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權利反轉:創業者該如何對投資人做DD?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509/163002.shtml

權利反轉:創業者該如何對投資人做DD?
線性資本 線性資本

權利反轉:創業者該如何對投資人做DD?

融資如結婚,婚前發現問題比婚後好,婚後不久發現問題比過了幾年發現要更好。

來源 | 線性資本(ID:LinearVenture)

文 |  王淮Harry

『什麽,你花了快一千萬自己的錢把L總和X總的股份回購了?』

『沒錯,不然的話他們就阻止新的一輪融資。或者他們也要求把新融的錢當中拿一半給他們套現』

『這實在太狗血了』

timg (1)

這是前幾天和一個早年我們跟投過的一家公司的創始人晚上一起洗腳時候的一段對話。這些人是他們天使輪的領投方,原來靠傳統產業起來,並非TMT行業里面有品牌的那種投資人,也不忌諱自己的名聲。他們的邏輯是投了你錢,後續輪你有了溢價,我不套現我不SB嘛。這嘴臉一出,日子也沒法過了。創始人花了近千萬自己的錢把他們的股份完全回購了。這幾位投資人我也見過,其中一位看著有些儒雅,但知人知面不知心。

也讓我想起來我們自己在募集二期基金的時候曾經碰上一個某市很大的地產商,百億家產。平時客客氣氣,二期募資時共同朋友介紹,主動提出參與。基於不熟悉和對傳統企業家的顧慮,我們跟他要了很少的錢。在簽完字的第二天,突然拿了一份之前和國內一家二流基金的合同說,說如果不給和上面一樣的條件就不參與了。我很爽快的拒絕了他們,然後把該地產商刪除了好友。最怕就是這種隨意亂來的人。

融資如結婚,婚前發現問題比婚後好,婚後不久發現問題比過了幾年發現要更好。

u=1884769528,2945529402&fm=11&gp=0

投資人人種

那好,問題來了,應該選擇什麽樣的投資人呢?我對此梳理了一下,把投資人分成了這麽幾種。 

AAA - 給錢專業利索+主動提供系統性的投後幫助。投後,無非是要在團隊,技術,產品,市場,運營,資本運作上面給予一些重要幫助。雖然我也認為最重要的執行在於創始團隊,但投資人如果能在節骨眼上提供一定的專業指導,介紹合適的人才,聯絡對口的潛在客戶,對接專業的後續資本等等,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AA - 給錢專業利索+提供on demand的投後幫助。有問有答,有忙必幫,但你不問他也不太答。總體已經很不錯,但缺乏系統性。

專業的知名投資機構都或多或少在AA和AAA的段位上。

- 給錢利索+不見蹤影。不添亂,也挺好。

大多數靠譜的互聯網創始人轉型的投資人以A和AA類為主。

B - 給錢利索+事後啰嗦,各種多嘴。換了江山,但還是以之前的經驗指指點點,可能還會幫倒忙。有些人是不壞,只是不懂。有些就比較蠻橫。骨子里還是缺乏對於創業者的尊重,秉承的還是『我給你錢,你要聽我的』的老思想。

傳統企業家轉型的人以A和B類居多。總而言之,很少能在投後提供專業幫助。

C - 給錢不利索+不見蹤影。給錢麻煩,各種要求,但完了之後你也找不著他,但至少不添亂。

D - 給錢不利索+事後啰嗦。最怕的是在核心的點上給你添亂,比如在融資的關鍵點給你提個套現的要求,不然不簽字,各種惡心。有些天使輪進,A輪出的那種錢,堅決不能要。

我的看法是,AAA > AA >> A > B ~ C >> D。>>意思是遠好於,~ 是差不多。

針對投資人的DD

你要弄清楚的就是給你錢的人是上面哪類人?那如何弄清楚呢。做針對投資人的盡職調查。怎麽做?

timg (2)

問谷哥和度娘。看看公眾平臺是怎麽評價的。如果沒有很多的公開信息。

看看投資人日常的微信微博和文章。他所說所寫所想,就是他的為人。尤其是當中體現的價值觀。我覺得最好的投資人都是專業,有趣,有情懷。

找到他們之前投過的公司或者之前工作過的同事,問個究竟。這些和投資人以前打過深度交道的人,也是能提供深度data insights的人。

問問對方LP的組成,里面如果沒有靠譜的知名機構或者個人要小心點。如果都是傳統企業或者土豪那就要特別小心。

上面的四件事應該缺一不可。

微信圖片_20170509174359

快槍手 => 好投資人?

好的項目不是你想買,想買就能買的。項目方一般都有選擇。有選擇就不要太急。決策慢的投資人是一定不好,但太快也不一定好。今天可以很快的給你錢,沒有專業但精煉的流程做支撐;明天也可以很快的翻臉,讓你惡心到沒法睡覺。投前打錢的快,也可能是投後配合的慢。投資並非一個買賣,而是一個Partnership的建立。閃婚,大概率會出事。一個好的投資人和一個好的創始人,一定要在尊重契約和專業精神的前提下盡可能快的完成整個投資過程。我稱這個過程是最小專業投資流程(minimum professional investment process)。

我是要求我們的團隊將第一次正式接觸到完成TS簽署的投資決策過程控制在3-4周內,TS之後SPA之前驗證所有之前提供的信息的DD過程控制在3-6周之內。DD之後1-2周我們就打過錢貸款,SPA簽署完之後盡快完成所有打款動作。在這個過程中,基於團隊的優點和缺點(一定有),和項目的亮點和披露的風險(一定有),一個基金如果還願意投的話,那麽在公司出現艱難的時候,基金會更加堅定的支持下去。我對那種先把創業者按住迅速簽好TS,然後再慢慢做DD的投資人非常反感。一出事,對創業公司通常都是致命的如果你只想看到投資人的錢,追求快;如果你還想看到投資人錢之外的東西,在專業的前提下再追求快。Fast & Professional.

當然,如果你沒有選擇也沒有辦法。最重要的還是最好自己的事,讓自己成為被投資人追逐的項目,然後才有挑選投資人的權利。

投資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914

阿里騰訊之間“權利的遊戲”——瓜分東南亞6億市場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726/164313.shtml

阿里騰訊之間“權利的遊戲”——瓜分東南亞6億市場
柴佳音 柴佳音

阿里騰訊之間“權利的遊戲”——瓜分東南亞6億市場

在東南亞,阿里和騰訊的對抗遠遠沒有“你死我活”那般膚淺。

來源 | 品途商業評論

作者 | 柴佳音

與其在國內拼死搶奪8億用戶,不如去擁抱25億的海外市場,這是眾多出海企業的共識。東南亞創投圈的戰役悄然打響,而這場“腥風血雨”已然引起美國科技媒體TechCrunch的關註。

這場“廝殺”的主角,卻出乎許多人的意料:並不是Google、Facebook、抑或微軟,而是“中國雙雄”——阿里巴巴集團和騰訊控股。它們在為東南亞最具潛力創業公司輸入大量資本、註入豐富資源。

在中國市場,阿里和騰訊是死敵。當前,兩家公司似乎已經意識到了東南亞地區的潛力,正在努力挖掘市場潛能。這就意味著,東南亞可能會上演一場科技行業版“權力的遊戲”。

市場潛力巨大,2025年“互聯網經濟”將突破2000億美元

長期以來,東南亞一直深得海外矚目。它坐擁6億以上消費者,六個主要市場——新加坡、印尼、泰國、越南、馬來西亞以及菲律賓的經濟增長和中產階級消費崛起趨勢明顯。

在當今的數字時代,智能手機成為了經濟發展的關鍵催化劑。和印度一樣,東南亞的網民主要集中在移動端,多數網民完全跳過了PC時代,直接使用手機和平板電腦。

一份由谷歌聯合參與撰寫的報告顯示,東南亞擁有2.6億網民,每月上線的網民數量超過380萬人。到2020年,東南亞網民數量有望增長至4.8億人。當然,該地區的網民規模還無法和中國相比。但是這表明,除印度外,東南亞也是一個具備重大科技發展潛力的地區。

該報告預計,到2025年,東南亞“互聯網經濟”規模將達到2000億美元,是2015年時預計的310億美元的6.5倍。單是電子商務行業的規模就將從2015年的55億美元增長到880億美元,其中一半來自印尼,該國是世界第四人口大國。

谷歌東南亞市場分析截圖

首筆重大投資由阿里完成,騰訊大力布局文娛

過去一年,中國公司在東南亞的投資似乎已經從摸索階段進入到了積極投資、控股階段。

首先,阿里巴巴去年4月對東南亞電商Lazada投資10億美元,後者在東南亞服務於6個國家。這筆交易是中國公司在東南亞地區的首筆重大投資。

阿里隨後加大了對Lazada的控制力,今年6月再投資10億美元將持股比例提升至83%。與此同時,在阿里的強勢驅動下,Lazada收購了新加坡生鮮電商Redmart,把業務擴大到了生鮮領域,並與Netflix、Uber合作推出了類似於亞馬遜Prime的會員服務。亞馬遜預計將於今年進入東南亞。消息稱,亞馬遜原本計劃於第一季度進軍東南亞,但現在認為這一目標過於激進。

