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睇下某些公司業績,明明經營溢利係無錢賺,但最後可以宣佈有盈餘,還可以派息; 相反有些公司就經營狀況良好,稅前稅後都錄得盈利,可是卻宣佈蝕錢,真係讓人摸不著頭腦,誰偷走了公司的盈利呢?
一般人眼中的賺蝕是這樣計算的,一買一賣的差額,扣除成本,就是盈利或虧損,相當簡單直接,童叟無欺。
不過在會計角度就沒有這樣簡單,公司可以變做錢的東西,或潛在的利潤或虧損,都可以包括入經營溢利內,最典型的例子有兩個。
1. 物業入賬:這個較常出現在地產相關公司,因為從會計角度,公司持有的物業可以是投資的一部份,物業賬面上升值或減值會被視作為公司盈利或虧損的一部份,所以公司持有的物業會每年作一次重新估值,公司可以選擇把重新估值的差額成為盈利的一部份,就以一隻收租股做例子,假如所有物業都簽兩年死約,那麼公司便會有連續兩年經營溢利沒有增長(因為不能中途加租),不過物業價格上升的話,公司可藉每年的物業價值重估,把重估後的溢價放進經營溢利內,於是一年後公司會獲得盈利增長,製造利好消息吸引投資者。
2.壞賬撥備:這個較常出現在金融類股份,例如銀行股,因為銀行的主要業務是提供融資,人上人就話有借有還,但一般機構或個人賴債甚至走佬是絕對有可能,尤其碰上了經濟不景氣的時候,當銀行預期經濟有下行風險,或金融市場發生了重大事故令到市場的流動性下降的時候,例如2008年的金融海嘯,銀行自然要做好壓力測試,預計有部份貸款會違約,或部份未到期的投資將會賠本,與此同時,在財務報表上就會預先計定數,把未來發生的壞賬或投資虧損預先反映出來,令到違約事件真的發生或贖回投資時對財務報表的衝擊減至最少。
無論物業入賬或壞賬撥備,都是先用未來錢,或先蝕未來錢,前者可解讀為「最好的時候已提早發生」,即是現時股價已反映了未來的事實,投資者可以考慮沽出股票獲利,再候更好投資機會。相反,後者則意味著「最差的時候提早來臨」,即是未來就算再差,都不及現在的,投資者更可以乘勢趁低吸納,慢慢等待獲利時刻。
| ||||||
「環境保護」、「社會公義」、「公司治理」,這些聽起來八股的企業永續概念,不只是企業該負的責任而已;現在,全球的銀行、保險公司與證交所等大型金融機構,已開始為企業的永續推動打分數,做得好,才能真正與國際接軌。 撰文‧鄧 寧 友達、台灣人壽日前先後宣佈,從今年起都將依循聯合國制定的「全球永續性報告第四代指南」(簡稱GRI G4),以此標準編製企業永續報告書,兩公司各為台灣首家採用此國際標準的製造業與金融業者。 如預期的,這些生硬冷門的消息,沒有獲得國內資本市場太多關注,但企業對於「永續」這件事的致力狀況,其實已和外資買盤的強弱有相當程度連動關係,國外的大型金融機構與投資人,普遍開始以企業對「環境、社會、公司治理」的投入程度,來決定是否給予貸款、投資或是保險,此概念也被稱為「永續金融」(Sustainable Finance)。 與國際接軌 已落後亞洲鄰國「很多企業常誤解企業社會責任只是捐錢做公益,將其窄化為公關活動,但現在早已不是如此而已了。」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董事長王金來指出,新世代的資本市場已將企業永續與商業結合,「國際投資人現在不只看技術與獲利,如果一家企業賺很多錢,但是汙染環境,可能也無法獲得資金挹注。」「尤其現在許多和企業永續有關的『國際原則』,已獲得各國銀行、保險公司與證交所的全面支持,永續和金融的結合趨勢十分明確。」王金來所謂的國際原則,包括歐美國家已發展出的「赤道原則」、「責任投資原則」、「永續保險原則」與「永續發展指數」等評量指標。 其中,由聯合國所推出的「責任投資原則」規模最大,截至二○一四年四月為止,世界上已有一二六六個機構投資人簽署這份投資原則,他們所管理的資金部位,達到四十五兆美元;這代表的是,四十五兆美元的資金,都將以聯合國所制定的標準為投資判斷。 所謂企業永續,大致涵蓋「環境保護」、「社會公義」與「公司治理」等面向,撇開道德層面不說,在「永續」與「金融」相互結合的國際趨勢底下,若一個市場裡的企業永續表現不能與國際接軌,那麼,這個市場受到海外資金的認同度必然也將有所折扣,「可惜,台灣在這方面的表現並不及格,甚至已遠遠落後亞洲鄰國。」台灣永續能源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說。 台灣永續能源基金會已經連續七年舉辦「台灣企業永續獎」,今年邁入第七屆;簡又新頗感無奈地提出他這七年來的觀察:「相較其他國家,台灣真的進步太慢了。」大企業帶頭 小企業才能跟進攤開安侯建業(KPMG)的調查數據,台灣前一百大公司中,僅有五十六家已固定出版企業永續報告書,遠不及日本、法國、丹麥等績優國的九十九家,甚至連馬來西亞與印尼,也因政府強制規定,在前一百大公司中各有九十八家和九十五家出版企業永續報告書,「我希望剩下的四十四家公司能加緊腳步。」簡又新說。 企業永續報告書是每家公司可自行選擇要不要發佈的資訊,但也是外部投資人唯一可參考的非財務訊息。台灣人壽總經理林欽淼表示,﹁企業永續報告書還得經過專業的第三方國際認證單位實地評核,而不是閉門造車。