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女版賈伯斯 靠60元產品身價破千億

2014-10-20  TCW
 

九月底,《富比世》(Forbes)公布今年度「美國四百大富豪榜」。入榜名人與名次順序變化不大,但有一個人物超吸睛:全球最年輕的白手起家女富豪荷姆絲(Elizabeth Holmes)。

SARS刺激,輟學創業

荷姆絲今年滿三十歲,是二十一世紀輟學執行長代表之一:十一年前,她還只是史丹佛大學大二生,一趟新加坡研究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之旅,觸發她離校創業念頭;如今身價已高達四十五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千三百五十億元),名列美國第一百一十一位有錢人。

早在六月中,《財星》(Fortune)雜誌就認定荷姆絲即將「改革健康醫療產業」,主要是她創立的治療諾(Theranos)很有機會帶領一支五百人兵團,打出單價僅兩美元至五美元(約合新台幣六十元至一百五十元)不等的產品,顛覆七百三十億美元的血液檢測市場:不僅檢測系統獲最大連鎖藥局採用,兩百多樣檢測項目也納入公立醫療保險給付範圍。

價格低廉透明、採樣無痛感,這兩大特色堪稱治療諾的最大優勢,也是荷姆絲一開始投入創業就希望有朝一日能破除的不良傳統。

史丹佛教授羅伯森(Channing Robertson)回憶當年投資荷姆絲的歷程:在一個秋天,這名「大女生」突然現身辦公室,一開口就說:「我們來開一家公司吧。」隨即說起她在新加坡學習檢測SARS時,繁複的手續激發她想要發明一種貼布,除了釋放藥劑外,還可監測並記錄患者血液特定指數。

他自承,三十三年教學生涯「閱人無數」,卻還是被十九歲的小妮子打動:「就我的經驗來看,她化繁為簡的能力獨樹一格。」就這樣,他立刻同意支持「女版賈伯斯(Steve Jobs)」創業,至今仍擔負指導者、資深顧問。

荷姆絲棄學從商的決定完全沒鬧出家庭革命,因為她九歲起就常常對父親說:「我想在我人生中發現一個全人類從沒有想過可以辦到的事情。」因此一旦她確立人生職志,父母也很乾脆的把大學學費準備金轉成她的第一筆種子資金。

儘管治療諾備受市場強力吹捧,但《財星》提醒,實驗室成果在大量商品化的過程中經常無法兼顧品質,而且跨國企業一再祭出專利訴訟官司,也將成為它保住醫療檢驗界明日之星光環的最大障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070

登頂心法 從四種身分,拆解他的經營哲學 最溫柔的狠角色 連狂傲賈伯斯都被他收服

2015-03-16  TWM
 
 

 

他不住豪宅,不愛美食,每天清晨四點半起床,幾乎過著苦行僧般的生活,為的是脫離身為少數的恐懼,登上權力頂峰,改變世界!

撰文‧林宏達、何佩珊

三十年前,他只是美國南方小鎮船廠工人之子;三十年後,他是全球高科技產業之王。

他的一項決定,就能影響台灣的GDP(國內生產毛額)數字,但直到今天,比起站在台前的賈伯斯,庫克更像是站在幕後的影武者,了解他的人,少之又少。比起賈伯斯,庫克更像一個謎。

他一人獨居,生活簡單,鮮少談論自己,他頻繁在全球媒體前曝光,卻少有報導能揭露他的內心世界。為了解開這個謎,本刊記者赴美國矽谷採訪,同時分析數十萬字和庫克有關的報導資料,最後看見的是,一位深諳謀略的企業戰士,他憑著執行力,一步步擊敗強敵,站上高峰。

自律!過著鋼鐵般的生活

每件事都要能控制,包括欲望故事,要從庫克的家開始說起。飛行十一小時後,三月七日,星期六早上九點,本刊記者來到了庫克位於加州舊金山Palo Alto市 Webster街上的家,他是七千億美元市值公司的執行長、身價一二五億美元,資料都說,庫克極度保護隱私,但是這裡門口沒有警衛、沒有隔開群眾的大片草坪,和臉書創辦人祖克柏買下左鄰右舍,保護隱私的作法相比,這棟小房子真是庫克的家嗎?

這棟房子門面不過二、三十公尺寬,離Palo Alto市中心的大街不遠,附近多是五、六十年歷史的老房子,從外觀判斷,二層樓高的房子,室內頂多六、七十坪,沒有車庫。同行的朋友告訴我們,有些Google工程師,會到附近地價最貴的Atherton買房子,「那裡的房子,基地至少一英畝(一二二四坪) 起跳。」朋友說,庭院深深,外人根本看不到裡面的動靜,比格局,這裡遠不如許多台灣大老闆的豪宅,注重隱私的庫克,怎麼會住在這裡?

就在我們猶疑之間,一輛BMW七系列的轎車緩緩駛來,庫克就從屋內走出,周末早上,庫克一身輕裝,手上拿著一套西裝,似乎準備去公司加班,過去和庫克有關的故事,開始一個個串聯起來!

這裡,就是他控制七千億美元蘋果帝國的起點。庫克要求他生活中的每件事,都要能控制,包括他自己的欲望。

他過著如鋼鐵般、紀律嚴格的生活,在矽谷,媒體經常報導庫克儉樸的生活:每天清晨四點半起床,在家裡一樓健身、準備工作,為了星期一的會議,他在星期五和部屬開一次會,星期天睡前再開一次會,推敲清楚每個行程的效益,每一分鐘都要精確控制。

庫克並不重視吃,他經常造訪Palo Alto麥克阿瑟餐廳,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有一次,他的部屬半開玩笑地說:「我可以替庫克點菜。」他在這裡最常點的餐,就是一份沙拉,一份魚肉,唯一特殊的要求是「醬要分開放」,庫克承認「我都是這樣吃。」WholeFood店員告訴我們,庫克經常自己到街上的超市買沙拉,這裡,也是蘋果創辦人賈伯斯、臉書創辦人祖克柏常造訪的店,連生日,他也只是一個人去洗車、逛超市,低調度過。