Lazada CEO馬克斯•比特納(Max Bittner)上月表示,目前生鮮服務和會員服務僅限於新加坡,公司計劃同時把其推進到不同國家。可以說,阿里的資本和經驗對Lazada賦能頗多。“我們在自由發展業務的同時依賴阿里。它就像一個老大哥,在我們需要它時願意幫助我們”,比特納在接受采訪談到與阿里的關系時稱。

而阿里並未就此止步。它通過旗下螞蟻金服在東南亞進行了一系列投資。在東南亞,阿里已與泰國支付公司Ascend Money、菲律賓支付公司Mynt、印尼傳媒集團Emtek以及新加坡金融科技公司M-Daq達成投資交易。本月初,阿里再次發力,參投了中國香港在線個人理財平臺CompareAsiaGroup的5000萬美元融資。

而對於騰訊,產品經理出身的小馬哥貌似不如商人傑克馬般激進和勇猛。

目前,騰訊已收購泰國媒體公司Sanook,並向該公司與另外一家泰國公司組建的媒體合資公司投資了1900萬美元。在產品領域,騰訊在東南亞大力推廣其免費音樂服務Joox,抗衡Spotify。此外,騰訊在近期投資了美國卡拉OK應用Smule,後者在美國擁有很大影響力,並計劃向亞洲擴張。

“通過他們的投資和收購可以明顯看出,阿里和騰訊有意挖掘東南亞市場。他們與我們的看法一致:東南亞市場已經成熟到可以挖掘電商、支付等領域的機會了”,新加坡風投公司Golden Gate Ventures創始合夥人維尼•勞利亞(Vinnie Lauria)表示。

投資眼光驚人相似,“阿里or騰訊”真是個艱難的抉擇

這些交易只是已經被公開報道的投資,還有更多交易要麽在等待爆料,要麽正在磋商。

據TechCrunch,阿里和騰訊已至少與十幾家東南亞電商或金融科技公司舉行了談判。巧的是,被兩家中國巨頭“相中”的東南亞公司幾乎完全一致。

借用一位知名科技投資者的一句話:阿里和騰訊正在“瓜分”東南亞的創業圈。

例如,這兩家公司的爭鬥已經蔓延到了打車領域。此前傳聞稱,阿里在與Grab對手Go-Jek進行投資磋商,後者是公認的印尼打車應用市場領頭羊。然而,令人感到意外的是, Go-Jek最終選擇接受騰訊的投資,估值為30億美元。

打車應用Go-Jek最終獲得騰訊投資

在電商領域,騰訊看中了軟銀前期投資的印尼電商Tokopedia。不過,消息稱,阿里也在與Tokopedia磋商,希望進行投資。而軟銀作為阿里的早期投資方,這層“親密關系”可能會在這筆投資交易中發揮關鍵作用。

究竟選擇阿里還是騰訊,這是一個艱難的決定,而每家優秀的東南亞公司基本上都會面臨這樣的選擇。

這就好比《權力的遊戲》中所要求的“忠誠”。在中國,只有少數公司面臨這樣的“困擾”。例如,阿里和騰訊同時持有滴滴出行的股份,這源於兩家支持的打車公司——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的合並。因此,滴滴出行未來選擇哪一家投資者繼續一同走下去,將對未來的合作關系和投資者產生長遠影響。

兩大巨頭領跑,電商、金融科技及物流領域會吸引更多海外玩家。

據TechCrunch預計,阿里和騰訊作為首批投資東南亞市場的中國巨頭,會為這片藍海市場引來更多國家的資本註入。

“作為東南亞生態系統的中心,新加坡仍是對風投的最大吸引力所在。”早期風投公司SeedPlus運營合夥人邁克爾•史密斯(Michael Smith)表示。“顯然,騰訊和阿里是尋求在電商、金融科技以及物流等領域實現增長的大公司之一,但是京東也在東南亞地區投資,尋求更多機遇。”

史密斯還指出,中國共享單車摩拜單車和ofo都把新加坡列為了首批海外擴張的國家之一。此外,中國支持的財團Nesta正在以約110億美元價格競購新加坡物流公司普洛斯。“我們依舊相信,新加坡的企業不但會吸引中國,還會引起尋求亞洲擴張的歐美公司的興趣”,史密斯稱。

實際上,美國科技公司已經在努力擴大它們在東南亞的影響力,尤其是Google和Facebook。這兩家公司在東南亞多國建立了本地辦事處,但是他們的影響力主要集中在產品的本土化、銷售和營銷上,而不是投資。

谷歌在去年收購了聊天應用Pie,加強其“下一個10億用戶”團隊,改進現有服務,為印度、東南亞以及非洲等新興市場開發新服務。Facebook和Twitter等公司則一直在進行深度市場調研,以收集更多新興市場用戶使用互聯網的行為信息。Facebook還在泰國測試社交支付功能,探索社交媒體商務的潛在應用。

這些嘗試已經協助完善了Facebook Lite輕量版應用、Twitter新移動網絡應用等產品。不過,現在還沒有一家西方科技巨頭能夠在東南亞創投圈內擁有像阿里、騰訊那樣的影響力。

結語

瑞信經濟學家沙提拉泰曾評論道,“中國的視角很清晰,知道自己想在這種互惠的投資中獲得什麽。”

因此,我們可以預見的是,在東南亞,阿里和騰訊的對抗遠遠沒有“你死我活”那般膚淺。它們可能只是先在那片充滿不確定性與機遇的土地上探探路。而真正的爭鬥,才剛剛開始。

阿里巴巴 騰訊 東南亞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248

阿里騰訊之間“權利的遊戲”——瓜分東南亞6億市場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726/164313.shtml

阿里騰訊之間“權利的遊戲”——瓜分東南亞6億市場
柴佳音 柴佳音

阿里騰訊之間“權利的遊戲”——瓜分東南亞6億市場

在東南亞,阿里和騰訊的對抗遠遠沒有“你死我活”那般膚淺。

來源 | 品途商業評論

作者 | 柴佳音

與其在國內拼死搶奪8億用戶,不如去擁抱25億的海外市場,這是眾多出海企業的共識。東南亞創投圈的戰役悄然打響,而這場“腥風血雨”已然引起美國科技媒體TechCrunch的關註。

這場“廝殺”的主角,卻出乎許多人的意料:並不是Google、Facebook、抑或微軟,而是“中國雙雄”——阿里巴巴集團和騰訊控股。它們在為東南亞最具潛力創業公司輸入大量資本、註入豐富資源。

在中國市場,阿里和騰訊是死敵。當前,兩家公司似乎已經意識到了東南亞地區的潛力,正在努力挖掘市場潛能。這就意味著,東南亞可能會上演一場科技行業版“權力的遊戲”。

市場潛力巨大,2025年“互聯網經濟”將突破2000億美元

長期以來,東南亞一直深得海外矚目。它坐擁6億以上消費者,六個主要市場——新加坡、印尼、泰國、越南、馬來西亞以及菲律賓的經濟增長和中產階級消費崛起趨勢明顯。

在當今的數字時代,智能手機成為了經濟發展的關鍵催化劑。和印度一樣,東南亞的網民主要集中在移動端,多數網民完全跳過了PC時代,直接使用手機和平板電腦。

一份由谷歌聯合參與撰寫的報告顯示,東南亞擁有2.6億網民,每月上線的網民數量超過380萬人。到2020年,東南亞網民數量有望增長至4.8億人。當然,該地區的網民規模還無法和中國相比。但是這表明,除印度外,東南亞也是一個具備重大科技發展潛力的地區。

該報告預計,到2025年,東南亞“互聯網經濟”規模將達到2000億美元,是2015年時預計的310億美元的6.5倍。單是電子商務行業的規模就將從2015年的55億美元增長到880億美元,其中一半來自印尼,該國是世界第四人口大國。

谷歌東南亞市場分析截圖

首筆重大投資由阿里完成,騰訊大力布局文娛

過去一年,中國公司在東南亞的投資似乎已經從摸索階段進入到了積極投資、控股階段。

首先,阿里巴巴去年4月對東南亞電商Lazada投資10億美元,後者在東南亞服務於6個國家。這筆交易是中國公司在東南亞地區的首筆重大投資。

阿里隨後加大了對Lazada的控制力,今年6月再投資10億美元將持股比例提升至83%。與此同時,在阿里的強勢驅動下,Lazada收購了新加坡生鮮電商Redmart,把業務擴大到了生鮮領域,並與Netflix、Uber合作推出了類似於亞馬遜Prime的會員服務。亞馬遜預計將於今年進入東南亞。消息稱,亞馬遜原本計劃於第一季度進軍東南亞,但現在認為這一目標過於激進。

