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晚上九點,從馬路邊的樹梢上,還能遠遠瞧見,位在彰化市中山路上,衛生局辦公室二樓的燈光。 12人單位,連破塑化劑、毒澱粉案 大統長基以低價棉籽油混充高價的橄欖油、葡萄籽油出售,十月十六日事件爆發至今兩個多月,轄區內的彰化縣衛生局食品衛生科(簡稱食衛科)的燈光,就這麼每天持續亮著,直到半夜十二點才熄滅。七十七天以來,他們馬不停蹄的加班,連週末假日也不例外。 這個編制只有十二人的單位,掌管彰化縣一萬二千餘家與食品相關廠家,平均每人分配一千家公司行號;每天要接數百通來自民眾、廠商的諮詢電話,內容從工廠設立、法規法令到食安問題都有;每個月約接獲四十餘件檢舉電話。 大統混充油事件讓他們聲名大譟,關心食安問題的檢舉電話持續湧入,內容從油品、冷凍食品、泡麵都有。他們的工作量並未因大統負責人高振利遭到法院判刑而減少,反而增加,成了國內捍衛食安的代名詞。 揪出國內首宗在橄欖油中摻銅葉綠素的黑心油案,關鍵人物除了彰化地檢署檢察官鄭智文與葉建成,還有彰化縣衛生局食衛科科長林毓芬。 個頭嬌小、說話速度極快,二十二歲時成了該局食衛科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稽查員;兩年前,她以三十四歲,成為該科有史以來最年輕科長。 擔任科長以來,她歷經過塑化劑、毒雞蛋、毒澱粉、大統混充油事件,每一件都是全國矚目的大案。 跟著她破大案的,是一群年資才兩年多的「嫩兵」,全科除了一位年資較深的男性,清一色是女性。 當稽查員要有足夠好奇心,如果容易滿足,很可能點到為止。翻書查植物油,計算大統摻什麼油 大統案這件全國矚目的事件,來自二○一二年十月中旬,林毓芬的同事接獲一通民眾檢舉電話:「 (這油)顏色不對、味道不對……,這不是橄欖油的味道。」為了這句話,她指揮旗下的科員到賣場,對大統橄欖油進行抽驗。 同年十二月,檢測報告出爐,顯示油品中的脂肪酸比例「異常」,他們迅速到工廠進行抽驗,並找業者說明。「這是我遇過最特殊的案子,是沒有辦法用報告來判定的,」她解釋。過去如毒雞蛋、毒醬油、添加物、毒澱粉、塑化劑等都有報告可以看,大統的案子卻無法光看單一證據,使用的技巧比過去更難,「因為異常,但沒有辦法判定它違規;它不承認,你也沒辦法。」這是她在食衛科十四年來,遇到最棘手的案子。 大統方面表示,「異常」來自於「管線污染」,會自行改善。兩個月後,他們再度到大統抽驗,結果還是異常。管線污染只要改善,就應當恢復正常,怎麼脂肪酸的比例還是異常? 遇到手軟的公務員,也許就用「污染」來結案,但林毓芬「就是覺得它怪」,好奇心驅使,她想一探究竟。 「我去翻書、去翻植物油、去看脂肪酸的比例,然後自己計算,把每一個油的脂肪酸比例弄出來,然後去計算它加了什麼油?我們猜它加了葵花油,但每一種油它都添加,實在很難計算。」林毓芬跟同事企圖在數字中,找出大統玩的花樣。 西班牙疑似發生過橄欖油中添加銅葉綠素案例,是否會在大統身上重演?「我們私下去跟同業了解時,同業也是跟我們笑一笑,我們就知道『笑一笑』就有可能。」同業的「一抹微笑」,一線工作經驗培養出來的敏銳度,讓她嗅出不尋常的味道。 「我打電話問教授、長官,或自己翻書,我覺得有一個謎在這裡(比了比心臟處),會很難過。」「好奇,才可以進步。」這是推動她找出答案的動力。 為避免打草驚蛇,最後一次到廠區檢測只到七月份,接下來的工作,交給彰化地檢署接手偵辦。