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從宏觀PMI看微觀企業】企業不好活,價值何在?成長何在? 無極

http://xueqiu.com/9846557388/26957628
如果PMI指數進入下跌趨勢,產品需求繼續萎縮,生產即便有政策這副「春藥」刺激著,但也只會導致供需缺口日益加大,從這個角度來看,企業的日子可能會越來越不好過,投資人將越來越難以尋找業績穩定增長的公司。

而第三圖則可以看出小企業的慘淡經營,真不知何處覓真成長。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查看原圖



「罕見的投資價值」到底在哪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404

一幅圖告訴你高盛客戶最擔心的宏觀經濟風險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7616

近日,高盛分析師David Kostin在週報中稱,幾日前高盛對香港和東京出席宏觀經濟會議的2000位客戶進行了一項調查,問他們最擔心的全球宏觀經濟問題是什麼。結果顯示,客戶們最擔心的風險是:中國/新興市場信用風險,共31%的受調查者表示擔心。

此外,發達國家經濟增長停滯或長期低增長、過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導致資產價格泡沫,這兩大風險各有20%的受調查者表示擔心。下圖為出席會議的客戶們的調查結果。按擔心程度由高到低排列,其餘風險分別為:通縮或極低通脹,共12%的人擔心;政治或軍事衝突,共10%的人擔心;通貨膨脹,共4%的人擔心;歐元區債務問題再現,共3%的人擔心。

高盛,中国,新兴市场,风险

此前,新興市場出現劇動,主要由於兩大原因,一是美聯儲縮減QE,二是中國管控影子銀行收縮信貸。許多分析師認為,中國政府此舉可能導致中國經濟增速大幅下滑。日前,在全國兩會即將召開前夕,新華社發文論述習近平經濟改革的思路:

習近平對當前經濟形勢的判斷是:經濟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尤其提到此前的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還處於消化期。他強調要堅持底線思維,同時提出只要年均7%的增速,不必要追求超高的經濟增速,但要保持合理增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539

我對中國宏觀經濟的看法 會計仔筆記

http://accountboyhk.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5098328

中國第一季的GDP增長是7.4%, 這個7.4%所謂勝過預期或是差於預期, 對我來說, 其實沒有什麼意義, 因為我一向都是覺得這GDP是假的。

假的地方在於通漲率, 即是名義GDP增加至少有80%是真的, 可能有8%上下, 但通漲率長期都是假的, 真實的通漲率長期於5-10%之間, 而不是3%, 所以真實的GDP增長應該是0-3%上下, 而不是7-8%。而通漲造假的原因, 就是因為當年25%的官方通漲引起了天安門64事件, 怕了。

長期以來的零點幾%利息存款, 8%的通漲, 造成強大的負利率心理感受, 令樓價打不下, 再帶來中國的大(強)拆大建經濟。可以說, 中國的經濟就是政府基建和房地產支撐著的。由於強勁的負利率效應, 銀行貸出去的錢太多人想要了, 生意不愁做, 養得肥肥的。他們的盈利就是做官方印銀紙、高通漲的幫凶, 從老百姓身上打劫出來的。

餘額寶們, 雖然只得幾千億, 但給了最沒錢的老百姓一條生路, 生意紅火是必然的, 銀行反擊也是必然的。我的看法是, 它不可能快速擴張, 因為犯了太多官的利益, 但也不會被廢掉, 因為會大失民心。

問題是, 銀行自己知自己事, 老百姓太討厭他們的活期存款了, 比服務比不贏, 比利息更不妙, 唯一的方法是不再做低息的貸款。做中小企貸款嗎, 他們又沒有這樣多精力, 要知道中國的假賬太多, 中小企生命周期又短, 借一筆錢出去,要做得好, 之前的核証工夫多到嚇死人。第一個砍的就是老百姓的7折8折9折房地產按揭。

這一兩年還發生了一些事,就是打貪, 引發的結果是1) 官員不敢太明目張膽的貪, 買樓也顧忌了許多 2) 每年年尾豬肉必漲, 因為商人和公務員要大吃大喝交際, 今年反而跌了, 可看出食物浪費量多大。再加上禽流感, 食品通漲大跌 3) 另外, 網購的盛行, 令消費者的購物成本下跌, 以往買東西要行到腳斷一袋二袋格價, 現在不用了, 網上按10分鐘就得 (不只衣物, 你不見超級市場股的業績也大跌嗎?) ,同一件東西, 和去年比起來, 甚至是通縮的。4) 當年3600萬間保障房, 今明兩年應該是集中落成期。

以上頭3件事再加上餘額寶造成的影響, 就是老百姓心中感受到的負利率大減, 我自己估計, 減了7-10%不過份。存款利息加5%,按揭貸款利息加2-3%, 買東西的通漲以往是8%, 現在可能是1-2%。第4樣, 令地產商真的肯減價下來, 因為總有人怕供應太多賣不出去。後果是什麼呢, 你用用香港的例子, 假設通漲由5%變成1%, 貸款利率即時加4%, 少至中量居屋落成, 你估樓市會如何?

對, 答案就是樓就算唔跌都唔會賣得好。在中國, 房地產的拉動作用實在太大, 有很多地方政府都靠土地開飯, 樓賣不出來, 就沒錢大搞基建。 這可能是黑仔長的給泡沫漏氣策略, 畢竟他是當年4萬億經濟的最大反對者。想他放水? 發夢都未有咁早吧。我認為, 房地產滯銷的影響完全還未浮現, 這其實是今年最大的風險之一。

中國的消費, 是由最低的一班人和最高的幾%人支撐著的。打貪的擔心, 房子停止升值的財富效應消失, 重創高端; 網購令消費者得益, 但又打擊中低端的商人。房地產帶動效應的大跌, 又殺一批。消費類是不能沾的。

基建類, 要看地方, 太依靠土地財政的, 大依靠資源價格的地方, 不耍亂碰。

人力密集的行業, 也不要, 雖然說第一季人工年化只增了7%, 但生意又不見做得多, 未見官先打三十大板, 何必呢?

利息密集的, 6月大量信託到期, 可能會有錢荒。另外, 銀監剛出的99號文, 變相要求信託公司發理財產品後雖然未必要上身, 但不再能拍拍屁股走人, 他們借出去的錢肯定耍加息。http://big5.ce.cn/gate/big5/finance.ce.cn/rolling/201404/21/t20140421_2689607.shtml

 最可以看好的是重原材料使用類, 一如所料, 煤價下跌了, 由於較高基數的關係, 煤價今年上半年應比去年有一定跌幅, 但今年不太可能會跌穿500/ton. 個人認為, Potential drop 最大的商品是棉花。魏橋今年會將會受惠煤和棉花的雙跌價, 而市面上火電重的股票之中, 只有它是未給人減過電價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933

PE視角:KKR眼中的全球經濟四大宏觀趨勢

http://wallstreetcn.com/node/97695

KKR,私募股权,资本市场,股市,美股,新兴市场

目前,美國經濟已經連續第60個月處於擴張狀態,從歷史角度來看,60個月已經算是較長水平,歷史上中位水平為37個月。

在這樣的環境中,什麼會成為影響金融市場和全球經濟的大趨勢呢?

私人股權投資巨頭KKR全球資產配置團隊在最新的報告中,總結了當今影響全球資本市場變動的四大宏觀趨勢:

第一,發達國家股票市場方面,我們仍然認為許多估值合理的中盤股和大盤股現金餘額過量,槓桿較低。這一背景對於某些私人和公開股票投資來講,是頗有助益的,同時也暗示未來企業併購活動還將繼續保持活躍。

第二,在低利率環境下,我們認為,銀行系統中由於嚴格監管所產生的大規模非流動性保證金還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在利潤方面,歐洲相關投資對我們的吸引力比美國更大。

第三,目前,許多新興市場的公司都需要對其資產負債表進行結構重組、資本重組,恰逢新興市場的資本成本正在上漲的時候。這一點將讓信貸投資者和股票投資者受益。

第四,雖然美聯儲正在縮減購債規模,但全球多家央行仍將名義利率保持在超低水平,遠低於名義GDP水平。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們認為擁有能夠帶來收益率、增長和能夠對沖通脹的實體資產是不錯的選擇。

此外,KKR還下調了全球經濟增長預期,下調後結果如下,中國2014年GDP增長規則預期為7.2%-7.5%:

附圖:KKR 2014年目標資產配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867

今年是宏觀對沖的悲劇年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0810

華爾街老兵James Melcher創立的Balestra Capital Partners LP是一家宏觀對沖基金。他曾經成功預測了美國2008年金融危機的到來,這使得他獲得了巨額的利潤。如今,對日本股市以及日元的投資正讓其遭到損失。然而據其投資者文件,二季度,投資者共撤出了6億美元資金。 74歲的Melcher於1972年作為擊劍選手代表美國參加夏季奧運會。他的失敗是許多華爾街宏觀交易員的縮影。宏觀交易員對全球經濟趨勢進行對賭。他們的投資表現受到了低利率以及市場低波動性的負面影響。Melcher稱: 我們曾經了解市場的動向,甚至可以做出良好的預測。然而現在已經不是那個時代了。 在今年春天的投資者電話會議上他表示Balestra的表現令人不能接受。由於損失以及客戶的贖回,該公司的主基金目前管理資產已經低於四億美元,僅為兩年前的1/5。 許多其他宏觀交易的公司今年也苦苦掙紮。今年來,宏觀交易基金上漲不到1%,而MSCI全球指數的收益(包括股息)為6.5%。 瑞信資產服務部主席Bob Leonard稱: 目前沒有一個單一強勁的主題或趨勢讓宏觀投資者獲利。 今年早期,Melcher和其他宏觀對沖基金預計美聯儲將加息。Melcher稱, 他們不能一直繼續刺激措施。這不現實。 然而至今利率依然維持在較低水平,而債券收益率也一直處於低位。Melcher告訴投資者,他將拋售部分投資組合,持有現金,直至可以更好的把握經濟趨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342

「宏觀事件」使歐美股市現兩年最大周跌幅,但上升趨勢沒有改變 年紀不輕輕吳向軍

http://xueqiu.com/5277310522/30607069
上週全球發達國家股市遭受重創,美國標普500指數大跌2.7%,德國DAX30指數大跌4.5%,均為2012年6月以來下跌幅度最多的一週。而2012年6月乃是歐債危機最危險的時候。而正是在2012年7月,歐洲央行新任主席德拉吉宣佈歐洲央行轉變職能,從只有單一控制通脹職能的類德國央行轉變為同時具有控制通脹和保持經濟(包括歐元)穩定的全職央行,也就是賦予了歐洲央行購買歐洲國家債券和向市場放水的權力。歐債危機從此得以漸行漸遠。這件事和2012年9月美聯儲宣佈第三輪量化寬鬆(QE3)如同兩劑強心針,使得歐美股市從此不斷上漲。美國標普500指數和德國DAX30指數在過去2年均上漲了50%左右,分別創出了歷史新高。在經濟層面,歐美經濟也出現了實質性的好轉,美國的失業率從2年前的8.2%大幅下跌到現在的6.2%。而歐洲最困難的希臘、西班牙、意大利等國也在經歷了痛苦的大規模削減赤字和經濟衰退之後,今年首次進入經濟恢復期。

上週究竟發生了什麼使得歐美股市下跌如此嚴重?各路評論員總結了幾個原因。但我基本都不太認同。我這裡一一列舉如下。

1)週四阿根廷國債「違約」。週四,阿根廷和債權人無法在截至日期前達成妥協,無法支付利息。宣佈「技術性違約」,嚇大家一跳。阿根廷是南美2大國,全球第29大經濟體。國債違約當然不是小事,對市場衝擊顯然不小。但是實際情況卻並不是這樣。阿根廷國債在2001年違約重組,至今沒有再在國際市場發過債。經過IMF協調和長時間的協商大部分債權人同意以30%的價位進行債務置換。但是有一小批美國債權人(有大概十幾億美元債權)一直沒同意,阿根廷政府也沒搭理他們。最近這些美國債權人在美國紐約地方法院控告阿根廷政府,認為當時的債務重組無效,阿根廷政府應該全額賠付。而紐約地方法院的法官在詳細研究了當時的債務條款之後竟然同意了他們的請求,要求阿根廷政府和這些債權人重新協商達成協議,同時在達成協議之前不許阿根廷政府還債付息。這就是阿根廷國債「違約」的原因。阿根廷完全有錢同意這些債權人的要求,但是這樣會使得以前的債務重組無效。阿根廷政府當然不會同意。現在阿根廷的銀行要和這些堅守的美國債權人談判把這些債務買回來,為政府分憂。阿根廷「違約」最終只是一個價格和時間的問題,應該很快就會解決。

2)週四美國政府公佈的僱傭成本2季度環比上漲0.7%,為2008年以來最高,引起大家擔心通脹上升,美聯儲將不得不加快加息的腳步。但是我們細細分析一下。由於極度寒冷原因,美國一季度經濟幾乎停滯,GDP大跌2%,僱傭成本上升僅為0.3%。在這個背景下2季度僱傭成本環比上升0.7%有何奇怪?而且,二季度美國僱傭成本同比上升2%,也很正常。

3)Yelp(互聯網),Aflac(保險)等公司季報不太好,造成市場賣壓。其實這也是個藉口。因為美國上市公司季報基本進入尾聲,大多數大公司已經報告過(見上週總結)。78%的公司的利潤超預期,66%的公司的收入超預期,季報季節相當不錯。而上週也有Twitter,LinkedIn和特斯拉等公司的季報非常搶眼。所以季報不應該是原因。

4)葡萄牙BES銀行由於母公司欠款無法歸還,造成大幅虧損,需要股權融資21億歐元,補充資本金。葡萄牙股指上週大跌9.1%。這不禁讓人回想起歐債危機時歐洲央行人人自危的情況。但是,葡萄牙BES銀行的母公司是因為做假賬被查出,並不是因為葡萄牙經濟惡化導致。而且融資21億歐元就能讓全球股市跌成這個德行?這和中國A股銀行融資額比天差地別!

5)美聯儲議息會議決定退出QE3步伐不變,升息時間預測不變(明年中)。但是同時指出美國經濟近期上漲不錯。這讓投資人擔心美聯儲是否會提前升息。我認為這也不是市場下跌真正原因。首先,美國國債利率上週沒有明顯上升,顯示市場對美聯儲提前升息沒有預期。其次,如果美聯儲因為美國經濟增長超預期而提前升息,難道是壞事嗎?以前每次經濟擴張期,美股上漲和美聯儲升息都是同步的。

那麼上週為什麼歐美股市跌這麼多?其實就是因為近期漲多了,需要調整一下。由於中國經濟減緩和美國寒冬影響,歐美股市在一季度經歷了一定的波折。但是過去3個多月中國經濟和美國經濟回穩,歐洲央行降息。歐美股市,尤其是美股,一直處於非漲即平的狀態。標普500指數上漲近9%,亟需一個調整的機會。過去2年,歐美股市一直處在上升階段。但是上升的過程並不是直線的。美聯儲宣佈退出QE3、美國政府關門、美債上限、美國財政懸崖、塞浦路斯金融危機、意大利政府垮台、等等很多宏觀事件每隔一季度左右發生一次。而每一次對股市的衝擊都將近5%左右。這些事件本身其實都沒有什麼真正的危險,只是每次這種時間發生,都為在股市的調整(或者說獲利回吐)提供了一個藉口。如此而已。這次也不例外。市場上漲一段時間以後需要喘息機會。標普500指數在衝破2000點之前需要喘息一下。近期會接著下跌嗎?有可能,但是跌幅也不會超過前述幾次宏觀衝擊的影響(5%左右)。美國經濟復甦處於中段,歐洲經濟剛剛觸底反彈,2季度季報非常好,歐美央行的貨幣政策也非常寬鬆。在今後1-2年歐美股市應該持續波動性上漲的趨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988

AUM八年350倍!亞洲最佳宏觀對沖基金管理資產超10億美元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5619

對沖基金, 宏觀基金,波動率,Quantedge

(上圖來自Quantedge的新加坡母公司Quantedge Capital 網站。)

截至今年二季度末,新加坡宏觀對沖基金Quantedge Global Fund管理資產規模達10.5億美元。該基金2006年成立時僅管理300萬美元資產,八年來規模翻了350倍,以其出色業績躋身亞洲最大基金之列。(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除了以上資產規模,Quantedge的新加坡母公司Quantedge Capital昨日還向彭博透露,該基金誕生以來年回報率為33%。據新加坡數據供應商Eurekahedge統計,Quantedge的業績在亞洲所有宏觀對沖基金之中排名第一。

據Quantedge介紹,該基金目前有19名員工在新加坡工作,還有9名紐約的員工。其接納的投資者包括高凈值富有人士、家族辦公室和一些基金。Eurekahedge的分析師Mohammad Hassan這樣評價Quantedge:

他們投資的風險比大多數競爭對手都高。在捕捉市場走高時機方面,他們做得很成功。

宏觀對沖基金投資債券、外匯、股票和大宗商品,利用經濟發展轉向或是財政或貨幣政策改變獲利。因全球央行貨幣寬松降低了市場波動率,宏觀對沖基金獲利空間縮小。

但截至上月,Quantedge今年七個月來回報率還高達36%,同期Eurekahedge追蹤宏觀基金表現的指數僅上漲0.5%。

Hassan認為,近幾年,全球主要央行都在向市場註入流動性,壓低收益率,降低波動性。在央行如此積極幹預的環境下,宏觀對沖基金難以押註基本面獲利。

華爾街見聞上月文章也曾提到,今年以來,宏觀交易基金獲利不到1%,含股息在內MSCI全球指數的收益達到6.5%。

該文章提到宏觀對沖基金Balestra Capital Partners LP的例子。該基金創始人James Melcher曾因成功預測2008年金融危機大量獲利。如今,投資日本股市以及日元使這家基金蒙受損失,二季度投資者撤資6億美元,管理資產不到4億美元,僅為兩年前的五分之一。

瑞信資產服務部主席Bob Leonard評論當前宏觀對沖基金的困境稱:

目前沒有一個單一強勁的主題或趨勢讓宏觀投資者獲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362

大宗商品指數創五年新低 宏觀經濟冬眠未醒?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111

5.2-The-dawn-of-a-new-order-in-commodity-trading

在供應充足預期大行其道之際,隨著市場擔憂美國以外地區經濟增速放緩將損及原材料需求,大宗商品價格跌至五年最低水平。(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隔夜,追蹤22種商品價格的彭博大宗商品指數跌至2009年7月以來最低值。布倫特原油盤中一度觸及兩年以來最低點位。小麥、玉米、大豆價格均下挫至四年低點,國際金價下滑至7個月低位。倫敦金屬交易所(LME)期銅盤中跌至約三個月最低,期鋁挫跌至三周低點,期鋅跌至兩個月低位。

歐元區和日本疲弱的經濟複蘇引導能源價格走低。全球原油產量預計將為45年最高水平。昨晚出爐的美國農業部上調谷物產量預估,且高於市場預期水準。農業部預估顯示,美國玉米產量可能刷新歷史新高。而產量壓力致使棉花、大豆、玉米和小麥價格全線跌入熊市區間。

巴克萊駐倫敦分析師Kevin Norrish對彭博新聞社表示:

經濟增速數據令人失望。增長前景看起來比較暗淡。而諸多大宗商品的供應則非常強勁。

標普道瓊斯指數公司大宗商品部門全球負責人Jodie Gunzberg認為:“對於消費者來說,這可能是個買入時機。問題在於:供應是不是足以趨向持續的過剩?”

她還表示,價格走低還伴隨著庫存下滑,這就創造出了買入機會。LME銅庫存今年已大幅下滑57%。“企業大宗商品需求應當會重拾增長。”

COMEX期金跌至每盎司1235.30美元,年初至今,黃金累計跌幅達11%。Linn Group Inc.旗下Ira Epstein部門總監Ira Epstein表示:

強勢美元和美聯儲加息預期推動金價走低。在(烏克蘭或加沙地區)地緣動蕩不升級的前提下,黃金前景十分疲弱。

昨日,布倫特原油收報每桶98.08美元,最低觸及96.72美元,為2012年7月2日以來最低點位。CBOT小麥一度跌穿每蒲式耳5美元。交投最活躍的12月玉米期貨觸及3.35美元,跌幅達1%。指標合約1411大豆期貨下挫1.2%,收盤創近四年最低水平。豆油期貨更是跌至五年半最低。LME銅報每噸6835美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657

【空方】沈建光:切勿錯失宏觀調控最佳時機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194

zg2_029(1)

(本文作者為瑞穗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

繼7月中國宏觀數據反轉向下以來,8月經濟數據更加惡化,大大低於預期。房地產遇冷,投資大幅下滑,消費疲軟,唯有貿易順差大幅提升,但這也是建立在進口下滑的基礎上,凸顯了疲軟的內需。而展望未來,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增強使得出口反彈趨勢能否持續面臨較大挑戰;受制於房地產下滑,固定資產投資亦無法起到穩增長的關鍵作用,預計三季度GDP將大幅回落至7.2%。

筆者在8月初的《降準降息迫在眉睫》文章中已經對當前經濟面臨很大的向下壓力提出預警,認為如要維持7.5%左右的增長,建議定向降息、降準擴圍,越早越好。目前來看,如果宏觀調控繼續延誤,則經濟增長破7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短期經濟增長大幅放緩,即便對就業市場的影響不大,但可能觸發房地產的深度調整,從而引發金融動蕩,這個風險不能不防。

當前最令人擔憂的是投資。今年,決策層與市場都將投資寄予厚望,希望通過穩投資起到穩增長的關鍵作用。但令人失望的是,1-8月固定資產投資回落至16.5%,低於全年目標1個百分點,創2002年2月以來的最低值。

構成固定資產投資中的三個主要部分,房地產投資、制造業投資與基建投資中,前二者持續下滑。1-8月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14.1%,比1-7月下降0.5個百分點;房地產投資繼續下探,同比增速為13.2%,比1-7月回落0.5個百分點,創2009年9月以來新低。唯有基建投資仍然保持較高增速,但僅僅依靠基建投資顯然是不夠的。

房地產投資和銷售的萎縮是經濟不振的主要原因,8月新房銷售、新開工面積持續大幅萎縮。1-8月房地產銷售額累計同比下降8.9%,比1-7月下降了0.7個百分點;房屋新開工面積同比回落10.5%,其中住房開工同比回落14.4%,雖然開工降幅比1-7月收窄,但基本上仍然保持兩位數的負增長。

8月投資數據可以把1-8月累計增速拉下0.5個百分點,可見8月投資增速下滑之快。這個也體現在8月工業生產的明顯回落。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僅為6.9%,比7月回落2.1個百分點,創2009年2月以來的新低。發電量同比增速2.2%,比7月大幅回落5.5%。汽車產量下降較多,8月汽車產量184.6萬輛,同比增速3.1%,比7月回落了7.4個百分點;平板玻璃、水泥、粗鋼、鋼材產量增速都比7月回落不少。

8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名義增長11.9%,創2011年3月以來的最低水平。其中,與房地產相關的消費全部出現下滑,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家具、建築及裝潢材料同比增速分別為9.7%、13.3%、12.5%,分別比7月回落了2.9、3、2.4個百分點,顯示房地產市場遇冷,銷售受阻對相關消費的負面影響。

與此同時,餐飲消費仍在繼續下降,8月餐飲同比增長8.4%,比7月繼續回落1個百分點。在經濟下滑階段,收入增長預期下滑以及資產價格回落導致財富效應降低之下,消費保持穩定實屬不易,很難期待消費成為亮點,成為拉動增長的主要力量。

三駕馬車中,唯有凈出口似乎要相對好些,8月出口同比增長9.4%,雖然有所回落,但仍保持近兩位數的增長,進口疲軟,同比繼續下滑2.3%。“強出口,弱進口”的結果是當月貿易順差從7月的473美元擴大到498億美元,再創歷史新高。

當然,出口強勁背後已有隱憂,即海外經濟形勢的不確定性增強,美國勞動力市場時好時壞,歐元區面臨通縮壓力以及烏克蘭地緣政治風險,日本GDP回落超出預期,這預示著未來海外形勢有可能反轉,出口向好態勢恐難持續。

目前物價壓力不大,8月CPI仍然維持在2%,展望未來,翹尾因素回落之下,通脹可能繼續下行,但工業生產品價格持續30個月處於通縮區間,顯示當前上遊行業疲軟,與經濟向下走勢相反,是值得高度警惕的。當然,物價壓力尚無為貨幣政策發揮更大效用創造空間。

如此看來,三季度以來的經濟數據遠遠低於市場預期,如果此態勢延續,全年穩增長目標恐難實現。筆者也註意到,在13日數據集中公布的同時,國家統計局發表評論分析了經濟下滑原因,這在以往實屬少見,上個月便是在金融數據較差情況下,央行即刻發表了相關解讀。在筆者看來,兩份解讀均有決策層引導市場預期,穩定市場信心之意。而此前,李克強總理在天津達沃斯論壇講話中也並沒有對短期增長有過多擔憂,從創新與改革的角度給予外界信心。

在筆者看來,信心固然重要,長期改革也需要持續推進,但行動同樣關鍵,短期增長亦不容忽視。如果宏觀調控繼續延誤,則經濟增長破7的可能性大大增加。這可能觸發房地產的深度調整,從而引發金融動蕩,這個風險不能不防。

筆者早前一直建議,目前僅推出對支農貸款定向降息,以及定向降準作用仍然有限,新一輪降準、降息擴圍迫在眉睫,尤其是針對第一套按揭貸款。唯有如此,才有助於把握時機,防止經濟硬著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870

最牛對沖基金內部宏觀研究框架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485&page=1&extra=#pid5425