Lazada CEO馬克斯•比特納(Max Bittner)上月表示,目前生鮮服務和會員服務僅限於新加坡,公司計劃同時把其推進到不同國家。可以說,阿里的資本和經驗對Lazada賦能頗多。“我們在自由發展業務的同時依賴阿里。它就像一個老大哥,在我們需要它時願意幫助我們”,比特納在接受采訪談到與阿里的關系時稱。

而阿里並未就此止步。它通過旗下螞蟻金服在東南亞進行了一系列投資。在東南亞,阿里已與泰國支付公司Ascend Money、菲律賓支付公司Mynt、印尼傳媒集團Emtek以及新加坡金融科技公司M-Daq達成投資交易。本月初,阿里再次發力,參投了中國香港在線個人理財平臺CompareAsiaGroup的5000萬美元融資。

而對於騰訊,產品經理出身的小馬哥貌似不如商人傑克馬般激進和勇猛。

目前,騰訊已收購泰國媒體公司Sanook,並向該公司與另外一家泰國公司組建的媒體合資公司投資了1900萬美元。在產品領域,騰訊在東南亞大力推廣其免費音樂服務Joox,抗衡Spotify。此外,騰訊在近期投資了美國卡拉OK應用Smule,後者在美國擁有很大影響力,並計劃向亞洲擴張。

“通過他們的投資和收購可以明顯看出,阿里和騰訊有意挖掘東南亞市場。他們與我們的看法一致:東南亞市場已經成熟到可以挖掘電商、支付等領域的機會了”,新加坡風投公司Golden Gate Ventures創始合夥人維尼•勞利亞(Vinnie Lauria)表示。

投資眼光驚人相似,“阿里or騰訊”真是個艱難的抉擇

這些交易只是已經被公開報道的投資,還有更多交易要麽在等待爆料,要麽正在磋商。

據TechCrunch,阿里和騰訊已至少與十幾家東南亞電商或金融科技公司舉行了談判。巧的是,被兩家中國巨頭“相中”的東南亞公司幾乎完全一致。

借用一位知名科技投資者的一句話:阿里和騰訊正在“瓜分”東南亞的創業圈。

例如,這兩家公司的爭鬥已經蔓延到了打車領域。此前傳聞稱,阿里在與Grab對手Go-Jek進行投資磋商,後者是公認的印尼打車應用市場領頭羊。然而,令人感到意外的是, Go-Jek最終選擇接受騰訊的投資,估值為30億美元。

打車應用Go-Jek最終獲得騰訊投資

在電商領域,騰訊看中了軟銀前期投資的印尼電商Tokopedia。不過,消息稱,阿里也在與Tokopedia磋商,希望進行投資。而軟銀作為阿里的早期投資方,這層“親密關系”可能會在這筆投資交易中發揮關鍵作用。

究竟選擇阿里還是騰訊,這是一個艱難的決定,而每家優秀的東南亞公司基本上都會面臨這樣的選擇。

這就好比《權力的遊戲》中所要求的“忠誠”。在中國,只有少數公司面臨這樣的“困擾”。例如,阿里和騰訊同時持有滴滴出行的股份,這源於兩家支持的打車公司——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的合並。因此,滴滴出行未來選擇哪一家投資者繼續一同走下去,將對未來的合作關系和投資者產生長遠影響。

兩大巨頭領跑,電商、金融科技及物流領域會吸引更多海外玩家。

據TechCrunch預計,阿里和騰訊作為首批投資東南亞市場的中國巨頭,會為這片藍海市場引來更多國家的資本註入。

“作為東南亞生態系統的中心,新加坡仍是對風投的最大吸引力所在。”早期風投公司SeedPlus運營合夥人邁克爾•史密斯(Michael Smith)表示。“顯然,騰訊和阿里是尋求在電商、金融科技以及物流等領域實現增長的大公司之一,但是京東也在東南亞地區投資,尋求更多機遇。”

史密斯還指出,中國共享單車摩拜單車和ofo都把新加坡列為了首批海外擴張的國家之一。此外,中國支持的財團Nesta正在以約110億美元價格競購新加坡物流公司普洛斯。“我們依舊相信,新加坡的企業不但會吸引中國,還會引起尋求亞洲擴張的歐美公司的興趣”,史密斯稱。

實際上,美國科技公司已經在努力擴大它們在東南亞的影響力,尤其是Google和Facebook。這兩家公司在東南亞多國建立了本地辦事處,但是他們的影響力主要集中在產品的本土化、銷售和營銷上,而不是投資。

谷歌在去年收購了聊天應用Pie,加強其“下一個10億用戶”團隊,改進現有服務,為印度、東南亞以及非洲等新興市場開發新服務。Facebook和Twitter等公司則一直在進行深度市場調研,以收集更多新興市場用戶使用互聯網的行為信息。Facebook還在泰國測試社交支付功能,探索社交媒體商務的潛在應用。

這些嘗試已經協助完善了Facebook Lite輕量版應用、Twitter新移動網絡應用等產品。不過,現在還沒有一家西方科技巨頭能夠在東南亞創投圈內擁有像阿里、騰訊那樣的影響力。

結語

瑞信經濟學家沙提拉泰曾評論道,“中國的視角很清晰,知道自己想在這種互惠的投資中獲得什麽。”

因此,我們可以預見的是,在東南亞,阿里和騰訊的對抗遠遠沒有“你死我活”那般膚淺。它們可能只是先在那片充滿不確定性與機遇的土地上探探路。而真正的爭鬥,才剛剛開始。

阿里巴巴 騰訊 東南亞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249

叫停互助獻血:部門利益與民眾權利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33548

2017年6月6日,海口,一位獻血者正在捐獻血小板。視覺中國丨圖

無論叫停互助獻血在管理者看來是否有足夠多的“好處”,也無論這些做法在其他人看來有多少“壞處”,現在應該討論的,除了如何解決燃眉之急,就是這種叫停是否合法,是否充分保障了民眾的法定權利。

新春佳節,國人舉家團聚時,很多血液病或其他需要用血,特別是血小板的患者,卻在經歷一場悄然而至的重大危機,他們的命運,很可能被一紙叫停互助獻血的通知所改變。媒體報道,有部分患者無血可用,他們的生命健康權正在受到威脅,而部分醫生對這一政策可能會加重“血荒”亦表達了憂慮(南方周末相關報道《停止互助獻血,北京醫院血小板供應緊缺》)。

北京市衛計委和紅十字會於2018年2月5日聯合下發了《關於強化無償獻血與臨床用血管理工作的通知》:根據《國家衛生計生委辦公廳關於做好十九大期間醫療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國衛發明電【2017】53號),從2018年2月10日起,北京市正式停止互助獻血。

據衛計委的解釋,這是為了打擊血頭,加強用血管理,保障血液品質。事實上,全國多地衛計委已分別下發通知,要求逐步取消互助獻血。

互助獻血確實存在很多問題,不僅有血頭操縱非法賣血交易,還可能因職業賣血者的存在而導致血液品質下降,影響用血安全。但是,對部分急需用血的患者來說,互助獻血在短期內是面對血液短缺,可以選擇的一種解決方案。

《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第十五條規定:“為保障公民臨床急救用血的需要,國家提倡並指導擇期手術的患者自身儲血,動員家庭、親友、所在單位以及社會互助獻血”,所以,互助獻血是受到現行法律保護的合法行為。

那麽問題來了:作為衛生行政管理機關,衛計委為什麽要叫停互助獻血,以及是否有權以部門行政文件抵觸現行法律呢?

