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IMF:中國應繼續控制信貸增長,降準與公開市場操作同行
5月30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工作人員結束了對中國的2018年第四條款磋商訪問,並在北京舉行新聞發布會。
IMF表示,中國經濟增長在2017年有所加速,預計2018年僅會略有減速,經濟增速將降至6.6%,到2023年將逐漸放緩至5.5%左右。“IMF歡迎中國當局更果斷地將政策重點從高速度增長轉向高質量增長的戰略,過去中國增速很快,這有點像開飛車駛向終點,你可以稍微放慢一點速度,這樣可以確保更安全地抵達終點。改善經濟增長質量,難以避免地會導致經濟增速有所放緩,但這些都是很正常且可控的。”IMF亞太部門助理主任詹姆斯·丹尼爾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
此外,IMF建議中國應該繼續控制信貸增長,即維持去杠桿進程。同時,IMF認為中國央行應該維持流動性的穩定,並建議繼續以降準並結合公開市場操作(OMO)的方式進行。“當前中國16%的存款準備金率仍然是國際最高水平,而且中國貨幣增長模式已然發生改變,2013年以前央行外匯占款是儲備貨幣(或基礎貨幣)增長的主要來源,但目前已經逆轉,因此存準率應該進一步下降。當然中國也已經從數量型調控向美聯儲那樣的價格調控過渡,在降準的同時完全可以伴隨公開市場利率提升,因此降準並不一定是寬松。”
應弱化增速目標
IMF認為中國將政策重點從高速度增長轉向高質量增長的戰略,將使經濟增長更可持續。同時,IMF建議中國在眾多領域加快改革步伐,以極大地促進實現這一目標。
這些領域包括,淡化經濟增長目標、進一步控制信貸增長、促進消費、讓市場力量發揮更有決定性的作用、深化開放進程,以及推進政策框架的現代化改革。
“中國房地產周期接近尾聲、信用收縮,因此經濟放緩是自然而然的結果,但其實IMF認為當前中國經濟增速的強勁程度仍然超出預期,我們認為未來的放緩仍然是可控的。”丹尼爾告訴記者。
針對近期出現的債務違約事件,丹尼爾對記者稱:“一定程度的債券違約是市場健康的體現,當前中國債市違約率很低,對於全球第三大債券市場而言,違約率很低或為零是不正常的。”
丹尼爾也表示,“當然,違約事件也存在風險,尤其是從鮮有違約到違約率急劇上升,但我們認為整體風險可控,監管層也意識到這些風險。”
數據顯示,與2016年和2017年相比,中國債券違約並沒有在2018年顯著增加,不論是在數量還是金額上。富達國際債券基金經歷黃嘉誠近期也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中國市場的違約率目前只有0.1%~0.2%,仍然低於許多地區和市場。比如,以美元計價的亞洲高收益債券違約率大概能達到3%~4%;而違約總額目前達到910億元人民幣,這一金額也只占中國債務總量的約0.12%。
繼續控制信貸增長
當前各界關註的是,隨著去杠桿進程持續,經濟會否失速?會否造成系統性風險?因而去杠桿或抑制信貸增速的行動是否應該放松?
