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一個價錢。」Cecil Rhodes
說史150223
馬克沁機槍的威力
掌門執筆:天花亂說系列18
〈劇場〉馬克沁機槍的威力
1882年大英帝國殖民地南非的商業大亨羅德斯Cecil Rhodes在舉世資本最雄厚的財團「羅富齊銀行Rothschild Bank」資助下, 購併了德比爾De Beers鑽石礦.
這個世上最大的鑽石礦山有四條礦脈,原本分屬上百間小型公司所有. 由於競爭激烈,價格紊亂,很多公司陷於慘淡經營,倒閉時有所聞. 羅德斯用了五年時間將全部公司購併,壟斷了整個礦場. 表面上他是「德比爾鑽石公司」的大老闆,暗地裡Nathaniel de Rothschild勳爵的持股是他的兩倍.
羅德斯經營得法,更擅長操控價格,成為了南非首富. 但他並不以此為滿足,夢想著當上一方之主. 1888年他從南非境北的 馬塔貝萊Matabele族酋長手上騙得一幅土地的使用權, 經過一番查究,相信馬族龐大土地下面暗藏著超大型金礦. 他先取得羅富齊勳爵的支持,然後前往倫敦遊說國會,準許他招募僱傭兵,以經略境北. 承諾如事成,則土地歸為國家殖民地,他只佔取經濟利權; 如事敗,後果由他獨力承擔,於國家無涉.*** 他的理由很簡單:“我們是世上最優秀的民族,佔領的土地愈多,對人類的貢獻也就愈大.” 國會準其所請.
事情之所以如此順利, 事緣1878年「柏林會議」歐洲列強擬訂出「瓜分非洲」藍圖,並以條約加以敲定.*** 英國近年雖有經略南非境北的意圖,但是礙於條約,不好直接出手, 如今由“民間團體”自行“開發”,國家坐享其成,正中下懷.
如是者羅德斯招募得700名傭兵, 取名 “先鋒縱隊pioneer colimn”, 北上馬族地界,借故尋釁.
由此迎來了1893年血腥味十足的「桑格尼河Shangani River戰役」.
此役馬族3,000驍勇戰士向700侵略軍陣地發動亡命衝鋒….. 據現場目擊報道,衝鋒者殺聲震天,排山倒海而至, 卻在100碼火力網前沿被肆意剪除,有如割草!結局是馬族戰士陣亡1,500人,*** 屍橫遍野; 而侵略軍卻只死了4人,近乎毫髮無損. 馬族人認為那是白人以巫術召來死神…..從此失去了抵抗意誌,任人魚肉.
死神的名字是「馬克沁機槍Maxim Gun」,劃時代的重型戰爭機器, 需由四人合力操作,連射能力每分鐘500發,射程100碼. 相比當時最快的來福槍每分鐘10發,足足快上了五十倍!***
馬氏槍發明之後, 英軍與非歐洲敵人作戰的死傷比例拉開至驚人差距,只能稱為屠殺. 1898年蘇丹Omdurman之役, 英軍陣亡47人, 馬赫迪教派戰士至少死了10,000人.
馬氏槍的發明人Hiram Maxim是美國人,但他打從開始即鎖定英國市場. 他在倫敦設立研發工作室,邀請軍政界高層和王室要人觀看試槍. 這槍如此利害,自然深受激賞. 1884年正式投產,羅勳爵當即加入了「馬克沁機槍公司」董事局, 那麼融資財團當然就是羅富齊銀行了. 原來死神的真姓名是Rothschild.
馬氏何以捨美而就英?除了大英帝國是當時最有實力的買家之外, 更重要的是只有在英國才能取得鉅額融資,而專利權又不虞為國家或當權者所侵吞.***
〈sense〉資本的威力
其實“桑格尼河之戰”早有前例可援, 三百年前1575年“長篠之戰”織田信長以三千洋槍破了武田家所向無敵的重騎兵,兩役情狀若合符節. 以往的解釋是武田拘囿於傳統戰術,不思革新. 現今的史識則是織田承諾提供政治利益,成功向堺市商人財團取得鉅額融資才是關鍵所在,***三千洋槍在當時是天文數字的資本投資.織田之所以獨霸,因為他是首位將商業結合戰爭的戰國武將.
