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一位總經理辭職信的回覆 張永鵬

blog.sina.com.cn/s/blog_52f179b50102edrc.html

Mr.**,你好!

  我考慮再三,還是決定提筆給你回覆這封辭職信,可能這封信比你洋洋灑灑的辭職信要簡短得多。
   首先非常感謝你階段性加盟我們的公司,我也代表公司的全體職工及家人對你這段時間的貢獻表示感謝。當你堅持要求離開這片不適合你發展的「土壤」時,我很遺憾,也很痛心。我並不否認你信上所說的企業的這些問題,而這也正是我竭力邀請你加盟的原因。
      下面我逐一答覆你提出的問題。
      一、關於你走入企業的決策     
      你我雙方的定位問題,是我們分歧的根源。這看似是管理角色的界定,實質上是兩種不同價值觀的抗爭。
      你知道,這個企業在風風雨雨中打拚了19個年頭,才終於走到了今天。周圍的企業一個個在我面前倒下了,我們自己也經歷了幾次死而復生,如果沒有這些九死一生的經歷,根本無法體會到個中的滋味。這迫使我不得不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如同司機開車越久,就越懂得謹慎。有些時候,並不是所有的經驗都是負債。
      其實你說的這些問題,不僅僅你我,包括企業的那些高管,大多心裡也清楚。前幾年,企業也曾積極學習某企業的先進管理經驗,為此政府部門還把我們樹為典型,但公司為這種激進的措施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一個企業能經得起幾次這樣的折騰?所以我不得不壓著變革的步伐,而你卻把它看成了阻力。
      我內心也希望企業發展得越快越好,但我知道,彎拐太急容易跌倒,螺絲過緊容易擰斷,這才是你我在授權問題上爭議的關鍵所在。經驗告訴我,企業重發展,更要注重安全,平穩的發展比忽上忽下要明智得多。今天我不敢奢望企業的涅槃重生,就企業的現狀看,發展的速度慢一些,至少倒掉的幾率要小很多。
      說心裡話,我不是不信任你,你的人品我也非常讚賞,包括對你背景調查的業績我也認可,從二十多個候選人中選定你,也說明了我對你莫大的信任。但你實施的方法,我總需要權衡,因為成功的經驗必然基於不同的企業環境,否則廣為詬病的家族企業,就不可能有國內外那麼多成功的先例。
      實質上你我分歧的焦點在於「企業安全」與「企業創新」之間的認識不同,立場不同。我考慮更多的是企業的安全性發展,而你注重的是推動企業業績的快速增長,其他一切可以摧枯拉朽。如果推進的「改革與創新」給企業帶來危險和不確定性,那我寧可選擇緩慢的完善。企業畢竟還沒大亂到需要大治的時候。
      你可以認為我思想保守或心理準備不夠,但當一個人由身邊的喧囂變成了突然的空寂,由清晰地瞭解每一點動態演變成只知道企業的大概,這種懸空的感覺,讓我一次次從噩夢中驚醒。讓我完全放得下,談何容易,我畢竟是人,不是神。尤其是當我無法清晰地感受到這種變革結果的時候。
      說得不客氣一點,你可以把企業當成自己某個發展階段的平台,但我不能,這個企業不是你所說的「當成自己的孩子」,而是我生命的全部!企業一旦經營失敗,你可以拍拍屁股走人,再繼續找一個下家,而我呢?跳樓的是我,不是你!
      這個社會,老闆永遠不會有那麼多的機會拍拍屁股換個地方當老闆,就是屁股拍腫了都沒用!畢竟中國沒有幾個史玉柱,可以換個地方東山再起。當你什麼時候做老闆,也許就明白了。這無關你是否進入企業。
      你走入企業,是我們雙方各取所需的結果。
      二、關於戰略思路的配合上
      問題在於,我要你來幹什麼?
      我承認,我們在戰略思路的配合上,由於溝通的深度遠遠不夠,導致存在了一些誤區。
      我見到一則頗耐人尋味的故事:一天,一幫正表演抗日題材的電影演員去廁所,在村頭碰到一個老農,問廁所怎麼走。老農激動地握著他們的手:「太君,你們什麼時候打回來的?先不要去廁所,我帶你們去抓村幹部!」——如果目的不明,必然南轅北轍。
