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民間資本進軍金融租賃業漸成風潮

日前,第一財經獲悉,河南省森源電氣擬發起設立金融租賃公司,這將成為河南省第一家由非金融機構組建的金融租賃公司。

其實,民間資本參與金融租賃業的籌建已成常態。第一財經記者梳理發現,在過去一年成立的12家金融租賃公司中,除天銀金融租賃、貴陽貴銀金融租賃外,剩余的10家金融租賃公司均有民間資本的背影。

這十家具有民間資本的金融租賃公司分別是:四川天府金融租賃、甘肅蘭銀金融租賃、徐州恒鑫金融租賃、浙江稠州金融租賃、福建海西金融租賃、中鐵建金融租賃、佛山海晟金融租賃、廣融達金融租賃、山東通達金融租賃、河南九鼎金融租賃。

從監管層面上來說,近些年也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金融租賃行業。

2014年銀監會修訂《金融租賃公司管理辦法》,把原來主要出資人的制度調整為發起人的制度,不再區分主要出資人和一般出資人,符合條件的五類機構都可以作為發起人設立金融租賃公司。

據銀監會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9月末,共有32家金融租賃公司含有民間資本,占整個行業數量的62%。

我國融資租賃業根據監管主體的不同,分為兩類三種機構。一類是銀監會審批設立的金融租賃公司,屬於非銀行金融機構。另一類是融資租賃公司,屬於一般工商企業,其中又進一步分為外資融資租賃公司和內資試點融資租賃公司。

與後兩者相比,金融租賃公司在融資渠道方面具有優勢,可以開展同業拆借、吸收非銀行股東3個月以上的定期存款、發行金融債券等業務,而外資和內資試點融資租賃公司沒有這個資格。

但另外一方面,金融租賃公司作為金融機構,牌照控制得相當嚴格,截止2016年第三季度全國只批準了52家金融租賃公司;而根據商務部流通發展司處長林健的數據,截至11月底,商務部備案的內、外資融資租賃公司共計6163家。

金融租賃公司是一個比較耗資本的行業,資本補充和渠道對於行業發展至關重要。一般來說,民間資本的進入可以為金融租賃行業提供資本支持,還可以完善金融租賃公司的治理結構、優化激勵機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1850

跨界執導已成風潮 賣粉絲效應之余更應虛心學習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5-18/1107381.html

黃磊導演處女作《麻煩家族》

黎明首次執導的影片《搶紅》

自從作家郭敬明跨界執導電影以來,電影界就開啟了熱捧跨界導演的“小時代”。跨界導演的隊伍也越來越壯大,不只有作家,還有編劇、攝影師、剪輯師、主持人、歌手……當然,跨界導演里人數最多的還是演員。近期上映和將上映的新片中,就有黃磊執導的《麻煩家族》、黎明執導的《搶紅》,以及蔡康永執導的《“吃吃”的愛》,大有占據華語片半壁江山的勢頭。不過,跨界導演群體的聲勢雖然浩大,人氣也較同期的其他國產片更高,作品質量卻良莠不齊,既有口碑佳作,也不乏被觀眾討伐的“爛片”。究其原因,很多跨界導演的作品是應市場需求匆忙上馬,導演的基本功修煉不夠,也沒有在劇本等前期工作上下足功夫。

跨界執導已成風潮

5年前,當暢銷小說作家郭敬明宣布他要做電影導演,把自己的小說《小時代》搬上大銀幕的時候,業界的質疑聲遠比支持聲要大。但郭敬明自有其信心。在他看來,首先,當時電影導演都已經不了解新一代的觀眾了。其次,他認為做導演和當作家在很多地方都是異曲同工的。最後,郭敬明的這部《小時代》電影獲得了他自己預期之中,卻是很多電影界專家預期之外的成功,從而帶起了跨界導演的風潮。

郭敬明之後,與其齊名的作家韓寒也加入了跨界導演的行列,一部《後會無期》同樣名利雙收。接下來是整個電影資本市場都看明白了個中的套路,開始向這一類型的電影傾斜投資。因為跨界做導演的通常是在別的領域已經功成名就的明星,他們自帶人氣、粉絲和話題度,讓整部電影還沒有上映就已經廣為人知,這無疑成了宣傳的極大助力,也是後期票房的重要保障。資本的青睞,讓跨界導演和他們的作品成為中國電影市場上的一支重要力量——編劇薛曉路跨界執導的《海洋天堂》、《北京遇上西雅圖》,大鵬執導的《煎餅俠》,何炅執導的《梔子花開》,陳建斌執導的《一個勺子》,蘇有朋執導的《左耳》、《嫌疑人X的獻身》,徐崢執導的《泰囧》、《港囧》,王寶強執導的《大鬧天竺》,張嘉佳執導的《擺渡人》,曾國祥執導的《七月與安生》,許宏宇執導的《喜歡你》,黃磊執導的《麻煩家族》,以及本月即將上映的黎明導演的《搶紅》,蔡康永導演的《“吃吃”的愛》,年內有望上映的黃渤導演的《一出好戲》,李晨導演的《空天獵》……

