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14 今周刊 | ||
康師傅在過去二十年的征戰,已交出傲人的成績單。立足在中國,必須抓住中國百年一遇的成長機遇,奮力再向上,往前看十年,康師傅集團成長空間無限美好。在取得中國第一的優勢後,康師傅的下一個挑戰對手,恐怕不是中國的同業,而是國際級的大品牌。 撰文‧謝金河 十一月二十九日,應康師傅董事長魏應州之邀,專程跑了一趟天津,坐上兩點多的長榮航空直飛天津的班機,不到五點鐘,飛機已抵達天津機場,享受了一趟直航快捷服務。 在飛機上,我與在香港上市的大成食品董事長韓家宸相鄰而坐,他是天津台商會的會長,也是台灣大成長城的副董事長。在機上,韓先生聊起十幾年前他到天津,如今看到天津快速壯大,也看到台商快速崛起。 一夜深談,從創業到未來都有想法臨下飛機前,在機艙門口遇到康師傅的財務長林清棠,他去歐洲做了一趟road show︵路演︶,回到家看一下,又坐上直航天津的飛機,回到康師傅的總部。航程中,他一路都在睡覺,怪不得在出飛機艙口才遇見他。我搭上了林財務長的便 車,直奔康師傅總部,正好趕上了與魏應州董事長的晚宴。 我與︽今周刊︾的同事在康師傅的員工宿舍﹁格林園﹂住了一晚,與魏應州董事長有一夜深談。 魏董回首創業的一生,四兄弟如何牢牢凝聚在一起,到未來康師傅的發展,他都有一套自己的想法。例如,財信出版社想為魏董出一本傳記,可是他堅持不要,他認 為他的一生必須「蓋棺才能論定」;問他會不會像蔡衍明那樣買下媒體,他說他不懂、不敢碰。我又問他:康師傅的方便麵已經席捲整個中國,將來會不會想把康師 傅的方便麵賣到全世界?魏董說,方便麵是東方人的麵食,很難像麥當勞的漢堡賣到全世界,他今後仍會專心鞏固中國的市場。 還有一個問題是與健康有關的。方便麵吃太多有礙身體健康,隨著經濟發展,吃泡麵的人口是否會愈來愈少?魏董答得很妙,他說,方便麵實在是太好吃了,如果連 續吃,或是吃太多,又沒有運動,當然對身體不太好;不過,年輕人只要運動一下就好了。問他擔不擔心方便麵在中國市場面臨飽和的問題?這一點他看得更清楚。 他說像比較先進的國家,南韓國民平均一年吃六十九包泡麵,日本也有四十包,香港是三十九包,台灣平均也有三十七包,全中國平均只有二十三.六包,他認為中 國還有很強勁的成長空間,康師傅也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這次康師傅回台發行TDR︵台灣存託憑證︶,魏董表示,康師傅並不缺錢,有了一九九九年跌倒的經驗,目前康師傅隨時都備有八億美元的現金。 魏應州說,他已經跌過一次,以後絕不會再跌倒。談到跌倒的經驗,魏董說,一九九六年康師傅在香港上市,突然手上有很多現金,當時,很多人告訴他投資機會, 於是這個也投、那個也投,等到九七、九八年亞洲金融風暴,康師傅在不熟悉台灣股票市場的情況下,高價吃下味全,從此陷入厄運。 他第一個求助的對象是統一企業的高清愿。也許是同業對彼此太了解,魏家向統一求助,並未得到奧援,在最關鍵一刻,日本三洋食品伸出援手,從此改變康師傅的 命運。在二○○○年前後,康師傅股價一度跌到○.三八七港元,市值只剩下二十一.六億港元,這是康師傅最困難的一刻。 此後康師傅逐漸上軌道。○六年我率領財訊投資考察團,從天津、北京看到上海,我們的第一站就是到天津看康師傅。那時候康師傅股價大約四.六港元,而○五年 十一月,康師傅股價才只有二.六港元。如果從○五年十一月的二.六港元起算,到今年八月,康師傅創了二○.三港元新高價,康師傅從市值一四五億港元,到今 天一一三四億港元,整整四年,康師傅市值膨脹了六.八二倍。 發行TDR,希望投資人分享成果魏應州表示,康師傅從一九九六年發行五五.八七億股在香港上市以來,從來沒有增發過新股。這次回台發行TDR,主要是為了 響應政府政策,讓台灣的投資人可以不必越洋跑到香港,才能買得到康師傅的股票,他希望與台灣的投資人共同分享康師傅的成長。 所以,他不賤賣康師傅的股票,這次康師傅TDR是以每股四十五元定價,等於是一股康師傅表彰兩股TDR,換算港幣約二十一.六八港元,大約溢價六.八三%。由於康師傅發行一.九億股,是今年發行TDR非常重量級的公司,因此,康師傅可說是動見觀瞻。 回首過去五年,康師傅的發展與蛻變,都是在這五年。從毛利率來看,康師傅逐年成長,從○四年二七.六%、○五年到三一.三%、○六年的三二.三%、○七年 略微下滑到三一.六%,○八年又上升到三二.二%,今年上升到三六.一%,康師傅毛利率逐年提升,關鍵是在單項產品市占率大幅提升。 ○五年康師傅方便麵仍與統一、華龍打得難分難解,到○五年底,康師傅的方便麵市占率約三七.八%,華龍與統一的市占率在一五%到二○%之間。到○九年第三 季,康師傅已拉升到五四.二%,華龍剩一一.七%,統一只剩下八.六%,康師傅高單價的容器麵,市占率更達六七.八%,在方便麵市場,康師傅可說是已完全 掌控了市場。 這一次我們參訪康師傅天津廠,從德國進口的方便麵最新生產線,在作業現場已看不到工人,幾乎是全自動化一貫作業,平均每分鐘可生產五百包泡麵,康師傅新增十二條生產線,每條生產線生產兩億包,○九年康師傅的方便麵產量預計達一一三億包。 三項冠軍,鞏固食品業龍頭寶座一般台灣的創業家到中國開疆闢土,通常都是按部就班,隨著公司規模,逐漸把生產線擴大,在二○○○年以前,康師傅的方便麵市 占率其實與華龍、統一旗鼓相當,但是二○○○年初期,康師傅大擴生產線發揮經營優勢,以成本優勢競爭打敗對手。魏應州兄弟來自彰化永靖鄉下,理論上,應屬 保守的海島性格,卻在中國大市場充分發揮攻城略地的本色,實在非常不容易。 除了方便麵市場的作戰,康師傅在一開始不被看好的茶飲料市場,從○一年以來就取得領先,目前市占率四七.五%,領先統一的二○.七%與娃哈哈的一六. 三%,穩居茶飲料的王座。比較難能可貴的是康師傅在瓶裝水市場,從原本與娃哈哈、農夫山泉互相廝殺的局面,到今年終於拉大與娃哈哈的差距,拿下瓶裝水的冠 軍寶座。 康師傅的瓶裝水是自來水淨化後加上礦物質成分,又叫作礦物質水,因為強力促銷,加上單價超低,目前市占率二二.五%,領先娃哈哈的一七.三%,也拉大領先 農夫山泉(一四%)的差距。康師傅除了以低價繼續鞏固瓶裝水市場,已在長白山取得礦泉水源,今年已推出定價每瓶約人民幣一.五元的較高檔礦泉水。 除了這三項冠軍產品外,康師傅的稀釋果汁,目前仍大幅落後可口可樂(三二.四%)、統一的一四.二%,康師傅以一二%居第三位。稀釋果汁不是康師傅的強 項。最近,統一有意併下匯源果汁,鞏固市場競爭地位,可口可樂已經執稀釋果汁的牛耳,這一點魏應州謙虛地表示,可口可樂夠強,康師傅不一定每項都能拿冠 軍,像糕餅市場,康師傅市占率一直只有三%,因此,像旺旺能在市場有那麼強大競爭力,魏應州也羨慕不已。 發下豪語,挑戰世界級大廠地位這是康師傅主要的產品線,隨著毛利率、市場占有率的提升,康師傅的業績逐年上升,○五年營收十八.四六億美元,純益一.二四 億美元;○六年營收上升到二十三.三二億美元,純益是一.四九億美元;○七年營收三十二.一五億美元,純益為一.九五億美元。到了去年,金融海嘯肆虐,康 師傅營收衝高到四十二.七二億美元,純益達二.六億美元。 今年是康師傅成長最關鍵的一年,前三季營收四○.三八億美元,純益是三.二七億美元,若不是扣除伊藤忠的TBS將近兩成的少數股權,純益高達四.四億美元。不論是營收、毛利率、稅後淨利,康師傅都創下歷史新高,同時也帶著這個最燦爛的業績,回台發行TDR。 