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藝考黑幕”的爆料者來自一位培訓老師,他發現自己的學生為了能來上課,還要額外給高中老師指定的培訓機構交齊學費才能出來。
南方周末記者經過一個多月的暗訪、明訪、調查發現,播音藝考產業鏈上,存在各種“黑幕”和“謠言”……而在整個過程中,無論學生是否參與其中,他們都學會了人生最重要的課程:潛規則。
被采訪的人里,有學生、老師、機構負責人、考官,願意講真話,但很少有人願意使用真名,用爆料老師的一句話:“我希望社會進步,但我犯不著為了社會的進步,讓自己粉身碎骨吧?”
這個世界真的是正義害怕灰暗嗎?
點擊視頻↓↓看藝考潛規則
留下你的評論,說說藝考路上的坑你都踩過哪些。
學校、醫院以及監獄這樣的公共服務提供者,究竟應當是公有還是私有化?而教師、醫務人員和獄卒是應當享有固定工資還是績效工資?企業高管的收入應當在多大程度上來自於獎金或認股權?
這一系列有關現代社會制度運行的疑問都指向一個關鍵機制:要如何擬定一份最優激勵契約?
北京時間10月10日17時45分,2016年瑞典國家銀行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經濟學獎宣布授予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奧利弗·哈特(Oliver Hart)和麻省理工學院(MIT)經濟學教授本特·霍姆斯特朗(Bengt Holmstrom),以表彰他們在契約理論(contract theory)方面的傑出貢獻。
其中,哈特專註於研究不完全契約理論和產權理論,而霍姆斯特朗則在如何更好激勵雇員方面不斷深入理論探索。兩人將分享800萬瑞郎的獎金。
經濟學獎偏愛“爆冷門”
哈特今年68歲,出生在英國倫敦,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目前任職於哈佛大學。他關註契約理論、企業理論、公司金融和法律經濟學等研究領域,是合同理論、現代廠商理論和公司財務理論的創立者之一。專著《企業、合同與財務結構》是其代表作,書中他進一步發展了產權理論,提出了“不完全合同”理論。
哈特在推特(Twitter)上連發兩條推文記錄其獲獎的感受,自我調侃了一把。“我淩晨4:40就醒了,還想想這麽晚都沒通知,今年估計不是我。但幸運的是,電話響了。”
聽到獲獎消息後,哈特寫道:“我第一反應是擁抱我的妻子,叫醒我的小兒子……然後去找我的獲獎同伴說話。”
霍姆斯特朗出生於芬蘭,今年67歲,1994年進入麻省理工學院任教,目前為該院保羅·薩繆爾森(Paul A. Samuelson)經濟學講席教授。
本年度的這兩位諾獎獲得者,出乎外界此前的預期。
分析認為,隨著經濟學獎受關註度越來越高,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可能需要保持這一大獎的神秘性和權威性,近年來的獲獎者名單也說明,依靠各種理論數據預測獲獎大熱門往往不靠譜。
複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張軍表示:“冷門是近年來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常態。” 不過,他也認為,兩位獲獎者其實早有提名呼聲,尤其是奧利弗·哈特,曾經連續多年享有極高的奪魁呼聲。然而在2009年,在相同領域從事研究的另一名經濟學家奧利弗·威廉姆斯(Oliver Williamson)斬獲諾獎。
其中,哈特的理論在上世紀90年代對中國有比較大的影響,當時中國正深化國企改革,經濟學界開始在國內介紹他關於企業治理結構、產權制度、激勵機制方面的理論研究,產生了許多現實影響。
“2000年時,我曾去哈佛大學拜訪過奧利弗·哈特,當時他正好出任哈佛的經濟系主任。”張軍回憶稱,哈特是個典型的英國人,精神很好,活力十足,說話毫不啰嗦。
如何擬定最優激勵契約
契約在通俗意義上被稱為合同或合約,是當事人之間對於權利和義務的承諾。
而在經濟學意義上,通常契約的範圍要更廣泛一些,泛指所有具有實際利益的關系。在一個契約關系中,通常把發出要約的一方稱為委托人(Principal),而把接受要約的一方稱為“代理人”(agent)。
在上個世紀70年代後期,委托-代理人理論興起,並在經濟學家中引發對於如何設計一份最優激勵契約的探索。其最初研究成果發現,在雇傭合同中,規避風險的代理人一方(雇員)行為不能被委托方(雇主)直接觀察到,而委托方最多只能不完美地觀測到體現代理人表現的一些指標。
在此背景之下,霍姆斯特朗1979年發表的研究結果顯示,為制定一份最優激勵契約,應當將薪水同所有潛在可以提供代理人行為信息的結果聯系起來,即“充足信息原則”(Informativeness Principle)(註:也就是譬如在評估一個員工時,能夠提供雇員努力信息的所有指標)。
MIT首頁公布的霍姆斯特朗肖像照
與之相關的一條研究結果也進一步解釋,如果該代理人的努力由於許多幹擾因素而難以評估該如何對薪水進行評定,則弱化其薪水同其表現之間的關系。譬如在高風險行業中,薪酬制定就應當更加偏向於固定薪酬,而在穩定的就業環境中,薪水制定則應當同績效之間加強聯系。
霍姆斯特朗在1979年的這項早期研究(《道德風險和可觀測性》)回到了有關績效工資的基本問題,不過由於許多重要因素在此項研究的模型中缺失,他在隨後的歲月中則進一步開始探索更深的激勵機制問題。
在1982年,他開始研究雇員當前薪水並不同其表現明確掛鉤的動態局面(《管理激勵問題:動態視角》)。如果該雇員對其職業和未來薪水有訴求,他仍有動力辛勤工作。霍姆斯特朗為此發現,在一個競爭勞動力市場,企業必須用更高的未來收入來獎勵雇員在當前的工作表現,否則該雇員將選擇跳槽。不過這樣的體系也有一個缺點:處於對職業生涯的擔憂,剛入職的員工會辛勤工作,然而缺乏這種激勵的老員工則往往會懈怠。
在1991年,霍姆斯特朗將他此前在1979年的單一指標的模型研究延伸至更加貼近現實生活的雇傭關系研究情景,並得出了改變當時經濟學界對於最優薪酬補償計劃和職位設計的看法。
其研究結果顯示,獨立於任何績效指標之外的固定薪酬可以令雇員在完成多項任務的時候,可以更加均勻地分配其精力。以教師為例,如果教師的薪水與學生考試成績掛鉤,那麽教師將在那些同樣重要但無法輕易衡量的領域不怎麽下力氣,比如創造力和獨立思考方面。
哈特理論的實證:美國正關閉私有監獄
霍姆斯特朗是完全契約理論的奠基者。簡單而言,完全契約理論是一種理想性的契約,這源於其假設前提是:契約雙方都是理性的,且契約和履約的環境都是完全競爭市場。
這種“完全契約理論”對於當事人完全理性和完全履行契約的假設遭到了哈特等人的質疑,他們也為此發展了契約理論中的“不完全契約理論”,並提出契約不完全的原因:第一,理性是有限的;第二,績效的組成部分和衡量績效的標準很難界定;第三,信息不對稱問題導致了隱蔽信息等行動。
