」的陳子政,對卸下全職賓架生涯、投身公職展開第2階段旅程,當下生活更感滿足:「工作唔再單為生活,搵到自己真係喜歡做嘅嘢,肯定到自我價值,又維繫人際網絡。」這種忙碌,他認為是一份恩典,能將自己職場累積的金融經驗回饋社會,在非商業的慈善及教育公職崗位上,又學到新事物擴闊視野,正能量爆棚,難怪他說:「現在可以講係最開心享受嘅日子!」


■喜歡下㕑的陳子政以烹調比喻人生,「清淡啲更好」。 資料圖片

繼續烹飪 「更多花款㖭」

公職之餘,他亦不忘留點休閒時光,經營自己一籮籮興趣,如打波及烹飪。曾經為記者在家泡製6道私房菜的陳子政謂:「梗係仲有整嘢食,現在更多花款㖭!」做過銀行舵手,患病急流勇退,康復後又重投公職慈善。他勉勵年輕一代,跌低要識得爬起身,人生好似經歷金融風暴一樣,要知所進退,越過內在心魔就海闊天空。他說:「唔好睇得自己太重,輕描淡寫啲。」就像他的烹調哲學,「有時(食物或人生)唔駛太多味道,清淡啲更好!」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211/1948650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5780

【飲食籽】回首走鬼歲月:連竹籤都要充公

1 : GS(14)@2016-03-01 18:58:23

(右)2016年:文太在牛下擺走鬼檔23年,2004年上舖經營。(左)1981年



【飲食籽:故味重嚐】今年財政預算案重提美食車(food truck),引入指定排放標準達歐盟五期的車輛,決意走高檔小食路線,但我們着緊的卻是一架流動性強的木頭車。街頭小食是我們生活的一部份,它廉價又美味,串夠三五七粒,一分鐘便能醫肚。猴年伊始,小販擺夜市卻引起軒然大波。自七十年代始,政府陸續停止發出新的小販牌照,其後更加強掃蕩流動熟食小販,這場街頭游擊戰,從來沒停止過。小販讀書不多,昔日靠一架手推木頭車,在鬧市中穿梭,養活一家幾口,不少由擺街捱到上舖,是改善生活的階梯。小販自強不息往上爬,不正是獅子山精神嗎?


「我唔識字,我係文盲,但我好鍾意煮嘢食。」今年63歲的曾笑甜(文太)說。採訪當天,她恤了一個前蔭高聳的髮型,看來很老派,卻是大情大性之人。「我唔係專登為咗你哋先恤髮,一炸起嘢上嚟成頭煙,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6496

曾少雄:40歲月供5000元年金 退休年收18.5萬

1 : GS(14)@2016-10-21 04:35:40

【明報專訊】筆者有一位客戶朋友王先生,現年40歲是一位任職於某美國大藥廠的營業員。因王先生和王太太剛誕下了小孩,太太決定辭職在家好好的照顧小孩,因此王先生成了家庭唯一的經濟支柱。計算了佣金,雙糧,底薪再扣除強積金供款之後,王先生每月的平均淨收入為3萬元左右,所以有如其他上班族一樣,負擔一點不輕。

工作前景欠佳 強積金未足應付

王先生告訴筆者,他對前景的看法是偏向負面的,他感覺香港將來的掙錢機會會減少。為什麽他這樣說呢?因為在接近20年的藥廠工作生涯中,親身經歷過一些巨變。他說,每當有藥廠進行合併,營銷的部門總是由主動收購的藥廠一方話事;被收購回來的營業團隊很快就會在合併而成的新公司裏人間蒸發。而眼見資訊科技的急速發展,他原本入行初期的其中一個重要功能消失得很快,這功能就是把最新藥廠的研究報告帶給醫生和藥劑師們。他現在感覺自己只是一個落單的機械,在公司的價值十分低,所以十分擔心他日後的掙錢機會不停減少。而且,他非常明白強積金是絕對不足應付退休之後的生活開支,加上香港人愈來愈長壽,這使王先生有雪上加霜之感覺。

王先生是一位有計劃的人,在與筆者相識之前已經在某一銀行安排了一個投資相連保險計劃;但王先生透露那計劃的成績差強人意,他亦深信投資相連保險是非常有效的投資平台。結果和期望的落差,他透露,每次和跟進投資相連保險戶口的客戶經理總是不同的人,認為難以有效照顧他的戶口。因此,王先生除了投連險之外,他希望可以尋找另外其他的理財方法,作為退休的部署。

無供樓負擔 不願承受投資風險

由於王先生在2008年環球金融風暴中損失慘重,使他的投資取向偏向不願承受風險。可幸的是王先生已完成了自住居屋的按揭,現無供樓負擔。而王先生在扣除了家庭開支、醫療保險、投資相連保險費用及入息稅後,每月可動用的盈餘約5000元。基於王先生的情况,筆者建議王先生安排每月供5000元、20年的年金計劃。因為年金有提供最少回報保證,王先生不會有任何投資風險。這份年金在王先生65歲時,會每年自動提供大約18.5萬元的現金。這樣可以減輕將來掙錢機會減少的風險及強積金不足的問題。