康師傅在過去二十年的征戰,已交出非常傲人的成績單。目前康師傅市值一一三四億港元,已是全中國最大的食品上市集團。目前統一中國市值約一七九.二五億港 元,中國雨潤市值二八八億港元,蒙牛是三九九億港元,在深圳上市的雙匯發展是人民幣二九九億元,在上海上市的伊利乳業是人民幣二一四億元,只有旺旺六八二 億港元,比較接近康師傅。 在取得中國第一的優勢後,康師傅下一步的挑戰對手,恐怕不是中國的同業,而是國際級的大品牌。 魏應州回台發行TDR,曾經發下豪語說,五年後要挑戰可口可樂。我們先看可口可樂的營收,近三年分別是二四○.八八億美元、二八八.五八億美元及○八年的 三一九.四四億美元。可口可樂○六年獲利五○.八億美元,○七年純益是五十九.八一億美元,○八年是五十八.○七億美元,今年可口可樂預估營收會達三○ 七.八六億美元,純益估計七○.八四億美元。 對康師傅來說,遇上可口可樂才知自己有多麼小,今年康師傅營收恐怕還達不到六十億美元,大約只有可口可樂的五分之一,但是可口可樂今年若賺七十億美元,康師傅卻不到五億美元,未來成長路途仍很寬廣。 若是再比瑞典的雀巢,康師傅的路更長,今年雀巢預估營收可達九一九億美元,獲利將近九十億美元,這是世界重量級的超級食品大廠,對康師傅來說,都是可望不 可即的競爭對手,目前食品大廠如美國的卡夫集團、法國的達能、英國的聯合利華,都可算是世界級的食品集團標竿。康師傅立足在中國,必須抓住中國百年一遇的 成長機遇,奮力再向上,往前看十年,康師傅集團成長空間無限美好。 |
2010-03-01 AD
| ||||||
全球汽車業一哥,豐田嘅油門問題有如雪球般越滾越大,事件一發不可收拾。豐田第四代掌門人豐田章男在美國被議員公審後,聲淚俱下見傳媒話好多謝咁多人支持佢,主要係擴張過快忽略咗質量問題,鄭重向公眾道歉。 呢次全球回收850萬部車,「日本製造」嘅質量保證同消費者信心跌落谷底,美國國會議員當然唔放過政治秀機會,有女議員就哭訴豐田可恥。 豐田呢間百年老店成就驕人,近幾年更成為汽車業界典範。一如本地老牌大銀行,豐田家族式管理一直獲得市場掌聲,創辦人豐田喜一郎嘅營商DNA代代相傳,創造一個又一個奇蹟。 有咁好嘅DNA,都係拜佢爺爺豐田佐吉所賜。話說19世紀末,當時佢仲係窮光蛋一個,跟阿爸學做木工,有日佢見到屋企啲女人,每日織布都要好辛苦咁用手動織布機,於是就鑽研點樣將佢自動化,結果又俾佢搞掂,當時未有電力供應,要用蒸氣機,但無阻佢嘅決心。 豐田事件引以為鑑 1926年,豐田佐吉創立豐田自動織布機工廠,即係豐田集團母公司,佢嘅獨門武器係當紡線一斷,織布機會自動停止運轉。就係靠呢種「防止錯誤」(Mistake-proofing)理念,豐田多年來一直跑贏同業,亦係佢賴以成功嘅核心價值。 不過去到第四代,豐田勇於從錯誤中學習嘅精神不再,取而代之係急功近利嘅「捽數」文化,部門間為求表現,不惜做假報告,以一個又一個嘅大話去圓謊,最終東窗事發引致火燒連環船。 富豪後代統領家族企業,無論個人定整體企業營運,壓力之大不足為外人道。一方面要背負前人「太叻」嘅包袱,想要青出於藍,好易心急走歪路;另一方面要改革大企業嘅百年陋習,一啲都唔易。唔怪得話「富不過三代」,呢句說話簡真係放諸四海皆準。 香港唔少家族式巨企正面臨類似豐田嘅換班樽頸,第三代又好、第四代都好,活生生嘅例子就喺眼前,出門口去Clubbing前請多留意呢單新聞,引以為戒。 胡孟青 | ||||||
| ||||||
有85年歷史的老牌飲料大廠黑 松,首次爆發經營權大戰,張道榕為首的第二代家族成員,共9位董事與3位監察人,10日一字排開,要求改選董監,與另一位家族成員、現任董事長張道宏公開 互嗆。 本刊調查,張家這次緊急大團結,是月前發現張道宏加上微風廖家持股逼近4成,黑松經營權恐不保,遂展開全面大對決;而廖家能否順利入 主黑松,有待觀察。 廖偉志 小檔案 出生地:基隆 年齡:61歲 事業:三僑集團創辦人、微 風廣場實業董事長 子女:獨子廖鎮漢,為微風廣場實業常務副董、僑漢公司董事長、三僑國際董事、長僑投資開發董事;女兒廖曉喬,為微風廣場創 意總監 週一(十日)下午,以黑松前總經理張道榕為首的九名黑松董事與三名監察人,大陣仗一字排開召開記者會,指控堂哥、現任董事長張道宏侵 害公司權益,要求全面改選董事。此舉在上千家上市櫃公司中,十分罕見。 董監分邊 十二對抗二 一位市場人士看得傻眼: 「黑松董事會現有十一席董事與三席監察人,一下子有十二名成員站在媒體面前(其中二人出國,但出具聲明表),等於公開立下『投名狀』,誓言捍衛經營權到 底。」而黑松張家大團結力抗的對象,則直指黑松大房客、微風廖家。 記者會上,張道榕直言不諱:「我們有通知另二位董事出席,不過一位失聯 (張道宏),一位掛我們電話(廖偉志)。」很明顯的,張家人把張道宏與廖偉志視為同路人。 面對家族成員指控,張道宏不甘示弱,十日傍晚,在 北市信義路四段黑松總部大樓,找來三位律師出面反擊。他一開口就說:「為謀求公司利益,我將家族親情擺一旁。」還說:「有人迫於家族壓力,被逼選邊站,其 實私底下是支持我的。」但相較於家族九董三監的排排站,張道宏顯得人單勢孤。 黑松公司訂於六月十五日董監改選,但張道榕與家族成員上週決 議,六月三日召開臨時股東會,提前改選,先發制人,企圖全面抵制公司派。 黑松是老牌飲料大廠,由第一代、七位堂兄弟合資,創立八十五年來, 黑松張家低調而和諧;三年前,張道宏也在家族支持下,出任董事長,如今公開決裂,形同陌路人,算是破天荒。 被指爭權 廖偉志低調 張 道宏堂侄、黑松董事張斌堂說:「以往公司內部都會先協調,他(張道宏)卻不聽我們支持者的意見,廖董(廖偉志)三年來只開過二次董事會…外界說是爭奪黑松 經營權,不如說是有心人覬覦黑松的土地資產、操弄董事長,達到爭奪目的。」暗指有人因覬覦黑松旗下龐大土地資產,而與張道宏聯手,想要吃下黑松經營權。 黑 松手握龐大土地資產,包括有微風廣場一、二期約六千坪土地,以及總部大樓的三至五樓,加上申請土地變更的一萬一千坪北縣深坑土地等,素地市值高達三百五十 億元。「黑松土地資產的潛在利益驚人,保守估計對黑松每股獲利貢獻將超過三十元。」房產業者估計。 張家內訌風暴愈演愈烈,廖偉志卻置身事 外,僅由發言人蔡明澤對外說:「微風廖家身為黑松股東,一定會全力支持現任董事長張道宏。」並表示:「黑松傳出家族內訌,本來就是他們(指黑松張家)的事 情,我們怎麼去參與?」 房客吃貨 成持股大戶 然本刊調查,造成張家這場大動盪,廖偉志脫不了關係。一九九四年,黑 松北市復興南路廠區開發案招標,由廖偉志得標,經營微風廣場,張道宏擔任黑松窗口,雙方私交甚篤。這段房東、房客的關係,直到三年前有了變化。 一 直擔任黑松董事、本業是婦產科醫生的張道宏,主動爭取黑松董事長,當時在位的總經理張道榕及董事長張道炷,為顧及家族和諧,退休也退位。 張 道宏還以「廖偉志很會做生意,是很好的夥伴,請他進來當董事協助。」廖偉志因此取得黑松一席董事。 如今三年過,黑松董監再度改選。今年初, 張家成員就聽聞廖偉志結合友人,暗中買進黑松股票,「有朋友跟我說廖偉志私下吃貨,想趁今年六月董監改選,進來當董事長。」一位董事私下透露,但因無證 據,也就不以為意。 三月十七日,黑松董事會上順利通過六月十五日召開股東會改選,大家還一團和氣,直到四月十七股票停止過戶日後,股東名冊 出爐,黑松張家成員才赫然發現,原來廖偉志暗中增加三萬多張持股,張家完全被蒙在鼓裡;接著又聽聞廖偉志結合商場友人國揚侯西峰,並綁了委託書大王張永祥 等人勢力,「要把黑松整碗捧去」,才驚覺不妙。 