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第三大百貨HOF進軍中國市場 “自有品牌+買手制”前景幾何
英國第一大零售商馬莎百貨前不久剛剛宣布關閉中國內地所有門店,緊接著,英國第三大零售商House of Fraser(下稱“HOF”)卻高調宣布進入中國市場!
12月21日,伴隨著“大本鐘”的渾厚鐘聲,地處南京新街口商圈的東方福來德開業。這是英國“老字號”百貨公司HOF在中國的首家門店,也是這幾年在全球“買買買”的三胞集團在“走出去”的同時,進行的“引進來”計劃——將其海外收購的品牌HOF引入中國市場布局。
HOF中國CEO孔軍12月21日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透露,未來HOF將在中國一線城市和具有潛力的二線城市擴張,為差異化發展,將采取“自有品牌+買手制”。
值得註意的是,由於市場知名度不高等問題,諸多海外自有品牌在中國市場都不太成功,馬莎百貨敗走中國內地市場的主因之一就是自有品牌問題。業界認為,HOF需註意本土化發展,規避馬莎遭遇的“水土不服”風險。

百年“老字號”來了
第一財經記者在現場看到,此次引入中國市場後的HOF中文名為“東方福來德”,該店呈現英國經典元素——在東方福來德樓頂,一架酷似倫敦大本鐘的英倫式機械鐘敲響時,會有身著英國皇家軍樂隊禮服的“衛兵”隨著鐘聲輪流報時。
HOF於1849年誕生在蘇格蘭格拉斯哥市,是一家擁有英王室嘉許的百貨公司。目前HOF全球擁有61家門店。其中位於英國花園城市巴斯的Jolly’s店因曾擁有“女王的更衣室”而聞名。東方福來德共有300余個品牌,其中英國品牌占34%、國際品牌合計占比97%。
值得註意的是,2014年,三胞集團旗下上市公司南京新百收購了HOF89%的股權,成為HOF控股股東。不過當年三胞對HOF的收購可謂驚心動魄。
三胞集團高級副總裁嶽雷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當時原本一切已基本談定,三胞集團管理層團隊已在飛往倫敦的飛機上。“此時傳來消息,英國零售業大亨——紐卡斯爾聯隊老板邁克阿什利突然發起阻擊,購買了一名小股東11%的股份,同時向其他股東發起收購要約。三胞集團董事長袁亞非當機立斷,立即啟程去拜訪其他股東。經36個小談判,最終爭取到其他89%的股份,控股HOF。”

嶽雷透露,這幾年三胞集團在海外進行了一系列收購,包括以色列健康養老服務企業Natali、美國新奇特連鎖品牌Brookstone等。“收購這些海外品牌‘走出去’的同時,我們還要‘引進來’,因而此次將HOF引入中國市場。”
“HOF未來要在中國一線城市和具有潛力的二三線城市拓展。會分為購物中心和生活方式兩種業態模式。”孔軍表示。
“自有品牌+買手制”能否奏效?
