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蘋果告宏達電劇情 會在農業上演?

2011-10-03  TCW




全球正因為蘋果(Apple)控 告三星(Samsung)、宏達電等而掀起一波波專利大戰,未來在台灣,包括稻米、蔬果等農作,也可能成了包含孟山都(Monsanto)在內的跨國公司 「種子專利」的瞄準目標。

「現在台灣的糧食自給率在三○%以下,如果很多作物有專利,以後大家不能種植,那大家要吃什麼東西?」白米炸彈客、248農學市集創辦人楊儒門,在經濟部 智慧財產局最近一場開放植物專利公聽會上,拋出爆炸式發言。

由於開放植物專利影響層面廣泛,不只楊儒門,該公聽會也吸引不少產官學界出席,連美國在台協會也派人到場聆聽,重要程度可見一斑。

事關台灣糧食自主權,讓台灣稻米、蔬果、蝴蝶蘭等植物引發專利問題的主角,正是目前完成一讀,最快今年十月立法院新會期開始就會審議過關的「專利法修正草 案」。

專利權是一種「屬地主義」(territoriality principle),專利的排他權只在核准專利的該國地域內有效,如美國專利便不能在台灣主張專利權,外商除非在台申請專利,才能在台主張專利。一旦現 行專利法修正草案三讀通過,未來外商在台就能申請植物專利,農產品商場恐化身成新專利戰場。

為保障研發成果、促進產業升級,農委會二○○五年六月就決議開放動植物專利保護;同年八月,行政院生物技術產業指導小組再決定擴大開放植物專利。歷時六年 的專利法修法,現階段卻陷入膠著。

鎂光燈焦點在於,將植物納入專利保護,對台灣是利大於弊,或弊大於利?

利益論點:刺激研發引進外國技術有助增商機

主張利大於弊者認為,開放植物專利有助與國際接軌、促進研發。按智慧財產局「開放植物專利政策說明」,開放後有助台灣引進國外技術,本國研發成果也能獲專 利保護,加速生技產業發展。

智慧財產局認為,目前國內外公開種植、販售等植物品種,因喪失新穎性,依法不能取得發明專利,也因此開放植物專利,不影響種苗公司或農民現階段使用品種。 既然植物專利不溯及既往,未來在自由市場經濟機制下,如果專利權人的植物專利不具競爭力,或要求授權金額過高,在市場自然乏人問津,意即植物專利國際大廠 在台未必有競爭優勢。

另方面,智慧財產局近十年專利案件分類統計數據顯示,生物技術專利核准件數中台灣人申請案已從約三成成長到近五成,研發實力不惡,開放後台廠可享植物專利 商機。

弊害論點:自取滅亡種子與糧食自主權難掌握

主張弊大於利者則認為,一旦修法通過,對產業、生產者、研發者、消費者都有不利影響。

從產業與生產者立場來看,台大農藝系教授郭華仁認為,植物研發包括品種、非品種(藥用成分、開花技術、基因轉植等)兩大項,目前「非品種」的相關生技研發 已可用其他專利保護,「開放後也不會對生物科技有更多好處,因為大部分都已經能申請專利了,」至於「品種」方面,則有超過九成九植物都納入《植物品種及種 苗法》的品種權保護,專利保護可說多此一舉。

專攻專利法的台大法律系教授謝銘洋則以過去學名藥開放為例,一旦開放,國際大廠可挾專利優勢快速占據市場。他指出,過去台灣一九八○年代開放醫藥品專利, 其後國外藥廠紛紛來台申請相關專利,墊高市場進入障礙,現在台廠不論開發新藥、學名藥等發展也因此相對受限;反觀印度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仍動 用保留條款延後十年開放醫藥專利,保護國內製藥業,如今製藥業已是印度另一新興產業。

他補充,美國開放基改玉米、大豆等優勢品種,卻造成最後較弱勢的原生植物品種被打敗,推論開放植物專利,國內原生種可能因此消失,將付出更大代價。

「掌握種子就可掌握世界,」郭華仁說,目前包括孟山都在內,世界十大種子公司已掌握七成國際貿易種子,他認為最壞劇本是,台灣逐漸喪失種子與糧食自主權。

「我們不能夠說它不會賣,就開放它來申請,基本上一開始就不要讓它來用專利壟斷,」郭華仁解釋,儘管開放專利影響並不立即,但這種集中是慢慢來的,只要開 放腳步就會加快。

各界反對聲浪大玩不起價格戰與侵權官司

對消費者來說,開放後的衝擊則可能反映在價格上。「糧食,不應該被控制,」楊儒門指出,全球糧食缺乏,當越來越多植物品種取得專利,授權金可能墊高種子、 作物成本,最後回過頭增加消費者負擔。

就連研發者也跳出來反對。台灣種苗產業的重要代表、中華種苗學會理事長楊佐琦就在公聽會上發言,專利範圍太大,假設開放植物專利,育種者可以研發卻不能用 在販售等商業用途,他擔心會影響未來育種研發。

而育種技術享譽全世界的蘭花產業,同樣不贊成植物專利。台灣蘭花協會理事長高紀清解釋,現有的品種權是農業社會產物,好東西大家生產。專利觀念不一樣,使 用前須經同意,否則就侵權,一旦跨國公司專利不斷擴張,將限制台灣蘭花育種者研發新品種,衝擊上百億元蘭花產業。

反觀國際例子,儘管目前美國、歐盟、日、韓等國開放了植物專利,但其他國家並非都埋單,如加拿大、紐西蘭、印度、中國等,均評估各自條件後選擇不開放,台 灣應更仔細檢視各層面影響,再決定是否納入。

衡量台灣現況,開放植物專利是否配套不足?因小失大?糧食問題茲事體大,主導農業政策的農委會、負責修法的智慧財產局,應三思而後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76

房地產市場會在兩三年內軟著陸—王石 世路勞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4077750101nrmf.html
萬科董事長王石(微博)(右)在達沃斯接受騰訊財經獨家訪談

今年的達沃斯論壇,來自企業界的中國嘉賓明顯減少,而萬科董事長王石吸引了最多的中國媒體的目光。

當地時間1月23日上午,王石來到了騰訊財經的達沃斯演播間,這是他因私人問題而廣受關注以來,首次接受媒體專訪。

面對騰訊財經對此的詢問,他回應道,「這個沒有什麼尷尬的,隱私問題我從來不談,以前沒有談過,現在不談,將來也不談。」

王石主要談的是房地產市場問題。對於房價,他對以謝國忠為代表的唱空、泡沫破滅論進行了回應,認為某種程度上謝國忠的理論是有道理的,房價與居民平均收入確實悖離比較大,但好在並不是全中國都這樣,主要出現在一線城市,而且針對一線城市,國家已經出台調控政策。

王石稱,這些調控政策已經起到了效果,如果能持續這樣微調,堅持下去,再有兩三年房地產軟著陸是可能的。

他同時認為,從長遠來看,真正的房地產發展是在城市化過程中,現在中國城市化過程中才過50%,「我相信中國城市化在達到70%之前,(房地產市場發展)是不會停住的。」

對於萬科銷售額在2012年達到1400億,成為全球第一個銷售額超200億美元的房地產公司,是否會面臨發展的瓶頸的問題,王石回應稱,萬科還會繼續增長,真正持續的增長會從2016年才開始。

王石的理由是,2015年,萬科將全面推行住宅產業化,從2016年開始,萬科會進入一個發展的新階段。

住宅產業化是指用工業化生產的方式來建造住宅,是機械化程度不高和粗放式生產的生產方式升級換代的必然要求,以提高住宅生產的勞動生產率,提高住宅的整體質量,降低成本,降低物耗、能耗。

王石認為,住宅產業化是必然的趨勢,但目前因為成本過高,以及建築施工工藝水平仍很落後,這兩大因素,在中國還只是剛剛起步。他認為,說萬科在「押寶」住宅產業化也可以,因為大家都認為必須要做綠色建築,問題只不過是什麼時候做。「從某種角度上你得押寶,只不過是萬科先走一步。」

對於萬科剛剛公佈的B轉H股方案,王石回應說,最主要的原因是B股已經失去了融資功能,證券監管部門也正在鼓勵如何激活B股。

B轉H也被認為是萬科國際化的一個佈局。王石說,去年萬科已經併購香港的公司,預計今年會在北美就會有具體的動作,第一季度在美國會有投資項目,然後陸續會在其他國家投入。

就在萬科接受騰訊財經專訪的當天,萬科置業(香港)與香港新世界發展(00017.HK)聯合投得新界區港鐵西鐵在線蓋荃灣西站六區物業發展項目,作價34.34億港元。這是萬科第一次在香港投得地皮。

王石還談到了自己在哈佛遊學的收穫,說最主要的是文化層面的學習,因為在中國做企業就是學習西方企業制度,但只有在文化層面學習後,才能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

他還透露,自己還要在哈佛學習一個學期,秋天后將去劍橋大學,然後是耶路撒冷。他說,自己未來的三分之一時間會作為一個大學的「教書匠」。

對於自己遊學期間如何管理萬科,王石說,萬科這麼多年形成了比較成熟的管理制度,並且一直根據情況變化在微調。他透露說,現在萬科CEO郁亮也在準備去登山,攀登珠穆朗瑪峰,他認為這不會影響到萬科的管理。(騰訊財經 張沉、劉中盛 發自瑞士達沃斯)

萬科押寶住宅產業化

主持人:這裡是瑞士達沃斯前方演播室,今天我們很高興請來了國內最著名的企業家萬科集團董事長王石先生,王總,您好。

王石:您好。

主持人:歡迎您又來到騰訊。剛才有個討論是閉門會議,我們沒有機會進去。我們看了之後感覺很熱烈。你們這次討論的是什麼話題?

