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局妥協 港銀只須依《巴III》 集資壓力減 東亞恒生最受惠
1 :
GS(14)@2012-05-30 23:43:49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20530/News/ec_eck1.htm

《巴III》其中較衝擊銀行資本的一條,是建議銀行投資於金融機構時,要將有關的資本投資從資本中扣除,但資本投資佔銀行普通股本一級資本10%以內,可獲豁免,並設有5年緩衝期,分階段實施。然而,金管局早前向銀行發出的諮詢文件中,建議不設資本扣減豁免,以及毋須分階段、全在明年初執行,因而引起業界反響。
金管局發言人表示,聽取業界意見後,將採納《巴III》相同做法,即設有10%的資本扣減豁免及分5年逐步執行(見表)。事實上,本港銀行如匯豐、恒生(0011)及渣打(2888)等都有投資內地銀行,若金管局原先建議落實,銀行明年便要將其投資從普通股本一級資本中扣除,並且沒有10%的資本扣減豁免。
一名銀行業分析員表示,若金管局對本港銀行實施較其他地區嚴謹的監管,對本港銀行並不公平,「投資者會比較不同銀行的資本充足比率,但不會理會背後的監管是否採用同一套標準。」他認為,建議對東亞(0023)及恒生的影響較大,因為東亞去年核心資本充足率為9.4%(圖),在港銀中屬偏低;恒生則因為持有興業銀行逾一成股權,若明年有關投資需一次性在普通股本一級資本中扣除,影響會較大,但現時分階段實行,可減低對資本的壓力。
可分階段出售非核心投資
有銀行財務總監表示,銀行界一直希望根據《巴III》基本要求實施監管,而非更加嚴謹,現時建議較為適合,因為持有金融機構投資的銀行,除了獲10%扣減豁免外,亦可分階段出售非核心及非策略性的投資,以減低對資本比率的影響。金管局言人則指出,相信不會有銀行單純因為實施《巴III》而需要集資。
東亞爭購安信信貸
1 :
GS(14)@2014-07-17 11:46:31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0717/news/ec_ech1.htm

【明報專訊】據外電報道,本身已有領達財務的東亞銀行(0023),將與澳洲財務公司Pepper Australia聯手,爭奪渣打(2888)旗下的安信信貸,勢將成為鄭裕彤旗下家族公司周大福企業的最大競爭對手。
據《路透社》昨日引述消息報道,倘成功收購,Pepper Australia日後會將安信旗下的按揭貸款業務轉讓予東亞,以獲得由東亞提供的低成本資金在港經營借貸業務。東亞發言人稱,對事件不作評論。而《路透社》向渣打及Pepper發言人查詢時,兩間公司同樣不作評論。
已擁領達 欲拓按揭業務
目前東亞旗下已有一間全資附屬的領達財務,是次爭奪安信相信是借機壯大其按揭貸款業務。東亞年報中未有披露領達的實際經營狀,僅表示領達的貸款組合在2013年取得雙位數字的按年增長,另外去年在深圳開設兩個辦事處,今年更計劃將業務網絡擴展至重慶。
同樣有意染指安信的還包括新鴻基公司(0086)旗下的亞洲聯合財務,據年報資料,亞洲聯合財務於2013年的貸款帳超過100億元,純利9.8億元。以無抵押私人貸款計算,在全港私人財務公司中排名第1。至於在包括銀行等全部金融機構的無抵押私人貸款中排名第7,2013年市佔率約為5.3%(不包括有抵押貸款)。
須與周大福Orix等競爭
由於競爭者眾,東亞今次未必能輕易成功收購安信。
今年初市場突然傳出渣打有意出售旗下安信信貸,作價介乎5億至7億美元,及後更獲得渣打亞洲區行政總裁白承睿確認,並稱屬業務重組一部分,之後市場不斷傳出消息披露更多有意參與競投者,除日資金融公司、有份經營UA亞洲財務的Orix外,其他市傳競購者包括貝恩資本、凱雷集團等,直至至於今年5月,本港「大孖沙」鄭裕彤家族企業周大福企業,亦同樣有份參加競投。
明報記者 葉浩霖
港樓細絕東亞 3豬空間1人住 人均150呎 20年無改善
1 :
GS(14)@2014-12-03 12:32:33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1203/news/ec_gba1h.htm

28歲的交易員Francis在中環工作,月入5萬元。但他認為現時樓價太高,不值得買,而公司附近的住宅租金也很貴,故寧繼續與父母胞妹同住,每月儲蓄一半人工作為首期。Francis一家四口住在一個500呎單位,他獨自睡一張碌架,每日早晚都要搬梯上落。(黃志東攝)
【明報專訊】香港地小人多,居住空間一直是尖銳的社會問題。《明報》將一連三期探討香港住屋環境的怪現象,尤其突出與其他大城市的對照,冀從比對中找出香港困境,望施政當局能對症下藥。第一期會討論香港的住屋擠迫現象,何以20年無進步?同時期的上海,又何以能從「豬欄」變「廣廈」?