食衛科的同事也沒閒著,他們從廠區改成從市售產品抽驗找答案,一邊找出各種資料比對,企圖在各種不尋常中,把事實拼湊出來。 我沒辦法看著自己、家人、朋友,甚至彰化人吃下不合法的食品。邊查廠邊被伺候國罵,都挺下來 十月十六日,距離接獲檢舉電話差不多滿一年,衛生局協同彰化地檢署決定行動,共同到大統工廠查廠,雙方配合下,橄欖油混充棉籽油的答案,終於揭曉。 大統油品從消費者檢舉到真相大白,歷經十二個月,林毓芬靠的是「找到答案才罷休」的意志力,她說:「我無法說服自己,案子就不能終結。」 她追根究柢的個性,從念書經歷可窺知一二。中台科技大學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畢業的她,考上高考後,分發到台東署立醫院擔任放射師的工作。一年多後,剛好故鄉彰化縣衛生局有空缺,就申請轉調回鄉。 開始當稽查員後,業者看她資歷淺,會故意編理由騙她,或嗆「妳在講什麼」而不甩她;她也曾經歷稽查車的擋風玻璃,被不肖人士打破;邊查廠邊被業者狂罵三字經,揚言「如果妳是男生,我早就打下去」等等。 她坦言,初期只是為了工作而工作,查廠或輔導廠商只是按表操課;然而,當她越熟悉工作,越發現,這工作意義深遠。 「我沒有辦法看著自己、我的家人、朋友,甚至是彰化的民眾吃下不合法的食品。」她說:「我們每天要吃超過一公斤的食物,如果這些食物,每一個都有問題,這樣要攝取多少有問題的食物啊!」 為了摸透食品本身的內涵與源頭,她決心進修。形容自己不夠聰明,她花了五年半,沒有休假的念完了弘光科技大學食品科技系、中興大學食品暨應用生物科技研究所,還考取營養師,全心投入食安,如今仍待字閨中。 當公職就是要對得起民眾,做有意義的事。白天稽查,傍晚回辦公室做到半夜 不只林毓芬,她的團隊成員,也各個藝高膽大。今年初爆發毒雞蛋事件時,兩位食衛科女同事到雞蛋大盤商的分裝廠進行抽驗,這間分裝廠有兩個門,一個掛有招牌,旁邊還有個小門。她們堅持要進入小門抽查,才剛踏入,立即有三、四位彪形大漢站出來,旁邊還有四隻獒犬,狂叫恫嚇伺候。 一般人,恐怕早就被現場的氣氛震懾住,但她們臨危不亂,膽量十足的跟老闆分析著:「你有兩個選擇,不讓我們進去,就叫警察來,警察來,我們會開規避罰單;要不然你就讓我們進去。」後來老闆退讓,大漢們也往後退,抽驗工作才得以進行。 林毓芬分析:「稽查員要有很強的膽識,要有敏銳的觀察力、忍耐力;還要有很高的EQ,臨場反應要很強,如何說服業者,讓他願意配合你要處理的,不會有業者把你關起來……。」 稽查員,是一群沒有名片、不喜歡曝光,卻拿生命拚搏工作的人。民眾的食安問題與業者的利益,兩者間猶如拔河般的角力賽,盡責的稽查員站在中線,擔任裁判,用個人安危,來維護合法的遊戲規則。 一般人當公務員,圖的是能夠正常上下班,與穩定的工作環境;但他們是「人家的下班,就是我們開始上班」,因為白天在外面查廠,下午四、五點回到辦公室,開始公文處理、寫報告,晚上七、八點下班是常態;遇到大案,半夜回家更是常見。例如,要追查國中小餐盒食材,清晨五點須離家;追查私宰,則要半夜守候。 工作時間不穩定,突發狀況又多,食衛科有著極高的流動率,必須要擁有極大熱情與使命感,才能堅守崗位,繼續奮戰。 在林毓芬帶領這群娘子軍往前進時,背後有一雙很重要的推手,那就是彰化縣衛生局局長葉彥伯。他經常跟同事說:「投入公職就是要全心奉獻,如果只想領錢,就不要來了!」他鼓勵同事向前衝,有事他會扛,因為「當公職就是要對得起民眾,做有意義的事。」 在台灣各地,都能看到冷漠自私的公務員,也能看到熱情奉獻的公務員,在屢破大案的彰化縣衛生局中,我們看到一群不想只領錢的小基層,改變公務員形象,也讓台灣更進步。 |
