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孟青:控制好租金 經濟自有出路
1 :
GS(14)@2018-03-06 03:42:32【明報專訊】財爺預算案,誠意有餘,卻噓聲四起,錯的可能是政府希望太過有為,以及太多事情都想兼顧。新一屆政府強調理財政策要有為,本質上是要建基於政府自身先行有為。觀乎預算案內容,表面上內容豐富,但實際上亦予人主次不分明、樣樣要兼顧、瓣瓣想討好的印象,最後可能比直接派錢更加浪費吧!
可能是政府今個年度的盈餘太多或其他原因,預算案前政界及學者對派錢的訴求比以往明顯增加。有學者說得好,既然由政府管錢不見得令市民受益,倒不如由市民自己話事,哪管是用作賭馬、買手機,一時間的暢快自然是比政府所謂用得其所更為實際。
自從2003年後,香港幾乎持續有盈餘,10幾年間,政府每年的所謂福利、醫療、用作社區及教育等民生開支,每年都有雙位數增長,但開支的增長換取不到市民的掌聲。最簡單以公共房屋為例,連財爺也心知肚明,自東涌之後,全港再無新市鎮建成。
發展以市場為先 造成社會結構問題
坦白說,亞洲金融風暴、負資產及SARS,政府政策明顯向商界傾斜。一切市場行先,並假設只要經濟好,市民就會活得更好,但本質上完全忽略了香港的市場從來只有股票及地產,經濟極大程度上是依靠資產市場表現,結果資產價格向上,同一時間,多了一批內地新移民及富裕人士,結構盈餘的代價,就是社會結構更加之有問題。
回歸後,經濟欠佳,社會要求政府紓困,到經濟增長數字遠遠超越了近10年的平均數,亦都要求政府紓困。紓困或派糖,亦非是一個口號式的訴求,而是根本上反映本港愈來愈多市民根本沒有受惠經濟表現,或者說得白一點,由資產市場帶動的經濟暢旺,反而令他們活得更困難。過去十幾年,政府只顧滾存財政儲備,強調以防不時之需,但代價是現在可能要花更多儲備才可以解決社會民生問題。
商界不希望走上福利主義之路,但老實說即使香港大派福利,其實對商界利益也絲毫無損。福利主義某程度上是帶有負面,大多數可能解作為西方形式的高稅率及高福利,如果因而完全要將政府在資源分配上不能擔當主動角色,實屬不當。新加坡最新一批預算案,重點在於要為人口老化問題未雨綢繆,香港其實同樣面對一模一樣問題,可見將來政府福利及公共開支只會增加不會減少。
政界是為市民負責,而非為市場及經濟負責,政府政策及開支,就是要解決市場及商界不會及不能或由他們所造成的問題,從而達致互補。香港稅率低,只要租金為首等營商成本受控的話,香港經濟不愁出路。
著名獨立股評人
[胡孟青 青出於婪]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7157&issue=2018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