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港股進入防守階段,減持惠理復星鳳凰衛視 管我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e478.html
今天咬住牙齦把港股中估值不怎麼吸引的股票減持一部分,把倉位和現金餘額全數交給私有化中的中國鐵鈦。從選擇中國鐵鈦的這一刻起,已經決定了我今年不可能有突出的回報率,但對我來我,本金比回報率重要。

港股我唯一依然會關注的技術指標就是美元兌港元的電匯價,明顯地資金有流出的情況,個人估計接近牛二尾巴,實在找不到什麼吸引人的股票了,我必須小心。港股回調會比A股又凶又急,中小型股短短一個星期普遍下跌30%-40%乃平常事,投資港股的國內朋友們要有心理準備,不要貪勝不知輸。

A股依然吸引,牛一才剛剛開始。苦候了一年,招行AH終於接近同價了,我去年轉到A股的招行可以考慮換回一半到港股了,A股的騰出來的倉位會加倉其他A股。想起一年前招行A比H低20%而民生A比H高20%,今天它們竟然都同價了。一來一回,這筆賬算不清。不要問我為什麼不直接加倉銀行股,每一個行業我都有原則性倉位上限的,不允許破壞的原則。

我對於國內股票估值方式還是不適應,半個月前前賣出估值合理的長安B,繼續漲了60%,留下估值偏低的上汽集團反而不死不活。也許這就是我的宿命,注定我在牛市中無法大幅跑贏大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476

恐慌週期的階段 聽風__春華秋實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3b76a10102ec2n.html

對於經濟週期的劃分,比較常見的有分為上升和下降的二階段法和繁榮、衰退、蕭條、復甦的四階段法。本文所要描述的經濟週期的階段是基於明斯基和金德爾伯格的研究成果並由史蒂芬.韋恩斯做了適當的修正而得。(摘錄自《恐慌與機會》)。個人認為這個11階劃分法對理解和識別經濟週期更容易一些,對投資指導性更強一些,所以拿出來跟大家一起分享。

 

市場恐慌多數來源於市場動作機制本身,當股市的繁榮程度無法持續下去,掉頭向下「跌跌不休」時,市場恐慌就來臨了。對於恐慌週期的描述,此處分為11個階段。

 

第一階段:經濟週期開始於某種對經濟系統的衝擊,這種衝擊往往會給至少一個經濟部門帶來重要的發展機遇。這可能是一次外部衝擊,比如一場戰爭,或者一個與經濟活動緊密相連的事件,比如鐵路的發展,或近年來國際互聯網的興起。

 

第二階段:該階段開始於經濟繁榮,然後隨著銀行的信貸擴張,貨幣供應量增加,繁榮的動力增強。

 

第三階段:隨著手中現金持有量的不斷增多,一種「過度交易」的情況隨即出現。「過度交易」指這樣一些事件,比如由於期望未來價格上升而進行的大量投機交易,或者通過保證金買入投機資產而導致的高槓桿融資等。

 

第四階段:通過進行投機交易獲得可觀利潤的消息瞬時傳遍整個市場。很多人看到別人致富之後也會去模仿,或者至少改變自己的某些觀念,轉而行動起來也去尋求致富的道路。這樣,每個人都會在對財富的憧憬效仿前人,股市泡沫因此產生。這時,即使那些以前根本沒有考慮過投資股票的人,也會義無反顧地衝進股市。

 

第五階段:當股票的新聞登上非財經類報紙首頁時,真正的危險恐怕就要到來了。在20世紀90年代股市繁榮期的最高點,一幅共同基金的圖片赦然登上《花花公子》雜誌的封面,預示了危機的爆發。當股市的報導取代那些衣衫朦朧的美女,登上雜誌的顯著位置時,如果不是邏輯出現了問題,那一定是真的要出事了。

 

第六階段:大量非專業投資者的出現,不僅擾亂了股市秩序,並且導致大量新股的發行。在流動性過剩的資金背景下,新股紛紛湧出來,以股市當前高企的價格瘋狂融資。同時,衍生品也出現了交易的高潮,那些經驗豐富老練的投資者此時會對衍生品喜愛有加。從本質上說,衍生品交易是保證金槓桿交易,這種交易產品的增加無疑提高了市場的投機性。

 

第七階段:隨著泡沫的不斷膨脹,股市越來越脫離其代表的真實資產價值。

 

第八階段:詐騙、違規以及其他不合規的事件開始出現。即使這些還沒有立即引發市場恐慌,至少也是一種先兆了。

 

第九階段:事態發展到這個時候,機智一點的投資者開始意識到該退出了。而新手還摸不著頭腦,會繼續停留一下。隨著大量投資者的撤出,不斷上漲的股市開始剎車,價格上升趨緩。這種情況一旦發生,變現的趨勢就不可逆轉。股價進一步下跌,抵押品價值損失增加,銀行催收貸款更為頻繁。

 

第十階段:此時,市場的頹勢開始全部展現。即使那些鐵桿做多的投資者也意識到大勢已去。在這種情況下,當還有部分投資者憧憬美好未來的時候,大部分人已經開始全力撤退了。這個階段,可能會出現某種代表性的事件為投資盛宴畫上句號,如出現某家銀行(或券商)的倒閉,或者詐騙事件的敗露。

 

第十一階段:銀行破產或詐騙醜聞的出現會加速資金撤離,並增大了投資者對資產的厭惡情緒。即使是那些易於忘掉苦惱的人,也很難徹底忘卻他們的錢如何從所謂的高科技資產突然變的一文不值,真的像逗號這個符號一樣。

隨著恐慌的繼續蔓延,某些機會又隨之產生。由於價格不斷探底,重新做多的市場動能又重新出現。其次,監管者也可能出面干預,對市場下跌深度進行監管層面的限制。另一方面,最後貸款人也會安撫投資者,比如說市場上的流動性充足,不必擔心。如果以上的情況出現,市場壓力會減小,因為投資者不會那麼擔心了,他們的情緒會重回穩定。

 

對恐慌各個週期的理解可以幫助我們識別市場整體風險和機會,並在馬車變成南瓜之前,提前離開舞會,同時又可以在舞會開始前提早進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489

關於投資的幾個階段 路過十八次

http://xueqiu.com/3004708315/24024488
博友諮詢到一些投資階段的劃分,問我到底是屬於哪一類,我用風投的概念來評估一個上市企業的價值是否是一種正確的方式。為什麼我又喜歡在二級市場混。

首先我們明確一下,理論上的幾個投資階段的劃分:

從一家企業的生命週期拋物線來看:

1.前尾種子期-從創業初期開始的企業負盈利階段involve的是天使投資,也就是我經常會說的一些項目,做得好的包括李開復,薛蠻子,雷軍這些都算。這時天使投資更多關注的很多時候並不是你的商業模式好不好,人脈廣不廣,業務拓展機會多不多,未來近幾年是否能有快速盈利,而是創業團隊,包括教育背景,工作經驗,passion和personality,從投入的資金來看,每個項目你可以5萬,10萬,20萬或者百萬,千萬的投。當然,與之更早的就是常說的孵化器,給入孵的公司資金或者幫助獲得股權,這種投資我們叫做種子投資,一般由孵化器公司給在孵企業提供場地,也有一定的資金協助,做出點方向後就會「畢業」或者引進風投,一般都有個Demoday,這個時候就會有天使資金開始關注。

2.初創期-從正盈利到1/4的企業緩慢增長階段involve的是VC。這也就是為什麼VC叫做風險投資,這個階段VC更多關注長期盈利能力,這個時候取得投資就真的需要面試和答辯來向投資方反覆強調自己企業的盈利能力,商業模式的可持續性,行業壁壘等。VC投資比天使投資要稍高一點,大部分都是百萬,千萬級別甚至過億的。

3.1/4到1/2的企業快速擴張階段involve的是PE。其實近些年VC和PE已經逐漸開始模糊化。PE比較著眼短期盈利能力,更關注處於成熟階段的企業。這些企業往往有著經過市場肯定和驗證的商業模式。要注意的是,大家都認為PE和VC主要區別在於退出機制不同,其中PE主要依靠IPO退出圈錢,但由於中國A股市場等等股票市場IPO的冷淡氣氛,很多PE,尤其是實業PE,越來越傾向首先通過PE識別和培養目標業務,等待成熟後直接做併購成為子業務。比較突出的例子是國有園區公司,如張江集團,還有實業PE,例如復星集團投資板塊。當然,由於投資對象企業發展階段不同,PE對企業的業績增長要求也比較高,前幾年發了瘋似的幾十幾百倍,現在投資市場慢慢穩定了一點,一般看到業內是30%-50%。PE投資額比VC高出不少,一般做PE的,大家可以看看都是千萬級別過億的投入,基本都是奔著IPO去的。

