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有「擱淺資產」嗎? 徐意港
https://hkcitizensmedia.com/2017/04/09/%e9%a6%99%e6%b8%af%e6%9c%89%e3%80%8c%e6%93%b1%e6%b7%ba%e8%b3%87%e7%94%a2%e3%80%8d%e5%97%8e%ef%bc%9f/
筆者周日看了一套港台電視的單元紀錄片《綠上行3》,這集內容是關於油氣能源產業前景與投資者「去碳撤資」。簡而言之,日益嚴峻的氣候變化威脅加劇監管政策不穩定性,令油氣大企入賬的巨額能源儲備貶值,造成股價波動插水,稱為「擱淺資產」(stranded
assets)。
這套紀錄片多次強調,當「擱淺資產」增加,首當其衝的是退休金投資者,因為他們都傾向長期持有能源巨企等等的大藍籌,原本期望財息盡收。不過,更進取的投資者,早已經利用各式金融衍生工具,沽空公司股價,令這些公司的財務表現雪上加霜。說穿了,資產市場反映了人對資產價格預期變化,世上沒有一項永遠長勝上升的資產。紀錄片的被訪者直言,很多人逐漸明白地球的稀有資源不再是地下油氣,而是地球有限的碳吸收能力,造成相當有意思的局面:政府持有的監管寶劍越揮越高,政客官僚叫價力大增,油氣公司則拚命游說,官商被指控勾結,形成新的政經管治風險;
資源價格由於以期貨定價,形成不樂觀的預期,率先向下走,為下一波金融危機埋下伏線。
很多相關行業因此受到牽連,例如被指賭輸期油的國泰航空(0293),很可能硬食這種肆虐全球的風險,卻是「啞巴吃黃蓮」。各類能源出口大國享受完能源價格峰值的蜜月期後,收益大減迫令政府減少福利,國內民眾不滿情緒一觸即發,國外處於戰略被動,令區域局勢更加不安。連沙特都有意把國有石油公司這種「傳家鎮國之寶」上市,相信也未必是跟大家「分甘同味」吧?
中東和南美近年先後發出警號,形勢複雜的東南亞也是值得關注的地區風險。遠的不說,當這些風險進一步浮現,閣下的強積金回報表現也不可能置身事外吧?
放眼全球,「擱淺資產」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環保概念和金融風險。回到香港,今日人人唱好的「剛性需求」、「有買貴無買錯」的資產、多年來限額供應的「奇貨」,政策風險和環球形勢會否成為明天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呢?正如利世民兄所言,「目前最好還是持盈保泰」。
成品油調價或年內第二次擱淺
多家業內機構預測,本輪成品油調價可能出現年內第二次擱淺。
據國家發改委網站,今年以來,我國已經歷了7輪成品油調價。其中3次上調、3次下調、1次擱淺,汽、柴油價格累計均下跌每噸65元。
最近一輪國內成品油調價發生在4月12日24時,汽、柴油價格每噸分別提高了200元和190元,創出年內最大漲幅。
根據《石油價格管理辦法》相關規定,國內汽、柴油價格根據國際市場原油價格變化每10個工作日調整一次,調價生效時間為調價發布日24時。當調價幅度低於每噸50元時,不作調整,納入下次調價時累加或沖抵。
按照定價機制,本輪成品油調價時間窗口期是4月26日24時。不過,本計價周期內,國際原油在結束六連漲之後,逐步從高位滑落,使得本輪調價窗口擱淺概率陡增。
卓創資訊分析師臧文剛對第一財經表示,近期,美國原油產量增加繼續施壓國際原油,盡管歐佩克在延長減產方面頻頻喊話,但其對油價的支撐作用已明顯不足。這也是導致本周期內,國際油價持續下滑的重要原因。
據卓創測算,4月24日收盤,國內第9個工作日參考原油變化率為1.05%,對應汽柴油上調45元/噸。
安迅思24日發布的成品油價格變化率對應的漲幅僅為每噸35元。安迅思認為,按照目前的原油價格走勢判斷,本輪成品油調價將因漲幅不足而出現年內第二次擱淺。
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最新發布的月度報告資料顯示,3月份OPEC原油產量減少15.3萬桶/日,降至3192.8萬桶/日,實現連續三個月減產。
臨近調價窗口,OPEC能否延長減產再度生疑。在原油消息面與基本面缺乏明顯變動的情況下,油價繼續暴跌的風險已出現明顯減退,短期內存在著企穩或反彈的可能性。
今年以來,美國原油庫存量漲幅超過11%,處於歷史高位。加上頁巖油產業的持續回暖,國際油價短期內難見明顯起色。
如果本輪成品油調價擱淺,將為“五一”小長假私家車出行帶來較大利好,車主仍可享受較為便宜的“國五”汽油。
環保部日前公布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7年大氣汙染防治工作方案》,明確以北京為中心,周邊省市將正式實施史上最嚴的“國六”汽柴油質量標準,主要涉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東及河南等6個省市,規定9月底前全部供應“國六”標準汽柴油,油品升級正火速進行中。
目前,除中石油中石化煉廠已陸續完成“國六”升級改造工作外,山東地煉方面早在2016年就已經具備生產“國六”汽柴油的能力。
駝背大眼鯊魚擱淺唔係深海異形係乜先?
