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聰明的投資者」的序言 一隻牛的投資日記
http://feigan.blogspot.hk/2012/12/blog-post.htmlWarren E. Buffet:
To invest successfully over a lifetime does not require a stratospheric IQ, unusual business insights, or inside information. What's needed is a sound intellectual framework for making decisions and the ability to keep emotions from corroding that framework. This book ( The Intelligent Investor) precisely and clearly prescribes the proper framework. You must supply the emotional discipline.
If you follow the behavioral and business principles that Graham advocates--and if you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invaluable advice in Chapters 8 and 20--you will not get a poor result from your investments.
Whether you achieve outstanding results will depend on the effort and intellect you apply to your investments, as well as on the amplitudes of stock -market folly that prevail during your investing career.**************
以上幾句是摘自巴菲特在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 Nov/Dec 1976, 發表的文章,也是第四版「聰明的投資者」的序言。我個人體會是,
如果我們想要這世人最後是投資成功,秘訣是:
這書(
The Intelligent Investor)所說的就是對的策略,尤其是第8和20篇。
我個人認為
「 keep emotions from corroding that framework」無非就是「信」。如果你不相信這個策略,稍微風吹草動,你就會起心動念,朝令夕改。
想要達到標青的成績,除了努力和聰明,還要看時勢。
三者之間,應先專注在努力,其餘的就相信一切都是好因緣。
時勢即系你這一生能有幾場金融風暴?
When it's raining gold, reach for a bucket, not a thimble.
反向的價值投資者查諾斯 一隻花蛤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9b8db20102dxh4.html從前我與許多人一樣,並不欣賞賣空者,更不欣賞大空頭詹姆斯•查諾斯,但是最近一年我的思想卻有了很大的轉變,因為有些市場或股票確實應當被賣空。賣空者一定就是投機者嗎?不一定,相反,有些賣空者恰恰就是價值投資者,比如大名鼎鼎的傑瑞米·格蘭桑,他寫過《紅色中國警報》,表示看空中國。詹姆斯•查諾斯也應該算上一個。《大牛市》的作者瑪吉·馬哈爾就認為查諾斯「是一個價值投資者」。按照他的描述,查諾斯又高又瘦,戴著一副金絲眼鏡,看上去更像一個大學教授,而不是華爾街奸商。他的舉止謙恭有禮,但是他不得不承認,他的名聲讓人望而生畏,「人們認為我是長著兩隻角並傳播梅毒」。查諾斯在1985年創立自己的基金公司Kynikos Associates Ltd,專注賣空。Kynikos在希臘語中是「憤世嫉俗」的意思,這就暗示了他的投資風格。
查諾斯之所以超群出眾,一方面是因為他的研究質量,另一方面是由於這樣的一個事實:他總是細心選擇他的靶子。查諾斯堅持使用懷疑的眼光分析上市公司,並以做空的方式在有問題的公司中獲益。他很善於發現研究那些價值被高估的股票。他會花幾個月的時間研究一隻股票,然後在一段很長的時間內吃進大量頭寸。但是很少有公司高管欣賞他的努力。有一位公司總裁抱怨說,「這傢伙讓我們吃夠了苦頭,我們受不了這傢伙。」據說這位總裁得知查諾斯研究自己的公司後,希望能逮住查諾斯犯點什麼錯。其實,如果他能夠像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那樣誠實經營,又怎麼會「吃夠了苦頭」呢?
2010年5月,在美國特許金融分析師(CFA)年度會議上,查諾斯曾做了題為《做空的力量》的演講,詳解他的投資思路。他認為,有很多企業和行業都在慣常地進行賣空行為。比如說,各大航空公司總是在提供服務之前就賣出席位;保險公司總是在支付理賠之前收取保險費;農民在農作物真正成熟前就已經將其賣出等等。對於對沖基金而言,賣空是必不可少的行為。過去的25年裡,每一宗詐騙案,不是被告密者所揭穿,就是被和詐騙案有經濟利益的人,比如被賣空者和記者所披露。賣空並非簡單地被視為長線投資的反義詞。原因在於,賣空者需要做到以下幾點:1、借到股票,(可能會支付回扣費用);2、面對各種各樣的監管規則;3、處理負性強化(negativereinforcement);4,遭遇赤裸裸的禁令,(比如德國就曾出台專門打擊賣空者的禁令)。
看起來賣空並不容易,從實際情形看,查諾斯看到的結局「大多是『歸為零』,而非豐厚的回報」。賣空者會參考一種數據,阿爾法係數(α係數)。阿爾法係數是平均實際回報和平均預期回報的差額。差額小於零,表示某一基金或股票的價格可能被低估,買入;大於零,表示某一基金或股票的價格可能被高估,賣空;等於零,表示某一基金或股票的價格準確反映其內在價值,未被高估也未被低估。阿爾法係數看似簡單,實際上很難掌握。因為賣空者並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而且所聽到的可能是謊言。所以賣空者通常會遭遇很長一段時間內的零回報。查諾斯舉例說,在美國在線(AOL)公司股票上,就犯了會計錯誤而「零回報」。他原本以為該公司的價值比他們認為的要低。於是開始賣空在2至4美元,但是最後股價卻達到了80美元。他將其保留在1%至1.5%的頭寸比率。他知道自己身處泡沫中,因此他想要把泡沫儘可能縮小,但是最終事與願違。