4. 1/2到後1/4的企業衰退期involve的是確定性價值投資。 這就是目前巴菲特,索羅斯常說的尋找低窪,滾雪球的投資階段。

我用風投的概念來評估一家公司是否值得投資適用在二級市場麼?我想有時候上市企業的一些未來項目類似中科金財,很多人說它的移動互聯類項目就是屬於風投階段的產物,並沒有穩定的現金流和利潤。我說,對的。但我什麼要投?我想這個市場應該沒有太多所謂能沒有風險的投資,所以我就會關注,我投它,風險到底有多高,是投資它划算還是投資一個風投項目更好?我能不能找到一家有類似項目的公司做初始投資或者風投。

如果我做風投的目的就是為了後續把項目賣掉,那麼我考慮的就是籌碼的流動性,而當其正常主營估值還算合理,移動互聯項目我想作為一個餽贈而承擔的風險幾乎為0的時候,那我想這筆買賣還是划算的。

再就是冠昊生物,很多人說現在研發都是概念性的東西,風險太大,那麼我們再去確認其現在的業績是否存在巨大風險,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關於2012年業績拋開研發支出得到的利潤為0.5元左右的時候,對於這種具有燦爛活力的小公司,40倍的估值20元以下的價格,應該不存在巨大風險。很多人說,你為什麼給40倍,我想這是A股市場給這類公司的大眾預期而且還更高,並不是我來確定的。當然,你亦可以等著更為低估的狀態,但等不等得到,我想這只有天知道。


我想投資的思維和邏輯都是共通的。現在A股市場一個破爛的空殼公司都維持在20多億的市值,這首先是一個殼的價值,特別現在退市制度幾成空話,上市名額又顯得稀少的前提下,當然,這種情況以後可能會隨著上市機制的變化而變化。但選擇價值,回歸價值應該總歸是不會錯的。

現在PE幹著VC的事,VC又朝更前端找項目,我想這本身就是資金逐利的內在因素所決定的,哪裡有利潤,就投哪裡。


而上述的1~3個階段,在現今這個階段,並不是所有資金都能找到好項目,而找到的項目又不確定100%在有效時間能功成身退,一切都是有風險。而對於小資金,或者說普通投資人而言,在已經上市的公司裡,不用太大的代價能獲得很有前景的項目的股權且是隨意可以兌換成現金,那應該是一件很美的事情。

所以,我不會放棄二級市場。因為我覺得,現在在一級市場獲得可靠,有前景項目,對於我們這些散兵游勇的資金愈發的不容易了。

有人問,什麼是投行。投行其實就是介於公司和上述資金之間的中介,他們搞的是證券承銷、證券交易、兼併收購、資金管理等等業務。籠統點講,在國內,投行是券商的一個部門。

我們常說的機構,機構又是哪一些?可能我們先理解下,交易回報上常說的機構席位,新交易規則規定,機構席位是指基金專用席位、券商自營專用席位、社保專用席位、券商理財專用席位、保險機構專用席位、保險機構租用席位、QFII專用席位等機構投資者買賣證券的專用通道和席位。也就是常說的大資金,基金等等。


籠統點講,你現在是一個股民,你找券商開戶,說大點就是某個上市公司的股東,等你有錢了,以自然人的身份作為天使投資人,或者更有實力的時候成立一家投資公司做VC或者PE,亦或者你成為某家公司的最大法人,公司要上市了,你就要找承銷機構幫你弄上市,這就是說的要找投行,他們就找一堆機構來幫你詢價,做推薦。

這樣說,各位都明白他或者她是什麼身份麼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478

物業利得稅、物業印花稅、投資8個階段 Home Blogger

http://homebloggerhk.com/?p=8468

你好;

5月入了太子及深水步單枝,共4.26MIL, 首期給了三成多,按揭共2.8MIL

問1. 想問那個融資安排好些,

PLAN A:做十年按揭,月供26000,扣除租金收入仍要供12000.

PLAN B:做25年,可抵鎖供款,還有少量現金流。

個人想PLAN A, 因為家庭月入十萬,兩年後其中一間的欠款只餘1.1MIL,憑價劵和價劵基金收入加儲蓄可FULL PAY 其中一間。

問2. 如果不FULL PAY, 便會將資金買入多間,到底開公司, 以公司名義買,還是用個人名義買多間,兩者都要給額外或雙重印花稅,但那個著數?

問3

第二層物業的首期是賣掉現有投資換來

PLAN A: 50多萬人仔定期, 每月可收1300港紙息加升值預期

PLAN B: 60多萬高收益亞洲債券,每月可收5000幾港紙息加2017年到期,會收到10多萬港紙息差。

煩請給予意見

 

ANSWER:

再一次提出,港人的個人投資周期中8個階段

1. 個人特質發展
2. 儲蓄階段
3. 投資工具試用期
4. 擴張借貸
5. 二度擴張借貸
6. 退出部署
7. 去槓桿階段
8. 穩健收息保養期


要解答讀者應否做十年按揭或廿五先按揭,先要知道讀者現在是需要擴張借貸還是逐步去槓桿。如果讀者是四十歲以下,除非已成李生手下猛將,否則借盡去擴張借貸,努力產生被動收入去產生財務自由是必須的。這符合了諗樣提出用時間去貶抑債觔這原則,亦利用港元時跟美元長線貶值這背景。所以做PLAN A想快手清還,實在不須,應有債就拉長還,最緊要搵個好租客,令你正現金流不曾中斷。

 

 

上段所說的是BLOG中其中一個最起始之理念,但明白BLOG文章日多,讀者未必將眾多文章閱畢。所以將部份文章整理,配上脈絡,印成本書盡快在本月推出。

 

 

至於買樓,用空殼公司買賣還是好的。雖走不掉雙倍印花稅,但樓宇買賣始終可用公司股份轉讓模式去做,慳返唔少。當然如你成世只買一至兩間樓,咁就無謂大費周章。空殼公司比一般有限公司之做法簡單,稅務上較易但留意賣樓之收益很有可能要付利得稅,亦是需要的。在樓宇買賣,判定你為私人自用買賣要打稅或是投資獲利要抽稅基於幾個原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0454

對話博納影業於冬:中國電影,洗牌階段如何保持不敗?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6085.html/

導讀:下文是一篇專訪,推給大家。雖然從一個人的角度看產業動態也許不夠準確、公允,但是博納也算是行業中的巨人之一,站在他的肩膀上我們多少可以對中國電影業的變幻窺探一二。

從北影廠發行科的一個實習生,到好萊塢大片商持股、納斯達克上市的影業總裁,於冬在電影行業闖了20年。同時,這也是中國電影從慘淡低谷到飛速變革的20年。

這個圓臉、說話慢,做事有熱情、喜歡聽評書的小夥子,是北京電影學院管理系第一批畢業生,他熟悉內地電影發行最原始的一套生存法則:包裡背著拷貝,走到全國任何一個地方,都是跟當地的院線或者電影公司喝大酒。陳凱歌曾經說:「你這弄不好叫『推銷員之死』。」

這個電影推銷員沒死,他抓住了中國電影發展的大勢,還把自己的影業大廈一步步推向海外。2010年,博納影業成為首個在納斯達克上市的中國民營電影公司,發行過近200部電影,票房曾連續6年佔全國市場份額的20%。過去3年,香港金像獎的最佳影片都是出自博納出品,新聞集團也持股博納影業。今年,好萊塢六大公司之一福斯也正式確立跟博納影業達成戰略合作。

中國電影市場變化太快,遍地是黃金,也是挫折。14歲博納,已經是現在存活下來民營影視公司中的老大哥之一。對於市場變化,於冬的嗅覺很敏銳。他承認,在2013年這股突如起來的行業洗牌變局中,像博納這樣的大影業公司,以及一些大導演,會有很大壓力。他會直接跟下屬檢討:「處在移動互聯和新媒體的時代裡,我們還固守那套營銷方法,已經過時了。」「人家都在找新的類型片題材了,我們還在做翻拍老片的事情,這都太保守了!」

在產業大洗牌的當下,博納影業的產業佈局戰略求穩,「只要還在桌上,就有機會胡牌」。於冬認為,博納仍然要快速完善產業鏈,在未來2年裡,博納會用各種方法在全國搶佔商業地產,建立100家博納影院。電影製作上,繼續跟固定、成熟的合作班底合作,每年出品10部以上的影片。

於冬喜歡念叨自己的理想。他人生的第一個理想是,40歲成為紐交所的座上賓;3年前,他做到了,在美國喜極而泣。

接下來的這10年,他的規劃是每年至少拍10部電影。 他的50-60歲,希望是在北京電影學院中度過。他希望,那時候的名片上寫著:「博納電影公司創始人、北京電影學院副教授於冬」。

「跟福斯合作跨國警匪大片」

記者:博納影業能夠獲得新聞集團的注資,跟福斯電影確立合作,能吸引全球最優質的合作夥伴,這是否得益於博納是唯一在美國上市的民營電影公司的優勢?