本帖最後由 Billy 於 2014-9-19 09:59 編輯

最牛對沖基金內部宏觀研究框架
作者:Bridgewater


導讀:這是一篇近15000字的長篇文章,需要時間和耐心才能讀完。本文作者是橋水公司創始人雷·達里奧,此文是其最著名的文章之一。作為一篇視角比較獨特的宏觀經濟研究論文,1萬多字並不算多,文章幹貨很多,詳細解析了橋水公司的宏觀研究方法論,對國內機構有許多值得借鑒之處,我們強烈推薦您仔細閱讀並收藏。


經濟的運行如同機器的運行,而且本質上來說是經濟是相對比較簡單的機器,然而並不總是非常好理解。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描述經濟這臺機器是怎麽運作的,跟傳統的經濟學家們描述的不一樣,你需要自己加以判斷並吸收利用。下面跟跟隨我描述這座簡單的經濟機器。我相信如果你耐心的讀完,你會更好的理解經濟的運行。

經濟如何運行:“基於交易的理解方法”

經濟是大量交易的總和,而每個交易都很簡單。交易包括買方和賣方,買方支付貨幣(或者信貸)給賣方以換取商品、服務或者金融資產。大量的買方和賣方交換同一種商品,這就構成了市場,例如:小麥的市場包含了各種持有不同目的的買方和賣方,他們進行不同的交易方式。各種交易的市場便組成了經濟。因此,現實中難以理解看似複雜的經濟,其實僅僅是大量的簡單的交易組合在一起而已。


對於一個市場(或者對於經濟),如果你知道了支出貨幣以及信貸的總額、所賣商品的數量,你就是知道了理解經濟的所有的事情。比方說,既然任何商品、服務以及金融資產的價格等於所有買方花費的支出(total $)除以賣出的總產量(Q),因此如果要了解或者預測商品的價格,你只需要預測出總支出($)以及總產量(Q)。然而,每一個市場有都大量的買方和賣方,並且這些買方和賣方交易的動機不一致,但是最主要的買賣動機總是很好理解,這樣考慮理解經濟就變得不那麽困難。可以用下面的一個簡單圖表來說明。這種解釋經濟的視角比傳統的解釋方式要更容易理解,傳統的解釋視角是基於商品的供給、需求以及價格彈性。

這種經濟框架你需要知道的重要概念是:支出($)來自兩種方式——貨幣(money)或者信貸(credit)。例如,你到商店去買東西,你可以付錢或者用信貸卡付款。如果你用信貸卡付賬,你就創造了延期支付的信貸(只要雙方達成一致就可以立即產生信貸,傳統的關於貨幣的流速,名義GDP,繞來繞去,容易讓人搞不清楚發生了什麽),若直接付現金,則沒有創造信貸。

簡單的說就是:不同的市場、不同類型的買方賣方以及不同的支付方式構成了經濟。為了方便,我們把他們分組以便概況經濟運行框架:

·所有經濟活動的變化以及金融市場價格變化都來自:1)貨幣以及信貸總量的變化(total $)2)所賣產品、服務以及金融資產的數量的變化(Q),其中前者($)的變化比後者(Q)的變化對於經濟的影響要大,因為改變貨幣以及信貸的供應相對其他來說顯然要容易得多。

·簡化分析,把買方分幾大類:私人部門和政府部門。私人部門包括家庭和企業,無論來自國內還是國外;政府部門主要包括:聯邦政府(同樣花錢在商品或者服務上)和中央銀行,中央銀行是唯一能夠創造貨幣並且用之於購買金融資產。

與商品、服務以及金融資產相比,貨幣以及信貸更容易由於供求關系而增加或者減少,因此有了經濟和價格的周期。
資本體系(The capitalist system)經濟的參與者買賣商品、服務或者金融資產,並且支付貨幣或者信貸。在資本體系里,這種交換是自由發生的,在這個自由的市場中,買賣可以基於各自利益和目的。金融資產的產生和購買(即貸款、投資)稱之為“資本形成”(capital formation)。之所以能夠完成資本形成,是因為買賣雙方都認為達成的交易對於各自都是有好處的。那些債權人之所以願意提供貨幣或者信貸,是基於預期能夠收回更多。因此,這個體系良好運行的前提是有大量的資本的提供者(投資者/貸款方)以及大量的資本接受者(借款方、權益的賣方),資本的提供方相信他們能夠獲得多於投入的回報。而中央銀行則控制著貨幣的總量;信貸的多少受貨幣政策的影響,但是信貸量可以輕易產生,只需要雙方在信貸上達成一致。泡沫的出現,是因為信貸創造多了,難以履行償還義務,進而導致了泡沫的破滅。


當資本縮減出現,經濟也跟著萎縮,因為沒有足夠的貨幣和信貸來購買商品。這種縮減的出現常見的形式有兩個:衰退(比較常見)和蕭條。衰退出現在短期債務周期中(short-term debt cycle),而蕭條發生在去杠桿(deleveragings)過程中。衰退很好理解,因為經常發生,大部分人經歷過;而蕭條相對比較難理解,因為不經常發生,經歷得不夠。

短期債務周期:也稱為商業周期(business cycle),周期產生於:a) 消費支出或者貨幣和信貸($)的增長快於產量的增長(Q)的增長,,導致價格上升。b) 價格上升促使貨幣政策緊縮,減少貨幣以及信貸,這時候衰退就開始了。話句話說,衰退是由於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緊縮(往往是為了抵抗通脹)打壓了私人部門負責的增加而導致的經濟放緩,隨著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放松,衰退也相應結束。為了終結衰退,中央銀行降低利率以刺激需求增長和信貸增加,因為低利率可以:)降低償貸成本。2)減少每月償付額,從而刺激相關需求。3)由於利率降低,預期現金流折現效應,將擡高產生收入(income-producing)的資產價格,例如股票,債券,房地產,從而產生財富效應,刺激消費支出。

長債務周期:是由於債務增長快於收入以及貨幣的增長,直到不能再增長為止,因為債務的成本已經走向極端了,典型的是利率不能再降低了。去杠桿就是降低債務負擔(debt/income)的過程.,如何完成去杠桿呢?主要是通過以下組合:1)債務重組,減少還貸 2)勒緊褲腰帶,減少支出 3)財富的重分配 4)債務貨幣化(政府購買債務,增加信貸)。蕭條正是去杠桿化過程帶來的經濟減慢。蕭條的發生是由於中央銀行不能通過降低貨幣的成本來對抗私人部門的需求萎縮以及支出的縮減。在蕭條時:1)很多債務人償還的貨幣量,比實際承諾的要多。2)通過改變償貸成本以及刺激信貸增長的貨幣政策,都不管用。其一:利率不可能無限降低,也就不足以鼓勵消費支出和資本行為(產生通縮性蕭條deflationary depressions),其二增長的貨幣會湧向抗通脹資產,而不能增加信貸(產生通脹性蕭條inflationary depressions)。蕭條的結束一般都是通過央行印鈔票大量的貨幣化債務以及彌補私人部門支出削減產生的影響。

需要指出的是,蕭條是去杠桿的經濟緩慢階段,如果控制的好,去杠桿不一定會引起蕭條。(可以參考前期文章 “An In-Depth Look at Deleveragings”)

政府在經濟衰退以及蕭條時的表現可以作為我們判斷當下經濟運行情況的風向標。例如,在蕭條時,央行典型的表現是印鈔用以購買大量的金融資產以彌補私人部門信貸的萎縮,在衰退時就不會出現這樣的行為。同時,在蕭條時,政府也會消費支出得更多以彌補私人部門消費支出的縮減。

以上兩種類型的周期是經濟運行框架的兩個重要部分,下面更全面的介紹經濟運行框架。

經濟運行框架:三大驅動力(The three big force)

我認為經濟運行驅動力主要來自:
1)生產率的趨勢性增長
2)長期債務周期
3)短期債務周期(商業周期)。

如下圖:




後面內容主要是解釋這三種驅動,主要結合兩種周期分析,以及兩種周期與生產率趨勢線結合分析,通過這種分析可以理解經濟運行的邏輯。這三種驅動適用於所有國家的經濟,但是這里我們講的是美國過去100年的例子。如果需要了解其他國家,可以參考前期兩篇文章“An In-Depth Look at Deleveragings” and“Why Countries Succeed and Fail Economically”。

1) 生產率的增長

如下圖所示,過去100年,每單位資本產生的真實GDP的增長平均保持在略低於2%左右,並且沒有波動太大。這主要是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知識在增加,致使生產率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上升。在圖中可以看出,從長期來看,生產率趨勢線波動非常小,即使是在1930s大蕭條時期。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時間會把經濟拉回到正軌上來。然而,往細里看,與趨勢線的背離波動短期卻比較大,比如說,在蕭條時期,經濟在高峰和低谷相差20%,金融財富的損失超過50%,股價下降甚至超過80%。對於蕭條的起始階段的持有金融財富的損失比圖中的顯示的更大,因為財富還有一個轉移的過程(政府通過稅收等政策財富轉移)。