查諾斯認為賣空三類公司更可能獲利,這是一些反覆出現的主題。在我看來,這也是價值投資者應該小心甚至迴避的公司:
一是那些看起來仍然生機勃勃但即將危機重重的行業(great boomsthat then gobust),也就是「過度繁榮然後走向衰敗」。查諾斯解釋說,這種繁榮通常是受到某些資產現金流催生出的債務(債務時下價值低於債務成本)助燃。比如,網絡沒有債務,所以該行業內的企業原本不會出現價值激增。但當投資者想要將推算出的強勁增長強行注入此類企業未來應該出現的增長中時,行業泡沫開始逐漸膨脹。還是所謂的「高增長」惹的禍,但是市場卻一心一意追捧「高增長」。
二是新技術的犧牲者,也就是技術老化的公司。每個人都認為,老化的產品能被繼續使用的時間比它實際上能使用的時間更久。查諾斯舉例,有人曾說,網絡是一種旨在傳播任何事的最便捷的途徑。但是直至現在,仍有很多人更願意通過郵件租用DVD。談及這個問題,我們不可避免地提起在線影片租賃提供商Netflix。據瞭解,該公司能夠提供超大數量的DVD,而且能夠讓顧客快速方便的挑選影片,同時免費遞送。這樣的業務看清起來非常便宜,但是,所能產生的現金流減少速度,絲毫不比股價下跌速度慢。
三是結構上有瑕疵的會計,簡言之就是財務造假。查諾斯提醒,要特別小心連續收購者,這樣的公司通常會在任何人都沒有預見的時間段內減記合併企業的資產。當你問收購方他們所合併企業最後一個季度以及被合併時的淨資產數額時,通常不會得到答案。
查諾斯在中國的名聲不佳,並且為許多人所痛恨,但是許多人或許不明白,當有些市場呈現明顯的問題,比如泡沫時,確實應該賣空。只有賣空了,或許才能解決問題。特別是一些公司肆無忌憚地公然造假,置基本的商業準則而不顧時,更應該賣空,只有賣空了,或許才會消去毒瘤。應該痛恨或「憤世嫉俗」的是這樣的公司,而不是查諾斯。價值投資者也不會喜歡這樣的公司。儘管如此,賣空者還是很容易成為眾矢之的。但是很顯然,格蘭桑沒有成為眾矢之的,而查諾斯卻成為眾矢之的,這大概與他太顯眼了有關。查諾斯表示自己看空整個中國。不過他本人從未來過中國。為什麼不去中國呢?他解釋道:「我最好不去,如果我去了,我都能想像出《紐約郵報》的頭條標題——《紐約投資商死於一場神秘地震,只有他一人身亡》。」
價值投資者在當代出現了一些細微的變種。我以為查諾斯的方法也是其中的一種。從查諾斯的投資風格來審視,他也認可股票價格與商業價值間的差異以及遵從安全利潤率的原則的。而只要承認股票價格與商業價值間的差異以及遵從安全利潤率的原則的,就應該被稱為價值投資者。只不過在對待股票價格與商業價值間的「差異」問題上,大多數價值投資者通過低買高賣來賺錢,而查諾斯則是把這個過程反過來:通過高賣低買來賺錢。從這一點上看,稱查諾斯為「反向的價值投資者」更合適。
相關閱讀:重讀《什麼是價值投資》
穿越時空的投資者 一隻花蛤
http://xueqiu.com/9927088462/22682622有三個投資者,他們幾乎橫貫了整個20世紀,其中兩人還沐浴過21世紀的曙光。他們經歷了1929年的大崩盤,又經歷了1987年的大恐慌以及1997年的下跌;他們三人加在一起,在熊市和牛市中擁有股票的經驗超過200年。這三位投資者分別是菲利普·凱睿、菲利普·費雪以及羅伊·紐伯格。到1997年的時候,凱睿100歲,費雪90歲,紐伯格94歲。那時,你可以在他們各自的辦公室裡找到他們,而他們桌子旁邊的同事可能是他們的曾孫。這三位世紀老人各自都寫過書,凱睿著有《智慧》;費雪著有《怎樣選擇成長股》和《股市投資致富之道》;紐伯格著有《忠告》。這四本書都成為投資界中的不朽之作,歷久而彌新。他們經歷了無數個大大小小的熊市,對熊市十分親密,現在,讓我們傾聽他們在熊市中的真言。
凱睿在1927年來到紐約,加入一個公司。這個公司管理著一個共同基金,投資者為這個基金每股出價10美元,而作為公司內部的經濟學家凱睿計算它最多值1美元。1929年大崩盤後,它每股最高不到1美元。伴隨著市場的恐慌和崩潰,凱睿倖存了下來。他對1929年的經歷記憶最為清晰。他認為,「1929年大崩盤與其說恐怖,不如說更加令人興奮」。多數經濟學家依然看多,堅信下跌只是短暫的,幾乎沒有人看到地平線上有任何陰云。可是到1932年,有四分之一的勞動力失去了工作。在快要絕望的情況下,凱睿發起了他的共同基金——先鋒基金。五十年後,先鋒基金使其持有者富有,每年的復合收益率高達13%。當他離開先鋒基金後,又自己管理者2.25億美元的私人投資組合。在凱睿的投資生涯中,儘管他在大幅下跌中「減持」了一些股票,但他幾乎總是看多。1987年道指一天下跌了500點,那天,他正在意大利演講,他說,「他們想知道將會發生什麼,我自己也不知道,我現在仍然不知道。」凱睿相信他不會比1997年道指在7000點時更悲觀。「在我自己的投資組合裡我沒有為此做任何事,」他說,「如果股價下跌,投資組合也會下跌。我已經100歲了,隨時都有可能失靈。如果我在熊市的底部失靈,將會節約很多遺產稅。」
相比於凱睿,費雪則在1929年「被困在漆黑的森林裡」。那一年,他曾提交一份《25年來最嚴重的大空頭市場將展開》的文章。這是他最令人讚嘆的股市預測,可惜他看空做多。他說:「我免不了被股市的魁力所惑。於是我到處尋找一些還算便宜的股票,以及值得投資的對象,因為它們還沒漲到位。」他投入幾千美元到3只股票中。這3只股票均是低P/E股,一家是火車頭公司,一家是廣告看板公司,另一家是出租汽車公司。股市崩潰後,儘管費雪預測無線電股將暴跌,但是他持有的3只股票也好不了多少,到1932年,他的損失極為慘重。儘管這段經歷讓他相信在熊市中應該減輕倉位,但在這之後的60年中,他在所有的上漲和下跌中都保持滿倉投資。他在90歲以後,依然是一個積極的管理者,有很多大客戶。每年至少走訪在其投資組合中的公司兩次。他偏好於擁有6-9個公司,但是對於他擁有什麼股票拒絕評論,因為他認為對於客戶而言,無償透露這些股票是不公平。在1929年後費雪只有兩次感覺到另一次大衰退的即將到來。1987年,他在《福布斯》的專欄上發佈了一次熊市警報。1997年,他說,我有一種感覺,今天我們正走的路就是1927-1929年之間的某個地方。「足夠的人感到恐慌,因此我們還沒有達到頂部,但是當我聽到談論關於現在是一個新時代,一個永久繁榮的高地,以及其他一些胡扯時,我感到不安。這和我在1929年大崩盤之後從另一個費雪那裡聽到的評論相同。」