2016年,全國共有1400萬人次參加無償獻血,獻血率達到1.05%,而發達國家約為3.3%。同時臨床用血需求以每年約10%-15%的速度增長,但獻血人數增長緩慢,導致供需缺口逐年增大,這就是國內“血荒”現象存在的現實基礎,也是獻血法允許互助獻血的主要原因。

然而,血頭和非法賣血現象的存在,就像“黃牛”一樣,讓血液管理複雜化,同時血液品質問題還可能會給醫療機構帶來風險。但如果在人大提議修法,程序複雜,且會因現實條件不具備而很難實現,所以衛計委才會希望利用行政通知叫停互助獻血,減輕自己的負擔和責任。

不過,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行政法規須“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與現行法律相抵觸的規定無效,且制定行政法規需履行一定的法定程序,“行政法規在起草過程中,應當廣泛聽取有關機關、組織、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社會公眾的意見。聽取意見可以采取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等多種形式”。

根據目前了解的情況,衛計委發布的這份事關國民生命健康權的《通知》,不僅違反了上位法,也未公開廣泛征求意見,或履行聽證等法定程序。

在這一問題上,如果僅為打擊血頭、方便管理和規避行業風險,就忽視患者權益和民生需求,以與現行法律不符的行政通知,損害民眾的法定權利,似乎並不是一種負責任的做法。

治理互助獻血中存在的不規範甚至違法行為,是很必要的,——這對包括患者在內的所有人也都是有利的。但血荒很難在短時間內改變,且規範管理也並非只有叫停這一種方法,就像不能因為車禍會死人就禁止車輛行駛一樣。如此因噎廢食,難逃懶政和無視民生之嫌。

很多媒體對這件事進行了報道和評論,但無論媒體的批評,還是衛計委的解釋,基本上都集中在這件事的“利弊”分析上,即叫停互助獻血會有什麽“好處”或“弊端”。衛計委認為這樣可以方便自己的管理,並打擊血頭;批評者則認為叫停互助獻血會加劇“血荒”,甚至可能讓獻血義舉成為不可能。

然而,在這種事關國民生命健康權的重大問題或社會熱點問題上,“利弊”分析固然重要,但這僅是一個功利性的標準,往往與立場相關,存在主觀性。真正有價值的分析必須建立在更客觀的標準,或關註民眾的“法定權利”之上。

無論叫停互助獻血在管理者看來是否有足夠多的“好處”,也無論這些做法在其他人看來有多少“壞處”,現在應該討論的,除了如何解決燃眉之急,就是這種叫停是否合法,是否充分保障了民眾的法定權利 。

如果政府部門僅僅關註某項政策的功利因素,把管理者心中主觀的“利弊”判斷,淩駕於客觀的民眾法定“權利”之上,這些做法既與依法治國的理念不符,也不利於社會的和諧穩定。

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守住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輿論”。法律是社會的底線,行業管理者不僅要依法行政,也要做民眾權利的守護者,而不是突破底線,去損害甚至破壞民眾權利。

雖然互助獻血存在諸多問題,需要在保障患者用血的基礎上不斷規範和改善,但簡單地叫停,既不符合現行法律規定,又損害了國民的法定權利,且可能陷部分患者於危局,這種不負責任和缺乏管理智慧的做法,是不足取的。

(作者為中國社科院經濟所公共政策研究室特約研究員,長期關註醫改政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1143

碧桂園澄清:商票按時足額承兌 對造謠者保留追究權利

碧桂園5月31日宣布,集團所開立的商業承兌匯票均按時足額承兌,對於近期有關集團商票逾期未兌付的不實謠言,集團將保留法律追究權利。

集團留意到網絡上近期流傳謠言,指碧桂園開立的商業票據無法兌付。

碧桂園表示,公司現金充裕,有實力確保應付票據的到期兌付。一直以來,碧桂園都是誠實守信、合法合規經營的公司,嚴格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票據法》等相關法律。對於故意造謠誹謗損害碧桂園聲譽的相關人士,集團將保留采取法律手段追究的權利。未來,碧桂園仍將繼續積極把握全國範圍內城鎮化機遇以及政策紅利,堅持自身的發展方針,充分發揮集團優勢,努力為股東、為客戶及社會創造更大價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149

頭騰大戰:說“不”的底氣與說“不”的權利

2018年5月31日,頭條和騰訊手拉手一同走進海澱法院,相互起訴。一個要求賠9000萬元,一個要賠1元。雙方的目標顯然都不是錢。

給這次的紛爭套上“平臺開放還是封閉”的帽子似乎有點大,因為開放和封閉通常是指iOS和安卓這樣的操作系統之爭,而頭條和騰訊這點事還夠不到這樣的高度。因此,是否允許對方的鏈接出現在自己的產品中這種行為,我們暫且稱之為“兼容”,雖然這種行為在法律上是否等同於不兼容還存在爭議。

誰需要與別人兼容

兼容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競爭策略,Intel和AMD兩家CPU的封裝規格、存儲卡的尺寸大小、打印機能否使用其他廠商的硒鼓墨盒、WPS能否完美呈現Word的排版格式,這些隨處可見的例子都是廠商兼容或不兼容的策略。競爭對手之間不兼容的情況除了極少數是因為技術和物理差異之外,絕大多數都是人為設置的,即故意的不兼容策略。

是否與對手兼容取決於誰更需要誰,只有WPS是否能夠兼容Word的問題,而從來沒人問Word能否兼容WPS,道理就是這樣。

在互聯網世界中也是如此,當一個APP擁有了天量用戶、成為領域老大時,其他APP都紛紛把它加到自己產品的“分享、轉發”功能中,作為提高自己產品用戶體驗的一個手段。

所以,兩個APP之間誰和誰兼容,是自己的選擇,取決於誰更需要誰。

兩情相悅才能天長地久,哭著喊著要求對方喜歡自己,這樣的感情是悲劇。

在流量為王的天空下,內容分發平臺是否加入分享轉發到社交平臺的功能,是個十分糾結的抉擇。一方面內容分發平臺希望通過增加這一功能吸引用戶,延長自己APP的使用時長,另一方面,卻又擔心這麽做會使自己的部分流量跑到社交平臺上。

這種心態有點“別人的便宜自己不占白不占,自己的便宜打死不能讓別人占”的意思,不友好,更不健康。連蘋果都不得不認可合作共贏的道理,從什麽都自己玩,轉向使用Intel的CPU,然後可以在Mac上裝Windows,前幾天還在iOS的公眾號里恢複了直接贊賞功能。

你再高冷,高得過蘋果嗎?

金拱門里永遠只有可口可樂,KFC里也永遠只有百事可樂,這算不算不正當競爭?家樂福里也不會賣“惠益”(沃爾瑪的自有品牌)的東西,這算不算不正當競爭?

它們並不擔心因為缺少一個牌子的可樂而流失客戶,它們比拼的是食物、位置、氛圍、服務等,可樂只是個配角,沒那麽重要。

同樣的道理,一個內容分發平臺前景怎樣,取決於“內容”是否受用戶喜歡,和“分享、轉發”功能關系不大。

危機之下得抓主要矛盾,解決自己的核心問題。

可以不兼容嗎

“頭騰大戰”中冒出來一個“互聯網基礎設施”的稱謂,看到這幾個字我首先想到的是聯通、電信、移動它們的鐵塔、交換機、路由器什麽的,這些真是我們只要上網就離不開的基礎設施,因此有了“網絡中立性原則”的說法,意思是這些網絡運營商對不同來源的網絡流量應保持中立,不能有差異化待遇,否則被歧視的網站、APP就沒活路了。是啊,如果連網絡都不給接入,或者接入帶寬小得可憐,還做什麽互聯網+?

很多人認為針對運營商的“網絡中立性原則”十分有道理且必要,可惜不久前剛被特朗普總統給否定了。

實際上,“關鍵性設施”(essential facility)可以更為準確地表達“互聯網基礎設施”這一概念,在著名的AT&T(美國電報電話公司)反壟斷案中表現得最為典型。

AT&T源自貝爾公司,就是那個發明電話的人自己的公司。在發明專利的保護期內,貝爾公司已經建立了完整的本地電話網,以及基於本地電話網基礎上的長途電話網,成為行業老大理所當然。

後來一家叫MCI的公司掌握了可以無線傳音的微波通信黑科技,於是MCI向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CC)申請了業務牌照,在華爾街上用美麗的故事打動了投資者的心,打開了他們的錢包,融來了華爾街上有史以來最大的一筆錢:1.1億美元,開始大張旗鼓地在美國擴展基於微波通訊技術的長途電話業務,那是1972年。

MCI遇到了一個難題,它必須接入AT&T的本地電話網才能與客戶聯通,可是AT&T各地的工作人員卻百般刁難,十分不合作。可以理解:你是來和我搶食兒的,我為什麽要和你合作?

