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p5w.net/newfortune/fmgs/200608/t463945.htm
整合将是决定联想并购效果的关键。2004年12月9日,柳传志曾谈到,联想进行国际并购整合时将遇到 三类风险:第一类是大客户风险,在IBM的PC业务被联想并购后,原来购买IBM产品的大客户是否认可联想?是否相信联想的技术实力和服务能力?是否还会 继续购买被联想并购的原IBM产品?第二类是员工风险,原IBM员工是否认同联想的管理?是否接受联想的文化?是否愿意继续为新联想服务?第三类是业务整 合、企业文化磨合的风险,联想能否充分发挥原IBM业务与原联想业务各自的优势,并形成新的业务优势?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在联想面临的整合风险中,市场、 竞争对手、战略选择、文化、管理能力、投资者压力、政治等七个维度的困难最大,也最为关键。
市场的风险
国内市场地位不稳
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仅次于 美国的第二大PC市场,在可预见的将来也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增长最快及竞争最激烈的市场之一。因此,中国势必成为全球各大PC厂商竞争的主战场,格局不 稳将是中国PC市场的一个长期重要特点。从联想历年的收入地域构成来看,中国区的收入贡献占到联想PC总收入的90%以上,联想销售主战场仍倚重变数最大 的中国区。虽然目前联想在国内市场的规模优势比较明显,2005财年联想的PC业务销售收入为方正、同方约4倍,但是联想现有的优势仍主要是成本优势,地 位并不稳固。面对对手的激烈竞争,联想如果实施高投入战略,则可能丧失已有优势;而且,在PC行业利润微薄的情况下,联想还要消化巨亏的IBM PC业务和溢价支付的并购成本。因此,实施国际化的联想仍然不能忽视自身最熟悉、最有优势、最有可能获胜的中国市场,如果稍有懈怠,国际化将成为空中楼 阁。
联想如果要称雄世界PC行业就必须具备强大的自主创新的研发能力,而在目前盈利能力下降和投资者的压力下,联想是否敢于牺牲短期利益,承 受国际资本市场的压力进行长期研发投入呢?在中国PC厂商整体研发投入比较低的情况下,联想敢于继承IBM高投入高品质的传统吗?这些都是决定联想未来发 展的关键因素。
国际市场困难重重
大量整合经验表明,并购 后如果收入减少1%,则成本节约必须比预期超出25%才能创造价值;而如果收入超过目标增长率2-3%,即可弥补成本控制上50%的损失,因此,整合成功 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收入增长的能力。目前,除中国区外,联想连续三年没有达到市场销售的预期。从全球范围来看,成熟的国外市场已经基本上被主要厂商锁 定,如果联想要继续提高市场占有率,需要付出相当大的投入。并购之前,联想约占全球市场份额2%,排名第九,而排名居前的厂商,如戴尔、惠普、IBM、富 士通、西门子、东芝、NEC、苹果等,都具备强大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尽管联想并购后的规模能够跃居世界第三位,但只有不到8%的市场份额,与戴尔的 16.7%市场份额和惠普15%的市场份额差距仍然很大。
众所周知,IBM具备优秀的品牌、技术和分销渠道,也有良好的管理团队和商业模式。 并购之前,IBM已经在中国深圳投资设厂,PC业务已经享受了中国的低成本优势,但是仍然避免不了亏损的事实。而根据IDG公布的数据,联想2005年第 三季度全球PC市场的占有份额仅为7.7%,这个数字比2004年同期联想PC与IBM PC市场份额之和8.0%还下降了0.3%,而且7.7%的全球市场占有率在很大程度上还得益于中国市场在全球市场的比重增加,联想在国内市场销量激增了 30%。另一方面,联想最主要的竞争对手戴尔和惠普的同期的全球市场份额则提升了0.1%。
依靠中国市场成长起来的企业大都缺乏进一步挖掘客 户价值的能力。首先,中国市场是一个急剧膨胀的市场,中国企业习惯于采取价格战和概念宣传的方式争取消费者。而面对海外成熟的消费群体时,依靠这种方式生 存的压力很大。并购前联想总营业收入中只有不到3%的比例来自于国外市场,并且主要集中在东南亚等地区,联想的国际化还需要进一步依靠自身的实力赢得世界 范围内的认可。其次,实施国际化战略,企业除了必须要应对技术、质量、成本、客户服务等层面的挑战,更要面对当地政府关系、合作伙伴、本地化原材料供应和 国际化物流等问题。联想此前的成长与中国政府提供的一系列软政策扶持是分不开的,而在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政府的作用相对有限,工会组织、环保组织和社 区团体将对企业的决策和运作产生更大的制衡作用。
2006年3月,联想公布了调整后的新型合作伙伴计划,计划在全球范围内增加5000家零售 商,这不仅要快速开拓关系型和交易型客户,也要使其成本结构更加贴近竞争激烈的全球市场。资本市场对此持怀疑态度,2006年3月美林公司分别将联想集团 2006、2007财年的收益预期调低了41%和53%。
竞争对手的风险
无论在国际还是国内,联想面临的直接竞争对手都是戴尔。戴尔凭借着强大的供应链和有效的营销方式,在中小企业市场具有很强的优势,在惠普并购康柏的整合 过程中,戴尔就曾乘势拿下了美国市场更多的份额。在联想并购整合期间,戴尔从提高大客户销售人员的激励入手提高销量,针对IBM PC客户进行研究,采取有针对性的销售策略。2005年2月中旬,美国《商业周刊》披露了原IBM大客户通用电器准备改从戴尔订购电脑,并且认为并购后的 联想要留住IBM已有的客户,尤其是大型企业客户存在很大困难。这一负面消息引发联想股价迅速下跌。
联想另外一个主要竞争对手惠普则公开宣称 联想这次并购对惠普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商机,并表示要推出一系列激励计划,鼓励IBM的老客户转投到惠普旗下。该计划包括:提升对PC客户的反应速度;增加 额外的应用服务支援;一定程度的价格优惠政策,该政策以三年为持续期;组建客户关系联盟,并在客户联盟中制订对客户组织中关键人物的有效影响;通过小型会 议、小型公关活动来强化和建立一个全新的客户关系;致力于稳步削减产品成本,将总成本中硬件的成本比例降低到35%等。
2005年2月22 日,戴尔和惠普两大PC巨头在中国一天之内连续发布了11款商用笔记本电脑,目的是希望弥补IBM消失后高端市场的空白,这除了大肆营造自己的品质概念之 外,还进一步模糊了IBM品牌在公众中的地位。因此,联想不仅可能会因为戴尔、惠普等对手实施恶性价格战而导致利润变薄,而且可能会难以保持Think产 品的高端市场份额,从而难以消化并购费用。如果联想清仓甩卖Think品牌而迫使IBM终止合作,很可能使自己陷入更困难的境地。
战略选择的风险
品牌战略左右为难
根据并购的协议,并购后 联想与IBM的PC业务在18个月内各自保持独立的品牌运营,18个月以后再整合双方品牌。同时还规定,联想在五年内可以使用IBM品牌进行销售,之后联 想只拥有ThinkPad和ThinkCentre的商标使用权。我们知道,ThinkPad从创立伊始就是IBM子品牌,如果缺乏了IBM品牌的支 撑,ThinkPad和ThinkCentre的品牌价值与并购前将不可同日而语。特劳特品牌战略(中国)公司的总经理邓德隆认为,在避免客户流失方面, 联想已犯下了错误;联想收购的是IBM的资产而非IBM品牌,由于联想品牌缺乏全球范围的知名度,也缺乏全球范围内的技术创新能力、经营模式及竞争优势, 这会影响到客户的消费选择行为。美林公司公布的一项调查报告也显示,IBM宣布将PC部门出售给联想之后,IBM的客户群体出现了分裂,近一半的老客户都 准备在PC交割后转投其他PC厂商门下。
