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警惕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未來十大趨勢預測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498

警惕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未來十大趨勢預測
作者:黃劍輝 張茉楠


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已經過去6年多時間,全球經濟正在步入曲折性與脆弱性並舉的複蘇軌道。從未來5到10年,甚至更長時期趨勢來看,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和複雜性日益上升,將出現諸多新的結構性變化和革命性變化。

第一大趨勢是,全球經濟仍難完全走出危機陰影,已由國際金融危機前的快速發展期進入深度結構調整期。全球經濟複蘇步伐低於預期,產出缺口依然保持高位,一些國家仍然在消化包括高負債、高失業率在內的金融危機的後續影響。同時,由於勞動力人口老齡化、勞動生產率增長緩慢導致全球經濟潛在增速下降,投資率下降及實際利率下降,大多數經濟體仍需將“保增長”作為首要任務。全球貿易增長則更為緩慢。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發布的全球貿易增長最新預測,2014年和2015年全球貿易額增長預期分別下調為3.1%和4%,遠遠低於2008年金融危機前10年平均貿易年增長率6.7%的水平。近期,IMF將2015年至2016 年的全球增長率預期分別下調為3.5%和3.7%。

第二大趨勢是,目前全球實際利率仍處於較低水平,但未來全球廉價資本融資時代可能將趨於結束。目前美國等發達經濟體經濟依然疲軟,高負債居民信貸需求低迷,央行普遍執行刺激性貨幣政策。IMF在最新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對主要工業國家實際利率水平趨勢進行了考察,得到類似結論。然而,廉價資本的時代可能即將結束。事實上,一直以來,新興經濟體的“儲蓄過剩”不僅為美國提供了大量的融資資源,也大大壓低了美國的長期利率水平。但是現在這種格局正在發生改變。以往經濟全球化中的過度消費、過度借貸、過度福利、過度出口的失衡關系正在被打破。一方面,受消費需求收縮,信貸規模萎縮、債務重組以及“再工業化”的推動,發達經濟體貿易赤字有望減少。與此同時,外部需求疲軟,貿易匯率風險、激生貿易保護主義擡頭也降低了新興經濟體的貿易盈余水平,全球貿易收支開始趨於平衡;另一方面,投資回報率、儲蓄和投資組合、風險偏好水平等因素的趨勢性改變,也將影響全球資金流向,特別是隨著美聯儲將進入加息進程,這種局面將推動全球長期實際利率上升。


第三大趨勢是,主要國家主權債務壓力較大,“去杠桿化、去債務化、去福利化”進程還要持續數年。全球債務水平處於持續上升之中。國際清算銀行數據顯示,2007年年中、金融危機前全球債務總規模僅為70萬億美元;但截至2013年年底,這一規模就已攀升至100萬億美元,漲幅逾42%,全球債務負擔占國民收入比例升至212%,其中政府及其相關平臺已成最大債券發行者。同時,截至2013年6月,公共債務有價債券所占份額增至43萬億美元,相較2007年同期增長80%。除發達經濟體之外,新興市場在金融危機後通過各種刺激政策推動經濟,信貸的大幅投放帶動了投資增速,相伴隨的是私人部門債務大幅增加。許多國家必然要經歷財政緊縮的過程,將公共債務降低到可持續水平,公司和家庭部門必須提高儲蓄、降低負債,修補資產負債表,這個過程仍將持續數年,這些均將對經濟增長動力形成負面影響,抑制總需求的增加。

第四大趨勢是,美國從寬松周期轉向緊縮周期,恐引發全球金融格局大分化和主權貨幣洗牌。美元主導全球經濟金融周期,美元周期的轉變是認識全球經濟金融體系的前提。美聯儲退出QE,這是美聯儲從過去10年的量化寬松周期轉向緊縮周期的開始。在這個過程中,美元、美債再次成為全球資本的“避風港”和“安全資產”,特別是如果參考美國貨幣政策周期與美元周期的關系,美元強勢周期可能會持續4到5年左右,美元在相當長時期內還是全球追逐的安全資產,增強全球特別是新興市場溢出風險。當前新興經濟體企業外債高達2.6萬億美元,其中3/4以美元計價。2014年年中,跨國銀行向新興經濟體發放的跨境貸款高達3.1萬億美元,其中主要是美元貸款。目前,美聯儲結束量寬和美元升值已使新興經濟體企業償還美元債務的成本開始走高,資金鏈斷裂甚至破產風險上升,並可能傳導至本國經濟金融體系。此外,美元升值也將導致其他非美系貨幣、新興經濟體貨幣出現一輪貶值潮,未來幾年全球主權貨幣將面臨新一輪洗牌過程。

第五大趨勢是,大宗商品繁榮周期結束,全球價格總水平趨於下降,面臨通貨緊縮壓力。首先,大宗商品繁榮周期趨於結束而引發價格危機。從價格傳導鏈條看,2014年以來,由於供過於求拖累價格,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下跌5%左右,這也是2011年大宗商品價格達到峰值後連續第三年出現下滑。特別是在全球能源供應過剩和“三國殺”式國際博弈中,國際油價更是自由落體式的下落,較6月高位跌幅48%,創5年來新低,而下跌勢頭2015年將延續。其次,全球需求結構變化導致供需出現缺口。2008年次貸危機、歐債危機以來,全球需求動能和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增量需求從美歐主導開始轉變。隨著近幾年中國啟動去杠桿化和去產能化進程,增量需求大大放緩,產出缺口開始加大,全球有限的市場資源成為各國的競爭焦點直接導致了全球價格總水平的下降。

再者,強勢美元回歸引發全球“輸入型通縮”壓力。美國貨幣政策回歸正常的過程中,美元升值效應將通過 “進口-購進價格-PPI-CPI”的渠道影響價格總水平,從而可能會加劇未來一段時間的通縮壓力。而另一方面,美元升值將加劇新興經濟體外債壓力。還有,全球主要經濟體處於勞動人口周期變化的拐點。人口結構變化以及老齡化趨勢直接導致儲蓄與消費結構變化,消費增長趨於停滯或放緩,這是導致供給失衡,以及產能過剩,並進一步引發價格總水平下滑的重要因素。

筆者認為,2015年至2018年全球層面通脹率仍將維持在低位,全球平均通脹率約為3.0%至3.5%左右,發達經濟體因為需求不足而導致其主要通貨膨脹率仍然低於2%的長期目標,其未來5年的通脹預期也只是逐漸接近2%。

第六大趨勢是,國際貿易“規則之爭”已超越 “市場之爭”,成為新一輪全球化博弈角力點。一是區域自貿協定競爭趨於激烈,美國等發達國家通過主導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議(TPP)、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關系協議(TTIP)、諸(多)邊服務業協議(TISA)等貿易投資協定談判,力圖推行代表發達國家利益的高標準的貿易投資規則。二是貿易與投資日趨融合發展。新規則體系強調貨物貿易、投資和服務規則的整合。在投資領域,強化對投資者利益的保護;在服務貿易領域,采用負面清單方式,建立全面的、高標準的服務貿易自由化。三是服務貿易成為國際貿易主流。全球服務的可貿易化已經開始改變整個貿易的深層結構。當前,國際服務貿易日趨知識化、技術化和資本化,世界服務貿易的部門結構已從以自然資源或勞動密集型的傳統服務行業(如旅遊、銷售服務等)為主逐步轉向以資本密集型的服務行業(如運輸、電訊、金融等)和知識技術密集型的服務行業(如專業服務、計算機軟件、數據處理等)為主。

第七大趨勢是,全球跨境投資總體趨緩,中國“走出去”步伐加快將成全球主要資本輸出國。鑒於主要經濟體增長的不均衡性、脆弱性、不確定性,以及美國及其他一些大國貨幣政策分化,也可能帶來新的風險,影響全球FDI的流向。2013年年底公布的跨境並購及綠地投資項目均表明,總體而言,全球FDI短期內不會出現強勁增長。但中國可能是一個特例,未來幾年中國正面臨從“商品輸出”到“資本輸出”的新階段,通過深化“一帶一路”戰略帶動資源配置的全球化拓展。同時,加快與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簽訂雙邊或區域投資協定,拓展中國海外經濟利益。目前“一帶一路”國家占中國對外投資的比重只有13%,據測算,中國在“一帶一路”國家未來十年總投資規模有望達到1.6萬億美元,未來25年內有望達到3.5萬億美元,占對外投資比重達70%。

第八大趨勢是,再工業化與新技術革命步入孕育期,將導致全球產業格局重組和重構。未來十年以美歐為代表的發達國家正在啟動“再工業化”周期,“再工業化”的本質是產業升級和“歸核化”(即向設計、研發、標準等價值鏈高端擡升)。一方面,寬帶、智能網絡將繼續快速發展,超級計算、虛擬現實、網絡制造、網絡增值服務等產業快速興起。另一方面,集成電路將逐步進入“後摩爾時代”,計算機將逐步進入“後PC時代”;“Wintel”(Windows + Intel)平臺正在瓦解,多開放平臺將會形成,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的興起也是信息技術應用模式的一場變革。受此影響,“工業4.0”和產業物聯網將對全球產業格局產生重大顛覆性重構。

第九大趨勢是,全球資源能源面臨新供給沖擊,初級礦產資源和基礎大宗商品需求將日趨下降。首先,結構因素持續影響全球資源能源需求變化。發達國家消費萎縮、人口老齡化趨勢不會改變,對資源能源的需求量和人均消耗量將趨勢性下降。2014年1月中旬,BP公司發布了《2035世界能源展望》。《展望》預計,從2012年到2035年,全球能源消費將增長41%,年均增長1.5%。增速將從2005年至2015年的2.2%降至2015年至2025年的1.7%,再之後十年降至僅有1.1%。其次,全球資源能源格局面臨“新供給沖擊”。能源效率的提高、頁巖氣革命、新能源等替代能源的開發以及環境標準的提升,將大大改變全球資源能源的供給結構。全球產業結構趨向低碳化,以新能源、環保、高附加值制造業、生產服務性制造業以及能夠提高能源效率的高技術產業為代表的低碳經濟將成為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的主要推動力,初級礦產資源、基礎大宗商品,以及化石能源需求會趨於減少。再者,資源能源消費重心“由西向東”轉移。隨著全球經濟增長重心“由西向東”轉移,全球資源能源消費重心也隨之轉移。以能源需求為例,根據BP《Energy Outlook2030》預測,未來20年發展中國家將以更加迅猛的勢頭加速發展,2030年發展中國家人口、GDP總量和一次能源消費總量占全球的份額將分別達到87%、60%和70%,屆時全球人口增長總量的95%、GDP增量的70%、能源消費總量的93%將來自於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中國、印度、巴西等新興發展大國,對全球經濟和能源消費增長將起到顯著推動作用。

第十大趨勢是,未來全球財富繼續增長,但須高度警惕全球財富分配失衡加劇風險。根據瑞信發布的《全球財富報告2013》,當前,美國、中國和德國是全球財富的三大增長來源。全球財富未來5年預計將上升39%,到2018年達334萬億美元,年增長率為6.7%。預測期內全球財富將增長93萬億美元,其中新興市場占29%,中國占近50%。報告也預測,2000年以來,中國國民財富每年都增長13.3%,並有可能在未來5年依然以10.1%的幅度快速增長。未來5年,中國人均財富將從現在的1.21萬美元提升至3.44萬美元,幾近翻三番,這意味著到2018年,將有超過211萬中國人擁有百萬美元財產,達到美國上世紀90年代水平。然而,未來十年全球仍需高度警惕由於社會分配不公、資源配置和財富分配失衡,以及新技術,貨幣超發、貶值致財富隱形再分配所導致的日益惡化的貧富差距風險。



來源:華夏時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3893

警惕,“C輪死”!——《創業家》三月刊封面網絡首發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310/149314.html

黑馬說

剛過完正月十五,就說這麽個話題似乎有點不太吉利,但“吉利”能當車開卻不能當飯吃。十五一過,投資人如同商量好了似的集體到民政局改名叫“理性”,所以今天準備出來融資的創業者——尤其是那些處在B輪和C輪之間的創業者——需要清醒地意識到:羊年來了,天在變。

2014年拿到A輪融資的公司有八百多家,拿到B輪融資的有兩百多家,這一千多家企業中會有很大一個比例需要在2015年去拿C輪。假設2015年還是只有不到100家拿到C輪,這意味著90%的創業者可能需要直面“C輪死”的可能。

為什麽會這樣?又如何能避免C輪死?易凱資本創始人王冉與大家分享自己的經驗。《創業家》3月刊封面,也將以警惕“C輪死”為話題開篇,奉上相關案例和榜單,敬請期待!

文 | 易凱資本有限公司創始人 王冉
編輯 | 王瑞

 

90%的創業者難過C輪關

 

過去兩年,隨著無線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普及,中國很多效率低下的傳統產業開始被顛覆和重構。新一代的互聯網公司終於可以不再依靠中國互聯網人口增長的紅利,而是直接觸碰和蠶食那些動輒都是數百、數千甚至上萬億的傳統行業的奶酪。在O2O、產業鏈電商、互聯網金融、互聯網醫療、智能硬件等多個領域,中國的創業者們迎來了一波前所未有的巨浪型機會。

 

在過去的十五年里,以BAT+新浪網易搜狐為代表的第一代互聯網公司、以京東、58為代表的第二代互聯網公司以及以小米、滴滴為代表的第三代互聯網公司已經系統地為市場培養了一批具備較高起點的創業者。他們與這一波巨浪型的創業機會一拍即合,幹柴烈火,熊熊燃燒。

 

與此同時,資本界也在給力地扮演著推波助瀾的角色。大量之前在一級市場投資、二級市場獲利的資金被回吐到創業投資市場,加上已經完成原始資本積累的很多上市公司創始人和高管,導致天使和VC基金在2014年募資異常容易。關於2014年中國VC的募資金額,CV的統計是127億美元,同比增長170%;清科的統計是190億美元,同比增長175%;兩家機構統計雖然總金額相差較大但增長率大致相同。這樣一個環境也促使張震、曹毅們揭竿而起,他們只用很短的時間就捅破了年輕合夥人單幹融不到錢的那層窗戶紙,一批由70後、80後、甚至90後領軍的VC基金應運而生。(如果再往前追溯,經緯的張穎應該是更早的VC起義者,只不過那個時候這樣的事件還鳳毛麟角,沒有形成燎原之勢。)

 

由於創始人的經歷和背景,新生代VC基本都是投天使和A輪,頂多投到B輪。市場中的老牌VC也在感嘆B輪以後的項目越來越貴,創業公司還沒大到不可倒,已經貴到沒法聊,因此也在紛紛往早期戰場轉移。

 

除了這些傳統的天使和VC基金,很多其他早期項目的掘金者也紛至沓來BAT小米們來了,京東58們來了,萬達複星們來了,A股大佬們來了,中概股創始人們也來了。它們像除夕夜朋友圈發紅包一樣任性地往早期創業者身上撒錢。

 

於是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個情景,但凡事兒大致靠譜,人基本靠譜,投資人給錢的時候眼睛幾乎半睜半閉,創業者拿錢的時候手幾乎插在兜里。

 

根據IT桔子的統計,2014年拿到天使輪投資的公司達到812家,拿到A輪的達到846家,拿到B輪的也有225家。這些還是報出來的。根據我們的觀察,過去一年里實際拿到天使輪、A輪和B輪的公司很可能要遠遠高於上面這些數字。

 

但問題也來了。天使拿完,A輪拿完,B輪拿完,接下來C輪怎麽辦?