幾年時間過去了,在AT&T的“關照”下,MCI的業務進展遲緩,遠遠落後於預期,投資者表達出嚴重不滿。

壓力山大的MCI無奈之下向FCC投訴,就此引發了美國政府對AT&T的反壟斷訴訟,結果AT&T被拆了個七零八落。本地電話網由7個拆出來後各自獨立的“小貝爾”公司運營,AT&T只能運營長途電話業務,並且法庭要求7個貝爾葫蘆娃不得對AT&T和其他長途電話公司有歧視性的差異化待遇。

法庭認為AT&T掌控的本地電話網是長途電話業務的“關鍵性設施”,不接入本地網絡長途電話就沒法運營,而MCI自己再重新豎電線桿子,建設一個本地電話網既不可能(太貴),也沒必要(浪費),所以要求AT&T必須向MCI開放本地電話網。也正是為了解決被迫自己打自己的尷尬,法庭把AT&T拆分,把本地和長途兩種業務獨立開來。

“關鍵性設施”有兩個必要條件:競爭對手必須獲得該設施才能正常經營;由於技術或成本的原因,競爭對手自己無法複制,或者複制會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只有同時具備了這兩個條件,關鍵性設施的擁有者才必須向競爭對手開放,不得拒絕競爭對手的接入,但有權做出某個資源是不是“關鍵性設施”判定的,通常是行業監管部門或法庭,不能是競爭者自己。

按照這兩個標準看看社交平臺是否符合。頭條打死也不會承認自己離了微信和QQ就不能活吧?事實也是如此,頭條並不是基於社交起家的,完全在另一個領域。

第一條不符合,第二條也不用討論了。“關鍵性設施”標準在這里完全不適用,騰訊沒有義務非要與其兼容。

絕大多數情況下,不允許競爭對手的產品在自己平臺上出現並不是不正當競爭行為,只是一種商業策略。用戶的錢或時間或註意力有限,爭奪本身就是排他的,無可厚非的,國內外眾多互聯網平臺都是如此。

頭條其實也是這麽做的,不要說推廣了,連正文中出現“微信”兩個字都可能通不過審核。

但是,只要求對方與自己兼容,而閉口不提自己針對別人的不兼容行為,特別是基於不完整的事實提起訴訟,混淆公眾對事實的了解,反倒是有些涉嫌不正當競爭行為了。

(作者系山東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767

900大專失業者領綜援 4年增八成 學者﹕寧享「權利」換創意生活

1 : GS(14)@2011-03-28 21:31:26



【明報專訊】近年失業率回落,但30歲或以下(統稱「80後」)和擁有大專學歷者因失業領綜援人數卻不跌反升,80後綜援在4年間增加逾四成至年初的6000人,大專學歷綜援更急增八成至約900人,社會學學者指出30歲以下年輕人失業率其實一直未改善,他們對領綜援觀念亦已由老一輩認為「羞恥」變成是「社會權利」,找工是理想行先、維生次要。
近年本港經濟向好,失業率已由2009年金融海嘯的5.1%回落至2011年2月底的3.3%,社署資料顯示,今年截至1月底因失業而領取綜援人數為36,502名,較去年同期減少約2.3%。但分析失業綜援人士的年齡卻發現,被統稱為「80後」的30歲或以下人士,因失業領取綜援者卻持續上升。
領綜援「80後」增至6000人
2008年1月約有4200名30歲或以下人士因失業領綜援,09年增19%至5000人,2010年再增18%至5900人,今年則進一步增至6000人。社署發言人表示,署方並沒有相關人士的學歷分析資料,但以整體失業綜援人士中,擁大專教育程度者,亦由08年的約500人,增至今年約900人,即在4年間大增八成(見圖)。

學者﹕心態羞恥變權利
身兼關愛基金社福小組委員會主席的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講座教授周永新指出,15至24歲組別人士失業率一向最高,至今未改善,「他們不會有老一輩覺得『不努力搵工,領綜援是羞恥』的想法,漸漸接受因失業領綜援是權利,因為他們找不到工是結構性問題,是社會的錯,是社會要承擔的代價」。
20歲以下失業率逾兩成
統計處按不同年齡層分析的失業率亦顯示,15至19歲年輕人失業率,確實由08年初的10.5%,增至09年初的16.6%,2010年初達18.2%,今年截至2月更達20.4%,20至29歲失業率則為5%,較去年和前年的5.6%和6.4%有所下降。
周永新不諱言,青少年失業人士與四五十歲中年失業者不同,後者在經濟差時最易被裁走,或因而要領綜援支持生活,但當經濟改善便會很快返回職場,但現下年輕人普遍也有中五以上學歷,雖然職場確有很多工,但不合他們要求,他們寧可不做,他們找工是以理想和興趣行先,講求滿足感,要有發揮空間,甚至會寧以綜援過活,換取有創意的生活空間,或去做義工。「這個社會現象會維持下去,無可改變!」
議員﹕副學士不獲認同難搵工
社福界立法會議員張國柱則說,領綜援失業人士中擁大專或以上學歷者增多,其一原因可能是近年政府「製造」多了副學士,他們畢業後難獲專業認同,找工作難,部分或因而要領綜援維生,他直斥政府應增資源創造更多青年人就業機會,而非人人派6000元了事。
失業人士向社署申請綜援,要通過審查,資產不可超過2.3萬元,合資格單身人士每月可領取標準金額1890元。
根據社署向立法會財務委員會提供的資料,截至今年2月底,全港18區中,元朗、深水和觀塘是最多失業綜援人士地區。
明報記者 陳佩儀
社運青年領綜援當全職義工
【明報專訊】「80後」社運分子梁穎禮,是關注菜園村事件的熱血青年之一,並曾參與絕食苦行請願。對於工作,較多人知道的是他曾為民間電台當主持,直至去年7月,他因未有出示身分證及向警車丟啤酒罐被控亂拋垃圾罪行,向法庭求情時,首次公開透露自己是靠綜援維生,並從事義務地區工作。
「可視把公帑投入社區工作」
對於年輕人領綜援,梁穎禮昨日說「不想談這議題」、不接受本報訪問,但他去年底接受本港一份報章訪問時,談及對領綜援的看法,聲稱可視為把納稅人的錢投入社區工作,因他與友人在觀塘工廠區創立社區電台,服務打工一族,另外他又從事音樂創作,要24小時全情投入,無放工時間。
2 : 龍生(798)@2011-03-29 01:34:00

真係恐佈

綜援居然係權利...
不如話係褔利丫
3 : 雪貓(1200)@2011-03-29 13:18:17

現在這班人的價值觀扭曲得很利害,安全網當權利,社區服務用綜援出糧,天呀?
4 : 龍生(798)@2011-03-29 14:55:05

其實我幾想問

到佢去到30尾40頭, 見到自己的大半生己毁了在自己的選擇上

會否感到痛心後悔?

還是會更大聲高呼政府欠左佢?
5 : skycity(2352)@2011-03-29 19:59:51

4樓提及
其實我幾想問

到佢去到30尾40頭, 見到自己的大半生己毁了在自己的選擇上

會否感到痛心後悔?

還是會更大聲高呼政府欠左佢?


他們一定會講:係政府用綜援來毒害著他們,誤了他們一生!要求賠償!

話說回來突然想到如果有這樣一本書,應該會幾好賣的.
書名: 綜援全攻略
副標題: 讓你在香港政府下活得更自由更有尊嚴
smiley
6 : GS(14)@2011-03-29 21:57:43

不過若要「成功」,必先食阿公
7 : 龍生(798)@2011-03-30 00:19:06

大陸己經有呃褔利攻略啦....

邊個想出名, 想心機去寫呢本書, 包佢成功上位

社民連必佔一席位
8 : 亞力士(1473)@2011-03-30 02:15:49

之前咪有貼咁教人
9 : GS(14)@2011-03-30 07:41:13

8樓提及
之前咪有貼咁教人


but writing a book is a good try
10 : 龍生(798)@2011-03-31 01:51:06

唔好寫...我會睇佢唔起的....

居心何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3630

中共推「七不講」禁談公民權利 被轟倒退

1 : GS(14)@2013-05-12 14:34:17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30511/18256067

                正當外界預期習近平上台後,中共可能出現新氣象,來自多方的消息均稱,中共出台「七個不要講」,精神已傳達高校,要求教師不要對學生講「普世價值、新聞自由、公民社會、公民權利、黨的歷史錯誤、權貴資產階級、司法獨立」。有輿論驚呼:「大倒退時代來臨!」

「講假惡醜 歌頌權貴」

                上海華東政法大學副教授吳一鳴稱:「聽到這個傳達的精神時,老師們都是對視苦笑,尤其是憲法教研室主任,我們戲稱憲法教研室可以取消了……」北京中國勞動關係學院教授王江松證實:「我校也傳達了中央的七點指示精神。」除教育界,還可能影響宣傳等意識形態領域,北京退休學者姚監復對《蘋果》表示:「是正式文件,逐級由黨內向外傳達。」
「以後大家都不要講真善美、公平正義這些普世價值,都去講假惡醜;都不要講公民權利,都講剝奪公民權利;都不講權貴資本階級,都去歌頌權貴;這樣就可以走向人民的對立面了!」北京理工大學經濟學教授胡星斗昨對本報說:「也許他們(中共)感覺到社會危機越來越嚴重,所以還是要從意識形態方面維穩,但我認為這樣只會陷入更大的危機。」

                與七個不講同期曝光的還有「兩個不能否定」。日前黨報《光明日報》社論披露年初習近平發表講話:「不能用改革開放後的歷史,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否定改革開放後的歷史」。既不能認為甚麼都是過去的好,懷疑和否定改革開放;習又特別強調當年鄧小平堅決維護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的重大意義,說「如果當時全盤否定了毛澤東同志,那我們黨還能站得住嗎?我們國家的社會主義制度還能站得住?那就站不住了,站不住就會天下大亂」。
胡星斗表示難以理解「兩個不能否定」具體為何,在他看來改革開放本身就是對文革、對三大改造將所有公有制計劃經濟等做法的否定;改革開放提出的依法治國,是對之前無法無天的否定。胡認為:「否定錯誤不會天下大亂!因沒有否定和反思文革,所以會不斷出現新的、局部的文革,這才會天下大亂。」
新浪微博/《蘋果》記者                                                        
2 : 咖哩黃(16844)@2013-05-12 22:17:51

不知所謂的邏輯,由出發點,程序,過程及結果全錯。牠們的邏輯是,只要共產黨能永續執政,再正義合理的事情也可放到一邊。
3 : hh0610(1603)@2013-05-13 04:00:09

我好想睇下份文件寫乜!
4 : GS(14)@2013-05-13 22:35:16

3樓提及
我好想睇下份文件寫乜!