於冬:海外上市的唯一性是給博納帶來一個巨大的機會,就是投資者也會把目光投向中國的電影娛樂產業。上市的時候,我記得我做了88場的一對一的投資者的訪談,還有至少12場的午餐會面對更多的投資者的推薦。講的是什麼呢?中國電影的成長,中國電影的未來。

我記得有一個投資者問我,在波士頓的一個很大的基金。他很直接地問了我一個問題:「我們研究了所有的娛樂產業的公司,你一個中國的來自共產黨國家的一個公司,你怎麼可以成為跟好萊塢競爭的公司,我怎麼能夠相信呢?」

記者:你怎麼回答他?

於冬:我跟他講了三點。第一點,你所研究的那些市場,人口最多四五千萬人口。中國是什麼人口,13億人口。中國人一年一人看一次電影,30塊錢票價,就是300個億。

第二,中國的文化。中國本土市場的需求,文化的需求不同。美國電影再強大到中國,尤其是到二三級市場,並不是完全能夠進入的,中國還是要看本土電影的。

第三個,中國政府跟西方國家的意識形態的差距是不會允許進口影片,或者是美國電影全面放開的,因為意識形態的問題,所以它會支持本土的公司。這三點是博納會成長為世界級企業的基本條件,他聽懂了,我覺得我說服了他。

記者:新聞集團跟博納合作,是基於這樣一個共同需要的前提。我很好奇你們之間第一步會做什麼?

於冬:前不久新聞集團做了一個拆分,分為新聞集團和21世紀福克斯兩個獨立的上市公司,默多克本人兼兩個上市公司的董事長。我們的股票是從新聞集團上市公司,轉到了21世紀福克斯。這也意味著未來我們跟好萊塢的核心電影公司,是一種拍檔的關係,未來會一起合作拍攝很多電影。我們在策劃一部警匪電影,叫《莫斯科任務》。應該在今年或者明年的上半年會投入拍攝。這是一部警匪片,以當年1993年中俄列車大劫案這樣一個故事背景的警匪大戲。

「拍3D華語片並不貴」

記者:看今年博納公佈明年10部新片計劃,大製作的港產合拍片是主流,且多部都是3D製作。這樣的佈局是出於什麼樣的考量?

於冬:每個電影公司都要有自己的一些特色。除了這些電影之外,電影公司要做的事情是關注年輕導演,開發系列產品。像《桃姐》的成功,就是說我還不完全算是一個純商人,我還是有點文化素質的商人。所以我就歸納為,我說電影無外乎三個層面:

第一,商業。既然是商人,不管是什麼商人你要賺錢,你要養活電影公司,你要維持可持續生產。這種商業屬性是必不可少,企業要賺錢,投資人也要賺錢。所以電影首先是商業。

第二,藝術。離不開藝術,電影的魅力。

第三,技術。我跟徐克導演,說服我拍3D,《阿凡達》之後《龍門飛甲》拍3D,他來組織本土的3D創作公司,我就支持他。

記者:徐克導演的確給國內3D電影帶來生機,在跟他合作的時候,你是技術、商業考量多一些,還是個人情懷更多?

於冬:徐克對於香港電影,對於武俠動作片這個類型的開拓,是到現在沒有人能夠超越的。我記得我剛入行的時候,我拿著第一個片子發行,是1993年的《黃飛鴻之三:獅王爭霸》。當時我正在北影廠拎著拷貝,做實習生呢。

所以當他拍《龍門飛甲》的時候,我說,來拍一次李連杰吧,你再不拍,你們倆永遠都沒機會合作了。徐克說,我沒問題,你去找李連杰。我就真把李連杰給叫來了。除了商業考量之外,我還有這份情懷,就是當年的《獅王爭霸》,是徐克和李連杰的合作。在我手裡,他們能再合作了一次。

記者:徐克的新片《林海雪原》、《三少爺的劍》、《白髮魔女》都是3D大片,在好萊塢,3D已經開始退熱,你還看好中國3D電影的發展?

於冬:現在拍3D電影很容易了,也不貴。當年拍《龍門飛甲》是很貴的,因為大家都是第一次拍,包括器材,包括後期的調光、配合都花很多錢的。拍的時候也慢,一個鏡頭要做很長時間。中間經歷過這些過程後,整個劇組,包括很多技術團隊都得到了培訓。

記者:有研究數據顯示,二三線的觀眾可能對3D電影的接受度可能不如一線城市。這個會不會對內地3D電影發展有影響?

於冬:不會,二三級市場恰恰是國產電影廣闊的內陸縱深市場。隨著我們的二三線,三四線城市影院的興起,中國電影的票房還會有一個很大的增長。現在全國2800個縣城,還有2000個縣城沒有電影院。有300多個地級市,這些地級市還有1/3還沒有電影院。那這些地方有一個四個廳的數字影院,都是至少500萬元起步的電影院。所以這一塊增長起來,又是100億市場,又是一個絕大的空間。

「2年內中國電影院市場飽和」

記者:過去大家都是把北上廣深作為一線城市,博納這幾年也在快速佈局二、三線城市的影院,現在全國已有20多家影院。

於冬:博納的影院絕大多數都在大城市。西安是大城市,鐵嶺都是大城市了。北上廣深是超大型城市,上千萬人口。但是像武漢三鎮,武漢900萬人口,南京700萬人口,光一個城市,成都900萬人口,怎麼是二三線呢?這些都是中心城市。一個河南省,鄭州是小城市嗎,鄭州絕對是大城市,一億人口,河南省,是全國30個省會裡最大的省份。

記者:現在國內電影院競爭已經非常激烈,一線城市已經很難找到立足之地,多數二線城市都已經近乎飽和。博納接下來在電影院上的佈局,戰略上是否有調整?

於冬:電影院我估計再有兩三年就飽和了,因為商業地產沒了。萬達這種大型的購物中心的模式,大家都在複製,這些大的地產商已經到了極限了。從政府的批地,拿貸款這些都受到了很多的限制。所以商業地產沒有了,電影院的動力沒有了,基本上就形成這樣的競爭格局了。

博納這幾年在影院發展上速度還是比較快的。我們在未來的兩三年之內,我希望能夠通過併購和重組,能夠達到100家電影院的規模。除了自身建設之外,達到100家電影院,800張銀幕的市場規模。這就是上市所帶來的,資本的槓桿跟你運營平台的建立之後,能夠快速整合。

記者:影院形成規模之後,博納會考慮自組院線嗎?

於冬:其實現在你不叫院線,就已經是院線了。博納還是一個以發行為主的公司,還需要跟現有的院線保持一個平衡。另外,作為一個上市公司,你的關聯屬性的問題是要被質疑的。所以你拍的電影,你有自己院線你的結算數據是可能會被質疑的。這樣你通過一個第三方院線結算,這個是我們在美國審計當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要求,所以博納不做院線也使基於這一點。

「中國電影市場變天了!」

記者:今年是很有意思的一年,整個電影產業升級、大洗牌來的特別快,徐崢、郭敬明、趙薇這些新導演出來,營銷方式變了,迅速刷新了票房記錄,帶來的觀眾群也跟過去完全不同。你是否認同,現在整個電影產業已經處在大洗牌的過程中?

於冬:這個其實對於現在的電影公司也好,包括這些大導演也好,都有很大的壓力。這個現象是非常有意思的,使得電影現在空前的熱鬧,關注度空前的提高。平時不進電影院的人開始湧進電影院,來體驗現在的電影消費,所以整個電影工業被帶起來了。郭敬明更多的是網絡資源,或者是文學資源,他們進來電影界實際上是玩票來的,但是他帶進來的是其它行業的資源。

製作成本大幅度下降,對現在這些大導演來講,是一個考驗。對這些大明星來講,你的片酬還漲,漲就不用了,這些大家都有一個重新的考量。過去那種模式就是一個影帝不夠,八個影帝;八個影帝不夠,再配六個影后……這種所謂的大片模式,被顛覆了。顛覆的是這種理念,而不是拍電影,電影還是要好看,回歸到電影,講故事。電影首先是一個故事,故事好看。

我覺得最好用個詞「變天了」,中國電影變天了。你現在要研究今天的觀眾市場。但是最終產業是要靠紮紮實實的好作品來保持它的關注度,熱鬧歸歸鬧,但是最終還是要好的電影進來。

記者:我是否可以理解為,像郭敬明、徐崢,包括趙薇執導的作品,其實是不太具備工業可複製性?

