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巴黎氣候大會徹夜沖刺 資金承諾成最大懸疑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2/4723986.html

巴黎氣候大會徹夜沖刺 資金承諾成最大懸疑

一財網 馮迪凡 2015-12-10 22:09:00

各締約方希望以“協議+決定”的一攬子方式解決區別(Differentiation)、資金(Finance)和力度(Level of Ambition)這三大氣候變化政治中最敏感的議題。

在2015年歲末,由於在最後階段受到“雄心壯誌聯盟”(High Ambition Coalition)的推動,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COP21)上尋求一個達成高雄心全球氣候變化協議的願望格外高漲。

各締約方希望以“協議+決定”的一攬子方式解決區別(Differentiation)、資金(Finance)和力度(Level of Ambition)這三大氣候變化政治中最敏感的議題。

尤為重要的是,在最後的48小時之中(12月10~11日),要如何體現雄心和區別原則之間的平衡,將構成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一場角力,也將解開氣候變化政治余下的迷局。

            

同時,特別需要註意的是,截止到當地時間10日淩晨,最新的29頁文本草案中,資金的落實問題依然含糊不清,譬如在適應氣候資金方面,就連具體數字都沒有出現。

據《第一財經日報》從接近談判的人士方面獲悉,當地時間9日深夜,分成兩組進行談判的各方均進行到10日淩晨4~5點,其中COP21主席,法國外長法比尤斯親自坐鎮討論區別、雄心和實施手段等議題的最關鍵一組。

上述人士表示,目前兩組進展寥寥,各國還未開始相互“搭橋”(Bridging,指方案間的聯結),希望能如期在10日中午拿出第二版案文草案。

最後48小時沖刺

在進度方面,法比尤斯表示,從10日下午開始將拿出新的草案版本,由於11日將作出定案前(pre-final)文本和最終文本,所以,10日下午的這個版本要與周五的文本越接近越好。

法比尤斯敦促:“請不要重新對已經妥協的議題進行討論,應該聚焦在那些最重要的問題上:區別、資金和減排。”

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中國代表團團長解振華此前在面向中國媒體的小型吹風會上強調,此次中國代表團要努力爭取達成一份全面的、均衡的、有力度、有法律約束力又能夠適用於各方的協議,因此按照此要求,力爭得到好的結果。

“今天夜里,是一個不眠之夜,可能明天會出第二稿,再看大會的安排。”解振華當天表示。

據悉,從大會發布29頁的第一版幹凈文本之後,中國代表團先後同基礎四國、77國集團以及發達國家進行密集溝通。

南非氣候變化談判首席代表、南非環境事務部部長埃德納·莫萊瓦牟(Edna Bomo Molewa)在同中方進行立場協調後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同中方談得很好。

據悉,解振華當天同包括萊索托、巴西、印度、南非、俄羅斯、法國等締約方進行密集磋商,就南南合作、談判重點、資金問題、中國應對氣候變化政策行動等進行了會談。

平衡“區別”與“雄心”

在當地時間9日晚上8點的大會上,解振華代表基礎四國表示,我們(基礎四國)需要有力度有雄心的協議,為了達成協議,我們基礎四國願意展現建設性,並和各國一起努力,為達成協議作出貢獻。

解振華指出,目前的這個案文是一個開放、平衡的案文,是進一步解決問題的起點,所以中方願意與各方尋求著陸點,為達成協議做出貢獻。

同樣作為基礎四國成員的印度則在單獨發言時表達了對新案文文本不足之處的關切,提出該文本必須在雄心和區別原則方面做到妥善平衡,這兩者不僅同樣重要,而且缺一不可,這是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下稱《公約》)下的基本原則,必須加以堅持,同時要在各個支點(要素)方面均衡地體現區別原則。

在應當如何平衡執行雄心和區別原則方面,印度提出兩個關鍵點:第一,不能為了一個長久的協議而稀釋歷史責任;第二,對高雄心表示非常敏感。

在區別方面,目前通過對新文本的審視可以看出,新文本確實淡化和削弱了“共同但有區別”的原則,而發達國家則指責區別原則不是簡單的“一分為二”(Bifurcated)。

9日出現在“雄心壯誌聯盟”發布會上的美國首席談判代表斯特恩做出回應,此前美國國務卿克里在抵達巴黎之後在發言中表示,應當是時候“拋棄嚴苛的區別原則”了,這樣的發言令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印度不安。

斯特恩解釋道,美國同印度之間的認知並不存在差距。美方也不認為所有人都要做一樣的事情,談判中在靈活性方面的討論是非常多的。但是“必須要設立一系列標準”。

重要的是需要一個“區別系統”,而不是一個一分為二的系統,因此美印之間看法不是對立的,斯特恩表示。

歐盟代表在大會發言中也表示,一分為二的方式遍布了整個文本。

但顯然,發展中國家不這麽看。

是否控制升溫1.5攝氏度

在此前的大會陳述時,代表“G77+中國”發言的南非警示,在目前的文本中,存在著將文本同《公約》和基本原則脫鉤的情況,文本的很多部分都沒有體現區別原則,同《公約》的語言不通。

基礎四國和小島嶼國家的代表在發言中隨後都贊同“G77+中國”的發言。

在區別原則上達到廣泛一致的發展中國家陣營里,在雄心方面的意見呈現多樣化,焦點之一在於,是否將“升溫控制在1.5度攝氏”寫入最終協議之中。而從大會的整體上來說,由於“雄心壯誌聯盟”的崛起,1.5攝氏度甚至低於1.5攝氏度的呼聲很高。

在立場光譜的一端,印度表示,對於高雄心目標非常敏感,雖然徹底理解1.5攝氏度的訴求,但是一旦如此實施的話,發達國家必須大規模減排,並大規模提高對於發展中國家的氣候融資規模。

另一方面,小島嶼聯盟則表示,升溫控制在1.5攝氏度以下的目標必須以清晰和可操作的方式反映在文本中。

在中間立場中,大部分國家都在尋求一個強化的長期目標,同時將1.5攝氏度以某種語言寫入文本。

莫萊瓦牟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南非對此沒問題,就是要尋找正確的語言,如果能把升溫在1.5攝氏度以下以某種方式寫入文本,這樣最好。

