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擴張該先評估能力或機會?

2010-7-26 TCM





台大副校長湯明哲(以下簡稱湯):富邦的事業版圖從金融業,到電信、電視購物、藥妝通路等,這是以核心競爭力為基礎的擴張策略,還是以機會為主的擴張?在有限的資源下,你認為應該以培養核心競爭力優先,還是追逐機會優先?

跨領域投資,有什麼策略?

富邦金控董事長蔡明忠答(以下簡稱蔡):其實回過來還是策略。那時候投資錢櫃、做購物台,人家就說,你這八腳章魚,各行各業都投。其實大家都沒有看到,我們投資的產業,基本上就是通路。

電視購物就是通路,我們去買系統台,那也是通路。除了數位匯流以外,我們另外一個策略就是……,我們也把自己看作通路。而且我們做的產業,就是希望說,現金流大的。

湯:你做網路購物,基本上是一個平台,就是這邊有人要賣、那邊有人要買,我中間做一個。

蔡:但是我們最主要,有自營的商品在上面。

我們做的網路購物,不是那種拍賣的機制,我們也沒有給人家開店,我們所有店都自己開的。所以說我們的做法比較不一樣,我們的網路購物,是比較偏重自營商品。

所以我們追求比較高毛利(的產品)。因為你自營商品多,你是靠商品在取勝。

後發先至,需要什麼能耐?

湯:所以這是高現金流和高毛利的策略嗎?但這問題是,大家都會!我想不到一個做銀行的跑去做網路購物通路,會做得比人好?能力何在?

蔡:我們現在Momo喔,網路購物喔,你說要比流量、營業額,是比不上雅虎,也比不上PChome。但我們已經超越PayEasy,如果比營業額的話,我們在台灣應該已排第三、四大。

湯:你能贏過PayEasy,你的能力在哪裡?

蔡:我們從電視購物以後,我們那時候想到是做虛擬的通路,所以想到是從電視開始做起。電視開始做起之後,因為有累積商品的經驗,我知道這些商品是可以賣的。電視賣一賣之後,我就搬到網路上去賣。

所以我同樣開發一個商品,可以在兩個虛擬通路賣。都是虛擬的通路,但我電視購物的成本比較高,因為我要上架費,但網路就沒上架費。

湯:但是電視購物的毛利比網路要高?

蔡:當然啊,沒錯。我等到電視購物成功商品,到網路上去賣時,已經降價,我毛利已經降低了,但是我的成本也比較低,通路成本比較低,我沒有付上架費。我同樣一個成功商品,我可以吃兩次啊!

湯:所以你的核心能力是什麼?

蔡:其實,我剛才講說,做通路,金融業也一樣啦,電視購物什麼,你都是面對消費者。所以,你說真正的核心能力還是什麼呢?還是要找到對的產品跟服務,然後提供好的價錢,或者提供好的價值給消費者。

湯:這聽起來很一般?

蔡:講起來很一般,但事實上就是這個樣子啊!

湯:那這樣子的話,那你沒有什麼不能做啊?

蔡:不好意思講(意指什麼都能做)……。

湯:你是這樣想的?

蔡:(笑)我是沒有三頭六臂啦。

湯:那你真的想要什麼都可以做?

蔡:只要跟消費者有關,我都很有興趣。

人對了,再多角化也能做?

湯:所以你只要挖到正確的人才,任何跟消費者有關的,都可以做嗎?

蔡:也不能這樣講啦。我們現在大部分主管的同事,在我們公司都做很久了。現在Momo台的林福星跟林啟峰,一個董事長、一個總經理,他們在富邦都有不同的歷練。他們都是來十幾年。那像林啟峰,他以前在直效行銷。

我 們是所有金控公司中,第一家成立直效行銷公司(telemarketing),這也是從國外學來的。我們看到國外直效行銷很盛行,台灣都沒有。所以我們還 沒有富邦金控的時候,就成立直效行銷,富邦金控旗下有一家子公司就叫直效行銷公司。所以我們做直效行銷也是虛擬的通路,已經有一些基本的經驗。

湯:所以培養了對的人,什麼多角化都可以做?

蔡:這個我想,也不見得啦。

湯:還是你對範圍有個限制,你在做通路、數位匯流、金融服務?

蔡:大概就是這樣子了啦。

有機會就抓,事業版圖擴張快?