於冬:你不能問我這個問題,好像我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似的,這個有點挑逗我評價人家了,我從來不評價這幫人。但是我是希望他們都好,這也是電影的多樣化,我還希望韓寒出來拍電影,我還希望支持這些人來拍電影,挺好的。整個市場現在大家都面臨著這種競爭,其實壓力,我沒那麼大壓力。我覺得今年壓力比較大的應該是馮小剛吧,馮小剛跟葛優組合,這個是常勝不敗,大家再看他們今年年底的表現。《私人定製》已經完成了,所以我沒那麼大壓力吧。

記者:這個熱鬧的局面也是最有爭議的地方,它有積極面,也有可能給產業帶來傷害性。現在這種局面,是否真的會影響到博納的決策層,該怎麼去適應現在的觀眾市場?

於冬:每一家電影公司都要想,怎麼在今天這個洗牌的階段能夠保持立於不敗。其實,最終還是要把市場放大了,成為全球電影市場的一個鏈條,融入到世界電影去。美國電影本土市場100億美元,我們說我們2018年我們可以達到100億美元。但是美國的後電影市場300個億,美國本土以外的市場300個億,人家是700個億美金。我們的海外出口呢,我覺得今年海外出口超不過30億人民幣,我可能都多說了。

「紐約人愛看,全世界才愛看」

記者:博納這幾年專門設立了海外發行的團隊,在海外出口這邊有什麼收穫?

於冬:衡量一個電影強國的標誌,第一是本土電影在本土市場上具有絕對優勢。第二就是你的出口能力。我們現在覆蓋東南亞沒問題了,亞洲市場沒問題了,除了日、韓之外,我們進入亞洲市場,這是我們中國地區的市場。但是我們進入歐美市場,還有很大差距,我們在人家商業院線裡放不到。我們去年投資了華獅電影公司,我們一年在北美的票房不到1000萬美金。這已經是因為我們做了華獅之後,原來100萬美金都沒有。

記者:華語片海外出口額最近幾年跌倒谷底,在你看來原因是什麼?題材不夠國際化?電影不夠好?

於冬:這是策略和方法的問題,是拍電影的做法不同。你要拍全球化的電影,實際上是按照全球化電影的思路來做的,你拍的觀眾卻是不一樣的。我跟福克斯的老大交流,他給我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他說凡是我的電影在紐約票房好的,全世界都可以賣。

因為紐約就是全世界移民的最大的城市,這裡邊有,美國人之外有黑人有白人,有歐洲人,有任何國家的人,有亞洲的日本韓國的都有,中國人也有,俄羅斯人也有。紐約票房好,我全世界都賣。為什麼紐約是世界第一大城市,電影票房、人口這些都是。所以我覺得它也是一種衡量的標準,它說我要拍給紐約人看。在紐約能上的電影,全世界都能賣,韓國肯定能放。

記者:現在本土市場這塊,現在最感興趣的是哪塊?

於冬:還是要堅持一種類型化生產。我們現在只有一個片種是成熟的,就是愛情喜劇。我們這幾部,包括《致青春》、《西雅圖》的成功都偏重輕喜劇的類型。包括《中國合夥人》也很輕喜劇的風格。所以我覺得這是片種是贏了,我們贏在什麼,內容和文化上。

「不存在導演中心制」

記者:陳可辛導演就認為,現在的電影格局下,內地導演中心制已經開始開始受衝擊,開始瓦解。作為老闆你怎麼看導演中心制和製片人中心制,到底哪一個更適合現在的中國市場?

於冬:我只要談定了這個項目,從創意上,從題材上,大家認可了這個項目,從劇本開發,到劇本完成,到投入籌備,演員選擇,都是一套班底共同完成。我得保證這個戲的製作,這怎麼叫導演中心制呢?當然是以導演領軍的一套班底。

所以我就很納悶,現在有些公司提出來換導演這種說法,或者是讓演員做導演。我覺得這些都可能是嘗試,都值得鼓勵,也希望他們拍好。但是這個終究還是不成熟,或者是不放心,或者說你並不具備可持續化生產。我這個班底我可以源源不斷的拍戲,它不但自己拍,它可以監製。徐克兩年拍一部,但是他並不是兩年才出作品。

徐克的電影工作室,是現在香港電影工作室裡獨立的導演公司裡,產量最高的公司,現在60部電影。30年不到拍了60部電影,一年至少兩部戲出品。這是徐導的公司對整個亞洲電影和華語電影的貢獻。

記者:我很好奇,去年《大上海》讓你虧了錢,為什麼今年,同樣的班底,繼續是王晶導演、周潤發主演,博納又推出了一部《賭城風雲》。你怎麼看待去年的票房教訓?

於冬:《大上海》失利有很多原因。一個是檔期的選擇,是我的失誤。對《泰冏》估計不足,除了我估計不足,我估計全行業都估計不足,所以沒想到,這麼一個奇葩電影。但是我覺得他們的認真程度和操作的成熟度,班底的完整,是令我信服的。

劉偉強、王晶,我給他們搞互助組,王晶製作上比較粗糙,偉強幫他把製作補上。製作精良這是起碼拿出手的東西,《大上海》成功,我不認為這個戲拍得不好,這個戲是成功的,這個題材只是因為受了審查一部分的限制,沒往黑幫片的走得太多。那麼從製作從演員,所有配搭是完整的,是王晶電影裡拍得最好的一部戲。所以我跟他們講,我說今年再來。

「還在桌上,就有和牌的機會」

記者:你一直認為自己不是純粹的商人,還算是電影藝術青年。但在公司上市之後,你必須學習金融管理公司的知識之後,是否會影響你對電影藝術的判斷?

於冬:上市之後,一定程度上的確會被金融、資本市場綁架。你為了要完成多少任務,為了要多少業績,或者是為了這個季度的票房,所以你就要把這個片到這個檔期上。所以這個就造成了一些偏差。其實《大上海》如果放任何一個檔期,不在12月上,都可能會比現在成績要好。

但是因為這一年是博納製作的小年,又沒有大片在賀歲檔出,所以只能沖這個檔期,但是又沒想到碰到像《泰囧》這樣一個小片的爆發,所以我覺得有很多原因。任何一個電影公司它都有潮流潮落,波峰波谷。我覺得江志強說得挺精闢的一句話,就像打麻將一樣,你只要不下桌,你總有胡牌的機會吧。沒錢了,你下桌了,那你就輸了。所以這幾年手風好一點的也不要驕傲,做得差一點的也不要氣餒,堅持不下桌,我覺得總會有好的機會。

記者:其實國內的影視公司上市,背負的壓力挺大,畢竟電影生產有特殊的地方,有高低潮,有大小年,跟其他工業產品還是完全不同。你個人怎麼去化解這種金融壓力?

