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般稱呼股票為證劵,例如買賣股票的公司為證劵公司,股票經紀為證劵經紀,監察香港股票交易的機構叫「證劵及期貨監察會」(又稱證監會),不過實情是,證劵並不等於股票,股票是證劵的其中一種。
證劵是一種表示財產權的憑證,這是甚麼意思?可以這樣理解,我持有四百股匯豐控股的股票,匯豐控股就會出一張證書給我證明我擁有匯豐控股已發行股份中的四百份。
那股票又是甚麼?股票是有價證劵的其中一個例子,有價證劵指的是票據上表明的價值是可以兌換成現金,套用以上的例子,一股匯豐控股的市價大約為80元,持有400股匯豐控股的憑證就可以在市場上換成80元 x 400 = 32,000元。
有價證劵也可以是貨幣證劵及資本證劵,貨幣證劵的例子有匯票、本票及支票等。而資本證劵除股票外也可以是債劵,例如財爺近幾年財政預算案中推出的通脹掛勾債劵(i—bond),就是政府發行的證劵。
香港的證劵以股票為主,公司都主要以發行股票為主要集資途徑,由於股票可以分享公司經營的成果,例如公司賺錢既會派發股息、紅股,股價又會隨表現好而上升,反之債劵只能享有定期發放的股息,因此香港的投資者也普遍把資金投放在股票市場,約定俗成下大多數人都把股票和證劵混為一談了。
風險一詞常與管理混為一談,首先講下甚麼叫風險,風險是指一些未能預期發生的事件,當這些未能預期的事件發生後,輕則阻礙計劃的流程,重則可以家破人亡。
有些人會把風險和意外混為一談,這是不正確的,風險是發生傷害事件的機會率,意外是已指已發生的傷害事件。舉個例,形容一件事很危險可以稱作高風險的事情,但不能說成很意外的事情。又例如,發生撞車事故是交通意外,不是交通風險呢。
我們除非有百分百把握,否則就算有少於百分之零點一的機率,風險就依然存在。可是世上沒有東西是十全十美的,我們只好接受風險是無處不在,也不能完全消除的。
基中有一種風險係好容易遇上的,就係集中風險(Concentration risk),呢種風險常被引用在投資上,指資金或投資項目會投放過多在某一項目上,廣義一點,可以指全部資金都用作買樓或買股,狹義一點可以指集中買一隻股,例如騰訊。
在管理營運方面,可以指大部份工作或決策都係由一個或少數人負責,或者沒有後備方案,例如沒有鋪設後備網絡,假如發生事故令到決策者不能傳達指令,或系統癱瘓令到業務不能運作,對公司營運就會受到影響。
近兩日港鐵東鐵線接連發生意外,都存在集中風險,因為東鐵線載客量高班次又密,是九龍、新界東及新界北部的重要運輸工具,最要命的是沒有後備鐵路可取代,巴士又被政府保鐵政策被減班及取銷路線,於是一出事成半個香港都大受影響。
沙中線及北環線某程度上能分散東鐵線過於集中的風險,起碼有了兩條線後還可以乘西鐵(最多車程耐些少)也不致於呆等系統恢愎。
過份集中某方面,都會令到資源分配不平衡,猶如一枚計時炸彈,管理人要切記避免。
馬王:熊仔你做乜搞到雞仔訓底呀?
熊仔:唔關我事架,雞仔自己訓底之嘛,我唔負責扶佢起身,我咩都唔知呀
咖啡仔:熊仔你大個一定可以係打工皇帝!咁細個就學會辦公室三大絕招!
熊仔:你玩我咩,我邊夠D高官勁呀,一爆鑊就唔知點解話自己有利益衝突,一係話自己要退休,一係就話自己有暗病。
咖啡仔:你講開我又醒起喇,有個問責官員話自己突然要照顧屋企人添。
熊仔:呢期港鐵咁多鑊氣,唔知又會有咩野甩身絕招駛出黎呢?
