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nch with the FC- 莫乃光: IT界選民應該傾向民主
1 :
GS(14)@2012-08-24 11:54:54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824/16631683
由做同事開始,認識莫乃光十多年,一直保持聯絡。這些年從一個距離觀察他為 IT業奔走發聲,為民主站在前線,我認同莫乃光為人,並以認識他為榮。吃完這餐飯,我赫然發現,影響著莫乃光的環境,包括他成長年代、家庭、教育、工作等,竟似曾相識,我認同莫乃光,因為我也是莫乃光。
莫乃光是2012年立會選舉資訊科技界候選人,對手是四年前擊敗他的譚偉豪。從表面看,我支持莫乃光可能有點怪異。譚偉豪和我同屬電子工業界,我們多年來在不同場合碰面,覺得他為人和藹友善,為 IT和工業界有過付出,而且他任主席的權智(601)是精電(710)客戶。從功利角度看,我理應支持譚偉豪,但問題是,他的對手是莫乃光。
莫乃光選陸羽,我面有難色,訪問需時個多小時,環境雖不至鴉雀無聲,但起碼要有少許私隱,我即時想像到中午要跟人搭枱的情景。他隨即補一句,由他訂位。我先到陸羽地下,見到卡位一壺茶上貼著「莫先生」字條,我知道莫乃光在陸羽有些少地位。他解釋他父親以前在中環上班,是陸羽熟客,他跟父親常來光顧。
莫乃光不諱言,他不是出身基層,從未住過屋邨,父親在外國讀書,五六十年代香港人有機會去外國留學,應該是一種身份象徵。莫乃光屬戰後嬰兒潮「水尾」,是呂大樂《四代香港人》中的第二代,第一代無私的建立根基,由第二代享盡香港經濟起飛成果。第二代「水尾」在幸福中成長,對政治及家國意識薄弱。第二代「水尾」未受過七十年代初期學運洗禮,生長於沒大事發生的七八十年代,形成較務實作風。從這背景走到接近政治舞台中央位置,我有興趣知道莫乃光的政治路途。
莫乃光故事由他六七十年代成長在一個當時算富裕的家庭開始,父母管教開明,中學就讀香港華仁,受耶穌會自由思想薰陶,在美國讀大學,畢業後在美國 IT界工作。
六四事件代表政治意識啟蒙點,他從遠處感受民運的悲壯,激動過後緊隨香港進入民主政制進程,九十年代回流香港,以不同身份參與香港社會。我以前未認真想過,原來莫乃光的故事即是我的故事,只要把美國換為加拿大, IT轉為財經,我的成長環境跟莫乃光基本沒分別。
[莫乃光當年就讀華仁的學生照。] 莫乃光當年就讀華仁的學生照。
八十年代赴美 六四認識中國
莫乃光在香港華仁高我一年級,互相不認識,他說他不算特別活躍,在那年代的香港華仁,學生可以很活躍。莫乃光會考成績優異,完成中六後去美國讀書。八十年代內地和香港政治離莫乃光太遠,他反而對美國政治感興趣,看很多關於美國政治人物的書。假如莫乃光是美國人,他屬哪一個黨?「我相信是民主黨,始終接近那一套自由思想。」
莫乃光87年碩士畢業後,在美國 IT公司工作,過著正常美國華人生活,直至89年6月某日。「我不算是先知先覺的一群,我是到坦克入城才感到事態嚴重,我很記得這一日,我病了沒上班,在家不停看 CNN,之前我對中國政治全無認識。」
莫乃光民運路跟互聯網有關,他很早使用互聯網,六四民運後,很多在美國的香港人在網上組織群組,提供資訊,交換觀點,他屬於網上活躍分子。那時候互聯網未普及,網民選擇不多,他們的群組連結全美關心民運的香港人,由東岸到西岸。莫乃光那時候住在麻省,他跟住在波士頓的香港人組織起來,連同美國多個大城市,90年組成「美國香港華人聯會」。
聯會在九十年代初期活躍,工作包括支援在美國的民運人士、舉辦講座、參與美國政府遊說工作等,莫乃光曾任聯會副會長,他特別提起一個人:「當時有一個人特別重視我們這班在美國的香港人,是『華叔』司徒華,他很早便到美國探訪我們,一直和我們保持聯絡,後來李柱銘和朱耀明牧師也來過。」聯會仍存在,但已不大活躍,很多當年中堅分子也回流香港,不少在香港高等學府任教職。20多年過去,隨著環境改變,很多人對六四民運有「新見解」,不想提起這一段歷史。
我問莫乃光當年戰友,是否願意提起這段歷史?「可能我們跟內地和香港隔著一段距離,看法抽離一點,想法比較天真,我們當時支持六四民運全無居心,無想過上位,也無想過秋後算賬。