紐伯格也是在1929年離開巴黎來到華爾街的。從那時起,他開始了在經紀商和交易員中的生活。3月份時他買了自己的第一隻股票,但他也賣空股票。當時他賣空的是美國廣播公司(RCA)的股票,這只股票在1股分為5股前價格達到了574美元,並且沒有什麼原因會導致它過分修正股價。紐伯格找老一點的投資者尋找其解釋,沒有得到有啟發的答案,人們都這樣說,「我們正在進入一個廣播的時代。」紐伯格預感到一旦推波助瀾者獲取利潤將發生崩盤,最終這只股票的價格達到2美元。與此同時,紐伯格在賣空時賺取了利潤。5個月後,當道指恢復其跌幅一半時,金融家和政治領袖們宣佈這是一種反常情況,預測繁榮馬上就會來臨。紐伯格後來回憶道,「他們都錯了。」紐伯格在這次大崩盤和後續結果中盈虧平衡,來自空頭頭寸的盈利與他來自多頭頭寸的虧損相等。1939年紐伯格創立了自己的公司。從那以後,在「95%的時間」紐伯格是看多的,只有偶爾會做空。同樣的手法也發生以後的投資歲月裡。「我在1972-1973年後期對沖了我的投資組合,」紐伯格回憶說,1987年,「我在一輪可笑的價格上漲之後,對投資組合進行了對沖。」1997年,在經歷了一輪可笑的上漲之後,「我又一次進行了對沖。在目前這個時點,我賣空股指期貨,賣空微軟,賣空可口可樂——這個世界上最受歡迎的飲料。」紐伯格解釋說,1996年可口可樂銷售僅增長3%,「我想不通人們為什麼願意支付42倍市盈率的價格。」但是他又說,「到目前為止,我在這件事上還是個傻瓜,我應該意識到全世界都對可口可樂上癮。」
強國模式 一隻牛的投資日記
http://feigan.blogspot.hk/2012/12/blog-post_26.html公元前362年,商鞅和秦國國君論富國強兵之策,對強國模式提出一下見解,
強國模式:
- 甲兵財貨之強
- 明君吏治之強
- 山河廣袤之強
但是以上模式,只強一時,不強長遠。
原因:
- 遇明君則強
- 遇常君則弱
- 遇昏君則亡
根本原因在於:名為法治,實為人治 。
衰弱並且淪亡的國家,其模式可分為:
- 守富饒土地而貧窮
- 擁強悍之民而兵弱
- 據山川形勝而淪喪
對於如此的管理人,惟有常君甚至昏君可以形容,是因為他們不懂得善用先天的優勢,綜合混一為強大國力。
強大國力:
- 人口眾多
- 農工興旺
- 府庫充盈
- 甲兵強盛
- 民勇公戰
*************************
商鞅在兩千年前的見解,我個人認為,不只是在現代適用,對分析企業的強弱也是一針見血。
甲兵財貨之強:
可以形容企業的員工訓練有素、工廠設備以及生產線上的機械是最新的、資產負債健康、盈利收入強勁。
明君吏治之強:
管理人智勇雙全,各階段的經理能幹。
山河廣袤之強:
佔據市場的大部分、各種資源豐富。
但是以上種種優勢,不能保證企業長久生存。
根本原因在於人治 。
成功的機率全系在管理人,遇到愚蠢/自私的管理人,企業極可能衰弱並且淪亡。
何謂企業的法治?
制度必需完善無私,依制度不依人。
懲罰先從上層開始,獎賞則從底層開始。
董事會、管理人、股東,三權必需平衡。
對於人事要做到賢而知、知而用、用而任。
務求企業實力增長,激勵全體士氣。
「三個代表」:卓越、良好與糟糕 一隻花蛤
http://xueqiu.com/9927088462/22768474在2007年的致股東信中,巴菲特介紹了他怎樣根據公司的資本配置方案來評估公司。他依據公司的增長成本將公司分為三類:卓越、良好與糟糕。其測試的標準是:1、能夠理解的領域;2、有持久的競爭優勢;3、有能力並值得信賴的管理層;4、合適的價格。其中第二個標準最重要,它涉及到資本投入的問題。根據這些標準,有三家公司可以作為卓越、良好與糟糕的代表,它們分別是:喜斯、飛安與航空公司。
卓越公司的代表是喜斯糖果。喜斯所在的盒裝巧克力行業很令人掃興:美國人均消費量極低而且上升緩慢。並且,過去2007年以前的40年中有很多曾經重要的品牌都消失了,最後只有三家公司賺得了比象徵性利潤稍多點的錢。實際上到2007年,喜斯糖果的銷售量為3100萬磅,年增長率僅2%。這樣的增長數據恐怕不會引起多少人的興趣。那麼,為什麼巴菲特認為喜斯是「卓越」公司的代表?因為它符合巴菲特的四個標準。1、這是一個巴菲特能夠理解的領域;2、喜斯擁有持久的競爭優勢,其優質的巧克力受到眾多忠實顧客的青睞,並且只需少量的資本就可以持續增長,擺脫了對現金的依賴;3、其經理人非常優秀;4、價格合理。喜斯的成長性似乎一般,但是在巴菲特看來,只要能產生可觀的自由現金流,也是非常值得的。
巴菲特在信中解釋道:1972年布魯奇普公司買下喜斯候,它的糖果年銷售量為1600萬磅。到2007年,它銷售了3100萬磅,年增長率為2%。然而,由喜斯家族經過50年經營,其中又由查克·胡金斯和布萊德·金斯特不斷鞏固的持續競爭優勢,為伯克希爾創造了非凡的價值。1972年伯克希爾出價2500萬美元收購喜斯時,它當時的銷售額僅為3000萬美元,稅前收放還不到500萬美元,尚需投入800萬美元運營資金。但結果,公司的稅前資本收益率達到了60%。這裡面有兩個因素有助於把運營所需資金控制在最低的水平上:首先,產品出售可以帶來現金流,第二,生產和配送週期短,最大限度地縮減了庫存。到2007年喜斯的銷售額為3.83億美元,稅前收入為8200萬美元。而公司的運營成本是400萬美元。這意味著從1972年到2007年,喜斯只花了3200萬美元進行再投資,就完成了平穩的規模增長和某種意義上平穩的財務增長。這就叫「持久」。「持久」將保護公司的高投資回報。「持久」對於成功至關重要,否則都是過眼云煙。商業的歷史充滿了「羅馬蠟燭」(RONAN CANDOES),那些不能持久的公司將很快在劇烈的競爭中敗下陣來。巴菲特的「持久」標準,不僅划去了那些在某個行業中一味追求快和變的公司,而且也把那種僅僅依靠一個偉大管理者成功的企業排除在外。「一個公司要依靠一位超級明星來尋求偉大成就,它就不以被認為是個偉大的公司。」真正偉大的公司,可以從有形資產中獲得巨大收益,但永遠不會把大部分的利潤進行內部再投資而獲得高額回報。伯克希爾要尋找的,是在一個穩定行業中的長期競爭優勢。如果業績的增長是整個經濟大環境的景氣帶來的,那麼很好。但即使沒有整個經濟結構性的增長,一個企業仍然能夠保持競爭優勢,它就是有價值的企業。那種需要大量的資本投入來維持其增長的公司表面上看令人滿意,但是它們卻要永遠需要不斷地重建的城牆,而最後它們根本不可能成其為「城牆」。
良好公司的代表是飛安國際公司。巴菲特認為它可以被稱為「優秀」但絕不是「偉大」。飛安分發的紅利也不少,它同樣也擁有其持續競爭優勢:不去最好的飛行培訓公司就像做手術也要找價錢最低的一樣。然而,飛安需要把大量的收入拿來進行再投資以維持其護增長。1996年伯克希爾收購飛安國際公司的時候,它的稅前年收為1.11億美元。在固定資產上的淨投資為5.70億美元。從伯克希爾收購那天開始到2007年,其資產折舊已經達到9.23億美元。資本支出則達到了16.35億美元,其中的絕大部分是有來配備仍在不斷更新型號的飛機模擬器的。其固定資產,折舊後總價值為10.9億美元。2007年的稅前收入為2.70億美元,同1996年相比增加了1.59億美元,取得這樣的成績已經很好了,但顯然遠遜於喜斯。從利潤產出的大小,可以衡量一個公司是否優秀,但不能判斷其是否卓越。巴菲特從未忘記,只有當成本合理時,增長才是好事。
