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前總理約翰·霍華德:我們不僅僅賣資源,還出售服務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3935

約翰·霍華德(澳大利亞第二十五任總理)。(視覺中國/圖)
(本文首發於2017年4月6日《南方周末》)
約翰·霍華德曾在1996年3月至2007年11月期間擔任澳大利亞總理。他是澳大利亞歷史上任期第二長的總理。
在約翰·霍華德任職期間,澳大利亞平均經濟年增長率為3.6%,政府在稅收、私有化以及社會福利領域進行了重大的經濟改革,960億美元政府債務被完全償清。在2007年約翰·霍華德卸任總理時,澳大利亞聯邦政府凈負債為零,財政預算甚至還有結余,這讓澳大利亞在全球金融危機到來時受影響甚微。
霍華德政府與亞洲許多國家都加強了雙邊合作關系。在其任職期內,中國成為澳大利亞最大出口目的地。
南方周末:在你擔任總理期間,中國成為澳大利亞最大的出口國,這是怎麽發生的?
約翰·霍華德:主要是澳大利亞的企業實現的,因為澳大利亞有很多中國想要的資源。我所在的那屆政府只是努力去搭建兩國的基礎設施,主要是政策談判方面,比如2003年中澳雙方簽署的《中澳貿易與經濟框架》。
南方周末:澳大利亞的企業很容易在中國找到市場,那麽中國企業在澳大利亞的市場在哪里?
約翰·霍華德:雙方正在建立合作,中國企業有的找到了澳洲企業參股,面向的消費者也是澳大利亞人,他們作為合作股東,共享利益。澳大利亞也進口很多中國的商品,但貿易是個全球化的事情,無法做到進出口均等。
南方周末:澳大利亞一直出口大量鐵礦石到中國,隨著中國經濟增速放緩,澳大利亞是否也在調整經濟策略?
約翰·霍華德:我很積極地認為中國的市場依然龐大,並且除了中國,澳大利亞的合作夥伴遍布全球。我們也不僅僅是賣資源給中國,我們還出售服務,比如教育、健康等等。
南方周末:澳大利亞正在進行北部大開發,中國企業能否參與進來?
約翰·霍華德:要看具體情況,如果項目建設需要外資,中國資本會和其他外國資本一樣受歡迎。
我想雙方合作已有很多進展,北部大開發是很重要,但是賣東西更重要,中國是澳大利亞第一大貿易夥伴。此外,服務業的潛力也很大,雙邊貿易協定下,農業的機遇也非常大。
南方周末:大量外資湧入澳大利亞,是否擔心資產泡沫,尤其是房地產領域?
約翰·霍華德:澳大利亞的房地產市場確實吸引了很多外資,尤其是悉尼,但我想中央銀行有能力控制。
南方周末:最近,澳大利亞政府叫停了部分中國項目,是有什麽特殊考慮嗎?
約翰·霍華德:不是的,沒有關系。澳大利亞歷史上叫停的第一個外資項目來自美國。外資能否落地要看具體項目的情況,而且已經有很多中國項目在澳大利亞落地了。
南方周末:你建議中國企業來投資的時候,最好找到一位澳大利亞的合作夥伴,這是否意味著中國企業不能掌握控制權?
約翰·霍華德:不是。如果外資能在澳大利亞找到一個權益合夥人,可能會比較容易達成投資,美國、日本都是遵循這樣的遊戲規則。我曾經參與過外資政策的制定,1990年代有很多日本人來澳大利亞買礦,當時我就支持日本資本與澳洲合作。
美國金融史學者約翰·戈登: 人類在“跳出框框思考”上要比機器好得多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7787

某數據中心機房,提供雲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服務。(新華社記者 金良快/圖)
人工智能會不會最終替代分析師、交易員們成為華爾街的主要勞動力?人工智能概念崛起的幕後推手是誰?揭示了怎樣的資本邏輯?