湯:但是在你的經營事業邏輯裡面,到底是能力重要,還是機會重要?因為像當初購併台北銀行跟ING安泰人壽,都是對方要賣掉的機會。雖然富邦事前有研究過,但是最後是機會的釋出,才能抓到?

蔡:我覺得兩個都要並重耶。你沒有能力,你有機會,你也沒辦法把握。

湯:你似乎有後發先至的能力。把既有經驗和知識運用在新的事業版圖上,例如把電視購物的經驗運用到網路。

蔡:對對。而且我們是電視購物先做了以後,使得我們對於比如說台灣的有線電視生態有了解。我們才想到,因為有個大的數位匯流的方向。

湯:這幾個都跟你的銀行業看起來差很多。你是一個積極的經營者,還是一個被動的經營者?

蔡:都是積極經營者,像有線電視,我們都還是有一個團隊進去接管。

湯:你做通路,現在規模還很小吧?

蔡:其實喔,我們做了金融業以後,剛剛講就是飽和。你看,做銀行你要跟三十幾家同業競爭、做證券現在還是一百多家。所以電視購物,你只有兩個對手。然後他們又自己打自己。

湯:所以可以說你專門進入比較寡占型的產業?

蔡:不是,我現在去做其他這些產業,我都很有興趣的原因是,很好玩,因為對手跟目標都很明確。你剛剛講銀行,你有兆豐、臺灣銀行……,你看到它歷史建築,你都沒轍。你搶不到它客戶、你沒辦法跟它競爭,也沒辦法在同樣立足點上競爭啊,對不對。

湯:所以跨入不同領域時,你是不是本身已有一些能力,但仍是看到那個領域的機會,所以機會的成分比較大一點?

蔡:對!

湯:所以你還是核心擴張,不是核心事業版圖的擴張,而是核心知識的延伸。

蔡:沒有錯。

結 論:對富邦集團來說,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累積關於「高現金流和通路」的核心能力。也將從金融業中直銷的核心能力延伸到電視和網路購物,再配合數位匯流的 機會,擴充新的事業。換言之,先要培養能力,當機會來臨時,就把類似領域的能力延伸運用到新事業版圖上。企業策略的基礎就是建構和延伸核心競爭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073

恒大接盘佳兆业广场扩张再加速?

http://www.21cbh.com/HTML/2010-9-2/zNMDAwMDE5NTQzNw.html

宏观调控之下,地产公司之间交易频密。8月30日,恒大地产中期业绩发布会上,围绕一幅位于广州珠江新城的商业旺地——佳兆业 广场,恒大地产主席许家印进行了耐心解释。此前4天,恒大刚刚收购了这一项目,单价远低于周边在售项目;而对于出售方佳兆业来说,这也不失为一笔划算的买 卖。

8月26日,佳兆业公告称,公司与恒大地产签订协议,拟出售广州佳兆业广场,作价10亿元,及9亿元以清偿与项目有关之费用。

佳兆业广场位于广州天河区,可售面积约92,783平方米。宏观调控之中出售商业旺地,佳兆业是否资金紧张?

对 此佳兆业表示否认。“按照恒大付出的19亿元,除以92783平方米的可售面积,单价约是20500元。这个价格比市场价格低,但从公司的角度来看,我们 也节省了很多的成本,比如资金、管理、营销成本,”8月31日,佳兆业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整售带来的是快速回笼资金,对企业资金周转率和使用率有明显的 改善和提升。

佳兆业集团主席兼执行董事郭英成表示,出售项目所得款项净额,将使公司在合适的机会出现时,可进行投资。佳兆业中报显示,集团发展集中于经济高增长地区,如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重庆成都地区以及环渤海地区。目前土地储备达1000万平米以上。

对于交易的另一方恒大地产来说,收购佳兆业广场也是一项令外界意外的举动。面对“是否意味着大举进入商业地产”的疑问,许家印表示,佳兆业广场将主要是恒大公司自己办公场地,还不能说是恒大正式进入商业地产。但他亦表示,计划于明年下半年大幅增加商业地产比例。

“公 司目前资金充裕。”许家印说,截至2010年6月30日,集团现金余额为184.9亿元,连同未动用的银行融资额度252.4亿元及尚未回收的合约销售款 57.9亿元,集团拥有可动用资金495.2亿元。此前,恒大发行两笔年利率为13%的优先票据,发行额达到13.5亿美元。高于此前碧桂园、雅居乐等公 司的融资成本。

