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胡勝川,是台灣急診醫學成為醫療專科的關鍵人物,四十年的努力,為他贏得了「台灣急診之父」的美譽,卻也占據了人生絕大多數的精華歲月。退休之後,胡勝川試著用不同心態剖析事業與生命間的關係,在享受人生與自我成就之間找到平衡點。 撰文•鄭閔聲 編按:銀髮長者如何以正面尊嚴姿態迎接退休人生,是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必須正視的議題。適逢重陽敬老節,「台灣急診之父」胡勝川醫師退休後,努力在貢獻社會與享受人生間取得平衡的故事告訴我們,放下,是一門深奧的生命哲學。 現在的我,不適合再衝鋒陷陣了,但還是希望把一生累積的專業傳承下去,想貢獻最後一點剩餘價值。」在宜蘭羅東博愛醫院急診部略嫌窄仄的辦公室一角,被譽為 「台灣急診之父」的胡勝川,正訴說著退休人生;他的語氣雖然很平淡,說話速度卻快得嚇人,彷彿正在生死交關的急診室交代醫囑,不容許一絲猶豫停頓。 今年六十七歲的胡勝川,二○一三年卸下花蓮慈濟醫院急診部主任職務,正式與每周至少值班四十小時的職涯告別。相較於許多人退休後完全拋下原有事業,胡勝川相信「循序漸進」讓他更容易適應人生階段轉變,因此過去兩年,他每周依舊工作四天。 眼看退休後第三個重陽節即將到來,他也開始嘗試「周休四日」,用更多時間,尋找工作之外的生命價值。 憑熱血勤奔走 催生出急診醫療體制 如果你曾看過美國影集《急診室裡的春天》,片中喬治.克隆尼憑著果決的判斷與精湛的醫術,從死神手中搶回一條條珍貴的性命,你一定會同意,總是面臨各式各樣突發狀況的急診醫療,是值得尊敬與重視的專業。 但在二十多年前的台灣,情況卻剛好相反。在第一線搶救性命的急診室,因為發生醫療糾紛的機率高,常被醫院認為「有功無賞,弄破要賠」,不願投入太多資源,僅由各專科輪流指派醫師支援。而胡勝川,就是那位讓台灣急診醫學從無到有,逐漸受到重視的關鍵人物。 一九八八年,結束美國進修返回台北榮總服務的胡勝川,深感任務編組式的急診醫療團隊,容易讓支援的醫師有「這是額外工作」的疏離感,因而積極倡議效法美 國,將急診室擴編為獨立單位,由專任主治醫師為病患服務。原本就相當重視急救醫學的北榮,也因此成為全國第一所成立急診部的大型醫院。 當年,胡勝川與台北榮總的同仁一起編寫出︽急診醫療部評鑑辦法︾,讓急診室成為衛生署定期評鑑的對象,各級醫院再也不能對這項業務掉以輕心。 接著,在他的大力推動下,急診醫學於九八年成為衛生署認證的醫療專科,從此醫學系畢業生得以急診部接受住院醫師訓練;也讓有志於急診的學生,就讀醫學院期間即可學習基礎課程。 除了建立制度,胡勝川更深耕急救技術。他從美國引進的高級心臟救命術︵ACLS︶,目前已成為緊急救護人員的必備認證;將病患視重症程度送往適當醫療單位的緊急醫療救護網(EMS)觀念,以及《緊急醫療救護法》草案,也是胡勝川率先提出。 快速翻閱胡勝川的生命歷程,幾乎就等於讀完半部台灣急診醫學發展史;也正因為這段對急診醫學篳路藍縷的貢獻,為他贏得了「台灣急診之父」的美名。 談起陳年往事,胡勝川像是一頭陷進了回憶裡,罕見地停頓了幾秒才開口:「我的一生幾乎都在做Pioneer(先驅者)。」雖然只是短短一句話,卻道盡了他對醫學成就的自信與自負。 胡勝川過去四十多年的人生,幾乎完全獻給了急診醫療;但總是堅守工作崗位的他,為何會在六十五歲那年、身心條件一切良好的情況下毅然退休?退休後又是否曾因失去生活重心而感到徬徨無措? 看診熱情未減 仍站在第一線指導新進 「我認為年紀大的人,不適合做行政主管。因為人一旦失去年輕時的衝勁,就不會有開創性,對組織不是好事。」胡勝川解釋,自己的體力雖然因年齡而退化,但並非無法勝任工作,讓他下定決心離開的關鍵,其實是老化的心境。 「我以前是火爆浪子,想做什麼一定力爭到底。現在遇到阻力卻常覺得『算了吧』,這種心態沒辦法追求進步,當然該交棒給年輕人了。」雖然卸下急診部主任,胡勝川卻無法以同樣瀟灑的態度,脫下穿了四十多年的白袍。 退休後,他還是每周固定在花蓮慈濟急診部值班兩天;每周另外花兩天到羅東博愛醫院擔任顧問,協助博愛醫院成為衛福部認證的重症急救責任醫院,未來還計畫至少花一年時間,親自指導新進的住院醫師。 