1 :
GS(14)@2016-03-05 01:24:28捷克男子斯特赫利克(Martin Stehlik)與叔父到新西蘭北部旅遊期間,赫然在海灘遇到一條擱淺的「深海異形」。特赫利克在魯阿卡卡海灘(Ruakaka Beach)遇到的黑色海洋生物長四米,大眼駝背,樣貌古怪。生物已死,特赫利克趁機會提着牠長長尾巴拍照留念。其實特赫利克遇到的是大眼長尾鯊(bigeye thresher shark)。新西蘭保育局鯊魚專家達菲(Clinton Duffy)表示,長尾鯊一般在離岸海域覓食,很少出現在海灘。他表示,長尾鯊牙口皆小,對人無害,長尾巴用來嚇走敵人,但也曾有人被尾鰭所傷。英國《每日郵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304/19516206
4米長異物擱淺沙灘度假勝地有海怪?
1 :
GS(14)@2016-03-16 14:22:23墨西哥南部度假勝地阿卡普爾科(Acapulco)海灘,近日出現近4米長的神秘「海怪」,當地人用木棍戳向它的身體,又掀起鬆垮垮的外皮,都無法確認是甚麼生物。有人拍下短片上載至社交網,片中的「海怪」外形奇怪,外皮有不少孔洞,連當局也無法查明是甚麼。國民警衛隊和消防隊協調員卡馬喬(Rosa Camacho)稱:「我們不知道這是甚麼類型的生物,但我知道它沒有散發惡臭。」短片吸引全球各地民眾注意,目前已有逾24萬人瀏覽。不少網民留言競猜「海怪」究竟是甚麼,有人認為是隻巨型烏賊,有人覺得是條鯨魚,甚至有人開玩笑說是深海外星人。英國《每日鏡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316/19531904
風災累高雄港損失逾2.5億 台4船擱淺漏油 船員喪命
1 :
GS(14)@2016-09-17 17:32:38【高雄】 ■漁船漂至西子灣擱淺,船身傾側漏油。台灣《蘋果日報》
海峽兩岸持續受颱風蹂躪。其中颱風莫蘭蒂前日侵襲台灣南部時,有4艘千噸級漁船隨強風飄出高雄漁港,當中更有漁船擱淺漏油污染海洋生態,一名船員逃生時被大浪捲走,並於昨找回其遺體。而莫蘭蒂離台後,已於昨凌晨登陸福建廈門;惟另一颱風馬勒卡又持續朝台灣進逼,當地中央氣象局預計今再發陸上警報。莫蘭蒂於昨凌晨3時05分在廈門翔安沿海登陸,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達15級(約每小時173公里),隨後移入內陸減弱。台灣中央氣象局於昨早11時半解除海上及陸上颱風警報,目前共計造成至少1死51傷。前日原在高雄前鎮漁港停泊的4艘千噸級遠洋漁船,因纜繩斷裂漂到將9公里外的西子灣國立中山大學附近,漁船碰撞擱淺,傾側漏油,有當地生態學者憂海洋生態面臨重大危機。4船共21名船員獲救,惟一名71歲陳姓船員游回防波堤後,疑因體力不支遭大浪捲走,漏夜搜尋後終在昨清晨時份,於附近海域打撈到其遺體,其家屬當場情緒崩潰。
高雄港於風災期間,經歷開港以來損失最慘重的災情,其中當地有4座起重機嚴重損毀,估計損失至少10億新台幣(2.5億港元);市長陳菊的官邸也有大樹倒塌壓毀鄰居屋頂。莫蘭蒂離台後,昨台灣南部仍持續暴雨,總統蔡英文昨南下視察災情。另一颱風馬勒卡將襲台灣,氣象局於昨深夜發海上警報,並預計於今午前後再發陸上警報。莫蘭蒂亦對福建全省造成嚴重災情,多處房屋倒塌,大樹連根拔起,至今至少造成1死4傷。其中正面受襲的廈門電網遭重創,昨凌晨大規模停電,水廠停電導致全市一度停止供水,當地有住宅大廈面海的單位玻璃窗幾近全部碎裂。
廈門貨船吹至金門
一艘原本停泊在廈門海域的4萬噸級貨船,昨竟被風吹至金門古崗並停靠岸邊。當地部份民眾聞訊後,齊齊跑到海邊觀賞奇景。廈門機場昨也受損嚴重,其中一架波音767飛機被強風吹動撞向停機坪邊的圍欄上,致令機身受損。此外,福州多處道路昨因到處積滿泥水導致交通癱瘓。泉州市區嚴重積水,市內約50萬戶一度停電,連在泉州永春始建於南宋時期、有800多年歷史的著名古蹟廊橋「東關橋」,也於昨早被暴漲的洪水攔腰沖斷。台灣《蘋果日報》/閩南網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916/19772244