雖然廖偉志撇清介入黑松經營權一事,但本刊取得資料,黑松最新前十大股東結構已發生重大變 化,廖家的微風廣場、微風場站和長僑投資三家公司,分居黑松第一、第二和第四大股東,共持有四萬八千多張持股,持股超過九%,比前一年的二?○四%大幅增 加。此外,名冊上,赫見嘉新水泥與董事長張永平持有約二萬張黑松股票。張永平為廖偉志多年好友。 張家團結 臨時會反制 黑 松張家評估,外傳張道宏與微風廖家持股逾三成,加上徵求委託書,今年董監改選廖家恐取得過半席位,戰況危急。為此,張道榕頻頻登門要張道宏說清楚,但張道 宏避不見面。 同時,張家成員也發現張道宏任內,對房客特別好。例如調降微風停車場租金、原由房客負擔的微風廣場修繕費用,改由房東負責;而 黑松張家派任微風廣場的唯一董事代表張道宏,還同意授權微風董事長廖偉志可無上限轉投資案;更甚者,微風廣場一年每股盈餘賺三元,僅分配○?五元股利,如 今竟利用這大筆保留盈餘,回頭買黑松股票。張道宏的行徑引起部分家族人士撻伐。 張道榕妻子、黑松監察人葉淑玲有次提出質疑:「如果你(張道 宏)跟廖偉志勾搭,我進來查還要你同意,那查什麼?」張道宏氣得用日語大罵:「你胡說八道,沒大沒小污辱我。」 雙方間隙日益擴大,張道榕等 人要求張道宏召開董事會,始終未獲回應。五月四日,張道榕等八名董監事乾脆登門找張道宏,與恰好要外出的張道宏發生推擠,雙方鬧得不歡而散。 隔 天,葉淑玲就登報,宣布六月三日召開股東臨時會,解除董事長張道宏和廖偉志二席董事,並全面改選董監事。但張道宏仍堅持法定股東會日期是六月十五日,雙方 戰火正式開打。 微風租金 年逾二億元 一位委託書業者私下分析:「黑松戰情緊繃,因在外流通股權不到二成,能收的委 託書有限,家族成員挺誰成為關鍵。」二派人馬雖各自尋求家族成員支持,張道榕語帶玄機表示:「雙方股權是流動的,一直變化中,我只能說家族成員大部分是挺 我們的。」 尤其十日記者會上,一位出席董事告訴本刊記者:「你看哪邊人數多,就說明一切。就連監察人張周嬪里是張道宏的弟媳,都站在我們這 邊,表示連他的弟弟都不挺他。」 張道榕父親張有盛有三兄弟,分別是張文杞、張有盛跟張道宏父親張有用,三房共持有黑松股權約五二%,每房約 一七%。張道榕陣營對外宣稱持股四六%,加上家族成員團結一致,勝算不小。 若黑松張家取得五成股權,六月三日順利召開臨時股東會,並完成改 選,這場經營權大戰將提前落幕。 市場人士分析:「按照目前情勢,若召開董事會,張道宏恐被解任董座,面對張道宏不開董事會反制,張道榕一派 於是主張依公司法第二百二十條,監察人得為公司利益,於必要時,召集股東會。而且為確保經營權不旁落,張道榕一派可能會祭出全額連記法,讓廖偉志鎩羽而 歸。」 埋下導火線的廖偉志卻異常低調。廖偉志是商場傳奇人物,白手起家成立三僑實業,在大陸設廠生產衣架、五金外銷歐美,擁有數十億元身 價,九四年返台投資。 「當時黑松復興南路廠區要開發,中信集團提出蓋商辦,太設要蓋住宅,廖偉志提案最有創意,所以選擇跟他合作。」一位黑 松董事回憶。黑松投資微風廣場二五%股權,微風廣場每年付給黑松租金收益超過二億元,算是黑松的金雞母。 二期用地 雙方埋心結 廖 偉志與獨子廖鎮漢及媳婦孫芸芸,將微風廣場經營得有聲有色,外界也從三僑廖家改以微風廖家稱呼。近年,廖偉志還取得att原忠孝館,改開設微風忠孝館,又 承接下台北車站二樓、金華百貨舊址,投資二億元,成立微風火車站館,去年營收約八十五億元。 廖偉志一路展業,十分順遂,唯獨對微風廣場旁停 車用地(即微風二期用地)的開發,始終與房東黑松張家看法分歧。外傳黑松張家希望自行開發,廖家卻希望能蓋餐廳,或引進精品旅館,雙方各持己見,種下心 結。 ○七年廖偉志從市場悄悄收購股票及委託書,並用長僑投資公司法人代表名義,拿下黑松一席董事。「三年前,廖偉志把腳伸進來,就埋下經營 權之爭伏筆。」張道榕當時就憂心忡忡跟友人表示:「恐怕黑松會有重大改變。」未料一語成讖。 相較於微風廖家是商場新秀,黑松張家則是有八十 五年歷史的老牌飲料大廠家族。黑松沙士曾在國內獨霸一片天,是老一輩台灣人共同記憶,以前柑仔店門口都有「菸酒」和「黑松」的鐵牌,缺一個,就不是柑仔 店。 老牌黑松 土地資產豐 黑松是大家族,創辦人張文杞的祖父,早年從林口遷至台北後火車站,三個兒子中,老大及老二 經商,老三務農,家境最差。老三長子張文杞小學畢業就去焊鐵,一九二五年,當時二十五歲的張文杞,看到台北後火車站有家日本人經營的汽水廠要讓售,邀七位 堂兄弟合資,籌措一萬九千日圓買下設備,與弟弟張有盛胼手創立黑松,在老家三合院後方圍了個工廠,生產彈珠汽水。 一九三七年賺了點錢後,才 花六萬日圓買下中崙廠(現微風廣場)約六千坪的土地,將工廠搬遷過去。 黑松全盛時,與可口可樂並列國內碳酸飲料雙強,近年也順勢推出茶飲, 市場反應不錯。每年獲利穩健,特別是家底厚、無負債,坐擁土地價值驚人。 如今龐大家業,惹來外人覬覦,引爆經營權大戰、家族分裂。面對家族 成員指控,張道宏激動地說:「我對得起大眾,更對得起祖先,我要擦亮黑松這塊金字招牌。」並強調繼續領導黑松的決心。張道榕則誓言:「不容許外姓進來,尤 其對方用這種不友善的方式,我要讓他踢到大石頭,好好再想三年。」 黑松土地資產 資料來源:黑松年報等 張道榕 小檔案 籍貫 台北市 年齡 58歲 現職 黑松董事 學歷 成功高中畢業 經歷 1999年起任黑松副總經理 2000~2007年任 黑松總經理 家庭 妻葉淑玲(現為黑松監察人),育有2子 興 趣 蒐集名畫、登山、美食 爭經營權 市場派扮要角 ◎環球水泥 2008年,環泥最大股東侯博義(台南幫 掌門人侯雨利大房長孫)不願見經營權長期由另一股東吳家把持,結合市場派掌握逾5成股權,順利取代吳亮宏(吳尊賢之子),成為新任董事長。 ◎ 大同 大同創辦人林挺生過世1年後,市場派結合二房三子林鎮弘意圖搶下大房林蔚山夫婦的經營主導權。最後在家族長老調和下,林鎮弘2008年 5月罷手。 ◎春雨 螺絲產業始祖春雨李家轉投資的春日機械獲利甚佳,引起市場派甘家覬覦,積極結合李家大房、二房勢力意圖入 主。2007年3月公司釋出1席董事、1席監察人給甘家,保住經營權。 ◎味全 14年前總經理黃南圖結合市場派,取代兄長黃克 銘成董事長,但在董事會牽制下並無作為,造成味全連2年虧損,股價低落,引來市場派趁機買進約5成股權,1998年以80億元轉手頂新魏家,味全易主。 回應 微風:不奪經營權 張道宏面對指控除喊冤外,也堅定表示要尋求連任董事長。對於外傳廖偉志爭取黑松董事長一職,他表示沒這回 事。 微風廣場發言人蔡明否認與侯西峰、張永祥合作,並表達微風不會爭取經營權,對董事席次沒有任何想法,同時「衷心希望黑松家族紛爭趕快落 幕,不然對投資大眾是很大損害。」 嘉新水泥代理發言人余曉芸則表示:「黑松本業表現較之前成長,且土地資產取得成本低,公司認為是不錯的長 期投資。」 黑松張家 家族表 1 曾任黑松董事長 2 黑松監察人 3 現任黑松董事長、微風廣場實業董事 4 道和投資董事、曾任黑松董事長 5 道和投資董事長 6 黑松監察人、長源投資董事長 7 熙旺實業董事長 8 宏松投資董事長 9 台灣葛迪夫生物科技董事長 10 黑松監察人 11 黑松業務處總監 12 有盛投資董事長 13 新邦投資董事長 14 上詠投資董事長 15 穩盈投資董事長 16 黑松總經理室處長 17 黑松總務處處長 18 來亨投資董事長 ※現任黑松董事 | ||||||
| ||||||