當地房仲告訴我們,他的房子,去年價值約二百多萬美元,庫克的鄰居,有史丹佛的外科醫生、美式足球選手,今年房價才升到三百多萬美元,價格還比不上台北市中心的一棟豪宅。

︽華爾街日報︾記者觀察,庫克從不透露個人生活,一個經典的故事是,蘋果推出iMove軟體時,賈伯斯要求高階主管們都拍一段生活錄影,賈伯斯拍了一段和孩子們的互動,硬體部門副總拍了一段在生日會上開的玩笑,只有庫克,拍的是小朋友在Polo Alto打工賺錢的故事,還是一點也沒透露生活細節。

當部屬:專挑賈伯斯不想做的事,成為他最好夥伴這棟房子的位置,其實正是庫克能升任蘋果執行長的原因之一。

一九九七年,庫克進入蘋果時,原本只是管理供應鏈的主管,在蘋果內部,這是近似「黑手」的工作,和賈伯斯重視的程式設計、工業設計相比,管理供應鏈既繁瑣又無趣,庫克的前一任,只做了幾個月,就被賈伯斯逼到離職。

庫克上任後,要求搬到賈伯斯辦公室旁邊工作,有任何問題,他都可以在第一時間,先知道賈伯斯的態度;庫克的家也是,這裡離賈伯斯家,走路只有十分鐘,就連買一杯咖啡,都可能會遇到賈伯斯,庫克的房子不大,不會因為房子比老闆的家還豪華,觸怒愛面子的賈伯斯。

無論他在全世界的哪個角落,都不會錯過每個星期一,賈伯斯最重視的主管會議,「他與CEO就像陰和陽,完全互補。」︽華爾街日報︾記者Yukari Iwatani Kan觀察,他與公司裡其他喜歡模仿賈伯斯的人不同,他專挑賈伯斯不想做、沒興趣做的事,讓賈伯斯少不了他。賈伯斯身邊雖然有設計天才、程式高手,但這些人都會瓜分賈伯斯的光芒,只有庫克,完全隱身幕後,和賈伯斯完全互補,最終成為賈伯斯最信任的人。

戰功!建立﹁牛奶哲學﹂

﹁追殺庫存的匈奴王﹂,改造蘋果供應鏈庫克替賈伯斯建立的第一個戰功,是成功降低蘋果的庫存,庫克經常告訴部屬他的﹁牛奶哲學﹂,「要把自己當成在酪農業發展。」庫克說,他極端痛恨庫存,「要喝一杯牛奶,最好的方法,是把剛擠出來的牛奶,直接送到桌上。」當時蘋果的生產系統效率低落,庫存堆積如山,庫克稱自己是「追殺庫存的匈奴王」,全面改造蘋果供應鏈。

當時,蘋果在亞洲的分公司,一年的庫存周轉率是二十五次,已經比過去一年七次到八次的水準大幅提升,庫克原本就以嚴格出名,部屬設定的目標,是提升到一年周轉一百次,開會時,庫克提出的目標,卻是一年庫存周轉「一千次!」(等於每天所有存貨要周轉二到三次),所有人都以為,他在開玩笑。

十八個月後,庫克讓供應鏈做到每天存貨周轉兩次,讓零件倉庫和工廠整合,生產出的產品直接寄給客戶;幾年後,庫克的團隊已經可以做到存貨周轉率接近「無限大」,這代表蘋果幾乎沒有庫存!

當客戶:他要求嚴格,讓供應商談判到崩潰在工作上,庫克靠驚人的意志力領導部屬,有一次,他長途飛到新加坡開會,十幾小時飛行之後,庫克只短暫沐浴,立即開會,一張一張簡報仔細討論,一連會議十二個小時,專為庫克訂的高級餐點都沒人動,連新加坡分公司的員工都累倒了,庫克還在繼續開會。

根據︽華爾街日報︾記者Yukari Iwatani Kan的觀察,庫克在高階主管間人緣不錯,因為他不像賈伯斯那樣喜怒無常,庫克彬彬有禮;但對內,他同樣以嚴酷出名,「在他的概念裡,維持現狀就是不能接受。」他對待供應商的風格,相當嚴苛,「他認為,合理的要求就代表妥協」,好幾次,亞洲供應商的代表在庫克的部屬面前,談判到崩潰,因為他們無法承受空手而回面對老闆的壓力。

嚴厲!不斷追問邏輯漏洞

答對一個問題,他會再問你十個庫克統御部屬的方式,不是像賈伯斯那樣當眾羞辱人,《財星》雜誌曾報導,他更常做的方法是,當他發現某人的報告有問題時,他會不斷追問報告中的邏輯漏洞,「如果你答對一個問題,他會再問你十個問題;如果你答錯了一個問題,他會再問你二十個、三十個問題,」一層一層深入,直到對方完全答不出來,會議室裡只剩下令人難堪的寂靜為止,「我看過他用問題把部屬『撕成粉碎』,」《財星》雜誌轉述庫克部屬的話說,「那一點也不有趣,非常不好玩。」他不用一個罵人字眼,就能讓部屬下次不敢提出不夠完美的報告。

庫克會提拔的是,像他一樣的完美主義者,蘋果的全球採購經理Jeff Williams,工作跟庫克一樣拚命,供應鏈一有問題,他就直接飛到亞洲,查明狀況,工作忙的時候,他甚至睡在公司;他也像庫克一樣節儉,剛到蘋果時,他開著一輛老舊的Toyota Camery,最終他升上蘋果的營運副總裁。

但蘋果的供應鏈團隊在內部得到的待遇,卻是相對較低,在公司裡,賈伯斯認為只有設計、硬體和軟體部門,才是「高級部門」,當設計部門在年末享用豪華大餐和高價禮品時,供應鏈管理部門只能到便宜餐廳,抽公司產品摸彩。

出身營運部門的庫克卻沒因此受限,他的營運成績受到賈伯斯青睞,工作四年後,賈伯斯把銷售部門也交給他管轄,接著,庫克一步步接收和創意無關的部門,如客服、電腦硬體部門,他把賈伯斯不喜歡做的事都攬在自己手上,二○○五年,他升上營運長位置,最終成為賈伯斯接班人。