胡勝川熱愛看診是出了名的,一般醫學中心主任常為了處理行政業務減少看診時間,但他在花蓮慈濟擔任急診部主任的十多年,每個月值班時數,甚至比一般主治醫師還多,值班時也一定親手參與診療工作。 放下輝煌成就 轉化為協助成長的力量 退休後,胡勝川對看診的熱情依舊不減。花蓮慈濟急診醫學部主任賴佩芳就說,「很少有急診醫師到了這個年紀,還像他堅持留在第一線,他的意志力真的非常堅 強。」「雖然年紀大了,我還是很有工作的意願和體力。現在可以不受行政工作羈絆,完全專注在醫療上,感覺很自在。」儘管言談間不斷將「年紀大了」掛在嘴 邊,胡勝川談起手邊工作的神采,一點也看不出服老退休的消極,反而像是達到了孔子口中「從心所欲」的境界,開始懂得在有限的時間裡,挑選最有意義的幾件 事。 採訪過程中,一位呼吸困難的老人家被輪椅推進了急診室,雖然值班的醫護人員已經用極快速度做好初步處置,胡勝川還是本能似地拿起聽診器,湊到病床前觀察患者狀況。 「不管在什麼樣的場合,急診醫師看到有人倒下,第一個反射動作,一定是衝上去救人。這種本能一輩子都不會改變,因為所有急診醫師身體裡,都流著同樣的血 液。」胡勝川解釋,為什麼自己無論如何都堅持繼續值班看診,「急診醫師的基因,就是哪裡有災變意外,人就往哪裡去,差別只是年紀大了,會多把插管、心肺急 救這些事交給年輕人;我就看一些比較不緊急,或不那麼需要力氣的病患。」放下過去的成就,是一般人面對退休時最困難的一門課題,但胡勝川似乎已經輕巧地跨 過了門檻。 「現在的我,就是找到這個年紀適合的角色。不衝鋒陷陣、不當主管,用顧問身分協助區域醫院,對我來說,也是全新的經驗。」胡勝川似笑非笑地說:「反正我就 是出意見,老闆不聽就算了。」儘管說得輕鬆,但是他對急診運作的堅持卻始終沒有鬆懈。一位醫護人員就透露,胡勝川一向堅持斷層掃描與放射線儀器應該設在急 診室旁,以加快檢傷救治速率;但博愛醫院的配置並非如此。為此,胡勝川拿出年輕時的磨功,不斷地向管理階層提議,反覆陳述它的重要性,始終不肯放棄。 「胡P雖然只是顧問,但對每件事要求都很嚴格,剛開始讓人感到壓力很大。」羅東博愛醫院急診醫學部主任許智翔表示,自己面對這位「從教科書裡走出來的人物」,總是戰戰兢兢。賴佩芳也說,退休之後的胡勝川,對於教學的細心與堅持,完全沒有改變。 雖然身體裡流著與年輕時相同的熱血,但隨著年歲漸長,胡勝川同樣理解完整豐富的人生,不可能只有醫療工作這項元素。家庭,則是他在人生下半場最想充實的一門課題。 退休人生登場 回歸家庭首重盡孝 「我的父母親都超過九十歲了,以前在花蓮全職工作時,我一整年只能回家一、兩趟,就連過年也常常要在醫院值班;雖然常常打電話,但總覺得沒有盡到兒子的孝 心。」退休後,胡勝川每個月至少會回台南老家一趟,好好地陪著年邁的父母吃吃飯、聊聊天;最近,他每周只到博愛醫院一天,能陪在父母身邊的時間,又更多 了。 「我終究還是要好好享受不一樣的人生,像是在庭院好好種些花草,或是出國到處遊山玩水。所以我自己定下每周工作不超過四天的原則。」胡勝川微笑著說,「退 休人生就是一個平衡,既不想太忙碌,又還想對社會有些貢獻,所以只要有人需要,我隨時願意分享;沒人找你的時候,也就證明真的該退休了。」顯然,對這位早 已習慣隨時應付突發狀況的急診醫師而言,「退休」兩個字並沒有理所當然的定義;它或許代表某個階段的結束,但更像是另一場探索旅程的開始。 胡勝川小檔案 出生:1948年 現職:花蓮慈濟急診部兼任主治醫師 羅東博愛醫院高級顧問 經歷:台北榮總急診內科主任 花蓮慈濟急診部主任 急診醫學會創會理事長 學歷:國防醫學院醫學系 退休人生就是一個平衡,既不想太忙,又還想對社會有些貢獻,只要有人需要,我隨時願意分享。 |
