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日據共同社報道,當地時間12月27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和到訪的日本首相安倍共同前往珍珠港亞利桑那號紀念館,並一同獻花,對75年前在日本偷襲珍珠港中陣亡的數千美國軍民表達哀悼之情。
當地時間27日上午,奧巴馬和安倍在亞利桑那紀念館進行悼念。
在隨後的講話中,安倍對珍珠港事件中陣亡的美軍戰士和其他二戰遇難者表示了“衷心和永久的哀悼”,但不含對過去戰爭道歉的表述。安倍強調曾經交戰的日美兩國構築同盟關系的“和解的力量”的意義,並稱美日同盟將“走向新高度”。
安倍與奧巴馬見面握手。(圖:東方IC)
據CNN報道稱,奧巴馬在演講中也提及了75年前發生的珍珠港事件。但他表示,日美之間的紐帶克服了過去的歷史,“就連戰爭留下的最深的創傷也能變成友情與和平”。奧巴馬同時也對美日關系的恢複大加贊揚。他稱,美日同盟關系“已經達到歷史頂峰。”
“美國和日本是親密的朋友,我們選擇和平。在過去幾十年中,我們的同盟關系幫助兩國取得了更大的成功。如今,這種同盟不僅通過共同的利益維系,也根植於我們共同的價值觀,”奧巴馬稱,“美日同盟充當著亞太地區和平與繁榮的基石,同時也是全球進步的推動力量。”
奧巴馬發表講話。(圖:鳳凰新聞)
7個月前,奧巴馬也曾前往廣島和平紀念公園,向死者表達了敬意,並呼籲打造“沒有核武器的世界”。不過也並未就美國向廣島投擲原子彈道歉。
由代加工到鞏固市場地位再到業務轉型,依舊是富士康未來的主要走向,而現在東芝很有可能會成為起點。
本文由歪思妙想(微信ID:neihangaoxiao)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 。
競購東芝,應該算得上是今年最熱鬧非凡的一場並購案,美日中韓明爭暗鬥、競相追逐,如今政府施壓、蘋果介入更使得四大勢力之間的對抗變得難以預料,而最終東芝究竟能被誰收為己用,也成了最大的疑問。
在最後的角逐中,富士康當屬最大爭議的一方,美日政府的阻撓也來自於此,這也是另外三方在富士康高昂競價之下謀取勝算的主要機會。不過富士康既有收購夏普的先例,而且近日更是不斷拉攏新人入局,這都印證了對東芝閃存業務的全力以赴,所以如果能排除政府的憂慮,對於一個因虧損而賣身的公司來說,富士康270億美元的誘惑對東芝來講足夠有吸引力。
可是富士康慣用的高溢價戰略還能在這次收購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嗎?而且近日西部數據公司與美國基金KKR、日本產業革新機構、日本政策投資銀行或將攜手,其所建立的美日聯合財團會是富士康的最強對手嗎?而東芝對富士康來講究竟有什麽戰略意義?這些因素都將影響競購結果。
富士康勝算很大,最大對手將是美日聯合體
其實阻礙富士康並購東芝的因素,總結起來就兩個:美日政府和其他競爭對手,前者畏懼於核心技術的流失,後者還有機會加價,他們對東芝的第一次報價可能和富士康差距較大,可是接下來的報價並不是沒有較大提升的可能性。更為關鍵的是這兩者某種程度上是同一戰線。
據知情人士稱,日本政府的一些反對官員正施壓要求一家日本公司或一個美日聯合財團贏得競購,多家日本企業也表示有興趣,加入美國基金KKR與日本產業革新機構的聯盟,這一消息恰好順應了政府的要求。一旦有了KKR的支持,這個所謂的美日聯合財團既會擁有兩國政府的支持,又會有充足的資金進行與富士康的比拼。