﹂事實上,馬來西亞與印尼在三年前連一份永續報告書都交不出來,但在當地政府強制推動之下,去年百大企業幾乎全部乖乖交出報告,「當然,其中可能存在作假的疑慮,但有總比沒有好,而且,大企業起了帶頭作用,小企業也才可能跟進。」簡又新舉中鋼為例,「中鋼董事長鄒若齊非常有心推動企業永續,他們開始編製報告書後,集團相關企業中鋼結構、中鋼鋁業、中龍鋼鐵、中聯資源也就紛紛響應。」從企業永續報告書再上一階,全球的資本市場也已陸續推出永續指數,最知名的當屬美國道瓊永續指數,已授權給超過十五個國家與數十個投資機構,作為篩選投資標的指標。國內去年有七家企業躋身道瓊永續世界指數成分股中,分別是中華電信、中鋼、友達、台達電、台積電、光寶、聯電。從這份名單來看,僅有中鋼算是傳產業者,其餘皆為電子產業,暴露出國內傳統產業對企業永續的觀念仍顯不足,這個結論也符合簡又新的觀察:「電子業多須與國際公司競爭,所以多半能較快趕上企業永續發展潮流。」王金來則建議,國內主管機關應盡快倣傚國外推出永續指數,才能有效督促上市櫃公司善盡企業社會責任,「目前證交所有『台灣就業九九』與『台灣企業經營一○一』等指數,金管會也推出『公司治理藍圖』,但訴求仍不夠明確。」王金來進一步解釋,目前台灣證交所、金管會推動的方針多偏向公司治理層面,但企業永續還包含環境保護與社會公義,「台灣已經跨出第一步了,未來若能再納入環境、社會考量,將更能吸引長期資金投入。」不論是企業永續報告書或永續發展指數,台灣在數量、質量上都還有進步空間,參照國外的發展經驗,在諸多層面已遭遇邊緣化困境的台灣,也到了加速迎頭趕上的時候了。 永續與金融結合趨勢明確 ——歐美國家關於「永續」的評量準則永續金融指標 內容 規模 赤道原則 (EPs) 2003年花旗銀行、荷蘭銀行等私人銀行,制定了一套企業永續準則來進行專案融資管理。 全球有79個金融機構加入會員。 責任投資原則(PRI) 2006年聯合國所發表,將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納入投資決策過程。 截至2014年4月止,全球簽署的投資機構達1266個,總管理資產達45兆美元。 永續保險原則(PSI) 2012年聯合國制定的保險準則,目的為支持企業永續發展。 目前共有42家保險公司簽署。 永續發展指數 全球證券交易所皆有推出與企業永續發展相關的指數。 美國道瓊永續發展指數與倫敦富時指數為代表性永續指數。 資料來源:安永會計師事務所 | ||||||
究竟「戰爭是沈悶的」,還是「佈局千變萬化」?這兩個看似矛盾的命題,卻又和諧地統一。
或者換一個角度:工作究竟是沈悶的,還是千變萬化的?
大部份工作都是重重覆覆,每一天不斷重覆類似的動作和程序。
第十二冊,第九十六回 看見自己
可事實上,世界不斷在變化,例如用電話,最近十年的演進已經是一日千里,通訊方法的改進,亦令到一些工作出現大約化。
比如駕駛的士和客貨車,以前只有叫無線電臺,現在已經有多個APP是用來叫的士和客貨車。
要找地方,無需要探子回報,很多事情都在預計之內。
那麼,甚麼是沈悶中的驚喜?
結果,典韋當著燎原火的面殺掉徐州牧陶謙,徐州陣營即時群龍無首。
究竟徐州陣營有沒有因而瓦解,曹操陣營是否因而得益,已屬後話。
反而,一場對徐州的爭奪戰,早就暗地裏展開。
636 total views, 21 views today
「澳大利亞的房地產和抵押貸款市場已處於『失衡』狀況。」澳大利亞儲備銀行(澳央行)24日發出警告。
澳大利亞大城市的房價近一年來大漲。澳央行稱,考慮採取措施阻止房地產投資的瘋漲。
已有一些機構表示,以中國人為代表的亞洲購房者是澳大利亞房價大漲的主因之一。
瑞士信貸銀行發佈的一份報告估計,中國人一年花費約50億澳元(約合45億美元)在澳購買房產,這相當於該國新造房屋中有1/8被中國人買走。
目前,澳大利亞國會參議院的一個委員會已經開始調查外國購房者是否加劇了本國人首次購房的困難。
房價大漲
澳大利亞諮詢企業RP數據公司發佈的數據顯示,過去12個月中,悉尼的房價漲了16%,墨爾本漲了11%。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一份報告稱,按照房價、收入之比來衡量,澳大利亞房價被高估的程度在全球排第三,僅次於比利時和加拿大。
澳大利亞目前的基準利率為其史上最低的2.5%,再加上澳政府對居住型房屋投資的大額稅收優惠,以及房屋供應不足,都助推了房價的上漲。
澳央行表示,低利率和放貸機構間的激烈競爭導致房產投資者所獲貸款大增。房地產投資者目前佔用了澳房屋貸款約40%的份額,而7月單月的份額更是達到創紀錄的49%。
澳央行警告稱,放貸寬鬆的趨勢如果持續下去,將威脅該國金融機構的穩定性,因此正在考慮加強監管放貸的措施,特別是針對發放給投資者的貸款。
據彭博社報導,仲量聯行澳大利亞研究部門主管戴維·裡斯15日在該社主辦的一次會議上表示:「很有理由擔憂人們是否能買到房子,現在在悉尼想要買套房太難了,特別是對於首次購房者來說。」
直到目前為止,澳央行還不願採取特殊的宏觀審慎管理措施來限制房地產投資,也沒有提高利率——因為澳大利亞礦業蕭條,整體經濟仍然增長乏力。
澳財政部長喬伊·霍奇(JoeHockey)則說,他不太擔心房價的上漲。他不認為悉尼的樓市存在泡沫,「這(房價上漲)主要是因為供應不足。」
中國富豪轉戰澳大利亞