公屋輪候冊申請再創新高,到今年9月底,有26.3萬個家庭輪候公屋;居屋價格也升至六七百萬,接連誕生港島、九龍居屋王;發展商新推一手樓則密密出現「房奇則」……放眼全亞洲,本港人均居住面積在各大城市中墊底,若以養殖場中每隻公豬坐擁50平方呎獨立空間計算,港人人均居住面積150呎,只相當於3隻豬。1990年代,上海的人均住房面積也僅有96呎,今日已大增至360呎,只有香港維持不變。
港人難安居,學者認為除本港自然條件所限外,亦因政府早前「不作為」,現屆政府雖大力推行房屋政策,但預計對居住面積的改善也極為有限。
英明農場東主尹偉明在元朗經營豬場多年,3萬餘方呎的豬場內養了2800多頭豬,場內最重要的當屬「種豬」,每隻種豬都有獨立的豬欄,「領地」大約50呎。豬場內安裝了負壓抽氣系統,以控制豬場的溫度,夏天最熱時都不超過攝氏30℃,同時亦可保持空氣流通,「家養豬好講究環境,環境好豬先至少病痛」。
上海人睡房平均大過港人單位
香港地,豬的待遇不太差,人的居住環境卻十年不變地差。香港大學城市規劃及設計系系主任趙麗霞根據各地統計數字推算,1990年香港人均住房面積138呎,上海城鎮人均建築面積僅96呎,但20餘年後,上海大幅增加至360呎,香港卻只增加了21呎至159呎,被大幅度拋離。根據上海統計局2013年統計,不計算客廳、廚廁及走廊等面積的上海人均居住面積達到183呎,換言之,上海人僅睡房的面積便大過港人整個單位的面積。
趙麗霞表示,上海人均居住面積之所以大幅提升,是因為90年代上海剛開始經濟起飛,且正值中國住房政策改革,改革後公司不再提供宿舍予員工,住房補貼以工資形式發到員工手上,市民要自行在市場上購買住房,「商品房」的產生亦吸引了大量投資,加上內地政府注重民生,所以現時上海大部分普通家庭可住約1000呎的單位,反觀香港房屋市場因發展較早,在90年代時已經是一個相當成熟的市場,故變化的幅度也較小。
港三成人住公屋 上海東京首爾4%至5%
除上述因素外,公營房屋人口比例也大大影響整個社會人均居住面積。趙麗霞指出,香港約三成人住公屋,相比之下,上海、東京及首爾均只有4%至5%的人住公營房屋,而公屋屬於補貼性住屋,面積有限,故拉低了香港人均居住面積水平。另外,港人普遍羨慕新加坡人有政府組屋,是因新加坡政府60年代建國時便將房屋作為一個主要的管治工具,通過為國民提供高質素居住環境來穩定社會,另外也因為政府強勢,政府買地收地都很容易。日本政府推動中產自置居所、韓國政府通過一系列政策調整樓價等,也有助解決東京及首爾居民的住屋問題。
學者:增加供應正確方向
理工大學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鍾劍華表示,本港80年代起建設大量新市鎮,公屋供應也持續增加,加上居屋政策,市民的住屋環境得到改善,但2002年亞洲金融風暴後,政府「由一個極端發展到另一個極端」——無限期停建停售居屋,公屋供應量也大幅下跌,之後自由行興起,大量舊樓出租單位被業主收回做「月子公寓」及廉價賓館,令不少中下階層人士要轉租房,居住環境也因而不斷惡化。
運輸及房屋局上月公布,未來3至4年私人住宅一手供應量約7.4萬伙,鍾劍華認為增加供應是解決住屋的正確方向,但7.4萬供應實際上也是一種倒退,因他估計其中相當一部分是發展商看見過去幾年住屋市場的變化趨勢,減少單位面積來增加供應量,這些中小型單位甚至迷你單位,對改善居住面積效果成疑,他笑言梁振英也因此不敢再講盼市民「愈住愈好」。
(深度報道 - 樓市怪象)
2 :
GS(14)@2014-12-03 12:34:06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1203/news/ec_gba2.htm
月入5萬交易員 蝸居天水圍父母家
2014年12月3日