於冬:電影公司的企業做法跟資本市場的需求是不一樣的。資本市場是要你的成長性和你的規模可複製,可用數字來套用的模型。拍電影怎麼可能用模型來套呢,所以這也是博納為什麼從拍電影,從發行開始做影院,做產業鏈。

這幾年博納做得是比較穩健的,除了做好發行,做好影院增長。然後拍電影,我們儘量用更多的其它的項目融資的方式來平衡投資拍電影的風險。好萊塢六大全是上市公司,所以博納是在複製好萊塢的運行模式。好萊塢六大電影公司,首先是六大發行公司。50%是自由生產,50%是掛標發行,獨立製片。所以它一年就12部戲最多了,一個月一部,六大電影公司。佔了全美70%。

中國電影產業會形成中國本土的十大公司,十五大公司。慢慢會聚攏在寡頭會形成六大公司,甚至是八大公司。最終,你還能在這八大公司裡頭就沒下桌要保持在這個台上,就有和牌的機會。但是歸根到底要把電影拍好,要做好的電影,這是你的產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9329

地方債審計進入實地對賬階段,聚焦融資租賃、BT等新舉債方式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2849

自審計署7月宣佈全面啟動政府性債務審計以來,其進展受到高度關注,目前政府債務審計已進入實地對賬對物階段。中國對地方債的審計新增了一項審計內容:通過新的舉債主體和舉債方式形成的地方政府性債務。

其中提到的新舉債方式包括融資租賃、集資、回購(BT)、墊資施工、延期付款或拖欠等,這些方式也是中國地方債新的隱性風險點。經濟參考報引述專家表示,上述地方政府新的融資方式隱蔽性強、不易監管、且籌資成本高,或將成為地方債新風險點,因此這幾大舉債方式成為此次審計的「暴風眼」也在情理之中。

另外,此次審計除了納入新的舉債方式之外,也增加了審計客體,被審計的單位和部門包括:國務院各部門及其所屬單位、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中國鐵路總公司,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等政策性銀行、國家開發銀行等單位;地方各級政府、經費補助事業單位、公用事業單位、政府融資平台公司等單位;必要時可向涉及地方政府性債務的其他相關單位和個人進行調查。

經濟參考報引述參加此次審計的人員透露:

「從本週開始,基層審計工作進入現場審核階段,到實地去對賬、對物,逐筆核實。這意味著,至此,各個舉債的單位部門均完成債務摸底表的填寫,結束了債務上報階段。」該人士稱,全國其他地區的審計進展情況大體一致。 

「為摸底債務,此次審計署共製定11種表格,涵蓋了債務金額、舉債原因、舉債時間等詳細債務資料。此次需要填入摸底表的舉債方式較2011年有所增加。」

此前,36個地方政府本級政府性債務審計結果顯示,2011年至2012年,被抽查的地方政府通過信託貸款、融資租賃、售後回租和發行理財產品等方式融資1090.10億元,通過BT和墊資施工方式形成政府性債務1060.18億元,違規集資30.59億元,合計2180.87億元,佔這些地區兩年新舉借債務總額的15.82%。 

這些新舉債方式的籌資成本普遍高於同期銀行貸款利率,如BT融資年利率最高達20%、集資年利率最高達17.5。以江蘇省皋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為例,2008年至今,已向公眾四次集資,承諾利息最高達14%。。

對比36個地區2010年底和2012年底的債務餘額可以看出,銀行貸款佔比下降5.6%,地方債券增長62.32%,其他單位和個人增長125.26%。據專家介紹,「其他單位和個人」增幅如此之高,主要就是因為這些新的融資方式迅速擴張。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李全表示:

「融資租賃、墊資施工等融資方式以前就有,這兩年被頻繁使用。以前政府性債務定義較窄,這些舉債方式沒有納入統計口徑,但近年來,其債務餘額增長較快、風險也較大,納入審計範圍意義重大。」

「此次政府性債務審計是全口徑的審計,無論是審計客體還是審計方法都更全面徹底。今後政府統計也將遵循「大收大支」原則,即納入全部收支體系來進行考核和統計。」 

中央財經大學財經研究院院長王雍君表示:

「國家對平台債務的管理趨於嚴格,這是此次審計納入包括融資租賃、集資、回購(BT)等新舉債方式產生的背景。」

「對地方政府而言,一方面已經借了大量平台債務,並且這些債務進入償債高峰;另一方面,受到中央對於平台發債的嚴格管制,地方政府再繼續利用平台融資已經越來越困難了。」

「地方政府的融資平台債務從去年以來進入償債高峰,未來兩到三年的增長速度會有所放緩。然而,地方政府需要繼續融資,部分地方政府還依賴新債務來償還現有債務,因此增長速度變快的很可能就是包括融資租賃、集資、回購(BT)、墊資施工、延期付款或拖欠等在內的新的舉債方式。」

中債資信分析師則指出:

「2013年4月,銀監會發佈了《關於加強2013年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貸款風險的指導意見》,要求堅持總量控制原則,對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繼續實施嚴格的信貸政策,不得新增融資平台貸款。隨著國家對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加強和銀行對地方政府及其融資平台公司信貸投放的從緊,變相舉債融資的現象變得更為突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429

Twitter投資人談創業者怎麼在不同階段組建董事會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0460.html

Twitter創辦六年,其間不乏折騰。某媒體曾於去年對這家公司的折騰史進行了梳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這是一家當它上市時,其三個創始人均已離開,完全由投資者與經理人把控的公司——通常這樣的創業公司失敗概率相當高,但是Twitter即將成功地變成一家公眾公司。

現任CEO迪克·科斯特洛(Dick Costolo)在最初向Twitter投入了2.5萬美金,這筆最初的投資目前看來價值將超過1000萬美元。他是由天使投資人變身CEO的典型。另外幾個「忠誠」的VC也將收益不菲。根據《紐約時報》對財務文件的分析和知情人士的採訪,風險投資家克里斯·薩卡(Chris Sacca),以及至少另兩家風投公司聯合廣場投資(Union Square Capital)和Spark Capital,每家持股的價值最終將超過10億美元。

Union Square Capital合夥人Fred Wilson是操刀Twitter項目的投資人,曾當過Twitter董事。他去年在一篇文章中專門以Twitter為例,談到創業公司應該如何在不同階段組建董事會。也許,正是一直有一個還算恰當的董事會,才保證Twitter在幾位創始人相繼離開、CEO更迭的變動中有驚無險。

虎嗅網去年曾翻譯了這篇文章大意,現在把它重新來讀下:

任何一家公司當然都需要董事會,一開始這董事會可能只有創始人一個人,但這不會維持太長時間。

如果一個公司在早期的話,我是三人董事會的擁護者。我通常建議創始人應該跟其他兩位他信任並尊重的董事在一起。當投資者進來後,這個情況就要有些改變。如果創始人仍然保持控制權,那麼情況不會改變太多,創始人仍然可以提名並選擇董事。當然,在某些情況下,投資者會就董事會的席位問題與創始人談判。這種情況,在天使投資人那裡見得比較少,而在風險投資那見得比較多。

把一個投資者董事加進來並不意味著創始人會丟掉控制權,它仍然可以保持三人董事會架構,兩個創始董事,一個投資者董事。或者,董事會可以擴大至五人,投資者佔有一至兩席,創始人控制剩下的席位。

當一家公司從創始人控制走向投資者控制,獨立董事就出現了。獨立董事是既不不代表創始人也不代表投資者的人。我是獨立董事的絕對支持者,非常喜歡看到他們出現在我所在的董事會。一個被投資董事填充的董事會不是個好的董事會,通常來說,董事會越獨立,它會越好。

創始人可能會失去公司的控制權(通常來說這發生在他把大部分股權出售之後),但這不意味著投資者應該控制董事會。事實上,我想要說,一個被投資者控制的董事會是最壞的情形。投資者通常有最狹隘的利益訴求,只關心他們能夠賺或損失多少錢。很少投資者是從更寬闊的視野與通盤的角度去考慮問題的。所以儘管投資者董事在許多公司充當必要的惡角色,但他們不應該主宰或控制董事會。創始人如果控制了公司,就應該控制董事會;或者,當創始人沒有控制公司時,那麼獨立董事應該控制董事會。

當一個公司上市後,有一個提名委員會會選擇股東們在股東大會上選舉出來的董事提名。也有可能股東們會推舉出另一個董事會名單來。現實中,這樣的情況一般都在公眾公司身上發生。這種情況被大多數公司看做是敵意進攻,公司與股東就會打起來。股東們選出的董事很少真的能控制公司,不過以這種方式選出一個新董事進董事局倒是真的。

董事會需要進化。董事會需要定期地任命新成員,成員應該有任職期限。我覺得四年一任比較好。當然我在有的董事會呆的時間比較長,在某家呆了13年,另一家這已是第11個年頭。

一個比較好的例子是Twitter。我是它的第一個外部董事。現在Twitter的董事會由兩個創始人、一個CEO、三個獨立董事和一個投資者董事組成。我覺得這種組合對我來說比較對。我跟我的朋友Bijan(領投第二輪的),主動從董事會裡退出來了。

Twitter的董事會勝在它在進化。頭一年,只是我跟兩位創始人。第二年,是我、Bijan、兩位創始人和一個創始成員。第三年,是三位投資人、兩位創始人、兩位高級管理層。第四年,是三位投資人、兩位創始人、CEO和三位獨立董事。在不同的財務期,Twitter董事會的改變相應發生。這是一個典型的風險投資控制的公司。

總結說來,是股東選擇董事,在每個公司的基本情況都是這樣。但是他們如何選擇董事,家家情況又是非常不同的。公眾公司情況可能差不多,但非上市公司,「你談判出什麼,就得到什麼」。所以(創始人與資本的)談判非常重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326

