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謝偉銓﹕納米樓何去何從?

1 : GS(14)@2017-08-29 01:48:52

【明報專訊】在政府對樓市實施多項「辣招」調控政策下,上車客成為現時樓市的支柱,發展商「就價」起樓,在「開則」上動腦筋,居住單位面積愈建愈細;如此,入場門檻相對較低,利便一般上車客的能力。

總價低呎價高 未必真廉宜

回顧上世紀中,大量內地移民湧入香港,板間房及劏房應運而生,政府為解決居住問題,容許唐樓騎樓(露台)改作居住。時至今天,香港人居住環境未因社會、經濟進步而有大改善,近年更是一直在倒退,納米樓湧現外,工廈劏房及貨櫃屋等亦因樓價高企,成為部分市民居所,小市民難以容身的境况屢見不鮮。

香港不少年輕人希望有自己的小天地,過獨立生活,故上車成為他們的夢想之一,加上相信炒樓可致富,買入第一層樓後待樓價上升,又可以換樓改善生活,促使更多年輕人希望盡早上車,刺激納米單位的需求。年輕人不再介意居住單位的面積細小,發展商在商言商,自然針對需求,迎合市場來設計。因此近年發展商推出的新盤單位,愈見細小,面積只得約150至200平方呎的開放式,廚房欠奉。單位面積狹小,只適合單身人士居住,若要結婚生子,便需要換樓。細心留意,上車盤的樓價真的廉宜嗎?以呎價計,過去數年有加無減,呎價動輒逾兩萬元,一個納米一手單位相較二手屋苑兩房或三房單位,呎價往往是最高,「總價低,呎價高」,正正是納米樓的特色。

不少上車客在樓花期購買納米樓,收樓才發現單位如此「迷你」,管理費動輒每平方呎4元或以上,連同其他差餉及使費支出,供樓負擔不輕。因此每次新盤賣樓,亦會出現一些「撻訂」個案,因此若盲目入市,最終無力供樓,將白白損失首期,是否值得呢?

制訂「最細居住面積」非治本

過往政府賣地要求「限呎」,促使發展商多興建較多細單位以供上車之用,今天,市場又出現另類聲音,要求定出最細居住面積,以免日後出現百呎也不足的超級納米單位;但若限制發展商必須興建較大面積的單位,也不代表樓價會回落。若要減輕香港市民置業困難,治本還是政府迎難而上,加大力度建屋,增加資助房屋階梯和供應,否則香港納米樓只會有增無減,樓價亦只升多跌少。

思籌知路召集人

[謝偉銓 銓誌言]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9783&issue=2017082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465

謝偉銓﹕老字號也要自強不息

1 : GS(14)@2017-09-10 14:55:04

【明報專訊】時代變遷,每天看新聞都不時發現,有些舊事物被時代洪流冲去;但發展是一個不能停止的巨輪,我們需要改善環境及生活,就不能抗拒向前發展。

早兩星期在facebook上留意到,全港第一家引入漢堡包的「時新快餐店」決定暫停營業,老顧客得知後亦難掩惋惜。今天,連鎖式快餐店遍佈全港,開店逾50年的時新快餐店,仍維持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典型港式快餐店裝潢,例如橙色防火板及圓角枱面等。歷盡三代人經營仍然時常座無虛席,實在殊不簡單。

社會變遷應主動突破

年輕的老闆向傳媒透露,區內重建正如火如荼,店舖樓上住客早已搬走,自己的舖位被收購也是遲早的事,所以索性先停止營業,待在區內覓得合適新舖才延續祖業。面對社會變遷,我們總不能只是怨天尤人,更應該是尋求突破、找出路。現時有部分人覺得,但凡是舊事物就應該不惜代價去保留,但面對這種觀點,筆者不禁會反問一句:「為何它們會被淘汰?」

香港的老字號可以說多不勝數,小部分發展得愈來愈好,關鍵是它們深明不進則退的道理,充分利用了自己產品的優勢,提高品質,不會故步自封。例如有品牌以生產耐用的雨傘而聞名,但隨着時代變遷,人們或許注重款式多於「襟用」,已很少人會將一把雨傘用至破爛才扔棄。那麼,要在本業上加以發展,關鍵就是能否成功「轉身」,譬如生產更多配合潮流的時款雨傘。更進一步來看,雨傘的防水物料,耐用的骨架設計,又能否應用到其他的產品上?可能大家會覺得這些都是「離地」的想法。但試問那種創新和突破,不是從天馬行空的點子開始?