糟糕公司的典型代表則是航空公司。這樣的公司可能發展很快,但卻需要大量資本投入來維持其發展,而利潤卻少得可憐甚至根本賺不到錢的公司。巴菲特說,從第一架飛機誕生那天開始,航空業對資本的貪得無厭就已經注定了。投資者把大量的錢投入到了這個無底洞,吸引他們的利潤卻有可能永遠拿不到。這是難以找到任何競爭優勢的公司。
巴菲特把「三個代表」比作儲蓄帳戶,偉大的公司支付非常可觀的利息,而且會隨著時間不斷地增長;優秀的公司如果不斷增加存款的話,利息也會很具吸引力;而糟糕的公司不但利息令人失望,還要不斷的掏錢來維持這種少得可憐的回報。好公司就是好的「儲蓄帳戶」。這樣就解釋了為什麼喜斯糖果如此吸引巴菲特的原因,因為喜斯糖果就是一台以巧克力為動力的賺錢機器。
綜觀以上三類公司,卓越或偉大的公司本來就如同皇冠上的明珠,尤其像喜斯那樣緩慢增長的公司,即使在美國也不多見。因為大多數增長中的公司「既需要運營資本,以便成比例地增大銷售額,同時還需要進行巨額的固定資產投資」。 在我看來偉大的公司可遇不可求,因為它往往可能只有在事後知道它是偉大的。彼得·林奇就這樣說,「偉大的股票永遠是意外。這是毫無疑問的。如果有誰在買入沃爾瑪的時候就知道他可以賺500倍,那麼我覺得他是外星人。你永遠不可能在事前知道誰是偉大的公司。」 雅芳過去就很「偉大」,但後來卻很悲慘,15年裡股價從160美元跌到35美元。即然這樣,那麼就退而求其次吧。尋找優秀的公司相對比較容易,只是這種高投入高產出的公司確實讓人心煩,但這種情形卻是大多數優秀公司面臨的情況。巴菲特指出,公共事業公司也是如此。不過,最近幾年伯克希爾卻在公共事業公司上進行大量的投資。我猜想他也只能如此,因為畢竟像喜斯那樣的偉大公司少之又少。實際上,對於優秀的公司如果出價合理,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至於糟糕的公司,就不必說了,那正是投資者所極力迴避的。
2012年﹐致牛欄股東信 一隻牛的投資日記
http://feigan.blogspot.hk/2013/01/2012.html牛太,牛女:
牛欄投資組合在2012年的表現如下,
股票組合的表現:
帳面值 恆生指數 STI指數2010 +8.9% +5.3% +10.1%2011 -11.0% -20.0% -17.0%2012 +25.1% +22.9% +15.1% 收息組合的表現: 帳面值 恆生指數 STI指數2011 -0.4% -20.0% -17.0%2012 +46.7% +22.9% +15.1%收息組合主要是REIT、商業信託。股票+
收息組合的表現:
帳面值 恆生指數 STI指數2011 -1.0% -20.0% -17.0%2012 +32.7% +22.9% +15.1%回顧2011年的股東信,
總結起來﹐自從今年(2011年)八月開始﹐我的策略是﹕- 瞭解自己的能力
- 瞭解能力以內的企業的基本數據
- 挑選具備持續競爭優勢的企業
- 以好價錢買入
- 組合分成定息和股票
所以2012年,我在投資資產的分配
股票 收息2011 43% 57% 2012 23% 77% 當然,以上的分配不是在一天內完成的,而是摸索了6-7個月,逐漸形成的。我是不是已經瞭解自己?不,絕對不,瞭解自己能力的過程是永遠無止境。(1)
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2)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就如以上的兩首禪詩, 世人常讚歎第二首,說是大智慧,比第一首更高境界。就因為如此,我們是否就對第一首不肖一顧呢?有沒有想過,可能第一首更適合自己?我個人覺得,不要太在意方法是否出名, 最為重要的是適合自己的能力。對一隻牛來說,就選牛的方法吧。如果叫牛用龍的招數,恐怕......。如果只能漸悟,就不要強求頓悟。Warren E. Buffett :
To invest successfully over a lifetime does not require a stratospheric IQ, unusual business insight, or inside information. What needed is a sound intellectual framework for making decisions and the ability to keep emotions from corroding that framework.
If you follow the behavioral and business principles that Graham advocates, you will not get a poor result from your investments. Whether you achieve outstanding results will depend on the effort and intellect you apply to your investment, as well as on the amplitudes of stock-market folly that prevail during your investing career.
以上幾句是摘自巴菲特在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 Nov/Dec 1976, 發表的文章,也是第四版「聰明的投資者」的序言。我個人體會是,
如果我們想要這世人最後是投資成功,秘訣是:
這書(
The Intelligent Investor)所說的就是對的策略,尤其是第8和20篇。
我個人認為
「 keep emotions from corroding that framework」無非就是「信」。如果你不相信這個策略,稍微風吹草動,你就會起心動念,朝令夕改。
想要達到標青的成績,除了努力和聰明,還要看時勢。
三者之間,應先專注在努力,其餘的就相信一切都是好因緣。
時勢即系你這一生能有幾場金融風暴?
When it's raining gold, reach for a bucket, not a thimble.