■理財信箱 歡迎來信

讀者如有理財問題,歡迎來信詢問。

來函:寄香港柴灣嘉業街18號明報工業中心A座15樓經濟版編輯收

傳真:2558 3964

電郵:[email protected]

■來信請列明家庭或個人收入、開支、資產、欠債、理財目標及可承受風險。

美聯金融集團高級經理

[曾少雄 理財信箱]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3163&issue=2016102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2942

棚仔最後歲月 墟市留情

1 : GS(14)@2016-10-30 17:46:17

2016-10-22 iM
這裏載着一匹布咁長的故事。

去年2月,政府在《財政預算案》中建議撥款5億元,大力發展本港時裝設計產業。同年8月,政府宣布將屹立深水埗38年,見證本港製衣業由盛轉衰的欽州街臨時布市場(棚仔)收回,用以興建一幢有200個單位的居屋……。當你以為事情矛盾至極時,再發覺花8,400萬來興建的足球場,為了要地起樓,只用了一年便要被拆。發展和保留真的難兼得?

棚仔裏的布販,以實際行動告訴大家,發展和保留其實可以如銀幣兩面。退場縱有不捨,但布販們決定夥拍由年輕人、建築規劃師等專業人士組成的關注組,親自設計出一個屬於自己的重置方案,讓現時50多位經營者可一起調遷到通州街街市續業。夢想中的「新棚仔」,除了賣布外,還兼容教學、展覽及表演等用途,既得到更大更多元化的發展,也可保留舊時的人情味,讓其布業知識和技藝得以承傳,一匹布咁長的故事,也因此得以繼續編織下去。

棚仔,是一個由布疋堆砌出來的迷宮,一個很舊很舊的迷宮。

內裏焗促昏暗,地面凹凸,走過每條窄巷,總覺得有毛毛在搔鼻子。夏天走進去,牛角扇吹來的風也是熱的,身體不好受,但迎面都是五顏六色花花碌碌,身體觸碰着不同的紋理和質感,感覺很療癒。

走到市場的最中央,是東叔陳如東的「大東布業」,疊得高高的疋頭伴一張長年累月摩擦得發亮的實木裁床。這天檔口來了班攝影發燒友,一邊舉機狂拍東叔的「裁剪三寶」;一邊追問他的前世今生。

東叔說,自從政府宣布要收回棚仔後,這些場面十常八九:「我做得幾多就幾多,講得幾多就幾多啦!」望望頭頂,鐵枝鋼索電綫互纏再延伸開去,仿如老榕樹的枝幹。這位在棚仔幹活38年的老伯,開始榕樹頭講故。

由裁縫店轉型布匹批發

1950年,17歲的陳如東重新會江門來港,投靠在汝州街從事皮革生意的「老表」。廿元人工,搭住在舖頭,朝行晚拆。後來政府在街外劃設排檔,即是今天在廟街、灣仔太原街看見的綠色鐵皮檔。其時開始有布販進駐,老表見賣布利錢高,遂棄皮賣布。「當時香港都仲未有成衣賣,所有人買件似樣的衫都要度身訂造。最初我們只賣布,好多後生女來買布做大襟衫,即係陳寶珠年代的工廠妹呢!慢慢見車衣好做,就在後欄加個裁縫部,後來索性租埋隔離舖做裁縫店。」

六十年代本港工業起飛,新蒲崗、觀塘、荃灣開滿製衣廠,不久更開始承接外國定單,賺的都是美金。汝州街的疋頭行見度身訂造洋裝熱潮減退,紛轉型做批發。東叔其時就與妻子租下該處一個排檔自立門戶,收集工廠的布頭布尾,整理好後再轉售給家庭式山寨廠,家爺仔乸就車出橡筋褲、夏老威、睡衣孖煙囱等,賣給小店和小販圖利。

陳如東說,七八十年的生意基本上「唔憂做」,即使1978年,政府因收地建地鐵而將汝州街的排檔商販調遷至人稱「棚仔」的欽州街臨時小販市場,對生意也無大影響。商販最初怨了幾聲地方簡陋時間倉促,轉頭又如常拼搏。「當時社會是多勞多得,你想改善屋企人生活,一味努力做就得㗎啦!我當時9點至6點在這裏開舖,收舖後就去貨倉執貨,一日做足14個鐘。」多年辛苦換來的,是他一手養大了四名子女,個個也是大學生,早年還買下了兩層唐樓。