咖啡仔:局長係咪又要照顧屋企人呢?
恆生指數是香港最具代表性的股市指數,指數上升或下跌是反映了50隻成份股的市值比上一個交易日增加或減少,因為要成為恆指成份股,其中一個條件是按公司市值及成交額排名決定,例如匯豐控股、騰訊、中國移動及中國建設銀行等,都是眾所周知的重磅股份,恆指升跌,也反映著大市值公司的整體走勢,因此就有代表性。
恆生指數也有多個分類指數來反映個別行業的整體走勢,包括恆生金融分類指數、恆生公用事業分類指數、恆生地產分類指數及恆生工商業分類指數。另外也有恆生國企指數、恆生綜合指數等指數供大眾參考。
恆生指數的歷史、甄選準則及計算方法可到維基網站或恆指服務有限公司官方網站查找。
除反映市場走勢外,市場人士也可以透過恆生指數的大小消息來找尋投資機會,可謂各師各法,本文介紹其中兩種。
其一是留意恆生指數成份股的變動,因為市場上有不少基金是模擬恆生指數成份股來製作投資組合,並以追縱恆指走勢作為賣點,例如盈富基金或一些強積金基金,所以恆指服務公司公佈恆指成份股變動時,那些基金便需要在恆指成份股轉變前調整投資組合,賣出剔除恆指成份股的股票,買入加入恆指成份股的股票。於是市場就會一下子對加入恆指成份股的股票有大量需求,製造短線上升空間,提供獲利機會。
另外是根據恆指過去的平均市盈率來判斷整體股市是過熱或過冷,按過去數據表示,恆指平均市盈率大約在12倍左右,當股市過熱時大約在18-22倍,當股市過冷時大約在8倍左右,即是當恆指平均市盈率在8倍時可以長線買入,當18-22倍時就要考慮減持,現時恆指平均市盈率大約10倍左右,可以說是十分便宜,宜買入高息實力股作長線投資。
另外也有投資者會透過沽出恆指成份股來令股市下跌,同時在期貨市場沽空期指獲利,此項操作甚為複雜兼涉及大量資金,初階投資者基本上是無法參與操作,所以作為冷知識罷了。
我們常常在財經報章及電視、收音機等財經節目都聽到油價一詞,搞個爛笑話,當然不是講花生油、粟米油等食油價格,而是指看似和我們日常生活風馬牛不相及,但事實上卻息息相關的原油價格。
原油可提煉成為汽油,是汽車、飛機等運輸工具的必需品,也可用作發電,又可製作塑膠等日用品,既然與大眾市民息息相關,原油價格的變動當然視為經濟的寒暑表。
整個世界有三大原油交易市場,分別為北海布倫特原油價格、迪拜原油價格及西德克薩斯原油價格,不過報章上的原油價格,多數以紐約商品交易所的原油價格為報價基準。無論是那一個市場價格走勢都大致同步,因此拿一個較為人熟悉的市場報價也是理所當然。
環球各地有不少和石油有關的企業在不同的股票市場上市,香港也不例外,按公司經營範圍可分別上游(開採石油)及下游(石油副產品包括電油銷售)企業。
香港的上市公司中,上游石油企業的代表為中國海洋石油(中海油),下游企業的代表為中國石油化工(中石化),中石油由於同時具備開採原油及副產品銷售業務,可視為中游企業。
一般而言,原油價格越高,上游企業可享有價格優勢令股價跑贏大市,反之當油價下跌時,下游企業的股價表現,就會受惠原材料(原油)價格下跌而上升。不過現時上游下游企業的業務分佈已開始矇糊,上游及下游的股價表現也沒有如過去般反向了。
除石油業務有關的公司外,也有不少上市公司業績表現和油價掛鈎,例如經營九巴的載通控股及經營新巴的新創建集團,就會被油價上升所困擾,所以留意油價走勢,既可找到很多投資機會,也可避開不少宜沾手的股手,可說是一個很好的測市指標。
有時候睇下某些公司業績,明明經營溢利係無錢賺,但最後可以宣佈有盈餘,還可以派息; 相反有些公司就經營狀況良好,稅前稅後都錄得盈利,可是卻宣佈蝕錢,真係讓人摸不著頭腦,誰偷走了公司的盈利呢?
