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彤叔幫買家曝光 引爆人和五大地雷

2012-03-29 NM

近日上市民企捲起新一輪「核數風暴」,是人是鬼,逐一揭盅。名單上,包括將防空洞改裝成商場起家的人和商業(1387)。海嘯後上市的人和,曾是 「集資王」,獲大孖沙鄭裕彤及劉鑾雄發功力撐。但禁售期一過,股東即露出「真面目」,或押股或跳船或減持,股價由高位插水六成。一○年公司業績大走樣,全 靠一宗佔盈利達九成的「神秘交易」谷數。早前交易被基金踢爆「收唔足數」,公司燶味十足。 為查究交易真偽,本刊花了兩星期,走訪五省七市,直擊人和旗下多個商場。赫然發現,涉及交易的多個項目,背後的「神秘買家」,竟然與近年活躍於「金魚缸」 的彤叔幫,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揭開多宗「低買高賣」、超筍交易背後的來龍去脈。


直擊之旅首站是山東濰坊。○九年 七月,人和宣布以三億五千萬元(人民幣,下同)收購市內一個地下商場,翌年十一月即以約九億元甩手;除額外建築成本,一轉手賺逾三億元,認真「和味」。但 交易詳情及買家,卻未有提及。記者根據當地工商登記資料,發現項目新買家是中渝置地(1224)副主席林孝文。中渝的主席張松橋,正是新世界彤叔幫的核心 成員。 記者根據項目的登記地址,找到寫着「地一大道•風箏購物廣場」的地下商場,卻發現場內烏黑殘舊,沒有商鋪營業。廣場地面的招商中心亦人去樓空,只有旁邊數 間店鋪仍有營業。其中,賣風箏工藝品的王先生告訴記者,商場一○年五月開業,去年六月已關閉。王先生是地下商場的舊租戶,貪租金便宜,便租鋪賣內衣,「每 平方米一天才四塊錢(租金),租半年還免半年,不收管理費。開業頭兩個月,商場都滿租,人氣算不錯,但後來人流越來越少,店鋪關的關,走的走。去年春節以 前,還開店做生意的才三家。」王先生慨嘆,以前經常一個月都做不了一宗生意,倒蝕了二十萬貨錢。最後記者在場內辦公室找到商場招商經理張小姐,她指商場正 停業整頓,「以前是服裝商場,但不賺錢,我們打算把商場規劃成二十四小時不夜城。」


項目效率成疑,卻能高價出售, 令人費解。一○年,人和營運收入急跌七成,但盈利卻只微跌百分之五,原來全靠將出售五間附屬公司的四十億元入賬,將當年盈利「谷」到三十八億元人民幣。人 和只在年報中簡單透露售價及項目名稱,而出售附屬公司的資產淨值、付款方式等重要資料卻欠奉。本刊穿州過省,追查在交易中出售的其他項目,揪出「幕後玩 家」,層層破解,引爆人和五大地雷。

地雷一 神秘買家曝光
翻查記錄,人和一○年出售的五個商場,有四個是收購得來。其中哈爾濱附近的大慶、遼寧大連、山 東濰坊三個項目同於○九年七月買入,當年人和為收購配股集資三十七億港元,聲稱要「打造地下批發市場的全國網絡」;翌年四月,再收購成都項目。不過,言猶 在耳,這些商場卻於一○年十一月極速轉手,短短一年,為人和帶來數倍的回報。買家是誰,成為最大疑問。山東濰坊買家林孝文曝光後,答案開始浮現。 記者從山東轉飛哈爾濱,乘坐兩小時火車到達大慶。大慶項目位於薩爾圖區,地下商場正在裝修,只有部分租予跳舞教室及桌球場仍營業。桌球場職員表示商場於一 ○年一月開幕,去年九月已關閉,大部分租客都搬走。人和的項目都以轉讓公司股權形式出售。濰坊項目由香港恒盈投資有限公司持有,原由人和主席戴永革(大股 東好肯秀麗兄)任董事,一○年十二月轉手後,改由黃皓出任董事。黃皓是上市公司中國微電子(139)主席兼行政總裁,公司改名前叫越南控股,旗下附屬公司 於○八年,獲得越南經營OK便利店獨家專利權。 至於四川成都項目,由香港可高投資有限公司持有,原董事是人和大股東好肯秀麗,一○年十二月轉手予新買家歐亞平。歐亞平活躍於金融界,與紅籌之父梁伯韜稔 熟,是上市公司百仕達控股(1168)主席兼執董。 林孝文、黃皓、歐亞平突然沾手內地商場,高價接貨,動機成疑。記者翻查資料,發現他們與由鄭裕彤牽頭,活躍於金融市場的富豪搵食團關係密切。○九年,「殼 股」中策集團(235)為計劃收購台灣南山人壽,發行總值七十八億可換股票據集資,認購的富豪名單上,除了鄭裕彤、劉鑾雄,張松橋,還包括是次神秘交易的 買家林孝文、黃皓及歐亞平,另外人和非執董、主席戴永革的妻子張興梅,亦認購了三億五千萬元票據。由此可見,這班人齊齊搵食已非首次。事實上,自人和上市 後,鄭裕彤及劉鑾雄一直背後發功力撐。彤叔於人和上市前,以十六億港元購入股份,成為基礎投資者,大劉上市後亦斥三億港元入股。後來更買入人和三億美元優 先票據。是次林孝文、黃皓及歐亞平等人突然同時高價買入人和項目,絕非偶然。

地雷二 先入賬再收錢
幕後買家同人和大 股東關係密切,但這些「超筍」交易於一○年底完成,人和已「急不及待」把這筆收入於一○年度入賬,撥入盈利中。事實是,仍有二十七億尾數未收回,列入應收 款中。 人和在年報並沒無披露五個項目的還款安排及期限,至去年十二月,爆出「爛賬」疑雲,才公布指有五十五億元應收賬於十一月到期,出售成都項目,仍有十億元欠 款。消息一出,瑞銀把人和的投資評級由「買入」降至「沽售」,目標價更由一元三毫九仙狠劈至八毫子,更預期公司需就成都項目作出十三億元的撥備。至本週 二,人和回覆本刊查詢,突然指交易所有餘款已收訖。 有基金經理直斥人和做法離譜,「佢哋咁明目張膽谷數係金融界唔常見。」該基金經理表示,市場有公司會將資產賣俾自己友「谷數」,炒高股價,「賣咗嘢但收唔 足錢,最後變成爛賬。買家另一邊就靠炒賣股票賺錢,下一步就係棄殼。」

地雷三 捲中央權鬥 失靠山
哈爾濱起家的人 和,能得到彤叔等大孖沙睇中力撐,與公司的「太子黨」背景不無關係。現時人和的非執行董事蔣梅,正是前國家副主席曾慶紅兒子曾偉的妻子。蔣梅畢業於北京舞 蹈學院,曾任央視主持,結婚後絕跡熒光幕。○二年,蔣梅加入人和集團,曾任廣州人和董事等,○七年更獲委任為公司非執行董事。丈夫曾偉一家與人和大股東好 肯秀麗和她的胞兄戴永革十分老友。早年,曾偉兩夫婦被踢爆斥巨資買下澳洲悉尼豪宅。去年,《悉尼先驅晨報》報導曾偉與蔣梅是水果萬事達國際有限公司的董 事,公司在澳洲註冊,董事會成員包括好肯秀麗、戴永革及其妻張興梅。 近日,中央最高領導層因處理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一事,爆發新一輪權鬥。政法委書記周永康、政協主席賈慶林等「江澤民派」(江派)主張放他一馬,但胡錦濤、 溫家寶則主張依法處理。近日,周永康等江派更傳出被「看管」。事實上,去年七月,江澤民突患重病,一度傳出病危,身體大不如前,不僅令他對十八大人事問題 力不從心,更令「江系」勢力急速下滑。前國家副主席曾慶紅正是江派前核心人物,江派失勢,巧合地,人和過去數月頻頻爆出醜聞,包括被大和證券踢爆其瀋陽及 虎門項目延工,內地報紙亦紛紛報導人和重金買入的無錫項目「貴得離譜」,及有商戶示威等。失去「保護罩」的人和,神話不再。

地雷四 無錫項目觸礁
公 司前景未明,近年旗下項目亦相繼出事。去年一月,人和忽然由地底「跳出」地面,斥資二十六億(人民幣,下同)收購無錫招商城。根據無錫招商城有限公司一○ 年度的年檢顯示,商場負債總額高達十八億元,當年虧蝕達三千九百萬元。 記者去到商城招商部,看見宣傳海報,指未來五年會投放高達一百億元人民幣擴建及招商。不過,現場未見有大型擴建工程進行,只有E座第三層正在翻新改造成精 品服飾城,面積約七千多平方米。 記者找到其中一名店主徐先生,暗示想買鋪,他立刻落力推銷。「每年租金六萬元,如果買購經營權則三十五萬元。」他指人和去年八月本想收回第三、四、五座商 場的攤位改建,但遭商戶反對,「人和想建地下商場,所有檔主停業三天遊行反對。後來,人和老總保證十年內都不會動我們,叫我們放心做。」徐先生解釋,招商 城○三年由政府開發,為了吸引人們開檔,以低租吸引租戶,只須交下按金就能擁有商鋪的經營權。後來,店主開始炒賣經營權,「前年最火爆,像我這個店要五十 多萬。」徐先生向記者出示與大業主的租約說,租金每年約一萬一千元人民幣,鋪位經營權轉讓時,只需通知人和更改經營執照名字,及邀付百分之一交易費,原本 想大興土木改建商場的人和,卻因租戶反對而碰壁,動彈不得。

地雷五 股東「跳船」
人和「是人是鬼」,一眾股東最清楚。○八年十月,人和上市時撞正金融海嘯,在一眾大孖沙擁護下 才上市。不過,上市半年禁售期一過,人和頓時成為各股東的「提款機」。○九年三月,五名股東旋即配售五億四千萬股舊股,套現十億元。一個月後,再有三名股 東,包括Ever Union Capital、Bookman Properties及Rich Crown,配售四億股,套現約六億九千萬元。 另外,上市時,持股量一度高達一成的彤叔,更委派新世界發展高級投資總監及新世界策略投資執行董事何智恒,出任人和非執董。但禁售期滿,彤叔馬上減持。其 中於一○年七月底,人和發出盈警前兩小時,鄭裕彤旗下公司以平均每股約一元六毫,減持一千四百多萬股人和,套現逾二千三百萬元,當時的盈警通告列明何智恒 也參與董事會,因而引發市場非議。彤叔現已沽清手上股份,今年二月,何智恒亦辭任人和非執行董事。 另一邊廂,大股東好肯秀麗亦同樣「手緊」,於○九年五月,三折抵押手上的百分之六的人和股權,以取得六億元約兩個月短期銀行貸款。○九年三月至七月期間, 更前後三十八次減持人和股份,總共套現逾二億四千萬元。同年七月,人和以先舊後新配售二十億股,集資三十七億元,好肯秀麗配售十億股舊股,再套現十八億六 千萬元,持股量降至五成七。現在好肯秀麗持有股份已由上市時的約七成,減至不足五成。

項目延工 抽水吊命
人和旗下兩 大「亮點」項目,包括廣東東莞虎門項目和瀋陽項目二期,原定於今年三月完工,記者去到現場,發現兩個項目仍在施工。瀋陽項目有職員指項目有望於年底落成, 「我們的項目在商業區,政府規定白天有八個小時不能施工,沒辦法。」他說。項目延工直接影響人和的現金流。由於人和只擁有項目的經營權而非業權,出售項目 內的店鋪經營權時,需擺放資金在銀行為買家做擔保,該筆資金以應收款項入賬,直至項目落成,才可收回款項。過去兩、三年,人和的應收賬款亦按年增加。截至 去年底,應收賬款達二十四億元人民幣,當中逾期金額近十三億元。為了吸水應付旗下建設中的項目,除了配股,人和於一○年,更三度發高息票據,集資近七十億 元,年息由十一點七五釐至十三釐。 本週二,人和公布一一年業績,再次施展財技,投資物業評估由一○年的十三億元,發水至六十八億元,盈利彈升至五十四億元。