 

由於不同公司所處行業、發展速度、融資節奏不盡相同,因此有些人的C輪從規模上可能相當於另一些人的B輪或者D輪。本文中所說的C輪,基本是指那些尚未形成規模收入或被證明的商業模式、前一輪投後估值在3000萬到1億美元之間、希望在前一輪結束後的3-9個月內再融3000萬到2億美元並使投前估值達到3-10億美元的這一輪。

 

2014年和2015年初,我們看到投早期(天使、A輪和部分B輪)的投資人和投晚期(部分D輪、E輪和F輪)的投資人都很活躍,而在中期(部分B輪、C輪和部分D輪)這個階段,投資人正在表現出越來越多的謹慎。根據IT桔子的統計,2014年完成C輪融資的只有82家。

 

即便按照前面提到的比較保守的數字,2014年拿到A輪融資的公司有八百多家,拿到B輪融資的有兩百多家,由於高速發展的新興行業里融資輪次間隔正在急劇縮短,很多創業公司A輪和C輪之間相隔只有一年,因此這一千多家企業中會有很大一個比例需要在2015年去拿C輪。再加上2014年之前融完B輪的那些公司,需要在2015年拿到C輪的公司只會比一千多不會比一千少。假設2015年還是只有不到100家拿到C輪,這意味著90%的創業者可能需要直面“C輪死”的可能。

 

什麽會是這樣?

 

首先,估值一旦超出一億美元,其實已經超出了大多數VC的舒適射程。最終在資本市場上市值真正超過10億美元的公司並不是很多,一億美元以上的估值會讓很多VC感覺到投資升值的天花板在快速逼近。而在很多新興領域,這個階段的融資企業大多尚未形成可證明的商業模式或者足夠清晰的領先格局,因此也很難真正進入多數PE的舒適射程。

 

能在這個多少有些尷尬的階段快速出手的財務投資人並不多。最常被提及和想到的無外乎幾家對沖基金和特殊類別機構(如老虎、蔻圖、高瓴、DST、日本軟銀等)和幾家有中期互聯網項目投資能力的PE基金(如華平、泛大西洋、中信產業、新天域等),外加個別有中期投資能力的VC(如紅杉、IDG、H Capital、蘭馨亞洲、今日資本等)。其中,創業者最想要的投資人往往是相對而言對估值不那麽敏感、願意重註賭贏家的第一類投資人。

 

這類投資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錢多人少,基本上是一個人盯著“整只雞”,千里走單騎。雖然這些人都是超級能人,也很會利用外部機構來幫助他們提升帶寬,但他們一天也只有24小時。因此,雖然他們可能會同時看很多項目,但真正進入操作階段的項目在任何一個兩三個月的周期里通常不會超過兩個。即便是華平、中信產業這樣的PE機構,真正能看中期互聯網項目的人也不多,再考慮內部資金投向要求、人員流動、基金周期等因素,一年下來平均在互聯網領域也就是一兩單、頂多三五單的樣子。

 

羊年伊始,我們看到一些傳統上以投C輪D輪為主的公司明顯的重心前移開始往B輪走。他們寧肯在B輪在正常應該6000萬美元估值的公司面前手一抖給出8000萬的價格,也不願意貿然對著本應兩億美元估值的公司冒出五億美元估值的傻氣。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更加深刻的變化正在影響著今天C輪門檻前的創業者。

 

Paypal的聯合創始人之一Peter Thiel在他著名的《0到1》這本書里提出早期投資人選擇項目的標準應該是“一個項目可以賺回整個基金”。前不久TechCrunch作者Danny Crichton發表的一篇文章與此暗合,他認為整個VC行業投資回報的來源正在向少數公司集中,因此唯一正確的投資策略就是不計代價地投入那些有機會讓投資人獲得超級回報的公司,並且忽略那些只能讓投資人賺到中等回報的公司。基於這個邏輯,VC們為了能夠投入這些少數的贏家,會願意透支12個月、甚至24-36個月的價格,所以市場上會接二連三地出現令人瞠目的估值。作者把這種估值透支現象稱為“融資加速”。

 

那些被透支了的估值稱為創業者的興奮劑,為他們打開了價值幻想的空間。問題是,“能夠幫助VC賺回整個基金”的項目註定是極少數的特例。一方面VC向少數贏家聚焦,另一方面大多數創業者又被別人的高估值過早地吊起了胃口把自己高高懸在空中。幾乎百分之八十的創業者都會覺得自己應該成為那些特例,只有投資人心里清楚特例通常意味著不超過千分之一的可能。無論在美國還是在中國,推動少數特例公司“融資加速”的力量也在推動著更多的非特例公司“死亡加速”。

 

業公司最有可能因為哪些原因面臨“C輪死”?

 

1.今天所在的本源市場不夠大

 

所謂本源市場,指的是你今天正在聚焦並試圖重塑的細分行業市場,而不是理論上你未來做大了成了平臺後可以延展到的所有相關或相鄰領域之和。

 

如果你今天要想拿到3到10億美元的估值,投資人至少需要能看到你有機會在三、四年後長成一家30億到100億美元市值的公司。除非行業集中度非常高(如搜索市場中的百度),否則30億美元市值的公司通常需要一個1000億人民幣以上的目標市場規模來支撐,而100億美元市值的公司很可能需要一個萬億級的目標市場。

 

對於前面提到的那些對沖和PE基金來說,只有目標公司的本源市場能夠達到兩三千億的市場規模,他們才比較有可能興奮起來。別忘了,他們錢多人少,因此必須找足夠大的機會。因此就C輪融資而言,如果你聚焦的本源市場在可預見的未來(說白了就是三到四年後IPO的時候)潛在規模沒有一兩千億,那麽你需要給自己插上第一枚用來預警的小紅旗。

 

2.站在錯誤的坡上

 

幾乎每大幾千億、上萬億的市場都有多個切入的角度,有人從南坡出發,有人從北坡上路。以現在很熱的O2O為例,在房產市場,你可以從買房入手也可以從租房入手;在家庭服務市場,你可以從洗衣入手也可以從家政入手還可以從社區電商入手;在汽車後市場,你可以從洗車入手也可以從維修入手還可以從二手車交易入手。

 

但不是所有的坡都有同樣的機會。雖然總有例外,但一般來說——

 

——高頻打低頻比低頻打高頻更有機會;

 

——剛需打非剛需比非剛需打剛需更有機會;

 

——不受制於稀缺資源的打受制於稀缺資源的比受制於稀缺資源的打不受制於稀缺資源的更有機會;

 

——平臺效應強的打平臺效應弱的比平臺效應弱的打平臺效應強的更有機會;

 

——經濟模型好的打經濟模型差的比經濟模型差的打經濟模型好的更有機會。

 

因此,無論市場有多大,如果別人的坡比你的坡好,那麽你需要給自己插上第二枚用來預警的小紅旗。

 

3.在自己的坡上不是第一第二且與第一第二差距較大

 

很多市場都會有老三老四存活的空間,但不是所有的老三老四都有機會拿到C輪。那些投C輪的基金雖然也在意性價比,但總體來說他們更在意最終這家公司有沒有機會做到足夠大並領跑行業。

 

在大多數規模效應和網絡效應明顯的細分市場中,老二如果想從一線基金那里拿到C輪融資,除了本源市場必須足夠大以外,還需要同時具備另外兩個前提條件:第一,與第一名的市場份額差距不能過大,最好50%以內;第二,如果第一名已經被BAT之一投資,自己身後最好也有BAT中的另一家做後盾。老三如果想拿到C輪融資,則這兩個條件改為:與第二名差距在20%以內;前兩名沒有都被BAT投資。

 

以打車軟件市場為例,快的作為市場老二正是因為前面提到的三個條件都具備了,才拿到了老虎的C輪和軟銀的D輪,也才有了春節前的驚天合並。而當時在北京紅極一時的搖搖由於沒有具備另外那兩個條件,所以黯然離場。(《創業家》雜誌3月刊中會有關於搖搖的專題報道)(易到不能算第三,因為嚴格來講它所在的商務車市場和滴滴快的當時所在的打車市場是出行這個大市場的南坡北坡,只不過現在看起來北坡這條路徑比南坡更容易登頂。)

 

總結一下:在規模效應和網絡效應明顯的市場中,如果你在融C輪的時候不是市場第一或者第二且與它們差距較大,你需要給自己插上第三枚用來預警的小紅旗。

 

4.估值增長曲線過於陡峭,“VM”指數高於0.5

 

首先,讓我告訴各位一個秘密——與傳統行業中那些擁有可預測現金流的企業不同,新興熱點領域中那些“飛在天上的豬”,沒有人真正知道它們到底該值多少錢。投行不知道,投資人同樣也不知道,都是憑感覺。一些所謂的可比交易,往往並不可比;更重要的是,那些所謂可比交易的估值本身可能就是錯的——很多新興領域的所謂估值標桿本質上都是一兩個“區間外投資人”(願意給出大多數投資人不願意給出的估值的投資人)留下的手筆,還沒來的及被證明對與錯。投資人能做的僅僅是想清楚目標公司是不是必須拿下,如果是就盡可能依靠執行速度、個人魅力、增值服務等因素在叫賣價的基礎上打個折,有時候甚至連折都不打只要能被選中就行;融資企業能做的是盡可能把融資前三個月和融資期間的業務曲線(其實這個階段主要就是用戶曲線)做漂亮讓自己有叫出高價的資本;投行能做的是盡可能通過制造買方競爭為融資方創造有利的供需態勢和交易氛圍。這就是估值。

 

在這個前提下,C輪融資中對估值影響最大的因素其實就是三個:

1、競品同輪融資的真實估值(如果是競品搶先做完)。註意,競品對外吹牛不上稅的PR估值不算,是真實的白紙黑字的估值。投資圈很小,真實的估值基本藏不住。

2、相對於競品的運營能力和市場地位。

3、前一輪融資的估值、融資額和交割時間。如果競品先融了,則(1)和(2)比較重要;如果是自己先融,則(3)比較重要。

 

接下來重點說(3)。各種道理可以講到天上,各種方法論也可以噴得開出花來,但最終投資人往往有一道心理底線需要堅守。這條線說通俗點就是投資人心中的“傻叉警戒線”——交易估值一旦超過了這條線,投資人就容易開始懷疑自己會不會淪為行業的笑柄。

 

為了講明白這件事,我們需要臨時發明一個概念:VM指數,V是估值,M是月數。VM指數指的是本輪融資與前一輪融資的估值差異倍數(本輪投前估值/前輪投後估值)除以兩輪之間間隔月數(本輪預計簽約月與前輪交割月之間的日歷月數),譬如:如果本輪投前估值是上輪投後估值的3倍,兩輪的時間間隔是3個月,則VM指數就是1;如果估值還是3倍兩輪間隔是6個月,則VM指數就是0.5。

 

以公認的估值飆升最快的小米公司為例,它的A輪和B輪之間只間隔了兩個月,估值卻漲了4倍多(因為小米1的推出空前成功),VM指數高達2.1,10個月後C輪的VM指數降到了0.4,12個月後D輪VM指數降到了0.2,16個月後E輪(就是最近450億美元)的VM指數回升到了0.3左右。

 

即便對於熱點行業中風口上的豬們來說,C輪的VM指數通常不應該超過0.5。也就是說如果你的B輪投後估值為5000萬美元,那麽C輪如果在6個月後融投前估值原則上不應超過1.5億美元;如果是在12個月後融,投前估值原則上不應超過3億美元。

 

當然這不是絕對的,根據實際情況可以有一些上下浮動。譬如,如果融資企業在兩輪之間真有特別爆炸式的增長或者嚴重影響企業未來預期的標誌事件,VM指數超過0.5是可能的。再譬如,如果B的投後估值只有兩三千萬美元,C輪的VM指數超過0.5也是可能的。還譬如,如果B輪和C輪間隔超過12個月,除非你在這段時間里始終保持年化400%以上的增長,否則VM指數應該低於0.5。

 

在今天的市場環境下,VM指數原則上不應超過0.5。一旦超過,投資人就會自我懷疑起來。這時候即便他們對項目不願輕易割舍,也會猶豫不決;他們很可能會想辦法拖延交割時間以便能多看一兩個月的數據,同時在其它條款上盡可能找補回一些心理平衡。

 

所以,如果你不是全銀河系里最靚麗的那幾顆星,而C輪的VM指數又顯著高於0.5,那麽你需要給自己插上第四枚用來警醒的小紅旗。

 

如果以上四枚小紅旗中你只插上了一枚,或許還不用過分緊張。但如果四枚中你占了三枚甚至四枚都集全了,那麽請做好準備--C輪有可能會成為你的鬼門關。

 

何避免“C輪死”?