王石:今天是達沃斯第一天的專場,談論的是中國的可持續發展。當然這個話題不僅僅是經濟,包括社會其他層面的內容。

主持人:您主要發表了哪些觀點?

王石:我談的還是以萬科作為一個案例來談一個企業如何面對面地考慮可持續發展是什麼。萬科這麼多年如何來做綠色經濟,做綠色環保,因為它本身不是每個人都發言,嘉賓討論,每個人給5分鐘的時間介紹你的看法。基本上講用了萬科的兩個案例。

主持人:哪兩個案例?

王石:一個是我們知道上個世紀1998年中央政府新的政策就是禁止砍伐森林,有一個統計數字,目前是60%的木材都是進口的。進口到中國的木材有將近一半,40%用到建築工地上和建築裝修材料上。比如說建築材料很主要的就是做木地板。建築工地主要用途是建築模板,比如說加強筋,模板之後混凝土,這個大量消耗木材。

中國現在是全世界最大的住宅市場,也在迅速地城市化,每年有1300萬人從農村移到城市,需要大量的建築,需要大量的住宅,需要大量的配套設施,這樣就消耗大量的木材。

當時我就意識到我們這樣大地消耗木材是不可持續的,就看綠色和平組織給我們什麼建議。綠色和平組織就安排了到亞馬遜的熱帶雨林去,在那裡待了一個禮拜。其中專門去了一個地方,拿過去的照片和現在衛星拍的照片對比,讓你非常非常吃驚。25年前還是完全綠色覆蓋的熱帶雨林,現在看上去像瘡疤似的。

當然同時令我驚訝的是,被砍伐的森林和中國經濟這樣的關係,也是和萬科的經濟模式有關係,顯然再這樣下去是不能持續的。所以萬科主動地採取減少能源,減少水,減少電,簡單來說就是住宅產業化。

這個在工業發達國家已經很成熟了。之所以在中國就是萬科率先啟動了,就是因為它需要的建築公司收費比較低,工人的技術熟練程度要求比較高,再一個是成本比較高。所以這幾個因素建築公司是不願意參與的,開發商又覺得成本高很多,所以實際上從2007年投放市場到現在,基本上去年工業住宅化的面積就是274萬平方米,相當相當大的一個數量。

當然這個作為萬科開發的數量,它也佔到25%。按照我的計劃,到2015年,原來是2014年,2015年全部複製。當然萬科不僅這樣做,在行業上來推動如何來減少木材使用。現在也和世界自然基金會簽訂了這樣的戰略合作,就是如何從減少木材到保護資源,對環境友好,減少能源消耗,可持續發展。

剛才是如何建,第二個案例是建什麼樣的建築。實際上真正的能源消耗在建築過程中,真正完成一個產品的消耗主要是在建築交付之後。我們無論是建築的住宅,還是寫字樓,還是商場,它在使用過程中就需要消耗電、暖、冷氣來支撐,實際上這個消耗的電要比建築過程消耗的電要大。而一般一個建築差不多50年到80年的時間。所以從社會每年的能源消耗來講,加上建設和使用過程中消耗的能源,住宅本身消耗的社會總能源差不多佔到25%到35%。建綠色建築住宅就更重要了。

中央政府住建部2007年公佈了綠色建築一星、二星、三星的標準,但是這個標準不是強迫的,有選擇性,也可以做,也可以不做。從標準到設計到完成至少兩年的時間,就是公佈之後到2009年全國只有一個項目達標。

主持人:是誰?

王石:當然是萬科。到了2010年差不多有24個單位,有一半是萬科的。2011年差不多上升到50多個,還是有一半是萬科的。去年的數字還沒出來,估計萬科會降到40%,因為更多的在申請,因為萬科市場佔有份額才2%。所以只要個別申請加起來就是很大的數字。

萬科市場才佔了2%。即使你百分之百都達標了,也就是這2%。就是說對整個節約能源,整個節省原材料是微不足道的,只有同行更多地接觸。

主持人:剛才您也提到了產業化,產業化您一直在推動。你覺得現在住宅產業化在中國還沒有很大的市場,在中國遇到了哪些瓶頸?

王石:瓶頸主要是兩個因素。一個就是成本。第二個是建築的施工工藝,需要重裝備中國這麼多年的住宅市場來講,更多的是亦工亦農,農忙的時候幹活,農閒的時候當工人。現在很多技術都是熟練工。第二個是重裝設備投入不多。這是第一個,設備的要求和對工人技術程度的要求。這是個瓶頸。

第二個是成本。因為你投入設備和新的工藝,成本就很高。

主持人:這樣的房子造價很高?

王石:房子造價比較高。但是應該說這兩年情況有所改善。第一,現在農民工的工資也上來了,第二個是短缺。所以你如果不用住宅產業化的方法,農民工你套不住。因為我們住宅產業化更多的是用設備。第二,現在政府也越來越重視環保,重視節約能源。在工業發達國家推廣住宅產業化政府給補貼的。華人居住的地方,香港、新加坡這些地區住宅產業化都給補貼。但是大陸這兩年像北京、上海、昆明、深圳一些城市也開始這樣做了,我估計下一步的力度會加大。所以應該說現在的市場不是很大,但是我預計在未來三年內,中國的住宅產業化、綠色建築會有一個非常新的局面。

主持人:這麼說也是萬科很重要的一步棋,就是把產業化押寶?

王石:也可以這樣說。可以說押寶。實際上面對未來大家都看到必須做綠色建築,只不過是什麼時候做。實際上從某種角度上你得押寶,只不過是萬科先走一步。

主持人:這有可能走對,有可能走錯,現在市場份額並不大,要是走錯了怎麼辦?

王石:錯是不會錯,可能是競爭力不是很明顯。一個是成本高,一個是消費者還不買賬。但是我相信中國城市環境的惡化,消費者也越來越注意了。本身消耗的產品技術成本高一點,當然對環境保護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說最近冬天中國北方的大城市,包括北京,連續長時間的霧霾,長時間的霧天氣,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空氣污染造成的。大家都知道一個是燃煤的污染,再一個是汽車尾氣,再一個是建築工地的揚塵。搞住宅產業化來講,在工地施工好了之後到現場基本都是封閉的,可以把對揚塵對空氣的污染降低一些。

主持人:剛才提到了住宅產業化,我們看到最近萬科從B股轉到H股,這是什麼動意呢?

王石:當然現在這個轉的過程還是走程序的過程,還不便多說什麼。但就B股轉H股或者B股回歸A股這是一個方向,因為我們知道這個品種已經不起融資作用了,恰好是這樣的時期,所以證券主管部門來鼓勵如何讓B股激活。

主持人:因為之前您好像在北大也做了報告在談住宅產業化這個話題,您覺得在國內像您這樣呼籲的企業家多不多?還不像新加坡、香港已經形成一種氣候了,大陸還不是很多,去年有四十幾家通過,但是還是比較少,為什麼呢?

王石:它是這樣的。像住宅產業化來講,提到這點應該是很可惜的。我們知道住宅是個工藝,但是它施工的方法,施工的工藝還有點粗糙,很多工人都是亦工亦農。我們知道住宅產業化來講,它就是講精度,講合理的系統的整合。實際上住宅工業和其他工業像電子工業、家電工業,可以說和它們相比相當相當落後,它們是早就完成了工業化的過程,在這個基礎上進步和競爭。

而住宅產業化還是在很初始的階段,正因為很初始,所以大家都無所謂。但是反過來真正重視起來,應該從初始到住宅產業化,這個並不是很多,畢竟它是很粗糙的。提高質量,並不是很容易的。再加上要達到日本住宅產業化,還有相當長的時間。但是像我們這樣要完成初級的過程並不是很難。所以我相信只要是國家重視,國家政策上進行這樣的限制,你必須做好。

第二個是給予鼓勵,你做了,我就給你鼓勵。你不做,我就不允許你進入。所以我相信在未來三五年,在中國房地產行業當中會有一個非常大的變化,不僅僅是住宅產品的質量會有很大的提高,再一個這個是和綠色建築、環保整個是齊頭並進的。
萬科真正持續的增長2016年才開始

主持人:萬科去年銷售額已經破了1400億,這已經是世界上第一個過200億美元的房地產公司。現在來說,像您提到住宅產業化,是您在給萬科找出路,還是您覺得這200億美元你們已經到頂了?

王石:在萬科成立20週年的時候2004年,我們當時預計十年之後到一千億,那個時候萬科的經營規模還不到一百億,實際上我們到了2010年達到了一千億,提前四年。一般來講過了一千億可能對這個企業就在玻璃天花板上了,再增長也會有限了。但是就我的觀點來講可能恰恰相反,因為萬科進行住宅產業化,進行綠色建築,到2016年的時候,我們剛才講2015年萬科整個住宅產業化系統完成,應該說萬科真正持續的增長是2016年才開始。

主持人:您那時候有估計它的規模有多大嗎?