八十五年老黑松,連日來因家族內部鬥爭,搶盡新聞版面,前任總經理張道榕槓上現任董事長張道宏,猶如鄉土劇一般的兄弟鬩牆,但真正穩占最佳戰略位置的,是 進入黑松多年的微風老董廖偉志。 撰文‧林月然、黃筱雯 湖面上平靜無波,湖面下暗潮洶湧,此時若有人丟下一顆巨石,肯定掀起滔天巨浪。 這次老牌飲料商黑松爆發的經營權大戰,就是如此。家族內訌宛如水底暗潮,而打破表面張力的巨石,正是微風廣場老董廖偉志。 當初由黑松提供土地、一手建造的微風廣場,如今成為台北市定位成功、經營了得的購物商場,在百貨業的殺戮戰場中殺出重圍,證明廖偉志確實有兩把刷子。 十五年前,廖偉志和黑松張家幾乎是兩條平行線,但十五年後搖身一變,廖偉志名下除了擁有微風廣場這隻賺錢金雞母的經營權外︵估計微風廣場每年穩定為廖偉志 帶進二到三億元的獲利︶,有人評論,廖還輕鬆拿著從微風賺的錢,再轉進市場持有黑松將近三成股權。若以外界預估的十五元左右持股成本,以及目前黑松股價高 達二十七元(五月十一日收盤價)計算,廖偉志的潛在獲利驚人。 廖偉志穩贏不輸的算盤 對廖偉志而言,三成黑松的股權在手,進可攻退可守,即使這一次難以撼動黑松經營權,只要這個由張家十位堂兄弟共組成的黑松董事會再有分化,三年後,誰敢預 料會演變成何等光景?就算不成,至少握有股權,未來在微風租金的談判上,就有高八度的發聲,再不成,股價也讓他賺足了荷包。 總之,這場廖偉志與黑松張家的大戰,未開打,廖偉志的算盤幾乎已經確定,穩贏不輸。 黑松是台灣老字號的飲料公司,早期﹁黑松汽水﹂更是家喻戶曉的飲料,在台灣市場風光走過八十五個年頭,目前第三代家族成員已有不少人進入董事會。 但也因為家族龐大、人數眾多,目前光是第三代成員就高達五、六十人,更遑論彼此間的恩怨糾結,外界更是難以理解。在部分業界人士的觀感中,正是因為大家族 成員之間總難避免的恩怨心結,才讓這次廖偉志有機會與目前黑松的董事長、也是上一代三房三子所生的長子張道宏緊密結盟,連帶引發了這場外界所謂的﹁家族內 訌﹂大戰。 客觀的看,如果把廖偉志與黑松張家的往來視為高手過招,那麼,廖偉志幾乎可說是一路以來穩扎穩打,占盡上風。十五年前,黑松決定要重新運用位於台北市復興 北路與市民大道上的中崙舊廠房,因此對外徵求有意願的合作對象,位於精華地段,格局方正的四千五百坪土地,引起外界高度興趣,當時向黑松表達合作意願的除 了太平洋建設、中國信託,廖偉志也是其中之一。 據指出,為順利得到土地使用權,廖偉志當時私底下一直想盡辦法與張家聯繫,希望能率先打進張家人脈,獲得對方信任,取得優勢。 廖偉志與張道宏交情匪淺 而提到黑松與廖偉志的這一紙合約,市場上許多外人都覺得不可思議。一九九五年,黑松與廖偉志共同合組三僑實業(如今已改由微風廣場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經 營),其中廖偉志持有七五%股份,黑松僅持有二五%,而黑松提供土地,甚至出資興建微風廣場,而廖只負責建物設計,幾乎等於零出資,怎樣看,廖偉志都占盡 便宜。 但那是因為在當時,黑松張家抱持著:主要負責人仍是廖偉志,因此對於股權的分配沒有意見,而且那時他們眼中的廖偉志,是可信任的合作對象。 台面上,廖偉志與張家交情始於微風,但台面下,廖偉志與張道宏似乎往來許久。張道宏原先是婦產科醫生,在日本一待二十多年,對公司內部毫無了解,直到十幾 年前回國,才開始對黑松公司事務有所接觸,根據董事之一的張斌堂的說法,「在○七年董監改選前,張道宏積極向親友表態,甚至提出自己一套頗具新意的營運規 畫。」原本對公司營運毫無經驗的張道宏,為何突然勇於毛遂自薦參選董事長? 有黑松內部人士揣測,廖偉志或許就是看到張道宏過去學醫的背景,與當時已在家族內打滾許久的其他張家人不同,如同白紙的張道宏,於是成為廖偉志眼中的目 標。 內部人士描述:廖偉志對張道宏,就如同老鷹看上目標,他積極與張道宏接觸,與張道宏始終保持良好關係,好到張道宏一有空就往微風跑,黑松的人要找他找不 到,更不知道他們倆到底在做什麼。 該人士指出,甚至到現在,張家的人已公開反對張道宏,說重話指出廖偉志對黑松圖謀不軌,張道宏仍力挺廖偉志,反指張家人才是卑鄙小人,廖偉志與張道宏的交 情可見一斑。 大量買進黑松股票有所圖? 也許是巧合,微風廣場雖然營運良好,但這幾年黑松卻曾經兩度調降微風的租金。第一次發生在二○○三年底,黑松決定把○四年到二一年的長約中,原本應該每年 調高五%的租金漲幅降為三%;另一則是去年一月,黑松減少微風停車場租金近一百二十萬元,讓外界對廖偉志的租金談判能力,深感佩服。 除了緊緊貼近張道宏,同一時間,廖偉志也不斷大量買進黑松股票。從公開資訊觀測站發現,○七年六月,廖偉志所代表的長僑投資開發有限公司首度成為黑松董 事,當時長僑只握有三一四九張黑松股票,但廖在○九年四月大幅加碼至一○九一一張,或許受到大量買單帶動,黑松股價同時間也從九元一路漲到十二元,但當時 多數張家成員還不知不覺。 如今,在黑松的董監事名單中,廖偉志個人加上長僑所持有的股數,是所有董監事中最多的,這還不包括私底下,以其他名義所購進的部分股票。 張道榕以四六%的股權迎戰五月十日的記者會上,黑松前總經理張道榕方面宣稱,他們九位董事與三位監察人手中握有四六%的股權,要迎戰廖偉志與張道宏兩人的 三○%股權,勝負將在六月三日的股東臨時會上揭曉,因為只要張道榕再往前跨一小步,能夠跨過五成股權門檻,開得成股東會,幾乎就可確定可以表決過關﹁解任 董事長﹂的議程,而張道宏就必須交出董事長印鑑。 但即使如此,對捲入這次風波的廖偉志而言,仍然立於不敗之地,因為只要繼續擦亮微風這塊招牌,同時緊抱持股,不管這次他是否有意介入黑松經營權,未來仍然 有無限的可能。 黑松紛爭,微風廖偉志為何成為箭靶? 黑松鬧家變的疑問一籮筐 早在一個月前,市場就傳出廖偉志有意取得黑松經營權的耳語,當時,本刊向廖偉志求證時,他說「加碼是看好黑松以及現有經營團隊的表現」,還大笑地說,「股 價漲這麼高,我也都沒賣掉賺差價」。當時廖偉志就表示,無意於經營權,若張家願意多給一席董事,他很高興;沒有,也無妨。豈料,張道榕一派的看法,顯然並 非如此。 5月5日,張道榕因黑松股東會紀念品而鬧上警察局,當天,張道宏就悄悄走了一趟微風,跟廖偉志密會討論,企圖掌握情勢;接著,5月10日雙方隔空各開各的 記者會;隔天,廖偉志照既定行程去做體檢,他透過幕僚表示,「無論黑松張家的董監改選結果如何,他都坦然接受,希望雙方合作是可長可久」。 往來之間,一邊拉高氣焰,一邊則相對低調,情勢不對等,外界則是有看沒有懂,問題一堆。首先,張道宏接手三年來,黑松經營績效算是向上走,70多歲的老人 家張道榕何以這時出手,把張道宏打成「黑五類」?是張道宏的公司治理糟到家族董監事看不下去,或是外傳黑松土地資產的龐大開發利益,引發這場紛爭? 張道榕宣稱可控制的股權超過46%,可說穩居贏面,為何需要大動作鬧到警察局,繼而又開記者會,甚至打算祭出撤簽財報這種動輒影響上市以及股價的大動作, 造成股價、公司形象、家族和諧三傷的結果?種種疑問,其中是否另有隱情?仍待釐清。 (許小晶) |
家族信托基金
也可紧锁企业股权
除了慈 善基金会外,不少企业家以家族信托基金(family trust)控股企业。信托是一种财产法律关系(图1),委托人(settlor,即财产所有人)将信托财产(trust property)移转予受托人(trustee),受托人依照信托本旨为受益人(beneficiary)的利益或特定的目的管理或处分信托财产。信托 可分为公益及私人两种,其主要分别在于受益人的不同。公益信托的受益人为不特定的大众,而私人信托则为私人的利益而设。