南方周末記者近日專訪了美國知名金融史學者約翰·戈登(John Steele Gordon)。戈登出生於1944年,從事美國金融史研究已有40余年,著有《偉大的博弈》、《美國國債的興衰史》等書。戈登家族是地道“華爾街家族”,其祖父和外祖父均是紐約證券交易所(簡稱紐交所)經紀人。
他在《偉大的博弈》一書中提到,無論是早期股票自動報價器和海底電纜對股票交易的推動,或是通信衛星技術對交易成本的減低,又或是“全球外匯實時報價系統”幫助實現了全球金融市場一體化,在華爾街的發展史中,科技一直扮演著助推的角色。
從計算機、到互聯網、再到人工智能,相似故事在華爾街不斷重演。在戈登看來,人工智能“走紅”,背後折射出的是資本與科技兩股力量的相互影響和緊密合作。
“後臺”的危機
資本為何如此看好人工智能?戈登將這形容為一種“互惠互利”的關系。技術力量能夠幫助華爾街擴大市場規模,資本的投資反過來助長了技術進步。
戈登向南方周末記者介紹,這種合作模式誕生於一場“危機”。
“計算機受到華爾街的重視是在1960年代後期。當時投資交易量的劇增造成了交易所和經紀公司的‘後臺危機’(back office crisis),交易所文員根本來不及處理股票上漲產生的交易文件。”戈登說。
1960年代之前,證券交易依舊依靠喊話與紙筆完成。證券的買單和賣單指令都是通過電話傳遞至大廳的交易員,再由他們記錄後交由經紀人去執行,交易價格則標註在自動報價機吐出的紙帶上。
伴隨交易量劇增,交易廳內的自動報價機始終“源源不斷”地吐出紙帶,交易員根本無法確認最終的交易價格,交易失敗的情況時有發生。
“比如買賣雙方在成交的股票和時間上存在分歧,買方認為他是在前一天買了100股,賣方則認為是在後一天(因為延遲),交易就失敗了。在華爾街,交易失敗要付出非常昂貴的代價。”戈登解釋。
為了保證會員能夠即時完成各種後臺工作,交易所不得不大幅度縮短每日的交易時間。之後為了應對不斷溢出的交易數據,紐交所更是在1968年開始“每周三閉市”的決定,以便核算當周交易數據。然而此舉無疑於“飲鳩止渴”,不但影響了交易量和利潤,長期限制交易還會導致市場畸形。
此時華爾街從業者們將目光投向了計算機。雖然當時的計算機技術還未完全成熟,但計算機相比人力在儲存和算力上的優勢已經凸顯,能夠將大量的交易數據進行儲存、提取,並在很短的時間內計算出最新的交易數據。
華爾街驚奇地發現,計算機帶來的好處還不止這些,除了能夠確保交易數據無誤外,計算機還能解決交易量受限的問題。
由於計算機可以幫助交易所存儲更多的動態報價,使得交易中的頻繁換手變為可能,相當於市場承載了更多的交易量,股票買賣變得更為自由。
體量更大了,意味著市場的“蛋糕”更大了。“從那以後,計算機就變得越來越重要。”戈登表示。此後計算機取代了自動報價機,並逐步在銀行、保險和經紀公司等金融機構的後臺投入使用。
成就“矽谷”
戈登回憶,一些股票經紀公司為了解決當時的後臺危機問題,開始在計算機技術上進行了大量投資。而這正是華爾街歷史上第一次資本對新興技術行業的集體風投。
1971年,英特爾公司推出了第一款微處理器,將計算機微縮到了矽片上。此後這種新型計算機被金融行業迅速而廣泛地應用,交易員們幾乎人手一臺微型電腦。
該產品問世10年後,就將華爾街徹底改頭換面。交易所內不再是井然有序、空曠的空間,取而代之是巨大的顯示屏堆積如山。交易員們不僅能在屏幕上找到各種交易數據,還能與全世界各地交易商辦公室的同行們一同分享交易信息。
華爾街的投資獲得了回報。自此,紐約取代英國正式成為了全球一體化資本市場的中心。
嗅覺靈敏的華爾街又想到,既然科技公司這麽有潛力,為何不為其建立一個交易市場?資本的前瞻性再一次體現,納斯達克的誕生宣告了美國進入了以互聯網為首的新經濟時代,資本和科技的關系進入了更為緊密的時代。
納斯達克一經推出就受到資本的追捧。數據顯示,僅一年之內,納斯達克的交易量就超過了彼時美國第二大證券交易所美國證券交易所,其交易量也超過了所有地區性證券交易所交易量總和。
在資本的幫助下,科技公司大量投入對互聯網的研究,使得這一技術快速走向成熟,成為改變全球經濟格局和人類社會生活的重要力量。
隨後的幾十年內,納斯達克成就了微軟、蘋果、思科、甲骨文、雅虎、谷歌、亞馬遜等等幾乎所有的科技類知名企業,因此也被譽為“矽谷”的搖籃。
和20年前計算機時代的情況相似,互聯網進一步打破了交易的限制,讓實時交易、全球交易變得可行。投資者只要有少量本金、一臺電腦、一根上網線就可以自由交易, “即時交易者”也由此產生。
戈登形容,這些即時交易者往往會在一天內完成當日的股票買賣,有的甚至每日買賣多達上千次。
在他看來,這一時期科技和資本的結合進入了一種更深層次的合作,使得資本與技術間的相互依賴性更強。而這種合作機制幫助美國進入了一個相對較長的擴張期,並且引領了20世界最後30年新經濟的發展。
新技術對華爾街的影響究竟是好是壞?戈登始終對此表示樂觀,“就像計算機能讓華爾街的交易更加高效、更準確,除了需要一段時間將新技術整合到系統中外,我想不到新技術會產生任何大的缺陷。”
AI會是下一個嗎?