哈特是不完全契約理論和產權理論的開創者之一。
哈特本人在劍橋大學學習數學,後來慢慢進入經濟學領域,在斯坦福大學期間同格羅斯曼(Sanford J. Grossman)教授相遇後,兩人開始搭建不完全契約理論分析框架。
在上個世紀80年代,哈特與格羅斯曼在理論研究方面取得突破,即如果一份契約無法在未來清晰地闡述各契約方的行為,那麽就必須闡明各契約方在意見不一致之時,誰是有權決定之人。與上文中所說的完全契約理論不同的是,由此,決策權將直接影響事後結果,這也將激勵更有決策權的一方做出類似於投資等決策。而在複雜環境中,對於決策權的分配,甚至可以稱為績效分配的替代形式。
哈特的此不完全契約在產權、財務契約和私有化方面都有著重要的具體運用。譬如在產權方面,根據哈特等人的研究,在最難以厘清契約的“創新”行為方面,盡管創新者可能缺乏生產或銷售方面的專業經驗,但創新發明者應該擁有公司的全部資產。
在私有化領域,回到文章最初的問題——根據哈特的理論,以美國的私有化監獄為例,如果私有化的好壞取決於運營者在降低成本和提供服務質量之間的博弈,那麽在研究中發現,其運營方對於降低成本的意願則過於強烈了。實際上,目前美國也正在關閉私有監獄,部分是因為美國司法部發現,私人運營監獄的情況要比公有監獄差。
美國大選電視辯論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但對於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希拉里而言,除了要抓住一切機會打擊競爭對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外,還要防著背地里的“暗槍”,比如維基解密(WikiLeaks)時不時抖出的關於希拉里的猛料。
自從今年民主黨全國委員會以及民主黨全國競選委員會的數據系統一度被黑客攻陷後,關於民主黨,尤其是希拉里的猛料一直源源不斷。
維基解密最新公布的猛料顯示,希拉里曾在華爾街的有償演講中,大力吹捧銀行界人士,並承認自己有點“體會不到中產階層的苦”。由於給華爾街金融機構做演講的報酬高達6位數,希拉里方面一直拒絕公開這些演講的內容。
盡管美國政府方面認為俄羅斯是竊取民主黨機密信息的背後主使,旨在施加對今年美國大選的影響,但普京政府一直予以否認,並不斷譴責美國政府的這一“潑臟水行為”。不管盜取機密信息的背後主使是誰,在美國大選的沖刺階段,手里有料的維基解密絕不會甘於寂寞。
“兩面派”的希拉里
為了慶祝該組織成立10周年,仍在厄瓜多爾駐英國大使館避難的維基解密創始人阿桑奇(Julian Assange)已放話,將從本周開始、連續10周爆猛料。猛料的內容也多種多樣,被阿桑奇點名的就有科技界巨頭谷歌公司、石油、戰爭、武器販賣,以及當下正火熱進行的美國大選等。當然,阿桑奇也不忘賣關子,他並沒有透露爆這些猛料的具體時間。
有意思的是,盡管阿桑奇及維基解密並不打算在本次美國大選中“選邊站”,但鑒於事先獲得不少關於民主黨的秘密郵件,因此希拉里成為了維基解密的重點關照對象。也難怪,從維基解密公布的絕密信息中,總能看到希拉里的身影。
不過,維基解密公布的這些絕密信息對民主黨而言,的確殺傷力不小。比如,此前希拉里“公郵私用”的“郵件門”事件直接導致當時的民主黨全國委員會主席舒爾茨辭職,希拉里還差點與聯邦調查局(FBI)對薄公堂。
此次,維基解密公布的希拉里在華爾街金融機構的演講,也與希拉里在公開拉票中,民主黨希望把她塑造成的“中產階層代言人”、“力推中產階層的美好生活”形象嚴重不符。據維基解密公開的信息,在一次於高盛發表的秘密演講中,希拉里就稱美國的中產階層是一群“失敗者”(bucket of losers),不可能在大選中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而民調也關註到了希拉里這些“心口不一”的論調,正如“郵件門”後的民調顯示,每次維基解密爆出希拉里的“心機”,她的支持率明顯有走下坡路的趨勢。
屢被維基解密傷害
除了在第二輪總統候選人電視辯論前公開希拉里對“中產階層”的定性外,維基解密沒少給希拉里的競選過程添亂。
除了發酵最嚴重的“郵件門”外,在今年7月底召開全國黨代會的前3天,維基解密突然披露了民主黨全國委員會的1.9萬封郵件。這些郵件顯示,民主黨的高層人士曾暗中支持希拉里,排擠其黨內主要競爭對手桑德斯(Bernie Sanders)的競選。郵件還顯示了一系列民主黨高層和媒體合謀操縱輿論,組織攻擊桑德斯和特朗普的傳播策略和口徑,以及諸多希拉里和民主黨籌款違規的內幕。
當月,維基解密還爆出猛料,稱希拉里在擔任國務卿期間,給包括基地組織、“伊斯蘭國”等極端組織提供武器。維基解密的文件顯示,希拉里稱授權相關部門將美式武器出售給親利比亞反對派的卡塔爾政府,旨在推翻利比亞當時的卡紮菲政權。同時,還授意將這些武器運送至敘利亞,暗中資助基地組織以及當時的“敘利亞之友”(即後來的“伊斯蘭國”),以推翻阿薩德政權。
對於頗具爭議的槍支管控問題,維基機密的文件顯示,希拉里對於這一問題的立場比奧巴馬還要嚴格。盡管希拉里一直力挺控槍,但她顯然希望更進一步,比如鼓勵槍擊案的受害者起訴槍支制造商、取消槍支展覽、普查購槍者背景等。
對於非洲裔美國人,在維基機密的文件中,希拉里是這麽評價的:世界上有兩類人,第一類是哪怕給予一半機會,也能通過自己的勤奮努力取得成功的,比如猶太人、印度人、中國人等;至於黑人等,無論給多少機會,他們都一事無成。希拉里將這兩類人歸類為:一直以來都出類拔萃的,以及從來都一事無成的。
除了這些政務上的機密,維基解密還對希拉里的健康狀況特別關心,尤其當後者在9月初的集會上昏倒時。文件顯示,希拉里早在2012年就通過心腹打聽,有沒有類似於讓長途車司機在長時間高度緊張狀態下保持清醒的藥。她還囑咐心腹們要特別關註一款用於防治帕金森病的Provigil藥品的研究進展,甚至具體到該藥的副作用。
面對維基解密對民主黨以及希拉里的種種打擊,有輿論認為,阿桑奇和他的維基解密就是要破壞希拉里的競選,但阿桑奇在此次10周年的講話中表示,稱自己“無意傷害希拉里”。“他(特朗普)和希拉里都被自己的野心蒙蔽了雙眼,只是大家的表達方式不一樣。”阿桑奇如此評價今年的兩位總統候選人。
一個超級簡單的辦法教你怎麽算出Saas公司的估值。
本文由山行資本(微信ID:Hike-Capital)授權i黑馬網轉載,內容選自Techcrunch,標題為“Determining the worth of your SaaS company”。作者Todd Gardner,SaaS Capital的創始人。
一位企業家最近問我“現在的Saas服務公司的目標收益是多少?”,我說“這要考慮很多因素,但一般來說平均每年運營收入有5倍增長。”然後,他一臉不敢相信的樣子,說“什麽?你一定是在開玩笑!不是10倍麽?”