【明報專訊】近年香港樓價急升,令住屋擠迫問題更為嚴重,尤其年青一代上樓吃力,被迫要延長與父母家人同住的日子。有在中環證券行任職交易員的金融精英,月薪達5萬,可算高薪一族,但仍難抵香港高企樓價及租金,寧願與胞妹窩居父母的500平方呎之家。雖然得享獨立睡房,但亦只能睡在碌架上,早晚要搬梯上落。大量青年無法「外闖」,要與父母同住,亦是香港人均居住面積難以大幅改善的因素之一。
睡碌架 晚晚搬梯
私樓價格過去5年一路升,置業問題同樣困擾專業人士。28歲的吳海麟(Francis)在中環任職交易員,月入可達4萬至5萬元,但他選擇繼續與父母及23歲胞妹同住,一家四口住在天水圍一個建築面積約500平方呎的單位,以人均計算,每人分享不足130平方呎,「雖然屋企空間唔算太闊落,但好彩我都有自己一間房,可以做自己鍾意」。
他的睡房剛好夠擺下一張碌架,下層是書及衣櫃,睡覺時,需將靠在旁邊的木梯取來掛在沿才能爬上去,Francis指只有這樣的設計才能合理利用有限空間,並笑言「如果我間房要擺一張再加書話,可能我轉身都有困難」。由於他與胞妹睡房之間只得簡單間隔,故隔音效果不太好,Francis在房內偶爾也會聽到胞妹在「隔壁」談電話的聲音。
每月儲一半人工 待樓價跌置業
在天水圍住了13年,Francis指這裏勝在空氣新鮮,但出去一次要花兩三個小時在交通上,「尤其夜晚12點以後,無論你幾都要轉幾次巴士先返到屋企」。被問及繼續與父母同住的原因,Francis直言,在公司附近租樓「都幾貴下」,且不少是質素參差的舊樓,所以他不想花太多金錢租屋,「買樓話,自己資金未必算多,加上家樓價實在太貴」,於是選擇繼續觀望。Francis期望未來幾年會迎來一個樓價調整期,他現時每月儲起一半人工,希望可在樓價下跌時圓置業夢。
四口住320呎公屋 爸爸梳化
對於基層來說,私樓買不起,輪候公屋便成為一家大細安居唯一選擇。任職洗衣廠的溫先生14年前便登記輪候單人公屋,7年前將加入家人的名字一起排,終於在2010年獲派了一間實用320平方呎的公屋。單位本是一房間隔,兩夫婦在客廳「間」出一間睡房予12歲大仔,而今年初才出世的細仔仍需與母親同睡,溫先生唯有將睡房讓予兩母子,自己在客廳「梳化」,一睡10個月。溫家四口人,平均每人居住面積約80平方呎。
未獲派公屋時,他們一家三口在元朗住唐樓套房,「度100呎都冇,淨係擺到一張,每個月要2600蚊租」。溫太兼職幫補家用,家庭月入可達2萬元,但扣除日用、兒子教育開支後所剩無幾。溫太說,搬入公屋時,僅裝修費就令他們辛苦儲得的幾萬元積蓄「一鋪清袋」,遑論買私樓。溫先生在一旁說,私樓太貴,要買「難過上太空」。
61歲的陳太由12歲起便在工廠做女工「穿膠花」,見證了香港經濟起飛年代,靠雙手養起家人兼置業。1975年,22歲的她與做裝修的丈夫斥資6.8萬元,買下西營盤一個400呎的私樓,帶兩名子女入住,現時子女已成家遷走,兩公婆仍居於此,陳太指「1970年代,只要你肯,大把畀你做,儲多錢就可以買樓,唔似家百物騰貴,買層樓至少100萬(首期),後生仔要靠自己真係好艱難」。
3 :
GS(14)@2014-12-03 12:34:20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1203/news/ec_gba3.htm
新加坡 千呎「組屋」現金3萬入場
2014年12月3日
【明報專訊】Ethan與Gerri兩夫婦及4歲的兒子住在新加坡西部郊區的Taman Jurong,相當於香港元朗位置。36歲的Ethan是高級房屋測量師,Gerri (圖左一)34歲,是高級客戶經理,家庭月入1萬坡幣(約6萬港元)。他們在7年前結婚及向新加坡房屋發展局買入這個約1219呎(115平方米)的組屋單位,總價為23.3萬坡幣,當時他們支付了5000坡幣,另外在中央公積金帳戶中扣掉了5萬坡幣作為首期,另外需還30年按揭,每月從中央公積金中扣除749坡幣。