一般人眼中的賺蝕是這樣計算的,一買一賣的差額,扣除成本,就是盈利或虧損,相當簡單直接,童叟無欺。
不過在會計角度就沒有這樣簡單,公司可以變做錢的東西,或潛在的利潤或虧損,都可以包括入經營溢利內,最典型的例子有兩個。
1. 物業入賬:這個較常出現在地產相關公司,因為從會計角度,公司持有的物業可以是投資的一部份,物業賬面上升值或減值會被視作為公司盈利或虧損的一部份,所以公司持有的物業會每年作一次重新估值,公司可以選擇把重新估值的差額成為盈利的一部份,就以一隻收租股做例子,假如所有物業都簽兩年死約,那麼公司便會有連續兩年經營溢利沒有增長(因為不能中途加租),不過物業價格上升的話,公司可藉每年的物業價值重估,把重估後的溢價放進經營溢利內,於是一年後公司會獲得盈利增長,製造利好消息吸引投資者。
2.壞賬撥備:這個較常出現在金融類股份,例如銀行股,因為銀行的主要業務是提供融資,人上人就話有借有還,但一般機構或個人賴債甚至走佬是絕對有可能,尤其碰上了經濟不景氣的時候,當銀行預期經濟有下行風險,或金融市場發生了重大事故令到市場的流動性下降的時候,例如2008年的金融海嘯,銀行自然要做好壓力測試,預計有部份貸款會違約,或部份未到期的投資將會賠本,與此同時,在財務報表上就會預先計定數,把未來發生的壞賬或投資虧損預先反映出來,令到違約事件真的發生或贖回投資時對財務報表的衝擊減至最少。
無論物業入賬或壞賬撥備,都是先用未來錢,或先蝕未來錢,前者可解讀為「最好的時候已提早發生」,即是現時股價已反映了未來的事實,投資者可以考慮沽出股票獲利,再候更好投資機會。相反,後者則意味著「最差的時候提早來臨」,即是未來就算再差,都不及現在的,投資者更可以乘勢趁低吸納,慢慢等待獲利時刻。
在香港除了樓市從未試過有咁多利好因素之外,職場也如是,低階工作「工求人」的現象已出現多年,過去高危的中高階職位也開始出現求才若渴的現象,所以身邊朋友以前會常問:有無工介紹,現時就會常問:有無人介紹。
也不是個個打工仔都想轉工,正所謂做生不如做熟,向公司表現忠誠都是爭取表現的一部份,不過好多打工仔都會面對一個難題,就是你有你忠心,公司一樣可以濫用你的忠心,講得白一點就是睇死你唔走,所以唔升你唔加人工你都無佢辦法。所以作為打工仔都要懂得在適當時候遞信起義,向公司表示當欺人太甚的時候,如何忠心都會心淡走人的。
正如刀可以是一件好有用的工具,也可以用來傷害自己,遞辭職信也一樣,除非已經有新工作機會,否則在不適當時候「以死相迫」,上司只會成全而不會就範。要判斷何為適當時候,可以從人事、上司和時間和整體市況來分析。
人事方面就是觀察同期有沒有很多同事轉工,尤其是工作表現很好的同事,這時候管理層的警覺性會較高,因為管理層都是打工,同一時間太多同事辭職會帶來營運上的危機,所以在處理辭職要求時會傾向採取留得一個得一個的心態。
上司的作風也很重要,有上司會勇於向上層表達訴求,上通下達的情況下訴求較易反映,相反有些上司會害怕,寧願欺上瞞下都不願為下屬爭取較好待遇,不過,遇上豬一般的上司的話,當然是早走早著吧。
時間上的考慮就是要瞄準公司準備檢視員工升職加薪的時段,大公司通常有嚴謹的制度,每年只會有一至兩次檢視時間,在這個時候爭取,可以一併考慮,否則要老細刻意抽時間來處理,就會事倍功半。
整體市況不用多說,難道會在經濟不景時行動嗎?到時公司必定非常歡迎所有辭職的申請,既可減省開支又可無需交人,一舉兩得。
遞信爭取好待遇可以是核彈看齊,即是不可亂用和非常時候才可用,胡亂使用要麼無威力,要麼形同自殺,切記切記!