一般情况下,品牌战略的实施至少应该制订5年以上财务计划和安排,用户只有通过产品或服务的持续体验 才能不断加强对品牌的认知。目前,品牌战略对联想而言是一个悖论:由于联想的财力有限,如果坚持打造联想主品牌,则会造成减少对IBM Think系列产品投入,从而无法进一步提升联想国际化形象;而如果努力打造IBM的Think品牌建设,则无法进一步提升Lenovo的品牌价值,导致 联想的国际化承诺无法兑现。
低价战略难以为继
戴尔过去两年依靠低价的 市场竞争战略优势正在逐渐消失,其CFO吉姆·施耐德(Jim Schneider)曾坦承,尽管戴尔在价格方面仍处于领先优势,但这种领先优势已经在某种程度上缩小,为此公司已经有意识地不再力推低价产品,而戴尔的 产品结构使其转变起来有些吃力。2005年第三季度,戴尔销量增长了6%,营业收入却降低了2%。当低端产品的成本压缩空间越来越小时,继续低价战略可能 导致戴尔不能提供优质的产品维修与售后服务,2005年第三季度戴尔未能实现预期目标,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公司预提了3亿美元的质量维修费用。而如果戴尔 向高端产品发展,则需要提高服务和研发投入,这也会动摇其根深蒂固的商业模式。
业界通常认为戴尔成功的另外一个因素是其高效的直销模式,这种 模式使戴尔能够在压低价格的同时获得高于对手的利润率。然而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这种模式正在成为戴尔继续快速发展的障碍。Forester Researh技术咨询公司预测,从现在到2010年PC销量大约80%来自发展中国家,因为文化、技术及消费者习惯等因素,戴尔的直销模式受到了挑战。 而根据统计资料,2005年美国PC销售增长大约30-40%来自于电器零售大卖场,这对以直销为安身立命之本的戴尔来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威胁。
对有意嫁接戴尔基因的联想而言,不得不面对和戴尔同样的两难选择:维持原有的低价竞争战略,还是增加投入转换商业模式?而风险就蕴藏于这一选择与决策之中。
文化的风险
在联想的发展历程中,2001年上半年裁员5%,其子公司FM365裁员30%,2004年联想再次战略调整,裁员5%,引发了员工“联想不是我的家” 的感慨,直接影响了联想品牌的美誉度,联想长期培育的亲情文化开始动摇。对联想而言,整合操之过急将会毁掉联想长期建立起来的自信文化。
尽管 在并购前,联想已经从惠普、诺基亚、壳牌、IBM等跨国公司引入了大量人才,并购后的过渡期也保留了绝大多数原IBM PC部门的管理层员工,在全球组织架构调整后,联想的高层团队中来自中国、IBM PC及从外部聘请的员工各占三分之一,但对国际化的联想而言,生产、技术和销售的关键管理人员仍捉襟见肘,管理层员工的视野局限也构成了一系列整合风险的 隐忧。
原IBM PC大中华业务团队共120余人,但在联想宣布收购后至今,已有多位原负责IBM华东、华北、华南等地区的二线主管挥别联想,出走人数高达40-50人,超过原团队总人数的三成。上海的情况也大致相同,并购前后有四分之一的人选择了离开。
联想在并购前曾保证不降低IBM优秀员工的待遇,但我们知道,吸纳和保留优秀员工的主要因素包括声誉、工作环境、文化氛围、待遇等一系列方面。联想与 IBM两家公司在员工开发、价值标准、归属感、官方语言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2006年3月26日,联想公告宣布在全球范围内裁掉1000名左右的员 工,占全球员工的5%左右,这表明联想已经在维持员工稳定与业绩压力之间作出了选择(图1)。从2005年12月20日联想的换帅风波中,我们也能够发 现,对于联想而言,如果继续坚持自己的强势主导文化,则会导致原IBM成员离职率上升,进而造成联想的资源损耗增加。
IBM的最宝贵的人力资源集中在研发部分。从研发投入的角度看,联想与IBM风格具有很大的差异(图2)。2003年度IBM营业收入 达到了891亿美元,其中PC业务的营业收入也达到了120亿美元的规模,如此庞大的收入规模能够消化PC业务巨额的研发成本,同时也足以支撑品牌的宣传 推广力度。IBM PC业务在毛利达到23%-24%的情况下仍然出现巨亏,主要原因就是IBM始终不愿放弃自身一贯奉行的高投入和高回报的商业模式。以联想的规模和盈利能 力,保持IBM的商业模式存在很大的难度,也就难以避免人员流失的风险。
管理能力的风险
首先,整合需要解决权力与资源的重新分配问题,尤其是对不同文化和背景的高管而言,这将是联想面临的非常棘手的问题。IBM在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网状组 织结构,这种结构管理复杂,汇报和沟通成本较高,例如,从普通工程师到总经理大概需要经过9个管理层级。这种结构和管理有助于提供完善的解决方案,比较适 应复杂、高增值的IT服务行业,但在技术成熟、风险较低的PC行业,则会成为致命的硬伤,造成效率低下和市场反应迟钝。由于缺乏国际化管理经验,联想高管 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可能视角受限。
其次,联想并购后接管了来自66个国家的9851名员工,面临的问题包括组织变化、管理人员变化、人员队伍的 融合、沟通、政策采用、雇员引导等,是对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的一个挑战。原IBM PC事业部总部近5000人在美国,其他4000多人分布世界各地,对没有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经验的联想而言,管理难度不言而喻。原IBM员工与原联想员工 的薪酬存在很大差异,而且这种状况短时期内不会得到改变。由于中美之间的文化、消费和资本市场运行规则差异很大,将会影响雇员激励约束机制的效果,尤其是 高管薪酬的二元体系会给联想的管理造成很大的压力。
此外,随着联想国际业务比例的提高,联想资金管理能力的缺陷也成了管理的短板。并购前后, 汇率变动对联想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影响很大,尤其是2005-2006财年第三季度,影响达到-2.119%。由于国际外汇市场港币旺盛需求,在人民币进 一步升值和内地宽松的货币政策影响下,港币可能还会进一步升值,对持有美元比重较大的联想而言,如何调整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各币种的比例,从而规避汇率变动 风险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形成目前货币结构的原因除了与联想的业务构成紧密相关外,还与联想的融资结构有很大的关系。融资成本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联想的国际化 的经营成本,从而进一步影响到联想的竞争力,而融资结构是否合理还会直接影响到联想下一步的融资,甚至成为影响联想生存的一个重要隐患。
投资者压力的风险