而今天更是傳出消息,由半官方基金產業革新機構、日本政策投資銀行及美國投資基金等組成的“日美聯合體”計劃斥資1.8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115億元)參與競購。共同投資東芝半導體工廠的美國硬盤巨頭西部數據(WD)也在考慮與其聯手,但因受《反壟斷法》的制約,即使其一同加入到聯合體中,預計“仍然只能是少數股東”。
西數和東芝之間還有合同限制,西數曾稱,雙方簽署的合資公司合同禁止一方在沒有獲得另外一方同意的情況下出售合資公司股份,雖然東芝並不認可該種說法,不過也是有了法律層面的一個助力。由此可見,這個美日聯合財團有可能是富士康最大的競爭對手。
那富士康的競購優勢在哪呢?首先,富士康在處理官方強制幹涉的問題上,頗有經驗。當年收購夏普時,日本政府也是出於相同的顧慮對富士康百般阻撓,而富士康也是在高價優勢的基礎上,通過種種嘗試和協調最大程度地消除政府對技術流失的擔憂,才由此打敗了三星、日本產業革新機構等競爭選手,拿下了夏普。所以抵消美日政府的阻力並不是沒有可行之道。
從富士康近來的頻頻動作可以看出,它已經在著手解決這個問題。
一方面,接連拉攏美日勢力共同參加競購,解除日本對中國資本過度滲入的疑慮。據消息稱,夏普已經加入鴻海陣營,這一聯合競購方案也計劃將亞馬遜和戴爾納入競購者之列,其中鴻海出資20%,夏普出資比重約10%,其余部分由日本和美國公司承擔。一旦這項競購方案按計劃順利進行,將會獲得和西數的美日聯合財團正面競爭的新力量,而美日資本加入也符合官方的要求,更能有效減小阻力。
另一方面,相比當時收購夏普,東芝出售的僅僅是獨立公司20%的股份,並不具有決策權和投票權。而夏普被收購後依然保持獨立運營,這已說明富士康的競購承諾具有極大的信譽,現在針對東芝,郭臺銘稱如果把東芝交給富士康,富士康會協助他們經營,甚至東芝可以把核心技術留在日本。照此來講,富士康的方案無疑是最有誠意的。
其次競價依然是富士康最具優勢的一面,甚至也可以說是東芝最看重的因素。東芝首席執行長在今年3月明確表示,挑選芯片業務買家的首要考慮因素是出價,其次是快速完成交易的能力,甚至提及政府壓力,他表示盡管知道日本政府希望東芝公司在出售業務顧及國家安全問題,但東芝公司仍將優先考慮前兩個因素。不得不說這對富士康來講,是成功競購的關鍵因素,畢竟政府的牽制是間接的,最後做決斷的還是東芝本身。
截至5月中旬第二次報價結束,還有很多不確定性因素影響最終結果,不過富士康在競購東芝的信心上還表現得很充足,它也極有可能進入最後的對決。
高溢價並購夏普和東芝,究竟值不值?
分析師對東芝計算機芯片業務的合理估值在1.5-2萬億日元之間,而富士康的報價直接超出估值50%,也超越了當前所有意向企業的最高報價,雖然這是富士康的一貫並購手法,可如此高額最後換來的是一個完全沒有控制權、又有可能得不到核心技術的公司股份,這場交易對富士康來說真的物有所值嗎?畢竟夏普對富士康的投入現在也沒看到太多的實際效用,其價值還難有定論。
不過與當年的夏普不同,東芝的閃存業務更多的是憑借在市場中的硬實力吸引競購者的青睞。在NAND閃存芯片市場,三星的全球份額接近40%,其次為東芝以及西部數據,分別擁有約19%以及16%的市場占比。而縱觀除了富士康之外的其他競爭者,可以發現都屬於半導體公司,也就是說一旦獲得東芝的閃存業務將會影響他們在市場中的地位,尤其是西部數據,融合了東芝將一躍成為可以比肩三星的公司,毫無疑問這是個巨大的誘惑。從這點來看,反而是沒有閃存業務的富士康,給出了最高競價,那麽它迫不及待拿下東芝的舉動除了開拓閃存業務,又有什麽深刻的考慮呢?而這種考慮又是否能轉化為現實價值呢?