傳奇女子 背景神秘
人 和可說是近年在港上市的典型民企,公司年資短卻發展迅速,大股東的發跡史亦同樣傳奇。現時四十九歲的人和大股東好肯秀麗原名戴秀麗。十分低調。資料顯示, 戴秀麗出生於黑龍江哈爾濱,八六年畢業於黑龍江大學文學系,之後先後在《哈爾濱日報》和《珠海特區報》做過五年社會版記者;九一年往英國留學,並嫁給一名 英國教師Hawken,移居當地,並隨夫姓,改名為秀麗•好肯,其間曾在英國從事金融工作。曾與戴秀麗在《珠海特區報》共事的《珠江晚報》資深編輯李波 稱,戴秀麗八八年加入,平日主要報導社會及消費新聞,印象中戴秀麗家境普通,似文化人多於生意人,對她突然發達覺得「難以相信」。九二年,戴秀麗突然離 職,「走得有點急,她說珠海太小,沒什麼新聞,想去外國見識。」李波說。 出國不久的好肯秀麗,突然飛黃騰達,九六年斥資一千萬元人民幣收購哈爾濱人和一半股權,租用當地防空洞,改建成商場。後來曾偉妻子蔣梅不避嫌加入人和,公 司發展更加一日千里,收購頻頻,終於○八年十月成功上市。好肯秀麗身家一度暴漲至逾百億元,躋身胡潤女富豪第六位。近年躋身胡潤榜的民企老闆有如被「落 咒」,輕則失勢如榮智健,重則成為階下囚如黃光裕。落難民企老闆,相信陸續有來。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230

民企引爆 垃圾股災

2012-4-12 NM

過去一個月,金融市場異常「熱鬧」,相繼有民企在業績期爆煲,或停牌,或遭洗倉,連帶不少去年才上市的本地「雜牌軍」,亦迅速「露底」,演變成垃圾股災,規模之大近年罕見。 這堆垃圾股,「搭棚」方式層出不窮,但幾乎清一色是半新股,有些更今年才上市,「走樣」之快令人嘖嘖稱奇。本刊從中抽出七隻「表表者」,逐一拆解其泵水招數,當中包括燒燶乳豬、黑夜太陽能、「荷包」減肥茶、傷心按摩椅等,全部打回原形,股價大插水。 妖股橫行,港交所難以撇清干係。為谷數、保集資一哥之位,原負責把關的港交所卻不惜降低門檻,放生一眾垃圾股,將「燙手山芋」交到散戶手上。新股變成無底洞,民企爆煲潮陸續有來,散戶走得快好世界。

燒燶豬 急散水
喜 尚(8179) 高位插水幅度↓87% 去年七月以招股價一元創業板上市的酒樓股喜尚,挾着米芝蓮推介燒豬之名,兼有鄉紳撐場,由元朗、屯門殺入港交所,氣勢如虹。今年一月,喜尚股價升 到$3.8時,將股份一拆十,變成「毫子」股,搏其「細細隻更易炒」。果然,今年二月發盈喜後,股價一度由約三毫爆升至八毫半,股民睇到「嘩嘩」聲。但升 得愈高跌得愈痛,上月底,喜尚猶如食瀉藥,連續三日急插八成五,一度跌穿招股價,至本週二股價約一毫。上週六晚,記者到喜尚去年底新開的旗艦店紅爵御宴吃 飯,號稱可擺設一百二十圍酒席的大廳,連記者在內只有八枱客,空曠得嚇人。 事實上,用配售形式上市的喜尚,一早已預告是一場「小圈子」遊戲。甫上市,證監會已警告散戶,喜尚股權過度集中。大股東黃君武夫婦持股達七成五,另外兩成 多就由九個股東持有,只要一、兩個股東「唔玩」套現,股價就會大幅波動。貨源歸邊,電影《竊聽風雲2》都有教,股價好易被「舞上舞落」,如今可謂噩夢成 真。

大股東向公司度水
根據港交所的記錄,喜尚插水前,凱基證券及滙豐分別代客持有9.19%及9.09%的股權,直 至本週一已跌至1.78%同1.43%。據了解,之前持有喜尚的,大多是主席黃君武的新界鄉紳好友,包括「新界王」劉皇發太太吳妹姝,但最近元朗鄉紳間傳 出黃君武欠下不少「街數」的是非,巧合地,喜尚股份亦被洗倉。 黃君武夫婦手緊並非空穴來風,今年一月,他們以開日式拉麵店的名義,向公司伸手,借走九百九十萬。由於貸款「剛剛」低於一千萬,毋須經獨立小股東批准。拉 麵店至今「無影」,但今年三月,黃君武又「撲水」,將○九年以五百多萬買入,私人持有的元朗西菁街富達廣場一樓物業,抵押予恒生銀行做「三按」,「度得幾 多得幾多」。黃君武有幾多斤兩,其他股東明顯心知肚明,「嗱嗱臨」散水,走為上着。

只見黑夜 不見太陽
創益太陽能(2468) 高位插水幅度↓87.8% 上市年半的創益太陽能,掛牌後兩個月觸及$5.96高位後,股價失去動力,直線下滑。今年二月公布業績,成為公司死線。一○年仍賺二億六千多萬的創益,去年突然大幅虧損達六億人民幣,更出現二千三百多萬的呆壞賬撥備,翌日股價即急瀉。

管理層相繼跳船
業 績不堪入目,有跡可尋。去年十一月中,首席財務官朱賀華突然辭任。業績公布一個月後,上任僅四個月的聯席執行總裁李黑虎亦「起身」。不但管理層「跳船」, 創益上市時的聯席牽頭經辦人、甫上市已持有逾一成五創益股份的工銀國際,亦逐步減持,於三月底以每股$0.748減持逾三百萬股,相比創益$4.5的招股 價,勁蝕八成三。

幫你「荷包」瘦身
碧生源(926) 高位插水幅度↓82% 減肥茶生產商碧生源成立於○○年,十多年來只靠「常潤茶」及「減肥茶」兩種保健茶「走天涯」,佔集團總收入達九成九。產品單一,但公司一○年九月公開招股 時仍反應熱烈,錄得十九倍超額認購,凍資約二十七億元。上市後一個月股價曾升穿四元,高出招股價三成,成為民企新星。不過去年公司業績卻如坐過山車,先發 盈喜再發盈警,玩殘散戶。

半年蝕億五
去年上半年業績前發盈喜的碧生源,半年盈利急增四點四倍,至超過一億元人民幣。 公司大賺,但半月不到首席財務官錢崑卻宣布離職,由前中國動向財務總監王志強接任。換了財務官,下半年業績即大逆轉,公司發盈警,全年計,不但上半年的盈 利清袋,更要倒蝕四千萬元人民幣。財務官王志強解釋指︰「經濟突然轉差,訂單減少。」另外,期內廣告開支大幅增加三成七至三億四千萬元,佔總營業額四成。 事實上,去年下半年,非執行董事王兵已多次沽貨離場,套現二千八百萬元。今年初碧生源發盈警後,王兵再「加碼」沽貨,套現七百六十萬,走得快好世界。

盈利去如風
金 風科技(2208) 高位插水幅度↓79% 打着「新能源」旗號上市的風電設備生產商金風科技,上市時獲新世界主席鄭裕彤入股成為基礎投資者,半年未夠已發盈警,堪稱「走樣股」中的佼佼者。去年金風 盈利急挫七成三至六億元,期內應收賬大升三成九至九十六億元。不過金風上市不到兩星期即「搶錢」,宣布以招股價配售約六千萬股,其中一成無償轉讓予社保基 金,共套取九億六千萬元。股價同月升上二十一元高位後,即掉頭向下,本週二收市約四元四角。

公司撲水 董事跳船
去年四月,金風宣布發行總額不超過五十億元人民幣的公司債券,首批三年期的三十億元債券於今年二月發行,用作償還銀行 貸款及經營上的短期資金。公司一方面「度水」,另一邊廂卻走去炒新股,去年合共斥資約六千萬美元,認購新股國電科環(1296)、京能清潔能源(579) 及華能新能源(958)。 公司寧願拿錢去炒股,不務正業皆因本業的高速增長神話不再。去年中央出招限制新風電項目增長,內地去年上半年的風電審批基本暫停。前景不濟,管理層反應最 快。去年七月,執董兼副總裁魏紅亮請辭,同年底,首席財務官孫亮亦「跳船」,公司燶味十足。

OTO傷心椅 一坐即散
豪 特保健(6880) 高位插水幅度↓68% 去年十二月中上市的按摩產品製造商豪特保健(OTO),找來明星陳法拉做代言人,因品牌為港人熟悉,加上三成盈利增長預測,吸引大量散戶入飛,超額認購二 百四十二倍,終以接近招股上限$1.58定價。怎知公司上市不到兩星期即「變臉」,宣布中期盈利按年比倒退三成至一千二百萬元,僅是招股書預期全年盈利的 四分之一,OTO股價隨即大跌近一成。之後,「驚嚇」陸續有來。今年三月,OTO發盈警,將盈利預測大削六至七成,預計只能實現招股書對今年三月底止年度 盈利預測的三至四成,原因是主要競爭對手「出乎意料降價」,以及歐、美債務危機導致營商環境惡化。出爾反爾卻「賴地硬」,買了OTO散戶不但沒有舒筋活 絡,簡直周身傷。

藏水吹水唔抹嘴
西藏5100(1115) 高位插水幅度↓61% 上市時已要將集資額縮減兩成的西藏5100,賣點是來自西藏海拔五千一百米高的雪山水。去年六月上市時,管理層大事宣揚有「大客仔」中鐵快運做靠山,一○ 年上市前雙方再簽新協議,西藏5100向中鐵快運提供七點五萬噸水,兼買一送一優惠,佔公司全年營業額超過六成。怎知上市後一個月,即修改協定,改為每年 買五萬噸水,並撤銷買一送一,惹來為上市谷數的非議。管理層「死拗」指改協議後無須買一送一,反有助提升毛利率。

九成五盈利未入袋
去年西藏5100的盈利爆升兩倍多至三億七千三百萬人民幣(下同),但所謂盈利只是「紙上富貴」。包括政府資助的一億元,更惡劣的是,公司的應收款(即責數)激增近四倍,高達盈利的九成五。水賣了但原來錢未入袋,一旦被賴賬,盈利就只剩二千多萬,認真「牙煙」。

餅卡谷數「超群」翻版
克莉絲汀(1210)
高位插水幅度↓16.5%
克克莉絲汀名字改得洋味十足,其實是內地麵包西餅連鎖店。今年二月底剛上市,在內地擁有逾九百間分店。公司野心勃勃,計劃今明兩年再開多三百二十 間分店,數數手指,即平均每兩至三日便要開一間。現實是否「咁好景」?看真公司盤數,上市公司一般都「做靚」先上市,但克莉絲汀上市前三年的業績卻愈做愈 差。原來一○年,公司乘世博之勢,在上海大事擴張,卻因銷售開支過大,令該年盈利下跌逾兩成四,去年力挽狂瀾,盈利仍低於○八及○九年。
狂開鋪這目標成疑,盈利更藏「炸彈」。去年,克莉絲汀超過一半的收益來自銷售提貨券(即餅卡),而截至去年九月,「未兌餅」的餅卡總值達八億人民 幣,足足是該公司去年盈利的八倍。以公司每個蛋糕約一百元人民幣計,要整八百萬個蛋糕才夠填數。讓人想起本港老牌餅店超群,九七年便因爆出周轉不靈,大批 持有餅卡的顧客湧至攞餅,餅店「擠提」,最終清盤收場。

