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意力經濟時代,網紅是下一個風口?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406/155060.shtml
導讀 : 信息爆炸會消解人們對網紅的認知。對其他人來說是一個機遇,但對網紅來說是個考驗。
風口年年有,今年何其多。虛擬現實,體育文化,無人駕駛,人工智能,眾籌,自媒體,網紅經濟。每個行業的從業者,都希望自己所處的行業在互聯網風口。“網紅”的快速成名致富無疑讓一些人看到了生命的另外一種可能。
2004年芙蓉姐姐橫空出世以來,借助網絡走紅成為無數草根得以成名的方式。從芙蓉姐姐、鳳姐到後來的天仙妹妹、奶茶妹妹,再到最近的papi醬、雪梨等等。隨著社交渠道越來越多,“網紅”已經從偶爾出現變成了經常出現。
註意力經濟時代,催生網紅經濟
據報道,“網紅”店主張大奕在微博上有193萬粉絲。2014年5月開了一家淘寶店,上線不足一年做到四皇冠。2014年5月成為淘寶店主的董小颯,是直播平臺的網絡主播,每一次線上直播都能獲得百萬人次的圍觀。在粉絲的支持下,僅僅一年多的時間,董小颯的淘寶店已經是三個金皇冠的店鋪,每個月的收入可以達到六位數以上。
著名的諾貝爾獎獲得者赫伯特·西蒙在對當今經濟發展趨勢進行預測時也指出:“隨著信息的發展,有價值的不是信息,而是註意力。”這種觀點被IT業和管理界形象地描述為“註意力經濟”。
“網絡紅人”是指在現實或者網絡生活中因為某個事件或者某個行為而被網民關註從而走紅的人。他們的走紅皆因為自身的某種特質在網絡作用下被放大,與網民的審美、審醜、娛樂、刺激、偷窺、臆想以及看客等心理相契合,有意或無意間受到網絡世界的追捧,成為“網絡紅人”。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文學、音樂、遊戲、主播、創業、傳統藝術等各個領域都出現了網紅。但是現在的網紅已經不再單純地指上一個時代的網絡紅人了。上一個時代的網紅,粉絲是碎片化的,沒有良好的變現措施。而2.0時代的網紅,有積聚粉絲的微博、微信、淘寶、直播、短視頻等平臺,這足以讓“老一代”網紅眼紅不已。在這特定的時代背景下,網紅經濟逐漸顯露並火熱起來。
移動智能化時代,助力網紅經濟
你有沒有這樣的體會,你會時不時習慣性的掏出手機,不自覺的打開微信微博的app,打開刷新,盡管你在幾分鐘前剛剛打開過。智能手機的普及,更能有效利用碎片化時間。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人們的註意力更加集中在智能手機。但信息大爆炸會分散人們的註意力,如何有效地獲取關註度是網紅需要面臨的問題。
從最初信息載體是文字的網絡社交時代,到信息載體是聲音、圖像的網絡社交時代,再到,現在短視頻作為信息載體的網絡社交時代。載體不斷發展變化,使得其更具優勢。視頻兼具了感染力強、形式內容多樣、肆意創意種種特征,又具有互聯網營銷的優勢,例如互動性、主動傳播性、傳播速度快、成本低廉。
觀察2015年中國網紅排行榜,不難發現多數網紅是在微博火熱起來的。但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微博之後最有潛力的是微信、短視頻平臺和直播平臺。隨著唱吧、美拍、小咖秀、秒拍等視頻社交平臺的快速崛起。直播、和短視頻帶動了網紅經濟,成為了下一個“批量”造就網紅的平臺。papi醬、雪梨、小智等網紅通過社交平臺沈澱關系,在積累人氣與粉絲的同時,也為這些網絡平臺創造著巨大的流量。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在門檻降低的同時,人們的註意力也再不斷轉移。當初鳳姐、芙蓉姐姐、犀利哥等火熱的時候,可足夠讓我們討論好些天。但在如今這個最不缺信息,註意力就是金錢的時代。許多網紅火得了一時,但火不了一陣,人們討論的焦點在不斷變化。信息爆炸會消解人們對網紅的認知。對其他人來說是一個機遇,但對網紅來說是個考驗。
網紅行業需要直面的問題
著名跨領域經濟學家,2011年阿瑪蒂亞森經濟學獎得主陳雲博士說:“未來30年誰把握了註意力,誰將掌控未來的財富”。
火的網紅就那麽幾個,後面出來的網紅主播此起彼伏,但多是利用惡俗營銷的手段。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如何吸引消費者的註意和關註度,成為營銷的關鍵。多數的“網紅”出名是“劍走偏鋒”。想成為網紅更多是因為想賺錢,想出名。許多人都把大量精力放在了自我品牌打造上,這其實是不可取的行為。博人眼球容易,但持續博人眼球難,網紅紅了之後,應該思考的是如何快速升級形成自己的口碑與品牌並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網紅”價值產業鏈已經漸成規模,其中涉及到各類社交平臺、“網紅”經紀公司、“網紅”本身以及最終的電商變現平臺等等。培訓機構抓住短處。讓大家覺得草根都可以成為網紅,勾起了大眾欲望 。怎麽培訓,怎麽包裝?多數是靠事件營銷,打造眼球經濟。如今的“網紅”更加註重經濟效益的同步推進,在資本和利益相關者的熱炒之下成為了風口。
網紅不可批量複制,雖然人人都有機會成為網紅,但不是人人都能成為網紅。就如當下的創業潮一樣,失敗是必然的,成功是偶然的。熱炒網紅經濟卻不能面對它的短板,在大家的熱炒之下也許成會成為下一個風口,但最終可能帶來的都是盲目跟風留下的泡沫經濟。
作者是一名95後創業者,微信woainiww5201314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王子健 ,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
脫歐“多米諾”:意大利會是下一個嗎?
英國全民公投決定離開歐盟震驚了全世界。專家、學者、媒體都在分析,英國脫歐將會對歐盟和全世界造成什麽樣的影響。而3個月後,歐盟還將舉行下一場公投,地點為意大利。這場公投倒並非關乎意大利是否要像英國那樣退出歐盟,它關乎的是意大利總理馬泰奧·倫齊的憲法改革。倫齊希望借此公投來讓意大利人同意進行若幹改革來精簡政治體系,並表示,如果公投未能通過改革,他將辭去總理一職。
倫齊政府目前面臨著多重嚴峻挑戰:既要與增長乏力的國內經濟和歐洲難民危機做鬥爭,又要在公共債務上與布魯塞爾方面周旋,還要絞盡腦汁想辦法進行改革。然而最令這位中左翼領導人頭疼的或許還是籠罩在意大利銀行業頭上的那一片陰雲。
求助被拒
在6月29日於布魯塞爾舉行的歐盟峰會上,意大利總理倫齊發出救助意大利銀行業的請求,遭到德國總理默克爾的拒絕,這直接導致今年以來已經暴跌了54%的意大利銀行股在第二天集體跳水。
倫齊原本希望,英國脫歐引發的“巨震”將說服默克爾暫時擱置國家援助條款,允許對意大利表現最疲弱的一些銀行進行資產重組。沒想到默克爾表示了拒絕,她表示:“我們為信貸系統編寫的規則,不能每兩年就變一變。”
歐洲央行也不贊成倫齊的提議。歐洲央行執委科爾(Benoit Couere)表示,如果將旨在保護納稅人、使其避免承受銀行救助重擔的新規則放在一邊,將會導致單一市場的終結。
今年4月,意大利為解銀行業燃眉之急倉促成立了一支由私人資本支持的Atlante基金(50億歐元)。“Atlante”是希臘神話中受罰以雙肩掮天的巨人,因此這只基金的成立目的便是要為意大利銀行業撐起一片天。然而,成立僅僅2個月之後其便顯現出了資金緊張的跡象,上個月接管區域性銀行Popolare di Vicenza令該基金消耗了一半多的“彈藥”。也就是說,已經沒有多少儲備資金可以用來解決意大利陷入經濟衰退3年來所累積的約2000億歐元不良貸款。在英國脫歐的影響下,意大利原本就非常脆弱的經濟將受到沖擊。有分析人士認為,意大利銀行業的不良貸款將可能增加至1000億美元。
據相關銀行家稱,意大利現在正在考慮通過從養老基金、國內外投資者處吸引50億歐元的方式為Atlante基金增加“彈藥”。
意大利的公共債務占其GDP的132%,該比例在全球位居前列。評級機構惠譽和穆迪估算,如果意大利通過借錢的方式來支持其銀行業系統,那麽債務增加將有損意大利的信貸評級。在歐元區,意大利早已經是評級最低的國家之一。
今年1月底,意大利銀行聯合協會發布消息稱,到2018年為止,意大利銀行業計劃裁員2.3萬人。業內調查數據顯示,2007年意大利銀行業人數為34.4688萬人,2013年銳減為30.3591萬人,到了2015年再度下滑到3.0198萬人。
英國脫歐影響
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沃爾夫岡·明肖認為,英國脫歐對意大利的影響極其麻煩,原因有三,第一是經濟影響。在經歷長期衰退後,意大利經濟複蘇乏力。英國脫歐將對歐元區經濟增長產生嚴重影響,對意大利而言則可能意味著經濟增速重回1%以下甚至更糟。第二,意大利的銀行資本嚴重不足,需要加以小心。
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現在意大利也要來一次公投,如果失敗將造成災難性的政治後果。意大利的政治形勢與英國沒有太大區別,意大利的選民中也有一股起義情緒。
自從1999年加入歐元區以來,意大利的生產率幾乎沒有增長。據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在幾個最大的歐盟成員國就民眾對歐洲一體化的態度所做的民調顯示,意大利人和希臘人對歐盟經濟治理的看法最為負面。
在明肖看來,如果意大利退出歐元區,則將在短時間內引發歐元區全面崩潰,引發史上最嚴重的經濟沖擊,就連2008年雷曼兄弟破產和1929年華爾街股災也不可同日而語。為了阻止此類災難發生,歐盟領導人應該認真考慮去做自2008年以來便一直沒有做到的事:解決歐盟的多重危機,而不是試圖蒙混過關。這就必須推出關於歐元區國家政治聯盟的計劃。
不過明肖認為,這一切都不是英國造成的,罪魁禍首是歐元區及其軟弱得可怕的領導人。但是英國脫歐很可能會成為這一切的導火索。
現象級應用帶動AR/VR行業發展,誰是下一個口袋妖怪?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715/157433.shtml
現象級應用帶動AR/VR行業發展,誰是下一個口袋妖怪?