老店敢創新可提升企業層次

汰舊換新總是殘忍的,但時代巨輪要旋轉誰人也阻止不了,與其抱怨,不如主動求變。只要有改變的氣魄,才有突破的出路。另一個成功例子是創立超過100年的老字號貿易行,由18世紀開業時靠代理海味和花旗洋貨的生意,其後隨着時代變遷而轉型,到近年轉為引入不同的個人護理品牌,繼續傳承了這面「老字號」招牌。證明只要堅持敢創敢試的精神,不斷推陳出新,就可以將傳統企業提升到更高層次。

思籌知路召集人

[謝偉銓 銓誌言]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9735&issue=2017090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642

謝偉銓﹕鉛水問題何時了?

1 : GS(14)@2017-10-22 14:08:50

【明報專訊】有為的政府,要做事果斷明快,香港鉛水管事件發生至今逾兩年,問題仍未真正獲得解決,飲水問題成為市民重大隱憂。看看鄰近的台灣,台北市也在2015年爆出鉛水管事件,但市長柯文哲已於上月底宣布市內鉛水管汰換完成,更較預定工程提早了15個月,同時宣布該市為「無鉛城市」。

這反映了什麼?公共政策問題能否早日獲得解決,是需看政府對問題所持的態度,及願意花多大的決心去處理。

台北兩年完成更換鉛水管

柯文哲更在臉書上寫出問題的始末,他表示,台北市的鉛水管問題在2015年被揭露後,原先要花10年更換,在議員提案監督下,自來水事業處重訂計劃,在3年內斥資20億元新台幣加速汰換台北市內1.7萬戶鉛水管,結果不到兩年,較預定期限早15個月,已汰換完成。

最令人有感是,他指出政府做了一些市民看不見的改變,人們無感,也對選票沒有幫助,但要做的還是要做。這樣才是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應說該做的事情。反觀香港,鉛水問題由啟德啟晴邨發現開始,其後居屋、私人屋苑,甚至學校也有同樣問題,另外亦有市民的血液被驗出含鉛量高出世衞標準;早前政府推出的相關驗水計劃,有質疑指抽樣數量太少,無助解決市民對食水安全的信心,政府是否應為所有公屋強制驗水,以保市民安心?

港公屋換喉工程僅完成兩成

事實上,政府為公共屋邨更換喉工作,至今只換了兩成,進展有欠理想,對私人住宅的居民,又要如何處理呢?一個問責的政府要如何提高其工作效率,若仍堅持用過時的水務設施條例,根本無法改善食水安全。試試借鑑台北,要照顧好市民,不只是生命的把關,居住要正義外,相關的配套設施同樣重要,相信香港每一個市民,都希望喝到的是一口淨水,不受鉛水威脅。

當然,香港也不是一面倒工程延誤,如跑馬地地下蓄水池也提早1年完成,節省了6000萬元的成本外,亦減低低漥地區受水浸的威脅,達到防洪作用;至於其又引入水資源重用系統,將雨水用作跑馬地遊樂場的灌溉及廁所系統等,可令每年節省22萬立方米用水,所以要快要慢,政府是有能力做到做好的。最後,希望新一屆的立法會議員能速審議各項工務工程撥款,不再拖延,以免影響民生。

思籌知路召集人

[謝偉銓 銓誌言]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8398&issue=2017101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2860

謝偉銓:一地兩檢高鐵站

1 : GS(14)@2017-11-04 15:15:50

【明報專訊】建造多年,預計明年第三季通車的廣深港高鐵西九龍站,除嚴重超支外,亦因一地兩檢問題備受社會爭議,但不少人卻忽略了高鐵是一種既環保又便捷的交通工具。日前,「思籌知路」應港鐵邀請,實地參觀了高鐵西九龍站,對高鐵站的未來運作有了進一步了解。

參觀人士戴上安全帽,穿上反光衣及安全鞋,隨着港鐵的工程人員進入工地視察,沿途聽着講解,重點是視察「一地兩檢的安排和出入境位置及流程」,雖然內部的工程仍在進行中,但也能見到出入境不同功能地區,包括購票、候車、出入境櫃位等。

