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糟糕的9月——圖示八十年美股表現對比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3901

在股票市場裡,歷史經驗是一個很好的指導手冊,但你千萬別把它當真理看。

古根海姆公司(Guggenheim Partners)的Scott Minerd用下面這張圖表對過去的美國股票市場月度回報率做了一次對比。

「從歷史記錄來看,9月通常是美國股票市場表現最差的一個月份。從1929年開始,標普指數在每年9月的平均回報率僅為-1.1%,是僅有的3個負回報月份之一。其中回報率最差的一個月是1931年的9月,當時標普指數狂跌30%。」

而今年的9月,將充滿了不確定性:

「步入9月,美國和全球經濟都面臨著幾個宏觀經濟方面的不確定因素。比如美聯儲可能會縮減資產購買項目、美國兩黨關於預算問題的爭論以及德國大選,這些都可能增加全球金融市場的波動性。」

但是,最重要的是,往往是那些未知的不確定性才會造成最大的傷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074

四大保險公司六大指標對比 流水白菜

http://xueqiu.com/2340719306/25041310
節選自國信證券的表格:

看報表,我先看的是淨資產增速,和新業務價值增速:

查看原圖
由於淨資產增速中,平安是綜合金融,因此要反推出保險公司真實的投資效果,並不容易。我一般等券商來算。綜合投資收益率是保險公司真實的投資收益,保險公司上半年能做到平均4的投資收益,說明保險公司已經適應熊市生存了,知道怎樣把股市的波動傷害降低,如果熊市再持續3年,到時候,我敢保證不小心保險都能在大盤跌百分10的基礎上做到5.5的投資收益。

查看原圖
幾家保險公司的保單利潤率都保持過去幾年的特點。沒有誰在轉型,至少我沒看見。所以說轉型,要看連續幾年向一個方向變動。友邦中國的保單利潤率63.7秒殺國內所有險企,但友邦中國的規模小到可以忽略,因此,不具有討論性。

查看原圖
目前平安新業務價值增長,其實根本原因還在於人力增長的競爭中佔有優勢,可持續否,待觀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430

從數據對比百度和阿里的投資併購價值觀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0351.html

導讀】阿里和百度投資併購的公司並不少,特別是今年,基本上就是一場「軍備競賽」,甚至很多時候雙方都是爭鋒相對。那麼,這些公司到底價值幾何?為何使得兩大巨頭願意花如此高代價投資與併購?本文試從各種公司動態和數據來分析他們各自的價值、增長潛力。

阿里

1,新浪微博

微博的變現能力一直是一個讓新浪頭疼的問題,作為一個全中國最大的社交平台,擁有五億用戶、日活躍用戶4600萬,自己沒有贏利反而給他人營銷做了平台。雖然新浪微博遭到了微信的衝擊,用戶活躍度開始下滑,但阿里以2.94億入股還是可以說是一針強心劑,一方面找不到贏利方向的新浪微博可以算是看到了一點曙光(2012年總營收6600萬美元,但成本卻高達9300萬美元)。

而阿里一直夢寐以求的社交帝國終於到手,如果二者能在關鍵戰略上配合無間,則這會是阿里最成功的一次投資。可一旦走錯一小步,阿里損失不會很大,但新浪微博的損失則是致命,每次新浪微博小心翼翼的改版收到大量用戶的譴責則說明了這點。所以說 ,雖然找了一個有錢的娘家,但要怎麼走新浪微博可能還得自己摸索,畢竟做社交也並不是阿里的強項。

市場份額:不詳

營收:2012年6600萬美元

入股價格:2.94億美元

價值:3星

潛力:3星

2,UC

與百度爭奪UC,阿里以強硬的姿態將百度踹出局,可見其對於瀏覽器入口的重視。艾瑞的最新報告《2013Q2中國手機瀏覽器行業分析報告》中指出手機瀏覽器使用時間持續上漲,UC瀏覽器月均總有效使用時間已經佔到行業總體的61.9%,是第二名QQ瀏覽器的兩倍,足以看出UC在瀏覽器市場中的王者地位。那麼UC到底價值幾何?到底能為阿里帶來什麼,能使得馬云親自出馬擔任執行董事?試從以下分析。