他們住的是「5房組屋」,包括3個睡房、1個較大的客廳及1個較大的飯廳。雖然住的地方遠離新加坡市中心區,但Gerri指自己離工作的地方只需不到半小時車程,兒子也進了附近的託兒所,每日接送他也十分方便。
4 :
GS(14)@2014-12-03 12:35:24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1203/news/ec_gba4.htm
上海 全家收入 一半供樓
2014年12月3日
【明報專訊】何勇與徐穎的家位於上海市中心虹口區,這個約1100呎(105.6平方米)的住宅位於一處大型居民區,建於2001年,樓齡13年。兩夫婦現年分別34和31歲,在銀行和外資企業工作,2010年結婚,在父母資助下買樓,兩年前誕下女兒昕昕。
「當時的想法很簡單的,就是離父母近。」徐穎說,這裏離她父母家很近,彼此可以照顧,這是她的最大考慮,但代價是每日上班搭地鐵要超過1小時,轉3條地鐵線才到,而且住處離地鐵站約有1公里,每天要提早出門上班。
何勇說,買樓之前一段樓價曾經大跌,「我們也不算抄到最底」,樓價為225萬(人民幣,下同),算上各種費用,總數240萬,首期100萬,按揭20年。現時月供8000多元,與每月工資相若,因為二人工資差不多,這就相當於將其中一人的收入供樓,另一人收入用於日常開支,何勇笑說,這樣算是「夠用」。
5 :
GS(14)@2014-12-03 12:35:50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1203/news/ec_gba6.htm
「成家不能立室」 青年絕望增社會危險
2014年12月3日
【明報專訊】香港理工大學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鍾劍華說,自己年輕時也住過房、天台屋,政府應該處理的的是現在年輕人的「絕望感」,這一代人認為自己無法在合理時間內自行解決住屋問題,如果不能解決,將造成社會的不穩定。
鍾劍華以前住的房有百餘呎,尚算「住得落人」,但近年因為監管不力,需求又大,導致業主「愈愈盡」。現時有不少細至幾十呎的房單位,據他所知,有一家三口擠住40呎房,「可以細過個豬欄」。
鍾現時在理大執教房屋政策一堂,每班二三十個學生之中,總有三四個學生申請輪候公屋,學生中瀰漫悲觀情緒,無人覺得能透過自己能力、在合理時間內滿足自己長遠住屋需要,有人至30多歲還與父母一起住,結了婚仍各自回家住,「成家不立室」,「這種無助感是很強的,我同政府官員都是這樣說,你要擔心的不是他們排隊輪公屋,因為現有的制度下他們絕大部分是輪不到的,要憂慮的是這種絕望的感覺」。
「如果個個都有層樓,社會會穩定些。」鍾劍華直言,如果個個是「游牧民族」,感覺自己「不屬於這裏」、「社會沒預我一份」時,「做任何事都沒有機會成本,那麼社會很危險」。
指梁難追回短缺供應
回顧過去,2002年自由行開始之後,低檔次的租住單位被業主收回改建成「月子公寓」、廉價賓館,曾蔭權從做政務司長開始直至特首任內的10年,破壞了香港房屋政策幾十年來因應時勢轉變的良性循環,鍾劍華坦言,現時梁振英即使要重新起動,也很困難。
「(梁)增加供應是正確方向,現在看來也初見成效。」但鍾劍華提醒,一是要追回過去短缺的供應很困難,二是現時樓市的客觀環境有變,10多年前沒有這麼多海外資金來買樓。他認為,本來應該發展新市鎮和填海,但政府推出的政策寸步難行,是因為政治制度令政府沒有認受性,因此沒能力去做短期內不受歡迎的事,「成日都話人(反對者)民粹,但正正因為你不民主,才會有民粹」。
東亞:人幣上半年料跌至6.3
1 :