跨界作品良莠不齊

盡管跨界執導電影已經成為風潮,但是跨界導演們的作品質量卻良莠不齊。以郭敬明的《小時代》系列為例,第一部上映就出現了爭議與票房齊飛的態勢,後面的幾部口碑與票房都逐步下滑。郭敬明最新的一部電影導演作品《爵跡》雖匯集了前所未有的資源跟明星,但依然沒有逃過惡評如潮。所謂一出道就是職業巔峰,恰好可以用來形容郭敬明的跨界導演之路。另一位暢銷作家跨界做導演的張嘉佳,他的第一部作品《擺渡人》找來了王家衛擔任監制護航,並邀齊了梁朝偉、金城武等大牌明星,也沒能挽救“爛片”的口碑,以至於主演之一的金城武在隨後出演的一部口碑不錯的《喜歡你》的發布會上,被粉絲當面要求“請不要再接《擺渡人》那樣的爛片了”。王寶強跨界執導的賀歲電影《大鬧天竺》,雖然有觀眾對於王寶強離婚遭遇的同情分,但該片上映之後的口碑也一路下滑,目前在豆瓣上的評分為3.8。主持人何炅跨界導演的《梔子花開》,找來了人氣小生李易峰和新任謀女郎張慧雯主演,再加上何炅刷各種圈內的人情卡,該片絕對達到了未映先紅的級別。可惜的是,電影本身的質量不過關,最終也逃不過被觀眾吐槽的命運。有觀眾吐槽說“5分鐘的MV劇情居然演了一部電影”,還有人評價“青春片就算不墮胎不分手不撕逼也可以是大爛片”。最近上映的黃磊的導演處女作《麻煩家族》,雖然有山田洋次的原作打底,但仍然被年輕觀眾吐槽“電視劇既視感”、“是翻譯不是翻拍”,在豆瓣上只有4.9的評分。黃磊自己發微博說,他能夠理解年輕觀眾對這部電影的不喜歡,畢竟對年輕觀眾來說這部電影可能太安靜了。

跨界執導的電影也有表現不錯的。徐崢的《泰囧》就是個名利雙收的最佳案例。蘇有朋的導演處女作《左耳》,雖然稱不上高水平,但在一眾青春IP電影中絕對是一股清流了,票房足以讓投資方滿意,並且還捧出了馬思純這位未來的金馬影後。曾國祥跨界執導的《七月與安生》,把IP改編之作拍得別具一格,還讓主演馬思純和周冬雨並列收獲了金馬影後的稱號……還有一些跨界導演的作品,雖然票房表現不佳,但質量和藝術水準都非常高。例如陳建斌的導演處女作《一個勺子》,講述了發生在甘肅農村的又一個走失的傻子引發的喜劇故事,展現出導演對現實世界的思考與嘲諷,最終在金馬獎上一鳴驚人,獲得了最佳新導演和最佳男主角獎。

商業導演供求失衡

盡管跨界導演的作品良莠不齊,也並不都能票房大賣,但依然擋不住電影市場對跨界導演作品的青睞。黃磊的《麻煩家族》之後緊接著上映的是主持人蔡康永執導的《“吃吃”的愛》。嚴格來說,蔡康永並不算是跨界導演,他大學就是在美國學電影的。然而畢業之後,蔡康永從事電影行業的時間極少,反而是在電視綜藝節目中耕耘的時間更久。他的導演處女作,找來了老搭檔徐熙娣和林誌玲搭檔出演,噱頭十足,但究竟成色如何,還有待檢驗。除此之外,即將上映和仍在制作中的跨界導演的作品還包括了黃渤導演的《一出好戲》、李晨導演的《空天獵》等。

為什麽跨界導演如此受歡迎呢?究其原因,還是中國電影工業不夠成熟,能夠掌控商業類型片的導演少,滿足不了觀眾的需求。光線傳媒總裁王長田就曾經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大概至少需要200個成熟的導演,但事實上在市場上拿得出手的中國導演只有五六十個而已。供不應求的市場前景,很容易吸引臨近行業從業者殺入電影導演的領域,尤其是熟悉影視制作的從業者,比如演員、編劇、攝影等。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尹鴻認為,跨界導演的盛行,是由市場的供需規律決定的。新的觀影群體和新的需求正在迅速出現,為電影產品的制造者——導演這一行業打開了一個巨大的缺口。這正是許多跨界導演湧入的契機。“中國的電影市場正處於一個大規模起步的粗放式發展階段。總體而言,這個階段新增的觀影群體對電影制作的專業性要求並不高,觀眾的專業素養也尚在建立中。因此,許多跨界導演往往都是從已經功成名就的寫作、演戲、媒體等文化領域轉行,天然擁有更高的受眾關註度,這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其專業性的不足,甚至形成更強大的眼球效應。”尹鴻也認為,不必要為跨界導演作品的良莠不齊過於擔心,因為市場會成熟,觀眾也會成長,最終大浪淘沙能夠留在市場上的,還是品質高的電影作品,不管是科班出身導演執導的,還是跨界導演執導的。記者 楊蓮潔