大家有無遇過以下情況,上司有個新主意想實行,你睇到潛在問題,指出如果搞唔到個新主意係無法推行的,但係果一刻你老板會覺得你撥冷水,於是一係就當你意見無到,一係就會鬧勻你祖宗十八代。總之無好結果。
但係個新主意推行期間,有人提出相同憂慮,老板就會覺得個同事好有見地,仲會覺得佢救左個計劃一命,將功勞歸功於佢,你話幾唔公平呢。
呢個現象,並唔係現代職場先會發生的事,遠在古代,講得廣義少少,自人類有文化的年代起就已經有呢個現象發生,古人有句諺語去描述呢個事情,就係「曲突徒薪無恩澤,焦頭爛額為上客」。
先講解下呢句說話背後個故事,就係話說古代有個人見到有戶人家間屋個煙囱好直,收集到的柴枝又好近個爐頭,於是就提議該戶人家將個煙囱整曲一點(曲突),同埋將柴枝放遠些少(徒薪),點知個主人家覺得果個人多事幹,就當佢的說話無到。
之後有一日,果戶人間屋失火,有另一個人就見義勇為走去救火,搞到皮膚都燒傷晒,主人家就好感激呢位見義勇為人士所為,仲擺幾圍請呢位勇士為上客。有人看不過眼就同主人家講:如果你聽之前果個人勸,你屋企就唔會火燭,亦唔駛擺幾圍多謝幫你手救火的人,如今你竟然唔多謝勸你果個人?主人家聽到後就請埋勸主人家果位。
呢個曲突徒薪的故事是否真人真事就無從稽考,因為係漢朝的大臣引用的一個故事,事原當時漢武帝有個驍勇善戰既將軍叫霍去病,佢有個同父異母的細佬叫霍光,呢位霍光在霍去病死去後受到漢武帝的重用,當時徐福就係覺得呢個人相當嫌疑,就勸諫漢武帝去限制霍光的權力,可惜漢武帝無聽到徐福的勸諫,之後既劇情都估到,雖然霍光真係無作反,可惜佢既子孫有,最後都被漢宣帝鎮壓了,宣帝賞賜鎮壓有功的功臣,但係就忘記了有位叫徐福的大臣曾經勸諫過先帝漢武帝(這也難怪,兩位皇帝不會傳達被遺忘的勸諫是可以理解的)。於是就有人上書借呢個曲突徒薪的故事去轉達當年徐福是一早勸諫過的。最後徐福都重賞同埋追封為郎中。
正所謂針唔拮到肉唔知痛,好多人只會為意眼前發生的事,對眼前可能發生甚至不會發生的事大多抱「真的發生才算」的心態,所以我們要把握適當機會去表達意見,否則一係被遺忘,一係就好似某些財演咁,成日睇淡後市,直到發生的一日為止,總有一天講中市!