資金承諾未有路線圖

在資金問題上,大會令人遺憾地看到,29頁的案文文本並未出現更大進展,關於資金承諾如何兌現,目前成為最大懸疑。

印度在大會發言中指出,對於發達國家不履行義務且不明確其義務感到深深失望,在增資或路線圖方面,也尚未指出清晰的路線圖。

南非在代表“G77+中國”發言時指出,目前在執行方式方面,尚未看到在減排和減緩行動上得到足夠的支持,特別是在支持方面並沒有長期願景。

同時,在融資轉移方面不存在強烈的法律承諾,並不存在可預期和成規模的資金池,必須解決涉及減緩、減排和資金方面的跨議題政治問題,才可解決長期目標等力度問題。

實際上,在資金統計口徑上,發展中國家也存在多重疑慮,其原因在於發達國家融資機制透明度的缺失。

印度環境部長賈瓦德卡爾非常煩躁地稱之為,“重複審計出來的數據,不是真實的數據。”

巴西環境部長特謝拉表示,要在巴黎大會上建立一個可以定義的透明的機制來得出真正的數據。

解振華則表示,此前在經合組織發布的報告中稱2014年對發展中國家提供了620億美元的支持。我們對經合組織的這份報告表示歡迎,但是發展中國家並不認可,因為覺得其中的計算並不統一。另外,這正說明了在資金問題上,各個要素之間透明度的重要性。

解振華表示,透明度是增加政治互信的重要手段,現在發達國家說提供了620億美元,但發展中國家說沒有見到這620億美元。

“所以說,透明度非常重要,如果把透明度體系建立起來,這個問題就不存在了。”解振華表示。

編輯:方向明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421

氣候談判:務實但緩慢巴黎大會:“完美是敵人”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3705

會場外,由於暴恐,氣候談判例牌的抗議換成了“鞋子”抗議。會場內,氣氛比以往要顯得務實。 (東方IC/圖)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不再是嚴格意義上的“二分”局勢,自主貢獻體現了各個國家的減排計劃,“universal(全體性)”成為會場的高頻詞。

2015年12月8日,北京首次啟動空氣重汙染紅色預警措施的第一天,遠在萬里之外的巴黎氣候談判大會上的中國代表團顯然感到了壓力。當地時間下午3點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解振華直接被外媒問起,面對北京的紅色預警,中國代表團有什麽反應。

一年一度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大會2015年在巴黎舉行,即便被恐怖襲擊的陰影籠罩,巴黎依舊迎來了包括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等近一百五十名國家領導人出席。

這凸顯了巴黎大會的重要性。如同會場的中文標語“歡迎您專程前來保護地球”——來自近兩百個國家的談判代表要在兩周的會期內,就2020年之後全球如何應對氣候變化達成“巴黎協議”。

上一次有多位國家領導人出席的談判是2009年的丹麥哥本哈根大會。6年後,186個國家提交自主減排貢獻方案(INDC),一系列雙邊協議的事先簽訂,巴黎大會被寄予眾望,中國代表團也扮演了更積極的角色。

談判一開始沒有聲淚俱下的詩歌朗誦,參加了歷屆大會的一環保團體氣候與能源項目經理李雁感到巴黎大會的氣氛“更加務實”:不同於緊張的如同高壓鍋的哥本哈根大會,巴黎大會好似慢慢放氣,把飯燉熟,甚至給人不會再“撕起來”的平靜感。

按照議程,12月5日,第一周的周五中午,48頁的巴黎協議草案業已形成,並期待在第二個周五定稿。“完美是敵人。”2015年12月7日,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對於談判進程如是論斷,他對於本周五完成定稿充滿信心,卻也暗示要量力而行。

這句話也被其他參會人員提及。盡管有分歧,參會的各方代表都迫切希望巴黎協議能夠達成。“巴黎大會正是為了加強公約實施,達成一個全面、均衡、有力度、有約束力的氣候變化協議。”習近平在大會開幕式的致辭中強調。

大會的前哨戰

巴黎大會顯得較為務實,緣於一系列的事先行動。

在2014年的利馬氣候大會上,成員國達成了提交自主減排貢獻協議的共識。巴黎大會上,攥著186份自主貢獻,談判有了更多的參考。

自主減排貢獻也直接促進了對於“共同但有區別責任”這個老話題的新認知。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不再是嚴格意義上的“二分”局勢——如同京都議定書規定的那樣,只有發達國家有強制減排的任務。自主貢獻則體現了各個國家的減排計劃,“universal(全體性)”成為會場的高頻詞。

更為實際的是,作為第一、第二排放大國,中美會前的雙邊對話已提前達成了諸多共識。2014年11月,在中國參加APEC會議的美國總統奧巴馬和習近平主席發布了《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2015年9月,習近平訪美,又和奧巴馬總統發布了一個聯合聲明。

聯合聲明甚至成為中美談判首席代表答記者問的樣本。當被問及資金、共同但有區別原則等老話題時,解振華和美國氣候變化首席談判代表托德·斯特恩都照著聯合聲明的條款宣讀。

在國家層面以下的合作則更多。在中國角,美國加州州長傑瑞·布朗說:“談判是很難的,如果有人問我中國的態度,我就告訴他們我們與中國開展了很多合作。”在機動車汙染治理上,北京和加州開展了諸多合作。

中國和美國在國內也各自采取行動。例如奧巴馬政府推動設立火電廠的二氧化碳排放標準。為了協同解決國內的空氣汙染問題,中國發布了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

面對北京啟動重汙染天氣紅色預警,解振華回應稱,北京霧霾不只是今天才出現,也不只是在北京才有。這說明中國在工業化、城鎮化的過程中,確實應該轉變產業、能源結構。解決霧霾和應對氣候變化有協同效益。“積極應對氣候,不僅解決自己的問題,也是對於全球的貢獻。”解振華說。

多位參會人員表示,在習近平的講話中,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力度,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以及森林蓄積量的數字均被大方地提出。

依然暗潮湧動

對於資金的態度,中國不只是敦促發達國家出資,還開辟了新的資金方案。

2015年9月,中國宣布出資200億元人民幣建立“中國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以協助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基金也成為會議上的高頻詞。

