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進出口大增21.8%,進口價格上漲和基數低是主因

以人民幣計,今年一季度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長21.8%,出口增長接近15%,進口增長超過30%。

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黃頌平在13日國新辦舉行的發布會上稱,數據背後的原因是國內國際經濟持續穩中向好,而進口價格大幅增長,同步推動進口值增長。他初步判斷,二季度我國外貿進出口增幅很可能出現回落。在不發生大的風險情況下,經過持續努力,今年全年我國外貿進出口有望延續回穩向好的勢頭。

值得關註的是,由於進口增速遠高於出口增速,一季度整體貿易順差收窄近40%。中美雙邊貿易進展、中國自朝鮮進口煤炭等成為發布會上的焦點。

一季度進口增速遠大於出口

以人民幣計算,今年一季度進口增速遠大於出口。

分項來看,除去價格因素,中國進口可以部分表明中國經濟狀況;出口則可以顯示外部需求市場的整體經濟走勢。

海關總署公布,2017年一季度,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6.2萬億元人民幣,比2016年同期增長21.8%,其中,出口3.33萬億元,增長14.8%;進口2.87萬億元,增長31.1%;貿易順差4549.4億元,收窄35.7%。

黃頌平稱,去年同期基數較低是今年一季度進出口增速較高的重要原因。去年一季度,進出口總值僅為5.09萬億元,為2011年以來的同期最低值。

放眼全球,整體經濟出現持續改善跡象,外部需求回暖。繼去年12月美國、歐元區、日本制造業PMI指數達到階段性新高後,今年一季度這些指標持續攀升。今年3月,歐元區該指數再創階段性新高;新興市場中俄羅斯、印度經濟走勢也以擴張為主。全球主要經濟體延續複蘇態勢,國際市場需求有所改善,有利於中國出口增長。截至3月,中國外貿出口先導指數已連續5個月穩中有升,其中反映企業訂單情況的出口企業新增訂單指數連續5個月回升。

國內經濟則穩中向好,帶動進口持續增加。一季度我國進口數量總體增加15.5%,其中鐵礦砂、原油進口量分別增加12.2%和15%,機電產品進口值增長17.6%。

而進口價格大幅上漲,也同步推動進口值增長。一季度我國進口價格總體上漲13.5%,通過國內生產傳導到出口環節,推動出口價格的上漲。

全年外貿複蘇狀況仍存疑

黃頌平稱,一季度並不能代表全年走勢,國際環境仍然錯綜複雜。從國內來講,經濟發展態勢持續改善,但穩中向好的基礎還需要鞏固。綜合看,今年我國外貿發展面臨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仍然較多。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月維持對2017年全球經濟增長3.4%的預期,表明全球經濟複蘇乏力的局面尚未根本改變。再加上英國“脫歐”和歐洲主要國家大選等都將給現有的經貿政策走向帶來變數。“逆全球化”不斷升溫,貿易保護主義加劇等也將使我國出口受阻。

“我國正處在結構調整步伐加快、新舊動能接續轉換的關鍵階段,二季度進口可能有所放緩。”黃頌平說。

基數狀況也在改變,由於去年外貿規模逐季擴大,二季度基數明顯擡高。2016年,我國進出口呈現前低後高態勢,各季度進出口值分別為5.09萬億、5.9萬億、6.41萬億和6.94萬億元。相比一季度,今年二季度我國外貿進出口基數擡高了16%,維持快速增長難度加大。

此外,當前全球經濟尚未根本好轉,未來大宗商品價格走勢存在較大不確定性。
從美國白宮近期簡報披露的信息來看,接下來可能會有一個“百日貿易計劃”來縮小中美之間的貿易不平衡性。

黃頌平認為,應該客觀理性看待中美貿易出現的不平衡問題。當然,加工貿易僅占中美貿易的約三分之一,不能簡單用加工貿易的情況來解釋總體中美貿易。比如,美方對中國實行高技術產品出口限制也是造成中國對美貿易順差的原因。

關於中美貨物貿易平衡,黃頌平解釋說,貨物貿易統計是物質商品在各國經濟領土之間流動情況的記錄,反映的是國際貿易商品在國際間的流向、流量。統計結果顯示中國對美貨物貿易存在較大順差,但這是名義上的順差,實際上其中有相當的部分是其他國家產業向外轉移,我國承接過來的。中國目前處於全球產業鏈中低端,加工制造收益不高,但加工貿易進出口貨物是全價值統計,所以在國際貨物貿易中,實際獲利並沒有統計順差額那麽大。

黃頌平稱,2月18日之後中國再也沒有從朝鮮進口煤炭。公告發布後,在途煤炭如何處理,那是企業來做的事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5383

次新股集體暴跌 解禁壓力到來是主因?