現在就是這樣,信息不透明,混亂和過高地對未上市Saas企業估值讓企業家和投資人都非常沮喪。此外,缺乏透明度還給資本募集和公司出售都造成了不小的麻煩。
事實上,對SaaS公司做個快速的估值並沒有那麽難。有兩件最重要的事情需要知道:在當前,上市的SaaS公司的收益目標是多少?這家SaaS企業相對於競爭對手增長有多快?這兩個信息就告訴了你大概75%的內容,你還需要三四個指標才能算出最後的估值。
公眾公司的平均倍數非常易得,每次算出估值的時候都應該更新這個數字。參考這個網站(https://www.bvp.com/strategy/cloud-computing/index),獲得平均數值,根據當年的預期收入算出自己公司適用的收入倍數。一旦你得到自己的收入倍數,減去1.3得到非公眾公司的倍數,再基於ARR對該倍數做微調。非公眾公司的該倍數一般比較低,因為其風險較高,股票不容易出售。舉例來說,如果公眾公司倍數是7倍收入,那麽平均的非公眾公司大概是5.7倍。
公司關鍵指標是收入增長率。不過算這個數據有點麻煩,為了獲得一個更高的倍數,你的公司必須比同規模的SaaS公司增長快才行。當公司規模還比較小的時候,增長相對容易,所以增長溢價根據公司規模而異。
下面的這張圖表展示的是不同規模的未上市SaaS公司的平均增長率(根據2016年針對400家公司的調查得出的),可以作為你的參考基準。如果你的公司增長要高於同規模公司平均增長率,企業估值將高於上面提到的5.7倍。如果低於平均值,估值將更少。
估算收入增長率對估值有多大的影響可以參考上市SaaS公司的估值。一個經典法則是,如果你的收入增速是平均值的兩倍,那麽估值倍數會增長50%。舉個例子說,一家收入300萬美元的SaaS公司以100%的速度增長(是同行增加的兩倍)將獲得2.8倍的估值增長溢價(前面提及的5.7倍基數的一半),使得它的估值將是收入的8.5倍(註:5.7+2.8),即2600萬美元(註:約等於300萬*8.5倍)。同樣,一家收入6000萬美元且保持50%增速的SaaS企業,如也同樣是2倍於競爭對手的增速,就也能獲得類似的估值溢價。
出去公開市場的現狀和公司增長率以外,還有以下4個因素會影響公司估值。
1. 目標市場規模
2. 留存率
3. 毛利率
4. 資本效率
以上的指標,如果都能高於平均水平,那麽估值倍數就會上升了;如果不及,就會下降。下面的這個表格可以幫助估量每個因素的總體影響。
事實是,一般的SaaS公司,收入是不可能呈10倍增長的,只有少數才有可能。現實雖然沒有那麽性感,但還是很健康。如果知道自己的公司在整個行業數據中的位置,將會讓你更有優勢,在談判中為公司獲得最好的結果。
國務院一則最新文件要求個人所得稅改革(下稱“個稅”)要發揮收入調節功能,適當加大對高收入者的稅收調節力度。
一時間,怎樣來界定高收入者成為輿論熱點,其中年薪12萬元以上被認定為高收入者聲音最大,這意味著這部分人群將是稅務機關未來加大稅收調節的重點對象。
不過,多位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的專家認為年薪12萬元並非是科學的高收入標準,國家也並未公布高收入者標準。綜合和分類相結合的個稅改革路徑應是改革的焦點。
近日,國務院印發了《關於激發重點群體活力帶動城鄉居民增收的實施意見》(下稱《意見》),給出了未來一段時間帶動城鄉居民增收的頂層設計方案,技能人才、新型職業農民、科研人員、小微創業者、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基層幹部、有勞動能力的困難群體將分類施策。
《意見》提出,健全包括個人所得稅在內的稅收體系,逐步建立綜合和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進一步減輕中等以下收入者稅收負擔,發揮收入調節功能,適當加大對高收入者的稅收調節力度。
個稅出臺的初衷是調節高收入人群,緩解因社會收入分配不公造成的矛盾,然而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個人和家庭的收入不再單純地依賴工資薪金收入,呈現出多元化和隱形化的特征。而個稅改革由於種種原因明顯滯後於這種收入格局變化,相關制度設計存在缺陷和問題,使個稅調節收入分配的作用發揮十分有限。
何為高收入者成為市場關註焦點。此前年收入12萬元被普遍認為是高收入者界定標準。
早在2006年,國家稅務總局要求對高收入者實行自行申報納稅,標準之一正是個人年收入12萬元以上。2010年,國家稅務總局再度發文稱,年所得12萬元以上納稅人自行納稅申報是納稅人的法定義務,是加強高收入者征管的重要措施。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劉培林告訴本報記者,目前中國官方並沒有明確的收入劃分標準。
對於當前12萬元是否仍屬於高收入者界定標準,專家有不同看法。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楊誌勇對本報記者表示,年收入12萬元在大城市里連中產階級都不一定算得上,當然這個收入標準各地情況會有差別。
普華永道中國個人稅務咨詢合夥人張健菁稱,年收入12萬元從全國人口基數來看,收入應該是偏上。但如果從北上廣深和重點二線城市來看,多數人收入達到這個數字,但同時這些人在大城市生活壓力也大,買房、租房、教育等各類支出相比中小城市要高,因此界定高收入水平應該與所處地方相掛鉤,實際操作中地方稅務局的執行標準可以浮動。
中國社科院財稅研究中心研究院閆坤曾撰文認為,2011年之後提高個稅起征點的改革使高收入者增加納稅、低收入者減少繳稅的效應卻只限於工薪階層。其中“劫富”效應不明顯,比如,將年收入12萬以上定義為高收入群體,這種設置標準偏於老化,對真正的富豪征稅效果不明顯。
楊誌勇認為,其實這一輪個稅改革的焦點應該在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方向。
以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為目標的個稅改革,將對現行11項分類所得中的勞動所得進行適當歸並為綜合所得,逐步建立“基本扣除+專項扣除”的稅前扣除制度,包括子女教育、職業教育、首套住宅按揭貸款利息等逐漸被納入專項扣除項目。適時引入家庭支出申報制度,優化稅率結構。
不過,要實現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稅改革目標,還需要做不少基礎工作,尤其是收集個人收入和財產信息。《意見》也提出,建立個人收入和財產信息系統。在確保信息安全和規範利用的前提下,多渠道、多層級歸集居民和非居民個人的收入、財產等相關信息,運用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創新收入監測方式方法,提升居民收入信息監測水平。
2016年10月10日,四川成都雙流機場。(東方IC/圖)