此前,阿里沒有足以對抗百度和騰訊的超級入口,而瀏覽器則是移動時代最大的入口之一。值得注意的是,UC在兩年前就已經開始佈局Web App應用中心,也就是百度最近力推的「輕應用「,最近他們還推出了UC+開始嘗試平台化的路徑,其中囊括了網頁應用中心、插件平台和應用書籤平台。一旦UC將輕應用做成,其生態價值將成為阿里對抗微信的有力武器。

此外,目前UC擁有的4億用戶中,有1億是海外用戶,並且最近在印度這一全球第二大人口國成功登頂,對於想要走向國際化的中國互聯網企業來說,有很高的戰略合作價值。

同時,阿里利用這個入口對自身的移動電商、支付等產品進行整合,未來的想像力可期。

市場份額:61.9%

營收:2012年營收超10億元

入股價格:未公開

價值4星

潛力4星

3,高德

百度地圖在移動端的佔有率是40.9%,而高德則是23.7%。雖然排名老二,但掌握的流量也是巨大,很明顯的是阿里入股高德則是對O2O的佈局卡位。阿里手下擁有聚划算的生活匯,是本地服務的一個入口。

從三個方面1,團購入口,2,地圖入口,3,關係鏈。對比三家在O2O的表現。

百度在O2O佈局上擁有1,糯米團,2,百度地圖,3,人人網的關係鏈。

騰訊在O2O佈局上擁有1,高朋團,2,SOSO地圖,3,QQ,微信二者的關係鏈。

阿里與其對抗的是1,聚划算的生活匯,2,高德地圖,3,新浪微博。

首先團購能力上,聚划算生活匯是阿里自家產品盈利能力肯定高於高鵬和糯米這樣的收購品,在地圖上根據份額來看百度第一,阿里第二,騰訊第三,而關係鏈上QQ以及微信與微博一時難較高下,而人人網則肯定在這三者之下。

那麼這樣從O2O來看阿里對高德的入股還是值得。在O2O上可以和百度騰訊抗衡。O2O大戲,我們拭目以待。

市場份額:31.3%

營收: 2012年主營業務收入1.6億美元

投資價格:2.94億美元

投資時價值:3星

潛力價值:4星

百度

1,91無線

說到百度以19億收購91無線,乃是目前為止互聯網有史以來最大一筆收購。91的應用總下載量超過100億次,日分發量已高達2500萬,百度拿下91一舉超越豌豆莢,360,成為國內最大的分發商。但這不是百度最想要做的,百度還有一個目的就是建立整套生態體系,將開發者都納入囊中。

百度擁有開放平台可以為開發者提供服務,而91則擁有龐大的分發和變現能力,二者的結合是在為開發者鋪路。91被百度收入囊下實屬一員大將。

百度失手UC後選擇了91,未嘗不是一個好謀略。

市場份額:不詳

營收:2012年2.8億元

收購價格:19億美元

收購時價值:4星

潛在價值:4星

2,PPS視頻業務

在線視頻業務的未來只能說是一個謎,一個個都只能靠拼爹為主。各大視頻網站的盈利模式都很單一隻能依靠簡單的廣告模式,同質化嚴重。而百度旗下本來就擁有愛奇藝,收購PPS不過是對愛奇藝的資源互補。艾瑞報告稱愛奇藝用戶與PPS用戶合併後將超3億成為用戶覆蓋上的行業第二,成為優酷土豆後的第二大聯盟。

而PPS不像91一樣能夠對百度有全方位的幫助,百度依然是以廣告為主收入的公司,其盈利思維依然只會從廣告入手,PPS的潛在價值不過是資源與技術的補充而已。並且PPS的主要盈利模式來自於遊戲,而百度則並未收購PPS遊戲這塊業務,可見百度對於PPS的真正目的只是對自身的補充。PPS只能作為百度的一個不大也不小的小妾,服侍左右,要有大作為恐怕不太可能,就算推出智能電視百度也只可能偏向大老婆愛奇藝。這次收購對於百度來說可以算是值得,但對PPS來說其終將成為百度的一個零件,直至最後沒落。