雖然現時職場上是人揀工多過工揀人,不過要搵到份好工都唔容易,要成功在面試短短半個鐘至一小時內令對方留下好印象,除了衣著得體,準備充足,記好工作相關知識等指定動作之外,也要避免犯上低級錯誤,基本上要過關都沒有難度。
由於每份工要求不同,要列舉一個面試成功秘訣實在是很困難的,倒不如掉轉過去,列舉一下面試時犯上的錯誤,令大家加以警惕。
1. 甚麼都是「AGENT話」
現時好多工作都是透過獵頭公司或AGENCY公司轉介,很多時這類中介公司已經向面試者說明了工作簡介,大概待遇,所需文件等,但畢竟工作都不是由中介公司提供,所以一切都以面試者的說話作準。偏偏好多人見工碰上描述不符時就會回應「這和AGENT說的不一樣啊」,這樣問一方面對面試者不尊重,你是質疑人家的資料錯誤嗎?另方面搞不清楚誰是老板也絕對是職場上的致命點。
另一常見「AGENT話」的情況是面試員提問為何要求轉工加人工,降低要求可以嗎等標準問題(講價是很正常的),好多人會衝口而出說:AGENT話係呢個價的,又或者說:市價是這樣,要記著,市場價又好,AGENT建議價又好都只是參考價錢,既然面試是表現價值的機會,何不說明為何自己值那個價錢,而只是引用市場數據呢?
2. 見工如背書
面試員通常會要求面試者作簡短自我介紹,很多人愛一開始就把自己的履歷背誦一遍出來,可是面試員忙極都總有時間望一望份履歷,要面試員聽一次佢地已知的內容,實在有點浪費時間。
作自我介紹時,可以簡短撮要自己的工作後,再花點篇幅去介紹一下履歷表上沒有提及的東西,例如強項弱項,事業目標,想做那類型工作等,總好過平舖直叙,沒有賣點。
3. 目標不一
有些人被問及離職原因的時候,會說現職工作性質不合,或違背個人事業目標等很遠大的理想,接著又會說貴公司有幾好,好想加入等等,但是一被壓價時就沒有調整空間,嗯,之前不是說好想好想加入的嗎?原來最後都是為錢。
其實面試不應該做作,就算騙得一時也不能騙得一世,為加人工轉工是人之常情,為何要秘而不宣?對方都是求才若渴,如果閣下有真材實料,又符合公司需要,花多點錢請到幫得手的同事也是值得的。
4. 沒有問題
每次面試的最後部份都是「Q & A 環節」,由面試者發問與工作相關的問題,但好多人總會無野問,或重點問和待遇相關的事情,記著,面試是雙向的,如果面試者沒有東西再問,很容易被人有錯覺面試者是不重視份工。
以上都是面試時常犯的錯誤,如果可以避免犯上就至少確保面試不會必死無疑,不過面試成功與否,也要靠自己準備得是否充足。
股票市場經歷數年橫行拉据後,近幾個月隨著滬港通即將落實的消息刺激,開始重拾熾熱的局面,不過去到近年高位又有回落跡象,想在股票市場獲取巨利,似乎時候未到。
不過凡事兩面睇,長期橫行的股價往往帶來收集的機會,更何況部份穩健的藍籌股入場費也不算平,例如一手和黃要十萬元以上,對資金不足的人士來說,豈不是抹殺了參與的機會?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因為現時很多銀行或股票行都有提供月供股票投資計劃。
月供股票投資計劃就是每月用數千元左右的金額買入碎股(即不足一手),既給予資金不足人士有參與機會,也可以藉平均成本法減少股市波動的風險,因此有不少股民都樂於以月供股票方式作長線投資。
以銀行為例,每月可以用最少一千元,最多二萬元買入指定股票,手續費通常為五十元,折合約投資金額的0.25%(月供二萬元)至5%(月供一千元),要留意的是有銀行是以股票為收費單位,例如把二千元一開二月供兩隻股票,就要收兩次手續費,而有部份銀行是按投資金額收取手續費,以上述例子來說,就只收一次五十元手續費。
另外個別銀行會收取存倉費等額外手續費,精打細算的小投資者除非對該銀行情有獨鍾,否則都會慳多一蚊得一蚊,改為光顧不用收額外手續費的銀行。
有部份銀行會透過開出糧戶口或直接提供免手續費優惠等方式鼓勵客戶開立股票月供戶口,股民當然最歡迎有關優惠,不過要留意優惠有效期,和有沒有額外手續費等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