近幾年,由於租金、人工成本高企,加之電商沖擊,使實體零售業者經歷“關店潮”,“寒冬”中的國內實體零售業困則思變謀求轉型,有些進軍互聯網,有些進行業態創新,還有些則引進國外模式。
孔軍透露,HOF采取的是引進國外模式——“自有品牌+買手制”。
第一財經記者采訪了解到,通常國內百貨商場采取的是“二房東”模式,很少有自營者,因為自營百貨需對品牌和管理有很強的把控能力,而不少服飾品牌在中國市場都是授權代理制度,國內百貨企業又缺乏自有品牌,因此很難把控,而采取“租金+扣點”模式則比較保險。
此次HOF運營模式不同,其同時也是品牌運營商,旗下擁有近20個自有品牌,產品涵蓋男女服飾、配飾、家居等領域。首批入駐東方福來德的自有品牌共16個。此外,HOF還有一支買手團隊,從全球采購商品。據悉,2015年全年,HOF自有品牌及買手制業務為公司貢獻了近50%的銷售額。
頗有意思的是,就在HOF進入中國市場前夕,英國第一大零售商馬莎百貨卻因業績不佳而決定退出中國內地市場。與HOF類似,馬莎百貨也擁有非常強的自有品牌業務和全球采購能力,然而因為一些貨品水土不服、自有品牌知名度不高等原因導致其敗走。
“很多中國消費者還停留在購買具有高知名度的大眾化品牌層面,而海外消費者則並不十分介意品牌,關鍵是看商品。因此很多自有品牌商品盡管價廉物美,卻很難獲得中國消費者青睞。馬莎敗走中國內地市場的主因之一就是其難以發揮自有品牌優勢。而這一問題對HOF而言也存在。”資深零售業人士沈軍分析。
第一財經記者采訪獲悉,美國梅西百貨曾也計劃在中國市場布局,引入自有品牌,然而調研後梅西百貨發現中國消費者並不十分接受缺乏大眾知名度的自有品牌,於是計劃一度擱淺。
“此外,買手制之下,如果是買斷貨品則成本很高,庫存風險增加。而一些設計師品牌商品雖然個性化,但價格不菲,大眾消費者未必都接受。”沈軍分析,HOF的“自有品牌+買手制”在海外是很成功,但在中國市場不一定奏效。

對此,孔軍表示,其已註意到挑戰,因此在對中國市場的運營中以中國團隊為主,英國團隊支持,做到本土化經營。“除了本土化,東方福來德同時與Hamleys、Brookstone打通發展。”孔軍表示,這也是三胞系這幾年在大消費、大健康和大金融領域進行系列並購後打造的商業閉環模式。
“新街口是南京競爭最為激烈的商業街,三胞系的確有其優勢,但金鷹百貨等在這幾年也在向著購物中心、體驗式服務等方向轉型。引入英國品牌和新模式會是一個亮點,可同時也是考驗三胞系本土化運作和保留英國風格之間的平衡能力。另外,消費者是否最終願意為自有品牌和買手采購的小眾商品買單,還有待市場驗證。”沈軍坦言。
只管好好做人,上天自有安排