市場份額:不詳

營收:2012年2.03億元

收購價格:3.7億美元

收購時價值:3星

潛在價值:2星

3,糯米團

團購先是百團大戰之後變成千團大戰,在這之後終於成王敗寇只剩屈指可數的幾家。而糯米依靠人人網流量的優勢成為了倖存者。根據糯米團報表來看,糯米團並不具備領先地位並且處於虧損狀態(2012年淨虧損2730萬美元),短期實現盈利無法實現,陳一舟為了幫人人擺脫這個包袱則甩給了百度。

百度能以1.6億美元的高價購買正在虧損中的糯米59%的股權,表明糯米團對百度來說則不會是一個包袱,首先百度地圖在移動端佔有量最大,擁有3.5億用戶,而百度將地圖與O2O結合的最好方法就是先從團購切入。這是百度想要的。

而百度不收購窩窩團和拉手的原因也在於人人網擁有的社交因素,人人網的社交關係鏈是百度渴望的,如果百度地圖與相結合則作用遠遠大於一個單獨的糯米。

市場份額:11.11%

營收:2012年1610萬美元

入股價格:1.6億美元

收購時價值:1星

潛在價值:3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147

對比 Barrons

http://barrons.blog.caixin.com/archives/45029

「銀行信用擴張驅動了商業週期的所有階段:以貨幣供應擴張和不良投資為特徵的,膨脹的繁榮時期;危機在信用擴張停止時到來,讓不良投資得以暴露;以及蕭條式的恢復,這一必需的調整過程讓經濟回到最有效率的方式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Murray Rothbard《美國大蕭條》

   

   

"Thus, bank credit expansion sets into motion the business cycle inall its phases: the inflationary boom, marked by expansion of themoney supply and by malinvestment; the crisis, which arrives whencredit expansion ceases and malinvestments become evident; and thedepression recovery, the necessary adjustment process by which theeconomy returns to the most efficient ways of satisfying consumerdesires. "  

---Murray Rothbard 《America's GreatDepression》

  

M2的變化。紅線為美國,起始年份(1920)為1。綠線為日本,起始年份(1980)為1。藍線為中國,起始年份(2000)為1。

M2與GDP的比值變化。紅線為美國,起始年份(1920)為1。綠線為日本,起始年份(1980)為1。藍線為中國,起始年份(2000)為1。圖中可見四萬億的作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113

信義光能(0968、6898)的兩次上市對比

信義光能在2011年曾準備以超高估值上市,但最後失敗,近期捲土重來,但負責的投資仍是花旗,不過筆者大略把資料做一些對比,給大家參考下:


綜合來說,公司資產多了,盈利少了,但股數多了,好像實一些,但這次卻沒有籌集資金上市,現時業務處於低潮,況且今次有實物分派,最終大股東也有持股,可見他們今次的做法果然比較特別,但為何要花這些冤枉錢,大家可真要認真想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759

鳳凰醫療-對比中美公立醫院託管 思知諮詢合夥人

http://xueqiu.com/1661202893/26389789
鳳凰醫療上市,在醫院託管領域可謂先河,財報顯示超過2/3毛利來自供應鏈業務,也就是採購藥品等,顯示中國典型的以藥養醫的局面。其詬病在於公立醫院處於壓倒性優勢,在資源應用,診療上缺乏監管機制,過度診療,非合理診療,資源浪費導致就醫方便度很低的局面難以短期內改善。下面簡單分析一下美國公立醫院的託管模式,其採取第三方獨立託管,和政府撥款,消費稅掛鉤的模式,給予其動力避免資源浪費,以保證財務情況。

美國的公立醫院主要病人是來自於政府計劃下的病人,多數為medicare和Medicaid病人,很多屬於弱勢群體,年老和貧窮,因此美國政府採取了一種用第三方來管理公立醫院的方式,即保證醫院的公益性質,有能通過第三方保證其管理效率和服務質量,在財政撥款上則直接和當地消費稅掛鉤,這樣給予託管機構動力去保證服務質量。