 

 

1.對估值保持一定的彈性,避免被別人的虛假估值誤導

 

現在中國創業者群體里有一種非常不好的風氣,就是虛報融資額和估值,有的乘2乘3,有的故意混淆人民幣和美元,最極端的甚至報出的融資額比自己的估值還高。當然,這些人通常也不會明目張膽地開新聞發布會報假估值,而是通過各種公關大號小號來進行傳播,自己不置可否,用別人的嘴幫助自己誤導市場。

 

我去年年底在黑馬大會上曾經專門提出“建立誠信中國,從自己做起。(《創業家》3月15日將推出打擊虛假融資額的具體報道)我們可以選擇不公布融資額和估值,但如果要公布的話,讓我們公布真實的數字”。最近徐小平老師也利用微博提出了“大家一起消除虛報投資額現象”的倡議。

 

對於出來融資的創業者來說,最壞的情形就是被市場上誤傳的錯誤的融資額和估值所誤導,別人倆嘴皮一吧嗒,自己掛在了天上。而這很可能正是錯誤信息的始作俑者所希望看到的。創始人很自然會傾向於高估自己企業的價值,因此也會很願意半推半就相信別人報出的被誇大了的數字,以為借此可以為自己爭取到更多的利益。但這樣的心態反而會害了自己,因為沒有哪個投資人會把市場上傳播的虛假估值作為自己估值的參照。

 

正確的做法是充分利用自己現有投資人和財務顧問的網絡去盡可能了解競爭對手真實的估值和融資額。世上沒有不透風的墻,加上中國很多專業人士在保密性方面的職業操守普遍存在問題,因此打探出真實的情況沒有想象的那麽難。即便無法了解競品真實的估值情況,也可以和自己的財務顧問一起基於不同維度的考量建立起一個相對合理、有一定支撐的估值區間。最重要的是,創業者要對估值區間保持一定的彈性,如果市場反響沒有預期的熱烈要隨時做好調整估值的準備。只有做成的買賣才是買賣,只有被買單了的估值才有意義。

 

2.確定性比估值重要,時間為上,給確定性和時間足夠的折扣

 

在C輪階段,從優先級上排在第一位的應該不是估值,而是確定性,而與確定性對應的就是時間。一個融資交易只有交割了,才算真正完成。因此,誰可以最快簽約並交割,誰就可以給融資公司最多的確定性。

 

對投資人來說,如果要能比較快地完成交易,需要具備兩個前提:首先,投資人對行業有理解——估值都好幾億美元了,沒有哪個機構投資人會在還沒有完全理解行業的情況下貿然寫支票。因此,對於那些聊過一次發現對方不太懂行業的投資人,不要浪費太多的時間。第二,投資人可以本地決策,並且最好一兩個人就基本可以決策或者至少實質性地影響決策。越來越多的中國商業模式正在與美國同行業的模式發生背離,所以如果投委會決策需要拿到遠在矽谷、紐約或者倫敦、巴黎合夥人的投票,不確定性就會大幅提高。

 

而對於那些對行業擁有比較深的理解、能快速決策、與團隊也有化學反應的投資人,給予一定的折扣以推動他們盡快下決心是非常值得的。一個細分市場里誰先把C輪融資完成,誰就可以率先把難題扔給自己的競品,同時也離摘取D輪估值更近了一步。

 

3.在現金儲備方面給C輪留出足夠長的時間

 

關於B輪和C輪的時間間隔沒有一定之規,取決於擴張速度、業務發展的關鍵節點、主要競爭對手融資時間等多方面的因素。

 

有一點是必須的,就是要給C輪融資的操作與完成留出足夠長的時間,這一點在2015年尤為重要。

 

只有在不是非融資不可的情況下出去融資,手里才有籌碼。一個正常的融資流程通常需要9-12周的時間。雖然偶爾也會出現二十幾天搞定C輪的情形,但市場上從啟動到交割超過三個月的案例要遠比短於三個月的案例多。這意味著你手里的現金在你啟動C輪融資的時候,按照當前的業務規劃和資金需求,應該至少可以維持公司正常運營一年左右的時間。

 

也就是說,如果在B輪完成後,你手里的現金可以讓你按照你的業務規劃正常運營18個月,那麽理論上你至少可以有6個月專心致誌地聚焦業務發展,然後再考慮C輪融資的事。如果B輪後你手里的現金只夠維持12個月,那麽你最好在三個月內啟動新一輪融資。

 

當然,也會有一些公司上輪的錢還沒有動就開始謀劃下一輪,這通常是出於競爭態勢的考慮,就不在這里討論了。

 

4.盡量不給投資人排他期

 

以我們的經驗,要想保證融資交易能夠在規定時間完成規定動作,一個很重要的原則是盡量不給投資人排他期,誰快跟誰走。哪怕為此付出一些金錢上的代價(譬如為沒有被選中的投資人支付一定的盡調費用),也是值得的。

 

如果非要給投資人排他期,我們寧肯在盡調之後給投資人一段時間(通常不超過10天)的獨家法律文件談判期,也不給投資人獨家盡調(通常3-4周)的排他期。

 

當然,要想做到上面這點,需要比較有利於公司的交易態勢。眾星捧月的時候公司怎麽提條件都說得出口,一棵樹上吊著的時候提什麽條件人家只需說No對話就結束了。現在有關投資人的信息越來越透明,財務顧問靠信息不對稱吃飯的時代早就翻篇了,財務顧問真正的能力在於能否通過營造一個對融資企業盡可能有利的交易態勢為企業提供盡可能大的選擇空間和盡可能強勢的談判地位。

 

5.不用怕站隊,引入戰略投資人不是壞事

 

在全球範圍內,互聯網巨頭在新一代創業公司的融資和發展過程中正在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中國,幾乎所有估值能夠達到10億美元、尚未上市的互聯網公司里,都有BAT的身影。僅騰訊一家,據媒體報道在2014年就至少投資了40家公司,涉及投資額達80億美元。

 

如果你沒有在更早的輪次里引入BATX這四家巨頭或者京東、58、美團、唯品會、攜程這樣的“中頭”,那麽C輪是應該認真考慮引入戰投的時候了。它們能給被投企業帶來的價值除了資金之外還有業務和資源上的幫助與協同。除了這些大家耳熟能詳的中概股之外,很多A股公司也開始密集對新興產業進行投資。

 

創業者們往往對與巨頭站隊這件事心存顧慮,但這真的不是他們在今天這種環境下應該特別考慮的事情。C輪面前,活命重要,媒體上怎麽噴賬戶不會騙人,兩軍相遇兜鼓的勝。況且,繼滴滴快的之後,更多跨BAT的驚天並購正在孕育。爸爸們連孩子們互相睡都不介意了,孩子們就更沒必要擔心拿了哪個爸爸的錢會惹惱別的爸爸。

 

事實是,在絕大多數與互聯網有關的領域,基於中國互聯網的獨特生態,站隊是遲早會發生的事。既然如此,與其晚站隊,不如早站隊,先於競爭對手把最有利於自己未來發展的巨頭引進來。況且,今天的互聯網巨頭和中頭們已經越來越有生態意識和格局觀,知道如何幫忙不添亂。在這方面應該說騰訊3Q大戰後痛定思痛,為行業樹立了一個值得點贊的標桿。三座大山正在變成三座靠山。

 

在某些特殊的情況下,還有可能把引入特別有價值貢獻的策略投資人當做B輪和C輪的跳板。管它叫B+也好,Pre-C也好,叫什麽無所謂,其實質是通過背對背的交易安排利用戰略投資人獨特價值貢獻拉升C輪的價格。這樣即便給戰略投資人的估值打個折,C輪整體的估值還是會得到顯著提升。我們最近在不只一個交易中就采用了這個策略。
 

最後我要說,今天中國的創業者是全世界最令人羨慕的一個群體。他們在創業的路途中會遇到很多坎坷甚至走入絕境,但創業的人生是值得在80歲的時候回憶的人生。祝所有的創業者朋友們羊年好運,面朝大海,每一輪融資都花開。
 



王冉

易凱資本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曾在美國高盛公司和摩根大通任職,2000年回國創立易凱資本。易凱資本是一家領先的中國本土投資銀行,核心業務包括並購重組、私募融資和資產管理服務,在TMT與消費(特別是O2O、互聯網金融、傳媒娛樂等細分市場)以及健康產業擁有豐富的交易經驗。在過去兩年里,易凱資本參與完成了近50個融資和並購交易,涉及總金額超過30億美元。

 

為了激勵作者們寫出更多、更好的文章,您可以長按下面的二維碼給黑馬哥適度打賞,金額有8.8和88元!PS,打賞後留下姓名+微信+聯系方式給後臺,黑馬哥會拉你進VIP群和VVIP群哦!

 

 

本文版權所有,嚴禁轉載,如有疑問請聯系微信heimage0001。

 

 
 
 
如果你對更多創業幹貨感興趣,請加微信heimage0001,註明“姓名+公司名+職位”,否則黑馬哥不會把你拉入創始人雲集的微信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207

人民日報發文警惕金融業過度發展風險:常會導致危機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723

本帖最後由 優格 於 2015-5-28 13:50 編輯

人民日報發文警惕金融業過度發展風險:常會導致危機
作者:
張明


上海陸家嘴金融區。專家指出,如果金融機構的規模在經濟體中比重過大,其引發經濟與金融波動的成本將超過對經濟增長的貢獻。

5月28日,人民日報刊發署名張鳴的文章《警惕金融業過度發展》。文章指出,金融業過度發展帶來的主要風險包括:

首先會導致資產價格泡沫積累,最終使得市場估值上升至實體經濟無法支撐的水平,而資產價格泡沫的破滅通常會導致曠日持久的金融危機與經濟危機。

其次,由於金融監管很難跟上金融業的發展水平,導致金融脆弱性累積,最終可能釀成危機。

第三,如果金融業的發展明顯脫離實體經濟,其融資功能將被削弱,將導致大量流動性在金融系統內空轉,而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卻居高不下,有時甚至出現大量企業“在流動性的海洋中被渴死”的結局。

文章強調,世界經濟依然處於本輪金融周期的下行階段,去杠桿的壓力猶在。如果世界經濟依舊增長乏力,那麽,過去幾年在充沛流動性與強烈的風險偏好下快速上漲的全球股票等資本市場,就可能面臨重要調整,甚至釀成新的危機。讓金融業由過度發展轉變為平衡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全文如下: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近指出,如果銀行與其他金融機構的規模在經濟體中比重過大,金融業引發經濟與金融波動的成本將超過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目前,美國、日本等發達經濟體金融部門的發展已露出過度的跡象。

金融歸根結底是要為實體經濟服務的。從長期看,脫離了實體經濟的金融市場猶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很難真正創造價值。從歷史來看,金融業過度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體現為信貸同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過高或以房價為代表的資產價格過高。事實上,信貸同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和房地產價格,正是目前用來衡量金融周期的主要指標。金融周期的時間一般長達10余年甚至更長,顯然一個完整的金融周期的長度大大超過經濟周期。在金融周期的波峰階段,通常會出現金融業過度發展的狀況。

金融業過度發展帶來的主要風險包括三個方面。

首先它會導致資產價格泡沫積累,最終使得市場估值上升至實體經濟無法支撐的水平,而資產價格泡沫的破滅通常會導致曠日持久的金融危機與經濟危機。上世紀80年代末日本泡沫經濟與本世紀美國次貸危機都是典型的案例。

其次,由於金融監管很難跟上金融業的發展水平,因此,大量的監管不足或監管真空導致金融脆弱性累積,最終可能釀成危機。例如,在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前,證券化產品發展過快,導致對相關風險難以進行準確評估,加上監管又非常寬松,以至於成為危機傳染的渠道,甚至是危機的放大器。

第三,如果金融業的發展明顯脫離實體經濟,其融資功能將被明顯削弱,這將導致大量流動性在金融系統內空轉,而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卻居高不下,有時甚至出現大量企業“在流動性的海洋中被渴死”的結局。

值得註意的是,盡管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與金融業的過度發展密切相關,但金融業的規模或重要性並未因此有明顯下降。相反,隨著發達國家集體實施量化寬松政策,金融業繼續,甚至進一步以超過實體經濟的步伐擴張,這很可能會埋下新一輪金融危機的種子。目前距危機爆發已有7年,但發達經濟體甚至世界經濟的增長速度依然顯著低於危機前,長期停滯成為困擾各國的現實問題。相比之下,全球資產價格在過去7年卻快速上漲。其原因是,量化寬松釋放的流動性並未真正進入實體經濟,而是進入了股票等金融資本市場,從而形成一種正反饋機制。

展望未來,世界經濟依然處於本輪金融周期的下行階段,去杠桿的壓力猶在。如果世界經濟依舊增長乏力,那麽,過去幾年在充沛流動性與強烈的風險偏好下快速上漲的全球股票等資本市場,就可能面臨重要調整,甚至釀成新的危機。讓金融業由過度發展轉變為平衡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來自人民日報;原文標題為《警惕金融業過度發展》)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16億中國人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公司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7225

警惕!全民創業熱潮背後暗藏著三大危險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612/150006.html

黑馬說:創業的饕餮盛宴漸入高潮之際,也正該是冷靜思考創業本質的時候。

當我們在高歌猛進之時,也恰恰是最容易忽視風險、最容易麻痹大意的時候。長江商學院的這篇文章,站在冷靜而理性的角度,闡述了全民創業無法回避的三大問題,如同“盛世危言”警醒創業者:從“創業潮”到“創新潮”,需要的是少一點急功近利,多一些敬畏和智慧。

文 | 長江商學院  廖建文、崔之瑜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移動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讓“彎道超車”的創業商機俯拾即是。在政策的扶持下,全球各地的孵化器、創業園如雨後春筍般湧現。資本市場上,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創業板和新三板更是將創業前景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毫無疑問,今天我們已經開啟了大眾創業的新時代。去年上半年,僅中關村新創辦的科技型企業就已經超過9000家,平均每天誕生49家。這個數字比2013年的6000家高出了1.5倍。用百度創始人李彥宏的話來說,現在有各種各樣的VC在百度大樓旁邊的咖啡館里長期駐紮,天天和百度的員工談,想把他們忽悠出去創業。

然而,全民癲狂的背後往往隱藏著危險。在這場創業者的饕餮盛宴漸入高潮之際,其實也正應該是賓客們坐下來思考創業的本質的時候。如果“大眾創業”不能夠帶來“萬眾創新”,那麽杯光酒影、觥斛交錯的熱鬧過後,或許不過是一場浮華。

全民創業活動中體現出的大眾化、同質化和空心化特征是今天的許多創業公司無法回避的三個問題。
 

大眾化

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將企業家精神定義為五層含義:第一,首創精神;第二,成功欲;第三,甘冒風險、以苦為樂;第四,精明理智;第五,事業心。可以說,“企業家”具有豐富的內涵,對各方面素質和能力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在美國,每年大約只有4-6%的新生創業家。即使是在這個被認為富有創業精神的國度,企業家作為一種職業,也只是少數人的專利。

今天在中國掀起的全民創業浪潮,正在將這項原本專屬於精英的活動全面大眾化。然而,企業家精神的本質決定了它不是一種大眾屬性。激增的創業活動背後如果沒有相應水平的企業家精神作為支撐,就可能是隨時會幻滅的海市蜃樓。

全球觀察創業組織(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GEM)每年都會對各國的創業活動進行監測和調查。根據GEM公布的報告,近年來中國的創業活動覆蓋率連年攀升。2012年,中國18-64歲的人群在新創企業中工作的比例約為13%。這個數字在2013年是14%,在2014年則達到了15.5%。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人群中識別出商業機會的比例並沒有提升,對自身能力抱有信心的比例卻從2012年的38%下降到2014年的33%,有了明顯的下滑。

\
 
創業是企業家在識別商業機會的基礎上,用實際能力將其轉化為商業價值的過程。但是失去了“發現機會”和“把握機會”的能力——這兩個創新活動中最核心的要素作為支持,我們更願意相信近兩年來的創業熱是出於對資本的追逐和潮流的跟風。

另外,創業作為一種成功率極低的高風險活動,本身也不具備大眾化的屬性。根據2013年國家工商總局發布的全國內資企業生存時間分析報告,近五成的企業年齡在5年以下,企業成立後第三年死亡率達到最高,達到9.5%。


\
 
更近的數據也傳遞了相似的信息。第三方網站IT桔子通過公開數據的統計發現:創業項目能夠得到天使輪、A輪、B輪、C輪、D輪投資的比例分別是49.8、50.6、13.4、4.8、1。也就是說,可以進入A輪的50個項目最終只有4.8個能進入C輪,1個能夠進入D輪。鑒於很多早期項目在獲得種子輪或天使輪融資後,出於保密的需要而絕大部分都選擇不對外公開,以及很多早期項目都是由創始團隊自己掏錢啟動的,這部分“隱性天使”並不在媒體的統計範圍內,因此從天使輪到C輪/D輪投資的淘汰率還應該遠遠更高。


\
 
甘於冒險是企業家精神中不可或缺的一條,但絕不是普羅大眾所具有的特質。創業活動的特點幾乎決定了今天的全民創業會變成明天的全民失業。

今天,這麽多人之所以義無反顧地投身於創業大潮,一個重要的原因恐怕是:活躍的資本和扶持政策在短期內大大降低了創業失敗的成本和風險,為創業者們建造了一個安全、舒適的溫室。於是,原本不想創業、不適合創業的人也紛紛加入創業軍團,享受這最好時代的美宴。