今天,兩市雙雙低開,隨後保險、油氣改革等股改動股指迅速上行翻紅,滬指觸及3100點大關,10時10分過後,受次新股大幅殺跌影響,兩市逐步震蕩走弱,滬指一度跌近1%。

截至收盤,滬指報3075.68點,跌14.95點,跌幅0.48%,成交1703億元;深成指報9899.65點,跌71.31點,跌幅0.72%,成交2167億元;創業板報1788.08點,跌13點,跌幅0.72%,成交626億元。

從盤面上看,次新股暴跌成為今天市場上一個顯著特點。亞振家居、興業股份、新日股份、鳴誌電器、國泰集團、美力科技等次新股都以跌停收盤,此外,快意電梯、視源股份、容大感光、樂心醫療、正丹股份、會暢通訊在今天的跌幅都在5%以上。

記者統計發現,在今年以來上市的204只次新股中,其中有24只次新股股價出現了跌停。其中,之前漲幅較大的熱門次新股如力盛賽車、華正新材、瑞特股份均在今天出現了跌停。

事實上,次新股的暴跌或許早就“有跡可循”,在上周五市場各大指數平穩,唯獨次新股指數殺跌。而上周第一創業股價出現了連續跌停,讓投資者人士到隨著解禁壓力的到來對次新股股價造成的壓力。

安信證券認為,次新股行情短期進入冰點,結合市場來看,股票收益隨著開板時間增長顯著上升,隨著總股本比流通股本比例上升而下降,說明當前市場下,市場求穩心態占到主導,市場更偏好開板有一段時間,流通比例更大的股票。

華泰證券表示,近期次新股走勢波動劇烈,不存在整個板塊趨勢性走勢,內部漲跌分化明顯,這樣的環境下,更突顯個股甄選的意義。要警惕有解禁壓力的次新股,關註具有安全邊際的個股,值得欣慰的是,6月是2017年全年解禁數量足底的一個月,為88.169億股,壓力有所減輕。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dujuan @yicai.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0134

中國制造業排名上升而優勢收窄:勞動力成本上升是主因

絕對排名上升明顯,但競爭力優勢卻相對下滑——這是在量化分析單位勞動力成本的“顯微鏡”下,看到的中國制造業競爭力現狀。4月9日,第一財經研究院在博鰲論壇期間推出《中國與全球制造業競爭力》報告,以主要經濟體和主要細分行業的勞動力成本變化,揭示全球制造業競爭力的格局。

報告顯示,在2000年至2016年十年間,中國單位勞動力成本競爭優勢排名從第8位上升到了第4位,但其競爭力優勢卻出現了下滑。名義勞動力成本的大幅上升,是導致這一變化的主因。

競爭力是可以被量化的。在《中國與全球制造業競爭力》報告中,競爭力被定義為生產單位價值產品所需要付出的成本;這意味著,其成本越低,競爭力就越強。若將成本分為資本和勞動力來區別來看,相對於全球,資本更為透明、趨同;但勞動力成本更難被度量,且對競爭力的影響更加重要。

數據來源:第一財經研究院、CIP/ChinaKLEMS

《中國與全球制造業競爭力》報告以中國為基準點,追蹤和比較本世紀以來全球19個主要經濟體19個制造業分類基於勞動力成本的競爭力變化。其核心是通過單位勞動力成本(ULC),測算全球主要制造業國家、主要制造業行業生產每個單位實際增加值所需要支付的名義勞動成本,來呈現全球制造業競爭力格局的變化軌跡。