万科中报显示,今年上半年万科销售金额达370亿,今年或达800亿。同期恒大集团营业额为203.7亿元。当被问及“恒大是否将在不久的将来超越万科”时,许家印称,从未想超越万科,但是大应该有自己的规模和位置。

上半年,恒大通过兼并收购,新购土地储备26幅,成本约每平方米738元,总土地储备达到惊人的7238万平米,在建面积达到2306万平方米,占总土地储备的32%,成为全国在建面积最多的地产商。截至6月30日,恒大73个项目已有67个已开工建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98

郭台铭内迁扩张 工人将增至150万

http://2009.nbd.com.cn/newshtml/20100909/20100909012438646.html

每经记者  李潮文  发自深圳

        富士康陷入“连跳门”时,坊间纷纷猜测它是否要向东南亚或是其他地方转移。而四五个月 后,郭台铭继续在大陆扩张的策略已经越来越清晰,他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鸿海在大陆的工人数量将进一步增长,最终将达到150万人,包括内迁计划在 内,鸿海未来将在大陆投资数十亿美元。

        郭台铭说,巴西工人的工资更高却不如大陆工人勤劳,越南的工人不错但人数太少。谈 到俄罗斯,郭台铭更是满腹牢骚,“7月份,我在成都签署了一份协议,他们将在10月份完成第一期八栋楼的建设。在圣彼得堡,我们也在建设工厂。你知道他们 需要多少时间吗?两年。他们现在还没有完成。”

        但毫无疑问,大陆的沿海城市正面临着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数据显示,前往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来务工人员减少了22.5%。

        这正是鸿海内迁的原因。武汉和郑州等内陆城市为沿海省份供应了大部分劳动力。上海麦肯锡高级合伙人米歇尔·王(MichaelWang)认为,这将导致沿海地区用工紧张。他说,“工人们会自己算账:如果我在重庆能找到事做,为什么还要去广东呢?”

        郭台铭表示,鸿海50%的工人将在两年之内陆续迁往内陆地区,目前这一比例仅为20%。并表示,5年后,内陆地区工人的比重将达到66%。

        郭 台铭几年前便已经开始投资内陆地区,但今年的跳楼事件促使他加快了步伐。面对来自全球的严厉审查,媒体、官员的不断质问和客户的赔偿要求等,郭台铭5月底 搬进龙华厂区坐镇指挥。他把办公室安在一个单层小房里,并砌了一堵水泥墙,隔出一间卧室。以后的3个月,这位亿万富翁的大部分时间就是在这里度过的。

        过去,鸿海为工人提供住宿等社会服务的职能,郭台铭笑称,这一点让富士康看起来像一个国有单位。

        但实际上,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很多国有单位已经放弃了那些非商业职能。郭台铭说:“我想分离这些职能,企业是企业,工厂是工厂。我们可以集中精力从事主业:生产、设计、研发、客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939

小肥羊海外战略节节失守 海外扩张战略求变

http://www.cb.com.cn/1634427/20100911/149752.html

内市场增长乏力、海外市场又节节失守,是小肥羊进行潜在海外并购的主要动因。

  日前,全球第二大快餐连锁品牌汉堡王宣布,已经同意接受3G资本的40亿美元收购要约,这也是迄今为止 全球快餐业规模最大的一宗并购案。令人颇感意外的是,在竞购结果发布前,与这家全球快餐业巨头擦出“绯闻”的,还包括一家地道的中式餐饮连锁企业小肥羊。 国内市场增长乏力、海外市场又节节失守,是小肥羊进行潜在海外并购的主要动因。在香港上市两年后,小肥羊在今年上半年首次结束高增长,净利润出现下滑。

  欲演“蛇吞象”?

   和麦当劳同于1954年创始的汉堡王,是全球第二大快餐巨头,在包括中国上海等地拥有1.2万家门店,其中90%来自加盟。在分析人士看来,过去两年 中,汉堡王受金融危机冲击远比其竞争对手麦当劳严重。其之前公布的财务数据显示,2010财年汉堡王全球销售额下降2.3%。在美国和加拿大,汉堡王 2010财年的销售额更是下降3.9个百分点。

  小肥羊出现在了美媒的报道中。在洽购汉堡王的过程中,潜在收购者除了3G资本外,还有英 国3i集团,以及欧洲软饮料制造商雷夫雷斯科集团和中国的小肥羊。知情人士称,在英国3i集团等海外私募股权基金的撮合下,小肥羊有收购汉堡王的意向,导 致小肥羊“失手”的原因可能是收购代价过于昂贵。