AR遊戲可能的引爆點就是朝著完善情景交互體驗的方向發展。
市場調研公司Digi-Capital的一組數據顯示,到2020年,AR的市場規模將達到1200億美元,遠高於VR的300億美元。
由任天堂、Pokemon公司和谷歌的NianticLabs公司聯合制作開發的AR手遊PokemonGo(口袋妖怪)一夜風靡全球,使得任天堂的市值三天增加621億元,也讓AR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關註。
更為廣闊的市場前景
這也顯現出AR的優勢,即相較於VR而言,AR更易普及也更具市場潛力。市場調研公司Digi-Capital的一組數據顯示,到2020年,AR的市場規模將達到1200億美元,遠高於VR的300億美元。
“從臺式機到將整個世界裝在口袋里,AR技術一定會推動交互體驗範式的轉移,用戶不會被屏幕的尺寸所限制。”Meta公司戰略副總裁RyanPamplin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Meta是一家矽谷增強現實公司,已經完成B輪5000萬美元融資,其中不乏騰訊、聯想、高榕資本等中國投資者的身影。
從交互體驗而言,VR讓用戶置身於一個想象出來或者複制的世界,用戶在體驗VR時需要戴上全封閉的頭盔,不便於行走,這將該技術的體驗限制在了客廳、辦公室或者座位上。
與VR不同,AR是將計算機生成的虛擬世界嵌在現實世界上,即把數字想象世界加在真實世界之上。如果人們戴上一款輕便、通透性好的AR產品,就可以隨意走動,這就像是移動遊戲機與主機遊戲之間的差距。
虛擬與現實的融合,實時交互的實現以及三維註冊體驗(“註冊”可以理解為跟蹤和定位的意思,將計算機產生的虛擬物體與真實環境進行一一對應,當用戶在真實環境中運動時,也將繼續維持正確的對準關系)都讓AR技術擁有更為龐大的用戶基數和更為廣泛的實際應用價值。
場景成功不意味著技術成熟
事實上從嚴格意義而言,PokemonGo並非真正意義上的AR,而是一種類AR應用,這類應用在國內很早之前就已經出現,例如央數文化推出的小熊尼奧早教型卡片類AR遊戲。
雖然實現了現實場景和虛擬影像的結合,但目前更多是借助手機攝像頭加圖像識別技術,而真正的AR要打造虛擬影像和現實的交互體驗,對硬件以及計算機視覺、空間定位、運動追蹤等有著更高的要求。
“現象級應用會一定程度帶動AR/VR行業的發展,但是目前看來AR和VR的商用和普及都還需要一定的時間。整個行業還在早期階段。”高榕資本創始合夥人嶽斌表示。
雖然AR具有更大的發展潛力,但目前來看,市場上的AR產品種類和數量都很少,價格比較昂貴,大部分還處於研發階段,未進入量產,不具備銷售的可能性。
智能手機是AR大眾市場最具前景的平臺,但AR應用在智能手機上的大規模部署仍然存在著重大障礙。已經有不少玩家反映PokemonGo這款遊戲耗電量巨大,對網速要求較高,而且特別消耗流量。
首先,在相機質量與成像處理方面,智能手機的相機標準還達不到AR後期算法的要求。其次運行功能強大的AR應用會讓電池迅速耗幹,目前的手機電池還達不到相應的續航水平,同時手機屏幕的大小和交互機制也是AR落地實現所面臨的重要挑戰。
“在VR時代,移動終端這一屬性的認知或許不會那麽強烈,但到了AR時代,新型移動智能終端的形態必將會出現,它將是對當下手機形態的更叠。”北京行雲時空科技有限公司CEO王洪亮告訴記者。
在其看來,實際上AR在手機上一直沒有辦法擺脫服務器也沒有普及的原因,還在於芯片、傳感器、寬帶、陀螺儀以及屏幕的視角等。
中國的硬件研發者
在VR市場還未成熟之下,一批公司已經投入到匹配AR的新型移動智能終端的開發,王洪亮便是其中一員。2015年該團隊已經做出VR頭盔,但隨後調整方向放棄VR轉戰AR市場,就在一周前其剛剛發布了旗下AR品牌“簡觀”,並推出了簡觀AR眼鏡。
無獨有偶,AR硬件公司影創也基本在同時期發布了四款VR/AR新品,其中一款混合現實概念頭盔Halo可以實現AR和VR間的一鍵切換,賺足了大眾的眼球。
在王洪亮看來,上一代平臺是手機,交互上是觸摸屏,再上一代是PC,是鼠標和視窗操作系統,而在VR/AR時代,尤其是AR,所有的應用是要基於交互的,交互方式的突破會是行業的拐點。
“交互是整個生態產業鏈里面的核心。所以交互方式是打通軟件和硬件的核心,這點解決了,再去兼容硬件和軟件、操控。”王洪亮解釋道。
PokemonGo的成功並不是完全基於AR技術的發展,還受益於LBS技術、遊戲行業本身的熱度、社交產品形態的高接受度以及社交網絡的普及等等。“口袋遊戲並不是AR完整技術形態的呈現,它只是截取了AR技術中相對比較成熟的一個部分,結合了LBS技術呈現出的一個產品。”王洪亮說。
AR技術包含計算機圖形學、計算機視覺、機器人技術和光學技術。在行雲時空聯合創始人、首席科學家王鵬傑看來,其中一項技術難點是基於視覺的SLAM方法的穩定性對場景特征的依賴較大,不得不在定位效率和定位精度之間取得平衡,很多時候需犧牲精度換得定位效率。
同時基於視覺的交互會存在註冊跟蹤的誤差,這種誤差會導致交互有錯誤及延遲,而當前渲染顯示技術還很難營造逼真的虛實融合,從而降低了交互的效率。
RyanPamplin也表示公司將大量精力用於精確手勢驅動跟蹤功能的研發,即要設計出非常精確的傳感器去追蹤用戶的手勢驅動並不容易。
如何打造下一個AR爆款
硬件之外,PokemonGo能否為AR技術大規模商業化指一條明路,並帶動國內大量AR遊戲出現,而又如何打造下一個AR爆款?在昆侖萬維CEO陳芳看來,PokemonGo應該會引發一批跟風和模仿者的短暫熱潮,但很快會像“部落沖突”或“皇室戰爭”的跟風者一樣,發現很難成功,然後熱潮退卻。
據了解目前國內從事AR應用開發的企業有200多家,相較於數萬家遊戲企業而言,這個量級仍比較小。藍港互動副總裁王世穎表示,國內之前上線的AR遊戲比較少,在其做發行看過的產品中,平均200~300款產品里有一款AR產品。而且這些AR遊戲產品,也沒有取得特別好的經濟效益,基本上是上線就死了,或者根本沒有看到上線。
“我其實不太認同這是AR遊戲的火爆,而是PokemonGO的火爆。這包含了Pokemon的IP、LBS、AR幾大元素,除了任天堂以外,也不要忽略Niantic以及社交網絡的貢獻。”陳芳直言。
新科技碰撞新玩法帶來前所未有的遊戲體驗,可以預見在未來一段時間會有更多的大IP被引入AR遊戲的開發中。遊族網絡COO陳禮標認為,從玩法上看,遊戲與AR技術的結合,一是位置服務,二是圖像識別,三是數據處理。從這三個方面看,“AR遊戲可能的引爆點就是朝著完善情景交互體驗的方向發展。”
不管是對於簡觀AR抑或其他AR公司而言,PokemonGo火爆都是一個積極信號,在面向大眾的市場上面,“AR將會是一個不斷出現顛覆性創新的市場,有無數個未知的產品形態會突然出現,從而加速大眾對於AR的認識,最終縮短AR技術深入到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時間周期。”王洪亮說道。
[本文作者邱智麗、孫桐桐 ,轉自第一財經日報,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題圖來自123RF。]
AR/VR
口袋妖怪
贊(...)
分享到:
VR、AR融資大比拼:誰才是下一個贏家?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720/157533.shtml
VR、AR融資大比拼:誰才是下一個贏家?
VR 行業的投融資總數在過去兩個季度都超過了 30 筆,而且仍然領先於 AR 行業的投融資。
虛擬現實行業的投融資總數從最初不到 25 筆,上升至 2015 年的近 100 筆,雖然交易活動在今年第一季度有所減弱,但 Pokémon GO 的出現以及收購事件的增多,已讓 AR 和 VR 走上快速發展的道路。
就在 2016 的第一季度,增強現實與虛擬現實(AR/VR)創業公司的融資總額增長了 347%,這主要得益於 Magic Leap 實施的總額達 7.93 億美元的 C 輪融資。
圍繞 AR/VR 的討論正不斷升溫,這種討論的核心在於,哪項技術會得到更快的傳播和普及,我們利用數據來追蹤近年來分別流入增強現實和虛擬現實領域的投資。
首先我們將 AR/VR 公司劃分為以下三個類別:
增強現實(AR) :一種將現實世界與渲染過的世界融為一體的混合實境技術。Magic Leap 的頭顯裝置就是這個產品類別的典型例子。
虛擬現實(VR) :一個被完全渲染過的虛擬世界。這個產品類別包括 Jaunt——該產品支持 360 度全景 VR 電影。
兩者/其他(Both/Other) :同時支持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的技術。Eyefluence 就是一個典型例證,該公司開發了一種眼部追蹤技術,可以同時應用於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系統。
2014-2015 AR/VR 融資角逐最為激烈
AR 與 VR 每年獲得的融資額總在發生著變化:AR 在 2014 年獲得的融資遠遠多於 VR(受 Magic Leap 在 2014 年完成的 5.42 億美元 B 輪融資所推動),而 VR 則在 2015 年與 AR 的較量中勝出。
VR 融資額在 2015 年增長了 391%,從 9500 萬美元猛增至 4.65 億美元,而同年 AR 的融資額則大幅下滑了 81%,只有 1.25 億美元。
推動 VR 融資額猛增的重磅交易包括,Jaunt VR 在 2015 年第三季度完成的 6500 萬美元 C 輪融資,ANTVR(蟻視科技) 在 2015 年第四季度完成的 4600 萬美元融資,以及 NextVR 在 2015 年第四季度完成的 3000 萬美元 A 輪融資。
2015 年 VR 項目融資數量遠超 AR
就投融資總量而言,VR 在 2015 年同樣出現大幅增長。2014 年,VR 行業總共只完成了 24 筆交易,而 2015 年則達到 94 筆,同比增長 292%。與此同時,AR 創業公司在 2015 年完成的投融資數量則同比下降了 22%。
Magic Leap 完成的 7.93 億美元融資,推高 AR 行業融資總額
憑借在 2016 年第一季度完成的 7.93 億美元巨額 C 輪融資,Magic Leap 再度推高了整個 AR 行業的融資總額。在全行業排名第二和第三的融資交易分別是,Blippar 實施的 5300 萬美元 D 輪融資,以及 Augment 完成的 300 萬美元 A 輪融資。
相比炙手可熱的 AR 行業融資勢頭,VR 行業在 2015 年完成的融資額依舊僅僅增長了 8%,只是在 2016 年第一季度才攀升至 2.17 億美元。該領域的重磅融資交易包括:Mindmaze 完成的 1 億美元 A 輪融資,暴風魔鏡完成的 3400 萬美元 B 輪融資,以及 WEVR 的 2500 萬美元 C 輪融資。
2016 Q1 VR 項目投融資數量同比下降 6%,仍遠超 AR
VR 行業的投融資總數在過去兩個季度都超過了 30 筆,而且仍然領先於 AR 行業的投融資。在過去兩個季度,AR 以及支持 AR 與 VR 的相關技術每季度總共僅完成 10 筆交易。
2016 年第一季度,VR 行業的投融資總數從 34 筆減少至 32 筆,同比下降了 6%。
[本文來源於CB insights,FellowData 編譯整理,文中所述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題圖由123RF提供。]
VR
AR
贊(...)