其一,近來富士康正在不遺余力地重啟夏普的品牌,無論是智能手機還是液晶電視,都要依賴閃存業務,尤其是後者,需要儲存海量的8k影像數據,這是富士康競購東芝的最直接緣由。不過如果競購成功,富士康推出夏普或東芝的自有品牌,還存在大量的阻礙,比如夏普在國內電視產業的地位已不複從前,目前著重實施的性價比策略與之前的定位大相徑庭,能否在國內市場爭得一席之地還是個問題。
其二,並購夏普或是競購東芝,都有一個相同的目的,就是增加應對蘋果的話語權。夏普被稱之為液晶顯示之父,自然也處於蘋果顯示器供應鏈之上,富士康通過並購夏普,從而上升為蘋果產品供應鏈的一環。現在東芝閃存業務顯然比夏普更具影響力,這點從蘋果親自參與競購就可以看出,而且東芝閃存廣泛應用於蘋果的硬件產品,一旦富士康競購成功,會進入蘋果供應鏈的上遊,從而進一步增加與蘋果對話的分量,這是一個單純的代工企業所不能做到的。
其三,東芝閃存業務非但不像並購前就已陷於虧損的夏普,反而是其母公司的主要利潤來源,富士康之所以敢花大價錢押註,就是看中了閃存的高利潤以及其以後的發展前景。從東芝的財報來看,在上一財年5.67萬億日元的營收中,約25%來自閃存芯片業務部門,而眾所周知富士康的盈利很大一部分來自蘋果的代加工業務,其利潤比閃存芯片這種上遊供應鏈的利潤要低很多,所以競購東芝閃存成功與否將關系到富士康未來發展的根基。
總之,如果說並購夏普是為了其液晶屏的專利和技術積累,而收益實難顧忌,那麽競購東芝所得到的都將是實實在在的利益,所以以超出50%的競價來增加勝算,對富士康來講是一場價值對等的交易。
共棲關系中相對弱勢,擺脫依賴是富士康的大勢所趨
生物學領域中,動物之間存在兩種常見的關系:共生關系和共棲關系,前者缺此失彼都不能生存,後者生活在對雙方都有利的環境,分離後也能獨立生存,在商業社會中同樣普遍存在類似的關系,甚至簡單來講,相互合作就是一種共棲關系,而平臺和商家更容易形成共生關系。而在商業的共棲關系中,卻必然會有強勢的一方和相對弱勢的一方。
富士康和蘋果的雙方關系雖然相互依賴,但由於蘋果是處在這段關系的優勢地位,富士康對蘋果的影響顯然比蘋果對富士康的影響要小,所以即使分離,又或者蘋果把生產線搬回美國,蘋果可能短期內會承擔巨額成本,但獨立生存沒有問題,而富士康將會遭受重大打擊。這也是近來富士康不惜以重金收購公司的原因所在。
從富士康和蘋果近幾年的動作可以看出,雙方都在盡力減小對這段關系的依賴。蘋果很早就通過與和碩合作,降低電子產品對富士康的訂單,而新投入的印度市場,蘋果再次拋棄富士康,選擇了臺灣的緯創資通進行代工,這直接導致富士康從90%的蘋果手機代工占有量減少為2/3左右。
而另一方面,富士康除了並購夏普和正在進行的東芝閃存,還逐漸開拓業務多元化,如開發機器人、芯片封裝以及在國內的投資,可是這些業務要想穩固富士康的市場地位,還面臨著各自的困難。從這個角度來講,富士康的危機不僅來自蘋果硬件產品銷量下降的影響,更在於蘋果有意防止富士康的潛在威脅,這將是富士康要長期面對的壓力。
而且富士康在與蘋果的制衡較量中,還有一個難以觸碰的底線,就是在不斷推出自有品牌的同時,要盡量不惹惱蘋果這個長期客戶,也就是說,不能和蘋果的業務產生沖突。宏碁和華碩就曾面臨類似的挑戰,最終這兩家公司為避免與客戶發生沖突而對業務進行了分拆,而現在富士康重新推出夏普的手機品牌,盡管可能難成氣候,可是也算是蘋果手機的潛在對手,所以富士康在經營夏普業務時也顯得小心翼翼。總而言之,對於這種相互依賴的關系,弱勢一方所面臨的困境要比想象的多。
其實,富士康和蘋果的特殊關系也廣泛存在於互聯網經濟中,最明顯的就是電商和快遞,甚至快遞對電商的依賴比富士康的更為深度,畢竟很多民營快遞本身就是電商產業的衍生品。所以一旦電商企業做物流,即使比不上專業化程度更高的物流企業,無異於也會成為單純物流公司的最大威脅。而且物流公司轉型難度更大、可開拓的商業範圍又太小,到現在為止,所謂的綜合物流企業也沒有一個準確的界定,因此更需要民營物流公司花費大量資源和精力多方探索、早作打算。