“我們給予中國政府和監管層的建議就是——一切繼續。”丹尼爾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IMF早前就表示,中國已經擁有全球最大的金融體系之一,金融資產接近GDP的470%,中國的銀行資產總額已經是GDP規模的三倍,信貸擴張速度仍然較快,其中擴張最快的要數城商行、股份制銀行以及其他地方性小銀行。
同時,包括銀行存款、債券、非標信貸資產等,這些未受到充分監管的投資工具對過去幾年推動中國信貸繁榮起到了關鍵作用,也在金融機構間形成了錯綜複雜的投資網絡。IMF認為中小銀行風險敞口較大,因為這些投資工具占到了它們總資產的1/5~1/3。不過,IMF也肯定了中國過去兩年去杠桿取得的進展,並認為2018年即將推出的資管新規將重塑中國資管行業。
IMF去年12月發布了對中國的金融體系穩定評估(FSSA)報告,就建議逐步且有針對性地增加銀行資本。
對此,丹尼爾對記者解釋稱:“早前IMF建議中國銀行需要提升資本金,這並不是說中國銀行業現在的資本金就不足了,其仍滿足國際標準,我們這麽建議的原因是,首先中國此前信貸增度很快,國際經驗告訴我們,這會引發風險,因此銀行需要更多資本金以防患未然;第二,中國金融系統非常複雜,而在去杠桿過程中,多預留一些資本金是更安全的舉措。”
降準結合OMO
盡管IMF建議中國繼續“緊信用”,但丹尼爾也對記者稱,“緊信用的同時應該維持適當的流動性,央行應該繼續以降準和公開市場操作進行調控,7天逆回購利率是一個關鍵指標。”
之所以IMF建議中國應該繼續降準,並非是建議中國轉向寬松的貨幣政策。其原因在於,“中國貨幣增長模式已然發生改變,貨幣政策當然要應勢而變。”丹尼爾稱。
所謂應勢而變,是指2013年以前央行外匯占款是儲備貨幣增長的主要來源,當時央行甚至需要發行央票、提高存準率來吸納過多的流動性,而自2014年起,由於資本賬戶流出超過經常賬戶順差,央行的國外資產開始下降。作為應對,央行增加了對商業銀行的借貸(例如MLF,即中期借貸便利)以擴充資產負債表。“可見當前形勢已變,而且16%的存準率遠高於國際平均水平,因此應該要下降。”他稱。
今年4月,中國人民銀行宣布下調國內各大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至16%,IMF和眾多金融機構紛紛預計,這一趨勢將會延續。而且,4月降準並不意味著央行中性貨幣政策立場的改變,而是為了置換MLF而進行的,整體資金寬松程度有限,釋放流動性較為溫和。
渣打預計,繼今年4月降準後,預計未來降準將成為拉動M2(廣義貨幣)增長的關鍵力量,並預計到2019年底之前,央行還將降低存款準備金率3個百分點,以維持M2高個位數增長。“我們估計央行擬將MLF未償余額規模減半,據我們的測算,每降準一個百分點,貨幣乘數將增加約0.3。下一次降準最早可能發生在7月,以補充稅款繳納造成的流動性減少。”渣打大中華及北亞首席經濟師丁爽告訴記者。
不過,在降準的同時,IMF建議中國繼續向價格型調控轉型。“貨幣政策要確保為市場提供足夠的流動性,同時也要關註通脹目標,現在中國通脹不存在壓力,”丹尼爾告訴記者,“未來中國央行應該像美聯儲那樣通過短期的公開市場操作來調節市場流動性,市場應更關註7天逆回購利率。”
搜索到的機票突然漲價了,是誰在暗箱操作丨姍言兩語
明明顯示有余票,下單支付時卻被告知“艙位已售完”,反複下單均告失敗;明明看到的機票價格很便宜,臨到付款時票價卻漲了。
最近,一些消費者在部分OTA平臺上訂票時的類似遭遇,再次被推上輿論熱點。
有人說,這些網站是用大數據定位消費者需求,故意賣更貴的機票,或者用低價票吸引你點進來,搜索多次訂不上,等最終支付的時候就變成了高價雲雲。
這到底是怎麽回事?

要弄清楚這些問題,首先要來聊聊中國的機票定價機制。
航空公司是在民航局的審批下,制定每條航線的全價機票票價,並在全價機票的基礎上劃分出不同折扣的艙位。
這里說的艙位,並不是頭等艙、經濟艙這樣乘坐飛機時服務不同的物理艙位,而是指銷售機票時用來區別票價的銷售艙位,它是控制機票價格的直接工具。
一般來說,航空公司主要根據市場需求、運力和航空公司自身定位、歷史數據等因素決定不同艙位的開放情況,當一架飛機的座位賣得火,或者一條航線處於旺季時,低票價的艙位放得就少,無人問津時特價票的艙位就放得多。
也就是說,消費者搜索機票時看到的票價高低,最終是由供需關系決定的,與你的搜索次數,距離起飛的時間多久,並沒有直接關系。
說完了航空公司,再來說說我們常用的攜程、去哪兒、飛豬等平臺。它們會根據你搜索機票時,利用大數據統計搜索次數,來提高機票價格嗎?