當全球半導體產業都在整併、結盟,台灣廠商要如何置身事外?但當合作對象來自中國,台灣又該如何面對這個兩難的抉擇?要對抗還是要結盟?業者心中其實已經有清楚的答案。 恩智浦(NXP)以一百一十八億美元購併飛思卡爾(Freescale)、英特爾(Intel)用一百六十七億美元買亞爾特拉(Altera)、安華高 (Avago)開出三百七十億美元的天價買下博通(Broadcom),還有威騰花一百九十億美元購併新帝(SanDisk)……,今年以來,國際上一件 又一件大型半導體購併案,無疑都在說明一件事:結盟整併已是不可避免的趨勢。然而發生在台灣,當伸出手的那方來自中國時,一切卻不再那麼單純。 「台灣面臨的就是兩難。」理律法律事務所合夥律師馮博生表示:「你不開放,這裡面可能影響中國市場發展,但你開放,初期我管制他(指中國)不能主導,他一 旦進入你企業,之後變化就很難掌控了,至少不是你一廂情願可以完全控制住的,慢慢從量變到質變,可能性就有。」然而在敏感的政治問題之外,更急迫的是關乎 到企業存續的商業現實。當中國企業用豐沛的銀彈攻勢與全球強者結盟時,台灣廠商要如何以一人之力對抗這個大聯盟?更巨大的挑戰是,台廠或許可以拒絕陸企的 招手,但有本事割捨這個十三億人口的巨大市場嗎? 挾技術 戰略兩大優勢,未必輸人雖然如同日月光營運長吳田玉所說,中國品牌如小米、華為的崛起,將讓歐、美、日廠商在半導體智財權與專利問題上有更多顧慮,這時具備半導體代工實力,卻沒有強勢品牌的台灣,戰略意義將更被凸顯,對晶圓代工和封測業是很好的機會。 又或者是從技術面來看,群聯董事長潘健成相信,台灣技術還是保有領先優勢。 也就是說,台灣在半導體產業中,其實仍掌握了一定的優勢,現在主導權不完全在中國企業手上。 但潘健成也說:「台灣會做的東西,不表示人家不會做,只是時間問題。」而有相同憂慮的,恐怕不只有他一人。 有購併大王之稱的中美晶集團董事長盧明光話說得很直接:「如果沒買到你技術,他(指中國企業)一樣在國際上也可以買,只要有錢就可以買。」再進一步從市場 面來看,「以電子資訊產品來說,中國是最大的市場和製造的地方,事實上避免不了到中國。」他認為,「紅色供應鏈我們避免不了,就更要走進去。」既然今天市 場在中國,技術被追趕也是遲早的事,潘健成不禁要問:「為什麼不趕快自己先去做?」不可否認,或許中國廠商會因此學習台廠技術,但他是這麼看的:「如果師 父教會徒弟,被徒弟幹掉,師父自己也要認啦。」他認為如果真的因此被超越,該檢討的應該是自己。 與其執著在這個點上,「公平競爭」才是他更在乎的事情。他一再強調:「我們不怕你競爭,我們怕的是不公平競爭。」盧明光的看法相同,他認為之所以有所謂的紅色供應鏈威脅,不外乎是因為中國政府對中國企業有很大的獎勵,形成競爭上的不公平。 對陸企有條件開放,換取公平競爭如果和陸企合作可以取得台商在中國更好的競爭條件,「我覺得這就沒什麼好擔心的。」事實上,潘健成認為,過往台商獨資到中 國,真正利益其實留在台灣,「那他怎麼可能不偷(你的技術)?」但若是今天陸資也持有台廠的股份,兩邊的利益被綑綁在一起,「你的利益就是他的利益,受到 不公平待遇,他是會站出來幫你的!」當然,以開放換取公平競爭與市場空間,固然是求生存的必要,但還是有不能不退讓的底線。 工研院知識經濟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杜紫宸認為,台灣要選擇自己壯大,或是加入對方,其實不必有什麼原則,「不要認為中國就是我們的敵人。」但他也說,無論如何,第一層次都要考量這件事會不會對國安造成威脅。舉例來說,中華電信和台灣銀行這樣的公司,就勢必不能接受陸資,但力成和聯發科在他看來,就不屬於有國安風險的類型。 而另一層次,則是要考量台灣的產業會不會受到損害。如杜紫宸就強調,投資一定要拿資金或技術進來,「老股轉換我一個都不贊成。」因為這樣得到利益的只會是少數股東,對產業卻沒有好處。 還有最後必須思考的是:「員工會不會受到影響?」就這點來說,盧明光認為,政府若是擔心,大可以在規範中要求投資對象必須擴大在台投資。 而在這三點之外,盧明光認為,台灣看待中國公司,其實應該和美國、歐洲等其他外資沒有不同,不論是台廠去購併,還是別人來併台廠,都必須把握「降低成本」、「提升競爭力」和「擴大市占率」這幾大方向,而最終追求的不外乎就是繼續獲利和成長,讓員工、股東和顧客都能受惠。
撰文 / 何佩珊 |
楊立新把人藝的演員推薦給《傳奇大掌櫃》,既想讓他們掙點片酬,也“多獲得點關註”。另一方面,也有“人藝的戲沒有接班人”的擔憂。(劇組供圖/圖)
“接班,不是說舞臺功力好就行,還得看票房。
《茶館》,梁冠華、濮存昕他們演,一票難求,換其他人,觀眾不認識。
一旦這一代演員退休了,人藝的戲誰來接班?”