據21世紀網消息,1月27日午間,中誠信託在官網發佈《誠至金開集合信託計劃臨時報告(五)》,稱就該款信託產品,已與意向投資者達成一致。這意味著此前一度使投資者擔憂的中誠信託30億元的危機,或已找到接盤方。投資者將面臨兩種選擇,一是立刻簽字拿到本金,但未獲得足額預期收益;二是繼續持有,收益及本金需視項目未來情況而定。有投資者表示,工行相關人員稱暫時只能兌付本金,收益目前無法兌付。
中誠信託30億礦產信託,按合同約定將在1月31日到期終止。《證券時報》報導,《授權委託書》顯示,投資人如果簽署《授權委託書》,同意向意向投資者轉讓信託計劃項下全部信託受益權(包括與該優先受益權相關的所有權益),轉讓價格為所持有的全部優先受益權所對應的信託資金本金金額,並授權信託公司代理信託投資人簽署轉讓文件及辦理轉讓款的劃付等事項。投資者要麼在29日17:00前簽署《授權委託書》,盡快獲得本金,要麼繼續持有信託產品,面對信託資金本金部分或者全部遭受損失的風險。
由此,700位投資者將面臨兩種選擇,一是在2011年、2012年已獲得正常預期年收益、2013年獲得約2.8%的收益基礎上,還將拿到信託產品的本金,即投資者總共將得到「本金+一年9.5%的收益+一年10%的收益+一年2.8%的收益」,如投資者簽字同意,本金將於今年1月31日前到賬;如投資者不同意以上解決方案,即認定投資者還需要持有,未來可能會獲得預期的全部本息收入,但也有可能拿不到本金。
該項目投資者楊先生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工行相關人員稱暫時只能兌付本金,收益目前無法兌付,如果同意,本金將在1月31日前到賬。
據新浪網報導,中誠信託1月20日已與三家戰略投資者(接盤方)達成初步共識。根據中誠信託內部人士消息,三家戰投分別來自中誠信託、工商銀行和山西地方政府推介。
對於30億元本金的來源,工行明確表示不是通過工行出;山西省金融辦表示,地方政府也沒有兜底;有消息稱很有可能是華融資產接盤,華融董事會辦公室稱華融資產並沒有接盤中誠信託,公司內部沒有得到相關信息。
對於中誠信託第一大股東中國人保接盤的消息,人保相關人士表示,他們也不知道消息的真實性。
據瞭解,中誠信託的危機爆發於1月下旬。據證券時報網18日報導,中誠信託1月16日發出的「誠至金開1號」2013年四季度的管理報告。在報告中,中誠信託沒有提到任何兌付的說法,並表示信託財產在1月31日前變現還存在不確定性,不排除通過訴訟方式向相關主體主張權利。
這一報告引起了投資者的擔憂,並迅速引發業內關注。
據瞭解,中誠誠至金開1號集合信託計劃立於2011年2月1日,涉及約700位投資者,共募集資金30.3億元,2014年1月31日是其兌付日。其中,30億元(優先級信託受益權)為工商銀行對社會投資者發售,3000萬元(一般級信託受益權)由山西振富集團實際控制人王於鎖、王平彥父子認購。該信託資金的運用方式是對山西振富集團增資。誠至金開1號集合信託計劃由工商銀行私人銀行部發行,銀行收取的發行費用是4%。
事實上,自「誠至金開1號」信託產品問世以來就官司不斷。截至2013年12月31日,振富能源公司及其下屬公司共涉及8起訴訟。這些訴訟涉及民間借貸,加上實際控制人王平彥因非法集資被捕,結案日期難以預料。
據《理財週報》報導,中誠信託這筆30億元信託的兌付風險暴露最早在2012年出現在第一季度。