國慶前後,成都雙流機場使用X射線人體安檢儀事件引發輿論波瀾。對此,10月10日,環保部向四川省環保廳下發加急文件,要求對未經許可的違法生產、銷售、使用X射線人體安檢設備的單位,責令其立即停止違法行為。
根據國家射線裝置分類辦法,X射線人體安檢設備屬“其他高於豁免水平的X射線機”範疇,為Ⅲ類射線裝置。
根據相關要求,生產、銷售、使用X射線人體安檢設備的輻射工作單位應填報環境影響登記表並取得省級環保部門(或其委托的市級環保部門)頒發的輻射安全許可證,納入輻射安全監管。上述環保部加急文件也明確規定,應嚴格限定其使用範圍和對象,不得在公共場所對公眾大規模使用。
6月13日,四川省環保廳就已發布通知要求成都東客站立即完善輻射安全許可證增項手續,而輻射安全管理處工作人員在10月12日接受有關媒體采訪時表示,雙流機場和成都東客站的X射線人體安全檢查儀仍然沒有辦理相關許可證。
10月12日,據中國新聞網報道,成都雙流機場出發大廳和到達大廳的涉事案件設備已經停止使用,成都東站的“人體安檢儀通道”也已停止使用。
在這一事件發酵之前,為了了解全國輻射安全許可證的信息公開情況,環保組織上海閔行區青悅信息技術服務中心(以下簡稱上海青悅)4名工作人員從2016年8月底開始,用一個半月的時間對環保部和全國31個省份進行了調研。
上海青悅負責人劉春蕾在自己的朋友圈分享一則吉林輻射裝置丟失的新聞時寫道,“我們身邊的輻射源越來越多,都是無形殺手,不像空氣和水汙染那樣容易被人體感知。”
隨著醫療美容、水果保鮮,房屋探傷、飛機場、車站等很多領域越來越多應用輻射裝置,輻射安全許可證的信息公開狀況也逐漸受到人們的關註。
上海青悅公布的《全國輻射許可證信息公開狀況調研報告》顯示,環保部公開了其所負責核發的《輻射安全許可證》相關信息,全國有28個省份也主動公開了許可證相關信息,占省份總數的87.5%;海南、吉林等3個省份沒有公開,占總數的9.4%。
數據來自《全國輻射許可證信息公開狀況調研》
對於輻射許可證的各項主要內容,環保部均有公開。而在公開的28個省份中,除了全部公開了單位名稱外,包括單位的地址、法定代表人,所從事活動的種類和範圍等其他幾項主要內容,分別都只有接近一半的省市進行了公開。對此,劉春蕾談到了自己的擔憂:“主要的範圍和事項,只有一半的省公開,也就是公眾不知道自己工作或者生活的周邊的哪些企業,到底用了輻射多強、多危險的輻射裝置。”
對於沒有公開或頒證的調研單位,10月10日,上海青悅分別寄去了建議信。
數據來自《全國輻射許可證信息公開狀況調研》
另外,根據上海青悅的調研結果,環保部公開了輻射裝置進出口的信息,但只有15個省份在專欄集中公開了轉讓審批、轉移活動的備案,占省份總數的46.88%,分別為:河南、青海、甘肅、重慶、福建、江西、新疆、廣東、廣西、河北、浙江、江蘇、黑龍江、四川和山東。
對此,調研報告的結論中認為,“審批、轉移活動的備案等內容,信息公開的具體情況總體不夠好,這樣不利於實現對輻射安全的全流程、全生命周期跟蹤管理。”
“‘環境透明化’是我們的理想,任何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能知道自己身邊的環境狀況和影響因素,並參與改變。我們開始做調研的時候,成都這個事情還沒發生。現在很地方都在應用輻射裝置,已經越來越滲透入市民生活工作,管理上是否跟得上,需要關註。成都這個事情,更加印證了我們的判斷。”劉春蕾說。
據經濟之聲《天下公司》報道,新三板上的另類“明星股”展唐科技被收購一事終於塵埃落定。9月13日,ST展唐發布收購報告書,被從事不良資產管理的浙江福特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46.34萬元收購。收購完成後,福特資產成為ST展唐控股股東;福特資產董事長、總經理陳永亮成為ST展唐實際控制人。
展唐科技的業務模式是獲取下遊智能手機品牌運營商的訂單,然後向上遊供應商采購零部件,再委托第三方代工廠組裝加工。2011年至2013年,國產智能手機呈現爆發式增長。隨著大客戶酷派手機生產商東莞宇龍銷量躋身國產智能手機品牌銷售前三名,展唐科技的年收入從3.4億元飆升到超過11億元。
然而寒冬不期而至。到了2014年年底,一線國產手機品牌價格競爭加劇,低端智能手機利潤被嚴重擠壓,導致代工企業接二連三爆出危機。由於工廠資金鏈斷裂,東莞兆信通訊實業有限公司老板自殺。觸屏廠商聯勝科技因為臺灣母公司破產抽調資金停產,同行業企業奧思睿德老板跑路,蘇州閎暉科技傳出倒閉風聲。
一位東莞通訊制造代工廠的老板告訴記者,因為是代工生產,很多類似展唐科技的廠商都沒有議價權,一點風吹草動就很容易引起動蕩。
老板:如果說你的成本提高,你也需要提高你的價格的時候,對方未必能接受,因為你是被選擇的,所以這個時候你沒有議價權。
受益於規模效應,展唐科技即使在高速增長的幾年,也一直維持著高存貨、高應收賬款。國產手機代工廠產業鏈爆發資金鏈危機後,展唐科技便難以獨善其身。面對銷售規模大幅縮水的局面,展唐科技增加了很多超低價訂單銷售。然而智能手機產品快速更新換代,進入4G時代後,展唐科技所有4G產品上市延誤,再次錯失發展良機。
今年2月,展唐科技被推倒了風口浪尖,原因是董事長說不幹就不幹了,接替他的卻是一位退休的阿姨。
2月25日,展唐科技發布公告,因原董事、董事長、代總經理曹剛先生提出離職,任命王細來擔任公司董事長、總經理以及董事會秘書。出生於1949年的王細來,之前一直在華陽紡織廠工作,歷任車間主任、廠長之職,1999年退休,今年已經67歲。本來一心想著安度晚年,可沒想到一紙公告,這位退休阿姨臨危受命成了新三板掛牌公司的高管。
可是阿姨的高管並沒有做多久,7月7日王細來辭職,7月25日ST展唐開啟“大甩賣”節奏。截止當天收盤,ST展唐以1分錢價格成交46.34萬手,成交金額46.34萬元,換手率70.35%,跌幅99.16%。
根據ST展唐2015年最新年報,公司總股本才8000萬股,無限售條件股份5292萬股,也就是說一天之內公司58%的股票被交易,能賣的股票大部分都被賣了,而且1分錢一股,絕對的低價大甩賣。
1分錢1股賤賣公司,ST展唐幾乎可以“代言”整個手機代工行業之殤。太平洋[-1.54%資金研報]證券財富管理中心總經理孟京提醒,投資者要對企業超預期的經營困難有所防範,在投資新三板企業時尤其註意風險防控。
孟京:從今年最高估值九個億到現在只剩個外殼,說明制造業的殘酷性,就是所謂的雙風口,第一趕上了整個行業的風,又趕上了資本市場的風口,當這兩個風口變成了逆向風的時候,那有可能會很慘,這也是對投資者的一個風險教育。一個就是對投資者,不管是什麽行業,我們知道的像海外的蘋果公司,他雖然現在看非常的偉大,但也曾經一蹶不振過,在買股票就是在買企業,企業就有可能出現超預期的經營困難,我覺得在投資的時候也要量力而行,第三版現在是這樣的一個規模,一個是雲龍混雜。另一個從他本身來說重組價值也非常的低,投資者如果要參與新三板的投資或投機,一定要量力而行。
去年4月,展唐科技在巔峰時期的市值一度接近10億元。一年多時間里,展唐科技為何成為新三板公司低價大甩賣的典型?在新三板市場里到底還有多少展唐科技?