碳排放量低較飛機巴士環保

高鐵為港人提供另一類快捷交通工具的選擇,方便來往內地主要城市,它有飛機的便捷,但毋須箇中的繁複的出入境及等待時間,其車速亦較火車、鐵路及機場快線為快,一般時速200至350公里,日後由香港往廣州最快只需48分鐘;加上高鐵的碳排放量低於飛機及巴士,故屬較為環保的交通工具。無可否認西九龍站的外形設計獨特,弧形設計,筆者感覺更像一條大魚的魚背,其每幅面積大小不一的玻璃,就如同片片魚鱗,日後在陽光照耀下,閃閃生光,別具特色,同時有助採取自然光,外殼部分天台更設有多條步行路,日後市民可上去觀光,設計值得一讚。

車站內部分為5層,由高至低,為地面層、B1層為售票大堂、B2層為入境層、B3層為離境層、最底的B4層為月台層,一地兩檢就是在入境層及離境層,分別設有內地及香港的關口。設計上以自動電梯直接由B1層購票入閘後,直往B3離境層,先過香港出境程序,再過內地入境程序,才往B4月台層乘車離港;若由內地抵港下車,則由B4層月台直往B2層經內地出境程序,再經香港入境程序,再驗票出閘,即可離開車站,安排有序。

旅客量大增帶動零售旅遊業

因應過去其他建議,包括在內地城市檢和兩地兩檢,筆者認同均不及在西九站一地兩檢來得方便、有效和節省時間,只要做好相關安排和法則,落實執行職務,是最佳做法。

現時香港與內地的社會與經濟互動頻繁,各種的跨境交通工具的乘客量持續增加,故高鐵的落成,可為市民提供多一種交通工具的選擇,又可節省往返內地城市的時間,加強城市交流;頻密的列車班次,為本港帶來大量的旅客,不管是商務往來或是旅遊觀光,也會為香港的飲食、零售及旅遊業,帶來實際的經濟效益,帶動香港往前發展。祈望香港高鐵能盡早開通!

思籌知路召集人

[謝偉銓 銓誌言]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7395&issue=2017103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609

謝偉銓﹕買樓不應是人生唯一目標

1 : GS(14)@2017-12-03 18:10:56

【明報專訊】香港樓價居高不下,令不少人的置業目標受阻,但買樓不是人生唯一的目標,還記得「成功需苦幹」這首歌嗎?原來是要依靠自己的努力上車置業,在社會生態改變下,成功需苦幹變成為成功靠父幹,更甚是,近日由兩代人共同面對置業問題,有向三代人延伸的迹象,早前有傳媒報道,有祖父母為身在海外求學的孫兒未雨綢繆,參觀新盤示範單位,希望為其置業。

置業有向三代人延伸迹象

父母為子女,願意傾盡所能代支首期買樓,再由子女自己供款,令香港不少兩代人需同時面對供樓問題,若再加上跨代人士代支首期,令三代人也涉及其中,只希望香港不要像日本樓市泡沫期,要合三代人之力才能把借貸供樓的款項清還。

為搶佔置業人士市場,近日有發展商推出一按借足七成樓價,馬上吸引市場注目,該按揭還款期長達15年,年期看來不算吸引,但期內可以選擇「只供息不供本」,對只能儲夠首期但收入不多的年輕人,無疑甚具吸引力,就算在期內提前還款也不罰息,資金運用更見靈活,當然按揭息率相對一般較高,但在低息環境下,仍屬具吸引力。

積金作首期 恐再谷高樓價

現時年輕人欲置業,無論如何努力儲錢也未必能追上樓價,加上入場門檻不斷提高,就算預期日後單位供應增加,但在需求不斷上升下,首期不足仍是上車最大障礙。

強積金管理局日前表示正在研究容許僱員退休前,可將部分強積金供款用作置業首期。對準買家而言,無疑是一項好消息。為了上車,不少年輕人節衣縮食,若能取出部分強積金用作置業首期,對一些首期不足人士,也是多了一筆置業補貼,減少借貸;但我仍然擔心有關做法,會否引發更多需求者的入市意欲,在供求不平衡下,上車盤價格是否再被推高,令置業者百上加斤。

兩屆政府致力解決房屋問題

香港上屆及今屆政府都為解決市民置業問題,將房屋政策定為政府「重中之重」的問題,特首施政報告除提出增加公屋及居屋供應外,更將綠置居及白居二等恒常化,又會推出過渡房屋,種種政策,都是希望盡快令更多市民可上車置業,但市民在置業的同時,也要想想人生是否只是為了置業而沒有其他理想可追求呢!