這里先來說說機票價格是如何在攜程、去哪兒們的平臺上顯示出來的。
作為機票銷售平臺,攜程、去哪兒們並不參與機票價格的制定,只是將從航空公司或GDS(全球分銷系統)接收的數據在平臺上進行展示,平臺上的機票價格變動,與全球供求關系實時變動和GDS系統與各銷售平臺的數據抓取、緩存的準確率有關。
目前全球各家GDS吐數的準確度在80%到95%之間,存在10%左右的變價概率(包括價格、稅費和艙位的變化),主要就是由數據傳送的緩存問題引起的,像去哪兒等現在會通過增加GDS查詢頻率來提升數據新鮮度,降低緩存導致的誤差。
消費者運用機票搜索引擎時看到的報價,數據會經過至少兩個傳輸步驟:航空公司上傳GDS系統、再由GDS系統傳輸給OTA。航空公司的艙位及其對應的價格是根據供求關系實時變動的,而這些數據在二次傳遞的過程中則存在時間差,而從搜索到支付,一般也有一段時間,這段時間中,系統還會進行校驗,與航空公司的最新“庫存”進行匹配。如果價格不一致,系統會發出提示,告知用戶價格變動。
也就是說,如果你正在搜索的是一條熱門航線的熱門時段,如果從搜索到下單的時間過長,價格的確有變高的可能,因為在你考慮下單的這段時間,相對低艙位的機票已經被別人搶走(下單)了。
當然,變價不只是價格變高,也會發生價格變低的情況,比如航司發現銷售客座率低於預期時,就可能降價促銷。
此外,由於OTA平臺上顯示的機票價格,是從GDS查詢並同步過來的,但是因為每次查詢都要收費,所以很多OTA都會選擇隔一段時間查詢一次,並將查詢的數據放入緩存供給用戶。
這樣,消費者在OTA平臺搜索某一航班時,最先看到的其實是系統中緩存的數據。當他來到支付環節時,OTA平臺會與航空公司的最新“庫存”進行匹配。如果該航班的相關艙位已售完,就會發出“該價位艙位已售完,請重新搜索”的提示,這樣一來也可能造成“有票買不到”的問題,也就是技術緩存導致的庫存更新不同步。
也有人會問,在實際搜索機票價格時,也曾出現過低價票在多次搜索後沒有了,但過了一段時間低價票又出現了,這又是為什麽呢?