而為了全面反映國際競爭力的變化,報告還考慮了本幣的實際購買力,即對實際增加值做“生產成本法購買力平價(PPP)”的調整。單位勞動力成本越低,代表一個經濟體或一個產業越具競爭力。

經過PPP調整後,從單位勞動力成本變化上看,中國出現了令人關註的變化。中國單位勞動力成本競爭優勢排名從2000年的第8位上升到了2016年的第4位。但與此同時,中國制造業的絕對競爭力優勢卻出現了下滑。這一對比顯示,中國單位勞動力成本值與全球平均水平差距的縮小。

事實上,中國過往的經濟增長模式,與這種變化正相互呼應。在過去的增長模式下,地方政府之間由追求治理政績所激勵的GDP競賽,導致各個地區不遺余力地通過壓低要素成本以及其他各種補貼方式招商引資,環境成本也往往未被計入。在勞動力充分供給的條件下,加上得益於信息技術時代的制造技術條件,使中國制造業在相當短的時期內實現了超高速度增長。

但在金融危機後,大多數經濟體的平均勞動成本上升在大幅度放緩的時候,中國制造業的平均勞動成本增長速度卻從危機前的11%,攀升到了危機後的13.1%,增長速度已經是全球主要制造業國家最高水平。相比之下,印度從10.6%降到了4.7%,巴西和俄羅斯的平均勞動成本則出現了絕對意義上的下降。

名義勞動力成本的大幅上升,正是導致中國制造業相對優勢下降的主要原因。

在報告考察的19個經濟體中,中國和美國是單位勞動力成本變化最穩定的兩個經濟體。但中國的單位勞動力成本上升速度快於美國。2008年金融危機前,中國和美國單位勞動力成本年均增速為1.5%、0.4%;危機後,中美這一指標則分別上升到1.7%、0.5%。值得註意的是,同期的全球平均單位勞動力成本增速,卻從危機前的1.5%下降到了-2.5%。比如全球制造業第三大國日本的單位勞動力成本一直在下降,第四大制造業國家德國在危機後也進入了單位勞動力成本的下降過程。

“危機後,高投資、高杠桿、低估環境成本的經濟增長模式降低效率的弊端暴露無疑,這種增長模式已經不可持續。”報告對此提出,中國正在推進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試圖從供給端全面解決過往增長模式的弊端,初見成效,但也任重道遠。未來,環境和要素的成本被更多直至全額計入,勞動力供給短缺等原因還會導致勞動力成本上升;若效率提高不足以彌補這些成本的上升,中國制造業的競爭力將會快速下滑。

《中國與全球制造業競爭力》是全球第一份覆蓋主要經濟體和主要細分行業的勞動力成本競爭力報告,全面評估了中國制造業在全球版圖中的實力崛起和變遷趨勢。推出該報告的第一財經研究院/智庫,是第一財經旗下的非營利獨立智庫研究機構,其宗旨為“致力改善經濟政策”。智庫以全球化的國際視野,基於事實和數據的獨立研究和分析,提供創新的可實施政策方案和建議,以提高中國經濟政策的質量和透明度,並推動有效而公平的全球經濟金融治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1905

統計局解讀:食品價格下降是4月CPI環比下降主因

國家統計局今天發布的2018年4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和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數據顯示,CPI環比下降0.2%,同比上漲1.8%;PPI環比下降0.2%,同比上漲3.4%。對此,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高級統計師繩國慶進行了解讀。

一、CPI環比下降,同比漲幅有所回落

從環比看,CPI略有下降,降幅比上月收窄0.9個百分點。食品價格下降1.9%,影響CPI下降約0.38個百分點,是CPI下降的主要因素。生鮮食品價格繼續下降,鮮菜和鮮果價格分別下降5.5%和1.2%;豬肉、雞蛋和水產品價格分別下降6.6%、3.4%和1.2%。上述五類合計影響CPI下降約0.35個百分點。非食品價格上漲0.2%,影響CPI上漲約0.20個百分點。受清明節和勞動節假期影響,飛機票、賓館住宿和旅遊價格分別上漲9.4%、2.7%和1.0%,合計影響CPI上漲約0.04個百分點。受國內成品油調價影響,汽油和柴油價格均上漲2.7%,影響CPI上漲約0.05個百分點。房租上漲帶動居住價格上漲0.1%,影響CPI上漲約0.03個百分點。此外,中藥和西藥價格上漲影響CPI上漲約0.02個百分點。