當接班人:肅清敵手,用﹁金手銬﹂留住人才庫克接棒後,曾面臨領導危機,「在蘋果,沒有人怕庫克」︽TIM COOK︾一書中指出,庫克剛接執行長位置時,蘋果員工對未來發展十分悲觀,「蘋果要完了」,員工認為,蘋果是靠賈伯斯的魅力,才能把一群好鬥、權力欲旺盛、水火不容的高階主管湊在一起,有工業設計天才的伊夫(Jonathan Ive),有小賈伯斯之稱的福斯托(Scott Forstall),沒人相信庫克能駕馭這批天才。

︽華爾街日報︾觀察,當時獵人頭公司天天打電話挖角這批人,賈伯斯死後,伊夫一度灰心喪志,有意回英國發展,福斯托則是想尋找機會,把庫克拉下馬,取而代之。

庫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讓人緣最好、但長期被賈伯斯忽視的網路服務部門負責人升官,同時,他留人的第一步,就是向資深副總每人發十五萬股蘋果股票,這些股份像是金手銬,立刻增加人才跳槽的機會成本。

庫克知道,他不是賈伯斯,無法讓這群人互相惡鬥,拿出最好的成果;要領導這個團隊,他必須刺激人們互相合作,而不是互相競爭。好處也是,他不像賈伯斯高度渴望光環,他利用這一點,把自己的缺點,變成領導的優點。

他知道伊夫長期在賈伯斯的光環下,外人根本看不到他的設計天才,伊夫也擔心,沒有執行長支持,設計總監的位置將愈做愈小;他說服伊夫,沒有賈伯斯的干擾,反而是他全力發揮的機會,新的舞台,會給他在設計史上留名的機會,在庫克授權下,伊夫盡情做他想做的事,在舊金山買豪宅、出書,甚至得到英國爵位,交換他對庫克的忠誠。

庫克和福斯托之間,卻演變成一場惡鬥,福斯托對外放話,說他是﹁蘋果最重要的人﹂,福斯托在蘋果內部以善鬥出名,蘋果曾發生天線設計不良的重大瑕疵,福斯托搶先指責,是天線部門設計出問題,使部門主管離職,但真正的原因是,福斯托的軟體設計有瑕疵,他掌握蘋果iPhone的軟體核心,連賈伯斯都偏袒他。

一二年,福斯托負責的地圖服務出現重大瑕疵,蘋果股價因此重挫,美國媒體觀察,這次事件,讓庫克發動對福斯托的清除行動。︽華爾街日報︾記者調查,蘋果研發團隊事先早知道蘋果地圖服務有問題,福斯托可能瞞著庫克,不讓他知道產品瑕疵,但以庫克事事追問細節的個性,他放行地圖服務時,也未必對地圖服務的瑕疵一無所知,事件發生後,福斯托希望像天線不良事件一樣,讓庫克將此事輕輕放下,像賈伯斯一樣偏袒他,拒絕庫克要他道歉的要求,他以為庫克個性低調,不可能自己出面負責。

管理!掌握分配舞台權力

給有能力的人表現機會,嚴懲失敗者沒想到,二天後,庫克就用CEO的名義正式發函道歉,這封道歉信,就成了福斯托和蘋果的訣別信,一個月後,庫克要求福斯托辭職。他把原本屬於福斯托的舞台,分給早就渴望插手人機介面設計的伊夫和網路服務負責人庫伊(Eddy Cue)等人。

另一個被庫克炒魷魚的,是他上任後第一個聘用的高階主管布洛特(John Browett),他出身歐洲的大賣場通路,上任後,布洛特瞭解庫克緊盯數字的個性,嚴控賣場的銷售和獲利數字,他不但對通路進行裁員,還增加賣場的配件陳列,原本以為這可以討好庫克,卻沒想到這等於是挖掉蘋果的根,把蘋果精品級的通路服務,變成另一個大賣場,半年後,庫克火速要他離職。

從此,庫克的管理風格變得更加鮮明,他掌握分配舞台的權力,有表現的人,就有更多的表現機會,失敗者受到嚴懲。他從原本沒人害怕的營運長,一年多後,成為真正大權在握的CEO。

賈伯斯過世前一年,賈伯斯和庫克在蘋果總部會見三星集團接班人李再鎔,警告他,三星推出的手機,和蘋果的iPhone 3GS太過類似,兩家公司開始展開六個月的談判。

協商六個月後,三星竟推出了接近iPad的平板電腦產品,蘋果開始準備控告三星,考慮到三星是蘋果的重要供應商,蘋果決定再觀察一段時間。

但真正讓蘋果忍無可忍的是,三星在第二年二月,又推出更接近iPad的新一代平板電腦,一○年,三星手機出貨量,比前一年大增三一九%!前面的談判,其實只是在拖時間。

當時賈伯斯病重,他誓言要對三星發動「核子戰爭」,全力阻止三星模仿蘋果,由庫克負起對抗三星的責任。庫克一面和hTC、摩托羅拉談和解條件,一面在韓國、德國、日本和美國對三星進行專利大戰。庫克知道,法律訴訟無法消滅三星手機,只能拖慢三星的侵略速度,或是逼三星不敢進一步模仿。

這也是一場世界大戰,兩家公司同時在歐洲、亞洲、美國砸下巨資,發動法律戰和媒體宣傳戰,但真正的戰場,還是在手機市場上,去年三星高階手機銷量下滑,三星的施壓力道衰退,一四年八月,蘋果和三星撤消美國之外的所有訴訟時,庫克卻反將一軍,推出大尺寸的iPhone,殺入三星擅長的大尺寸手機市場,獲得大勝。

當同志:克服逆境,無懼社會的眼光庫克對別人嚴苛,對自己同樣嚴厲,究竟是什麼力量,驅使他前進?