守在棚仔承傳技藝歷史

說到這裏,「榕樹頭阿伯」喫喫茶回了回氣,但作為香港人,不說也知往後的故事發展。九十年代工廠北移,製衣業開始走下坡,大廠連生意都無幾,何來布頭布尾?東叔的小店生意大減,但滿心知足加上年事漸高的他,就靜靜地退守棚仔,「做另一個任務」。

很多人也視棚仔為「平民尋寶地」,常有家政課的師生、唸時裝設計的學生、手作人和從事電影舞台服裝設計的人前來尋寶。東叔每次見有「同學仔」來找布料,即使他們只有十元八塊買塊布車個環保袋,但他仍會不厭其煩耐心指導,「初嚟埗到,針織梳織都唔識分,邊隻料適合做袋做衫……佢肯聽我實慢慢教,呢度個個都係咁,所以啲人鍾意來,除咗因為平,其實仲係嗰份人情味。」將技藝和歷史承傳下去,原來就是他口中的「另一個任務」。

事實上,即使90年代製衣業開始走下坡,但東叔仍覺得那時的設計業大有可為。「有些學生畢業後在百利、利時5000元租個舖買自家設計,一樣有發圍。依家?無啦!租貴,咩創意都趕絕晒啦!」

邊說他邊從膠袋裏掏出一張海報,「呢個人我印象最深,她以前時常來找我買布傾偈,後來她設計了一些長者時裝,還請我做模特兒,之後佢贏咗比賽,貿發局資助佢去阿姆斯特丹比賽,又贏埋,依家在中環有自己的事業,間唔中買盒餅返來探我,我不知幾開心!」

東叔的人生上半場努力拼搏自立成家,晚年還能以專長貢獻下一代,他說非常滿意上天替他寫的這個故事。本以為一部劇本演到老,卻突然被改寫。

去年8月,食環署在未有區議會諮詢下,單方面發信通知商販,指政府決定收回棚仔用地,興建提供200多個單位的單幢居屋,要求商販在年底前離場。如此安排,一方面惹來行政程序不當的非議,在沒商討下要求商販退場,也被指不近人情。最直接影響商販的,還有背後那千絲萬縷的「身份」問題。

部分商販慘變無主孤魂

話說1978年,從汝州街遷入棚仔的有牌商販約有50多個,其餘均為持有助手牌照人士(即政府認可的幫工)。後來棚仔生意暢旺,但政府卻早已停發助手牌照,牌主惟有鋌而走險,自聘無牌幫工協助。

時歷38年,期間有牌主向政府退還牌照或申請下代承牌照,沒退牌的廿多人,現時全都年過八十,過去多年都是靠助手及「無牌幫工」代勞。因此在這場「大遷徙」中,只有極少數持牌人可獲重新編配排檔,其餘的助手及無牌經營者,則不會得到任何安置及賠償。

東叔說:「無牌真係唔啱法例嘅,但咁多年政府都無理過,當年一聲起地鐵,求其搭個棚就叫我哋搬來。當時火燭,半個頂燒通晒,政府亦無幫過我哋,都係我哋自己夾錢整返好。點解咁多年唔理唔理,等到依家個個上晒年紀,一下子就要趕我哋走?真係唔可以有個好啲嘅解決辦法?」

生計、鄰里感情及選擇權等問題,固然是商販最切身的問題。推到更高層次,是一班小市民多年來手足胼胝建立的小社區被生劏活剝。而最諷刺的是,政府一方面在《財政預算案》中建議撥款5億元,大力發展本港時裝設計產業;但另一方面則把這個存活38年,見證本港製衣業由無到有,由盛轉衰的地標連根拔起。此舉多少觸碰到港人的神經,大家也不禁問:點解政府唔收高爾夫球場起樓?

學生市民籌關注組相助

結果,棚仔清拆消息傳出後,即引起了不少業內人士、時裝設計系學生、城市規劃師甚至普羅市民的關注,遂透過網絡集結成關注組。過去一年,分別舉辦過手作墟市、街頭時裝騷及作品徵集等活動,希望引起更多市民關注這本土小區的命運。

關注組的成員在背後又出謀獻策,協助商販與政府部門斡旋,更有專業人士撰寫了一份發展及重置計劃書,實行向政府反建議。為保留棚仔特色,建議書提出讓現時所有商販(持牌及非持牌)獲得安置資格,一同遷至通州街街市。

這一年,關注組與商販的爭取,可謂「粒粒皆辛苦」。去年8月食環署倉促收地,勒令商販在3個月內退場,廿多名持牌商販被「打散」,遷入各區排檔單打獨鬥,至於其餘過百名經營者,署方一直未有安排。經過商販及關注團體多番爭取後,政府初步同意開放通州街街市讓商販遷入,而允許開放的街市地段由3個逐步增至5個;署方亦由最初堅持一刀切只安置持牌者,後期則改為承認部分助手及前助手的資格,讓他們一同搬到通州街。