分享到:
“无人机+”时代,谁是下一个大疆?
http://www.xcf.cn/newfortune/cy/201607/t20160712_774531.htm
在大疆的挤压下,一些无人机公司开始从消费者市场转投企业级市场,寻找弯道超车的机会。无人机不仅是成人的航拍玩具,还以飞行机器人的形象深入农业、建筑业、物流等各行业。每一个行业都蕴藏着巨大的潜力,谁将成为下一个大疆?赵俊/文
在消费级无人机市场,大疆一骑绝尘,以70%的市场占有率独傲群雄。马太效应下,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于是,它的同行们试图深耕企业级战场,实现弯道超车。
2015年11月,极飞科技宣布离开消费级无人机市场,相关无人机产品将全部下架并停止销售,并将全部精力集中在行业应用与服务。12月,零度
智控推出一款面向农业市场的“守护者-Z10”无人机产品。2016年5月,亿航无人机与美国生物科技公司Lung Biotechnology达成合
作,后者向亿航采购1000台载人飞行器“亿航184”定制版,用于人造器官移植的快速运输。硅谷创业公司Zipline的无人机也将于2016年下半年
用于运送医疗药品,其目标是每天有15架无人机向卢旺达西部的21个医疗站点输送150次医疗药品。
企业级无人机市场起飞
转眼之间,无人机企业市场开始兴起,“无人机+行业”成为了最热门的组合。2016年4月,无人机公司3D Robotic(以下简称3DR)
的创始人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表示,迫于消费级无人机市场的价格战压力,以及市场的增速放缓与日渐饱和,3DR在2016年的
布局会向企业级无人机进行更多倾斜。这家公司是大疆在北美市场最大的竞争对手。
为了适应这一变化,3DR的组织结构于2015年就已开始调整,由原来的B2C向B2B转型,确定了以核心工程师和主要销售售后人员为主的
117人团队。2016年,3DR推出了与索尼合作开发的无人机测量扫描软件Site Scan,以及与全球最大的三维数字测绘软件商
Autodesk 合作推出的云端图像分析服务。
不过,想避开与龙头的正面竞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2015年11月,大疆也在官网发布了MG-1农业植保机,正式进入农业领域。大疆创始人汪滔表示:“无人机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在应用领域的创新,而不是价格上的竞争。”
在航拍市场一家独大、增长趋缓的情况下,开拓企业级业务成为了无人机公司共同的选择。随着传感器技术和相关算法的日渐成熟,2016年开始企业级无人机应用将飞速发展。
全球第二大市场研究咨询公司Market sand markets预测,到2020年,专业级和商业级无人机市场的空间将达56亿美元,复合
增长率达到32%,其中土地测量和地图测绘、精细农业和监控行业这三个商用领域市场空间将分别达到4.31亿美元、11.94亿美元和12.29亿美元。
哪个行业将最先迎来突破?申万宏源指出,民用无人机领域中农林植保和电力巡检两大领域需求比较迫切,植保无人机克服了我国农田田块分散等困难来
对农作物进行高效施药,而巡检无人机可以克服人工巡检时的路面障碍和异常气候等困难,未来在中国预计可分别达到150亿元和10亿元的市场规模。随着无人
机使用频段的分配,未来民用无人机将陆续蔓延到防灾检灾、地质气象、城市规划等多行业应用,成长空间巨大,预计未来15年民用专业级无人机市场需求超
1000亿元。
技术驱动型:主营硬件销售
作为消费级无人机市场的霸主,大疆目前的主营业务依然没变,用汪滔的话说,“现在我们仍然要专注于做好空拍相机,我们会允许其他应用程序使用我
们的软件开发工具包,比如农业和政府相关应用,但是,我们无法预测得太远,所以我们会走一步看一步,当前面临的主要发展瓶颈是,如何快速解决各类技术难
题”。
大疆进军企业业务从其开放SDK(软件开发工具包)开始。2014年11月,大疆开放了SDK,开发者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应用开发,拓展航拍应
用领域,例如,瑞士一家专门做地图测绘的公司,通过接入大疆开放的SDK,用无人机在一个区域上空飞一圈就能完成对此区域的3D地图重建。
由于SDK的局限性以及开发者缺少与大疆的有效沟通,最初的开放并没有引起太多波澜。2015年,大疆在美国加州设立了一个可以容纳75人的研
发中心,并招揽了前苹果天线设计师Rob Schlud和前特斯拉自动驾驶工程师Darren Liccardo,专门从事SDK研发工作,让硅谷的软件
技术和深圳的硬件制造能力相互支撑。
大疆公关总监王帆表示:“我们在消费级无人机上有品牌效应,而飞行控制技术是我们的核心技术,优势是飞得稳。”大疆在无人机领域有十年的技术积累,在中国内地之外有15个全球办事处,全球员工超过5000人,其中研发人员达到1500人。
2015年,大疆成立了专门的行业应用部,负责研发行业级无人机,目前该部门有数十名员工。公司已发布了两款行业级无人机,一是MG-1农业植
保无人机,二是与美国红外热成像仪厂商FLIR Systems合作推出的红外线热成像航拍相机。前者主要应用在农药喷洒,后者则广泛应用在桥梁、隧道、
电力电线等设施的维护和状态监控中。
由于华南地区的农户主要是散户,自有农田面积比较小,大疆的农业植保无人机并不会直接卖给农户,而是卖给专业的植保队,由第三方植保队利用无人
机为农户提供农药喷洒的服务。与面对个人消费者不同,企业级业务售出的不只是具体的产品,而是一整套解决方案,包含机手培训、实验田以及售后服务。为此,
大疆设立了省级代理商,由代理商为企业客户如植保队提供人员培训等售后服务。
大疆的企业业务目前处于起步阶段,无人机销售依然是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不过,公司也准备建立自营的售后团队,把控服务质量。“因为代理商和我们
是一种松散的关系,他们既可以代理别人的产品,也可以DIY,我们今年年内会着手做农业飞手培训,包括田间实践,小麦田该怎么打药,以及维修技术等,初期
先建立一个统一的标准,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级无人机的服务质量和客户体验。”王帆说。
服务驱动型:聚集农业,自建植保队
除了大疆之外,零度智控的农业无人机也是主营硬件销售,公司研发推出农业无人机,再销售给服务商等客户。而极飞科技除了推出农业无人机系统,还
自建了农业服务队,为农民提供无人机喷洒农药等服务。用户只需拨打服务电话,极飞就会派服务队上门测量农田,预约时间并提供上门打药服务。
一个极飞服务人员一次可以同时操作3架无人机,一天的作业量能达到1800亩,相当于60个农民的工作效率。为了保证规模化打药降低成本,极飞
让农户自行组团,只服务200亩以上的客户。在新疆,极飞是自建服务队,新疆之外则采用深度加盟模式,将定价权下放给加盟商,其他则跟直营模式一样。
为了更好地落地,极飞科技也跟农业合作社联手,向其销售农业无人机或者协作开拓市场,例如极飞负责喷洒、合作社负责收割,极飞通过合作社到达农
户,也与合作社分享利润。公司首个服务基地建在了新疆尉犁县,此后又在河南西华县建了第二个服务基地。2016年公司将把业务拓展到河南、湖北荆州和江苏
宿迁等适宜无人机作业的平原地区。
农业活动中,通常一年需要四次植保作业,但是全国各地气候分布,农期并不一致。如果将设备和服务人员在合理的周期内做区域调配和流动,可以给极
飞带来可观的利润。极飞的收入主要来自服务费,作业的农田都是按作业次数和面积收费。不同的作物一年喷洒的次数不一样,譬如在新疆地区棉花地作业,大概每
亩收费50元/年。