GS(14)@2015-01-06 09:41:39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50106/news/ea_eaa5.htm
【明報專訊】踏入2015年,人民幣匯價繼續偏軟。昨日美元兌人民幣報6.2201,較前一個交易日跌12.4個點子(1元等如10000點子)。東亞銀行(0023)貨幣及利率交易部高級市場分析師賴春梅昨日表示,今年人民幣匯價走勢複雜,雙向波動將成為新常態,美元轉強勢,以及鄰近日本、韓國作出競爭性貶值,料人民幣匯價上半年會跌至6.3水平。
賴春梅稱,美國加息預期令到美元轉強勢,美匯指數年底前可望升至97點,新興市場貨幣將會受壓。另鄰近中國的出口競爭國,如韓國及日本都作出競爭性貶值,都會對人民幣形成下行壓力。
不過,賴春梅認為內地正值金融改革、人民幣國際化時期,人行將希望維持相對穩定匯率以持續進行改革,所以人民幣不會大幅度單邊貶值。她料人民幣在上半年見底後,下半年將反彈至6.15水平。
港銀在2014年底一度出現高息搶人幣情,但踏入新一年後,人民幣定存息率已有回調象。交銀香港昨日半年期及9個月人民幣定存利率分別報3.85厘及3.83厘,較上周五(2日)下調0.05及0.04厘,有關優惠僅限資產達80萬元的通達理財客戶。
永隆:農曆新年後 人幣短息或再跌
永隆銀行存款部主管龔志明表示,早前內地人行容許非銀行金融機構同業存款與同業借款納入存貸比,但同時免繳存款準備金,令市場流動性增加,大部分本港銀行的短期人民幣息率已跟隨回調。他相信,農曆新年後,人幣短息還有下調空間。
兩年人幣定存息 東亞3.8厘冠全城
1 :
GS(14)@2015-02-12 12:19:41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50212/news/ec_eca3.htm
【明報專訊】上周起離岸人民幣拆息急升,本港亦進行存息加價戰,繼信銀國際在6天內4度出招後,[url=javascript:KeywordsURL_financeKW('HK000023');][/url]
[url=javascript:KeywordsURL_financeKW('HK000023');]東亞銀行[/url][url=javascript:KeywordsURL_financeKW('HK000023');](0023)[/url]亦在一周內兩度調升人民幣定存息率,而且兩年期的定存,息率亦高達3.8厘,屬全城同類年期之冠。
一周兩度調升存息
早在上周四,東亞已把3個月、6個月及兩年期的人民幣定存息率,從3.4厘調升至3.6厘,起存額為100萬元人民幣,顯卓理財客戶則為40萬元人民幣。昨日東亞宣布再調升至3.8厘,升幅同樣是0.2厘。而起存額20萬至100萬元人民幣的定存息率,上周從3厘升至3.1厘後,昨日再升至3.3厘。
信銀國際日前起多番宣布調升定存息率,而且目標都是大額的資金。例如新推起存額200萬元人民幣或以上的定存優惠,3個月的年息率為4厘,無論新舊客戶都適用。而500萬元人民幣或以上,1年期定存息更有4.1厘。
而該行上周針對私人銀行客戶推出的3個月年息5.3厘,起存額100萬元人民幣,至今仍是短期定存當中最高息率的。
對基金入稟高院 阻東亞配股
1 :
GS(14)@2015-02-12 12:20:47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50212/news/ec_eca1.htm
【明報專訊】曾多次狙擊本港上市公司的美國對基金Elliott,這次盯上了東亞銀行(0023)。Elliott日前入稟香港高等法院,認為東亞沒有必要配發新股予三井住友,並以股東身分要求東亞公開決定配股的內部文件,東亞則以文件機密為由拒絕,案件擇日正式審訊。有分析員認為,案件有可能阻延東亞的配股行動。