好似全剛了
5 : Louis(1212)@2013-05-15 23:52:48

潘小濤﹕習近平露出毛派真面目?

【明報專訊】習近平上台前,外界對他在政改上抱有期望,畢竟其父習仲勛是1980年代胡耀邦及趙紫陽之後,最堅定的改革派。作為習仲勛唯一政治傳人,習近平在文革又受過迫害,深明毛氏體制之害,應有很大政改動力。

他上台伊始確實表明,不走老路(毛澤東時代道路)、不走邪路(憲政民主之路),只走特色路,即沿鄧小平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走下去。他下令禁止大吃大喝等,令人耳目一新;去年12月5日在憲法實施30周年大會上,大談「依憲治國、依憲執政」;今年2月23日政治局集體學習,更強調司法獨立,讓民眾感受到公平正義。

原來這些只是表面文章,他的內部講話、指示,逐漸暴露其崇毛、愛毛的真面目。《光明日報》刊登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二研究部副主任齊彪文章,引述習近平1月5日對新一屆中央委員的內部講話,提出「兩個不能否定」:「不能用改革開放後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後的歷史時期。」文中還引述習說,若否定毛澤東,中共體制將站不住,「就會天下大亂」。

這是近年中共最高層首次赤裸裸表明不能否定毛澤東及文革。上周末,北京及上海的大學講師收到據稱來自最高層的「七講七不講」指令:

(1)普世價值不要講,要講中國特色;

(2)新聞自由不要講,要講黨管媒體不變;

(3)公民社會不要講,要講社會管理創新;

(4)公民權利不要講,要講和諧社會;

(5)黨的歷史錯誤不要講,要高舉毛鄧旗幟;

(6)權貴資產階級不要講,要講中國夢;

(7)司法獨立不要講,要講政法委辦案。

這「七不講」固然跟開放多元背道而馳,「七講」更是明顯走回頭路。習近平此舉,固然跟個人價值觀有關,但更重要是形勢使然!

(上)



習近平這樣做就對了, 改革太急可能會毀了中國! 西方就是想中國全面分裂, 方便它們重新侵略中國和重新奴役中國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869

英報:李鵬女捲億元賄賂案 李小琳否認稱保留追究權利

1 : GS(14)@2013-10-12 17:00:03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31012/news/ec_caa1.htm

2 : GS(14)@2013-10-12 17:01:14

【明報專訊】英國傳媒昨日報道,前人大委員長李鵬女兒李小琳涉及瑞士蘇黎世保險進入內地市場而花費的數以千萬元計賄款的䒷底交易,案件目前正在美國一家法院進入上訴階段,由於案件同時涉及前財政部長項懷誠、前國土資源部長田鳳山以及全國政協前副主席黃孟復等多名前高官,據稱中紀委已介入調查。

中國電力國際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小琳昨晚透過該公司官方微博澄清:一,她未與任何保險公司有個人往來,也不認識什麼保險公司的人;二,網上關於其涉及什麼保險交易的謠言,純屬惡意卑劣的中傷;三,其本人保留追究造謠者、傳謠者法律責任的權利。

涉介紹舊同學助蘇黎世進華

英國《每日電訊報》昨日引述獨家獲得的美國弗吉尼亞法庭文件報道,財政部前官員趙竑在法庭作供時指,瑞士聯邦主席1995年10月訪華,國宴席間有人透露蘇黎世保險有限公司(Zurich Insurance,下稱蘇保)欲進入中國市場。趙竑續稱,其舊同學李小琳在晚宴後找他告知上述消息,同時說:「你知道嗎,我想這是你們參與組建新華人壽的好機會。」

報道指,李小琳其後介紹了持有新華人壽3要主要股東給蘇保管理層認識。當一筆1690萬(美元,下同,約合1.31億港元)匯到設於離岸的巴哈馬瑞信戶口後,上述3人承諾將手上合佔全公司約四分一的股份賣予蘇保。中國是於2001年才向外資開放保險市場,蘇保向新華人壽大舉注資也在此之後。

趙竑2011年11月對《21世紀經濟報道》稱,蘇保當初希望在東方集團董事長張宏偉、新華人壽前董事長、東方集團副總同時又曾是趙竑大學同學的關國亮以及趙竑3人幫助下入股新華人壽,以期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搶佔內地保險市場,因而願意付出1690萬的「好處費」。趙竑形容這是一筆地道的「黑錢」。

報道引述趙竑稱,自己1996年11月初在巴哈馬開戶收取了蘇保1693.1335萬元的匯款後(見圖)。

趙揭餽贈田鳳山項懷誠女兒

趙竑又透露,按張的指示,他向一些中國官員送出禮金,包括1990年代末送了1萬元予當時的黑龍江省長田鳳山。《每日電訊報》則稱,許多收受賄款的中國官員本身與批核外資公司進入中國金融市場關係密切,而其中一層價值60萬元的美國住宅,給當時正留美讀書的時任財長項懷誠的女兒使用。新華人壽在1996年正式開業。蘇保前後斥資約4.88億元人民幣(不計黑錢)購兩成新華股份,後賣11%獲4.85億鎊(約7.8億美元)巨利,目前尚餘9.4%價值約6億鎊(約9.6億美元)的股份。
3 : GS(14)@2013-10-12 17:01:21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31012/news/ec_caa2.htm


【明報專訊】目前正在美國等待上訴程序的這宗索賠案件的兩名主角,原告為59歲的張宏偉,他旗下東方集團是內地首家上市的民營企業,他在2011年福布斯中國富豪榜中排第61位,擁有近百億人民幣資產。他曾任第10屆全國政協委員,現時在港上市的民生銀行(1988)副董事長、非執董,另外亦是聯合能源集團(0467)主席。

趙曾為公司駐美代表

被告是曾為張宏偉立下汗馬功勞的趙竑,他原是一名政府官員,於1984年和1992年兩度被財政部派往世界銀行工作,並於1994年辭去公職,在美國創辦投資諮詢公司。1994年,趙竑透過大學同學、東方集團副總裁關國亮結識張宏偉,張委趙為東方集團總裁助理及駐美代表,直到2009年。

張索趙2000萬美元

2009年底,張在美國馬里蘭州和弗吉尼亞州法院以涉嫌違反信託責任、欺詐、侵吞公司財物等多項罪名起訴趙,指趙在1994年至2009年任職期間,有450萬美元公司資金去向不明,索賠2000萬美元。

2011年11月初, 弗吉尼亞州法庭判趙竑敗訴,須向張宏偉賠償10萬美元。趙不服上訴,在庭審中爆出事件牽涉其舊同學李小琳,再度引起各界關注。
4 : GS(14)@2013-10-12 17:01:31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31012/news/ec_caa3.htm


【明報專訊】新華保險H股昨收報22.5元,升0.45%,H股總市值233億港元。按港交所資料,蘇黎世保險公司(Zurich Insurance Company)現為新華保險H股的最大單一股東,持H股37.81%,共3.9億股,市值相等於88億港元。

據新華保險招股書披露,2000年獲中國保監會批准,以每股4元人民幣向包括蘇黎世保險等4個海外投資者合共發行1.992億股,但未有披露蘇黎世保險佔多少。到2011年新華人壽再以每股10元人民幣向股東增發,直至H股上市前蘇黎世已持3.9億股。

歷年提供收費諮詢服務

另外,按招股書所言,蘇黎世有向新華提供業務及技術諮詢服務,新華在2008、2009、2010年分別支付服務費用400萬、200萬、300萬元人民幣,2011年則付23.8萬美元。
5 : GS(14)@2013-10-12 17:03:30

http://www.telegraph.co.uk/news/ ... l-was-revealed.html


By Malcolm Moore in Beijing

7:05PM BST 10 Oct 2013

To the three children of one of China's richest tycoons, Bill Zhao, or "Uncle Bill", was a father figure.

He took care of them in the small American town of Gaithersburg, Maryland, where they had been sent to study as teenagers. His wife threw their birthday parties and took them on holiday to Honolulu and Niagara Falls.

But there was more to Mr Zhao. He was a former high-ranking official in China's finance ministry and then the World Bank who had been recruited by the children's father, the billionaire Zhang Hongwei, to run his business, the Orient Group,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y wanted somebody like me to run their US operations and since I joined them I did make a facelift of the whole Orient Group," Mr Zhao said in a deposition to a court in Virginia in 2011.