      當一個人擁有10萬元的時候是自己的,100萬的時候還是自己的,當擁有1000萬的時候,就不再是自己的,而是社會的。
我不否認你超前思路的正確性,但當大家都說你對的時候,錯也是對;當大家都說你錯的時候,對也是錯。
      你把業績指標或公司的效益放到了第一位,但我並不這樣認為。我的排序是:首先讓企業儘可能的延續下去,其次才是企業的發展。儘管我對業績指標有所要求,其實是在次要位置。
      也許你會問,既然不是為了業績,為什麼還要高薪聘你進來?因為我心裡很清楚,再讓原來這幫傢伙折騰下去,企業很快就要完蛋,正如你100多頁的診斷報告所分析的,三年業績的徘徊也是佐證。我對他們是愛恨有加,但愛甚於恨。
      下面我解釋一下,為什麼要這樣排序。我也時常在反思,一個老闆掙錢的目的究竟為了什麼,錢這東西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再富裕也無非一日三餐,一衣遮體。雖說百年企業人人嚮往,但一個企業能生存30年、50年已經很不容易了!我們的企業又能走多遠?
      每當我走進企業的每一個角落,看到的點點滴滴無不浸透了老臣們當年的汗水,包括車間、門衛室都是他們在三九嚴寒中一磚一瓦壘起的,上面還印有他們凍裂手臉的血跡……千名員工中近1/4是夫妻關係,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他們的身家性命都已經跟這個企業血肉交融了。企業一旦倒閉,他們將無家可歸。所以我必須將這個飯碗捧好,已經沒有了退路。我沒有什麼高尚的目的,這既是我的初衷,也是我的目的。退一步說,即使兒子未來接手這點家業,也需要這些最基本的基石。
      到此,也許我的很多行為你就有些理解了。
      但這些我又怎麼去告訴你?不是為了業績,你會拂袖而去。因為創造效益是你們職業經理能力的證明或者生存的意義,而養活這幫員工則是我樸素的想法,無論你把它叫做小農意識還是狹隘的個人情結。
      三、關於對下工作的推動上
      你認為,我對你工作的支持力度不夠,並把你進入企業後我設立的監督機構看成了一種掣肘,可這是我瞭解真實信息的重要窗口。
      你一味的要求老闆去改變,要圍繞新的方向和政策,並希望其他人也圍繞新高管去適應,可這現實嗎?
任何一種管理思路,都能條條大道通羅馬,只要能把你們外聘人員的先進管理理念和我們這些老臣們積累的豐富經驗有機結合起來形成拳頭即可,但你們雙方都過分堅持了自我,讓我如同面對自己的左右手,左右為難,無法割捨。
      你說,只換一個包工頭,想領著原來一幫蓋草房的泥瓦匠建起高樓大廈幾無可能。
      其實,出發點不同,自然行為迥異。從職業經理的角度,你會毫不留情的把不適應企業發展的所有老臣一股腦清理掉,從業績的角度無可厚非,但你我身處的環境不同,在這方面我需要的更多是感性,而非理性。正如面對自己一點點拉扯大的孩子,突然發現得了絕症,怎麼辦?從人類發展和人性關懷的角度會得出截然相反的結論。無需辯論,你的措施已經被優勝劣汰的自然界所證明。
      但是,人活一張臉,樹活一張皮。
      當某一天,他們被淘汰了,讓我如何去面對這幫父老鄉親?有些人已經兩鬢斑白,他們把一生中最寶貴的年華留給了企業。縱使我可以身背罵名,又讓我如何每天都去面對起居一院的眼神?難道僅僅是那點金錢的補償嗎?
      再說把功臣一個個的殺掉,將來還有誰肯信任我?
      也許某一天,當你感覺不爽的時候,你會拍屁股走人,正如你今天的離職。但他們永遠不會拋棄我,他們會與企業生死不離,直至終老。
      因此,在老闆的眼裡,忠誠大於能力。
      下面用你培訓時常給大家講的「自行車的故事」來解釋工作推動上的困惑:
      「據說中國最早引進自行車的是一個富家子弟的留學生,他看到國外自行車盛行,就不惜高價買回一輛,家裡人一致反對這洋玩意:幾千年來我們一直靠雙腳走過來的,不是很好嗎?想快就快,要慢就慢,而且無需什麼平衡不平衡!