随着国内银行对风险控制的加强,联想要维持与120多亿美元收入相匹配的营运资金面临着很大挑战;而随着国外业务所占比例不断提高,联想必须进一步依靠 国外的资金供应维持扩张发展。如果联想想借助TOP计划达到预期的效果,按照通行的算法,至少还需要投入赞助金额的3-5倍,用于公关、市场推广和市场促 销等活动,也就是说,联想还需要在TOP计划上投入3亿美元以上。此外,2006年4月17日,联想集团和微软公司在美国西雅图正式举行签约仪式,联想年 内将购买总价值达12亿美元的微软产品,而联想2005-2006前三季度经营所得的现金仅约14亿港元,显然无法支持这一合约的顺利执行,从目前的情况 看,求解的唯一路径就是外部融资。
柳传志曾表示为吸引更多的国际投资者,联想正考虑赴美上市。尽管联想现金流压力暂时不大,但如果盈利持续达 不到预期,联想将面临信用评级压力,可能无法再次依靠银团贷款的融资方式解决资金困难。在行业平均利润水平约4%-5%,戴尔净利润率超过6%和惠普超过 5%的情况下,联想由于销售费用及管理成本急剧增加,2005-2006财年上半年净利润率只有1.5%,显然难以令国际资本市场满意。
如果 联想过度关注短期盈利,为了通过资本市场设定的“季度收益测试”而采取激进或者非理性的营销手段,那么联想的国际化很可能以失败告终。如果联想忽视收入的 持续增长而重点关注眼前的成本节约,则可能会丧失并购的本意,也有可能使联想长时间无法弥补并购时的高溢价,从而导致整合失败。
政治的风险
2006年3月,联想在美国政府采购中拿下大单后,美中经济安全评估委员会以“使用联想PC会对美国国家安全产生灾难性后果”为由,提出强烈反对,并将 意见提交国会。美国政府因此调整了原来的采购计划,将不在涉及国家机密的部门网络中使用联想提供的PC产品,还宣布将修改政府采购流程。对联想而言,政府 采购业务比重较大,美国政府修改采购流程将对联想的全球品牌声誉造成严重伤害。因为一旦成为既成事实,就会传递给消费者一个误导的负面信号,即被联想并购 的Think品牌与原来的IBM PC存在较大的差异。
另一方面,2006年5月30日,IBM与联想集团宣布更改合作协议,IBM可以随时 转让其所持联想股份的三分之二,其余股份则保留到2007年11月1日,而此前的协议规定,IBM在2006年5月1日后可以转让其所持联想股份的三分之 一,其余股份要保留到2007年5月1日。这说明,IBM可能已不再希望成为联想的主要股东。果真如此,联想的未来整合更将充满变数。因为IBM从联想退 出以后,联想的PC业务已经与美国没有任何瓜葛,美国政府完全有理由利用政府采购优先照顾美国公司和美国产品的条款,排斥急于强占美国市场的联想。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1104/2039261.shtml
每经记者 李潮文 发自深圳
中信集团总经理兼中信泰富(00267,HK)主席常振明近日表示,旗下地产业务将与中信地产整合。今年以来,中信集团作出多起梳理关联资产的动作,这不禁让人联想起其整体上市的传闻。
常振明表示,从长远来看,中信地产与中信泰富地产业务必将整合为一体,隶属于同一个集团品牌下,双方的合作远多过竞争。但由于中信泰富是上市公司,因此整合相当复杂,不是短期内可以完成的。
虽然整合颇有难度,但从管理层的表态看来,整合也许将以互相注资为基础。
常振明透露,今年在深圳的一次会议上,中信地产与中信泰富确定了以相互合作的形式作为双方整合的第一步。据悉,中信地产已与中信富泰签署合作协议,两家公司不仅可以分享经验、市场信息以及其他资源,中信泰富亦可受益于中信房地产健全的销售网络。
究竟是哪家公司作资产注入,哪家公司作资产剥离,目前还未有明确答案。
在中信泰富因金融海啸炒汇陷入巨亏泥潭时,中信集团作为母公司,通过可换股债权等方式对其施以援手。此后,中信集团便从中信泰富的小股东转变为持股比例超五成的控股股东。
自2007年起,中信集团开始整合旗下地产业务。当年,中信集团将中信华南(集团)有限公司、中信深圳(集团)公司和中信国安集团公司下属海南博鳌投资 控股公司及海南中信国安投资开发公司等优质资产注入中信房地产公司;同年12月24日,中信成立中信房地产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67.9亿元人民币;经 过几年发展,截至2009年,中信地产总资产近700亿元,销售额超过200亿元,跃居中国房地产企业十五强。
另一方面,自巨亏之后,中信泰 富一直秉承瘦身、明晰主业的原则。中信泰富提供的公开资料显示,其集团业务涉及香港及内地的物业投资、基础设施、能源、环保、航空以及电讯,而尤以特钢、 开采矿石以及地产为三大主营业务。2009年,被誉为“救火队员”的常振明在接替因巨亏下台的前主席荣智健时就明确表示,将会出售或重组不能产生满意回 报,或不能积极参与管理的业务。
中信泰富专注于主业的经营确实获得成效,正当近日国内就2011年铁矿石供应合约与包括必和必拓在内的3大供应商进行谈判,在澳洲拥有铁矿石项目、并将会在明年开始投资的中信泰富获券商看好,刺激资金追捧,其股价近日在港股市场接近历史高位,
遵循此逻辑,地产业务的整合或许意味着中信泰富资产进一步瘦身。
对关联资产进行不断梳理,让人猜测中信集团是否正谋求整体上市。有分析人士指出,整体上市的最大问题是中信体系过于庞大。据悉,中信集团旗下有全资子公 司及控股公司约38家,算上各级参股企业,这一数字在400家左右。在整体上市进程中,其最大的挑战将是对各子公司业务、资源和关联交易的整合。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1-11/wOMDAwMDIwNTUwOQ.html
随着国资委大力推进央企整体上市,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中铁”)的内部重组终于迈出了一大步。
11月10日,本报记者从中国中铁获悉,中国中铁的内部重组方案已敲定,此次重组是中国中铁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企业内部重组,共涉及总人数17000多人,资产总额120多亿元。
内部大重组
来自国资委方面的资料显示,中国中铁前身是铁道部基本建设总局,后改制为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2007年,整体重组创立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分别在沪港两地成功上市。目前,中国中铁为全球第二大建筑工程承包商。
根 据重组方案,中国中铁所属中铁五局三公司、中铁大桥局三公司等3家三级子公司整体重组并入中铁港航工程局;中铁一局一公司、中铁三局一公司、中铁建工北京 公司整体重组后,并入中国航空港建设总公司;将整体重组后的股份公司上海分公司、中铁三局华海公司、中铁四局六公司、中铁四局市政分公司,设立中铁上海工 程局有限公司。
按照中国中铁内部的说法,外部重组主要是“为了规模扩张、优势互补”,内部重组则是“整合企业资源、发挥集团优势的有效手段”。
中国中铁某分局的一位管理人士告诉本报记者,实际上,在中国中铁接收铁道部设计施工企业、合并中国海外工程总公司等外部重组的同时,就已经着手内部重组方案的探索。
“相比外部重组,内部重组没有太多经验可借鉴,需要摸着石头过河。”上述管理人士表示。
上述人士所说的内部重组缺乏经验不无道理,中国国企历经近30年改革后,开辟了一条通往股份制的路径,同时也遗留下体系庞杂、管理粗放、包袱沉重的“通病”,这些国情特色明显的问题,也成为国资委目前攻坚的难题。
尽管中国中铁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一家同时进行先A股后H股整体上市的央企,但在中国中铁内部,各子公司基本是独立经营其建设、设计及房地产业务,投标时竞相压价的现象时有发生。