He claimed credit for setting up several business deals for Mr Zhang, and for getting his boss on the front page of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The company's success, he said, was helped by "the Zhao Factor".



One of his greatest deals, however, was to sell a stake owned by the Orient Group in New China Life, an insurance company, to Zurich Insurance, the Swiss giant.

In court, Mr Zhao said the deal was kept secret.

"It was a great deal at that time, even though everybody was aware that it was under the table and there could be serious consequences if disclosed," Mr Zhao said, in his deposi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men began to unravel in 2004, however, when another of Mr Zhang's deputies, Guan Guoliang, was put under investigation in China for embezzlement.

According to Mr Zhao's lawyers, his boss grew suspicious of what Mr Zhao knew about his activities.

They said that the tycoon "dispatched Bill Zhao back to America to get rid of him from China. Bill knows too much about the illicit deals involving all three gentlemen".

Ever since, they later claimed, Mr Zhang has been trying "to silence, to neutralise, and to eliminate Bill Zhao".

In 2010, Mr Zhao was arrested by FBI agents at Washington's Dulles airport after an alleged tip off by Mr Zhang. He was sentenced to five months in jail for evading insurance payments.

The following year, Mr Zhang filed a civil suit in the circuit court in Fairfax County, Virginia against Mr Zhao for five charges including misappropriating millions of pounds from American Orient Group, the US arm of his business.

In that case, which concluded in November 2011, the details of how the company had received its funds from Zurich Insurance and how they had subsequently been spent, partly on bribes for Chinese government officials, were publicly aired for the first time. The transcripts from the court have never previously been released.

Mr Zhao, his lawyer said at the time, was determined to tell all. "It may not be pretty. It may not be good for him. It may implicate him in violating Chinese laws, various type of laws, money laundering, evading China's foreign currency control laws, evading China's laws regarding selling insurance company shares in 1996 and 1997 before he was allowed," his lawyer told the jury.

"But Bill is going to tell you, 'I have nothing to lose. I'm going to tell you what really happened.'"

In the end, Mr Zhao was found innocent of four out of the five charges but found guilty of breaching his fiduciary duty. He is currently appealing against a fine of $700,000.
6 : GS(14)@2013-10-12 17:05:11

http://www.telegraph.co.uk/news/ ... nsurance-giant.html


By Malcolm Moore, in Beijing and Raf Sanchez in Fairfax County, Virginia

7:05PM BST 10 Oct 2013

A secret multi-million pound deal to carve up China's insurance market, brokered by the daughter of the country's former prime minister, has been sent to anti-corruption investigators.

The deal guaranteed Zurich Insurance, one of the world's largest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 hugely lucrative stake in a major Chinese insurance company at a time when foreign firms were barred from investing in the sector.

The deal, which came to light during a court case in the United States, was cut at the very highest level of the Communist party, by the daughter of the prime minister at the time, Li Peng.

The documents and transcripts from the court, obtained by the Telegraph, give a fresh insight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ney and power in China, and the "hurdles" western businesses have had to leap to establish themselves in the world's second-largest economy.

The revelations also come in the midst not only of one of the fiercest anti-corruption campaigns in years, but also at a time when foreign firms are under particular scrutiny, with Chinese investigators already looking into alleged malpractice at GlaxoSmithKline, the pharmaceutical giant, and Danone, the French food group.

In 1995, Li Xiaolin, now one of China's most powerful women in her own right, introduced executives from Zurich to three Chinese businessmen who held a majority stake in New China Life, the country's largest private insurance company.

In return for a $16.9 million (£10.4 million) payment into an offshore Credit Suisse account in the Bahamas, they agreed to sell Zurich almost a quarter of the company, four years before it was legal for foreign firms to make such investments.

Court documents and transcripts obtained by the Telegraph show how the money from Zurich was then used to bribe several high-ranking Communist party officials, who allegedly received thousands of dollars of "pocket money" when they visited the United States.

There is no suggestion that Zurich was aware of how the money was subsequently spent.

A spokesman for the company said its shareholding in New China Life "is in compliance with the relevant laws in China and China Insurance Regulatory Commission regulations". He added: "Beyond this, we do not have any further comments."

Many of the officials who received payments were directly responsible for deciding whether to allow foreign companies to enter China's financial sector.

In one case, a $600,000 house was bought for the use of the daughter of China's then Finance minister while she was studying in the US.

Zurich has reaped enormous profits from its stake in New China Life. After its initial payment to the Bahamas, it paid a further 51 million yuan in 2000, the equivalent at the time of just £6.7 million, for a 10 per cent stake in the company.

According to reports in the Chinese media, it spent a further 437.6 million yuan in 2004 (£29 million) to build that stake to 20 per cent.

As the value of the company soared, Zurich amassed £485 million from share sales. Its remaining 9.4 per cent of the company is worth roughly £600 million.

The deal was revealed in a legal battle between two of the businessmen that Zurich dealt with: 59-year-old Zhang Hongwei, now one of China's richest men, and his former employee, Bill Zhao.

In 2010, Mr Zhang accused Mr Zhao, a former Chinese government official who went on to work at the World Bank, of misappropriating some of the money that Zurich paid.

In the subsequent court battle, details of the fee and how it was spent, were aired in court.

Separately, another of Mr Zhang's former associates has reported the deal to the Communist party's anti-graft unit, the Commission for Discipline Inspection, as part of a raft of allegations against him.

In court, Bill Zhao explained how the deal with Zurich had first been raised at a state banquet for the Swiss president in October 1995.

Li Xiaolin had come to him, a former school friend, after the dinner and told him the chairman of Zurich was interested in breaking into the Chinese market.

"And she said, you know what, I think this could be a good opportunity for you guys trying to set up organising New China Life. And I said, it sounds pretty good. Let's do something," he said.

Mr Zhao put the idea to his boss, Zhang Hongwei, who ran a conglomerate called China Orient Group. After discussions in Beijing and Zurich, a contract was drawn up the following year.

"We did tell them that our role would be to assist Zurich to enter the Chinese market by helping them receive governmental approval," said Mr Zhang in court. He described the payment from Zurich as a "good faith fee" to demonstrate its commitment.

A legal opinion from Beijing's Tianyin law firm, submitted to the US court, said the deal was in breach of the law: "It was in violation of the relevant regulations whereby the transaction was not enforceable and the seller's receipt of the payment for the stock purchase by the buyer was not legal".

The law firm added that, by keeping the money from Zurich offshore and not sending it back to the mainland, China Orient Group had also broken China's foreign exchange rules.

"This is an under-the-table deal. You can call it bribery," said Hugh Mo, a lawyer for Mr Zhao, in his closing arguments, referring to the USD16.9 million payment.

"You can call it, you know, illicit funds. You can call it, let's say, you know, to grease the wheel. You can even say that it's to lobby or to facilitate the Zurich Insurance Company to enter China's insurance market."

In court, Mr Zhang's lawyer said there had not been "any evidence to show that the transaction was illegal" but did not dispute that the money had been paid by Zurich.

The documents also reveal how the families of the leaders most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Tiananmen Square massacre have gone on to reap enormous rewards for keeping the Communist party in power.

Li Xiaolin's father, Li Peng, became known as the "Butcher of Tiananmen".

He ordered the tanks to move in, albeit at the behest of the paramount leader Deng Xiaoping.

Li Xiaolin and her brother, Li Xiaopeng, came to control the power industry. Last year, the New York Times revealed that the family of Wen Jiabao, the former prime minister who was also closely involved in handling the student protests, had a fortune of $2.7 billion, also mainly from the insurance industry.

The US court heard that some of the money from Zurich was transferred to the United States where it was used to buy an apartment block, to fund the education and visas for Mr Zhang's three children, and to "ingratiate, lobby and influence high-level Chinese officials".

Cheques were produced in court to show payments to Chinese officials, including the purchase of a house for the use of the daughter of the then Finance minister, Xiang Huaicheng, while she studied at an American university.

Tian Fengshan, the former Land and Resources minister who was given a life sentence for corruption in 2005, was given $10,000 of "pocket money" when he visited the US in 1998.

Another payment allegedly went to Ma Mingjia, who ran the insurance department of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and another to Huang Mengfu, the vice chairman of the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mmittee (CPPCC), a political advisory group which Mr Zhang sits on.

Mr Zhang denied that he had authorised any of the payments, but admitted that his company had a policy of entertaining senior officials. In his deposition, Mr Zhang said that he might have asked for some money to be given to Mr Huang. "Possible, but how much, I don't remember," he said.

A spokesman for Mr Zhang said: "China Orient Group did not sell any shares of New China Life to Zurich Insurance."