模式不同,极飞与大疆的团队构成也截然不同。截至2015年年底,极飞员工数量已超千人,其中八成是服务团队,而研发团队只有200多人。在大疆的5000名全球员工中,1/3是研发人员,另外2/3主要是工厂的生产人员。
极飞科技的目标是在提供植保服务的同时搭建农业植保数据库,当业务有足够附加值的时候公司甚至可以免费打药, 而从农业上游的种子、农药、化肥以及下游的小额信贷和物流等环节寻找具有潜力的市场点。
最初,极飞也专注在航模领域,当大疆推出消费级多旋翼无人机,为航模加入航拍的因素、将航模由专业小众圈子扩展到大众消费市场时,极飞才意识到自己错过了一个机遇。在占据市场七成份额的大疆面前,不愿走跟随路线的极飞将目光瞄向了农业领域。
按照极飞自己的预测,中国有18亿亩耕地,以每年每亩在植保的花费为30元来计算,市场规模也接近600亿元。目前,极飞在农业领域的投入占据
了80%以上。极飞于2014年 8 月完成了 2000 万美元的 A 轮融资,此轮融资来自硅谷的成为资本(ChengweiCapital)。
技术发展和政策监管制约企业级无人机爆发
虽然企业市场是一块诱人的大蛋糕,但是目前的技术发展水平仍不足以支持企业业务的大规模爆发。王帆指出,企业级无人机主要受到行业整体发展水平
的制约,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电池的续航能力,目前大疆的无人机最长续航时间为29分钟;二是图像传输距离,目前大疆无人机的图像传输距离在5公里左右。
而大疆目前来说已经代表了行业的最高技术水平。
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中国植保无人机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中表示,与消费级无人机市场更加注重用户体验不同,工业级市
场主要侧重两大块:飞机技术指标和行业应用。技术指标重点指续航时间、载重量、任务载荷和作业半径。其中任务载荷是关键,任务载荷可实现的功能是工业级无
人机在行业应用中的核心竞争力;行业应用主要指公司对飞机在某个行业细分市场应用的理解,需要公司与行业客户进行反复沟通后对飞机功能进行改善。
植保领域作为率先爆发的企业市场尚且面临阻碍,企业级无人机在其他行业的爆发更是困难重重。物流应用作为受青睐的下一个服务点,吸引了包括亚马
逊和京东在内的电商大鳄驻足,它们都在研发相应的物流无人机。但是,无论技术还是监管,都存在较大的壁垒。京东工作人员就表示,续航时间与载重量是送货无
人机需要解决的两大难题。
此外,地面监管和空域政策也是制约物流无人机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城市高楼林立,对无人机的避障能力要求很高,无人机测试多半在农村进行。即使
在无人机消费大国美国,美国联邦航空局(FAA)也尚未开放本土的无人机送货测试,亚马逊只能在加拿大、英国和荷兰等地测试Prime Air送货无人
机。分析师表示,宣传城市无人机送货为时尚早,政府许可将从非常严格的乡村测试开始,10年内不会在城市里看到大规模的无人机送货服务。
企业级无人机企业主要专注于某个行业进行深入挖掘,彼此行业交叉较少,因此整体呈现分化的局面。在这个座次未定的新领域,任何一家公司都有可能
成为下一个大疆。正如王帆所说,“大疆不可能兼顾所有的领域,其他专注细分行业的公司也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但是,整个社会需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无人机,
这不仅是会飞的照相机,而是会飞的机器人,一个新的产业—用相对低的成本将普通人的视角从二维带到三维,并应用于各行各业”。■
盛景網聯董事長彭誌強:企業級服務“送貨上門”是下一個風口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806/157963.shtml
盛景網聯董事長彭誌強:企業級服務“送貨上門”是下一個風口
彭誌強
2016-08-06 15:42
i黑馬 訊 8月6日消息,由創業黑馬與達晨創投聯合主辦的第二屆黑馬創交會今日在京舉行,盛景網聯董事長彭誌強出席活動並發表主題演講“企業服務領域的實踐及拓展”。
彭誌強在演講中提到,現在到了企業級服務送貨上門的時代,盛景網聯通過線上線下的天網、地網計劃打造一個企業級服務的創新共同體,其中天網主要是實現移動互聯網化,地網是打通線下服務通道。
彭誌強還表示,盛景網聯會把更多時間放在服務供給側上,從早期孵化對企業進行培訓,逐漸打造一個企業服務獨角獸的成長營,以培訓為入口,以投資為放大,做好企業服務。
以下是經i黑馬編輯過的演講精選:
大家好,今天我來談一談我們對未來的一些思考,談一談我們企業級服務的實踐和對未來的探索。
我們在今年5月25日提出要構建中國創新服務高速骨幹網計劃,希望打開企業級服務的想象空間。在過去的3-5年里,生活服務業被全面地移動互聯網化,源於生活服務被送貨上門,這樣使得消費者更方便、更簡單、更輕松。
我們認為,企業級服務今天已經到了這個階段,如何能夠讓企業級服務送上門,讓全國各地,尤其是二三四線城市的中小企業更方便、更簡單、更輕松,這應該變成下一個風口, 或者下一個趨勢。畢竟任何一個產業都是需要渠道下沈、用戶下沈,都需要讓客戶更方便、更簡單、更輕松。
怎樣打造一個創新服務骨幹網?
怎麽樣來實現這樣一個創新服務骨幹網呢?我們是線上線下兩個組成部分,也是兩邊市場的平臺型模式,左邊是中小企業,右邊就是各種各樣的企業級服務機構,我們建立一個企業級服務的創新共同體。通過線上線下的平臺,實現整個體系的融合。
我們將之稱為天網、地網計劃。天網就是說通過實現移動互聯網化,實現廣泛的覆蓋。因為中國太大了,如果沒有移動互聯網的力量,是很難對全國進行覆蓋的。但企業級服務有它的特殊性,一定需要有線下服務能力,所以我們希望3-5年內在全國構建300個實體的創新服務中心,希望通過產業集群的概念,把上萬家創新服務機構和上百萬家的中小企業服務,能夠高效的對接、聯動起來。另外,我們提出雙層免費模式,地方政府免費把他的服務空間提供給盛景,盛景把服務體系免費提供給企業級服務機構。
怎樣服務供給側改革與創新?
在具體實施上,我們會把更多時間放在關註供給側改革和創新上,為供給側進行服務。
首先我們會有企業級服務的早期孵化器,坦率地說,過去我們覺得這個活太累不願意幹,但是我們發現今天企業級服務市場,最大的挑戰,不是沒有需求,而是供給側服務機構的實力比較薄弱,水平比較單薄,所以我們希望從早期孵化開始進行培訓。
其次,有些企業已經到了A輪、B輪、C輪的階段,如何借助盛景在培訓領域多年的積澱,幫助他們更上一層樓?我們提出,要打造一個企業服務獨角獸成長營,只針對企業級服務領域。
在中國市場,過去一年多里面我們看到了這麽多合並案,這反映出大家都燒錢燒怕了,大家從B2C開始,但現在越來越多人關註有盈利的B2B的方向,關註有企業級服務基因的項目,這是個大風口、不可逆轉的大趨勢,未來三五年內的增長空間是非常巨大的。
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也把對B2B企業級服務領域直投,作為我們的工作重點。
坦率地說,B2B這個領域大家現在開始關註,但其實還是一個非常小眾的市場,相對還是個比較弱勢的群體。所以,在達晨創投的牽頭之下,我們和創業黑馬、艾瑞咨詢、分眾傳媒、藍色光標、盛景網聯、新諍信等等,一起成立了B2B聯盟。B2B對中國這樣一個大國來說非常重要,它還是小眾,還是弱勢群體,但我們相信,未來會有更多的創業者,能夠在B2B領域發展、成長。
[本文作者彭誌強,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ID:iheim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圖片來自V.Photos.]
企業級服務
創新服務
供給側改革
贊(...)