我個人認為,多閱讀、多嘗試(實驗),在過程中瞭解自己,搜尋適合自己的方法。然後深入研究,再實驗。你可能發現,之前適合自己的方法,很可能經不起考驗;你也可能發現,Graham所述的方法,仍然經得起檢驗;但是,你也可能發現,Graham所述的方法,再加上巴菲特和費雪(Philip Fisher)所述,的確是可以再改善。從種種過程中,最大的收穫就是建立能力(competence )。
2012年,股票組合出現極大的變動,首先是套現恆隆地產,第二是減少股票的部位,增加收息的部位。原因在於當時的收息市場有利潤,而且確定。雖然當時,我覺得股票和收息的利潤可能一樣,但是收息卻有先天的優勢,例如透明和公開的派息政策,以及收息的來源主要是房地產收租,所以可預測和能確定。市價變動是市場的事,我只要計算收息的價值,等待價值和市價的出現足夠的差別。
套現恆隆地產的想法,是因為覺得建設銀行和工商銀行的市價很便宜,而恆隆地產的市價卻合理。 把合理的,換成很便宜,只要是龍頭換龍頭,我覺得還是可以的。(說穿了,就是錢不夠,才出此策)。

以上列表(16-7-12),再參考過去幾年的業績, 我個人認為是難得的便宜。龍頭股的特徵之一是對大勢敏感,通常可以在一年之間,有所反應,例如下圖所示:

在6倍PE以下買入,仍然可能「暫時性虧損」,因為我們不可能知道市場瘋狂到何等程度。只要組合經營完善,貢獻合理的股息收入,我們是不必要理會賬面值的「暫時性虧損」。勝利的契機在於:
- 對 「暫時性虧損」的容忍程度。成本便宜,容忍程度越高。龍頭企業, 容忍程度越高。越瞭解企業的基本數據,容忍程度越高。
- 耐心等待。龍頭企業, 等待的時間就有可能縮短。
6倍PE的成本,我們極有可能面對「暫時性虧損」,更何況是10倍PE的成本?
2012年的投資策略仍然適合於2003年
廣儲糧、高築牆、緩稱王
我的閱讀清單 一隻花蛤
http://xueqiu.com/9927088462/23250610經常有人要我推薦一些有關投資的書籍,這很好。大量的閱讀對於投資者尤其重要。查理·芒格先生說:「投資是個廣泛的領域,如果你認為你不用整天讀東西也能成為好的投資者,那我無法同意。」芒格先生是對的,投資的關鍵確實是洞察世事的興衰,弄清情緒的潮流。而優秀的書籍中已經隱藏了它們所有的答案。當然不應當只讀與投資有關的書,還要讀與商業有關的書,更要讀歷史、小說、甚至詩歌。巴頓·比格斯就認為,我們需要一些優美、智慧的文字來洗滌我們的思想和心靈。有意思的是,沃倫·巴菲特、查理·芒格、塞思·卡拉曼,包括比爾·米勒,他們在每年的股東大會或者其他重要的會議上都會推薦一些書籍,因此我們就可以經常看到了他們的推薦清單。
要讀的書籍自然浩如煙海,但是我們「不僅要讀,還要聰明地讀」。 如果不能「聰明地讀」,那麼你讀的90%可能都是沒有價值的,如此,既浪費時間,又耗費精力。投資原來對我是門外漢,只是因為懷著強烈的興趣,最終才加入到投資的這個「事業」。 我確實讀了不少書,但是比起其他的人士根本不值得一提。不過,就是因為大量的閱讀,才讓我總算跨入了投資的這個門檻,知道了什麼叫做投資、怎樣投資。今天我把我在過去10年裡讀過的書梳理一遍,選出了對我影響最大,我自己認為與投資有關的最優秀、必讀的100本,以供參考。因為文章的篇幅,我只列出書名及其作者,沒有出版社,更沒有簡介。好在這些書現在都已經有了中文譯本,有些書還有多種版本,並且都可以在淘寶網、卓越網或其他的圖書網站中找到。
附帶說明,由於我閱讀的速度和範圍所限,還有一些最優秀、必讀的書籍我目前未能列入這份清單。不過,隨著未來閱讀時間的不斷延伸,這份清單一定還會有所增減,但是最好還是限定於100本之內。需要閱讀的投資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從中選擇一些來閱讀。不過,羅馬絕非一日建成,要讀完這些書也絕非一日之功。正如投資是一生的事,閱讀也是一生的事。因此,如果有更好的書籍請大家推薦,從而讓這份閱讀清單更合理、更完善。
1、《證券分析》(本傑明·格雷厄姆)
2、《聰明的投資者》(本傑明·格雷厄姆)
3、《怎樣選擇成長股》(菲利普·費雪)
4、《股市投資致富之道》(菲利普·費雪)
5、《沃倫·巴菲特致股東信(1956-2002)》
6、《安全邊際——有思想投資者的價值投資避險策略》(塞思·卡拉曼)
7、《投資最重要的事——頂尖價值投資者的忠告》(霍華德·馬克斯)
8、《忠告——來自94年的投資生涯》(羅伊·紐伯格)
9、《戰勝華爾街》(彼得·林奇)
10、《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資》(彼得·林奇)
11、《對沖基金風雲錄》(巴頓·比格斯)
12、《債券之王比爾·格羅斯》(蒂莫西·米德爾頓)
13、《攻守兼備——積極與保守的投資者》(馬丁·惠特曼)
14、《伯格投資——聰明投資者的最初50年》(約翰·伯格)
15、《共同基金必勝法則——聰明投資者的新策略》(約翰·伯格)
16、《博格長贏投資之道》(約翰·伯格)
17、《什麼是價值投資》(勞倫斯·柯明漢姆)
18、《失算的市場先生》(詹姆斯·格蘭特)
19、《在股市大崩潰前拋出的人——巴魯克自傳》(伯納德·巴魯克)
20、《機構投資的創新之路》(大衛·斯文森)
21、《不落俗套的成功——最好的個人投資方法》(大衛·斯文森)
22、《價值投資——通往理性投資之路》(詹姆斯·蒙蒂爾)
23、《約翰·聶夫的成功投資》(約翰·聶夫)
24、《漫步華爾街》(波頓·麥基爾)
25、《向格雷厄姆學思考,向巴菲特學投資》(勞倫斯·卡寧漢)
26、《逆向投資策略》(戴維·德瑞曼)
27、《成功之母》(悉尼·芬克斯坦)
28、《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安迪·格魯夫)
29、《價值投資勝經》(珍妮特·洛)
30、《本傑明·格雷厄姆論價值投資》(珍妮特·洛)
31、《戰勝標準普爾——與比爾·米勒一起投資》(珍妮特·洛)
32、《查理·芒格傳》(珍妮特·洛)