也有機構稱,中國投資者在澳購房是該國房價大漲的主要原因之一。
據澳大利亞《悉尼先驅晨報》報導,在過去的12個月裡,中國投資者已經超過美國公民成為澳大利亞房地產市場的最大投資者。澳大利亞外國投資審查委員會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買家共在澳大利亞房地產市場投資了59億澳元,增幅達42%。
仲量聯行澳大利亞中國房產部銷售經理PaulZhang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中國人近幾年在澳大利亞買房的增勢非常明顯。之所以如此熱衷在澳大利亞買房,主要還在於當地極富有吸引力的貸款利息和貸款成數。除了較低的房貸利息,海外投資人在澳大利亞銀行最高可獲得80%的房地產貸款額。再加上澳元的貶值,中國人覺得在澳大利亞買房是件「太划算」的事。
除了移民和為孩子提供國際教育的考慮,中國國內對房地產投機的打擊也迫使中國富豪將目光轉向澳大利亞等海外市場。
PaulZhang告訴本報記者,澳大利亞政府的確有計劃增加房產交易的印花稅以抑制房價的上漲,但在貸款利息和成數的吸引力面前,他並不認為這一稅收的調節會對中國人在澳大利亞的買房熱情有明顯影響。
澳大利亞《布里斯班時報》表示,由於美國每年分配給中國人的EB-5投資移民簽證有限(今年8月就因為2014財年名額用完而暫停簽發),中國人對澳大利亞房屋的需求還將上升。
中國的海外房產搜索網「居外網」數據顯示,在中國人搜索的海外房產中,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分別居熱門程度(搜索量)前三位。
居外網聯席CEO安德魯·泰勒表示,將有更多中國人申請澳大利亞的重大投資簽證(SIV),因此,中國人對澳大利亞房地產的需求將更旺盛。
澳大利亞2012年11月開始發放SIV以來,所簽發的343個此類簽證中有87.4%發給了中國人。SIV項目要求申請者在澳至少投資500萬澳元,項目包括政府債券、受澳證券投資管理局監管的基金等。如果SIV投資保持4年,簽證將轉換成為永久居留資格。
房地產不在SIV項目規定的投資之列,但這些拿到此類簽證的外國人往往會在澳購買自己的房屋。
今年2月,加拿大一刀切停止了聯邦投資移民項目,其背景之一就是民眾抱怨外國富人推高了加拿大房價。
房價上漲應歸咎於中國人嗎?
澳央行副行長克里斯多弗·肯特說,「我們一直在告誡人們:你們決定投資房地產時一定要謹慎,不要以為房價會一直上升,不要以為利率會在你們還貸期間一直處於低位。」她還呼籲出台更嚴的措施,限制外國人在澳買房。肯特指責澳大利亞外國投資審查委員會「尸位素餐」。
而澳新銀行澳大利亞分行CEO菲利普·克羅尼肯(PhilipChronican)的觀點則和財長霍奇一樣。他表示,不應把澳房價上漲歸咎於亞洲投資者,存在問題的是供應端,而非需求端。
克羅尼肯本月上旬在一次商務午餐上說:「事實上,拋開個別小地方不論,沒有哪一種力量能夠大到單獨支配整個房地產市場。」
克羅尼肯表示,一部分中國人在澳購房是因為他們的子女在澳讀書。他還說,澳大利亞這樣一個開放市場不能挑挑揀揀來選取自己想要的投資。而且,隨著亞洲金融體系趨於開放,澳大利亞企業將受益於來自亞洲日益增長的外國直接投資(FDI).
澳新銀行估計,中國對澳FDI到2030年將達到2000億美元。目前中國對澳投資集中於房地產和採礦業,但漸漸會擴散到製造、銀行和服務行業。
仲量聯行國際住宅部海外地產負責人張宏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中國投資者在澳大利亞的買房行為並不一定是房價上漲的決定性因素,但確實會對當地人的購房心態造成影響。當地的剛需群體可能會受此刺激而紛紛進入房地產市場。這和近期因受到中國買家影響,越來越多倫敦人開始提前買房類似。作為中國人最喜歡的移民國家之一,澳大利亞的情況尤為明顯。
而提到海外購房的風險,張宏認為,最大的風險還是在於貸款的成數和利率的變化。在產權交易流程上,因為法律的完善反而比國內還要安全,無需擔心。
明年美國原油產量預計將達到45年來最高水平。在產量大增和庫存回升共同影響下,原油遠期合約價格將承受下行壓力。
美國能源情報署(EIA)預計,明年美國原油日產量將達到950萬桶,這是1970年以來最高產量。同時,由於新增的輸油管將送來更多產自北方的石油,美國奧克拉荷馬州庫欣市的庫存量有望走出六年來最低谷。
本月9日,2016年12月交割的WTI原油期貨價格超過了2015年12月交割的價格,這是2011年以來首次出現。昨日,紐約市場2015年12月交割的每桶WTI原油上漲69美分,漲至每桶79.86美元,2016年12月交割WIT期油下跌1美分,跌至每桶80.44美元。
花旗的全球能源策略負責人Seth Klienman昨日預計,石油期貨的曲線也會轉向,因為生產商在拋售遠期產油。
法國巴黎銀行駐倫敦大宗商品市場策略Harry Tchilinguirian評論稱:
“人們認為明年庫欣的庫存量會增多,美國的原油會過剩。輸油管基礎設施的變化會重新恢複庫欣的儲油平衡。”
CFTC數據顯示,截至10月7日一周,WTI期油的凈空倉增加29%,增至4.9934萬份,規模創三個月來新高。Price Futures Group高級市場分析師Phil Flynn認為:
“這是美國產量增加推動市場的又一跡象。”
今年6月中旬以來,國際油價跌幅已超20%。昨日華爾街見聞文章提到,花旗預計,若油價創四年新低,燃料和其他大宗商品成本明顯回落,對全球經濟的影響相當於提供了1.1萬億美元的刺激措施。
國際能源署(IEA)本月14日的報告認為:“對大多數經濟體來說,油價下跌會減少經營企業和支持經濟增長的成本。在宏觀經濟形勢脆弱的環境下,油價走低提供了某種緩沖。”
花旗的歐洲能源研究負責人Seth Kleinman指出,宏觀經濟分析一直認為,油價上漲是一種財富轉移,財富從利用杠桿消費的美國消費者手中,流入喜歡儲蓄的中東國家。所以,這種轉移最終會極大降低貨幣的周轉率,正負影響相抵以後看還是拖累因素。現在價格回落逆轉了這種局面。(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三花棉業」是四十五年的襪子品牌,創辦人施純鎰也年屆七十八歲,每天對於公司的大小事情,依然熱情滿點。如今老品牌力拚轉型,在老董事長的帶領下,能激發出什麼樣的新活力? 撰文‧許瓊文 「全台灣每三個人就有一人穿三花!」靠一句廣告標語,三花棉業品牌早已深植台灣消費者的心。這個伴隨我們長大的四十五年老品牌,如今也面臨轉型的挑戰。 三花棉業每年營業額約二十億元,七成以上業績為外銷代工,而國內市場這幾年面臨知名平價品牌競爭,業績掉了兩、三成。未雨綢繆的董事長施純鎰,五年前就帶領公司轉型,即使年屆七十八歲,仍是三花棉業最有活力的人。 二○○九年,施純鎰開始擔任自家產品代言人,「我有四十年生產、製造、銷售襪子的經驗,沒有人比我更了解!」他說。三花每年八、九千萬元的廣告預算,讓施純鎰曝光度高漲,也成為國內知名的「廣告明星」。 資深廣告明星 天天試穿,開發出暢銷品與施純鎰同輩的企業家多半已呈半退休狀態,但他不僅親自上陣推銷產品,即使到現在,仍然每天上午八點準時到公司報到。 施純鎰的次子,目前擔任三花總經理的施養謙說,公司裡的大小事情,施純鎰都清清楚楚,「一天要巡視新北五股的工廠五、六次,天天如此,不曾少過。」施純鎰的好朋友、媒體主持人鄭弘儀透露,早年施純鎰都跟著已故的「經營之神」王永慶一起打高爾夫球,每天都是凌晨三點多就到球場報到,「帶著手電筒打球,球打完,天都還沒亮呢!」鄭弘儀說,這位董事長至今仍打高爾夫,無論打幾洞,總是固定打到七點十五分,然後準時八點進公司。 施純鎰曾說:「有一天我死了,也一定要員工們帶著我的棺木,把所有的工廠都繞過一圈,巡視完才能放心。」鄭弘儀透過這段談話深切了解,這種第一代企業家的創業精神永無休止,「公司是他最重要的生活,讓他不管,才是最痛苦的事。」創業四十多年來,施純鎰每天晚上都穿著自家的襪子睡覺,是最嚴苛的「試穿員」。每一款他一定穿半年以上,確定品質後才能生產。三花最暢銷的「無痕肌」,就是他試穿二年,確定鬆緊束口處沒有問題,才正式上市。 創業精神如一 連外包裝logo也管很細不只試穿而已,施純鎰堅持自己洗襪子,所有試穿產品絕不假手幫傭,以便能感受手洗或洗衣機洗,會對產品造成什麼影響。 施養謙回憶,對於要賣出去的產品,董事長連外包裝都非常重視,「他曾經為了一個外包裝的logo(標誌)大小,縮小百分之十或五,前後改過好幾次。」這樣的精神,也感染了同是創業家的晚輩。圜達實業董事長林錫埼,讀了施純鎰在二○○八年出版的個人傳記《踏實》,深受感動,一口氣買了上百本送公司員工,並舉辦讀書會分享心得。施純鎰透過出版社牽線,兩人從此成為好友。 林錫埼觀察,「施純鎰是活到老學到老、不斷自我挑戰的人,一直給自己設定新的目標,追求進步。」最好的例子,就是施純鎰近幾年開始受邀到各個高中演講,原本只習慣講台語的他,為了讓學生聽懂,自我要求「全程說國語」。 為了吸引十幾歲高中青少年的注意,施純鎰在一群企業家好友面前,反覆練習演講至少十幾次,「他要求我們先聽過,並且一定要給他建議,演講的PPT(簡報)也不斷地修正,像是『發明』這個詞,為了要有正確的咬字發音,不要念成『花明』,他就練習很久。」林錫埼說,從這裡就可看到施純鎰的認真精神,實在令人佩服。 說起自家產品,施純鎰不須提問就打開話匣子。面對三花下一步,還有哪些創新的機會?他一樣胸有成竹地說,他創立三花超過四十年,今後要以「從心所欲」之年,帶領三花轉型。 開啟通路時代 「三花生活館」捲土重來 近幾年來,除了在電視上持續看到三花的廣告外,漸漸地,在台北市的大安路、士林文林路街邊,也可以看到「三花生活館」,目前已有八家店,今年預計展店到十二家。 其實,成立自己的銷售據點,並不是最近才有的創新想法,施純鎰說,「早在二十年前就開過店,一口氣做到十七、八家店,卻因不善管理,三、四年後失敗收場。」「當時想要做得像寶雅那樣賣百貨,但坪數太大、品項太多,不容易管理,人事、物流都沒有經驗。」這一次,施純鎰看到台灣的服務業漸漸嶄露頭角,人才也比較容易培養,再次捲土重來,先以自家產品為主聚焦經營。 施純鎰說:「國際知名平價時尚品牌進軍台灣,不可能對我們沒有影響,業績掉了二、三成,所以我們更要透過生活館,強化在消費者心中的品牌形象。」有了生活館,可以嘗試銷售一些比較創新的款式,「這是很好的管道,先試一試水溫,降低產品生產風險;此外,還可以成為和消費者直接溝通的渠道。」施養謙說。 