分享到:
母嬰電商進入精耕細作時代 非標商品將是下一個藍海
隨著第四次人口生育高峰以及二孩政策的放開,中國母嬰市場迸發出強勁的發展潛力。消費升級下的母嬰市場有著消費結構升級、品類需求升級、品牌意識提升等的格局變化及增長機會。
“簡單、粗暴的運營方式不再適合今天線上的母嬰行業,更多的是要有一個精細化運營的思維模式,在母嬰市場成熟期到來的時候,大家比拼的不是誰看準趨勢,而是看誰能跑得更細、更快。”在“數據電商大講堂”上,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高級數據分析師劉力華表示。
非標商品走勢明顯
2015年整個母嬰行業達到2.3萬億的市場規模,但增速有所放緩,整個行業趨於成熟。同時新進入市場的用戶消費能力還未完全被挖掘,有待商家進行消費者教育,更為不可忽視的力量是,90後媽媽已經進入市場,而她們的消費習慣更個性也更複雜。
隨著線上母嬰市場的成熟,各品類催生眾多細分衍生產品,市場豐富度提升,嬰童玩具和鞋服類產品尤為明顯,消費者註意力因此被分散。在劉力華看來,母嬰傳統強勢品類的市場份額正在被稀釋,新興細分品類增長力值得關註。
“鞋服、玩具為代表的非標品市場細分品類豐富,涉及範圍廣,滿足了消費者的‘消費升級需求’,而傳統的食品、用品等標品市場線上起步早,需求增長緩慢,已趨於成熟。”消費觀念和消費習慣轉變同時也帶來了線上母嬰市場的消費升級,其中,消費升級的一個特點是消費者對於個性化、差異化消費的需求。
“未來非標類產品市場潛力非常大,是母嬰行業沒有被完全開發的藍海市場。”劉力華判斷,依據在於首先非標類產品可以承載更多的消費升級的想象空間,滿足消費者更多的個性化、豐富化的需求;其次,非標產品的消費時間很長,基本上0至12歲的孩子,對於非標類的產品都有需求;同時相較於食品和紙尿褲是安全敏感度比較高的品類,非標類的產品安全敏感度較低,試錯成本較小,會更加受網購小白們的歡迎。
細分品類差異化市場機遇
細化到具體品類而言,嬰兒食品最重要的一個品類是奶粉,不過奶粉對於品牌商的操作空間更大,不管是背後的供應鏈、產品研發還是整個的功能擴展,但對於運營商而言操作空間並不大。
通過對嬰童食品的銷售占比分析,劉力華發現,幼兒輔食和零食這兩個品類占比增勢明顯,在中國有很大的上漲空間,且從價格角度而言,整個消費者對嬰幼兒輔食高端化需求較高,銷售單價一直呈上漲趨勢。
“商家應該打開思路,不要只局限於奶粉。從科學的角度來講,嬰幼兒輔食不僅僅是米粉,還有果泥、小餅幹等。今天中國的消費者認識度沒那麽高,但隨著消費者意識的改善,這部分會有小型爆發。”劉力華向《第一財經日報》表示。
兒童玩具方面,新生代父母格外看重寶寶的早期培養,愈加重視寶寶的想象力、創造力及動手能力,在這種強烈的功能訴求下,很多玩具品類都融入了智能化、教育化的作用。
根據《2016母嬰行業消費趨勢大數據報告》(下稱《報告》)數據,在益智化進階品類里面,消費者需求的價格一直走高的,包括100元以內的低價產品的市場占比一直在下降。尤其是建構插件類玩具受到家長的歡迎,而毛絨玩具和傳統玩具偏好度下降。
同時,由於科學護理和養育意識的提高,新生代父母們關註的生活場景更加寬泛,相應特定場景下母嬰功能性產品的市場需求顯著增加。近些年一些偏生活場景化的服飾同時融入防護功能的品類走勢比較好,例如家居服、哺乳文胸等。
“多關註一下孕婦的生活場景,更多地把她當作是一個普通的消費者,看一看日常生活中到底還有哪些場景是需要保護的。這可能是轉型升級中未來產品的研發方向。”劉力華說道。
品牌化需求上升
從大的品牌格局來看整個母嬰行業市場,消費者的品牌意識越來越強。《報告》中較為突出的表現是整體上,消費者在進階品類的母嬰產品選購上更註重品牌的選擇。2014年至2015年,嬰童服裝總體白牌(無品牌商品)占比較高,而兒童內衣褲品牌化程度遠高於嬰童服裝總體。
消費者對進階品類更加看重其品牌背書,人群整體品牌意識的提升也優先反映在這些進階高端產品上。但同時,母嬰市場整體品牌競爭在加劇,各個類目都呈現出品牌集中度下降的趨勢。
消費者日趨理性地選擇商品,單靠“知名品牌”吸引消費者變得越來越難,中部品牌和小眾品牌的市場占有率逐步提高,對頭部品牌的地位產生了沖擊。
“在時間和觸點的碎片化下,品牌的差異化在現今的母嬰市場尤為重要。”天貓母嬰行業總經理,“個性化、內容化、娛樂化、全球化、全渠道,”這是今年雙十一天貓的主要方向,不管是標品還是非標品,在競爭加劇下都需要利用差異化品牌策略搶占細分市場,“定制整個消費和溝通的過程。”
李開複:人工智能是下一個革命,需要思考5秒以下的人類工作將被取代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924/158921.shtml
李開複:人工智能是下一個革命,需要思考5秒以下的人類工作將被取代
李開複
2016-09-24 13:34
9月22日,創新工場2016年度峰會在中國的創新之城深圳舉行,在會上,李開複就中國互聯網的創新與趨勢進行了分享。
以下為演講全文:
各位大家上午好,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我們眼中今天中國互聯網的現狀以及我們從中看到的重大投資機會;
二,創新工場現在對重大投資領域的部署;
三,我們過去一年的表現。
在創新工場創立之初,我們主要關註的是互聯網,後來我們在遊戲、社交、應用APP領域都做了很好投資。但是我們從來沒有把自己定位成一個僅僅投資互聯網的公司,我們實際上要做的是成為一家追隨科技趨勢的投資公司:如果一個公司能夠最了解科技的趨勢和方向,找到這個風口,而且在別的投資人和創業者沒有看到的時候就把錢帶進去,這樣會給投資者帶來很大的回報。
創新工場具有兩大特色,第一,我們是最懂投資者的VC,第二,我們會給我們的創業者帶來最大的價值。今天我將主要圍繞這兩點解釋我們所看到的未來趨勢,同時投資之後會給創業者什麽價值。
一. 互聯網的新趨勢與新機會
現狀與趨勢
首先,講一下國內互聯網的重大趨勢改變。這些趨勢和改變意味著我們的投資和方向也需要不斷調整,我們每一年都在調整方向。
下面這張圖所告訴我們的是近年幾個重大趨勢的改變。
左上角的數據告訴我們,雖然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互聯網國家,但是其用戶成長率在下降,這就意味著,過去那種依靠人口紅利的創業模式,僅僅靠燒錢、燒用戶,之後再琢磨怎麽賺錢的模式已經不是最好的模式,因為中國互聯網人口已經接近飽和。
當然,接近飽滿的時候這些人越來越有錢,越來越能夠移動支付,他可能帶來新的投資機會,但以前所謂幾個小朋友做一個APP炒火炒紅的創業模式已然很難行得通了。
左下角的數據顯示,雖然APP總量在快速成長,但實際非活躍的APP,也就是僵屍APP卻是越來越多。這也再一次告訴我們,現在要再一次尋找新的風口,新的標的,新的投資方向。
過去一段時間,我們也看到一些人口紅利創業模式在做向下一步的自然延伸。從七年前五年前看過來,我們會發現,一個企業往往先是依靠人口紅利做起來,然後慢慢找到賺錢的方法,而它所在的行業也會從剛開始的藍海變成紅海,從很多競爭者變成少數的,直到趨於壟斷,所以看到美團也好,58也好,現在都是通過合並來尋找下一步最大成長的機會。
最近大家都在說的互聯網寒冬,實際上與目前市場的估值過高不無關系。從上面左邊兩個圖我們可以看到,確實在VC眼中,現在的項目太貴,在創業者看來,又找不到投資。賣者不願意降價,買者不願意付費,所以市場就會變得冷清。
從投資案例數看,2015年是非常好的一年,但是從今年前半年的數據看,如果後半年跟前半年一樣的話,今年整體的投資案例數大概只能達到2015年的水平。
從這個角度看起來,大家可能會有一些擔心,但是實際上不是這樣。雖然數據告訴我們整個大環境可能有點問題,像P2P、O2O可能開始有點讓人擔心,但是在有不少的領域還是非常火。例如人工智能、AR、VR、教育市場等這幾個市場都非常火,都發展得非常好。這些重點成長的領域或者所謂的風口,其實投資量是在增加的。
創新工場投資的幾個案子,包括馭勢科技吳甘沙,包括第四範式,這幾個公司都是在所謂的泡沫,所謂寒冬的時候用非常好的估值融到下一輪。雖然他們沒有足夠大的收入,但當這些公司有很棒的創始人,找到了一個好的風口時,他們其實是不需要擔心投資的,而相應的,VC也不需要再去看過去的什麽紅海了,而是在把時間放在看這些新的崛起的領域有什麽機會。
創新工場的投資策略
下面這張圖內容非常豐富:
上圖中,藍色的柱形是我們創新工場在各個行業投資數量的真實數據,橘色的曲線則是市場對該領域的追逐熱度。曲線向上代表熱度高,大家都在往里鉆,曲線位置低則代表著大家都不想投。
第一張是P2P金融行業。所謂P2P金融就是利用一個賣家的機會在網上形成一個市場,他有可能打破金融市場的壟斷,可以產生非常好的機會,但是也可能帶來很多欺詐,產生很多道德風險以及監管難題,鑒於這些顧慮,我們創新工場從來沒有進入P2P金融。
我記得我生病回來,記者一直問我為什麽不進入P2P,我的回答是擔心這個行業會發生問題,結果後來真的發生了。所以現在也沒有人再問我們這個問題了。
這其實說明我們一向非常謹慎。做風投當然有可能錯過一兩個機會,但是更重要的是我們抓在手里的那些機會都是對的,其他的,即便錯過一兩個也沒關系,事實上不投也OK的。
在對於金融的改革和金融創新方面,我們看的還是它里面核心的技術,無論是人工智能的技術,還是區塊鏈的技術,這些技術對金融的改革是真實的、可持續的、長期的。
對金融創新和AI的投資證明了我剛才所講的投資原則。我們可以看到,在我們2012年做AI投資的時候,業界還沒有聽過AI,2013年也是一樣,2015年開始有意識了,2016年到AlphaGo的時候,我們已經投資了幾十個案子,這就是我們作為創新工場識別趨勢的優勢。
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到,O2O的來臨,還有消費升級,這兩個有點相關的領域實際上已經慢慢被識別為重要的機會領域。O2O我們從來不認為是不成立的,O2O今天即便燒了很多錢,很多挑戰和公司倒閉,但是滴滴這一個公司說不定能賺回所有出行公司輸掉的錢。問題只是在於有些公司燒錢太快,這樣的方法一定會失敗的,這實際上不是O2O的問題,而是VC的風格和選擇問題。 從上圖可以看到,在O2O方面我們整體來說基本是跟市場走得差不多,但是實際投資的量又是非常少的,我們的投資非常謹慎,我們所投的公司量並不多,錢也不多,絕大多數的情況都挺好。
消費升級待會再詳細解釋,這里只是想強調的是,當人口紅利消失的時候,這些已經成為移動互聯網用戶的群體,他們實際上在想的是怎麽樣生活得更好,這是我們特別重視的領域,在消費升級這個詞還沒有造出來我們就投了很多案子。
在2014年我們停止了對移動遊戲的投資,因為我們認為遊戲已經達到一個頂峰。但因為在投資遊戲的時候,我們對虛擬和變現有了非常深刻的理解,因此把我們怎麽在虛擬社會里賺錢這個認知投射到了新的領域:文化娛樂。
