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氣候談判:務實但緩慢巴黎大會:“完美是敵人”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3705

會場外,由於暴恐,氣候談判例牌的抗議換成了“鞋子”抗議。會場內,氣氛比以往要顯得務實。 (東方IC/圖)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不再是嚴格意義上的“二分”局勢,自主貢獻體現了各個國家的減排計劃,“universal(全體性)”成為會場的高頻詞。

2015年12月8日,北京首次啟動空氣重汙染紅色預警措施的第一天,遠在萬里之外的巴黎氣候談判大會上的中國代表團顯然感到了壓力。當地時間下午3點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解振華直接被外媒問起,面對北京的紅色預警,中國代表團有什麽反應。

一年一度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大會2015年在巴黎舉行,即便被恐怖襲擊的陰影籠罩,巴黎依舊迎來了包括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等近一百五十名國家領導人出席。

這凸顯了巴黎大會的重要性。如同會場的中文標語“歡迎您專程前來保護地球”——來自近兩百個國家的談判代表要在兩周的會期內,就2020年之後全球如何應對氣候變化達成“巴黎協議”。

上一次有多位國家領導人出席的談判是2009年的丹麥哥本哈根大會。6年後,186個國家提交自主減排貢獻方案(INDC),一系列雙邊協議的事先簽訂,巴黎大會被寄予眾望,中國代表團也扮演了更積極的角色。

談判一開始沒有聲淚俱下的詩歌朗誦,參加了歷屆大會的一環保團體氣候與能源項目經理李雁感到巴黎大會的氣氛“更加務實”:不同於緊張的如同高壓鍋的哥本哈根大會,巴黎大會好似慢慢放氣,把飯燉熟,甚至給人不會再“撕起來”的平靜感。

按照議程,12月5日,第一周的周五中午,48頁的巴黎協議草案業已形成,並期待在第二個周五定稿。“完美是敵人。”2015年12月7日,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對於談判進程如是論斷,他對於本周五完成定稿充滿信心,卻也暗示要量力而行。

這句話也被其他參會人員提及。盡管有分歧,參會的各方代表都迫切希望巴黎協議能夠達成。“巴黎大會正是為了加強公約實施,達成一個全面、均衡、有力度、有約束力的氣候變化協議。”習近平在大會開幕式的致辭中強調。

大會的前哨戰

巴黎大會顯得較為務實,緣於一系列的事先行動。

在2014年的利馬氣候大會上,成員國達成了提交自主減排貢獻協議的共識。巴黎大會上,攥著186份自主貢獻,談判有了更多的參考。

自主減排貢獻也直接促進了對於“共同但有區別責任”這個老話題的新認知。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不再是嚴格意義上的“二分”局勢——如同京都議定書規定的那樣,只有發達國家有強制減排的任務。自主貢獻則體現了各個國家的減排計劃,“universal(全體性)”成為會場的高頻詞。

更為實際的是,作為第一、第二排放大國,中美會前的雙邊對話已提前達成了諸多共識。2014年11月,在中國參加APEC會議的美國總統奧巴馬和習近平主席發布了《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2015年9月,習近平訪美,又和奧巴馬總統發布了一個聯合聲明。

聯合聲明甚至成為中美談判首席代表答記者問的樣本。當被問及資金、共同但有區別原則等老話題時,解振華和美國氣候變化首席談判代表托德·斯特恩都照著聯合聲明的條款宣讀。

在國家層面以下的合作則更多。在中國角,美國加州州長傑瑞·布朗說:“談判是很難的,如果有人問我中國的態度,我就告訴他們我們與中國開展了很多合作。”在機動車汙染治理上,北京和加州開展了諸多合作。

中國和美國在國內也各自采取行動。例如奧巴馬政府推動設立火電廠的二氧化碳排放標準。為了協同解決國內的空氣汙染問題,中國發布了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

面對北京啟動重汙染天氣紅色預警,解振華回應稱,北京霧霾不只是今天才出現,也不只是在北京才有。這說明中國在工業化、城鎮化的過程中,確實應該轉變產業、能源結構。解決霧霾和應對氣候變化有協同效益。“積極應對氣候,不僅解決自己的問題,也是對於全球的貢獻。”解振華說。

多位參會人員表示,在習近平的講話中,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力度,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以及森林蓄積量的數字均被大方地提出。

依然暗潮湧動

對於資金的態度,中國不只是敦促發達國家出資,還開辟了新的資金方案。

2015年9月,中國宣布出資200億元人民幣建立“中國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以協助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基金也成為會議上的高頻詞。

“我們希望氣候資金越多越好。首先發達國家要認真履行出資義務,繼續擴大資金規模。發展中國家也可以自願地通過南南合作,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提高能力。”解振華說,“也歡迎私營部門參與進來。既擴大了規模,又反映了資金的區別。”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等中國企業家就攜手比爾·蓋茨等商界大佬成立清潔能源基金。

中國的積極行動獲得各方好評。不過,在自然資源保護協會高級顧問楊富強看來,談判並不是風平浪靜,依然暗潮湧動,進展緩慢。

自主貢獻是本次大會的亮點,卻也是焦點中的難點。研究表明,即使所有的自主貢獻目標都能無條件完成,距離2℃的全球溫控目標仍有鴻溝,距離更具雄心的1.5℃溫控目標差距則更大。

而且,因為沒有統一的規範,各國提供的自主貢獻紛繁不一,計算不在一個度量衡下,甚至連目標年都不一樣,有的是到2030年,有的是到2025年。因此,在到達2℃或1.5℃的進程中,對於自主貢獻的盤點、如何通過行動達到減排目標、是否設立不斷提升減排力度的機制成為爭論的焦點。“我們希望發展中國家的減排行動能與減排目標對接。”美國氣候變化首席談判代表托德·斯特恩說。

這無疑給發展中國家帶來壓力。在中國、印度、南非和巴西的基礎四國部長新聞發布會上,各國部長認為自主貢獻的盤點應是一攬子內容。解振華強調,盤點或評估是應該有的。但不僅是減排目標,技術、資金需求也需要盤點。應對自主貢獻設立“非侵入、非懲罰的促進機制。”

反之,發展中國家認為資金也應有核算機制。例如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發達國家同意向貧窮國家提供300億美元的“快速啟動”的資金支持,並且在2020年之前,每年提供至少1000億美元的資金。

這些錢已經到位了多少?根據經合組織的計算,2014年已有620億元到位。但這個數字並不為發展中國家認可,認為有重複計算。“算了兩倍的數字怎會是真的數字?”印度環境、森林以及氣候變化部部長賈瓦德卡爾調侃說。在基礎四國的發布會上,部長們認為誰給錢了,給誰錢了,幹什麽了,都要說清楚。

雖然和哥本哈根在會議結束前方迎來領導人不同,巴黎大會將領導人出席放在會議伊始,為各國談判的立場定了調子。但是和歷屆談判大會相同的是,截至目前,在關鍵問題上的談判進展依然較慢,周五“死線”前能否提交最終文本,巴黎亦面臨著巨大考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49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