幾乎同一時間,英國君主伊利莎白一世也以相同方式,藉由提供“私掠船特許狀”制度利益, 成功向市場籌集資金,發動對西班牙的遠洋刦掠戰爭.***
戰爭從來是極度昂貴的冒險活動, 中世紀的歐洲封建君主並不怎樣富有,發動戰爭一般靠的是向財團借貸, 戰勝則以戰利品償還債務;戰敗則…..賴債不還!就算是富甲天下的西班牙王室,也因為窮兵黷武,幾乎每隔十年便破產一次. “兩虎相鬥,必有一傷”,同理,背後的財團也必有一傷, 為了補償風險,戰爭貸款的利率一般也就極高.****
貧窮而又守法的英國王室行徑卻有所不同, 她發明了以“入股”的方式讓商業資本直接註入戰爭活動,共同分擔風險與回報, 因而戰爭的利息成本也就平宜得多了. 倘使戰事拖延,則對手必先垮掉,*** 十八世紀的英法「七年戰爭」即其顯例.再者,以股份制公司集資進行戰爭的周邊業務, 如造船和武器研發(馬氏槍就是最佳例子.),效率也極佳,且較能持續營運.
再從反面考察之,明清的中國並不缺乏財力,但是完全沒有資本市場, 戰爭經費只能來自臨時性加徵稅項. 如遇大型民變,窒礙稅收, 朝廷財務在數年間即可全面崩潰,***更莫論平時發展軍備了. 儒家的“反商思想”到了全球資本主義來臨的時代,又焉得不敗亡呢?
〈sense?〉羅德斯的邪惡格言
文首的邪惡格言「每個人都有一個價錢。」想必大家早有所聞, 但未必知道是出諸此君之口. 羅德斯除了商業奇才之外,政治敏銳度也極其不凡,但他最利害之處卻是其行動能力和對人性的深刻洞察力.
他十七歲漂洋渡海,隻身前往南非,赤手空拳而成殖民地首富. 但他並不於此止步,而是開疆闢土,有獨霸一方之誌. 他在大本營「金伯利Kimberley俱樂部」留下一張桌面大小的地圖,上面親手用鉛筆劃出一條從開普敦到開羅,貫穿非洲的鐵路幹綫,這就是後來的「帝國鐵路幹綫」.
他經略的地域如諾交給國家, 為了榮耀他,殖民地取名「羅德西亞Rhodesia」.(即今日之辛巴威.) 獨立後的羅德西亞仍然堅決奉行種族隔解政策, 甚至比南非還要持久.
他的野心沒有盡頭,據說晚年曾認真地考量如何策動美國回歸祖國懷抱,因為那是“大英帝國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雲雲. 羅氏得善終,死後很受英國人景仰, 連王室成員也三番四次到他墳前官式致祭. 沒有羅德斯這類人,大英帝國又怎會行得那麼遠. 他所不知道的是,一百年後,反倒是“小英”成為了“大美帝國”的附庸.
羅德斯的邪惡格言原來尚有下文,其大意為:「每個人都有一個價錢。只要找出那個價錢,願意支付,再加上耐心等候,任何人的行為都可以施加修訂.」**** 實在是太邪惡了!
以上sense出自
《帝國Empire:The Rise and Demise of the British World Order and the Lessons for Global Power》(2003) Niall Ferguson
〈馬克沁機槍的威力〉是該書第五章的題目.
TVB又要重播《大時代》了。4月13日,香港TVB突然在微博上宣布,下周一(4月20日)在午夜時段將重播23年前劇作《大時代》,播出時間為逢星期一至星期五深夜12時15分。對此,眾網友紛紛調侃擔心再次出現“丁蟹效應”,而無線高管回應稱“純屬巧合。”
這部劇集成就了太多人,二十五歲的周慧敏、郭藹明、李麗珍,二十八歲的劉青雲和藍潔瑛,四十五歲的鄭少秋,還有剛滿三十歲,才華橫溢的編劇韋家輝。這些人在各自最好的年華,傾力合作留下這部經典,這氣場的共鳴,不世出。
最值得說的還是“秋官”鄭少秋,把蠻橫跋扈,但邪運亨通的大空頭丁蟹演活演透,以致於從此之後,只要他的形象出現在熒幕,恒指甚至A指就會立即下跌,被媒體稱為“丁蟹效應”。
香港電視劇《大時代》
趙薇一夜損失7.9億 丁蟹效應“破不了的局”?
由於當年《大時代》引爆“丁蟹效應”,即從1992年鄭少秋扮演“丁螃蟹”開始,往後幾乎每次播出由他主演的電視節目,香港恒生指都會有不同程度的下跌。不少股民得知重播消息後,馬上“哭怕”,驚慌留言:“快點20號前放了他”“大家小心點”、“這套神劇不比一般鄭少秋節目,簡直是‘明燈’代表作!”