2014年初,電視劇《乞丐大掌櫃》殺青,編劇兼制片人張旸終於得空去普吉島度假,可依然沒睡過一個安穩覺——那幾天,廣電總局發布文件:從2015年起,正式實施“一劇兩星”政策。
此後兩年,政策的威力逐漸顯現:大約有3萬集電視劇的投資和播出方式深受影響。
而當時,張旸的危機是擺在眼前的:《乞丐大掌櫃》投資近億,原計劃賣給四家電視臺,如果只能賣兩家,很難收回成本。
張旸原本希望《乞丐大掌櫃》能在北京衛視播出,畢竟,故事講的是舊京城“八大樓”之一豐澤園飯莊大掌股欒學堂的發家史;演員則大半來自北京人藝——北京人藝現有演員100位左右,活躍在舞臺上的是六七十位,“大掌櫃”動用了包括谷智鑫、何冰、楊立新、梁冠華、韓童生、倪大紅等25位人藝演員。
2015年,“大掌櫃”的版權被央視八套購得,“乞丐”改成“傳奇”。2016年2月29日,《傳奇大掌櫃》播出。張旸原計劃把戲賣給四家衛視的計劃落空,因此沒能回本。
但對於人藝演員隊隊長楊立新和他帶領的人藝青年演員來說,這部劇別有意義。
2016年是楊立新到人藝的第41年。1975年,18歲的楊立新考入人藝,“剛開始演戲不多,演的角色也很小”。
“但那個時代特別好。電影全國每年沒幾部;電視劇更少。演出也沒現在這麽多。”在人藝二樓的一個小會議室里,楊立新對南方周末記者回憶:“再小的角色,我們都有很多時間去學習、打磨。所以後來電視劇比較成熟的時候,我們這一代人也成熟了。”
“成熟”的時間,是1990年代到21世紀初。1991年,楊立新因為電視劇《半邊樓》中的胡延東一角,紅了。兩年以後,他和同為人藝演員的宋丹丹在《我愛我家》中飾演賈誌國與和平夫妻,至今,這部“中國最好的情景喜劇”依然有極高的討論熱度。
那一撥一起成熟的人藝演員,還包括濮存昕、韓童生、馮遠征……但他們的後輩——生於1970、1980年代的人藝演員,就沒有這麽好運:他們“成熟”起來的時候,國產電視劇正在以每年四五百部的速度拍攝,霸占屏幕的大多是青春偶像。
38歲的谷智鑫在《傳奇大掌櫃》中飾演男主角欒學堂。他在1998年、進入人藝的第三年開始演電視劇,如今是人藝最知名的青年演員之一。
這些年,谷智鑫眼見著“現在的小孩個兒越來越高、模樣越來越端正,而且氣質都特別好”,但是,“你要找會演戲的,還真沒幾個”。
在人藝,會演戲的年輕人,可能正被困在舞臺上。楊立新和張旸反複向南方周末記者提及演員雷佳。“他是人藝演員隊里的標兵,每年演出場次最多,拿演出分最高。”楊立新介紹,“只要院里有需要,他就會演。”
2012年人藝60周年慶,排了新戲《甲子園》,五代演員同臺演出,一票難求。雷佳在戲里飾演反派男一號戴維。對於一個不到30歲的人藝演員來說,這是極大的肯定。
楊立新把雷佳推薦到《傳奇大掌櫃》劇組,演一個熱愛中國美食的日本軍官失野。在此之前,雷佳的影像演出經歷十分蒼白:一次是在電視劇《金太郎的幸福生活》中客串了五天戲,另一次是在人藝導演徐昂2015年的翻拍影片《十二公民》中飾演一號陪審員。
“他院里演出參加得多,就沒有整塊時間來拍電視劇了。”楊立新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作為事業單位,人藝工資不高。演出隊隊長楊立新一個月工資不到4000元,年輕演員底薪更少。演一場戲有五六百元補貼,主角能拿到一千,年底評出的優秀演員,獎金也只有兩三千。雷佳最忙時一年演200場,演出費算下來也就十幾萬,甚至不抵普通演員拍一集電視劇的價格。
“這不是對堅守舞臺的演員的懲罰嗎?”楊立新詰問道。
當年不一樣,那時候沒那麽多演出,楊立新在《王昭君》里跑龍套,時間充裕到能做倆禮拜案頭工作。那年代還有集體宿舍,資歷深點還能分房子,現在,外地演員來了,只能租房子。
楊立新想給這些孩子找些影視劇演,既掙點片酬,也讓他們“多獲得點關註”。老朋友張旸的《傳奇大掌櫃》恰好合適:京味兒、京事兒,群戲多,需要大量有底子的演員,正契合了“骨子里浸著老北京味道”的人藝。
張旸也洞悉了楊立新的另一重考慮:“一旦這一代演員退休了,人藝的戲誰來接班?”