舉個例子,現在你想預訂的航線有500元和600元兩檔價格,你搜索的時候顯示是500元,刷新幾次後,如果500元的被別人下單預訂(生成訂單未支付的階段)了,那你就只能看到600元的價格了,但如果那個人最終沒有付款(OTA和各家航司一般網上預留時間是30~45分鐘),過一段時間500元的價格就又可能回到了系統中。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胡軍華
小程序挑戰H5和網頁,要向操作系統進軍
沒有人懷疑小程序的能量了,但在爆發過程中,小程序同樣面臨著內憂外患。
經過了微信的成功試水,百度、支付寶也開始入局輕量小程序。7月4日,百度對外發布智能小程序;7月31日,支付寶開放“小程序收藏”入口,這意味著BAT再次在小程序戰場上短兵相接,但微信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
“百度和支付寶推出小程序對微信肯定有影響,但這個影響能有多大呢?現在肯定無法構成威脅。小程序必須有一個入口,而微信有社交這樣一個天然入口,它是一個我們每天甚至每時都需要的剛需軟件。”艾媒咨詢總裁張毅稱。
在小程序蓬勃的生命力背後,是微信的一次跨安卓與iOS操作系統的演變,也催生了把握住商機的公司走向資本市場。日前向香港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請的微信第三方服務平臺微盟,其主要業務包括“軟件開發”及“精準營銷”,而這兩項業務主要是基於微信和小程序開展的。
一位曾在微信工作多年的開發人員對第一財經表示,小程序現在的成績和團隊的真正目標還有距離:變為真正的操作系統,替換掉H5和網頁。
微盟的出現或許就昭示著在這一系統上的掘金可能。
這或許涉及另外一個問題:微信是什麽。微信首先是一款社交產品,接著才是互聯網基礎設施,提供工具成為平臺。而當用戶通過微信訂閱號瀏覽內容、通過小程序觸達應用時,微信聊天界面是被“折疊”在後臺的。伴隨著功能增多,微信正變得越來越重。
“平臺化對於微信來說是勢在必行的,這某種程度上反映了騰訊的轉型。微信作為一款社交工具是非常成功的,但是現在大家不僅僅滿足這種功能了,騰訊如果想把微信作為護城河,也需要在微信上打通用戶的衣食住行。”張毅稱。
另一方面,小程序面臨著應用逃離的問題。羽翼漸豐的小程序會脫離微信生態嗎?拼多多是個案例,這個被稱為電商第三極的購物平臺,生長於微信生態,也正在為自己的App導流。
App和小程序是競品嗎?同時擁有App和小程序的百果園自營電商負責人李想稱,對App和小程序有不同的定位。App更多服務於會員,百果園忠實和活躍用戶通過App沈澱,用更有溫度的方式做用戶黏性;小程序則是場景產物,在場景下利用小程序進行服務,包括拼團、到家、門店會員服務(積分、充值、掃碼購等)場景。
目前微信的定位仍是社交軟件,一旦變成操作系統或平臺,整個微信勢必有大的調整。這種調整當然不會一蹴而就,但是微信之父張小龍並沒有給外界一個明確的表述。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胡軍華
上訴審裁處確認證監會因岑碧茵操作秘密帳戶而暫時吊銷其牌照的決定
1 :
GS(14)@2011-02-26 18:25:01http://www.sfc.hk/sfcPressReleas ... ervlet?docno=11PR17
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證監會)在證券及期貨事務上訴審裁處(上訴審裁處)作出裁決後,決定暫時吊銷岑碧茵(女)的牌照七個月,由2011年2月18日起至2011年9月17日止(註1及2)。
證
監會發現,岑在任職星展唯高達香港有限公司(星展唯高達)期間,透過本身在註冊機構上海商業銀行(上海商業)開立的證券帳戶進行大量個人交易活動。更重要