故事仍在重複:計算機、互聯網,下一個改變華爾街的會是人工智能嗎?人工智能又會對資本市場帶來怎樣的改變?
一個直觀的變化是,如果十年前到紐交所大廳,會看到上千個電子屏幕,交易員忙碌身影川流不息,幾乎沒有一塊能讓人站立的區域。
如今在自動化交易和人工智能被廣泛利用後,交易所和證券公司交易員的數量大幅下降, “你都可以看到紐交所的辦公樓層都減少了。”戈登形容。
他認為,上述擔憂正在變為現實,“很多人肯定都在擔心人工智能會讓他們失業。譬如證券分析就是一項機械性的工作,分析師收集信息、分析塔然後找到趨勢,我相信人工智能可以在這方面做得更多。”
其實,金融行業正向這些人工智能領域“最聰明的腦袋”招手。
2017年5月,原微軟人工智能首席科學家鄧力宣布從微軟離職,加入對沖基金公司Citadel擔任首席人工智能官。在此幾天前,人工智能專家、原百度公司擔任首席科學家吳恩達宣布籌集一只1.5億美元的風投基金,專註於AI投資。
人工智能是否會替代人類在金融行業的地位?
戈登顯得較為謹慎,“大多數的投資交易將轉向計算機,這是華爾街已經預見到的。但對於投資這件事,客戶還是希望方向盤的面前有個‘活人’在。”
他同時認為,人類距離計算機獨立思考的時代還很遠,這也是人類的優勢所在。“現在世界上最好的象棋和雙陸棋棋手都是計算機程序,但這些遊戲都是封閉的系統。資本主義是真實世界中的一個開放性系統,人類在‘跳出框框思考’上要比機器好得多。”
Telings International Hong Kong Ltd. 訴 何約翰、陳炎生
1 :
GS(14)@2011-03-06 11:18:11http://legalref.judiciary.gov.hk ... IS=75460&currpage=T
2 :
GS(14)@2011-03-06 11:18:28http://orientaldaily.on.cc/cnt/finance/20100206/00202_033.html
佳寧集團前主席陳松青,其女兒間接持有的Telings International Hong Kong Ltd.,○三年十二月簽約出售持有蘭州地產項目的公司Uniplan Assets Ltd.,但指買方未有悉數支付購股金。高院去年裁定買方兩名擔保人須支付1.36億元購股尾數及利息予Telings。二人昨向高院申請暫緩執行判決,等候上訴,但申請被拒。
或遭呈請破產 拖慢上訴
Telings指欠款連利息現滾積至1.9億元,兩名擔保人何約翰及陳炎生(下合稱申請人)申請暫緩執行判決,二人堅持原審法官並沒有充分考慮全部證據,又預計上訴可於四個月內審結。申請人表示,Telings或會就債項申請二人破產,而一旦法院頒下破產令,二人的上訴便會由破產信託人接手,上訴可能會被拖延。法官最終駁回二人的暫緩申請。
法官相信交易真實
事源何約翰、陳炎生擔保Ho King Assets Corp.以1.41億元向Telings購入Uniplan股權,但Ho King之後只支付了1,000萬元。申請人指案中的股權交易並非真實交易,只為協助實踐陳松青的上市計劃。陳松青先入股涉案蘭州公司,再計劃以「借殼」方式把蘭州公司在本港及倫敦上市。○二年,陳松青一方計劃把Uniplan售予申請人的公司,申請人的公司會促使將在倫敦上市的Hemisphere Properties Plc.發股予陳松青一方。為了向倫敦交易所隱瞞陳松青與Hemisphere的關係,陳松青一方以Telings向Ho King出售Uniplan的交易作門面,雙方根本無意執行該購股協議。