總之,對業務相互依賴的公司來講,共贏只是短暫的表象,尤其是處於附屬地位的一方,弱小有被拋棄的可能,強大有被制衡的必要,這將極大地限制企業未來的成長空間,甚至往範圍大了說,單純依靠一項業務做大的公司,有可能成為某個領域的壟斷者,卻難以成為真正的巨頭。不過不管是富士康還是其他處境相似的公司,已經積攢的實力不容置疑,這會是其擺脫限制、開拓新市場的資本。
商業關系以利益為基礎,兔死狗烹、落井下石也是常態,可富士康和蘋果之間相互需求的聯系反而使得其更為穩固。而且蘋果堅定地認為,公司活到2075年依舊可以統治科技世界,而郭臺銘創建富士康之初,就確立了百年企業的宏願,假如所願成真,富士康和蘋果或許依然逃脫不了相愛相殺、相近相背的關系。
不過,由代加工到鞏固市場地位再到業務轉型,依舊是富士康未來的主要走向,而現在東芝很有可能會成為起點。
我們春節後在各地調研中遊行業後發現一個普遍現象:大企業經歷了行業集中度提升和資產負債表修複之後,產能利用率上升但是資本支出意願下降,這和2010-11年的大規模擴產能形成反差。
我們接著分析了中遊行業的A股上市公司2011-2016年的財報數據後發現:行業集中度提升之後,企業的資本支出增速下降可能是周期行業的共同歸宿。
但是,關於中國的周期行業特別是產能過剩行業的未來,我們仍有很多未知:
-過剩產能的市場化出清、行業集中度從提升到穩定的過程需要多久?
-成為剩者為王的行業在資本支出和研發支出上有什麽特征?
-產能利用率提升是產能周期開啟的標誌嗎?
站在宏觀的角度上,產能過剩行業正在經歷的出清是中國經濟轉型的縮影。雖然過程有起伏,但整體上中國經濟正在從重資本、重投資、政府導向的舊模式向重技術、重消費、市場導向的新模式轉型。
研究中國經濟轉型中的周期行業和他們的未來,我們自然想起了30多年前經歷過類似工業轉型的美國和日本。了解美日過剩產能出清的歷史,可以幫助我們對中國周期行業的未來做出大方向上的判斷。
上世紀80年代之後,內外困境迫使日本鋼鐵業和美國化工業經歷了漫長的產能出清。在此期間,雖然並購重組加速了行業出清,但行業的集中度從提升到穩定前後經歷了近20年。
在美國化工業的產能出清過程中,產能利用率回升並不是產能新周期開啟的標誌,實際上兩者前後差了5年。而日本鋼鐵業數據表明在淘汰產能剩者為王的過程中,企業對用於技術升級的研發支出的重視,超過了用於新設備廠房的資本支出。
日本1980年代鋼鐵去產能
日本鋼鐵行業的興衰與經濟增長相伴而生,伴隨神武景氣、巖戶景氣、伊奘諾景氣的連續三次“合理化運動”,日本鋼鐵業在短短三十年間就站上了世界巔峰。然而1971年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之後,日元實際有效匯率短短7年間就從1971年的59快速升值到1978年的110。1973年,日本GDP增速(不變價)從10%高位回落,1974年GDP就成了負增長。
連續的內外部沖擊沈重打擊了鋼鐵業的需求,鋼鐵行業面臨著戰後以來最嚴重的產能過剩。以產量為標準,日本鋼鐵行業的巔峰出現在1973年,粗鋼產量達到1.2億噸,占世界比重達到17%,此後日本鋼鐵產量開始出現下滑。
為應對產能過剩的狀況,日本政府適時地推行“減量經營”政策,這是制造業從戰後傳統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向高附加值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轉折點。對於鋼鐵等原材料工業,除了生產合理化外,政府通過行政指導及各種限制措施來削減其生產能力,比如企業關停、破產、兼並、裁員等。日本鋼鐵工業從業人數和企業個數相繼在1970年、1975年之後出現了大幅下滑。