文娛這個領域可能看起來很廣,但是簡單來說就是電影、電視劇、綜藝節目,無論在網上還是傳統渠道上這些內容都很賺錢,但是他們未來會更多的進入網絡時代,他們需要學習怎麽用遊戲的那套方法來運營、獲利、變現,所以我們非常奇怪的變成了很多電影、電視的最好的投資夥伴,這是我們當初沒有料到的事情,從中也賺到錢——雖然這可能不是最高的回報。
從以上這些行業投資例子可以看到,創新工場最希望做的,就是成為最懂科技趨勢的投資人,而到底我們是不是懂,看一下我們的投資領域就很清楚:我們選擇投或不投,我們選擇在哪些領域投,我們選擇在哪些領域轉移方向,數據最有說服力。
雙幣基金為什麽是必須的
在今天的中國融資領域里面,一個雙貨幣資金是必須的。為什麽這麽看?我來講一下理由。
回顧過去的10年,國內最頂尖的VC肯定是美金投資人,但最近幾年人民幣也越來越受創業者青睞。但這兩種基金都各自特點,因此對於創業者,他就需要根據自己的需求來決定是需要美元投資還是人民幣投資。關於兩者的區別,大家可以從上圖中清晰的看到。
另外需要強調的是,美金的周期是10+2,我們人民幣的周期是5+2,美國標準的項目可能是最大的成功概率只有10%,但是可以得到100倍回報,最典型的人民幣項目能夠成功退出的概率是40%,但是可能是8倍到10倍回報。
作為一個管理雙幣基金的VC,我們很高興為兩者服務,我們希望對所有的創業者都有吸引力,我們必須要有兩種貨幣,並不是所有的VC都清晰的看到這一點,但我們認為看到這一點並作合適調整是最好的。這也驗證了創新工場有獨特的眼光和風格和魄力,在正確的時候作一些正確的改變。
二. 創新工場的重大投資部署
人工智能
既然人口紅利已經到頂了,移動互聯網也基本風口已過,那麽下一個革命是什麽?下一個革命是人工智能。
我們認為在未來10年,大部分人類需要思考5秒鐘以下的工作都會被取代,比如我們巴曙松教授寫的文章,或者《紐約時報》的文章這些不會被簡單的替代,但是簡單的、交易型的,所有中介的公司,所有助理的公司、職位都會消失。人工智能沒有我們腦子那麽奧妙的結構,但是當它掌握了比人這一輩子能看到數據還多的數據量的時候,輔以特殊的學習方式,它就可以超越人了。
在這里可以看到創新工場對人工智能的藍圖,這里可以劃分成五部分,第一是大數據,第二個感知,我們認為語音和人臉、物體的識別會越做越好,對自然語言的理解在一個領域可以做得很好,但是跨領域還需要更長的時間,還有在傳感器方面,現在都比較貴,但是隨著大量的生產就會變便宜。機器人更多是商業的應用,而不是家庭的應用,因為機器人實際上離人的期望值還挺遠,但是我們並不是不看好所有家庭機器人,也有一個例外的,比如可以播放音樂增加家庭娛樂性的機器人等等。
中間棕色的是最重要的,就是平臺的形成,我們認為平臺的形成還有幾年。當有平臺時,人工智能就可以普及,應用就可以井噴了,這個還要4到5年。這4到5年非常關鍵,因為在人工智能平臺未形成之前的這段時間,人工智能專家還會有非常獨特的優勢,如果我們找到這些專家就有創業的機會。任何一個好的技術變成一個平臺都需要若幹年時間的演化,移動互聯網如此,人工智能如此。
我們在人工智能方面投了很多公司,我們獨特的優勢是我們在中國、美國都有投資。美國的投資非常著重AI的領域,同時中國畢業的學生對AI興趣非常大,國內外有很多頂尖媒體都報道了我們所投資的公司,例如《紐約時代》、《福布斯》雜誌等都已經報道了我們的項目。
文化娛樂
我們第二大投資領域應該是文化娛樂領域。文娛我們看兩個方向。第一是IP,而且是可持續性的,呈高成長性的那種IP。第二要看用戶的平臺,當然平臺是可遇不可求的,不是在創業第一天就做出一個平臺,這是兩個我們主要看到的方向。
那麽在內容方面我們一個專長,過去跟大家介紹的,就是了解95後 ,我們有一批經理,每天去找新的現象和投資機會,比如當年投美圖秀秀、SNH48,比如說我們投了動漫,是日本最頂尖的,還有我們投了古風,年輕人很喜歡這個,這些可能不見得在座的人都了解,因為95後這一批人真正出生在成長在虛擬世界里面的,他們的思維方式跟我們都不一樣。
我很幸運的是,雖然當我的90後孩子在用他們喜歡的產品時,我沒有辦法再追上他們的腳步,但是由於我的孩子允許我在Facebook上成為他的朋友,所以我還是有機會了解這些新東西的趨勢。終有一天,我們會發現我們老了,孩子們玩的東西玩不慣了,最後就OUT,我相信在國內看到直播、網紅,他們還會越走越快,終有一天他們也會OUT,我的悲傷你們有一天也會感同身受到。
因為我們做的SNH48,因為我們做了馬東的《奇葩說》,因為我們是懂互聯網的VC,因為我們懂對接,我們就成為了傳統娛樂界的好朋友,如果他們中誰想創業,想走互聯網的路線,我們就成為他們第一的選擇。
在線教育
下一個領域是在線教育。
我們看到的幾個趨勢,一個是教育可以靠互聯網來傳播、獲客,因為音頻視頻質量的問題慢慢得到解決,所以空間、距離不是問題,你遠程也可以學習,而且一樣清楚、精彩。第二是,在線教育要關註現實問題:家長希望孩子升學,老師希望學生分數越高,所以出現了越來越多交互性強的、趣味性強的,能夠真正讓孩子們多學到知識的創業創新。另外我們看到,AI是可以運用到教育上的,該做什麽方向,給家長什麽暗示,讓孩子該走什麽路線,這都是人工智能的優勢。
在教育上我們投了三個比較大的代表性公司,第一個是VIPKID,第二個是在老師在課堂上用,非常能夠幫助學生成長的工具盒子魚,它已經進入一萬個學校,而且基本上所有頂尖城市的頂尖高中都在用它,做英語教學。第三是The ONE智能鋼琴,這個以前介紹過了,現在他一個月的銷售接近6000臺。
B2B
再下面是B2B的領域,B2C的時代已經達到峰值,下面我們更想看的是產品怎麽樣和產業鏈對接,怎麽樣能夠賣東西給企業用戶而不是終極用戶。我們認為B2B也能夠進入3.0的時代,不是關心怎麽買得最快、最便宜,而是關心怎麽買到最適合他的,怎麽才能最快的獲得服務。另外,我們跟釘釘是唯一合作夥伴。
消費升級
再下面我想講的是消費升級,大家都想過好的生活,那麽好的生活蘊涵有什麽機會?第一個機會是可以經過渠道做過去沒有的產品和品牌,比如說要出發告訴大家出行不一定要去旅行社,要出發是適合中國的。
第二,左邊是互聯網傳播的方式,比如經過微博、微信公眾號可以傳播很多新的品牌和產品,過去是沒有的,比如我們投資的新風尚等。設計是過去很難打造的一個產品,但是現在有互聯網、網紅的力量,這些是不是可以改變?
右下角我們可以看到重組的供應鏈,比如說我們在飲食方面,因為互聯網和送餐改變了中國的飲食習慣,也感謝百度外賣和餓了嗎,所以這方面我們投的都是這一類的公司。原麥山丘因為有自己的平臺很快獲得幾千萬的利潤。
三. 創新工場過去一年的成績
最後,我想介紹一下,左邊看到的是我們3億美元資金,感謝大家對我們的信任,右邊是第二期人民幣基金,25億,也感謝大家對我們的信任。
在我們繼續幫助創業者培訓方面,我們繼續在做我們的兄弟會,也在做我們的群英會,新銳營、同學會等等,讓我們有更多的資源。感謝我們基金規模大了,這些創業者如果到了A輪或者B輪我們都可以投資它。
去年我們帶中國創業者去參觀了矽谷,拜訪了比如說谷歌、蘋果、Facebook等等大公司,見到了矽谷的頂級的創業者,在這過程中我們的創業者都獲得了很大的啟發。這幾年一些中國創業者成功速度很快,但是在實現一個偉大夢想和做一個百億甚至千億美元公司的過程中,中國創業者還有很多要跟美國學習,這也是很特殊的、也只有創新工場能做到的培訓項目。
另外我們在北京上海,今天在深圳成立了公司,我們還有眾多合夥夥伴能夠大力幫助我們的創業者,當我們產品需要代言的時候,也找到明星在各個地方幫他們推廣。
最後一點,昨天我們創新工場宣布成立了人工智能工程院,我們想做的是把特別早期的科學家拉進來幫他們創業,科學家創業跟過去APP創業是不一樣的,因為科學家特別有技術能力,但並不是特別好的CEO,所以要幫他們找CEO,但是這些人創造的價值非常大,我過幾天就要去美國,把美國頂級的華人拉回來,讓他們參與我們的工程院,只要他們要創業,我們就投資他們,謝謝大家!
[本文授權轉自李開複個人公眾號(ID:freesvc),作者李開複,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題圖來自123RF。]
創新工場
李開複
贊(...)
分享到:
萬眾創新時代,企業服務實現共享經濟是下一個風口?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mote/2016/0927/158967.shtml
萬眾創新時代,企業服務實現共享經濟是下一個風口?
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了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經濟發展戰略。於是,全國宣起了一波創業創新大潮。隨著共享經濟的興起,這也讓我們看到了共享經濟在未來的巨大潛力。隨著出租行業滴滴等巨頭的崛起,讓共享經濟再一次推上了高潮。企業服務或許將會成為共享經濟的下一個風口。
共享經濟即是將其社會資源重新配置、整合和優化將其發揮最大作用。 據統計,中國共享經濟規模已接近2萬億元人民幣,並且在逐步在滲透各個服務領域,包括知識、技能、信息資源等。作者也意味著企業服務的經濟共享是一個缺口。同時隨著政府在不斷鼓勵大眾創新,萬眾創業以及移動互聯的興起,更是為企業服務共享經濟創造了入口。對於傳統服務行業來說,用戶是有需求後並且到店進行服務,這種商業模式很普遍。隨著企業服務的升級,以往的商業模式已經和現在格格不入。企業服務實現共享經濟相比傳統服務行業會有明顯的優勢 ,具體如下:
時間調配: 如果是按照傳統業來說,如果一家企業想要進行LOGO設計,那麽他需要找到設計公司,設計公司再與該企業進行需求溝通,最近分配設計師進行設計,最後反複修改,企業方進行驗收。這種方式不僅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大大的增加了溝通成本。但是共享經濟下就會將時間資源進行整合,合理的提高時間效率。原來找設計公司設計LOGO需要花掉半個月的時間完成,現在有可能只需要花幾天就搞定。企業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在威客平臺上發布需求篩選作品,也可通過聚合了大量設計公司的平臺篩選店鋪,然後溝通縮短周期。時間上我們能夠更隨意的支配,使雙方建立一個快速通道。
移動設備 : 科技改變生活。這個說法一點都不假。隨著互聯網移動占比對來越大,智能手機使用率在逐年上升。人們可以通過智能手機實現碎片化時間利用。所謂的技能共享,服務共享以及知識共享。移動互聯網無疑是一個很好的承載平臺。 企業可以通過移動設備,隨時隨地預約服務,移動設備在推動企業服務實現共享經濟。企業雲服務、銷售管理CRM、客戶服務、企業級協作與社交、HR管理工具、企業知識產權服務、企業金融、企業財稅等涉及到企業的服務,都可以通過移動設備實現。
以上兩點都是傳統企業服務不能實現的。企業服務實現共享經濟,是一個巨大的缺口。那麽企業服務實現共享經濟主要可以從哪些方面著手?