国资委曾在中国中铁的内部会议指出,中国中铁整体上市后,国内和国外的子公司以及众多关联企业和合资企业多达600家,导致人才、设备、资金、技术等资源的配置没有到位。
“在我们参与建设的上万个施工项目中,几乎每一个都有自己的账目。”上述中国中铁管理人士告诉记者。
以此次整体重组的中铁一局一公司、中铁三局一公司、中铁建工北京公司三家公司为例,这三家公司由于业务相似,存在内部竞争、重复建设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中铁多次在内部释放出“集权”的信号。
资产腾挪术
中国中铁内部的集权式整合始于2007年,其中,主营业务板块工业板块成为中国中铁内部重组的起点和重点。
中国中铁的工业板块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北和华中地区。2008年5月,中国中铁集合三个地区的工业板块公司,在武汉成立中国中铁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注册资本5亿元,其中,中国中铁通过现金方式投资3.2亿,其余1.8亿为三家公司的净资产估值。
工业板块的重组模式为中国中铁大规模内部重组提供了借鉴——以业务板块为重组范围,按照产科研一体化的思路,将不良资产注入同类强势企业,或者通过强强联合来进行资源配置,减少与总公司的同业竞争。
这种内部联合的方式,被中国中铁称之为“整体重组”,借此可以达到精简机构的目的。
此次中国中铁将中铁五局三公司、中铁大桥局三公司等3家三级子公司整体重组并入中铁港航工程局,主要是针对水工工程方面的重组。
中铁一局一公司、中铁三局一公司、中铁建工北京公司被并入中国航空港建设总公司,则是中国中铁去年年底收购中国航空港建设总公司后,对后者进行注资改制、扩大规模。
设立中铁上海工程局有限公司的目的是为了整合上海本地的工程、基建业务。
上述管理人士告诉本报记者,此次被整体重组的分公司里,部分公司的业绩不佳,股份公司将通过拨款、债转股等方式,解决被重组企业的债务问题。另外,由于被重组公司的层级基本不变,因此在人事安排上相对容易。
除了进行“强杆削枝”,将分公司的权利集中,也是中国中铁内部改革的目标。
“以前各级公司都可以去市场投标,现在投标权利缩减至子公司和总公司,其他下级公司原则上不能进行投标。”中国中铁某分局负责投标的人士告诉记者。
近几年,中国中铁还计划将分公司的财务管理上调到总公司一级,不过完全实现财务集中管控依然存在难度。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1-19/yNMDAwMDIwNjgyNA.html
58岁的山东菏泽人马志富最终决定,将他一手带大的华美奥能源集团(下称“华美奥能源”),转让给中国秦发(0866.HK)。
11月18日,中国秦发发布公告称,其将以16亿元的作价,收购华美奥能源32%的股权。
收购完成后,中国秦发将成为华美奥能源最大单一股东,并可能进一步收购不少于19%的股权。中国秦发是中国最大的民营煤炭贸易商,“主要从中国西部和北方地区采购煤炭,通过陆路及海上运输,将煤炭运送至中国沿海地区的客户”。
“马总如果不引入中国秦发,又会怎么样呢?或许,将来难免会被国企兼并。”当日,一位山西朔州煤炭业内人士在电话中对记者表示。在其看来,中国秦发也是民营企业,两个民企的结合,“或许这是华美奥能源最好的结果”。
继10月21日国家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后,11月9日召开的全国煤炭工作会议确定了“十二五”期间煤炭工业的总体发展目标,两大重要事件均被业内解读为新一轮全国性煤炭大整合的前奏。
煤炭专家李朝林认为,新一轮的煤炭整合,必然将是央企的盛宴,民企仍将处于弱势。华美奥能源引入中国秦发,可在煤炭整合中避免被国企兼并;同时,又可依托中国秦发在资本市场中融资,通过并购其它民营煤炭企业得以生存。
被收编的华美奥
华美奥能源公司成立于2004年,位处山西朔州,马志富为该公司董事长。中国秦发成立于1996年,为中国最大的民营煤炭供应商,其董事长徐吉华以12亿元身家位居《2010胡润百富榜地区排名榜单》第184位。
“中国秦发主要优势是在选配煤、运输及航运业务上,但此前,它在国内还没有一个上游煤矿。”上述业内人士对本报记者称。
据记者了解,通过此次收购,秦发将获得华美奥能源的3家全资附属公司,即兴陶煤业、冯西煤业及崇升煤业,三个煤矿总计拥具3亿吨的储备量。
2009 年4月山西煤改启动,华美奥能源与中煤、阳煤、同煤、国电、山西煤运等8家大企业及地方企业西易,成为朔州煤改的主体,并在随后吞并了三家煤企,最终达到 300万吨的产能,从而终于达到山西23号文(即《关于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实施意见》)中“煤企规模不低于300万吨/年”的规定。
作为山西煤改中幸存下来的为数不多民企,华美奥能源被视为民企成功进入的典型案例,也是山西省换发首批5家整合煤矿安全生产许可证的获得者之一。
而收购方中国秦发,则于2009年7月3日成功在港交所挂牌。在18日的公告中,中国秦发称,华美奥公司在朔州的三个煤矿均位于该公司的大同煤炭装卸站,故并购可降低集团的整体煤炭运输成本;同时,在未来可以借助华美奥能源收购和整合其它煤矿。
中 国秦发并购上游煤企的意愿由来已久。该公司总裁徐吉华2010年年初曾表示,该公司正研究和探讨在国内及国际范围投资有潜力的煤矿,“拓展上游货源,进一 步完善一体化的煤炭供应链”。10月,中国秦发执行董事翁立即透露,该公司近来积极拓展上游业务,现有山西煤矿并购项目已进入最终洽谈阶段。
11月18日,根据中国秦发对华美奥的收购协议,华美奥下属的三个矿将扩大产能,计划年产量不低于800万吨,主要产品是长焰煤及气煤,可供发电及炼焦使用。
“中国秦发需要华美奥能源,因为随着‘十二五’的煤炭整合高潮的来临,中间商的利润会大大压缩。”李朝林分析称,未来,前五十大煤企或会占据国内煤炭生产80%以上的份额,之后,煤企多会直接与电企、建材等用煤大户谈判,留给中间商的煤炭供给空间并不太多。
整合大戏中的配角
根据“十二五”煤炭业整合目标,到2015年,中国将形成10个亿吨级、10个5000万吨级特大型煤炭企业。
在中国煤炭经济研究会秘书长赵家廉看来,提高煤炭行业产业集中度,是“十二五”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国煤炭行业最终会进入寡头时代,就像美国、澳大利亚一样。而民营企业即便不会最终出局,但是只能处于从属地位,是个配角。
据悉,目前进入亿吨级俱乐部的煤炭企业包括,中国神华、中煤集团、山西焦煤集团和大同煤矿集团。而站在门外的还有,陕西煤化工集团、山东省能源集团、兖矿集团、河南煤化工集团、龙煤集团、淮南矿业集团、潞安集团、晋煤集团等。
“如果再加上‘十二五’期间煤炭产能可达亿吨的五大电力集团,这个榜单还会扩大。”李朝林说。
可预见的是,“十二五”期间中国煤矿企业可能将迎来“航母”时代,央企和地方集团将在这场重组盛宴中分到大份蛋糕,而失意者仍将是民企。
对于实力有限的民营煤炭企业来说,在新一轮整合中,只有抱团取暖,才能获得生存的机会。“即使财大气粗的国有煤企,目前还拖欠着一些兼并民企的‘赎买费’,更何况是民企。”李朝林说,除了并购,企业还得另外安排资金进行扩产、安全投资,费用极高。
对于从事煤炭行业36年的马志富来说,让他欣慰的是,包括他本人在内的整个高管班子仍将保留,他仍可关注华美奥能源的下一步将往哪里走。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2-22/4MMDAwMDIxMTk4Mg.html
自主品牌下自主整合?