但原審法官相信Telings所堅持交易真實,故先前判Telings勝訴。
申請人:何約翰、陳炎生
「我回來了,奧巴馬」聖戰約翰操刀 再割美記者頭
1 :
GS(14)@2014-09-07 12:17:41■新斬頭片段中蒙面聖戰分子操英國口音和用左手持刀,指殺索特羅夫(左)是因為美國沒有停止空襲。
「我回來了,奧巴馬。」「伊斯蘭國」聖戰分子前天(周二)發放第二個美國記者被斬首片段時,劊子手「聖戰約翰」再現身鏡頭前,趾高氣揚地向美國總統奧巴馬(Barack Obama)叫陣,聲稱奧巴馬再不叫停空襲,就會再斬人質頭,並預告下個受害者將是個英國人質,藉此警告英國勿助奧巴馬空襲聖戰分子。
在敍利亞被擄的31歲美國自由身記者索特羅夫(Steven Sotloff)的遇害片段,前天在網上發放,題為《給美國的第二個訊息》,跟上月中另一美國記者福利(James Foley)遭斬首片段,有如翻版,同為約5分鐘長,製作同樣專業。
■之前殺福利片段中出鏡的「聖戰約翰」,與新片段中的蒙面人應是同一人。
「我回來因你的傲慢」
錄影開始時,先有奧巴馬回應福利遇害的片段,跟着像上次那樣,接上穿着美式橙色囚衣的索特羅夫,被安排讀出反美遺言:「奧巴馬,你的干預伊拉克外交政策,說是要保護美國人性命和美國利益,但為何我要為你的干預付上性命代價?我不是美國公民嗎?」索特羅夫說罷,片段淡化成黑色,再回來時鏡頭拉遠,輪到他身旁的黑衣蒙面聖戰分子講話。那人跟上次福利片段被稱為「聖戰約翰」的劊子手聲線相同,操倫敦口音英語,同樣左手持刀,相信是同一人。「聖戰約翰」說:「我回來了,奧巴馬。我回來是因為你對『伊斯蘭國』的傲慢政策。」他指美國在福利死後繼續空襲他們,「你們的導彈繼續轟我們的人,我們的刀,就會繼續劈向你們的人的頸。」「聖戰約翰」講罷,就開始拿刀割索特羅夫頸,片段同樣在這一刻淡化成黑色,回來時則變成斷頭放在胸口。在片段最後,「聖戰約翰」押出另一人,要脅各國政府退出美國對付「伊斯蘭國」的「邪惡同盟」,字幕交代人質是英國人海恩斯(David Haines)。兩個片段都是在沙漠拍攝,但背景略有不同。索特羅夫頭髮和鬚根,亦比上次出鏡時略長,加上「聖戰約翰」在講話提到,美軍上周末在摩蘇爾水壩和阿米爾利附近空襲他們,顯示片段是近日拍攝,而不是像部份專家猜測那樣,殺福利後不久就處決他。新片段展示斷頭放屍身的鏡頭,亦比上次近得多,似是對上次片段以較遠鏡展示的屍身、被質疑並非福利本人的猜測,作出回應。
■索特羅夫的母親上周公開呼籲綁匪放過她兒子。路透社
母曾向綁匪公開求情
美國白宮昨表示情報機構已確認新片段屬實,指片段令人作嘔,為無辜美國記者被殘殺震怒。索特羅夫的家人在白宮證實前,已表示為噩耗私下哀悼,他的母親上周曾公開求綁匪放過兒子。英國和法國都譴責事件殘暴野蠻,令人惡心。英國首相卡梅倫(David Cameron)面對國民成下一個斬首目標,昨天主持緊急應變小組(COBRA)會議,商討對策,官員表示不排除加入空襲「伊斯蘭國」行動。美聯社/路透社/法新社/英國《每日電訊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40904/18854961
IS證聖戰約翰死於美空襲
1 :
GS(14)@2016-01-22 01:46:22■「聖戰約翰」證實已死,有刀下亡魂的母親指是好事,卻無補兒子已死。