從同比看,CPI漲幅比上月回落0.3個百分點。食品價格上漲0.7%,影響CPI上漲約0.13個百分點。其中,雞蛋、鮮菜和鮮果價格分別上漲17.7%、8.2%和4.2%,合計影響CPI上漲約0.33個百分點;禽肉、水產品和牛羊肉價格上漲影響CPI上漲約0.18個百分點;豬肉價格下降16.1%,影響CPI下降約0.43個百分點。非食品價格上漲2.1%,影響CPI上漲約1.67個百分點。其中,醫療保健類價格上漲5.2%,教育服務類價格上漲2.7%,居住類價格上漲2.2%。據測算,在4月份1.8%的同比漲幅中,去年價格變動的翹尾影響約為1.3個百分點,新漲價影響約為0.5個百分點。

二、PPI環比下降,同比漲幅有所擴大

從環比看,PPI降幅與上月相同。生產資料價格下降0.2%,生活資料價格下降0.1%。在調查的40個工業大類行業中,16個行業產品價格下降,比上月減少1個。在主要行業中,降幅收窄的有燃氣生產和供應業,下降1.2%,比上月收窄0.5個百分點;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下降0.2%,收窄0.5個百分點。由升轉降的有黑色金屬礦采選業,下降2.9%;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下降1.8%;煤炭開采和洗選業,下降0.9%。由降轉升的有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上漲3.2%;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上漲0.7%。

從同比看,PPI漲幅比上月擴大0.3個百分點。生產資料價格上漲4.5%,漲幅比上月擴大0.4個百分點;生活資料價格上漲0.1%,漲幅比上月回落0.1個百分點。在主要行業中,漲幅擴大的有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合計影響PPI同比漲幅擴大約0.34個百分點。漲幅回落的有非金屬礦物制品業,上漲11.0%,回落1.0個百分點;煤炭開采和洗選業,上漲4.4%,回落1.4個百分點。據測算,在4月份3.4%的同比漲幅中,去年價格變動的翹尾影響約為3.6個百分點,新漲價影響約為-0.2個百分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856

7月銀監開8000萬元罰單農商行占半,違規辦理同業業務是主因

繼2018年上半年銀行業開展整理市場亂象,處罰銀行業金融機構798家、罰沒14.3億元後,7月以來強監管繼續。

銀保監會網站顯示,7月銀監系統開出的罰單數量已接近200張,金額總數超8000萬元,在這眾多罰單中涉及農商行的罰單數量占比近三成,被罰金額占比近半,超過4000萬元。

一位業內人士稱,農商行在制度建設和內部管理方面與大銀行有差距。由於同業競爭加劇,農商行較為激進和冒險,在風險管理和授信條件上較松。“農商行違規的問題近年來一直存在,只是最近監管趨嚴,處罰力度和處罰金額比以前更大了,顯露了出來。”

7月初,銀保監會稱,盡管當前銀行業風險總體可控,但一些領域風險隱患仍然比較突出,一些體制性制約因素沒有根本消除,打破傳統觀念束縛還存在諸多困難,外部沖擊的不確定性不斷加大,銀行業面臨的形勢依然嚴峻複雜。

農商行成處罰重點

農商行是銀行業違規的“重災區”。在7月份銀監系統的處罰中,涉及農商行的罰金達到4148萬元,占比整個銀行業的一半,受罰原因有違規辦理同業業務、違反審慎經營規則、違規發放貸款等。

謀求同業增長屢踩紅線是一個重要方面。7月13日,黑龍江大慶銀監分局連開4張罰單,其中大慶農村商業銀行被罰1000萬元,黑龍江林甸農商銀行被罰700萬、黑龍江杜爾伯特農商行被罰700萬、黑龍江肇州農商行被罰600萬元,共計罰款3000萬元,這四家銀行被罰主要原因均為違規辦理同業業務。