【創業者說】景點通沈卓立:「軟硬」兼施,旅遊APP做500萬用戶要經歷這4個階段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4565.html

找靈感、挖黑馬、評熱點、抄本質-這裡是黑馬通訊社對於初創公司,找到目標用戶是一個永恆的話題,跟著沈卓立的總結,回憶下他們獲取用戶的四個階段。看看對自己創業有沒有幫助,以下是沈卓立自述:

第一階段 (2009年10月—2010年10月)

「出名要趁早」

我很喜歡旅遊。不過,旅遊之前的攻略準備,太磨人。在2007年的時候,我就想是不是可以研發一款產品,不用提前準備攻略,可以讓許多像我一樣的人「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

2009年,iphone的平台開放了。我和我的合夥人,利用業餘時間,開發了《故宮》這款應用,放在蘋果應用商店,售價2.99美元。那時候,好的應用很少,我們故宮導遊的產品質量,遠遠高於同類產品。所以,蘋果會主動給我們最好的推薦位,許多媒體也主動報導我們,沒有像現在這樣還需給渠道付費。2009年底,我們的故宮應用還跟著iphone一起上了央視。

故宮應用是付費下載,大概有幾千次下載量,我們賺了幾萬塊錢。之後,我果斷辭職,算是在2010年春節後正式創業。

我們又趁著世博會的熱勁兒,在2010年5月推出世博會導遊,售價0.99美元。大概有3—4萬下載量,還第一次有了廣告植入。我記得世博會導遊上線的第三天,就排到了蘋果中國應用商店總榜單的第一名。

在這個階段,我們在渠道推廣上幾乎沒有花錢。當時的應用少,不存在刷榜和砸錢的現象,而且蘋果對好的應用還會主動幫忙做推廣和宣傳。媒體也是。我們經常開玩笑,出名要趁早。在這個新興行業的初期,早出名的好處,就是有許多免費資源可以讓你用,你可能比較容易「冒」出來。這個階段的用戶質量是很高的,很大比例的用戶一直使用我們的產品至今。

第二階段(2010年11月—2011年12月)

免費下載帶來的海量用戶

開局的順利,讓我覺得付費模式是可以複製的。於是,我們從2010年10月到年底,一口氣開發了天壇、雍和宮、外灘等十幾款應用,掛在蘋果商店等待付費下載,結果鮮人問津。這十幾款應用,總共收入不到1萬塊錢。

這讓當時的我很困擾,故宮和世博會應用的成功餘熱還沒散去,怎麼市場就一下子轉冷了?於是我們嘗試著做「促銷」,就是限時免費。結果,一天下來,竟然有1萬多的下載量。當時的市場情況,一天下載量過1000就能進入蘋果排行榜前幾名,所以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對於這個情況,我們做了仔細的分析:故宮、世博會第一批應用剛出來時,許多用戶是抱著「嘗鮮」心理付費下載的。等後邊的應用出來,用戶已經不新鮮了。iphone手機用戶數雖然在增長,新增用戶不一定成為你的付費下載用戶。

2011年1月,我把團隊召集到一起,做了兩個決定,第一,十幾款應用在蘋果商店全部免費下載;第二,開發安卓版的應用,並繼續增加景點導覽應用。其實,兩個決定都是一個導向,那就是我希望用戶量得到迅速增長。

2011年,我們的用戶量達到100萬,也在年中順利獲得投資。作為一款旅遊導覽類應用,這個用戶量在當時還算可觀。不過,這一年就開始有渠道費用了,而且也不容易找到免費的資源了,主動採訪的媒體也少了。

這一年,我們通過免費下載、增加安卓版,又輔以一定的市場費用,算是得到了傳說中的「海量用戶」。

第三階段(2012年1月—2012年12月)

精準用戶和渠道費用之困

2012年中旬,我們把做的一百多個具體景點的導覽都放在了一個框架裡,命名為《景點通》,也是借勢國慶黃金週,《景點通》首發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那年國慶,有30萬用戶在全國各大景點使用《景點通》。

不過我們在進步,市場的變化更是迅速。《景點通》首發的當天,我們做了各種渠道推廣,在蘋果應用商店的單日下載量就達到了2萬多,這在以前,是足以雄踞總排行榜前10名的成績,可是到了2012年,別說總榜單,我們連蘋果應用商店旅遊類的前十都沒進去。至於安卓市場,更是讓人眼花繚亂。

市場已經不是以前的市場了,智能手機數量井噴式增長,移動應用的數量也迅速增加,許多傍著「大佬」的移動應用和已經實現盈利的遊戲應用,往渠道砸錢絲毫不手軟。可是,我們只是中小創業團隊,拿不出那麼多資金和他們爭奪。

我粗略測算了一下,2010年推廣一個應用的成本是非常低的,2011年獲取一個用戶的成本可以控制在2塊錢左右,那在2012年的推廣成本就變成了3-4塊錢一個用戶,至於2013年,我覺得5塊錢都能讓人接受了。

我也開始在思考,我要用戶量的目的是什麼?給投資人看嗎?為了宣傳嗎?顯然,都不是。雖然旅遊類應用的商業模式還在探索,但是我需要的是精準用戶,並不是那個看上去的海量用戶數,我希望這些用戶真的通過景點通便捷自己的旅遊,認可景點通之後並使用未來的增值服務。

2012年,我們通過應用商店、應用推薦網站、應用推薦論壇、應用內互推等,用戶數量增長到300萬。其中,這一年的安卓用戶數量的增長超過蘋果用戶。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純粹嘗鮮下載的用戶變少,用戶下載應用也更為理性,所以這一年的精準用戶應用也所有增加。

但是,日益高漲的渠道費用,難以捕捉的精準用戶,尚在探索的商業模式,還有外界吵雜的聲音,還是讓我處於焦慮狀態。

第四階段(2013年1月—現在)

不斷的試錯與嘗新

除了應用商店這條路,我一直在嘗試新的渠道,包括線下推廣、Web App以及基於Web App的輕應用。

2013百度世界大會之後,我把我的QQ簽名改成了「輕應用」,朋友笑我:「你為百度『站台』推廣也太賣力了吧?」其實,無所謂站台與不站台,我只是看好這種創新的分發模式而已。

如果你瞭解了我做線下推廣的「血淚史」之後,你也會明白我對用免費渠道帶來精準用戶的渴望。

在應用商店渠道費用讓我有些望而卻步時,我決定做線下推廣,我想,正在旅遊的人,應該都是我們的精準用戶吧?2012年中,我們在高鐵雜誌上做了廣告,在火車站對面租了一個亭子,掛上景點通的宣傳海報,在景點門口、酒店都擺上二維碼。我心裡很激動,真的貼近精準用戶了。但現實是骨感的,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之後,在三個月內我們只增加了幾千個用戶,比應用商店渠道推廣的費用還高。

我也做過反思,為什麼線下推廣不行?平面媒體的效率,用戶的使用習慣,現場的網絡環境等等,都是制約因素,至少在短期內,都是無法踰越的障礙。總之,這條路行不通。

其實,在2012年下半年,我就開始關注Web App和搜索入口。搜索,是人內心活動的真實反應。而Web App更容易被發現和使用,通過搜索抵達Web App的用戶,應該都是精準用戶。那時候百度還沒有推出輕應用這個概念。

不過,當百度在2013年真正推出Clouda框架以及後來的輕應用時,我還是稍微猶豫了一下要不要合作,雖然開發框架、推廣渠道都是免費的,但是一個大公司到底拿出多少資源來做這個事情呢?如果它突然撤銷不做了,我這邊投入的人力等資源就都浪費了。

鑑於應用商店渠道之貴、線下推廣的低效,我還是決定再嘗新。景點通是第一個採用百度Clouda框架開發的WebApp,也是後來第一批成為輕應用的應用。讓我沒有想到的是,百度逐漸放開搜索、數據等資源,是全力以赴的姿態來做這個事情。當然,效果也在意料之外的好。8月22日,百度宣佈推出輕應用;景點通的輕應用隨之上線;十一黃金週輕應用為景點通導入的流量增長了145%。關鍵是,這些都是精準用戶。

WebApp的產品形態,不僅僅可以與搜索引擎合作,還可以很容易的融入到產業鏈的上下游服務中去。對於《景點通》來說,線上精準用戶不僅會出現在搜索引擎,也會出現在機票酒店和其它旅遊產品的預訂網站、攻略網站等等。由於《景點通》提供的服務具有鮮明的特色,在很短的時間內,《景點通》WebApp就順利完成了北京旅遊委移動客戶端和去哪兒旅行移動客戶端的接入,順利的對接了精準用戶。關鍵一點,幾乎沒有渠道費用。