「伊斯蘭國」(IS)最新一期官方雜誌《Dabiq》證實,曾在多個斬首片段亮相的英籍劊子手「聖戰約翰」,已在美國空襲拉卡的一次行動中喪生。27歲的「聖戰約翰」真名埃姆韋齊,IS指他去年11月12日乘坐汽車時,被無人機空襲炸中,「即場車毀人亡」,與美軍當時稱「相當肯定」他已被殺的講法脗合。文中稱埃姆韋齊是「烈士」和「光榮的兄弟」,個性「慈悲和慷慨」,曾把妾侍送給一位未婚的受傷兄弟。埃姆韋齊生於科威特的一個伊拉克家庭,1993年移居英國,2012年前往敍利亞。前年8月在處決美國記者福利的片段中首次登場,其後接連殺害過日本記者後藤健二等多名人質。
■「伊斯蘭國」在其雜誌發文表揚「聖戰約翰」,但所用名字不同。互聯網
新聖戰約翰:英首相府插IS旗
而承繼埃姆韋齊、本月初在槍決五名英國間諜片段亮相的「新聖戰約翰」,真身被指是32歲印度裔英國人達爾。他前年9月因支持極端組織而被英國當局調查,後棄保潛逃到敍利亞加入IS。英國電視台前天播出關於達爾的紀錄片,當中他揚言IS旗幟將在英國首相府飄揚。另外,同期《Dabiq》向去年的巴黎恐襲九名襲擊者致敬,揭露當中有兩名伊拉克人。法新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121/19460246
約翰遜人氣高乏政績
1 :
GS(14)@2016-05-08 14:44:31薩迪克.汗當選,原任倫敦市長約翰遜(Boris Johnson)也完成八年任期,前天最後一天工作,主持一條單車公路開幕。事後風騷說有單車客罵他「混蛋」,笑言市民敢粗言罵市長,印證倫敦是個「偉大城市」。但回望八年,約翰遜並無突出個人政績。被稱為「鮑里斯單車」的租單車計劃、倫敦奧運和興建中的新鐵路線,都是前任市長利文斯通開了頭,前人種樹,後人乘涼。首相卡梅倫前軍師希爾頓也承認,實在想不出他有甚麼政治遺產,但歸咎於市長權力有限。
脫歐重炮手 有力問鼎首相
2000年設立的倫敦直選市長,主要職責是交通、警務、房屋和推廣經濟發展,市內大部份公共服務由33個分區當局負責。喜歡騎單車出入(圖)的約翰遜,當「招商大公關」卻如魚得水,加上福氣好,在任八年倫敦經濟發展良好,公共運輸系統也改善了,令他累積人氣。約翰遜如今當脫歐公投脫歐陣營的重炮手,有望挑戰保守黨黨魁以至首相寶座,薩迪克.汗也一樣。他在競選刻意與陷反猶風波的「左王」科爾賓保持距離,工黨如在最遲2020年的大選三連敗,又或者科爾賓提前遭逼宮,他都有可能問鼎黨魁。法新社/英國《獨立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508/19602475
後悔錯信高文浩約翰遜自嘲白癡
1 :
GS(14)@2016-07-06 07:58:09本來極可能當首相的倫敦前市長約翰遜,據報對於誤信高文浩(圖)最終被摧毀政途感後悔。在高文浩宣佈參選後,約翰遜在太太陪同下,會見他的團隊說:「相信高文浩,我真是白癡。你們早告誡我要小心但我沒聽勸告,對不起。」說時激動得幾近落淚。
被要求新內閣三要職