“楊立新馬上六十,快退休了。《天下第一樓》,楊立新不演了,誰來接班?接班,不是說舞臺功力好就行,還得看票房。《茶館》,梁冠華、濮存昕他們演,一票難求,換其他人,觀眾不認識。”張旸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年輕演員有一些名氣,人藝的經典話劇才能傳承下去。”
2012年,北京人藝60周年,話劇《茶館》上演。楊立新(左)飾演實業家秦二爺,濮存昕(右)飾演常四爺。這麽多年,《茶館》依然是人藝的大戲。(CFP/圖)
張旸和楊立新的交情,始於六年前的《第一書記》。這部由紫禁城影業出品的主旋律電影,曾動用了包括徐帆、何冰在內的不少人藝演員。楊立新在片中飾演安徽小崗村第一書記沈浩,張旸則是紫禁城影業的主創人員。
制片方和演員間的牽線人,是人藝前院長張和平。1996年到1998年,張和平曾在紫禁城影業做過兩年總經理,那也是紫禁城影業最風光的兩年:接連制作了包括《甲方乙方》《沒完沒了》《不見不散》在內的多部馮小剛電影,商業上取得巨大成功。
籌備《傳奇大掌櫃》,近億的制作經費,後來都是張旸自己找來的。全聚德集團為此出了1000萬,因為劇里的豐澤園,是它旗下的子公司。
如果不是楊立新的支持,人藝的25位演員到不了位,那麽擺在張旸面前的另一條路就是:花大價錢請黃渤這樣的演員,剩下的都用美女,“那就是另一個玩意兒了,劇本都得重寫”。
聚攏演員並不容易:他們太忙,除了人藝演員這層身份,還要受經紀公司制約。
谷智鑫原本婉絕了“大掌櫃”。那時他因為拍攝電視劇《兵出潼關》,騎馬摔斷了腰,經紀公司想讓他先休養一段時間。張旸來電,他習慣性地推給了經紀人。
過幾天楊立新打電話給他:“小谷,你腰怎麽樣了?”“沒事兒了哥,你找我嗎……你等著啊,我這就讓司機把我送過去。”
“跟外面的人,我可以說no,劇院找我,咬牙也得見。”谷智鑫向南方周末記者強調。到了劇院,他才知道張旸也在,“倆人給我下了個套”。
因為彼此熟悉,演員在片場省了許多磨合過程。一開機,谷智鑫就覺出在其他劇組沒有過的順暢。第一天拍欒學堂結婚,兄弟五人加老娘、媳婦,一人一句臺詞。放平常,這樣的群戲要花一個下午,拍十幾條。但當天只用了一個半小時,三四條就過了。這三四條,還是因為攝像機需要捕捉不同的人。
年輕演員也終於親眼得見,老前輩們在攝像機前是如何表演的。快80歲的演員莫歧,在劇中飾演“最後一代太監”。大冬天,拍一場老太監得財坐床上數錢的戲,老人家主動提:“我光著上半身,披著被子數錢怎麽樣?”這個處理,讓老太監嗜財的嘴臉頓時活靈活現。
人藝演員從不遲到,沒拍到自己的戲就安靜等候。何冰在片場總拿本書,得空就看。後來,谷智鑫實在時間不夠,張旸就減掉他的戲份,加在反派何冰身上。原定四百多場戲,何冰拍了五百多場,加量不加價。事實上,參演的25個人藝演員,最後因為“兄弟聚一起演戲”開心,都降了片酬。張旸把這些歸結為“人藝傳統”。
谷智鑫十分清楚他們這一代演員和老人藝演員的差距在哪兒。有一回在劇院排練,下午結束了,還有前輩坐在劇場里,谷智鑫走過去說:“走啊,吃飯去。”
“不了,我在這兒坐一會兒。”前輩回答,“第一,咱把這堵車高峰讓過去,第二,我再坐這兒琢磨琢磨。”
“當時我覺得怪怪的。後來想,你排了一天,是得消化一下,要不然回頭就忘。”谷智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但是青年演員,大部分都把排練當上班,下了班趕緊走,我也一樣。我們確實是差,這沒什麽好解釋的,這個時代造就的你,靜不下那份心。”
楊立新的憂慮還不止於此。人藝到鄭州去演《茶館》,楊立新給年輕演員講戲,問他們:這場遊行什麽時候發生的?“反饑餓、反內戰、反迫害”的口號是針對什麽的?這場運動有什麽影響?沒人知道。
“演戲不是說幾句臺詞就行了,要塑造人物,就得弄清前因後果。”楊立新有點著急,“話劇是文學的藝術,怎麽能最基礎的事都拎不清呢?”
