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十六年的創業分享:做正確的事,不做容易的事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716/151028.shtml
本文是我(李想)在去經緯投資和他們聊天的時候,速記員幫助我把聊天的內容記錄了下來的整理。因為內容量很大,所以速記會有一些記錄錯誤的地方。我想了一下,還是使用原文重新整理了一遍,把里面的錯字和錯誤的數據進行了修改,從而避免對閱讀者的誤導。
不過,仍然感謝經緯和速記的幫助,這確實是我過去十幾年創業最實實在在的記錄。
李想,汽車之家網站創始人,前任汽車之家總裁。李想是80後的典型代表,1998年還在上高中的李想就開始做個人網站,2000年註冊泡泡網並開始運營,僅憑借著自己對IT產品的一腔熱愛和滾雪球式的資本積累,高中學歷的李想讓泡泡網在中國互聯網行業中獨樹一幟。2005年,李想帶領團隊從IT產品向汽車業擴張,創建汽車之家網站。目前,汽車之家現已成長為全球訪問量最大的汽車網站,2012年底,汽車之家實現了月度覆蓋用戶8000萬。2015年7月李想卸任總裁,繼續擔任董事股東。
一路走來,其實汽車之家中間有很多的坎坷,而且挑戰非常多。但是到今天為止汽車之家已經邁過了坑檻,現在除了媒體以外,在做交易方面的探索,這都是非常棒的。那麽這十年,他學到的最重要的經驗是什麽,以下文章來自於他的分享:
經驗一:用戶永遠是最重要的
先從我自己介紹,80後創業。我真正接觸電腦是從高一開始的,之前其實家里也買不起電腦,所以我基本上從初一到初三,買遍了市面上所有的電腦類報紙和雜誌,就不停地在看。
高一買了第一臺電腦,那時候第一臺電腦大概8000塊錢,奔騰133。買了電腦以後,我發現這些報紙雜誌上寫的非常不靠譜,我一直認為這些編輯還有作者,說的都是對的。當我自己真正接觸電腦的時候,發現他們寫的90%狗屁都不是。
所以我當時幹的第一件事情,我就按市面上最流行的文章風格寫,怎麽選電腦、選顯示卡的,寫這樣的東西。當時比較幸運,我投的第一篇文章,被《電腦商情報》全文刊發,占了一個整版,而且基本上沒改。那是我在高一的時候第一筆收入,大概600塊錢。後來我不停地寫稿,寫了非常多。
到了高一下半年的時候,撥號BBS(惠多網)流行起來了,大家用14.4K的Modem開始撥號,和郵件列表一樣討論問題,包括對罵。到了上高二的時候,就開始有個人網站了,也能夠上網了。我申請自己的個人網站,叫顯卡之家,因為那時候3D顯示卡最火。當時在我所在的信息港排名第一,還有一個競爭對手排名第二。那個第二名的,後來成了我的合夥人,樊錚。
到了高三的時候,那時候是互聯網泡沫最嚴重的時候。賺錢非常容易,網站上的廣告展示一個月有1萬多塊錢收入。加上稿費我一個月差不多有接近2萬的收入,比我爸我媽加起來多10倍。
到了高三我面臨一個艱難選擇,是否高考。說服父母其實不難,我爸媽是中央戲曲學院畢業的,不像身邊的同齡父母特別寄希望於孩子上大學。另一方面,每個月寄來的錢我爸媽都看見了,因為我上大學,最終還是要去掙錢,還是要去找一個工作。他們也覺得這是一個好的機會,比我上大學其實更有希望,可能上了大學,這個機會就錯失掉了。
回過頭去想,我做網站的時候,為什麽會比別人的訪問量高。其實特別簡單,我發現所有的網站在用戶訪問最多的時間段(淩晨),沒有更新。但是大家都是早上上網,因為那時候第一網速快,第二是上網費便宜。那時候我跟他們唯一不同的一點是我每天早上5點鐘起床,開始做更新,6點到6點半的時候就更新完了。
網民之間口碑相傳,這個網站有更新,大家都來我的網站看。其實我在整個高中的時候用了這麽一招,就把信息港里同類的個人網站都幹掉了。競爭對手還罵我是一個神經病,每天那麽早起來更新網站,他們一直罵到自己的網站沒了,也沒有像我一樣早起更新,這是當時特別好的一個機會。
後來我不上學以後,我想怎麽把這個網站真正商業化,做成一個真正的商業網站,那時候商業網站不多。我們註冊公司的時候,最開始在石家莊,工商局不知道什麽叫互聯網,非說我們是網吧,所以我們基本跑了有不下十趟,最後才拿到無數的證據向他證明有互聯網這麽個東西,不是網吧。
另外更重要的一點,不懂技術對我來說是最大的障礙,我當時把跟我競爭的人拉進來,因為他懂技術,會寫代碼,會管理服務器。1999年是我高中畢業,他大學畢業,所以他是我的第一個合夥人,樊錚。當時以我的網站為主,我說了算,所以我得占60%的股份,他占40%的股份,所以他就把他的網站關掉了,送給別人了,我們開始一起做這個網站。我們合作了16年,從1999年開始的。