“不要嚇我,我才剛入市,想賺點錢買蘭基博尼呢。”
“憋這樣!能不播麽?”
“有圖有真相,這周跌400多點。”
“豈不是和雨神異曲同工。”
“92年《大時代》,恒指一月內跌幅多達20.6%;94年《笑看風雲》,恒指一月內跌幅多達20.5%;97年《江湖奇俠傳》,恒指一月內跌幅多達26.4%;13年《忠烈楊家將》,恒指暴跌創8個月最大跌幅。”
玄的是TVB宣布重播消息後,原本連漲8天的港股,昨天(14日)即開低走低,今天(15日)到中午為止,港股依然不見起色,半日跌幅為0.05%,不由得讓資深股民擔心「丁蟹效應」再現。
女星趙薇及富商丈夫黃有龍去年12月20日以每股1.6元,入股19.3億股阿里影業,涉資30.88億港元,成為該公司第二大股東,阿里影業近月業績持續上升,於複活節假日後更是長紅,幾日間由每股2.86元“澎澎聲”暴升,前日收市價為4.13元。可是,昨日“丁蟹效應”一出,內地影後趙薇即被“KO”,昨日收市價回落至3.72元,令趙薇一日之間帳面蒸發7.9億港元,相當誇張!
“丁蟹效應”真的拖累港股?這不科學!
里昂證券早於11年前(2004年3月30日)發布研究報告稱,由1992至2003年間,9套鄭少秋有演出的劇集播出期間,港股的確是普遍下行。劇集由播出至完結,其間恒指平均下跌4.1%,而劇集播出期間,恒指最大的跌幅,平均可達12.2%,其中最經典的《大時代》播出期間,恒生指數最多曾跌20%。
不過,里昂證券也在“丁蟹效應”中發現機會。“丁蟹效應”在劇集播映至中段或2/3,其效應已減少,至結束時效力幾乎消失,恒指在見底後3個月內,會回升15%,即在低位入市可獲不俗回報。
投資人士溫天納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丁蟹效應”是屬於“自我應驗預言”的一種,由於部分投資者相信這特殊股壇現象,深怕相關效應必定靈驗,從而導致他們手中的證券投資將會下挫,於是部分投資者便進行非理性的減倉,使證券市場出現暴跌。
由於不少人認為“丁蟹效應”確有其事,或許也就有一些用心不良的投機分子利用市場弱點,在相關期間中以“丁蟹效應”作為引爆點而人為推倒大市。從科學分析,當今社會財經理論並無客觀的證據顯示“丁蟹效應”能左右到主流投資界的選擇或偏好。
匯業證券策略分析師岑智勇則認為,曾經有由鄭少秋主持的節目播出,但恒指卻連連上升,可見有關效應已不複存在。不過,由於電視臺將回放以股市為故事背景的《大時代》,但整體而言,應留意經濟情況的基本面,以及國策的發展。
小盤點:“丁蟹效應”威力有多大?
1992
《大時代》香港首播,節目播出後恒生指數一個月內跌幅曾多達1283點。
1994
《笑看風雲》香港首播,節目播出後一個多月內跌幅曾多達1976點。
1995
《男人四十一頭家》香港首播,兩劇同時播出後的短短五天內跌幅曾多達505點。
1996
《天地男兒》香港首播,節目播出後一個多月內跌幅曾多達1254點
1997
《江湖奇俠傳》播出後,香港恒生指數一個多月內跌幅曾多達2842點
2000
《世紀之戰》香港首播,節目播出後,八個交易日內急瀉2469點,一個多月內累積跌幅更曾多達2900點。
2003
《非常外父》香港首播。節目播放期間香港恒生指數曾經在兩個交易日內下跌681點。
2004
《血薦軒轅》香港首播。節目播出後香港恒生指數四個交易日內下跌843點,一個多月內累積跌幅更曾多達1482點。
2005
《禦用閑人》香港首播,節目播出翌日香港恒生指數下跌90點,但及後持續反覆向下;恒生指數在3月尾較節目啟播時相比跌幅曾多達550點。
2006
《潮爆大狀》香港首播,節目播放完畢前,香港恒生指數未能沖破17000點,並回落至16500點水平。節目播放完畢的四個交易日後,恒指在一個多月內急挫,最大跌幅達2097點
2007
《禦用閑人》開始重播後兩日計起的七個交易日內香港恒生指數暴跌2150點,一度失守19000點關口。
2007
《謎》香港首播,香港恒生指數在首播翌日下跌111點,之後反覆下挫,截至2007年5月30日,恒生指數跌至20300點水平,累積跌幅曾多達795點
2008
《天之驕子》於高清翡翠臺播放。恒指在農歷年前的;之後年初五複市,結果鼠年第一個交易日再跌853點。
2008
《楚漢驕雄》重播。10月8日,恒生指數跌1372.03點。至10月10日總計全星期跌2886點,是自1997年以來最差的星期。
2009
《桌球天王》香港無線首播,恒指開市即失守14000點關口,下午跌幅曾擴大至706點,。總結該劇播放期間,恒指反複上升1802點。不過,4月7日節目中,鄭少秋警告“投資涉及風險,你小心,別亂來”,4月8日的股市即應聲下挫,跌逾440點。
2010
《神醫大道公》CCTV-8首播,05月11日中國上證指數開盤2752.50點,下午上證指數跌至2604.20點,收市仍跌148.30點。這也是。深證成指也創歷史新低,未能守住10000點大關,收盤以9905.48點,跌幅是本年度新低!