王石:萬科是上市公司,你們記者怎麼推測是你們的事,你讓我來推測就非常不方便了。當然你可以推測一下明年萬科會有多少。我就說了,真正的增長,因為所謂的住宅產業化以合理的資源配置,合理的系統整合,真正的增長就是有質量,生產好的產品,均衡增長,因為本身這個市場是非常龐大的。我們知道中國雖然房地產是一個很傳統的行業,但是真正的房地產過程當中發展是在城市化過程中,現在中國城市化過程中才過50%。所以我相信中國城市化在70%之前是不會停住的。

主持人:您覺得房地產行業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王石: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主持人:但是我們覺得比較悲觀的情緒在瀰漫著這個房地產市場,包括以謝國忠為代表的,剛才您也提到說城市化有50%,將來可能達到70%,還有20%的空間。但是現在我們看到基本中國房地產業,像萬科、萬達,萬達當然是商業地產,這幾大巨頭的市場被大大地佔領,將來會不會出現所謂的中國的寡頭時代,會不會這樣?

王石:是這樣的,所謂對房地產市場悲觀,可能你剛才提到經濟學家謝國忠,他的悲觀並不是說小房產商沒有空間,他的悲觀是泡沫要破滅。

主持人:您覺得這是個泡沫嗎?

王石:這是另外一個話題了。你提了幾家,是不是把其他中小房地產都擠走了?根據美國和日本市場的經驗,房地產是非常特別的行業。比如說互聯網、IT,有個騰訊,有個新浪,再有個搜狐,其他的就很難再進入了。包括連鎖零售有三四家大的,其他家就沒有空間了。房地產是不同的。房地產商的地域性非常非常強。所以第一你看不到非常成熟的跨國的房地產公司,基本都侷限在國內。第二個你也很難看到在一個比較大的國家,一個房產商在任何城市都有它的影子。比如美國前五大房地產公司,它們的市場份額加起來也就是16%。日本前五大加起來只有20%。中國現在加起來前五大有8%。所以它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即使它佔到20%,大頭80%還是中小房地產商的。

所以說很多民營的發展很悲觀,我覺得那是沒有必要的,因為這是行業所決定的。但是確實有這麼一個情況,你們發現在市場調整之後,市場不好的時候,大的發展商、專業的發展商就比較容易渡過難關。反而在這個時候它是在難關的時候擴充,它一定要搞專業化。房地產好做,我做房地產。股票好做,我炒股票。期貨好做,我做期貨。

主持人:剛才你提到一個專業化的問題,因為幾年前我訪問過您,萬科要做最後一個住宅開發商,萬科堅決抵製做商業地產,現在您還在堅持嗎?

王石:我從來沒說萬科不做商業地產,我只是說我們是不是要多元化。萬科主要是住宅為主。我說城市總有一天不需要住宅,那最後一套住宅是萬科做的。這是我說過的一句話。萬科從來沒有迴避過商業,但是我們不會把商業當作一個主流產品來做。這是非常非常明確的。

主持人:那就意味著萬科可能也從一部分商業的……

王石:一定會的,因為現在城市的綜合體,住宅只是其中一部分,你不做,就等於你從城市退出去了。

主持人:之前跟咱們萬科的高管聊,說你們將來可能要做一個類似專業的養老的社區,有這種想法嗎?

王石:專門的養老社區,當然是一種新品種,也屬於住宅的品種之一。當然萬科會涉及。就我個人感覺來講,中國如何養老的居住往往和西方相比,中國養老社區搞得如何好,如何提供各方面的保障,這種情況我相信在中國也會有。但是在中國的更多的情況還是混合在一起,養老住宅不會獨立存在,更多的是在原來的混合社區專門開一塊給老人提供無障礙的交通設施,再提供更多醫療方面的保障和緊急救護的系統。這樣一個特點。我相信這個還是和技術生活和文化有關係。因為在西方來講,18歲之後就要獨立於家庭出去了,一直到老年的時候還是獨立。所以你不可想像在中國這樣一個地方,始終都是兩代人在一起,小孩上大學,恨不得陪讀去,這在西方是不可想像的。小孩讀大學,家長要陪讀,這是不可想像的。

我覺得在中國更多的老年社區是屬於孤寡老人,他沒有下一代,所以是一個單獨的社區。在中國當然也會有小孩,有第二代、第三代單獨住,喜歡獨立,但是我相信這不是主流。所以應該說萬科的重點是在原來的混合住體中增加這樣的設施,增加這樣的品種,增加這樣的服務,應該是這些方面同時在進行。中國市場非常非常大,既使一個很小的單獨的老人社區也會有很大的市場。

房地產市場兩三年會軟著陸

主持人:我們每次接觸萬科就感覺你們會看到很多未來的東西,現在看來萬科已經過了1400億,但是萬科這些年走來一直很平穩,包括去年房地產行業相對來說是低迷的,你們保證了20%的增長,你們靠的是什麼管理架構或者是什麼管理方法保證每年20%的增長,因為1400億足夠大了?

王石:萬科很主要的一個策略是,它是搞主流消費者剛性需求的。我們知道宏觀調控中更多的調控是投機性的押注,或者即使不是投機性的,投資性的,它也來給你押注,更多的是高檔消費。而本身中國城市化過程中,年輕人需要結婚生小孩的剛性需求是剛性的需求,這是很大的市場。

第二個就是萬科更多的集中在東南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發展。從地理分佈來講分四塊,華東、華南、環渤海、東西部。所以實際上各個不同的經濟圈經濟發展的情況也不一樣,所以萬科有四個經濟圈,有的可能是增長速度慢一些,有的增長速度快一些,至少每年都有平穩的增長。

第三個剛才專門提到了萬科堅持住宅產業化,堅持精裝修。

所以我們一方面看到這兩年宏觀調控對房地產市場有些影響,我們應該看到有什麼影響,對盲目開發的影響,對盲目投資的影響,但是對真正認真開發的,你瞄準這個市場的,應該是一個機會。這裡不妨回應一下你剛才提到的謝國忠對中國房地產前景的悲觀,從某種角度上他也是有道理的,因為現在這個價格和人均的城市收入是相悖的,甚至已經到了購買力的20年、30年的工資總額才能買到房子,甚至買不起房。但是好在第一不是全國都是這樣的,主要是在一線城市和部分二線城市,這就是為什麼中央堅持宏觀調控。這兩年我個人認為宏觀調控見效了。但是如果能持續這樣微調,再這樣堅持下去,再有兩三年房地產軟著陸是可能的。

主持人:你覺得兩到三年房地產會軟著陸?

王石:如果這個政策還有一個持續性。當然應該看到現在這麼多貨幣,所以當時要調控它確實非常非常困難。再加上地方要依靠土地財政。所以如何來繼續調整見效,應該是考智慧的。

主持人:我個人對萬科覺得很有意思,大家都知道您的個人愛好是登山,包括去航海,這麼大一個超大級航母,靠剛才說的三個東西來把控萬科往前發展,那麼日常管理是怎麼做到這麼細緻的?包括你要簽字。有的時候你在國外……

王石:要僅僅是簽字就比較簡單了,現在有DHL,要簽字是很快的。這個倒不是主要的。主要來講是團隊要制度,要系統,要監督。萬科這麼多年,相對來講比較成熟,當然我們也面對一個問題,萬科一直是這種組織結構,一直是在調整之後微調,但是我們又面臨著經濟到一定的規模之後,比如三千億、四千億之後,這個模式應該怎麼辦?剛調整完成過一千億,很快就會看到再有兩年就過兩千億。如果按照剛才講的2016年真正開始,那到這個規模來講三千億、三千五百億、四千億、四千五百億,它會是這樣的增長。所以我們現在這個架構,它一定不斷地進行調整。但是對萬科管理來講,順便可以告訴你,現在郁亮也準備去登珠峰去,不但是我在哈佛學習,他也準備登珠峰去。也就是說這個制度在這樣一個團隊這麼多年的培養下,應該是比較健康的。

談哈佛遊學感受:文化層面學習最重要

主持人:剛才您提到了哈佛,因為你是2011年到哈佛有一個演講和你人生的三個難度,第一個是創建了萬科,第二個是登珠峰,第三個是產業化。最近關於您個人的婚姻問題,社會上傳得很多,這個問題可能比較尷尬?

王石:這個沒有什麼尷尬的,隱私問題我從來不談,以前沒有談過,現在不談,將來也不談。

主持人:現在來說在哈佛演講之後,您用外語講了20分鐘,您現在為什麼不到哈佛讀這個……

王石:剛才那個論壇都是用英語的,你到哈佛來講,從個人來講,它是修為。從企業來講,還需要不斷地自我更新。因為你作為董事長,個人修為雖然是個人的事情,但是你對中層就是一種無形的動力,一種行為。這是萬科國際化的一個潛移默化的動力。實際上萬科的總部人員不是很多,三百多,但基本上30%都是海歸,而且預計在兩年之內總部的海歸人員上升到50%,這就是國際化的一個表現。你剛才提到的萬科低谷的轉型,包括去年萬科併購香港的公司,預計今年我們在北美就會有具體的動作,第一季度在美國就會有投資項目,陸續會在其他國家投入。這是國際化的一部分。

說到我個人,剛才說修為,50歲到60歲是登山,到60歲到70歲登山就告一段落,到大學去教書。實際上我從2009年就在香港科技大學簽了一年的合同,在那教書。2010年的時候又簽了兩年合同,2011年和2012年在香港科技大學駕過三年書。去年又簽了北大光華管理學院,這個科目簽了五年,簽得比較長。就是2012年到2016年,預計今年還要簽新加坡大學,差不多三分之一的精力是到大學當教書匠。

主持人:為什麼想到當教書匠了呢?