但是,一切脫離本質的因素都是難以持久的。熱錢終究會散去、風口也有轉移之時。當溫室里的花朵不得不面對自然的嚴酷時,今天過度創業的繁榮景象恐怕就免不了被打回原形了。
 

同質化

第二個問題是創業內容的同質化。中國的創業者們從來就不缺乏敏銳的嗅覺,對於“熱點”和“風口”的把握並不遜於任何人。在某些領域,隨著創業者蜂擁而上,就陷入了“一熱就進,一進就死”的怪圈。

Groupon成功之後,國內的團購網站一度多達近6000家。在一場轟轟烈烈的“千團大戰”後,存活率僅為3.5%。業內翹楚美團等也只是在2013年底才實現微利。

可穿戴概念火了之後,全國有上百家公司在做手環,直到小米進入了該領域,其他品牌幾乎都消聲匱跡了。

在熱門領域里,產品或服務的供給要遠遠大於需求。根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布的《2014年P2P網絡借貸數據報告》,截至去年年底,P2P平臺有1761家。而2014年全國P2P網貸日均參與人數為7.65萬人。也就是說,攤到每個平臺上的參與者僅為43.44個,比一些規模較大的創業團隊人數還要少。

而艾瑞日前發布的報告顯示,國內手機應用超過400萬個。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平均每個手機上安裝的App數量僅為35個。這也就不難理解在400萬個App中,僵屍應用占到了八成之多。

其實,在新技術發展的初期,大批創業企業湧入一些熱點領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美國汽車工業在開始之初有2000多家汽車企業。在網絡經濟蓬勃發展的2000年,僅在矽谷就聚集了超過132萬就業人群。但是,比起“所有人做同樣的事情”,更危險的是“所有人用相同的方式做事情”。紅海里催生不出令人激動的創新,反而充斥著同質的競爭。

以手遊行業為例,第三方網站遊戲葡萄整理了大量創業團隊的產品後發現:這些產品中“和某產品很像”的占33.8%,“借鑒了國內遊戲”的占22.1%,“借鑒了國外遊戲”的占15.8%,而真正有原創性的遊戲不到三成。

無論在哪一個行業,大量同質化產品的出現必然導致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競爭如果不是以產品質量和用戶體驗為基礎,就很容易走進價格戰的惡性循環。從國內曾經的MP3亂戰,到衰落的光伏產業,再到如今依然在價格戰死胡同里苦苦掙紮的山寨手機,都是一個個鮮活的例子。在這些同質化程度高的行業中,難以產生贏家。

其實,即使是在同一個領域里,企業也可以占據價值鏈上的不同位置,或定位於不同的細分市場。矽谷的創投教父彼得·蒂爾曾說: 互聯網的核心是壟斷而非競爭,創業公司應該去找到一個細分市場並壟斷之(Pick a small market and dominate it.–Peter Thiel)。與其在淺灘中與同質的競爭對手撕殺、兩敗俱傷,不如深耕一處細分市場,與異質的夥伴一起形成共生、互生的良性生態圈。這需要整個創業者群體的智慧和默契。
 

空心化

創業也好,創新也罷,理想的結果是成就一批偉大的企業。但是今天大眾創業的結果,卻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職業經理人的缺乏。

國內企業的中高層管理者另立門戶、加入創業的大潮已經不是什麽新鮮事了。坊間流傳著一張互聯網創業圈派系的名單:據不完全統計,來自阿里、騰訊、百度等11個互聯網大公司輸出了400多位創業者,並且這個數字還在源源不斷地增大。這些創業者離職前在公司中擔任中高層要職,是職業經理人中的中堅力量。

窺一斑而知全豹,互聯網公司的巨頭尚且如此,新創企業要留住優秀職業經理人的難度更是可想而知。

企業內的人員流動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一定比例的高管離職也並不奇怪。在國外,就有互聯網企業(如Facebook、Google)員工功成名就後離職創業的慣例。但是,創業活動從沒有像今天這樣集中、大規模地侵浸到各個階段企業的各個層級的員工群體中,激起他們心中暗藏的沖動。企鵝智庫近期的一項調查發現:在職者中,51.9%的市場人員、51.4%的管理者、48%的技術人員、46.8%的高管和41.1%的文職人員都有創業的想法。對創業的蠢蠢欲動並非個案,而是幾乎覆蓋了各個層級和所有職能。

當一個企業中將近一半的員工(包括高管)都想出走創業,意味著什麽?Facebook如果在中國,其前100名高管可能早就離開,變成了100個Facebook。Facebook也就走不到上市的時候,更不會成為現在這樣的偉大企業。

創立企業不易,成就企業更難。要把企業發展壯大,光靠運氣、關系和企業家個人的膽識遠遠不夠,還要依賴優秀職業經理人的作用。中國職業經理人階層的匱乏是業界的共識,這當中的原因很複雜。而“人人都想當老板”是其中無法忽視的一條。

中國並不缺老板,缺的是能夠在老板的公司里安心紮根、施展才華的管理人才。在這樣的背景下,創業企業遍地開花,但偉大的創業企業寥寥無幾也就不難理解了。人才的流失導致創業企業的空心化,而這絕不是光憑時間和耐心可以解決的。
 

結語

我們不是反對創業,更不是抹滅那“萬一實現的夢想”。事實上,在今天新技術來襲的環境下,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期盼在中國誕生一批偉大的創業企業。

只是創業和創新是兩回事。創業本來就是“九死一生”,而大眾化、同質化和空心化的創業就可能是“萬死一生”了。這倒真的是應了那“萬一”實現的夢想。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在大潮退去後,我們不希望看到曾經寄予厚望的弄潮兒原來只不過是在裸泳。而從“創業潮”到“創新潮”,需要的是少一點急功近利,多一些敬畏和智慧。
\版權聲明:本文為長江商學院供《創業家》專稿,原標題為《創業熱浪潮下的冷思考》;作者廖建文為長江商學院戰略創新與創業教授、副院長;崔之瑜為長江商學院創新研究中心研究員。文章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與立場,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2015黑馬大賽全國項目報名火熱進行中,上海、成都、杭州、南京、武漢等城市趴陸續開場,6月末上海站文化創意與O2O專場行業賽,項目報名請點擊下方黑馬大賽圖片進入!

 

\\

作者:刘刚

市场回顾:6 月份以来,全球市场多数回调,波动加大

正 如我们在5 月25 日的策略报告《6 月份可能才是真正的危险期》中所强调的那样,进入6 月份以来,希腊困局一步步逼近“生死线”、再加上FOMC 议息会议牵动投资者的神经,导致全球主要市场波动性大幅上升,多数出现明显回调,特别是欧洲和新兴市场。具体而言,希腊困局“无解”对欧洲的冲击最大,6 月份以来Stoxx欧洲600 指数累积下跌近4%。而美股市场在偏“鸽派”的FOMC议息会议后有所反弹,基本收复了月初以来的失地。新兴市场受全球风险偏好下降的拖累,下跌同样显 著。

近期公布的经济数据好坏参半。美国上周首次申请失业金人数为26.7 万,好于市场预期;而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更是大幅超出预期。不过虽然5 月份的CPI 环比增长0.4%,但仍不及预期,且核心CPI 创年内新低。此外,工业生产也尚未能摆脱负增长。欧洲方面,5 月CPI 同比终值为0.3%,与市场预期一致。

希腊困局:是时候该做个了断了

从 今年年初希腊极左翼联盟Syriza 赢得大选并成功组阁后近半年的时间里,希腊局势几经反复。虽然2 月份达成将救助计划延期四个月的妥协方案给希腊局势赢得了喘息的时间,但现在看来,这并没有起到任何帮助作用,延长的只是谈判双方讨价还价和相互指责的过 程,却无法达成任何实质性的协议。而时间一拖再拖,流逝的不仅是解决问题的时机和谈判双方的耐心,还有希腊银行体系本已捉襟见肘的流动性。近期,随着希腊 逐渐逼近违约和退欧的“生死线”,希腊银行体系资金大规模出逃,而希腊国债收益率也大幅攀升(首页右侧中图和下图)。

目 前距离6 月底救助计划延期的截止时间仅一步之遥,而上周四举行的欧元区财长会议仍未能取得进展,因此周一(6 月22 日)的欧盟峰会是解决希腊问题仅剩不多的窗口之一。过去几个月中,已经有太多的“最后通牒”和“最后期限”,对于欧元区和希腊来说,都是时候该做个了断。 那么,有哪些问题需要关注?

希腊面临的最大危险是什么?流动性危机。如果无法得到新的援助资金,希腊政府很可能在月底无法按时偿还对IMF 的近16 亿欧元的债务。同时,近期资本外逃的加剧也增大了希腊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压力。

真正决定希腊局势“命运”的是谁?不 是IMF,是欧央行和欧盟。尽管在悲观情形下,希腊月底如果无法偿还IMF 债务将构成实质上的违约,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希腊无可挽回地要走向“退欧”,关键还在于欧央行和以德国为代表的欧盟的态度。欧央行的紧急流动性援助 (ELA,emerging liquidity assistance)是希腊银行体系仅存的救命稻草,目前规模已经超过840 亿欧元。虽然对IMF 违约并不会立即触发欧央行冻结或者降低对希腊的流动性救助计划(因为并非直接对欧央行和欧元区国家违约),但无疑会增加这一可能性,特别是在希腊与以德国 为代表的欧盟无法达成协议的情况下。一旦欧央行切断了对希腊的流动性支持,那么留给希腊的就只剩下无序违约、资本大量外逃、进而引发资本管制和退出欧元区 的最坏情形。

► 未来事态的可能发展方向?希腊做出让步,达成新的协议和救助计划。我们在2 月6 日的策略报告《希腊还是那个希腊,而欧元区已经不是原来的欧元区了》中就明确的指出,在这样一个“胆小鬼博弈”(game of chicken)中,“三驾马车”特别是欧央行和希腊最大“债主”德国做出重大让步的可能性很低。

从 欧央行和欧盟的角度而言,虽然希腊无序违约和退出欧元区这一“最坏情形”的发生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损欧元区的团结形象,甚至对周边国家、特别是欧洲金融市场 造成一定冲击;但是,考虑到此前屡次妥协不仅没能解决问题、反而助长了希腊要价的底气、极大消耗了谈判双方的耐心,再次大幅让步可能会带来更大的“道德风 险”并对其他边缘国家起到负面示范效果。因此如果希腊拒不妥协的话,欧央行和欧盟可能不会仅仅为了留住希腊而做出重大让步。而且在短期的阵痛之后,从其现 状来看,希腊的退出对欧元区的稳定和欧洲金融市场可能也并非坏事。近期欧洲理事会主席Donald Tusk 的强势表态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欧盟成员国内部的态度。

相反,从希腊的角度来看,手中的底牌非常有限。不 仅流动性受制于人、随时可能违约,而且以退出欧元区来要挟也非明智之举,因为在这一过程中,受损最大的仍然是希腊自己。所以,除非希腊真的打算重新发行德 拉马克、退出欧元区(以其目前的经济状况而言可能性较低),否则可能的情形是,希腊政府在最后一刻做出让步,促使新的协议和救助计划的达成。

► “最坏的打算”是什么?希腊违约,实施资本管制,最终退出欧元区。 考虑到希腊较小的经济体量、与主要欧洲经济体较低的经济联系(对外贸易)、以及欧洲主要国家银行体系早已大幅降低对希腊的风险敞口,希腊“退欧”这一极端 情形发生的可能造成的实际冲击并不大、且蔓延到其他欧洲国家的可能性也相对较低。当然,金融市场特别是投资者情绪仍然可能会受到冲击,其影响主要取决于希 腊最终退出时的无序程度和持续时间。不过,我们认为,一旦投资者一直最为担心的“坏消息”最终兑现之后,不排除市场会因为“最差的情形已经过去”而触底反 弹。

► 对欧洲市场的看法?仍然看好欧洲股市在欧元区经济和企业盈利底部拐点企稳、以及大规模QE 对估值推动下的上升空间。 尽管近期由于希腊问题的拖累,欧洲市场普遍回调,Stoxx 欧洲600 指数6 月份以来下跌4%,但我们对欧洲股市的长期前景仍然维持乐观,主要是考虑到欧洲经济基本面底部企稳(如欧元区5 月份CPI 同比转正为0.3%,走出通缩)、以及欧央行QE 带来的正面效果。我们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内,如果希腊问题达成妥协,将会推动市场反弹;而即使希腊退出欧元区这一最坏情形发生,市场在此之后也有可能因为 “最差的情形已经过去”而触底回升。

6 月FOMC:美联储传递鸽派信号,但加息早点到来对市场或许并非坏事
为 期两天(6 月16~17 日)的美联储6 月份FOMC 会议落下帷幕,会后公布了会议声明和最新的经济数据预测(包括对利率水平的预测)。整体来看,此次FOMC 会议传递出的信息略微偏向鸽派,主要反映在美联储委员们对于未来利率水平预测的“散点图”、以及美联储主席耶伦在新闻发布会中强调“依赖数据(data dependent)”和“渐进式(gradual)的加息节奏”上。市场对此反应相对正面,上涨明显。

仔细研读此次FOMC 会议的声明、经济数据预测、以及耶伦在新闻发布会中的讲话,我们梳理出以下6 点特别值得关注的内容:

1) 对未来利率水平的前瞻指引:委 员会认为当劳动力市场进一步改善,同时有理由相信通胀将在中期重回2%的目标时,将是加息的适当时机,与4 月份没有变化;在对于未来利率水平的预测,即所谓的“散点图”上,委员们将对于2015 年底利率水平预测的中位值维持0.625%不变,仍然隐含着今年两次加息的预期(相比目前0.125%的利率中位值有0.5%的上行空间,对应2 次25 个基点的加息,即9 月份开始加息)。但是相比3 月份,委员们的预测大幅向低位收缩,即有更多委员认为2015 年不加息(2 人)、或者只加息1 次(5 人);另外分别有5 位委员预计今年加息2 次和3 次,偏向鸽派;

2) 对于经济增长:相 比4 月份时认为经济增长在冬季放缓,美联储委员们认为经济活动已开始温和扩张(expanding moderately),这也是对一季度之后明显转好的经济数据的回应。此外,美联储认为家庭支出温和增长,住房领域出现一定改善,然而企业固定资产投资 和净出口仍然保持疲软;
委员会此次同时对经济增长预测做出了调整,下调了2015 年GDP 增速至1.8%~2.0%(2015 年3 月的预测为2.3%~2.7%),偏向鸽派;但同时上调了2016年和2017 年的预测,对长期增长的预测保持不变;

3) 劳动力市场:与4 月份声明中认为“就业增长放缓、劳动力资源利用率不足的情形没有明显改变(little changed)”相比,美联储认为“就业增长回升、劳动力资源利用率不足的情形某种程度上减少”,反映了近期就业数据向好的趋势;
不过,委员会调高了对于2015 年失业率的预测,从3 月份的5%~5.2%上调至5.2%~5.3%。同时小幅上调了2017 年的预测,表明美联储认为就业市场的改善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一季度疲弱经济的影响,偏向鸽派;