然而過去一年間,部分棚仔舊街坊卻因壓力或其他原因而決定向政府歸還牌照,提早結業離場及退休,故現時棚仔只餘下3名持牌檔主及50名經營者。雖然當中已有33人被確認身份可獲安置,但商販及關注組仍爭取可盡快確認其餘17人身份,讓他們一同遷入通州街。

調遷怕租貴望政府減租

東叔就是33個被確認身份的經營者之一,可惜多年來與他並肩作戰的妻子,卻因沒有資料證明她長時間在棚仔營業,故身份不獲承認。「政府就係咁,一時一樣,你有呢樣證明,佢又問你攞第二樣。你要佢一次講晒要乜,佢又答唔出。最激氣係明明咁多年大家都係咁做,11個夫妻檔有9個認可咗,我哋偏偏冇份。問佢點解冇?嘥氣啦……」

盡管如此,東叔說若大伙兒也同意最終的調遷方案,他亦會跟大隊遷往通州街,但擔心遷址初期生意大減,亦擔心租貴「賺埋唔夠蝕」,故他希望政府可寬減租金,讓他們可自力更生之餘,也完成這歷史任務。

「製衣業曾經對香港好有貢獻,養活過好多人,你都唔好一下子抹殺晒佢吖!政府又話攞幾億出來搞時裝業,又話要打造本土特色創意產業,呢度咪係囉!我敢講,我對呢方面總算有少少貢獻,都今時今日都仲有,政府你有冇吖?」

棚仔大事記

1978年:政府擬在汝州街興建地鐵深水埗站,將該處的布販集體安置到欽州街臨時小販市場(棚仔)。

2005年:食環署通知小販,市場土地將交予地政署發展,要求商販翌年底遷出。

2006年:食環署派人到棚仔搬走空檔布匹,遇到強烈反對,最後不了了之。

2007年:食環署要求布販遷往通洲街與豬肉檔混合經營,遭布販反對,同年區議會衞煥南提出分隔遷置又被擱置。

2015年:食環署向持牌檔主發信要求收回棚仔,提出分散遷置或退牌特惠賠償,但無提及其他持助手牌、前助手及無牌經營者的退場安排。

2016年3月:民間提出「311方案」,建議將全數布販遷往通州街街市繼續經營,另配合服裝資源中心、教學設施等,將棚仔活化。

7月:前立法會議員陳婉嫻建議將通州街一帶打造成「港版東大門」,並提出一系列配套設施,但計劃被指是「311方案」的翻版,惹來原創者不滿。

9月:食環署向50名非持牌檔主發信,確認當中33人的安置資格,其他17人則不獲安置及賠償,預期合資格人士可於明年農曆年後遷往通州街。

10月:布販發起遊行,抗議署方的遷置安排,期間一度與食環署職員發生衝突。其後布販與食環署總監會面,署方強調不會再就方案作出更改,有布販中途離場抗議。食衛局局長高永文首次開賦回應,強調政府要有公平原則,分清持牌、無牌及真正營運人士。

年輕化新棚仔構思 活化傳承 幕後團隊

約關注組義工曾昭文到棚仔做訪問,誰知好像跟了他去拜年一樣。穿越窄巷每路過正在營業的小檔,他都會停下來大聲喊出檔主的名字,然後互相問候一番,街坊過街坊。本來打算隨便走走便是,但過程中他突然化身成一個認真的導賞員,邊走邊向記者講解棚仔的前世今生。他說:「來得這裏幫手的義工,大部分都與設計、時裝行業有關……」除了他。

欣賞布販看重傳承

他本從事社區規劃研究,去年因工作關係走入棚仔,到後來工作合約完結,當時正為棚仔奮抗拆遷之時,他捨不得撇下布販不顧,於是決定陪在他們身邊,直至今天。「這班布販和其他小販不同,他們不只為兩餐,還真心希望承傳手藝知識。他們要求集體重置,也是為了可以將棚仔活化,搞大啲!」於是,一切從活化開始。

這年來,經昭文手籌辦過的推廣活動多不勝數,多數活動也較年輕化,希望好好貫徹活化承傳。如去年聖誕的「布佳音」,收集客人用棚仔布車出來的成品,透過衣服說出背後的故事,又試過找來一些畫插畫和掃瞄的朋友,在棚仔寫生。當然,還有手作市集、布藝作品徵集、導賞團及規劃工作坊等。

變身一站式市藝市場

至於由民間起動規劃出來的棚仔重置方案,昭文亦有參與其中,他謂規劃設計時亦投入了不少活化元素。建議中的「新棚仔」將成為一個一站式市藝市場,除售賣布料及配件等,還會加入印布、染布、布藝技術教學工作坊及表演等元素,屆時通州街街市的5座建築,一至三座將作為零售部分,用以安置布販。

第4座將改建為時裝資源中心,設置小型工場、共用空間及布藝設施等,供布販、時裝設計系學生及市民使用。而貼近玉石市場的第5座則為社區文化中心,設有課室、展覽場地等。此外,計劃建議連結通州街公園的休憩設施,善用橋底位置打造出多用途公共空間,同時亦提出重置安排,以臨時房屋安頓無家者。