王石:因為民族的希望,一個國家的希望在下一代,在教育上。中國的改革開放走到這一步了,需要更多的人用新的觀念、新的方法來進行創業,進行工作。當然從某種角度來講,應該說是百戰歸來再讀書,可以說百戰歸來再教書,你僅僅是靠你的實踐經驗來教書,我相信必須要再梳理,再整個結合起來去教書,對後代更負責任,對自己有很好的一個經歷。

主持人:在哈佛這兩年學到了什麼?

王石:這個是三言兩語說不清楚的。

主持人:最大的感受?

王石:最大的感受是……

主持人:你可以用外語和外國人對話了?

王石:那個不是我最頭疼事。李嘉誠現在也不會外語,並不等於他不能和外國人對話,他的地位,他的影響力,他的條件,他可以用最好的翻譯。對話只是一個工具。最主要的還是你是在攀登一個知識的高峰,跟過去十年物理的登山完全不同。我曾經兩次登上珠峰,多人問我登珠峰難不難?我說當然很難,但是不像你想像得那麼難。但是我來哈佛之前,我會想像得非常難,但是實際上到了哈佛之後,比我想像得還難,但是非常非常值得。

我們改革開放到現在企業制度,到現在企業,基本來講是西方文化的一個產物,現代社會的一個產物,我們是在向他們學習。但是可能種種原因,我們更多的是向他們學習如何在技術層面、工具層面,如何去賺錢,如何去生產,如何達到精細的程度。實際上我到這裡來不是去學習這些,因為萬科有很多從國外留學回來的,很多即使沒出去的,在本地也接受了很好的教育,也知道如何。我想去哈佛學習,為什麼?為什麼他們這麼做?應該是文化層面更深了一些,這樣你才是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所以我為什麼去哈佛學習,一待兩年就過去了,當然這兩年對我來說還是很不夠的。

主持人:還要在哈佛待多久?

王石:大概再待一學期。秋天準備去劍橋,劍橋之後是耶路撒冷。

主持人:我們可以這麼理解嗎?哈佛一年畢業之後……

王石:沒畢業,它就是一個訪問學生在這裡待兩年半。

主持人:哈佛的學業生涯結束之後,您大部分的時間是教書,還是學習?

王石:還是繼續學習。還是像在哈佛一樣,只不過地點換到劍橋,再換到耶路撒冷,伊斯坦布爾。

主持人:從之前登峰到學習上?

王石:對,現在登知識上的山峰,這個要難得多,但是非常非常值。再有一個體會是,我去學習之後,很多人都說哈佛有老年大學嗎?好像你這個年紀怎麼還到那學習?第二個來講,那也教中文嗎?第一,我說哈佛沒有老年大學,年齡上沒有什麼區別,有比我年齡還大的。第二,他們全是英文比較好的。正因為它不是作為一個老人的心態在學習,所以你突然獲得了新生,因為你腦袋過去相當一段時間不用,又嘰嘰嘎嘎開動起來了,才真的覺得意想不到的一種狀態。

主持人:感覺你很享受這種學習狀態?

王石:那當然,當然也很痛苦。

主持人:最後一個問題,萬科已經平穩發展了,但是萬科在你的生命中還是十分十分重要的,將來你希望萬科是個怎樣的企業?你個人跟萬科的這種關係感覺是很特別的一種關係,因為沒有一家企業的董事長像你這種管理是這麼松的,我們理解既鬆散又緊密,緊密是你定了方向,鬆散是感覺你在學習,登山,將來你和萬科的關係是什麼樣的?

王石:從目前來講還是這個狀態。

主持人:你希望萬科將來會是什麼樣?現在除了產業化之外,因為目前它已經做到世界第一了。

王石:簡單來說,萬科將來如何發展,實際上作為一個企業一定要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還不僅僅是產品的問題,是在推廣一種文化。這種文化不僅僅是這種產品讓消費者來享受,更多的是影響著整個社會的進步。像二戰之後,日本很多的企業,索尼、松下、豐田,像豐田的工作坊不僅僅是在汽車行業,在跨行業都有涉及。我想作為萬科來講,如果它能繼續發展,我希望它能成為這樣的企業,不僅僅在行業上是獨樹一幟,作為一個領跑人,作為一個標誌性的企業,在跨行業當中也能推動社會的進步。整個來講,萬科的產品真的是在建設社區,這是城市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所以萬科有一句話是「讓建築讚美生命」,這就是我們希望的。

主持人:謝謝王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305

三星會在OLED這一局輸給LG嗎? 劉步塵

http://xueqiu.com/5296621426/23735707
據4月11日外媒報導,三星公司(Samsung Display)疑似竊取LG公司OLED顯示技術。4月9日,首爾地方警察局搜查了三星總部等4處辦公地點,但並未搜出三星具體犯案證據。三星回應稱,其擁有全球絕大多數OLED技術,沒有理由從其他企業竊取;LG發言人則表示,最新的調查與大尺寸OLED電視面板技術有關。

4月12日,事件峰迴路轉。據三星總部提供的最新消息,韓國警方已排除三星竊取LG  OLED技術的嫌疑。相反,三星認為LG存在竊取三星技術的行為,「不排除採取相關措施並將其指控」。三星發言人強調,公司掌握全球98%的OLED技術,不會竊取別人的技術。

這已不是兩大彩電巨頭第一次為OLED交鋒。去年9月,LG對三星OLED技術提起專利訴訟;當年11月,三星做出反擊。韓國政府甚至於去年逮捕了11位涉嫌竊取三星OLED面板技術的研發人員,其中6名曾在LG公司工作過。不過至今年2月,在韓國政府斡旋下,雙方就專利訴訟進行了第一輪和解。

有人說這是兩大巨頭「聯手做局OLED」,我認為這種可能性不大,作為直接競爭對手,很難想像三星、LG坐下來密謀是什麼樣子,雖然兩大巨頭你來我往的訴訟,客觀上起到了宣傳造勢的作用,讓OLED越來越像三星和LG兩家企業的專屬遊戲。

業界傾向認為,在OLED這一局,韓系企業一開始就佔據了市場高地。一個看得見的事實是,作為OLED發明者的日本彩電企業,在市場化方面已經落後韓系企業不少。

兩大彩電巨頭為OLED大打出手,從一個側面折射出OLED對於彩電企業的意義。

OLED即「有機發光二極體」,屬於新型顯示技術。據測算,OLED畫質比LED好20%。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OLED屬於柔性顯示技術,利用該技術的電視產品可以實現彎曲、摺疊,從而大大突破電視產品的存在形態,讓彩電市場一下子擴容好幾倍。

在有遠見的彩電企業眼裡,OLED取代LCD是大勢所趨。今天OLED的市場處境,與2003年時的LCD相仿。那時,CRT電視如日中天,面對剛剛興起的LCD,中國彩電企業最喜歡說的一句話就是「CRT的好日子還長著呢」,他們沒有想到的是,隨後幾年,LCD以年均25%的速度遞增,至2009年即全面超越CRT電視。CRT從此退出歷史舞台。

目前,全球OLED格局是,韓系一馬當先,日繫緊隨其後,中國幾無作為。

為何韓系企業如此積極地推廣OLED?

首先,作為全球彩電的冠、亞軍,在三星、LG潛意識裡,未來全球彩電的老大仍然非它們莫屬,要想延續LCD時代的奇蹟,它們必須比別人更高調。

其次,巨大的經營業績落差,讓LG改朝換代的心情更為迫切。數據顯示,2012年三星電子淨盈利超過150億美元,而LG電子經營利潤僅為11.2億美元,不及三星電子十分之一。而此前的2010、2011兩年,LG甚至是虧損的。

三星的心態比較微妙。

2013年初,三星曾聲稱將於今年3、4月份在中國發佈OLED,但是,至3月中旬「中國三星論壇」召開,三星隻字未提OLED。在3月下旬的上海家博會上,三星仍未展示其OLED產品。LG不同,在上海家博會正式展出OLED產品;在韓國與英國,LG OLED電視已上市銷售。

總體看,在OLED市場化方面,LG已經走在三星前面。

業界分析認為,三星OLED之所以引而不發,有其深刻用意。首先,作為全球彩電老大,三星是LCD的最大受益者,當然希望LCD時代延伸得越長越好。LG則不同,雖然是全球彩電老二,但銷量及品牌影響力與三星相距甚遠。因此,OLED承載了LG超越三星的夢想,因此出手利落得多,也更有力度。

當然,三星不會對LG等閒視之,更不會聽之任之,它需要做的是把握好節奏,在合適的時間推出合適的產品。因此,不排除三星在今年某個人們意想不到的時間突然推出OLED的可能。但是話說回來,誰敢保證雄心勃勃的LG一定會把「第一個向中國投放OLED企業」的桂冠讓給三星呢?