民企股神輪住仆 劉央 輸爆廠
以民企「女股神」自居的劉 央,○八年金融海嘯後,自稱「逢低掃貨先鋒」,大手買入多隻民企股,更樂於認購新股,經常高調現身新股推介會「撐場」。有「牛央」之稱的劉央,經典語錄包 括︰「跟我買,必贏」、「賺不夠三倍就不出貨。」言猶在耳,這位新進「女股神」卻在新一輪民企風暴中「輸爆廠」,股神變「明燈」。 港交所資料顯示,劉央現持股逾百分之五以上的股票幾乎清一色為民企,當中包括今年累跌超過五成的中網教育(8055)及昊天能源(474),而被劉央稱為 「中國未來的微軟」的高陽科技(818)亦跌近四成。其中,「最傷」要數經營地下商場的人和商業(1387)。上月底,人和商業因業績受質疑被「洗倉」, 至今累跌近四成,短短一星期,單是人和商業,劉央賬面損失達五億元。 四十七歲的劉央,父親是北大經濟學家,母親是醫師。一九八八年於中央財政金融學院畢業後,隨即加入北京中信集團計劃財務部,九三年更被派駐澳洲,管理中信 於當地一隻三千五百萬澳元的基金,九年間淨賺三倍。○一年,劉央來港加盟首域投資,不到一年轉投英資的西京,擔任基金經理,管理西京中國基金。○三年「沙 士」後,她以大好友身份狂掃貨,一夜成名。○八年,她買下西京在香港的分部,押注於民企股。怎料,民企連環爆煲,亦令劉央自拆「招牌」。

歐洲股神 認衰
赫 赫有名的歐洲股神安東尼•波頓(Anthony Bolton),在七九至○七年間主理富達特殊情況基金,每年平均有兩成回報,成為基金界神話。一度宣布退休的波頓,眼見中國近來經濟起飛,欲捕捉大升 浪,於是在○九年復出,轉戰中國,主理富達中國特殊情況基金(FCSS)。怎知一入中國,股神即「水土不服」,多隻愛股如蒙牛(2319)、霸王 (1338)、李寧(2331)相繼插水,基金去年勁蝕37.9%。今年一月,股神無奈「認低威」,承認自己在管理上出錯。 可惜,今年股神要翻身恐怕難過登天。民企風暴愈爆愈大鑊,基金內多隻民企繼續被洗倉,包括霸王、碧生源、金蝶國際(0268)等,以及今年初被本刊踢爆賬 目有問題的農業股亞洲果業(73)。看來這位歐洲股神仍未看清中國民企的「特殊情況」。

港交所引垃圾股餵散戶
近年上 市的半新股連環爆煲,負責上市把關的港交所難辭其咎。金融海嘯後港交所業績走樣,全年盈利下跌一成七。為谷數,港交所不斷吸納民企來港上市,單○八年計, 就在全國逾五十個城市進行了八十多次的市場推廣。為此,不惜降低上市門檻。○九年六月,港交所表示會因應個別情況,如盈利或會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以此豁 免主板首次公開招股申請人的「盈利測試」。翌年,更接納在香港上市的內地公司採用內地的會計及審計準則,並聘用內地會計師事務所擔任核數師,現時已有二十 七家內地在港上市公司改聘內地核數師。 ○八年,新上市公司只有四十九家,但經過港交所一番「努力」,一○年及一一年的新上市公司分別達一百一十三家及一百零一家。上市收費佔總收入比例亦由百分 之九點四升至一成二,約九點五億元。不過,問題亦漸浮面。港交所資料顯示,今年頭三個月,共有四十八間公司,出現核數師具保留意見或修訂其核數師報告的情 況,相比一○年同期高出一倍。

上市平過買殼
不但港交所「鬆手」,近年各會計師行及投行亦為上市生意爭崩頭,大小通 吃,收費亦被搶低。有資深會計師透露,一個上市全包宴,收費大約只需二千萬,如果找內地會計師,就更加便宜,「依家喺市場買殼,閒閒哋要一億,所以你見近 年少聽到借殼上市嘅新聞,因為自己搞上市又快又平。」該會計師透露。現時,本港一千五百一十間上市公司中,內地企業佔六百四十間,其中三百六十五間是民 企。○七年,負責監管上市公司會計事宜的財匯局投入運作,不過,去年「抽選作審閱的財務報表」只得七十份,數量少得可憐。 雖然民企頻頻出事,但今年一月,中國證監會表示將在年內修訂境外上市法規,降低中小企業或民營企業來港上市門檻,簡化審核程序。民企「爛橙」陸續有來。

民企照妖鏡
專 家:豐盛金融資產管理董事黃國英 問:部分民企上市後會有一段短暫「蜜月期」,股價先升後跌,如何把握「蜜月期」賺錢? 答:現時上市企業普遍質素差劣,絕不建議散戶為搏「蜜月期」入貨。行內人稱現階段為「投行的核子冬天」,市況差,好公司暫時不敢上市,散戶亦不敢認購,市 場上做交易的只剩下庄家及部分規模較細的對沖基金,散戶絕對難以匹敵,搏唔過。 問:萬一散戶已坐貨,股票插水後,應忍痛止蝕或等翻身? 答:近年有心搞大盤生意的半新股少之又少,散戶最好捕捉「逃生門」離場。通常細價股經歷一段極低潮後,會出現短暫的小陽春。以去年為例,八月至十二月期 間,細股一直跌,踏入今年一月,市況回暖,恒指升逾一成,不少買大股賺了錢的人,走去搏細價股,於是二月頭便掀起細價股的升浪,但只有兩星期,要快手捕捉 機會離場。 問:如何分辨新股是否有潛力? 答:過去五年上市的新股,七成潛水,只有三成會升。如果要買,就要仔細研究業務,以及應收賬情況。現時中國信貸緊張,於是企業間作交易時便互相賒數,令好 多公司的應收款上升。只有極少數半新股如合生元(1112)不設賒賬,可避免壞賬問題。 問: 哪些行業不要碰? 答:我不看好體育用品股,太多競爭對手互相廝殺,不會有大增長。太陽能類的股票則毋須太悲觀,此行業之前主要受累於歐洲經濟差,相信中國的需求會增加,令 太陽能產品價格回升。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600

如何擁有引爆用戶貢獻內容的三板斧,不讓社區變為死亡之城?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3052.html

【導讀】如果沒有用戶貢獻內容那平台就像死亡之城,毫無生機。創業公司要想打造出一個充滿生機的平台,就必須緊緊抓住內容創造者,提供更好的機制或技術。

昨天的案例《對話王珂:PC是流量為王,手機是產品為王》,引發了不少人關於移動互聯網打法的吐槽。有刀友說:他說的的,1/3是干貨,1/3是錯的,1/3他自己也不知道是錯的。 宗旨,這是你不得不看的三句移動互聯網的狠話:1、手機不是試驗田,而是PK主戰場。2、凡是不以用戶體驗出發的手機APP都會成為耍流氓行為。3、移動電商的最大痛點是用戶的個性化難題,商戶的流量魔咒難題,不要考慮淘寶封殺與否,而要考慮能否深度搞定用戶與否!你夠狠嗎?

今天說說UGC。用戶貢獻內容(UGC)一直是個燙手山芋,有很多成功的案例,比如網易的跟帖文化,唱吧的分享極致。當然更多的是失敗案例,一不小心就會陷入坑裡,運營難度和壓力太大。但是,一個社區如果沒有UGC也是死亡之城。

如何引爆UGC的能量?看到一個國外一個創業顧問的經驗,很給力,能很好的回答這三個疑問,就擁有了引爆UGC能量的3板斧:

1、比起現有的平台,你的產品有沒有提供更好的機制或技術能讓用戶更好地創造內容?

2、平台上產生這些內容之後,有沒有一個比較好的篩選內容機制?

3、除了自我表達外,平台上還有沒有別的激勵?

=======活躍之城的分割線

像Dribbble/Instagram/Vine等創意類內容平台都採用典型的UGC模式,但怎樣才能打造一個比較良好的用戶貢獻內容的系統引擎?Sangeet Paul Choudary是專欄作家,也當過一些創業公司的顧問,他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去思考這個問題:

如果沒有用戶貢獻內容那平台就像死亡之城,毫無生機。內容創造者則是平台上很重要的角色,創業公司要打造出一個充滿生機的平台就需要做好三件事:1. 弄清楚這個平台上的內容創造者的動機是什麼; 2. 製作一套體系和規則去迎合這樣的動機,給他們激勵;3. 儘可能地擴大內容貢獻者的數量。

從產品角度看,以下就是可幫助形成平台式思考的六個維度:

一、你的產品是只有工具還是只有社區,還是兩者皆有?或者說,你是提供易用的工具還是為這些內容創造者帶來觀眾?(是Tools還是Pipe?)

Tools: 如果工具好用的話,可降低生產內容的門檻,可幫助好作品的產生。比如 Instagram 就讓照片拍攝和處理變得簡單很多,而像 Vimeo 則為用戶提供了存儲高質量視頻的服務。

Pipe: 有些平台為內容創造者提供渠道,幫他們找到受眾。比如 Dribbble 上就匯聚了大量的設計師,大家就可互相瀏覽作品並討論。

Tools+Pipe: 最有競爭力的平台可能就是那些既提供工具也形成社區的。比如 Instagram 在提供好用濾鏡的同時也有了圖片為主的社交網絡,這也讓 Instagram 取勝了過去只提供工具而沒有社區的應用Hipstamatic。而最近 Hipstamatic 也推出復興之作Oggl,也是 Tools+pipe 模式,你可調用社區裡其他用戶的濾鏡來用於自己的照片。

在唱吧之前也有一些「手機 KTV」類的應用,但它們就是單純的工具,並沒有社區。做 Tools+Pipe 的唱吧的成長性就比其他玩家要好得多。

二、 比起現有的平台,你的產品有沒有提供更好的機制或技術能讓用戶更好地創造內容?

網絡服務的切換成本是相對較低的,用戶不會死認一個選擇。在這種情形下,能降低內容生產門檻的平台會更具吸引力。比如 Twitter 的模式就在降低內容生產門檻,現在發推的人比寫博客的人要高出好幾個量級。

Twitter 不僅是提供了易用的工具,它還在幫這些內容創造者找來觀眾,也就 Tools+pipe 的形式。Instagram 也是類似的。

三、平台上產生這些內容之後,有沒有一個比較好的篩選內容機制?

在平台產出內容之後,內容策展和篩選就該發揮作用,畢竟你需要區分出哪些是很水的內容而哪些是干貨。一般內容篩選和策展有以下三種模式,而規模化的平台普遍都把這三種方式綜合利用:

靠算法:這種就是靠一定的規則和算法去做內容策展,比如所謂的熱門排行。但它也會給下面將提到的社會化策展和編輯推薦這兩種方式特定的權重。

社會化策展:這是現在幾乎所有平台都在使用的。平台會提供工具,讓用戶可以參與到內容篩選的過程中,比如可以轉發、標記、Like、贊以及投票等等。內容列表則是更深一層的內容策展,它可找到內容間的串線,比如知乎的收藏夾或是豆瓣裡的豆列。

編輯精選:雖然大家都希望整個系統能夠自動有序地運轉。但在產品早期,平台沒有太多內容貢獻者,整個系統沒跑起來,編輯力量是重要組成,承擔助推器的角色。

四、熱點榜有無清晰的規則,是否大家都有平等的機會登上熱榜?