經驗二:大勢不好,再努力也沒用
2000年的時候,個人網站轉成了泡泡網,其實泡泡網發展的並不順利,因為做泡泡網最核心的初衷,是從個人網站開始,這是我的個人愛好。這個個人愛好(喜歡電腦硬件)毀了後面很多的事。
那時候並不懂得什麽叫管理,什麽是團隊協作,那時候想著自己盡可能努力,自己盡可能去做更多的事情,也不懂得溝通,也不懂得怎麽去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建立什麽樣的管理結構。所以基本上一個公司能犯的所有的錯誤,都在泡泡網淋漓盡致的全部犯了。
另外一個問題,我們當時並不在乎時機的把握,就是自己喜歡,其實電腦的真正爆發期是在2000年到2003年,2003年以後整個電腦市場開始平緩並往下走了。在市場爆發的時候是決定勝負的關鍵,平緩或者下滑的時候,再努力就沒有用了,圈地變成了搶地。
我們那時候基本上每天工作14個小時以上,但是競爭對手一天也能工作12個小時,除非你一天工作30個小時能超過他,在市場不增長的時候,活著還是很容易的,想要成第一基本上沒有機會了。
經驗三:創業一定要找到能成“NO.1”的領域
2004年的時候,我和合夥人商量要選擇新領域,趁著泡泡網還有利潤幹點新事兒。
做新領域的第一重要的因素不是喜歡,我可以不喜歡,但是必須在這個領域能做到第一,因為常年做老三是個非常痛苦的事,什麽都改變不了。因為你去客戶那里,跟客戶談,客戶說因為老大給了我這些條件,所以你必須給,我們沒得商量,客戶說什麽,我們就答應什麽,很被動。所以我們要找一個成為第一的領域。
當時篩選了三個領域,一個旅遊,一個房地產,還有一個汽車。
1) 分析自己擅長什麽,能不能幹成
先看的房地產,泡泡網當時有大概100多人。那時做的最好的是搜房、焦點,當時最好的房地產網站。我們去研究搜房,發現它成功的原因是各地的分站,因為北京的房子、石家莊的房子跟上海的房子沒有任何的關系,它開了分站。我看了一下,有將近1000人分布在全國,後來我們想一想,這個事做不成,因為我們總共才100多人,讓我們去管理一個全國分布在那麽多城市千人的規模,這不是我們擅長的。這是第一個放棄掉了。
第二個看旅遊,旅遊當時做的最好的是攜程,那時候還沒有人會拿著手機APP下單,那時候攜程做的最多的事,是在各個機場發一張卡,撥打電話訂機票酒店。訪問網站也都是拿著電話,沒有人直接在網站上下單。我去研究攜程,當時最厲害的是呼叫中心,也是好幾千人,這個事太難了,我們做這麽大的呼叫中心根本不可能,所以把旅遊這件事放棄掉了。
2)對手很差,即使是後來者也有機會
最後看了汽車,當時一看汽車太好了,簡直為我們量身訂作。為什麽,第一,汽車是標準化的產品,你看到寶馬3系,在北京、石家莊、烏魯木齊看到的都是一樣的,這跟我們做的IT產品非常相似。汽車的品類非常簡單,當時的汽車種類比現在少的多,汽車的複雜度遠遠小於當時手機品類的複雜度。這是第一個因素。
第二個因素,看看這個行業里的人怎麽樣。我當年就說這是一幫垃圾,所有的人天天在發廠商的新聞稿,不做任何東西,懶到沒法再懶的地步。IT網站有競爭,汽車網站沒有,所有的人就是發發廠商的新聞稿、圖片就完事了,競爭對手太弱了,比IT網站的對手們弱的太多。
3)看準時機,抓住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換的過程
再看第三個是不是好的時機,因為我們特別在意時機是不是好的,因為泡泡網錯失了時機。我們發現汽車是一個特別好的時機,為什麽?因為當時汽車市場跟1999年、2000年的電腦市場非常相似,是一個賣方市場。
在2004年的時候造出來的車不愁賣。更離譜的像本田雅閣這種車,從生產出來第一輛開始加價,到換代退市都在加價。隨便一個4S店開了以後,一年回本。今年的4S店,庫存車堆的沒有地方放,雅閣的優惠3萬元起。
當時認為任何一個市場的爆發,都是從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換的過程,這是爆發的本質。當時誰是市場第一,跟三年以後誰是市場的第一,沒有任何關系。
合夥人or不定時炸彈?解密尋找合夥人的正確姿勢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818/151585.shtml