較量剛剛開始,我們尚無法做出最後的結論。實際上,三星早已給自己貼上了「OLED王者」的標籤,這是三星LCD霸主意識的延續,還有,三星在OLED的技術與產品儲備上,確實不可小覷。

媒體報導稱,今年LG 將增加投資7063億韓元(約合40.6億人民幣)建設一條8.5代OLED面板生產線,月產能約2萬6千片,2014年上半年實現量產。三星也不甘落後,計劃2013年對OLED的投入比2012年多40%。

不論圍繞OLED的官司誰贏誰輸,有一點可以肯定:將加速OLED時代到來。訴訟的過程,本身就是對消費者關於OLED的科普。

遺憾的是,當三星、LG為OLED不惜打得頭破血流的時候,中國彩電企業有意無意地扮演了「旁觀者」角色。

這是有原因的,目前在OLED上有一定技術積累的中國彩電企業僅有長虹,但距離規模化生產大屏幕OLED還有不小差距。此情此景,不免讓人為中國彩電企業捏一把汗。

(IT時代週刊劉步塵專欄文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144

日本真的會在今年開賭嗎? 上哲

http://shangzhe2.blogspot.hk/2014/06/blog-post_17.html

"DYNAM JAPAN(06889)董事長在5月30日在股東周年大會透露,日本發出賭牌正處於最後階段,相信會在6月底或8月期間發出10個賭牌。此消息一出,立即托高DYNAM JAPAN股價近2成,5月30日收報24.3元。"

上年12月以來,日本開賭概念股每隔一段時間便熱炒。筆者未玩過日式彈珠機,在此只想歸納一些舊聞,探討一下日本在2014年通過賭博合法化的機會有多高。

要討論法案,首先要了解日本現時的政治生態。日本現時沒有黨派佔議會大多數。執政的聯合政府由自民黨(就是首相安倍晉三的黨派)和公明黨組成。公明黨為一個有佛教背景的黨派,作風保守,對戰爭和賭博議題都抱存疑態度。

目前日本議會最重要議題,就是自民黨希望重新解讀憲法第九條(“和平條款”),放寬自衛隊派兵海外的門檻。據報導,自民黨與佛教背景的公明黨在此事上有嚴重分歧。公明黨資深衆議員漆原良夫在5月29日表示,如果在解禁集體自衛權問題上公明黨與自民黨之間的矛盾不能解決,不排除退出聯合政府的可能。

可能你會問,公明黨影響力有多大?據智囊組織Tokyo Foundation研究,沒有公明黨支持,自民黨將在下議院294個議席中失去近100個議席,立即失去大多數黨地位。

可以聯合他黨通過法案嗎?另一個支持賭博法案的政黨日本維新會正在鬧分家,暫時應無暇推動法案。

時間上,日本國會的會期將於6月22日完結。賭博法案已無可能在正常會期中完成。現時仍未有延長會期的消息。其實就算會期延長至8月,自民黨又會冒險在解禁集體自衛權之外再開戰線,要求公明黨支持開賭法案嗎?幾個月又武裝又開賭,公明黨真不知道要怎樣向支持它的佛教組織和選民交待呢。

DYNAM自5月30日升兩成後,股價已漸漸回落,星期一收報23.05元。如果你買入DYNAM是為了其日本開賭概念的話,大概要多等好一會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830

微軟公司將會在兩個月內拋棄私生子—Windows Phone操作系統

http://news.iheima.com/show-10-143915-1.html
還記得Windows Phone 7.8操作系統嗎?微軟公司開發它作為權宜之計去減少用戶對Windows Phone 7.5的不滿,它是一組避免直接跳至Windows Phone 8的技術。如果你已經忘記了,不要擔心,微軟公司將要做同樣的事情。

 Mary Jo Foley今天詳細說明了一些即將退出市場的微軟產品,這包括Windows Phone 7.8。事實證明,7.8時代的終結日期已經明確:9月9日。

今天微軟公司發佈這條消息,又把它收回,它這樣做的目的似乎是在統計那些對微軟產品終結支持有關注的用戶數。發佈的列表中有包含了將會在九月份失去主流支持的 Windows Phone 7.8。

 目前還不清楚這意味著什麼。根據公司的總體生命週期頁面,一般消費產品接收2年時間的更新和支持,之後,他們不再支持。對這些產品沒有擴展支持,比如像desktop Windows的各種版本。

 Windows Phone 7.8在經歷僅僅18個月後就被取消,微軟公司的措辭是從產品的生命週期開始,18個月時期內微軟公司將對手機操作系統提供包括安全更新的有效更新。簡而言之,如果你使用的是Windows Phone 7.8,距離你的手機操作系統終結支持,你還有一些時日。

多少Windows Phone 7.8用戶會被拋棄呢?大概17%的Windows Phone市場,所以那不是小數目。

Windows Phone 7.8不是一個創可貼,微軟公司認為Windows Phone有必要加入Windows大家庭,而原來的Windows Phone 7, 7.1 ,7.5和7.8手機設備在未來卻不能共享。因此,看到微軟公司拋棄這些是不足為奇的。

從支持中他能獲得什麼?除微軟公司履行對用戶不離不棄的模糊諾言外,為用戶提供平台,這方面可以說是很少的。

 戰略上,Windows Phone 7.8是沒有實際意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521

成長股一定會在熱門行業中誕生? 價值at風險

來源: http://xueqiu.com/9769652619/30915913

我發現很多人至今還有嚴重的誤區,普遍認為成長股一定會在熱門行業中誕生,比如長期熱門的消費、醫藥、科技三大行業,近些年來投資者更是把成長股普遍與互聯網、TMT、生物醫藥等新經濟產業聯系起來,這是嚴重的誤區(過去50年,美股的大牛股大多數都在消費公司里,而消費行業並不算是熱門的高增長行業,就算統計2000年後,熱門行業的科技公司和其他行業在漲幅榜上也是平分秋色的,並沒有熱門行業大幅壟斷漲幅榜的情況出現),雖然高增速的行業能誕生高成長的公司,但並不是只有高增速的朝陽行業才有牛逼的公司,而且一些熱門行業不適合投資,因為熱門行業因為利潤豐厚競爭會非常激烈(進入熱門行業的人和資金源源不斷,再高的護城河在激烈的競爭面前也很容易被擊破,比如某個公司設計出了一個跨時代的產品,那麽其他的競爭對手也會迫不及待的去研發,不僅是小公司,連大公司都沒有辦法保持競爭力),一些熱門行業投資者根本搞不懂,比如基因、3D打印、機器人、生物制藥等熱門行業有幾個人能真正搞得懂?而相反,一些冷門或夕陽的低增速行業,只要市場的需求一直存在,一些優秀的公司就能夠通過的低成本(優秀管理和技術)、政策支持(淘汰落後的或汙染的同行業小企業)、天然壁壘(大自然賦予的優勢)等優勢,不斷地占領市場份額,不斷地淘汰同行業的其他公司,最後脫穎而出,這就是最好生意,要知道供應端收縮,而需求端仍在擴張這是“好生意”的最高標準,要知道大多數行業,特別是一些熱門行業的供給端擴張比需求要快,這極有可能是投資陷阱,這樣的熱門行業根本不是長久的好生意,只能是曇花一現(當然這一點非常符合 A股投資者的價值觀,大家都在追求那些有概念有題材的熱門行業的熱門公司,這些公司未來到底會不會賺錢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站在了風口)。

所以,一直我覺得應該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尋找那些被市場拋棄的冷門行業中的優秀公司,而不是去尋找熱門的你搞不懂的高科技公司,這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是,熱門行業的公司往往沒有好價格,而處在冷門行業或困境中的一些優秀的公司可能會因為名字晦澀難懂、業務枯燥厭惡、被謠言包圍、被黑天鵝重傷等因素使得機構不願意持股、分析師不願意追蹤。不過也正是因為市場出現的種種偏見,才導致這些優秀的公司能有非常低的估值,出現及其罕見的絕佳的投資機會,抓住這些機會,就有很大可能抓住真正的高成長股,這才是彼得林奇尋找 Tenbaggers 十倍股的神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160

【專欄】P2P會在什麽時候兜底?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226/148594.html

i黑馬註: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國的P2P行業更像是一種舶來品。P2P網絡借貸平臺起源於英國,英國P2P鼻祖Zopa宣稱:“摒棄銀行,每個人都有更好的交易來源。”這一理念也從側面反映出P2P網代模式可以兼顧銀行和民間網代的雙重優勢,對社會發展的進步意義無可厚非。可是,P2P這種積極效應需要政府、行業自身雙重努力才能得以保證。P2P會在什麽時候兜底?

\來源:黑問專欄
作者:於斌


近期,就“P2P平臺應不應該兜底”的問題,許多人開展了話題討論。一時間,業內外人士頻頻曬出獨到見解。作為一名自媒體人,我倒是想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討論P2P。我關心的則是:P2P會在什麽時候兜底?從目前國內P2P平臺發展的現狀來看,恐怕能給出答案的人唯有政府。為何這樣說,大家姑且聽聽鄙人的拙見。

在闡述觀點之前,首先我要強調一下鄙人理解的“兜底”。我所說的這種“兜底”並非目前國內眾多P2P平臺向投資人所承諾的“兜底”,而是P2P行業真正意義上的“兜底”。具體來說,這種“兜底”是對投資人、貸款人、第三方擔保機構切身利益的必要保障,更是促使整個國內P2P行業持續發展的科學機制。

P2P主流形態有待政府界定

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國的P2P行業更像是一種舶來品。P2P網絡借貸平臺起源於英國,英國P2P鼻祖Zopa宣稱:“摒棄銀行,每個人都有更好的交易來源。”這一理念也從側面反映出P2P網代模式可以兼顧銀行和民間網代的雙重優勢,對社會發展的進步意義無可厚非。可是,P2P這種積極效應需要政府、行業自身雙重努力才能得以保證。就拿Zopa來說,它之所以被成為P2P行業內部的典範,其中最為關鍵的就是其風控亮點--- safeguard安全基金。當然,安全基金的出現也是在行業自身不斷實踐、修正、完善過程中做出的一項決策。從這點來說,我國P2P行業尚屬萌芽階段,P2P的主流形態都沒有得到官方界定,如何談風控機制呢?