記者觀察

跨得了界,更要彎得下腰

的確,中國電影市場的高速發展、中國電影觀眾的更新叠代,都給了跨界導演前所未有的機會。但是面對這樣的好機會,跨界而來的電影導演們顯得不夠有誠意。很多人或許只是抱著借著人氣的東風大賺一把的想法,真正想借著這樣的機會沈下心來進入這個行業的跨界導演並不多。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麽跨界導演的作品如此良莠不齊,為什麽很多跨界導演執導了一部之後就沒有第二部了。

雖然科技的發展讓電影導演的門檻變低了,現在似乎只要有一臺智能手機在手,人人都可以當導演。但如果想把電影導演作為一份職業的話,就應該對這份職業給予尊重並付出自己的努力。跨界導演固然有自己已經在別的領域建立起來的名望和人氣,但在對待電影導演這份職業時何妨更認真一些、更虛心一些。既然要做導演,還請做一名有職業素養的導演。一部作品失敗了不可怕,可以總結經驗再來,何況市場那麽好,從不缺投資。但如果不用心,哪怕憑著自己的名氣做到票房大賣,依然在電影導演這個職業里走不遠的。所以,想對紛至而來的跨界電影導演們說一句:既然跨得了界,也請彎得下腰,認真虛心地對待這份工作。導演有沒有努力、有沒有用功,觀眾是看得見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978

成都搭建縣級電商產業園 掀起返鄉創業、外來投資風潮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5-23/1109504.html

每經記者 余蕊均 每經編輯 楊  軍  

水果物流中心

5月,進入獼猴桃的“收尾”階段,在成都蒲江一家水果物流中心,只有少數工人仍在進行更換統一果袋的工作,但完整的全自動產品分選線、80間冷庫都似在證明著這里前些日子的忙碌。

作為這家物流中心的負責人,從北京來蒲江創業的張瑜華對這些設備的“待機”時間早已了然。“本地獼猴桃、柑橘的銷售期都非常長,這段時間剛好是淡季,但大家也沒閑著,好多人都在從外地進貨,大家做電商是越來越有經驗了。”

張瑜華所說的,正是蒲江農村電商的現狀。《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日前走訪蒲江發現,這里既有從北京、浙江趕來的投資人、創業者,也有以鄰里村民為核心的電商合作社,更不乏返鄉創業的大學生。

蒲江,這座位於成都西南方向的縣城,去年獲批成為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正在借助電商之力突破地理限制,將特色農產品送往更遠的地方。更為重要的是,不只是蒲江,包括簡陽、金堂、新都等多個成都區(市)縣均在積極布局農業農村電商,探索城鄉統籌發展新方式。

事實上,成都作為首批國家電子商務示範城市,電商發展迅速,去年電子商務交易額超過1萬億元。今年1月,成都明確將按照“三次產業,全域成都”全面電商化的思路,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而被視為電商最後一片“藍海”的農村電商自然被寄予厚望。

成都市商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成都已經初步建成了現代農業農村電子商務流通服務網絡,電商在農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流通中的比重明顯上升,據統計,2016年,成都全市農產品電子商務網絡零售額超過53億元。

記者註意到,不久前發布的《成都市服務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要“加快城鄉商貿流通一體化進程,夯實農村消費市場發展基礎,暢通消費品、農資產品下鄉渠道,激發農村消費潛力”。無疑,接軌互聯網加速電商應用與普及,將為成都農業農村發展註入新的活力。

●探索產品標準化 倒逼產業轉型升級  

一直以來,農產品的“非標”問題都是困擾許多農村電商企業的痛點。

在張瑜華負責的水果物流中心,“標準化”探索已然啟動。“比如一盒里面有12個獼猴桃,它們的大小誤差不能超過多少、酸甜度必須維持在哪個區間,我們都有規定,可以通過設備檢測。”

她表示,公司希望建立產前、產中、產後的工業化標準體系,提升原產地水果的品質和價值,以帶動產業鏈各個環節增收。

記者註意到,基於這種標準化生產,一套產品溯源體系也隨之誕生。消費者通過手機掃描產品終點的二維碼,便可獲悉購買的水果在哪種植、由誰種植、產品等級等信息。

掃描二維碼,便可獲悉購買的水果信息

現場技術人員向記者表示,目前二維碼溯源體系主要應用於包裝盒上,“從後臺統計來看,一盒水果如果是通過B端銷售,掃碼率只有10%左右,如果通過電商平臺直達C端,掃碼率可以達到60%。”

盡管物流中心投入運營還不到一年,但實力已經凸顯。蒲江縣商務局提供的數據顯示,2016年,該物流中心農產品覆蓋北京新發地市場、廣州江南市場、上海輝展市場、沈陽八家子市場、浙江嘉興市場等全國多個大型水果批發市場,共計銷售蒲江獼猴桃400萬公斤、蒲江醜柑100萬公斤,實際交易額6000余萬元。