作為接演電視劇最多的人藝演員之一,谷智鑫每年也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演話劇。1998年接拍第一部電視劇《駱駝祥子》之前,他總“盼著”有影視劇來找他。“畢竟,人一旦有利益沖擊,還是會現實一點的。”1996年進入人藝後,前三年也有影視公司找他,但單位不放人,人藝有明確規定,以前是新演員三年內不能在外接戲,後來是兩年,現在是一年。
演員在影視圈功成名就了,劇院的任務也得完成:排演過的話劇,只要有演出,都必須回來;每年有新劇目分派,演員可以有選擇地排演,總是不演,就有可能被劇院開除——盡管這樣的事極少發生。
谷智鑫喜歡話劇,大學四年,幾乎每周,他都到劇場去看新戲。“碰著好的,那是真好看,將近三個半小時,你坐那兒感覺時間很快就過去了。”現在他很少能碰上讓他不挪屁股的新戲。谷智鑫對南方周末記者說,他喜歡的,還是《茶館》《天下第一樓》這樣的大戲。
演話劇於他而言,本也是一件特別“過癮”的事。幾個小時的戲,演員需要一口氣演下來,不是面對近在咫尺的攝像機,而是面對一整個大劇場的觀眾。
但是現在,谷智鑫更喜歡演電視劇。原因也和他越來越不喜歡看話劇一樣。“想找一個特別好的本子太難了。人藝的經典劇目就那麽些個,可能越排味道越淡。老一代演員的風格,我們模仿起來也不像回事。”谷智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我每年回去,也參加一些很現代的戲劇的排演,說實話我並不喜歡。”
這些年,他主演過的新戲里,最喜歡的是鄒靜之的《蓮花》。“因為是講述民國初期的一段故事,會好一點。”谷智鑫說。
演欒學堂,谷智鑫做過一些功課。現今惟一關於欒學堂的故事,就是黎瑩的小說《欒蒲包與豐澤園》,和單田芳講的相關評書。谷智鑫開車、走路、健身、睡覺都聽這段評書。他演欒學堂跑堂的時候眼珠子咕嚕亂轉,當老板後走路、打算盤神氣十足,都來自灌耳時的揣摩。
張旸也參考過這版小說和評書。“它有很多演繹的地方:跟蔣介石怎樣怎樣,跟杜月笙怎樣怎樣,這些放在電視里,很可能播不了。”張旸沒有采用黎瑩講的故事,他想塑造一個“民國的馬雲”。
谷智鑫很感興趣欒學堂這個角色身上“邪”的一面。“你想,一個要飯的,能當上董事長,放在今天,他不可能是個好人。跑堂的時候油滑,當了經理開始蔫損,從對手身上學陰招、耍詭計。但我又必須給他一個底線:不昧著良心做事、不害人。這種正邪之間的東西,是最有意思的。”
張旸擅長把今天的熱門話題,扔進過去的時代制造“效果”。在塑造“民國馬雲”欒學堂之前,他還塑造了“怪醫文三塊”。那是因為前幾年,他總看到老人們手里捧著《求醫不如求己》《張悟本論》,琢磨“綠豆湯治百病”。
“民國馬雲”之後,他瞄準的題材是“民國偵探”,他想做成美劇那樣。“中國電視劇最大的問題就是廢話太多,‘大掌櫃’也有這個問題。做偵探劇,一定要節奏快、廢話少、不低估觀眾智商。像《絕命毒師》那樣的。”張旸說道。
兩市早盤小幅低開,隨後維持震蕩格局緩慢往上,尾盤漲幅有所收窄。午後股指延續上午的趨勢繼續回落,三大股指抹去日內漲幅,一度跳水翻綠,臨近尾盤有小幅拉升走勢。值得註意的是,今日萬科A盤中遭暴力拉升,由跌轉漲,午後在大盤沖高回落的的態勢下繼續擴大漲幅,最高至17.79元,漲幅超過2%。
截止收盤,上證綜指收報3,015.83點,上漲3.01點,漲幅0.1%,成交額1,754億元;深證成指收報10,718.36點,上漲9.29點,漲幅0.09%,成交額3,163億元;創業板指收報2,245.89點,下跌4.11點,跌幅0.18%,成交額878億元。
盤面上看,石墨烯板塊依舊強勢,增強現實、蘋果概念等熱點板塊漲幅居前,量子通信連漲數日後出現回調,次新股概念板塊連續三日跌幅居前,黃金概念股板塊持續低迷。
板塊方面:
受今日東旭光電推出世界首款石墨烯基鋰離子電池“烯王”,使得整個石墨烯板塊成為近期最強的題材股。盤中,方大碳素率先漲停,隨後杭電股份封上漲停,午後華麗家族也隨之封上漲停,中國寶安、中超控股、中泰化學等紛紛上漲,漲幅居前;
供應緊張鎂價持續上漲,盤中相關個股表現搶眼,北京利爾率先漲停,濮耐股份、雲海金屬等紛紛上漲,漲幅居前;
深港通板塊反彈拉升表現驚艷,海信科龍漲停,浙江世寶漲逾6%;東江環保麗珠集團、鞍鋼股份、經緯紡機等紛紛上漲,漲幅居前;
前幾日備受炒作的量子通信,今日熱度驟降,午後盤中新海宜跌停,天海防務、三維通信、三力士、神州信息等跌幅居前;
蘋果概念走勢居前,表現搶眼,盤中環旭電子率先漲停,康得新、金福星擦、萊寶高科、立訊精密等紛紛上漲,漲福居前;
次新股板塊午後持續走跌,跌幅居前,盤中合誠股份、新宏泰、蘇州設計3股跌停,洪匯新材、新光藥業、華鈺礦業等紛紛下跌,跌幅居前;
增強現實、高校、移動支付、智能穿戴、OLED概念、釀酒等漲幅居前。黃金、超導概念、量子通信、特斯拉、新能源汽車等跌幅居前。
消息面:
1.周五證監會發行部發放今年IPO第11次新股批文,共有14家已過會企業獲得首發核準批文,合計募資規模約120億元。在此前的兩周,也就是7月8日,證監會發行今年第10次新股批文,共有13家已過會企業獲得批文,合計募資規模約91億元。通過梳理今年來新股發行節奏發現,今年新股發行節奏整體呈現出“步步高”的趨勢,尤其是從3月底開始的IPO合計募資規模方面,這種趨勢尤為明顯。