2012
鄭少秋的新劇《心戰》將在香港無線推出。5月5日、6日周末,電視熱播鄭少秋玩千面人的預告片,便遇上歐債危機重臨,恒指自從5月3日盤中最高21385點跌至6月初18056點,累計跌幅達16%。
綜合第一財經日報、新民網、中國新聞網等報道
本周以來,美國上市的中概股已經連續第三日下跌。65只中概股中僅18只上漲。聚美優品、58同城、搜狐等再次遭遇重創。
當地時間7月8日美股開盤後,三大股指全線下跌,其中在美上市中概股更是遭遇重創,跌幅遠超指數。業內普遍認為,主要原因是受到中國A股走勢仍低於預期的影響,同時希臘公投結果對於全球市場的沖擊仍在持續發酵。
在美上市中概股整體重挫。截至記者發稿時,中概科技股領頭羊當中,百度(BIDU)下跌3.15%,報184.39美元;阿里巴巴(BABA)報78.01美元,跌幅2.02%;京東(JD)下跌1.18%,報30.25美元。
目前跌幅最大的正興集團(ZX)開盤後快速下挫,開盤價為0.960美元,目前跌幅已達21.88%。
但值得註意的是,前兩日普遍損失慘重的較小型中概互聯網股今日“起死回生”,其中獵豹移動(CMCM)大漲4.7%,暢遊(CYOU)上漲0.41%。
連日來,中國股市連續下挫,證監會又宣布暫緩IPO,這對於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
此前,隨著中國股市的持續飄紅,海外中概股掀起私有化浪潮。據悉,在空中網、陌陌公司、中星微電子、中國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四家最新加入私有化陣營後,收到此類要約的在美上市中國公司總數增加至25家。此外,中概股中包括易居(中國)、如家酒店、博納影業、奇虎360和聚美優品都紛紛踏上歸程。
然而,連日來中國股市持續暴跌,導致中概股私有化速度有些放緩。有業內人士表示,中概股重新上市比較複雜,時間也不明朗,同時中概股或將無法獲得更好的估值。
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稱,告別美國交易所的中國上市公司數量今年大幅上升,這些企業受到國內股市更高估值的吸引。某些公司在上市幾個月後就試圖退市。
但是,隨著中國股市行情逆轉,與一個月前相比,那些歸國的上市公司面臨著苛刻得多的環境。
據數據提供商Dealogic顯示,6月有15家在美國上市的中資集團收到私有化要約,交易總價值達到226億美元,幾乎兩倍於之前所有退市的總價值。
去年12月在美國上市的約會和社交網絡應用陌陌,從一個以其首席執行官和共同創始人為首的財團接到19億美元的收購要約。
互聯網安全公司奇虎360(Qihoo 360)成為中國在美上市企業中最大的私有化案例。上月該公司首席執行官和董事長牽頭進行了90億美元的私有化收購。
分析師和銀行家們表示,走上私有化道路的中資集團指望在科技股飆升的國內交易所再度上市,實現更高的估值。
但這些企業可能發現自己陷入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自6月12日以來,中國以科技股為主的深證成指失去了三分之一價值。
對於全球市場而言,希臘危機一波三折仍未有明顯進展,受此影響全球股市周三均表現出不同程度的下挫,美股三大指數亦難逃下跌命運。美股低開低走,截止發稿時,道瓊斯指數下跌1.18%, 納斯達克指數下跌1.44%, 標普500指數下跌1.35%。
SENSE隨筆150922
噪音的威力
執筆人:蟬
今天的巿場參與者在資訊日益發達甚至泛濫的情況下,需要花費前所未有的力氣去辨別消息的重要性。而消息、事實與巿場反應的關係又極之撲朔迷離,往往在事過境遷之後,仍難以找到其間的因果關係。是以身在高度競爭市場之內的現代專業投機者,就算在滿溢的情況下,仍會對資訊有上癮般的索求,希冀解釋分秒之間的巿場動向,尋求以速度取勝。
假設我們將有意義的消息稱為「資訊information」,而無意義的稱為「嘈音noise」,憑直觀可知道只要分辨出資訊和噪音,便能夠有效地推斷巿場反應。 但我們並非專業的統計學者,又如何能夠理解嘈音的影響力呢?《黑天鵝效應》的作者Taleb在《Fooled by Randomness》一書中提出一個精采的例子,除了幫助了解噪音,還能給熱鍋上的專業投機者一個冷靜的提醒。