“現在只是項目1期,預計2018年底項目全部建成後,年周轉量將達到80000噸,到時候我們將成為國內最大最專業的原產地水果現代物流中心。”張瑜華說。

值得一提的是,獼猴桃、醜柑正在加速與蒲江的黏合,烙上蒲江印記。

蒲江縣商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蒲江主要集中發展三大產業——茶葉、柑橘、獼猴桃,種植面積分別達到20萬畝、20萬畝、10萬畝。同時,為了更好地規模化發展,蒲江還制定了28個地方特色農業標準,加強標準化建設,提升品種、品質和品牌。

目前,蒲江已成功申報“蒲江雀舌”“蒲江獼猴桃”“蒲江醜柑”“蒲江米花糖”4個地理標誌保護品牌,獲評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示範區,品牌價值合計達196.88億元。

當然,如此成績也並非輕而易舉。回憶起蒲江農村電商的成長之路,趙興麗記憶猶新。

這位蒲江縣大興鎮水口村的黨總支書記向記者表示,2000年左右她剛到水口村時,農作物品種“很雜”,西瓜、蜜桔、玉米都種過,多是自產自銷。到了2010年,村里開始“調結構”,主要種植獼猴桃和醜柑。“2013年我們成立了成都水口紅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註冊‘水口紅’商標,開始做電商,到前年可以說漸成氣候。”趙興麗說。

成都市商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像蒲江這樣立足特色農產品,加強電商與農業產業的良性互動,不僅有效地打通了農產品對接大市場的渠道,同時也是在倒逼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加速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

●搭建產業園 重點培育基層電商人才  

電商帶來的利好,趙興麗深有感觸。“2011年,我們村是市級貧困村,那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5550元,但去年這個數字是30000元。”

這背後,是電商帶動“水口紅”品牌在全國走紅,走向歐洲、東南亞市場,同時也讓水口村的日子變得紅火。截至目前,全村電商數量已達到60家,以水口紅為代表的電商企業2016年線上銷售量達300萬斤以上,年銷售額達到1500萬元。

有意思的是,去年9月,趙興麗曾在成都本地媒體上為農村發展“吆喝”——“在外打拼太累?夢想太貴?不如先定一個小目標,比如說,回屋種它一山的獼猴桃樹。”雖然這是一則廣告,“一山獼猴桃樹”卻透露了趙興麗對更多青年回鄉創業的期待。

“80後”的王卓是最早一批投身返鄉創業浪潮中的一員。從2013年秋回老家開網店做電商至今,他最大的感受是“回家創業一點兒不比在城里上班差。”去年,王卓的合作社實現電商銷售額200多萬元。

回憶起創業契機,這位蒲江縣複興鄉陳壩村土生土長的小夥表示,“之前在外地工作的時候,家里經常給寄一些獼猴桃讓我解饞,同事們吃了覺得不錯,紛紛讓我幫忙買。”同事們的青睞讓王卓萌生了開網店賣獼猴桃的念頭。

從公司辭職後,王卓回鄉成立了專業合作社,讓周圍的村民按照高標準去種植、管理,以比市場價每斤貴0.5元到1元的價格收購他們的水果,同時鼓勵村民到合作社來幫忙進行采摘、分選、打包發貨等工作,“這樣一來,不但他們的果子售賣有保障,價格也不錯,而且他們自己也能在農閑時多一份收入來源。”他說。

記者在蒲江走訪發現,像王卓這樣的個體電商不在少數,同時,政府搭建的電商產業園也逐具規模。據介紹,2015年底才投入使用的蒲江縣電子商務產業園,目前已有113家電商主體入駐,2016年園區農產品線上銷售額達3億元。

多位創業者表示,在這里做農產品電商,“什麽都不用愁,只需要把產品賣出去就行了”“蒲江幾乎能滿足電商發展的一切需求”……

盡管備受肯定,但蒲江的電商之路仍有瓶頸需要突破。此前,商務部電子商務和信息化司巡視員聶林海曾公開表示,蒲江的農產品電子商務在全國來看都做得很好,“它的品牌、商品、網絡、物流都解決了,現在就是人才沒有解決。”

為此,產業園也在積極增強人才培訓功能,加大對大學生村官、農村新型經營主體培訓電商營銷、產品包裝設計等知識的力度,以壯大農村基層電商使用人才。

事實上,人才是成都農業農村電商發展共同面臨的難題,成都市商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希望通過試點示範,在各區(市)縣建成10個以上縣級電子商務產業園(孵化基地),依托創新創業載體建設和服務體系完善,加大人才培訓培養,內育外引,吸附大批專業人才和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年投身到互聯網創業。”

●互聯網應用深入 促進農村服務提檔  

盡管真正推動“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並非用一臺電腦或一部手機接入互聯網這麽簡單,但不可否認,借助電商之力,農業發展方式在轉變、農民收入在增加、農村與城市的時空距離也在縮短。