設計師與布販共生

時裝設計師鄭文榮(Man Wing),是爭取保留棚仔的中堅分子。早年在巴黎主修純藝術織物及布料印花技術的他,在九十年代末回港,一邊發展自己的時裝品牌;一邊從事舞台服裝設計。因工作關係,Man Wing經常流連深水埗一帶的布行布攤,後來更與棚仔結緣。

「在棚仔時不時都會搵到鍾意、珍貴嘅嘢,例如最Top的法國蕾絲,即係幾十萬一條蝦肉色名牌裙用的料,又有上等真絲和歐洲絨布,還有只此一家的七十年代針織印花布……有時就算唔買,都會入去兜個圈睇下嘢搵靈感。見到好舊嘅嘢反而會有新想法,時裝設計有時是見到布料,才會引發設計靈感。」

珍惜全港最後一個布市

去年8月,從新聞得悉棚仔將被收回,Man Wing不覺驚訝,只是有點意難平。「坦白講不是所有設計師都會去棚仔,你話棚仔結業會影響整個時裝界製衣業,我覺得太誇張,但諗深一層,棚仔是全港最後一個布市場,世界各地每個城市都可容許舊式Open Market存在,有啲更加被當寶,唯獨香港係完全無意識去保育,講緊嘅係一個政府對城市規劃的Vision(遠景),依家香港政府擺明就係無啦。」

他站出來爭取保育棚仔,實際上更是在捍衛舊事舊物在急速發展下的生存權,也在捍衛市民的選擇。「呢個政府最鍾意剝削市民的選擇,正如濕貨市場,識買一定去嗰度買,啲又平又新鮮,亦是我哋香港人幾十年的生活習慣,但政府覺得冇晒都得㗎,全部去晒超市咪得囉,然後教育到大家只需要一種購買形式……這就是問題,政府有乜權去阻礙我哋定義自己的生活方式?」

辦花生騷向棚仔致敬

過去一年,Man Wing一直與關注組緊密合作,除了出席食環署的會議及不同發展論壇外,關注組上呈政府的棚仔發展建議書,部分亦出自他的手筆。但數最矚目,應該是去年底由他牽頭舉辦、以「似水流年」為題的街頭花生騷。他與幾個夥伴,在一個月內找來了8個製作單位設計時裝系列,並在棚仔找出適合的布料進行製作,最後在大南街一帶上演街頭花生騷,並巡遊至棚仔對其作致敬。

Man Wing在活動裏亦有親自操刀,設計了一系列與棚仔有關的作品。其中兩件以「連體嬰」作概念,兩件衣服的衣袖和裙擺相連,寓意布販和設計師共生的關係。設計雖別具心思,但他卻認為政府連簡單的規劃和保育都做不好,又怎會明白服裝背後的含義?

中大教授伍美琴:香港需要墟市小販 幕後團隊

縱橫規劃及教育界多年的中大伍美琴,過去面對不同的城市規劃,時而從容不迫;時而硬橋硬馬據理力爭,唯獨今天談到棚仔,她一臉如沐春風,笑意盈盈像在吃糖果的孩子。「棚仔是個有趣而且有意義的民間規劃,對做規劃的人來說,其吸引之處是它讓我們看到一些很基本但卻久違了的城市規劃原則,這些原則最後化為動力,讓大家好好去追一次夢!」

先安置無家者才遷入

伍美琴參與過很多民間規劃,愈來愈發現一個常態,就是在甚麼也沒搞成之前,團體已經出現爭拗和撕裂。「但棚仔唔同,成個關注組也是臥虎藏龍,設計師好多蹺,社工、建築規劃師又有執行能力,但大家都非常團結,仲好識得走位補位,所以最後才做出一個咁正的民間方案。」

義工質素高,布販「底子」也好。棚仔裏很多都是無牌小販,在社會上予人較低下的感覺,但他們從沒自卑,反而很驕傲自己能靠雙手養活全家,他們甚至會為自己擁有的知識而驕傲。伍美琴憶述,當天開會時布販們得悉日後可能要遷往通州街街市續業,「大家的心態竟然唔係:好啦咁我繼續去買布啦!而係:有得諗呀?咁就發下夢啦!我要地方大啲、要有Workshop教人車衣,仲要有地方俾人行Catwalk……」伍美琴登時聽到拍案叫絕。此外,布販起初對通州街附近的露宿者甚反感,但後來經義工解釋:「佢哋其實好似你哋,唔通你被人趕走,依家你又調返轉頭趕人走?」最後,布販協議,要政府先妥善安置無家者後,才答應遷入街市。