據i黑馬了解,幾乎每一家初創企業都面臨著找不到合適的合夥人;不清楚如何分配股權;甚至因找錯合夥人,項目胎死腹中等方面的問題。
下面的分享來自於雲-space的女神級創始人丁武萍,從傳統領域到互聯網創業,四年多的創業經歷,讓丁武萍在尋找合夥人以及制定合夥人制度上頗有見地。以下是她的分享整理:
一、夢想比金錢更容易獲得合夥人
首先要明確自己創業的初衷是什麽。在我初創雲-space平臺的時候,當時是從傳統行業跨界到互聯網企業,那時只有一個Idea,根本沒有任何商業的論證。我也沒有特別大的野心一定要做到市值多大。而我的初心,就是看到這個行業的痛點,並希望靠創新平臺的搭建,解決行業問題。
因此,若想招募合夥人,首先你得有創業的初心。這個初心是夢想,不是私心特別重的東西。如果創業的目的和夢想足夠大,大到造福整個行業或者行業以外的人,我覺得吸引合夥人加入進來的可能性,會比用其他的方式招募合夥人更容易。
二、先招到最重要的合夥人
創始人和創始人之間的信任程度和了解程度特別重要,這可以減輕未來團隊特別多的矛盾和摩擦。
所以無論你現在是想創業還是沒有創業,如果有這方面方向考量的話,在平時就應該多去積累互聯網行業內的朋友。然後在這些朋友當中去尋找合適自己的合夥人人選,這是需要平時就做的功課,而不是說你今天想要創業了才去找一些合夥人。基本上你今天找是找不到的,所以機會總是給有準備的人。
黃金團隊是靠時間打造出來的。初創企業很少一開始就有黃金團隊,即使有也是很早之前彼此就認識。因此,團隊是在路上不斷優化的。比如,我的第一個合夥人和第二個合夥人時間差了半年。第三個合夥人和第四個合夥人當中也差了半年。到現在已經三年多了,我的合夥人也是陸陸續續的在我的團隊當中慢慢地加入。早期不可能要一應俱全,把你最重要的——比如說技術是最重要的,產品是最重要的——那幾個核心合夥人先招到。可能你到後面會發現,可能在其他的方面我的財務也要找個合夥人,我的人事也要找一個合夥人,在這個方面我覺得第三點我想要跟大家分享的,合夥人是一個一個加入的,不是一次性加入的。
三、合夥人是一個團隊
特別是在項目非常早期的時候,創始人要做到頂上任何一個職位。在沒有合適的合夥人出現之前,CEO創始人要頂上那個位置,甚至是用外包團隊,用朋友幫忙的一些方式,這些都是很現實的問題。
大部分的草根創業人,一開始的時候,根本沒有非常成熟的創業模塊出來的。就算他有創業模塊,在早期也非常難吸引到那些真正符合這個模塊的合夥人,我說的是普遍現象。在這個時候,合夥人是真正意義上的幫您解決問題的嗎?不見得。我覺得很多時候合夥人是與你一起在成長,風雨與共的那個人。
這個合夥人可能和聯合創始人是兩碼事,聯合創始人可能是一開始的時候共同去創立的。而合夥人是未來在這個公司里面真正起到責任分擔,共同去規劃戰略,以及在未來公司整體推進起到非常重要的核心群體,統稱為合夥人。至於他的股份配比是多少,每一家公司的情況是不一樣的。但是在我的詞典里,合夥人一定是一個團隊,不僅僅是幾個人。公司做的越大,後面的合夥人一定就越多。我覺得在未來團隊規模里,10個人左右的合夥團隊一定會有的。
四、股權分配實操
股權配比問題
股份配比是大家經常碰到的問題。其實我在早期的時候股份配比是非常隨性的,甚至開始的時候跟我的聯合創始人股份配比是5:5對開。當我意識到這種情況的弊端後,我就和我的聯合創始人溝通,按照我們的投入和分擔的責任,最後變成了30%和70%這樣的比例。
還有比較實際的運用,比如合夥人公司的創立。比較早期的兩三個聯合創始人,他們基本上都會上營業執照。後續進來的那些合夥人不可能全都讓他們上營業執照,因為進出會非常困難。有一個比較好的方法,就是再成立一家合夥人公司,用合夥人公司去持有你原本那家公司的百分之多少的股份,你用這家公司里面的股份,再去分配給後來加入的合夥人,這樣對公司未來的操作,包括合夥人的進出,一些合同的簽署都是非常好的方法。
如何清除不合適合夥人
合夥人會有變動的,除非特別幸運特別有經驗,保證碰到的每一個合夥人都非常精準匹配到你給他設立的崗位和目標當中去。
其實在整個的公司發展過程中,一定會有一些合夥人會被淘汰,一定會有一些合夥人因為客觀、主觀的問題,最終不能堅持公司原本設定的方向。這個時候,作為創始人需要立馬去用各種手段,談判也好,用一些引誘也好,把這樣的合夥人請出去,否則後患無窮。
如果是特別初創的階段,遇到這樣的情況,我的建議是重新註冊公司,重頭再來,否則隨著公司的發展壯大,小問題也會變成無窮的後患。
初創企業不建議將利潤分紅
合夥人在公司里面的權益權利怎麽設定?有沒有項目分紅?