記者在走訪中發現,電商的應用與普及有效推動了成都農村服務的提檔升級。

在邛崍市桑園鎮黑虎村,村民們通過電子商務便民服務站就能完成水、電繳費,車票代購,手機充值,代繳交通違法罰款等服務,實現了小區農戶日常生活基本消費網絡化;在蒲江縣大興鎮水口村,“一站式”綜合服務站點整合了“電子商務服務站、日用品超市(含疊加服務)、農資超市、金融服務”,通過疊加這些便民功能實現惠民目的。

趙興麗告訴記者,水口村引進了成都本地的一家銀行,在綜合服務站點安裝了“農貸通”金融設備,可以進行提款、轉賬、小額貸款、便民繳費等。“以前外面的人來村里面買水果,總要帶幾大袋現金,數錢不僅費事還要擔心假鈔,現在在這個服務站點,一張卡就搞定了,對大家來說都方便了很多。”

成都市商務委相關負責人透露,早在2015年,成都在進行農村電子商務服務站點建設之初,就定位在功能標準化、運營連鎖化、服務多元化上,並制定了36項疊加服務功能指導標準,引導農業農村電商龍頭企業服務農村市場,推動建立可持續、高粘性、服務高效的線下服務平臺。

據了解,目前成都已建成集商務服務、代理服務、政務服務為一體的農業農村電商綜合服務站點近1000個、示範服務站點100余個,“形成了縱向服務與橫向覆蓋一體的多元化農業農村電子商務服務體系,極大地方便了農村居民的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農業農村電商的迅速發展也推動了農村物流體系的進一步完善。“針對農村流通傳導環節多、效率低、成本高的問題,我們利用社會快遞資源,加速構建縣、鄉、村三級農村物流共同配送體系,積極推進社區和農村末端物流服務網點建設,把農業農村電商發展的基礎支撐打得更牢,讓農村享受與城市一致的流通順暢、服務便捷的發展成果。”上述負責人說。

記者註意到,日前發布的《成都市服務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要“加快城鄉商貿流通一體化進程,夯實農村消費市場發展基礎,暢通消費品、農資產品下鄉渠道,激發農村消費潛力。”

可以預見,隨著互聯網應用的普及與深入,不只流通領域,城鄉一體化進程將全方位提速,農業農村發展將邁入全新階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1251