“我們希望氣候資金越多越好。首先發達國家要認真履行出資義務,繼續擴大資金規模。發展中國家也可以自願地通過南南合作,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提高能力。”解振華說,“也歡迎私營部門參與進來。既擴大了規模,又反映了資金的區別。”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等中國企業家就攜手比爾·蓋茨等商界大佬成立清潔能源基金。

中國的積極行動獲得各方好評。不過,在自然資源保護協會高級顧問楊富強看來,談判並不是風平浪靜,依然暗潮湧動,進展緩慢。

自主貢獻是本次大會的亮點,卻也是焦點中的難點。研究表明,即使所有的自主貢獻目標都能無條件完成,距離2℃的全球溫控目標仍有鴻溝,距離更具雄心的1.5℃溫控目標差距則更大。

而且,因為沒有統一的規範,各國提供的自主貢獻紛繁不一,計算不在一個度量衡下,甚至連目標年都不一樣,有的是到2030年,有的是到2025年。因此,在到達2℃或1.5℃的進程中,對於自主貢獻的盤點、如何通過行動達到減排目標、是否設立不斷提升減排力度的機制成為爭論的焦點。“我們希望發展中國家的減排行動能與減排目標對接。”美國氣候變化首席談判代表托德·斯特恩說。

這無疑給發展中國家帶來壓力。在中國、印度、南非和巴西的基礎四國部長新聞發布會上,各國部長認為自主貢獻的盤點應是一攬子內容。解振華強調,盤點或評估是應該有的。但不僅是減排目標,技術、資金需求也需要盤點。應對自主貢獻設立“非侵入、非懲罰的促進機制。”

反之,發展中國家認為資金也應有核算機制。例如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發達國家同意向貧窮國家提供300億美元的“快速啟動”的資金支持,並且在2020年之前,每年提供至少1000億美元的資金。

這些錢已經到位了多少?根據經合組織的計算,2014年已有620億元到位。但這個數字並不為發展中國家認可,認為有重複計算。“算了兩倍的數字怎會是真的數字?”印度環境、森林以及氣候變化部部長賈瓦德卡爾調侃說。在基礎四國的發布會上,部長們認為誰給錢了,給誰錢了,幹什麽了,都要說清楚。

雖然和哥本哈根在會議結束前方迎來領導人不同,巴黎大會將領導人出席放在會議伊始,為各國談判的立場定了調子。但是和歷屆談判大會相同的是,截至目前,在關鍵問題上的談判進展依然較慢,周五“死線”前能否提交最終文本,巴黎亦面臨著巨大考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498

大讀世界 巴黎氣候峰會 恐為錢卡關


2015-11-30 TCW

大讀世界是一整套深度特別報導,由全球《金融時報》記者聯合運作,以長篇深入原則,探討國際、科學或商業領域等關鍵議題。

未來幾週世人將注意到,經過巴黎一輪馬拉松談判之後,各國就氣候變遷問題達成了新的全球協議:這將是聯合國二十三年來,就氣候問題第三次達成協議,前兩次協議,分別是一九九二年於里約熱內盧及一九九七年於京都達成,但兩者皆未能達到其主要目標。

不過,巴黎談判也有可能失敗收場。即便巴黎會議十一月三十日將召開,但我們目前幾乎可以說,預測最終協議不會有哪些內容,要比預測協議會有什麼內容來得容易。

這是因為《京都議定書》失敗,加上二○○九年試圖締結新全球協議的哥本哈根峰會也失敗,基本上,決定了巴黎會議的談判方式。

會談基礎先天不足:

強迫各國減少碳排放量不可能事實證明,氣候變遷是比核武擴散更棘手的問題。美國從未核准《京都議定書》,主要因為該協議不涵蓋中國;加拿大後來也退出協議,而留下來的少數國家占全球碳排放的比率越來越小。

這次的巴黎談判,理論上涵蓋所有國家,無論貧富。但這輪談判也承認一個事實:強迫各國減少一污染是不可能的。

因此,巴黎協議的基礎,是所有國家自願提出應付氣候變遷問題的行動計畫。為了使協議得以有效執行,許多國家希望每五年檢視各國履行減排承諾的情況,以了解全球的減排進度,並在進度不如預期時,督促各國加強努力。

當局這一次決定各國須早早提出自身的減排計畫。今年三月以來,參與巴黎談判的一百九十五個國家中,逾一百六十個已經這麼做;這是史上第一次有這麼多國家,在這麼短時間內,做出這麼多有關氣候變遷的承諾。

但就算巴黎會議最終達成協議,它仍將是一個差異很大的個別國家承諾,而非國際議定的單一政策(例如定出一個全球碳價)。

問題關鍵在於,各國在一些基本事情上,提出了許多彼此競爭的選項,而更大的麻煩是協議草案中有太多要求,歐盟、美國和最希望達成有效協議的其他國家幾乎不可能接受。

協議內容後天失調:

窮國要錢富國卸責,爭議恐難解這當中包括一些條款,要求為小島國,以及因為氣候變遷而面臨損失和破壞的其他國家,提供某種形式的支援。還有一些措施是要確保到二0二0年時,已開發國家每年為開發中國家提供一千億美元,且隨後金額將越來越大。

此外,協議還要求富國持續加強它們應付氣候問題的行動,但允許眾多開發中國家少做很多事,而且是在富國提供足夠金援的前提下,它們才會開始行動。

這表示,法國政府接手巴黎談判的管理工作後,將必須施展非常靈巧的外交手腕。

法國面對的核心難題,正是向來困擾聯合國氣候談判的難題:富國與開發中國家,兩者之間意見分歧。這問題因為以下情況而變得更加棘手:巴黎協議希望促成所有 國家減排(這一點不同於《京都議定書》),其中包括一百三十多個開發中國家,它們構成聯合國談判中最大的一個群體,也就是所謂「七十七國集團十中國」。

七十七國集團資深談判代表穆勒(Bernarditas Muller)表示,這意味著富國「提出前所未有的要求,它們正把減排的責任轉移到開發中國家身上。」她認為這是不可能成功的,除非開發中國家確定可以獲得大筆資金,以助減少污染。