33、《格雷厄姆經典投資策略——讓價值投資更容易》(珍妮特·洛)
34、《超越金融:索羅斯的哲學》(喬治·索羅斯)
35、《拯救華爾街——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崛起與隕落》(羅傑·洛文斯坦)
36、《巴菲特:一個美國資本家的成長》(羅傑·洛文斯坦)
37、《全面解讀巴菲特》(羅伯特·邁勒斯)
38、《巴菲特投資之路》(羅伯特·哈格斯特朗)
39、《巴菲特投資組合》(羅伯特·哈格斯特朗)
40、《從牛頓、達爾文到巴菲特:投資的格柵理論》(羅伯特·哈格斯特朗)
41、《巴菲特的新主張》(羅伯特·哈格斯特朗)
42、《新金融學——有效市場的反例》(羅伯特·哈根)
43、《投資聖經——巴菲特的真實故事》(安迪·基爾帕特里克)
44、《華爾街夢之隊》(尼基·羅斯)
45、《華爾街股市投資經典》(詹姆斯·P·奧肖內西)
46、《非理性繁榮》(羅伯特·席勒)
47、《索羅斯傳》(羅伯特·斯萊特)
48、《金錢遊戲》(亞當·斯密斯)
49、《超級金錢》(亞當·斯密斯)
50、《新金融大師——當代最成功的投資大師們的投資理念》(約翰·特雷恩)
51、《投資技巧——行之有效的個人理財策略》(約翰·特雷恩)
52、《巴菲特教你選股》(約翰·特雷恩)
53、《企業戰略博弈——揭開競爭優勢的面紗》(布魯斯·格林沃爾德)
54、《贏得「輸家的遊戲」——投資者永恆的制勝策略》(查爾斯·艾裡斯)
55、《像巴菲特那樣管理資金》(詹姆斯·奧洛克林)
56、《光環效應——何以追求卓越,基業如何長青》(菲爾·羅森維)
57、《投機狂潮》(愛德華·錢思樂)
58、《沸騰的歲月》(約翰·布魯克斯)
59、《偉大的博弈——華爾街金融帝國的崛起》(約翰·戈登)
60、《憨奪型投資者——低風險高收益的投資模式》(莫尼什·帕伯萊)
61、《為什麼雪球滾不大》(馬修·奧爾森、德里克·貝弗)
62、《億萬美元的教訓課》(保羅·卡羅爾、梅振家)
63、《親歷巴菲特股東大會》(傑夫·馬修斯)
64、《股市天才——發現股市利潤的秘密隱藏之地》(喬爾·格林布拉特)
65、《從800萬到200億——朱利安·羅伯遜和他的老虎基金》(丹尼爾·斯特奇曼)
66、《當大腦遇到金錢》(賈森·茨威格)
67、《隨機致富的傻瓜》(納西姆·塔勒布)
68、《黑天鵝——如何應對不可預知的未來》(納西姆·塔勒布)
69、《投資叢林——一位投資大師跨越50年的私人手記》(史蒂芬·加里斯洛夫斯基)
70、《股市長線法寶》(傑裡米·西格爾)
71、《投資者的未來》(傑裡米·西格爾)
72、《客戶的遊艇在哪裡》(小弗雷德·施韋德)
73、《不戰而勝價值投資法》(提摩西·維克)
74、《巴菲特的護城河》(帕特·多爾西)
75、《股市真規則》(帕特·多爾西)
76、《戴維斯王朝——五十年華爾街成功投資歷程》(約翰·羅斯查得)
77、《投資遊戲——一位散戶的投資之旅》(約翰·羅斯查得)
78、《價值的魔法——格雷厄姆和多德的現代投資法》(托馬斯·奧)
79、《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古斯塔夫·勒龐)
80、《逆向思考的藝術——與眾不同的投資獲利之道》(漢弗萊·尼爾)
81、《滾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財富人生》(艾麗斯·施羅德)
82、《投資者大腦使用手冊》(理查德·彼得森)
83、《魔鬼投資學》(邁克爾·莫布森)
84、《安東尼·波頓教你選股》(安東尼·波頓)
85、《約翰·鄧普頓教你逆向投資》(勞倫·鄧普頓)
86、《約翰·鄧普頓爵士的金磚》(約翰·鄧普頓)
87、《價值投資——如何成為一個訓練有素的投資者》(格倫·阿諾德)
88、《投資的頭號法則》(克里斯托弗·布朗)
89、《價值投資——從格雷厄姆到巴菲特》(布魯斯·格林威爾)
90、《探索智慧——從達爾文到芒格》(皮特·貝弗林)
91、《今日價值投資》(查爾斯·布蘭帝)
92、《競爭戰略》(邁克爾·波特)
93、《競爭優勢》(邁克爾·波特)
94、《定位》(傑克·特勞特)
95、《商戰》(傑克·特勞特)
96、《查理•芒格的智慧箴言錄:窮查理寶典》(彼得·考夫曼)
97、《非同尋常的大眾幻想與全民瘋狂》(查爾斯·麥基)
98、《創新者的窘境》(克萊頓·克里斯滕森)
99、《管理大師德魯克精華》(彼得·德魯克)
100、《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彼得·德魯克)
不要「忘掉傑弗裡·維尼克」 一隻花蛤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9b8db20102dxvp.html 有些人可能從未聽說過傑弗裡·維尼克這個名字,有些人則可能聽說過但後來卻「忘掉」了。傑弗裡·維尼克是誰?他是彼得·林奇離開麥哲倫基金後的繼任者。有人認為傑弗裡·維尼克真是「魯莽而無禮」。因為在1992年夏天他剛上任,就不斷地拋售彼得·林奇所青睞的、當時深受歡迎的消費類股票,而買入那些不受歡迎的能源、科技和重工業的股票。一年後,《巴倫週刊》宣佈維尼克是「贏家」。正如維尼克所預測的那樣,半導體、石油服務和天然氣行業的股票領跑市場,而過去的一年消費類股票卻下跌了。維尼克對傳統的成長股毫無興趣,他極力避免30、40或50倍的市盈率。他喜歡低市盈率的股票,也就是「合理價格成長股」。維尼克透露說,「對於一家增長率為15%或20%的公司,我可能會支付12倍的市盈率。而對於一家增長率為40%的公司,它可能值25倍的市盈率。」