青云创投总裁叶东:环境投资是未来风潮

1 : GS(14)@2010-08-29 17:10:24

http://www.cb.com.cn/1634427/20100820/144606.html

    
青云创投总裁叶东
   “一个优秀的经营团队或管理人,进入了一个非常不好的行业,最后是行业战胜这个精英者。”说这句话的人是巴菲特。
  “现在很多人以技术为核心切入市场进行创业,但是,你所创新的技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阶段?要三思而后行。”说这句话的人是叶东。
  叶东是青云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青云创投)总裁兼CEO。青云创投是中国第一家进行清洁技术基金管理的公司,目前管理着的“中国环境基金2002”和“中国环境基金2004”。
  青云创投由于投资具有特色,除了获得不错回报外,社会效益也很显著。叶东说,2010年,青云创投被哈佛大学选为案例进行讲学。
  关于环境投资,关于创业,叶东分享了他的看法。
  环境投资不仅是新能源
  叶东毕业于对外经贸大学,有20年投资领域从业经验,拥有丰富的人民币和美元跨国投资经验。
  青云创投2001年成立时叫清华创业投资管理公司,成立伊始就定位于投资环保、清洁领域,是国内最早从事专业环境和清洁技术投资的基金。目前,青云创投管理三只清洁技术的基金。
  现在在很多场合,叶东最喜欢说的就是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两个数据。作为清洁、环保领域的投资者,他无时无刻不在传播着一种信息——“未来,中国环保、清洁领域会有广阔的前景。”
  青云创投近几年有数个闪电般的投资,叶东经常说“投资市场尤其要该出手时就出手”,但更多的人认为叶东是携着青云创投在野蛮成长。
  青云创投过去几年间投资的企业包括东江环保 (从事于水的污染治理)、江西赛维(太阳能生产厂家,在美国上市)、南京中(光)电(世界级太阳能光伏公司,纳斯达克上市)、中华水电 (小水电运营商,2010年1月在美交所成功上市)和嘉博文(从事餐厨垃圾处理)等。
  在叶东看来,清洁技术和环境将成为未来的风潮。
  “2005~2006年大批太阳能公司和新能源公司上市,最近智能电网、节能和碳减排等都已经纳入到政府的议程中。你可以看到过去10年中,从最早开始关注环保、水、废弃物到节能、新材料、新能源,到现在关注交通和碳减排等领域,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环境和清洁技术市场。”叶东说。
  创业先评估技术阶段
  练了钢琴,是不是就会成为钢琴家?叶东的回答是否定的。
  “现在很多人以技术为核心切入市场进行创业,但是,你所创新的技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阶段?是非常初级的阶段还是大家都在使用的阶段?”叶东认为,要三思而后行。
  比如说太阳能,10年前进入此领域和现在进入此领域,成功的机会都不会太大。叶东认为,2003~2004年是进入太阳能领域最好的时机。“同样的技术,同样的一批人,时间不对,就无法成功。所以在创业的时候,创业者务必要将产业周期和技术周期综合做一个衡量”。
  现在国外很多清洁技术风险投资公司投了大量技术,每个项目都投了很多钱,但最后没有任何结果出来。“因为他们仅仅强调技术的高门槛,而忘记了市场没有足够的成熟度,所以这个产品不被大家所接受;或者大家从理念上可以接受,但实际上不可能掏腰包买你的产品。强扭的瓜不甜,市场有一定的成熟度时顺势而为,如果还有政府的政策导向,那就是很理想的创业时机。”
  很多人得出的结论是,很多新兴行业有市场都是因为有政府支持。叶东也表示赞同,“比如今年政府加大力度投资节能领域,因为今年是十一五计划最后一年,政府一定要完成节能20%,所以机会一定在。”
  创业?除非半夜睡不着觉
  很多创业公司技术不错、产品不错、团队也还行,为什么老找不到钱?
  叶东认为,“不要只是去找钱。作为一个创业公司,应该更多地从自身角度去发掘自己的潜力,然后把自己的创业公司变成资金追逐的目标。我也看到很多海归从国外回来,拿到钱了,但企业不成功,上千万美元又回去了。”
  后一个问题,到底要不要创业?叶东从来不认为他对创业的理性分析是泼冷水。
  因为做的是创业投资,叶东希望有更多人的创业,如果没有人创业,叶东会逐渐失去客户。但是,对于叶东个人来讲,他希望每个创业者在创业之前都要三思而后行,如果不具备创业条件,就不要创业。因为选择了创业,既花钱又要花费精力。如果最终一事无成,还不如踏踏实实做本来的工作。
  所以,叶东认为创业者面对创业这件事,首先需要决定要不要创业,其次再想什么时候创业?跟谁创业?需要哪些资金来创业?
  “这是非常复杂的问题。除非你夜里睡不着觉,可以试一试。创业不能怕失败,创业前要先评估:失败的结果是不是我能承受的。当然创业虽然很艰苦,但是回报很丰厚。”叶东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0496

劈價賣樓移民難成風潮 周顯

1 : GS(14)@2014-11-18 10:12:23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 ... mnist/en30_en30.htm

【明報專訊】那天經過屋企附近的地產代理店,循例看看樓盤,發現多出了一些劈價出售的樓盤,我問一問地產代理,原來是在「佔中」之後,一部分人覺得不想在香港住下去,便想搞移民,於是他們便要意圖沽出房子了。


這其中的另一個原因,當然是因為近年香港的經營環境並不好,大家也覺得意興闌珊,有如雞肋,才會生出了移民之心。如果香港大把錢搵,別說是「佔中」,就算佔正了家中的門口,也是不會走的。

我的看法是,這對於樓價有一定的壓力,但相信並不會釀成一場大風潮,所以過得一年半載,這些小量的劈價盤便將會消化掉。所以,我的建議是﹕買家有價要盡量壓,但有買也要趁手,因為這只會是短期的機會。當然,一如既往,長線我不看好樓價,但是人都要住架,若樓價在10年後才是最低位,莫非十年內都不買樓咩!

如果從上述故事,推論出「佔中」的青年人已達成了意圖之一,就是推低樓價,這恐怕也是一廂情願的。因為遭到「佔中」而嚇跑了的港人,是比較富裕的一班,因此最受影響的,是1000萬元以上的樓宇,至於「佔中者」所希望買到的上車盤,則因為其業主是屬於「貧賤不能移」之輩,沒有能力移民,所以是不受影響的。

說到「貧賤不能移」,我便想到「威武不能屈」,在我字典的解釋是「這個人太過威武了,所以不能用胡亂的罪名去屈他」。這令到我想念起一個「威武不能屈」的朋友,向華勝,不知他的身體怎樣了,很想念他呢!

[周顯 投資二三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6483

iPhone銷量 中國超美料Apple Watch再起風潮

1 : GS(14)@2015-01-27 15:00:29





■iPhone在大中華地區銷量激增,香港亦掀起一片炒風。楊柏賢攝


【本報訊】蘋果iPhone在中國的銷量,已經超過美國!瑞銀在最新的報告指出,最近一季中國在iPhone的出貨量佔全球36%,已超過美國的24%,更有分析員估計中美iPhone銷量的差距達二百萬部。一般認為蘋果推出iPhone6及與中國移動簽訂銷售協議,是令其中國地盤迅速擴展的原因。