      「留學生一再解釋,連他本人在內,每個人都試了幾圈,東倒西歪確實比不了自己習慣的走路方式,那輛自行車隨後束之高閣。半年後,這家來了一個半大孩子的親戚,他很好奇,就將這佈滿塵土的自行車從角落裡拽出來,在庭院裡折騰了一上午,飯都顧不上吃,家裡人也沒往心裡去。到了下午,突然發現一群小孩子在那個騎自行車的孩子屁股後面追都追不上,眾人大吃一驚,後來自行車就慢慢普及了。」
      這個故事沒有錯,但我一直在想,如果把自行車放到一個沒有人會騎的敬老院會怎麼樣?推動高速變革的往往是一些「新生力量」,而我們畢竟面對的都是一些「老人」。大而言之,中國改革開放到今天,我們也一直在走出去,引進來,但我們跟先進外企的差距怎麼就那麼大呢?因為這是文化使然,需要一個融合的過程。
      你說我對組織倫理過分隨意,事無鉅細都要插手,其實這正是因為出現了問題。你們職業經理抓大放小的同時,工作容易浮在面上。當然我也承認,磨合需要個過程,用對人才是關鍵,但擺在眼前的浪費,於情於理我無法無動於衷啊。也許我的這種方法有待商榷。
      四、關於對職業經理的評價
      對職業經理與老闆關係的評價,這個話題太大,我不敢妄下斷論,但國人幾千年來觀念的影響、文化的積澱、相互的誠信等等,也許讓這種糾結不得不在未來很長一段時期內存在。
      我也像所有的老闆心理一樣,希望這個企業能基業長青,這也是我引進你及其他高管的初衷,只是在實際推動中,與我設想的差距太大,我耳朵裡每天塞滿了不同的聲音,而更多的是抱怨和意見,伴隨著幹部心態的動盪,我不能不產生疑惑。
      這些問題的產生,應該說作為職業經理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說明在溝通環節上仍存在某些問題。作為類似規模的企業,不照樣也有很多通過職業經理的推動,成功地進行了二次創業,成為品牌的麼?
      對具體事情的評價上,你習慣於只要結果。但我看重結果的同時,也同樣注重過程。管理有兩種方式,一個是靠「疏」,一個靠「堵」, 也許到最後都能達到同樣的結果,但組織付出的代價卻天壤之別。我不希望你也像如今的地方政府一樣,靠殺雞取卵、寅吃卯糧、掠奪資源來實現所謂的業績。
      你卻說,一個老闆的格局和人性決定了企業能走多遠,並認為中國富不過三代會是多數國人的宿命,並由此上升到了國民教育。但我知道,一個人不能一日無炊。
      你為了說服我,曾講過「孫武訓妃」的故事,而且一再重申孫武的英明果斷,正因殺掉了吳王闔閭的兩個愛妃,軍綱得以重振。我不知道這幫妃子們在戰場上表現如何,但我也有一個故事送給你:
      春秋時期,楚國令尹孫叔敖在苟陂縣一帶修建了一條南北大渠,足以灌溉沿渠的萬頃農田,可是一到天旱的時候,沿堤的農民就在渠水退去的堤岸邊種植莊稼,有的甚至將農作物種到了堤中央。等到雨水一多,水位上升,這些農民為了保住莊稼和渠田,便偷偷地在堤壩上挖開口子放水。因而決口事件經常發生,這種情況變得越來越嚴重,到後來抓不勝抓,防不勝防。面對這種情形,歷代苟陂縣的行政官員都無可奈何。每當渠水暴漲成災時,便調動部隊一面忙著抓人一面去修築堤壩。後來宋代李若谷出任知縣時,也碰到了決堤修堤這個頭疼的問題,他便貼出告示:「今後凡是水渠決口,不再調動軍隊修堤,只抽掉沿渠的百姓,自行修堤。」這佈告貼出以後,再也沒有人偷偷地去決堤放水了......
      這兩種方式對我們管理者的評價是否有啟示意義?
      在你離開後,我也進行了深入的思考,我個人的看法是,在職業市場還遠不夠成熟的今天,中小企業如果讓職業經理做總經理,老闆做總經理助理或許更適合企業的發展。老闆從台前退至幕後,執行總經理決策的同時,既瞭解了進度,又能協調某些關係,這對民營企業也許不失為一種可以參考的模式,當然不能因此形成第二個權力中心。(作者:jfsongzy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049