〈快樂的牙醫〉
小明是位剛剛退休的牙醫,在自置的豪宅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 他同時是一個極出色的業餘投資者,他的投資 預期年回報率annual expected return rate為15%,而年誤差率error rate為10%(投資界稱為 波動性volatility)。 這等於說在 隨機過程stochastic process的100個取樣路徑sample path裡(建議簡單地理解為100個隨機樣本), 會有68個落在正負10%的範圍之內(即1個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折合約5%-25%年回報率;而約有95個會落在年回報5%-35%以內。
(專業投機者一看便知道小明的預期回報過於樂觀,但在此我們姑且相信他。 )
以小明的回報和誤差率,我們可以得出,他在任何一年獲利的機會是93%。(各位觀其數據定必極想加入牙醫基金。) 然而隨著巿況越來越波動,小明的心理狀況開始出現變化。
根據專門研究投資心理學的專家指出, 投資者在等額的勝負所帶來的喜悅與失落是不對稱的,而失落的程度可以是喜悅的3倍。*** 但勝負豈是一眼分明?正如前陣子在國內引起極大迴響的“牛豐基金給客戶的公開信”所言:「雖然基金現時被深深套牢,基金淨值在0.37(即虧損63%)…… 本基金出師一年內業績仍然可能翻倍……」 勝負所帶來的心理影響,與判別勝負的時間點有著極大關係。
以小明為例,如果他每年只察看基金回報一次,那即使極不幸地當年虧損而受到打擊,但由於極高的勝率,發生連續虧損而心理承受不住的機會是微乎其微的。
然而,如果小明由於退休無所事事,決定以季度作結,其季度勝率則大幅降低至77%。 如此類推,若小明效法邪惡高頻交易高手,決定將勝負決於分鐘,則其分鐘勝率只為 50.17%。***
試想像如小明每天炒股8小時,每分鐘翻看勝負一次,則按機率每天喜悅的次數為241次,而失落的次數為239次;一年下來心情將經歷無限次的小上大落。心靈弱小又年齡衰老的小明又如何能夠抵受此等精神折磨?恐怕一年不夠便撒手塵寰了。
現在試把小明的投資成績想像成資訊和噪音, 假如金主追求在極短時間內尋求正回報,並且以極短的時段作為量度成績的尺度,則小明極佳的年回報率便會被短期的表現所幹擾。若以資訊和噪音比例去量度小明的投資表現,則每小時每1件資訊便伴隨著30件噪音;若以月作基準,則比例為1:2.32,年基準則為1:0.7。
此例子並非要指出投資回報在較長時間會有較佳表現(實情正好相反***),而是指出噪音在越高頻的檢驗下對資訊的幹擾越大。*****
人在短期內觀察到的只是波動(或統計學上的 變異數variance)而非被觀察項目的本身。 由於無法完全控制情感,加上正負面情緒的影響力不對稱,過度追求高頻的資訊擷取,往往利多於弊。
參考
《Fooled by Randomness: The Hidden Role of Chance in Life and in the Markets》(2008) Nassim Nicholas Taleb
SENSE隨筆150922
噪音的威力
執筆人:蟬
今天的巿場參與者在資訊日益發達甚至泛濫的情況下,需要花費前所未有的力氣去辨別消息的重要性。而消息、事實與巿場反應的關係又極之撲朔迷離,往往在事過境遷之後,仍難以找到其間的因果關係。是以身在高度競爭市場之內的現代專業投機者,就算在滿溢的情況下,仍會對資訊有上癮般的索求,希冀解釋分秒之間的巿場動向,尋求以速度取勝。
假設我們將有意義的消息稱為「資訊information」,而無意義的稱為「嘈音noise」,憑直觀可知道只要分辨出資訊和噪音,便能夠有效地推斷巿場反應。 但我們並非專業的統計學者,又如何能夠理解嘈音的影響力呢?《黑天鵝效應》的作者Taleb在《Fooled by Randomness》一書中提出一個精采的例子,除了幫助了解噪音,還能給熱鍋上的專業投機者一個冷靜的提醒。