先說分紅吧,在早期互聯網公司肯定是沒有分紅這件事情的。因為早期都是沒有太多的盈利,即使有盈利,也應該是把錢放在發展規劃上面,而不是去考慮作為股東分紅的問題。第二是工資,早期都是不拿工資的,或者僅僅拿能保證生活的底薪。因為在公司發展早期,資金是非常緊缺的,合夥人作為夢想的引領者,最好不要占用公司錢財方面的資源。我覺得這是創始人和合夥人要做出表率性的問題。當然如果投資人的錢到了,資金允許的情況下,大家可以適當的領一些工資。一般好的公司創始人和合夥人定的工資都不會太高。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劉惜墨,由王冀編輯,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zzyyanan獲取授權。
如何正确谈融资,连BP都不愿写,谈何投资价值?
http://www.xcf.cn/tt2/201512/t20151204_762657.htm' 大家晚上好!我是洪泰基金的殷鹏,很高兴在这么一个晚上和大家分享我对天使投资的理解和一些看法,然后讲述一下我们这段时间做的一些事情,同时也分享一下我自己的一些投资准则,希望今天大家没有白来,能有一些收获。
在分享前先简单介绍下自己,我叫殷鹏,负责洪泰的消费升级、O2O、TMT与科技领域的投资。在加入天使投资行业前我一直认为天使投资是个非常
高大上的事业,外表衣着光鲜,成天坐在写字楼里等着创业团队面圣的感觉,实际当加入这个行业后,发现天使投资是个非常苦闷的行业。
为什么这么讲,因为我们面对的创业团队是全国各地的,我们要保持24小时随时开机的状态,我们要保持随时战斗的状态。洪泰每个小伙伴每周投入在
工作上的精力超过100个小时,每周看200个BP,至少看25个项目,每个项目要形成文字归档,新投项目要去DD,已投项目要对接资源、人才,要帮着一
起梳理商业模式。
所以投资这个行业并不是大家外表看的那么光鲜,是很辛苦很累的。做投资,虽然会辛苦,但精神上却是非常愉悦的。因为每天接触的都是具有正能量的
人,都是一群想要创造真正价值的小伙伴。他们愿意分享经历与时间,会给我们很多新鲜想法的冲击,会很有收获,与创业团队聊天是一件非常酷,非常有意义的事
情。
分享一下我个人的一些投资判断准则,之前在别的渠道,我也分享过,有几类项目我是坚决不投的,但这不适合于基金,只是我个人看了几千个项目积累的经验。
1、不投没有商业计划书的项目
泰哥说过一段很经典的话,一个团队拿几页纸的商业计划书就可以忽悠到投资人几百万,如果团队连这个都不愿做,那么基本上就没有什么投的价值,所
以我建议BP(business
plan)一般要CEO自己来写,当然BP的内容可以团队一起来讨论,但是操刀撰写的一定是CEO本人,因为写BP是你重塑商业逻辑的过程,不断拓延你的
创业想法,能让你想的更缜密,甚至在写的过程中你会迸发出新的火花,从而有新的商业灵感。
2、不投没市场想象空间、没独立IPO可能性的项目
这是一个木桶理论,大家都知道装水时是短板决定长板,但是投资恰恰相反,长板决定短板,只有你有足够的市场想象空间,天使投资才愿意参与其中,并不是说我投的项目就一定能IPO,但我只是不投没有IPO可能性的。
3、不投无核心竞争力的项目
有些做餐饮的项目、有些做食品的项目、有些做生意的项目,基本上来讲是没有核心竞争力。举个例子,我在四川的时候遇见一个团队,是做四川火锅
的,生意非常好、服务也非常好、口碑也非常好,但是因为在四川做火锅的人太多了。这块市场很难再杀出一个海底捞出来 ,它会是一个非常赚钱的生意
,但是并不是一个企业化运作的项目。
4、不投创始人不和睦,股份安排不合理,容易分裂的项目
如果核心创始人之间的股份分配不合理,很容易在后续的企业发展中出现隐患。国内大部分的创业团队可以共患难,但却很难同享福,我跟团队分享的时
候说,企业出现问题,一定要在阳光灿烂的时候去修屋顶,不要等到狂风骤雨的时候再补窟窿。有什么事情白纸黑字写清楚,到底是什么股份,把利益分配写清楚,
投资人看到你股份安排合理才愿意和你聊。
5、不投创业者盲目乐观或封闭的项目
我自己理解的投资人与创业者的关系,其实是像家长看孩子骑单车,如果离得太远了,孩子容易摔着,但离得太近,又怕孩子学不会,整个投资人与创业者之间的关系其实应该是你要帮忙,而不是添乱。
因为你要是帮所谓你自己认为的忙的时候,可能你帮的是倒忙,反而是扰乱了创业者自己制定的发展计划、路径和步骤。创业项目如果会PR的话,它在
未来会占有很大的优势。如果一个团队都不愿意跟投资人交流的话,也就是之前说的创业者盲目乐观、比较封闭,投资人怎么能更好去帮到这个项目,怎么帮它对接
资源,树立商业模式等?