去年9月,東亞公布與三井住友簽訂備忘錄,計劃向日本三井住友銀行配發2.22億股新股,配股後三井住友持股量或增至17%,而東亞亦可提高其資本充足率。不過,據接近東亞人士透露,自9月公布消息後,Elliott即提出與管理層會面,要求撤回交易,但東亞堅持配股,幾次會議結果都未能令Elliott滿意,最終對簿公堂。
東亞:加強資本符股東利益
截至去年6月底,東亞的普通股權一級資本比率為11.6%,Elliott認為沒有急切的配股需要,而且只向某一股東配股會令攤薄其他股東的股權。Elliott因此要求東亞公開當時決定配股的內部文件。據Elliott披露,該基金現時擁有約2.5%東亞股權。
東亞回應指,不同意原告的看法,強調董事會相信有關的配股建議得到信譽良好的財務機構兼長期投資者的參與,而且可進一步加強該行的核心資本,符合股東利益。法官昨決定,案件在28天之內正式開審,屆時雙方共有一天時間各自陳述。
瑞穗證券:投訴異常
接近東亞人士則透露,配股交易是未雨綢繆,東亞董事會亦信任三井住友是長期投資者,而交易價格將屬於市場價格,故配股交易不會受案件影響,會繼續進行。
瑞穗證券亞洲銀行研究部執行董事安彤善認為,金融海嘯後全球的監管機構都提升對銀行業的資本要求,不同銀行均想方設法提升資本充足率,在這背景下,Elliott的投訴似乎較為異常。事實上,Elliott過往數年亦多番以股東身分狙擊香港上市公司,永亨、國浩(0053)及盈大(0432)等曾經成為對象,不過並非每次都成功(見另稿)。
現時配股交易尚待監管機構批准即落實,有基金分析員估計,Elliott未必有足夠理據告得入,但最壞情是Elliott申請禁制令不准交易進行,屆時配股或被迫擱置,若待事件平息後重提配股,成本可能已有所增加。
明報記者 廖毅然
2 :
GS(14)@2015-02-12 12:21:25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50212/news/ec_eca2.htm
【明報專訊】今次入稟法院狙擊東亞的美國老牌對基金Elliott Capital為國際知名「狙擊手」,向來善於利用上市公司私有化過程迫令買家加價,從中獲巨利。較為經典的一役是2008年電盈(0008)私有化盈大(0432),當時Elliott多次增持盈大股權至16%,逼電盈提高收購價不遂後,繼續增持盈大至23%,到2012年去信盈大威逼公司釋放價值,否則興訟,最後盈大讓步回購,賺近3億元。
曾成功迫盈大回購股份
Elliott於2007年亦曾阻撓恒發(0097)出售煤氣股權予恒地(0012),成功令恒地加價。不過Elliott也非每次狙擊都能如願,2012年該基金看中中科礦業(0985)現金流充足,密密增持後致函中科要求提升股東回報,更企圖聯同其他股東將主席趙渡踢出董事局,但結果鎩羽而歸。
而最近一次Elliott出手,則要數到去年新加坡華僑銀行全面收購永亨,其間Elliott大手增持永亨股權至近7.8%,有指Elliott去信華僑銀行,要求提高收購價,但華僑完全不予理會,結果Elliott未能如願抬價,狙擊永亨失敗。
內外利淡夾擊 港銀業績料倒退 銀行貸款質素轉差 東亞今掀序幕
1 :
GS(14)@2016-02-15 17:14:45【明報專訊】港股開始步入全年業績派發期,並由本港銀行股揭開序幕。東亞銀行(0023)將於今天公布去年業績,而近日屢成焦點的匯控(0005)及渣打(2888)亦將於下周派發成績表。不過這堆打頭陣的銀行股,普遍不被投資界看好,認為會充當內地經濟下滑及油價大跌的炮灰。尤其是匯控及渣打,資產質素備受關注,市場非但預期業績倒退,派息增長的目標亦恐難達成。
東亞料少賺7% 渣打純利挫逾七成