2、高盛發表報告預計,中央將於今年7月或8月公布推出深港通,並於今年10月或11月正式運行,以避開交投一般較淡靜的12月。受此影響,海信科龍、浙江世寶漲停,東江環保、山東墨龍等表現不俗。
資金面:
滬股通今日凈流入逾5億元,市場資金面上,截止上周五收盤,滬股通流入3.26億元,至此,滬股通資金已連續10個交易日呈現凈流入,累計流入資金達79.59億元。這也是今年年初以來,滬股通第四次連續資金凈流入達10個交易日。
機構觀點:
國泰君安認為,消耗博弈結束,短期避險為上。回顧英國脫歐以來的市場演繹,利空出盡、預期發酵是催化劑,投資者在前期"低倉位、低凈值"的基礎上抓緊時間修複凈值是加速器。但當下階段,預期發酵已變成預期透支,催化劑已經幻滅;與此同時,市場當下已進入高倉位區域,加上凈值已實現不同程度的修複,加速器正極有可能變成減速器。在存量博弈的消耗戰中,板塊的快速輪動或預示行情已進入尾聲,短期規避風險為上,耐心等待時機。同時,建議關註潛在風險變化:第一、貨幣寬松預期修正與去杠桿擾動,階段性資金利率趨緊壓力。第二、IPO節奏正邊際加速,自IPO新規以來,月核準發行規模大概10-15家,但進入7月以來,核準發行IPO數量已達到30家。
東北證券表示,目前全球寬松預期波動,應該關註結構性機會。關於市場走勢,東北證券表示,存量博弈下,市場已經達到區間震蕩的上軌,繼續向上突破需要增量資金入場,否則短期調整壓力增大。本周美日議息會議召開,市場對寬松政策的預期可能出現波動。市場格局還是處於存量資金博弈等待切換到增量資金行情的狀態,板塊間主要體現為輪動切換而非趨勢性變化。
源達投顧認為,本周是7月份的最後一周,指數的走勢將關系到周線級別、月線級別K線形態的變化,而消息面上周四和周五敏感時間有美聯儲和日本央行的貨幣政策的不確定風險,上半周操作策略仍以高拋低吸為主,不追高,不著急抄底,倉位控制在5成以下,等待消息面確定後再行操作。板塊方面,仍維持主板國企改革、中小創信息安全、移動支付、智能制造等高新技術、政策支撐產業。
周四由於受到年線壓制,上午大盤整體呈現震蕩走勢,午後房地產漲幅有所縮小,煤炭、券商板塊持續下行,滬指尾盤再度走弱;創業板方面始終震蕩下行,午後創業板權重股一度拉升,但是苦於沒有其他板塊跟進,最終創業板險守2200點。
滬深股市全日收盤,上證綜指收報3,104.11點,下跌5.44點,跌幅0.17%,成交額2,569億元;深證成指收報10,879.2點,下跌11.49點,跌幅0.11%,成交額3,783億元;創業板指收報2,201.59點,下跌6.61點,跌幅0.3%,成交額926億元。
盤面上,今日恒大系再次攪動市場,受此影響,房地產板塊今日表現搶眼,領漲兩市。另外,電信、港口等板塊今日漲幅居前。煤炭板塊則領跌行業板塊,因市場把“深港通”理解為利好出盡,券商板塊已經連續三日回調。概念板塊方面,燃料電池、石墨烯、深港通等題材股全線啞火,只有次新股略微有所表現。
資金方面,今日滬股通資金凈流入14.81億元,至此,滬股通已經連續10個交易日凈流入,累計凈流入154.26億元。
今日萬達概念股開始崛起,國中水務(600187.SH)、皇氏集團(002329.SZ)、泰達股份(000652.SZ)率先漲停,杉杉股份(600884.SH)大漲逾8%。消息面上,萬達商業地產私有化方案敲定,在15日舉行的臨時股東大會上,以88%的支持率高票通過方案,16日晚該公司又公告稱,已申請於9月20日起撤銷H股在港交所的上市。
關於後市,源達投顧表示,滬指低開後短暫突破年線陷入震蕩整理。創業板走勢弱於主板,但是個股活躍性不減,次新股依然我行我素,說明市場賺錢效應仍存。目前主板已經處在相對高位,所以震蕩反複在所難免,但是總體不改向上格局。鑒於前期高點的突破都是權重帶動,因此,年線沖關還看權重。值得註意的是,由於年線的壓制,午後5分鐘級別不能出現二次過高後回落,否則就演變成15分鐘級別死叉,就會加大後市調整幅度,也因此有進場的機會。操作上建議大家輕指數重個股,以逢低做多為主。
巨豐投顧則認為,目前位置的調整有利於後市行情的展開。本輪反彈主要銀行、券商、鋼鐵、煤炭等權重股推動,這些板塊指數均已逼近年內高點,存在調整需求,中小創則存在很大的補漲空間。後市建議投資者重點關註中小創績優股。
近日,保險行業首份中報出爐,中國平安以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增長17.7%的成績“秒殺全場”,而就在此前,另外三家上市險企新華保險、中國人壽、中國太保相繼發布業績預減公告,2016年上半年的凈利潤同比分別下滑50%、65%~70%和46%。
在中國平安凈利潤逆勢增長的背後,是多年來一貫堅持的穩健投資、經營策略,8月18日,中國平安首席保險業務執行官李源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中國平安內部一直強調要健康、可持續的發展,如心電圖般的業績表現不利於公司的經營。
壽險管理框架調整
記者:近期,平安人壽重新調整了管理架構,從區域事業部管理制轉為五大事業部和五個共享平臺,平安人壽為何要進行這樣的調整?