舉個案例,Miami的公立醫院託管機構Public Health Trust,2012年收入65%來自於病人就診,這其中大部分是聯邦醫療計劃下覆蓋的病人,包括Medicare Medicaid,以及managed care,此處主要指合作內的醫療網絡所提供的服務,對於託管機構及其屬下的公立醫院,有兩種方法能獲得政府的補貼(佔總體收入的1/4),一種是政府直接撥款,通常來自於地產稅,另一種(佔較大比例)是消費稅中一定比例的錢會被劃撥給託管機構和旗下的公立醫院,邁阿密的這個比例是0.5%,比例是當地居民投票決定的。這種方式保證了公立醫院的公益性質,同時也和政府保持一定的距離,在管理上採取企業式的手段,由獨立的第三方來負責運營,招聘,績效考核,以及最核心的服務,衡量其服務的標準包括服務質量quality of care,以及就醫方便程度access to care。託管機構有足夠動力去保證醫院的服務,因為病人,也就是納稅人,對消費稅撥款比例有直接投票權,他們對醫院的滿意程度緊密維繫醫院的財務撥款。

由於美國的龐大商業醫療體系以及私立醫院為主導的體系,公立醫院服務的對象與政府更加掛鉤,和當地經濟情況緊密相連,所以在經濟不好消費低迷的時候,託管方也不得不節省開支,控制醫療支出,這再一步講,就是更有動力去保證就診的有效性,杜絕過度診療和醫療資源浪費,一方面有政府保險計劃做限制,一方面自身財政管理需要合理,可以說在監督的情況下,才不會大量出現醫生亂開藥,亂診療的情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907

中美最大殯葬公司對比:福壽園與SCI 成財

http://xueqiu.com/2374042794/26478532
在中國最大的殯葬服務公司福壽園宣佈上市之時,國內的投資者似乎找到了一個追隨投資大師足跡的方法。作為有史以來投資業績最好的基金經理之一,彼得林奇對美國最大的殯葬服務企業國際服務公司(SCI)曾經愛不釋手。

  在彼得林奇提出的13條選股準則中,第7條是「公司業務讓人感到有些壓抑」,這一部分舉的例子便是SCI。1981年,該股曾是林奇管理的麥哲倫基金的重倉股之一。

  那麼就讓我們仔細地看看這兩家企業。必須首先注意到,林奇當初看好SCI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它的利潤增長被華爾街忽略,這與今天各大投行為福壽園IPO大唱讚歌的情況顯著不同。

  收入來源:開發商VS保險商

  收入來源上,SCI有64%的收入來自殯儀服務,36%的收入來自墓地服務。而福壽園絕大部分的收入(86%)都來自墓地銷售。從這一點來看,福壽園更像是一家地產開發商,盈利的核心在於低價拿地。在招股書中,福壽園指出:「我們業務的增長及成功依賴於持續按商業上合理的價格收購土地的能力。」

  為了強化現金流,SCI創造了一種在生前預付殯葬服務費用的業務。翻開公司的資產負債表,可以發現預收的服務費用高達40億美元,是股東權益的3倍多。財報中也因此充斥著對投資收益、費用和折現率假設的分析。從這一點上看,SCI又更像是一家保險公司。

  護城河:高毛利VS低毛利

查看原图
  從盈利能力方面看,兩者的差異令人咋舌。福壽園的毛利率超過80%,ROE達到55%,比貴州茅台還要暴利。而SCI的毛利率只有20%,ROE只有可憐的11%,這還是在86%的超高槓桿率之下取得的。

  很顯然,SCI的護城河並不在於壟斷性資源。公司2012年年報指出,殯葬服務業的競爭壓力持續加大,公司在多個業務領域都面臨低成本供應商的價格競爭。

  如上所說,福壽園的暴利主要來自廉價的墓園土地。公司90年代拿下的上海福壽園土地成本每平米只有190元,而2012年拿下的山東墓園,土地成本更只有142元。相比上海每塊墓地14萬元的平均售價,地價簡直可以忽略不計。