〈快樂的牙醫〉
小明是位剛剛退休的牙醫,在自置的豪宅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 他同時是一個極出色的業餘投資者,他的投資 預期年回報率annual expected return rate為15%,而年誤差率error rate為10%(投資界稱為 波動性volatility)。 這等於說在 隨機過程stochastic process的100個取樣路徑sample path裡(建議簡單地理解為100個隨機樣本), 會有68個落在正負10%的範圍之內(即1個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折合約5%-25%年回報率;而約有95個會落在年回報5%-35%以內。
(專業投機者一看便知道小明的預期回報過於樂觀,但在此我們姑且相信他。 )
以小明的回報和誤差率,我們可以得出,他在任何一年獲利的機會是93%。(各位觀其數據定必極想加入牙醫基金。) 然而隨著巿況越來越波動,小明的心理狀況開始出現變化。
根據專門研究投資心理學的專家指出, 投資者在等額的勝負所帶來的喜悅與失落是不對稱的,而失落的程度可以是喜悅的3倍。*** 但勝負豈是一眼分明?正如前陣子在國內引起極大迴響的“牛豐基金給客戶的公開信”所言:「雖然基金現時被深深套牢,基金淨值在0.37(即虧損63%)…… 本基金出師一年內業績仍然可能翻倍……」 勝負所帶來的心理影響,與判別勝負的時間點有著極大關係。
以小明為例,如果他每年只察看基金回報一次,那即使極不幸地當年虧損而受到打擊,但由於極高的勝率,發生連續虧損而心理承受不住的機會是微乎其微的。
然而,如果小明由於退休無所事事,決定以季度作結,其季度勝率則大幅降低至77%。 如此類推,若小明效法邪惡高頻交易高手,決定將勝負決於分鐘,則其分鐘勝率只為 50.17%。***
試想像如小明每天炒股8小時,每分鐘翻看勝負一次,則按機率每天喜悅的次數為241次,而失落的次數為239次;一年下來心情將經歷無限次的小上大落。心靈弱小又年齡衰老的小明又如何能夠抵受此等精神折磨?恐怕一年不夠便撒手塵寰了。
現在試把小明的投資成績想像成資訊和噪音, 假如金主追求在極短時間內尋求正回報,並且以極短的時段作為量度成績的尺度,則小明極佳的年回報率便會被短期的表現所幹擾。若以資訊和噪音比例去量度小明的投資表現,則每小時每1件資訊便伴隨著30件噪音;若以月作基準,則比例為1:2.32,年基準則為1:0.7。
此例子並非要指出投資回報在較長時間會有較佳表現(實情正好相反***),而是指出噪音在越高頻的檢驗下對資訊的幹擾越大。*****
人在短期內觀察到的只是波動(或統計學上的 變異數variance)而非被觀察項目的本身。 由於無法完全控制情感,加上正負面情緒的影響力不對稱,過度追求高頻的資訊擷取,往往利多於弊。
參考
《Fooled by Randomness: The Hidden Role of Chance in Life and in the Markets》(2008) Nassim Nicholas Taleb
過去十年,騰訊靠著遊戲與微信一路壯大,占據中國互聯網市場半壁江山 , 是最具代表性的互聯網企業;如今,轉投資的微眾銀行, 瞄準金融市場,挾著商品創新能力,預計將攫取可觀的版圖。 十年前,它在兩岸三地一千大裡,排行一一一名,當時市值與台新金控相等。也是它,在恒生指數去年下跌七%之際,股價不但不受影響,更逆勢大漲三六%。它,就是騰訊。 十年趁勢起 一千大排行躍進至第五名 去年是騰訊豐收的一年,公司營收、稅後淨利大增三○%及二一%,市值躍升為六.?四兆元;十年來,騰訊市值成長五十六倍,在一千大企業排行排名第五,僅些微落後勁敵阿里巴巴。 「十年前,國際資金對中國內需、尤其是民營企業,還沒有足夠信心,與其買消費題材,他們寧可投資國企,所以當年獨領風騷的是中石油等『三桶油』(中石油、中石化與中海油等三大國有企業)。」金庫創投總經理丁學文觀察:「現在不同了,越來越多中資科技、網路股從那斯達克及香港下市,準備回歸A股。