蘋果將在周三美股收市後公佈去年十月至十二月底的季度業績。瑞銀近日發表的報告估計,這季度蘋果全球發售六點九三億部iPhone,打破前年一季銷售五點一億部的紀錄。報告又稱最近一季iPhone在中國的出貨量首次超越美國,而在前一年同期,美國的iPhone銷量比中國多出七個百分點。蘋果去年十月公佈季度業績時,包括香港、內地、台灣的大中華地區銷售額為五十七億美元(約四百四十四億港元),估計瑞銀的報告亦是估算大中華的數據。


Apple Watch

內地佔有率領先三星


美資創意策略(Creative Strategies)的消費科技分析員巴加林(Ben Bajarin)則估計,中國的iPhone銷售數量比美國多約二百萬部,他預期蘋果今年在中國推出Apple Watch之後,將會吸引更多人購買蘋果產品,他預期蘋果在中國的收入將會超過美國本土,中國市場將是蘋果日後增長的動力。





其實,蘋果行政總裁庫克(Tim Cook)前年已經預計在中國的收入最終會超過美國,成為蘋果最大的收入來源。目前,iPhone佔蘋果總銷售額的一半以上,佔其利潤比例則更高。蘋果iPhone在內地手機市場穩佔第三位,調查機構Counterpoint的報告指,蘋果在內地手機市場佔有率12%,排名在小米、聯想之後,但已領先排名第四的南韓三星3%。報告認為去年推出的iPhone6和iPhone6 Plus不僅提升蘋果的手機的銷量,甚至還影響其他品牌的平板電腦銷量。英國《金融時報》/中新網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0127/1901801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7481

【潮鮮】孔孝真間條衫掀跟風潮

1 : GS(14)@2015-05-26 00:00:46

《製作人們》上周五首播,除了男主角金秀賢事隔年多再拍劇受到關注外,被視為潮流達人的女主角孔孝真同樣成為焦點。由於孔孝真以往演出劇集所穿過的服飾都會成為年輕人的跟風對象,所以今次在《製作人們》亦不例外。好像在第二集中,孔孝真簡單地穿上紅色和海軍藍橫間上衣,造型輕便樸實,適合平日穿着,亦容易配搭褲款,配襯高跟鞋更可變成上班服。雖然孔孝真的上衣看起來十分簡單,但原來是名牌Saint Laurent的出品,價值4,085港元。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50523/1915700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0559

【旅遊籽】陀B旅行具意義 型媽掀Babymoon風潮

1 : GS(14)@2016-11-11 08:10:59

Crystal



【旅遊籽:浪迹遊蹤】Babymoon狂熱近年越吹越烈。旅遊網站Expedia早前做了問卷,發現超過五成媽媽去過babymoon,九成更想再試。媽媽的心態,未為人母的記者似懂非懂,惟與兩位媽媽訪問後,頓覺略添了解。訪問要分幾天進行,原因是每問幾道題,媽媽們就要去安撫寶寶。



孩子出生後就無法抽身旅行,事實證明,是對的。Babymoon指懷孕期間去旅遊,原以為陀B旅行就是要趕閘貪玩最後一次,然而訪問過幾度babymoon的韋芷晴(Crystal)和鄭凱琳(Lum)後,打破了我庸俗的想法。對於Crystal,旅遊是件開心事,她亦想把這份快樂傳送給寶寶,因而取其名為曉悅,寓意明白事理、喜悅。看到Crystal家裏的相,相中寶寶人如其名,都是笑着的,還有個可愛小酒窩。她深信懷孕時寶寶已能與媽媽溝通,因此常常都會細細聲和肚子聊天,「旅行會挑些兒童適合去的地方,例如動物園、Legoland,更會沿路講解。」她笑稱寶寶為「little frequent traveller(小飛行常客)」,因為年僅一歲的曉悅,連同babymoon已經去過十次旅行。未出生時在媽媽肚子裏會「郁郁吓」,出生後亦表演雀躍,令Crystal覺得曉悅已習慣旅行的節奏。


乘快艇看海獅 過程驚險萬分

Babymoon去過新加坡、馬來西亞、澳洲、泰國和澳門,Crystal認為比起兩個人旅遊,更多的是對未出生寶寶的一份期待。這份期待,Crystal選擇以明信片作紀錄,其中一張是在澳洲看海獅的時候寫的,當時她要坐一程快艇才到達菲利普島(Phillip Island),船家知道Crystal懷孕,故意在海中心轉幾個急彎和寶寶開玩笑,事後Crystal在明信片寫道:看海獅的過程實在是驚險萬分,希望小寶寶藝高人膽大,大個再來看。