目前人們仍普遍預期下個月的談判將產生某種形式的新氣候協議。

部分原因是二00九年的談判,是在全球金融危機陰影下舉行,這一次不是;而且一些跡象顯示,全球碳排放量最多的中國,這一次遠比二00九年時更認真希望減少自身的排放量。

不過,已開發和開發中國家之間的意見分歧,讓巴黎會議的結果可能僅有外交上的勝利,但在科學上卻是失敗的。

換句話說,這次會議確實可能達成協議,但只有中等機會達成有力的協議-至於協議是否能促使碳排放大幅減少,成功避免危險的全球暖化,看起來仍是機會渺茫。

已開發和開發中國家閭的意見分歧,讓巴黎會議可能僅有外交上勝利,在科學上卻失敗。

重點摘要:

聯合國23年來就氣候問題,達成過兩次協議,一次於里約熱內盧,一次是京都,但皆未能達成主要目標。

這次巴黎氣候峰會的基礎,是所有國家自願提出,應付氣候變遷問題的行動計畫。

然而協議草案中有太多要求,比如金援開發中國家至2020年等,美國、歐盟和其他國家幾乎不可能接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256

微型氣候站,掌握辦公室天氣 關懷大氣系

2015-12-28  TCW

天晴轉得快 讓心情曬一曬太陽風車

四片極輕薄的金屬葉片排列玻璃球內,一面皆塗黑、一面保留原色,當它擱在窗邊受陽光照射,會緩緩轉動起來,照越久速度隨之加快,讓觀者的滿足感油然而生, 彷彿掌握一股神秘能量。太陽風車沒有噪音也不須額外電力,是一組適合擺入桌面的放空小物。它的靈感來自英國物理學家威廉?克魯克斯(William Crookes)在一八七三年的發明:克魯克斯輻射計(Crookes Radiometer)。最初用於測量電磁波,只要暴露在足夠的紅外線下(電磁波的一種),如太陽光和鹵素燈泡,當塗黑麵吸飽充沛熱能周圍產生熱氣流上 升,這時冷空氣適時補進,就會形成對流推動葉片。

溫度視覺化 百變的雪世界風暴柱

看似清澈如水的液體,一旦室內溫度降低便逐漸結晶,像雪花般悄悄落下,當溫度回升則恢復澄清狀態,這並非魔術技法而是化學反應,透過樟腦和純酒精溶液,與 硝酸鉀、氯化銨及蒸餾水相互作用形成。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十九世紀乘小獵犬號出海時,船長就使用風暴瓶(Storm Glass)來預測天氣。其實,它沒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只會回應當下氣溫高低,放在辦公室倒是另類的溫度計。悶熱時呈現大部分透明,隨著空調室溫降低慢慢 釋出大片晶體。如果結晶像雲霧般細緻,漂浮在液體上呢?就代表冷氣開太強啦!

文字 郭恆成 攝影 李明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9207

氣候變化對非洲危害更大 世界最大沙漠湖泊萎縮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1/4746281.html

氣候變化對非洲危害更大 世界最大沙漠湖泊萎縮

一財網 方向明 2016-01-31 20:51:00

聯合國估計,非洲將會比世界其他地區更早經受氣候變化的影響,而且造成的危害更加嚴重。

位於肯尼亞北部的圖爾卡納湖(Lake Turkana)是全球最大的堿性湖泊,形成於幾千萬年前,因附近出土過已知最早的人類化石而被成為“人類的搖籃”(Cradle of Mankind),碧綠的湖面為周遭的生態系統提供滋養,包括人類。

46歲的提奧庫(Philip Tioko)和他的同村村民們一直依賴著圖爾卡納湖為他們帶來食物、水源和生計。但是,村民這幾年來開始擔憂,因為比起他們記憶中的樣子,圖爾卡納湖的湖邊已經退縮了200多米。

“以前這里有很多動物,湖水很滿,生機勃勃,”提奧庫回憶以往生活時略帶遺憾,20年前他擁有200只羊和2只駱駝。

氣候變化對非洲危害更大

過去幾十年里,圖爾卡納西北部的降水量一直在減少,而且旱情正在逐步加劇,不少為附近居民和動物提供飲用水的河流也幾近幹涸。

多數政治家、環保人士和學者口中的氣候變化,此刻正在這片非洲土地上真實地上演。

2015年12月12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會議第二十一次大會(COP21)在法國巴黎閉幕,195個締約方國家通過了新的全球氣候變化協議。根據協定,各方同意共同努力,將全球平均氣溫升幅與前工業化時期相比控制在2℃以內,並力爭限定在1.5℃以內。

科學家相信,即便全球各國都能充分履行在巴黎氣候變化會議上達成的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的義務,全球變暖的趨勢可能仍將持續。

聯合國估計,非洲將會比世界其他地區更早經受氣候變化的影響,而且造成的危害更加嚴重。

背後的原因不止一個。非洲本身天然就是一個受制於極端氣候的地區,大陸上2/3的區域都被沙漠和旱地覆蓋。同時,非洲人也嚴重依賴自然資源。世界銀行統計,大約70%的非洲人口靠雨養農業維生。

除了自然原因,經濟情況也是非洲難以抵禦氣候變化的重要因素,非洲多國由於貧困而難以負擔幫助民眾應對氣候變化的項目投入,比如建設更節水高效的灌溉系統等。

對非洲來說,溫度升高的影響尤為嚴重。根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數據顯示,非洲大部分地區在過去的50~100年間溫度上升了至少0.5攝氏度,並且未來也將會以超出全球平均水平的速度快速升溫。該組織預計,到了本世紀中葉,氣候變化將導致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主要谷物收成降低超過20%以上。

圖爾卡納湖周邊地區長期苦於周期性幹旱,多年來,湖面或升或降,但是,越發令人琢磨不定的降水量波動逐漸引發了科學家的擔憂,認為這是由氣候變化所帶來的直接影響。

非洲人更擔憂幹旱

科學界對氣候變化所造成的影響界定不一。在一些地區,氣候變化的影響表現為幹旱面積擴大,在另外一些地區則是洪澇災害頻發,或者由於氣候升高導致冰川消融,最終引起海平面上升。

加州大學的研究數據顯示,從1940年至今,隨著溫度逐步上升,圖爾卡納地區的降水下降了25%。肯尼亞政府的檢測數據也顯示,圖爾卡納在1967年至2012年間溫度上升了3.6到5.4華氏度。