一四年十月,庫克公開同志身分,信中他寫道,「身為同志,讓我對於少數群體的感受,有更深的理解,也讓我有機會去了解,身處其他少數群體中的人們。」他接著寫,「雖然,有時會感到辛苦與難過,但它賦予我自信去做我自己、走自己的路,克服逆境並無懼社會眼光。」他的同志身分,讓他注定一生都要對抗主流意見,他必須全力以赴,才能爭取做自己的機會。

出櫃!對抗主流意見

做好準備,走自己的路成就大事要了解他,必須回到一九六○年代的阿拉巴馬州,庫克小時候,美國南方仍普遍歧視黑人,有一次爆發大規模的黑白衝突,逼使庫克一家搬到別的城市生活;同性戀者更被歧視,在庫克就讀的大學,一旦同志身分曝光,甚至會收到陌生人寄來的死亡威脅。

在庫克辦公室的牆上,掛著他一生最崇拜的兩個人,羅勃.甘迺迪和金恩博士的照片。這兩人,羅勃.甘迺迪是活在哥哥約翰.甘迺迪(美國第三十五任總統)的陰影下,卻堅持走自己的路,支持黑人民權運動,最後被刺殺身亡的悲劇英雄;金恩是領導黑人,堅持反對暴力對抗,成功改變美國的歷史人物。

庫克在公開信中寫道,「在許多地方,身為同志可能會遭房東驅趕,或被禁止探望生病的夥伴與分享他們的遺產。有無數的人,特別是孩子,只因為他們的性向,而每天都飽受恐懼與欺凌。」現在阿拉巴馬州法院,仍為反對同志婚姻和聯邦法院進行法律戰,可想像庫克成長過程裡,早已習慣對抗主流,他的高度自律,是提醒自己,要走自己的路,成就大事,就要做最充分的準備。

他最欣賞林肯的一句名言,﹁我會做好準備,直到我的時代來臨。﹂這句話,也正是他職業生涯,最好的說明,如今在蘋果乃至於全球,庫克時代的確已經來臨了!

公開同志身分,伴侶力挺庫克出櫃之後,美國《大西洋月刊》報導,庫克的伴侶,是今年37歲的亞裔美籍人士班傑明(Ben Ling)。他擁有史丹福大學資訊工程博士學位,在Google和Facebook都工作過,還曾擔任臉書的開放平台總監。

庫克出櫃後,班傑明在Twitter上發文,「謝謝你勇敢說了出來。」標註庫克的Twitter帳號,公開力挺庫克。

《哈佛商業評論》特別分析庫克為何要公開出櫃,文章指出,庫克承認同志身分,證明不同性向,仍然能取得最高的成功,也能營造公司開放、包容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庫克從此不需要再孤身出席活動,也不用隱藏自己的私人生活,出櫃後的庫克,或許不會再是那個外表冰冷的庫克,而是內心情感豐富的男人。

名人一句話論庫克

謝金河(財信傳媒董事長):承先啟後第一能人,在賈伯斯之後,開啟更大格局。

童子賢(和碩董事長):

如果賈伯斯是帶領蘋果演出《出埃及記》的「摩西」,則庫克就是助手與繼承人「約書亞」。

堅韌、沉著而有毅力的「約書亞」,把先知的遺志貫徹成功。

溫肇東(政大科管所教授):從結果來看,庫克是成功接了這一棒,該有的布局,該有的業績,都已做出來;但下一個產品在哪裡,還有待觀察。

陳慧明

(瑞銀執行董事暨投資研究分析師):務實、善規畫、少權謀。

伊夫 Jonathan Ive (蘋果設計部門資深副總裁):賈伯斯是為設計瘋狂的人;相比之下,庫克的風格是仔細思考所有細節,甚至會測試所有他認為重要的事情。

採訪後記〉

平民小宅門口 捕獲野生庫克「我們去採訪庫克的家!」在編採會議上,同事提出了這項提案。雖然我十分認同從全新角度,去解構這個全球最有權力的CEO,但心裡卻忍不住想:「怎麼可能?」同事提出問題,「這個全世界科技業最有影響力的人,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過去台灣媒體幾乎沒有對庫克的近身觀察,我們立即決定出發,去了解這個對台灣科技業擁有巨大影響力的人。

這個題目,只有一個星期的作業時間。當我飛抵矽谷,好不容易來到那個「據說」是庫克家的地址,這棟房子毫不起眼,位在一般街區,大小比一般的人家更小,這裡是矽谷中心,這樣的房子,甚至是有點寒酸,第一次來的時候,裡面沒有任何動靜,庫克真的住這裡嗎?

時差混雜著失望與懷疑的心情,讓我一夜難眠,第二天起了個大早,我們決定再試一次。

陽光撒落在兩旁滿是花草樹木相伴的Webster 街道上,這時一輛BMW緩緩靠近,我們已經知道庫克的座車是BMW七系列,半開玩笑地猜:「嘿,庫克回來了!」但駕駛座上坐的,是一名黑髮男子。

沒想到,幾分鐘後,庫克打開家門,出現在我們眼前,也許是家裡太小,停不下大車,庫克只好走到門外上車,星期六早上,他手拿西裝,像是要去加班,外界對他個性的形容,得到印證。

一次次的走訪和近身觀察,從他的住家、居民與店家的口裡,我們確實感受到庫克低調且獨特的風格。

(何佩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8421

他撫慰人心的力量,連賈伯斯也推崇 動畫教父帶領皮克斯 30年好點子不斷的祕密

2015-07-13  TWM

 


他撫慰人心的力量,連賈伯斯也推崇 動畫教父帶領皮克斯 30年好點子不斷的祕密     

在「動畫教父」卡特莫爾的領導下,皮克斯始終保持動畫界的王者地位。

祕訣在於,皮克斯獨創了一套創意管理機制,讓創意人才放下身段,彼此合作,激盪出一部又一部藝術價值和商業收益兼具的好作品。

而創意管理的推手,就是皮克斯創辦人之一、擔任總裁的卡特莫爾。

撰文•鄧麗萍

打造出史上第一部電腦動畫電影、被譽為美國最有創意公司的皮克斯(PIXAR),有三位靈魂人物:現任總裁艾德.卡特莫爾(Ed Catmull)、創意長拉薩特(John Lasseter)、已故蘋果創辦人賈伯斯。

一九八六年,賈伯斯收購盧卡斯影業的電腦繪圖部門,與卡特莫爾、拉薩特重組皮克斯,開創電腦動畫新紀元。二○○六年更成功與迪士尼動畫部門合併,成為全球動畫霸主。

皮克斯的創意,到底有多厲害?