很多人其實到現在也沒弄明白他們是怎麼賺錢的,賺大錢從來不用辛苦。很多人都會把自己的成功歸結為能力的結果,事實上這個是最大的可悲。大部份StartUp創業者其實都是很勤奮、很努力的,絕大部分都是很聰明的,他們都在想把自己的公司做好,為什麼有的成功了,有的失敗了?
失敗的原因多種多樣,有人品、家庭、身體健康這樣的個人因素,也有商業模式的選擇、市場選擇、創新力這樣的團隊和決策因素,看起來大相徑庭,我總結出一些規律。我認為創業者最重要的兩件事:找方向和配種。
永遠別與趨勢作對,所有的成功失敗,很大程度上都不是自己個人能力決定的,而是很大程度上被大趨勢給決定了。世界上能跟著趨勢賺錢的只有兩類人:
一類人是Trader,他們天生具備敏銳的嗅覺,對於市場的理解很通透,而且執行力很強,天生夠狠,對自己能狠下心來的人,都能成點事情,如果看准來方向,能成大事。
還有一類人所謂跟著趨勢賺錢,並不是主動意識的結果,而是被動選擇的結果(我們的研究數據是1:99),他們被社會的洪流拋向了不同的領域,然後就是花落誰家是誰家的格局,有人成事,有人敗事,無非是祖墳冒青煙的結果。在過去的十年裡面,這個邏輯和趨勢很明顯,決定你是否賺大錢的邏輯,不是選擇,不是能力,而是運氣。賺小錢才是能力,賺大錢其實是靠命的,你努力勤奮,現在的社會,讓你能過比較好的生活,但是,並不是努力勤奮就能讓你成為馬雲、馬化騰,命格不再,就別發夢了。
是因為大爆發的年代裡,越底層越容易被拋向不一樣的社會洪流,而不一樣的洪流,往往會有大機遇,很多人沒得選擇,更不會走固有的社會路徑,也就更容易被拋棄社會的大趨勢之中去。在一個趨勢起來的時候,乘風而起其實難度並不如想像中大,在新興領域並不需要太大努力,就能較為輕鬆地擊敗固有規則體系裡的王者。我們過去20年的趨勢性機會,不是互聯網,互聯網其實是最近三五年的趨勢,過去十年的趨勢性機會其實是資產升值,大量的房地產商在過去十年的盈利能力其實是極強的。只是趨勢一旦逆轉以後,互聯網很輕鬆的就擊垮了這個固有的社會趨勢,不是房地產不行,也不是互聯網,而是社會趨勢轉化很快。你剛好在適合的年代碰巧做對了一件事情而已,然後以後就長期堅持這種策略,堅持固有的邏輯去做事情的話,結果可能會死的很慘。
現在創業的人很多,跟我所思考的幾乎是一致的,這簡直就是句真理,這個世界上,賺錢的事情,從來不是辛苦的事情。
創業有時候選擇大方向很重要,賺大錢和賺小錢,說白了,其實都會很辛苦,都很艱難,你路邊開一個小店鋪賣魚蛋要賺錢,其實也不見得比做好StartUp要容易到哪裡去,都不容易,但是同樣辛苦,結果是截然不同的。
肥佬黎第一桶金是70年代股市賺回來,後來他提到我自己為什麼離開股市,突然只是因為覺得他這個人能力不如別人,勤奮不如別人,運氣不如別人,憑什麼跟人在一個能力充分競爭市場上賺錢?