圍繞著趨勢線的波動不是由於知識的增加或者減少。例如,大蕭條的出現不是由於人們忘記了如何有效生產,也不是由於戰爭和幹旱。所有對經濟產生噪音的因素都在那,然而經濟就是停滯不前。那為什麽閑置的工廠不簡單的雇傭一些失業者來利用充足的資源,以便拉升經濟呢?問題在於這些周期不是由於我們無法控制的事件引起的(比如自然災害),真是的原因是人的本性以及信貸系統的運作。

背離趨勢線的波動最主要是由於信貸的擴張以及收縮,也就是信貸周期:1)長債務周期(50-75年)(the long wave cycles)2)短債務周期(5-8年),又叫商業/市場周期。

債務周期

我們發現不管什麽時候我們說起周期,特別是長周期的波動,總是皺著眉頭產生這樣的想:預測經濟周期就像是算命。因此,在解釋兩種債務周期之前,先簡單的解釋下周期。

周期不過是由按邏輯順序發生的事件,導致重複出現的形態。在資本經濟中,信貸擴張與收縮帶動經濟周期,並完全可以根據邏輯推理出來。雖然每一次方式和時間未必完全一樣,但形態與邏輯都很相似。如果你玩過大富翁遊戲(game of Monopoly),你就明白信貸和經濟都有周期,一開始玩的時候,大家手里有很多現金,旅館很少。所以誰擁有的旅館多,誰賺的錢就多。於是玩家紛紛將現金轉換成實物資產,隨著越來越多的旅館被收購,對現金的需求增多,但此時很多玩家現金都很少,於是不得不折價出售手中的旅館。在這場遊戲中,最初實物資產持有者占優勢,玩到後來則是現金為王。高手是那些懂得在實物資產和現金之間保持最佳比例的玩家,不過所謂的最佳比例也在不停變換之中。

現在設想可以改變“大富翁”的遊戲規則,允許遊戲中的銀行接受存款,也可以發放貸款。這樣玩家就可以借明天的錢來購置旅館,也可以存款掙利息,而不是讓手中的現金閑置。如果“大富翁”可以這樣玩,那就更接近真實的經濟運行方式了。相比沒有借貸的情況,更多的錢會投入實物資產旅館,欠款的總量會是實際流通量的很多倍,而依靠貸款成為旅館擁有者的人現金缺口量更大,周期會顯得更加突出。當出現大量提現需求時,銀行和存款者會遇到麻煩,而此時往往出現無法拿出現金的情況。基本上,經濟和信貸周期就是這麽回事。

那麽現在我們討論兩種債務周期是如何驅動經濟周期的。

經濟體系的運行(How the system works)

當經濟在產能利用率高時就出現繁榮,換句話說,就是需求能夠容納現有的生產能力。這種情況下,企業盈利狀況好,失業率低。但這樣的情形持續時間越長,越多的生產力會在信貸的幫助下加入進來。此時需求降低會導致生產利用率降低,企業盈利出現問題,失業率升高。這樣的情形持續得如果很長,企業只能通過債務和權益的削減來降低成本。所以,經濟繁榮等同於需求好,在信貸為基礎的經濟中,經濟繁榮相當於實際信貸和需求強勁增長。相反,去杠桿等同於實際信貸需求疲軟。這與很多人的認識相反,經濟出現衰退或蕭條並不是由於勞動生產率出現問題,而是需求出現下降。

很多人會說,既然需求變化領先於產能變化,是決定經濟走向(繁榮or衰退)的風向標,那如果出現生產利用率下降,盈利不佳,高失業的問題,政府只要刺激需求不就行了。為什麽政府不簡單的通過刺激需求來解決經濟疲軟問題,接下來我們繼續分析,你就會明白難在哪里。

貨幣(money)

貨幣其實就是用來解決你的支付問題。很多人錯誤的以為任何能用來支付的都是貨幣,不管是美元支票或者是簡單的承諾支付(credit)。當你用簽字支票從商店買東西,這是貨幣嗎?其實不是,實質上你還沒有完成交易,相反你只是承諾付款,創造了信貸。

美聯儲帶有誤導性地將貨幣定義為M1,M2等的總和,而其實這里定義的貨幣幾乎都是信貸,或者說保證提供貨幣的承諾,而不是貨幣本身。比如美國債務總額有50萬億左右,實際流通中的貨幣只有3萬億而已,那麽信貸實際上是貨幣的15倍左右。問題在於很多人買東西創造出信貸而不去關心他們怎麽去償還信貸以及如何獲取信貸能力。因此,實際上貨幣遠遠小於實際應該支付的。

信貸(credit)

如上所述,信貸是承諾的支付,可以跟貨幣一樣用來買商品。信貸和貨幣一樣支付起來都很容易,但是與貨幣支付不同的時,信貸支付,支付行為並沒有完成,後續你需要償還。

有兩種方式可以刺激需求:利用信貸或者不用信貸。用信貸刺激需求顯然更容易。例如,在沒有信貸的經濟中,購買商品和服務必須交換同等價值的商品或者服務,因此唯一能夠提高自己消費以及經濟整體的增長的方式是提高生產能力,這種增長方式必然受到限制,不過同時也會較少出現過度繁榮和極度蕭條,生產增長率可以維持在2%左右,波動較小。

然而以信貸為基礎的的經濟則不一樣,以現有資產和未來收入作為抵押就可以獲得信貸。這種方式下,信貸和消費顯然要快於貨幣以及收入。為方便理解,舉下面一個例子:

我請你為我的辦公室刷漆,並承諾未來數月內付酬勞。你的收入和個人凈資產增加(我用信用卡支付給你),這樣我們的這單交易在我的資產負債表上各多出一項(我欠你的債務以及我的辦公司資本的增加)。你可以去銀行,申請貸款,銀行也會很高興,因為他的銷售額和資產負債表也得到提高,隨後你會將盈利用於消費。從這個例子就可以看出,相對於貨幣和收入,債務、消費支出要更多。

同時,這個過程也是自我強化的過程。更多的支出帶來收入和個人凈資產的增長,又反過來提高借貸能力,並鼓勵更多的消費支出。所以通常貨幣擴張是為了支持信貸擴張,因為體系中流通的貨幣多了,才能更好地償還貸款,我收購的資產也可以因受到更多貨幣追逐,而以更高價格出手。所以貨幣擴張會提高信貸評級和抵押物的價值。

在上述經濟環境中,唯一對增長構成障礙的是借貸雙方的意願。當信貸容易獲得,且成本低時,才會發生發生借貸和更多的支出。反之則會減少。在短期債務周期中,央行通過控制信貸成本(利率)來控制私人部門的信貸量,而在長達幾十年的長期債務周期中,信貸增長快於收入增長,而超額信貸增長總有限制,屆時去杠桿將會出現。

在資本體系中創造信貸最基本面的要求是借貸雙方都相信這筆交易對自己有利,因為借方的債務就是貸方的資產,貸方需要相信扣除稅率後,根據約定得到的還款能跑贏通脹;同時,借方為了獲取信貸,需要抵押資產,因此借方至少需要對抵押的價值有信心以便按期還款。

對投資者而言,另一項很重要因素是流動性,就是能夠賣掉投資的資產換取貨幣以及用貨幣購買相應商品和服務。我手上有10萬的國債,我會假設這些能換來10萬現金,並用來支付價值10萬的物品和服務。但由於金融資產價值相對實際流通貨幣比例過高,如果很多人同時需要轉換成現金,則央行要麽印鈔(通脹風險monetary inflation),要麽容忍大規模違約(通縮性蕭條deflationary depression)。

貨幣體系(monetary systems)

政府最想控制的權力是能夠創造貨幣以及信貸,以便控制一個國家的貨幣系統,掌握增加和減少貨幣和信貸的杠桿。貨幣體系隨著時間不同而不同,不同國家也會不同。在很早的年代,貨幣體系是物物交換,就是同等價值間的商品互換,比較常見的是以金銀為媒介。當你交易時以金幣支付,那麽你支付了同等內在價值的商品。如果你承諾你講交付金幣,那麽實際上信貸產生了,而信貸並沒有同等的內在價值。

貸方願意提供信貸是期望將獲取更多的貨幣,相比借出的貨幣,最後收回的能夠購買更多的商品和服務。他們放棄現在的消費用信貸來交換未來更多的消費。信貸產生後,貸方接著可能會問:誰控制貨幣體系呢?我怎麽知道更多的貨幣不會發行出來,保障未來我能夠買到比現在更多的商品和服務?在不同的時期,這個問題有不同的回答。