二十多年來,皮克斯推出了十五部動畫電影,從一九九五年的創業作《玩具總動員》到第十四部《怪獸大學》,從未失手,每一部電影皆打入影史票房總排行榜前五十大,累計票房超過八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二二五○億元)。第十五部︽腦筋急轉彎︾︵Inside Out︶被譽為皮克斯最富創意的作品,剛在美國上映,當周就創下影史原創電影最高開片成績。不僅如此,皮克斯的每部作品都是電影獎常客,至今拿下七次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與七次金球獎,堪稱商業與藝術的雙贏。

而電腦繪圖技術背景出身的卡特莫爾,也因為《玩具總動員》首創把2D影像轉化為3D動畫,奠定了他「動畫教父」的地位,成為純電腦製作電影的發明人。

製造安全感

自由發揮靈感,保有原創想法但身為皮克斯動畫總裁,卡特莫爾更大的成就,在於他打造的創意工作環境,讓皮克斯能夠持續創作好故事,讓創意可以透過管理方式延續下去。

一家成立二十多年的老企業,要如何讓靈感和創意源源不絕?

卡特莫爾去年出版自傳《創意電力公司:我如何打造皮克斯動畫》(Creativity, Inc.)(中文版今年五月由遠流出版),入選《金融時報》與麥肯錫推薦的年度最佳十六本商業書。

而在這之前,《哈佛商業評論》則以專文介紹了卡特莫爾為皮克斯建立的創意管理模式。

日前,卡特莫爾接受《今周刊》越洋電訪,針對創意管理,進一步提出獨到見解。

「我深信,每個人都很有創意。」卡特莫爾開宗明義指出,創意,面對的最大問題是,常常一個不小心就被環境扼殺。因此,創意管理,就是建立一個能夠讓人自由發揮創意的工作環境,製造安全感,讓每個人能夠保有原創的想法。

一部動畫,包含成千上萬個點子與創意,從台詞、角色設計、場景配置、色彩和光線設計等,都需要團隊合作。身為舵手,卡特莫爾最厲害的地方是他獨創的機制和氛圍,讓一個個自視甚高的天才,願意放下身段,彼此合作,產生加乘效應,皮克斯因而長盛不衰。

這套稱為「同僚督責(peer-driven process)」的機制,精神在於建置一個團隊相互支援體系,協助有企圖心的聰明人共事。卡特莫爾透露,「同僚督責機制」包含四項原則:首先,「創意不是仰賴新點子,而是人與人之間的化學作用。」卡特莫爾認為,想要鼓勵創意,必須先製造對等的討論基礎,讓同事平等對話,而非上司對下屬或導演對工作人員的溝通。

第二個原則是,在腦力激盪會議中,必須移除權力架構。「如果負責報告的人,感受到會議室裡可能有人會否決他的想法,他的防衛心就更強烈,唯有移除權力架構,才能讓他們更願意敞開心房來討論。」為了減少同事間的溝通隔閡,卡特莫爾換掉會議室的長桌,拿掉席位卡,因為「長桌難以溝通,席位卡暗示階級。」他希望打破隔閡後,任何職位的與會者都能自在地說出內心的想法。

勇敢提想法

不要老是做﹁沒意見先生﹂第三個原則,就是讓所有員工勇於提出及聆聽誠實的意見。不要老是做「yes man(沒意見先生)」。

卡特莫爾指出,每個人都各有強項,有些人長於動作片,有些人製作感情片很厲害;有的人對故事結構很在行,有些人則是藝術感很強。好的導演,會讓這些各有長才的人共處一室時找到平衡點。「我們能做的就是讓所有人無所畏懼,暢所欲言,讓好點子有機會呈現。」促進創意討論的第四項原則是,讓同事分享彼此的成就,形成全力支援的同儕文化。因為創意點子的產生,並不是某個人的發想,而是團隊裡每個人努力解決問題的成果。

政大名譽教授、創造力講座教授吳靜吉認為,皮克斯打破階級、建立信任文化,讓同事們可以博感情、飆創意,正是皮克斯能持續創造叫好又叫座影片的關鍵。

勇敢去冒險

即使可能失敗,也要不斷嘗試在皮克斯公司,創造力的定義,就是即使可能失敗,也要勇於嘗試。「不敢冒險和承擔風險,就不會有好作品。﹂卡特莫爾發現,許多組織死氣沉沉,沒有創意,就是因為多數成員不敢犯錯,不願冒險,缺乏快速復原能力。

「失敗是創新的必經之路。」卡特莫爾指出,皮克斯通常花費三、四年完成一部作品,在完成之前,可能有八、九個版本;這意味著,每個版本都有失敗的時候,但「我們的工作,就是不斷地嘗試。」對皮克斯而言,好的電影是觸動人心的故事,除了具有娛樂效果,也能夠連結人與人的情感。

而要培養觸動人心的能力,就必須身歷其境去感受和理解。舉例來說,在製作《料理鼠王》時,他們安排去一間餐館,了解廚房的運作;製作《海底總動員》時,他們就去潛水。

「《腦筋急轉彎》是講一個小女孩的腦海總部控制中心,如何指揮她的日常生活,我們就花了很多時間和腦神經科學家和心理學家討論,去了解人類如何思考、感情如何影響行為等。」卡特莫爾說,擺脫刻板印象,尋找新鮮事物,才能讓新點子注入故事。

不輕易放棄

堅守任務,維護創意管理文化卡特莫爾從小就夢想成為迪士尼動畫師,但他不會畫圖,最後靠著電腦動畫完成了夢想。即使投身動畫產業長達四十年,始終熱情不減。「創意不會因為年紀增長而老化。」卡特莫爾笑著說。