如果在一個不是普遍性的盈利市場上的時候,我發現賺錢一般都是辛苦錢,也就是跟人比體力才能賺錢,花更多的時間,做更多的調研,那些都是辛苦錢。而可悲的可能是競爭越充分的市場,你會更可悲的發現你即使很辛苦了,也是不賺錢的。也就是說,生活總會給你答案,但不會馬上把一切都告訴你。
其實,回報不一定在付出後立即出現。只要你肯等一等,生活的美好,總在你不經意的時候,盛裝蒞臨。
第二點是配種
(12月
9日吾在
信報專欄也提到
),配什麼種呢?純種。賽馬,養狗,都要純種。人類的進步,整個生物的進化呀,都不是完全靠純種的,要做雜交的。
找人也要學會多元化。創業的第一批團隊,一定是找自己最信任的人。他可以不信你的方向,但是他信你這個人,信你什麼?
信你會很公正,很公平地對待他人,信你會不會放棄,這很重要。如果團隊動不動懷疑大佬會放棄,那他一定不會相信你。純種、找方向,
搵錢,它是一個三角形的一個良性迴圈。
在不同階段,這三件事要反復地做,優先順序不一樣。第一次找人的時候,特點是清一色這個純種血統純正。第二次找人,2.0的時候,想繼續在自己熟悉,價值觀高度一致的夥伴裡面再找人,這就不對了。人再多是什麼,是烏合之眾,打一仗就散了。(見689那班Asshole蛋散,腦殘兼面癱)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這是心理催眠師最喜歡講的一個故事,因為在他們看來,人的潛意識是十分強大的,而且是沒有判斷能力的,只要你輸入正確的指令和程式,它就會聽從和工作。
所以,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我們的人生何嘗不是如此呢?「天下大勢,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感恩生命中所遭遇的一切。這時候,大格局大趨勢就顯得非常重要,儘量去做一些趨勢性的機會的事情,市場整體向上的機會,只要做的稍微好點,總還是有機會的,而有些行業,你再怎麼做,其實都註定了最終的結果都不會好。
清華報告:九成中國創業者的錢來源於自有資金
創業者都把早期風險投資人叫做“天使”,清華的一份調研報告卻告訴你,家庭和朋友或許才是創業者真正的“天使”。
來自清華經管學院中國創業研究中心發布的《全球創業觀察(GEM)2015/2016中國報告》稱,91.3%的中國創業者的資金都來源於自有資金,主要渠道是家庭、銀行和朋友,風險投資、政府項目和眾籌也是創業資金的來源,但比例低於大多數創新驅動型經濟體。
第一財經記者從這份報告中看到,中國創業者資金來源的第一位是家庭,比例達到約69%,其次是銀行和朋友,比例均為33%,來自於風險投資的比例僅為16%。此外,也有7%的資金來源於眾籌。
華興資本董事總經理周翔此前說到,近兩年來,市場上公布的天使案例有4900余起,仍然有大量的案例是沒有被公布的,不公布的項目數量約為公布數量的三倍左右,即整個市場上完成的天使案例約為兩萬個。騰訊開放平臺的統計則顯示,近兩年,新增開發者數量突破百萬,預計今年新註冊企業將達557.15萬戶。由此看來,能夠拿到天使投資的創業公司比例確實非常低。
在創業的行業類別方面,報告顯示,中國創業活動主要集中在客戶服務業,高附加值產業創業比例較低。中國客戶服務產業(如批發、零售等)創業比例占所有行業的69.79%,而高附加值的商業服務業(如信息通訊、金融、專業服務等)創業比例僅為8.2%。與發達國家的商業服務業創業比例差距較大,英國為35.49%,美國為32.79%。
VC SaaS近日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其所統計到的2016年創業投資主要的方向中,企業服務排在第一位,其次是電商、文化娛樂和金融。綜合兩份報告可以看出,盡管企業服務的創業項目拿到了較多的投資,但放在整個中國的創業環境中來看,發展並不充分。
清華經管學院中國創業研究中心副主任程源教授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風險投資是評價創新創業生態體系的重要指標之一,中國有14.4%的創業者得到或預期得到風險投資。從拿到風險投資的比例來看,以美國為代表的創新驅動經濟體的風險投資會更加活躍,報告顯示,美國這一比例為23.9%。
這與風險投資在中國的發展歷程有關。1998年之後,市場化的風險投資才在中國真正發展起來,當時市場上活躍的基金數量不到100家;2005、2006年前後,大批海外基金開始進入中國;近年來,在“雙創”的推動下,VC機構開始迅速發展起來,到2016年,華興資本統計的市場上最近三年有過投資案例的機構數量,約為一萬余家。