  英国3i集团是欧洲最大的私募股权基金,之前与小肥羊渊源颇深。2006年,正是前者 联合普凯基金对小肥羊进行了2500万美元的注资,成就了国内餐饮行业引进海外PE的第一单,最终使小肥羊驶上成长的快车道并在香港上市。2009年4 月,借肯德基母公司百胜集团入股小肥羊的机会,3i集团卖出所持有的小肥羊股份,两年多时间里获得了近3倍的投资回报。

  据记者了解,小 肥羊最初的高管团队中,首席财务官王岱宗即来自3i集团。此外,3i还曾推荐两位经验丰富的独立董事加入小肥羊董事会,分别是汉堡王前副总裁Nish Kankiwala和肯德基香港公司行政总裁杨耀强,其中杨耀强还以公司首席运营官的身份帮助小肥羊赴港上市。在标准化和加盟店等问题上,3i集团的适时 出现也帮助小肥羊少走了很多弯路。因此,小肥羊方面非常看中3i集团在投资领域的专业性和战略眼光。

  “如果这项收购成功了,真的是一个 经典的蛇吞象的案例。”上述人士表示,不过,尽管汉堡王在全球范围拥有不错的品牌和门店总数,但其约40亿美元的估值还是吓退了包括小肥羊在内的众多潜在 收购者。公开信息显示,巴西投资者资助的美国投资集团3G资本将以每股24美元的现金收购。这个价格较汉堡王并购消息传出前的股票市场价格已溢价46%, 远高于该行业其他的一些收购合并案。

  博盖咨询合伙人高剑锋表示,3G资本之所以愿意出这么高的溢价收购已呈下滑态势的汉堡王,看中的不会是汉堡王既有的市场份额,而是其在亚洲等新兴市场的潜力,这点应该与小肥羊最初考虑收购的动机是一致的。

  不过内蒙古小肥羊餐饮连锁有限公司副总裁、新闻发言人李丽婵向《中国经营报》记者否认了上述说法,称公司未曾参与到针对汉堡王的竞购谈判中。

  海外扩张战略求变

  “真的是蛮可惜的。”高剑锋表示,小肥羊本有机会通过收购汉堡王改变公司业务增长乏力的局面。

   小肥羊最新公布的2010年上半年的经营业绩显示,小肥羊集团半年净利润减少2.7%,在上市两年后首次出现下滑甚至亏损。尽管小肥羊将净利润下滑的原 因归结为通胀压力,但在高剑锋看来,小肥羊的直营店和加盟店数分别已经达到179家及301家,其在国内已经基本完成战略布局,又迟迟打不开海外市场,未 来的业绩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增长瓶颈。

  此外,在国内市场,小肥羊亟须一个新的经营业态来平衡财务风险。由于之前一直是参照西式快餐连锁的模式在发展,如果收购汉堡王,小肥羊在经营模式和管理理念上也算得上是驾轻就熟。

  小肥羊也寻机通过收购进入海外市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940

光伏产业再现扩张潮 业内专家称明年“过剩是必然”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0921/1891330.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85

瑞安房地产 重启新一轮内地扩张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0-21/wOMDAwMDIwMjEwOA.html

“尽管目前内地楼市调控政策密集发布,但瑞安依然对旗下物业的市场空间和表现充满信心。瑞安上海翠湖天地三期的最后18个单位绝版豪宅将 照计划入市。”瑞安房地产市务及销售(住宅)副总经理戴亚伦日前向本报表示,这批房源现楼示范单位已开放给早前预约的买家参观,并委托香港及台湾等海外代 理为楼盘宣传。

据本报记者了解,由于瑞安的上海翠湖天地高端公寓项目目前三期以后的土地尚未完成动拆迁,知情人士透露“最终完成拆迁的时间很难确定”,这批房源实际上已经是瑞安房地产眼前在上海最后一批顶级豪宅物业。

“选择此时出手,可以嗅到公司在战略层面的某些决策味道。”该知情人士表示,销售手头物业回笼资金的下一步,或许就是新一轮的扩张。据业内人士测算,仅这18套豪宅,售罄后瑞安就可套现约12亿元。