1975年後日本鋼鐵工業企業個數大幅下降,但鋼鐵行業的集中度(CR4)並沒有出現提升,相反出現較為明顯的下降。可見在產能過剩的初期,行業主要面臨的還是去產能的壓力,此時大型鋼企面臨的轉型壓力更大,直接表現為產量的大幅下滑,日本前四大鋼鐵公司產量由1973年的8420萬噸銳減至1983年的5900萬噸,降幅為29.9%,而同期日本粗鋼產量的降幅只有16.6%。1975年-1990年,日本大型鋼企去產能的幅度遠超過小企業,因此行業集中度在這一時期不升反降。
20世紀90年代,隨著日本泡沫經濟的破滅,加上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日本經濟陷入戰後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實際經濟增長降至1.0%。此時的日本鋼鐵業進入產能出清的加速期,在90年代日本內需不足的情況下,日本鋼鐵業通過進一步合並工廠集中產能,以及對生產設備進行集約化改造,在共享能源資源、優化利用運輸基礎設施,以及鋼廠之間互用副產物廢料等方面,有效地發揮協同效應,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也大大增強。
2000年前後日本鋼鐵行業掀起了兼並重組的浪潮,隨著日本鋼管(NKK)與川崎制鐵合並為日本鋼鐵工程公司(JFE),新日鐵和住友金屬合並為新日鐵住金,日本鋼鐵行業集中度快速上升。2000年之後,經過企業中長期的並購重組、優勝劣汰等方式淘汰落後產能,大型鋼企盈利改善,行業利潤率明顯提高。鋼企通過並購重組和全球化實現階段性擴張,日本鋼鐵行業的集中度(CR4)在2000年之後出現了顯著的提高,逐漸形成剩者為王的格局。
與此同時,日本鋼鐵行業集中度提升的過程中,行業資本支出(CAPEX)的增速和單位產出的CAPEX卻開始下滑,說明日本鋼鐵企業的產能利用率和生產效率有所提升。另一方面,CAPEX的下降速度超過R&D支出的下降速度,說明企業在優勝劣汰、剩者為王的過程中,對R&D投入的重視超過了CAPEX投入。
美國1980年代重化工去產能
20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引發了美國經濟長達十年的滯脹,在1970―1980年的十年間,美國財政赤字劇增,通脹快速上升,美國1975年的實際工業生產總值相比1973年下降了14%。
20世紀70年代以後,日本和歐洲的出口保持了相對高速增長。日本工業進行了產業調整,國際競爭力顯著提高,日本對美國工業品出口大幅增加,全面沖擊了美國工業。西歐戰後重建,到了1979年歐共體的GDP已超過美國。由於西歐、日本的崛起,20世紀70年代後期美國經濟出現經常賬戶大額逆差。
一面是迅速擴大的經常項目逆差,另一面是油價上漲的輸入性通脹,70年代後期美國經濟經歷了兩次嚴重的產能過剩,第一次主要集中在鋼鐵工業,第二次在傳統重化工業。初級金屬、化工業等制造業的產能利用率在1982-83年大幅下降,達到二戰之後的最低點。
當時美國政府主要依托市場調節機制化解產能過剩。1980年以後,里根政府采取減少國家對企業幹預,奉行“供給創造需求”的薩伊定律。
1980-85年,美國通過降低通脹率,大幅度減稅,減少行政審批事項,縮減政府開支,通過創新驅動產業發展化解產能過剩,重視產業競爭力提升,鼓勵企業加快兼並重組,依托市場調節作用化解產能過剩。
1985-90年,美國掀起了經濟史上的第四波並購潮,加上里根經濟學一系列政策的推動,化工行業兼並重組也相當活躍,一些生產效率低和過時的工廠倒閉,重化工制造業產能過剩逐漸緩解。