和消費者對話 不只賣男客,今年也攻女客最佳例子是,過去三花從未生產女性內衣、內褲;今年冬天,三花要開始銷售女性機能性的發熱衣了。「因為我們有一半以上的消費者其實是女性,他們買內衣褲給自己的先生、男朋友,卻常向我們抱怨,為什麼這麼好穿,卻只做給男生穿?」透過生活館,聆聽消費者聲音成為創新的基礎。 施純鎰以四十多年來對純棉品質的堅持,用專業的紡織技術,建立了同業難以複製的高門檻,例如以零壓力舒壓織法,讓襪口不緊繃、無勒痕,並採最新電腦商標提花技術,將商標改良至襪底,讓襪身與肌膚接觸更舒適,照顧消費者的雙足,現在,則要用生活館溝通消費者的心。 三花生活館目前八家店,經過二、三年的調整,都已損益兩平,開始有獲利。施純鎰有信心地說,未來目標要在台灣開出二百家店。 除了棉本業外,三花也漸漸朝多元化經營發展,近來也投資汽車經銷,是新北市福斯汽車唯一代理商,甚至投資海鮮餐廳、頂級日本料理,跨入服務業領域。施純鎰看好台灣未來服務業是趨勢,期待三花能再綻放出不一樣的花朵。 在施純鎰的辭典裡,沒有「退休」兩字,「我自己有興趣啦,沒有辦法!」他笑著說。即使轉型挑戰很辛苦,但對這位每天穿自家襪子當測試員的董事長來說,沒有比做事業更快樂的事情了! 施純鎰 出生:1936年 現職:三花棉業董事長 經歷:台灣醫學發展基金會董事、名儕醫學文教基金會董事 學歷:小學肄業 三花投資公司 品牌成立時間:1969年(三花棉製業) 負責人:施養謙 資本額:1.2億元 主要業務:棉製品製造、代工、銷售 年營收:約20億元 施純鎰的接班哲學,從第一線開始磨施純鎰育有二男一女,雖然從未有「退休」的想法,但對於接班,很早就開始規畫。 長子施養鴻從大學時期,就先到日本襪子工廠學習生產,三年後再到施純鎰的貿易公司,接著才回總公司從基層做起,目前負責大陸廠的生產及外銷接單工作。 次子施養謙的專長則是財務分析、投資分析,畢業後,先到日盛銀行工作一段時間,再進三花從第一線原料、生產端摸索;2012年接任總經理,負責台灣及三花其他轉投資事業。 女兒施貞菲高中就留學日本,學成歸國後一直在日商公司工作,「以後讓她回來協助基金會的事務,同時也參與三花生活館的規畫。」施純鎰說。 二代共治,當每個人看法意見不同時,怎麼解決?施養謙說,「董事長有一個很大的原則,只要『傷皮不傷骨』,就會放手讓大家去做。」舉例來說,三花第三家店士林文林路上選了一個點,當時施純鎰覺得地點不太恰當,施養謙說,「但我們覺得台北士林夜市的門戶,怎麼可能賠錢呢?沒想到大馬路上的店面,其實有分陰面(人潮少)、陽面(人潮多),結果真的賠錢。」施純鎰立刻接話,「很多時候,還是有經驗的比較準啦!後來透過一些裝潢、產品陳列的調整,文林店還是賺錢啊。」間接替施養謙的決策解圍,也表示肯定。 施純鎰常對孩子說,「你們的能力、學歷都比我好,但用功的精神還不到我的六成。」他打趣地說,「我覺得我已經拚了全部,怎麼還是達不到標準。」三花的接班,花了超過20年的時間,施純鎰透過身教、言教,慢慢引導兒子趨近自己的經營理念,在台灣的製造業裡,實屬難得一見。 |
本月15日,瑞士央行意外宣布取消歐元對瑞士法郎匯率下限,掀起瑞士法郎大漲的“風暴”,當日瑞士法郎對歐元漲近28%。前大量押註瑞郎下跌的投資者損失慘重。昨日公布的全球外匯結算數據顯示,15日當天,全球外匯市場在短短45分鐘內完成約9萬億美元交易結算。這進一步體現了“風暴”引起的恐慌和投資者當時的恐怖感。
提供全球銀行業外匯交易結算服務的CLS銀行CEO Nick Murray-Leslie向英國《金融時報》記者表示,瑞士央行公布取消匯率下限後,CLS的結算交易創下最高紀錄。CLS數據顯示,本月20日,CLS共結算226萬筆交易,交易額合計9.2萬億美元,其中99.5%的交易都在45分鐘內完成。
因為外匯交易需要T+2日完成結算,而本周一是美國馬丁路德金日,所以假期後CLS才公布上述數據。CLS平均每日結算額約為5萬億美元,上一次結算交易量創紀錄是在去年12月17日,當時俄羅斯盧布暴跌使結算交易猛增至210萬筆,名義交易額突破了10.67萬億美元。
而在本世紀全球金融危機的外匯交易巔峰期,CLS處理了155.4166萬筆交易,交易額合計8.6萬億美元。
華爾街見聞上周文章提到,瑞士央行公布上述決定當天,多家外匯券商集體爆倉,德意誌銀行、花旗這樣的華爾街大投行估計虧損過億美元。彭博獲悉,損失2.25億美元的福匯集團(FXCM)獲得了投行Jefferies集團母公司3億美元救助貸款。對沖基金大佬Marko Dimitrijevic旗下管理8.3億美元資產的基金幾乎損失全部投資資金,將要清盤。
本周華爾街見聞文章又援引《金融時報》消息稱,英國監管機構於本月16日向一些經紀商發函,要求其更新數據,反映瑞士央行此舉對其資產負債表的一切影響。受此影響,本周一英國大型經紀商Alpari申請破產管理。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從借殼上市到減持套現,沙鋼集團在資本市場上的態度頗為引人關註。2月24日,停牌近一個月的沙鋼股份發布公告稱,控股股東沙鋼集團將轉讓55.12%的股份給9位自然人,轉讓總價45.96億元。
作為全國最大的民營鋼企,早在沙鋼集團借殼*ST張銅推動沙鋼股份上市之初,就曾引發市場對其整體上市的猜想,但4年過去,沙鋼集團非但沒有繼續資本市場之路,反而開始減持沙鋼股份的股權。