4) 通胀水平:与4 月份一致,在此次声明中,委员们认为“通胀持续低于委员会的长期目标(run below)”,但同时提到能源价格似乎已经稳定。委员会对PCE 通胀的预测基本维持不变,仅2016 年出现小幅变化,基本不变;

5) 对于全球市场:此次声明继续将“国际形势(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s)”纳入到美联储评估利率水平的考察范围之内,维持不变;同时在新闻发布会中,美联储主席耶伦提到了希腊问题,认为美国在希腊问题上的风险敞口很有限;

6) 反对票情况:此次声明并没有委员投反对票,维持不变。

虽然此次FOMC 给市场传递出了相对更为鸽派的信息,但是我们认为随着未来美国经济逐渐转好、并走出一季度的低谷,加息预期会卷土重来;而且随着加息时点的临近,市场所面临的压力也将会增加。因此我们短期对美股市场仍然维持谨慎观点。

与 此同时,正如我们在6 月8 日的策略报告《加息预期再起,但早来并非坏事》中曾经分析过,给定加息进程不可逆转、以及未来美国经济和企业盈利重回上升通道的两个大前提,我们倾向于认 为,加息早点到来对于美股市场而言其实可能并非坏事。首先,考虑到美股市场目前的现状(估值偏高、盈利没能跟上、且加息问题时刻困扰),在条件成熟以及市 场有充分预期的情况下,加息早点到来反而有助于解除这一持续困扰市场情绪上的拖累,使得投资者将更多注意力转移到基本面上来。其次,从加息可能产生的影响 来看,其实加息的到来也并非“噩梦”。长期来看,我们认为美国经济和盈利增长更高的确定性有可能在加息之后,接过前期估值扩张的“接力棒”,推动市场继续 上行,复制2004 年到2006 年的情形。

市场回顾

► 市场表现: 过去两周,全球市场较多重要数据公布,而希腊债务谈判持续处于僵局。宏观经济方面,美国5 月工业产值意外下降,为连续第六个月下降,5 月CPI 创两年新高,但核心CPI 创年内新低;而欧元区新公布的工业产出环比增长0.1%,不及预期的0.4%,显示QE 虽见成效,但复苏尚较为脆弱。货币政策方面,上周美联储FOMC 议息会议传达出偏鸽派信号,刺激股市、债市上涨。

具 体市场表现上,过去两周中全球股市总体小幅上涨。总体来看,MSCI 全球指数上涨0.7%,其中MSCI 发达市场上涨0.8%,而MSCI 新兴市场下跌0.8%。发达市场中,美国股市小幅上涨0.8%,其它主要市场均下跌,其中法国市场以2.1%的跌幅领跌;新兴市场中,中国股市上周暴跌, 两周累计录得10.8%的跌幅;相反,巴西市场上涨1.5%,印度市场上涨1.4%(图表7,图表8)。
在美联储议息会议传达出偏鸽派信息后,美 国国债收益率小幅回落(图表38)。大宗商品方面,过去两周全球主要大宗商品表现分化,布伦特原油下跌1.2%,黄金价格上涨1.4%,而波罗的海干散货 指数上涨30.3%(图表17)。汇率市场方面,过去两周美元贬值1.4%,其它主要货币均经历不同程度升值,其中英镑升值3.5%,欧元升值0.7%, 日元升值1.3%(图表18)。

► 估值与盈利:过去两周中,全球主要市场经历较大的估值收缩(图表9)。全球主要市场中,日本市场当前12 个月动态P/E 相对于2001 年以来均值折让最大(图表27);跨行业来看,MSCI 全球指数中,信息科技和银行板块估值相对于2001 年以来折让最多(图表28)。

过 去两周,全球较多市场盈利预测出现上调,其中俄罗斯上调1.9%,发达市场整体上调1.0%;相反,韩国市场大幅下调1.9%(图表29);行业层面,过 去两周MSCI全球指数行业预测EPS 普遍上调,其中公用事业上调2.5%,能源上调1.6%,MSCI全球指数整体上调0.9%(图表30)。从市场盈利预测的调整情绪上来看,日经225指 数、标普500 指数和MSCI 新兴市场指数均小幅上调,而Stoxx 欧洲600 指数持续下调(图表32)。

► 流动性与市场情绪:近期Libor-OIS 息差基本持平,而Euribor-OIS 息差小幅上扬(图表37)。最近VIX 指数小幅回落,并维持在低位(图表34);近期衡量美国市场个人投资者情绪的AAII 看涨指止跌回升(图表36)。

最近两周,全球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录得资金流出,而股票市场录得资金流入(图表40);股市方面,最近两周全球资金流出新兴市场,而流入美国市场、日本和发达欧洲(图表42);债券方面,最近两周全球资金流出美国、发达欧洲和新兴市场(图表43)。

宏观经济:

(中金公司)



美國購房背後:警惕隱性成本與文化差異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6/4638022.html

美國購房背後:警惕隱性成本與文化差異

一財網 閻彥 實習生 何一丁 2015-06-28 18:37:00

從數量、美元銷售額以及交易價格來看,中國人現已成為美國住宅的主要海外買家。不過,盡管美國房產對中國“土豪”頗具誘惑,背後的隱性成本與文化差異仍需要中國買家處處留心。

“中國人有錢,有需求,但是普遍對美國的生活模式不了解,再加上地理距離的遙遠,在美國買房和養房都不像想象的那麽簡單。”兩年前與家人在美國波士頓購下一棟宅邸的江河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不久之前,根據美國全國地產經紀商協會的報告,從數量、美元銷售額以及交易價格來看,中國人現已成為美國住宅的主要海外買家。不過,盡管美國房產對中國“土豪”頗具誘惑,背後的隱性成本與文化差異仍需要中國買家處處留心。

選擇風水與生活方式

在許多中國買家的心目中,美國的地產就是花園、遊泳池、洋房的代名詞。但事實上,如果忍受不了美國小鎮的寧靜生活,購買公寓才是享受東海岸都市繁華的現實選擇。江河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以波士頓為例,市中心濱海區的一套兩室一廳的公寓價格可以高達100萬美元以上。而同樣這筆錢則可以在周邊繁華的衛星鎮Brookline買下四室一廳且帶有花園的房子。”

對“風水”的重視尤能體現中美購房的文化差異。與其他國家買家相比,中國買家更加看重房屋的朝向、門面的布局以及周邊的自然環境。不過,美國建房者並不會對此刻意關註,因此許多房屋的朝向不一,難得一見中國人所期待的正南正北。讓中國買家尤其忌諱的是,美國某些城鎮中坐落著公墓。“美國的公墓可能會出現在任何地方,波士頓市中心緊鄰中央公園便有一塊,在小鎮中更是分散得七零八落。我曾在波士頓衛星鎮Natick市看到一座從內置到花園都十分精美的房子,但是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從該房的某一個臥室里可以看到斜建在山腳上的公墓。對此,中國買家只能敬而遠之。”江河坦言。

美國也有“學區房”

對於中國特大城市的購房者而言,昂貴的“學區房”是讓許多孩子的父母頭疼的問題。事實上,“學區房”的概念可不只是“中國特色”,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父母同樣要承受這一困擾。以哈佛大學所在的Cambridge為例,大學周邊的房屋價格動輒輕易達到百萬級。美國房地產中介公司會給不同的學區使用五星級評分制度,教育水平優裕的地區房屋價格自然不菲。

江河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美國的“學區房”主要適用於公立學校。對美國本土人而言,“就近入學”從小學開始。由於小學到高中的公立教學都屬於社會福利,因此美國家庭只需要支付極少的費用或者免費就可以讓孩子享受到就近入學的公立學校教育。近年來,美國私立高中入學競爭日益激烈,學費水漲船高,部分中國家長將目光投向了價格相對低廉的優秀公立學校,“學區房”的價格自然一路上漲。

買房容易養房難

如果中國買家成功購得新房,美國的“養房”成本也會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首先,購房者每年都需向當地政府繳納一筆房產稅。房產稅與房屋及地段價值直接掛鉤,由於近年來美國地價逐漸從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蘇醒,因此房屋的地稅每年也呈上漲趨勢。

根據美國房地產中介Zillow官網的公開信息,以波士頓衛星鎮Brookline一棟居住面積323平米、五臥三衛的房屋為例,官網售價139.9萬美元、月租金5296美元,而該棟房屋的房產稅則從2005年的7502美元/年一路上漲至2014年的9789美元/年。“我有過把房子放到Airbnb的想法,一天收100美元左右需要一個月內租出十天以上才可以滿足當月的房產稅。” 江河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對於與美國人生活方式不同的中國人來說,房屋內飾和家具的改造同樣費用不菲。江河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傳統的美國家庭很少使用炒鍋和油,因此房中的抽油煙機並不能滿足中國人的廚房需求,對於抽油煙機的改造往往是中國買家打理房屋的第一步。但由於美國廚房是整體設計的,追求完美的中國屋主往往會選擇更換廚房的整體設施,這樣的開銷會達到一萬美元以上。”

在東海岸,看似簡單的除雪也是難以避免的隱性成本。在遭遇暴風雪襲擊的冬日,“各家自掃門前雪”是鄰里街坊的慣例,中國屋主多會選擇除雪公司來清理屋頂以及道路。“除雪是一筆昂貴的開銷,公司會與屋主約定達到某一降雪量時來清除積雪,每次除雪的開銷會在400到800美元之間。”江河坦言。

美國院落中美麗的花園也讓許多中國買家心向往之。不過,花園的養護開銷絕非可以輕易忽視。許多中國購房者缺少除草及花園打理的知識,絕大多數人會選擇雇傭園林公司。如果買主希望大改自己的花園或者房屋結構,則不僅需要得到當地政府的批準,雇傭美國土木公司更是價格不菲。江河表示:“中國買家大多看重保護隱私,因此往往會選擇栽培一些大樹來遮蔽房屋或者花園。但在美國一株樹齡超過10年的楊樹可以賣到近一萬美元,因此使用土木公司會十分昂貴。”

買房買車缺一不可

在美國這個“車輪上的國家”,光有房沒有車恐怕還是寸步難行。對於購房者而言,雇傭華人私人司機是許多初來乍到者的選擇,但“美國是人力成本很高的國家,有時一天的傭金會高達幾百美元。Uber的發展為許多外國購房者帶來了便利與快捷,但這必定不是長久之計。例如,從波士頓市郊外的Brighton乘坐Uber到市中心就需要將近花費120人民幣。”江河表示。

尤其在出租車效率較低、生活設施較為分散的衛星城地區,購車的重要性就更能顯現出來。因此,對於外國購房者而言,私家車很可能是在美國生活的必需品。而中國買家購買私家車也將經歷一個繁瑣的過程,其中涉及到駕照、社保以及保險等諸多因素。

美國買房務需眼見為實

“許多中國買家因為路途遙遠以及日程問題無法親自赴美參觀房屋,更多的是依靠中介公司發來的圖片以及屋主的介紹,但是這恰恰是最關鍵的一步。”曾親身遍訪波士頓各地房產的江河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以波士頓為例,周邊衛星城的房屋很少是建於21世紀,更多的房子是20世紀中期建成,只是在掛牌銷售時被屋主簡單翻新。同時,這些房屋結構不是以鋼筋水泥砌成,而多用木質材料建成,經過時間推移,有些材料會出現老化或腐爛跡象,屋中的空調系統也可能已經老化。“這些大大小小的問題不親自考察是不可能發現的,否則購買後再行改造成本更高。”江河表示。

選擇合適的美國地產中介也是中國購房者必須做好的功課之一。江河表示:美國的中介公司會對一款房屋做出很細微的評估以分析,包括歷史成交價格、周邊房屋的價格、周邊學區評估以及房屋修改建議。越來越多的房地產公司也開始雇傭會說中文以及了解中國買房者的中介。選擇合適的中介往往可以事半功倍。”

編輯:潘寅茹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假PPP項目引警惕,只為融資?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39924.html

假PPP項目引警惕,只為融資?

一財網 陳益刊 2015-07-02 12:25:00

由於地方政府新增債券供給不足,目前下達的2萬億置換債券也只能解決存量的項目,所以對地方新增項目來說,還有大量融資缺口。一些地方只想著借PPP模式能把錢弄過來,這是地方做假PPP的重要原因。

一年間,超2萬億元的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相繼湧出,其中一些僅僅戴著PPP帽子的項目在引起投資者警惕之後,也被官方所重視。

6月下旬,PPP模式主推部委財政部發布一則通知,全稱是《關於進一步做好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示範工作的通知》(下稱“57號文”)。57號文強調“嚴禁通過保底承諾、回購安排、明股實債等方式進行變相融資,將項目包裝成PPP項目。”

“好在57號文及時出來,叫停了假PPP項目。”濟邦咨詢總經理張燎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稱。

他認為,厘清PPP項目真假問題直接關系到PPP模式在中國的健康發展。而對於如何識別假PPP項目,張燎給出四招:沒有公共屬性產品、交易雙方不是政府和社會資本、非長期合同關系、風險不共擔且政府承諾保本。

假PPP四大特征

PPP模式是指政府采取競爭性方式擇優選擇具有投資、運營管理能力的社會資本,雙方按照平等協商原則訂立合同,明確責權利關系,由社會資本提供公共服務,政府依據公共服務績效評價結果向社會資本支付相應對價,保證社會資本獲得合理收益。

因此,PPP模式一般適合在公共服務領域,比如能源、交通運輸、水利、環境保護、農業等。

“PPP項目一定是公共產品,具有公共屬性,是政府部門需要提供的產品。”張燎稱,一些打著PPP名號的商業地產項目顯然不符合這一特征。

PPP模式的第二大顯著特征,就是交易雙方需是政府和社會資本。

張燎介紹,一些電廠脫硫、工業汙水處理等一些第三方治理項目不是PPP項目,因為這些治理工作是企業自身的治汙責任,項目外包給其他企業做,反映的企業與企業之間的關系,而非政府和企業之間關系。

在中國特色的PPP模式下,社會資本不僅包括的私人資本,國有控股、參股、混合所有制企業也被納入其中,這當然也囊括了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公司。

去年底財政部文件明確,本級政府所屬融資平臺公司及其他控股國有企業不屬於PPP模式中的社會資本。不過,今年5月中旬出臺的國辦發【2015】42號文對這一條件有所放寬,即符合相應條件的融資平臺公司可以作為社會資本參與當地PPP項目。

張燎認為,PPP項目是政府和社會資本間合作,這樣做的好處是項目風險在政府和社會資本間合理分配共擔。“但若政府交易對手是當地的融資平臺公司,即親兒子,那這種風險共擔是假的,兒子破產老子還得救。現在42號文條件較之前有所放寬,釋放出危險信號。”