财务投资对天使投资来讲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洪泰现在专门建立一个叫PR (公关)的团队,用来成体系化、成结构化地帮助我们投资的这些项目,更好地做一些关于它公关方面、整个媒体战略方面,有计划有章法的打法和布局。
6、不投依赖资源型创业的项目
尤其是开始就讲自己有什么关系,有什么资源。这种项目在我看来一般都不是特别靠谱。因为资源和人脉不是说的,是用的。能不能转化是一方面,更重
要的是,好的项目不需要借助关系资源,遵循市场规律,其实你就可以成长,靠特殊渠道成长起来的创业项目都是发育不良,很难做大。
7、不投为了创业而创业,为了风口而风口的项目
有些小伙伴三年换了四五个方向,实在是不好判断他到底是不是想创业,这样的人他有不同的标签属性,他可能是连续创业者,可能是名校毕业,也可能
出自BAT,也可能是海归,当然有一系列豪华的标签了,可能他去路演的时候,十家机构都愿意投他,但是这样的项目,我不一定会非常喜欢。这种逻辑的核心
是,我不投为了创业而创业,为了风口而风口的投机性团队,当然,这个需要投资人用很专业的眼光去识别他。
8、不投不专注的项目
这个其实也有切身的案例,之前我接触的创业团队,因为早期的时候,你跟项目去聊,一般我会聊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这一个小时的时间,他能不断把一些时髦的词给我说出来——大数据、云计算、高科技、生态圈、平台等等等等。
我个人觉得早期项目,其实应该找到这个行业的痛点,把这个痛点深扎下去,构建起他的护城河,形成行业联动。平台故事不用讲,只要你把前边的痛点
形成垄断力,自然而然就能覆盖其他方面。你上来就讲故事,还不落地,上来就说自己是平台。一般这种早期项目,我个人都会打很低的分。
目前这种市场环境,初创项目已经太难实现平台化了。当然,你可以有这种仰望星空的想法和梦想 ,但是,我建议要脚踏实地把活儿先干好。
这是分享的我个人八个不投的标准,其实大家很关心的是说,早期项目,你有什么样的判断逻辑。
其实大部分的早期项目,大家的判断标准和逻辑是很相通的,无非是看几个点——市场、团队、产品、营销策略、估值,当然这些不同的选项中,大家的
比重是不一样的。有的基金可能比较看重产品,有的可能更看重团队,有的可能比较看重整体的营销策略 ,有的可能觉得估值合适,就愿意参与 。
产品逻辑、公司估值,这些概念如何理解
市场,跟与大家之前讲的很像。就是说你还是要找到一个能够有IPO空间,有足够多的想象力,未来有足够多故事的项目。因为一个早期机构去投一个
项目,核心还是希望未来有一天能够退出。天使去投一个项目,要想到该项目A轮谁会去接;A轮投的时候,要想到B轮谁会去接。按照这个逻辑延想,如果一个项
目,VC愿意去接,说明市场空间还是足够大的。因此你要找到能够有IPO空间,有足够想象力的一个方向。
那产品的逻辑是什么呢?产品的逻辑,其实就是你要找准方向。你要选择尚未成熟的行业去切入。如果是一个成熟市场,你杀进去的话,那各项指标的要
求对你都会非常地高。第二点就是,你要努力找到用户爆炸性的增长点,提供真正有价值的服务,形成核心竞争力,并构建起自己的竞争力。第三点是说,你在垂直
细分市场站稳后,要努力尝试以点到面的扩张,对链接上下游的合作伙伴要形成生态圈,业务进行联动。最重要的一点,你选择的这个方向,不要跟BATJ这些传
统互联网大公司的主营业务正面竞争,因为现在确实已经不是群雄逐鹿的时代了。
如果你的业务跟BAT这些比较大体量的互联网公司打正面战的话,VC是很难去给你做持续加棒的,如果没有VC的钱,你是不是还能正常地盈利、运转下去,我觉得这样的机会还是非常非常少的。
接着给大家分享的是营销策略。这里可以重点讲一下,之前我跟团队交涉过程中,会经常发现,团队对于估值是非常不明确的。一个早期项目,产品还没上线,估值就来要一个亿,尤其在今年上半年。
大家都知道,今年上半年,其实整个行情是非常地火爆,非常地混乱。经常有团队,产品什么都还没有,就来上线,要一个天价的估值。那简单分享一下营销策略的逻辑。假如你的产品预计今年可以做到1个亿的营收,那么估算出来,其实你在12月的时候,流水至少要做到2千万。
假如需要做到2千万的流水,那你应该需要多少人的团队呢,需要找多少家的供应商,覆盖多少客户,你需要展示的产品应该达到什么样的形态,你的市
场推广策略怎么样,相对应地评断出,你六月份时候——也就是比方说那个起点减去融资的时候,整体的项目是站什么样的进度,你距离这个目标还有多远的距离,