從未考慮退休的卡特莫爾說,創意是一種態度,也是觀看世界的方法。「即使一輩子在創意產業工作,資深的人也不會喪失創意。」賈伯斯曾與卡特莫爾共事超過四分之一世紀,他形容卡特莫爾擁有「撫慰人心的力量」。對賈伯斯懷抱知遇之恩的卡特莫爾,也把《創意電力公司》一書獻給賈伯斯,並在書中以專章回憶他所熟知的賈伯斯。

「我們在皮克斯的目標一直是創造能夠不斷延續久遠的文化,超越史蒂夫(賈伯斯名字)、拉薩特和我。雖然史蒂夫走得太早,拉薩特和我依舊會完成這項任務。」這是四年前,卡特莫爾在皮克斯對賈伯斯的追悼會上說的一段話。

迄今,年屆七十的卡特莫爾仍堅守這項任務,維護皮克斯獨特的創意管理文化,而且絕不輕言退役。

Profile艾德.卡特莫爾

出生:1945年

現職:皮克斯動畫總裁、

迪士尼動畫總裁

經歷:盧卡斯影業電腦繪圖

部門副主管、

紐約理工學院電腦繪圖

實驗室主管

學歷:美國猶他大學

資訊工程博士

創意不是仰賴新點子,而是人與人之間的化學作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612

搭上IBM,搶攻企業用戶市場 庫克救蘋果 竟找賈伯斯宿敵合作

2016-03-14  TCW

iPhone銷量下滑,讓庫克緊張,為補缺口,他把握商用市場、積極和IBM合作,設雙方專屬辦公室,還出錢招待對方受訓。

蘋果(Apple)挽救iPhone賣不動的最新招數竟然是:和宿敵「交心」。

一名身穿印有麥金塔電腦圖案白色背心、鮮橘色短褲的短髮女子,扛著一支大鎚子,奮力奔跑,眼前的「老大哥」透過螢幕說:「統一思想是更強大的武器……我們將會獲勝。」時,她擲出鎚子,摧毀了螢幕。

這一幕是蘋果的經典廣告〈一九八四〉。當年,蘋果成功的把對手IBM塑造成「壟斷的霸權」,自己則化身象徵「自由」的勇者,個人電腦(PC)和蘋果兩陣營從此勢不兩立,蘋果因此一炮而紅。

向宿敵伸橄欖枝派最強設計師幫IB M上課

三十年後,蘋果手上的鐵鎚子竟換成橄欖枝。前年七月,蘋果與IBM聯手宣布,將合作進軍商用市場,蘋果執行長庫克(TunCook)和IBM執行長羅梅蒂(VlrginiaRometty)還並肩合照,當所有人都懷疑兩者是否是玩真的時,一年半後的數字顯示,蘋果已藉此順利擠入商用市場(詳見第四十一頁表)。兩者的合作邏輯是,蘋果要藉IBM十萬名企業顧問,打入商用市場IBM,則看好蘋果的設計吸引力,想把自己的大數據和分析能力,融入在蘋果每一台行動裝置。庫克是這樣定義商用市場現在對蘋果的重要性:商用市場過去一年貢獻二百五十億美元年營收,雖只占蘋果總營收0.一二五%,和iPhone一年一千四百多億美元營收相比,這個數字讓人「無感」,但庫克仍力挺,「這不是嗜好,而是真正的事業。」

蘋果希望藉此彌補部分iPhone銷售量下滑缺口。投資銀行FBR分析師Daniel Ives認為,IT市場的格局正發生變化,老牌科技廠商須改變,此次合作就是標誌之一。有意思的是,這對雙方文化都是很大的挑戰。這是理念之爭,賈伯斯生前不僅痛恨IBM,也不屑收買企業客戶的心,他認為,蘋果只專注為「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人開發產品,但企業員工卻不一樣,因為是老闆決定他們要用什麼的。

過去一年半,為了合作,蘋果做出的第一個妥協是:把自己的專長教給宿敵。

IBM台灣行動創新顧問協理盧司堃,已兩次前往蘋果加州總部設立的專屬辦公室受訓,成員包括雙方各兩百至三百名員工,每次為期四至五天,「除了機票自付,其他全由蘋果埋單。」

為了確保設計保密,蘋果總部門禁森嚴是出了名的,連上廁所都要出示證件,但這次,蘋果卻派出最精銳設計師,傳授IBM員工最擅長的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課程,讓他們了解,蘋果是如何設計與找出解決方案。

IBM的回饋則是,以蘋果之名成立一個命名為「Mobile&Apple alliance」的全新部門,盧司堃是台灣分公司唯一一位加入新部門的員工,負責在台灣向企業客戶推銷蘋果產品。

打開手上的ipad,盧司堃秀出IBM專為蘋果開發的一百多款App應用軟體.其中一款專為零售業打造的App,「結合了蘋果定位技術iBeacon,店員可以知道,哪一位顧客停留在哪一件衣服前三分鐘不動,因而上前關心。」

盧司堃示範的App看似簡單,但它背後傳遞的訊息是:IBM是蘋果進軍商用市場的「接地氣」。擁有財星五百大企業客戶的IBM,最懂客戶要什麼,可以透過好的解決方案讓客戶埋單,而後者,也可以藉此學到蘋果的關鍵知識。討好企業客戶

允許老闆遠端刪員工文件但要讓企業客戶埋單,並非易事。

擁有二萬五千名業務員的全國前三大壽險公司,國泰人壽系統資訊部網路管理科副理盧正華說,「公司規模越大,枝枝節節越多,(蘋果)要打破舊制度(指微軟和英特爾的wintel系統),太難了!」

此外,「我們內勤有七千多部PC,這是多大成本?真要換,不可能一次換,若要分批換,我們要如何確保兩套設備系統同時運作不會出錯?」盧正華連珠炮的說。蘋果對客戶也有另一個妥協如:為了讓企業客戶放心,蘋果允許公司老闆可以遠端刪除員工iPad內的資料,但不能讀取內容。近期,蘋果與FBI槓上的「iPhone後門事件」,「它抵死不從,就是(向企業)宣示我是安全的。」盧司堃如此解讀此一爭議事件。

鬆口談價格從只講創新,到大談成本

只談創新不談價格的蘋果,甚至跟企業主大談成本優勢。如,過去,員工領到一台公司電腦,可能要花上半天認證與安裝軟體;現在,蘋果事先將序號輸入雲端,讓員工在開機五分鐘內把這些事情搞定。蘋果算出,採用Mac比傳統PC,每位員工可以省下二百七十美元的「技術支持費用」。

至於大家是否看好合作前景?至少,目前外資沒人看衰。適者生存,就是商場的邏輯。過去,為了搶進手機市場,蘋果可以把「電腦」從企業名稱中拿掉。這次要自救,蘋果還將做出什麼犧牲,但又不會傷害創新形象,後續,值得觀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9194

顛覆行銷》賈伯斯讚它「史上最偉大行銷公司」 痛恨廣告 如何變最會廣告品牌?