一、中小企業的基礎服務需求
在中國,企業基礎服務面臨三大挑戰。一是中小企業的付費習慣意願仍需時間培養;二是客戶拓展模式仍以線下地推為主,導致銷售渠道成本非常昂貴;三是競爭激烈,面臨BAT等巨頭的威脅。中國中小企業面臨著巨大的壓力與轉變。利用有效資源提升企業的競爭力才能夠更好的生存。為中小企業進行基礎服務是一個很好的入口。如企業在創建的時候需要進行公司註冊,註冊完之後需要進行商標註冊以及專利申請。企業還需要法律咨詢,代賬服務,金融需求,以及設計需求,人才招聘,品牌推廣等多種需求。這個市場的缺口是巨大的,從中我們看到不僅僅是市場,更是能夠幫助創業的企業更高的發展,為大眾創新,萬眾創業做出一份貢獻。
二、利用閑置資源以及能力
對於很多企業來說,企業通過共享經濟盈利的另一個機會是共享現存的資產和能力。 特別是當某一種資產需要大量投資才能擁有時,這種策略更有前途。比如說你想認識很多業界的知名設計師,那麽我們就可以通過一個平臺,將大量的設計師或者設計公司聚合在一起,創造一個資源平臺,搭建企業與設計公司的一個橋梁。減少企業找設計公司老大難得問題,利用設計師業余的時間幫助企業設計作品。既能讓設計師賺到錢,也能縮短企業與設計師之間的距離。有效的將閑置資源進行分配以及利用。實現資源最大利用化。通過平臺式的交易方式,實現透明化交易、信息化對稱。不僅能夠整頓市場魚龍混雜的情況,還能匹配最好最適合企業的服務。
三、支持共享,實現匹配最優企業的服務
共享經濟正在被人們慢慢接受,共享經濟在根本性地改變著人們擁有產品和消費產品的方式。網絡技術、社交和協同軟件,以及消費者習慣的改變,都在助長著這個變化。 雖然向可持續型消費的轉變對於很多成熟的商業模式和收益來源造成了重大威脅,但是它也為企業提供了若幹種可能的盈利道路。我們可以通過共享,將最優質的平臺匹配出來。更好的服務於企業。共享能夠提高企業的信譽度、吸引更多的用戶粉絲。不僅幫助供給端解決了獲取用戶成本高、品牌信譽度低的問題,而且還能解決需求端信息不對稱以及服務體驗差的痛點。
[本文作者小妮子西子,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
創業
創新
共享經濟
企業級服務
贊(...)
分享到:
網絡視聽行業,為什麽大佬們都說付費才是下一個轉折點?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929/159011.shtml
網絡視聽行業,為什麽大佬們都說付費才是下一個轉折點?
余生
2016-09-29 16:31
網絡視聽行業開大會了!大佬們都說付費才是下一個轉折點
9月20日-25日,網絡視聽產業的重量級人物相聚於一場國家級年度盛會——“2016上海網絡視聽季暨第八屆中國網絡視聽產業論壇”。
在將近一周的時間內,行業的領軍人物在多個分論壇和沙龍中展開了分享和交鋒,從中不難窺探出未來發展大勢。
形勢篇:迅速增長中轉入新的競爭階段
數字揭示趨勢
網絡視聽產業處於怎樣的增長態勢,綜合嘉賓們透露出的數字信息可見端倪。
羅建輝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網絡視聽節目管理司司長羅建輝:截至2016年6月,中國網絡視聽用戶規模達 5.14億 ,其中手機用戶達到4.4億;近幾年來,網絡視聽新媒體節目市場規模年均增幅超過40% ;2015年全國備案上線的網絡劇同比增長7.7倍 。
騰訊副總裁孫忠懷:2016年1月到8月的網絡視頻播放量,比去年同期增長55% 以上,廣告收入比去年增長100億 左右;2015年到2016年,綜藝版權的價格翻了117% ,電影的版權價格翻了166% ,電視劇的版權價格翻了200% 。
合一集團副總裁邵峻:8月暑期檔,優酷土豆的日活躍用戶數量環比增長13.6% ,同比增長8.6%;人均觀看時間環比增長17.5% ,同比增長21.1%。
如此強勁的發展勢能,不僅源自於政策支持和內容、平臺方的努力。咪咕視訊CEO王斌指出,4G發展比較快的運營商,已經把視頻作為拉動流量的主要手段,一些地方已經將其作為基本業務進行推動,“運營商和內容產業的結合一定會推動整個市場快速發展”。
進入新的競爭階段
然而,面對超5億的整體用戶規模,愛奇藝CEO龔宇並沒有顯得太興奮,真正讓他興奮的是商業模式的多樣化,“除了打廣告,還能賣內容、賣遊戲,這種多形態的發展空間,讓我們感覺到行業春天的到來”。
龔宇
據此,他認為,視頻網站成熟的“雛形”已經顯現,有四個標誌:內容原創的崛起、市場集中度提高、垂直專業性網站的成長、用戶收費的快速發展。
就內容原創而言,孫忠懷透露,以電視劇和綜藝為例,2016年1-8月網生內容的播放量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80%,網生內容的流量占比也從去年的8%漲到了14%。
原創內容也帶動了垂直專業性網站的成長,視頻網站不再是定位不清晰,而是有自己的特定用戶人群。易觀副總裁婁洋表示,視頻網站格局已經較為穩定,但細分市場諸如短視頻和垂直視頻領域則暗流湧動,正發生著非常多的創新。
而市場集中度,則體現在視頻行業前三家在時長用戶覆蓋、收入等方面已經占到了整個市場70%到90%的份額。市場集中度的提高,意味著市場由自由競爭,變成了不同版塊之間的競爭。孫忠懷也認為,視頻行業“大躍進”的時代結束,各家從跑馬圈地轉入了精耕細作。
內容篇之一:良性生產機制如何建立
內容:最關鍵的問題,最深的隱憂
“有品質才有市場,有精品才有未來”,羅建輝司長這樣描述內容的重要性。而耀客傳媒董事長呂超則表示,今年的暑期檔並沒有提供一次大家預想當中的盛宴,“這不是產業的問題,這是內容的問題。”
孫忠懷
孫忠懷也反思了內容隱憂。一是 粗制濫造,挑戰底線的作品依然存在,並且分享著行業紅利。比如所謂的“六分鐘”生存法則——即只把前6分鐘做到抓眼球,就能獲取流量和收益的做法。二是 “網生代”內容離真正的精品還差得很遠,還沒有一部網生作品能成為類似《瑯琊榜》《好先生》這類真正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並存的口碑爆款。
但另一方面,萬合天宜CEO範鈞提出,要實現屹立不倒,應當堅持原創,但目前看來,原創依然面臨包括商業開發、項目生產不穩定等在內的諸多挑戰。
類似的擔憂,在傳統媒體的融合轉型中也一樣存在。SMG融媒體中心主任宋炯明坦言,輕質化、草根化不應該是傳統媒體的融合方向,拼低成本制作就沒有優質可言。Knews的《人間世》之所以成功,和它的高成本制作有關。但是,“高成本制作如何保證收益回歸?專業化高投入又能不能持續?這是我們融合過程當中碰到現實問題。”
第一財經傳媒副總經理楊宇東也表示,“我們原來的受眾人群定位在金字塔尖。一直以來,關註高品質的原創新聞的受眾人群本身就相對較少,而生產這些新聞產品的人力成本又遠遠高於快速低端的廉價資訊。新聞品質與海量點擊成了新媒體里的一對矛盾。”
龔宇則強調了高品質內容的稀缺,期待創作者發揚工匠精神,並將垂直領域視為內容業突圍的一個方向。嗶哩嗶哩執行董事陳睿也表示:“大公司是要做那種高品質、一看就能驚掉下巴的內容,小公司就要做出大家喜歡的,但與眾不同的東西。”
付費:解決內容問題的必由之路
“許多問題最後都會統一到維護好付費產業健康有序、快速發展的根本上來。” 羅建輝司長指出。
婁洋認為,當下產業內的從業企業,應把更多的時間和資源放在兩個點,一個是如何讓用戶付費,提高用戶的付費程度;第二個是在內容上做更多的創新,提高內容的質量。而付費的基礎與內容的提升密不可分。
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視頻付費用戶規模將突破7400萬,市場規模或將達到140億元。愛奇藝高級副總裁楊向華透露,2016年愛奇藝的會員數突破了2000萬,而其獲得第一個100萬會員花了3年,但是第二個1000萬會員只用了半年。“加速成長的過程意味著整個爆發期的到來,付費業務的風口到來了。”
用戶付費的商業模式更為公平,因為是真正的用戶來決定一部作品的好壞。龔宇認為,這種模式也更有利於提高內容的質量。“即便投資很大,只要作品好,用戶也會給予更多的回報。”
小糖人傳媒總裁朱振華持同樣觀點:付費對於作品的精品化發展有特別大的幫助。“比如說,編劇為了達到想要的效果,可以耐住寂寞,每一位工作人員都能為了達到精品更加努力去做事,因為大家最後是能獲得認可的。”
“付費業務對我來說是一個機會,因為我可以像狙擊手一樣去鎖定一部分我想要的用戶。我只需要把我的東西做到最精品,最優質,針對某一部分群體,特定的用戶讓他接收到,這是我下一段創作的理念。” 《余罪》總策劃於渺表達了贊同。
對於內容付費的模式,愛奇藝銷售副總裁陳瀟指出了兩個關鍵點:“一是你需要明白你要讓哪些人為你付錢,第二你最好想好他怎麽給你付錢,是為觀看付錢或者是電商。”
IP:內容產業壯大的關鍵所在
眼下,“IP”成了文化產業的熱詞,IP的影視劇改編風生水起。興格傳媒董事長楊文紅表示,搶到IP對內容制作方只是一個開始,IP的影視劇開發有三點特別重要,第一是要忠於作品本身,第二是要滿足現有粉絲群體,並吸引到非粉絲群體。第三是做好系統性規劃,盡量最大價值能夠發掘到這些IP的作用。
而IP產業已經升級,進入2.0時代,這是閱文集團CEO吳文輝的觀點。人和內容實現了直連,各入口之間無縫對接,線上線下場景已經打通,各方之間點對點的合作全面升級為從點到線再到面的聯結。構建世界觀是未來超級IP的方向,在統一的龐大世界觀下,可以自然地將來自文學、影視、遊戲、動畫、主題公園等多方聯結在一起。
張煒
東方明珠總裁張煒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他認為IP運營的關鍵之處,是“IP的體系化”。“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型媒體,誰率先解決了這個問題,誰就能在媒體融合的潮流中引領風流。”
“產品化運營不是一句空話,需要一個科學有效的內容IP開發系統、管理系統,以及運維系統。有沒有一個良好的體系,天壤之別。迪士尼動畫片IP制造能力舉世聞名,但影視收入只占迪士尼總體收入的15%,強大的內容IP體系,才是真正的王道。”張煒指出。
內容篇之二:頭部內容如何出爆款
綜藝和影視劇是視聽產業的頭部內容所在,相關的沙龍對話也吸引大批聽眾,場面極為火爆。
網絡綜藝:未來的著力點在哪里?