从而更好地评估这个项目的风险估值呢?其实就是说拒绝那种创业团队漫天要价,投资人就地还钱的现象。有不同的估值方法,有P/E
、P/S,有按照GMV,按照用户数。
不同行业,估值体系是不一样的。这个以后有机会再跟大家分享吧,因为估值非常体系化,讲起来的话会非常非常多。
我个人来讲的话,更看重的是团队。因为一个项目,可能选的方向有问题,有可能起步有问题,有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这个项目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其实就是看这个团队。团队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我可能会有以下这些要求,
那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觉得一个优秀的创业者,需要具备以下这些素质:远见、胸怀、执行力、领导力、学习力、狼性、勤奋、坚持。
远见是什么呢?远见呢,其实——尤其是早期的一个创业企业,这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基本上就是这个CEO。CEO是什么样的,其实这个企业就是什
么样的。其实远见,就是这个CEO。因为企业如人,一个CEO的文化其实就是这个企业的文化。这个CEO今天想什么,今天坚持什么,今天放弃什么,将会铸
造这个企业以后将会怎样。
胸怀呢,其实就是做大事,不要埋怨。我们面对结果过程的时候,任何时候都不要埋怨,不要埋怨领导,也不要埋怨环境,也不要埋怨对手,或者同事,要埋怨就埋怨自己做得不够好。有的时候你的胸怀有了,格局和事业也就起来了,也就能看得更远,才更有可能把团队团结得更好。
执行力呢?就借用马云老师说的话,就是一定不要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我不希望看到一个团队他今天给我讲的是这样,半个月或者一个月
之后还是在原地踏步。虽然你会有各种各样的理由,但是以结果导向来看,执行期限来看的话,如果一个月都没有成长,没有变化,那为什么要去投他呢。
那再说领导力,我认为一个CEO不懂技术没有关系,你应该找到懂技术的人,去跟他一起合,让他配合你一起工作。不懂财务也没有关系,找到一个懂
财务的人,配合他一起工作。如果一个CEO能做到这些,那我认为这个CEO是具有企业家潜质的,是有人格魅力的,首先这个人他就值得投资。
再说学习力,学习力是我认为这些企业家能力里面,最重要的一点。任何一个人的成功,其实都离不开学习力,包括我自己的投资。我讲一个好创业者,每隔一段时间,你再见到他的时候,他的状态都会不一样。就跟一个好的项目,每天估值都在变化,是一个道理。
一个好的创业者,在不同的环境下,其实他能快速吸收对他有利的养分。这里分享一个我自己投的一个案例。我在年初的时候,投了一个叫百彩嘉的项
目,这个创始人出身非常传统,他以前自己就开美容店的,开了上百家的美容连锁。四年前就开始做O2O的事情,到店、上门……后来发现这条路走不通,就把风
口关了,减少到只有六家店,他一直对互联网也特别陌生。这个项目,我们3月份投完以后呢,项目创始人如今都发生了飞速的成长。
创始人呢,用了半年的时间,不断学习,已经对互联网产生了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并把互联网的感觉用到自己的骨髓里边,当然不能说他现在已经完全懂
了,但是至少他的这种成长和学习的感觉,已经远远超出我对他的预期,每次我跟他聊的时候,都能感受到他的变化,我觉得这点真的很了不起。他现在基本就从一
个传统的美容店老板,已经变成了我自己心目中一个互联网人的标准。
狼性和悟性是创业者的标配
我自己还比较喜欢有狼性和悟性的创业者。狼性其实就是做事的积极性,对成功的渴望,你能不能从中体察到的根本是你对成功的欲望。那悟性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你对自身的认知,对市场的认知与判断,你知道应该在什么样的时间选择,不盲目乐观,不轻易妄动。
然后说的是勤奋,就雷总,雷总其实已经做了一家上市公司,但每天依然还奋斗在第一线,据我朋友分享的是,他每天基本上工作18个小时,如此勤奋的工作态度,我觉得是每一个投资人,每一个创业者,每一个想成功的人都应该去学习的。
