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價格戰是否會繼續升級?
2013年「雙十二」在線旅遊全行業大促銷,攜程早早地就公佈了高達5億美金的促銷總投入,藝龍、同程、芒果也緊隨其後,一時間價格戰似乎再次全面回歸,而藝龍CEO崔廣福微博「約架」攜程的舉動則將行業內緊張的氛圍推向了頂峰。2014年,行業平均利潤率將繼續下降,移動互聯網的影響將向縱深發展,價格戰還會繼續打下去嗎?
2. 無線旅行預訂比例能否超越PC端?
在過去一年的各種行業會議和論壇上,無線旅行預訂是被提及頻率最高的行業趨勢,並被各方確定為重要戰略方向。據公開報導,攜程目前酒店、機票等業務的無線訂單佔比在30%至40%之間,去哪兒和藝龍大體相當,同程網則宣稱其自助遊和酒店的無線訂單比例均在40%以上。按照2013年的發展勢頭,2014年國內無線旅行預訂能否超越PC端?
3. 去哪兒能否止虧為盈?
去哪兒成功登陸美國納斯達克無疑是2013年在線旅遊業界的一件大事,它使整個行業的格局變得更加撲朔迷離,但更多的業內人士迅速將目光集中到了去哪兒一直虧損的財報上。2014年,去哪兒將成為百度在PC端「知心搜索」合作平台上機票、酒店及商務旅行等旅遊產品的獨家運營商,百度承諾2014年將為去哪兒輸送至少21.9億的用戶網頁瀏覽點擊量,這將為去哪兒搭建直銷平台和全面發展TTS系統提供強有力的流量支持。2014年,有了百度的大力支持,去哪兒能夠止虧為盈嗎?
4. OTA開放平台能否挑戰垂直搜索平台?
在「攜程旅遊合作夥伴大會」上,攜程旅遊總裁郭東傑表示,攜程所有的旅遊產品都將會平台化,2014年將大規模引入代理產品、合作產品,預計這一平台的合作夥伴將達到數千家。在此之前,同程網也於2012年提出了「雙向開放」的平台化戰略,芒果等也有類似戰略推出。2014,若OTA全面推進開放戰略,是否會對現有的旅遊垂直搜索平台形成實質性的挑戰?
5. 巨頭收購是否會再次發生?
從2011年到2013年,國內互聯網三巨頭「BAT」先後對在線旅遊行業發起過多筆大規模投資或收購,百度投資去哪兒,騰訊投資藝龍和同程網,阿里巴巴收購窮游網……隨著去哪兒的成功上市,百度的3.06億美元投資在兩年間獲得了數倍的增值,這無疑使其他巨頭更加看重來自在線旅遊行業的投資機會。2014,互聯網巨頭大手筆收購(或投資)還會再現嗎?
6. 行業內是否會出現新的上市公司?
2013年去哪兒的成功上市給其他準備上市的在線旅遊企業以極大的鼓舞,對行業格局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2012年底,同程網發佈上市輔導公告幾乎與去哪兒赴美上市的傳聞同時見諸媒體,並在2013年10月底獲得中信銀行20億元授信。另外,途牛在2013年成功獲得D輪融資,並發布了雄心勃勃的發展規劃。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文件在有關證劵市場的內容中破天荒地提出了股票發行備案制的改革方向,新三板擴容的消息隨之流出,正在IPO排隊的數百家企業燃起了一絲希望。2014,在線旅遊行業會出現新的上市公司嗎?
7. 「無線戰爭」是否會全面爆發?
自梁建章重新執掌攜程以來,「手機+水泥」以及MTA迅速成為攜程「二次創業」的重中之重,無線儼然成了這個老牌OTA尋求蛻變的戰略核心。去哪兒在上市路演中也明確給出了包含無線戰略在內的多項業務發展規劃。同程網在獲得中信銀行20億授信後也明確表示,將會把新獲得的融資用於發展無線業務。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讓所有人都看到了機會也感受到了危機,誰也不甘落後。2014,價格戰之外,在線旅遊行業會爆發一場「無線戰爭」嗎?
8. 明星APP能否分得一杯羹?
在線旅遊市場的良好前景不僅吸引了互聯網巨頭的關注,也同樣使當前盛極一時的明星APP垂涎。2013年11月份,擁有近2億用戶的高德地圖宣佈旅遊將是其下一個重點拓展的業務。相比之下,百度地圖動作更快,目前百度地圖中已添加了周邊酒店、餐廳以及休閒服務的快速定位功能,直指當下風生水起的休閒旅遊「O2O」。2014年,明星APP們能否從在線旅遊的高速成長中分得一杯羹呢?
9. 淘寶旅行能否實現華麗轉身?
阿里巴巴收購窮游網是目前為止互聯網巨頭對在線旅遊行業發起的第四筆併購,另外,業界盛傳淘寶旅行在2014年將使用獨立域名運作。很明顯,同為平台模式的去哪兒的成功上市多少給予了淘寶旅行大干一場的信心。從收購窮游網這一舉動來看,淘寶旅行將同時在旅行預訂平台和旅遊資訊兩個方向發力——2014,淘寶旅行華麗轉身能否實現?