瑞 安房地产的新一轮扩张已然强势启动。该公司公布,集团近日以31.88亿人民币投得上海市虹桥商务核心区一期06地块。地块具有商业商务组团和商务贸易组 团功能,建设内容包括办公、商业、会议展览、酒店等。对此,摩根大通表示了支持的态度,将瑞安房地产目标价从3.80港元上调至4.10港元。

此次拿地在宣布瑞安房地产三年后重启内地购地大门的同时,另一个意义在于对该公司正在进行的融资举动的呼应。

9月8日,瑞安房地产宣布拟发行2015年到期按人民币计值以美元结算的4.5厘可换股债券,初步本金总额为20.4亿元。随后该债券融资本金总额增至27.2亿元,并于9月29日完成该笔债券融资。

瑞安在现有项目的投资方面也已开始提速。

瑞安集团主席罗康瑞日前在重庆披露,瑞安房地产旗下的“西部第一高楼”项目“嘉陵帆影”总共105层,楼高468米,即将破土动工。

瑞安房地产目前除上海外,在武汉、大连、重庆、杭州及佛山等有8个项目开发,土地储备达1290万平方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01

蓝星安迪苏招股 募资百亿内外扩张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1-19/yNMDAwMDIwNjgyNw.html

11月18日,中国蓝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星集团”)旗下的蓝星安迪苏营养集团(以下简称“蓝星安迪苏”)开始在香港公开招股。

据招股说明书披露,蓝星安迪苏预计发售23.007亿股股份,招股价区间为每股3.5-5.25港元,筹资将高达15.6亿美元。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企划部主任刘雅雯向本报记者透露,蓝星安迪苏预计将于11月30日在香港交易所主板正式挂牌。按照招股计划,蓝星安迪苏将筹资所得资金的40%用于欧洲工厂扩建,40%款项用于动物营养业务扩展。中国蓝星为中国化工集团管理的大型国有企业。

2006年1月,蓝星集团作价40亿元人民币收购了世界第二大氨基酸生产企业——法国安迪苏公司,更名蓝星安迪苏,这也是中国化工行业的第一例海外收购。

据中国化工集团公司提供给本报的资料显示,如今蓝星安迪苏的利润为4000万欧元,相比收购时增长了9倍。

据 初步招股文件,蓝星集团收购安迪苏后,安迪苏的营收和利润均快速增长。2005年,该公司营收为5.12亿欧元,2009年已达到9.86亿欧元,预计 2010年为10.61亿欧元。同时,2009年,该公司的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为3.44亿欧元,预计2010年为3.73亿欧元。

此次安迪苏上市一共发售的23.007亿股股份中,其中一半,即11.5亿股为旧股,另一半为新股。上市后,蓝星集团将持有安迪苏的约75%股权。

蓝星集团此次出售11.5亿股旧股,大约可得资金7.8亿美元,约合5.68亿欧元。当年收购所用的40亿人民币也可全数收回。

本报记者了解到,蓝星安迪苏代号为“欧洲一号”的增长计划已于2010年6月完成。该计划于2009年2月开始,在欧洲Les Roches、Commentry、Roussillon及Burgos工厂实现了25000吨的效率提高和项目扩张。

此外,蓝星安迪苏还提出了“欧洲二号”计划,招股说明书披露,该计划投资逾1亿欧元,将于2012年开始实施。该项目预期为Burgos工厂每年增加额外25000吨蛋氨酸的产能规划,以进一步增加其成本优势。

在国内市场,随着中国氨基酸需求增长的加快,蓝星安迪苏也将抓住国内动物营养产品消耗的增长机遇,进一步扩充市场份额。

目前,蓝星集团已经计划对南京安迪苏工厂进行投资,准备将其打造成为中国第一家全球蛋氨酸生产商,也是中国国内市场上最大的蛋氨酸制造商及供应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41

山寨成周黑鸭快速扩张“拦路虎”

http://www.yicai.com/news/2010/12/629991.html

因为广州老家的亲戚朋友们爱吃周黑鸭,在武汉读大学的小陈每次回家都要带几包鸭脖子或者鸭架回家。他刚刚得知,明年就可以在广州吃到正宗的周黑鸭,他再也不用为买周黑鸭排完长队又赶火车了。这是因为,一家深圳风投重金投资周黑鸭,周黑鸭将可以利用这笔资金扩张到广州。

12月15日,湖北周黑鸭食品有限公司与深圳市天图创投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在深圳签订合作协议,天图斥资6000万元投资周黑鸭。公司资料显示,计划在2015年之前,以农业板块在国内A股上市融资。