對於網綜的發展現狀和方向,愛奇藝高級副總裁陳偉介紹,卡位“90後”、語態二次元是當下網綜的顯著特點,截至今年6月份,29歲以下的年輕用戶占比高達53%以上。另一方面,《火星情報局》制片人胡明表示,假若網綜只鎖定年輕人,可能會錯失潛在受眾,網綜應該覆蓋最大的人群。
從另一個角度,冷眼傳媒創始人“冷眼君”提出,“未來視頻內容節目很難涵蓋全受眾人群,互聯網時代視頻觀看場景變換豐富,不同場景之下的可選擇內容多種多樣,“你可能在公交上會聽歌、或者是下載脫口秀的節目,在睡覺前又看另外內容,所以未來的視頻內容一定是越來越細分。”
不論是面對大眾還是面對分眾的網綜,一個已浮現的共識是:網絡綜藝必須與它的消費者也就是它的用戶產生聯結。“好的內容有兩點,第一是娛樂性,第二是與‘我’有關系。”在“冷眼君”看來,只有從內容、制作、甚至制作策劃階段就與用戶產生聯系,才能吸引受眾觀看。
在這方面,知名制作人馬東提出,不妨借鑒互聯網行業的產品思考邏輯,去思考網絡綜藝能為用戶提供什麽樣的服務,解決什麽樣的問題。“在明晰網綜的定位後,再來探討在用戶的消費場景中還能發生什麽,借此引導網綜的下一步升級。”
在這樣的升級中,要做到“及時性創新”。唯眾傳媒創始人楊暉介紹,及時吸收受眾意見,是制作《暴走法條君》的“創新”經驗,網友對網綜的點贊、批評或彈幕,都是網綜最直接的反饋,“除了信我們專業的制作者以外,還要信網友,不能把網綜變成‘電視人的網綜’,而應該是‘人民的網綜’。”
影視劇:這個市場健康嗎?
對於影視劇,檸萌影業總裁蘇曉的總結可謂一針見血。在他看來,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 ,因為對內容公司而言,劇集銷售天花板正在打開;但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整體制作成本提升,風險增大,“破產都有可能”。
高昂的內容生產成本投入必然需要下遊的平臺方買單,作為企鵝影業CEO,孫忠懷不止一次地喊出“賣腎買劇”。例如騰訊視頻,在以900萬高價購入《如懿傳》之後,又該如何消化?
耀客傳媒董事長呂超則認為,花超過今天收入的成本去博取明天的市場,是“賣腎買劇”現象出現的根本原因。“對內容產業的期望值完全能夠支撐得起短暫的透支。網絡劇今年增速超過50%便是很好的證明。” 他同時認為,“網絡劇市場有可能讓中國影視制作業進入比較理想的、長期的、有序的、追求品質的階段。”
借助網絡平臺,內容制作行業或許能夠迎來一次新的優質內容爆發。企鵝影業副總裁韓誌傑表示,對於蓬勃發展的網劇行業來說,優質化、精品化趨勢已經非常明顯,也就是說,網劇不僅要做流量,更要做口碑。
然而,在如今的內容市場中,流量與口碑有時不能兼顧。制片人白一驄坦言:“以前我覺得口碑很重要,但當面對幾千萬與10億的流量對比時,還是很無奈。我們想做好,但是做好之後流量往往會教育我們。實施過程中要經常做妥協,放棄流量還是放棄口碑是很糾結的過程。”
編劇馮驥則顯得頗為樂觀。在他看來,從業者在做劇的時候,不要考慮流量問題,不要考慮口碑問題,還是先把自己的能力提升,要追求內容,“我個人覺得要以內容為王”。
趨勢篇:探尋行業下一個風口
網絡視聽產業正處在一個充滿活力的增長期,潛藏著許多有待釋放的“風口”。
“互聯網+體育” :玩家入局,蓄勢待發
2016年是互聯網深入影響體育產業的節點之年,在此背景下,各類體育IP借勢瘋狂增值。阿里體育副總裁魏全民表示,互聯網對於體育產業的意義來說是放大、改變,是提升、是重塑的效應。
互聯網給體育產業帶來兩個方面的重要改革,一個是流量 ,因為互聯網時間和空間的無限,能夠給體育行業帶來非常巨大的流量;有了流量之後最重要的是變現 ,互聯網提供了給體育產業更豐富的變現手段,包括電商。
聚力傳媒副總裁殷宇安在沙龍中表示:“體育IP具有一定稀缺性,如何獲得頭部資源並加以利用,是在經營過程中要需要解決的重要環節。”他以聚力體育的IP經營之道示例,在IP獲取的同時一方面培養社群產生,另一方面則重點推進體育O2O的經營,吸納合作夥伴做好賽事承辦和賽事運營,形成產業鏈的共贏。
動漫/二次元:萬事俱備,只欠天才
“這是最好的時代,中國必將成為全球最大的動漫市場,這意味著中國每年至少會有5千億人民幣規模的動漫二次元相關的經濟產出。我預測在三五年之內,中國就會產生自己的海賊王,產生能夠影響全世界的動漫作品。”嗶哩嗶哩執行董事陳睿表示。
陳睿
有妖氣總裁董誌淩介紹“風口”形成的原因:
第一,互聯網+切入傳統漫畫行業,趕上了移動時代;第二,新媒體的爆發,誕生了新的模式,提高了國漫作品的質量;第三,電影市場438.7億的總盤子讓所有人都充滿了憧憬,漫畫IP也能加入到這個市場;第四,遊戲的IP,帶來可觀收入;第五,文化產業,衍生品產業鏈越來越完善;第六,動漫跨界也越看越簡單,可以爭取更多合作夥伴和資源。
多年來,動漫產業一直受到政府有關部門的大力扶持。共青團上海市委副書記丁波介紹,2017年中國二次元核心用戶將超過8千萬,二次元群體的總數將超過3億,而且97%以上都是90後和00後。“主流意識形態和二次元文化的相互學習和借鑒不會停止,只會向前。“
VR:改變視聽產業的關鍵變量
VR產業無疑將是一個大風口,而直播將是VR內容商業化的起點,這是微鯨VR技術副總裁仝曉亮的觀點。比如體育內容和音樂兩大領域,已經有比較好的付費習慣,這也是直播能邁出商業化的前提。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雷建軍認為,現在VR內容方面最大的問題還是整體支撐,他判斷VR內容爆發需要三年以上,因為這個是基於整體系統的提升。
而絢景科技CEO靈美興認為,“歷史發展總是比我們想象要快一點”,因此判定C端內容會在一到兩年內爆發。
“VR和AR的技術一定會成為視聽行業的新寵,”咪咕視訊科技CEO王斌預測。第一季度,全球VR產業的投資總額將近20億美金,來自中國的資金是10億美金。Jaunt中國首席執行官方淦也認為,中國手機的市場是世界第一,加上普遍嘗試設備,中國市場一定會領先到全世界。
網絡視聽這個行業的發展一直是受技術的推動。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高級副總裁鐘文明表示,在過去,影響這個行業的最大技術變量是移動互聯網,它改變了產業鏈條的每個環節。而未來,有兩個因素可能極大地改變視聽體驗,一個VR和AR,另一個是人工智能。
背景:上海網絡視聽產業相關情況
作為本次活動舉辦地,上海在全國率先建立了“網絡視聽總編輯負責制” 並成立了首個省級網絡視聽行業協會 ,設立了上海市網絡視聽產業專項資金 ,每年提供1000萬元 資金扶持網絡視聽產業發展。
更為重要的是,2010年,經總局批複,上海成立了全國首個國家級網絡視聽產業基地 ,2015年11月正式投入運營。基地建造了“網絡視聽節目分發平臺”、“上海影視產權服務平臺”等6個公共服務平臺,有效降低企業運營成本。
這些平臺獲得了中央財政文化發展推進資金、上海市相關專項資金共計2680萬元的扶持,一個年產值超100億、國際一流的網絡視聽產業基地正在成型。據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副局長王瑋介紹,截止2016年上半年,基地已引入企業379家 。
王瑋
此外,作為總局與上海市政府《部市合作協議》的組成部分,由雙方聯合主辦的中國網絡視聽產業論壇於2009年創辦,迄今已歷八屆。
本屆論壇聚焦融合、品質、多元主題,在論壇的基礎上衍生了新的行業活動品牌——上海網絡視聽季,進一步凸顯論壇多方面的實踐價值。多個分論壇和十余個細分垂直領域的特色沙龍從用戶、渠道、策劃、制作、投資、營銷等環節聚焦互聯網影視全產業鏈,全力打造上海互聯網影視高地。
截至2015年底,上海《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持證機構32家 ,這些機構與全市1236家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機構共同形成了合作緊密、互動多元的以“內容創作+傳播平臺”為核心的上海影視產業生態圈。
[本文作者余生,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
網絡視聽
贊(...)
分享到: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