一位業內人士認為,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奇葩劇情是因為新三板發展太快,據預測很快可能達到2萬家。
業內人士:你別看新三板運行的時間不是非常的長,但是掛牌的速度,掛牌公司的數量是非常的多,有人就預計了在未來的幾年,新三板可能達到兩萬的掛牌的公司,這個就非常的多了,一下子要達到兩萬家。
此前證監會曾表示正在考慮新三板的轉板機制,新三板企業有望轉到創業板上市。
證監會:需要在現有的經濟法體制框架下來研究解決,這個我們在進行研究。這個事大家也知道,現在恒大正在審批國務院對於調整適用證券法的有關規定,接下來我們也會配合股票發行註冊資本的改革的實施,來研究,進一步現在法律的框架下面,還有沒有其他的渠道和方式,來實現新三板的企業到部分的交易市場來上市,交易。
其實監管層已經開始加強對新三板公司的進一步監管。統計數據顯示,全國股轉系統今年前4個月進行了54次自律監管,次數達去年全年的一半。業內人士介紹,今年以來的自律監管至少涉及23家掛牌企業、19家券商以及多家中介機構。隨著分層時間窗口的到來,股轉系統加大了對新三板市場的監管力度。
一位券商負責新三板業務的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全國股轉系統正在測試新三板的分層機制,然而監管層的監管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應該提醒投資者自己要擦亮眼睛,找到新三板的投資邏輯。
券商:我們的預期來說,創新也不是最終的目的。可能也是過度的,或者說是第二層。最終可能還是一個比較豐富的市場的架構,希望投資能夠關註一些企業的成長邏輯。三版這個市場和主板最大的區別就是,他是一個實實在在講成長的地方,而不是講故事的地方。
在熱鬧的英國倫敦主要商業街攝政街東側,有著400 年歷史的倫敦聖·詹姆斯市場(St James Market),被修葺一新,重新將人們帶回到過往的繁華。
在開出的多家奢侈廚具、遊艇之類的店家邊,有一家叫作Aquavit 的丹麥餐館靜悄悄地坐落於一角,等待開張。碰巧和第一財經倫敦記者站在同一座辦公樓辦公的餐館負責人,見到1℃記者這張中國臉,就興奮地脫口而出:“李嘉誠你知道嗎?就是亞洲首富李嘉誠,他也投資了我們這個餐館,不過只有一點點。”那位負責人用拇指和食指作出了一個“一點點”意思的比劃。記者詫異,李嘉誠竟然也會投這種“小錢”?這家丹麥餐館分別在紐約和東京已有分店。
在倫敦貝特西區貝特西公園旁,與泰晤士河近在咫尺,有一棟5 層高的“和記小樓”(Hutchison House)。超過50家在此地址辦公的公司中,至少有15家是李嘉誠旗下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下稱“長和實業”)或長江基建集團有限公司(下稱“長江基建”)名下的英國有限公司,集中了電信通訊、地產開發、金融服務等李嘉誠在英國主營產業的操作團隊。這些公司行事低調,一般在英華人企業公司參與的活動上極少見到它們的身影。
有關信息顯示,李嘉誠過去幾年在英國以及其他英聯邦國家的投資在不斷加碼。即使是在英國公投決定退歐的幾天里,李嘉誠旗下的長江基建(01038. HK)、長和實業(00001.HK)和電能實業(00006.HK)股價暴跌,輿論大呼小叫”李嘉誠虧大了”,“一夜縮水人民幣73 億元”的情景之下,他的英倫投資仍繼續在擴大。
由於長江基建和電能實業兩大上市公司的盈利來源很大一部分是英國業務,那麽在英投資的產業是否會因為英國退歐遭到負面影響,從而拖累李嘉誠產業整體盈利下降,成為人們普遍關註的焦點。
在英投資究竟有多少?