  相應的,公司也因此面臨監管風險。在一個帶有公共服務色彩的壟斷競爭領域,80%的毛利率實在太過引人注目了。無論是價格上的管制(價格下降),還是地方要求分得更多的利益(地價上升),都不利於公司的盈利。

成長性:耀眼VS低調

  由於人口老齡化的影響,美國殯葬服務業的市場空間是持續增長的,但遠遠達不到投資者的要求。在2003年至2012年的10年間,SCI的收入幾乎沒有任何增長,利潤增加了80%,年化增速在6%左右。

  相比之下,福壽園近年的增長軌跡絢麗,以今年2億元的預期利潤計算,4年間利潤翻了一番,年化增速達到18%。至於市場空間、預期利潤等內容,投行已經挖掘得很徹底,就不多說了。

  估值分析:現金牛VS應許之地

  這一塊,SCI終於賺回一些面子了。儘管ROE、成長性都不耀眼,SCI依然給投資者帶來了豐厚的回報。最近10年,SCI累計派息接近3億美元,回購股票15億美元。十年間年化收益率達到14%。但必須注意,這個收益率的起步點是14倍市盈率。

  按照上市後約60億港幣的市值計算,福壽園的預期市盈率大約為20倍,低於SCI目前的26倍。不過美股身處熾熱牛市之中,可比性一般。接下來,就看福壽園能否到達投行描述的應許之地了。

  要想聰明地進行證券投資,你必須事先對不同的債券和股票在不同條件下的表現有足夠的認識。——本傑明·格雷厄姆

——————————————————————————————

補充一些大家關心的資料:

-SCI於1974年上市,在40年間,累計為投資者創造了超過65倍的收益,年化收益超過11%。

-SCI目前市值大約240億元人民幣。在美國擁有超過1000家殯儀館和300處墓地。福壽園市值估計在50億元人民幣,擁有6處墓地和5家殯儀館。

-SCI市場份額目前為13%,中國最大5家殯葬企業市佔率不到2%。

針對誤導的問題,特此提醒:新股普遍高估,價值投資大師普遍不投資新股。請務必獨立思考,謹慎行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353

金融危機前後各國人均購買力對比:發達國家大多下降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9808

從金融危機前後購買力對比來看,發達國家集體下跌,意大利、希臘等歐豬各國毫無懸念地下降。幾個大經濟體中,只有德國購買力上升,美、英、法、日等全部下降。墨西哥、智利等拉美國家和以色列購買力上升。

金融危機爆發至今已有五年,這場危機到底對各國人民的生活水平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到底是讓各經濟體之間的差距擴大了還是縮小了?

最近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和歐盟統計局聯合整理了47個國家金融危機前後的購買力數據,展示出金融危機對國民購買力的影響。下表中的數字已經根據物價和匯率進行了統一調整,並將OECD整體平均水平作為基準值100,使數據之間可以互相對比。

金融危机前后各国人均购买力对比:发达国家大多下降

上圖顯示,從金融危機前後購買力對比來看,經濟危機並沒有對全球整體購買力產生明顯的向上或向下的趨勢。發達國家集體下跌,意大利、希臘等歐豬各國毫無懸念地下降。幾個大經濟體中,只有德國購買力上升,美、英、法、日等全部下降。墨西哥、智利等拉美國家和以色列購買力上升

輸家

1、英國是經濟危機最大的輸家之一。2008年時購買力高於平均水平7%,但三年後低於平均水平3%。美國也從高於平均水平41%降低至38%。

2、毫無懸念,希臘人的購買力下降最大。從低於平均水平14%將至低於平均水平26%。愛爾蘭、冰島、西班牙、葡萄牙等銀行體系問題嚴重的國家都有不同水平的下降。

贏家

1、拉丁美洲國家受益較大。墨西哥的人均購買力從平均水平的44%上升到48%,智利也從48%升至56%。

2、在幾個最大的經濟體中,德國是唯一的贏家。從高於平均水平8%提升至1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219

對比中國與美國的債務結構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9833

中國貨幣市場短期利率的劇烈波動令不少人擔心,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是否會注定上演一場信貸危機。