目前,國內第三方專家論調認為我國的P2P形態主要分為兩種:一類是純中介平臺性質;一類則是類金融理財性質。

按照非官方的論斷,純中介P2P平臺只做發布有關信息交易信息,主要涉及借款需求、借款者個人信息、借款者的信用風險評級等關鍵信息。它的特色是信息中介,不承擔兜底風險損失、不承諾兌付借本息。一旦出現發生逾期或壞賬,這種純中介平臺性質的P2P網代交易平臺是不用為出借人收益受損承擔責任的。換句話說,中介性質平臺不存在“兜底”的顧慮,何時兜底也就不用其操心啦,自然也就一身輕松。但是,中介性質P2P網代交易平臺最大的弊端就是詐騙和跑路,這就會失去投資人的信任,最終導致整個中介性質P2P的滅亡。從P2P行業長遠發展來看,中介性質P2P網代交易平臺最終還是要考慮“何時兜底”的問題。

接下來,我們再來說說類金融理財性質的P2P平臺。該平臺在中介性質平臺的基礎上,還對出借人進行一定程度的收益承諾,對出借利率承諾兌付,同時對出現的逾期或壞賬情況進行兜底。鑒於此,這類性質的P2P平臺受到國內各界人士的青睞。在這里,我要反問一句:“這類性質平臺做出的兜底承諾如假包換嗎?”事實上,現在隨意打開一家P2P平臺網站,其網站首頁或者安全保障頁面內,全部都標註著“100%本息保障或本金保障”的字樣。如果當真如此,也就不會出現“貸幫千萬逾期借款羅生門事件了”!從目前的發展形勢來看,類金融理財性質P2P平臺才是被質問“何時會兜底”的首要對象。當然了,這種“兜底”是一種真正意義上兜底,不是為了吸引投資者所做的廣告宣傳!

分析到這里,也許很多人會問我,兩種性質的P2P平臺會在什麽時候兜底呢?我的答案是去問政府吧。前提我已經說了,這是第三方專家對國內P2P平臺主流形態的歸類,並非政府官網論調。目前,歐美等國家的P2P行業已經形成氣候。然而,我國政府尚未對P2P形態做出明確劃分和規定。形態性質都沒有界定清楚,如何對癥下藥做到“兜底”呢,“何時會兜底”也就遙遙無期了!

P2P監管部門有待政府指定

縱觀國內P2P市場,我們可以用百家爭鳴來形容。表面看似繁榮,實則是魚龍混雜,甚至有點刀口上甜血的意味。與國外P2P平臺相比,我國政府還沒有制定由哪個機構專門實施全面監管。這一現狀,也就造成了我國大多數P2P網貸平臺無法回答何時會兜底的問題。

在這里,想和大家陳述一個客觀事實。在美國,對P2P平臺實行監管的部門是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接受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監管的所有P2P平臺都必須按照規矩運營,即必須詳細披露貸款相關的具體條款,每天至少一次或者多次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報告,每天務必準時提交貸款列表。與之相比,我國政府配套政策遠遠滯後國內P2P平臺的發展。目前,我國政府不僅沒有指定專門機構監管P2P平臺,甚至還在為銀監會和央行誰來監管之間取舍而苦惱。說的好聽一點是認真定奪,說的難聽一點就是腦袋進水。國內P2P行業的諸多問題已經暴露無遺,當下最為要緊的是需要權威部門的監管,這種監管必須嚴厲的、苛刻的。相比銀監會和央行,證券會無疑更加合適。如果從銀監會和央行選擇其一擔此監管重任,就如隔靴搔癢、治標不治本,國內P2P行業發展中亟待解決的問題仍無法得到根治。

其實,P2P平臺在剛剛傳入我國之時並沒有“兜底”這一說。但是,隨著P2P平臺的迅速崛起,迫於競爭壓力,這才有了如今的“兜底”一說。從本質上講,P2P和股票、基金一樣,都是一種投資行為。既然是投資行為,那麽投資人也就必須接受P2P平臺潛在的投資風險。在鄙人看來,P2P平臺應不應該兜底,什麽時候會兜底?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盡快建立、完善國內P2P平臺發展的科學機制,充分發揮P2P平臺的積極效應。

===============================================

央廣國際連線嘉賓,江蘇電視臺財經評論嘉賓,反錘聯盟發起人,微博號@互聯網分析師於斌,微信個人號117821818,公眾號jrxwzx、qiaozhong1206,歡迎交流互動。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非i黑馬官方立場
點擊鏈接,和作者一起交流:http://ask.iheima.com/?/people/於斌

 


高盛:美國就業沒那麽好 仍會在九月加息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139

高盛

上周發布的1月非農就業數據大超市場預期,不少投資者認為美聯儲或提早加息。高盛首席經濟學家Jan Hatzius在一份報告中指出,美聯儲加息時間不會提前,維持此前預計,加息時間在今年9月。

高盛的研報指出,非農數據主要根據企業調查得出,過去三個月的非農新增就業人口持續增加,平均每月達到33.6萬人。但實際就業情況並不一定如此樂觀:

1. 真實的新增就業人口可能是在加快,但沒有非農數據顯示的那麽快。由於樣本控制帶來的統計差異,根據家庭調查數據計算,過去三個月中,平均每月的新增就業人口是20.9萬人。而且其他相關數據,如非制造業就業指數(ISM)實際上在降低。雖然企業調查數據仍是最好的就業統計指標,但當判斷真是的就業情況的時候,並不能只看根據企業調查得出的非農數據。(華爾街見聞註:非農就業報告,分別由兩個獨立的調查得出,即企業調查和家庭調查。其中,企業調查提供有關非農業部門的就業情況,平均每小時工作和總小時指數,樣本包括約38萬個非農業機構;家庭調查提供有關勞動力、家庭就業和失業率的情況。主要以抽樣所得的6萬戶家庭作為調查對象)

2. 即使新增就業人口數量在增加,也不能說明美聯儲的就業目標正在實現,因為還需要考慮勞動力的供應量。過去幾年勞動力的供應雖然逐年遞增,但勞動參與率並未顯著提高。而且1月份官方公布的失業率(U3)和廣義失業率(U6)都在上升。我們預計廣義失業率將在2016年第一季度或略晚時候升至9%。(華爾街見聞註:U3是官方公布的失業率並包含國際勞工組織(ILO)的定義,即無工作者但於過去4周內積極尋找工作。U6是包括U3,還要加上不再準備找工作的人和零時勞工,即潛在的失業人員。)

3. 持續乏力的名義薪資增長進一步增強了我們的以上觀點,即廣義失業率比官方失業率更能反映真實情況。雖然平均時薪在12月份意外下降之後反彈,雇傭成本指數(employment cost index)在去年第四季度也在上升,但根據我們自己的統計,平均時薪的增長僅維持在2.1%,這一數字在過去五年未曾變化。盡管隨著跳槽率的上升和工作崗位的增加,有理由相信平均時薪增長後續會加快,但無法忽視目前就業狀況無實際改善這一事實。

4. 目前核心PCE物價指數同比增長1.3%(華爾街見聞註:12月份核心PCE為1.4%),我們預計該指數將在未來幾個月進一步下降到1.1-1.2%之間。沒錯,指數下降部分是短期因素所致,比如油價走低和美元走強,而且美聯儲也暗示會密切關註這一弱勢並對實現2%的通脹目標有充分信心。但別太過於樂觀,因為仍無法分清哪一塊受到油價和美元帶來短期影響,哪一塊受到國內低迷勞動力市場和全球萎靡經濟的長期影響。如果按照我們外匯分析師的預計,2017年美元兌歐元將升至0.9,美元兌日元升至140,那麽,美元走強將不再是短期因素。所以,不難理解通脹保護債券(TIPS)市場的近期表現透露的信息,即未來幾年通脹率將與美聯儲的目標背道而馳。

5. 考慮到通脹下行的風險,我們同意前美國財長薩默斯(Lawrence Summers),芝加哥聯儲主席埃文斯(Charles Evans)和明尼阿波利斯聯儲主席Narayana Kocherlakota的觀點,即美聯儲會推遲加息。有美聯儲官員指出,加息25個基點不應該被看做貨幣收緊,而僅僅只是一個微弱調整。這種說法與美聯儲在2013年的表述如出一轍,美聯儲當時錯誤地認為早於市場預期的降低QE規模並不會對市場產生較大影響,因為它只是減弱的貨幣寬松,而不是貨幣緊縮。我們認為,更簡單有效的辦法是,在有明顯跡象表明經濟會在一段時間內恢複至通脹目標水平之前,不要有任何收緊的動作。

6.我們仍然預計加息的時間將在九月FOMC會議的時候,但註意,這顯然並不是我們認為它應該加息的時候。如果就業增長持續強勁,通脹水平止跌,薪資水平持續上揚,並且情況均好於我們上面的預期,或者FOMC表述了比在截止2015年中政策指導中更強的決心,6月加息仍有可能。但加息也可能在12月份或明年,這也要取決於這些數據,還取決於未來數月FOMC的內部討論。綜上所述,我們認為推遲加息更有可能。