只直营,不加盟

1995年开始做酱板鸭生意的重庆人周富裕在武汉做了多年鸭脖子生意之后,开始在武汉的繁华商业街上开出一家家专卖店,2005年他注册了周黑鸭的商标。去年周黑鸭已经实现了3亿元的销售额,今年预计能实现5亿元的销售目标。

“我们计划未来三年每年的增长不低于50%。”周黑鸭一位高层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

6000万元,是天图创投所管理资金规模的5%。不过,在天图创投投资总监冯卫东看来,最终让他决定从天图的支票本拨出6000万元现金给周黑鸭的,不仅仅是企业未来可能的高速成长,还有企业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

周黑鸭被冯卫东定位为休闲零食,投资于周黑鸭首先是看好休闲零食这个朝阳品类,“人们的需求不仅仅局限于吃饱,而是会追求吃好,并开始追求休闲、时尚。周黑鸭的目标群体就是15~30岁的年轻人,尤其是年轻女性。”

据天图创投合伙人、周黑鸭董事王岑估算,每年国内熟卤制品市场份额超过100亿元,而且未来几年会以20%~30%的速度增长。

王岑曾与投资过煌上煌、圣农发展的达晨创投保持长期联系,他认为,中国传统食品利用科学的、西方式的管理进行品牌连锁销售,是他投资周黑鸭的逻辑。

周黑鸭是行业内最早采用ERP进行流通和生产管理的企业之一,“现在已经能够在每天送货两到三次的基础上实现零库存。”在周黑鸭高层看来,以销定产的中央厨房模式能够防止出现大量存货的出现,从而保障食品安全。

与绝味鸭脖等特许加盟企业不同,周黑鸭坚持做直营,不做加盟的经营模式也是他们看好周黑鸭的理由之一。这让人想起刚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本土快餐品牌乡村基,在其获得红杉和海纳国际的风投之后,就开始高速开店,并收回联营店的股权。

广东省连锁经营协会秘书长张小琳认为,直营模式的一个弊端是存在速度瓶颈,全部是自有资金的发展方式资金利用效率不高。

不过,冯卫东表示,尽管只做直营,全部使用自有资金的方式开店速度稍慢,但能够实现统一管理,保证扩张的质量和规范性以及口味的稳定性。直营模式单 店盈利能力也远高于加盟店,“直营的收入全部归自己,50家加盟店的收入可能都比不上10家甚至5家直营店的总和。”周黑鸭高层也透露,周黑鸭单店产出是 行业平均水平的三倍。

行业进入门槛过低

拿到6000万元现金的周黑鸭并不一定从此一帆风顺。周黑鸭的当务之急是要解决仿冒严重的问题。

实际上,广州已经有数家仿冒的“周黑鸭”,甚至在广州珠江新城CBD都有山寨版的“周黑鸭”,甚至在江西还出现过假冒周黑鸭的加盟者怒砸正宗周黑鸭门店的事情。

为了对付山寨产品,周黑鸭不得不安排副总经理郝晓立专职通过司法手段进行维权行动。这也折射出鸭脖子这门生意的进入门槛之低,有业内人士担心,泛滥的仿冒品牌会导致周黑鸭品牌受损。

此外,同业竞争者也给周黑鸭的未来发展带来一定挑战。

除周黑鸭以外,久久丫、煌上煌、绝味鸭脖、精武鸭脖等都已经在行业内建立了一定的市场基础。

比如久久丫在7年时间里,门店数量每年以 100%的规模增长。今年,自营连锁店已达到1000余家。而在2005年还只有61家门店的绝味鸭脖,到今年全国门店已突破3000家。还有,同样发源于武汉市场的精武鸭脖,目前几乎已成为武汉鸭脖代言。

一位投资连锁卤制品企业的投资人告诉记者,该行业进入门槛不高,初期每家都是靠产品口味的独特性起家,但这种产品口味的模仿性太强,很快就会没有竞 争优势。正是因为这样,业内企业都试图寻求大规模扩张来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他告诉记者,各家企业都有不同的竞争策略和定位。比如久久丫、周黑鸭主要采取 直营模式扩张的手法,而类似绝味鸭脖、煌上煌则以加盟为主。