「做人是否成功唔係睇賺到幾錢,而係睇做過乜,布販們覺得賣布維生很有尊嚴,而且做了咁多年,他們仍然有自己的夢想,呢樣嘢用錢都買唔到的。在過程中佢他們好願意聆聽和顧及其他人,做人唔係應該咁咩?佢哋做到啦!等你仲以為佢哋小販乜都唔識,但其實講起規劃願景時大家都有根有據,頭頭是道,好多坐係立法會高高在上的議員都唔及佢哋!」

棚仔「經濟效益」在傳承

伍美琴把棚仔的人事物當成寶,只可惜她認為政府從頭到尾都沒看在眼內,仿如跌進了官員的盲點。

早前,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高永文就棚仔布販的訴求作回應,表示署方已作出最大讓步,不會再修訂方案,但伍美琴仍然選擇相信他。「我覺得高永文是真的明白墟市係好嘢,對社區的一定功能,他還拍心口若日後找到適合地方做墟市,他會幫手說服其他部門。不過你知佢好忙啦,到今時今日是否仍記得或覺得要做,我就唔知,希望佢記得啦!」

近年提起重建調遷、產業重置等課題,大家都會想到「經濟效益」那邊去,只可惜最後一切都流於一個「錢」字,但伍美琴卻在棚仔重置規劃中,找到其他效益。「經濟活動裏,不單是錢銀交易,而是生命的交流,這是非常高層次的經濟活動。棚仔過去做到的,是令內裏的人熱愛自己的工作,活得有尊嚴,又累積了很多專業知識,而使用者亦跟他們建立起很好的關係。」

香港欠缺全面社區規劃

而未來,棚仔重置方案除了安頓布販外,還建議騰出更多地方將布業再發展,亦會考慮一些臨時設施協助露宿者,再將附近的相關產業、原有的公共設施結連,創造出一個「升呢版大笪地」。「叫做升呢版是因為除了娛樂消費,仲有知識承傳和保育概念,一個成功的規劃就係咁,將本來唔好嘅嘢,加些創意想出解決方案令佢變好,過程中又有不同的Parties受惠。我覺得如果棚仔真係成事,佢一定會攞獎!」

事實上,伍美琴記憶所及,香港過去多次的產業重置,基本上沒有甚麼成功例子,數來數去就只得「雀仔街」較像樣。「雀仔街重置在公園旁,連著花墟,都是自然有關的主題,位置上幾適合。雖然配套不多,但起碼環境較以前好,不是求其放你去一個角落由你自生自滅。這是產業重置重要的原則,你做咗咁耐,貢獻好多而令地方建立起特色,依家要你為大眾犧牲,社會係好應該給你更好的地方,而唔係吓吓講有牌、無牌,用硬條例去決定你的命運,我覺得這比錢更重要。」

那末,為何香港的產業重置一直都做不好?她解釋,最大問題是來自政府部門的官僚架構,即使偶有好官願以破格構思成其事,但在執行上總會處處碰壁,例如擔心破格做法被挑戰,又要協調不同部門的同事,到頭來計劃可能只會回歸一貫做法,不斷「輪迴」。此外,香港從沒長遠社區規劃,亦是一大敗筆。「無社區規劃,只是不停在打散仗,邊度有事就去邊度打。最理想當然是規劃署有個社區規劃的部門,由佢牽頭與區議會、當區持份者、NGO等合作,建立一個民間平台,就不同發展議題做研究,再將建議交由不同部門跟進,咁樣就有效得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4189

【微模型】1:12活現老香港 手作男:歲月痕迹最難做

1 : GS(14)@2016-11-06 15:50:43

安泰自2012年開始接觸微型手作,題材多是以老香港為主。



籠屋、公屋、揮春檔,看似是真的,其實是比例1:12的微型世界。戴佑安(安泰)2012年開始接觸微型手作,做的作品題材主要是六七十年代香港的童年回憶,「例如樓下米舖、賣蝦米舖、飛機欖、在鐵閘等人經過賣的啄啄糖等等,那個年代的東西令我很懷念,亦覺得是香港經典,所以才會造出這個題材。」



七層公屋作品就是記錄他和婆婆的相處點滴。

籠屋作品是他受社區組織邀請而製作的,希望可以揭示香港住屋問題的獨特性。(受訪者提供圖片)

七十年代的舊舖最令安泰懷念,揮春檔是其中之一。(受訪者提供圖片)