皮尤研究中心11月發布的報告顯示,非洲地區的肯尼亞、埃塞俄比亞、烏幹達、拉丁美洲的巴西和秘魯、南亞的印度,以及一些太平洋的小島,都是受氣候變化影響最大的國家和地區。另一方面,歐洲、北美、澳大利亞、中國和俄羅斯則是相對受影響較小的國家和地區。

該調查顯示,在針對幹旱、極端天氣(洪澇),溫度升高和海平面上升四個維度的評估中,大多數地區對幹旱和缺水表示了更多的擔憂,尤其是拉丁美洲和非洲,洪澇災害則是亞太地區的主要擔憂,除幹旱以外,中東地區還在意氣溫上升。在民意上,拉丁美洲對氣候變化和將對個人產生的影響最為關切,其次就是非洲國家。

此外,氣候變化還在一些微觀層面對人類的活動造成影響,比如,世衛組織的報告顯示,類似近日在拉美爆發的寨卡病毒在內的大多數流行病毒只能在16到38攝氏度的溫度內進行傳播,而全球氣候變化導致的氣溫上升可能會擴大蚊子生存的地區範圍。

令環保主義者感到興奮的是,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之後,很多致力於控制氣候變化的環保組織和基金會紛紛付諸行動。

就在1月29日,超過500個投資者、養老基金經理、銀行家和高管在紐約的氣候風險投資者峰會上表達了對控制氣候變化努力的決心。類似這樣的倡議活動未來也將更多地出現。

據估算,為實現巴黎氣候變化大會的目標,全球至少需要在未來25年里向可再生能源、電池存儲效率和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投資12萬億美元。

編輯:潘寅茹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306

斯特恩:采取行動應對氣候變化的成本遠低於拖延行動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3/4763893.html

斯特恩:采取行動應對氣候變化的成本遠低於拖延行動

一財網 任小璋 2016-03-19 09:47:00

據斯特恩計算,全球溫度每升高2-3℃,將造成全球經濟的GDP比重下挫5%-10%。

GDP的數值年年在增高,氣候變化、大氣汙染的挑戰也年年在增加。經濟發展與環境變化之間是否存在某種“曖昧”關系?一位名叫尼古拉斯·斯特恩的人已經通過研究揭示出這二者之間的關系。

3月18日,以“應對氣候變化與中國經濟’新常態’“為主題的“問學講堂”在複旦大學管理學院舉行,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授尼古拉斯∙斯特恩做了主旨演講,複旦大學管理學院院長陸雄文、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於宏源和上海社科院生態經濟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周馮琦參與了討論,第一財經研究院院長、《第一財經日報》副總編輯楊燕青主持了會議議程。此次會議還發布了斯特恩的新書《尚待何時?》。

斯特恩曾任世界銀行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因其2006年出版的《關於氣候變化經濟學的斯特恩報告》(下稱《斯特恩報告》)而在氣候變化研究領域獲得了極高的知名度。當時,以美國為首的一些發達國家退出了《京都議定書》,廣為流傳的一種論調就是應對氣候變化會影響經濟發展。對此,《斯特恩報告》用經濟學中的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做了分析並給予有力回應:采取行動來應對氣候變化與拖延行動不作為相比,前者的行為凈成本遠低於後者的凈損失。

在此次會議上,斯特恩談到,每年二氧化碳的排放會增加空氣的濃度,而溫室氣體的濃度會阻礙太陽光進入或者接觸到地球地面,從而我們就有很少的太陽能源可供使用,這會造成氣候變暖,也會對氣溫帶來不利的影響。而氣候惡化如果沒能得到很好的遏制就會導致貧困的蔓延。

二戰後,我們的地球每年都有差不多0.5個PPM的增加,如果現在不采取行動的話,估計在接下來一百年中還會增加到750個PPM二氧化碳的濃度,這樣的話,地球的溫度就可能會增加4度到5度。在之前人類幾千萬年的歷史中都沒有看到如此大幅度的氣溫升高。

斯特恩指出,人類已經處在非常危險的邊緣,一些冰川熔化的現象已經出現,我們必須認真來加以對待,加快行動的速度。我們要去實現溫度的穩定化,盡可能把溫度控制在2度或者2度以內的升高。

要實現2度以內的目標,必須要很好地控制好這個排放,盡快實現零排放,改變我們目前高碳的生活方式。如果要實現這一點,可能在2015年前或者2016年就需要采取這樣的行動。

然而,實際行動中會有故意性的延遲,人們想要去等待新科技的出現,或者想看到到底有什麽樣後果會出現。可是等待是一個非常糟糕的政策,因為我們采取行動越滯後,結果就會越糟糕。所以,我們要盡快做出改變,溫度的穩定化將給我們帶來巨大的紅利。

據斯特恩計算,全球溫度每升高2-3℃,將造成全球經濟的GDP比重下挫5%-10%。

斯特恩認為,市場本應通過價格告訴人們,消費某種產品應該花費多少,但如果消費某種物品會給別人帶來損害,而市場又沒有發出正確的信號,人們意識不到消費這種物品也讓他人付出了代價時,便會過度消費這種物品。這便是經濟學中的市場失靈。氣候變化是嚴重市場失靈造成的,與溫室氣體有關的商品和服務的價格沒能反映出因氣候變化所帶來的損失。因此給碳定價可以矯正這一市場失靈,有利於為低碳技術提供公平競爭的環境。如果決策者能解決這些市場失靈問題,市場可以成為強大的工具,以最低的成本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很多氣候變化風險可以通過一些強有力的減緩政策來降低,減排行動的花費要比針對影響所做出應對措施的成本低得多,是一項具有高回報率的投資行動。

然而,現在很多政府都給化石燃料提供很多補助,如果排放很多的二氧化碳氣體,但卻不付出什麽代價,那麽溫室氣體的排放就不能得到遏制。斯特恩指出,我們必須考慮到成本問題,不應該在這方面給他們任何的資助。

在世界各國的共同努力下,去年年底的巴黎氣候變化大會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此次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全球195個締約方國家通過了歷史上首個關於氣候變化的全球性協定。該協議協定,將全球平均氣溫升幅與前工業化時期相比控制在2℃以內,並繼續努力、爭取把溫度升幅限定在1.5℃之內,以大幅減少氣候變化的風險和影響。同時,發達國家將繼續帶頭減排,並加強對發展中國家的資金、技術和能力建設支持,幫助後者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