現在,《景點通》的激活用戶有500萬,輕應用帶來的用戶在迅速增長。在各種試錯與嘗新之後,我終於在應用商店之外,找到了一個目前看來還比較合適的渠道。輕應用的發展才剛剛起步,現在下結論為時尚早,但是從PC互聯網經歷過的Native App到WebApp的發展歷史來看,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以WebApp為核心的輕應用,是未來可期的。

【總結】:創業的這四年

四年前,我從工作了八年的 Sun Microsystems 中國工程研究院辭職,創辦了Touch China。我是2002年才研究生畢業,並沒有趕上2000年左右的互聯網那一撥創業熱潮。所以,當我察覺移動互聯網這一波熱潮來臨,我認為,我可以搏一下。我覺得在旅遊與移動互聯網結合這個領域,一定會產生非常偉大的公司。這個公司可能不一定是我的,但是,我可以試一下。

最初,我們三個合夥人在咖啡館辦公;之後租了安貞附近一居室的民宅,增至7人;再之後,我們又搬到大屯路的一個民宅,增至20人;現在,我們在紅軍營南路的一處商住兩用的辦公室,臨近40人。看著公司在一點一點變大,業務方向一點一點清晰,團隊在一點一點成長,我覺得每天工作15個小時的付出是值得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8088

悲傷五階段 蔡東豪

2013-10-24  NM

1969年, Elisabeth Kubler-Ross博士根據多年研究患絕症病人的臨床經驗,寫了《 On Death and Dying》這本書,提出「悲傷五階段」( The Five Stages of Grief)理論,轟動醫學界,改變醫學界照料患絕症病人的方法,她的理論被沿用至今。五個階段依次序是: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沮喪、接受。近年,我留意到不少公司,特別是依賴科技的公司,敵不過經營環境改變,面對倒閉作出不同反應,跟「悲傷五階段」,有很多相似地方。諾基亞、 Blackberry等,我們都很熟悉這些公司,試看它們在死亡面前,怎面對這五個階段。

 

一、否認。死亡這概念對科技公司來說,太陌生了。不要說死亡,增長放緩對它們來說也難以接受。殘酷地,在科技世界,生老病死的正常企業生命周期,可以來去匆匆,當事人一不留神,周期已絕塵而去。一間當紅科技公司,第一個須面對的關口,是由高增長變為成熟。大部分科技公司管理層不能接受這改變,反應是否認。假如管理層接受改變,順勢安排公司進入成熟階段,有可能以另一模式闖出新天地,然而管理層的反應多數是否認。
管理層身邊有很多啦啦隊,為公司的高增長前景搖旗吶喊,包括投資銀行家、分析員等。這些啦啦隊不時提醒管理層,高增長股和成熟股的分別,是市盈率二十倍和七倍。管理層覺得這抉擇,太明顯。
二、憤怒。一個以美貌走紅的女明星,年紀漸大,角色由女主角變為女主角的家姐,再變為女主角的母親,這過程很有可能包括憤怒。憤怒對象永遠是尖酸刻薄的傳媒,而不是無花無假的生理時鐘。管理層的憤怒對象,一定是短視的投資者。管理層的決定被投資者質疑,管理層即時反應是,錯的不是自己,而是外間不理解公司的長期策略。投資者太短視,只顧短期盈利,對管理層製造不必要壓力。管理層認為,很多公司作出錯誤決定的根源,是管理層為了迎合投資者的短視要求。因此,管理層的反應並不是傲慢,只是管理層看得最通,最終也是為股東着想。

 

三、討價還價。面對死亡的病人,討價還價對象是高高在上的神靈:「神啊,給我多幾年時間,我願意……」病人討價還價時,接受死亡的最終結果,但不肯接受死亡時間表。公司面對死亡,管理層討價還價方式是,作出一次又一次的改變,希望從改變中找出生路。討價還價時,管理層接受公司陷入困境的現實,知道不迅速找出新方向,面前是死路一條。 Plan A不成,試 Plan B,而 Plan C已準備就緒。這時候管理層呈現混亂的跡象,這些所謂拯救方案,很可能是太遲。例如一對即將分手的戀人,到最後男方不肯接受現實,提出:「我哋繼續做朋友吖?」依我觀察,做朋友方案一定於事無補。
四、沮喪。經歷以上三個階段,病人變得沮喪,這時候,敵人是全世界。病人在想,這件事根本沒理由發生在自己身上,太不公平,即使是要發生在自己身上,也有情講吧,不可能只得一條死路!管理層的反應跟病人沒兩樣,必定會經歷沮喪期。沮喪期內,管理層不想跟外界接觸,因為這些都是不理解自己的人,跟他們接觸是浪費時間。封閉的管理層機械式地繼續生活,對世界失去興趣,對新事物更全無反應,一切只是跟循以往做法,過得一日得一日。
五、接受。在最後階段,病人和管理層的反應,出現很大差別。病人接受死亡的現實,會變得平靜,他們知道鬥不過死神,死亡離自己不遠,開始為死亡作出理性安排,例如為自己安排身後事。管理層接受死亡,為自己作出的安排,很多時卻變得醜陋。公司將會崩潰,外間多數會把責任推卸到管理層身上,到時所有人將與管理層為敵,管理層將孤獨地四面受敵,因此,管理層要為自己着想。當管理層仍擁有權力,一心為自己着想,會做出很多醜陋的事情,例如發特巨花紅給自己。在最後階段,病人變得瀟灑和美麗,管理層卻變得自私和醜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9477

新國九條與中國股市的三個階段 分析師徐彪

http://xueqiu.com/3940429450/29197881
資本市場永遠是現實的,也是短視的。當考核期以季度來衡量的時候,越來越少人能夠也越來越少人願意沉下心來去考慮中長期的東西。以新發佈的《國務院關於進一步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簡稱「新國九條」)為例,微信上傳播的各路評價中,幾乎無一例外都會有「空洞無物」幾個字。

的確,如果你想從新國九條中尋找到直接的短期的有力的救市政策,幾乎注定會失望。

但是,如果你把時間週期拉長,很快能發現,情況似乎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歷史上出現過幾份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文件,無一例外,都是國務院頒發的。

第一份是《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證券市場宏觀管理的通知》(國發〔1992〕68號)

中國股市始於1990年12月,90-92這幾年,股市從無到有,上市公司數量從少到多,但是,對於股市的給未來,誰也說不清。因為,畢竟這是資本主義的舶來品,而我們連應該加大步伐改革闖關還是稍作停留穩固再出發都存在爭論。92年初,鄧公曾經有這麼一段話,很能說明問題:「證券、股市,這些東西究竟好不好,有沒有危險,是不是資本主義的東西,社會主義能不能用?允許看,但要堅決的試。看對了,搞一兩年對了,放開;錯了,糾正,關了就是了。關,也可以快關,也可以慢關,也可以留一點尾巴。怕什麼,堅持這種態度就不要緊,就不會犯大錯誤。」

你看,這就是1992年的股市,你甚至不知道明天會不會關門。

《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證券市場宏觀管理的通知》的出爐,第一次明確「證券市場的建立和發展,對於籌集資金,優化資源配置,調整產業結構,轉換企業經營機制,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從此之後,大家要考慮的問題不再是要不要發展資本市場,而是如何「促進我國證券市場健康發展」。以此為出發點,《通知》提出了七點意見。

在我看來,《通知》之於中國資本市場,猶如三灣改編之於中國紅軍。既是奠基石,也是里程碑。無論從短期還是中長期來看,《通知》都具有無可爭辯的積極意義。而資本市場做出的反應是準確而且積極的,一個字:漲!12月17日文件出爐,18日開始至次年2月19日,短短兩個月時間,上證指數從700點附近上漲至1558高位。

第二份是《國務院關於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4〕3號,簡稱「老國九條」)。

老國九條內容繁多,涉及完善IPO核准制、鼓勵合規資金入市、股權分置改革、豐富投資品種、完善資本市場稅收、拓寬證券公司融資渠道、發展多層次市場、提高上市公司質量、規範中介業務等等諸多方面。但是,所有人都知道,最核心的東西,只有一個:股權分置改革。

無論完善IPO核准制度、鼓勵合規資金入市、拓寬證券公司融資渠道,還是拿出整整一個章節來闡述發展資本市場的重大意義,都只是配套性質的,從1998年至今,監管層一直在尋找國有股全流通的良方,甚至可以說為股權分置改革操碎了心。

中國股市有個先天不足,就是從誕生的第一天開始,就分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而之所有會出現這種幾十年後難以理解的窘況,因為剛開始的定位。改革的先輩們在推出資本市場的時候,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是國有企業們又多了一條集資的辦法,而且是不用還錢的路子。最大的風險來自政治,你無法確認股市明天會不會就此關門的時候,誰會去在意國有股非流通這麼一個小小的瑕疵?