7.短期市場主要在關註聯儲主席耶倫(Janet Yellen)將在本月24-25日發表的國會證詞,以及3月17-18日舉行的FOMC會議。我們不認為耶倫會在國會證詞中透露更多信息,因為我們覺得她不想成為國會討論的焦點。但在三月份的FOMC會議中,我們將會得知美聯儲對加息是否仍然保持耐心。目前,我們傾向於認為美聯儲會繼續保持耐心,不會再6月加息,但這也取決於在此之前的各項經濟數據。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1519

經緯合夥人萬浩基:互聯網金融2.0時代的新機會在哪里

來源: http://www.iheima.com/top/2015/1122/152894.shtml

導讀 : 經緯把未來的目光聚焦在更多的細分領域和全新的用戶場景。

以下來自經緯合夥人萬浩基在11月17日經緯CHUANG享匯“互聯網金融2.0時代”的分享:

中國金融市場現狀依然處於中早期,市場機會眾多

我自己定下來去做金融,為什麽呢?我覺得這個理由很簡單,金融這個市場比想象中的還要大。中國在過去這10年飛速的發展,我們GDP的發展,金融行業的發展,大家都可以看得到。從金融上面的資產,從我們銀行規模的大小,以及我們在很多創業環境里面的發展已經遠不止美國了,在金融行業有很多10億美金公司的存在。

我們先講一講這個市場,很大。其實在大家去看各種各樣的垂直領域的時候,很多人都在說我們要去找下一個千億、萬億的市場。而在金融這個細分領域里,大家可以非常非常清楚地看到這個趨勢。

這里有幾個很簡單的數據跟大家分享。中國的GDP已經是突破了10萬億美元的大關,達到美國GDP的60%。銀行的總資產是135萬億,債券的存量是35萬億,股票市場37萬億。這不是我簡簡單單來講萬億的市場,我們都在講10萬億、百萬億、千萬億。

因為這樣一個原因,你可以看得到今天很多的行業里面的老大,騰訊、阿里、京東,乃至一些做其他業務的公司。他們都把金融放在第一梯隊,這是戰略層面上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講到這里,這跟我們當時做移動互聯網非常的類似,5年前大家既在看互聯網的公司,也在看移動互聯網的公司。但你今天再去問這樣一個問題,大家都覺得這個問題很傻,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跟移動互聯網非常的相關了,沒有跟移動互聯網不相關的事情。

金融是否同樣一個結果發生?今天大家在看的,大家可能會說互聯網金融,再過個3、5年之後,金融是否深入了我們每一個行業里面,你要做商業要做金融,做什麽都要做金融。你能想象這些事情跟當年的移動互聯網非常的類似,它會滲入到我們每一個大的環境里面,金融業成了不可或缺的一環。

移動互聯網向金融滲透率高,互聯網金融規模大,潛力深

我們再細分一下,這里放了很多的數字,我覺得這個數字只是一個表現。我有幾個觀點想要去表達,第一個你可以看得到余額寶,這是我個人非常吃驚的一件事情,這麽簡簡單單的一個投資理財的產品,能夠用2年的時間做到全世界最大的一個貨幣基金,今天它可能已經不是5700億了,已經超過7000億的盤子了。在場的可能沒有一個人不放錢在余額寶里。P2P也是,本來可能3、5年前大家都沒有聽過,到了今天你們或者每一個行業里面的朋友也好、同事也好,都有接觸過P2P,在短短的時間之內做到2500億的交易額,這是一個非常快速的事情。

中間還有很多的網絡保險、支付、移動、網絡銀行這些業務,我就不一一細說了。最左邊你們看這個圖,今天大家看得到,移動互聯網已經是接近6個億的網絡的用戶,下面有2個很小的數字,移動理財也好、P2P也好,也就是3個億跟3000萬左右的用戶。這個數字可能比很多人想象中都要大,為什麽?可能6個億的網民里面有3個億在使用網上理財。反過來說,如果你真的落到移動理財里面,真的在移動里面做理財的用戶里面,可能少之又少,在中間有一個缺口,什麽時候能夠觸及到到你我或者每一個行業里面的人,都能夠享受到金融服務的部分,我覺得中間成長的空間是非常非常大的。

中國的獨特機會有機會比美國創新更多,跑得更快

最近,我跟錢坤還有幾個同事去了一趟美國,帶了一些我們在金融領域里面的CEO去考察。有一個很重要的信息,我們看得到中國的市場絕對不比美國小,很多我們看得到中國不但只是你要去做大一塊的,做P2P的,或者做理財的公司。他們能夠擁有的人群他們的管理服務的人群,他們的用戶數,他們的貸款余額,絕對不比美國同等級別的公司小,這是第一個點。

第二個點,我們發現,其實美國在金融方面的創新並不多。大家可能發現在典型的互聯網跟移動互聯網里面很多的項目,都是美國起來然後中國再有。中國很多時候都說我是中國版的某個產品。

可是我覺得在互聯網金融里面,可能未來大家的感覺會不太一樣,原因是什麽?美國管理制度比你我想象中都規範,他們有很多的法律法規都不允許很多事情的發生。比如你說做網上理財,你需要很多的資質,比如說你要管理別人的錢你需要牌照,這些事情的結果就是令到很多金融創新被壓抑住了。很多公司他們能做的事情,基本上是可能銀行不屑做的事情,他們只能在細分的市場,沒有人願意碰的市場里面找到他們的生存空間,在里面希望能夠加速發展。實際上,他們條條框框的規則,使他們的發展速度真的沒有這麽快。

反過來說,其實這件事情我們在中國,看得到一個很不一樣的反向例子,其實在很多的金融里面的框架跟條文,是還沒有出來的。這樣在今天中國的金融創新可能很多時候比美國跑得更加快,因為我們的金融市場沒有美國這麽成熟,也沒有這麽多的事情已經被銀行跟現有線下的機構服務做掉。同時,因為沒有太多的條條框框,使今天的中國我們可以做很多很多的事情是美國人做不到的。

包括支付、包括P2P、財富管理,在美國我覺得能夠做到的事情可能只是非常非常小的一個部分。在中國可以因為互聯網而去給到他很多的發展機會,你可以做一些美國想不出來的東西,同時還可以保持高速發展。我覺得對於創業者來講,是一個很好的事情,因為你們可以跑得更快,因為你可以更加放開手腳去做事情。但同時,我覺得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說,你還是要為了最終的用戶做增值,如果你在幹壞事很容易打垮整個行業,中間如果出了問題,你可能會面臨“從1到0”這樣一個結果。

經過了過去3、4年的發展,互聯網金融很多人都在說P2P。其實對於我來講,P2P也只是整個互聯網金融里面的冰山一角,今天我們所講的金融遠比P2P大的多。可是我覺得這一頁還是有非常非常大的意義的存在。你可以看到這個數字的發展,2010年我們本來只有10個P2P的平臺,到今天有2000個,從本來沒有P2P的交易,到現在超過了2500億的交易市場。可想而知大家可以看得到,中國人對於投資理財跟借貸有多麽大的需求,而且這個可能只是大家看得到非常非常小的一個部分。我個人覺得,互聯網金融的範圍絕不僅僅是P2P,這個市場會大個10倍、100倍,中間還有很多公司沒有出現。未來經緯投資團隊相信,這個市場里面還有很多有機會的公司能夠做出來非常偉大的一些公司。

盡管P2P可能只是這個行業其中的一小塊,可是你也看得到,在短短的幾年以內,超過5個億美金估值的公司可能也已經有很多家了。

金融領域跟一般的互聯網還有什麽不一樣?有一個點,對於今天所有在這個領域里面的創業者都非常非常的重要,這不是一個贏家通吃的市場。在今天,如果大家都看得到,過去在很多的垂直領域里面,各種並購的出現。互聯網是一個極其強大的領域,如果你是滴滴快的合並了以後一定是得1+1大於2的。今天的金融領域不一樣,在美國、中國的上市公司里面大家可以看得非常清楚,可以有超過10家、或者20家的銀行公司去上市,貸款里面也可以找到10多家的上市公司。每一家公司可以以他們自己的優勢在行業里面找到自己的定位,同時能夠賺到非常非常多的錢。

我不覺得這里每一家公司他們都在互相競爭,他們都在做不同領域里面的切入點,在做不同的事情。反過來說,我們可以看得到,在銀行里面也是一模一樣,中國銀行做得好,不代表招商銀行做得不好。只要他對公業務、信用卡做得好,他也能做一個非常偉大的公司。每一個人有他的定位,把這批人群服務得好,其實也能支撐市值10億美金以上的公司出現。

經緯對互聯網金融這麽在意,在這里要出現的公司遠比你我想象的要多。

互聯網金融2.0時代再創新機會在哪里?