當時,在中誠信託發給「誠至金開1號」投資者的管理報告中,就提及「振富能源公司因債務糾紛涉及2項訴訟,導致振富能源公司銀行賬戶被查封」的信息。而在此之前,中誠信託這款產品已運行了整整一年。
之後,中誠信託一方面委派律師事務所和會計事務所對振富集團及其關聯公司的賬外民間融資進行核查、梳理;另一方面向監管部門及當地政府匯報。這一時期,中誠信託、監管層、當地政府都介入了該信託的風險處置之中。
2012年下半年,事態的發展更糟。作振富集團的大股東王平彥因高利貸被當地公安局批捕,而其所留下是數十億元的高息債務。
此時的投資者已經向中誠信託、工商銀行多次交涉要求保證兌付。報導稱,為瞭解決這一問題,工商銀行董事長姜建清、工商銀行副行長羅熹,以及中誠信託負責人,都曾經親赴山西,與山西省級領導會談。
直到2013年末,這場由中誠信託、工商銀行、振富集團、地方政府以及監管層參與協調的信託兌付風波還未形成最終處置方案。
而日前就中誠信託的公告來看,神秘第三方的接盤或終為這場風波畫上了句號。
1、玩家多,專業少
現在的創客,大部分是玩家,專業創客非常少,能做出精品的也不多。很多項目本身是很有意思的,稀奇百怪的東西很多,但真正量產起來,可能買單的人不多。
而且其中大部分都是業餘搞的,全職的很少,因為這玩意在量產之前,都無法賺錢。沒有賺錢,連生存都有問題,又有多少個肯放下已有的飯碗,去搞一個不知道有沒有未來的產品。
他們一部分希望有VC能給錢,這樣就有錢可以專心搞下去。但是,很少VC會傻得跟創業團隊共同成長,他們都是希望,投了之後能盡快套現,這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
2、硬件無法忽悠
硬件不像軟件那樣,可以忽悠,能講的故事很有限。而且在做出來之後,實際看的是能賣多少個,這個數量就等於APP的下載量。很實在的擺在那裡,這個硬件每個月能賣多少件,能賺多少錢,都是一目瞭然的。
而且硬件賣得好不好,除了產品本身,更關鍵的是渠道問題,VC怎麼出去跟別人忽悠呢?
3、大多數VC不懂
硬件很實在,做得好,渠道鋪下去,錢就滾滾來了。但很多VC不在行,而且很多VC也不想在行,只想收了趕緊套現,不然就麻煩了,因為硬件不好吹。
他們就像一直沒有腳的小鳥,一生都在天空飛,困了就一邊飛一邊睡,根本不懂得落地,因為一落地可能就死了。
他們看不懂硬件,實際都是摸著石頭過河,所以不敢冒險。
4、風險大
硬件這東西,產品好,見錢快。但是存在的風險是,週期長、環節多、變數大。
一款產品,從研發到量產,再到銷售,整個週期非常長。在開始量產的時候,還要壓一堆錢在裡面,還有庫存等問題。如果貨賣不出,就不是錢了,最後搞砸之後,把硬件一分,各回各家,各找各媽。
VC可不是什麼慈善家,他們從來都是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只能共富貴,不能共患難。
5、你挑人,人挑你
VC不斷的見各種團隊,在挑一個能快速套現賺錢的同時,其實別人也在挑VC。
在整個硬件創業團隊裡面,可以分兩種,一種是自己能賺錢養活自己的,一種是自己都養活不了自己的。
對於那些已經賺到錢的團隊而言,他們對錢其實不是非常在乎,沒有什麼理由要讓一個急於套現又不懂硬件的VC進來添亂。
如果他們需要錢的話,只有一種情況,那就是為了能擴大規模,把產能和銷售以及市場份額擴張起來,所以他們需要錢。但同時,他們也非常謹慎,如果這個VC不懂硬件或者不是熟人介紹,一般不可能讓他佔這個便宜。正所謂,話不投機半句多。