在他對外宣佈不會選黨魁後不足兩小時,他向一名曾警告他不要信高文浩的朋友發短訊:「對不起,對高文浩我是那麼天真。現在將會有一個留歐陣營的黨魁。」他似乎相信文翠珊最終會當選。另方面,消息指高文浩曾要求約翰遜若當首相,須讓他擔當新內閣三項要職,分別是財相、副首相及首席脫歐談判代表。親約翰遜消息形容「這等同揑着約翰遜的脖子」,當然沒有答允。消息又透露更多高文浩的背叛細節,可謂心狠手辣。在宣佈自行參選前兩小時,高文浩的團隊一邊致電國會議員相約見面告知參選決定,另邊廂卻給約翰遜的團隊發電郵,「確認」將在約翰遜宣告參選時現身支持。因此他的變節教約翰遜大感突然,當下吐出一句「我不能選了」,以免正面交鋒會遭對方抹黑。英國《每日郵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705/19681543
約翰遜撐利德瑟姆 鬥文翠珊爭保守黨魁
1 :
GS(14)@2016-07-06 08:11:13【英國脫歐】英國執政保守黨昨日舉行首輪黨魁選舉,大熱門分別是留歐派的內政大臣文翠珊(Theresa May),以及獲倫敦前市長約翰遜支持的脫歐派能源及氣候變化國務大臣利德瑟姆(Andrea Leadsom)。如無意外,英國將出現史上第二位女首相。主張留歐的首相卡梅倫在脫歐公投慘敗後呈辭,保守黨急需一名新領袖。原本最有力入主唐寧街10號的人,是脫歐派主帥約翰遜,可是臨門一腳遭盟友兼司法大臣高文浩背叛,宣佈放棄角逐,更導致脫歐派頓時群龍無首,令59歲的文翠珊成為大熱門。
■文翠珊所得支持在保守黨議員中領先。
高文浩選情看淡
但在首輪投票前夕,約翰遜突然公開力挺利德瑟姆,促使脫歐派迅速整合,令文翠珊勝算添上變數。「利德瑟姆擁有國家下任領袖必須具備的手腕、熱誠和果斷。」約翰遜又說:「她深諳歐洲事務……將勝任處理後脫歐時期的英歐關係。」由於預料不少約翰遜支持者都會投向利德瑟姆,高文浩的選情難被看好。在331名保守黨國會議員中,文翠珊雖獲最多支持,但按照初選規則,國會議員只負責在首三輪投票篩走三名最低得票候選人,剩下兩名候選人,由15萬黨員投票選出誰是黨魁。而根據黨內民調顯示,利德瑟姆的支持度比文翠珊還高一個百分點。文翠珊在內閣工作六年,行政及決策經驗豐富,但黨內不少人覺得,既然公投贊成脫歐,就好應該推舉一位脫歐派人物出來領導英國跟歐盟談判分手;53歲的利德瑟姆則在金融界打滾了25年,她拜相的話可望在動盪中起到穩定經濟的作用,可是她從未入閣,其國務大臣地位只屬「核心的外圍」,因此有人擔心由她上台未必能駕馭全局,擺平黨內各派分歧。路透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706/19683378
文翠珊重用脫歐派約翰遜任英外相
1 :
GS(14)@2016-07-15 05:16:21英國史上第二位女首相文翠珊(Theresa May)前晚履新,隨即公佈內閣核心陣容,納入多位脫歐派,以示決心執行脫歐計劃,但委任脫歐派旗手約翰遜擔任外相的要職,叫外界意外;「放逐」前首相卡梅倫心腹歐思邦,反映她矢志與前政府「一刀兩斷」,以煥然一新的班子,領導英國邁向後歐盟的革新時代。
留歐派當中,除了原外相夏文達獲重用接掌財政部之外,原能源與氣候變化大臣盧綺婷亦一如預期接替文翠珊領導內政部,國防大臣房應麟則留任。兩個因應脫歐而新設的官職,俱由脫歐派議員出任,戴德偉成為脫歐事務大臣,專門負責英國脫離歐盟相關事宜,而霍理林則是國際貿易事務大臣。
谷底反彈「極感意外」