广汽本田理念揭幕当天,东风日产宣布主品牌启辰旗下的首款概念车及品牌主张——“阅世界悦中国”。面对2012年首款量产车上市的目标,东风日产副总经理任勇给出了一条“先从自主整合来过渡”的超常规路线图。
从 2007年宣布开合资公司先河创立理念品牌,到2010年底该品牌量产车正式亮相,广汽本田用了三年时间,而东风日产决心将这个时间压缩至不足一年半。为 了确保首款车能在2012年投入市场,不同于通常新品牌建设的步骤,启辰将是在借助日方技术和平台的基础上,由中方主导进行自主整合的结果。
目 前启辰商品企划、品牌建设、产品研发、配套采购等都在同步进行,第一款概念车和第一款量产车的研发也是并行的。而日产的技术、制造、渠道体系显然必须发挥 基础性作用。启辰项目相应职能没有独立出原有部门“另立门户”,而是由部分人员兼任。相较之下,广汽本田的理念项目包括研发、采购在内完全由一支独立的团 队来操作。
东风日产技术中心副中心长徐建明透露,首款产品的发动机仍将采用日产品牌的产品,但整个车型不是日产产品的简单改型,自主研发的 技术是基于与日产合作多年的积累。他同时也坦承,“如果脱离日产的技术、研发平台和工具,启辰的研发将是无源之水。启辰在生产线上将肯定在东风日产体系内 生产,成熟的制造体系可直接应用。”这意味着启辰的身上有可能见到VQ发动机、CVT变速箱这些日产的核心技术。
今年东风日产召开了启辰品牌供应商招商大会,启辰品牌大部分供应商都已招募完毕。对其中部分新进入的供应商,东风日产的政策是,这部分供应商将先为启辰品牌做配套,未来择机供应日产品牌。
启 辰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三轮招商,第一轮招商大会已于11月召开,前两轮都只针对东风日产体系内经销商,第三轮才面向体系外经销商。而体系外经销商如果加盟 启辰品牌,则同时可获得东风日产合资品牌的经营权。这一条款不仅刺激体系外经销商加盟的欲望,还让原有经销商为了降低竞争性而主动加入启辰品牌的销售。
成本持久战
东 风日产声称,启辰品牌将主打二三线市场。“中国汽车业的未来在二三线市场。”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部主任徐长明断言,目前像北京、广州、上海这样的一线汽 车市场的千人拥有量已经超过100辆,基本不再具备高速增长的条件,而二三线市场大多还处在汽车高速增长期的第一或者第二阶段,每年的增长率将超过 25%。而有调查报告显示,90%的乡镇居民认为5万元左右是他们在近几年内接受程度最高的汽车产品价格,这也是目前本土自主品牌主要产品的价格区间。
12 月20日,东风日产中级车新阳光时隔6年正式上市,售价8.28万-11.28万元。“作为合资品牌,目前把一款中级车做到8万基本已到极限。”一位业内 人士怀疑同样为中级车的启辰在短短一两年内,能够将成本在这一基础上再下探至五万元。“如果他们做不到这一点,与本土自主品牌在二三线市场的拼抢中将不会 占太多便宜。”
“我们的启辰将比国民的普遍需求高一点,而不是超越需求太多。”徐建明解释,在强调大空间、动力性强、可靠性高前提下,他们对于配置会做出适当安排。
东风日产采购部长秦华评价,日产采购模式不同于其他日系车企业。“日产与雷诺合资后,整理过零部件供应商,将此前参股的股份基本全部退出,改为欧美全球采购模式。”这为启辰降低成本扫清了障碍。不过他承认,降低成本还需要与供应商多次磨合。
合资技术内部转移?
“自主品牌在10万元以下的市场占据主流,但他们在产品品质、服务等方面与合资品牌是有一定差距的。我们有日产先进技术和生产作为依托,在日产品牌覆盖不到的细分市场,可以给予消费者更好的产品,同时扩大市场份额。”东风日产商品规划部副部长黄凯峰认为。
内资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之间还存在市场空间,市场需要级别低于合资品牌的产品,但如果使用目前日产品牌的零部件配套体系,便无法将成本降低到预期水平。且作为全球品牌的日产在品牌定位、消费者定位上要保持一致性,根据中国市场单独设计车型几乎不能实现。
据 媒体报道,日产汽车全球管理人士曾表示,东风日产推出启辰品牌与本田汽车等其他汽车生产商的举动类似,即把较传统的技术转移给合资公司,面向富裕程度较 低,但不断增长的中国市场推出低价经济型汽车。日产汽车与全球其他汽车生产商一样,正设法借助较传统的技术降低汽车价格,为中国消费者提供更为经济的车 型。
不管如何,2012年年中才推出市场的启辰对当年产销100万辆的目标没有太大影响,但面对在二三线城市庞大的潜下市场诱惑,在多家企业亮出合资自主品牌 战略的刺激下,一向以务实高效原则追逐市场的东风日产急不可待中推出启辰项目并不令人吃惊,他们也许更看重三年后的回报。2015年,东风日产声称,将实 现整车产销130万辆,产值2000个亿,税收200个亿,将比现在的数字翻一番。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1229/2164850.shtml
每经记者 喻春来 发自北京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00857,HK;601857,SH)(以下简称中国石油)天然气资产的整合再进一步。
昆仑能源有限公司(00135,HK)(以下简称昆仑能源)与其母公司中国石油12月27日发布联合公告称,昆仑能源将斥资188.7亿元从中国石油手中收购中石油北京天然气管道公司的有关权益。这是昆仑能源今年以来的最大一笔天然气资产整合的交易。
显然,中国石油的天然气资产正在一步步地注入昆仑能源,而中国石油旗下另一家天然气业务关联公司中石油昆仑燃气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昆仑燃气)也在各地的燃气销售终端市场积极“跑马圈地”。
中石油集团内部人士对 《每日经济新闻》表示,天然气业务正加速成为公司的重要利润增长点,中国石油一直在加快天然气上下游一体化整合,不排除未来将昆仑燃气注入昆仑能源的可能性,这也是大的趋势。
昆仑能源188亿再购天然气资产
北京天然气管道有限公司分别由中国石油和北京市燃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拥有60%和40%股权,该公司主要业务为向陕西-北京1号和2号天然气管道线沿线城市燃气经销商输送天然气。
目前双方正在订立有关股权收购协议,中国石油直接持有昆仑能源25.14亿股,占已发行股本50.75%。
业内分析人士称,继中国石油去年陆续挂牌转让旗下零零散散的天然气股权后,这是昆仑能源今年以来的最大一笔天然气资产整合的交易。中国石油希望将上下游天然气资产整合到昆仑能源的意图越来越明显。
昆仑能源2010年半年报显示,其天然气业务销售收入占中国石油该业务总收入的39.88%,较去年同期增长70.02%。
今年,中国石油加快了向昆仑能源注入相关天然气资产。5月,昆仑能源从中国石油手中以5亿元收购了江苏液化天然气55%的股权;10月,再次以20.1亿元成功竞得中国石油旗下辽宁大连液化天然气业务75%的股权。
与此同时,昆仑能源也先后通过股权收购、注资、成立新的独资及合资公司等形式,组建了6家控股子公司:中石油江苏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昆仑能源青海有限 公司、昆仑能源(山东)有限公司、四川川港燃气有限责任公司、中石油天津天然气管道有限公司,以及沧州中油燃气有限公司。