2016-07-04  TCW

「我還是不相信廣告的威力,一點都不。我認為,產品自會證明一切,否則就是假的,終究只有品質才算數。我無法想像有任何廣告文宣真能證明我錯了,或是改變我的思維。」說這話的人不是別人,正是耐吉創辦人菲爾.奈特(Phil Knight)。

弔詭的是,耐吉卻是史上唯二得過兩次坎城廣告獎(編按:全球規模最大、參與人數最多的廣告競賽)最佳廣告主的公司,也是艾美獎唯一拿下兩次最佳廣告獎的得主。

它的廣告詞「Just Do It」在一九九九年,被《廣告時代》(Ad Age)選為二十世紀最偉大廣告詞第二名。一九九七年,蘋果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甚至讚美耐吉:「是史上最偉大的行銷公司」。

何以一個不相信廣告、討厭廣告的人,卻經營出全球最會廣告行銷的公司?

法則一:賣態度不賣產品

第一支廣告,畫面裡「見人不見鞋」你一定看過許多企業的廣告,由代雷人或明星拿著企業主力產品,訴說這個產品的好處。但是,耐吉在一九七六年的第一支廣告,居然沒有出現耐吉唯一的產品「鞋子」。

就因為奈特不相信這套,因此耐吉的廣告策略一開始走的路,就與眾不同。

「耐吉在廣告裡從不講鞋子,不提氣墊,也不提跟其他人的不同,」賈伯斯分析耐吉在行銷上的獨特之處,「他們向運動員致敬,藉此告訴大家他們是誰、他們做什麼。」耐吉的廣告商、全球最大獨立廣告公司Wieden+Kennedy創辦人魏頓( Dan Wieden)回憶,當初耐吉找上他們做廣告,開宗明義就說「我們痛恨廣告!」「因為他們長期跟運動員合作,不想用任何假掰或操控的方式溝通;這個精神貫穿所有耐吉的廣告。」耐吉問世的第一支平面廣告「沒有終點線」 (There is no finish line ),就是這樣的產物。廣告中有位跑者孤單的跑在奧勒岡的鄉間道路上,四周環繞著高聳的花旗松;旁邊文案寫著:「戰勝競爭對手相對容易,戰勝自己則是永無休止的投入。」整張廣告看不見一雙鞋。

曾在美國做過耐吉廣告、ppaper辦人包益民指出,耐吉之前的籃球鞋代表品牌如Converse,他們的廣告很重產品,代言人魔術強生( Magic Johnson) 和大鳥柏德( Larry Bird)手持運動鞋朝著鏡頭笑,目的在為產品背書,是一種產品導向的溝通語言;「而耐吉不賣東西,在傳達思維。」溝通產品,具體好辨識,但溝通概念,要如何具體?

奈特認為,一個概念必須在二十四個字之內被溝通,否則現在的世界過於複雜,訊息很快便會被淹沒,無法打進消費者。這也解釋為何耐吉的形象廣告詞,都是接近口說的slogan (標語)。

法則二:用挑釁凝聚注意力NBA禁止喬丹穿的鞋,大賣1.3億美元奈特認為,要喚起情感連結才能喚起消費者的行動,否則看廣告只是一種移情作用。其中最能激動情感的,就是用叛逆溝通。

耐吉簽下喬丹,讓他穿著喬丹一代亮相,就是最佳範例。

一九八四年,耐吉用高於市場代言人十倍的價格(約一百萬美元)簽下喬丹當代言人,這麼高價一定要有點不同,於是耐吉為喬丹設計出黑紅相間的喬丹一代籃球鞋。當時NBA規定,球員穿著球鞋必須是黑白相間,不能有其他顏色,喬丹穿喬丹一代上場打球等同違背聯盟規定,只要喬丹出賽,耐吉每場被罰五千美元。

隔年,耐吉推出一個三十二秒的廣告,喬丹足蹬喬丹一代拍打籃球,旁白說:「十月十八日,NBA不讓喬丹穿上場,幸運的是,NBA卻阻擋不了你。」那一年,喬丹一代銷售額為一億三千萬美元,成為當時史上最暢銷運動鞋。

法則三:讓神回歸普通人

拍籃球之神親口談失敗、詹皇加油打氣畫面運動行銷找代言人,耐吉不是第一人,但讓它與眾不同之處是:讓距離遙遠的運動員,呈現普通人的一面;「看人的共同點,不是人的差異點」,包益民說。

例如,曾經有一支喬丹的廣告,集合他場上失誤的畫面,由喬丹自述自己曾經經歷九千多次投籃失敗、輸過三百多場球,經歷一次次失敗,這就是他成功的原因。

又例如,前年籃球皇帝詹姆斯回歸家鄉克里夫蘭騎士隊,耐吉在球季開始前同步推出兩分半的廣告「在一起」 ( Together),廣告裡詹姆斯在球場上與隊員聚攏打氣,然後把全城凝聚在一起。

這些例子都在說明一件事:偉大的球星不是紳,而是我們身邊的人。

耐吉的這些做法,不是只出現在廣告裡,就連耐吉的總部都把這些球星,當成是身邊的人。

走進耐吉位於美國波特蘭的總部,奈特說:「我環顧所有的這些建物,看到的不是建物,而是殿堂。」這裡的各建築物走道,都掛有巨幅旗幟:超級運動員、傳奇、巨星和巨頭的動態照,他們把耐吉提升為不只是品牌。