斯特恩表示,在此次氣候變化大會上,他看到了中國政府在這方面體現了很強的責任感,中國非常具有影響力。

編輯:劉展超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9682

全球氣候變化新掌門人出爐 一份年薪20萬美元的苦差事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09750.html

經歷近3個月甄選,聯合國挑出了下一任《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秘書處執行秘書——墨西哥外交部前部長帕特里夏•埃斯皮諾薩(Patricia Espinosa)。

目前距新的全球氣候協議《巴黎協定》生效還有不到5年時間,正是埋頭苦幹的關鍵時刻。UNFCCC2日在剛剛發布的覆蓋了189個國家、占全球排放量95.7%的各國國家自主貢獻(INDC)綜合效果報告中指出,盡管各國的INDC在未來可以令排放減緩,但並不會在2025~2030年改變全球碳排放繼續增長這一趨勢。

世界資源研究所(WRI)主席斯蒂爾(Steer) 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埃斯皮諾薩的領導力來得正是時候。未來幾個月將是至關重要的,不僅要確保迅速執行氣候計劃,還要為更具有雄心的過渡設置基礎,使我們擁有一個凈零碳經濟和具有氣候彈性的未來。”

力挽狂瀾

此前,聯合國開出了份年薪近20萬美元、地位僅次於聯合國秘書長的優厚條件吸引部長級以上的全球政治精英參加競爭。現任UNFCCC執行秘書克里斯蒂娜·菲格雷斯則在今年2月表示將不再追尋連任並將於今年7月卸任。

埃斯皮諾薩的名字,對於氣候變化圈的人來說並不陌生。在2010年的坎昆氣候變化大會上,當時埃斯皮諾薩任墨西哥外長,並擔任坎昆氣候變化大會主席。在坎昆會議僵持不下時她力挽狂瀾,促成了坎昆會議的成功,她的決斷力令人印象深刻。埃斯皮諾薩現年57歲,自2013年起任墨西哥駐德國大使。

“埃斯皮諾薩是在正確的時間,出現的正確人選。”斯蒂爾表示,“我們這些與她在坎昆氣候變化大會期間密切合作的人,一直對她的精明強幹,她的外交技巧、勇氣和決心印象深刻。她的這些品質最終令談判得以重回正軌,並為巴黎氣候變化大會成功舉行奠定了基礎。”

鑒於氣候變化議題重要性,新任UNFCCC執行秘書將是聯合國副秘書長級別。據悉,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已完成對埃斯皮諾薩的提名程序,但其最終任命尚需與UNFCCC締約方會議主席團磋商。該主席團由11名成員組成,現任主席是法國生態、可持續發展和能源部部長羅雅爾。

提名是否意味任命?聯合國相關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主席團通常不會否決聯合國秘書長作出的提名,這應當就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

在埃斯皮諾薩即將當選下一任UNFCCC執行秘書的消息在社交媒體上公布後,法國氣候談判大使洛朗絲·蒂比亞納隨後在社交媒體上對此表示祝賀,此前由於蒂比亞納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期間的優異表現,她被不少人視為是UNFCCC下一任掌門的最有力競爭者,但也有人表示,相較於波恩,蒂比亞納更希望呆在巴黎。

6年前,為撫平因談判失敗而產生的南北對立,急需選擇一位來自發展中國家的代表作為UNFCCC的新執行秘書,而來自哥斯達黎加的氣候談判專家菲格雷斯臨危受命。彼時的菲格雷斯在氣候變化外交領域已服務了15年,從1995年開始代表哥斯達黎加參與《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京都議定書》。

作為哥斯達黎加一位前總統的女兒,與一般的技術型官員不同,菲格雷斯初登場UNFCCC舞臺時還帶著一些“大小姐”的色彩。如果現場記者不是特別多,她還會嬌嗔地抱怨開會的時候空調總是開得太大,凍得她好冷。

6年中菲格雷斯經歷了氣候變化談判的低谷,身上的堅毅色彩愈加濃烈,最終促成190多個國家和地區於去年年底在巴黎達成歷史性的全球氣候協議《巴黎協定》。

後巴黎時代如何做掌門

在進入工作倒計時的階段,菲格雷斯表示,UNFCCC下一步的挑戰是落實《巴黎協定》,而《巴黎協定》的具體執行細節是年底摩洛哥馬拉喀什氣候變化大會的談判重點。

菲格雷斯在2日指出,目前各國政府所做出的INDC減排承諾仍然不能同《巴黎協定》中將全球升溫保持在2度以下的目標相保持一致,各國仍需要進一步的雄心。

此前,175個國家於紐約聯合國總部簽署《巴黎協定》,占全球排放總量40%的中美兩國都承諾盡早批準《巴黎協定》,其中中國承諾在今年9月G20(二十國集團)峰會之前完成參加協定的國內法律程序;美國方面,在《巴黎協定》簽訂之後,將形成一份行政協定,無需國會通過,可以由總統直接批準。不過,歐盟恐怕在2016年難以加入《巴黎協定》。目前歐盟內部還沒有完成內部指標分配談判,即歐盟將如何在內部各成員國之間分配40%的減排目標未定,只有在該談判結束之後才能進入對《巴黎協定》的批準程序,目前估測這一最終加入程序有可能推遲到2017~2018年。

即便《巴黎協定》能夠得到批準,全球減排之路依然任重道遠。由氣候動議組織和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學院合作的一項氣候記分板項目就​計算了目前各國的INDC,而數據顯示目前的國家自主貢獻目標意味著到2100年升溫3.5攝氏度,不足以完成《巴黎協定》1.5度/2度的目標。該項目提出,提高雄心、深度減排、早日達峰才能早日實現《巴黎協定》的目標。

該​研究指出,歐盟​應將氣候目標從2030年比1990年減排40%,提升至2030年比1990年減排47%,美國應將氣候目標從2025年比2005年減排26%提升至2030年比2005年減排45%等。

“未來將需要不斷的承諾,獨創性,針對性和靈活的人情味,上述所有屬性都是帕特里夏在她的許多外交角色中經常展現的。”斯蒂爾表示,“她將在菲格雷斯令人印象深刻的‘政治遺產’上繼續前行。”

斯蒂爾稱:“在菲格雷斯交棒給埃斯皮諾薩之後,UNFCCC還持續保持著他一流隊伍的領導力水平。”

截至目前為止,UNFCCC有過四任領導人:一位來自馬耳他、兩位來自荷蘭、一位來自哥斯達黎加,通常該職位候選人來自非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而當年菲格雷斯的當選意味著歐洲對這一職位的壟斷結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5078

流感疫情恐「全年無休」 氣候異常 傳染高峰期將越來越不明顯

2016-05-16  TWM

今年二月引發流感重症潮,沒想到高溫已經飆破36度的五月天,還是有流感重症患者, 專家解讀,今年流感疫情時間拉長,初步研判與氣候異常有關,未來流感高峰期可能改變。

最近很多人已經穿起短袖短褲,但醫院卻還有流感重症患者,這是怎麼一回事?