大多数的家族信托都是私人信托。因属私益性质,家族后代可根据委托人设下的分配法则获取信 托股权收益,保障自己的生活,而不像在公益信托与公益基金会下,家族成员会丧失股权的收益。当然,家族也可以通过家族信托开展公益事业,进行慈善活动。更 重要的是,委托人常常在信托契约或意愿书中设立家族财产不可分割和转让或信托不可撤销的条款。因此,家族信托也有紧锁企业股权的功能。不少香港家族如长江 实业的李嘉诚家族、恒基的李兆基家族、新鸿基地产(简称“新地”)的郭氏家族等,都使用家族信托来控股企业。
在中国内地,家族信托亦开始被引 进。例如,1997年成立的雅居乐集团,原本由陈氏兄弟分别持股,陈卓林和陈卓贤为集团主席及副主席;陈卓雄、陈卓喜和陈卓南三人为执行董事和高级副总 裁;陈卓林夫人陆倩芳为联席总裁,她在雅居乐的人脉关系中非常重要,有报道指她出身中山名门,主要负责雅居乐的营销。为完成2005年12月赴香港上市的 目标,陈氏家族将集团业务进行了重组,于2005年7月在开曼群岛成立了雅居乐地产(03383.HK),并将分散的家族股权集中后注入一间名为Top Coast的投资公司,以其作为陈氏家族信托的受托人,陈氏五兄弟及陆倩芳为其受益人。目前,Top Coast仍拥有雅居乐地产60.8%的股权,为其第一大股东,能直接参与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的决策。陈氏家族透过家族信托实现了股权集中。
信 托堪称保护家族无形资产的重要机制。以家族信托控股企业的主要优势,是可以有效集中股权,帮助家族后代维护家族与企业的特殊资产。家族的核心理念、政商关 系等特殊资产,与创办家族难以分割,家族成员必须积极参与企业管理,才能发挥这些资产的潜在价值。假若家族事业拥有价值甚高的特殊资产作为其竞争优势,那 么无论从创办家族还是其他企业相关者的利益看,都应该由家族成员继续经营,家族可以通过家族信托紧锁企业股权;反之,家族经营的必要性低,此举的益处就很 少。
信托节税效益有限
我们常听到家族信托的优点是节省遗产税(estate tax),那么,税务专家为我们量身打造的家族信托的节税效益有多大呢?
在一些高税率的国家如美国,遗产税率可以高达45%,如果遗产在企业 家生前转移至家族信托,的确可以免缴遗产税;但是,在财产转移至家族信托时,需缴付赠与税(gift tax),而美国的赠与税率跟遗产税率一样,可达45%。当然,人们可以选择每年进行小额转移(每年1.1万美元以下的转赠是免税的),这对小家庭而言是 可行的,但对于需转移巨额财富的家族而言并不实际。
不过,家族信托在节税方面也并非一无是处,家族财产一旦放进家族信托内,家族成员就会丧失 法律上的所有权(legal ownership),日后再也不用缴纳遗产税,长远而言,这还是比将财产代代赠与划算。中国香港已于2006年废除遗产税,所以家族信托企业股权已没有 节税的作用。内地目前没有遗产税及赠与税,但将来不乏开征这些税项的可能,家族同样可以通过家族信托使财产免受日后税务政策改变的影响。
家族信托的两大副作用
虽然家族信托正被越来越广泛 地使用,但它并不是完美的股权设置工具。其中的部分设计不仅可能阻塞解决家族争端的出路,还会引起类似吃大锅饭的问题。
家族和谐,是家族企业 成功的基石,亦是家族信托成功的前提。企业股权的设置,必须考虑其是否有助于解决纷争,促进或恢复家族和谐。由家族成员直接持股,家族成员间可由股权转让 解决纷争,内斗总有机会停止;反观家族信托这类机构的规章,往往会明文禁止股权转让,从而阻塞甚至封闭了这一出路,并且,要把信托基金解散相当困难。新地 郭氏兄弟的纷争便凸显了这一问题。
郭氏家族以信托基金的形式持有新地的42%股权,郭邝肖卿女士及其三个儿子是基金受益人。有报道指,新地创 始人郭德胜当初成立信托基金,是希望三个儿子共同进退,所以定下条款“股份不能卖”。若真有此事,三兄弟就不能以分家来解决争端。在此僵局下,三兄弟为了 新地控制权而闹上法庭,扰攘多时,新地股价大幅下挫,直至其母出面制止争端,事件才暂告停歇。至于未来如何避免可能的家族争执再次影响公司运作,减低当初 捆绑式控股机制的设计对家族事业的不利影响,仍有待郭氏家族继续努力。
难以解决家族纷争之外,家族信托也可能导致家族成员对企业竭泽而渔。一 般而言,当经济资源由社区成员共有时,成员们倾向于争先恐后把它据为己有,以争取最大的个人利益,由此导致的最坏情况是资源被过度使用,过早耗竭。这好比 湖里的鱼是湖边人家共有的资源,但居民们倾向将它们尽量尽早捕获,担心慢人一步渔获就少了。人同此心之下,由于过度捕猎,未来的居民子孙便会无鱼可捕。类 似的情况也可能发生在家族信托的资产上。信托的资产,包括家族企业,为现在以及后代家族成员共同拥有,但现在的家族成员可能倾向尽量以各种方式提早提领其 中资源,却忽略企业长远的发展。当家族成员越来越多时,这种竭泽而渔的情况便越见严重。
由此可见,家族信托的负面影响不容轻视。也许家族结构 比较简单、成员比较少时,情况尚可控制,但当家族愈大、受益人愈多时,信托所产生的“官僚架构”就会成为一个负累。我们对216家香港上市家族公司的控股 机制及其业绩表现的研究表明,其中1/3的企业以家族信托的形式控股(表1),而它们的业绩并不比家族成员直接持股的企业好。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家族成员众多及容易发生摩擦的关键时刻,家族信托控股企业的业绩明显较 差。如当企业面对财务困境时,家族成员直接持股的企业价值平均为1.02(用托宾Q值计算,即企业的股票市值与账面净值之比),但以家族信托控股的企业价 值只有0.74;当企业经历金融危机时,由家族成员直接持股的企业价值平均有0.97,以家族信托控股的企业价值只有0.87(图2)。
另外,当家族经历多代、结构较为复杂时,以家族信托控股的企业相比之下股利发放较多,用以 扩大资产及提升服务效率的长期投资支出却较少,员工人数及销售的增长亦较慢(图2)。统计结果显示,这类企业的股利发放率高达62%,而由家族成员直接持 股的企业只有43%。至于资本支出与公司市值的比例、员工人数及销售额的增速,由家族成员直接持股的企业分别为11%、12%及15%,明显高于家族信托 控股企业的9%、6%及13%。
如何完善信托治理
要避免家族信托企业股权所伴随的两大问题,必须在信托内设置有效决策、监督与 调解纷争的治理机制。目前家族信托的受托人一般为银行,其主要功能只是托管财富及分配信托资产所带来的收益,并无积极的治理功能。有些家族甚至委托家族成 员充当受托人,更增加了信托治理的风险,信托资产被某些家族成员掏空的疑案时有听闻。
例如,旗下拥有堡狮龙国际(00592.HK)的香港罗 氏集团创办人罗定邦于1996年成立了一个信托基金,以其次子罗蜀凯为受托人,其孙女罗颖怡则是其中一名受益人。罗颖怡于2008年入禀法院,指罗蜀凯没 有向她提供该信托名下物业和财产的全面和准确数据,且未交代这些资产的状况和下落,并指罗蜀凯于1996年已拿走罗定邦遗产中时值约2.9亿元的公司股 份、现金及物业等。
要降低信托治理的风险,我们建议在信托内设立受托人委员会(board of trustee)。除了家族各方代表外,委员会亦应包括家族以外的专业人士(如税务会计、资产管理和法律专才)与立场中性的社会贤达,以充分发挥平衡利 益、调解纷争、监察决策与资产的作用。委员会更需选贤与能,聘任合适的企业经理人,建立与执行家族成员参与经营的规章,同时维护没有参与经营的家族受益人 的利益。当然,委员会还可以协调家族成员各尽所能(如担任董事、投入公益事业等),以维系并发扬家族声誉、理念、文化等特殊资产。非家族中立人士在委员会 内应占明显比例,有一定任期,并有实际的投票决策权。若只请家族成员和好友担任委员,委员会将有名无实。