The dispute between Mr Zhang and Mr Zhao is currently at an appeal stage at the Supreme Court in Virgina. Mr Zhao is disputing an earlier court judgment that found him in breach of fiduciary duty in relation to the management of the American branch of the Orient Group. He has been cleared of four other charges.
7 : greatsoup38(830)@2013-10-12 23:41:54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31012/18460482



國務院前總理李鵬之女李小琳,昨日被外媒踢爆在一宗1995年的枱底交易中充當掮客。「李公主」穿針引線,促成了蘇黎世保險公司違法向三名新華人壽的股東買入股份,偷步進入中國市場,蘇黎世向三股東支付逾1,690萬美元(約港幣1.31億元)回報,部份被用作賄賂中國官員。

英國《每日電訊報》昨以「天安門屠夫之女涉嫌秘密交易」為題報道指,在1995年的時候,國際保險業巨頭蘇黎世保險,急切希望進入尚未對外資開放的中國市場。經多番嘗試,他們最終找到了李小琳,並由她介紹認識了新華人壽保險的股東張宏偉、趙竑等三人。李小琳明確提出可以借助蘇黎世的資金重整(set up organising)新華人壽保險的股份,三人欣然應允,答應轉讓公司近四分之一的股份。作為補償,蘇黎世保險向三人的一個離岸賬戶上支付逾1,690萬美元的好處費。
1,690萬美元「誠意金」

而在張宏偉自己的描述中,這筆錢是「服務費」和「誠意金」,用於幫蘇黎世向內地主管部門申請擴股資格。根據公開報道,新華人壽是中國入世之後第一家外資入股的中國保險公司。2001年,IFC、蘇黎世、日本明治生命保險等共購入24.9%的股份。而當年以僅僅4元人民幣入股的蘇黎世保險,今年7月12日減持部份股票時,股價已經高達22.5元。
這篇報道並未直言李小琳從中撈取了多少的分成,但證據顯示,其中的一部份資金被轉移到美國,用來購買房產,以及討好、游說中共的高官。比如前任財政部長項懷誠的女兒項思英在美國讀書期間,張宏偉就為其購買了一棟房產;而國土資源部前部長田鳳山在1998年訪問美國時,也曾從中領取一萬美金的「零花錢」。此外全國政協前副主席黃孟復,人民銀行保險業務的前負責人馬鳴加等,也都被指拿了黑錢。
官司揭勾結貪遍國務院

當年一同分贓的張宏偉與趙竑二人近年來關係破裂,更在美國一家地方法院對簿公堂。不過也正因為官司的原因,雙方被迫在庭上公開中國官商勾結的黑暗內幕。根據一份庭上記錄,曾為兩人提供幫助、或者曾在不同時期收受賄賂的中共官員遍佈國務院各個部門,當中更有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的大名。張宏偉現仍是本港上市的聯合能源董事長,公司昨回覆說不清楚案情。
英國《每日電訊報》/廣州《21世紀經濟報導》
8 : greatsoup38(830)@2013-10-12 23:42:14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31012/18460485



李鵬在位之時,為自家謀得電力行業的壟斷地位。下台前,更是親手將兒子李小鵬與女兒李小琳扶上高位。李小琳身兼中國電力國際發展有限公司及中國電力新能源發展有限公司的董事長,被看作中國的「電力一姐」。
與大部份官二代低調賺錢不同,52歲的李小琳性格張揚,不僅打扮上追求時尚尊貴,而且口沒遮攔、言論雷人。2008年李小琳第一次參加兩會,就憑藉一條粉紅色LV圍巾強勢入鏡。到了2012年的兩會,她又精心準備意大利頂尖品牌Emilio Pucci的新款粉紅色西裝、Chanel珍珠項鏈。有媒體盤點,她此次亮相的全身行頭價格超過三萬元人民幣,成為所有記者爭相捕捉的焦點。
靠父蔭卻稱自己努力

明明靠父蔭爬到高位,但李小琳卻一再宣稱全靠自己努力:「我的成長是自己一步一步努力的成果……只享受沒有『背景』的成功。」今年初受訪時卻又「謙虛」說:「一個人出身是難以選擇的。我也是自己努力工作實踐,大學畢業之後,從工程師開始做起,又是從技術員,一步一個腳印的努力,和同志們一起實踐。」
《蘋果》記者
9 : GS(14)@2013-10-14 16:35:59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31014/18462857


被外媒爆涉新華人壽保險內幕交易案的李鵬之女李小琳,前日發公開聲明,自稱「未與任何保險公司有個人往來,也不認識甚麽保險公司的人」,但被指為笑話。內地網民昨狂貼百度可公開搜索到的內容回應:李小琳丈夫劉智源,曾任中國新華人壽保險公司總經理助理。
丈夫曾任新華人壽保險高層

有網民指李小琳講大話:「李公主也和薄熙來一樣,對自己做過的事失憶了?」「自己的老公曾做新華保險的高管,居然說未與任何保險公司有個人往來?是不想認老公了吧?」更有網民稱,李小琳連老公都不認,「是不是有情變啊?」
因在美國涉官非而不經意將李小琳拖下水的中國東方集團老闆張宏偉,昨日則匆匆發表聲明,稱「李姓女士從未參與我公司及關聯公司的任何商業行為,所稱相關事宜純屬惡意的造謠中傷」。
聲明承認,集團轄下香港公司曾協助蘇黎世保險開拓中國市場,收取1,690萬美元(約1.31億港元)費用「屬正常商業行為」。上周五英國媒體爆李小琳曾撮合蘇黎世保險經張宏偉等三名新華保險股東進入中國市場,張等三股東因此獲得1,690萬美元用於賄賂中國官員。
新浪微博/英國廣播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876

太陽花學運126人撤控「政府肯定公民不服從權利」

1 : GS(14)@2016-05-25 04:48:54

■太陽花學運創下台灣學生佔據立法院的先例。


台灣前年發生太陽花學運,過百名佔據行政院而被起訴的學運人士,獲得新政府從寬處理。新任行政院長林全上任後第二份公文,就是對126名太陽花學運被告撤回起訴。他強調太陽花學運是政治事件,在多點和諧、少點衝突原則下,決定撤訴。率領佔領行政院的學運領袖魏揚指,撤訴代表政府肯定公民不服從的權利。行政院發言人童振源昨宣佈,林全在上周五(20日)新政府上任首日已批出公文,對太陽花學運中突襲行政院的126名被告,撤回告訴乃論(必須要有人提出指控,檢方才會提出起訴)的刑事起訴,這是林全上任後第二份公文,首份公文是例行人事公文。童振源引述林全表示,學運是政治事件,非單純法律事件,應在多一點和諧、少一點衝突原則下,盡量從寬處理,故決定撤告。


■行政院發言人童振源表示,林全已撤銷對126名學運人士的起訴。台灣《蘋果日報》

林飛帆:終止司法恫嚇

在歷時24日的太陽花學運,抗爭期間,部份學運人士在前年3月23日突襲行政院,造成公物毀壞,時任行政院長江宜樺對其中126人提出起訴。林全表示,行政院當年指控學生有政治考量,但現今學運訴求已普遍成社會共識,立法院也針對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立法,凸顯太陽花學運正當性與社會貢獻,政治事件不該只用法律問題看待,決定撤告。雖然3.23過百被告已被撤訴,但包括太陽花總指揮林飛帆等158人學運人士,仍依煽惑他人犯罪、妨害公務等起訴。


■魏揚


隨着行政院撤訴,有關決定引發社會熱議,林飛帆在fb留言指,自己雖未被列為「323」被告,但仍感謝林全撤銷指控,終止過去馬政府的濫訴與司法恫嚇。他期待,太陽花的訴求與主張,包括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的六大主張,及公民參與憲政改革的推動,能真正落實於新政府施政。




藍營不滿 斥不尊重法治

而當日率領佔領行政院的學運領袖魏揚表示,行政院撤訴代表政府肯定公民不服從的權利,未來國家若施政有問題,人民知道有反抗的權利。時代力量執行黨主席黃國昌說,事件代表林全承認學運對台灣民主的重要貢獻,個人給予林全「相當高度的評價」。不過,撤訴亦觸發藍營不滿,國民黨文傳會副主委王鴻薇批評,行政院將司法案以政治方式解決,對行政院不尊重法治的作法,國民黨深感遺憾。國民黨立法院黨團書記長林德福就指,處理這事情要很審慎,要是人民對政策不滿都可以去攻佔行政公署的話,「那要警察幹甚麼?」前總統馬英九辦公室今天受訪時表示不評論事件。台灣《蘋果日報》



網民有話說

‧ 若將阿扁貪污視為政治事件,阿扁就無罪嗎?‧ 防止國家權力,未經民意審核胡亂跟他國簽約,不告也是合乎於理。‧ 林全縱容破壞公物,下次月亮花運動,佔領林全辦公室。比照辦理。‧ 不管誰策劃主導,太陽花運動獲民意支持!‧ 我支持民進黨上台後,一定要全面清算國民黨!資料來源:台灣《蘋果日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524/1962478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139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