思籌知路召集人

[謝偉銓 銓誌言]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2023&issue=2017112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4623

謝偉銓﹕效率與程序的鬥爭

1 : GS(14)@2018-01-07 13:52:25

【明報專訊】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策略將是香港未來經濟再起飛的一個重點。為了讓更多年輕人能掌握大灣區機遇,最近便組團考察,發現眼見的基建發展,不論是港珠澳大橋,還是文化保育發展等,跟幾年前相比,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港近年多項發展計劃延誤

這不禁令人想到,香港近年的發展總是停滯不前,《西九龍文化中心》的發展由2004年開始,不經不覺已經13年;再看看《東南九龍發展規劃》,比西九還早,並於2007年易名為《啟德發展計劃》,又於2012年納入《起動九龍東計劃》一部分,至今仍在起動中,種種的發展和規劃延誤,都叫人慨嘆不已。

內地近年基建高速起飛,效率之高,無出其右。探訪中山大學時,粵港澳發展研究院長助理張光南教授便指出,大灣區上升到國家政策,原本城市與城市之間的規劃合作都不容易,不過,在國家政策顧及整體利益大前提下,即使地區的標準不一,也有不同的矛盾,都可以透過規劃,互相協調。

譬如興建港珠澳大橋或者其他大型基建設施,只要是國家的國策,內地人多、大型器械多,在一呼百應之下,可以透過大量人力物力,加速興建步伐,與香港向來著重程序步驟相比,可謂差天共地。

荔灣區永慶坊成功新舊結合

在參觀李小龍祖居荔灣區永慶坊微改造工程時更深有感受,這個項目與香港都極為相似,是採用「政府主導、企業承辦、居民參與」的BOT形式實施,給予15年經營權,在保留、維修及翻新原有的設施之外,也鞏固了建築物結構安全,更換全部老舊的電線,增設一個電房,至今仍保留10多戶原居民,若在香港推行,可能又被視為官商勾結,逼走原居民的惡行。

有不少意見認為,內地講求長官意志,要求有效率,不理程序,而香港則講求程序忽略效率,於是不少的基建,都一拖再拖,審批程序,更由過去的3年一直增加至5年,甚至如今的7年。於是衍生問題是效率重要,還是程序重要?

程序是確保有統一的處理方法,不會只求成果,而忽視了公義與安全;效率則是以最少時間,最低的成本,在毫不浪費資源下,達到最高的生產力,兩者其實沒有矛盾,問題是如何把兩者結合,取得平衡,不會因為效率而放棄程序,也不會只管程序而罔顧效率。

思籌知路召集人

[謝偉銓 銓誌言]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5424&issue=2018010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5961

謝偉銓:補地價可增分紅條款

1 : GS(14)@2018-01-22 05:11:33

【明報專訊】樓價續升,為增加供應,遏抑樓價,政府研究各種提供可發展的用地的方案,包括能否發展部分生態價值低的郊野公園、填海、發展棕地等,但是相關途徑需時,不是救近火的方案,令善用一些難以復耕的農地成為更「貼地」的方法。不過,現時不少新界地區的農地都是私人擁有,據估計單是其中數家發展商已擁有約1000公頃,如能有效利用部分農地,這些「熟地」自是成為「近在咫尺」的住宅用地生力軍。

農地可成供應生力軍

但如何將農地變住宅供應市場,近年不斷有人建議「官商合作」,以便加快將一些私人農地變更作住宅用地,由政府配合加強及加快基建設施,換取在同一地盤除興建私人住宅外,發展商亦需興建一定數量的資助房屋,交給政府。

至於那些基於各種因素,在可見將來不會容許發展的農地,漁農署是否可介入,要求重新耕種,或提出其他適當用途,也是一種「官商合作」模式,令農地得以善用。

至於發展商,在商言商,想法更簡單直接,賺錢至上,農地需要補地價才能改變用途,用以發展具商業價值的住宅或商廈等,尋求回報。如政策令其賺取合理回報,要他們負起一些「企業社會責任」,興建一些資助房屋及社區設施,未嘗沒有可能,只要在計算應補地價的數量時,適當反映,這是多贏方案。

應調整補地價計算方式

然而,現時發展商和政府相關部門,往往花很長時間就補地價的金額爭持不下,3年前提出用「仲裁方式」解決,效果不如人意。政府會否考慮一下調整做法,在計算補地價時,以現時相若建成樓宇售價來計算,若日後物業出售時的售價,超出這個售價的一定百分比時,政府有權收取額外金額,與發展商共同分享利潤;這樣不但可以減少就補地價的爭議,同時亦可加快土地的發展,短期內增加公私營房屋供應。如市場向好,售價理想,政府亦可以分一杯羹。

只要有效有序地利用官商合作,應可達到多贏局面,發展商得到應有的回報,亦負起其社會責任,相信會受到市民支持,何樂而不為?