消除女兒憂慮 外遊力證不偏心

首次看到另一位受訪媽媽Lum,有點驚訝如此年輕的媽媽,已育有三名子女。四年前懷有一對孖女時,她已打算去旅行,但雙胞胎的早產風險高,只好打消念頭。去年再度懷孕,主修兒童心理學的她,發現兩個囡囡經常搣手指和用力眨眼,這些小動作源於弟弟的出生令她們充滿憂慮。她重視女兒,不希望令她們有「媽媽偏心」的錯覺,「媽媽不會因為懷孕就不帶她們去玩,弟弟出生前媽媽愛她們,出生後都不會忽略她們。」於是決定在弟弟的出生前,陀着7個月大肚子,和女兒去日本九州兩星期。聽畢原因,不難理解,身材纖瘦的她為何能一手抱着三位小孩,恍如大力士上身。要證明自己不偏心,行程以囡囡為主,去過熊本動物園,又在阿蘇山看火山,廿四孝的Lum對女兒有求必應。知道女兒未試過浸溫泉,又喜歡玩水,即使自己不可以浸,都「扮嘢」浸吓腳。旅程中段丈夫回港處理公事,三母女多了時間獨處。女兒開始認知到弟弟即將誕生,經過百貨公司兒童部,亦會主動挑選兒童用品給弟弟。問到最難搞,她笑言是兩位女兒撒嬌的時候,「試過右手抱一個,左手又抱一個,連同肚子裏的寶寶,一次揹三個人在身。」事前無夾定,問到最辛苦的事,兩位媽媽異口同聲話「累」!Crystal笑說,懷孕之後練成了隨街睡覺的神乎奇技,「累得像斷電,一累就無論身處何方,都要找地方坐下來睡覺,一睡就個多小時。」易累,又要戒口,但是陀B去旅行,沿途受到不少人的祝福。媽媽們都話,babymoon的意義這回事你現在不懂不要緊,他日你有孩子,你便會明白。



Lum

本身身形纖瘦,儘管去澳洲已有5個月身孕,肚子亦未見隆起。

Crystal指懷孕9個月時肚子才足夠大到澳門拍攝孕婦寫真。


現在一歲大的曉悅,是名副其實的「little frequent traveller」,連同babymoon已經去過十次旅行了。

遊日中段老公回港處理公事,腹大便便的Lum要獨自照顧兩位女兒。

一家五口的甜甜蜜蜜,但Lum坦言日本之旅曾辛苦得埋怨:「早知不帶女兒來。」幸好數分鐘後氣就消了。


Babymoon時還是一家四口的Lum,如今腹中孩子已一歲了。

懷孕3個月時Crystal去了馬來西亞Legoland,笑言因寶寶才到這童真的地方。

日本是Lum長大的地方,選擇回日本九州其中一個原因是探望乾父母。


熊本動物園是女兒最愛的景點,聽到姐姐開心的大笑聲,連肚子的寶寶都郁得異常活躍。

記者:劉芷晞攝影:劉永發、陳健邦編輯:梁浩維美術:黃創泰部份相片由受訪者提供鳴謝:Expedia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1111/1982935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5107

【靚女達人7】東京辣麵風潮 來自台灣人?

1 : GS(14)@2018-01-28 15:19:18

店長渡邊新二(右)和店員做出鬼馬表情,自稱全東京最辣。


這間店其實來自名古屋,由華人郭政良創辦,也造成了一個小誤會。這裏的拉麵被東京人標榜為「台灣拉麵」,其實有段歷史,東京的辣麵熱潮與名古屋一間名為「味仙」的台灣料理有關。正因為這間「台灣」料理店出了一碗辣麵,風靡整個名古屋,所以日本人將「台灣拉麵」與辣畫上等號,之後辣麵傳來了東京。這間店也一直是東京拉麵界辣麵的代表。


店員即席試食,吃到面紅耳赤。

店裏放着很多乾椒和蒜頭,特色一覽無遺。

叫做「台灣拉麵」,其實與台灣味道根本扯不上關係。以辣肉醬、大量蒜頭、辣椒和韭菜為特色。680日圓($48)



因為味道辣,吃麵的速度會較慢,這家店很細心地將麵條特製成不容易發脹的麵質,即使吃慢一點,口感依然很好。除了辣,用於湯底的辣肉醬中還有大量的蒜頭、韭菜和葱,所以又香又辣,特別是喜歡工作完去喝一杯的東京人,在這裏吃一碗蒜味強烈的拉麵,精神為之一振,也有點解酒的作用,所以深受東京人歡迎。


味仙由台灣人郭政良在名古屋創辦,幾年前來東京開分店,掀起辣麵熱潮。

湯底是雞肉與豬肉熬成的清湯。



本谷小姐評語:味仙雖然由華人創辦,但這裏的拉麵不是中國風味,也不像日本一般的拉麵,它是經改良過的獨有味道,這是我喜歡的地方。它不是只有辣味,還充滿強烈的蒜頭味和韭菜味,吃了令人精神一振,當我感到疲倦時就會很想吃。味仙地址:東京都千代田區神田鍛冶町3-3-211F時間:11am-11:30pm(星期一至六);11am-10:30pm(星期日及假期)價錢:680日圓(約$48)採訪:賈勝楓@Fixer Production攝影:黃健峰@Fixer Production全新旅遊專頁,即like籽想旅行:https://fb.com/travel.appleseed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80128/2028767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744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