在你開啟這個平台之前,最先要瞭解的就是用戶產生內容的動機。自我表達和曝光通常都是動機之一。但是,一個平台也得有策展和篩選機制去區分優質和平庸的內容,並且登上熱榜會帶來更大的曝光度。在這兩個因素存在的情況下,你得讓用戶知道這其中的規則是什麼,給大家平等的機會。

就像很多站長都會研究 SEO,為的就是能在搜索結果裡排個 」 好名次 「。但如果某個搜索體系裡它沒有明確規則的話,那用戶會對此困惑並不會再花時間去研究它。類似熱門榜裡就是呈現 」 獲得轉發最多 」 的內容就算是比較明確的規則。

五、除了自我表達外,平台上還有沒有別的激勵?

雖然說自我表達以及在平台上收穫社會資本 (如粉絲) 已經是很大的激勵,但是,如果一個平台還能提供其他的激勵那它就會更有競爭力。比如說創意設計類社區不少,但下面兩個就很有自己鮮明特色和競爭力:

Threadless: (內容貢獻者的)自我表達+(圍觀用戶的)社會化策展+潛在金錢收益。(它是一個T恤設計社區。如果你的圖案得票最高的話,就可把它印製成t恤並出售和參與分成。當然它現在的業務範圍已經擴展到別的商品類別了。)

Dribbble: 自我表達+社會化策展+可接觸到高質量的工作機會

六、 你能不能把普通用戶也轉化為內容創造者?

90-9-1 法則說明了內容貢獻者總是佔用戶群體裡的很小一部分。但是智能手機和產品體制設定其實都是能讓更多的人參與內容貢獻的有利因素。

一個可持續可規模化的平台它在早期就是要努力地找到那些內容貢獻者,有了內容之後會吸引 」 普通圍觀用戶 「。一旦這群用戶達到一定量級後,就得有重要的一步,即儘可能把這群人裡的一部分也轉換為內容貢獻者。如此下來才能有良性循環。

但話說回來,受眾和內容貢獻者間也是有雞 – 雞蛋問題。如果沒有聚集受眾,平台上用戶缺少交互,用戶貢獻內容的慾望也會變小。社區可不是那麼輕易就能做起來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417

霍英東:率先發明賣樓花引爆香港地產狂潮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4940.html

導讀:霍英東是香港的傳奇人物,他祖籍廣東番禺,生於香港。7歲喪父。12歲進香港皇仁英文書院,因抗日戰爭爆發而輟學。當過渡輪加煤工、機場苦力、修車學徒、鉚工等。1992年11月至1996年11月任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他在經商上的許多理念直到今天依然值得學習。下面分享的就是關於他當時在地產經營上的一個創意。

那是1953年年底的一天,我找來高露云律師樓的律師和一些職員,一起商量怎樣推銷四方街新樓。在此之前,我剛用分層出售的方法,賣掉了我們投資興建的東安大樓。


我問大家﹕「有無比分層出售樓宇更好的賣樓方法?」

律師說﹕「分層出售已經是一個大突破,這種方法也已證明對投資者和買家都有好處,難道還不滿足?」

我說﹕「我覺得光是分層出售,不能活躍樓市,吸引不了廣大市民買樓,因為能夠一下子拿出一大筆錢出來買樓的人畢竟不多。能不能想個新方法,讓普通的市民也能買樓做業主?我始終覺得,買樓的人多了,物業市場才能旺起來。另外,有沒有辦法讓我們投資不多,就能有高的回報?我想了一個方法,不知行不行?在新樓正式動工興建前,我們公司先收取買家的一部分訂金,餘款分期支付,像交租那樣,到新樓落成時,收齊買家的錢,買家就擁有了自己的物業,做業主。」

律師最後也認為這是好主意,就繼續將這個想法再構思得完善一些。

四方街還沒動土,我就在售樓說明書上向市民推介分期付款的買樓新方法﹕「第一期先交訂金百分之五十,第二期落妥二樓樓面交百分之十……第六期餘款百分之十於領到入夥紙時清繳。」

樓宇開售的第一天,市民就蜂擁而來。立信置業有限公司的賣樓接洽處和高露云律師樓,前來交訂金買樓的市民排成長龍。

這是分期付款方式第一次推出。之後,我們在出售四方街其它樓宇時,又不斷完善這種售樓方法,把第一期的訂金降低到總樓價的百分之十至三十,以吸引更多的市民前來買樓。

香港人就把正在興建中或還沒有動工興建的樓宇或其中的單元,形象地喻為「樓花」;我提出預售「樓花」,就是「賣樓花」。

「賣樓花」如今已成為全球地產行業都使用的經營手法,而立信公司則是最早推行這一方法的公司。

「賣樓花」是香港地產行業經營手法的一次革命性的突破。於買家而言,此方法減輕了他們一次性支付所有樓款的壓力,使得許許多多的市民也能介入房地產買賣市場,即使是那些略有積蓄的女工,只要先交一筆不算太多的錢,就可以預購新樓的單元,等到樓宇建成時補足餘款,就可擁有自己的房產。

我真的想不到,「賣樓花」方法一公佈,香港地產界瘋狂了起來,普羅大眾捲進了房地產的旋風裡;我們負責發展、興建的樓宇的售樓處,每天都有很多市民從港九各地蜂擁而來,隊伍排成長龍,售樓盛況空前。當中,有政府的小職員,有月入兩三百元的教師和打工仔,有普通的家庭婦女,有那些終身不嫁人的「自梳女」……有些人排隊預售到「樓花」後,隨即把「樓花」轉售給別人,一天之間就已經賺了一筆……

對我們來說,「賣樓花」加速了樓宇的銷售,加快資金回收;且收足買樓者預付的訂金後才動工興建樓宇,也避免投資風險,萬無一失。

那段時間我們的樓盤貨如輪轉,新樓盤開售的消息在報紙上一刊登,往往一天內就訂購告罄。

短短一年多時間裡,我們就在四方街地盤建起一百多幢、共六百多層、折合約五十多萬英呎的樓宇,蔚為壯觀。四方街一帶,也因此成為香港最早、最大的屋村之一。以每層樓賺一萬元為計,光是四方街地盤,我們就賺了六百多萬;況且,自己的投資甚少,基本上是靠買家的訂金把樓宇建好的。

「賣樓花」在今天當然已不算是什麼新鮮事,但在四十多年前,當我們第一次提出這個新方法時,地產界和社會的反響可以用「石破天驚」四個字來形容。香港是全世界最先推行「賣樓花」方法的地方,這一方法現在也早已在世界各地推行使用,成為地產商推銷新樓盤的必然方法。

多年來,有不少人問過我「賣樓花」的靈感從何而來。其實很簡單,辦工廠的,不可能自己做好許多現貨放在那裡等買家來買,一般都是接到訂單後才生產。有了訂單和訂金,廠方就可以啟動,銷路也有保障。而搞地產也是一樣,說得好聽一些,我們就是將地產工業化。

以上文章選自江蘇鳳凰出版社出版的《霍英東自傳-時局的生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4344

他出線 恐引爆全球投資「核災」!

2013-09-09  TCW
 
 

 

在這場史上最激烈的聯準會(Fed)主席卡位戰中,被喻為「國王人馬」的桑默斯(Lawrence Summers)勝算偏高,關鍵因素是,他與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的關係,遠勝於葉倫(Janet Yellen)。

即使離開了白宮首席經濟顧問的職務,桑默斯仍經常與歐巴馬一起打高爾夫球,過去兩年半,桑默斯去了白宮十五次,葉倫只去了一次。

他抨擊貨幣政策批量化寬鬆是製造泡沫

今年七月底,歐巴馬接受《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專訪時提及:「我心目中的(聯準會主席)人選,要明白聯準會有雙重任務,控制通膨、保持美元強勢和維持市場穩定非常重要。」

這些條件,幾乎是為桑默斯量身訂做,因為桑默斯曾數度公開批評聯準會現行的量化寬鬆(簡稱QE)政策,將「扭曲投資、影響金融業的健康發展及所得分配,且利率過低將引發資產市場泡沫。」

對於任期剩下三年的歐巴馬來說,選擇一位他熟悉、曾共事過、可信賴的聯準會主席,可避免提前「跛腳」。而且,美國經濟尚未完全復甦,聯準會主席需要較長任期,使其政策執行具連貫性,現年五十九歲的桑默斯,也較六十七歲的葉倫來得有利。

其實,這不是桑默斯第一次成為聯準會主席熱門人選,早在二○○六年葛林斯潘(Alan Greenspan)退休時,桑默斯就被點名,但最終敗給柏南奇(Ben Bernanke)。

雖然競爭對手葉倫獲得約三分之一參議院民主黨人連署支持,但具右翼色彩的桑默斯,可能更受共和黨人歡迎。而民主黨參議院領袖瑞德(Harry M. Reid)稍早也表態,民主黨議員將會支持歐巴馬的提名人選。換言之,桑默斯若被歐巴馬提名,在國會的支持度仍可望勝過葉倫。

然而,如果桑默斯出線,可能是向全球股匯債市投下一顆「核彈」!

原因在於,今年七月桑默斯曾公開質疑:「量化寬鬆對於實體經濟的作用有限。」這番言論讓市場認定,一旦決策權落在桑默斯手上,貨幣政策明顯轉向機會加大,量化寬鬆很有可能提前喊停。

這正是市場最大恐懼所在。過去三個月內,從現任聯準會主席柏南奇在五月底首度暗示,將縮減每月八百五十億美元的債券購買計畫,就已令全球股市大幅波動,長期公債殖利率推高了近一個百分點,可見量化寬鬆退場帶來的威力。

相較於長期執行量化寬鬆政策的葉倫,如果歐巴馬提名桑默斯接手掌舵,等於中途換手,不確定性的風險升高。

一位美國財富管理公司執行長甚至形容,若桑默斯成為下屆聯準會主席,其對市場造成的震撼,將如同橫空出世的「黑天鵝」般不容小覷。

他主張修改稅法宣稱加速升息有利經濟

比起柏南奇和葉倫篤信貨幣政策,桑默斯更傾向於財政政策的作用,認為增加稅收、公共建設支出等刺激,對經濟的影響比貨幣手段還要大。

因此,市場普遍認為,如果他當選,即使美國經濟復甦緩慢,他也不會啟動新一輪的量化寬鬆。

相反的,桑默斯去年發表的一篇論文提到:「在零利率下,採取財政擴張政策,既能振興經濟,亦能降低長期債務水平。」桑默斯力主修改稅法、對美國企業海內外盈餘一視同仁進行課稅,以增加財政收入、振興美國經濟。此舉,將是美國企業的利空,可能引發美股乃至全球股市回檔。

桑默斯若出線,另一項可能帶來的改變,就是提前開啟升息循環,對債券市場而言,也是一顆震撼彈!

桑默斯對於美國經濟展望,比聯準會近期的預測更為樂觀,因此,一旦雀屏中選,預料聯準會開始升息的時間也會提前。前任聯準會理事梅爾(Laurence Meyer)就指出,桑默斯有可能在失業率降至六.五%門檻時,就會立即升息。

事實上,債券市場已經先行投票,對於桑默斯可能中選的「不受歡迎」的結果,早已反映在債券價格之中。

桑默斯可能會「加速升息循環」的預期心理,已經造成美債掀起一波賣壓,債券價格大跌、殖利率反彈至近二.八%的高點。

此外,就連美國的賭盤都顯示,桑默斯中選的賠率,與美國十年期債券殖利率形成反比,當桑默斯中選的賠率越低(中選聯準會主席機會越高),美債殖利率便越高,顯示了市場對桑默斯出任聯準會主席心存戒懼。

投資須知關鍵字美元走強、股債匯市地震

那麼,台灣投資人要注意什麼呢?