“两种连锁扩张的模式并无优劣之分,最关键的还是要掌握扩张的节奏。”他强调,“一旦扩张速度与产品质量不匹配时,企业就容易失去竞争力。”他认 为,抓住销售网络走规模经营、连锁道路是助企业成功的最大根本。“最终能胜出的企业一定是在已巩固下游品牌、渠道的基础上,逐渐发展上游养殖、屠宰,实现 工业化连锁化生产,以此来打通产业链。”

有业内人士认为,周黑鸭一直是家族企业,其管理能力能否及时提升,能否在未来的高速扩张中保持质量和服务的稳定也是一大疑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13

董秘们的新课题:为扩张融资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6/zNMDAwMDIxNDYzNw.html

“现在各家最头疼的是如何解决未来扩张需要的融资问题。”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某国企资深董秘兼副总经理对记者表示,“融资无疑是2011年最大难题,必须为日后需要做好储备。”

近期,包括瑞银、标普、穆迪等评级机构在内,均把受融资与扩张影响、负债杠杆率飙升列为危险信号。业内人士认为,项目甚至涉及股权层面的并购,可能在2011年频繁出现。

危险的杠杆率

瑞银机构在《亚洲房地产-2011年展望》中将中国海外和恒盛地产评为最不看好的地产个股,原因就在于其杠杆比率过高。

该 机构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中国海外发展的净杠杆比率已达到45%,超过管理层认为的40%这一“安全水位”,但中海仍继续买地。对于恒盛地产, 瑞银机构预计该公司的净杠杆比率将从2010上半年60%升至2010年底的70%以上。据了解,自2009年10月上市以来,恒盛地产斥资129亿元储 备土地。2010年,该公司需要结算90亿-100亿元的土地成本。恒盛地产在已颁布房产限购令城市的土地储备占比达56%。

面临如此资金压力的,不仅仅是中海和恒盛地产。1月4日晚,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已将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的公司家族评级从Ba2下调至Ba3。

银行信贷发放日益严格,正处于项目建设高峰期的开发商们,不得不四处着急寻找资金。前述董秘告诉记者,在她近期与机构交流新融资方向时,机构说得最多的是“我们刚送走某家开发商”。

以十家标杆房企为代表的国内房地产开发行业,过去几年得到高速发展,外部融资提供了主要动力。但融资环境正在恶化。据中原统计,十家标杆房企2010 年总融资额为331 亿元,仅相当于过去3 年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中 原集团分析师刘渊表示,虽然销售收入大幅增加,但十家标杆房企2010 年的购地支出反而比2009 年减少了10%。购地金额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45%,大大低于过去三年的平均水平66%。收入的增加和支出的减少,显示出标杆房企已经用实际行动,为未 来市场的不确定性做出了准备。

调控政策效应在叠加

克而瑞研究中心总经理陈啸天最近在与开发商交流中发现,融资已经是开发商关注度最高的话题。“这来自于开发商对于后市的不确定性,私下交流对于资金表现都很焦灼。”

2010 年4 月实施调控后,中原对十家标杆房企的现金流所做的一次压力测试显示,如果市场成交量持续维持在低谷水平,标杆房企当时的现金流可支持3 至6 个月;如果其后市场依然没有好转,标杆房企将面临与2008 年同样的被迫降价局面。但随后的市场实际情况是成交量快速恢复,标杆房企销售收入回升,其现金流情况也随之好转。虽然2010年9 月底二次调控降临,但依靠销售回升和控制购地开支,标杆房企的现金流情况好于年初。因此,如果未来市场可以维持目前量价平稳的局面,标杆房企将不会有明显 的降价压力。

2010年底,部分城市房价初现反弹迹象,成交再次井喷。调控部门发出信号,2011年将继续坚定不移地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热点城市将持续限购。北京中原研究总监张大伟认为,只有限购持续才能真正达到抑制需求的目的。

国元证券研究员沈亮亮认为,密集的政策措施已初见成效,后期供应量增加,需求持续低迷,以及融资渠道收紧,开发商的资金状况将决定价格调整的时机和幅度,预计“量跌价稳”将延续至2011年上半年,价格将呈现阶段性小幅下跌,成交量将有一定起伏,但整体趋势向上。

资 本市场融资早已暂停,信托被卡紧,再加上预售款监管和土地增值税等方面的收紧,开发商当前的主要任务仍然是“抢占地盘”。在这种情况下,潜行多年的房地产 基金,似乎到了露出水面的时机。据陈啸天透露,目前有一批大房企在酝酿成立房地产基金,民间资本存在很大机会。据相关消息,保利目前正和国内某大型券商研 究合作发展房地产基金,预计基金的投资回报将有8%~10%,首批基金将面向机构发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56