李嘉誠在英投資究竟有多少?很難完全統計。有媒體報道稱,他在英投資金額估算超過520 億英鎊,是在英國最大的單一海外投資商。
長江基建、電能實業在英國電力方面的投資包括英國最大配電商之一的英國電網(UK Power Networks Holdings Limited)。這是李嘉誠英國投資布局的始發——業務包括三個地區網絡、配電服務範圍覆蓋倫敦、英格蘭南部及東部。此外,它們在當地還以商業合約形式,從事為私人設施提供配電服務的非受管制業務。這些業務覆蓋倫敦、英格蘭南部及東部,用戶超過820 萬人,長江基建與電能實業分別占40%權益。從可以查閱到的最新公開信息,英國電網公司2014 年底至2016 年3 月的財報顯示,營收高達19 億英鎊和稅前折減利潤13億英鎊,同比增長顯著。
海岸電力公司(Seabank Power Limited),是長江基建於2010 年6 月完成收購的又一電力項目。據長江基建官網介紹,“海岸電力擁有並營運位於布里斯托市附近的海岸發電站,所產生的電力按長期供電合同授予英國最大的能源公司SSE 蘇格蘭和南部能源公司,總裝機容量約1140 兆瓦。長江基建與電能實業分別占據25%的權益,另外50%由SSE 所有。”
1℃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目前海岸電力公司共有兩臺聯合循環燃氣發電機組。之前有意興建第三臺的提案,不知因何在2014 年被擱置至今沒有啟動跡象。在SSE 網站上公布的至2016 年9月30 日的中期財報內容顯示,SSE 稅前調整後利潤達4.758 億英鎊,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3.3%。SSE 批發零售利潤都有所下降,主要原因在於氣候因素以及用戶數量減少,還有就是技術設備更新提高了成本。公司期待2016/2017 年度利潤會恢複增長。與此同時,SSE 還宣布在英國和愛爾蘭追加投資18.5 億英鎊,進一步發展保障未來擁有安全、持續和低碳能源的基礎設施。另外SSE還確認將出售所持有的SGN 天然氣公司股份的獲利部分回報給股權人,並進一步投資一個新的風力發電項目。
再來看看水力方面,長江基建投資的英國水力資源項目有兩個,一個是諾森伯蘭水力集團公司(Northumbrian Water Group Limited),一個是南方水力服務公司(Southern Water Services Limited)。前者是英格蘭及威爾士十家受規管飲用水及汙水處理公司之一,為英格蘭東北部提供飲用水和汙水處理服務,服務地區內460 萬人口,長江基建所占公司權益高達40%;後者則為英格蘭東南部240 萬人提供自來水及汙水處理服務。但是長江基建占南方水力服務公司權益只有4.75%。
諾森伯蘭水力集團公司2016 年3 月財報顯示,之前15 個月的營收為8.138 億英鎊,比2015 年同期下降了1.8 億英鎊。主要原因是2014 年執行水力監管部門參照零售價格指數定價原則,對清潔水和汙水收費價格進行了下調。同樣根據財報,南方水力服務公司2015/2016 年度營業額為8.037 億英鎊,營運利潤為2.845 億英鎊,同比都有所下降,但財政年總利潤為1.199 億英鎊,比上年度同期的9360 萬英鎊有所上升。
在長江基建投資組合中,天然氣也占了不小的比例,北方氣網公司(Northern Gas Net-Works Limited)是英國八大主要配氣網絡之一,為英國670 萬人提供服務。長江基建和電能實業分別持有47.1%和41.3% 權益。公司財報顯示:2015 年4 月至2016 年3 月營運利潤(Operation Profit)為2 億英鎊;2014 年1 月至2015 年3月,營業利潤為2.65 億英鎊。2015/2016 年度營收(Revenue)較去年同期呈現上漲主要是基於英國電力與天然氣監管辦公室(OFGEM)的補貼;成本上漲則因折舊所致。威爾士和西部氣網公司[Wales & West Gas Networks (Holdings) Limited]為威爾士和英格蘭西南部750 萬人提供配氣服務。長江基建和電能實業分別持有30%股權。遺憾的是,該公司的財報並未在其官網公布,只針對註冊過的投資者公開。
最後再來看一下長江基建最新投資項目鐵路車輛租賃公司Eversholt Rail。這是2015 年3月由長江基建牽頭長江實業合營公司(權益對半)以25 億英鎊完成收購,該項收購被李澤鉅稱為“業務新領域”。Eversholt Rail 是英國三大鐵路車輛租賃公司之一,主要業務是出租短途和高速載客列車,以及貨運機車和載貨車,列車都以長期合約出租。目前,該公司仍在收購後追加投資階段。
2016 年初,長江基建又投入4.9 億英鎊,與英國Arriva 和西班牙CAF 公司簽約,以經營租賃方式建造、購買並租賃281 列列車車廂。所有列車都配備空調、影音等最現代化設備。這些最新列車將於2019 年投入服務,全部出租給德國國有鐵路控股的英國Arriva 公共交通公司。這是繼2015 年3 月、7 月以3.6 億英鎊以經營租賃方式購買及租賃173 輛新列車後,又一次大規模投資。李澤鉅等長江基建高層多次表態,對EversholtRail 的成長性非常看好,相信會給公司帶來穩定的收入。按照Eversholt 公布的2016 年上半年財報,公司總收入凈利潤為1260.4 萬英鎊,比2015年同期的597.9 萬英鎊高出一倍。
1℃記者曾向Eversholt 鐵路公司提出向公司首席營運官安迪·考斯(Andy Course)了解更多最新公司情況的請求,被其新聞官文迪·費歐樂(Wendy Filer)以公司從未有過類似采訪經驗為由婉拒。
在英投資到底虧了沒有?
長江基建在英國公投決定退歐結果公布之後,即在其官網“投資風險提醒”中加入了“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之潛在風險”的內容:“於2016 年6 月23 日,英國就脫離歐洲聯盟進行之公投結果為脫離歐盟。金融市場及英鎊匯率隨即出現重大反應。本集團英國業務受相關監管制度或長期付款合約所保障,且屬生活基本所需服務(包括電力、飲用水與汙水處理、天然氣及交通運輸),英國脫歐帶來的持續不明朗因素可能對當地經濟及英鎊造成不利影響,唯脫歐所引發之長遠影響仍有待觀察。英鎊顯著及持續貶值或會影響本集團之溢利,以及為股東維持股息持續增長之能力。”