的是,證監會發現岑蓄意向僱主星展唯高達隱瞞自己在上海商業開立證券帳戶,亦沒有向上海商業表明本身受僱於星展唯高達。按照證監會《操守準則》的規定,上
海商業若得知岑受僱於星展唯高達,便須向星展唯高達取得書面同意,確認准許岑經上海商業進行證券交易(註3)。
由於岑操作秘密帳戶,證監會認為岑並非繼續持有牌照的適當人選。證監會考慮到岑以往並沒有遭受過紀律處分,決定暫時吊銷岑的牌照七個月。岑其後向上訴審裁處申請覆核證監會的決定。
上訴審裁處於2011年2月18日駁回岑的覆核申請,同時確認證監會就秘密帳戶所採取的立場:
"
除非持牌僱員向僱主披露自己在其他機構開有證券交易帳戶並……提交有關交易詳情,否則該僱主根本無法監察有關僱員的交易活動。除非僱主能夠監察僱員的交易
活動,否則不能確保有關的監管規定已獲妥善遵從;這些規定……旨在確保僱員與其客戶之間沒有利益衝突,並且僱員不會利用任何內幕消息獲利。"
證監會歡迎上訴審裁處所作出的裁決。
自2007年5月以來,證監會一直打擊持牌人操作秘密帳戶,證監會認為持牌人並無任何正當理由需要使用秘密帳戶。
自2007年起計,證監會向持牌人作出了最少17項類似的紀律處分行動(註4)。
完
備註:
岑根據《證券及期貨條例》獲發牌進行第1類(證券交易)及第2類(期貨合約交易)受規管活動,於2000年7月至2009年9月期間隸屬星展唯高達,現時隸屬交銀國際證券有限公司。上訴審裁處由主席辛達誠法官(Honourable Mr Justice Saunders)、彭玉榮先生及鄧宛舜女士組成。有關裁定理由載於上訴審裁處網站
www.sfat.gov.hk。《操守準則》第12.2(c)段規定,除非持牌人或或註冊人已接獲該另一持牌人或註冊人的書面同意,否則不得在知情的情況下,替另一持牌人或註冊人的僱員買賣證券或期貨合約。詳情請參閱證監會在
2007年5月17日、
2007年6月26日、
2007年7月30日、
2007年8月28日及
2007年11月13日發出的新聞稿。
馬雲港設機械人公司 去年伙鴻海入股軟銀相關業務 阿里:正常操作
1 :
GS(14)@2016-07-26 07:53:43【明報專訊】阿里巴巴去年6月入股日本軟銀旗下機械人公司,集團對機械人領域的佈局或不限於此。公司註冊處資料顯示,阿里於今年4月在港成立子公司「Alibaba Robot (HK)」,並委任多名集團高層包括首席法務官及公司秘書石義德、首席財務官武衛等為該公司董事。分析認為,機械人科技是未來大勢所趨,亦成為VR(虛擬實境)、AR(擴增實境)之外的兵家必爭之地,阿里投資動作或將陸續有來。
明報記者 武君
Alibaba Robot(HK)註冊地址即阿里巴巴集團位於時代廣場的辦公室,由Alibaba Robot(BVI)離岸公司持有,除石義德及武衛,阿里財務副總裁任秉正亦曾經擔任公司董事,其於今年7月1日辭任,由葉柏東接任,而葉柏東和石義德、武衛一樣,均為ALIBABA.COM(EUROPE)的董事。阿里巴巴集團回應本報查詢表示,註冊新公司持有不同的業務,是正常的商業操作。阿里巴巴除核心的電子商務之外,涉足的業務「百足咁多爪」(見表1)。在新科技產業方面,阿里成立VR實驗室,又領投AR公司Magic Leap;去年6月與台灣鴻海集團,各斥資2.36億美元,購入軟銀旗下機械人控股子公司20%股份,該公司開發全球首個具有情感機器人Pepper。
耀才:工業應用初步 投資者審慎
耀才證券高級分析員阮子曦表示,機械人在工業上的應用非常初步,商業化程度不高,目前產品多是一些半機械人如無人機等,至於情感機器人只會簡單指令,要做到完整的綜合機器人是幻想大於實際。預計今後機械人以搬運行李、推輪椅等體力型為主,暫時看不到獲取豐厚利潤的可能,投資者也較為審慎。不過實際應用亦要視乎地區,如日本服務業發達,但人口老齡化問題嚴重,且民族性較強,外地移民較少,無疑更有動力進行機器人的開發。