“沙鋼集團實現部分資產上市時已然錯過鋼鐵行業最好的時代,從那時起,或許鋼鐵主業就已經不是沙鋼的擴張方向了,從上市到減持套現,這也是沙鋼從鋼鐵主業轉移陣地的另一個標誌。”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表示。
套現逾45億
“鋼鐵行業上市公司普遍經營不佳,大部分虧損或保持微利,大幅盈利或扭虧的也多是借助非經營性收益,而鋼鐵股普遍不好,在有利可圖的情況下轉讓股票還能多賺一些。”一位投行人士對記者表示。
據了解,沙鋼股份2月24日發布的公告顯示,沙鋼集團擬通過協議轉讓方式,作價每股5.29元,向李非文、劉振光等9位自然人轉讓其持有的公司無限售流通股8.69億股(占公司總股本的55.12%),轉讓總價為45.96億元。
本次股權轉讓前,沙鋼集團持有沙鋼股份75%股份,轉讓後持股比例降至19.88%,但仍然是控股股東,沙鋼集團還表示不排除在未來6個月內繼續減持在沙鋼股份所擁有的權益股份的可能性,並承諾未來6個月內不發生因沙鋼集團主動減持而導致上市公司實際控制權發生變更的情形。
上述轉讓股權協議公告發出後,沙鋼股份25日、26日連續兩日漲停,停牌前,沙鋼股份股價收於6.35元/股,截至2月26日股價已漲至7.69元/股,9位收購股權的自然人中,最少的也有8000萬股,獲益頗豐。而沙鋼集團此番套現獲益更為豐厚。
資料顯示,沙鋼集團在2008年以1.78元每股的價格購買*ST張銅(沙鋼股份前身)的11.8億股,由此持有*ST張銅74.88%的股權,成為其控股股東,到今日沙鋼集團每股作價5.29元出售,手中股權價值已經是當時的近3倍。
與45億元套現相比,沙鋼股份上市4年的盈利狀況顯得尷尬。2011年,沙鋼股份上市第一年凈利潤2.62億元,同比下降26.69%;此後2012年至2014年的凈利潤分別為2270萬元、2824萬元、3556萬元,4年實現的凈利潤總計還不到3.5億元。
坎坷資本路
從不惜重金上市到拋售套現,沙鋼集團在資本市場上的套利足以讓同行眼紅。
去年如首鋼、河北鋼鐵、武鋼股份的業績報表都很好看,但更多只是通過資產置換、資產重組實現了“數字上的盈利”。
事實上,沙鋼集團的上市之路並不順利,上市4年後突然賣掉沙鋼股份五成多股權也令人唏噓。
據了解,早前的沙鋼集團實際上曾多次嘗試登陸資本市場,但均未成功,公開資料顯示,2003年,沙鋼集團旗下張家港東方制氣有限公司計劃實現部分資產上市,被有關部門否決;2007年,沙鋼計劃洽購遼寧省上市公司淩源鋼鐵股份有限公司借殼上市,但最終被國企鞍鋼取得。
直到2008年,沙鋼集團遇到了需要解救的*ST張銅(全稱高新張銅股份有限公司),不論是出於當地政府委托還是企業做順水人情,在*ST張銅身上,沙鋼集團在負擔職工安置、債務糾紛、註入資金等多方面付出很大努力,並將旗下的淮鋼特鋼股份有限公司置入*ST張銅,後改名為沙鋼股份,恢複上市。
“但從2003年到2011年,鋼鐵行業最好的時代已經過去,沙鋼集團雖然實現部分資產上市,但由於整體行業下行趨勢愈演愈烈,沙鋼股份上市後的經營狀況也不佳,如果早幾年上市,沙鋼集團還能有更好的表現,甚至整體打包上市也不是沒可能。”某知名鋼鐵研究機構咨詢總監對記者表示。
他表示,“近幾年鋼鐵上市公司普遍經營不佳,股價下降、市值縮水,很多公司想了很多措施對上市公司進行調整、提振經營效果,但現在看到效果的很少。”
據了解,2014年國內上市鋼鐵公司普遍虧損,如八一鋼鐵巨虧20.3億元,山東鋼鐵巨虧13.5億元,淩鋼股份虧損6.9億元,中原特鋼2014年的凈利潤為-4489萬元,同比大幅下滑2039%。
“沙鋼集團沒有像其他鋼鐵集團一樣選擇資產置換或重組等方案,反而將股權轉讓,今後如何運作值得關註。”上述咨詢總監表示。
又提轉型
事實上,與其他鋼鐵上市公司不同,沙鋼股份在沙鋼集團中所占的比重並不大,因此沙鋼股份對於沙鋼集團來說並非是重點陣地,目前的套現也許是其價值的最大體現。
分析師邱躍成對記者表示,“沙鋼股份在整個沙鋼集團中的比重並不大,整個沙鋼集團的產能有3000萬噸,而沙鋼股份主要做特鋼,產能在300萬噸左右;總體營收只占集團2485.36億元營收的4.2%;去年沙鋼集團利潤48億多元,而沙鋼股份的利潤總額只有1.16億元。”
沙鋼集團在轉讓沙鋼股份的股權時表示,通過協議轉讓股權是籌集轉型發展所需的資金,引入投資者,有利於協助上市公司制定長期發展戰略。
轉型發展在此時提出,或許並不是沙鋼集團的公關言辭。
雖然沙鋼副總裁季永新尚未回複記者關於套現45.96億元的資金用途,但多位業內人士分析,可能用於兩個方面,一方面用於調整產品結構;一方面用於非鋼領域包括鋼鐵電商、物流等方面的發展。
據記者了解,沙鋼股份在多年的年度財報中都提到了產品結構調整和新產品開發。
而“結構調整”也是沙鋼集團在2014年的主基調,但這一思路短期難以見效,沙鋼股份在上述經營思路下連去年的營收目標都沒有完成,而在整個集團去年2485.36億元的營收中,新產品的銷售額也只有約160億元。
此外,早在2011年沙鋼集團總裁沈文榮就曾表示,今後將把95%的精力用於發展和鋼鐵相關的非鋼產業。
2015年,以轉型升級開頭的沙鋼集團還有更多猜想的空間。
聽說馬雲用手機戳了45分鐘寫的,你有這個特異功能嗎?