今年特別「長命」

炎熱五月天還沒絕跡

一名六十歲的男性,近日忽然肌肉痠痛,連自行就醫都有困難,得叫救護車協助,就醫發現,居然是B型流感惹的禍;患者沒有發燒、喉嚨痛、咳嗽等典型症狀,快篩也是陰性,最後居然在醫院治療一周才出院。另有一名年輕患者,因流感而住院,期間竟然一度要洗腎。

家屬一度不知道怎麼跟親朋好友解釋,天氣已經熱到不行,但卻感染流感重症,令人匪夷所思。確實,流感總被認為是具有季節性的流行疾病,疫情發生有週期性,以秋冬兩季為主,十月開始疫情升溫,高峰期通常在十二月到隔年一、二月,三月後疫情便趨緩。

感染症權威、台大醫院小兒部主任黃立民說,現在流感疫情雖較過年期間減緩很多,但今年的流感似乎特別「長命」,截至目前,台大兒醫仍有幾名重症患者,正持續搶救中。

雖然還沒有完整統計研究,但黃立民初步研判,台灣四季氣候越來越熱,未來流感高峰期會越來越不明顯,趨近於東南亞國家,也就是全年都會有流感發生。

疾病管制署發言人楊玉玫說,從統計資料來看,流感的門診、住院人數都在下降,流感本來一年十二個月除高峰外都有零星通報,今年通報病例較去年同期減少,個案並未增加。

疾管署統計,從去年七月到今年四月底,重症病患統計有一九八九例,而中壯年族群發生率提高,重症個案主要感染病例以H1N1為主,但近期以B型較多。

流感病毒分為A、B、C三種型別,其中只有A型和B型可能引發季節性傳染,三月下旬以後以B型為主,至於A型和B型病徵差在哪裡?黃立民說,B型較大特徵是小腿痠痛,其他跟A型差不多。

定期接種疫苗

保護續航力可達半年

嘉義長庚醫院胸腔內科系主任謝孟哲指出,流感大多都是頭痛、肌肉酸痛和疲倦,但今年鼻咽症狀如流鼻涕等比往年多,部分病人會腹瀉、嘔吐,但症狀仍因人而異。

謝孟哲說,若演變成重症以肺炎居多,少數患者會變成腦膜炎、心包膜炎、肌炎等,上述個案是病毒破壞肌肉細胞,導致肌蛋白上升侵害腎臟,嚴重可能必須洗腎。

不過,謝孟哲說,由於快篩只有五、六成準確度,醫師一旦診斷出疑似病例,就會先投藥,及早治療。

未來如果流行期拉長,該怎麼辦?黃立民提出警告,定期接種疫苗,是預防流感併發症最有效的方式,從疾管署統計來看,確實也是如此,但接種兩周後到未來三個月,才是保護力最強的時候,三個月後,保護力下降非常快,頂多撐到第六個月。

所以若流感疫情未來真的「全年無休」,是否變成春、夏也要打疫苗,或是換成長效型的疫苗(但價錢多一倍,台灣尚未進口),都得視疫情演變再討論因應。

撰文 / 林思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164

解振華:氣候變化領域合作成中美大國關系的一大亮點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5464.html

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解振華8日在京表示,氣候變化領域的合作已經成為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一大亮點,雙方應加強多層面、多角度和深層次的合作,為應對氣候變化這一共同挑戰做出貢獻。

6月8日,第二屆中美氣候智慧型/低碳城市峰會在北京落幕。在此次峰會上,中美共同發布了《中美氣候領導宣言》(以下簡稱《宣言》)。《宣言》指出,中國和美國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這一人類面臨的最大威脅上有重要作用,中美城市和地方政府在加快向低碳和宜居社會過渡的長期過程中一直表現活躍。雙方將在減少碳排放、提高氣候適應能力、分享經驗、加強雙邊合作等方面加強行動。

《宣言》決定,中美將在各自城市設定富有雄心的目標,報告溫室氣體排放清單,建立氣候行動方案,在中美氣候智慧型/低碳城市峰會框架下,加強雙邊夥伴關系與合作。

據悉,第三屆中美氣候智慧型/低碳城市峰會將於2017年在美國波士頓舉行。

簽署了27項低碳發展合作協議

閉幕式上,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解振華表示,本屆峰會圍繞城市達峰和減排最佳實踐、綠色金融與低碳城市投融資、構建氣候韌性城市、碳排放權交易等17個議題展開討論。中美地方政府、研究機構、非政府組織和企業等在峰會期間簽署了27項低碳發展合作協議。

峰會共有來自中美兩國地方政府、企業界、行業專家等2000余人參加。峰會還舉辦了“低碳城市成就展”和“低碳技術與產品展”,展示中國在低碳城市建設和技術領域的突出成果。

解振華指出,參加此次中美氣候峰會的省市,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能源結構,推廣低碳技術,發展低碳建築和低碳交通,增加森林碳匯,探索體制機制創新,在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北京市發改委與美國加州州長辦公室簽訂了低碳領域合作的諒解備忘錄,加州將把低碳建築、低碳交通、低碳規劃等技術和實踐與北京共享。北京市環保局、首鋼總公司等與加州環保局、美國寶爾菲公司等簽訂合作協議,展開低碳產品或技術合作交流。