一般來說,貨幣體系有兩種:一種是以基於商品(通常是黃金)的貨幣體系,同時包括現金(與黃金掛鉤)和信貸的體系,另一種是法定貨幣體系,即只有現金和信貸。第一種很難創造信貸或者推動信貸增長。因為公眾會對沖政府行為。隨著貨幣量的增加,貨幣價值降低,換句話說,用貨幣兌換的基礎商品的價值提高,當其價格升到固定水平之上,出現套利空間,持有信貸的人會將債務賣給他人,換回現金,以低於市場價格從政府那里兌換基礎商品。這樣流通中的信貸和現金都減少,貨幣的價值又會提高,同時所有商品和服務價格都降低。最終的結果是通脹降低,經濟放緩。

因為時間的原因,貨幣的價值相對與其他任何的商品都會貶值,我們可以把貨幣與任何商品綁定以便理解貨幣體系是怎麽運作的。舉例來講,1946年1塊面包賣10美分,如果政府將美元綁定面包,今天一塊面包2.75美元,如果政府遵守承諾,所有人都會把全部現金從政府購買面包,在市場以高價賣出。這樣流通中的貨幣減少,其他商品和服務的價格降低,流通中的面包數量增加,面包的價格會降得比其他更快。如果實際面包的供求沒有因為面包可以兌換貨而發生大的變化,那麽這種綁定將顯著的降低經濟的活力。

換個例子,如果政府不是綁定面包,而是雞蛋,1947年一打雞蛋賣70美分,今天賣2美元。如果是這樣,信貸增長相比於面包來說受限程度要低些。所以商品為基礎的貨幣體系里,最理想情景是選擇供需波動不大的標的。當然,如果選定的真的是面包,則面包坊就擁有了發放貨幣的實際權力,結果會導致通貨膨脹。金銀相對來說則是更好的標的,盡管也不是絕對的完美。

而法定貨幣體系則是另外的情景,這時貨幣和信貸的增長不會受到貨幣兌換商品的能力的限制,而是受到央行的控制,也會取決於借貸雙方創造信貸的意願。

政府一般更傾向與法定貨幣體系,以擁有更多的權利印鈔以增加信貸、改變貨幣價值和重新分配財富。人類的本性是即時享受,所以政策很難會去考量長期收益,出現信貸自由增長,債務危機也就不足為怪了。政府只有在貨幣體系失去控制,為了緩解債務負擔過度印鈔,導致貨幣過度貶值的情況下,才會回到基於商品的貨幣體系。當貨幣的創造變得非常困難時,政府便會放棄基於商品的貨幣體系。縱觀歷史,由於兩種體系各有“苦衷”,政府總是在兩種貨幣體系之間變換,而一旦選定通常會維持相當長的時間,一般都持續幾十年,央行可以采用降低利率以及貨幣的供應量等方式來控制信貸的增長,因此必須轉換的轉折點並不會很容易就會來臨。

2) 長期債務周期(i.e long wave cycle)

前面提到,如果債務和支出比貨幣和收入增長更快,這個過程也是自我強化的過程。更多的支出帶來收入和個人凈資產的增長,又反過來提高借貸能力,並鼓勵更多的消費支出。然而,債務不可能一直增長下去,就像你潛水時不可能靠著氧氣瓶里的氧氣供給來永續地生存下去。在借債是,你需要做到能借也能還,你現在借的債,將來需要償還的。然而往往現實中借款時並沒有考慮太多,當你借來消費,給人你富有的表象,貸款方認為你的信用會非常好,這時候貸款方願意提供信貸給你,並不太多考慮將來還款時會怎麽樣。當債務不能繼續增加時,這個自我強化的過程就會反過來。這是一個動態的長期債務周期。只要信貸沒有消失,這樣的長債務周期就會存在。

下面的圖標可以用來說明美國從1916年開始長債務周期中的債務/GDP的變化。

周期處於上升時,會出現自我強化過程,貨幣的增長對應著更高的債務增長,借助債務消費支出增速、購買更多的資產。支出和資產價格的上升反過來促使更多債務的增長。這是因為貸方提供信貸是依據借方:1)收入或者現金流 2)財富或者抵押。這兩者持續向好,就會自我強化來增加債務量。

比如你的年收入是10萬,沒有債務,於是銀行允許你借1萬,現在你的消費能力是每年11萬。對於整個經濟來說,這樣的消費支出的增加會產生更高的收入,同時股票等資產價格上漲,帶來更高的財產收入以及抵押能力。在整個經濟債務周期的上升階段,債務額和還債部分都會上升,可持續數十載,中間會伴隨央行的緊縮和寬松政策(導致商業和市場周期)。但這一過程無法永續,因為總有一天還債部分會等於甚至大於可貸款額,屆時支出必然下降,也就是去杠桿,你花了多少年11萬,就得花多少年9萬。

高的債務水平綁架了經濟, chart 2中的的債務比率(DEBT/GDP)更準確的說,不是債務水平本身,而是需要支付的現金流,包括債務本金與利息。當債務利率足夠低時,債務水平本身增長實際上沒有導致償付現金流大量的增加,因此沒有引起經濟下行(從1944年後可以看出)。下面的圖可以更好的說明這個動態的過程。圖中三條線分別是利息支付、本金以及債務償還現金流與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率(家庭部門是美國重要的經濟部門,可以擴展到其他部門),從圖中可以看出,大蕭條之後債務負擔達到了最高點,那麽是什麽引發了這種趨勢的逆轉呢?

長期債務周期的高峰發生在:1)債務收入比例非常高 2)貨幣政策不能繼續創造信貸增長。達到這個點後,債務不能夠繼續增長,這時候就開始了去杠桿化過程。去杠桿的促發是由於債務人不能支付他們的到期債務和利息,這將導致私人部門大量的債務違約以及削減成本,結果帶來大量的經濟問題,比如失業率高。債務危機的促發是來自多方面的原因,最常見的原因是投資者利用杠桿在高的價位上購買資產,預期資產價格會繼續上升,而實際上他們預期過於樂觀。結果就是缺乏足夠的現金流去償還債務。諷刺的是,在開始階段,資金的短缺是由於貨幣政策的緊縮以對抗資產泡沫,因此緊縮的貨幣促發了債務危機。還有就是,利用杠桿購買金融資產,預期金融資產繼續走高,這比利用杠桿操作一般商品、服務更加危險,因為只是表面上提高了生產產能,這樣更容易促發債務危機。因此,在現實中,如果出現金融市場呈現繁榮景象但是伴隨著低通貨膨脹,很可能這是泡沫破滅的前兆,比如1920s的世界各國,80年代的日本,以及近期08年的金融危機。

一般來說,當經濟放緩時,貨幣政策傾向寬松以降低信貸成本,比如降低利率,但是當利率接近於0時,下降的空間就沒有了。因此通過降低利率來對抗債務危機就失效了。這種情況下,金融資產的持有者會擔心投入的成本收不回來。因此貨幣政策不能糾正債務帶來的不平衡了。

在去杠桿的過程中,債務比率(相對於收入)的減少主要通過四種方式:1)債務重組,免去或減少債務 2)勒緊褲腰帶、減少消費支出 3)財富的重新分配 4)債務貨幣化。每一種路徑都可以減少債務比率,但是他們各自對通貨膨脹以及經濟增長有不同的影響。債務重組和減少消費的途徑會導致通縮蕭條(deflationary depression),而債務的貨幣化則可能會引起通貨膨脹,財富的重分配以多種形式出現,但是對抗去杠桿過程中大量的運用,不能起到實質上的作用。去杠桿的完成情況取決於這四種方法的運用。

蕭條是去杠桿的引起的經濟放緩的一個階段,特別是在去杠桿的早期,這階段債務違約和減少消費支出現象明顯,這時候借款方不能通過收入以及新的信貸來償還到期債務,因此借款人需要變賣他們的資產以彌補現金的不足,這就導致資產價格的下降,同時抵押物價值下降,因此更加減少了收入來源。收入的引起的信用下降降低了借貸能力,因此產生一個自我強化的過程。(借款的信用依據:1)抵押物的價值 2)相對於債務,收入的水平)。這個過程中,債務比率會繼續上升(債務/收入或者凈財富),經濟下行也自我強化:一是由於債務人和債券人都受到了損失,二是消費支出減少,導致收入會減少。

去杠桿過程中,經濟和信貸下滑的同時,債務負擔會上升(chart 2、chart 3),圖中的垂直線是1929年。圖2顯示DEBT/GDPcong 1929年的160%上升到1933年的250%。圖3同樣可以看到,債務比率繼續上升,是由於收入更大的下降。Chart 4 顯示的是家庭部門的債務與凈財富的關系,可以看出由於股市的下行以及房地產價格的增加,目前家庭部門杠杠比率目前已經非常高,與30年代大蕭條時期類似。

前面提到過,在基於信貸的貨幣體系利率,經濟的擴張依賴於借款能力的上升。借貸發生的條件是:a) 在減輕稅收和通脹的影響下,貸方能夠獲取比貸出去更多的回報 b)貸方能夠把債券兌換貨幣。在去杠桿過程中,這兩個條件都不能得到滿足。