“如果這條底線(即本級政府所屬融資平臺公司及其他控股國有企業不屬於PPP模式中的社會資本)沒有守住,那這種PPP項目做出來會成為一個笑話。”張燎稱。

借PPP變相融資

PPP項目第三大特征,就是項目是長期合同關系。在57號文中,財政部對入選第二批PPP示範項目的基本條件之一,就是合作期限原則上不低於10年。

張燎認為,這一點也是區別於短期的BT(建設-移交)項目,因為長期契約的許多特點在BT項目中並不具備。“長期合約背後的道理是PPP項目需要整合實現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最優化,從而使得公共產品提供的效率最大化。”

張燎稱,PPP項目的最後一個特征就是合理的風險分配,政府保證社會資本有一定的盈利可能,但不保證一定盈利。

目前PPP項目回報機制主要包括使用者付費、可行性缺口補助和政府付費等支付方式。“現在有一種傾向,用政府可行性補貼來包裝明股實債的項目,即PPP項目的回報用項目運營收入加上政府可行性補貼,這兩部分收入實際上是給投資人一個固定回報。”

另外一種就是刻意的回購安排,地方政府借PPP模式騙來貸款,建好項目後然後回購,讓社會資本出局,讓當地的融資平臺公司來運營。

這些手法也被官方所了解,故57號文中強調,嚴禁通過保底承諾、回購安排、明股實債等方式進行變相融資,將項目包裝成PPP項目。

57號文還對第二批財政部PPP示範項目申請條件中明確,對采用建設-移交(BT)方式的項目,通過保底承諾、回購安排等方式進行變相融資的項目,財政部將不予受理。

張燎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地方政府做假PPP是簡單地把PPP模式看成一種替代平臺公司融資工具。

“43號文出臺後,原來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公司被剝離政府融資功能,地方融資只有兩個渠道,一個是地方政府債券,另一個是PPP模式。由於地方政府新增債券供給不足,目前下達的2萬億置換債券也只能解決存量的項目,所以對地方新增項目來說,還有大量融資缺口,因此地方融資只能通過PPP來做。所以一些地方只想著借PPP模式能把錢弄過來,管它真假PPP,我覺得這是地方做假PPP的重要原因。”張燎稱。

他認為,假PPP項目並不意味著項目不可以做,而是不適合采用PPP模式。

編輯:楊誌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南非投資指南:警惕風險,甄別機遇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9/4690287.html

南非投資指南:警惕風險,甄別機遇

一財網 閻彥 2015-09-23 22:40:00

2014年南非全年GDP增速僅為1.5%,被尼日利亞趕超,跌落為非洲第二大經濟體。2015年第二季度,GDP同比負增長1.3%。

一、政治與治安問題

2015年,“彩虹之國”南非總人口5496萬人,非洲人種約占80%。白人治下的南非曾躋身發達國家之列,但終因種族隔離招致國際制裁,大量白人精英移居海外。1994年首任黑人總統納爾遜·曼德拉上臺後,長期領導黑人反抗種族壓迫的南非非洲人國民大會成為執政黨。黨內領袖人物曼德拉、姆貝基、祖馬等歷任南非總統,多黨民主制的南非實質形成“一黨專政”格局。但由於經濟發展不力,腐敗問題滋生,近年來反對黨的崛起正在挑戰非國大的地位。

南非是全球犯罪率最高的國家之一。由於失業人口極多、貧富懸殊、持槍合法、死刑廢除等原因,兇殺、搶劫、強奸等犯罪頻發,治安形勢嚴峻。南非也是受艾滋病影響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2012年病毒感染者總數仍高達640萬人。投資南非務須優先確保人身及財產安全。

時常告急的南非電網

二、宏觀經濟風險

1994年後,南非歷任政府出臺了系列政策試圖彌合長期種族隔離造成的經濟鴻溝,為黑人創造就業機會。其中,“黑人經濟振興法案”(BEE)的系列政策硬性規定了黑人等族群在企業、土地等多方面的所有權份額。在這一利益再分配的過程中,部分黑人精英一夜暴富成為新貴,但普通黑人仍在貧困中掙紮。

2015年第二季度,南非官方統計失業率25%,15~24歲人口中52%為失業人口。2014年南非貧困人口比例高達56.8%,盡管人均GDP達6477.86美元,卻有20%的南非人每天收入不到15蘭特(約合6.7元人民幣)。

高失業和貧富差距的背後是長期經濟發展的緩慢。1994年以來,南非GDP總量從1.6萬億蘭特增長至2014年的3.8萬億蘭特,期間平均每年實際增長率僅為3%,低於撒哈拉以南非洲4.5%的平均增長率,人均GDP的年均增速也僅有1.3%。

2011年後,隨著大宗商品價格下跌,黃金、鉑金等自然資源占出口收入約30%的南非經濟增速持續下滑。2014年全年GDP增速僅為1.5%,被尼日利亞趕超,跌落為非洲第二大經濟體。2015年第二季度,GDP同比負增長1.3%。

制造業的下滑影響尤為深遠。相比於1981年占GDP24%的峰值,2014年南非的這一占比僅為13.3%。近年來,由於勞資關系緊張,罷工事件頻發,電力緊缺也嚴重影響了采礦、汽車等高能耗支柱制造業的發展。

落後的基礎教育也是南非發展的長期瓶頸。盡管近年教育支出占到GDP的6%。據世界經濟論壇排名,南非基礎教育質量在142個國家中排名第133位。

三、基礎設施瓶頸

當前南非繼承了較為發達的基礎設施網絡,但瓶頸也已顯現。南非公路總里程約75.4萬公里;鐵路網絡占非洲鐵路里程總量的35%,其95%用於貨運,豪登高速鐵路是唯一的高速客運鐵路;南非共有10大機場,奧坦博國際機場為非洲最大,南非航空公司也位列非洲第一;南非擁有非洲最大的海運網絡,承載著96%的貨物出口,德班港是非洲集裝箱吞吐量最大的港口。

除了交通基礎設施需升級換代,南非的電力缺口也急劇凸顯。南非電力公司(Eskom)供應著全國95%的電力,但越發難以滿足電力需求的增長。

四、金融環境與投資管制

南非貨幣蘭特實行單一匯率制,市場波動較大。對居民主體(包括外資企業在南分支機構)和涉外貸款的外匯管制較為嚴格,對非居民主體和涉外股權投資管制相對寬松。外資企業在南分支機構的股息和利潤可以匯回本國。

南非勞工法律賦予工會組織很大權力,需慎重處理勞資關系,且外籍勞工引進受嚴格限制。

“黑人經濟振興”(BEE)相關法案仍是外商投資務必充分理解的關鍵政策。

五、行業投資機會與風險

1.金融

南非服務業較為發達,金融、法律體系健全,金融業貢獻了GDP的10%以上。銀行業“四大行”聯合銀行、第一國民銀行、萊利銀行和標準銀行占私營銀行總資產的85%。南非JSE證券交易所為非洲最大,截至2013年末市值超過1萬億美元,排名世界前20位。南非的治安問題也催生了較為發達的人壽保險市場,2014年壽險產品滲透率為13.8%。

2.礦業

南非自然資源總價值約20.3萬億蘭特,國內已發現礦產60多種,鉑族金屬、金、螢石、紅柱石儲量世界第一;錳、鉻、鋯、蛭石儲量世界第二;釩和磷酸鹽儲量世界第三;金剛石、鈦儲量和鉆石工業居世界第四,另有大量煤、鐵、鉛、鈾、銻、鎳礦資源。

目前,南非政府的戰略是鼓勵外商在礦產出口前對原材料進行加工,從而提升產品附加值和國家收入。外商須審慎計算各項開支,充分考慮環保、基建、物流、人員、設備價格等因素。

3.基建與建材

南非基礎設施的發展及整個非洲城鎮化進程的深入,都為基建、建築、建材行業帶來投資機會。

4.電力與新能源

南非電力缺口急需基建投資。同時,南非平均年日照2500小時,是全球太陽能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為實現在2025年前將煤電占比90%的能源結構調整為清潔能源占比30%,太陽能、風能、核電等存在投資機會。

5.農業與食品加工

2014年南非農業僅貢獻了2.5%的GDP,但其柑橘果汁、葡萄酒等產品享譽海外。作為世界第七大葡萄酒生產國,南非葡萄酒正越發受到中國市場的青睞。

6.制造業

南非的汽車、冶金、機械、化工、紡織等制造業對經濟貢獻較大;通訊業蓬勃發展,電腦、手機具有較大市場潛力,但南非制造業運營、人力和物流成本較高。

編輯:潘寅茹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擴張易死 互聯網創業者需警惕

來源: http://www.iheima.com/views/2015/1024/152492.shtml

導讀 : 擴與不擴取決於團隊和資本等綜合實力,更要取決於市場規律。

東哥今天中午見了一創業好友,跟我說起上半年激進擴張中燒了數千萬,而下半年的新計劃也是不甚明朗。這里面有用人失當問題,實際上還是戰略上出了問題,在資本驅動下迷失了自己的戰略目標。東哥今天想向所有電商創業者特別推薦一本書《只放一只羊》,想說一個話題"警惕死於擴張"。

《只放一只羊》說的是德國最大食品零售商阿爾迪的簡單極致經營哲學,聽起來有點耳熟,好像雷軍說過。當然雷軍和阿爾迪還是比較遠的,不只是說一個是零售商,一個是做品牌的。有一點相似的是定位,小米和阿爾迪都希望為用戶提供最高性價比的產品。只是一個通過電商渠道,大幅降低渠道成本實現。一個是通過自有品牌,聚焦品類,大規模上遊集中采購,精細化管理實現的。一個試圖核心品類不賺錢,通過移動互聯網和周邊產品盈利,一個則是簡單的成本加價法,薄利多銷盈利。

看上去問題不大,其實差別還是很大的。小米是品牌商,阿爾迪是零售商,品牌商如果沒有足夠的利潤,如何去研發提升產品品質,如何營銷去提升自己的品牌影響力。另外小米手機價格很便宜很屌絲,而周邊很多產品卻並不便宜並不屌絲,與雷軍的高性價比品牌定位是沖突的,至少在東哥看來是這樣的。小米是什麽?定位也越來越模糊了,如果是一種生活方式,那這也太張狂了。小米平板、電視還是可以理解,小米移動電源也勉強接受,但像小米凈水器、相機、路由器、盒子等等都冒出來了。或許小米有一萬個理由這麽擴品類。但從用戶認知角度,買產品,一定是買最好最專業的品牌,小米手機品牌給人留下個不太專業的形象。小米品牌有助於其它產品銷售,但其它產品問題,也會破壞小米的品牌。

小米對標阿爾迪比較是不太合適的,但小米用零售商的思維經營品牌,的確也是獨樹一幟。關於品牌,單品牌策略和多品牌策略是一個爭論不休的話題。東哥在這里提另外一個產業案例,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通過技術創新發明石英表的日本手表,通過高性價比策略曾短暫大敗瑞士手表行業,導致瑞士手表業半數“失業”。但三四十年後再看鐘表業,瑞士依然是鐘表出口大國,當然是金額上的絕對大國,平均800美元每只,數量只有2200萬只每年。數量上最大的是中國,差不多一年6.7億只,只是平均每只價格4美金不到。日本在鐘表出口,全球只能排到第五,是凈進口國。最終主打品牌的瑞士手表和主打低價的中國手表最終占領了市場,日本手表變得兩頭不太好。

東哥觀點很簡單,歷史經驗,做品牌光靠性價比是靠不住的,何況缺乏研發技術能力的小米,建立在渠道成本低的性價比上優勢已逐漸消失。小米管理層必須要有深刻的危機感了!中國造神快,滅神的速度更快,所謂墻倒眾人推。

警惕死於擴張

說小米,東哥順帶也說說“警惕死於擴張”這個話題。小米沒有死,但電商太多公司“死”於盲目擴張了。其中有資本綁架的,還有創始人狂妄自大的,也有競爭被迫的,還有貪得無厭的。還有一些就是無知的,看到類似,因為京東擴品類成功了,當當沒有所以錯失了機會。滴滴不斷延伸了業務線,易到用車和E代駕所以陷入了被動。所謂無知,是結論過於簡單了。

東哥所知道的走向衰落的淘品牌,無一不是死於盲目擴張。伴隨擴張帶來的是,庫存失控,管理失控,供應鏈失控等各方面的失控。疲於應付,最後也都無心經營了。其中最大的教訓當是互聯網品牌凡客了!

抵制誘惑不擴品

阿爾迪定位窮人的超市,所以為了做到便宜。除了大家理解的做自有品牌,門店盡量開在租金成本低的社區當中。阿爾迪還盡量把商品控制在700種,只賣最熱銷的商品,這樣各類東西不用貼價簽,店員對數百種商品價格倒背如流。而當沃爾瑪、家樂福通過多品類豐富滿足消費者更多的需求,阿爾迪忍住了誘惑。

在阿爾迪的果蔬區,大量新鮮廉價的果蔬以打包的形式來售賣,這跟國內超市的情況不太一樣,中國大多數的都是散裝的,中國商超的生鮮主要只能用來引流,毛利潤率極低,是因為消費者挑挑揀揀還會導致10-20%的損耗。另外在國內的超市通常在果蔬區都配有天秤、電子稱這一類稱量工具,還有人幫你稱。阿爾迪的這一方式省去了不少的人工支出成本。 這樣每個店鋪只需要4個人,因此阿爾迪的人工成本只有6個點,比其它零售商少一半。

阿爾迪的市場費用也極低,0.1-0.3%,因為不需要市場推廣費用。當商品進價降低的時候,你會選擇降價,還是維持價格不變?卡爾認為,經營者們一般都比較傾向於維持不變的價格。哪怕他們進貨的價格變低了,也不改變銷售價格。這樣可不好,因為我們的目的是要顧客堅信:再也沒有比我們這里更便宜的價格了。這一點,我覺得我們做到了,顧客看了什麽都會買。 始終堅持誠信低價的經營原則,阿爾迪贏得了消費者信任,因此又省掉了大筆市場費用。

資本綁架將葬送明星創業公司

同樣定位於窮人超市的沃爾瑪,但在德國市場被阿爾迪擊敗!東哥以為很多創業公司死於被資本綁架,才會不計成本,盲目擴張,迷失定位,去達成遙不可及的目標。當一個服裝品牌凡客賣掃把、電飯煲時看到了凡客的衰落,今天的小米雷軍難道又不是在犯一樣的錯誤嗎?

據Canalys的簡報稱,截至9月30日的第三季度,小米智能手機整體出貨量為1850萬臺,首次出現同比下滑;華為為2740萬臺,超小米近900萬臺。此外,今年前三季度小米手機出貨量共5320萬臺,離雷軍8000萬臺至1億臺的目標越來越遠,華為手機同比增長速度也遠超小米。小米品牌會依然會延續,但460億美元的估值已然掛不住了。

擴與不擴,沒有定論,東哥的觀點,擴與不擴取決於團隊和資本等綜合實力,更要取決於市場規律。據東哥所知,絕大多數電商公司並不具備這方面的能力,更沒有能力去顛覆市場規律。所以在擴張的路上走上了絕路。東哥有句名言:機會即陷阱,擴張即絕路,拒絕誘惑,堅持專註才是正道。 欲速則不達,還是慢慢來,比較快!