美國波士頓市長馬丁·沃爾什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大連、成都加入全球城市氣候領袖群(C40),今後中美兩國的城市會有更多合作,分享更好的經驗。

隨著大連和成都正式宣布加入C40,全球C40成員城市數量達到85個,覆蓋人口6.5億。目前有9個中國城市成為C40成員,分別是北京、成都、大連、廣州、香港、南京、上海、深圳和武漢。

此外,“市長盟約”與“中國達峰先鋒城市聯盟”共同簽署合作備忘錄,雙方成員計劃通過常規的溫室氣體清單跟蹤和報告溫室氣體排放,建立城市或地區級氣候行動方案,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提高氣候適應能力。

市長盟約是一個全球性城市聯盟組織,世界上超過500個城市的市長和市政府官員參與其中。該聯盟成員城市承諾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公開追蹤進展,以及增強城市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中國達峰先鋒城市聯盟成立於2015年9月,目前共有23個成員。這些城市均公布了早於國家二氧化碳排放達峰目標的率先達峰目標,為中國落實2030年左右碳排放達到峰值提供支持。

聚焦建築、交通、能源 資金為最大難題

建築、交通和能源作為城市最主要的排放領域,其綠色化進程也成為城市綠色低碳發展的關鍵。

在“低碳建築:城市行動力與實踐創新”的分論壇上,來自中美兩國的城市領導及高級別代表、行業專家、NGO組織認為,發展低碳節能建築是公認的成本最低也最高效的應對氣候變化的舉措之一。與建築活動相關的碳排放占全球總排放的1/3以上。就中美兩國而言,這一比例均接近50%。從建築的規劃、設計到施工建造、材料選擇到日常運行,都存在著大量的減碳節能潛力。

記者了解到,為了推動建築領域深度減排,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正在組織制定《建築能效提升路線圖》。路線圖提出,到2030年,城鎮新建居住建築100%為綠色建築,達到當期最低綠色建築標準要求,能效要求比2025年提升20%。

中國建築節能協會會長武湧在《建築能效提升路線圖》的解讀中提出,到2030年要實現工作重心由目前的單體建築節能的“淺綠”階段,逐步跨越至關註區域整體綠色發展的“深綠”階段。路線圖從建築用能到資源消耗圍繞建築生命周期的各階段設定了具體的能效提升梯度與指標參數。

中國循環經濟協會可再生能源專業委員會(CREIA)政策研究主任彭澎指出,支持分布式太陽能光伏的發展是推動城市能源行業清潔化的最重要手段。還應鼓勵城市探索從其他城市購買綠色電能的方式,擴大清潔能源的市場需求,實現低碳目標。

除了加大清潔能源使用比例,美國能源部副部長伊麗莎白·舍伍德-蘭德爾認為,使用創新技術降低化石能源的碳排放量同樣重要。而這些能源工程建設需要大量投資,所以她希望中美的地方政府、企業等加強合作,把新技術盡快推向市場。

一份報告顯示,十三五”期間,中國需要投資1.65萬億元人民幣(約2540億美元)用於支持新建綠色建築以及對現有住房和商業建築的進行大規模節能改造,對城市鐵路、公交、電動汽車、自行車和城市道路等基礎設施的投資約需要4.45萬億元人民幣(約合6849億美元)。中國要實現低碳發展目標,需要在2020年之前投資5000億元人民幣(約合770億美元)用於發展分布式太陽能光伏。

保爾森基金會執行主任莫爭春表示,中國城市建築節能的投融資依然停留在以政府財政補貼為主的傳統模式。“十二五”期間,中國對北方采暖地區約7億平方米的住宅進行了節能改造。但中央和地方財政補貼占到絕大部分節能改造項目投資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很少有社會資本參與到其中。

能源基金會(中國)城市項目主任王誌高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交通項目融資目前面臨的一個挑戰就是投資和運營都嚴重依賴地方債,這導致城市面臨相當高的信用風險。PPP等融資模式有助於豐富資金來源,確保更多資金投向低碳交通項目。

“資金是我們推進工業綠色發展遇到的最大難題。”江蘇省鎮江市市長朱曉明表示,鎮江正探索開展合同能源管理,推進“你節能、我投資、效益共享”的合同能源管理新機制。

美國波士頓市長馬丁·沃爾什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無論是美國還是中國,在城市綠色低碳發展方面,資金都是一個不小的難題。單靠政府資金是遠遠不夠的,應該建立一個“聯盟”,政府、企業、行業協會、非政府組織都參與進來,共建綠色低碳城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982

氣候變暖怎樣讓全球經濟縮水2萬億美元

到2030年,全球變暖將導致全球經濟損失2萬億美元。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最新的一份報告作出該預測後,不少機構和報道對這一結論進行了引述和分析。

來自第一財經研究院和健康與環境國際基金的圖表顯示,到2030年,高溫將導致中國GDP損失4500億美元,印度情況相仿,印尼、墨西哥也將出現2500億美元的損失。美國的損失僅為500億美元,而澳大利亞、新西蘭、日本、韓國等損失則微乎其微,挪威、俄羅斯和瑞典甚至略有增長。

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ILO)今年4月的一份關於氣候和生產力的報告指出,工作場所高溫引起的體溫升高和脫水將導致勞動者虛脫、中暑,極端情況下甚至死亡。勞動者在高溫下的自我保護就是降低勞動強度和減少勞動時間,這又將導致生產率、經濟產出和家庭收入全面下降。

ILO報告預測,發展中國家受氣候變化影響較大。在中等勞動強度的前提下,印度、尼日利亞和印度尼西亞的生產率受氣溫升高的影響最大。在巴黎氣候大會設定的氣溫升高2攝氏度的範圍內,上述3個國家白天勞動時間減少3%~6%,一旦氣溫升高4攝氏度,生產率將下降12%以上。中國和美國,即便氣溫升高4攝氏度,生產率下降也基本維持在4%以內,中國略高於美國。德國的生產率則基本不受溫度升高的影響。

美國國民經濟調查局2014年的一項研究,對美國過去40年的氣候和經濟數據進行了分析。該研究顯示,工作日期間氣溫在超過15攝氏度時,人均年收入增長進入負數,且每增加1攝氏度,生產率下降1.7%。在氣溫超過30攝氏度時,將造成人均年收入下降超過0.1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62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