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據新華社消息,從海南省政府獲悉,今年第21號臺風“莎莉嘉”對海南造成較為嚴重的影響。據初步統計,臺風共導致海南省19個市縣299萬人受災,直接經濟損失達45.59億元。
根據氣象部門監測,臺風“莎莉嘉”18日登陸時中心最大風力14級,先後穿過萬寧、瓊中、儋州3個市縣,19日零時移入北部灣海面。此次臺風有“風力強、移速快、路徑穩、覆蓋廣、危害大”的特點,是1971年以來10月份登陸海南島的最強臺風。
受臺風影響,海南全省出現大暴雨到特大暴雨,平均累計降雨162毫米,全島共有93個鄉鎮降雨量超過200毫米,其中10個鄉鎮降雨量超過300毫米。臺風還導致海南省水庫蓄水持續增加,目前仍有290座水庫正在泄洪,但未出現重大險情。
據統計,臺風導致海南299萬人受災,緊急轉移安置66萬人,無因災死亡及失蹤人員;農作物受災571萬畝,成災146萬畝,絕收35萬畝,直接經濟損失達45.59億元。
“莎莉嘉”在三亞掀起巨浪,天涯市工作人員勸離觀浪民眾。(圖:中新網)
“莎莉嘉”18日登陸海南萬寧市,圖為大樹被連根拔起。(圖:中國天氣網)
據悉,目前,臺風“莎莉嘉”對海南的影響已基本停止,海南省將迅速開展災後救助重建工作。下一步,海南省將重點做好災後地質災害和水庫險情的防範工作,妥善安置受災群眾,盡快搶修損毀的道路、涵洞、橋梁等基礎設施,用最短的時間恢複交通。同時,有關部門將全面開展消殺防疫,迅速組織恢複生產,爭取將災害對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影響降低到最低程度。
中央氣象臺20日06時發布臺風橙色預警:今年第22號臺風“海馬”的中心已於19日夜間11點40分前後在菲律賓呂宋島東北部沿海登陸,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6級,為超強臺風級,中心最低氣壓為915百帕。
據悉,登陸後“海馬”減弱為強臺風級,20日早晨5點鐘其中心位於菲律賓呂宋島西北部地區(距離廣東省深圳市東偏南方大約850公里),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5級,中心最低氣壓為940百帕。
預計,“海馬”將以每小時25公里左右的速度向西偏北方向移動,20日上午進入南海東北部海域,然後逐漸向廣東珠海到汕尾一帶沿海靠近,並將於21日下午在上述沿海登陸。
國家水文局分析稱,歷史上10月下旬以後曾在廣東登陸的最強臺風為1972年的33號臺風,登陸強度為11級,預計“海馬”登陸強度將超過該強度。而受冷空氣向南擴散與“海馬”遭遇影響,廣東一周內將再次遭受強風暴雨襲擊。
降水預報:
21日至23日,華南江南等地有強風雨天氣,華南中東部、江南中東部等地有大雨或暴雨,部分地區大暴雨,其中廣東局地有特大暴雨(250~280毫米)。
上述部分地區並伴有短時強降水,最大小時雨強可達80~120毫米。
大風預報:
20日08時至21日08時,巴士海峽、南海東北部和中東部海域、臺灣海峽、黃巖島附近海域、東沙群島附近海域以及臺灣南部沿海、福建沿海、廣東中東部沿海將有7~9級大風,其中,南海東北部和中東部、巴士海峽的部分海域以及廣東東部沿海的風力有10~12級,陣風13~14級,“海馬”中心經過的附近海域或地區風力有13~15級。
中央氣象臺21日06時繼續發布臺風紅色預警:今年第22號臺風“海馬”(強臺風級)的中心今天(21日)早晨5點鐘位於廣東省惠東縣南偏東方大約230公里的南海東北部海面上,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4級。
預計,“海馬”將以每小時25公里左右的速度向北偏西方向移動,強度變化不大,將於21日下午在廣東汕尾到深圳一帶沿海登陸(強臺風級或臺風級)。登陸後,“海馬”將轉向偏北方向移動,強度快速減弱,22日進入江西境內後,減弱為熱帶低壓。