從歷史來看,農商行的同業業務起步相對較晚,初期業務只是簡單的流動性管理和貸款規模的調劑,近年來由於貸款業務並不好做,同業業務於是成為了各農商行新的利潤增長點。

東方金誠首席金融分析師徐承遠表示,當下,同業業務過度發展,多通道模式下套利鏈條被拉長、底層資產難以穿透等問題愈加引發監管關註。部分農商行出於對短期利潤增長和規模擴張追求,過度發展同業業務,但其風險管控能力卻無法與業務發展相匹配,導致資金業務風險快速積聚。

在今年7月銀保監除對涉事銀行罰款外,還對一些涉事銀行的主管領導進行了處罰。7月6日,山東濱州銀監分局發布了關於山東惠民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10人的行政處罰信息。其中,董事長兼總經理因對機構同業融出超比例、違規發放貸款等違法違規行為負有領導、管理責任,依據《銀行業監督管理法》第四十八條,濱州銀監分局對其予以警告並處罰款8萬元的行政處罰,此外,其他高管也受到了處罰或警告處分。

另外,村鎮銀行被罰的案例也在不斷增加,在7月,18張百萬元級的罰單中,村鎮銀行占了2張,分別是:長春雙陽吉銀村鎮銀行因違規遷址、違規將信貸資金挪作他用、違規為他行同業投資提供第三方擔保被罰款140萬元;另外,因未按《流動資金貸款管理暫行辦法》,嚴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等原因,本溪同盛村鎮銀行被罰100萬元。

多重壓力下,出路何在

不僅屢屢被銀監系統處罰,最近多家農商行不良率激增、評級下調、利潤下滑,此外,銀保監會表示下半年會嚴格按照打好防範化解金融風險三年攻堅戰的路線圖和時間表,繼續推進整治市場亂象,由此農商行壓力不可謂不大。

招商證券研究員鄒恒超預計未來農商行不良會繼續暴露,原因在於:農商行資產質量歷史包袱較大,隨著監管強化要求貸款分類真實反映,原來劃分在逾期、關註類貸款中的潛在不良將逐漸浮出水面;農商行貸款主要投向於小微和涉農客戶,在供給側改革中受益並不明顯,供給側改革帶動企業盈利回升主要集中在規模以上的大中型企業。隨著今年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小微和涉農又將是不良暴露的“災區”。

但另外一方面,農商行在銀行系統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截至2017年底,全國農商行數量達到1262家,占農信系統機構總數的48.9%,占全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的28.7%,在服務“三農”和中小微企業、支持地方經濟發展起著重要作用,是國內金融市場的有機組成部分。

多重壓力下,農商行未來應如何發展?

徐承遠表示,整體來看,在當前的外部環境下,業務開展面臨的風險不斷加大與農商行等中小銀行風險管理能力不足之間的矛盾,是導致農商行風險暴露的根本原因。

徐承遠認為,農商行等中小銀行應加快提升風險管控能力,以匹配業務開展面臨的風險管控需求;農商行等中小銀行應積極發揮自身紮根地方、熟知地方經濟產業環境等優勢,深根細作,回歸業務本源,提高風險識別能力。此外,對於風險暴露,農商行等中小銀行應積極尋求股東、地方政府等外部支持,發揮省級聯社體制優勢,及時有效化解風險,避免風險的擴大與蔓延。

有研究員認為,目前省聯社是農商行的實施管理平臺。在全國20多個省聯社中,一般來看,在省聯社強勢的地區,農商行市場化程度低,反之,農商行的市場化程度較高。“推動農商行的蓬勃發展,就要進一步推動省聯社的改革,把市場化的力量還給地方農商行。”

華創證券銀行業分析師張明表示,未來農商行的經營水平將進一步分化,好的越來越好,差的越來越差,或會出現一股兼並重組潮,但是由於部分銀行與地方政府的關系很微妙,淘汰機制還需進一步完善。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林潔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108

中美航線停航潮,經營壓力是主因|姍言兩語

繼5月份宣布停飛已經運營8年之久的北京-芝加哥航線後,當地時間8月21日,美國航空又宣布了另一條運營10年的上海-芝加哥航線將於10月停飛。

美國航空並不是唯一一個做出停飛中美航線決定的航空公司,就在同一天,夏威夷航空也宣布在國慶黃金周假期結束後,暫停每周三次從夏威夷往返北京的直達航班。

來源CADAS

而據筆者了解,國航於2016年剛剛開通的上海到美國聖何塞直飛航線,也將於9月暫時停飛,更早些時候,美聯航也停飛了杭州和西安到美國的直飛航線。

中美航線曾被譽為全世界最賺錢的跨洋航線之一,而在如今國內一線城市的起降時刻“一刻難求”,中美航權又基本用盡的情況下,為什麽越來越多的航司,卻舍得停飛好不容易獲得的中美航線?