而連自己都養活不了的團隊,儘管產品想法非常好,動手能力也不差,但這些VC連見都不想見。就算見了面,也因為各種不放心,一直在觀摩,他們基本都不會與這些團隊共患難。
美國總統奧巴馬周六警告說,伊拉克問題將不會在幾周內得到解決,“這將是一項長期工程”。他同時表示,空襲成功摧毀了伊拉克恐怖分子ISIS的武器和裝備。
當地時間周六上午10:25(北京時間周六22:25),奧巴馬再次就伊拉克問題發表聲明。他說,“我們有信心”軍事行動將能夠阻止ISIS屠殺伊拉克北部Yazidi宗教少數派人民。
在被問及伊拉克空襲將持續多久時,奧巴馬說,“我不會給出一個特定的時間表。”
而對於“造成此輪伊拉克危機是因為缺少美國駐軍”的指責,奧巴馬尖銳回應稱,他之所以決定從伊拉克撤軍,是因為伊拉克人不希望美軍留下。
奧巴馬重申,“我們不會再次向伊拉克派遣作戰部隊。”
奧巴馬說,美國已經加強了對庫爾德武裝的軍事援助。他同時再次強調,最終只有伊拉克人能夠確保伊拉克穩定,美國不能替他們做到這一點。
奧巴馬還提到,英國和法國加入了對伊拉克的人道主義救助工作。
繼當地時間周四晚奧巴馬授權對伊拉克進行定點空襲後,周五,美國已對伊拉克北部ISIS據點實施三輪空襲。此外五角大樓稱,已對伊拉克北部受困民眾實施兩次人道主義物資空投。
世界衛生組織(WHO)昨日公布,西非幾內亞、利比亞、尼日利亞、塞拉利昂四國的埃博拉病患增至1975例,死亡病患1096人。
WHO警告,已通報的病例和死亡人數遠遠低估了埃博拉疫情。WHO本月14日的聲明寫道:
埃博拉疫區的工作人員發現,有跡象顯示,已匯報的病例和死亡人數遠遠低估了埃博拉疫情的規模。
國際醫療人道救援組織“無國界醫生”(MSF)甚至警告,埃博拉的傳播速度太快,他們無法控制。MSF等援救組織有將近700名成員在疫區工作。他們批評WHO和美國等國家政府,稱今年年初西非發現埃博拉時,他們未能認識到埃博拉產生的致命後果。
目前尼日利亞的埃博拉疫情仍在控制中,但愛爾蘭媒體The Journal報導,院方消息人士透露,愛爾蘭已出現首例埃博拉疑似病例。愛爾蘭政府機構健康服務管理署(HSE)今天表示,沒有收到任何有關都柏林醫院收治疑似埃博拉患者的官方通知。
埃博拉病毒本周初就已奪去逾千人生命。世界衛生組織(WHO)本周二決定,允許使用為未經測試和尚處實驗階段的藥物控制埃博拉疫情。這是WHO首開先例的決定,足以體現本輪埃博拉疫病形勢嚴峻。
參與WHO會議的醫學專家、倫理學家等專業人士一致認為,考慮到埃博拉疫情爆發的特殊情況,即便使用未知功效和副作用的藥物,也合乎道德倫理。
一天前華爾街見聞援引路透消息稱,疫苗開發公司NewLink最新研制出一款對抗埃博拉病毒的疫苗,並擁有足夠的試劑進行人體測試。
NewLink公司CEO Link博士表示對該疫苗充滿信心,因為其在猴子身上效果很好。新疫苗最快可能於1至2個月內進入大規模生產。
當利比里亞政府對West Point區進行隔離時,沮喪的人們群起抗議
上周二,利比里亞國防部長表示,致命的埃博拉病毒就像野火一樣蔓延,並希望聯合國給予更多的、援助。而如今,一名奮戰在防疫一線的德國埃博拉專家的話卻讓更多人震驚:利比里亞和塞拉利昂的疫情已經無法控制,他和同事都已徹底失望。
據德國之聲,來自漢堡Bernhard Nocht研究所的熱帶醫學專家Jonas Schmidt-Chanasit表示,他和同事已經徹底失望了:“這些國家(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亞)錯過了最佳的疾病防治時期,如今要控制它難上加難。”