「我們這班人大部份到今日仍有聯絡,我不為意有人想刻意抹去這段歷史。我競選團隊中便有當年戰友,還有幾位戰友在 IT界工作,多年來一直公開支持我。」
94年莫乃光回流,加入于品海的智才工作,負責集團 IT部門,當年智才業務廣泛,他參與旗下不同公司的 IT運作。智才其中一個新項目,是成立互聯網供應商( ISP),這時候是95年。項目開始不久,智才陷入財困,幾個投資者向智才收購 ISP項目,莫乃光和部份管理層團隊隨項目離開智才,新公司是 HKNet,是香港第一代 ISP。
[莫乃光稱,選擇民主這條路,過程很自然。] 莫乃光稱,選擇民主這條路,過程很自然。
94年回流 政府眼中 IT專家
HKNet曾經是香港最大 ISP之一,後來被中建電訊(138)和日本 NTT收購,我在科網泡沫年代曾搭上科網列車,在中建電訊年代和莫乃光做過同事。當時莫乃光是香港互聯網供應商協會會長,是業界主要領導者,關於科網大小事情,都見到莫乃光身影,他是科網年代紅人。
莫乃光仍記得95年香港多個 ISP涉嫌無牌經營,這事件被炒作為國際新聞,影射香港回歸前喪失言論自由,於是政府急急放人,並鼓勵互聯網業界聯合起來,找出一些業界領導者,方便跟政府部門溝通。「那時候所有人包括政府都感到 IT的重要,但大家對 IT的認識不深,我稍為有 IT經驗,被視為專家,忽然間好多人找我。」
2000年開始,莫乃光出任多份公職,包括中央政策組、消費者委員會、醫管局等,因為 IT越來越重要。過去十多年,每逢甚麼關於 IT事情發生,傳媒需找 IT業界給予意見,市民都會見到斯斯文文、說話流暢的莫乃光出現。莫乃光代表 IT業,整條路途合情合理,但六四激情過後,連民運人士也投入正常生活,莫乃光回流後沒參與本地政治,最積極政治活動是每年去維園出席燭光集會,「民主莫乃光」是怎樣走出來?
「 IT業界以前不算政治化,單仲偕由1998至2008年出任 IT界別議員,連任時政治氣氛也不算太激烈。建制派覺得需要組織起來,統籌做好選舉工作,我相信是2004年選舉失利之後,而第一場跟民主派重要對壘是2006年特首選委選舉。」這一年選委 IT界選舉,單仲偕帶領6人民主派名單, IT業界組成另一張20人名單,諷刺的是,當年莫乃光和譚偉豪同在這張業界名單上。莫乃光笑說:「好快就發覺同床異夢。」
06年爭做選委 行出民主路
換句話說, IT界第一次感受到濃厚政治意識,大約是2006年,選委選舉後, IT界知道這界別從此不一樣,從此 IT界選舉以政治取向分界,壁壘分明。莫乃光變得政治化,很大程度是因為香港變得政治化,是香港政治環境要求他作政治取態。
「我選擇民主這條路,過程很自然,其實我沒認真去考慮過,我不覺得有其他選擇。」我同意,可能不是他去找民主,是民主找到莫乃光,一切跟他的成長環境有關。
「我想我不算激進,肯定不是逢中必反,我最不能忍受是建制派私下對我說:『你忍嚇啦,中國會變』。變?我不算激進,這麼多年變了甚麼?我見到太多所謂親中人士,其實是一個利益集團,他們親中全是為自己利益,而不是堅持信念。我也認識真心親中人士,雖然我不同意他們的信念,至少我尊重他們。」當香港政治環境變了,連 IT人也要表態,莫乃光的抉擇來得舒服自然,沒有悲壯口號,沒有腦交戰掙扎,他就是選這條路。
根據職業訓練局統計,香港有7萬人從事 IT工作,但 IT界別只有6700選民,少於10%,其中5%是公司票。 IT選民資格複雜至不能三言兩語解釋清楚,主要是會員制,即是選民須屬於某些會的會員,才有資格投票。
IT界別選舉條例混亂,普羅市民沒法理解,過去多次傳出種票指控。對於 IT選舉界別組成,莫乃光有很多話要說。
「7萬 IT人,其實我認為數目不止此數,只有少於10%有權投票,包括5%公司票,其他選民須每年交會費,對不想交會費的年輕選民已經是不公平。感覺上, IT人普遍年輕,但 IT界選民平均年紀不小,原因是選民資格扭曲這個界別的代表性。」
「 IT界選民應該傾向民主, IT人不可能保守,因為 IT講求創新,追求資訊自由流通,工作上遇到言論自由受到限制, IT人第一身感覺到。自由、平等、開放的概念在 IT行業更切身感受到。」