紀念婆婆故居倒模雞寮七層公屋

為了紀念曾經與婆婆住的家,安泰第一個作品就做雞寮七層公屋,認真的他還訪問了身邊的老人家,「他們說原來紅地磚是舊時有錢的人才會買來鋪。經濟能力差的人無錢,就用英泥加紅粉再用麻繩在地上拉線,印出一個個的格仔,實在不得不佩服前人的智慧。」不過,最花時間和心機,原來是把嶄新的手作進行舊化,他解釋:「舊化是重要的一環。例如看電視劇場景是舊的,但看的人會覺得有說不出的奇怪,正正欠了舊化。」例如要做出籠屋的生鏽效果,他曾試把老鼠籠浸在鹽水兩日,再拿出來曬乾,再用沾上醋的紙巾侷着它,反覆做了一個星期後再上色。連看似簡單的灰塵效果,常人會以為塗上黑色就可以,其實是用幾種彩色顏料堆壜,花足七八小時才做出來的。後來有次他出席台灣一個微型佈展(展前佈置過程)時,巧合遇上一個製作模型人的師傅。看畢他的示範,他連開幕禮也不去,跟他學足整個行程。回到香港,他嘗試在作品加入人的元素提升真實感,「例如籠屋作品中角色年紀老邁,不是和家人一起住,我會代入他們的處境,做一些舊照片和他子女的畢業證書在他的床頭。不過最難的,是做出人的歲月痕迹。」為了突顯人的肌膚感,血管和皮膚會用半透明顏料和幼細的筆逐筆畫上去。至於頭髮紋理,則需要用工具刻劃,再用不同灰度的黑色逐層壜上去,出來效果才像真。過程中因為用的物料很快乾,所以要15分鐘內完成,與時間競賽。



手作多是根據1:12的比例而造的,而紅色地磚是安泰用老人家說的方法仿做而成。

安泰會專登用刮刀,再塗上灰黑色顏料令報紙更有又舊又殘的感覺。

特製的幼細筆和透明顏料,可繪畫出人的肌膚感。


籠屋公屋被評負面 堅持「香港的經典」

雖然作品很細緻,甚至被邀請在海外展出,但主辦單位最後只選了揮春檔,並建議他做多些正面點的香港題材。安泰無奈地說:「但我絕不覺得籠人和七層公屋是負面,反而是香港的經典。外國人眼中看到籠人的相和作品,他們會用欣賞的角度去看,很可惜本地人反而不懂得欣賞。」他直言做這類題材偶爾碰壁難免想放棄,例如做雞寮的香爐時在現實找不到那麼幼的東西,「本身放棄了,但當我一有時間不論坐下來、乘車,無時無刻都在思考解決辦法。後來忽然想到拆家裏的電線芯,再為它上色,真的很開心。雖然現在流行立體印刷,畫得到就列印得到,但當你看到一個微型作品,你會驚嘆如何做得到。猜想做的過程其實是一個樂趣來。我會繼續透過微型創作,表達我對香港的意念。」就是這份熱誠和滿足感,令他一直堅持造微型手作的原因。



製作頭髮雖是複雜的過程,但因樹脂黏土會硬化,所以需時十五分鐘內完成。(受訪者提供圖片)

雨傘運動的微型人不論造型和身體比例都是超現實的,亦是安泰打算之後再研究的題材之一。(受訪者提供圖片)

facebook:On Tai Mini Workshop記者:鍾藹寧攝影:許先煜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1106/1982394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4288

【走過歲月】孖城城讀藝訓班

1 : GS(14)@2016-12-25 13:18:54

麥包年輕時幾靚仔,曾被指似邵仲衡和林峰,而且他主持和演戲瓣瓣通。


新星賽入行

87年參加無綫首屆《超級新星大賽》,落敗後加入藝員訓練班,與郭富城做同學。90年代主持兒童節目《閃電傳真機》,當中「蒙查查」成為不少港人的童年回憶。



接拍三級片

轉劇組後多演閒角,直至95年獲監製張乾文賞識,演出《命轉乾坤》。96年,有傳欠稅加上老父要做手術,遂接拍三級片《極度獸性》(圖)。同年在《西遊記》演「沙僧」多人關注。



戶口得300

99年跟太太林孜結婚,麥包曾在訪問中透露結婚時銀行戶口僅得300元,兩人現育有一子一女。



開齋奪男配

2010年,有感在無綫發展一般,一度想離巢。同年憑《巾幗梟雄之義海豪情》(圖)在台慶獲頒最佳男配角,決定留低。


傳欠債財困

去年有指炒燶iPhone欠債700多萬,及後傳因高層權鬥,男一夢撻Q,《街市遊樂園》成離巢前最後一個綜藝節目。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1225/1987633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0089

龍淵子﹕中國風繼續吹 擁抱激情歲月

1 : GS(14)@2018-01-07 13:52:33

【明報專訊】2017過去了,對投資者來說,尤其是港股投資者,這一年絕對是激情燃燒的歲月,港股打了漂亮的一仗。對於2018年,龍淵子的展望就是「風繼續吹,在這激情燃燒的歲月」。

中國並不完美,你可以不喜歡他,也可以不當自己是中國人,可是在歷史的巨輪前,你的所謂喜歡和討厭根本不值一談。香港的反中政棍老是毒害青年人:「勇敢點,去抗爭吧!未來是你們的!」多大多無恥的謊言,這樣的年輕人未來肯定不是你們的,人最可悲的莫過於「啥都不是」,說得好聽是世界公民,面具下只不過是喪家之犬而已。相當悲哀!經歷幾十年的奮鬥,今天的中國已經完全不同,一樣的中國,卻已是完全不一樣的中國,中國國力絕對屹立於世界之林。政治方面雖無進步,可經濟、軍事、民生、環境方面皆有大突破。