当然,最重要的还有坚持,记住马云老师说的话,就是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会很美好,但绝大多数的创业团队死在了明天晚上,没能坚持看到后天的太阳。其实创业呢,我自己认为是创业需要长跑,需要我们每一位小伙伴耐得住寂寞。
然后,最后打一个小广告。介绍一下洪泰基金,洪泰基金是去年11月底,俞老师和盛希泰先生两人联合发起的国内最大的人民币天使基金,到现在,将
近一年时间,已经投了60多个案子了,我自己投了有
17个项目。大部分是围绕消费升级、科技、医疗、教育和金融这些方向。今天很高兴跟大家分享这些,有问题,我们接下来可以继续交流。
问答环节
问:我是一家创业公司的创使人,目前也在找VC,我想知道天使轮主要看团队的哪些方面,谢谢。
答:团队呢?其实是看背景,分几个维度:1,教育背景。2,工作履历。3,现在做的事情和你之前的有没有关联度。如果之前是从BAT出来,那看
你是从BAT什么岗位出来。如果按10分来算的话,产品经理——3-4分,总监级别——6分左右;总裁,副主编,副总级别,可能8分。如果是总裁出来创业
,那就具有投资人的价值。因为这样的人会很在乎自己的名声,自己的融资能力也很强。当然这个还是需要一事一议,还要根据你自己做的项目来具体分析。
问:麻烦咨询下您们是如何做行业研究的,谢谢。
答:行业研究呢?其实是分两方面。一方面是基金的投资方向研究。它会研究大的方向,让所在的小伙伴按照这个方向去找。那细分呢?也有细分方面的
研究报告。第一,你可以去公开市场下载——易观国际,艾瑞咨询等,有各种各样第三方的研究报告。第二呢,如果你自己要研究某个方向或者某个领域项目的话,
你可以读一下上市公司的招股说明书,如果你多读几篇这样的招股说明书的话 ,你就会建立起系统的方法论与投资感觉。
问:稍微透露一下洪泰在医疗方面投了哪些项目?谢谢。
答:悦糖,悦迪,e陪诊。
问:想加入咱们这个行业或者想要去学习进入,能不能讲讲要求或者对个人的一些要求等等?
答:请看我之前写的一篇关于投资经理自我养成术的分享哈。
问:您好,我想了解一下关于BP如何做会更系统,更简洁。还有关于行业的具体数据该如何精确地采集。
答:网上有BP的模板可以下载,我自己喜欢15页内的PPT。主要得在有限的PPT里尽可能的讲清楚你做的事儿。
问:殷总,我想问下,之前总是有企业宣传,几分钟或者很短时间拿到投资人投资,这种是真的还是噱头比较多,这种情况多么?从接触一家到最终投资,大概是怎样的流程?需要多久?
答:如果快的话,一个项目也有在一周完成交割的。我指的交割指的是从签约到完成打款。那些说自己在短时间之内拿到融资的,我自己感觉,噱头比较
多。但是也有极个别的真实情况,他可能是以特别牛的背景出来,正好赶上投资人懂这个领域,然后基于双方的彼此信任,快速做出了决策。我自己判断一个项目的
话,周期不是特别固定,如果这个项目正好是在我们的关注范畴之内,我们可能会快速决策。一般的流程是,我们自己小伙伴会先看项目,然后上报投委会,如果大
家都觉得还OK,再约项目,跟合伙人见面,如果觉得OK,就会出term,然后我们再去做DD,再完成投资协议。
问:对于陌生领域,你们如何进行专业研究?
答:对于陌生领域,我们会找行业专家,一起帮助我们去判断。经过不断的行业研究,以及对比同行业的项目,我们会对项目所在的领域,做出一个快速的知识化结构了解。
问:殷经理,作为一名投资人,如何对宏观进行把握呢?
答:宏观这个,太抽象了。我自己的理解是:第一:创业环境,我觉得是有的。第二:整个政策导向是,现在都在支持创业。那按行业去划分的话,你要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行业,在感兴趣的行业里边,你要把他的政策相关点都摸清楚。
如果是跟基金比的话,我们其实不是把自己看作一个基金,我们是把自己当作一家创业公司。洪泰呢?其实现在是个体系,我们现在有种子基金,有天使
基金,有成长性基金,有新三板基金;除了基金团队支持,我们还有孵化器,智能硬件孵化器,有洪泰的创新空间,提供物理空间支持,有AA加速器,专门帮助创
始人加速成长,还有闯先生,现在还有成都基金,西安基金、洪三板。说到什么优势,我觉得我们没有把自己定位为投资人,而是定位为创业者。我们和所有创始人
一起去成长。
问:请问下你们如何进行投后管理?
答:投后管理呢?一般是以下几点:1,你要帮助项目拿到钱;2,你要尽可能地帮他对接更多资源;3,如果创始人有什么问题,找到你的话,你要真的能帮助他解决问题。管理方式呢?其实更多是用微信进行沟通。
问:我打算创业,就是没有头绪,怎么办?