但是,隨著資本市場逐漸壯大,隨著對資本市場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大家忽然意識到,國有股好值錢啊。以1998年底數據為例,所有境內上市公司流通總市值5745億人民幣,總市值是流通市值的近四倍,高達19505億,近1.4萬億國有資產被凍結在非流通的冰箱中。現在的中國政府或許真看不上區區一萬多億無法流通的國有股,但在當時,面臨國有企業三年脫困,又苦於手頭沒錢被迫成立四大資產管理公司的國務院恨不得把每分錢都掰成兩半花。自然而然地,有人提出,我們可以減持部分國有股嘛,資本市場不正是用來圈錢的麼?

百度百科告訴我們:「1998年下半年到1999年上半年,為瞭解決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資金需求和完善社會保障機制,開始進行國有股減持的探索性嘗試。但由於實施方案與市場預期存在差距,試點很快被停止。2001年6月12日,國務院頒佈《減持國有股籌集社會保障資金管理暫行辦法》也是該思路的延續,同樣由於市場效果不理想,於當年10月22日宣佈暫停。」

無論99年那次,還是01年那次,管理層的初衷都是通過減持來圈一筆錢。但是,隨著資本市場的繼續發展,隨著國有企業三年脫困告一段落,特別是《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出爐決定讓市場完成基本要素的配置。管理層開始意識到:中國股市除了圈錢,還可以發揮更為重要的其他作用,比如優化資源配置、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完善公司治理結構等等。無論哪一種,在國有股不流通的背景下,都只是空話。這時候,股權分置改革的問題,就被提上了議事日程。

市場是冰冷而現實的,當它意識到天量存量股票將蜂擁而至的時候,第一反應是下跌。老國九條2004年1月底出爐,出爐前市場正處於五朵金花引領的持續上漲中,文件出爐後當週,上證指數見頂,邁開步伐連跌一整年,直至跌破1000點整數關口。證券市場進入寒冬,證券公司徘徊在破產邊緣,全行業虧損嚴重。

那時候,我正在國泰君安研究所實習,午餐期間聽到一則笑話:

甲:聽說你老公在證券公司上班?

乙:你老公才證券公司呢,你全家都在證券公司!

但是,再難,再苦,我們終於還是走過來了,股權分置改革用大規模送股的方式,實現了各方利益的一致化。資本市場也在經濟週期上行的推動下,出現一輪史無前例的大牛市。

你看,這就是歷史,無論《通知》還是《老國九條》都創造了歷史,在中國資本市場上書寫下濃墨重彩的一頁。那麼,這一次,《新國九條》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需要想明白為啥會有新國九條?

《國務院關於進一步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4〕17號,簡稱「新國九條」)給出的標準答案是:

「進一步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對於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拓寬企業和居民投融資渠道、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這段話和浩如煙海的八股文一樣,看上去每句話都清楚,連起來頓時云裡霧裡。

如何才能準確理解呢?

把時間切回到十年前,回到《老國九條》上,如果僅僅看開篇的宗旨、目標什麼的,結果估計會一樣暈。但是呢,你繼續往下看,看到引入更多資金以及股權分置改革這一步,估計馬上就能明白過來促進資本市場穩定發展的真實內涵。

這一次,也不例外。跟股市有關的乾貨就在以下幾點:

1、積極穩妥推進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

2、加快多層次股權市場建設;

3、提高上市公司質量;

4、鼓勵市場化併購重組;

5、完善退市制度;

6、培育私募市場;

以上六點,看上去雜亂無章,綜合起來其實就是一句話: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

應該說,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這句話,放在任何時候都完全正確,這是一個長期的任務。但問題是,國務院為何選擇現在這麼一個時點丟出《新國九條》?

因為,局勢發展到今天,發展實體經濟有一個需求已經刻不容緩:加大股權融資比例。

中國經濟想維持一個較快的發展速度(7%以上,這是十八大交給本屆董事會的歷史任務),就必須體現在某幾個部門可持續加槓桿上。很快麻煩出現了,在地方政府債務泡沫、房地產泡沫以及部分製造業行業產能過剩泡沫共同構成了「泡沫三劍客」。金融部門槓桿率看起來已經到了很難承受新一輪大幅上行的地步:180%!

金融體系槓桿率
查看原图
資料來源:Wind, 華泰證券研究所

怎麼辦?既然債權融資看起來路正越走越窄,至少在完成地方債務風險治理(大規模的債務置換,就是用長久期低利率地方債置換現在3-5年的短久期高利率債務)前,必須大幅拓展股權融資。一個很淺顯的道理是,債券融資必須還本還息,而股權融資則不必。在全社會債務問題凸顯的時候,你又想維持一個較高的經濟增速,唯一出路就是大規模增加股權融資的比例。但是,這件事可不容易。以2013年為例,股權融資募集總資金僅為4016億元,債券融資90274億元,貸款融資126292億元,股權融資佔比僅為1.8%。說句不好聽的話,有他不多,沒他不少。哪天資本市場完全喪失融資功能,至少大家日子照過不誤。

無論註冊制還是發展多層次的資本市場,目的都是一樣的:大幅提高股權融資規模。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你要提高股權融資比例,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恢復連續的融資功能,以往在審核制下,從資本市場融多少錢,表面上看證監會說了算,你把這些年數據翻出來仔細看看,發現居然是市場說了算。下跌到一定程度,資本市場的融資功能就會被人為關閉。所以呢,你會發現,中國股市的IPO融資能力是時斷時續的。進入註冊制後,反正都是市場說了算,你就是再差的市況,只要公司質地足夠好,都不愁找到買家。中國市況差的時候,只要你敢發行,股民就敢罵你圈錢。香港市場無論牛熊天天IPO,有聽見股民出來罵人的麼?

如果嫌上證、深圳兩個交易所規模有限,那就再增加一個新三板,甚至把區域性股權市場也搞起來,目的就一個:大家別光想著去借錢,多考慮考慮資本市場吧。

無論註冊制還是多層次市場建設,都僅僅提供了一種可能性。你真想讓大家都跑過來搞股權融資,就得讓市場活躍起來,就得讓資本市場有利可圖。一潭死水是沒有出路的,所以呢,需要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增加吸引力。需要鼓勵市場化的併購重組來豐富市場的賺錢效應和模式,別小看市場化的併購重組,只要能賺錢,一定可以吸引一大批新增資金入市。完善退市制度是為了完成優勝劣汰,真正提高存量上市公司質量。

最後,發展機構投資者已經喊了N年。什麼公募基金、保險資金,能打主意的都打完一個遍,還剩一個:私募基金。這次政策明確提出培育私募市場,無非是希望拓展需求對沖供給增加而已。

你看,這麼一番梳理下來,新國九條中跟股市相關的政策是不是已經變得異常明朗?

在過去幾十年的時間裡,管理層從來沒有一刻,像現在這樣,如此渴望大幅提升股權融資的規模。在過去幾十年的時間裡,管理層從來沒有一刻,像現在這樣,如此決絕地要無視市場情緒重啟IPO。這,才是新國九條最核心的內容。

大膽預測,從現在開始,中國資本市場將出現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WINTER IS COMING !從現在開始到明年某一時刻,無視市場漲跌,以破釜沉舟之勢消化審核制下存量的幾百家企業。資本市場將迎來及其難熬的時刻:一方面經受當期供給大幅增加的煎熬,做好每個交易日1-2家IPO的準備。另一方面經受遠期預期供給大幅增加的煎熬,隨著註冊制臨近,大家對後面潛在天量供給的擔憂會日甚一日。

第二階段,SPRING IS COMING !明年某一時刻開始,正式進入註冊制,我相信,真的到那一天,市場反而會企穩,甚至逐漸逐漸好起來(參考04-05年股權分置改革)。此前的市場下跌,也會倒逼出一些列政策利好。

第三階段,SUMMER IS COMING !股權融資規模大幅提升推動經濟上行,配合中國經濟中週期見底,資本市場出現真正意義上的一輪牛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911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