綠地特色小鎮:開發周期內需賺回自有資金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6-15/1117671.html
每經實習記者 馮穎祎 每經編輯 曾健輝
“小鎮之風”愈演愈烈,多家上市房企已進場搶食。去年住建部對外披露到2020年爭取培育1000個左右特色小鎮之後,外界預測這將催生6萬億元的投資規模。
在房地產的“白銀時代”,特色小鎮是否會成為房企轉型的一個戰略支點?曾與萬科爭鋒的綠地,在其2016年年報中稱今年將全力推進特色小鎮大盤戰略,重點圍繞智慧健康城、文化旅遊城,在一二線重點城市遠郊及周邊儲備10~15個項目。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相比以大本營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區域,綠地搶先在京津冀成立區域管理總部,還在河北敲定了兩個特色小鎮項目。綠地京津冀相關負責人表示,特色小鎮將成其新的業績增長點。
開發期內要賺回自有資金
談及何為特色小鎮,綠地集團京津冀房地產事業部總經理歐陽兵的理解是,有機結合多種產業和生活形態,使人很適合在這兒工作、生活、休閑和享受等。
為開拓這一新的業務,歐陽兵專門成立了綠地京津冀區域管理總部,意在加大對河北區域多種產業集群的投資力度。
一個“冀”字,帶來的是綠地位於河北保定、大廠兩小鎮的項目,即保定直隸文化藝術小鎮和中國出版傳媒融合發展特色小鎮。
針對組織變革及進軍新領域,綠地集團京津冀房地產事業部技術部總經理助理高洵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解釋說,綠地已不再是單一的房地產開發商,其加速轉型的方向是開發商、服務商和運營商三位一體的城市運營商。
近來,特色小鎮“地產化”備受詬病。綠地作為運營商,如何從特色小鎮中賺錢?歐陽兵坦言:“我們是上市公司,有ROE(凈資產收益率)、ROA(總資產收益率)的考核,否則,這個在集團是過不去風控的。在規定的開發建設周期內,小鎮項目的自有資金投入要賺回來。”
按照綠地規劃,直隸文化藝術小鎮定位為展示燕趙文化特色,弘揚直隸工匠精神的一個載體。其中,代表直隸工匠文化的服、飾、藝、居、禮等五大板塊將作為小鎮的支柱產業,核心模式是與百家企業聯盟,搭建信息交易平臺,實現線上線下交易,挖掘小鎮文化藝術品的產業價值。
從保定小鎮項目規劃圖來看,除核心區的主題小鎮之外,周圍還涉及產業開發、樓盤項目建設規劃等。這意味著綠地這個特色小鎮未來將涉及產業導入和樓盤銷售等。
單個小鎮需投30億~50億元
“我們今年落實的幾個特色小鎮項目,從明年開始,將會為事業部每年貢獻幾十億元,甚至上百億元規模的成長動力”。歐陽兵這樣表示。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綠地已在浙江寧波、四川成都、江西南昌和陜西西安等多個省市簽下了10個特色小鎮項目。
綠地金控集團北京地區總部副總經理丁衛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根據以往的經驗,單個特色小鎮占地面積5平方公里左右,需投資30億~50億元,布局4個小鎮就達120億~200億元的規模,後續形成銷售帶動整體產業的規模或更大。”
實際上,特色小鎮項目開發周期相對較長,前期資金投入巨大。就開發模式來看,綠地計劃采取滾動開發,讓其“大金融”、“大基建”和“大消費”板塊全部介入,為小鎮建設提供資金、基礎設施和生活配套支持。
從大金融來看,據丁衛介紹,當地政府一般通過金融方式鼓勵合作方按照政府的方式進行特色小鎮的建設和運營。“這樣一來,綠地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比如綠地金控有基金管理的資格;第二、也有募資能力;第三、綠地也是一個產業建設方。”
丁衛還告訴記者,綠地金控不僅有自有資金的投入,還引入了政府支持的基金參與小鎮投資,但一般都會看當地政府的要求。而引入資金主要考慮的是資金成本,在這方面,綠地金控充分遵循市場化原則。對於資金的使用期限,一般來講,產業基金會采取6+2模式,6年的募集、投資、管理的期限,2年的一個退出期。
關於投資回報率,丁衛介紹到:“這個很複雜,綜合收益率,如果運營好的話,在20%左右。”
鄭子誠「奸人自有妙計」專訪
1 :
GS(14)@2013-09-08 13:30:47原來有d咁正的野
2 :