“之所以大规模整合天然气资产,主要是因为自2007年以来,天然气业务正加速成为中国石油重要利润增长点,近几年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而整合可以发挥上下游一体化的优势,更便于运营和市场拓展。”上述分析人士说道。
昆仑燃气有望注入昆仑能源
除昆仑能源外,中石油集团旗下的昆仑燃气也在各城市的燃气销售终端市场“跑马圈地”。
昆仑燃气有关人士说,为实现天然气业务上中下游一体化,该公司目前一直专注于开拓终端销售市场,沿着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沿线,大力开发城市燃气市场。
2009年,中国石油将液化气业务交由昆仑燃气统一经营,中国石油城市燃气和压缩天然气业务步入专业化经营的新时代。
卓创资讯的分析师李裬譞认为,昆仑燃气是中国石油旗下专营燃气分销的企业,自2008年该公司成立以来,就筹谋整合燃气销售业务。国内70%的天然气和近一半的液化气都是中国石油生产的,如果不控制终端就没有最终的市场控制权。
虽然与更多关注上游和中游的昆仑能源在业务上不同,但是整合方式却也相似。2009年,中国石油也曾将旗下的燃气资产大规模注入昆仑燃气中。目前,昆仑燃气进入近100座城市,供气能力达50亿方以上,拥有全资子公司、分公司、控股公司、参股公司100多个。
昆仑能源主要业务涵盖油气田勘探开发、天然气终端销售和综合利用等,也致力于发展天然气终端销售业务,两家公司业务关联性很大。
中石油集团内部人士认为,从大的发展趋势看,两家公司合为一体的可能性很大,这符合公司打造天然气业务上下游一体化的大战略,不排除未来将昆仑燃气注入昆仑能源的可能性。
对于昆仑能源未来的战略方向,该公司半年报中表示,重点发展天然气终端销售和综合利用业务,在平稳发展CNG、城市燃气和伴生气回收业务的同时,优先发展LNG,实施“以气代油”的战略,积极拓展天然气利用的高端市场。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21/xOMDAwMDIxNzYxOQ.html
南方稀土整合再掀“圈地运动”,“国家队”中国五矿集团(下称五矿)和中国铝业公司(下称中铝)已加速抢占资源阵地。
1月20日,本报记者从权威渠道获悉,五矿和中铝正在南方各个地区洽谈稀土业务合作。而中色集团等央企也在争取成为稀土“国家队”中的一员。
其中,五矿和中铝的稀土战略有诸多相似之处——都以获取资源为目标之一,均有发展稀土下游深加工产业的计划,都侧重获取中重稀土。
这意味着,“国家队”在稀土整合上难免发生激烈竞争。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五矿与湖北竹山拟合作开展竹山县稀土等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而中铝也与广西、广东清远洽谈稀土合作业务。这标志着五矿、中铝等稀土“国家队”在整合地方稀土资源方面获得初步进展。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的一位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目前,国土资源部正在研究稀土矿权改革,以有效推进稀土资源整合。
而国资委主任王勇也对本报记者表示,国资委支持五矿中铝等有实力的央企整合地方稀土资源。
“国家队”加速地方圈矿
1月19日,中铝投资规划部相关人士透露,中铝拟与广西有色集团组建一家合资公司,开发广西境内的稀土资源。
本报记者获悉,在中铝之前,另一家央企中色集团也与广西自治区政府签订了合作开发稀土的协议。
广西有色集团某一级子公司知情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中色有意整合广西稀土资源,并承诺帮助广西有色集团旗下唯一稀土业务平台金源稀土股份有限公司上市。
不过,由于“中铝开出的条件优于中色”,加上中铝在广西有色金属领域的多年深耕,广西自治区政府最终选择与中铝签订战略合作备忘录。
中铝整合地方稀土资源的另一斩获是江西钨业集团(下称江钨)。上述中铝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中铝借助江钨整合江西的稀土资源已在计划之中。
除了广西和江西,中铝还正在与广东清远洽谈稀土合作项目,但目前尚未签订任何协议。
知情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中铝进入广东稀土业“有难度”,因为广东省已将广晟有色集团作为唯一稀土业务平台。
上述人士还告诉本报记者,除了计划整合上述地区的稀土资源,中铝还在与其他地区洽谈稀土合作业务,但目前尚不方便公开。
另一位中铝内部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中铝将通过多种途径发展稀土业务,“江钨和广西就是两个不同模式”。中铝不会局限在获取稀土采矿权,当然,能获取资源是中铝的最佳选择。
五矿则集中在湖南、湖北、江西等地“圈矿”。
本报记者获悉,尽管湖南稀土金属材料研究院已新立门户,但五矿并未放弃湖南的稀土资源,还计划扩大湖南稀土冶炼企业的产能。
此外,五矿还在湖北稀土业崭露头角。
与中铝一样,五矿还在广东、四川、江苏等地寻找新的稀土整合机会。
至此,中铝和五矿已经明确成为稀土“国家队”的主角。
五矿暂时领先
在稀土业务上,和五矿相比,中铝算得上是“新兵”。
据本报记者了解,五矿在稀土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在湖南、江西拥有稀土产品冶炼加工企业,拥有13600吨/年的稀土分离能力,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产品质量最好的离子型稀土分离企业集团,也是目前我国最大的稀土产品经营商。
中国稀土学会的一位专家告诉本报记者,虽然五矿目前没有稀土采矿证,但实际拥有的中重稀土产量是全国最多的。而未来随着整合力度的加大,五矿有望成为正宗稀土开发商。
此外,五矿在矿产资源勘探方面的实力较强,这为五矿整合地方稀土资源带来优势。因为地方政府往往不具备勘探技术和资金实力。
五矿在稀土业务上的优势还表现在出口贸易方面。五矿集团总裁周中枢表示,2010年,五矿的稀土出口海关排名第一。
而中铝在稀土业务的实力相对薄弱。不过,中铝依然凭借其资金实力和研发能力成为稀土整合龙头。
在中铝的多金属战略中,稀土发展计划的重要性仅次于中铝的传统产品铝和铜。而面对基础薄弱的现状,中铝在发展稀土业务上采取了“聚焦重点产品”的差异化竞争攻略,力争在3-5个稀土元素上形成绝对优势。
重视稀土新材料研发
中国稀土学会秘书长林东鲁对本报记者表示,在稀土整合中,有实力的大型央企应该重视下游深加工技术,特别是稀土新材料的研发,这是中国稀土业的薄弱环节,也是我国稀土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而发展深加工技术,进行稀土材料创新研发,一般只有大型企业才有条件和实力。”林东鲁表示。