哈佛商學院教授、現任文化策略集團總裁( Cultural Strategy Group )霍特( Douglas Holt)分析,耐吉能夠超越品牌而變成時代印記, 其口一個關鍵因素是:它利用代言人迅速建立起與消費世界的關係,而代言人所訴求的不是財富或權勢,而是普世個人價值。

不相信廣告的奈特,一開始當然不知道他的個人堅持,竟意外翻轉了廣告世界的法則,但這些累積與廣告行銷手法,卻因為一次失敗,才真正讓耐吉脫胎換骨,從只注重產品的公司,在九〇年代後成為稱霸世界的行銷大師。

以前,只專注研發敗給一雙會解體的鞋後,

才開始學親近消費者

奈特深信產品力,因為他的成功,來自「為專業跑者打造專業鞋款」、由上而下的銷售策略,他讓一九六〇年代不流行跑步的美國消費者,開始穿運動鞋通勤,跑鞋市場大開,營業額從他一九七二年創辦時的三百二十萬美元,到一九八六年營業額破十億美元,成長超過三百倍後,開始停滯不前,其中最大的威脅,來自有氧運動。

當時耐吉高階主管的另一半都瘋迷有氧運動,人腳一雙銳步( Reebok)的有氧運動鞋,其中包括奈特合夥人鮑爾曼的太太;她甚至親自打電報給耐吉設計總部,建議開發有氧運動鞋。

奈特並未忽視新興的有氧運動趨勢,只是看在耐吉研發團隊眼裡,銳步的有氧運動鞋材質差、穩定度低、容易壞,完全不合格。於是耐吉推出專業的有氧運動鞋款和休閒鞋,且購併高單價休閒鞋品牌Cole Haan,卻對停滯的業績毫無幫助。而且耐吉在一九八五年出現連續兩季營收衰退,一九八七年更將龍頭寶座讓位給銳步,成為上市七年以來最嚴重的一次失敗。

失敗,竟是因為成功。

「我們過去深信,如果讓最好的運動員穿上耐吉最好的鞋,我們不會輸,現在銳步竟然用過軟、會解體的鞋子超越了耐吉。」當銳步公布營業額超越耐吉的那天,奈特沮喪的說:「因為女性消費者說他們的鞋穿起來舒服,如果壞了就再買一雙,跟我們想得截然不同。」失敗,也刺激奈特和團隊通盤檢討,發現現在的失敗植基於過去成功的原因:專注於產品科技,忽略大眾市場的需求,也缺乏跟大眾市場溝通,要補強這一塊,必須靠行銷。

「專注產品是品牌起步該做的事情,現在我們離起步甚遠,」奈特告訴《哈佛商業評論》:「現在應該從了解消費者是誰以及品牌代表的意義,開始學習所有親近消費者的事。」在耐吉輸給銳步一年後,奈特這個創辦人為耐吉灌注的強烈個人特質,塑造出「Just Do It」這句話。

在這句響亮口號的幫助下,耐吉的銷售量不斷提升,終於在三年後超越銳步,重新奪回全美第一大的寶座。從此,耐吉不斷加大行銷上的力量,再也沒有其他運動品牌,能夠撼動耐吉的地位。

為信念,不惜換掉接班人執行長被fire,因為看新廣告問「為何沒產品」奈特式的行銷理念,成了耐吉強大企業文化的一部分,甚至還搞掉了奈特自己欽定的第一個空降執行長接班人培瑞茲( Bill Perez )。

由於奈特想翻轉耐吉內部高階主管皆出自原有經營團隊的傳統,二〇〇四年,他從一家消費性化學品公司挖角培瑞茲接替他,擔任耐吉的執行長,培瑞茲也是第一個空降的外部高階主管。

培瑞茲進入耐吉後,除了他事事要求數字、KPI讓員工感到不耐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他無法理解耐吉的行銷手法。

一位耐吉內部員工透露,在一次廣告會議上,培瑞茲看完新出爐的廣告,劈頭就問行銷總監:「為什麼裡面沒有產品?為什麼只有幾句話?」讓行銷總監哭笑不得。

耐吉的行銷賣得不是商品,而是精神和態度,如果無法接受這樣的行銷內涵,就無法融入這裡的企業文化。

十三個月後,培瑞茲被奈特在董事會議上無預警解職,他換上由耐吉設計師出身的現任執行長帕克( Mark Parker)。

你賣的是態度、還是產品?

廣告界門外漢奈特,用耐吉的故事證明,打動人心的態度,絕對比產品更禁得起時代的考驗。

撰文者單小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951

黨內割席潮下不離棄普里伯斯包容人脈廣

1 : GS(14)@2016-11-16 04:51:31

普里伯斯(圖)是歷來出任共和黨全國委員會(RNC)主席時間最長的人,他善於待人接物,人脈極廣。他雖屬建制代表人物,但一直對特朗普不離不棄終獲得他的信任。44歲的普里伯斯來自威斯康辛州,在2007年成為最年輕的州黨主席後,再於2011年當選為RNC主席連任至今,在黨內主張平等與包容不同政見陣營。他雖然沒有華府從政經驗,但與RNC代表多支派系的168名成員關係良好,又與份屬同鄉的眾議院議長瑞安是親密盟友,絕對有助特朗普政府施政。


熟悉華府政治

至關重要的,是普里伯斯在競選期間不但長伴特朗普左右,更在爆出「下流聲帶」醜聞激發黨內割席潮、傳黨會放棄他保國會之際,他堅定不移與特朗普的親信一起「拆彈」,是特朗普在大選前僅餘的共和黨建制派支持者。最終,他獲得特朗普信任並委以重任。前共和黨顧問陳仁宜(Lanhee Chen)認為「這是一個很棒的決定」,指特朗普認識到要由熟悉華府政治的人輔政。但有批評指普里伯斯過去一直是「圈內人物」,不符特朗普選前稱要「淨化華府」的主張。美聯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115/1983390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550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