美82偽虎鯨離奇擱淺慘死
1 :
GS(14)@2017-01-19 08:07:55美國佛羅里達州在剛過去的周末有82條偽虎鯨集體擱淺死亡,是當地自1989年以來最大宗,生物學家正調查起因。事發在佛州的大沼澤地國家公園(Everglades National Park)。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指出,當時72條偽虎鯨被發現時已死,另外10條奄奄一息,工作人員嘗試把牠們引出深水區放回大海,但不成功,經獸醫評估後決定為牠們實施安樂死。
13條下落不明
報道指,這批偽虎鯨當時在附近的海岸被困,有部份更整個身體陷入紅樹林中,途人發現後緊急通報當局,惜無法救回牠們。現時仍有13條偽虎鯨下落不明,海洋動物救援組織已趕往搜索。獸醫正驗屍確認死因。NOAA專家富熱爾(Erin Fougeres)表示,潮汐、氣候異常及墨西哥灣附近海域最近出現的紅潮,都可能導致這種集體擱淺現象。偽虎鯨屬海豚科,在同科中體形第四大,身長可超過6米,重量可達680公斤,一般有60歲壽命,因和虎鯨(即殺人鯨)外形相似而得名。路透社/美國《邁阿密先驅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119/19901600
擱淺鯨魚成肚膠袋塞爆腸道劇痛營養不良
1 :
GS(14)@2017-02-05 10:48:22挪威索特拉島對出有柯氏喙鯨在淺水區擱淺,由於牠的身體虛弱,周末被人道毀滅。卑爾根大學的研究人員解剖鯨屍,在胃部發現逾30個塑膠袋及其他塑膠廢物,情況令人心酸。鯨魚被發現時情況惡劣,研究牠的動物學家里斯列凡德(Terje Lislevand)表示:「鯨魚胃部充滿塑膠袋及包裝,上面標籤印有丹麥語及英語。」他又指鯨魚腸道很可能被大堆垃圾阻塞,會引起強烈的劇痛。另一方面,擱淺鯨魚消瘦不堪,鯨脂非常少,顯示牠生前營養不良。里斯列凡德慨嘆,目前海洋垃圾如此多,這些慘況實在不足為奇,他說:「這些發現並不令人感到意外,但明顯地發現如此大量(垃圾)真是悲哀。」柯氏喙鯨可長至約6.7米長,通常吃魷魚及深海魚,正常不會在挪威水域出沒。在全球擱淺的鯨魚體內不時會發現膠袋,專家估計全球海洋有5萬億件塑膠飄浮,估計到2050年之前,海中塑膠數量會較魚還要多。英國《每日郵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204/19917835
416鯨魚新西蘭擱淺 越細條哭聲越厲害 3/4死
1 :
GS(14)@2017-02-11 18:57:56■大量鯨魚在海岸擱淺,部份有X標誌的代表已死亡。路透社
新西蘭出現數十年來最慘烈鯨魚擱淺悲劇,416條領航鯨昨晨被發現沖上南島北端海岸,其中約3/4死亡,約500名保育人員和義工正全力營救生還鯨魚。任職雜誌編輯的莫里森(Cheree Morrison)與兩名同事到黃金灣費爾韋爾角(Farewell Spit)一海灘拍攝日出時,發現大量鯨魚擱淺,更聲稱聽到鯨魚哀鳴,「越細條呼叫得越厲害,只能用哭聲形容」。
■工作人員和義工不停倒水,嘗試拯救生還鯨魚。路透社
近百條滯留
環保部指有250至300條擱淺鯨魚死亡,其餘的亦奄奄一息,狀態不容樂觀。保育人員聯同農夫、遊客等義工在早上潮漲時協助生還鯨魚重返大海,穿上潛水裝備的義工在水中築起人鏈,防止生還鯨魚回流,但因鯨魚去路被飄浮水面鯨屍阻擋,目前僅約50條成功返回大海,其餘90條仍然滯留。義工正向牠們身體淋水保持濕冷,但不會通宵留守,因入夜後鯨魚會對人構成危險,預料當局最快會於今日再嘗試協助牠們重返大海。費爾韋爾角是鯨魚擱淺黑點,因它擁有既長且突出的海岸線,而海灘微斜,鯨魚一旦靠近就難以轉身離開,因此有「鯨魚陷阱」之稱。保育團體Project Jonah指過去10年當地至少發生9次鯨魚擱淺,但如此規模的屬罕見。領航鯨亦是最易發生集體擱淺的品種之一,因牠們有群體活動的習性。今次是新西蘭19世紀有紀錄以來第三大嚴重鯨魚擱淺案,1918年,查塔姆群島(Chatham Islands)有1,000條鯨魚擱淺;首都奧克蘭亦於1985年出現450條鯨魚擱淺的慘案。當局未能確認肇事起因,可能夾雜極端天氣、地理位置乃至鯨魚本身疾病等因素。美聯社/法新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211/19924732