G2新世界 中美雄霸全球

現在世界的經濟說穿了就是G2的經濟,美國為最大,中國次之,其他不甚了了。每次龍淵子聽到老外或者一些香蕉朋友聊中國經濟,動輒這風險,那風險,動輒爆破硬着陸,動輒新興市場風險,動輒美國怎樣,中國就會怎樣!問題是,你們年年悲觀數十年,風雨不改,而中國長成今天的參天大樹,難道你們尊重科學的傳統扔到垃圾箱了去?今天的中國在經濟方面,已經是難於撼動,有兩個大進步﹕第一,中國現在的經濟總量已經是美國的三分之二,而且中國經濟增速仍遠遠高過美國,中美經濟體量並不懸殊,而其他主要經濟體如日本、德國、印度,就只有中美的15%至25%左右。

經濟除卻西藏無盲點

中國今天的最大進步是經濟腹地的成功拓展,對內,高鐵、網購和移動支付成功把以前落後的西部、東北、西南融入沿海經濟帶,現在的貴州、雲南、重慶等經濟增速大幅領先全國,中國經濟除了西藏再無盲點,這極大拓展中國經濟的內部縱深。中國的經濟腹地成功向南和向西拓展,一帶一路的構想不是產能輸出,而是經濟腹地的外部拓展,中國現在已經是世界幾乎所有主要經濟體的第一或者第二出口國,這很重要,代表中國對他們的重要性,隨着一帶一路的進一步深化,中國的經濟實力將沿着亞歐大陸橋深入中亞、中東,到達東歐。事實上這不以美國歐洲的喜惡為依歸。

第二,中國的經濟在成功往「中國發明」邁進,這雖未必能什麼都成功,可有大進步是必然的,為何?事實上「市場+錢+人才技術+政策扶持=創新成功」。中國有世界上最大的單一市場,14億人口,美國就3億,歐盟主體也就3億,是你4倍,對於新技術,這是何等幸福!現在在中國,只要你有技術,錢和投資最不缺,中國現在的一級投資市場規模達到12萬億人民幣,等於美國60%的規模,幾乎都專注國內。技術和人才,中國現在每年研發投資佔世界的25%,僅次於美國的30%,這兩個國家的研發佔了世界逾半,中國每年佔世界專利申請的18.5%,美國每年的博士學位三分之一給了中國人,這幾年中國留學生每年回國四五十萬人,幾乎全員歸國。中國還有國家政策扶持,所以這種情况下,中國創新的成功是必然的,或者必定會顛覆韓國、台灣這級別的。

這種情况下,中國的經濟還在以每年6.5%左右增長,這是何等的幸福,這是股市大牛的前提。

這幾年,從宏觀自上而下的角度看。龍淵子看到的是經濟在轉型,雖然提升動力還不夠大,但確實逐步增大。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增速維持高增長。從經濟轉型的角度看,既然產業升級需要靠技術進步來推動,那就需要研究哪些行業的研發投入量更大,其成長機會也就更大。

國策扶持 半導體行業可看好

從大類行業看,中國在電子通信、核科學、工程與技術、地球與科學及農學等領域的投入較大,如果進行細分,發現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汽車製造業、醫藥製造業等細分行業成為R&D經費的投入重點。例如,半導體行業是中國政府巨額投入的戰略行業,此前的投入一直沒有滿意的回報,但近來據說是隨着摩爾定律的「放緩」,給了中國半導體行業趕上的機會。中國每年在芯片的進口額高達1.6萬億元人民幣,據說超過原油的進口額,如果能從部分替代變成完全替代,將給中國半導體企業帶來巨大商機。政府還繼續投入,設立的半導體產業基金總和是萬億級的,因此,這行業就值得看好。如人工智能技術的推廣和應用,也將導致多個產業領域的變革,從而帶來新的投資契機。

消費升級是另外一個大重點。人均GDP超過8000美元就是消費升級的標誌,尤其是中國3億偏高收入群體的消費升級,因為其規模已相當於美國的總人口,其購買力水平可媲美韓國。此外,人口老齡化與少子化也是今後消費轉型和升級的一個長期投資主題,令服務消費如健康養老、醫療服務等消費增速持續上升。此外,隨着5G的推出,中國在通信領域將領先於全球,這將進一步支持網絡消費、網絡金融等新型服務業更快發展。

綜合來說,龍淵子2018聚焦:保險、醫療、科網娛樂教育、高端工業。周期板塊龍淵子看好地產和油股。

[龍淵子 清源茶舍]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6188&issue=2018010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596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