衰退時(recessions),可以通過降低利率和創造更多的貨幣來解決債務收入不平衡,換句話說,貨幣政策有效時,這種不平衡可以通過降低足夠的信貸成本來糾正:1)減輕債務負擔 2)激發經濟活力 3)產生財富效應。但是在去杠桿過程中,貨幣政策實現不了這樣的目的,失去了創造信用的功效。利率接近於0,沒有下降空間;信貸難以增加,因為債務人已經過度負債。在通脹性蕭條中(inflationary deleveragings,通過印鈔票方式)過程中,信貸也不能增加的原因是:投資者擔心他們以後獲得的償還貶值,貨幣兌換成了其他貨幣以及流向了抗通脹的領域。

為了緩和這種不平衡,政府不可避免的需要做:1)創造動力、鼓勵信貸的產生 2)減輕債務人償付 3)印發更多貨幣購買商品、服務和金融資產(最重要的方式)。央行印發貨幣購買金融資產體現在資產負債表中資產擴張,政府支出增加,財政赤字明顯。接下來三張圖 可以說明。

如圖所示,1930/32和 2007/08年,短期利率接近0:

聯邦政府印發貨幣增加:

財政赤字增加:

你可以通過這三個現象來判斷經濟是否處於去杠桿化過程中。

通常情況下,政府組合拳性的政策的推出經常不能夠扭轉去杠桿化的過程,但是確實可以在熊市時引起階段性的反彈,並刺激經濟的活力。例如,在大蕭條時期,就有過六波反彈行情,反彈幅度在21%至48%不等。這些反彈都是由於政府大力度的給經濟吃猛藥,以對抗去杠桿帶來的經濟下行。債務與收入的不平衡的打破,最終還是需要回到借貸雙方信心的恢複上來,只有借貸雙方都認為對自己有好處才會產生新的信貸刺激需求、經濟回到正常的資本運作軌道上來,這過程中,政府發行貨幣或者債務貨幣化起著重要作用,來對抗在去杠桿過程中的消費支出不夠、債務負擔過重。當債務收入的不平衡朝著好的方向發展、消費支出開始增加以及債務貨幣化充分,那麽經濟則走上轉好的軌道。在美國,去杠桿化的過程發生開始與1930s,1933-37年左右。

很多人錯誤地認為問題出現在心理層面,投資者由於恐慌將投資轉向更加安全的資產類別,於是解決問題的方案就是引誘他們。這種邏輯錯在兩方面:首先,跟大眾普遍認識相反,去杠桿過程並不是心理驅動,而是由於信貸,貨幣,商品和服務的供需發生變化。難道我們一覺醒來,所有痛苦的記憶就都忘卻,收入一下子多了,債務缺口堵上了,政府也不用在救與不救之間徘徊了麽?不是這樣的。如果央行希望用更多的貨幣緩解錢的缺口,只會使債權方擔心錢更貶值,解決不了放貸意願低和償債能力差的問題。其次,不能說同樣數量的錢從不安全轉向安全,不存在這種路徑轉換。很多人心目中的“錢”其實不是貨幣,而是信貸,而信貸是可以就這樣“消失的”。我今天刷一下信用卡,產生了信貸的資產和負債,你說這些錢是從哪里來的?沒有源頭。如果我是商店店主,有理由相信消費者不會償還信用卡公司,信用卡公司也不會跟我結清帳,壓根就沒有所謂的“資產”。

正如上面所說,去杠桿化過程中,所謂擁有的財產經常根本就不存在,當投資者希望把他們的投資性資產轉化成貨幣時,如果轉化過程遇阻(即流動性問題),那麽會引起恐慌性的拋售,因此資產價格下降,導致收入不足以滿足需求,特別是實體企業中,很多企業對短期借款依賴性大,就產生了嚴重的資金缺口,導致企業運行遇到大的問題。這種情況下,政府就被迫決定是發行大量貨幣還是增加政府支出讓財政赤字加大,現實中,這兩種措施都會不同程度的實施,至於這個過程中是通脹性的還是通縮性的,取決於央行創造出來的信貸是否能夠對抗信貸的萎縮。

為了能夠有更好的發揮貨幣發行權,政府顯然青睞於法定貨幣體系而不是基於商品的貨幣體系。央行希望提供更多的貨幣和信貸,因此經常往往貸款抵押的條件就降低,借款給一些重要的銀行,有必要的話向實體的部門放款。

央行的寬松貨幣政策加上投資者青睞風險更低的資產,導致短期的政府債券利率降低,而利率期限結構曲線變陡、風險溢價水平更高。那些沒有得到信貸支援的私人部門依然不能彌補資金缺口,還是債務不能按期償還導致債務違約、甚至走向破產。

在蕭條時期,信貸萎縮、大部分人失業,儲蓄不足,因此需要獲得支援。政府除了需要不僅貨幣去支持信貸系統,還需要去救助處於財務困境的私人部門,而私人部門由於消費支出削減,政府還需要花錢去彌補私人部門的消費。這個時候,政府的稅收降低,導致政府財政赤字更加嚴重,盡管短期政府債券由於安全性相對較高獲得投資者青睞,但是政府還是沒有足夠的貨幣去彌補資金的不足。這樣的結果就是,政府再一次被迫決定印發貨幣或者與私人部門去競爭有限的貨幣量而導致極端的貨幣緊縮。

在這種去杠桿過程中,采用法定貨幣體系相對於基於商品的貨幣體系,政府的財政赤字會更嚴重,貨幣政策也會更寬松,但事實上基於商品的貨幣體系最後還是發行了更多的貨幣,要麽是放棄了這種貨幣體系轉為法定貨幣體系,要麽是提高了商品的價格以獲取更多的貨幣,變相的發行更多貨幣。政府通過多發的貨幣購買政府債務或者公司等非政府資產,也就是政府通過發行貨幣來對抗信貸萎縮。發行貨幣的速度很快,但同時信貸還在萎縮,實際經濟也在下行,也就是貨幣乘數或者貨幣流動速度實際上是萎縮的。如果貨幣的發行足夠的多引起貨幣貶值,實際利率下降那麽會驅使投資者從金融資產轉向抗通脹資產,這時候貨幣持有者可能把貨幣轉移到國外,短期政府債券也不再是一個安全的投資選擇。

政府缺錢,而財富和收入又集中在少數人手中,所以政府自然會向富人征收更多的稅。在去杠桿過程中,有一部分人會非常遭人恨,他們就是在危機前繁榮階段大撈一筆的人,那些在金融領域制造債務的人,特別是將自己的財富建立在別人利益受損基礎上的人(做空)。窮人和富人之前關系會異常緊張,輿論(導致政策)會從右轉向左。不是有句話說道:“經濟繁榮,大家都講資本主義;泡沫破滅,人人都講社會主義”。不管借由何種原因,富人的稅率會被大幅提高,通常最行之有效的方式是提高收入和消費稅,這也是提高財政稅收好辦法。但這種做法收效甚微,理由一,這樣的財富通常都是非流動型資產,即便是流動性強的金融資產,迫使納稅人賣出流動性強資產用來繳稅,並不利於資本增加。理由二,由於個人收入和資本收入銳減,多收取的稅收遠遠不夠。

但富人還是會經歷真實財富的“損失”(組合資產價值降低,高稅率,通脹等等),於是他們會變得異常保守,甚至會將財富轉移到境外(可能引起匯率走低),或者各種方式避稅,或者投資流動性強且對信貸評級依賴較低的品種。

債務國為了保護就業,通常會采取保護主義的政策,青睞貨幣貶值,但保護主義會削弱經濟活力,貨幣貶值更是滋生資本出逃現象。

當貨幣離開本國時,央行又一次面臨選擇:印鈔會導致貨幣貶值,不印會導致貨幣緊縮。最終他們還是不得不選擇印鈔。貨幣貶值對於政府來說可能是好事,一方面貨幣貶值刺激經濟增長(出口增加)緩和緊縮性的壓力,而經常赤字的國家就在資本外逃過程中(貨幣貶值、投資環境前景不樂觀)受傷害就會比較大。但美國情況不同,因為他們的債務是以自己國家貨幣計價,這樣會產生大量需求。但是畢竟債務是承諾要償還貨幣,而又沒有那麽多貨幣,所以通常會以三種方式結束:第一違約,做空的空間被完全擠壓。第二發行大量貨幣,足以緩解危機。第三償還債務量大幅減少(債權方放棄)。