GS(14)@2013-09-08 13:31:14他把聲真是好好聽
3 :
GS(14)@2013-09-08 13:31:31第二輯
4 :
毒果(39760)@2013-09-13 13:19:09太正!不過我一向認為, 演員之所以演我逼真, 是因為演員本身是個這樣的人, 所以如此神似, 除非演員城府極深, 扮什麼就似什麼
5 :
毒果(39760)@2013-09-13 13:20:06太正!不過我一向認為, 演員之所以演得逼真, 是因為演員本身是個這樣的人, 所以如此神似, 除非演員城府極深, 扮什麼就似什麼
賣掉百佳 分拆港燈 和黃自有如意算盤 曾淵滄
1 :
GS(14)@2013-10-21 23:31:55http://eastweek.my-magazine.me/index.php?aid=29335
和黃(013)股價在一連串售賣資產的聲音中不斷上升,現在已創十三年新高,超越二○○七年時股市高峰期的水平,和黃股價在十三年前的高價,也是受到售賣資產的消息所推動的,當時和黃以千億元的價格賣掉Orange電訊,獲利也千億,售價千億,利潤也千億,原因是Orange在和黃的資產負債表中的紀錄是零價值,和黃早已把投資於Orange的成本當成折舊,虧損而清除掉,這使到和黃在當年可以少交一些稅,也使到和黃在出售資產時可以獲利巨大,一舉兩得。
和黃股價超越○七高位
和黃售賣資產使到投資者重新認識到和黃隱藏着的巨額資產,這是和黃年報上的帳面資產所沒有反映的,和黃的實際資產遠超過其帳面值。因此,當和黃出售資產時,其隱藏着的資產就曝光了,這是我們可以從和黃打算售賣資產的事件中學習到的第一個經驗。
和黃打算賣資產,但是,賣百佳與賣港燈的手法卻不一樣,賣百佳是一次過賣掉100%股權,從此百佳與和黃將再也沒有任何關係,賣港燈則以分拆港燈上市,賣掉至少51%至70%股權的方法出售,港燈分拆後,其管理權仍然由和黃控制。
為何賣百佳與賣港燈的手法會不一樣?理由是和黃以這兩種方法,從這兩家不同的企業抽取最高的金錢回報。簡單的說,可以賣得好價,如果百佳以公開上市的方法上市,和黃通過百佳上市時賣舊股套現,上市的價格不可能高過把整家和黃賣給一家企業,因為目前整體股市的估價不高,零售股的P/E值也不高,通過上市賣股的對象是一般公眾投資者,P/E估得高根本沒法吸引廣大的公眾投資者,單一的買家更可能付得起和黃的叫價,理由是單一的買家考慮的因素較多,有些會考慮通過收購百佳來搶佔香港市場,來收購百佳的人才,聯想電腦當年收購IBM的個人電腦業務不是要IBM的品牌,而是IBM的人才,如果收購者也是零售業的經營者,收購更可以帶來協同效應。
港燈上市吸引好息一族
和黃選擇把港燈通過上市的方法賣掉大部分股權,理由是今日的香港依然有許多人在尋求一些有固定回報的收息股,過去港燈及電能(0006)只把部分利潤分派給股東當股息,將來分拆港燈上市,至少90%的利潤會分派給股東,收息的誘因會大過目前的電能,可以吸引「好息」一族,因此也就可以賣個好價錢。
前些時候,李嘉誠也打算把香港一家酒店的房間一間間分拆出售給小投資者,為甚麼不一次過賣給單一的投資者?道理也是售價的差別,單一投資者的出價一定低過分拆賣給眾多小投資者,銀行利率太低,眾多小投資者很想找一些回報率不太低而穩定的投資。
廖偉強:代理自有生存空間
1 :
GS(14)@2016-11-28 08:04:39【明報專訊】筆者入行30年,每一次靜市,都總會有朋友關心,我每次的答案都是一樣「總會過去」!原因很簡單,因為筆者入行至今,無花無假,真的是平均每兩年左右,就會面臨一次靜市。在較好的情况下,旺市的時間比較長;而差的情况下,可能要靜幾年,就好像1997年後的那幾年時間!
地產代理不怕樓價上升與下跌,最怕是沒有成交!SARS期間,為何代理還能夠生存,主要原因是發展商肯平賣,氣氛就是這樣衍生出來的。
經常有文章提及,發展商是地產霸權的衍生者,業主是地產霸權的得益者,地產代理是地產霸權的幫兇,當樓市淡靜的情况下,地產代理沒有人會同情!說實話,任何行業不景氣時,同情又有何用!重點是作為行業者,能否在逃生門順利離開!
筆者並非賣花讚花香,地產代理的作用可謂功不可沒;自古至今,「家」是生活的一個重要環節,能夠順利為買賣雙方達成協議,這份功勞的滿足感,是不足為外人道!
樓價難符每個人要求
市况向好,代理固然是大豐收,但是,在淡市時,代理如何強化個人的心態,而繼續屹立不倒才是最重要的。
經常有人說香港的樓價貴,但是,大家是否知道,香港是國際大都會,是人才匯聚的地方。人才多,競爭自然會大,一個有競爭力的城市,樓價自然很難符合每一個人的要求。個人可以做的,就是加強自己的競爭力;政府要做的,就是在公營房屋方面盡量滿足市民的需求!