首先是國人最愛的債券投資。第一金投信投資長高子敬表示,桑默斯若獲選,美債殖利率將會升得更快,債券市場的賣壓也比預期來得大。

其次是股市大地震,美股將面臨修正壓力,尤其是過去熱錢氾濫的新興市場,面臨量化寬鬆退場,將首當其衝,資產價格更是波動劇烈,台股也會受波及。

第三則是匯率,國票金控總經理丁予嘉認為,歐巴馬政府相信強勢美元最符合美國國家利益,假設桑默斯出線,美國將重返一九九○年的「強勢美元時代」;多數國外分析師也認為,美元指數可望升破八十五的心理關口。在美元強勢下,黃金價格走勢可能偏空。

整體而言,桑默斯的鷹派作風,對市場來說是,短線大利空。目前市場已有預期心理,或多或少已反映桑默斯可能中選的利空。

不過,桑默斯過去鮮少談及貨幣政策,因此,外界難以預料他的立場和政策方向,新主席作風的不確定性,預期將持續影響全球的金融市場。

台灣金融研訓院院長鄭貞茂也認為,如果桑默斯成為新任主席,那麼未來的貨幣政策走向將不若過去那樣透明、無聊,而是充滿驚奇,因此,也會造成金融市場未來的波動度大大提高。

雖然桑默斯目前氣勢看漲,但他在金融海嘯爆發前,曾支持放鬆金融監管,同時曾因在女性問題上發表引發爭議的言論等,都可能讓桑默斯在提名確認的聽證會上,招致大量攻擊。

巧合的是,前任聯準會主席葛林斯潘、現任主席柏南奇、接班候選人桑默斯和葉倫,都具有猶太血統,而美國七○%的財富都掌握在三%猶太人的手裡,如果歐巴馬從桑默斯或葉倫二選一,那麼,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未來全世界金融市場的決策權,仍是猶太人說了算!

【延伸閱讀】加速升息、新興市場遭殃—桑默斯當選投資推演圖

恐提早結束量化寬鬆並升息→美國公債殖利率上揚→帶動美元與其他貨幣利差擴大,導致美元走強→債券型基金報酬率下跌、股市回檔、黃金續走空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164

關說風暴》擅自調閱通聯紀錄 違法公布譯文 特偵組監聽行動粗糙 引爆三大爭議


2013-09-16  TWM  
 

 

九月五日上午,最高法院檢察署特偵組在毫無預警下,舉行記者會公布監聽譯文紀錄,直指今年六月間,立法院長王金平受民進黨大黨鞭柯建銘之託,分別向前法務部長曾勇夫、台灣高檢署檢察長陳守煌關說,希望高檢署不再針對柯建銘所涉案件提起上訴。

事發第三天,馬英九總統親上火線,以「侵犯司法獨立最嚴重的一件事,台灣民主法治發展最恥辱的一天。」為這起「關說風暴」定調。不少人將焦點擺在王金平恐卸下國會議長一職後的政治效應,但更多人關心的是,特偵組的監聽行動是否合理?一般民眾的隱私權會不會受國家機器濫權侵犯?

特偵組公布監聽內容後,許多人將矛頭指向特偵組「非法監聽」。對此,特偵組表示,聲請監聽是因為懷疑柯建銘涉嫌關說假釋案並收賄,違反《貪汙治罪條例》。若上述說法屬實,即符合《通訊保障及監察法》規定的監聽要件,監聽柯建銘並未違法;但每次監聽以三十天為限,特偵組卻未說明監聽期「長達兩年」的理由,以及是否按次聲請法院核准。

爭議一:特偵組濫權?

未立案即調閱通聯紀錄

除了監聽尚稱合法,特偵組後續作為卻有諸多濫權嫌疑。首先,特偵組監聽期間,意外發現柯建銘在六月全民電通背信案更一審判決無罪後,曾致電王金平關說;王也親自回電告知進度。特偵組隨即調閱王金平、曾勇夫、陳守煌等人通聯紀錄及發話位置,確認三人有電話聯繫紀錄,進而認定王金平等人涉嫌關說這起「案外案」。

實務上,檢方在監聽過程中,意外由受監聽者的通聯內容發現另外的可能犯罪行為,得向法院聲請「另案監聽」;惟仍須符合重罪原則等要件,否則即構成違法監聽。

不過,特偵組在記者會當天的新聞資料中指出,王金平涉嫌關說行為,雖違反《立法委員行為法》,卻無罰則。也就是說,關說並不符合《通訊保障及監察法》規定的監聽標準;特偵組即使未違法監聽王金平等人,逕行調閱通聯紀錄與發話位置,已難脫濫權嫌疑。

民間司改會執行長林峰正表示,調閱王金平、曾勇夫等人的通聯紀錄與手機發話位置等個人隱私資料,屬於特偵組進行司法調查的權力,但特偵組將這起案件定位為不涉刑責的行政調查,未立案號,依法不得調閱相關資料。

根據《法院組織法》規定,特偵組職司部會首長以上高官的貪瀆案件、全國選舉舞弊事件,以及其他特殊重大貪瀆、經濟犯罪、危害社會秩序案件。這起司法關說疑案,顯然不在特偵組業務範圍內。

爭議二:破壞憲政分際

總長跳過閣揆逕報告總統

對此,特偵組澄清,在調查柯建銘涉貪案發現僅涉行政違失,且事證明確後便未再傳喚,僅將相關人士移送行政調查,可見特偵組謹守分際。但林峰正質疑,既然特偵組並非行政調查單位,理應將相關資料經行政院移送監察院調查,並由監院公布結果,「特偵組自行公布資訊,是行政凌駕監察的憲政問題。」高檢署檢察總長黃世銘得知監聽內容與通聯紀錄後,在八月三十一日向馬英九總統報告,被外界質疑洩密與越級報告。特偵組則援引《憲法》規定「總統對於院與院間之爭執,除本憲法有規定者外,得召集有關各院院長會商解決」,強調「本案涉及立法院院長與行政院部會首長,向總統報告合乎憲法。」這樣的解釋無疑太過牽強。首先,認定院與院之間發生爭執,並決定召集各院院長會商解決的「主體」是總統,而非檢察總長。也就是說,黃世銘根本無權介入院際爭執,連建議的餘地也沒有,更遑論這起關說案與「院際爭執」根本扯不上關聯。

另一方面,既然黃世銘承認曾勇夫是他的直屬長官,依此邏輯推論,若關說案涉及法務部長不便直接報告,也應先知會法務部上級行政院院長江宜樺。然而,黃世銘卻無視閣揆存在,夜奔總統府報告,嚴重破壞內閣倫理與憲政體制。

更重要的是,《刑事訴訟法》第二四五條明定,「檢察官偵查中因執行職務知悉的事項,不得公開或揭露。」特偵組偵辦柯建銘疑似收賄案,在九月五日以「尚難認定涉有前揭貪汙犯罪」,將全案簽結;黃世銘卻在八月三十一日高檢署檢察官林秀濤、陳正芬兩人的筆錄出爐當天,就搶先向馬英九報告監聽情資,明顯違反偵查不公開原則。

此外,根據《通訊保障及監察法》,通訊監察所得資料與監察目的無關者,執行機關應即報請檢察官、依職權核發通訊監察書之法官或綜理國家情報工作機關首長許可後銷燬;除依法特別規定者,監察通訊所得資料,不得提供予其他機關、團體或個人。

爭議三:違反《通訊保障法》

公布監聽譯文於法無據

王金平與柯建銘涉嫌關說的通聯紀錄,與特偵組監聽柯建銘的理由「貪汙」並無關聯,監聽紀錄理應報請法院同意銷燬;兩人疑似關說的對話,也非法令規定得公開監聽紀錄的貪汙、間諜活動等罪行,可見,特偵組擅自將譯文內容公諸於世,有違法疑慮。林峰正也批評,「特偵組開了惡例,是不是代表未來所有檢方起訴案件的資料全部放上網路?」特偵組代理發言人楊榮宗僅解釋,由於譯文關乎「行政違法責任」認定,為讓社會了解檢察官認事用法憑據才予以公開,沒有違法問題。這樣的說法,不僅未說明特偵組是根據什麼法條公布譯文,更忽視了特偵組沒有認定行政責任的權限,顯得欠缺說服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608

女教師23人生金句 引爆職場正能量

http://www.yicai.com/news/2013/10/3075954.html

位初到紐約的華人女教師以其在紐約9個月的生活和教學經歷,總結出23句人生金句,直指人心,被網友譽為年度最勵志文章。以下就是女教師的23條人生感悟。 

1 Less is more.

這句話所指示的對象包含很多:信息、機會、經歷、表達、人際關係等等。在紐約這樣集合一切「美好和新鮮事物」的城市,我經常感覺到被過分刺激(over-stimulated)了。每一個場景都充滿信息(informative),會議和演講總是那麼激動人心(inspiring),各種機會和資源讓你眼花繚亂無從選擇,到處都是才華橫溢背景不凡的人……貪念重如我之人,就掉入這個「more」的陷阱之中,後果有三:迷失與碎片化信息的大海之中,茫然無方向,覺得什麼都想要;無法忍受寂寞專注地把事情一件一件地做好,每天都感覺很忙,人浮於事,成效不大;大腦被過分刺激而喪失正常思維力(paralyzed),抑制深度思考,抵制挑戰性工作,產生惰性情緒,工作拖沓,應付了事。當出現這些症狀的時候,我應該警覺,我的人生被信息超負荷所控制了。我需要嘗試做出改變——審視外物和我自身互動的方式。這雖然是一座充滿機會的城市,但許多機會,僅僅只是看起來是有價值;雖然大量的信息能夠賦予我力量,但很多信息我並不真的需要,或者很多信息蘊含著相同的道理,或者我需要花比我想像的更長的時間來消化他們。雖然我想做很多事情,想去很多地方,但一天只有24小時,我必須做出選擇而且專注於我的選擇;承擔過多以及選擇超出我能力範圍的事會讓我很累甚至很沮喪,而這樣的狀態並不利於高效的工作和生活。所以我告訴自己,必須學會甄別信息,做出明智的選擇,做重要的事情而且一次只做一件事,抵擋誘惑,專注淡定,不奢求全面,不企圖完美。enough is enough。

2 Everyone's gonna start from somewhere.

這是一位好友告訴我的,對於一個新人來說,這句話的力量很大。在這座彙集精英的城市裡,自慚形穢幾乎是我的常態,論教學比不上有經驗的老師,論語言表達無法跟英語是母語的人相比,學術論文寫得一塌糊塗,生活經歷和興趣專長也沒有什麼拿得出手或說得出口的。每隔幾個星期我就有一次identity crisis:過去二十幾年我都在幹什麼了?作為一個「金融界裡最懂教育和教育界裡最懂金融的人」,我尷尬得很。經常陷入這樣的情緒的結果是,自卑自貶,自我效能降低,覺得前路無望,受到打擊後一蹶不振。其實我一直在做沒有意義的比較——基礎不同的比較是無效的——我的背景,經歷,專攻方向,母語,接受教育的環境和我比較的對象並不相同。術業有專攻,聞道有先後,如是而已。當然,我也抱怨過自己成長太慢,學習效率不高。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想,我本來就能力平平,而消化信息和學習新知識是需要花時間的。或許我應該接受自己能力的侷限並尊重自己的學習方式和速率。我只是一個很普通的平凡的新人,在一點一點地積累和進步,做著那些看起來不那麼平凡的人堅持做了很多年的事。Everyone's gonna start from somewhere. Be patient and faithful.