關於這個問題的討論,可以參考華爾街分析師評中國貨幣市場:全球最大金融好戲在華上演

通常來說,經濟學家們認為中國的金融風險目前仍然處於控制之中,但是他們也警告此事需要密切關注。

下面是富國證券對與中國債務總體情況的總結:

中國存在債務問題嗎?如果單看中國家庭和中央政府的債務情況,這個答案是「不」,這兩個部門債務與GDP的比率當前分別為30%和15%,相較而言美國這兩個部門的債務與GDP之比分別為80%和70%。

但是如果要看中國企業債務與GDP的比重是140%,而美國是80%。儘管當前並沒有明顯的信號表明中國的企業存在太大的財務壓力,但未來槓桿的增加可能會最終導致危機的出現。

我們擔心的是債務持續飆漲,如果信貸增速仍然很快,而經濟增速沒有太大起色的話,這會帶來一系列的麻煩。

而法興的姚煒則認為這種擔憂實際上已經發生了。

好了,來看看中國與美國債務的對比圖吧。其中棕色部分代表中央政府的債務,藍色為非金融部門債務,綠色為家庭債務。左邊是美國,右邊則是中國。

中美债务对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529

關於台灣銀行業虧損和中國現在銀行業對比。 光之徒

http://xueqiu.com/9191204006/28180866
今天看到但斌說台灣銀行業利率市場化後出現3年虧損,因為我自己持有銀行股,所以對這個問題,我勢必需要搜索看看,下面就把搜索的內容和大家分享下。(以下內容代表個人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
台灣金融機構一直以公營銀行為主,在50年代發展進口替代工業和發展出口導向經濟過程中,為配合台灣當局的經濟發展目標及各項經濟政策措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隨著內外環境的發展變化,官辦銀行自身的弊端,如缺乏效率和競爭力、缺乏彈性等逐漸暴露,以致無法配合經濟自由化發展的新需要,為此於1989年7月17日公佈實施銀行法部分條文修正案,以推進金融自由化、國際化的發展。修正重點包括開放民營銀行的設立,放寬銀行業務限制,廢除利率管制等。台灣當局繼續開放外商銀行在台增設分支機構,放寬來台灣設立分行標準,並准許經營證券及承銷業務。台灣當局也鼓勵本地銀行設立海外分支機構,以擴大資金調度與運用效益。為配合經濟自由化與國際化,與之配合的金融政策還有如台灣「中央銀行」調整外匯市場操作方式、修正證券交易法等。(從這裡可以看出以前台灣銀行業和國內銀行業有相似之處,公營較多。後來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放開,進而開放民營資本進入銀行業)
台灣地區利率完全市場化後,先是存款利率飆升20%至50%,進而是利差收窄,1989年前五年其銀行平均利差大約在3.11%左右,2011年的名義利差僅為1.41%左右;再進而是銀行資產惡化,抗風險能力弱化,其不良貸款率2002年達到11.76%,撥備降至14%;再後是全銀行業集體虧損三年,接著是眾多中小銀行倒閉,銀行數量從53家減少到38家,信合機構由74家減少到25家。這顯然是利率完全市場化後銀行體系出現的險情。 (從以上文章可以看出台灣是從80年代末期進行的利率市場化調整,然後經過了12年左右的調整,使銀行利差明顯收窄,接著就是資產的惡化,撥備的的下降,在到後來銀行業整體出現虧損。但是國內現在的情況畢竟和當時的台灣不一樣,不可以簡單相比,再者現在國內是利率市場化的初期階段,可以比較台灣80年代末期,也就是台灣利率市場化的初期階段,之後經過了12年之久,才出現銀行虧損,我們現在的銀行會馬上虧損嗎?另外以前我曾看過美國市場利率化時期,銀行業利差也不是一下子就下來的,利率市場化階段利差或高或低,呈現出明顯的週期性,和當時的經濟情況有著關係。如果大家搜索下就知道,世界各國的利率市場化進程都經歷了不少年頭,不是幾年時間就能完成的。)
台灣地區開放民營銀行設立的背景