暫時,維尼克被允許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因為當時富達的明星有相當程度的自由按照自己認為合適的方式投資。20世紀90年代初,維尼克曾經掌管過富達成長收益型基金,當時他把這只基金40%的資產變為現金,使得投資者避免了經濟衰退時帶來的最糟糕的影響。一切似乎很順利,直到1995年的秋天。但是,當他大幅減持科技股時,麻煩出現了。麥哲倫基金原本有43%的資產投在了科技股中。到11月時,維尼克把530億美元的基金頭寸削減到了不足25%。這還不夠,到1996年春天,只剩下3.5%的資產在科技股中。維尼克認為,科技股已經變得過度投機。在當年的年報中,維尼克寫道,在接下來的一年或兩年,債券將會跑贏股票。於是,他把麥哲倫基金11%的資產換成現金,19%投入債券,主要是長期國債。很顯然,維尼克的這種做法違背了那種驅動牛市的盲目信仰中的三條:
1、隨著時間的推移,股票始終會跑贏債券。
2、你控制不了市場的時機。
3、只要購買一家好公司並持有,從長期看,你就會賺錢。
維尼克選擇的時機似乎不對,因為利率上升,債券下跌,科技股繼續攀升。結果,到1996年初,麥哲倫基金收益率的3年記錄滑落到了同期標普500指數的收益率之下,500億的投資組合加起來下降了1.3億美元。華爾街一向很現實。儘管過去維尼克的長期記錄不錯,但是媒體依然將矛頭指向他。於是維尼克成為「眾矢之的」,於是他的名聲搖搖晃晃了,一些報紙開始質疑維尼克。有的記者甚至指控他操縱股票,有的報紙則直接發起了人身攻擊。到1996年5月,維尼克終於被迫離開了富達,他的名聲遭到了玷污。這一次《巴倫週刊》專欄在總結了華爾街的回應說:「維尼克事件最大的教訓之一是:債券是為失敗者準備的。」《福布斯》雜誌宣稱:「維尼克的空瓶投資組合暗示了一個精疲力竭的實例。」那個著名的詹姆斯·克拉默則在他獻給新一代基金經理的讚美詩中寫道:「忘掉傑弗裡·維尼克。」
當然,也有人顯然沒有「忘掉」傑弗裡·維尼克。有人已經意識到,媒體和公眾之所以把矛頭對準維尼克,是因為他沒有宣佈打算賣掉科技股,而是因為他竟然賣掉了科技股。賣掉科技股而買入債券,意味著科技股被高估了。一位名叫內德·戴維斯的研究者認為:「未來,很少有重要的基金公司有勇氣通過提高現金持有或持有有意義的國債或債券頭寸來降低風險。」7年以後的2002年,一切都清楚了。那些在1996年撤出科技股,投入國債和持有現金的投資者做出了一個精明的舉動。當然,他們錯過了納斯達克的頂峰,但他們也錯過了接下來的那場毀滅。一個投資者如果在1996年3月轉向債券,他的業績就會遠遠好於那些堅守標普500的投資者。資料顯示,截止2002年3月的7年時間裡,10年期國債的回報率是78%,AAA級公司債券的回報率是85%,而標普500的回報率是46%,這還得把分紅用於再投資,實際上其資本收益只有微不足道的30%。現在,人們終於認識到,在某些方面,維尼克「是一個比彼得·林奇更加優秀的戰略師,因為他看待事物比大多數人都更加長遠」。有人評論維尼克說,對時機的把握稍有偏差,但思考模式卻是正確的。
維尼克離開富達以後創立了自己的對沖基金,從帝傑證券和個人那裡籌集了8億美元。幸運的是,這些人並不急躁,更不急於發財致富。最終,他們的堅韌都得到了回報。到2000年秋天,維尼克的合夥人在短短的四年時間裡獲得了646%的總收益,輕而易舉地打敗了標普500在同一時期110%的收益。在總計12年的職業生涯中,傑弗裡·維尼克創造了年均32%的收益率,一點都不遜色於彼得·林奇。彼得·林奇在管理富達麥哲倫基金13年時間裡年均收益率為29%。2000年,維尼克做出了他職業生涯中最好的市場時機選擇——帶著無可匹敵的記錄光榮退休了,那一年他42歲。
好錢和壞錢理論 一隻花蛤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9b8db20102dy40.html克萊頓·克里斯滕森對「好錢和壞錢理論」很感興趣。提出這個理論的人叫阿瑪爾·畢海德。他是塔夫茲大學研究創新理論的教授。畢海德在他的一本書中這樣寫道:「在所有最後能夠成功的企業當中,有93%因為最初策略行不通只好放棄。」這就是說,成功的企業並非一開始就按照正確的策略推進才成功的,而是在最初策略失敗之後,還有多餘的錢嘗試其他的做法。反之,大多數失敗的企業一開始就把所有的錢投注在最初的策略上,等到發現策略錯誤時,已無法挽救或重新開始了。
畢海德由此提出了「好錢和壞錢理論」,這個理論簡明扼要。比如一家企業在事業的起步階段,因為不知道公司的策略是否能夠成功,企業就必須耐心等待公司的成長,同時把目光放在獲利上面。如此一來,就可以用最少的資金找到一個可行的策略,不至於花了很多錢後才知道走錯了路,在這種情況下投入資金就是「好錢」。在所有成功的企業當中,有90%必須改變最初的策略。如果在最初策略投注的錢越多越快,就越容易把企業推動懸崖邊上。如果在投注資金之後,還急於看到公司的成長而非獲利,這就是「壞錢」。
投資者把錢投到一個公司的主要目標大概有兩個:一是追求成長,一是獲得利潤。但是實際上,實現那個目標都不容易。馬修·奧爾森和德里克·貝弗在《雪球為什麼滾不大》一書中就解說了投資的三大困境:
第一,即使企業原有的生意興隆並且日益發展,投資者也需要考慮投資下一輪增長。也就是說,即使這家企業的核心業務實力雄厚,但也需要不斷追求更多的資本投資。但是投資者一般都會推遲企業在新思路和新項目上的投資,因為新戰略當下看起來還不知道是否確定。
第二,隨著企業的發展,原先的核心業務已經成熟並且停止增長,投資者這才突然意識到早在幾年前,他就應該投資下一個增長業務。這樣當核心業務停止增長時,下一個增長引擎和利潤已經被當做現在的增長引擎和利潤引擎了,可是眼前卻沒有這種引擎。
第三,投資者要求他投資的企業要越做越大。比如某項投資產生4000萬的業務量,如果還想在下一個年度增長25%,就需要找到1000萬的新業務。這種利害關係和壓力變得巨大無比。為了加快增長,企業就可能恣意冒進,追求錯誤的戰略。而當企業飛快地從懸崖上掉下去時,市場又會為這個失敗的企業編造一個獨特的故事。
這個理論解釋了為什麼本田最終成功打入美國摩托車市場,而摩托羅拉卻敗在銥星系統之上的原因。