倘掌握專利技術 可獲豐厚利潤
移動互聯網第三方數據研究機構艾媒諮詢首席執行官張毅表示,社會人力成本高企,這種趨勢下機器人大有可為,阿里巴巴等公司進入機械人領域,並非單是做產品,而是對一些技術領域做提前佈局。「若掌握到關鍵的專利技術,就如美國芯片技術公司Qualcomm,全球智能手機都採用其移動芯片,過去年均拿到4000億元的產品和專利費用」。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3669&issue=20160726
員工經驗不足 無按程序操作內地核事故1年16宗
1 :
GS(14)@2016-10-29 13:20:16為解決能源問題,中國近年積極建造核電廠,但因員工經驗技術不足或不按程序操作,致事故頻發。國家核安全局近日公佈,過去1年發生16宗核事故,其中兩宗更觸發反應堆停堆。儘管事故級數低,不影響安全,但足令外界憂慮。當局要求各核電廠吸取教訓,避免事故重演。
國家核安全局近日發佈《關於近期核電廠人員行為導致運行事件情況的通報》,指去年8月至今年9月期間,共發生16宗核事故,6宗是核電廠人員違反程序錯誤操作導致,另外6宗是核電廠人員誤碰導致,還有4宗是處理經驗不足造成。
閩核電站誤拔光纖
通報指出,兩宗反應堆停堆事故分別發生在江蘇的田灣核電廠及廣西的防城港核電廠。承建商在田灣核電廠搭建鷹架時,誤碰汽輪機調節油系統,引發主蒸汽壓力迅速下降,反應堆自動停堆;至於防城港核電廠的清潔工則誤碰閥門開關,引發反應堆自動停機。另外還有5宗事故涉及福建寧德核電站,包括核電廠現場操作人員誤開閥門、化學人員取樣錯誤、維修人員誤拔光纖、運行人員誤碰電源系統按鈕,造成開關跳掣及施工人員多次誤碰閥門,令應急柴油發電機組油罐排空等。環保部負責安全的官員指,上述事故都屬0級,並承認過往也曾發生,不過之前公開少。按照國際原子能機構標準,核安全事件共分為7級,對安全沒有影響的劃分為0級。資料顯示,內地目前營運中的核電反應堆有36座,在建有20座,遍佈沿海各地,並向內陸發展;核電發電量約佔全國發電量3%;核電裝機可望在2016年超過南韓,位居世界第四。界面新聞網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029/19815815
獨立網上身分證 操作網銀交易 電子身分研究料下半年發表初步結果
1 :
GS(14)@2017-01-09 08:05:37【明報專訊】包括區塊鏈技術在內的分佈式分類帳技術(簡稱DLT),近年開始受金融業重視,但如何應用在實際業務上仍有待研究。金管局去年成立的金融科技促進辦公室,預計將在今年陸續「交功課」,據了解辦公室籌組了3個小組,各有不同銀行參與在內,分別研究把DLT技術應用在按揭、貿易融資及電子身分管理。而繼按揭業務在去年11月取得成果後,據悉貿易融資及電子身分管理的研究,亦分別會在今年首季及下半年有初步研究結果。但業界均認為,今年內仍然難以達到大規模應用的效果。
明報記者 廖毅然
由於技術層面及研究階段有所不同,3個研究小組的進度並不一致,按揭方面中銀香港(2388)已率先應用在實際案例上,貿易融資小組則仍在概念驗證階段,而據悉優先次序排得最後的電子身分管理(電子 ID)亦已展開初步可行性研究。
個人資料存電子ID 方便銀行查證
渣打香港資訊科技總監溫敬道表示,現時由數家銀行各自拋出不同概念,最理想的情况下,是每個人都有一個獨得的電子ID,日後登入不同銀行的網上銀行戶口,都只需要用同一個ID號碼。而利用DLT技術,可以把客戶的個人資料存放在電子ID內,方便銀行進行「認識你的客戶」(KYC),同時不用花太多資源去印證資料真偽,因為DLT技術其中一個主要特性是加密。
金管局:研究仍處初階