「建制派在很多功能組別的賣點,是幫選民回內地做生意,打開內地市場,因為建制派跟內地關係較好,可以直接幫到選民。這一招在 IT界我認為是反智,香港 IT界不應日夜想住回內地做生意,內地資訊環境被封閉,香港 IT界應該做好自己工作,發展本土 IT業,吸引全世界 IT企業來香港設立基地,從香港面向世界,包括打進內地市場。」
搞 IT要 Un-China 發揮優勢
「香港 IT界的優勢,是跟內地的不同。」莫乃光說出我多年不停重複的「溫布頓效應」,香港模式的核心是 Un-China,香港應該推銷的,是我們和內地的不同。
「香港不要學習內地 IT業,香港人根本不容易掌握內地 IT業,太多禁區,有幾多間香港或外國 IT公司在內地做得成功?」
「內地 IT業缺乏創新精神,知識產權保護不足,政治審查剝削內地人知情權利,例如在內地不可能開設寫 facebook Apps的公司,因為在內地無得用 facebook。」我都好想問那些親中人士,點解在內地不能用 facebook?
莫乃光說得好,不少香港人抗拒民主,是從功利角度出發,因為內地商機大,香港人應該好好把握,不要談政治,刺痛內地人不想談的課題。成年人一邊教孩子不要避開問題,自己一邊避開問題,一邊說服自己,做事一單還一單,不談民主,生意照做是對的。
假如香港人不發聲,指出內地 IT封閉的反智,反而改變自己來遷就內地,香港 IT界只會「大陸化」。
「香港 IT業的出路,是保存香港的優勢,即是凸顯香港跟內地的不同,香港政府其實很清楚,政府唔敢講等我講。」
「我認識每一個內地大型 IT公司老闆,都有海外居留權,不少擁有香港身份證,這些 IT人最清楚自由的重要。」
和莫乃光吃這頓飯,對我思維衝擊好大,我從來沒細心想過自己的經歷,但一路聽莫乃光的故事,彷彿一路聽到自己的故事。我早年從事財經界,第一身感受到市場開放的重要,財經人不管為人為己,也應該支持民主。假如我先做工業,我的世界觀很可能跟現在不同。原來兩個背景相若的人,安排他們有相同的經歷——包括成長年代、家庭、讀書、工作,得出來的政治信念也可能很相似。莫乃光從小養成尋真精神,扭曲真理迎合內地,從來不是他的一杯茶。我肯定他的同時,也在肯定自己。
再輸,怎辦?「唔想去諗,但肯定不是我政治前途的終結。」我想佢贏。
華仁不 Hard sell
舊生聚會,當然有提起大家的華仁歲月。今日回想,華仁最令我們回味,是學校的開放和包容。
那時候仍有不少外籍神父任教,他們無私地把自己的光輝歲月送給香港,一生奉獻教育,每個被他們教導過的學生,也不會忘記。
莫乃光記得:「在天主教環境讀書,從沒感到有壓力要信教,學校和神父沒 Hard sell過,至少我不覺得有。」今日我們在討論國民教育,神父在生的話,我知道他們會怎樣做。
鬼仔幾時叻過香港仔
莫乃光是高材生,有一套讀書心得。我問他在美國大學的成績,他說不算優異,他的解釋是,最初兩年還可以,最後兩年美國本土學生發力,很容易追過頭。這現象我似曾相識,我接觸很多這類個案,自己也經歷過。
「可能是香港教育制度的問題,香港學生四平八穩地答問題,答得不錯。去外國讀書,香港學生普遍根底好,特別懂得考試,最初成績可以很好。不過大學後期開始鼓勵學生天馬行空,做 Project,寫 Essay,香港教育制度的不足,立即現形,鬼仔話咁易過我哋頭。」
這方面我的經歷跟莫乃光有分歧,讀大學時我進入的商學院百分百用 Case Study教學,無得背書,我一開始便被鬼仔過頭,成績從來未叻過。
【陸羽茶室】香港中環史丹利街24號
蜜汁叉燒$110
瑞士牛腩飯$96
菜遠牛腩煲$190
蓮蓉粽$40
蓮藕汁糕$38
茶( x2)$56
【總數連加一$583】
2 :
寧采臣(25759)@2012-08-24 12:24:33在天主教環境讀書,從沒感到有壓力要信教,學校和神父沒 Hard sell過,至少我不覺得有。」今日我們在討論國民教育,神父在生的話,我知道他們會怎樣做。
完全同意, 好懷念那些年
而家香港立立亂, 希望做多幾年野可以移民外國
3 :
GS(14)@2012-08-24 12:45:162樓提及
在天主教環境讀書,從沒感到有壓力要信教,學校和神父沒 Hard sell過,至少我不覺得有。」今日我們在討論國民教育,神父在生的話,我知道他們會怎樣做。
完全同意, 好懷念那些年
而家香港立立亂, 希望做多幾年野可以移民外國
去得邊?