Schmidt-Chanasit稱,如果接下來沒有大規模的援助,該病毒會“成為流行疾病”。換句話說,這里幾乎每個人都會感染,很多人可能喪生。
他強調說,希望國際援助不要停止。但就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亞來說,已經“無力回天”。
他表示,眼下最重要的事情是防治病毒蔓延到其他國家,去幫助那些“還可能控制住疫情的國家,比如尼日利亞和塞內加爾。”
不過,並不是所有人都像Schmidt-Chanasit那麽悲觀,他的言論在德國民間疾病援助機構Welthungerhilfe引發了很多不滿。
該機構發言人斥責這樣的表態“缺乏建設性”。
德國之聲援引該機構塞拉利昂協調員Jochen Moninger的話稱,Schmidt-Chanasit的聲明“很危險,而且是錯誤的。”
Moninger在塞拉利昂住了四年,曾親身經歷埃博拉爆發的全過程:“防治措施已經開始起到效果,問題是可以解決的,疾病會被控制住。如果我完全失望,我早就收拾包袱帶著家人離開這里了。”他表示,他和家人都會繼續留下來。
目前,塞拉利昂政府已經要求對發病者家屬進行21天的隔離觀察,Moninger指出,這種方法很有必要,也很有效。
他表示,他並不清楚利比里亞的情況。但他確實聽說“情況很糟糕”,他承認Schmidt-Chanasit的觀點“可能有點接近真相”。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利比里亞並沒有采取和塞拉利昂那樣幹那個的隔離措施。埃博拉感染者會在首都搭成出租車去尋求治療。而出租車、摩的正是病毒傳播的最主要方式。
但Moninger表示,“傳播悲觀情緒是危險的”,有許多人的生命正在受到威脅,“這種聲明只會讓情況更糟。”
世界衛生組織新聞發言人Fadéla Chaib表示,這兩個國家“當然仍有希望。我們可能在6到9個月內控制住疫情。”不過,她也承認,利比里亞的疫情“尤為嚴重”。
她說,每新開一座埃博拉治療中心,就有大量病人湧入,遠遠超出中心的接待能力。利比里亞的案例數是最多的,而且死亡率高達60%。
如今,已經有超過80名醫護人員染病身亡,情況越來越惡化。世衛組織此前預計,本月內將新增數千名埃博拉病例。
她說:“我們會竭盡所能,防治埃博拉疫情,我們不會放棄西非。”
| ||||||
奇點大學創辦人戴曼迪斯(Peter Diamandis)在《富足》(Abundance)一書中提到,每個創意背後的動機不外乎四種:好奇心、恐懼、貪婪和意義。 戴曼迪斯認為,好奇心是四種當中最弱的驅動力,因為好奇心不是容易被滿足,就是容易被打消;而容易被滿足的好奇心通常創意不足,容易被打消的好奇心,通常代表創意太天馬行空,難以執行。能夠以好奇心堅持把創意化成現實,沒有高人一等的瘋狂無法做到。 全球第一對用3D列印技術印出牛肉的加伯.佛格區(Gabor Forgacs)和安卓思.佛格區(Andras Forgacs)父子,驅動他們的力量便是好奇心。很難得兩代人都瘋狂追逐,這件人類史上沒有路徑可以依循的創舉;這對父子所創造的最大意義,是我們又多了一個值得努力的目標,幫人類開了天眼。 七年前,加伯在實驗室裡,重複已百萬次以上的分離牛肉細胞,等了好幾天終於分裂出上億個細胞,然後注入生物印表機中,針頭緩慢的一層細胞、一層親水性凝膠(hydrogel)移動著,每天,擔心著細胞是否成功融合。