談比亞迪、tsl及回覆@data 大道至簡-榮令睿

http://xueqiu.com/1471745203/28926545
幾年來,我的言論都有意迴避出現tsl,陷入口水戰沒有意義,未來得靠市場決定。回答你的問題前。我先重複一下自己的觀點:
1、很長時間內,對於個人市場,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才是主流,這由電池成本、充電方便性、用戶使用習慣、用戶體驗等已經決定。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市場規模會是純電動車的幾倍甚至幾十倍。目前來看,從公開渠道,還沒有看到的tsl在插電式混合動力車方面的投入和產品。
2、作為汽車,更具有耐用消費品屬性,而不是快速消費品屬性,成本至關重要。汽車是家庭裡的大宗購置品,不是「賣幾個腎」就能買到的,而蘋果手機對於普通小白領來說一個月的工資或者「賣個腎」就能買到,所以高性能的蘋果手機會爛大街,高性能的汽車不會,80%以上吹捧tsl車的人可能是買不起其產品的,那他們買什麼?在其他條件相差不大的條件下,電動汽車銷量規模也會由成本以及終端產品的價格來決定,拿一個19萬補貼後13萬的秦跟70多萬的tsl ms比外觀內飾有什麼意義?至少得拿一個價格是其一半的比亞迪汽車去比吧,只是像「漢」這樣的車還沒有造出來。比亞迪的產業鏈整合、自主技術開發、成本控制是有目共睹的,不管現在還是遙遠的未來,比亞迪的成本控制都會遠遠低於tsl。

簡單回答如下:

1、相對於tsl,秦的外觀、以及唐的外觀都不夠炫。誰都承認的。假設比亞迪要做出更炫的秦、更炫的唐,重新設計、開模、測風阻、碰撞測試等,推出的時間分別比現在晚2年,我們大家覺得是好的策略嗎?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都會錯過了!這不是危言聳聽,看看比亞迪奔馳的騰勢用了多長時間,4年!比亞迪唐去年下半年才立項,今年4月就擺在了我們面前,5秒、4驅、2升油!那些叫囂著比亞迪重新設計外形的人,真的以為自己比廠家管理層還聰明嗎?

2、宣傳方面,tsl當然有優勢,看musk是誰,當然是厲害的。外觀上面一條中已經說了,內飾你看看現在的S7以及年底或者明年量產的唐,就會感受比亞迪飛速的進步了,再說tsl內飾被批判的也不少。比亞迪用戶群怎麼著也不是定位為迪粉,我說tsl還定位為特粉呢。前期買入當然以粉絲買入為先,都是這樣,如果今年比亞迪秦能賣出15000輛,那它的粉絲也忒多了。比亞迪目的是「普世科技」,用戶定位範圍要超過tsl幾十倍、幾百倍,是年輕人、是普通老百姓。比如現在的秦,當然還會有定位為高端的電動汽車,將來也會有獨立的品牌,誰也不比誰傻的。秦、唐會是絕大多數的唯一一輛車,而tsl不是,你剛好說反了。對了,比亞迪從秦開始,對新能源車的宣傳越來越成功,像媒體試駕、秦戰列國等,用戶知曉率前所未有的提高,我開福特的鄰居說你不知道嗎比亞迪出了個跑的飛快的車,我說我知道啊我去開過了,還有像你也知道啦。

3、質量與消費環境。比亞迪質量以前出過差錯,現在口碑還正在恢復,是這樣的,比亞迪應且行且珍惜。外觀和內飾是很重要,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技術創新、質量控制、成本控制等。但比亞迪要向中高端突破,是必須要過外觀和內飾這一關的。我認為純電動車才更依靠政府補貼,但純電動車以公交為主,政府也將願意並有能力長期補貼。對於純電動車,個人市場假設不補貼,中國目前的這些新能源汽車,先死的肯定不是比亞迪,但都不會有好的結果,tsl可能好些。關於鼓勵政策的可持續性,就中國面臨的情況,石油匱乏對外依存度達到60%以上,天然氣不足甚至連出租車都仍在燒油,未來10年汽車保有量要從1億多輛發展到5億輛,中國不鼓勵發展電動車還能鼓勵發展什麼車?並且鼓勵的手段也不僅僅只有財政補貼,李不是剛說了:還可以減稅、對燃油車增加排污費等來補貼電動車。並且很多城市迫於霧霾原因,可能越來越多對燃油車限號,對電動車不限。受比亞迪定位中產偏下,這是短期的也是沒有辦法的,但高性能車生產出來,才有可能定期高端,可以等等看,不用擔心。