來自經營的壓力是首要因素。在宣布暫停上海-芝加哥航線時,美國航空網絡與時刻規劃副總裁Vasu Raja就明確指出,芝加哥-上海航線未能盈利,因此無法持續。

今年5月,美國航空還曾宣布另一條北京-芝加哥航線的暫時停航,並稱在開航以來的8年中,公司也沒有從這條航線中賺到一分錢。

美國航空如此,其他中美航司也同樣不太好過。在2017年的財報中,美聯航就曾使用“需求疲軟”來形容中國市場。美聯航的星空聯盟夥伴國航,在2017年北美航線上的客運收入也下滑了4.96%。

收入的下降,緣於運力激增下的票價不斷下滑。2016年以來,隨著中國出境遊的爆發,以及美國對中國開放十年簽證政策的刺激,中美之間的商業和旅遊市場也不斷升溫,中美之間的航空市場也一直在高速增長,各家航司都在爭相開通中美之間的直飛航線。

2016年,共有8家航空公司在運營中美航線,2017年這一數字增加到了14家,其中中方航空公司就有7家。

而隨著越來越多運力的增加,中美航線的競爭也日趨白熱化,票價也是沒有最低只有更低。

一個明顯的例子是,今年4月份,美國的三家主要航空公司,紛紛推出最低至7元的中美執飛航線不含稅促銷價,盡管4月屬於傳統淡季,但這樣的“打折”力度此前也很少見。

其實對各家航空公司來說,去年的中美航線已經表現慘淡,不過不少航司對今年的中美市場表現還抱有期待,原因是國內一區二區城市至美國的主要航點航權已經分配完畢,新增運力不會再像往年那麽多,票價即使沒有大的反彈,也不會再大幅下行了。

事實也是如此。今年上半年,在太平洋上空,只有達美航空增加了一條上海到亞特蘭大航線,香港航空增加了一條香港到舊金山航線,上半年已經列入訂座系統的也只有國泰航空9月香港-華盛頓,以及南航12月的沈陽-洛杉磯。

然而,今年以來國際油價的走高,使樂觀的預期再打折扣。同比去年,油價上漲了37%,即使客座率或票價能夠增加,也很難覆蓋成本的提升。

中美貿易摩擦則是更大的變數。盡管多家航司對筆者透露,目前尚未看到中美貿易摩擦對中美客流造成的直接影響,但這一問題已經成為密切關註的因素,尤其是簽證方面的收緊趨勢,中小企業的商旅需求以及會獎旅遊的影響等,並做好了及時調整中美航線運力的準備。

事實上,中美航線目前面臨的窘境,也是近年來航司洲際遠程航線狂飆之後陷入盈利困境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隨著國內航空公司引進寬體機的熱情高漲,以及二三線城市地方政府用補貼來“招商”的刺激,遠程洲際航線的開通可以說是“遍地開花”。

與此同時,財報數據卻顯示,近三年來,三大航的國際航線座公里收入越來越低,此前之所以還能夠有不錯的收益,除了市場好之外,油價低是一個更加關鍵的因素。

進入2018年,低油價已經成了過去,川航、上航、吉祥等一批航企卻仍要接收全新的遠程寬體客機;海航、深航、祥鵬等航司的寬體機隊也會進一步擴大,可以預見,國際遠程市場的競爭將更加激烈。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彭海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600

稱汽水非癡肥主因

1 : GS(14)@2017-02-19 12:15:37

【明報專訊】消費者日益關注健康飲食,令可口可樂等汽水生產商股價受壓。外界更批評天天喝可樂,兼重倉可樂的「股神」巴菲特在飲食及投資方面追不上潮流。巴菲特對此不以為然,力撐癡肥問題與可樂無關。