答:打算创业,没有头绪的话,其实建议你看看早期的赢在中国,以及一系列的创业节目,包括像科技类、创投类相关的媒体网站,像36KR等。你要
找到自己的感觉,找到自己的方向,不要盲目地为了创业而创业。有激情是挺好的,但是别把激情用在错误的地方。短暂的激情是不值钱的。
问:作为一个创业者,在什么阶段去找天使投资最合适,比如仅有BP,有了产品,并且运营了一段时间?
答:什么阶段找融资呢?我自己喜欢,是有产品,有数据,有团队了,实际是你这个项目已经运营一段时间,已经看到能不能被市场上接受了。比这个更早期的是种子期的投资,种子期的投资,基本就是投人,投人的话其实就是看你自己的核心圈子能触及到什么样的人。
我个人建议是你先自己发展一段时间,然后再去找融资。
问:请问下您投资E陪诊主要考虑什么因素,未来陪诊市场您是怎么看的?
答:E陪诊呢,这个项目不是我投的。但是据我了解呢,第一是因为岳总实际是已经在搜狐做到很高的位置了,将近是副总裁的位置了。这样的人出来创
业,基本上是各家机构抢着投的。第二是他做的这个事情,这个事情其实是打开一个新的市场,这个市场之前没有很多人去关注,他用互联网化的方式帮助人们解决
这些问题。第三呢,是他的这个团队比较健全,互联网化基因也比较OK。他未来的很多事情,我也很难去判断,也很难告诉你一个准确的答案。但是我至少能告诉
你的是,他的这个团队是在很积极很努力地往前面走。
问:若是有两个团队做的项目差不多,若一家有华丽的团队个人背景,一家只是更年轻化些,你们会如何去考量两家企业,大概会选择哪家?
答:团队,两个做的都差不多的话,其实我个人感觉,还是要看这个项目的基因、文化,仅仅是有豪华的背景,但是没有实际落地能力的话,也是个问题;但是太年轻的团队,确实要踩很多的坑,这个其实没有绝对的答案。
问:在投过的项目中,您最看好哪个,为什么?
答:投过的项目,投资人没法说最看好哪个,因为感觉都是自己的孩子,都觉得不错。我觉得自己更喜欢消费、智能硬件等领域,这些领域,自己会更有感觉一些。
问:您如何看待现在的资本寒冬论?
答:我觉得没有所谓的真正意义的资本寒冬。现在这种投资环境,实质上是有助于整个投资行业的健康发展。因为上半年,确实太浮躁了,项目根本就不
值那个估值,都敢要那个钱,而且还有基金去追。其实这是个不健康的状态。现在通过这个方式,其实可以把一些不良的项目规避掉。就像把病菌冻死,留下的都是
“益生菌”。
问:您好,洪泰会如何处理失败的投资项目?
答:我们现在还没有失败的案例,现在所有投资的项目都在健康成长、发展着。
问:我们的团队现在都在本行业的各个公司工作,也就是先替我们的用户工作,您觉得方向对吗?
答:团队没有全职出来创业,最大的隐患就是团队不会全职出来创业。
问:我们的目标还是要全职的,知识想深入行业中。
答:我觉得团队现在是否全职出来创业,取决于创始人,也就是CEO的想法。没有对错之分,不同公司可以用不同方法去证明自己的成功。主要还是取决于创始人的决心以及对团队的驾驭能力。
问:那您给年轻团队提提建议怎么能更好获得投资人的投资,能更好的PK豪华背景的团队?
答:踏实做业务,业务第一。业务起来了,投资人的注意力自然就过来了 。
问:洪泰有投资农业领域的公司吗?
答:农业领域的项目,我们刚开始布局,还没有投。
问:能不能谈谈对于无盈利项目如何进行估值?
答:估值体系呢,其实是个方法论。简单来讲,如果没有盈利的话,那要看用户数,GMV等,做一下比较,对比一下目前位置,你这个行业里面,相对应的公司,他是什么体量,他之前如果拿到融资的话,可以做个参考对标。
问:请问殷总,一周200个BP这么大量一般怎么看呢?
答:200个BP呢,其实不算多 。熟能生巧,重要是你大量的BP看下来之后,有多少是好的项目,关于好项目,你要进行怎样的沟通,进行交流,这个才是关键。
问:能不能说说您平时获取那些质量较好,投成概率高的项目来源渠道?
答:关于渠道,其实来自于你投资的项目。这些项目会成为你最好的渠道源,因为他们会把自己身边靠谱的小伙伴介绍给你。当然这建立在他对你的服务能力,对你的投资理念,对你整个基金的表现比较满意,才会这样去做。
问:可否跟投殷总看好的项目?
答:洪泰呢,跟36KR ,跟京东都有合作。我们跟京东合作了i烘培,跟36KR合作了聘宝等。未来大家可以经常关注我们,我们和众筹网站的合作还是蛮紧密的,谢谢大家支持。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 不代表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