根據彭博數據,市場平均估計匯控全年純利倒退5%,渣打更會按年大跌76.5%。里昂更預計,渣打在去年第四季將錄得虧損,主要由於收入疲弱及急促上升的壞帳。至於今日公布業績的東亞,市場平均預期純利會倒退6.9%。
經歷波動的2015年後,匯控及渣打兩名「難兄難弟」在今年股價雙雙再創新低,分別累跌22%及32%,市帳率跌至僅0.6倍及0.4倍左右。不過,即使是本地銀行股亦難倖免,東亞及大新銀行(2356)的市帳率均回落至只有0.7倍,恒生(0011)相對抗跌能力較強,今年至今跌幅少於兩成。
分析:內地業務減值 影響派息
歐資基金JK Capital分析員徐青雲表示,本地銀行股近日股價大跌,主要是市場在消化內地業務的影響。過去幾年港銀在內地急欲擴張,作為外資的議價能力又較低,因此資產質素比中資行更差,一旦經濟下滑將首當其衝。他預期內地風險敞口較大的東亞及大新的減值準備會大幅增加,從而影響派息。
截至去年上半年,東亞的內地業務佔比較大,內地貸款佔總貸款達48%,但內地佔總減值貸款比例達到85%。大新及恒生的內地貸款佔比分別只有7%及13%。
即使是「大笨象」匯控,估計亦受中國業務影響,去年上半年的「炒房」受惠A股急升,下半年A股下跌不少,估計有負面影響。另一方面市場關注匯控在交通銀行(3328)逾四成的持股,尤其是匯控曾表示,若交行的股份實用價值低於投資帳面值,集團便會為交行持股作出減值。摩通估計,匯控將於2017年後不會再將交行的業績合併列帳,屆時每股盈利將減少約一成。
匯控跌至0.4倍市帳率才低吸
不過,除了中國業務的影響,對於匯控及渣打兩大國際銀行,油價大跌更是投資者一直以來擔憂的問題。摩通估計,匯控的石油與天然氣相關資產達到340億美元,現時只有約5億美元是被密切監察。至於渣打,雖然在截至去年第三季減少21%的商品曝露,仍有430億美元相關資產。
徐青雲相信,資產質素轉差將導致匯控的減值撥備上升,持續增加派息的目標將不能達成,當股價跌至只有0.4倍市帳率,追平現時渣打的水平,才可考慮低吸。
明報記者 廖毅然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60215/news/ea_eaa1.htm
東亞:釋放資金或流向炒樓
1 :
GS(14)@2016-03-01 18:09:31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60301/news/ea_eaa3.htm
【明報專訊】由於經濟數據持續向下,早在去年底,市場已期望內地會再次減息或降準。遲了兩個月,人行終於兌現市場的期望,經濟師分析稱,人行在「兩會」前降準,主要是向市場釋出強烈信號。但亦有經濟師擔心,人行「放水」釋放出來的資金,會加入炒樓,令內地房價飈升,情况有如去年的股市一樣。
澳新銀行高級經濟分析師楊宇霆表示,由於各項經濟數據相當疲弱,人行降準是意料中事,銀行需要較長期的資金,年初以來各項措施如逆回購、中期借貸便利(MLF)及常備借貸便利(SLF)等釋放的全是短期資金。他估計今年人行仍有1.5個百分點降準空間。
券商Jefferies表示,在農曆新年後,人行發現自年初以來的各項公開市場操作無法維持有效的流動性,1月份新增貸款激增至2.51萬億元人民幣的新高後,有必要降準以讓銀行有足夠的資本去滿足信貸需求。
兩會前降準 維穩味道濃
內地1月份的各項經濟數據均令市場失望,包括官方製造業PMI跌至逾3年新低,進出口的跌幅均超過預期。東亞銀行首席經濟師鄧世安稱,內地有必要採取更多措施挽救經濟,但降準所釋放的流動性有部分流向樓市,反映在近期一線城市樓價回升,情况就像去年湧向股市一樣。他稱,內地的大方向是去槓桿,通過貨幣政策釋放流動性以救經濟,非長期辦法,增加政府開支及減免稅收才是治本方法。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