不过,严重的家族冲突还是难以由受托 人委员会解决。其实,家族信托创立人可以考虑容许信托基金在特定情况下解散或将信托财产转让。美国索尔兹伯格家族信托基金便是一个例子。这一信托控制着 《纽约时报》的大部分特殊表决权股份,共有30名受益人及8名家族受托人。其条款中列明,倘若得到8名家族受托人一致同意,信托基金内的股权便能够转让, 包括给非家族外人。这一规定至少可以让受益人能在严重的家族分歧时有机会将资源重新分配,使家族事业不至于陷入长期瘫痪甚至最终倒闭。
归根到 底,在建立控股性质的家族信托时,创立人不应盲目从众或一厢情愿,必须深入分析信托对家族与企业的长远影响,谨慎权衡利弊,并以配套的治理机制促进信托发 挥正面功能、削减负面影响,达成家族和谐永续经营的目标。
| ||||||
老字號飲料大廠黑松公司,最近完 成董監事改選,微風廖家原本可能被逐出董事會,不料最後大逆轉,董事席次還從1席增加到2席。本刊調查,微風大勝關鍵,在於廖鎮漢大膽跳過黑松第二代,私 下祕密與黑松第三代張斌堂結盟,雙方簽下一紙密約,約定「廖家全力配票,讓第三代張斌堂當選最高票董事長;張斌堂則保證,原只有1席董事的廖家增為2 席。」密約中還有保密條款,誰透露此事,需付上億元賠償金。張家人說:「第三代作法根本是引狼入室!」 廖鎮漢小檔案 年 齡:39歲 家庭:妻孫芸芸,育有1子1女,微風廖偉志獨子 學歷:澳洲格理菲斯大學畢,企管、日文雙修 簡 歷:24歲回國,協助父親承租開發黑松舊廠址,經營微風廣場,成為年營業額85億元以上的精品商區。 現職:微風廣場執行董事、微風國際董事 長、僑漢董事長、三僑國際董事 張斌堂小檔案 年齡:57歲 學歷:美國佛羅里達大學碩士 經歷:黑松 公司董事 現職:黑松公司董事長、來亨投資董事長 六月十五日,老牌飲料上市公司「黑松」,召開股東常會,創辦人張氏家族第三代 的張斌堂,以黑馬之姿竄出,擠下原本掌權的第二代,奪下董事長寶座,意外地提前接班。讓人跌破眼鏡的是,原本極有可能被踢出黑松經營團隊的微風廖家,卻拿 下二席董事,連時尚名媛孫芸芸的老公、微風執行董事廖鎮漢也進入董事會,微風大獲全勝。 家鬥 密約引微風 本刊調 查,微風廖家這次在黑松股權戰大勝,關鍵就在廖鎮漢的暗中操盤。擁有八十五年歷史的黑松公司,一直是由創辦的張氏家族所掌控,近年來公司大權都落在第二代 手中,但日前第二代的董事長張道宏和前總經理張道榕二個堂兄弟,卻爆發嚴重內訌,張道宏引進微風後,被其他家族成員罵到臭頭;沒想到,現在連沒有浮上檯面 的第三代張斌堂,也私下和微風簽密約,讓微風勢力更進一步擴大,也讓張家成員相當震驚。 根據黑松原本股權分配,張家第二代跟第三代握有黑松 四○%以上的股權,只要團結,就能輕易把微風廖家趕出黑松董事會。不過本刊調查,之前與家族成員站在同一陣線的黑松第三代張斌堂,早與廖鎮漢「暗通款 曲」,謀密結盟,雙方還簽下一紙「密約」,才讓廖鎮漢成功拿下二席董事。 黑松張家成員就質疑:「張斌堂這麼做,比起第二代的張道宏有過之而 無不及。當初讓微風一席董事,叫『引清兵入關』;如今微風又多一席,是不是該叫『引狼入室』呢?微風的野心這麼大,如果一不小心,黑松很有可能被廖家給吃 掉。」 和解 第三代上位 本刊調查,今年五月間,廖鎮漢已經提早布局,透過中間人與張斌堂取得聯繫,廖鎮漢甚至釋出不 惜拉下張道宏,支持張斌堂當上董事長的訊息,終於打動張斌堂。了解內情人士透露:「六月一日,張斌堂跟廖偉志、廖鎮漢父子簽署密約,內容主要就是支持張斌 堂出任黑松董事長;張斌堂則承諾,協助廖家多拿下一席董事。至於原本跟微風關係友好的張道宏,也得廖家承諾,雖解除董事長職務,不過仍保有董事資格,留在 黑松的經營核心。」 這位人士說:「因為擔心協議書曝光、合作破局,甚至引來其他勢力撻伐,雙方特別訂立『保密條款』,明確約定,任何一方如 果洩漏協議內容,就必須賠償對方上億元的高額違約金。」針對此事,本刊向張家和微風查證,微風高層說:「我們的立場,是不予證實。」張斌堂方面則回應: 「我們不太清楚。」雙方不承認也不否認。 就在簽署密約的隔天,六月二日,廖鎮漢所布的局便逐一上演,先是張斌堂代表黑松家族,跟堂叔張道宏 共同召開短短五分鐘的記者會,會中雙方握手言歡,大演和解戲碼。六月三日,黑松召開臨時股東會,原本「解除董事長張道宏、微風廖偉志董事資格」、「追究人 謀不臧的法律責任」等不友善的提案,都由張斌堂的哥哥張斌炎提議擱置,也獲得通過。 結局 按劇本演出 同一天的臨時股 東會,也選出新的董監事名單,一切按劇本演出。張斌堂順利拿下第一高票,張道宏排第二,廖偉志、廖鎮漢父子,分居三、四名,至於原本黑松第二代帶頭跟微風 對抗的董事張道榕、監察人葉淑玲夫婦,意外地消失在名單當中,硬生生被幹掉,二人難掩落寞,葉淑玲當場落淚。 因為擔心合法性的問題,六月三 日臨時股東會之後,黑松並沒有依慣例立刻開董事會、選出董事長,而是二週後的六月十五日上午在中壢廠召開股東常會,再次選舉董監事,選舉結果與排名和上次 臨時股東會完全一樣。 當天下午,黑松董事會移師台北總公司召開,二次股東會都沒有現身的廖偉志及廖鎮漢父子,終於以董事身分親自出席。新的 董事會經過投票,張斌堂真如密約所說,獲得最高票當選董事長,微風廖家則拿到二席,悶燒一個多月的黑松「茶壺風暴」,總算暫時塵埃落定。 表 面上,黑松家族第三代張斌堂拿下董事長寶座,延續張家經營權,贏了面子;實際上,微風廣場廖家非但沒被踢出董事會,還多拿下一席董事,才是贏了裡子。廖鎮 漢初試啼聲,代替父親操兵,可以說功不可沒,也奠定了接班的基礎。知情人士說:「為了培養廖鎮漢,廖偉志這一次完全放手,廖鎮漢也證明,自己不是紈絝子 弟。」 締盟 架空主戰派 一九七一年次的廖鎮漢,以往給人的印象,只是個愛泡夜店的富家子弟,沒有商場廝殺的實戰經 驗。這一次初試啼聲,在父親授權下,召集幕僚跟律師團,出面迎戰黑松家族,一個月內就讓微風「吹垮」黑松家族的團結,贏了漂亮一仗。 知情人 士說:「為了黑松一戰,廖鎮漢幾乎天天找幕僚開會,研擬對策。」據透露,黑松第二代張道榕反對微風介入,他打算在臨時股東會改變遊戲規則,企圖根據《公司 法》規定,以掌握過半股權,透過投票修改董事票選辦法,拿下所有董監事,把廖偉志跟張道宏二人趕出黑松董事會。 但廖鎮漢也不是省油的燈,他 知道後,一面透過律師團發函主管機關、敵對陣營,用法律手段,壓制張道榕這一派的氣焰;一面則積極尋求中間人穿梭,希望跟黑松張家的「主和派」搭上線,瓦 解「主戰派」的攻勢。 第三代張斌堂就是主和派。本刊調查,就在五月下旬,張斌堂成功串連家族第三代成員,以「世代交替、專業經營」的訴求, 站上制高點。廖鎮漢見機不可失,鎖定張斌堂作為談判對象;知情人士則說,黑松張家內訌嚴重。三年前,張道榕就因不被家族信任,被迫交出總經理職位,而讓形 象清新的婦產科醫師張道宏當上董事長。現在,張道榕想上演王子復仇記、要復辟,其他家族成員怕他野心太大,侵害家族整體利益,才會轉而傾向食品本科出身的 張斌堂。」 逼退 廖家收漁利 知情人士說:「這次,張斌堂以家族利益的大帽子,逼退張道榕跟張道宏。原本是張道榕想回 鍋,踢走張道宏,不料『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張斌堂跟微風廖家父子反而成了大贏家。」 