李源祥:事實上,一家企業隨著市場變化以及自身的需求而變化是很正常的。這次,我們對平安壽險的組織架構進行重新安排:在後臺,我們成立了5大渠道中心,包括產品支持中心、科技支持中心、投資管理中心、服務支持中心、共同資源中心,這5大中心對應支持前臺的5個渠道:代理人渠道、網銷渠道、銀保渠道、電銷渠道,其中,由於代理人渠道非常重要,所以,我們又把代理人渠道分為兩塊,也就是一元事業群、二元事業群。
我們盡可能的把同類型的分公司放在一起,使其在業務推動方面更有力度,未來的資源投入、投資管理、政策制定更加有針對性。
記者:在這樣的框架調整下,平安也將越來越多的權限下放,這是出於何種考慮?
李源祥:過去,平安在集團層面的控制力度比較強,政策的制定都掌控在總部,也是因為在早期旗下各個分公司的能力有限,我們同時也希望透過這個“大中央”把所有分支機構的運作標準化。而經過幾年的發展,我們發現,無論是分公司還是總公司,中高層管理幹部隊伍都非常穩定,這些管理層積累了很多經驗和能力,考慮到未來更夠更快的回應市場的變化,所以,我們把權限盡可能下放,包括人事、財務和制度等。
資產與負債要匹配
記者:目前,市場上有不少中小型保險公司憑借銀保渠道大力銷售萬能險等高現金價格產品,借此迅速占領市場,你如何看待這種經營模式?
李源祥:由於每家公司的發展階段不同、股東背景不同,使得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經營策略。我始終認為保險要做回本業,即幫助客戶管理好中長期儲蓄和保險的需求,從平安壽險行業起家開始,我們都是這樣核心觀點,我們也堅持本行,關註價值經營,幫助客戶處理好中長期的儲蓄需求,給股東帶來長期合理的回報。
記者:業內通常認為,目前保險行業已經演化成兩種發展模式“資產驅動負債”和“負債驅動資產”,你如何看待這樣的分類?
李源祥:我堅信對於保險行業來說,最重要的風險管理。我並不認為“資產驅動負債”或者“負債驅動保險”的提法是正確的,對於保險公司來說,無論是解決客戶中長期的保險需求還是解決短期的保險需求,其實最重要的是資產和負債要匹配,如果出現資產和負債嚴重錯配的時候,就要確保風險可控,尤其是當市場上黑天鵝來襲的時候,如何應對市場和客戶的需求,有什麽手段能夠度過難關,在這一點上,從事金融行業偏向保守一點會更好。
拓寬保證險的資金來源
記者:根據平安半年報,保證險保費收入同比下降85.0%,大幅下滑的原因是什麽?
李源祥:我們經營信用保證險業務近十年時間,早期主要服務於平安內部的小額消費信貸業務,也從海外的花旗銀行聘用專業的團隊幫助我們建立這套信用管理平臺。大家都知道,小額消費信貸業務是有信用風險的,所以,我們一直非常謹慎,考慮到信用保證保險的風險,我們過去選擇只是做平安內部的客戶,因為我們對於自己的信貸管理能力很有把握。
但這塊業務重組之後,目前把它放在整個大陸金所平臺里面,過去消費信貸模式是銀行加上保證保險,考慮到未來小額消費信貸業務的發展,我們也拓寬了它的資金來源,因為這個原因,所以上半年整個信用保證保險業務量減少了一些。但這只是一個短期現象,待整個消費信貸模式穩定下來之後,還是會恢複快速成長的。
記者:你如何看待未來5年保險行業的機會和挑戰?
李源祥:從壽險角度來說,中國處於機會遠遠大於挑戰的階段,比如,老齡化就是一個機會,客戶有管理中長期儲蓄的需求,另外,近些年中國民眾購買保險的傾向明顯提高,對於保險的認識可謂跳躍式發展,過去,我們和客戶談保險,客戶會問什麽是保險,現在我們和客戶談保險,客戶問你有什麽險種,保險的普及對於保險公司而言是巨大的機遇。
至於挑戰,我認為,短期挑戰就是目前的低利率環境,這對壽險來說不是好事,會給壽險公司帶來經營的挑戰。不過,我認為,從長期來看,中國GDP會恢複到健康的增長態勢,進而驅動利率緩慢回升。另外,中國消費者購買保險的深度還不夠,這就要求保險公司要透過產品創新捕捉更多的價格。
過去,我們或許可以透過利差獲得利潤,如今,隨著利差一步步收窄,我們要維持產品的利潤率,就必須要提升運營效率,提高產品的豐富程度,從產品創新的角度去實現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