3 Now or Never.

拖延症是許多現代人的病症。我的拖延症來自於被過分刺激和攬事太多而產生的疲憊、惰性和精力分散。我的書架上永遠有一堆等待整理的課堂筆記和會議心得、等待的閱讀的學術文章和各類書籍,名片盒裡永遠有一堆等待跟進和梳理的聯繫人,慾望清單上永遠有一堆要去的地方要看的歌劇要看的電影。有些事情,如果現在不做,就永遠也不會做了。假如趕在deadline之前才去做,那麼基本上就是草草了事,原本設想的所有細節和精緻都沒有足夠的時間來打磨。如果清單上的一些事情並不那麼重要因此被一推再推,那麼大可把他們從清單上刪去,輕裝上陣,在重要的時間做重要的事,不被瑣事淹沒;如果清單上的事情很重要但工程宏大讓人畏懼以至遲遲不肯開始,則可以切分為小塊,制定符合實際情況的時間進程(我往往高估自己完成事情的速度)並強迫自己嚴格執行。

4 Face the reality.

 我在哥大教育學院和實習的學校裡學到最有用的東西之一就是面對現實,解決實際問題。所有完美的假設條件都可以被現實無情地反駁。一個針對白人中產階級的教育設計放在一個多族裔能力嚴重不均的教室里根本無法實施。一個有效的教育設計,必須在尊重學生能力分佈、家庭背景、文化環境和學校資源條件的基礎上完成。同樣,承認自己實力的侷限,不好高騖遠,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人生才不會有那麼多失望和挫敗感。

Nothing could be perfect.我的完美主義的一面常常讓我身心俱疲或者前進很慢。一方面,我企圖面面俱到,雕琢所有細節,不完美讓我憤怒——像我的一個學生畫畫時候畫錯了一筆就憤怒的撕碎畫紙。一方面,我選擇等待完美時機,等待所有完美條件都具備才開始一件事情,假如真有那個完美時刻,動機和熱情也已經消耗殆盡,更何況,如果要說真的準備好了,我永遠都不會完全準備好去接受任何挑戰。人生從來就不可能完美,也不應該完美。享受不完美的狀態,才可以從容的把事情一件一件地做起來。不是選擇完美的條件,而是拿到一手爛牌,也要把它打到最好。不完美才是真人生。

5 Down to the earth.

在中國教育體系裡呆著麼多年,我養成一種用大詞來忽悠,用含糊詞來逃避的習慣。這種語言習慣體現到行動上就是光說不練,不屑於做小事情。很多事情看起來簡單,其實做起來並不容易,甚至很多時候,我們會被細節打敗。很多事情,不去做永遠不知道是怎麼回事,不會知道時間線可能會拉得多長,永遠不知道會面臨怎樣的挑戰,應該用什麼方法來解決。能撐起大事情的人,肯定是把很多很多小事情做好的人。我接觸的許多美國同學和美國同事,都在做很具體的事情,而且能把那些具體的事情做得很精緻——我的mentor有一個博士學位兩個碩士學位,但一直在一線教幼兒園小朋友。雖然很多人都很能說,但所有的說法都很具體並且來自於切身的經歷。大家並不愛聽滿嘴的空話,而是尊重那些踏實的人,認可能夠接地氣的項目。所以在紐約呆這麼久,我漸漸地不再以常青藤名校精英自居,覺得光環和背景都是浮云,養成了一種少說話多做事的習慣,並且努力把小事情做好。

6 Learning is everywhere.

身在在教育領域,自然對「學習」有很多體會。國內的教育讓我對「學習」產生很侷限的認識,對知識有很深的偏見。我在哥大所接受的研究生教育以及在紐約的生活經歷讓我對學習有了新的認識:世界,就是課堂;每一個人,都是我的老師。我養成一種隨時隨地隨人隨事學習的習慣:用心觀察生活,在旅行中考察風土人情,思考「為什麼」並且找尋答案,詢問各種職業的人關於他們的工作。世界就是一本開放的書,學習也不應該侷限在課堂之內。

7 Don't do lousy jobs.

在美國,無論是教授還是管理者,他們期待我拿出來的是高質量的工作成果。認真經營還是草草了事,他們一眼就可以看出來。這讓我在工作和學業上都不敢怠慢。假如留下不良印象和lousy jobs的歷史,我很難被原諒而得到下一次機會的。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犯錯誤的成本越來越高,年輕的時候要多犯錯誤,因為錯誤讓我們成長,但是如果是因為怠慢而犯錯——比如lousy jobs這種完全是人為可控的錯誤——以至喪失機會,那這樣的錯誤代價太大了。

8 Be professional.

「專業性」是美國學術和工作環境下的基本要求。所有的職業或學術活動都有設定好的標準和期望——對於做學問的嚴謹態度,領域知識的把握程度,實踐操作的熟悉程度,行業術語和慣行。我是一個在任何領域都不夠專業的人——鋼琴、表演、劇本寫作、體育運動項目、甚至是教學,經常感覺到以一個業餘者的身份出現在專業者的場合所受到的「排擠」和「鄙視」。沒有實力,是沒有用的,兩句話講完,專業的人就知道你有幾斤幾兩了。不過我也知道,一切都需要時間來積澱,只是美國社會對專業性的高要求逼迫著我以更快的方式讓自己成為專業人士。一個人很難在很多領域都很專業,所以我現在只選擇專注於幼兒教育領域的課程和教學。每個行業也有特定的職業規範,比如雖然小孩子很可愛總讓我想狠狠地親一口但是作為教師的絕對不能這樣做。在什麼場合說什麼話做出什麼行動也是專業性的要求,說話做事前一定要經過大腦思考,專業的人沒有一句多餘的話,而且是用邏輯和理性而不是情緒來指導自己的行動。

9 Everything comes with a price.

「一切都有代價」,這是老生常談了。用金錢換時間,用時間換金錢,犧牲原則取得利益,犧牲健康獲得成就……只是有時候,我們容易忽略隱性成本,拿人手短還覺得自己撿了便宜,其實現在沒付出的,都變成了人情債。混跡紐約社交場合,學到重要的道理是無功不受祿,受祿必問「Is there anything I can do for you?」雖然人性當中總有那種一有機會就占人便宜的傾向,但是公平交易永遠是最安全的。反過來說,No pains no gains.一份付出一份回報。美國社會是公平的,用心備課,認真教書,學生有進步,校長和其他老師都會看在眼裡。過程合理,結果也會合理。

10 Be cool with praise.

外表美麗的人,容易浮躁,被這個世界誇獎一下,就飄飄然不知今夕幾何年,更可恨地是,還會不停地期待更多的誇獎,渴望更多的關注,忘記自己的內在還是多麼虛空。對能力和成就上的讚揚也需要小心。美國人喜歡讚揚別人,因為他們提倡以鼓勵帶動積極的進步,我的Mentor對我「紕漏百出」的教學滿口表揚,我的教授給我的並不十分出彩的論文給很高的評價。人容易被這樣的誇讚沖昏頭腦,忘記自己到底是有幾斤幾兩,忘記自己前路有多艱險,任務有多艱巨,所以我總是很小心,捫心自問自己的付出和實力,自己踏實,才是真的踏實。

11 Stay true to yourself.

在紐約這樣文化多元價值多元的城市,人有時候會迷失自我,尤其是像我這樣迫切地想融入這個社會的人。我的意思是,雖然紐約很包容,但這裡有無數的小圈子,每個圈子都有規則和壁壘,而我只能選擇進入不多的幾個。有時候我會為了融入這些圈子,讓更多的人喜歡我而放棄自己真實的一面。當然,這樣並不舒服,很快我也原形畢露。我知道,有些東西如果我放棄了我不會快樂,如果我假作我也不會快樂。我必須知道我自己是誰,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什麼環境或者圈子才適合我。真正適合我的環境和圈子,應該是能夠讓我展現真是的自我的地方,不僅是它在選擇我,也是我在選擇它。我必須有自己的偏好和標準,有自己不喜歡的東西和絕不妥協的原則,因為改變別人是不可能的事,而改變自己是痛苦的事情。

12 You can be original and empowered at the same time.

這是我個人長期以來的困混。說得不嚴謹一點是,如何處理創造力和知識的關係。我對原創性向來非常重視。一旦我發現別人有跟我同樣的我卻以為很獨特的想法時我就會變得很沮喪;或者,我會潛意識地排斥接觸現有的模型和知識,害怕他們影響我的原創性。這樣的結果是,我為了創新而封閉自己,結果創造出來的東西是市面上已經存在的或者並不如已有的模式。我為了創新而創新,而忘記了創新所指向的真正目的——更好地解決問題或者適應新情況。人類社會發展了這麼多年,領域知識和模型日趨完善,我還有創新的空間嗎?當然,因為人的思維是衍生的,而對現存模型所有創造性的改良都屬於創新。比如課程創新,可以是借一個適用於高年級學生的課程創意來調整成一個適合五歲兒童的課程——所謂innovational adaptation。於是我發現原創和被empowered, 被informed並不矛盾。已有的知識、模型、書籍、別人的觀點可以使自己更強大。拋開這個「純原創」的思想包袱,學會借力使力,能事半功倍並且使創新更具實際意義。

13 Don't judge too soon.

在快節奏的社會裡生存,人們傾向於用自己很侷限的思維框架快速下判斷——評價一個人、一個課程、一所學校、一件事。這樣的快速判斷可能可以節省時間和精力,但先入為主很容易誤判,相信交往尚淺的人話容易受傷害。對人對事,在收集到足夠證據之前,不好輕易下定論,言辭上留有餘地,心理上抱有一定程度的觀望,愛恨不在一瞬間,真偽良莠需要時間來證明。

Self-reliance.自食其力,是美國社會的時代精神。雖然家庭背景和先天資源很重要,但自力更生是唯一長久繁榮的唯一辦法。我認為自己是獨立的女性,我知道我不能依靠別人的資源來讓自己繁榮,只有積累自己的資源才不會受制於人,我知道我要堅強,很多困難我只能自己挺過去。我知道要在財務、精神和情感上都獨立,自己才能在被全世界拋棄的時候,也能活得很好。

14 Seek for optimal solutions.

雖然人生沒有完美,但我相信任何問題都有較優的解決方案,所有的事情都有技巧可循。在開始解決問題之前,一定要捨得花時間來理清問題的根本,尋找最有效最切合最直接的資源來解決問題,向對的人提問尋找答案,如果一條路子走不通,要毫不猶豫的換一條路,不要為沉沒成本而繼續做無用功過。

15 Respect others' time.

紐約人的日程排得很滿,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安排,需要抽出時間來做一項事情之前人們總是要考慮三分——做做成本收益分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不希望別人很突然地打擾到我們的生活,那麼也不要很突然地打擾到他人的安排。美國人對工作時間的界定很明確,工作時間之外不希望被工作上的問題所打擾。學會預約,給別人時間和空間來回應,因此短信和郵件是較安全的聯絡方式,如果別人不接電話,必然有充足的理由。這世界不是圍繞著我們轉的,沒人應該隨叫隨到,我們需要互相尊重彼此的時間和安排。語言表達要言簡意賅,表意明確,不要廢話連篇含含糊糊地浪費他人的時間。simplicity is a virtue。

16 Treat yourself well.

你怎麼對待自己,別人就怎麼對待你。不需要名牌來裝點,但要吃得健康,睡眠充足,穿著得體,精神飽滿,自信自尊。不注重養生之道,必會戰敗;精力充沛,才能有productive life。別把自己搞得那麼悲慘,以一副受氣包的形象出現。什麼樣的氣場吸引什麼樣的人。尊重自己,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