據悉, 臺風“海馬”可能正面襲擊深圳。對此,據南方日報報道,深圳市委市政府決定啟動防臺風和防汛I級應急響應,自21日0時起實施全市範圍內實行停工停業停市停課。
深圳雨勢越來越大(來源:深圳交警偵查大隊微博)
廣州市氣象臺20日晚發布臺風黃色預警信號。廣州、東莞、惠州、珠海等多地中小學幼兒園今日全部停課。
此外,受臺風“海馬”影響,10月21日北京西—深圳北G79次、G71次、D901次、D903次、D909次、D927次;10月21日石家莊—深圳北G531次列車停運。
降水預報:
中央氣象臺同時發布暴雨黃色預警,預計,10月21日08時至22日08時,廣東中東部、福建西北部和中南部、臺灣東南部、江西西部和中南部、安徽中部偏南、江蘇中南部、上海、浙江東部沿海等地有大雨,其中,廣東東部、福建南部和中南部沿海、江西南部、江蘇中部偏南、浙江東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區有暴雨或大暴雨,廣東東部沿海局地有特大暴雨(250~260毫米),上述部分地區並伴有短時強降水,局地最大小時雨強可達80毫米以上。
大風預報:
21日08時至22日08時,東海西南部海域、臺灣海峽、巴士海峽、南海東北部海域、東沙群島附近海域以及臺灣北部和南部沿海、浙江南部沿海、福建沿海、廣東中東部及其沿海、珠江口區將有7~9級大風,其中,南海東北部以及廣東東部沿海的風力有10~12級,陣風13~14級,“海馬”中心經過的附近海域或地區的風力有13~14級,陣風可達15~16級。
據民政部網站10日發布10月份全國自然災害情況統計數據,經核定,2016年10月份,我國各類自然災害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16.9億元。全國685.1萬人次受災,14人死亡,4人因災住院治療,68.4萬人次緊急轉移安置,7.8萬人次需緊急生活救助。
此外,還造成了2000余間房屋倒塌,1萬間不同程度損壞;農作物受災面積979.9千公頃,其中絕收77.2千公頃。
據介紹,10月份全國災情較2015年同期明顯偏輕。自然災害以臺風和洪澇災害為主,旱災、風雹、地震、低溫冷凍、雪災、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和森林火災等也均有不同程度發生。
分析顯示,10月份全國自然災害主要呈現三個特點:
一是強臺風連續登陸並影響華南地區。10月份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共有4個臺風生成,其中2個登陸我國,生成和登陸個數較常年同期明顯偏多。其中,第21號臺風“莎莉嘉”18日以強臺風級登陸海南萬寧,是1971年以來10月份登陸海南島的最強臺風,海南南渡江發生超警洪水;第22號臺風“海馬”21日以強臺風級登陸廣東汕尾,是1949年以來10月份登陸廣東的最強臺風。
據統計,臺風災害共造成全國5個省(自治區)550.4萬人次受災,1人死亡,65.1萬人次緊急轉移安置;近2000間房屋倒塌,近9000間不同程度損壞;農作物受災面積759千公頃,其中絕收55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101億元。其中,廣東、海南兩省災情相對突出。
臺風災害較2011年以來同期偏重,農作物受災面積為最高值,緊急轉移安置人口數僅次於2013年。
10月18日,受臺風“莎莉嘉”影響,海南三亞灣海邊掀起巨浪。(圖:視覺中國)
二是黃淮、江淮和江漢局地遭受洪澇災害。10月下旬,江蘇、安徽等地累計降雨量均突破1961年以來的同期歷史極值。
三是幹旱、低溫冷凍和雪災零星發生。 進入10月份,北方大部前期旱情基本解除,但南方部分地區因階段性降水偏少出現不同程度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