三、四天後,終於出現手指大小、薄薄的、近乎透明的牛肉片,父子兩人在實驗室裡高興的擁抱。 「生物製造最折磨的是,做對一件事情,結果未必會對,要同時做對很多事情才會有對的結果,」安卓思說,「每天都要面對很多莫名其妙的失敗,唯一能做的只有把失敗的經驗值極大化,從裡面學教訓。」 物理老爸變「生物列印之父」跨界學生物,四十歲還重新當學生 加伯雖然從小對生命科學感興趣,但是他在讀大學的時候選擇了理論物理,最後拿到理論物理的博士學位。完成學業後的加伯,並沒有一直待在匈牙利教書,他離開家鄉布達佩斯,先後到法國、美國的大學裡做學術研究。 有一回,一個研究生物細胞的朋友邀請他參觀實驗室,彼此都聽不懂對方的語言,他問自己:「難道這輩子只能講物理的語言,沒辦法跟生物學家溝通嗎?」一個小念頭,驅使他以四十歲高齡、頂著博士教授頭銜,重回學校念三年生物,從此轉入生物物理學領域;「真正吸引我的,是如何持續讓生物和物理產生對話,尋找交集,」加伯在接受奇點大學專訪時說。 要讓生物和物理產生對話,加伯的興趣集中在研究細胞形態如何轉變,越了解,越可能重新建立新的組織;二○○三年加伯在密蘇里大學的實驗室裡,發現利用親水性凝膠將細胞融合在一起的方法,也就是說,利用3D列印技術,在親水性凝膠的幫助下,可將不同細胞排列成特定形式,不同細胞互相接觸後再融合成組織。 生物學家的實驗室狂想,無非是從細胞出發,發展成組織,組織形成架構,最終可以複製出器官;加伯也不例外。當他發現自己的實驗室可以培養出細胞漿,他想:「能否用印表機印出生物結構呢?」 二○○八年,他的實驗團隊從雞分離並培養出心肌細胞,開始列印血管和心肺組織薄片,研究員焦慮的盯著印表機列印,只要有一個細胞稍稍偏離位置,馬上用牙籤撥回去。經過九十小時緊迫盯「胞」,心肌細胞成功的融入組織,開始和正常心臟組織一樣跳動著。看到組織跳動的那一刻,整個實驗室又哭又笑,陷入瘋狂。 這個結果發表在《組織工程》(Tissue Engineering)期刊上,出現了「器官列印」(organ printing)的新名詞,加伯因而被稱為「生物列印之父」。 原本只是實驗室的瘋狂點子,加伯並未想到生物列印的技術可以轉換到日常生活,但是,他的瘋狂兒子安卓思,想到了。 文科兒子當投資顧問負責創投,要讓瘋狂點子降落凡間 從小受父親影響,安卓思在到美國讀高中之前,已經待過匈牙利、法國、俄羅斯等國家,同時會說流利的英語、匈牙利語和法語;「跨國成長的經驗讓我學會用整合的角度看事情,容易理解不同角度、不同觀點,比較容易溝通,」安卓思說。 多元文化的延伸,安卓思對跨領域學科也充滿興趣。他在哈佛大學主修政治、經濟和哲學等人文領域,同時修醫科相關學分,原打算畢業後進入醫學研究所,最後卻到花旗銀行當投資銀行家;二○○五年轉入麥肯錫顧問公司,負責做新創公司的創投,專注在生物醫療領域。 長久以來,安卓思對父親在做的事情感興趣,當時剛好在麥肯錫負責「轉化醫學」(Translational Science),也就是把實驗室裡的科學,轉化成實際可用。兩相激盪之下,他發現父親在實驗室裡面做的事,適合轉化成解決病人的實際需求。 難道不覺得父親的研究是科幻情節嗎? 「絕對太瘋狂!」安卓思說,「想法太大而且風險高,但是背後的科學支持很充分,剩下的是要讓瘋狂點子降落凡間。」 安卓思找了父親和認識的專業夥伴,關在密蘇里的旅館裡討論兩天兩夜,決定公司的方向。