4、你說雙手互博,除了像tsl這樣的車企外,比亞迪的包袱是最小的,在電動車的投入和決心也是最大的。比亞迪當年f3dm上吃過你說的虧,外觀和內飾跟燃油車沒有區別,人家都不知道你開的是新能源車。但從秦開始比亞迪已經開始明顯的改變,甚至不惜採用誇張的前臉和尾燈,跟比亞迪以前的車完全不同。別再提側面、C柱、內飾硬塑料等,原因我已經說過了。比亞迪是最不怕左右互博的,因為插電式混動車上了規模後,他有能力把傳統車價格定的毛利很低,秦和速銳的定價模式只是剛開始。

馬斯克的批評是不是中肯,我就不評價了。產品不光是內在的技術,還有外觀內飾等外在的設計,市場定位、營銷策略等也許一樣重要的部分,這都沒有錯的。但我更希望把技術、質量的內功練好了,tsl和比亞迪都不要再著火。比亞迪肯定會推出一些面向高端人群的提升產品檔次的車,並且可能採用新的品牌。

若有言辭不周,敬請包含,只是借寶地,不對個人。呵呵,你還圈了我的,多交流。

===========================
馬斯克的批評非常中肯!
"....我覺得從產品層面他就是不夠好,你要先是個好產品吧..."
比亞迪的產品定位,產品外觀,產品宣傳,與TSLA的差距確實很大,所以他需要政府支持(當然,TSLA在美國,政府也支持,但在中國及歐洲,至少現在還沒有)。
TSLA的高端定位,產品的互聯網概念,內飾及外觀設計,等產品在目標客戶的號召力是空前的,很多有錢的用戶以擁有TSLA為榮,這是產品設計及宣傳的終極目標。
比亞迪的短板:
1、外觀不夠炫。這是第一印象。
2、宣傳不夠吸引人,定位有偏差。不注意外觀和內飾,以技術指標吸引的主要是迪粉,但這是有限的。這其實是產品定位的偏差,迪粉是理科男、自主創新、技術控、中產人群的一個分支和交集,數量太少,客戶群基礎有限,支付能力也沒法像TSLA的消費人群那樣基本是第n輛車。
3、質量與消費環境。質量以前出過差錯,現在口碑還正在恢復,因此外觀和內飾更為重要。如果策略是迪粉帶動,說下一步電動車面向的是中產偏下(僅指消費能力)的人群,但比亞迪在外觀、價格、質量的穩定、停車、充電及修理等這些消費環境方面又都不確定,唯一的依靠是政策的支持,這就存在很大的不確定。
4、雙手互博。電動車與傳統車面向的都是中產偏下(僅指消費能力)的人群,這些人群的消費能力基本就是一戶一輛,那麼電動與傳統在外觀及內飾上沒有區別(相對低端),將必然出現雙手互博局面。
因此,馬斯克的批評非常中肯!,產品不光是內在的技術,還有外觀內飾等外在的設計,市場定位、營銷策略等也許一樣重要的部分,比亞迪必須推出一些面向高端人群的提升產品檔次的車,哪怕不賺錢,即所謂的鍥型戰略。
否則概念和政府支持過後將會又是一堆現實的困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6855

董秘的神回覆:上市公司投資者互動平台爆笑集錦 閒行閒坐任榮枯

http://xueqiu.com/3247862520/3017366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896

粵運(03399)對小股東投資者聯合關於公司營運的回覆 江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bfb5400102ux9x.html
運交通(03399)對小股東投資者聯合關於公司營運的回覆,回覆日期為6月16日。現在中期業績已明朗,僅供各位參考。

.敬啟者:

   非常感謝你們對公司的關心和支持,就電郵中提及的問題,我們回覆如下:

   1、截至2013年12月31日,公司一共擁有109個加油站。2013年與真功夫簽訂合同的承包經營期為13-15年不等,合同金額是上述承包期合同總額。兩個加油站合同也是20年承包經營期的合同總額。

 服務區自主經營以外的招商項目都嚴格遵循相關招商流程,按照制定的規範流程確定經營者。

服務區2013年毛利額比2012年增長6%,顯示經營業績在提升。

   2、廣告業務的利潤體現在高速公路服務區板塊。廣告業務既有直營方式,也有委託經營方式,委託經營目前主要採用招標方式。

廣告牌由於所在的路段不同具有不同的價值,同一路段不同位置的價值也會不同。我們的廣告點位是通過承包的方式取得,因此我們的經營成本中還包含承包費,這與業主直接發包廣告的盈利水平有較大差別。

3、在審計報告上的太平立交分部報告包括上市公司本部報表,投資收益、人工成本等都會影響其淨利。

4、材料物流業務毛利率較低,且東莞碼頭每年折舊額較大對其利潤也有影響。但這項業務對公司還是有利潤貢獻的。根據廣東省政府下發的《廣東省2013年至2017年高速公路建設計劃》,2013年至2017年全省共建設高速公路項目69項、79個路段,共計5464公里,總投資約7226億元。本集團材料物流業務和高速公路服務區業務會受益於2013年至2017年廣東省的高速公路建設發展計劃。

公司正與市場上規模較大的企業洽談,期望通過戰略合作擴大業務規模,提升盈利能力。目前國企改革正在推進,我們戰略合作對象的選擇範圍會更寬泛,不會拘泥於所有制形式。

 

   5、目前公司自有客運站有46個。所有客運站均自行管理。

  各客運站商舖出租收入歸屬客運站的所有人。商舖到期後需要重新公開招標,引進高端餐飲品牌視各站場舖位面積、地理位置及客流情況而定。目前我司屬下廣州增城客運站公司的廣州增城新塘汽車客運站已引進麥當勞、肇慶粵運公司的肇慶市汽車客運站已引進國內知名餐廳華萊士等。

  由於客運站場的初始投入、後續硬件設備更新及管理成本較大,站場地理位置、客流情況、當地客運市場競爭等因素會直接影響站場經營效益,因此各客運站經營效益差異較大。廣州地區,陽江地區客運站效益相對較好。

6、交通工程公司地塊開發情況

 本公司經2010年11月30日舉行的股東特別大會的批准,收購了廣東省交通工程有限公司(「交通工程公司」)100%的股權。2011年1月,廣州市出台《廣州市舊廠房改造專項規劃(2010-2020)》將廣東省交通工程有限公司的地塊納入「三舊」改造範圍;根據《廣州市白雲新城西部延伸區控制性詳細規劃》新一輪修編成果,目前該地塊用地性質已全部調整為商業用途,已符合廣州市白雲區總部經濟產業發展規劃和城市規劃要求、符合成片區改造政策要求,作為廣州市白雲區重點「三舊」改造項目已納入其計劃,根據政府有關文件,廣州市白雲區政府支持本集團按「補交地價、自主改造」模式實施申報開發。目前,項目開發模式、開發方案修編等前期工作有序推進,待《廣州市白雲新城西部延伸區控制性詳細規劃》正式頒佈實施,本集團將積極推進項目申報與開發。

    7、公司人力資源管理有一套完整的管理體系,業務發展過程中的人力資源跟進應該沒有問題。公司正在探討市場化的激勵機制,一旦有明確的方案會及時公佈。

8、唐山興業事件對公司是重大的教訓,公司通過分析該事件中反映出的管理上的漏洞和不足,增加、修訂了相關管理制度,強化了業務和財務審批的流程管理,提高了公司的風險意識和風險管控水平。

                                  廣東粵運交通股份有限公司

                                      2014年6月16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800

回覆馬生「精仔湯之怒」

昨晚或今日,以往和他針鋒相對的網友「馬謖」看見筆者的留言,綜合筆者以電郵回覆壹周刊記者的言論,以及昨天的留言,作成回覆如下。

(1)
872 好多年之前是現金水平不錯的股票,但現在資金已完全耗盡,要靠配股支持,當中肯定有些邪人看見他們的市值水平,起了一些作用。我去年約3月買入此股,去年第3季已悉數售出此股,麻煩你自己看看去年底的紀錄,已經不在我的持股名單上。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86782