本田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本田早期在財政上很緊張,被迫需要在找到獲利的模式前對增長有耐心。假如本田原來就有很多資金可以資助它在美國的運作,它就可能在不太賺錢的情況下投入更多的資金,以追求大型摩托車的戰略。如果是那樣的話,就是「壞錢」。幸好本田當時幾乎沒有其他的選擇,它需要賣小型摩托車來賺錢。本田的投資是被迫遵循了「好錢理論」,因此它最終在美國做得很成功。這是一個選擇。
另外一個選擇是把重點放在相反的策略上。像摩托羅拉對待銥星系統的做法,其目標為了讓業務越做越大,追求迅速的增長,對其業務進行大規模的投資,並且試圖找到怎樣讓其項目一直賺錢的方法。大企業燒錢的速度總是比小企業快得多,結果最終導致了失敗。這就是「壞錢」。歷史上有很多試圖走這條路而失敗了的企業,這是一條幾乎無效的「成功捷徑」。
「好錢和壞錢理論」中描述的上述因果機制,大部分企業都有面臨的那一天。只有當企業的主要業務倒下或停止增長,急需新的收入源泉和利潤源泉時,它們才會意識到這種因果機制。針對投資的三大困境,克萊頓·克里斯滕森認為,如果一家企業一直都忽視投資新業務,直到它需要新的收入源泉和利潤源泉時,通常都為時已晚。這好比當你決定要有更多的樹蔭用來乘涼時才種樹苗一樣,那些樹不可能在一夜之間就可以長得很大,足夠遮陰,而是需要耐心地培植幾年。不過即使如此,也必須遵循「好錢和壞錢理論」。而投資者更必須在「好錢和壞錢理論」中判斷一家企業。這可能是非常艱難的。然而投資如果是那麼容易的話,豈不是人人都可以成為千萬富翁了?因此,投資確實要比你想得簡單,但比看上去要難。
名至實歸的宜家家居 一隻花蛤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9b8db20102dy44.html 宜家家居(IKEA)大家並不陌生,它是瑞典家具賣場,這是一家非常成功的家居用品連鎖店。在過去40餘年裡,它把店開到了世界各地,全球總收入超過250億歐元。公司的創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也因此成為世界最富有的人之一。宜家家居並沒有什麼商業秘密。這是一個以便宜價格銷售自己組裝的家具的公司。任何可能成為它競爭對手的人都可以走進它的店裡,還原它的產品設計或仿製它的產品目錄。然而奇妙的是,沒有人仿造過它的產品。
為什麼會是這樣?克萊頓·克里斯滕森經過長時間細緻的研究後得出結論:這是因為宜家家居採取了一種非常獨特的經營模式,它不是圍繞特殊消費群體或特殊產品的特徵來組織銷售,而是根據客戶的階段性需求來幫助客戶完成一項任務。
什麼叫「一項任務」?克里斯滕森介紹說,在過去20年的時間裡,他和同事研究出一套理論,專門講解市場銷售和產品開發的方法。他把這個理論稱為「需要完成的工作」。克里斯滕森深刻地洞察到:客戶之所以要購買產品和服務,是因為客戶需要購買產品來完成某項特定的任務。宜家就是這樣,它不用為了與某個特殊人群保持一致來安排生活。大部分零售商都會圍繞一個劃分出來的特定客戶進行分類,比如按年齡、性別、教育背景或收入層次等等來分類。這些條件或許與購買這種產品而非那種產品的決定有一定的關係,但是卻不足以促使另一些客戶去買東西。相反,克里斯滕森發現,生活中有些任務會定期出現,需要客戶去完成。如果某個公司剛好開發了一種產品或服務可以很好地完成這些任務,客戶就會去購買。這種導致客戶購買某種產品的機制就是:「我需要完成一項任務,這個產品能幫助我達成這個目的。」
宜家家居沒有專注於銷售某種家具給任何具體的、按統計來分的客戶群,而是專注於做一項消費者自己和他們的家庭在新環境下經常會遇到的工作——按時、按需完成顧客的需要。「我明天必須在這裡配上家具,因為後天我就得上班了。」競爭對手可以仿造宜家家居的產品,甚至也可以模仿宜家家居的佈局,但是沒有人可以模仿宜家家居將產品和佈局結合起來的做法。這種周到的結合使得購物者可以迅速地一次完成所以的事情。
宜家家居在每半個小時遠的地方就設有一家店,這種方式會讓人們更容易一站式完成所有要做的事情。為此,宜家家居建了一個更大的店,以確保庫存的家具足夠多。它還在每一個店裡留下一個空間,建成遊戲監護區,讓跟父母來購物的孩子有事可做——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如果你帶孩子來購物,由於孩子拽著你的袖子,你或許就會忘記一些事情,或許就會匆忙做決定。如果你餓了,不用離開店裡就可以享有美食。所有店裡的產品都是平裝的,這樣就能夠很快搬回家,也容易放進你的車裡。如果你恰巧買了太多家具,車子裝不下,宜家家居還可以當天送貨到家,等等。
由於宜家家居的工作做得如此出色,以至於許多客戶已經成為宜家這個品牌和產品的忠實客戶。克里斯滕森的兒子邁克爾就是宜家家居的忠實客戶,邁克爾知道宜家家居能把工作做得非常完美,所以每當他需要給一個新公寓或是新房間配家具時,或是每當朋友需要做同樣的任務時,邁克爾就會把宜家家居推薦給他們。
當一家公司瞭解到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完成某項工作,因此開發了相應的產品,使得客戶購買和使用這種產品可以幫助自己很好地完成這項工作,那麼客戶無論什麼時候需要完成這項工作,就會自然而然地想起該產品。但是當某企業只是生產其他企業也能生產的產品,儘管這種產品能做很多工作,也很少會有客戶忠實於這種產品。這樣,每當其他產品打特價時,客戶馬上就會心動,換成其他的產品。克里斯滕森指出,許多產品之所以會失敗,是因為公司從錯誤的角度來開發產品。這些公司更關注能賣給客戶什麼,而不是去考慮客戶需要什麼。真正的缺失就是沒有去瞭解客戶面臨和試圖解決的問題。這種情形就好比人際關係中的一種:總是考慮自己需要什麼,而沒有考慮對他人而言什麼是重要的。
公司要保持客戶的忠誠度,就要在客戶需要完成的工作上比其他公司幹得更出色。我覺得宜家家居在這一點上確實是名至實歸。因為中文裡的「宜家」兩字除了是取IKEA的諧音以外,也引用了成語中「宜室宜家」的典故,來表示帶給家庭和諧美滿的生活。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