利嘉閣地產總裁
[廖偉強]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0825&issue=20161128
湯文亮﹕熟讀三國 自有領悟
1 :
GS(14)@2017-11-12 16:49:29【明報專訊】老C公開交棒,宣布兒子為接班人,對老伙計說有事同小C商量,如果搞得掂就唔需要搵佢,就是這一句話,一切盡在不言中,在我們俗世人眼中,這是合情合理的事,唔通真的是學蓋茨,將成副身家捐出去﹖不過,蓋茨及其他捐身家的老外,他們只不過是左手捐畀右手,美其名是捐身家,其實是唔想交天文數字的稅,如果講捐身家,只有小甜甜真正將整副身家捐給香港政府。不過,都要經過一番法律程序才可以達到她的心願,所以,千祈唔好隨便說捐身家,嚴格來說,捐身家就是斷六親,如果聽到別人說捐身家,就當笑話聽聽就算了。
捐身家如斷六親
老C交棒,一般人都認為十分正常,但老拍檔老王不同意,認為老C出爾反爾,因為在2008年老C已經撰文表示,將身家捐給慈善基金,而且會在集團內選定接班人,不會強求子女們承受事業,老王話老C的說話擲地有聲,令他非常欽佩,老王博學多才,但好像未有熟讀三國,當日,正值金融海嘯,地產界的冰河時期,老C這樣說只不過是穩定軍心,但現在情况不同,大家千祈唔好太認真,交棒給兒子亦是合情合理的事,遺囑都可以改,何况是一個意願,一篇文章,沒有人會認真看待,認真就是輸了。
三國時代,劉備與曹操交戰,兵敗逃亡,還是嬰兒的太子劉禪(阿斗)仍然在曹操陣內,大將趙雲幾經辛苦在百萬軍中將阿斗救出,劉備這個大奸人見土地軟綿,知道擲地不會有聲,於是將阿斗擲地,同時話衰仔,為了你,幾損我一員大將,就是這一句話,趙子龍替劉備打工直至死為止,並沒有退休時間。
善意謊言可暫穩軍心
如果老C當日不是說會在集團內部選接班人,集團可能已經四分五裂,不會有今日壯大局面,老C熟讀三國,知道在適當時候一兩句話,不但可以穩定軍心,同時可以收買人心,其實老王也是既得利益者,又何需斤斤計較老C的說話。事實上老C退休,老王少了一個對手,我認為他的說話是帶有失落,而非指摘老C。
紀惠集團行政總裁
[湯文亮 敢說亮話]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5962&issue=20171110
胡孟青:控制好租金 經濟自有出路
1 :
GS(14)@2018-03-06 03:42:32【明報專訊】財爺預算案,誠意有餘,卻噓聲四起,錯的可能是政府希望太過有為,以及太多事情都想兼顧。新一屆政府強調理財政策要有為,本質上是要建基於政府自身先行有為。觀乎預算案內容,表面上內容豐富,但實際上亦予人主次不分明、樣樣要兼顧、瓣瓣想討好的印象,最後可能比直接派錢更加浪費吧!
可能是政府今個年度的盈餘太多或其他原因,預算案前政界及學者對派錢的訴求比以往明顯增加。有學者說得好,既然由政府管錢不見得令市民受益,倒不如由市民自己話事,哪管是用作賭馬、買手機,一時間的暢快自然是比政府所謂用得其所更為實際。
自從2003年後,香港幾乎持續有盈餘,10幾年間,政府每年的所謂福利、醫療、用作社區及教育等民生開支,每年都有雙位數增長,但開支的增長換取不到市民的掌聲。最簡單以公共房屋為例,連財爺也心知肚明,自東涌之後,全港再無新市鎮建成。
發展以市場為先 造成社會結構問題
坦白說,亞洲金融風暴、負資產及SARS,政府政策明顯向商界傾斜。一切市場行先,並假設只要經濟好,市民就會活得更好,但本質上完全忽略了香港的市場從來只有股票及地產,經濟極大程度上是依靠資產市場表現,結果資產價格向上,同一時間,多了一批內地新移民及富裕人士,結構盈餘的代價,就是社會結構更加之有問題。
回歸後,經濟欠佳,社會要求政府紓困,到經濟增長數字遠遠超越了近10年的平均數,亦都要求政府紓困。紓困或派糖,亦非是一個口號式的訴求,而是根本上反映本港愈來愈多市民根本沒有受惠經濟表現,或者說得白一點,由資產市場帶動的經濟暢旺,反而令他們活得更困難。過去十幾年,政府只顧滾存財政儲備,強調以防不時之需,但代價是現在可能要花更多儲備才可以解決社會民生問題。
商界不希望走上福利主義之路,但老實說即使香港大派福利,其實對商界利益也絲毫無損。福利主義某程度上是帶有負面,大多數可能解作為西方形式的高稅率及高福利,如果因而完全要將政府在資源分配上不能擔當主動角色,實屬不當。新加坡最新一批預算案,重點在於要為人口老化問題未雨綢繆,香港其實同樣面對一模一樣問題,可見將來政府福利及公共開支只會增加不會減少。
政界是為市民負責,而非為市場及經濟負責,政府政策及開支,就是要解決市場及商界不會及不能或由他們所造成的問題,從而達致互補。香港稅率低,只要租金為首等營商成本受控的話,香港經濟不愁出路。
著名獨立股評人
[胡孟青 青出於婪]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7157&issue=20180305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