17 Be flexible.

人生根本無法計劃,很多事先想像出來的問題,可能根本不存在,很多沒有考慮到的問題,可以很給你突然的打擊。任何一種輸入,都會對輸出造成影響,很多時候你無法決定輸入——比如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

18 experience will come to you

而你會改變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唯一能做的是,保持自己的彈性,適應改變,不至於大悲大喜,不至於因為突發事件而打亂陣腳。

19 Empathy.

我在紐約呆的這九個月,跟各行各業、不同年齡的人打交道,在教室裡跟兒童進行各種各樣的對話,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之一就是共情力。真真切切地理解別人的感受,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人都有以己度人的傾向,每個人的自身經歷都是有限的,看世界的角度和看到的世界也並不一樣。「共情」需要開放的心態(慾望)和足夠的想像力(能力),是一件很有挑戰性的事情。但一旦達到那個境界,你可以更好地瞭解教育對象,設計出更有效的教學方案,更好地瞭解交流對象,跨越交流障礙,為衝突和矛盾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案。

20 Hold on to your bottom line.

這是一個「壞人」當道的世界,每一場相遇都是一場博弈,博弈的過程是不斷試探對方的底線,你永遠不能完全掌握你對手的全部,因此也不要開誠布公地讓對手知道你的全部。堅守底線也許並不能讓我立刻快樂起來,但卻可以讓我們獲得尊嚴,而尊嚴才是最終的快樂。

21 Keep going, don't settle.

每天都充滿挑戰,所以不能停止戰鬥。休息久了,後面地人會追上來。在沒完成一件事情之前,不要去想鮮花、掌聲和回報。淡化成就和光環,最好的作品是下一個。不斷思考自己能給這個世界帶來什麼,目標不能不止於「表現良好」,而應該是「我真正被需要」。

22 Don't repeat your mistakes.

錯誤是最好的老師的之一,但犯錯誤是有成本的。其實我們能犯的錯誤是有限的,大部分時候,我們只不過在犯同樣的錯誤。不要說去做多少正確的事情,能不重複犯錯已經很不容易。所以,總結很重要——在我們每天大量遺忘的過程中,不能遺忘的是那些不可以再犯的錯誤。

如果要慶幸什麼,我慶幸紐約給了我這麼豐富的經歷和疼痛的歷練,以及自己能一直保持一顆自省的心,不讓自己在這樣繁華的都市裡被淹沒或者變得更加浮躁。

23 If you don't try,you can't fail.

如果要慶幸什麼,我慶幸紐約給了我這麼豐富的經歷和疼痛的歷練,以及自己能一直保持一顆自省的心,不讓自己在這樣繁華的都市裡被淹沒或者變得更加浮躁。

如果說有什麼忠告,只是一句話:去經歷,你就會明白一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484

《花樣爺爺》引爆南韓赴台觀光熱潮

http://thehousenews.com/finance/%E8%8A%B1%E6%A8%A3%E7%88%BA%E7%88%BA-%E5%BC%95%E7%88%86%E5%8D%97%E9%9F%93%E8%B5%B4%E5%8F%B0%E8%A7%80%E5%85%89%E7%86%B1%E6%BD%AE/

▶ 南韓綜藝節目遊台灣行程,開啟南韓民眾對台灣的好奇,人數增長一倍
▶「環境整潔、治安良好,最讚的是台灣人都超親切的,下次還想再去呢」

10月,在首爾工作的南韓人李小姐,因為看了一部南韓綜藝節目《花樣爺爺》,而首次來到台灣旅遊。她說,看到花蓮太魯閣自然景觀,又吃到台北很多美食,真的很滿足,台灣是個有趣的地方。「以前,出國旅遊只知道去日本、東南亞,沒想到鄰近還有這麼棒的地方,早就該來台灣遊玩。」

趁休假帶妻子到台灣旅遊,才剛回到首爾的姜先生也告訴記者,看到《花樣爺爺》介紹新北巿九份的好山好水、獨特建築而被吸引,沒想到去到當地,發現比想像的還要棒。「環境整潔、治安良好,最讚的是台灣人都超親切的,下次還想再去呢。」

《花樣爺爺》到底有何魔力?這是一部以4位年齡逾70歲的藝人組團出國旅遊為主題的綜藝節目。6月時開展法國與瑞士之旅;今年8月接著推出5集「遊台灣」篇,遊覽台北市中心、北投溫泉、與花蓮太魯閣,並同時品嚐台灣小吃,體會在地風情,收視率突破6%,為同時段節目中最高,也罕見地打敗了無線電視台。製作團隊解釋,主角們都有其他通告,怕時間衝突因此決定將離南韓較近的台灣作為取材地。之後也將推出女藝人版的「花樣姊姊」,現在土耳其拍攝。《花樣爺爺》也將於11月下旬在台灣播出。節目的成功在於南韓王牌製作人羅英石,他將先前製作的人氣節目《兩天一夜》旅遊模式(主持人耍寶和嘉賓互動,非常爆笑),移植到在韓劇中廣泛出現的「祖父級」資深藝人身上。這些個性迥異的爺爺們彼此激盪出有趣的火花,例如有位爺爺特別容易累,結果另外三位爺爺就要隨時安撫他。

受到《花樣爺爺》影響,南韓旅行社的台灣行程意外爆紅。南韓三大旅遊業者之一自由旅遊的中國業務部代理鄭聖元透露,以往每月只有200人預訂台灣旅遊,節目播出後成長到400人,每天都應接不暇。之前預約者以四五十歲居多,現在擴張到六七十歲,都是看了《花樣爺爺》,覺得台灣有趣又方便而來。駐韓台北代表部觀光組也告訴記者,原本就有韓國民眾前來詢問與領取台灣旅遊的資訊,在《花樣爺爺》播出後,打聽情報的人更多了,特別是以往很難看到的年長族群,也前來了解去台前該做哪些準備。日本福島輻射問題也讓韓客對赴日旅遊不放心,漸將目光移轉至台灣。

目前,南韓赴台灣旅遊團費用,4天3夜價格約在40萬至55萬韓圜(2915至4009港元),7天內自由行花費則在60萬到80萬韓圜間(4373至5831港元)。除台北外,九份、野柳與花蓮等地,已是南韓各大旅行社的台灣行程必備景點。鄭聖元觀察, 近9成預約者都是跟團,各旅行社更要狂搶台灣機票才能成行。鳳梨酥、茶葉類是南韓觀光客採購台灣商品的大宗。

台灣、南韓從1992年斷交後,因航線中斷導致雙方幾無互動,長達10年處於交流空窗。儘管2004年起復航,但南韓民眾因長年往來阻絕而對台認識不足,台灣旅遊知名度並不高。這次節目播送後反讓許多民眾對台灣感到新奇。相比之下,香港、澳門也被選為南韓人氣綜藝節目《Running Man》的攝影地點,雖也創下高收視率,但因南韓人前往香港旅遊的人數本來就多,並未出現像《花樣爺爺》台灣篇帶動的效應。

不過,「哈台」風潮背後也存在指摘意見。鄭聖元透露,「過去幾年經驗,旅客對台籍導遊的評價並不是很高。」目前台灣的韓語導遊也極度缺乏,甚至存在「一考就上」現象,顯示台灣擴展對韓市場還在起步階段。

遊台後滿是懷念的姜先生也表示,台灣的外國觀光用旅遊票券、路牌等連英文都沒能好好標示,是最不方便之處。「還有,我想台灣也應多多對外宣傳和推廣活動,讓更多人知道才是。」台灣面對未來可見的「大韓錢潮」,似乎得做好更充足的準備。

【總之】綜藝節目《花樣爺爺》的成功,不僅締造高收視率,也意外吸引大批南韓人赴台觀光,享受台灣的好山好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992

微信紅包引爆社交,騰訊做對了什麽?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27/58292.html

i黑馬從昨天開始發現,整個微信朋友圈都是滿屏幕都是關於紅包的消息,大有一種紅包滿天飛的感覺,而商業價值的這篇文章系統的分析了騰訊是如何巧用紅包,激活整個社交圈的行為,以下為全文。 隨著昨天微信5.2版本的發布,很多人的微信里瞬間被“紅包”刷屏了。微信紅包迅速在微信中刷屏的背後是一個名為“新年紅包”的公眾賬號,它由騰訊財付通推出。可以預計,隨著大量年輕人回鄉與親人團聚,春節期間微信紅包勢必會更大範圍的病毒式傳播,騰訊幾乎不花什麽推廣費用就註定將會引爆馬年第一個全民話題,這個四兩撥千斤的產品迅速被引爆的背後究竟做對了什麽?微信紅包為何這麽紅?首先它很方便。用戶只需進入“新年紅包”公眾號,選擇發幾個紅包、發放的金額,寫好祝福語,通過微信支付,紅包就包完了。接下來發紅包時可以發到群里,也可以單獨發給某個好友。當對方打開紅包後,只需要關聯微信的銀行卡,領到的紅包就會在一個工作日之後自動轉賬。用戶感受到的方便不僅體現在操作的步驟簡化,還需要極強的產品團隊深入拿捏用戶心理。根據《商業價值》雜誌從財付通內部了解,微信紅包產品從3個月前開始規劃,12月中旬開始內測,昨天才正式公測。在這三個月中,產品團隊正在根據測試反饋不斷做改進和優化,其花費的人力和精力已遠遠超過開設一個普通服務號。例如,目前微信群中發紅包最具趣味性的關鍵點是“搶”,“搶”本身會帶來微信群的瞬間活躍並激發傳播欲望。就在昨天,搶紅包之前需要先寫好祝福,然後才能開始搶,收集到用戶反饋後,今天微信已經改為可以先搶紅包再發祝福。微信紅包的第二個亮點在於遊戲性。推廣產品一定要像馬雲推“來往”那種苦大仇深的方式嗎?在今天的年輕人中,沒有什麽外在刺激比遊戲化更能激發他們傳播欲望的了,尤其是遊戲化的過程中還加上了錢。微信紅包已經超出了紅包的概念,它更像是一個社交遊戲。傳統意義上的紅包,怎麽也得幾百塊錢,都是極為親密的親友之間的行為。這一特性甚至也延續在此前單純支付工具的紅包產品中,拿去年春節通過財付通發放的紅包來說,單筆紅包平均金額也有250元。微信紅包則完全不同。如果發放時用戶就知道肯定會拿到多少紅包,除了感謝很難有更多興奮。微信紅包的做法一個是讓大家“搶”,另外則采用了隨機算法。搶到紅包的人紅包中的金額有多有少、拉開檔次,會讓每一次紅包的發放都能有炫耀、有懊惱、有話題,才會激發用戶主動的分享和傳播。現實里地上有兩塊錢鋼蹦兒都沒人搶著揀,微信紅包中也許只會拿到一元錢的紅包,大家還是會搶得不亦樂乎,為什麽?因為好玩。打開紅包之前不知道里面有多少錢,有些小期待和興奮,這個感覺有沒有很熟悉?玩刮刮樂的時候不也是這種感覺嘛!除了方便和遊戲性,紅包能夠在微信平臺上引爆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社交化。虛擬紅包的玩法並非微信首創,支付寶上就早已有之,但是微信具備一個難以複制的先天優勢――強大的社交關系鏈,這是其他產品多大規模的裝機量都無法取代的。例如,支付寶也是移動端,發紅包體驗也還算便捷,卻沒有能如微信紅包這樣引爆。除了產品的細節,根本還是社交關系鏈的高下:比較一下你在支付寶里有幾個好友,在微信里有多少好友,以及打開微信與打開支付寶錢包的頻率就很清楚了。這種社交性使得人人都是主動傳播者,你的每一次打開或發微信紅包都使它傳播到更多人,讓微信紅包更火,也讓微信的活躍度持續升溫。財付通的局到了今天,應該已經沒有多少人把微信紅包只是看做一個服務號或者一個微信小遊戲了,從財付通團隊投入的時間人力成本也能側面反映出這款輕看似盈的產品背負著一個多大的棋局。大家也許早就見慣了諸如騰訊與阿里世紀大戰的種種分析,分析的角度也許各異,但誰都繞不開其中最關鍵的支付大戰,而在微信支付與支付寶的競賽中一個至關重要的力量就是財付通。自從微信5.0版本加入支付功能之後,早年被支付寶遠遠甩到後面的財付通迅速借助微信實現逆襲,它已經成為騰訊支付戰略的基礎和底層,直接威脅支付寶這一阿里的戰略後方。如果說不久前微信理財通的發布讓財付通拉近了與支付寶的差距,那麽今年微信紅包所掀起的“春節攻勢”將很有可能扭轉用戶習慣的天平。任何一款產品的引爆的背後都是用戶需求的滿足,春節時發紅包是個剛需,這從去年互聯網支付工具所公布的數據中就可以看出。2013年春節,通過支付寶發紅包的單數超過164萬筆,而財付通是20萬個。微信紅包將會讓這種格局發生逆轉,因為需求的人群在迅速擴散。從去年支付寶紅包的數據中看出,懂得網上發紅包的人以年輕人為主,80後占到58.8%,90後占到24.4%。從體量上看,支付寶從交易量到用支付寶發紅包的規模都比微信支付高太多;然而微信最大的殺手鐧就是關系鏈,通過社交關系鏈,微信將會讓大量70後、60後、甚至50後加入到微信支付的陣營中,萬事俱備,所欠的只是一個能夠點燃關系鏈的產品。這個引爆戰局的產品就是微信紅包。春節不僅是每年中國最大規模的人口遷徙,更是任何互聯網產品沿著空間和人群兩個維度病毒式擴散的絕佳時機。隨著大量一二線年輕人回鄉過年,在年輕人群中已經引爆的微信紅包將會被帶到三四線城市、被傳播到他們的親人、同學和長輩,如果這些幾乎與互聯網前沿脫節的用戶能夠通過紅包開始使用微信支付(微信支付甚至會變成他們中很多人第一個接觸到的手機支付方式),騰訊在支付的戰略中吃下的將是一個無比巨大規模的增量用戶,幾乎不花營銷成本,輕松將手機支付從年輕人推廣到全民。想要發紅包或收紅包,必須關聯銀行卡到微信,這看似小小的一步如果通過正面的廣告或營銷將會花費巨額預算也未必能收到成效,然而在微信紅包面前,朋友的一句“給你發紅包了,關聯銀行卡收下吧”會比任何廣告都有殺傷力。可以預見,春節期間這樣的場景將出現在沿海到內地的諸多地方,眾多土豪紛紛第一次學會將銀行卡綁定微信,歡快地做著散財童子。闔家歡樂、其樂融融、騰訊則在偷樂――它輕輕松松地就抓住了用戶習慣。一場全民普及微信支付的浩大工程,就這樣不費吹灰之力悄無聲息的開始了。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紀雲 王偉 | 編輯:wangjingjing | 責編:王靜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130