長江基建2016 年上半年財報顯示:英國業務的利潤按當地貨幣英鎊計價上升6.6%,其中四大受規管業務包括英國電網、諾森布蘭水力、北方氣網和威爾士及西部氣網均於最近完成“規管修訂”。各業務業績理想。財報明確表示,在財報所含期內,英鎊匯率顯著下跌,集團以港幣計算的利潤業績表現受到影響,“此外,近日英鎊匯率持續下挫可能導致未來出現高通脹,因此集團的這些受規管業務日後或將受惠於通脹掛鉤收費條例而產生更高的收益”。
1℃記者從多位投行行業投資分析研究員那里了解到,英國公投退歐對李嘉誠在英投資的影響已經有所顯現,近期來看應該主要集中在英鎊對美元大幅下跌上。瑞銀公用事業研究部主任西蒙·保爾在采訪回複中明確指出,按照他的研究報告,“英鎊每一個百分點的下跌,意味著長江實業0.65%盈利的下降,意味著電能實業0.5%盈利的下降。”
匯豐銀行亞太公用事業部主管李伊萬(EvanLi)寫給投資人的報告中提到,如果英鎊持續下跌,從英國回中國香港的分紅就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他還預測,長江基建和電能實業在英鎊對美元貶值15%的情況下,營收會下降6%~8%。在他7 月29 日的報告中還提到:長江基建2016 年上半年核心利潤下降,調整後利潤同比下降了13%,主要是受到各國貨幣貶值影響。以英國來看,占長江基建利潤48%的英國業務利潤同比上漲0.2%(不包含電能實業利潤貢獻部分),這一方面是因為2015 年4 月最新收購的英國鐵路公司尚在投入擴張階段;電力和天然氣公司從2015 年第二季度開始更新合約;還有一個主要原因就是英鎊對美元貶值,如以英鎊計算的話,英國業務利潤同比上漲的幅度應該是7%,而不是上面提到的0.2%。而在電能實業方面,占整個電能實業利潤64%的英國業務的盈利比去年同期下降了4%,匯率因素成為最大禍害。報告發布前,英鎊已經下跌6%,如果以英鎊計算,利潤同比不僅沒有下降而是上升了2%。
截至本稿刊發,英鎊對美元已經累計下跌了16%,公投後曾經還達到過31 年來最低的1.18 。因此,李嘉誠在英投資的收益受匯率負面影響已經形成。
然而,正如長江基建財報中提到的,西蒙·保爾也認為,英國脫歐也可能從另一方面彌補匯率兌換造成的收益損失。西蒙·保爾解釋說:“長江實業在英國有多個基礎設施投資項目,有水、電、氣、鐵路等等;電能實業有電力和天然氣。總的來說,都是屬於公用事業。在我看來,公用事業是風險比較低的投資,有比較穩定的資金流和投資回報。在英國投資的這些公司,攪動價格的因素一般來說主要是通脹,因為按照公用事業價格管理原則,是允許價格隨著零售價格指數浮動,也就是說,如果通脹上升,那麽這些公用事業的盈利就會上升。我不同意人們說的這些公司在虧損,這些公司事實上都是一些收益頗豐的業務。另外,值得提出的是,應該可以理直氣壯地說,自從這些公司被收購之後,公司的價值是上升了,理由是,當利率很低的經濟環境下,我們發現那些基建項目的投資人,比如一些大的國資投資基金是非常願意,哪怕是出很高的價格來收購這些業務。因此,如果長江實業和電能實業想要處理掉那些在英國的投資項目(當然這是不可能的),也絕對能賣出一個比當年收購價高很多的好價錢。”
當1℃記者問到,“在脫歐背景下,李嘉誠英國投資戰略會不會改變?”保爾表示,這是一個非常不容易回答的問題。“脫歐絕對造成了不確定性,但這還要看英鎊下跌的程度究竟會如何。目前來看,長江實業和電能實業正在英國尋求更多的投資機會。”
倫敦的基金經理羅浩也比較認同保爾的觀點,“我覺得李嘉誠在英國的投資不存在虧損或投資策略錯誤的問題,他投資的都是基建和公用事業。這還不是一般的發電,而是一些電網、氣網等受規管資產。因此,這些都是被高度監管控制的,而且是與通脹率相關聯的,如果英鎊很低的話,會有貨幣兌換損失,這是難以避免的,但這並不意味著收益率下降,也並不意味著以英鎊計價的收益率會下降。因為如果通脹上升的話,就要提高銷售價格,這是一種對企業的保護。”
羅浩認為,在海外投資的企業,如果不用當地貨幣結算,遭遇貨幣貶值所承擔的匯率兌換損失,並非現金損失,換句話就是“紙面”上的損失,財報上會難看。而財報對投資人來說,即使是持港幣投資的投資人,也肯定要看盈利狀況。當然,貨幣貶值情況,也可能通過央行政策幹預得到緩和。這些公用事業產品都是生活必需品,不會因為經濟狀況不好而減少需求。因此長期來看,長江基建等在英國的投資不存在太大問題。而且,英國通脹率到明年可能會從目前的0.9%上升到2%或者3%,之前我們看到全球資產價格上漲,接下來我們就會看到商品價格上漲。在這種情況下,這種公共事業的投資是沒有什麽問題的。”
繼續挺進英國市場
在英國公投結果出來後不久,就在人們紛紛懷疑李嘉誠在英投資失誤的當口,李嘉誠卻似乎非常不以為然地將視線繼續盯在英國的投資項目。
10 月4 日,彭博社有報道稱,盡管今年初歐盟否決了長和實業百億英鎊收購英國電訊商o2,但是長和實業對英國無線通訊業務的興趣依然不減,會繼續尋求擴大此方面的業務。
10 月21 日,英國《標準晚報》有報道稱,李嘉誠又加入了10 億英鎊收購英國智能計量器公司凱爾文資本(Calvin Capital)的競購行列。
角逐收購英國國家電網(National Grid)、天然氣業務的行動在英國公投決定退歐後不久就已經啟動。但1℃記者從西蒙·保爾處獲知,長和實業此次成功的可能性很小。
保爾說:“我不認為他們能夠取得競購的成功,主要原因是,他們已經在英國擁有兩個天然氣公司,監管部門很有可能從安全等角度考慮,不太可能讓他們再收購四個天然氣業務,否則,那就會使得他們在英國總共8個天然氣企業中擁有其中的6 個。當然,這只是猜測。而且我認為此次競拍會非常激烈。無論怎樣,這些都表明長江基建和電能實業繼續看好英國的資產。我認為,至今為止,他們的戰略還是非常成功,主要把投資焦點集中在英聯邦國家,這些國家的法律都非常嚴格,而且是投資在那些風險、低高監管的行業。”
但是,正如李嘉誠全力投資英國時他不能預判英國脫歐的局面一樣,他也無法判斷,在英國脫歐的深遠影響還未完全顯現的當下,其在英聯邦國家的商業布局未來,還有多少不確定因素。
HMD,一家很多芬蘭人都不知道的初創公司,上周終於走到了聚光燈下。
接過諾基亞手中沈甸甸的民族財富,HMD CEO Arto Nummela從此就背負了複興諾基亞消費品牌的重任。他的目標是,不僅要讓千家萬戶的芬蘭人手中重新拿起印有諾基亞字樣的智能手機,而且要迅速把這一品牌推向國際。
曾經的王者要回歸,但在智能手機飽和的今天,市場已遠非曾經的諾基亞時代,重生的諾基亞還有機會嗎?