台灣地區民營銀行的快速發展始於20世紀90年代。在此之前,台灣地區銀行業以公營銀行為主體,監管當局對金融機構新設採取了較為嚴格的管制措施。當時的台灣公營銀行放款強調抵押和擔保,借貸手續繁瑣,無法滿足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

  20世紀80年代後期,隨著台灣地區經濟快速發展,國際熱錢不斷流入,該地區外匯儲備上升到1987年的768億美元。為了減緩通脹壓力,台灣地區貨幣當局不斷收緊銀根。正規的金融機構無法滿足民間強烈的融資需求,地下金融日益猖獗。各種當鋪、地下錢莊、民間借貸氾濫,不少公司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再投資股市和房產,造成股市和房地產大量泡沫。在國際上經濟自由化浪潮的推動下,民間對於打破銀行業壟斷、設立民營銀行的呼聲越來越高。迫於社會壓力,台灣地區當局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開始了金融自由化進程,放寬民營銀行的設立成為金融改革的標誌措施。

  1989年7月,台灣地區當局對「銀行法」進行了修訂,為民營銀行的設立提供了法律依據。1990年4月,台灣地區「財政部」公佈「商業銀行設立標準」並開始受理新設銀行的相關申請。1991~1992年兩年間,監管機構共核准了16家民營銀行的設立申請。除新設銀行外,後期還出現一批由信託投資與信用合作社改制及原公營私有化的民營銀行。(從這裡可以更明顯的看出,利率市場化的初期是伴隨著銀行法的修訂,放開民營銀行的設立,和現在的國內十分相似,台灣之後的幾年時間,核准了16家民營銀行和一些信託與信用合作社,而台灣銀行業出現虧損和倒閉是發生在10年以後,並且倒閉大多數是中小銀行,也可以說主要以民營銀行為主。從以上內容可以看出,利率市場化之後是大量民營銀行的出現,最後導致行業虧損應該是行業的大量競爭所導致的,也可以說是行業產能過剩,競爭過於激烈。而現在國內的銀行業集中度依然很高,民營銀行也是剛剛開始審批獲准,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利差大幅下降不會在短時間內出現。)
台灣地區民營銀行的主要經驗與教訓
開放民營銀行對於提高台灣地區金融業的經營效率、競爭能力以及健全金融法規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台灣地區民營銀行准入法規存在一些制度性缺陷,在開放初期直接導致了民營銀行核准家數過多、企業財團操控銀行董事會以及退出機制缺失等問題,並在20世紀90年代引發了銀行業過度競爭、銀行經營狀況惡化等一系列危機。
新設民營銀行數量過多導致銀行過度競爭

  在開放之初,為限制民營銀行數量,台灣地區監管機構設置了較高的資本金要求(100億元新台幣)。不過在長期金融壓抑後,民間資本進入金融行業的意願非常高。台灣地區的一些企業財團通過聯合集zi等方式,成功規避准入門檻。僅1991年第一批次核准通過的民營銀行即達15家。開放民營銀行後的十年間,台灣地區本地銀行數量由1991年的25家增加至2001年的53家,銀行在島內的分支機構數量則由1046家迅速增長至3005家。

  民營銀行的主要收入來源仍依賴於傳統的存放款業務,加劇了台灣地區銀行業的競爭,也導致各家銀行市場佔有率迅速下降,一半以上銀行的市場佔有率不足1%。1999年,島內最大的五家銀行的資產總額佔全體銀行總資產的比重僅為29%。競爭過度激烈和利差持續收窄等不利因素嚴重影響了金融機構的盈利能力和資本質量。台灣地區銀行業的資產收益率及淨資產收益率一路下滑,分別從1994年的1%和11.5%下降到2001年的0.5%和5.5%。為了增加盈利,台灣地區銀行業機構力圖提高信貸總量,不斷放鬆信貸標準,導致銀行業不良貸款率不斷升高,由1991年不到1%增至2001年7.7%,其中公營銀行為5.25%,民營銀行則為8.47%。與之相比,2001年外資銀行在台灣地區分行的不良貸款率僅為3.53%。