思籌知路召集人

[謝偉銓 銓誌言]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1969&issue=2018011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6995

立法會議員謝偉銓:獨立機構批農地 增供應最有效

1 : GS(14)@2018-05-03 06:32:21

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9841&issue=20180503
【明報專訊】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上周開始就如何增加土地供應作為期5個月的公眾諮詢,目標是未來30年增加逾1200公頃住宅土地,而公私營合作發展農地是4個短中期增加供應的選項之一。有近40年測量界經驗,曾任職多間地產商高層的立法會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界議員謝偉銓認為,本港有4000多公頃農地,當中3000多公頃已規劃,若日後以獨立機構處理地產商就農地發展住宅的申請,可望提升審批效率,是增加土地供應最有效的方法。

記者上次專訪謝偉銓是在2015年7月初,當時上證綜指於短短3個多星期內由高位急跌逾三分之一,恒指亦從當年第二季大時代高位28,588點回落逾一成,他預測「港股急跌預示樓價調整」。訪問見報前,中原城市領先指數收報143.56點,而2016月3月下旬最低報127.46點,下跌11.2%,可見他測市準確。

不過,2016年3月以來樓價已掉頭回升,屢創新高,而近日中原指數最新報180點。記者是次再訪問謝偉銓,一開始便請教他對樓市的最新看法,他明顯比上次樂觀,認為內地經濟向好,廣深港高鐵將於今年內通車,對樓價屬十分正面的因素。

高鐵縮減交通時間 提升土地價值

「本港樓價目前非常貴,在傳統豪宅區的低密度住宅呎價動輒逾10萬元,銷售對象往往並非香港人,發展商亦隨行就市兩極化推盤,不是超級豪宅就是小型單位。過去本港與內地接觸有很多關卡,但近年這些關卡已愈來愈少,故內地對本港的影響力愈來愈大,而廣深港高鐵年內通車後,由深圳福田或廣州到香港的時間分別縮減至14分鐘及48分鐘,通常便捷的交通會正面影響土地的價值。另外,目前很多外國企業爭着與中國做生意,由於本港資訊比較透明及自由,這些外國企業一般均會在港設點,這樣也帶來很大的住屋需求。」謝偉銓解釋道。

至於樓市負面因素,謝偉銓說,即使本港今年可能跟隨美國加息,但相信要加息1厘以上,才會對樓價有較大影響;另外,中美貿易戰一旦爆發,當然也不利內地經濟及本港樓價,惟他估計中美雙方最後達成協議機會很大。綜合而言,他預測樓價在可見將來「很難跌」,尤其是不能低估高鐵即將通車所帶來的正面影響。

樓價高難負擔 籲政府照顧中產置業需求

目前樓價已高至普羅市民難以負擔,若樓價在可見將來仍易升難跌,「無殼蝸牛」恐難有立錐之地。故此,謝偉銓認為,港府不止要增建公屋幫助基層上樓,亦要照顧中產的置業需求,「資助房屋的階梯需要改變,例如調高入息限額,才可真正幫助中產」。

另外,既然住宅需求如此熾熱,港府如何提供穩定及可持續的土地供應,實在是當務之急。由特首林鄭月娥去年9月成立及委任的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經過7個多月的研究後,自上周四起就18個土地供應選項作為期5個月的公眾諮詢,小組主席黃遠輝上周四在本欄的專訪中便表示,本港未來30年欠缺逾1200公頃的土地作發展之用,當中約七成(約815公頃)需要在2026年或以前到位,他希望各界就報告羅列的不同選項表達意見,讓小組凝聚社會共識,向政府提交報告,解決土地短缺導致的房屋問題。

農地發展住宅 須增發展密度

在小組提供的18個選項中,有4個屬短中期選項,落實執行後,可將有關「生地」在10年內轉變為「熟地」,當中包括以公私營合作發展新界農地,建議由獨立於政府的架構及機制處理相關審批問題,決定「用多少公帑為發展商在農地附近興建道路,取回多少個公營房屋單位」,過程需要公平公正公開,希望得到社會支持。

