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專題籽】香港初代潛水人 66年潛2萬個dive

1 : GS(14)@2017-07-05 03:50:26

熊秉寬的工作室其實根本是博物館,收藏了大量水底攝影器材和古早潛水裝備。



【專題籽:胚芽故事】每逢周末,西貢市中心就很熱鬧,朝早在碼頭開出的潛水船一艘接一艘,橋咀、牛尾、東壩總有幾面潛水旗飄揚。回帶到50年代,還沒有Professional Association of Diving Instructors(PADI)及National Association of Underwater Instructors(NAUI)等國際潛水會,潛水是很奢侈的玩意,莫說天價裝備,潛水課程亦幾乎沒有,要玩惟有靠識人私下傳授。1951年,熊秉寬(David)可能是其中一個終日流連岸邊、徒手潛幾米捉魚的小孩,朋友介紹下認識了幾位玩水肺潛水的朋友,一玩就66年。



是現代人比較襟老,還是潛水有助保養?眼前高頭大馬的熊秉寬行得走得兼且口齒伶俐思路清晰,至今仍然每個星期落水,月前還到訪南美加拉帕戈斯群島(Galápagos Islands)潛水,難以相信是位已屆77高齡的長者,「科技日新月異,我到?家都仲學緊,每日都有新嘢學,唔學跟唔上。」這可能才是保青春的法門。


香港第一個華人潛水會:海龍會

「那個年代潛水是比較奢侈的運動,香港第一個潛水會是香港潛水俱樂部(Hong Kong Underwater Club),成員以外籍人士為主。」熊秉寬11歲開始徒手潛水,後來朋友介紹下認識了玩水肺潛水的廖氏兄弟,「50年代玩潛水的人好少,百幾二百人以內,廖文賓、廖文彪佢哋幾兄弟早已經用儀器去潛水,我就跟佢哋學。以前裝備好貴,請個工人一個月都只係三十幾蚊,去連卡佛買對蛙鞋都就廿八蚊了!」1957年,戚列飛、廖文賓以及他父親廖郁華成立了香港第一個華人潛水會——海龍潛水會,「當時海龍會設計了自己的教材開設課程,由徒手潛水學起,通過測驗就會發牌。後來日本和英國的潛水會都有來交流,亦引入對方的教材。有人以為海龍會已經消失,其實仍然健在,人在會在,只是沒有搞活動而已。」現時較大的兩家國際潛水會PADI和NAUI分別成立於1966年和1959年,水肺潛水在香港的起步一點都不遲,不過當時儀器缺乏,價錢貴之外,部份儀器有錢也買不到,「像現時BCD(浮力控制裝置)或較好的潛水鏡,當時根本沒有,要靠自己做,早期廖文賓利用車胎和玻璃做成鏡,甚至後來水肺調節器也自己設計,用兩隻不銹鋼碟合起來,加上消防儀器作為吸管,做了第一套調節器。」資源缺乏所以逼出創意,這套第一套Made in Hong Kong的調節器後來量產,更被英國和美國公司看中,出口到當地。「這個第一代調節器是我當時跟廖文賓買的,要二、三百蚊,整個月人工都買不起,要分期付款幾次才買到。」換算到2017年大約是近2萬元的價錢。後來,雙喉式調節器漸漸被單喉式取代,東南亞地區亦開始生產,競爭太大之下香港也就停產了。



1972年,熊秉寬(右)和朋友放好潛水裝備,在落水前留影。

香港海龍潛水會成立於1957年,是香港第一個華人潛水會。


自製16米厘潛水箱 漁農署邀考察

「我小時候有兩大興趣,潛水和攝影,選定了潛水作為嗜好,攝影作為職業。」潛水以外熊秉寬是位攝影師,說來似乎將兩大興趣分成楚河漢界,但係世事嘅嘢邊有分得咁清,「你識潛水,見到很多未見過的生物和環境,自然就會想影低佢。」法國潛水鼻祖Jacques Cousteau跟工程師Jean de Wouters於1963發明了第一部潛得水的全天候相機Nikonos Calypso,從此水底攝影不是夢,「當年還未有萬次閃光燈,每拍一張菲林都要燒一個燈膽,有時燈膽又會因接觸不良而燒不着,所以一筒菲林36格,每次都起碼帶40個燈膽落水,又會帶個網,把用完的燈膽帶回來。」不過,那時候影相冇?家咁隨意,「那時候菲林又貴燈膽又貴,每格菲林都好珍惜,要好有把握好有價值的才會影,有時潛完36張也拍不到。」影相都未夠,佢仲要拍片!「當時比較流行的是8米厘和16米厘,8米厘有潛水箱,但非常貴,16米厘更是無出產,要靠自己做。」熊秉寬打開木箱,掏出一個似係用來裝海味的膠箱,但拎上手沉甸甸的,就是當時花了兩個月時間做的16米厘潛水箱,「1967年當時的漁農署知道我們海龍會有玩攝影的,於是邀我們到南中國海中沙、海倫潮(或稱一統暗沙)一帶進行考察,拍攝水下的情況,幫助漁業發展。」當時只在香港潛水的熊秉寬,被海倫潮清澈如玻璃的水和大量魚群所震撼,至今念念不忘。潛足66年,朋友粗略地為他計算,估計應該已潛水超過2萬次。而海底66年來的變遷,他也看在眼裏,「現在大魚確實是少了,50至60年代魚很貴,很多人吃不起,即使捉到也不會太濫吃,60年代後期遠洋漁船發展,捉到很多靚魚回來,人們生活又安定,生活水平提高,供應又多了,開始大量吃魚。當時用到魚槍、炸藥甚至用到電來捉魚,嚴重破壞了生態。後來大陸實施休漁期政策,加上2013年香港開始禁止使用拖網捕魚,的確見到有些好耐無見的魚種返來。」



熊秉寬儲齊整套經典的Nikonos系列全天候相機。

熊秉寬於60年代花了兩個月時間自製的16米厘潛水箱,到今日佢仍然有信心可以帶落水,只是已買不到16米厘菲林。

好多人唔知香港曾經生產過調節器,這就是當初用兩隻不銹鋼碟合埋製成的設計。


以車胎和玻璃製成的潛水鏡。

望落現代水底攝影裝備比以往誇張得多,但事前事後的準備功夫卻要麻煩得多。

熊秉寬身上的海龍會風褸超過40年,身上貼滿不同潛水會的繡章,見證香港潛水歷史。

記者:曾冠輝攝影:梁志永編輯:梁浩維美術:楊永昌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703/2007440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805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