新西蘭再有240鯨魚擱淺
1 :
GS(14)@2017-02-12 13:52:28■海中的人鏈防止已返大海的鯨魚回流。路透社
新西蘭鯨魚擱淺悲劇延續,保育人士昨成功將一批生還鯨魚送回大海後數小時,離肇事地不足3公里外又有另一批240條鯨魚登岸,其中約20條因狀態欠佳已遭人道毀滅,目前仍有約220條滯留。
大批鯨魚恐人道毀滅
416條領航鯨前日被發現沖上南島黃金灣費爾韋爾角一個海灘,其中逾300條死亡,數百名義工分別在前日及昨日將約100條生還鯨魚送返大海,部份冒住被鯊魚攻擊的危險在水中築起人鏈,以防鯨魚回流。然而,附近海岸昨日出現另一批領航鯨,令海岸線5公里內連日擱淺鯨魚數量增至逾650條。環保部肯定牠們是新一批擱淺鯨魚,因工作人員在早前擱淺的鯨魚身上留下記號,而當前出現的並無記號,擱淺原因未明。義工計劃在今日協助生還鯨魚折返大海,但當局指此前恐怕會有更多鯨魚須人道毀滅。美聯社/法新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212/19925610
加州全民健保案擱淺民眾包圍議長辦公室要求重啓審議
1 :
GS(14)@2017-07-01 09:53:37美國加州休閒用大麻明年正式合法化,大麻藥店也愈開愈多,不過華裔成了主要反抗勢力之一。三藩市一名辦學前幼兒班的校長,不滿大麻店將進駐距離學校僅160米的地方,表示四周彌漫的大麻煙味會引起小孩對吸食的好奇,更不惜與反對群眾出動「‘棺材」到市政廳抗議。駐三藩市記者:唐芷瑩「這裏很臭,是甚麼來的?」來自香港、在市內開辦幼兒園30年的陳寶芳,經常將這句學生的提問作為她反藥用大麻店(Medical Cannabis Dispensary,簡稱MCD)的抗爭口號。她在日落區的學校Ark of Hope Preschool,與諾列加街(Noriega Street)2505號將開設的MCD距離僅160米之遙,她認為太近了:「會有難聞氣味,吸食的人又會睡在學校門口,影響小孩健康。」她說,學校有42個6歲以下的學生,全部家長都支持她阻止此店開張。記者到上址視察,該MCD夾在一堆唐人茶餐廳和街市的中間,舖位內已見有基本裝潢。店主又在門窗貼上多張中文「大字報」,陳述大麻的醫藥效用,吸引街坊駐足觀看,其中有傳單內容呼籲居民,「別忘記你有4,000位鄰居都是需要MCD的病人」。城規局將於7月審批申請。坐着輪椅的陳校長,周二(27日)連同「反對大麻合法化市民聯盟」及「奪回美國行動」(Take Back America Campaign),帶同兩副棺材道具到市政廳示威,更扶「靈柩」到街頭抗議。他們大部份人不認同大麻具醫療效用,表示「‘多個州大麻合法化後,吸食致死的人增加超過一倍」,「加州首府薩克拉門托六成囚犯體內都有大麻成份」。不過,他們抗議期間遇上民眾踩場反對,高叫「我就是大麻病人!」,雙方一度口角。組織者李少敏表示:「我們建議全面反大麻,否則政府抽取大麻製商多少稅,也是『血錢』來的。」去年,加州選民以57.1%贊成、42.9%反對,通過休閒用大麻合法化,灣區的聖何塞(San Jose)、柏克萊(Berkeley)和帕羅奧圖等市,已表明會在當局完善發牌機制前禁止。李坦言,在三藩市成功阻攔的機會不大,因私下已向多位市議員「叩門」,但暫未有一位肯明言反對。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629/20072974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