謝偉銓於1970及1980年代曾在政府屋宇地政署(即地政總署的前身)工作近12年,之後在多間發展商任職高層,對農地補地價事宜有豐富經驗,他在是次專訪對於如何公私營合作發展農地,羅列詳細數據,作出具體建議,「本港有4000多公頃的農地,當中3000多公頃已規劃,只有800多公頃保留作耕地;由於規劃是在多年前批出的,當時新界交通並不方便,有關農地的發展密度相當低,往往只有0.4倍至0.6倍,僅可用來興建錦繡花園及加州花園等獨立屋。但目前新界交通已四通八達,例如元朗30分鐘車程已可抵達港島,故有關農地的發展密度有提升空間,例如將100萬方呎農地的發展密度由0.4倍提升至3.2倍,發展商可取得原有40萬方呎住宅用地,並且額外增加280萬方呎住宅用地予政府規劃發展。若政府擔心自行發展該280萬方呎住宅用地,缺乏相關人才及專業,效率不高,可以考慮將這些項目交給發展商去做,政府專心發展交通基建配套,之後再取回若干比例的公營房屋」。

發展農地非官商勾結 可締多贏

根據謝偉銓的數據,目前恒地(0012)、新地(0016)、長實(1113)及新世界(0017)四大發展商已持有約1000公頃農地,即使只發展當中20%,已有200公頃的新增住宅土地供應。當然,政府決定發展哪些農地、如何調高發展密度、投入多少公帑增設基建以取回多少公營房屋單位,均屬敏感問題,社會難免擔心有官商勾結之嫌,因此謝偉銓認同可聘獨立機構審批農地發展,但他強調有兩點值得注意,「第一,我覺得公私營合作發展農地是有商有量的做法,並非官商勾結,任何項目發展商也要賺錢才會參與,過程中社會也有得益,締造多贏局面;第二,負責審批的獨立機構大部分由有相關經驗的專業人士組成,故他們很可能曾在發展商或政府工作,與相關持份者有千絲萬縷的關係,這是無可避免的,社會要相信這些專業人士的獨立性」。

至於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指出,本港有約1300公頃的棕地有潛力改劃發展住宅,例如政府計劃在位於洪水橋的190公頃棕地推行先導計劃,在當中24公頃興建多層工業大廈,37公頃發展物流中心,用作安置原於棕地以上的作業者,騰出餘下的129公頃土地作其他發展用途。謝偉銓分析,棕地其實也是經由農地改劃的,他並不反對洪水橋先導計劃,但他相信並非所有作業者均適合由棕地搬遷至多層工業大廈,而搬遷後經營成本會否增加,政府是否需要就此補貼,也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大學中學用地 部分可改劃住宅

社會另一焦點是應否將粉嶺高球場改劃作住宅用途,謝偉銓強調,他對此議題沒有任何前設立場,但他相信,本港作為國際都會,應該保留粉嶺高球場;故他認為,外界若建議政府收回該球場作住宅發展,應該提交具體方案,例如興建住宅數量、對環境的影響,以及如何提供交通基建配套,讓社會就此進一步討論。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4個短中期選項,最後一個是重置或整合佔地廣闊的康樂設施。謝偉銓認為,政府改劃市區用地可以更大刀闊斧,例如將城市大學及浸會大學部分校址改作住宅用途,並且在大嶼山或離島撥地予這些大學興建更寬敞的校舍;而本港不少傳統中學在市區亦佔用大量土地,可以考慮收回部分作住宅發展用途,「既然新界棕地作業者可搬去多層工業大廈,部分校舍亦可用來起屋」。

明報記者 葉創成

[名人樓市論壇]
2 : GS(14)@2018-05-03 06:32:34

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1229&issue=20180503
【明報專訊】謝偉銓除了就增加土地供應有眾多建議外,亦擬向運輸及房屋局提交建議,善用現有公屋資源,紓緩房屋短缺問題,例如在舊式公屋的天台或大樓的外牆加建預製組合屋。他解釋,在外牆加建鋼鋁製的組合屋,即每層可增加4個單位;若預先處理好水電接駁問題,在公屋指定選址內一天便可安裝預製組合屋。該組合屋日後亦可拆卸,在其他地方重用。

雖然加建預製組合屋會對原有公屋居民造成影響,但謝偉銓強調,目前香港的房屋問題很嚴峻,希望各界就增加房屋供應的措施互利互諒。

[名人樓市論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032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