答:我不是問你仍持有否,只是覺得你「點中」的股票,總是表面看似經營,實際上,只伺機金蟬脱殼!想當年,你何曾不是與我拗6880如何經營?盤生意現在勁到有人收購嘞…笑死!好在,1210你無份,否則,丸紅一走,股價抽升+大合奏…你較味氏高明,在於它守不到升幅來臨,你却享受到。但再次重申,咪成日話自己只買實業股,你的所愛,有不少是靠賣走上市地位來支持你的收穫,這令我想起梁高,被問起會否私有化1111時既回答:上市地位是珍貴,上市公司應珍惜這得來不易的平台…

謹此簡短回覆如下:
錦恆汽車安全(872)賣產之後,現金富餘,當時有回購,已經知道公司可能看好,況且廠房快投資,所以才購入。

無論是甚麼零售股,總有一個上市3年魔咒,上市後拿得資金,快速發展,但那些點需要時間發展,所以虧損,第1、第2年都不好,但第3年開始業績就會開始好。就算是豪特保健(OTO,6880),今年表現都開始好轉,雖然股價唔是炒呢樣,但最起碼都見到現在表現好轉速度都幾高,已經見到規模效應。

至於克莉斯汀(1210),個人不喜歡老闆,雖然很多很多人勸說筆者購入,但我不為所動,因為這老闆是搞財技的,所以不相信。

你說的殼價值,確實是有少少存在在考慮因素中,但這是用來計算輸面,如果這關一過,為何不買,剩下的都是賭業績反彈,有反彈幾多賺幾多。


(2)
最近,你在雜誌謂喜歡2223云云。

早前該公司被海關揭發材料與標纖不符,涉違商品說明條例時,公司的回應,謂原材料羊毛質量出問題,導到與標簽所載成份有偏差…只令我覺得它們的QC死架?咪睇它營運啦,近年績收入微升而純利急挫,不是買它見底否呀!庫存、成本、競爭、應收以及連床上用品都要減價去貨,都非重點;而是大股東鄭氏的持股、市值+(去年全年績)現金-負債=接近無負債…這使最後不棄明投暗的話,它再無獨立生存空間,要升咪要等邪花囉

買卡撒天嬌的因素,同買豪特保健(6880)確實差唔多,他網絡本身就有,只要他新點好轉,他的業績會快速達到臨界點爆,估值就會快速上升。這些品質問題,他已經做了退貨,現在市場上都已經沒有消息,也不會有人去講究這些消息。他近幾年條數好多調整項,雖然慢慢跌緊,但網絡穩步增長,成本、庫存本身他們已經做得到,因為他們是做緊廠同零售咁多年,唔難搞好。減價去貨,這些常常都有做啦,我不覺得好特別。你話他棄明投暗,我自己只覺得是股票的悲哀。

(3)
至於315,其實報紙都重複又重複,圍繞的加價和iphone6,我不明白我個人組合有很多股票,為何還有針對著一城一池來批,872最高峰佔我的組合不過1%,我也只是打算贏到50%就走矣。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108195

答:我問得315你投資/投機亮點,梗唔係呢d。但亦不見得你有令人興奮的回應。

(可以畀你cc我們對315的「賣點」看法:

「315的業績可有發掘到亮點?恕在下眼拙,真係唔多覺眼,或許,各家電訊營運商的加價因素皆不在此期業績反映。而睇新聞紙引述黎大鈞所言,就算日後新款手機推出,就算客戶採用買機上台也好,亦僅使總arpu上升而已;淨arpu根本差距不多(帶機上台,用最平plan果d更唔洗講啦)… 現在的315是連新手機推出也幫助不大,以往它持住有i phone賣,而令業績亮麗,隨着apple shop登陸等「普及」因素,其arpu也在12年的277元見頂吧?我想到的是,下半年政府重拍1/3頻譜,惟先前因6823的收購行動,令電訊營運商由5→4間,6823亦在收購csl時表明,成功收購後將於16年交出1/3频譜,並不再競購云云… 這樣子對行業可算是好消息啦,但為何315仍在今期只將派息比率擺在60%?仍儲錢未雨稠謀,以防中資電訊商?若如此,再進一步想,315及整個行業可否受惠整合?6823於去年底收購csl,作價=企業價值相對ebitda為9.2倍 (因收購後可否令6823增加派息為主因吧!出現協同效應令成本節省。即ebitda-牌照費、資本開支、其它雜項) 以當時6823如收購csl,收入計的市佔率升至近40%,315雖被略略拋離,但仍佔31.3%,和電則更低…但以當天315收市價計,其企業價值相對ebitda僅2.6倍,同樣,215當天達4倍有餘… 這次乏善可陳的315業績,令股價下跌了,但可否憧憬吓別的東西,如行業整合?」)