因為A股的本益比,是全球股市平均值兩倍。」市值最接近騰訊的台灣企業是台積電,其本益比也僅約十三倍。究竟騰訊憑什麼享有四十四倍高本益比?答案是透過微信支付、微眾銀行,展現在金融領域強大的布局策略,讓人無法忽視它未來在金融市場的威力。 中國十三億人口的日常生活消費,透過第三方支付,形成的金流宛如一條大河,其中,騰訊的微信支付,已經築起一道又高又厚的「分水嶺」,從中截斷水流,並將一部分納入版圖。例如今年除夕夜,有四.二億用戶參與微信「搶紅包」遊戲,用戶共發出八十一億個紅包,比去年、前年的十億個、五百萬個,參與人數大幅增加。亞洲資採國際技術長尹相志認為,微信透過使用者的人際網絡,將金流活動自然而然鋪開,這種情境,正是交易導向的支付寶難以超越的門檻。 尹相志直言:「未來互聯網巨頭投資,金流絕對是重點方向。」 第三次轉型 5.7億活躍用戶 成布局金融優勢微信這道分水嶺,有多難突破?艾睿諮詢研究指出,使用者每天平均打開微信達十四次,且每日活躍用戶多達五.七億戶,是通訊App之冠,就連排行第二名的QQ,也是騰訊旗下產品。「得帳戶者得天下,它(騰訊)的優勢很難被撼動。」長期觀察中國電商市場、台科大資管系特聘教授盧希鵬說。 騰訊靠著遊戲業務起家,透過微信鞏固帝國版圖後,憑著大數據與豐富的社群網路經驗,進軍金融市場,堪稱是公司第三次重大轉型。中金公司就認為,微信支付的成長空間仍相當巨大,金融相關服務,可望推動騰訊市值再增加二○%。 騰訊的微信,威力已廣為外界所熟知,現在,騰訊還要透過轉投資的微眾銀行,從這條大河中,撈出最有價值的金沙,它能做到嗎? 四月中,《今周刊》採訪團隊來到深圳市中心,進入微眾銀行,探究這家「披著企鵝外皮的狼」,如何成為騰訊在金融市場的馬前卒。 一踏進微眾,整個辦公室裡洋溢著青春氣息,員工都是二十出頭的年輕人,活脫脫是一家活潑富有衝勁的網路公司。「我們現有員工約一千人,其中大部分有IT背景;光是開發App團隊,就有四、五十人。」微眾銀行戰略發展部總經理徐源宏說:「不管未來如何擴張,在我們公司,科技團隊永遠是人數比例最大的一群,至少占四成。」而過去穿西裝服務金融業客戶的他,「現在來這裡,變成穿運動夾克。」徐源宏笑說。 「他們從互聯網出發,經營的客群就不一樣。」國泰世華銀行上海分行行長劉俊豪認為。他分析,傳統銀行的放貸額度較高,因此在催收、徵信制度上,防範較為嚴謹;至於微眾等互聯網銀行,從設計金融商品到選擇客戶、評估風險,則需要精密整合資訊系統。大數據掛帥,這是一般金融業目前仍無法比擬的強項,也是微眾銀行經營最大特色。 衝金流業務 銀行未耕耘 反而成他們的客群微眾銀行的第二大特色,是專做小客戶。微眾銀行副行長黃黎明在記者會上指出,公司的「微粒貸」貸款服務,上線約一年來,客戶超過六百萬戶、發放貸款超過三百億元人民幣。換句話說,平均每個客戶的貸款金額,只有五千元人民幣。「我們的客戶,可能是從沒有信用紀錄的人。」徐源宏解釋,就人數而言,這種潛在客戶仍多達好幾億,但中國的傳統銀行,普遍不把這群人看作市場。 舉例來說,一位在上海工作的農民工,月薪只有數千元人民幣,從未與銀行往來;如果他申辦信用卡,或是借貸,多半會因徵信一片空白,被傳統銀行打回票。但只要透過微信使用紀錄,評估用戶還款能力及信用符合標準,這類資金需求不大的人,就可以被微眾納為客戶。 外界常擔心的是,小額信貸難免有逾放比過高的問題,但對微眾銀行,目前逾放比仍在可控制範圍。例如對比螞蟻金服旗下的網商銀行,逾期貸款比率不到一%,微眾銀行的逾期貸款比率則不到○.三%,相當於網商銀行的三分之一,也凸顯公司掌握客戶還款與信用的精準程度。 「在人口基數的效果下,人口大國比較容易達到規模經濟,所以fintech(金融科技)成功機會比較大。」徐源宏強調,而且,今年微眾銀行的客戶數量可望達到一千萬,屆時,就有機會達到損益兩平。 正如同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早在二十多年前的大膽預言:「融資是必要需求,但銀行不是(Banking is essential. Banks are not.)。」騰訊透過微信支付與微眾,瞄準中國龐大的金流業務,創辦人兼執行長馬化騰發動了一連串攻勢,節節進逼早已領先的支付寶,讓對手馬雲備感壓力,也讓傳統業者背脊陣陣發涼。 撰文 / 周岐原 | ||||