金管局發言人稱,金融科技促進辦公室委託香港應科院的研究 ,主要透過不同的概念驗證測試去了解DLT技術於不同領域的實際應用潛力,當中包括電子身分管理。發言人強調該研究目前處於初期階段,仍需要進行深入探討,計劃在今年下半年發表研究結果。
結合生物認證 提高安全度
早前金管局發表的DLT技術研究白皮書當中,提到北歐國家愛沙尼亞的經驗。愛沙尼亞正計劃在今年推出一個名為「Smart-ID」的計劃,據官方介紹,有別於傳統使用SIM卡的身分證,該國政府設計了一個智能電話的應用程式,可以此進行身分驗證。
中銀香港資訊科技部總經理鄭松岩表示,香港研究的電子身分管理模式,未必是以電子ID取代傳統的實物身分證,而是兩者並行,屆時每人都有兩組ID號碼,除傳統身分證上的號碼外,進行任何網上交易、操作及驗證則使用電子ID,更可以結合生物認證技術,提高安全度及資料的可信性。
鄭松岩又稱,政府在2018年會推出新一代的智能身分證,但電子ID是一項不能漠視的新技術,「除了應用在金融業外,電子ID的構想可以再加倍宏大」。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5375&issue=20170109
人行實施臨時操作料釋放7,000億五大行變相獲降準
1 :
GS(14)@2017-01-22 02:14:25【本報訊】為防息口過年前抽高,人行昨公佈向國有大行提供為期28天的短期放水安排——「臨時流動性便利操作」。財資界指等同降低五大行臨時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料釋放近7,000億元(人民幣.下同)資金。記者:劉美儀
分析表示,新做法亦較28日逆回購或其他操作,成本更低又直接有效。人行本周已經在市場大舉放水,首四天連續透過逆回購操作,淨投放逾1萬億元資金,創史上最大單周淨投放記錄。
人幣滙價應聲跌
昨午約2時半,路透社報道五大行日前獲准短暫下調存準率1個百分點至16厘,人幣應聲回落約100點子;傍晚6時在岸及離岸價,分別報每美元兌6.8804及6.8553人幣,每百港元兌88.37人幣。下午4時人行透過微博公佈,為保障春節前現金投放需求,促進銀行體系流動性及貨幣市場平穩,人行通過「臨時流動性便利操作」,為現金投放中佔比高的幾家大型商銀提供臨時流動性支持,操作為期28天,資金成本與同期限的公開市場操作利率大致相同。內地春節假由下周五(27日)至2月2日止,期間外滙及利率市場休息。有滙商指中資行昨在離岸市場拆入資金興趣頗大,或與內地資金偏緊,故在港拆錢回流舒緩母行頭寸有關。
擬放鬆跨境融資
對於央行新安排,恒生銀行(011)執行董事馮孝忠指,是因時制宜的一次性操作,相比採取逆回購,成果受制於國債市場供應,常設借貸便利(SLF)又屬恒常動作,惟國有大行佔存款市場最大分額,在交稅及提款等過節前繁忙期,直接向大行放水,形同降準讓其庫存央行的錢,快捷有效。外界對此詮釋為臨時降準,及釋放多達7,000億元資金推算,均為合理描述。上商經濟研究部主管林俊泓亦指,新措施資金成本與公開市場操作相若。另外,有內媒報道,央行近日下發《關於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有關事宜的通知》,進一步放鬆跨境融資政策,要點包括在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下,將境內企業的跨境融資額度上限從一倍淨資產,擴大為兩倍淨資產。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121/19903897
平板電腦玩具虛實互動 膠公仔導電物料 控制操作
1 :
GS(14)@2017-08-29 01:26:25【明報專訊】平板電腦遊戲主要都是透過手指觸碰2D屏幕畫面來進行互動,遊戲體驗比較簡單乏味。有本地初創公司便研發出一種互動裝置,結合真實與虛擬元素,物件或玩具可以與屏幕內外互動,大大提升遊戲效果和樂趣。此外,相關技術還可以擴展到其他應用上,例如客戶關係管理和市場推廣等,具發展潛力。