鏈家全解剖:必須佩服、也必須警惕的巨無霸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5/1222/153426.shtml

導讀 : 在鏈家的資本故事里,鏈家通過信息不對稱迅速的占領全國市場,再通過占領市場加強壟斷地位,但鏈家同樣具有巨大的風險,比如高並購帶來的整合風險,密集開店帶來的門店成本激增及單店收益的減少,甚至是資金鏈的斷裂,行業的不景氣。

金庸先生究其一生寫就了“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多部作品,在其造就的主人公中,金庸獨愛一人,這個人武功低微玩,不學無術,貪財好色,自私自利,而且沒有遠大的抱負,也並沒有“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情懷,但其玩轉各個不同立場,和皇帝成了好友,睡了俄羅斯公主,有7個老婆,3個孩子,最後還功成身退成為人生贏家,這個人就是韋小寶。

韋小寶從一個妓院出生的小痞子,13歲進皇宮,14歲殺鰲拜,17歲任天地會青木堂堂主,34歲時一躍成為一等鹿鼎公,用20年走到了大多數人一輩子走達不到的高度,是怎麽實現的?牛逼的人生,靠的就是五個字:信息不對稱,韋小寶是一個成功利用信息不對稱而輝煌騰達的人,首先利用海大富睜眼瞎獲得小桂子的太監身份,然後利用康熙對雙方身份信息不對稱成為康熙的玩伴,利用鰲拜對其實力的不了解成功制服鰲拜,利用天地會陳近南對其與康熙關系的信息不對稱成為其弟子,之後晉級青木堂韋香主,之後利用神龍島洪教主對其皇上大紅人身份的不對稱成為白龍使,再利用太監身份的信息不對稱睡了建寧公主成為額駙。。。。。

百度百科對信息不對稱的解釋是這樣的:信息不對稱(AsymmetricInformation)指交易中的各人擁有的信息不同。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各類人員對有關信息的了解是有差異的;掌握信息比較充分的人員,往往處於比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貧乏的人員,則處於比較不利的地位。

一直以來,幾乎所有的傳統商業模式最主要的盈利基礎都是信息不對稱。萬科、綠地等地產商借助成本的信息不對稱獲取巨大的經濟利益;股票經紀人憑借股市信息的不對稱賺取差價,渾水靠此做空了數十家中概股......很多傳統的中介(如地產,甚至服裝批發,金融)都是利用信息不對稱來盈利。

隨著互聯網的興起,信息渠道多樣化,信息內容多樣化,信息獲取成本極大降低,有問題百度一下,有選擇困難癥朋友圈一下,看起來互聯網已經可以消除信息不對稱了嘛,真的是這樣嗎?

一、互聯網提供了解決信息不對稱的渠道,但加劇了信息不對稱

互聯網以及移動互聯網時代一個巨大的謊言是:信息是公開透明的,信息不對稱已經消失,這也是新興互聯網企業進軍傳統行業必然宣傳的論點,但事實的真相並非如此。

信息不對稱的兩大關鍵因素:

1.信息獲取的渠道

2.信息篩選加工的能力

互聯網提供了最迅捷的獲取信息的渠道,也大大拓寬了渠道來源,可以便捷的了解各種信息,在朋友圈就一個問題詢問所有朋友的意見,可以在微博詢問所有國內認識或不認識的人的意見,可以翻墻facebook了解世界信息,六度人脈甚至可以得連接世界上所有人。但是,凡事都有但是,互聯網加劇了信息篩選加工的難度。

1.互聯網帶來巨大的信息泛濫

互聯網是在知識大爆炸的背景下產生的,讓每個人都有表達自我、生產內容的平臺,最近三十年內產生的知識已經超過歷史知識的總和,在如此龐大的信息中,如何才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靠搜索引擎?搜索引擎發展到最後應該只返回用戶一個結果,例如,搜索“小米”,搜索引擎應該根據我的瀏覽習慣知道我想了解的小米做法或者營養價值,而不是手機,搜索“水木清華”他就知道我打錯了文字,而應該返回“水木年華”的最新專輯給我。然而,搜索引擎盈利的本質卻加劇了信息獲取的難度,搜索引擎賣的是推薦和廣告生意,頁面多多的才對業績有幫助。一個關鍵詞搜索顯示百萬條信息,很多都是無效信息,去哪里找尋用戶真正想要的信息?知乎等知識社區的興起一定程度改善了搜索的問題,但人人頂貼機制同樣產生了諸多的垃圾信息,同時隨著巨大人群的湧入,蒸發式降溫效應已經凸顯,眾多真正的專業知識貢獻者已經遠離,知乎已經不是原來的知乎。

2.信息的加工甄別極為困難

互聯網的信息泛濫帶來的另一個結果是有價值信息的篩選極為困難,巨大的垃圾信息完全掩蓋了有效信息的光芒,如何判斷甄別優質有效信息成為極其複雜的任務,更困難的是優質信息是非常分散的,將分散的有效信息組合又成為了更艱巨的任務。

3.優質信息的獲取壁壘增加

優質信息是稀缺的,這就導致優質信息僅僅在一個圈子內流行,而不會也不被允許拓展到整個互聯網,每個圈子都有準入門檻,如果不是圈子內的用戶根本無從獲取信息,這些信息甚至根本沒有形成文字的機會,普通用戶也就無法獲取。

二、鏈家是如何利用信息不對稱?

二手房市場是一個國家政策和價格完全信息不對稱的市場,一方面政策多變,普通消費者很難準確衡量國家政策帶來的影響,更重要的因為樓盤、交通、樓層、裝修的差異二手房價格差異較大。

另一方面虛假房源盛行,中原、21世紀等線下地產中介官網掛出來的房源,你們都懂的,一方面價格至少低於實際水平5%,目的是低價吸引你打給中介經紀人,畢竟他們是靠看房賣房賺取收益的,互聯網渠道僅僅是中介吸引用戶到店的一種渠道,網上掛出的房源也大多是虛假的,所以真正的二手房購買者想要消除價格不透明,只能在實際查看多家實際房源後才能了解到大概的市場價位。

我們說的信息不對稱一般是針對整個行業,行業內所有的公司都同樣擁有信息不對稱的基礎,只不過不同公司的不對稱的力度及公司的話語權有所差異。鏈家作為一家已成立14年的房地產中介,一直偏安於北京一地,連郊縣都不曾涉足。直到2014年底迅速布局並購,2015年的鏈家憑借24個城市的覆蓋,5000家直營門店的布局,80000名經濟人,借助二手房市場的高額利潤迅速改變了行業,原因何在?借助信息不對稱賺取高額利潤(鏈家主要業務仍然在二手房市場,2014年二手房營收占據總營收的77%,一手房還無任何盈利,租房仍每月虧損1億,本文就其二手房市場及強關聯金融衍生業務來解析鏈家如何運用信息的不透明來賺取利潤的)。

1、房產價格的信息不對稱?鏈家的方法:“壟斷”市場掌控價格話語權

二手房市場是一個“得房源者得天下”的市場,傳統中介一直受制於資金和盈利模式,仍然在區域內發展,罕有全國性布局的公司,但從互聯網切入,以互聯網玩法運作的互聯網中介一開始便擺出“有錢任性”的架勢,奔著迅速占領市場,以獲得資本市場更多的青睞,特別是互聯網+傳統行業更容易被視做錢景遠大的模式,二手房產領域的互聯網派鏈家無疑是翹楚。

鏈家通過迅速的投資並購布局,成為多個城市的行業龍頭,擁有了市場的決策權,開始壟斷市場,制定更利於自己的行業運作規則。

投資並購

自2014年底鏈家開啟了瘋狂的買買買的模式,先後並購了成都伊誠、上海德佑、北京易家、深圳中聯、廣州滿堂紅、杭州的盛世管家以及新房市場決策的高策。鏈家董事長左暉稱,鏈家把大中華區業務區域分為七塊,除了北京、上海、香港、深圳、廣州、天津和南京7個城市的市場份額已經達到第一,並且仍然在繼續布局二線城市和長尾城市的市場。而在一些尚未開設分公司的城市,通過合夥參股模式來快速占領市場,在這些城市並購眾多中小中介。

迅速拓展線下門店

通過將並購來的品牌門店改頭換面成為鏈家門店,不僅如此,鏈家自己也開設了多家門店,同時開啟瘋狂並購核心地段的核心門店和開設門店的模式。數據顯示2014年底鏈家門店1500間,經紀人3萬名,到了2015年底鏈家門店突破5000家,經紀人8萬名,翻了3倍。

以上海為例,鏈家在2015年2月底並購德祐地產後門店從20間增長至250家(德祐擁有230家門店),當時預期2015年在上海門店數達到500~500家,但是到了8月鏈家門店已達到946家,到了12月鏈家門店已超過1200家,意味著每天就有3家門店誕生在上海,更恐怖的是鏈家預期未來會在上海覆蓋2000家門店,要知道2014年底上海房產中介門店不過6000家。

北京也一樣,占據北京二手房市場60%份額的鏈家2011年鏈家就有720家門店,現在也保持著800余家的數量,這意味著在北京城區,每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都分布著1家鏈家門店。

筆者在上海家附近的一條小小街道上看見相隔不過50米的距離開設了三家鏈家,其他公司中介僅有兩家,這樣的門店密度在多個地區都可見,並不是個案,看樣子鏈家是希望通過自有門店的增長來打擊附近的其他中介公司。

2、交易流程的不對稱?鏈家的方法:模塊化交易流程,相對透明的流程梳理

交易流程的整體跟進,比如貸款稅務等服務,某些用戶的借貸需求是中介經紀人的另一個主要工作,這是比房產信息的收集匹配更不透明的工作,整個房產評估、交易、繳稅的流程普通購房者需要較多時間才能了解,當然這只是信息不透明的一個小的體現。

更大的信息不透明來自有個性化需求的購房者,這些信息幾乎只在房產中介行業內流傳,諸多的購房糾紛都出現在該範圍內。比如如何保障購房者的房產保證金、房款的安全?購買某些地產商抵押房產如何控制風險?對於首付款不夠的用戶如何做高房價?對於期望降低稅費的用戶如何做低房價?如何貸款?對於二手房置換的用戶如何短期貸款達成新舊房產的平穩過渡?對於未滿三年的房產如何交割?對購房者來說,處處都是信息不透明!

其實信息不透明不僅對購房者是一個風險,對中介公司也是,越是不透明的地方越容易產生經紀人的非正常操作,常見的黑單、中介經紀人個人賺取差價就出現在該區域,也造成了中介公司的損失,鏈家是怎麽做的呢?

門店全部直營,規範經紀人的操作

在信息不透明中,經紀人個人賺取二手房差價,私單以及因經紀人個人素質帶來的損害用戶,損害企業的事情屢見不鮮,主要原因是經紀人個人利益與企業利益的不匹配,通過非正常手段獲取更高利益屢禁不止,特別是大部分中介擁有眾多的加盟商,門店之間的惡意競爭更加嚴重。到目前為止,鏈家所有的門店和經紀人都是直營,在員工的整體培訓和行為的規範上比傳統門店做的更好,內部也有所謂的紅線黃線機制,紅線辭退,黃線發現兩次後辭退,接私單便屬於紅線之一,鏈接大概有9條紅線,十幾條黃線,這些標準對經紀人的限制極多,部分經紀人表示,鏈家的規矩是房產中介中最多的,這也導致部分員工跳槽。

規範流程,讓購房者有的放矢

鏈家的房產銷售合同可能是中介中字數最多,規範最全的合同之一,在合同中詳細羅列了如何保障三方利益等。同時在合同之外,鏈家的房產交割和貸款流程介紹得也非常詳細。

明碼標價

無論是過橋貸款的利率,還是中介費傭金,鏈家的收費項目都是明碼標價,而且不存在可商量的余地,對每位客戶都一樣。當然在解決信息不透明的同時,明碼標價方面,鏈家的價格通常都高於市場水平。對於非鏈家目標用戶的潛在購房者,信息不對稱仍然沒有太多改善。

三、鏈家如何管理經紀人:高薪挖角、淘汰員工、

鏈家在經紀人管理方面也是可圈可點,不僅高薪挖取對手員工,同時淘汰不合格員工及避免優秀員工離職的策略上同樣值得參考。

高薪挖角

互聯網公司深諳互聯網人才攻擊攻堅戰的打法,那就是高薪,比如美團將拉手多個城市地推雙倍工資挖角,去哪兒曾雙倍挖角攜程技術。鏈家上海對基礎員工開出的平均底薪是5000元,其中4000元是無責任底薪,剩下的與績效掛鉤,經濟人的提傭最高也高達75%,最低30%,對於沒有經驗的實習經紀人鏈家更是開出了無責任底薪4000元/月,最長6個月的薪資。而普通中介開出的底薪不過3000元左右,提傭一般也20%~30%,更何況鏈家的中介費也是常規中介的1.5倍,所以,一般來說,鏈家普通經紀人的底薪與傳統中原等主管級經紀人薪資相當。

合理的經紀人間的競合機制

同行是冤家,消費極其低頻的一錘子買賣的二手房中介行業內的同事也是競爭對手,同公司的不同門店同事以及同門店的同事搶客戶搶房源的事情層出不窮,內耗嚴重,對客戶的騷擾也尤為突出。鏈家則在機制上緩解了這一問題,在用戶生命周期四大關鍵階段有所貢獻的經紀人都可以獲得傭金:業主開發者(誰開發了這個獨家房源)、現場信息錄入者(房型和現場照片錄入者)、最終成交者(誰成交了用戶下單)、客戶開發者(該成交用戶首次鏈家看房接待者),最終成交畢竟很困難,美國先進的經紀人體系中經紀人平均一年也僅可賣出6套房。但成交前的用戶生命周期管理相對簡單,促使經紀人相互協作,提升購房者的生命周期管理,這無形中更直擊傳統中介假房源的問題。

比如A開發的客戶最終成交獲得了10萬業績,按按20%的開發業績比例分配,他可以獲得2萬的業績,假如他還有其他訂單分得4萬業績業績,則本月總業績6萬,再根據業績中30%~75%的階梯提成,按照平均40%的提成率,A本月的提成有2.4萬。

同時為避免惡意競爭,鏈家規定獨家房源只有房源開發經紀人才有客戶聯系電話,其他的經紀人聯系業主需要通過內部轉接才可實現,這一定程度上也可減少惡意競爭,當然對用戶的騷擾並沒有得到解決,反而因為鏈家巨大的經紀人數量,導致客戶被騷擾的次數大大增加。

嚴密的績效機制實施淘汰

傳統的二手房中介是根據成交額和提成比例來確定中介經紀人的傭金收入,而鏈家在此基礎上增加了無底薪積分制模式,根據員工的業績、級別、業務、得分掛鉤,經過一定的運算規則,得出每月積分數,根據分數來決定員工每月的收入,積分數越高傭金的比例越高,30%的積分數起提,75%封頂,在同等產交易額的情況下,積分更高的經紀人可以比積分低的擁有更高的傭金收入,這完全是馬太效應的應用,對於留住金牌經紀人的作用無疑是巨大的。在鏈家公布的2015年上半年經紀人收入排名上,鏈家經紀人最高的傭金提成居然高達111萬元,38位經紀人收入超過50萬,上半年收入10萬元以上的經紀人占比37%。

除了對金牌經紀人的傭金提升外,鏈家細化了傳統中介常規的看房數,成交數,房源增加數等指標外,還增加了獨家房源數等多個指標,用以更加精細化的管理員工的工作內容,並達到淘汰不合格員工的目的。

高成本的離職代價限制核心員工離職

離職率是二手房中介行業的一大病,行業的離職率每月高達35%,一般中介門店的經紀人每年會全部換一撥。對中介經紀人來說,離職帶來的不利因素主要有傭金和客戶的損失,鏈家則通過機制限制了員工的離職,當然這也可以認為壓榨離職員工最厲害的一家公司。鏈家限制離職員工的做法是,經紀人一旦辭職,客戶資源就會自動轉到公盤,房源系統都是采用轉接號碼,只有登記的經紀人才有房東號碼,其他經紀人只能通過轉接號聯系。同時將原本為規避經紀人高納稅的分月提成的制度取消,離職的經紀人提成將一次性支付,而經紀人傭金的工資發放時間很長,所以離職經紀人一般需要繳納比較高額的個人所得稅。

四、鏈家如何憑借自己的壁壘攫取巨大的經濟利益?