在此階段最大的風險就是,由於貨幣走軟外加貨幣供應量加大,導致短期信用品種(甚至包括政府短期國債)被市場拋棄,不但沒有達到創造更多信貸的目的,反而出現資金湧入抗通脹資產,以及資產出逃。海外投資者面臨零利率和以該國貨幣存款資產回報為負的前景,而國內投資者也希望將存款轉為其他貨幣。此時投資者會加速出售金融資產,特別是債務資產,轉化為現金後購買抗通脹資產。同時盡可能地利用當地貨幣貸款。於是央行又一次面對加大印鈔的要求,要麽支持這種需求,要麽允許貨幣和信貸緊縮導致實際利率上升。此時,政府會建立外匯管控力圖阻止上述資本流動,甚至禁止持有黃金,偶爾還會出現價格和工資管控的措施,但所有這些都不利於問題的解決,而不過是經濟“扭曲”舉措而已。

去杠桿過程的確很可怕,很痛苦,甚至會引發貨幣戰,但這是自由市場自我修複的方式。換句話說,經過對失衡的基本面的改正,可以使經濟進入更加健康的狀態。通過破產或其他形式的債務重組,債務得到降低;通過降低成本等方式,企業的盈虧平衡點也被降低。金融資產價格降低,同時購買資產和償還債務的貨幣供應量增加(拜央行所賜),資本正常流動得以恢複。

去杠桿過程的終結采用的一系列組合:1)債務重組,減少債務 2)勒緊褲腰帶、減少支出 3)財富重新分配 4)債務貨幣化。 這個過程,企業通過削減成本盈虧平衡點降低,投資活動慢慢恢複,利率較低,因此經濟開始增長。

蕭條階段,經濟下行和信貸萎縮非常快,一般持續兩到三年,但是隨後變陷入漫長的恢複期,甚至需要十年才能恢複到之前的高點(因此稱之為“失去的十年”),而股票價格甚至需要更長的時間去會反複到之前的高點,因為風險溢價需要花費更長的時間恢複到之前的低點。在這個過程中,名義利率必須低於收入的名義增長,以減輕債務負擔,如果利率已經為0了而且還有處於通縮階段,央行就必須發行更多的貨幣來提高收入的名義增長。

綜上所述,這些周期都是由於人的本性和經濟系統的內在運行,每個人會更加的追各種的利益最大化,甚至比你想象的更加嚴重,因此經濟周期的運行邏輯、經濟機器怎麽運行也跟著發展變化。

3)  短期債務周期

短期債務周期,也被稱為商業周期,主要由中央銀行的政策控制。主要是兩種狀況:a)因為經濟中的一些指標良好(用GDP缺口、資源可利用容量、失業率等指標衡量)使得通貨膨脹上升到不合適或者太高時,緊縮政策;b)當相反的狀況出現時,政策放松。美國自1960年以來的短期債務周期如下圖:

人們對這些周期的描述大同小異。這些周期中有六個階段:四個擴張階段和兩個衰退階段。

短期債務周期中的擴張階段:(更準確的理解是前兩個階段複蘇,後兩個階段擴張)

“早周期”階段(early-cycle)(通常持續5-6個季度)一般開始於,低利率和大量可獲得的信用使得對利率敏感的項目(例如,房地產和汽車)和零售銷售的需求好轉。前期存貨的清除結束和存貨重建的開始也給需求的好轉提供支持。這些需求的增加和生產的上升拉高平均周工作時間,就業率上升。通常,信用增長速度很快,經濟增長強盛(超過4%),通貨膨脹率低,消費增長旺盛,累計存貨的比率上升。由於高增長和低通脹使得低利率得以保持,美國的股票市場是最好的投資標的。而抗通脹資產(inflation hedge assets)和大宗商品是表現最差的投資標的。(關鍵詞:低通脹,需求增速快,補缺口)

“中周期”(mid-cycle)(平均持續3到4個季度),伴隨著經濟增速下降(大約2%),通貨膨脹率保持在低位,消費增長下降,累計存貨比例下降,利率逐漸不再下降。股票市場的上漲逐漸減慢甚至終止,而抗通脹資產的收益率下降減慢。(關鍵詞:低通脹,缺口逐漸補完,需求增速短暫放緩,醞釀下一階段產能擴張)

“晚周期”(last-cycle),通常開始於擴張階段的兩年半,具體取決於上一個衰退周期形成的經濟下滑的缺口的大小。在此刻,經濟增長上升到一個平穩的水平(大約3.5-4%),可利用資源容量約束出現。但是信用和需求的增長依然強勁。因此,通貨膨脹率開始趨勢向上,消費增速上揚,存貨水平也提高,利率上升。股票市場進入其上漲的最後一步,抗通脹資產成為表現最好的投資品種。(關鍵詞:補缺完成,產能擴張階段,需求旺盛,價格擡頭上漲)

“緊縮階段”(tightening phase)。在這一階段,實際通貨膨脹率和預期通貨膨脹率的加速上升推動著美聯儲轉變政策為約束。具體顯示為流動性的下降,利率水平上升,利率期限結構曲線變平甚至逆轉。這些轉變導致貨幣供給和信用增長下降,股票市場先於經濟下行之前下降。(關鍵詞:政策緊縮,抗通脹,產能擴張結束)

短期債務周期的衰退階段分為兩部分:

衰退前期:由於美聯儲維持緊縮的政策,經濟合同減少,一些經濟指表向下(GDP缺口、可利用資源和失業率等作為指標度量),股票價格下降,大宗商品和抗通脹資產價格下降,通貨膨脹率也下降。

衰退後期:由於通貨膨脹的擔心下降而衰退減緩增長的擔心上升,中央銀行寬松貨幣政策。因而,利率下降,盡管經濟還沒有開始恢複,更低的利率水平導致股市價格上升。相對的,大宗商品和抗通脹資產依然保持弱勢。更低的價格和更高的股市價格使得擴張階段的開始。

以上分析的周期中不同階段,我們給定了一個平均時間,但是正如文章開始時提到的需要考慮特殊事件的影響,而不是局限在時間上。例如,對於之前描述的的邏輯(擴張階段)在經濟中的缺口已經很大部分給消化前,通貨膨脹率通常並不會迅速上升,美聯儲也不會隨便緊縮政策,除非通貨膨脹迅速上升。衰退得越嚴重(產能缺口越大)經濟擴張持續時間越長。類似的,經濟周期各階段的運行使一系列事件的結果,而各階段時間的長短、進程又受一系列的外在事件(比如政策)的影響。比如:在經濟擴張周期中,與沒有政府貨幣政策的刺激相比,給予貨幣政策的刺激顯然要擴張得更快,另外,中國進入世界經濟、戰爭和自然災害等外生影響可以改變這些周期的進程。在此討論的是對經典模板的描述,並非對所有因素進行精確的進行描述。

限於篇幅,我們在此將不會進一步深入商業周期。

宏觀經濟運行的三大驅動之間的關系(the interaction of these three forces)

相比我們提出的模板,現實經濟複雜的多。我們把長債務周期(long wave)與短債務周期(或者商業周期 business cycle)結合起來,並且把這兩個周期加到生產率趨勢線里去理解,那麽我們比較好的理解資本系統的運作,並判斷我們所處的階段以及將會走向什麽階段。簡明起見,我們不詳細解釋,我們給出一個例子:

例子:下面的圖表展示自1919年以來每個周期,聯邦基礎利率的頂峰和低谷及其波動的幅度。這些利率的變化導致過去了90年的全部的衰退和擴張。圖表中顯示了15個向上的周期和15個向下的周期,但這些波動是圍繞著一個大的上升趨勢和一個大的下降趨勢。仔細看,從1932年9月低谷(利率為0%)到1981年5月頂峰(利率為19%),每一周期利率的低谷都比之前的周期的低谷高,頂峰也如此。所有利率上升和下降的周期都圍繞著這個長達50年的上升趨勢。然而,從1981年5月的聯邦基礎利率高達19%的頂峰直到2009年3月利率為0%的低谷,每一周期的低谷都比前一周期的低谷利率來的低,頂峰也如此。這些上升和下降周期圍繞著一個為期27年的下降趨勢。每一個利率下降的周期,利率的降低逐漸減少債務服務的支付額,降低通過信用購買的物品的價格,使得物品更加容易支付得起,推動資產價值的陡然向上(notch)(具有正的財富效應)。因此,盡管債務服務的支付額基本持平,但是相對於收入和貨幣,債務繼續上揚,直到利率達到0%不能繼續下去下降為止。此時政府必須印鈔和加大支出貨幣以補充私人部門的信貸減少和支出削減。

再次說明,簡明起見,在此對三大推動力的相互影響作用不進行更加深入的討論。正如文中開頭提到的,我寫下這篇文章的目的只是介紹我對宏觀經濟運行機制的一個簡單的想法(見解),你可以在此基礎上判斷取舍並吸收利用。、對於那些傾向於學習更多關於去杠桿化過程以及長期周期如何運作的人可以去看我前期的兩篇文章:“An In-depth Look at Deleveragings”和“Why Countries Succeed and Fail Economically”。

【轉載自撲克投資家(puoketrader)】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50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