科技園培育公司Animae Technologies Limited共同創辦人兼創作總監鍾慧龍、共同創辦人兼董事總經理林曉筠表示,他們最初是在修讀城市大學創意媒體課程的最後一年時,開始研究如何在觸控式屏幕上達到更佳的互動效果。他們發覺,可以在塑膠或紙張等物件的表面印上一些導電物料,令那些物件接觸觸控式屏幕時會產生反應。這套技術,更足以發展成一套在觸控式屏幕上使用的互動控制和輸入系統,可以應用於身分識別(例如會員卡、儲印花等),以及在屏幕上定位及辨識方向,甚至輸入可變數值(利用按壓力度)等用途,不論在設計遊戲、客戶關係管理(CRM)、市場推廣方面,都可以大派用場。
相同技術 可廣泛應用
透過城大老師的聯繫,他們與持有卡通雪橇犬品牌「哈士奇誠心」(Husky x3)的本地公司合作,為後者開發了一套互動遊戲產品「哈士奇樂園」(Huskyland),作為他們的畢業習作。這套產品包括一個底部有圓印的「哈士奇」膠公仔,以及幾個在平板電腦上運作的小遊戲,在台灣市場有售,售價大約是150港元。這個底部有圓印的「哈士奇」膠公仔,其實是一個遊戲控制和輸入裝置。視乎不同的遊戲,它可以讓用戶很方便自然地輸入不同的位置、方向(旋轉公仔)及速度(利用按壓力度)等數據。例如,當用戶玩射龍門遊戲時,不但可靠移動膠公仔,來改變遊戲中的「哈士奇」的位置,還可以藉轉動這個膠公仔,來改變其射球方向。當用戶玩障礙賽遊戲時,他在觸控式屏幕上垂直按壓這個膠公仔的力度愈大,「哈士奇」在遊戲中向前跑的速度就愈快。這些效果都是單靠手指撥弄觸控屏幕較難做到的。
「曱甴屋」遊戲 吸引合作伙伴
除了「哈士奇樂園」這個有發售的商業產品之外,為了用作示範,以吸引其他企業合作,該公司後來還自行開發了一個「曱甴屋」遊戲(但未有推出市場)。用戶玩這個遊戲時,只需將紙製的曱甴屋模型放在觸控屏幕之上,遊戲就會辨認到,令遊戲中也出現了一個虛擬的曱甴屋。
當遊戲中的曱甴和曱甴屋的距離夠近時,用戶在曱甴屋模型的前方垂直按壓一下,就可以令遊戲中的曱甴屋發放誘餌氣味,吸引曱甴進入。捉到曱甴之後,用戶就可以選擇各種「處死」曱甴的方法,包括由小天使帶牠們升天,或者火化、溶化等。這個「曱甴屋」遊戲雖然是由該公司自行開發,但其圖像設計水平算相當高和相當逼真。
或成傳統玩具生產商出路
更重要的是,它令人聯想到多種跨界別合作的商機和可能性。例如滅蟲用品生產商大可以隨其產品附送一個這樣的模型曱甴屋,作為玩樂增值用途,以吸引更多消費者購買其產品(尤其是全新的顧客)。此外,傳統玩具廠也可以生產這些模型曱甴屋,直接推出市場發售,利用「虛實結合」的策略,借平板電腦遊戲來銷售實體玩具。對於近年不斷受市場萎縮困擾的傳統玩具生產商來說,這可能業界的一條出路。
鍾慧龍和林曉筠表示,若以塑膠來製造那個輸入裝置,會比較容易設計,彈性也較大,可以節省試驗時間,產品亦比較耐用。若以紙張來製造那個輸入裝置,則需要花比較多時間來試驗摺疊方式和效果等,產品的耐用程度亦相對低一點。當然,如果產量真的夠大,以紙來製造的整體成本會低一點。
該公司早已為這套技術申請多個發明專利,但因為之前專利尚未批出,令他們不敢太過高調宣傳。據悉,該公司申請專利的範圍相當廣泛,並不限於觸控式屏幕和導電物料,還包括採用類似的原理應用於其他顯示系統(如投射系統等)。早前,美國方面已正式向該公司批出幾個發明專利,他們未來將可以積極向各行各業介紹其技術。
明報記者 薛偉傑
攝影 鍾林枝
[新經濟新天地]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3151&issue=20170828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