一開始他們野心很大,想要列印肌肉、器官、組織、做器官移植,但難度太高,無法馬上實現,後來經過討論,把公司方向從器官移植,轉為創造生物組織,做藥物實驗。生物組織做為實驗的工具,可以規避藥物檢測的風險。二○○七年,他們成立全球第一家生物列印公司「新器官」(Organovo),是生物製造跨出實驗室的第一人。 「原本夢想是列印出人體所有的器官,進行器官移植,但現實會教你謙虛,公司要生存、薪水要發,所以從醫療轉換到藥物檢測。」加伯說,「假設你的肝有問題,要嘗試新藥物,我們便可從你的肝取出細胞做藥物測試。然後經過測試,找出最適合你的藥物和處方,這是我們將生物列印用在病人處方上的一例。」 公司成立不久,金融危機爆發,面對新領域的生物列印和3D列印,安卓思兩、三年內只募到一輪三百萬美元資金,被迫掛牌上市籌資,否則就要關門大吉。 「對新創公司最好的方式,是找好創投募資,而不是上市,否則你會無法專注於研究,所以這是失敗,」安卓思說,「真正重要的是看你回應失敗的方式。」 他們,不害怕瘋狂人造肉50人吃過,皮革找設計師合作 這對父子雖然充滿瘋狂,面對問題卻很務實。 二○一○年,他們列印出全球第一片牛肉和豬肉,加伯並在TED醫學論壇上當場烹調試吃,引起廣泛討論。一片讚嘆聲中他們發現,3D列印肉品速度過慢、無法量產,很快另闢皮革產品線,同時改用比3D列印更容易量產的生物製造法,製造食品和皮革;皮革樣本積極尋求紐約設計師合作,可以配合設計師,客製化各種厚薄、顏色、彈性、觸感和柔軟度的皮革。 牛肉真的能吃嗎?「他們(指試吃牛肉樣本的五十人)……都還活著,」安卓思開玩笑說,「而且比三年前我爸吃的那片白色的豬肉進步太多了。」 夢想、熱情和運氣,是加伯認為的成功三要素,缺一不可。 「我們已經活在一個不能說『不可能』的年代裡。你找到切入點,找到工具——至少具備使用工具的知識,你便可以成就生活裡的任何事,」他說,「這也是我對未來最感興奮之處。」 從瘋狂3D列印父子身上,我們學到,不要害怕瘋狂,但瘋狂不是空想,背後永遠要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瘋狂才會成為驅策創新的動力,擴張未來種種可能。 |
據彭博的最新消息,歐洲央行草案顯示25家銀行料將無法通過銀行業壓力測試,105家銀行通過了歐洲央行評估。這比PIMCO銀行業專家警告的18家未通過的情況要更糟糕。
在未通過的銀行中,約有10家仍面臨資本短缺。
壓力測試的最終結果將在10月26日公布。而據外媒援引消息人士稱,因在26日最終結果公布前,銀行還將與歐洲央行進行協商,該數字還會出現變動。
路透則援引消息稱,德意誌銀行料將達到歐洲央行銀行業壓力測試要求的8.8%核心一級資本率。
所謂銀行壓力測試,就是模擬銀行財務狀況可能受到一系列的沖擊,比如說失業率上漲和經濟衰退,來保證它們有足夠的資本在不利環境下生存。
歐洲央行調查歐元區130家主要銀行的壞賬率,以確保銀行在面對金融市場波動的時候有足夠的資金本例。未能通過壓力測試的銀行,將給予一段時間通過向投資人籌資、取消分紅或出售資產,以填補資本缺口。
完成壓力測試後的11月,歐洲央行將接過對歐元區銀行的監管權,開啟歐洲銀行業單一監管機制(Single Supervisory Mechanism)。
執行壓力測試之前,歐洲央行行長徳拉吉用了整整1年時間,重塑市場對於金融系統的信心。
消息公開後,歐元先跌後漲: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