功能機不死
Nummela並非白手起家。今年5月份,微軟宣布出售諾基亞功能手機業務,接下該業務的是富士康旗下子公司富智康(FIH)以及HMD。盡管功能機的市場越來越萎縮,銷量逐年下降,但是只要這部分市場仍然存在,就能帶給公司收入。Nummela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功能機市場對於我們這樣一家初創公司而言仍然是巨大的業務,而且能夠帶給我們經驗和短時間的現金流。”
目前全球大約十分之一的功能機還印有諾基亞的名字。不過近年來,隨著阿爾卡特-朗訊把手機業務出售給TCL,諾基亞在功能機的市場也逐漸出讓給一些小的參與者。2015財年中,諾基亞功能機出貨量急劇下滑40%。Nummela的任務一方面是要扭轉功能機的頹勢,另一方面是要盡快建立起智能手機的市場地位。
HMD CEO Arto Nummela
HMD總裁Florian Seiche也表示功能機對於HMD意義重大。他說:“HMD在全球每一個市場的功能機領域所占的份額不是第一就是第二,在一些市場的份額高達94%。這讓我們有了很好的起點。”
諾基亞品牌如今主要活在亞洲和非洲等發展中國家。入門級的功能機主要市場在印度、東歐和非洲等地。此前微軟在這些市場的投入甚微。通常智能手機的價格能夠高出功能機30倍左右,最便宜的功能機的售價僅為20美元。
“我們很多人以為功能機早就死了,但事實遠非如此,還是有很多人在使用功能機。”CCS Insight首席分析師Ben Wood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對於像HMD這樣的新進手機制造商來說,有一個好的品牌無疑能讓他們找到成長的捷徑。”
事實上,對於安卓手機制造商來說,要進入這個市場的門檻很低,但是品牌效應較弱的公司生存也很困難。“HMD擁有諾基亞的品牌和管理經驗,這一點會成為他們把規模做大的關鍵。”Wood對本報表示。
Nummela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新的諾基亞智能手機將在明年上半年推出,外界認為可能的時間點是明年2月舉行的巴塞羅那世界移動大會。新手機將使用谷歌的安卓系統。2014年諾基亞在被微軟收購前推出的首款安卓手機Nokia X也是在巴塞羅那推出的。
Nummela的雄心是成為智能手機市場具有競爭力的參與者。他認為,現在人們不管使用哪個品牌的手機,忠誠度都受到質疑。“我們是否熱愛自己的手機品牌,忠誠度又有多高?”他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也正是基於此,他認為安卓手機市場正顯現出巨大的機會。
此前HMD做過一項市場調研,分析什麽樣的人買了Nokia X,以及他們之前使用的是什麽手機。他們通過調研結果發現,很多購買Nokia X的人都使用的是三星的高端機或者是蘋果。這個結果讓Nummela和他的團隊感到驚訝。“因為如果你是使用三星或者蘋果,其實是沒有理由轉其他品牌的。但是那些人還是這樣做了。”Nummela說,他也從中看到了機遇。他承諾將會把超越想象的手機帶給這些人。
Nummela 1994年加入諾基亞,是老諾基亞員工。在創立HMD前,他的正式職位是微軟移動設備銷售集團亞非和中東區副總裁,直到現在他還長期居住在阿聯酋。而HMD幾乎所有高管也都來自諾基亞,可以說只是諾基亞移動換了個名字而已。
但是有趣的是HMD的融資並不來自於諾基亞。事實上HMD是由一家叫做Smart Connect的私募基金持有的,這家私募基金的老板Jean-Francois Baril也曾經是諾基亞負責管理系統供應鏈的高管。HMD的其他中層也持有公司股份。但諾基亞除了收取品牌專利費,並不對HMD有直接投資。
回歸的意義
盡管獲得諾基亞手機和平板電腦品牌的十年授權,然而手捧諾基亞遺留的財富,HMD並不想把所有資源攬於一身。Nummela也深知自從1996年諾基亞把推出第一款手機至今20年來,整個手機市場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我們看到了機會,但是我們也需要掂一下自己的分量,我們不想獨占所有的資源,所以選擇和最好的合作夥伴合作,這樣可以幫助我們更快前進。”Nummela表示。
因此HMD選擇了和全球最大的手機承包制造商富士康合作生產手機,又和谷歌一起合作開發智能手機的操作系統。此外,公司還擁有手機服務提供商以及銷售渠道來幫助諾基亞品牌在印度、印尼和俄羅斯這樣的市場加速完成從功能機到智能手機的升級。
但是HMD要面臨的挑戰也是顯而易見的。近幾年來從中國市場崛起的一大批智能手機制造商,包括華為、OPPO、vivo、小米等在內公司,在十年前都不存在。重新回歸的諾基亞競爭力何在?這是一個最大的問號。
Gartner首席研究分析師呂俊寬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諾基亞的品牌在消費者中有很高的親和度,但是經過多年後重回市場,它會發現市場已不再是原先的市場,在渠道變化和產品差異性方面都會面臨很大的考驗,尤其在中國市場更是如此。如今中國智能手機制造商的實力已經不能和當年諾基亞時代同日而語了。”
根據分析師透露的HMD的產品策略,明年即將推出的諾基亞智能手機將會全線布局。從諾基亞過去手機的產品定位來看,也是偏重大眾市場。呂俊寬表示,諾基亞手機的性價比歷來不是很高,因此回歸的難度很大。而且停止多年的銷售後,線下銷售渠道很多都已經不複存在,重建會很困難。如果走線上渠道,價格上又很難有優勢,因此回歸的意義並不大。
不過他指出,從功能機向智能手機升級的這批用戶,或許能夠給諾基亞帶來一定的量。據他預計,目前功能機市場的量大約有4億部,如果諾基亞能夠保持一半以上的份額,那就是2億部的量。“功能機未來還將存活至少2~3年。這是諾基亞的機會,可以從功能機當中建立一批用戶。”呂俊寬說,“另外一部分可見的市場就是所謂的‘諾粉’加上諾基亞在歐洲不少的用戶群體。”
但是千萬不要小看了這群“諾粉”的力量。如果說諾基亞手機的成敗是建立在用戶的信任和忠誠度上的,那麽“諾粉”將會起到關鍵的營銷作用。諾基亞CEO蘇立(Rajeev Suri)就曾表示:“盡管諾基亞今天主要是銷售設備給企業,但是大多數人仍然認為它是一個消費產品的制造商。因此,諾基亞應該大膽嘗試消費產品領域。”這也意味著盡管諾基亞自身不生產手機,但是仍會給予最大力度的支持。
Rajeev Suri在上周赫爾辛基舉行的Slush創業大會上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諾基亞很高興看到有那麽多充滿活力的初創企業,諾基亞也會加大對於初創企業的投入,這是我們正在做的。”他還表示並不擔心在智能手機飽和的今天,諾基亞就沒有機會了,“諾基亞需要讓人感覺很‘諾基亞’,讓人感覺它就是大家熟知的‘諾基亞’。”
對於諾基亞的產品技術開發和銷售,他認為:“數字健康領域是一個值得重點發展的方向。”這或許意味著健康功能是未來諾基亞智能手機區別於市場上其他手機的亮點。“如果你只生產手機,是無法滿足市場需求的。”早在今年2月的巴塞羅那世界移動大會上,Rajeev Suri就曾表示,物聯網是未來科技企業發展的關鍵。
據國家郵政局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11月份,全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同比增長超過五成,業務收入也快速增長。
1-11月份,全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累計完成278.9億件,同比增長52.8%;業務收入累計完成3544.1億元,同比增長44.3%。
其中,同城業務收入累計完成504億元,同比增長41.4%;異地業務收入累計完成1877.8億元,同比增長39.6%;國際/港澳臺業務收入累計完成383億元,同比增長16.5%。
此外,在11月份,快遞業務量完成37.6億件,同比增長44.5%;業務收入完成464.2億元,同比增長42.6%。
據悉,2016年1-11月份,在快遞業務量前50位城市中,廣州市以25.8億件排名第一;在快遞業務收入前50位城市中,上海市以633億元遙遙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