台彩總經理黃志宜出新招 造就三三二位百萬富翁 引爆刮刮樂熱潮背後的財神爺

2014-02-17  TWM
 
 

 

今年農曆春節,刮刮樂在全台一炮而紅,業績突破去年紀錄,締造兩倍佳績,台彩新春打出漂亮一仗,有賴成功的行銷策略與產品結構調整,而這些策略的背後,則有賴台彩總經理黃志宜努力居間協調與排除障礙。

撰文‧張舒婷

「你刮了沒?」今年農曆春節,帶動投注站業績成長的主力並非每次過年皆熱銷的大樂透,而是刮刮樂。

過年期間若打開臉書,不時就會看到親友上傳中獎的刮刮樂照片;更特別的現象是,進入彩券相關討論網站,幾乎七、八成網友的留言都是「好希望我被扣稅!」(註:不論電腦型彩券或刮刮樂,中獎獎金若超過兩千元,須扣稅兩成)是以往從沒出現過的現象。

「今年大樂透加碼,為買氣帶來一倍成長,但光是刮刮樂,就帶來五倍成長!」台北市和平東路飛來富彩券行老闆蔡天富表示。對全台灣最大「莊家」||台灣彩券公司來說,刮刮樂確實成為今年農曆春節最肥的金雞母,根據台彩統計數據顯示,去年(二○一三年)春節檔期,刮刮樂批售總金額約一五二億元,今年成長近兩倍,來到近三百億元。

溝通魔人

促成三十對有情人結良緣

關於刮刮樂的狂銷熱賣,不能不提到這位重要幕後推手——在台彩公司超過七年的總經理黃志宜。

黃志宜是老銀行人,一九七○年在彰化銀行擔任行員,八○年轉戰中信銀行,一做就是二十七年,陸續累積行銷、零售金融、法人金融等業務經驗,○七年退休前,他的身份是中信銀行台中區域經理。

在同仁眼中,黃志宜是典型的魔羯座個性,沉穩內斂、腳踏實地,「他的溝通力和執行力超強,不管再複雜難解的事,他都不怕麻煩。」也因為如此,二十二年前中信金控董事長辜濂松的夫人辜林瑞慧成立「中華民國兒童慈善協會」時,她和女兒辜仲玉異口同聲選上黃志宜擔任中區分會會長。

關於黃志宜的溝通力與執行力,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例子,就是他三十年來扮演無數次的「月老」角色。擔任台中分行經理期間,行內一對男女職員感情甚篤,但因兩人同姓氏,女方家長堅持「同姓不能成婚」,黃志宜則以主管身份三度拜訪女方家長,前兩次取得對方信任,第三次見面時才談到這門婚事,說服對方「兩邊若無血緣關係,不應該反對。三個月後,雙方順利成婚。

近三十年來,黃志宜為無數員工、部屬、客戶扮演月老的角色,至今已有近三十對有情人因為他終成眷屬。由此,也能看見他熱心與執行力兼具的一面。

從中信銀退休後,在全球個金執行長黃思國推薦下,黃志宜出任台灣彩券總經理。他回憶,當接到黃思國的電話時,起初相當吃驚,轉念一想,如果能用自己的執行力,把各種天馬行空的想法轉化為實際可行的方案,或許也能得到過去沒有的成就感。

執行高手

實現「點子王」薛香川構想「把創意變成現實。」黃志宜這樣的自我定位,在一○年薛香川來到台彩擔任董事長後,得到了最完整的發揮。相較於黃志宜,薛香川則隨時都有創意十足的點子發想,在台彩內部有「點子王」之稱,兩人合力打響的第一炮,就是一一年首度推出的大樂透「百組百萬」活動。

讓大樂透一券兩玩,另開出一百組號碼,「當時幾乎所有台彩員工都覺得,這個點子的執行難度太高,不過黃志宜還真是發揮了當年不怕麻煩的本領,硬是把董事長的點子執行到位。」台彩員工回憶。

熟稔台彩業務的黃志宜,決定先從協調內部團隊著手,發想執行細節,也發揮自己溝通協調能力。在各場會議中,他鼓勵各部門員工都要暢所欲言,詳述執行面的所有難處,不漏掉一絲一毫可能發生的執行障礙;對外,他則不厭其煩的與當時負責開獎的非凡新聞台溝通協調,最後終於掙得了長達一小時的新春開獎節目,又自己敲定了安心亞、蔡黃汝(豆花妹)等開獎活動代言明星,最後果然一炮而紅。

「百組百萬獎金」加碼活動締造當年一到二月業績超過三○二億元的驚人業績,連薛、黃兩人都感到意外,從此黃志宜也成為薛香川發想各式各樣點子時,最信賴的執行幫手。

「百組百萬」不僅大幅拉抬了大樂透買氣,也因為吸引人潮湧入彩券行,連帶為刮刮樂日後的熱銷奠定基礎。而在這個農曆春節,薛、黃兩人又是用了哪幾招,能讓刮刮樂的買氣熱到發燙?

首先是「檔期提前開跑」。有鑑於去年專為農曆年節檔期設計的兩千元「$2,600萬大紅包」刮刮樂賣翻天,今年台彩一改農曆年前一週才發行的模式,特地提早至國曆一月一日就上市。

踏實戰將

調整獎金結構衝出好業績

黃志宜表示,刮刮樂上市時間提早的好處,在於吸引民眾和親友在過年前,即可「揪團」集資搶購,而不是在「放假期間」才以「家庭」為單位的小額購買。不少經銷商在過年前就把批來的刮刮樂售罄,手上的現金又可拿去買下周發行的刮刮樂,在台彩加期加量的基礎下,經銷商又有充裕的現金流,周轉率自然衝高。

除了檔期提前開跑之外,彩券工會全國聯合會榮譽理事長林俊福認為,台彩這次致勝的關鍵策略是「一舉拉高高面額產品發行量」。

根據台彩統計,今年高面額刮刮樂佔整體批購量的五成五以上,包括「$2,600萬超級紅包」今年發行五十億元,是去年的二.五倍;一千元面額也首度推出新款「大麻將」,所有一千元面額刮刮樂(大麻將、$1,200萬大吉利)發行量從去年的十五億元,激增至今年的五十五億元,成長近四倍。

每張一百到三百元的刮刮樂,有穩定的客源,但要如何吸引高面額刮刮樂的買氣?台彩採取最直接的方式:提高中獎率。面額一千元的「大麻將」、「$1,200萬大吉利」等產品,中獎率皆在七○%以上,兩千元「超級紅包」超過八○%,面額五百元的「金馬獎」中獎率更是百分百。

但台彩的聰明之處也在這裡;雖說「中獎」,但如果一張要價兩千元,中了一千元,到底是莊家贏?還是買家贏?答案很清楚。「台彩完全抓住了過年期間,民眾想討個好綵頭的心態!」林俊福以保證中獎的「金馬獎」為例:「如果刮的人一定有獎,中獎時告訴自己:我運氣不錯嘛!這是過年期間大家都想要的好兆頭,所以很適合作為紅包送人。」也難怪農曆春節一上市,初一、初二就賣到缺貨。

偏高的中獎率,還要搭配精心設計的獎金結構,才能奏效。黃志宜就說,「一個上億元獎金的吸引力,往往還不如一大堆的十萬、一百萬元獎項!」除了增設許多千元以下的小獎外,薛香川這次對刮刮樂的「超級紅包」也特地調整獎金結構,將二獎(一百萬元)增至三百個、三獎(十萬元)增至兩千五百個;首度上市的「大麻將」二獎(一百萬元)名額也多達三十二個。

薛香川解釋,就一般人的心理層面來說,「一百萬」、「十萬」是重要關卡,增設十萬元、百萬元獎項,對彩迷來說極富吸引力。

二○一四年是第四屆公益彩券的第一年,本屆經銷權期間長達十年,在薛、黃二人的聯手推動下,台彩公司一開春就透過刮刮樂繳出漂亮的成績單,也算是討到一個「好綵頭」了。

今年少做2周卻有2倍業績

時間 2013年

(1/1~2/19) 2014年

(1/1~2/6)

一般面額總計 89.83 134.22 高面額總計 62.5 165 批售金額 152.33 299.22

單位:億元

註:高面額刮刮樂為售價500元以上者,包含500元、1000元、2000元。

資料來源:台彩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48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