4 :
寧采臣(25759)@2012-08-24 12:47:203樓提及
2樓提及
在天主教環境讀書,從沒感到有壓力要信教,學校和神父沒 Hard sell過,至少我不覺得有。」今日我們在討論國民教育,神父在生的話,我知道他們會怎樣做。
完全同意, 好懷念那些年
而家香港立立亂, 希望做多幾年野可以移民外國
去得邊?
英美坡澳, 好多選擇, 就係唔鐘意被同化
5 :
greatsoup38(830)@2012-08-24 12:53:42我最多唔睇報紙囉
6 :
寧采臣(25759)@2012-08-24 12:56:125樓提及
我最多唔睇報紙囉
最恐怖係洗腦既人好叻,唔會hard sell迫你洗, 即係被洗腦同化都唔知
7 :
greatsoup38(830)@2012-08-24 13:09:326樓提及
5樓提及
我最多唔睇報紙囉
最恐怖係洗腦既人好叻,唔會hard sell迫你洗, 即係被洗腦同化都唔知
咁我都無辦法
C觀點 - 施永青 不平等現實與比較傾向 (2013年07月18日)
1 :
GS(14)@2013-07-19 01:29:58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163949&d=2108
昨日在談仇富問題時,順便指出,人有追求差異的傾向,並非真正喜歡平等。有朋友不以為然。他認為人性本追求平等,只是有了私有制之後,人性才出現異化,傾向積累比別人更多的財富。他認為,應該鼓勵人類追求平等,而非追求差異。
其實,我年輕時也傾向平等,並為此付出過青春。然而,隨著我對現實世界的認識,我不得不改變我的價值傾向。我發覺,願意犧牲小我的人,在社會裏只屬少數,大多數人都傾向自己能比別人活得更好。
其實,人天生就不平等;有人高,有人矮;有人強,有人弱;有人出生於已發展地區,有人生於窮鄉僻壤;大家的起跑線都不一樣。
出生時的差異,無可避免會影響以後的競爭力。老子認為:「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餘。」在人間,有餘的人就可以用錢搵錢,變得愈來愈有;而不足的人卻處處被欺負,沒有條件與掌握較多資源的人競爭。
這種現實往往令貧富差距愈來愈大,社會因此動蕩不安。為了避免矛盾激化,主張平等的社會主義理論應時而起。上世紀有一段時間,全球有一半地方都在試行社會主義;但現實證明,人類在得到平等後其實並不快樂。普通人的快樂常建立在與其他人的對比上。
學生因成績比人好而高興,打工一族以薪金比人高而開心,老闆則以生意比人大而自豪。如果人人平等,自我形象就沒法展現。在社會主義社會,人們沒法爭利,於是就爭名,爭權形成另一種不平等。最後,大部分行社會主義的地方都重投資本主義的懷抱,行市場競爭,容許差異。
現實是有得競爭,人的潛力才容易得到發揮。人類的科技發明,動力都很多源自想建立自己的優勢;目的要在追求差異,而非達至平等。
人的比較意識十分強烈,只要有兩個人的地方,人就會下意識地評估對方,然後與自己比較。根植於我們基因中的求生意志與繁殖意志會促使我們作這樣的比較。沒有這種比較意識的人,在爭奪求生機會與繁殖機會時都會處於劣勢。缺乏比較意識的人,早已在歷史長河中被淘汰了。
常言有道:「人比人,比死人。」但實際上大家都在比,而且想比贏人;只是有時比輸了,不得不找句話來安慰自己。雖然,很多宗教與哲學都勸人不要爭,但大多數都沒法脫離本性。在大多數人的心底裏,仍不自覺地盤算著,如何才能比別人生活得「更」好。這個「更」字,就是內藏著對不平等的渴求。
在現實世界,只有少數知識分子,才會悲天憫人,想透過平等讓窮人也可以生活得好一點。但說穿了,他們其實想做救世主。他們何止想比普通人高幾等,簡直是不同層次,骨子裡,他們也在追求差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