對於這樣的說法,微風回應:「誰主動、誰被動,其實 不重要,現在紛爭落幕,我們希望回歸平靜。」至於張斌堂方面則說:「是微風主動找上門,我們跟微風的合作關係,絕對沒有『私下』、『密會』的問題,我們做 什麼都是為了黑松的利益。」 早在今年四月,張家發現微風廖家有意入主黑松企業後,張家就展開「護家行動」,沒想到,雙方鬥到最後,張家主戰 派還是慘敗。會如此,一位知情人士透露:「關鍵在於股東會召開前,張家再度鬧分裂,給了微風廖家趁勢坐大的機會。原先家族共識是由張斌堂出任董事長,張道 榕任總裁,薪水比照董事長,但張道榕希望掛名黑松旗下資產公司董事長,胃口太大,家族其他成員都不以為然。」 第三代張斌堂和微風廖家簽密 約,張家成員都知情,只有張道榕不知。瞭解內情人士說:「張道榕最後一刻才知密約一事,他認為被家族出賣,事後他想扳回局面,提出更優惠條件,但廖家因已 簽約,不能反悔。這件事讓廖偉志因此臉色鐵青好幾天。」但張道榕否認有此事。 這次經營權之爭,以黑馬姿態竄出的張斌堂,食品本科出身,擁有 美國碩士學位,也是來亨投資董事長、台灣綠藻公司董事。他在黑松大家族脈絡中,跟張道宏、張道榕並非同一個直系血緣,相對來說形象清新;而張斌堂跟廖偉志 沒有特別私交,跟廖鎮漢也只有公事上的接觸。 停戰 嫌隙埋伏筆 黑松家族內訌,讓微風廖家漁翁得利,原本全力反撲的第 二代張道榕,目前只取得「監察人」一席,黑松老臣說:「監察人雖然不像董事擁有決策權,但是有監督權,就算不能主導公司的走向,但至少可以『亂』。張道榕 雖然落敗,但還是留下後路,埋了伏筆。」 而在黑松一戰中,大獲全勝的微風廖家,第一代廖偉志,白手起家成立三僑實業集團,擁有數十億元身 價,因為經營微風廣場,變成黑松的房客。三年前張道宏接任黑松董事長,才把廖偉志找來當董事,埋下經營權之爭的伏筆。至於廖偉志的獨子廖鎮漢,還不滿四十 歲,澳洲留學回國之後,就擔任父親的左右手,他跟妻子孫芸芸,把微風廣場經營得有聲有色,去年一年營收,就達八十五億元。 微風廖家進入黑松 企業後,已經拿到二席董事,成果輝煌;陪伴很多人成長的黑松汽水,在創立八十五年後的今天,爆發家族爭產內訌,給外人入主一個極好的機會。目前黑松爭奪戰 火,雖然暫時稍歇,但張家第二代、第三代和微風廖家,只要有一方不滿意,戰火立即會再度點燃,這個近百年的老店最後會花落誰家,有待後續觀察! 黑松土地資產多 資料來源:黑松年報等 |
| ||||||
在高揭「傳賢不傳子」為圭臬的科技業裡,台達電是少數讓二代進入的企業,鄭崇華給了兩個兒子從基層做起的門票,給他們證明自己能力以及與專業經理人相同的 競爭舞台,這正是他的智慧接班設計。 撰文‧賴筱凡 說到接班,科技業裡最容易被拿來用放大鏡檢視的,就是台達電。 在上市櫃七百家科技公司中,能像台達電董事長鄭崇華兩個兒子鄭平、鄭安都進入自家公司磨練的,實屬少數。雖然早年鄭崇華將兒子安排進入台達電,曾受到老臣 毅然離開、外界質疑的衝擊;但隨著鄭平、鄭安進入台達電將近二十年,且表現可圈可點,顯示鄭崇華的接班布局智慧。 從工廠搬運工開始做起 帶著台達電中國區總裁、也是大兒子鄭平,鄭崇華在台達電的江蘇吳江廠慶上,一一向貴賓敬酒;喝得滿臉通紅的鄭平有些靦腆,陪著父親在廠慶午宴酒會穿梭。 而一年前的廣東東莞廠慶,負責擔綱慶典要角的,則是鄭崇華第二個兒子鄭安;目前他在集團內主管視訊產品的達創,並擔任總裁職位。 鄭平目前負責掌管台達電在中國的工廠。從廠務開始做起的他,前些年負責專案的執行,去年一度執掌台達電重要命脈的電源供應器;今年,他轉到新事業群,負責 將台達電太陽能與LED(發光二極體)兩大新產品量產,擔任開創者角色。 鄭安負責的達創,曾風光的在香港掛牌,是台達電的重要轉投資公司。學電機出身的鄭安,靠著技術研發能力,在台達電視訊產品部門磨練後,讓達創更加閃亮是他 現今的重要任務。 據認識鄭平、鄭安多年的台達電員工表示,鄭平、鄭安從年輕時就在台達電幫忙。鄭安在美國念書時,就在台達電美國分公司打工,從搬貨工讀生做起,不因是鄭崇 華的兒子而有特殊待遇。 然而,在鄭平、鄭安進入台達電集團內參與營運多年後,若說鄭崇華對兩個兒子接班安排沒有布局,是很難說服人的。了解台達電內部運作的會計師雖曾透露,「就 算是鄭平、鄭安已經在台達電幫忙這麼多年,但到現在,接班梯隊都不見得有鄭平、鄭安的名字。」但仔細觀察仍會發現,鄭平與鄭安已經默默撐起兩根大柱,一根 是製造生產,另一根則從研發開始下手。 儘管早在二○○四年,鄭崇華就已經將台達電的營運棒子交給海英俊,實權也都落在海英俊手上,但這並不意味鄭平、鄭安未來就不會接班。 對此,「鄭崇華的厲害在於,他很早就讓兩個兒子進到台達電磨練,給他們與其他專業經理人一同競爭的機會,卻又從未給他們特殊的待遇。」一位業內人士這麼 說。 即使海英俊接班已經六年,但鄭崇華始終未把鄭平、鄭安不接班的話說死;按照鄭平從基層到現在的總裁職位,甚至逐步進入董事會,每個階段都看見鄭崇華的用 心。 五月的台達電吳江廠慶後,在海英俊的揭示下,鄭平接下了台達電要發展品牌的最重要關鍵——出任品牌長。 令人玩味的,鄭平今年開始負責LED與太陽能兩大新產品線,如今又接下品牌長一職,攸關台達電未來發展的重責大任,幾乎全落在他的肩上,賦予他的任務似乎 太沉重些了。「點名鄭平的人,其實是海英俊。」台達電詳知內情的人士說。 挑鄭平的原因海英俊說得斬釘截鐵:「不是因為他是鄭先生(指鄭崇華)的兒子,而是因為他合適;他在品牌上有很多想法,我們也都一起去上課,鄭平絕對是下了 很大的工夫。」能力掛帥 沒有傳子傳賢問題在鄭平、鄭安參與台達電營運將近二十年後,從這件事上就可以看出,他們從未因為姓鄭,就有特殊待遇。「他們與其他經理人沒有什麼不一樣, 很多人給他們幫助,也是因兩人個性,讓其他主管很願意協助。」或許,站在起跑點時,鄭平、鄭安曾有優勢;至少比起其他專業經理人更早進入公司歷練,鄭崇華 也讓他們能有到各部門學習的機會。但在海英俊接下執行長的那一刻起,就表明了,台達電依舊是能力掛帥。 在科技業「傳賢不傳子」的不成文慣例下,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所長薛明玲認為,其實外界都過度將「接班」給窄化,「企業不管是交給專業經理人,或是創辦人 的家族成員出線,重要的還是能力,是否有繼續替企業創造獲利的能力。」而鄭崇華更是明白這個要點,所以才讓兩個兒子進入集團內磨練,讓他們有與其他專業經 理人競爭的機會,但能否出線接班,就是修行在個人。 對於台達電這麼龐大的公司來說,即使鄭崇華要安排二代接班,也得先過外資這一關,「鄭平、鄭安必須拿出成績單來,才說服得了人。」台達電公關處長周志宏 說。 兩位少主在台達電服務將近二十年的成績單端出來,﹁傳賢還是傳子?﹂鄭崇華的人生智慧,似乎已做了最好的回答。 鄭平 Profile 出生:1962年 現職:台達電中國區總裁兼品牌長學歷:美國加州Hayward大學企管系職掌:台達電新事業群製造端管理 鄭安 Profile 出生:1964年 現職:達創總裁 學歷:Santa Clara大學電機工程碩士職掌:達創網通產品研發、生產 |
2010-7-29 AD
| ||||||