在9月30日各個熱點城市收緊調控舉措後,樓市也隨之迅速降溫。11月,有9個熱點城市的房價開始下跌。
國家統計局19日發布的數據顯示,11月份,70個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價格環比上漲的城市個數減少,分別比上月減少7個和8個;環比下降的城市個數增加,分別比上月增加4個和7個。
從全國房價上漲看,15個房價上漲龍頭城市在11月下半月除濟南、鄭州、武漢、廣州外全面出現了環比下調或持平。北京、上海、深圳、南京、杭州、廈門、福州、天津、無錫等之前的上漲城市在11月下半月第一次出現了環比下調。
表1:15個熱點城市11月房價指數
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對《第一財經日報》分析,政策變化是樓市各項指標漲幅回落的原因。從9月30日開始的這一輪樓市調控以來,各地已經有超過25個城市出臺了共計50多次樓市調控措施。
從環比數據來看,過去的無錫、鄭州等龍頭城市全面熄火,僅一個城市房價漲幅超過2%,房價上漲前三城市全部非一二線城市。這也是近一年半來的首次。
表2:今年3月以來房價漲幅前三名城市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說,今年3月後,由於一線城市房價較高,加上調控收緊,因此部分投資投機資金開始撤出一線城市,進而進入二線城市,這使得以廈門、合肥、蘇州、南京為代表的二線“四小龍”的價格漲幅開始超越一線城市。隨著此類城市房地產市場的調控到來,房價漲幅開始回落。其後無錫、長沙、鄭州等二三線城市的上漲態勢更明顯,此類城市控制房價的壓力也開始增加。
而在9月30日隨著調控收緊,這些城市的漲幅明顯回落,部分城市房價開始下跌。在11月環比下跌的城市中,杭州和深圳的跌幅最大。
值得註意的是,在熱點城市下跌的同時,這些城市周圍的不少三線城市則出現了明顯升溫。比如11月,廈門環比漲幅下跌了0.2%,但毗鄰廈門、民營經濟最為發達的泉州卻環比上漲了2.1%,位居70個城市榜首;在南京、無錫、上海降溫的同時,蘇中地區的古城揚州卻上漲了1.9%,位居第二。
類似情況的還有珠三角核心城市深圳、廣州附近的惠州和韶關,京津附近的秦皇島,鄭州邊上的古城洛陽等。這也說明,在這些熱點城市調控收緊的同時,部分資金外溢到周邊的三四線城市。
嚴躍進說,三線城市政策總體寬松,受一二線城市政策調控的影響,部分城市近期購房節奏總體較快,房價上漲節奏快過一二線城市。
分城市類型看,易居研究院通過對一二三線70個大中城市住宅銷售價格數據進行簡單算術平均計算得知,11月份,一二三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價格指數環比增幅分別為0.1%、0.4%和0.8%,而10月份分別為0.5%、1.3%和0.9%。三類城市增幅均有收窄,其中二線城市最明顯。
嚴躍進說,針對今年1-9月份房價上漲過快的現象,10月前後各地紛紛出臺了限購限貸等政策。此類政策對於防範違規資金進入樓市、規範房企項目的銷售行為、穩定市場預期等方面有積極的作用。從10~11月份數據來看,房價環比增幅呈現了明顯的回落。預計12月份隨著政策調控效應的釋放,此類增幅會繼續收窄,進而利好房價的平穩運行。
表3 新建商品住宅價格同比增幅排序
增幅前10位的城市 增幅後10位的城市
城市 增幅 城市 增幅
合 肥 47.6% 錦 州 -3.3%
廈 門 43.9% 烏魯木齊 -1.9%
南 京 42.8% 牡 丹 江 -1.8%
無 錫 35.3% 丹 東 -1.2%
上 海 34.8% 包 頭 -0.3%
杭 州 30.1% 呼和浩特 1.1%
福 州 29.2% 濟 寧 1.2%
鄭 州 29.0% 遵 義 1.5%
北 京 28.9% 南 充 1.5%
深 圳 28.2% 銀 川 1.5%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