发展稀土新材料,正是中铝和五矿的发展计划。
中铝总经理熊维平对本报记者表示,中铝不会专注于稀土分离,因为国内分离产能已过剩,中铝将注重高端稀土材料的研发。
尽管五矿是我国最大离子型稀土分离企业,但周中枢明确表示,今后,五矿将加强稀土功能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产品的研发和生产。
据本报记者了解,五矿股份的六大业务中,科技是其中一大板块业务,五矿的科技板块将以长沙矿冶研究院等科研院所为依托,加大冶金等方面的科研投入。而我国金属类企业很少有单独的科研业务板块,研发能力弱小一直是金属类企业发展的掣肘。
林东鲁表示,我国稀土业的未来是技术创新,谁占据了技术的制高点,谁就占据了稀土业的未来。
但发展稀土加工技术的前提是保障资源供应。因此,五矿和中铝将继续在各个地方“圈矿”。
周中枢表示,对于稀土等市场地位较为显著的商品,五矿将着重提高上游资源配置比重。
|
||||||
瞄準對岸大市場,做餐飲生意,將不只是賣那一杯杯咖啡、一盤盤料理,也有可能是一張張股票發行的資本化、集團化經營概念! 撰文‧林孟儀 這是台灣餐飲業,最美好的時代,也是台灣年輕人,最有機會的時代。 去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八五度C以「KY美食達人」回台第一上市後,股價首日飆漲一三八%,單日市值激增到五一二億元,餐飲界一片驚豔。「現在大家被八五度C沖昏了頭,都認為『我也應該如此』吧!」國內創投唯一成功入股八五度C的益鼎創投董事長邱德成笑說。 八 五度C在兩岸有三百多家店,以市值五百億元計算,每家店約值一億六千萬元,「開玩笑?你會不會覺得聽起來不合理?」邱德成話鋒一轉,「但是如果長遠來看, 它未來可以複製成兩千家的時候,那想法就不一樣了。」過去,台灣的餐飲產業看起來不起眼,一家店營收上億元就算是名店。邱德成指出,「如果那一億元能複製 成兩百家店,就不可同日而語了;過去,在台灣你沒辦法大量複製,但現在大陸提供了一個平台,讓你可以大量複製!」姑且不論八五度C的股價是不是太高、傳奇 會不會泡沫,但可以確定的是,它讓許多餐飲業者看見利用中國市場,將一家咖啡店集團化經營,營業額還可以衝上六十二億元的範例,這是很多人過去想都沒想過 的事。後ECFA時代,餐飲業者摩拳擦掌,下一個「八五度C」在哪裡?下一個「吳政學」又是誰? 大企業關愛 台灣餐飲業備受矚目 台 面上,已具規模的台灣餐飲集團投身資本市場的動作頻頻,「餐飲類股」隱然成形。除了八五度C炒熱話題,最早上市的台中新天地餐飲集團,總經理許景明也遠征 中國的哈爾濱,與當地國企合作開店發展筵席料理,希望做大企業規模。○八年已經「過鹹水」廈門設點的摩斯漢堡,今年十二月即將登錄興櫃;旗下擁有十個餐飲 品牌的國內最大餐飲集團王品,也宣布準備在二○一二年上市;而國內第一大泰式餐飲集團、經營﹁瓦城﹂、﹁非常泰﹂的瓦城泰統集團,也傳出已接受券商輔導, 準備掛牌的消息。 台面下,各方人馬欲整併台灣餐飲名店、名廚的角力不斷,「搶人大戰」暗潮洶湧。過去隱身在高科技業、製造業光環背後的台灣餐飲業,可說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愛眼神,不僅企業集團、海內外創投公司覬覦,人在局內的餐飲業者也起身號召整合,各有各的優勢,各打各的算盤。 台 北市信義計畫區BELLAVITA四樓的三百坪空間,三月即將出現一家光聽名字就很有台味的「Monga(艋舺)」精緻台式料理餐廳。幕後的推手,竟是力 推台灣品牌國際化的智融集團創辦人施振榮,並由女婿、集團合夥人暨投資副總葉光章成立台灣美食國際公司,出任董事長一職負責實際執行。 從去年初籌畫至今,﹁艋舺﹂延攬的十二位台菜廚師團隊已經到位,最近,葉光章和總經理薛樂山忙著勘查場地、看平面設計圖,年前將動工裝潢。葉光章透露,為了讓台菜旗艦店的計畫更完整,打造一家「可被外賓朝聖的本店」,投入的資金已從原先的兩千萬元,增資到了六千萬元。 「開 餐廳,不是我們的原意!」葉光章嘆了一口氣,語出驚人地強調,「我們是餐飲業的門外漢,只希望扮演整合的角色,和餐廳分享我們國際化的專業,做一個有附加 價值的投資人。」他從四年前施振榮成立台灣品牌基金的第一天開始,不斷鎖定知名小吃、餐廳,甚至飯店,希望投資並將其品牌國際化,沒想到卻苦尋不著合作對 象。這也凸顯創投業者瞄準餐飲業,普遍遭遇到的難題。 名廚起身號召 打造台灣美食勁旅 「台 灣餐飲業老闆只想著能省點稅、賺點小錢,日子就好過了;尤其廚師出身的業者,一年賺上千萬元就很開心了,不會去想要做幾億元的事業。」邱德成解釋,餐飲是 做現金流的行業,一線店家生意夠好、毛利高、不缺資金,只擔心經營權被奪,二線店家則壓根還沒想過企業化經營、品牌國際化這檔事。 因此,智 融決定自己跳下來先做旗艦店,把品牌建立起來,形成號召力,再往國際化發展。「不要說台灣,全世界中國菜有幾個連鎖店?只有美國熊貓快餐(Panda Express)是那種聘個AMIGO(指墨西哥人)就可以做的!」葉光章描繪遠景,之後要將台菜簡單化、快餐化,像是炒飯、牛肉麵,由中央廚房做出冷凍 或微波食品,到店做最後加工,才有快速複製的可能。 場景從BELLAVITA轉換到土城市的青青餐廳,這棟台味十足的四層樓建築,是人稱「台灣廚神」的阿發師── 施建發經營多年的高級台菜餐廳,也是熟門路的老饕必來膜拜的美食地標。 在企業歲末尾牙一場接一場辦,人聲鼎沸的青青餐廳裡,阿發師脫下廚師袍,正襟危坐地和一桌賓客嚴肅地開會討論著。這些座上賓來頭不小,一字排開全是台灣牛肉麵歷屆冠軍店家的老闆! 去年十月以來,身兼中華美食交流協會理事長、會員囊括台灣一○一位得獎名廚的阿發師,三天兩頭就邀集代表台灣美食的各路人馬到店裡開會;因為,他要整合一支台灣美食國際化的代表軍。 「讓台灣美食國際化、提升廚師的地位,一直是我的夢想!」穿上廚師服拍照的阿發師,「廚神」上身,意氣風發,語氣堅定。去年十月他已成立「中華美食國際公司」,計畫集結各路餐飲專業好手,揪團聚眾一起到中國開店。 海 內外得獎無數,還曾在李安導演的「飲食男女」中飾演主角「替手」的阿發師,前進大陸十年卻栽了跟頭,坦言慘賠約新台幣五千萬元。阿發師曾在上海、廈門等地 開了八家餐廳,現在已經收到只剩廈門三家店,主要歸咎於營業法規嚴苛、當地幹部收回扣、人員管理不易等重重積弊。現在廈門三家店賣的都是日本料理,「因為 日本料理的主要食材是國際採購,不必靠當地採購。」他苦笑感嘆,憑一己之力,別說國際化,光前進中國打天下,要防弊還要管理,實在力有未逮。 去年李安回台拍攝新片,造訪老友阿發師時,促膝長談,力邀他到紐約開餐廳;沒想到這一問,美國創投業者立刻嗅到獵物的血味,火速來台找上阿發師,一拍即合。 如今,阿發師有來自美國矽谷的新加坡裔戴姓創投業者為奧援,挾著餐飲界的豐沛人脈,與名廚會員們的專業技術和研發能力做後盾,例如副理事長就是宜蘭著名的渡小月創辦人、國宴大廚陳兆麟。阿發師被推到台前登高一呼,可望成為另一個山頭的共主。 阿 發師坦言,合作形態還在捏塑中,最快今年將在台灣起步,先開出試水溫的店型。可以肯定的是,打群架的團結效益大,「以前開一家店,如果要派十個人出去,現 在大家合作,可能只要花五個人力。」他舉例,廚師老闆們可以在後端做研發,合聘專業的管理、行銷人力。由於從小吃、連鎖店整合到大型的筵席料理,甚至能夠 聯合包下、進駐中國商場的美食街、台灣一條街。 