最近老是有人問我:“現在生意越來越難做,今天上淘寶去開店還有機會賺錢嗎?總看到有人在淘寶上做得很好很快樂而且很賺錢,而自己做了個把月卻生意一直不好,快堅持不下去了,是不是自己做得太晚了……”
其實做生意從來就沒有容易過!起早貪黑、擔驚受怕、患得患失,忙了一年顆粒無收,甚至血本無歸,“眾叛親離”都是很自然、很正常的事。說生意好做的人基本是吹牛。任何時代做生意都是要冒風險,都是要付出巨大的腦力心力和體力……一夜暴富成名的事基本上是電視劇里的故事。好生意都是需要時間和心血積累打造起來的。花大量時間精力未必生意會好,但不花時間精力是肯定不會有好生意的!
淘寶開店也一樣。其實13年前開店還仍然堅持到今天的人並不多。那時候開淘寶店也非常艱難,因為網購的客戶很少,物流很差,支付絕對不順暢……那時候開實體店的人常常笑話開網店的人異想天開:)其實很奇怪,十多年來,那些想通過開網店迅速致富的人基本都失敗和放棄了。而那些堅持把開網店當成樂趣、當成和人溝通交流的人,卻基本上成功了,他們從一個人開店到雇傭幾十個上百個員工的人比比皆是……
做生意的第一要素是要用心。你做的事是你真正喜歡和熱愛的!因為你用心做自己的產品和服務,發現有客戶對你的產品和服務感興趣的時候,你自然會充滿感恩,會耐心、熱情地和客戶溝通和交流……充滿感恩的人容易成功,更何況做你自己喜歡的事,所以你不太會覺得太累。開始的時候,做不做得成生意不重要,但找到對你的產品和服務感興趣的人非常重要!
做生意的第二要素是用腦。選擇了做什麽後,就必須思考如何做。尤其是小企業,你必須做出特色來,做出與眾不同來,做出樂趣來,做出自己和客戶的感情來……做生意不是簡單的買賣關系,而是在創作或發現一種你和你的客戶之間的一種共同認同的價值。找到喜歡你東西的客戶其實就是找到了一個“知己”!有了這樣的知己,你能不高興和感謝嗎?!
做生意的第三要素是必須要花時間、要花精力和花體力。幾乎所有優秀的創業者都是在走路,吃飯,沖涼洗澡,睡覺做夢甚至上廁所都在思考如何改進自己的產品和服務,在抓住每一分鐘時間傾聽客戶和自己的員工溝通,在流淚中學習,在沮喪中感受希望,在擔憂中品味零星的希望……過去的15年,很多人說淘寶是運氣好,我們確實有很多很多的運氣成分在里面,但我們起得一定比大家早,我們下班一定比很多人晚,我們睡得一定沒有大家香,我們假期一定比大家少得多,我們的身體一直在沮喪和挫折中掙紮……
淘寶今天生意好做嗎?不容易!但也找不到其它更好做的地方了!如果每天有上億網購者來訪問的網站,你還是沒有辦法找到自己的客戶,你是否想過用心、用腦、用體力去改變自己的方法?以前你做生意只能面對幾十個人,而今天你可以每天面對全國甚至全球數十億人,問題是你覺得自己的產品和服務是不是夠獨特,是否能在十幾億人中找到知己,是否能讓這些知己滿意,成為終身“知己”!
淘寶網剛設立的時候,我們希望給很多人帶去交易和交流的快樂!賣出東西是一種快樂!賣不出東西,思考如何賣,如何找到和有興趣的人交流也是一種獨特的快樂和享受。
淘寶從第一天起就不是按商場或大賣場的買賣而設計的,而是希望年輕人通過貨物和服務的交易交流來產生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就如同人們去星巴克不是為了品嘗咖啡的味道,而是因為它是一種生活方式。人們買昂貴的服飾不是為了保暖,而是追求一種獨特的生活態度!
淘寶在打造的是一種創新、創造,創意的生活空間,里面是無奇不有的“萬能淘寶”!我發現這幾年做成功的淘寶店主基本上是那些把淘寶開個店當自己樂趣的那些“奇葩人士”。他們覺得買賣就是一種樂趣和交流方式!如果沒有人買你的東西,只能說明你找“知己”的方法有問題,或者你“特別”的服務和產品更本就沒有“知己”。花大錢砸市場而不是靠創意靠耐心靠服務去發現“知己”市場,那是愚蠢的自殺行為。但不想投入一點點小錢就想找到“知己”也是幼稚行為!
電子商務只是剛剛開始。未來三十年才是真正的發展時期,未來,你可以不做生意,但你必須要有買賣。你買賣的未必是實物,而是你的創意和創造,是你對這個世界的暢想和夢想,你要找到的不是那個“買家”而是那個“知己”,你要學會相處的不是生意是未來,是明天的生活方式!你要經營的不是生意,而是在經營你更好的自己!
世界那麽大,電商還有至少三十年,試試看吧!萬一你找到了一大批“知己”了呢?我們可以沒有很多錢,但我們必須有很多“知己”、朋友和“親”!