  為解決金融機構困境,台灣地區當局自2001年起推動了數次金融改革,重點在於緩解銀行過度競爭、提高市場佔有率,實施了減少銀行數量、鼓勵銀行機構合併、成立金融控股公司、設立「金融監督管理惟願會」等一系列措施。截至2013年6月底,台灣地區本地銀行家數降至38家,島內銀行的經營狀況也出現好轉,市場佔有率和各項財務指標逐步提升,淨資產收益率回升至8.24%,平均資本充足率也保持在12%左右的水平。(這裡就是我之前說的過度競爭,從而導致的利差收窄,因為台灣對於民營銀行的大量開放,導致很多中小銀行市場佔有率很低,為了擴大規模,只能加大信貸投放,導致壞賬上升。之後台灣也意識到銀行過多的問題,從而減少銀行的數量。現在國內民營銀行還沒出現,國有銀行市場佔有率還很高的情況下,談銀行業虧損是不是為時過早了點呢?現在銀行的價格是不是有點過度悲觀了呢?)
民營銀行公司治理不盡完善,個別銀行爆發危機

  台灣地區開放民營銀行後,新設民營銀行大多被大企業財團所控制。根據相關規定,監管機構要求銀行20%的股份必須公開招募,以保證新銀行的股權分散。但實踐證明,作為發起人的企業財團控股比例還是過高,一些民營銀行設立後依然出現大股東操控董事會的現象。儘管監管機構對關聯人貸款等行為進行限制,但一些銀行轉而採取對其他財團相互貸款,通過交叉授信等變通做法規避監管。與此同時,還出現了一些財團通過炒作所控制的上市銀行股票進行內幕交易的公司治理醜聞。

  1997年亞洲危機後,台灣地區經濟衰退,島內至少20餘家企業集團爆發了財務危機,累計了數千億元新台幣的金融債務,造成銀行巨額壞賬,數家銀行出現財務危機,其中如泛亞銀行、中興銀行等均為新設民營銀行。2000年,監管部門查實18家銀行涉嫌違規貸款。2006年12月,台灣力霸集團旗下兩家上市公司發生財務危機並進入破產保護程序,其旗下中華商業銀行因涉嫌巨額違規內部貸款等問題而遭遇嚴重擠兌,迫使台灣地區監管當局緊急接管該行,銀行股重挫近百點,引發了台灣地區金融體系首次跨市場危機。中華商業銀行弊案涉及銀行關聯人貸款、董事監事股票高額質押貸款、虛假財務報告及上市公司交叉持股等諸多問題,暴露了台灣地區金融監管失效與銀行公司治理不盡完善的現狀。

  針對民營銀行的公司治理問題,台灣地區有關部門也進行了一些改革,先後對「銀行法」「證券交易法」等有關規定進行了修改。首先,明確了獨立董事及董事會席位分配的相關要求,防止少數股東壟斷銀行經營,並對審計惟願會設置等進行了完善,增強銀行內部監督功能,同時還加大了對違反「銀行法」的處罰力度。此外,為防止企業將銀行作為利益輸送的工具,監管機構對關聯人貸款等行為進行更為廣泛而嚴格的規範和限制。(這裡我想說下銀行的問題,個別資本並沒有經營過金融業,這是個高槓桿,高風險的行業,民營資本如果經營不善,很容易導致破產,現在所謂的餘額寶有幾十年的金融業經營歷史嗎?有抗風險的能力嗎?可以處理好大量的信貸投放嗎?所以我並不贊同互聯網金融可以顛覆傳統金融業。)
總結:利率市場化並不是導致銀行業虧損的主要原因,主要還是民營資本的大量進入,導致行業過剩,出現大量不良競爭,這種情況在很多高利潤的行業都出現過,因為高額的回報和利潤,導致大量資本進入這個行業,惡性競爭才是導致銀行業出現虧損的主要原因。所以簡單的比較並不能說明問題,因為現在國內的銀行業和台灣出現金融集體虧損的時候並不一樣,現在利率市場化只是起步階段,民營銀行也才進行審批和開放,和2000年以後的台灣銀行業不能簡單相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96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