融资40亿美元 光汇石油加速扩张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12/zMMDAwMDIxNTYzMA.html

从成衣销售到石油贸易,薛光林和他掌舵的光汇石油只用了两年时间就一跃成为国内最大的民营石油贸易商。

1月7日,光汇石油发布公告,宣布与国家开发银行香港分行签署了一份为期五年的战略性合作协议。这也是《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俗称新“36条”)发布以来,国内民营石油企业获得的额度最高的政策性银行贷款之一。

根据协议,国开行香港分行将为光汇石油提出总值40亿美元项目的资金需求提供融资支持,包括增购远洋运输油轮拓展油轮船队业务,为光汇石油提供信用证及银行担保,以拓展油品贸易业务,以及支持光汇石油的新发展和收购合并项目等等。

一名光汇石油内部人士透露,光汇石油正加速上下游一体化的战略布局,致力打造中国甚至全球最大的海上燃料供应商之一。

“目前,国内的民营石油企业中,光汇石油的规模应该是最大的,它正在石油行业的多个领域积极扩张。”全国工商联石油业商会原秘书长王勇对本报记者说。

搭建海上供油网络

光汇石油董事长兼总裁薛光林早前表示:“长期内,集团将专注发展四大核心业务,即海上供油、海上石油运输、油品仓储及码头设施,以及油气勘探开发,致力于成为高度一体化的全球性综合石油企业。”

本 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光汇石油运营覆盖的港口已包括深圳、上海、宁波、舟山、香港地区、新加坡及安特惠普—鹿特丹—阿姆斯特丹港区。2010年,其国内业 务营业额为63.81亿港币,占总营业收入的46.8%;海外业务营业额为72.53亿港币,占总营业收入的53.2%。

“现阶段,公司的业务拓展又增加到15个新港口,其中9个国外港口,6个国内港口,接下来,公司还将加大石油仓储和码头设施的建设。”上述光汇石油内部人士说。

事实上,早在2009年,光汇石油就已经对外宣称,已经划出15.6亿美元用作2010年至2011年的资本支出,其中大部分支出将用于浙江舟山和辽宁大连的石油储备和终端设备建设。

据 本报记者了解,2010 年6 月,光汇石油在大连长兴岛建设的石油仓储及码头设施一期工程开工建设,预计18—24个月内可以竣工。而据上述内部人士透露,该工程第一阶段完成后,光汇 石油还计划对其进行扩建,预计新增400万立方米库容,仓储总容量目标达到1200万立方米。

与此同时,码头设施也将开始建设,计划在长兴岛建设13至15个泊位,可容纳一千至30万载重吨的油轮,其中1个30万载重吨超大型油轮泊位,2个10万载重吨泊位以及2个3-5万载重吨泊位。

此外,位于浙江舟山外钓岛的仓储及码头设施也将全面升级。

“一期工程完成后,还会计划将总库存从220万立方米提升至550万立方米,也会配备15个从千吨级到30万吨级大小泊位的配套石油码头。”上述人士说。

远洋油轮船队成形

作为目前国内最大的民营石油贸易商,光汇石油不会就此满足。为支援其海上供油和石油贸易业务,光汇石油正在组建一支远洋油轮船队。

2010年1月,光汇石油花费5250万美元接收了第一艘1075万载重吨的双壳阿芙拉型油轮,四个月后,又以相同价格买入另一艘同样载重吨的油轮。

去年8月,光汇石油再度发布公告,以5750万美元买入两艘韩国韩进重工制造的11.5万载重吨油轮,并于2010年底前交付。此后,光汇石油又以5.375亿美元购买了5艘超级油轮,每艘载重能力为31.9万吨。

本报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光汇石油拥有4艘远洋油轮,40万总载重吨。为进一步增强供应能力,光汇石油还订购了5艘每艘载重吨为31.8万的超大型油轮,这些油轮将在2012年7月至2013年3月份之间交付,以配合2个码头的完工时间。

“增加5艘超大型油轮之后,就可以直接从欧洲和委内瑞拉购买燃油,而不必从新加坡购买燃油。”上述光汇石油人士说。

据了解,从鹿特丹直接购买比从新加坡购买每吨便宜26.6美金,折合油轮租金,每吨燃油采购成本则可节省21美金左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2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