1981年,杜邦公司以80億美元收購大陸石油公司,完成了美國並購史上最大規模的合並,大陸-杜邦合並後的銷售額達到320億美元,成為美國第七家最大的企業和世界最大的化學企業。隨著並購重組的活躍,美國化工行業集中度自90年代起開始提升,化工行業競爭格局得到持續優化,企業利潤率也從80年後期開始持續改善。
和日本鋼鐵業一樣,美國化工業在集中度提升之後資本支出(不變價)及其增速在80年代開始下降。美國化工行業單位產出的資本支出在80、90年代大幅下降,由70年代的0.037美元下降到80年代的0.016美元。這是因為在並購後公司業務的協同效應下,企業資本支出的意願下降。
以杜邦公司為例,杜邦公司80%的產品原料是石油,收入的70%來自石油制品。石油危機直接導致杜邦的成本上升了36%。杜邦並購大陸石油後獲得了穩定的原料供應基地,使其成本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在行業中的地位大幅提高,資本支出下降。
盡管1982年美國化工行業的產能利用率開始反彈,但是一直到1987年化工行業的資本支出才開始反彈,前後相差5年。
以史為鑒:日美經驗給中國周期行業的啟示
從80年代日本鋼鐵業和美國化工業產能出清的經驗中我們發現,行業的集中度從提升到穩定經歷近20年,這意味著中國過剩產能的完全出清可能也不是短時間的過程。在市場出清的過程中,行業內企業的並購重組發揮了重要作用,推動行業集中度顯著提升。日本鋼鐵業和美國化工業都在過剩產能出清後形成剩者為王的競爭格局,並迎來了行業利潤的持續複蘇,但單位產出的資本支出和資本支出的增速雙雙下降,可能是周期行業的歸宿。
80年代的日本鋼鐵業和美國化工業經歷過的集中度提升、利潤修複和資本支出下降等現象,也發生在中國的周期行業去產能過程中。例如中國造紙行業的集中度(CR8)從2013年的78.5%提升至2016年的84.4%,利潤從3.41億元提高到45.87億元,但資本支出從90.2億元下降到68.5億元。中國化纖行業的集中度(CR4)從2013年的20%提升至2016年的40.5%,利潤從-5.63億元提高到 27.56億元,但資本支出從86.7億元下降到48.6億元。
借鑒美國化工業的出清和轉型歷史,在經濟發展模式從投資驅動向消費驅動轉型的過程中,產能利用率反彈不是產能擴張的標誌,周期行業的產能新周期可能不會很快到來。1982年美國化工業的產能利用率就開始反彈,但一直到1987年美國化工業的資本支出才開始反彈,前後相差5年。同樣,現在的中國制造業經歷了資產負債表的修複和利潤的複蘇後,雖然產能利用率在提升,但產能沒有擴張。
日本鋼鐵業在淘汰產能過程中,企業更加重視用於技術升級的研發支出而不是用於設備廠房的資本支出,這也是從歷史角度看經歷一輪又一輪優勝劣汰最後剩者為王的企業的特征。在中國過剩產能出清的過程中,註重研發投入和產業升級的企業更有可能在行業殘酷的淘汰中生存下來,成為龍頭。
(完)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僅供受眾參考,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任何參考本文所作的投資決策皆為受眾自行獨立作出,造成的經濟、財務或其他風險均由受眾自擔。
我們春節後在各地調研中遊行業後發現一個普遍現象:大企業經歷了行業集中度提升和資產負債表修複之後,產能利用率上升但是資本支出意願下降,這和2010-11年的大規模擴產能形成反差。
我們接著分析了中遊行業的A股上市公司2011-2016年的財報數據後發現:行業集中度提升之後,企業的資本支出增速下降可能是周期行業的共同歸宿。
但是,關於中國的周期行業特別是產能過剩行業的未來,我們仍有很多未知:
-過剩產能的市場化出清、行業集中度從提升到穩定的過程需要多久?
-成為剩者為王的行業在資本支出和研發支出上有什麽特征?
-產能利用率提升是產能周期開啟的標誌嗎?