不過,由局內的業者來整合業者,大家的共識度有多高,看到的願景有多一致,將決定最後能否有效整合成功。 ﹁台灣﹂品牌響亮 唯有賣台菜才能勝出 其他,未浮上台面的,更有源自台灣、總部設在香港的老字號怡和創投,也傳出在去年和華威創投等同業合作,早就悄悄找上各大知名台菜餐廳,鴨子划水低調地進行整合。 「龍頭品牌,我想或許大概都已經是囊中物了吧!」台灣服務業發展協會祕書長李培芬觀察。同時,中國創投業者經過香港來台尋找投資目標的,更是不知凡幾。這些暗潮正逐漸累積動能,匯聚成一波波兩岸新「食」代的巨浪。但是,有多少人能抓住浪潮,站上浪頭,成為贏家? 「中國大陸是所謂敲門磚,讓品牌有更大能見度,業者最終想的應該是:能不能在紐約開一家店?」知名文化與美食評論家韓良露點出。 不論是意在中國,或是只將中國視為前進歐美、東南亞市場的敲門磚,當資金不成問題,則台灣餐飲業者要國際化,打出的旗幟、發展的形態與切入的品項,都是勝敗關鍵。 「打 台式料理就對了!」邱德成一語道破,他以台灣的麻辣火鍋店為例,「在大陸沒機會,因為麻辣火鍋的辣,是由四川人來定義的,不是台灣人!」「我們不是賣中 菜,而要賣『台灣菜』。」李培芬也強調,「你的根據地在台灣,當你走出台灣開出一家餐廳,能打出的旗號、最佳的定位就是台菜。你怎麼能夠說服別人,來台灣 吃浙江菜呢?那大陸浙江的名廚都不用混了!」「台灣正不正名,一點都不重要,但是『台菜』,必須要被正名!」李培芬打趣地說,台菜早已融合八大菜系精華而 自成一格,亦毋須擔心大陸市場的接受度,「因為台菜不需要獲取全部人的喜愛,我只要那年所得一萬五千美元的二億人市場就好。」她舉例,鳳梨酥好不好吃見仁 見智,卻依然是陸客伴手禮首選。 韓良露甚至指出,台菜應該打出的名號是「台北菜」,因為餐飲文化競爭的背後,基本上反映了城市競爭,「所以你會吃到『紐約』貝果,不是猶太人貝果,喝到的是『倫敦』下午茶!」台式料理的旗幟擺對了,但該賣些什麼,才能代表台灣美食? 台 灣小吃、廟會辦桌文化、加上精緻化的餐廳筵席,組成台灣菜的基調。李培芬表示,蝦捲、米糕、雞捲都是包容鄉土庶民的料理,「什麼叫台灣味?就是沙茶醬、腐 乳醬、金蘭醬油的那個味道!」李培芬點出,賣火鍋討不了好處,因為大陸火鍋很強,日本料理也不是對的品項,她曾招待大陸一位餐飲富豪去﹁三井﹂,對方吃得 臉色發白;大陸人不喜歡生冷食物,這是飲食習慣的問題。中國肯德基的成功,也常被歸因於中國人喜歡吃雞勝過牛肉,總之,第一步就必須賣對產品! 創投找金雞母 要有點難度又能大量複製 在創投眼中,邱德成認為,「有點難度門檻,又可以大量複製的」才是金雞母,像台灣小吃類,門檻不夠高,能賺錢,但沒辦法做到掛牌上市。 他 提到台商在大陸創辦的「呷哺呷哺」火鍋店,翻桌率一天高達六到七次,可彌補大陸高店租;而且走的是日式涮涮鍋的小火鍋形式,與中國大鍋的火鍋做出區隔。現 在「呷哺呷哺」在中國有一百多家店,年營業額人民幣七億元;難怪四年前,來自英國的英聯創投就注資五千萬美元,買下五一%股權,讓邱德成非常扼腕。 王 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指出,大陸人非常會複製,但盲點在於不會做連鎖店,偏偏這是台灣人的強項。「你做成連鎖店,他們就沒轍。」再來,他認為從小沒有拿刀叉 吃飯的大陸人,不擅長做西式餐飲的東西,更不熟日式料理,「所以利用文化的傾斜、現在大陸崇尚異國的情懷,喊出西式、日式料理也有機會;像是給人感覺是日 式的﹃味千拉麵﹄、﹃呷哺呷哺﹄火鍋,他們就會後退一步︵不敢複製︶。」 走向﹁八五化﹂ 商業模式決定最終格局 儘管找對了品項,但商業模式將決定最終的格局。 「一 定要若干程度『八五化』,要有(八五度C)複製能量,尤其中式速食這塊空白市場,那才是一塊大的肉,只要誰先出來稱王,誰就贏了!」李培芬指出,連稱霸中 國西式速食市場的肯德基,○五年都已推出了「東方既白」中式快餐,大陸本地更已出現受到資金追捧的﹁真功夫」、﹁麵點王」、﹁大娘水餃」等品牌。 開 餐廳如果追求獲利,不追求複製和規模,當個名店也行;但若要瞄準大陸市場,連鎖複製的能力將是個燙金的題材,而能做到簡單化、標準化,才有連鎖可言。這也 意味著,靠祕方經營的餐廳,已成過去。「以前就是靠老師傅的一把手,沒有標準化。餐飲要和國際接軌,要講的是國際的語言,不能再說酌量,我們一斤十六兩, 大陸一斤是十兩,至少要車同軌、書同文。」欣葉餐廳總經理施劭偉表示。 目前各路人馬都力爭的對象,其實是周氏蝦捲;在台南安平,第二代老闆周志峯早已將台式小吃發展為速食化的經營形態,只是未來能複製得多快,牽涉到對岸食材取得等問題,未來還有待驗證。 邱德成提到,餐飲業者應該在台灣先大規模複製,至少練兵要練到一定程度,若在台灣沒有基本盤,在大陸很難營運。 餐 飲業的大市場,規模擴張的人力需求,也吸引年輕人投入。這幾年,三十歲左右的法式料理名廚、冠軍試酒師、巧克力師傅紛紛出頭。在戴勝益眼中,現在正是年輕 人投身餐飲業千載難逢的好時機,不諳廚藝也沒關係,「年輕人是要賺管理行銷財的,做那個(事業)才會大!」「如果你告訴我一名二十五到三十五歲的年輕人, 拿五百萬元起家,我認為他就只有兩條路可以走:網路創業或是餐飲。甚至,餐飲的成功機率還比較大,姑且不論規模,一定可以賺到錢。」韓良露斷言,餐飲業的 失敗率相對低,現金收入、毛利高,值得年輕人一試。 「不過,這行適合天性不怕辛苦的人,因為即便做到米其林三星級的世界名廚,都還是不能避免『廚房是有熱度的』這件事,涼快的工作,絕對不是餐飲業這一行。」韓良露以妙喻嚴正提醒。 儘 管現在,台灣餐飲業主多半是廚師出身,欠缺資本市場的概念。「但是未來,有資本市場概念的餐飲業者,將會越來越多,餐飲專業和資本市場的互動會越來越活 潑。」施劭偉觀察,「因為真正的發展不只是靠技術,而是靠管理。」做餐飲生意,將不只是賣那一杯杯咖啡、一盤盤料理,也有可能是一張張股票發行的資本化、 集團化經營概念。或許,八五度C未必是台灣餐飲業者眼中最推崇的成功模式,但卻展現了這樣的一種未來可能性! 美食打天下! 台灣即將上市櫃的餐飲業一覽企業名稱 店數 品牌數 去年營收(億元) 預計上市櫃進度摩斯漢堡 184 1 34.0 今年12月先登錄興櫃王品集團 165 10 70.6 2012年上市南僑集團 33 12 14.0 不排除分割餐飲事業掛牌 瓦城泰統 集團 28 3 11.0 已受券商輔導,準備掛牌備受青睞! 邱德成、韓良露、李培芬看好的台灣餐飲明日之星呷哺呷哺火鍋 英聯創投已入資,中國有100多家店,年營收約人民幣7億元。 鼎泰豐 已成功複製到香港、日本,可做到管理、製作標準化。 欣葉 門檻夠高,曾藉與華航空廚合作機會進行流程標準化,但關鍵仍在複製能力。 頂鮮 即台南擔仔麵,門檻夠高,已在上海開店,但關鍵仍在複製能力。 青青餐廳 由廚神阿發師領軍,計畫整合中華美食交流協會得獎名廚,具業界人脈與研發能力。 渡小月 阿發師陣營、中華美食交流協會成員,主廚陳兆麟是各方創投力爭對象。 鬍鬚張 已具備快餐形式,方便複製。 周氏蝦捲 已具備快餐形式,方便複製,並已展店至澳門,各方創投力爭對象。 饗食天堂 七年級生管理團隊,正在蓋中央工廠,高客單價、形態易複製,被創投鎖定。 寶萊納 就像美國的T.G.I. Friday s餐廳一樣有機會複製。 幾分甜 華威創投已入資,烘焙和伴手禮全台直營43家店,營收8億元。 呷百二 高雄伴手禮名店,去年已被香港大昌行簽下中國港澳經銷代理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