和黃(013)旗下嘅赫斯基能源(Husky),招攬咗3名新董事入局。超人李嘉誠請得嘅,當然係猛人!其中大家最熟悉嘅,應該係之前話自己身體唔好、搞到要辭職走人嘅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前局長馬時亨嘞。 華華真係想識吓肥馬位醫生,醫術高明到令肥馬近一年鬼咁精神爽利,做咗中策(235)主席冇耐,o依家又話幫埋誠哥打工。其實肥馬做官之前已經同小小超李澤楷結緣,做過幾年「8號仔」電盈嘅財務總監。肥馬今次撈埋石油,唔知係有小小超推薦吖?定只係同李家特別有緣呢? 另一位新董事係誠哥愛將,現年74歲、曾經喺長實(001)做咗廿年副主席嘅麥理思(George Magnus)。麥理思80年代就幫誠哥打工,o依家仲喺長和做緊非執董。 最後一位就係闊別兩年嘅英國駐港前總領事柏聖文(Stephen Bradley),華華最有印象就係佢成日大鬧港府冇搞好文化保育,又自爆皇后碼頭要拆嗰陣,嬲到想揸架插米字旗嘅遊艇去抗議。咁多意見,做公司董事真係啱晒佢。 李華華 [email protected] |
http://www.21cbh.com/HTML/2010-8-16/zMMDAwMDE5MjEzMA.html
对于黄光裕家族来说,这是一场志在必得的“光荣革命”。但在以陈晓为董事长的国美管理层看来,这是一场同样不能输的反“复辟”战争。
成王败寇。围绕国美王朝的这场商战性质,将毫无例外由这一千古法则确定。
战争已经布下了两个决战点:一是是否增发20%新股;另一个是8月25之后的临时股东大会。
20%新股增发将直接摊薄大股东的股份,从而减少黄光裕家族在股东大会中的投票权。
8月13日,黄光裕家族的代言人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如果发生了增发20%新股这件事,“更加暴露了陈晓的野心,大股东必将坚决予以反击,并且已经做好了应对准备”。
所谓的应对准备,黄光裕家族表示,“包括对投票赞成的董事个人提起法律诉讼。”但由大股东任命的董事与陈晓站在统一战线,这让黄光裕家族陷入尴尬境地。
稍早一天的8月12日,国美电器四位副总裁李俊涛、孙一丁、牟贵先、何阳青,以及首席财务官方巍,5位黄光裕时代的元老公开宣誓与国美电器董事局主席陈晓共进退。5位元老对黄光裕家族的倒戈,将双方就机构投资者手中选票的争夺推到了一个激烈的高点。
陈晓施之于管理层的步步割喉战术,让局势更加扑朔迷离。黄光裕家族试图停留在股东大会上的战争已经无可挽回的波及董事会,甚至管理层。
“考虑到他们目前所处的特殊环境里,大股东能够理解他们所说的一些言不由衷的话。”事态的演化,果真如黄光裕家族所分析的这样吗?
企业命运不系于几人身上
《21世纪》:12日上午,国美电器李俊涛、孙一丁、牟贵先、何阳青四位副总裁,以及首席财务官方巍等5位元老,公开宣誓与陈晓共进退。大股东如何看待这一事态变化?
黄光裕家族:此次大股东的动议是在香港上市公司相关规则下的需由全体股东商议投票解决的事情,不牵涉到公司经营管理层和员工。
大股东衷心感谢公司经营管理层和员工一贯以来所做出的贡献和努力,考虑到他们目前所处的特殊环境里,大股东能够理解他们所说的一些言不由衷的话;特别希望公司经营管理层和员工继续做好本职工作。
《21世纪》:如果出现股东大会朝着黄光裕家族有利的方向发展,第一大股东是否做好了管理层哗变的准备?是否做好了接管国美的准备?
黄光裕家族:国美的管理团队是经过20多年来的大浪淘沙而磨合出来的坚强集体,他们有着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我们确信,不会出现不理性的事件。
大股东希望通过重组董事局使国美电器的发展重新回归到正确的轨道,并非针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层。国美经过20多年的发展和制度建设,人才的培养和储备足以满足企业长期发展的需要。
再有,国美电器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不会把企业存亡系于某几个人的身上。
谁的野心
《21世纪》:对于大股东而言,一个大的变数是增发20%新股这一项。能否介绍一下,大股东如何阻止陈晓增发新股目标达成?如果新股实现增发的话,大股东一方会否跟进补齐相应股份?黄光裕家族是否有足够应对资金来源?
黄光裕家族:关于公司股份增发,涉及全体股东的利益,基于对董事局的信任,上市公司通常会给董事局一般授权,董事局绝对应该站在股东和公司的立场来行使相关授权。但陈晓的言行表明,其要以摊薄包括大股东在内的老股东权益的手段,达到个人控制公司的目的。
据我方了解,陈晓正私下在做发行新股的工作,不排除他的任何可能。目前,我们并没有看到董事局关于增发的公告。为了避嫌,我们认为,陈晓应该公开承诺在召开股东大会作出决议之前,不会增发新股。
我们认为,如果董事局在临时股东大会召开前作出增发的决定,肯定是有损于包括大股东在内的所有投资者利益的行为。对此,我们将坚决反对。目前公司经营稳定,资金充裕,完全没有必要增发新股,摊薄老股东的权益。
如果发生了这样的事件,更加暴露了陈晓的野心,大股东必将坚决予以反击,并且已经做好了应对准备,包括对投票赞成的董事个人提起法律诉讼。
《21世纪》:能否梳理一下大股东在除上市公司以外,掌握的国美集团的资产状况?这些资产与上市公司的管理状况如何?
黄光裕家族:与大股东相关联的有上市公司中关村(000931.SZ),可以查找相关公开信息;其他资产未上市,不方便公开。
《21世纪》:国美还有300家未上市门店。这些门店是否是黄光裕家族未来的武器?
黄光裕家族:一直以来,大股东都希望整体资产上市,使国美有更好的完整性和更好的发展实力,以及彻底解决“同业竞争”的问题,这样可以使上市公司和大股东的利益有机地结合并使双方利益最大化。大股东将根据形势的发展来稳步推动整体上市的事情。
贝恩转股是它的权利
《21世纪》:贝恩已经明确了债转股的说法,并且有意图加快这一进程,那样陈晓阵营将获得约11%的投票权,大股东怎样应对这一变化?
黄光裕家族:是否转股是贝恩的权利,但希望贝恩不要意气用事;目前大股东并没有看到贝恩已经转股的公告,即使进行转股,大股东也有信心在特别股东大会上达成动议的目标。
《21世纪》:自8月5日事件发生以来,摩根大通、富达基金等都对国美电器持有股票进行减持,除了国美和贝恩之外,现在国美前几位大股东是否还是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富达基金?作为大股东怎么看待这种减持?大股东有无与摩根大通等进行沟通,他们是如何表态的?
黄光裕家族:机构席位的减持是机构或其受托投资人的市场行为;大股东仍将继续与包括上述机构在内的机构投资者进行积极沟通。
业务战略之争
《21世纪》:扩大市场份额还是提高单店营业额,是攸关国美未来的战略问题。黄光裕家族为何坚持前者?
黄光裕家族:国内家电行业的前景非常广阔,国美和苏宁加起来的市场份额也只占到总市场份额的20%—30%,现在仍然处于跑马圈地和战略布局的关键时期。如果国美在这个环节上落后于对手,将很难在未来胜出。
大股东考虑的问题是长远的战略布局,而陈晓只考虑短期或三两年的财表业绩。
我 们认为,国美应该继续坚持在扩大市场份额的基础上,提升门店的产出和利润贡献,而不是为了短期目标而关闭门店,营造单店营业额和利润提升的假象,实质是在 粉饰财务报表,误导投资者。应在保证开店数的绝对增长的前提下,对扭亏无望的门店进行调整。国美在市场份额上正在大幅下降,利润总额远远落后于苏宁,这就 是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