更多的細分領域,全新的用戶場景

講了這麽多,我們剛所講的互聯網金融的1.0,我們怎麽樣去看這樣的市場的未來?我覺得核心就是一個字——新。因為我們今天所講的是互聯網金融,怎麽樣以互聯網去顛覆金融這樣一個行業。我們會有新的渠道的出現,用互聯網賣產品,用互聯網收集數據,用互聯網的方式做風控的模型,用互聯網來去創立新的使用場景。以這樣的東西你就會很容易很明顯里去區分開來,你們跟一家傳統的金融公司的區別在哪里。你要貸款不一定要去線下的店,你可以用線下的店做風控,線上做客戶,用線上很多模型去做。

比如說我們投的分期樂,我們可以更加快速的發展一些渠道,累積我們的用戶,用互聯網的打法快速的發展。今天,有很多互聯網金融的公司說互聯網金融,實際上他還是純粹線下的公司。不代表他們生意不好,只是說在我們從一個投資角度來講,我們要去投的任何一家公司,我們肯定希望他是快速發展的,怎麽樣才能快速發展?一定要去靠新興的業務、新的玩法來去做你們新的模型。如果沒有碰到新的玩法你還開線下店,還是服務於銀行不願意借款的一些人,那與存在了很多年的小貸公司區別不大,不是一個很好的投資標的。要做互聯網金融,一定要把這兩件事情結合,用互聯網、大數據兩個信息結合起來。

其實在經緯里面,今天我們在看互聯網金融,也不單是我剛才所說的P2P這麽簡單。在中間我們是有大概7到8個細分領域,我們都一直在關註,我覺得未來有非常非常多的發展空間。消費信貸、借款,我覺得只是今天金融表層的一部分,也是最大的一塊。可是在中間你說消費信貸在美國,其實他們也落地,他們用很多新的消費的場景,包括SoFI也是40億美金的估值的公司。我們去找到各種各樣的消費信貸,買手機、電腦、旅遊、裝修、結婚,在這里面使用場景對於大家來講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第二個,我們同時非常看好的一個類別,是財富管理。中國人比我想象中的有錢,我們在表面上還是一個第二世界國家,靠近第一世界國家,但是中國人的個人財富可能比美國人多。可是今天對於中國人來講你的投資渠道非常的小,之前大家買房,後來買股票。而後來為什麽P2P發展得好?因為它是除去房跟股票第三個可以投資的渠道。

未來還有沒有其他?債券、基金、貨幣,這些產品讓消費者通過自己獲取信息做出判斷的成本非常高。富裕人群可以找專業的人來去幫你們管理你們的錢,財富管理有著非常非常大的發展空間。保險不用說了,今天保險公司是金融領域最大的一塊,可是在中間還有很多創新。我所講的創新不一定是在今天簡簡單單用互聯網賣保險,這個已經賣了10多年了。真的要去創新的話,我們要想一想,高頻次、低金額、新的玩法,只要類似的東西,是否也能撬動一塊新的市場?可以給大家一些機會呢?

征信,互聯網金融大家離不開數據,在這里我也不重複太多。今天我覺得征信是一個非常大的領域,但中國的數據非常非常的零散。誰能夠有能力把這些東西聚集起來變成一個有用的平臺,我覺得他就有能力在未來撬動這一塊市場,不單是你可以做征信,也可以做風險評價,可以做很多很多的事情。

中國人非常有錢,144萬億的財富,有92萬億可以去投資,今天投資渠道非常非常簡單,可是未來只會非常豐富。兩千多個P2P的平臺誰來選擇?這麽多股票怎麽選擇?好的時候大家都好,不好的時候你還需要一個專業的人才來去做。中間用機器還是用大數據還是什麽?這個有待驗證,可是我們非常的期待,能夠在財富管理這個領域里面會有更加多的公司的出現。

在貸款領域里面也有很多很多的創新可以去做,今天面向中小型企業的P2P信貸為什麽做得這麽好?也是這樣的原因。小企業在銀行里面貸不到款,我們做互聯網金融的公司有沒有可能幫他們借到錢。今天中小型企業是在整個中國企業量里面占90%,貢獻了80%就業的崗位,貢獻了60%的GDP,50%的稅收,為什麽借不到錢?我們怎麽做?用什麽去做?中間有很多的機會去做,我們希望能夠找到能夠快速發展的公司。

中國官方信用體系覆蓋面小,金融基礎設施缺乏,滲透率低

征信用兩個數據代表一下,我們中國人其實不是沒有征信、征信做得非常非常得多,我們能夠有征信覆蓋的人群已經超過美國的總人群了。可覆蓋的比例還是非常非常的低。怎麽樣去做事情?如何數據來去創造更加多的商業模式?我們也是非常非常期待,在里面能夠出現很多有吸引力的創業公司。

最強團隊四要素:團隊、方向、政策、資源

最後講一講我們怎麽看項目。我在這里列了4個點,分別是團隊、方向、政策以及資源的對接。其中最核心的就是人,對的人做對的事情是最核心的, VC也是看人,做互聯網金融的人非常多,有一批是傳統銀行出來的,有一批是銀行出來的,有一些是互聯網出來的,還有其他領域出來的人。我覺得每一類人都有他的優勢跟劣勢,中間怎麽找到自己最強的點?用你的優勢在你競爭的領域里面做得比別人好,這個事情比任何事情都重要。不要跟風,別人做征信你就做征信,別人做什麽你就做什麽。中間怎麽樣去找得到對的個人的發揮點,同時要和你的團隊有很好的結合,這個是一個很關鍵的因素。

還有一個很核心的問題,我們看了這麽多的公司,有一批創業團隊特別的互聯網,沒有太多的金融基因。對於我來講,我就非常的擔心,可能你的用戶數發展非常快。可過了1年之後,你的資產端做得非常非常大的時候,你有沒有能力控制你們的風險,能否把這個盤子做得非常非常的好。同時,也有一批非常非常強的金融人士出來,他們擅長風控,但往往跑得夠不快。VC肯定是要投增長型的企業,如果你每一年、每一個月的增收沒有達標,或者在行業里面掉隊,我覺得也很難把你們的規模做上去。怎麽平衡這兩點?這是互聯網金融里面很重要的一個部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0951

消費升級浪潮下,消費品的新機會在哪里?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5/1216/153293.shtml

導讀 : 消費升級,它所帶來的最大福利在於產生了一些消費者願意為之買單的新的“認知元素”,從而可以重構原來消費者心中的品類框架,使一些品類有了價值重塑的可能。

文/青山資本 孔萌

聊消費升級,繞不開消費品的升級。

做消費品,品類是關鍵。

什麽是好品類?

高毛利?必需消費品?品牌集中度低?健康快樂美?易傳播?智能化?……

暫且拋開各種概念,先看基本的商業邏輯。

“((客單價×毛利率-履約成本)×複購次數--新客獲取成本)×付費用戶量”,這是一把粗略估算盈利的尺子。不論做品牌還是做平臺,不論是做快消品還是耐用消費品,賺錢才是真。在燒腦各種概念之前,不妨先拿這把尺子測一測市場空間,估一估階段發展速度和節奏。若是這個品類市場太小或者成長太慢,可能就不會是一個適合勾搭資本的生意。

例如,一些團隊創業做2C的鮮花垂直電商:廣譜需求,單價和毛利率不錯,鮮花符合“美”的消費趨勢,且天然自帶傳播基因,市場基本無品牌。那麽這是一個好品類麽?

其實,只要對照下那把尺子就會發現,用戶生命周期內的“複購次數”太低了——當前絕大多數的個人鮮花消費都是發生在情人節、七夕等少數節日。因此,如果無法有效提升用戶的複購頻次,或者在業務橫向縱向上做一些擴展,那麽這個模式終將難以持續。

回到主題,對於消費品,消費升級到底帶來了什麽新機會?

我們再回顧下品類的概念。按照AC尼爾森調查公司的定義,品類("category")即“確定什麽產品組成小組和類別,與消費者的感知有關,應基於對消費者需求驅動和購買行為的理解”。

人類大腦在面對千千萬萬的信息時,習慣於把相似的東西歸類,並只能記住其中非常有限的品牌。形象的說,品類就是用戶頭腦里一個又一個儲藏認知概念的格子,我們在看到某個事物的剎那間,就會自動把它歸類到頭腦里存放相應概念的格子里。例如,提到“化妝品”這個概念,我們頭腦里就會閃出“面膜”、“眼霜”、“護手霜”等很多子概念,而在“面膜”概念格子中又會出現“貼片式、水洗式、膏泥狀”等進一步細化的子概念格子……歸類,是人類大腦認知世界的基本方式。

而對於消費升級,它所帶來的最大福利在於產生了一些消費者願意為之買單的新的“認知元素”,從而可以重構原來消費者心中的品類框架,使一些品類有了價值重塑的可能。

舉個例子,“馬克杯”。在天貓商城類目列表下,這是一個位於“廚房/餐飲用具-杯子/水杯-馬克杯”下的孫品類。在這樣的認知框架下,一個馬克杯在消費者心中就只值10~20元錢。然而,若我們給杯子印上某經典動漫IP形象作為二次元衍生品販售?或者打包進例如“最值得收藏的MUJI風居家神器”購物推薦主題?我們會發現,此時這個杯子可以賣出高的多的價格。此時,消費者買的不再是杯子,而是某種新的“認知元素”。用戶所買單的,可能是基本功能需求之上的東西,甚至是某種新的情感或價值認同。而當消費者心中原先的品類框架被打破時,重新定價、更高複購頻度等即成為可能。

更準確的說,這種需求側的品類認知重構,可能是這些相對輕決策、複雜度不太高的一些快消品品類新機會的主要驅動力。專業化、垂直人群化、場景化、個性化是必然趨勢。

而對於相對重決策、複雜度較高的品類,驅動力將主要來自於供給側成熟和進步。例如,海淘的興起,其實是源於國內外母嬰商品的價差和國內的食品安全問題。由於涉及到兒童健康和安全,這個消費決策會是相對較重的。而根據“國內空白-國外引進-國內仿制-國內原創”普適的產業發展規律,現在的海淘熱門品類一定會慢慢轉移到由國內廠商供給。當國內供給側發展成熟時,目前海淘火爆的母嬰、化妝品、保健品等領域一定會誕生出偉大的國產品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25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