站在宏觀的角度上,產能過剩行業正在經歷的出清是中國經濟轉型的縮影。雖然過程有起伏,但整體上中國經濟正在從重資本、重投資、政府導向的舊模式向重技術、重消費、市場導向的新模式轉型。
研究中國經濟轉型中的周期行業和他們的未來,我們自然想起了30多年前經歷過類似工業轉型的美國和日本。了解美日過剩產能出清的歷史,可以幫助我們對中國周期行業的未來做出大方向上的判斷。
上世紀80年代之後,內外困境迫使日本鋼鐵業和美國化工業經歷了漫長的產能出清。在此期間,雖然並購重組加速了行業出清,但行業的集中度從提升到穩定前後經歷了近20年。
在美國化工業的產能出清過程中,產能利用率回升並不是產能新周期開啟的標誌,實際上兩者前後差了5年。而日本鋼鐵業數據表明在淘汰產能剩者為王的過程中,企業對用於技術升級的研發支出的重視,超過了用於新設備廠房的資本支出。
日本1980年代鋼鐵去產能
日本鋼鐵行業的興衰與經濟增長相伴而生,伴隨神武景氣、巖戶景氣、伊奘諾景氣的連續三次“合理化運動”,日本鋼鐵業在短短三十年間就站上了世界巔峰。然而1971年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之後,日元實際有效匯率短短7年間就從1971年的59快速升值到1978年的110。1973年,日本GDP增速(不變價)從10%高位回落,1974年GDP就成了負增長。
連續的內外部沖擊沈重打擊了鋼鐵業的需求,鋼鐵行業面臨著戰後以來最嚴重的產能過剩。以產量為標準,日本鋼鐵行業的巔峰出現在1973年,粗鋼產量達到1.2億噸,占世界比重達到17%,此後日本鋼鐵產量開始出現下滑。
為應對產能過剩的狀況,日本政府適時地推行“減量經營”政策,這是制造業從戰後傳統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向高附加值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轉折點。對於鋼鐵等原材料工業,除了生產合理化外,政府通過行政指導及各種限制措施來削減其生產能力,比如企業關停、破產、兼並、裁員等。日本鋼鐵工業從業人數和企業個數相繼在1970年、1975年之後出現了大幅下滑。
1975年後日本鋼鐵工業企業個數大幅下降,但鋼鐵行業的集中度(CR4)並沒有出現提升,相反出現較為明顯的下降。可見在產能過剩的初期,行業主要面臨的還是去產能的壓力,此時大型鋼企面臨的轉型壓力更大,直接表現為產量的大幅下滑,日本前四大鋼鐵公司產量由1973年的8420萬噸銳減至1983年的5900萬噸,降幅為29.9%,而同期日本粗鋼產量的降幅只有16.6%。1975年-1990年,日本大型鋼企去產能的幅度遠超過小企業,因此行業集中度在這一時期不升反降。
20世紀90年代,隨著日本泡沫經濟的破滅,加上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日本經濟陷入戰後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實際經濟增長降至1.0%。此時的日本鋼鐵業進入產能出清的加速期,在90年代日本內需不足的情況下,日本鋼鐵業通過進一步合並工廠集中產能,以及對生產設備進行集約化改造,在共享能源資源、優化利用運輸基礎設施,以及鋼廠之間互用副產物廢料等方面,有效地發揮協同效應,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也大大增強。
2000年前後日本鋼鐵行業掀起了兼並重組的浪潮,隨著日本鋼管(NKK)與川崎制鐵合並為日本鋼鐵工程公司(JFE),新日鐵和住友金屬合並為新日鐵住金,日本鋼鐵行業集中度快速上升。2000年之後,經過企業中長期的並購重組、優勝劣汰等方式淘汰落後產能,大型鋼企盈利改善,行業利潤率明顯提高。鋼企通過並購重組和全球化實現階段性擴張,日本鋼鐵行業的集中度(CR4)在2000年之後出現了顯著的提高,逐漸形成剩者為王的格局。
與此同時,日本鋼鐵行業集中度提升的過程中,行業資本支出(CAPEX)的增速和單位產出的CAPEX卻開始下滑,說明日本鋼鐵企業的產能利用率和生產效率有所提升。另一方面,CAPEX的下降速度超過R&D支出的下降速度,說明企業在優勝劣汰、剩者為王的過程中,對R&D投入的重視超過了CAPEX投入。
美國1980年代重化工去產能
20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引發了美國經濟長達十年的滯脹,在1970―1980年的十年間,美國財政赤字劇增,通脹快速上升,美國1975年的實際工業生產總值相比1973年下降了14%。