最令人意外是前倫敦市長約翰遜入閣。他與文翠珊不只在對歐洲的立場上相反,亦曾為倫敦市執法問題衝突;在保守黨黨魁戰中他本是文翠珊勁敵,只因被高文浩背叛而退選。由拜相夢碎掉入谷底、旋即反彈攀上外相高位,約翰遜前晚表示「極感意外……不勝惶恐之餘非常光榮」。文翠珊重用脫歐派,獲疑歐議員稱許,認為她言而有信,銳意落實「脫歐就是脫歐」的承諾,脫歐推手、獨立黨前黨魁法拉奇亦讚揚是「明智之選」,令人對於政府會將脫歐進行到底「抱更大希望」。輿論對於新內閣陣容意見紛陳,持疑歐立場的報章自然喝采,支持留在歐盟的《泰晤士報》頭版大字標題〈文翠珊劃清界線〉,社論指英國處於「轉捩點」,「經濟不明朗情況持續」,財富、穩定與身份都危如累卵。《衞報》亦警告「新面孔無法令脫歐、赤字預算等問題消失」。
■《每日鏡報》的頭版諷刺約翰遜得罪人,率先向全世界道歉。
令英「信譽懸於一線」
不過,約翰遜上位才是焦點,親歐洲的《每日鏡報》「哀痛」表示「親愛的世界……抱歉」,認為文翠珊這個「炸彈」會令「英國信譽懸於一線」,配以約翰遜四年前為慶祝倫敦奧運,搖着兩面「米字旗」玩飛索,但中途卡住半天吊的出糗舊照。《每日電訊報》漫畫描繪一群交易員盯着螢幕,看着一條跌到谷底再反彈的線;漫畫下的說明是「這並非英鎊走勢,而是約翰遜的仕途」。《金融時報》的焦點始終是歐思邦的離去,該報形容夏文達是「枯燥低調鷹派財相」。除了歐思邦丟官外,「叛徒」高文浩亦未能留任司法大臣,教育大臣莫麗琪與文化大臣韋廷毅均對「無得留低」表示遺憾。這司法大臣由原環境大臣卓慧思接任;教育大臣兼婦女及平等事務國務大臣一職,就由原國際發展大臣簡意寧接任。
而夏文達新官上任卻無蜜月期,昨天即被追問後財政措施。他強調會盡力維持經濟穩定,恢復市場信心,排除推出「脫歐緊急預算」的可能性,表示會依照前任的計劃,年底提交新預算,但對於過去六年擔任「緊縮經濟建築師」的歐思邦之前表示會減公司稅,夏文達未表明是否跟隨。法新社/路透社/英國《每日電訊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715/19695988
約翰遜屢得罪政要法外長斥大話王
1 :
GS(14)@2016-07-15 05:16:22文翠珊選擇由口沒遮攔的約翰遜(圖)出任英國新任外相,全球無不震驚,全因他不但沒有外交工作經驗,得罪過的政要更是遍及全球,被嘲上任後立刻要展開道歉之旅。
被嘲展開道歉之旅
法國外長艾羅昨日就直呼他是「大話王」。他說:「我並不怕跟約翰遜工作,但在脫歐公投宣傳活動中,他多次向英國民眾說謊。」他形容,約翰遜的任命反映出英國在公投後出現的「政治危機」,又強調自己需要「具誠信、可靠」的談判夥伴。歐洲議會主席舒爾茨亦炮轟文翠珊的組閣人選考慮是基於解決黨內分裂問題,而非國家利益。除了批評聲音,仍有不少國家基於外交禮節,祝賀約翰遜出任外相。美國國務院發言人表示「期待跟約翰遜接觸」;俄羅斯克里姆林宮發言人就表示,相信隨着約翰遜擔當了份量較重的職位後,說話時的遣詞用字會跟之前有別。約翰遜前日表示將優先向美國總統奧巴馬道歉,或是道歉之旅的好開始。奧巴馬4月曾訪問英國,呼籲民眾支持留歐,約翰遜狠批他「語無倫次」、「徹頭徹尾的偽善」,甚至拿他移走白宮的英國前首相邱吉爾半身像一事大做文章,指他「有一半肯雅血統」、長久以來敵視英國。有指文翠珊今次選擇約翰遜為外相,是要安撫黨內脫歐派,但此舉或是政治豪賭;亦有指,脫歐談判主要由脫歐事務大臣戴德偉和國際貿易大臣霍理林負責,外相職位已不如以往重要。路透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715/19695998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