馬雲
2015年7月2日
(從巴西飛回國內的路上,隨感而寫。送給那些在艱難創業路上的人。)
六月二十三日,臉書(Facebook)首度入選美國標準普爾五百市值前十大名單,擠下零售巨擘沃爾瑪。之前市場頻頻批評臉書已被App世代「幹掉」,華爾街給了它一個平反的機會。 隔天,第二十六屆金曲獎國際論壇現場,臉書亞太戰略合作主管張健接受《商業周刊》專訪時表示,「目前臉書全球用戶是十四億四千萬人次,佐伯格目標是四十五 億人次,」他分析,臉書用戶幾乎約一個國家人數,接下來看的是全世界影響力,要當內容提供者的策略伙伴;他同時宣示:「(臉書)永遠不做內容!」靠著用戶 體驗,增加內容戰略伙伴,讓自己壯大,臉書根本不用發展內容,攪進紅海區的「圈地戰」。這是臉書第二個十年很重要的戰略。 張健旗下六人,主導整個亞太地區臉書內容跨業合作,他直接跟創辦人佐伯格(Mark Zuckerberg)和營運長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彙報。他管轄範圍包括印尼、菲律賓等亞太地區,逾三億以上用戶。 不做內容的戰略令人好奇,當同業拚命往上下游整合,騰訊參與電影製作、Line代理韓劇首播,連視頻網站老大哥土豆視頻總裁楊偉東等都不約而同發展自製內容,結合線上和線下(商務生意)。臉書卻說它們僅專注「平台經營」,背後算盤是什麼? 攻略一:視頻不跳轉,留住用戶群 張健分析,過去從Po照片分享到上傳視頻影音,發展時間是五年。照片仍是上傳大宗,視頻影音則漸成主流。 因此,你會看見許多公司和明星,每天一則影音上傳臉書,但目前仍停留於點閱後,接著,再導流回自己網站或YouTube,以增加原有網站流量。但,往往在 導流回程時,光等待時間,據臉書內部計算就約十一秒,但《金融時報》做過研究,不到十秒用戶看不見所要的,就會轉到其他內容。 而臉書的新戰略就是要用戶在臉書上的使用和體驗更滿意,張健解讀:「其實,再簡單不過,就是縮短十一秒的差距。」他們與英國《衛報》、路透、菲律賓第二大 新聞媒體等合作,採取「instant article(即時文章)」方式,一點閱視頻立即在臉書可以看到,不用再轉「第二手」,整整縮短十一秒等待時間。 只是,內容提供者為何要與臉書聯盟,同時失去導流回原平台流量? 攻略二:讓利內容商,擴大用戶分析 對傳統內容提供來說,流量是爭取廣告的籌碼;但對臉書而言,它看的是背後更大商機:坐大內容,根據大數據分析用戶體驗模式,然後,化主動為被動。過去是被動式讓用戶Po或接受訊息,但更多內容分析後,能更精準將內容主動推播到用戶面前。 但,畢竟是商業市場,彼此聯盟如何防止不踩踏在彼此的利益之上?「第一、全視頻直接刊登在臉書上直播,用戶得到體驗,流量雖留在臉書上,但它們(內容提供 者)可以在全文下面刊登廣告,都算他們的(收入);二、臉書後台資料(報表)也會公開給內容提供者,流量其實沒有消失,他們還是能用流量跟廣告主談判。」 張健說。 臉書扮演好平台角色,先讓利給內容提供者,但張健沒說的,其背後更大的利益是,當擁有各家內容時,再根據大數據分析用戶體驗,第一層從聚集流量賺取廣告費;第二層從用戶分析,切入分眾行銷,再賺一筆。臉書還是最大的受益者 。 攻略三:協助內容商,不被網友轉台 在數位轉型過程中,聯盟並非最難之事,因此內容分享早在Google、雅虎網站興起時就發生了,但最難的是內容製作放在視頻上思維的改變。 張健強調,他的工作是「戰略合作」,不只不發展內容,還要協助內容生產者,提供他們戰勝「十一秒差距」的秘方。 以目前擁有八千萬臉書用戶的印尼為例,張健和當地第一大新聞網站Liputan 6合作就完全打破過去的規則。如何用立即性轉播吸住觀眾眼球?「一、文字要大;二、視頻長度盡量縮短在兩分鐘內;三、不須太精緻打光。」 他分析,該網站過去用導流方式,流量僅百萬不到,加入臉書策略合作全視頻和全文立即點閱,兩分鐘將一天新聞全報完,實施一個月,流量暴增到千萬,相差約九倍。 「輕薄短小」的視頻操作手法,則是從用戶體驗得來。友松娛樂董事長、名製作人薛聖棻觀察:「不同於傳統媒體一集就是四十五分鐘(扣掉廣告),網路視頻世界,兩分鐘就是極限,也最有吸引力。」 沒有挑戰嗎?張健直言,中國視頻目前進入「圈地」生態競爭賽,但打的是國內賽,臉書沒能參與(目前尚不能落地),是壞也是好。壞的是,可能成為最後一隻白 老鼠,也打不過地頭蛇,好的是更可以發展國外市場。「(我們的)競爭對手來自用戶,不是同業。」他強調,「(臉書)要的不是速度,是(用戶)的黏著度。」 只是,當後起之秀頻頻追趕下,加上「社群平台基本玩法是『一對多』,」廣告集團宏盟(Omnicom)旗下高階主管溫克勒(Ben Winkler)在《破解App世代》一書表示,廣告主常常得換腦袋思考,因為它完全就是一種截然不同思維,都是臉書未來要面臨挑戰。 【延伸閱讀】臉書靠這3招,黏住視頻粉絲 心法1、文字要大:主要是看見「關鍵字」,才有吸睛下一步心法2、限於2分鐘內:不要考驗大家耐心,那是手機視頻短片觀賞極限心法3、內容要新奇:視覺不必太精緻,重點是內容有趣、新奇,不用傳統的精緻打光效果 整理:黃亞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