86歲的巴菲特愛吃垃圾食物,除了喝可樂,又時常吃油炸零食、雪糕等,不喜歡喝清水、吃蔬菜。他曾這樣解釋,很多人將吃得太多糖,與攝取太多卡路里兩件事混淆。他以自己為例,每天吃二千多個卡路里的食物剛剛好,不會令身體發胖或減磅,因此每天攝取的有700卡路里來自可樂是絕對沒有問題,似乎暗示癡肥的人未有有效控制每日攝取熱量。

控制卡路里攝取量更重要

他說,可樂也有很多低糖、無糖飲品可供選擇,沒有人強迫消費者吃糖,他質疑若輿論對可口可樂窮追猛打,是否也要攻擊糖果、朱古力等製造商?他亦曾打比喻說,全美只有1萬個男人活過100歲,而活過100歲的女人卻有4.5萬人,如果要長壽一點,豈不是要變性做女人?

[企業地球村]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1567&issue=2017021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6929

人民幣搖擺 逆周期因子非主因

1 : GS(14)@2018-01-14 21:19:30

【明報專訊】人民幣匯率近日走勢讓人捉摸不定。央行管轄下的人民幣匯率,究竟是調控國際資本流動的貨幣政策,還是支持外貿出口的產業政策?抑或在兩者之間搖擺不定?

人民幣升值,可以緩解資金外流壓力,甚至還能吸引外資流入,它涉及貨幣政策調整。但對脆弱的外貿而言,匯率升值絕不是什麼福音,它涉及貿易盈餘、外匯儲備及就業穩定,反之亦然。

2017年兌美元升值5.8%

2017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一掃連續兩年的頹勢,兌美元中間價一年累計升值5.8%。與人民幣升值同步,內地的外匯儲備連續11個月回升,到2017年12月末恢復至31,399億多美元。

內地外匯儲備形勢穩定後,恰逢美元疲弱,央行下令各報價行暫停「逆周期因子」。人民幣匯率心領神會,立即掉頭之下。逆周期因子成了人民幣匯率走勢的決定因素?

去年5月,雖然內地經濟基本面向好、美元維持弱勢,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依舊持續貶值,外匯儲備存在壓力,央行決定在中間價報價模型中增設逆周期因子,即由原來的「收盤價+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調整為「收盤價+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逆周期因子」。

外匯儲備同步回升

官方當時給出的解釋是,增設逆周期因子的主要目的,是適度對冲市場情緒的順周期波動,緩解外匯市場可能存在的「羊群效應」,避免「追漲殺跌」的心理。但對逆周期因子參數的設定,一直沒有客觀的標準,而是由各報價行根據宏觀經濟等基本面變化以及外匯市場順周期程度等,按照內部報價模型調整流程決定。如果無法給出逆周期因子參數設置的合理解釋,那麼逆周期因子只不過是干預外匯的技術手段。

無法否認的是,逆周期因子加入後,人民幣匯率止跌回升,去年底升勢尤猛。加之外貿盈餘,內地的外匯儲備也擺脫跌勢,逐步恢復。

企業海外投資減 穩住匯價

在常年保持外貿盈餘的內地,決定人民幣匯率的主要因素是資金流向。愈來愈多的內地居民到境外旅遊購物會導致資金外流,但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企業對外投資或者以投資為名進行的資產轉移。人民幣匯率承受巨大貶值壓力的2016年,內地對外投資額達到1962億美元,迅速攀升至全球第二,存量居世界第六。當局下令嚴查,對外投資受限。商務部公布的統計資料指,去年1到11月,內地投資者對外新增非金融類直接投資累計實現投資1075.5億美元,同比下降33.5%,非理性對外投資得到進一步有效遏制,房地產業、體育和娛樂業沒有新增項目。

值得關注的是,在歐美遭到日益嚴格的審查甚至否決後,中國內地對外大手筆投資愈來愈少。1075.5億美元的對外投資,分佈在全球174個國家和地區,投向了5796家境外企業,平均每個國家或地區不足6.2億美元,每家企業不足0.19億美元,對外投資似乎短期內難成氣候。

[馮其十 神州新形勢]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3248&issue=2018011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654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