20世紀70年代以後,日本和歐洲的出口保持了相對高速增長。日本工業進行了產業調整,國際競爭力顯著提高,日本對美國工業品出口大幅增加,全面沖擊了美國工業。西歐戰後重建,到了1979年歐共體的GDP已超過美國。由於西歐、日本的崛起,20世紀70年代後期美國經濟出現經常賬戶大額逆差。
一面是迅速擴大的經常項目逆差,另一面是油價上漲的輸入性通脹,70年代後期美國經濟經歷了兩次嚴重的產能過剩,第一次主要集中在鋼鐵工業,第二次在傳統重化工業。初級金屬、化工業等制造業的產能利用率在1982-83年大幅下降,達到二戰之後的最低點。
當時美國政府主要依托市場調節機制化解產能過剩。1980年以後,里根政府采取減少國家對企業幹預,奉行“供給創造需求”的薩伊定律。
1980-85年,美國通過降低通脹率,大幅度減稅,減少行政審批事項,縮減政府開支,通過創新驅動產業發展化解產能過剩,重視產業競爭力提升,鼓勵企業加快兼並重組,依托市場調節作用化解產能過剩。
1985-90年,美國掀起了經濟史上的第四波並購潮,加上里根經濟學一系列政策的推動,化工行業兼並重組也相當活躍,一些生產效率低和過時的工廠倒閉,重化工制造業產能過剩逐漸緩解。
1981年,杜邦公司以80億美元收購大陸石油公司,完成了美國並購史上最大規模的合並,大陸-杜邦合並後的銷售額達到320億美元,成為美國第七家最大的企業和世界最大的化學企業。隨著並購重組的活躍,美國化工行業集中度自90年代起開始提升,化工行業競爭格局得到持續優化,企業利潤率也從80年後期開始持續改善。
和日本鋼鐵業一樣,美國化工業在集中度提升之後資本支出(不變價)及其增速在80年代開始下降。美國化工行業單位產出的資本支出在80、90年代大幅下降,由70年代的0.037美元下降到80年代的0.016美元。這是因為在並購後公司業務的協同效應下,企業資本支出的意願下降。
以杜邦公司為例,杜邦公司80%的產品原料是石油,收入的70%來自石油制品。石油危機直接導致杜邦的成本上升了36%。杜邦並購大陸石油後獲得了穩定的原料供應基地,使其成本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在行業中的地位大幅提高,資本支出下降。
盡管1982年美國化工行業的產能利用率開始反彈,但是一直到1987年化工行業的資本支出才開始反彈,前後相差5年。
以史為鑒:日美經驗給中國周期行業的啟示
從80年代日本鋼鐵業和美國化工業產能出清的經驗中我們發現,行業的集中度從提升到穩定經歷近20年,這意味著中國過剩產能的完全出清可能也不是短時間的過程。在市場出清的過程中,行業內企業的並購重組發揮了重要作用,推動行業集中度顯著提升。日本鋼鐵業和美國化工業都在過剩產能出清後形成剩者為王的競爭格局,並迎來了行業利潤的持續複蘇,但單位產出的資本支出和資本支出的增速雙雙下降,可能是周期行業的歸宿。
80年代的日本鋼鐵業和美國化工業經歷過的集中度提升、利潤修複和資本支出下降等現象,也發生在中國的周期行業去產能過程中。例如中國造紙行業的集中度(CR8)從2013年的78.5%提升至2016年的84.4%,利潤從3.41億元提高到45.87億元,但資本支出從90.2億元下降到68.5億元。中國化纖行業的集中度(CR4)從2013年的20%提升至2016年的40.5%,利潤從-5.63億元提高到 27.56億元,但資本支出從86.7億元下降到48.6億元。
借鑒美國化工業的出清和轉型歷史,在經濟發展模式從投資驅動向消費驅動轉型的過程中,產能利用率反彈不是產能擴張的標誌,周期行業的產能新周期可能不會很快到來。1982年美國化工業的產能利用率就開始反彈,但一直到1987年美國化工業的資本支出才開始反彈,前後相差5年。同樣,現在的中國制造業經歷了資產負債表的修複和利潤的複蘇後,雖然產能利用率在提升,但產能沒有擴張。
日本鋼鐵業在淘汰產能過程中,企業更加重視用於技術升級的研發支出而不是用於設備廠房的資本支出,這也是從歷史角度看經歷一輪又一輪優勝劣汰最後剩者為王的企業的特征。在中國過剩產能出清的過程中,註重研發投入和產業升級的企業更有可能在行業殘酷的淘汰中生存下來,成為龍頭。
(完)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僅供受眾參考,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任何參考本文所作的投資決策皆為受眾自行獨立作出,造成的經濟、財務或其他風險均由受眾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