憑借對市場的壟斷,同時一定程度對信息不透明的優化,鏈家的業績在2015年得以飛速的增長,2014年鏈家地產成交額僅為2000億,2015年鏈家二手房交易額預計會突破4000億元,一手房交易額也將突破1000億元,眾多的門店利潤也非常可觀,以北京回龍觀地區的鏈家門店為例,該店2015年月均傭金收入超過兩千萬,但支出不過數萬元。鏈家主要通過傭金、擡高房價賺取差價、利用金融服務獲取利潤三個方面來攫取經濟利益。

1.壟斷帶來的高傭金率和高利潤

傭金是傳統中介的主要利潤來源,盡管傳統中介傭金號稱2%,但實際成交傭金平均不過1~1.5個點,特別是在互聯網派介入後傭金率不斷創新低,愛屋及屋只要1個點,搜房只要0.5個點。要知道愛屋及屋賣點是傭金只要一個點就打得傳統中介焦頭爛額。

鏈家不一樣,鏈家號稱“服務不打折,所以傭金也不打折”,傭金一直維持在2.7%(2.2%的中介費和0.5%的擔保費),即使在北京市發改委出臺《關於降低本市住宅買賣經紀服務收費標準的通知》的調低二手房利率的通知下仍未有所變化。

從傭金率上可以看出,鏈家無形中已經比傳統中介多了一倍盈利,但高於行業的傭金率居然沒有被傳統中介或者其他互聯網中介所撼動,不是互聯網的免費低價效應失去了作用力,而是二手房中介的特殊性,誰控制了房源,誰就控制了傭金的定價權。在占據市場絕對份額的情況下,鏈家已經成了規則的制定者,用戶只能選擇鏈家,同時鏈家8萬名經紀人也能更快速的找到購房者,雙方就達成了動態的平衡。對企業而言,當用戶無可選擇時,才是最好的選擇,企業才能最大化的獲利。

造成用戶無可選擇,只能選擇接受鏈家高傭金的原因有:

1、購房者的選擇很有限。要麽鏈家,要麽非鏈家,但鏈家在7個大中城市已經成為了市場的絕對領導者,用戶如果不選擇鏈家意味著失去了一半以上的機會。

2、信息不透明帶來的品牌價值。房產交易是一個涉及資金較多,風險也較大的過程,在信息不透明的情況下,購房者對於保障的資金安全的需求大於性價比需求,鏈家作為行業龍頭的保障機制為用戶帶來了一定的心理安全感。

3、鏈家對房產的壟斷。二手房是一個房源為王的市場,鏈家壟斷行業後帶來的是房源掌控能力加強,而其銷售策略更促使賣房者願意給予鏈家獨家房源信息,倒逼購房者不得不選擇鏈家。

那鏈家為什麽要這麽高的傭金率,真的只是為了攫取高額的利潤?互聯網以免費占領市場份額再吸引VC投資的模式不好用了嗎?其實不是,鏈家攫取高額傭金利潤僅僅是在維持自我利潤的情況下,更大化的拉攏中介經紀人,畢竟鏈家對經紀人的傭金最高提成達75%,而在此之前,傳統中介經紀人的傭金提成不過30%,這是典型的羊毛狗來買單。

2.炒高房價,賺取差價

中介領域流傳一句話是:房子價格都是被中介炒上去的。對於房產中介來講,兩個方面的利益促使房產中介拉高房價:一方面房價越高,獲得的傭金就越多,但中介每次成交所耗費的成本是一致的,所以樂見房價攀高;另一方面中介為了獲得賣房者的獨家房源,也會承諾可以以更高的價格來成交。

對於占據市場絕對主導地位的鏈家來說,他們更加樂於炒高房價,表現出來的互聯網兇猛讓傳統中介無力還手。鏈家深知房源是二手房市場最重要的基礎,房源就意味著銷量,特別是獨家房源,所以在房源的把控力度上一直非常強,以北京2015年6月的數據為例,當月存量房的簽約中,鏈家達到了8626套,排名第一,我愛我家緊隨其後,僅有2444套的簽約。而包括愛屋吉屋、房天下、房通網等平臺的總簽約僅有不到1000套,遠遠無法撼動鏈家的市場地位。鏈家是怎樣通過炒高房價賺取差價的呢?

①、簽訂獨家銷售協議(速銷房)擡高房價獲得更高傭金。鏈家最兇猛的就是速銷房,一方面增加了自己的房源數量,另一方面此消彼長打壓競爭對手房源。鏈家速銷房通過對賣房者的經濟誘導來達成獲取獨家房源的目的,在這個環節中鏈家會擡高20%以上的銷售價。具體的操作方式是:經紀人首先會詢問賣房者的心理價位,當然這個心理價位會比正常價位略高一點,比如8月朋友上海小區房價平均水平是500萬,朋友的心理價位是520萬,此時多位鏈家的經紀人承諾可以在3個月內以650萬的價格賣出,為了打消朋友的顧慮,鏈家承諾給予2萬元的保證金(一般是3000~2000萬不等),無論房產是否得以賣出均歸屬於朋友所有,房價和保證金的雙重利益,朋友當然不能抵擋誘惑,而後居然真的得以賣出。

由朋友的經歷可知,鏈家就快速的炒高了周邊房價!因為鏈家壟斷了城市二手房市場,巨大的中介經紀人和門店數量讓鏈家有底氣將房源盡快售出!而傳統的中介即使想將房價擡高也不過是5%以內的增幅,而且還不敢提供保證金,否則房源可能砸在手里。速銷房對鏈家帶來的影響是銷售的增加將帶來更多的賣房者青睞鏈家,鏈家在二手房行業將有更大的定價權,而隨之而來的傭金增長也是一筆可觀的收入,也同時鞏固了市場的壟斷地位。

②、擡高房價賺取差價

鏈家經紀人在簽訂速銷房之後會根據用戶的特點選擇是否再度擡高房價賺取差價,而這幾乎是鏈家不能說的秘密。再回到之前的案例,鏈家在將賣房者的房產以650萬掛牌後,會根據自己的經驗聯系賣家,與賣家溝通可以將房產以更高的價格賣出,但多余的銷售額需要雙方按照一定比例分配(一般是各占50%),比如經紀人此時會建議將房產以670萬賣出,而較之前合同多出來的20萬則雙方評分,此時賣房者可獲得660萬元,鏈家經紀人則可多獲得10萬元的傭金收益,這才是鏈家盈利迅速增長的核心,也是鏈家能保有8萬名經紀人單店月利潤必須高於20萬才能盈利的前提下還能迅速擴張的主要原因。

③、買斷房源賺取差價

對於價格明顯低於市場價的房源,鏈家也會集團采購提前支付房價給予賣房者,然而並不過戶,之後再加價以更高的價格賣給用戶賺取更多的差價,當然除非急需賣方周轉資金或換購新房用戶,一般用戶的房價並不會低於市場平均價,鏈家在此賺取的利潤總量並不太高。

當然擡高房價除了明面上的對賣房者提高價格外,在買房者上面鏈家也是下了苦工,比如鏈家的多個用戶的集中看房造成買房者的心理恐慌,甚至在某些時候也會造成房產即將銷售的假象,促使買房者提高房價購買或盡早敲定買房決策,在這個時候房產的價格通常會上漲一些,網絡上也有較多的購房者投訴最終的實際成交價居然比官網掛牌價高了不少。

3.挖掘金融服務

鏈家目前主要包含三項業務:資產管理(丁丁租房、自如家)、交易管理(新房、二手房)、金融管理(鏈家理財、理房通等),三者之間相互促進。其中資產管理上鏈家還在布局,交易管理上二手房已經成為鏈家最主要的盈利來源,金融管理上鏈家同樣可圈可點,鏈家也是行業內唯一一家擁有支付牌照的公司。

自從2014年11月鏈家理財上線以來,截止到2015年Q3,鏈家理財累計投資額達到93.7億元,投資用戶超過27萬人,人均投資金額14.27萬元,重複投資率為80%,對比的是余額寶人均投資金額為4000元。目前鏈家金融業務已經占到整體收入的10%,而2017年預計可貢獻20%的收入,鏈家理財CEO魏勇預測未來5年金融業務將為鏈家提供50%的凈利潤。

鏈家的金融服務絕對值得一說,在筆者看來,這可能是和螞蟻金服具有同樣價值的產品,螞蟻金服針擁有巨大的金融服務消費人群,那就是高達11萬的中小企業賣家,他們有天生的短期借貸需求,而且是高頻低量的借貸需求。鏈家同樣具有天生的消費人群,那就是置換潮下的廣大買房者,這個比例非常高,北京二手房交易中70%的用戶是置換用戶,過橋貸款是大部分置換用戶都會遇到的情形,而這是一個盡管低頻但是高量的場景,每次過橋貸款至少需要數十萬到數百萬不等,當然雙方的風險都比一般的P2P低一些。

五、鏈家是怎麽樣在金融領域獲取利潤的?

1、鏈家金融涵蓋房產交易過程需要的所有融資環節

鏈家的金融理財產品只有兩類:針對二手房交易資金需求的“加多寶”和針對新房交易資金需求的“新房寶”,新房寶是主要利用高收益利誘新房購房者,用戶存入新房寶後同時享有年化5%的理財收益+平臺補貼的60%的購房收益。當然新房寶項目期限最多90天,每筆金額最高30萬,意味著購買新房的用戶若使用“新房寶”在鏈家購買新房可以獲得4.8萬的優惠,當然實際上新盤本身就會對鏈家這樣的中介機構提供數額不等的優惠,筆者曾通過搜房看房時明顯得到承諾可以優惠10萬元,至於鏈家是否還能在獲得優惠的基礎上再抵扣新房寶就不得而知了。新房寶因其產品特性和鏈家全面介入新房業務也不過4個月,所以新房寶還不算鏈家金融的核心產品。

1518528260

1518528260

加多寶則是鏈家金融的最重要組成部分,貸款對象針對通過鏈家交易,急需資金周轉的三類用戶,而借款人僅需用房產作抵押,無需其他繁瑣的操作:

第一類是過橋貸款,主要針對業主需要置換房產,在購入新房時舊房仍未賣出需要資金走轉,鏈家可提供貸款賺取利息,置業潮在二手房占比中非常高,北京已有70%的二手房交易是有置換需求的業主帶來的,這是鏈家加多寶金融產品最主要的利潤來源;第二類是贖樓,針對賣房者銀行按揭貸款未還清情況,需要先還清貸款才可銷售,鏈家提供貸款還清贖樓;第三類是尾款墊資,針對購房者已經向銀行申請貸款,但與賣房者約定付款時間時仍未獲得貸款,鏈家地提供貸款。

所以,只要在鏈家交易的購房者在任何環節有短期借貸的需求,鏈家都可以提供金融資金的支持。而對於有短期借貸需求的購房者來說,借貸需求是缺乏解決方案的,除了找朋友籌借,就剩下短期高利貸,無論是哪種都是非常困難的,信息不透明又再這個環節體現。

2、通過高額的融資攫取利息差

鏈家金融的資源來源主要是吸納廣大的投資者,其中10億左右來自自籌資金。鏈家吸納投資的年率為7.2%—8.4%,但鏈家的短期貸款月利率高達2%—2.5%,意味著鏈家可賺取高達1.58%的月利率,筆者朋友今年使用了上海鏈家的墊資服務,65萬的墊資,月利1.5萬,2.33%的月利率,當然,更重要的若墊資不滿一月鏈家仍按一月計算。根據鏈家公布數據看,每月金融融資額約10億元(不含自有資金),則可賺取約1580萬元凈利潤,這還不包含鏈家自有的投入到金融的資金收益。

3、巨大資金沈澱帶來的收益

傳統中介對買賣雙方的保障是比較低的,鏈家加強了對買賣雙方和中介三方的保障,那就是要求買賣雙方的資金保障都留在鏈家。鏈家要求買賣雙方的資金必須通過其全資子公司中融信的擔保,中融信負責鏈家地產所有房屋交易的產權核驗、資金托管、房屋按揭貸款以及融資業務。這樣買賣方所有涉及的資金都會在鏈家沈澱一定的時間,這和支付寶擔保淘寶交易是完全一致的,這看起來應該是鏈家在中介領域的獨創。

鏈家2015年二手房成交預計4000億,以平均40%的首付預估,全年的首付資金1600億,每天的資金沈澱4.28億,按平均每個交易沈澱10天資金計算,按8%年利計算,2015年預計可帶來9380萬的收益,當然鏈家若將該資金用作他途獲得的收益將會更大,這也是為什麽越來越多的互聯網公司布局金融的最主要原因。

鏈家除了利用信息不對稱賺取巨大的利潤,在用戶的管理上的確也比傳統中介做的更好,用戶體驗更佳,比如所有門店免費提供雨傘、打印、飲水等服務;高壓線,垃圾場等嫌惡設施的風險提示;兇宅、輻射超標、房屋查封等房屋先行賠付等政策,而這還真的是傳統中介所無法跟進的,要麽對直接成交無幫助,要麽短期內會嚴重的增加公司的成本。

總結

在鏈家的資本故事里,鏈家通過信息不對稱迅速的占領全國市場,再通過占領市場加強壟斷地位,增強自己在二手房領域的定價權,同時向一手房拓展,延伸金融服務、裝修業務、租房業務等房產上下遊行業攫取了巨額利潤,鏈家幾乎整合了VC和市場所青睞的一切模式

但鏈家同樣具有巨大的風險,比如高並購帶來的整合風險,密集開店帶來的門店成本激增及單店收益的減少,甚至是資金鏈的斷裂,行業的不景氣......但無論風險是否可控,站在企業和投資者的角度,鏈家無疑是成功並值得學習的,這是一個典型的借助互聯網方法即將顛覆傳統行業的一個樣本!但站在廣大購房者的角度,當一個企業已經擁有行業壟斷時消費者需要註意,特別是當這個壟斷企業明顯已經在侵蝕用戶利益的時候,筆者想對買房者說一句,珍愛荷包,遠離鏈家。

標簽 鏈家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