10. 「門票之戰」鹿死誰手?
2013年12月份,攜程正式成立了以景點門票為核心的地面服務事業部,並計劃投入2億元用於拓展門票市場,並聲言寧願虧損也要在這一市場佔據最大市場份額。而在過去數年間,同程網的景區門票業務的市場佔有率一直位居行業第一,並一直致力於打造基於門票業務的自助遊產品線。據艾瑞諮詢數據,2012年度同程網周邊自助遊業務的營收規模在行業內的份額為21.8%,比攜程、驢媽媽、途牛、悠哉四家所佔份額的總和還要多。毫無疑問,2014年攜程全力發展門票業務必將會與同程網狹路相逢——2014,在線旅遊「門票之戰」鹿死誰手值得關注。
在香港,法例並沒有強制旅行社要買專業責任保險(旅責保);在國內,是明文規定旅行社要買:
那麼,是否參加國內的旅行團,就不用再買施遊保險呢?
旅行社責任保險,投保人是旅行社,被保險人和受益人也是旅行社。旅客出事後,要證明是由於旅行社的過失,才能獲得賠償,但這牽涉及冗長的法律程序。在理賠時,保險公司需要確定保險責任事故的發生以及旅行社對旅遊者是否應承擔賠償責任,旅行社是否存在過錯是關鍵的一點。
而即使成功索償,也是向旅行社索償,而不是由保險公司賠償,對於出了意外急需即時的支援的人來說,是遠水不能救近火。
換言之,旅遊保險在於意外出現後的支援服務,第二步才是賠償損失,而旅責保並沒有完整地達到這些目的。
而香港並沒有規定旅行社購買多少的旅責保,業界希望透過自律的方式處理。
所以,求人不如求己,自行購買旅遊保險,方可獲得足夠的保障。
以下為眾信旅遊董事長馮濱口述:
眾信旅遊大約是在2004年左右,國家才正式開放可以民營資本可以進入出境游這個領域,那麼當時我們大約10來個團隊湊了點銀兩,收購了廣州的一家很著名的廣之旅在北京的分公司,正式算是成立了眾信旅遊這個招牌。從2004年開始,10來個人逐步發展到今天一千四五百人的企業,2013年年收入大概是30多億。
從2004年開始,眾信旅遊從事的就是比較專業的、專注的批發出境游業務,從2004年到2006年底,我們逐步的認為我們應該走一個批發+零售的模式,所以我們在北京就專門成立了一個專門做零售的部門、從2006年到2007年底,這個時期團隊基本確認我們要有一個新的目標,想當初的時候,其實賺錢比現在要容易,市場消費者需求雖然沒有這麼多,但是確實很旺盛,利潤也比較厚,我們也積累了一部分資金。2006年左右,我們決定向資本市場靠攏,我們那個時候認為說,如果說企業加上資本的力量,最終有可能實現我的夢想。
從2006年底,我從百分之百的控制人逐漸變成了一個一部分的控制人。2006-2008年我們做了一個積累的過程,準備在創業板上上市,結果卻是不巧,創業板有一些新的規則,我們不得不想辦法再去擴大我們的資本,向中小板去邁進。我們在2010年的時候就開始寫我們的招股書,如果在座的各位能看到我們的招股書的話,其實是2010年當時的思維寫的招股書。
2012年當時以為就可以馬上上市了,但是一等就是1年半,去年年底的時候,我們在證交所成為民營旅行社第一個上市公司。
為什麼要介紹這個經歷?這個時間的背後,甜酸苦辣的事兒太多了。這其中我有兩個跟大家的分享。作為一個創業者的話,其實再苦再累從經歷過程來看,最終都是快樂的,其實心裡面都是喜悅的。那麼有兩個事兒必須要辦的:
第一個從我們經驗來講的話,只要抓住商機的時候或者想到一個點子的時候,其實沒有必要去想的那麼全面,沒有必要去論證時間太長,因為跟你一樣聰明的人有的是,必須用最快的速度加班加點把這個事兒趕快實施了。通過實施的過程,慢慢修正整個軌跡,最終達成未來的願景。這是我們眾信旅遊長時間、現在還保持的一個傳統。只要有好的機會,我們論證不會時間太長,可能一個事兒需要論證半年的話,我把這個事兒幹出來之後,只論證兩天。可能實施到一半的過程中夭折了,在這個夭折的過程中,可能有新的主意出來。不斷的在論證、不斷不斷的在干的過程中,最終變成一個正確的軌跡在走。我們認為說,在創業過程中,一定要不斷檢視我們走的路,不要從現在到目標的時候,在每一個階段都要用檢視的方式把這個路畫的稍微直一點。我覺得這是做事兒、創業的一個基本原則。
第二點就是一定要堅持、一定要堅持、一定要堅持,天天都要說。天天都要說自己要堅持。只有堅持咱才有出路,如果放棄或者另謀他路的話,我覺得一點希望都沒有。因為跟我們同樣聰明的人太多了,尤其現在互聯網時代,比我們那個時候更難。只要按照這條路走的話,就堅持下去,我認為說一定能達到目標和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