按: 林少陽先生的意見我尊重,但實際上技術上的問題,我很難和你解釋,中移動(941)是無能力食落數碼通(315),反而和記(215)進可攻退可守,但我未見過兩個地產商會互賣野,李澤楷那兩隻信託和電訊公司,我一定不會玩,這是個人原則,整合暫時可說沒機會,因為這幾者之間的競爭關係基本上確立他們是可以維持的。但是最細的那間電訊數碼(8336),我反而覺得有些東西更直接受惠這波熱潮,但你又說創業板,看不起他了。


(4)

而講開你既持股,以及你在持股後的「偉論」…倒令我想起一位網友的一段話:

「 2348的確係貴,我唔會建議人買。503我不認同佢價值,對湯作大增長預期引人跟風更是反感」

令人反感呀!!!厭惡呀!!!(我加既)

按: 朗生醫藥(503)的數字半年對半年已有改善,另外鱷兄不懂逾期數字是累計,我已經解釋過,其實累增的數字已大減,何況下半年新產品推出、植提業務爆發、聯營上市套現等利好因素,現在尚未反映。何況股息也不錯,你覺得負債高只是表象,只是因為省卻稅務費用的設置,這隻股如果未來價格好轉,也可以配股解決債務,但我認為價是未夠高,所以仍有機會再向上攀高。


(5)

我除了這個blog,還要兼顧著這個網和其他東西的營運,你估我覆得唔詳細,是你不知道我個人的工作量有幾大。我正在考試,又要趕其他專欄的稿,又要看招股書和業績公告。

答:執左它,一了百了。
正等於,一支足球強隊,在不值得取勝和獲得分數的賽事中取勝和得分
只令管理層、教練,眷戀往績,遲遲不作出改革
累積問題,只令日後解決時更難
精仔當時應該斬谷,而非將group(M CLUB)量寬!

按: 有些事在水底是唔會再講,是無改革就沒改革,有你自然會慢慢知,我做這個網不是要逞強,是為了情意結和興趣做下去,我已放棄股評很久,現在努力地學程式把網站建好,很多事有表面看批評好容易,但實際上問題你真要做過才知。


(6)
反而你作為一個投資人不努力去做自己做好自己的功課,走來說沒人show,我覺得反而是很奇怪的事。反正我個人已經放棄股票推介的市場,我覺得答不答是我的自由。如果你是一個記者,做得這樣沒有品格的話,我覺得反而考慮應不應該再從事這個工作。

係無乜人so你呀嘛
我都係睇過你最近blog內的留言量來陳述咋
而我自己是挺努力做功課,不要亦不須感到奇怪
你回答否,確是你自由;但這令我不禁聯想起潘先生(phemey),是你對他惡意誹謗後,而決不在公開平台再談此事?或者我猜錯?
我不是記者
只是一酒樓學師仔、狗會兼職TO、街市企檔,三份也算是垃圾工吧

按:潘生的問題不值得再討論,也暫時無意再討論。為了一件這樣的事,影響網站未來建設,我寧願努力低調做好網站到底更好。功課我在做,留言也照覆,但招股書的閱讀是沒有減少過,數字加強了,部分網站內的功能也一次加強,這些事情在背後花了不少時間,在旁邊的做指責很容易,但做事者知道自己做些甚麼,反而路向是清晰的,我希望你明白。


(7)
有些人需要尊重,有些人不需,我暫時認為你是個不值得尊重的人,請回去吧。

罵人要講原因和證據,就算我罵大頭蔡,都是一字一句看過別人的言論去寫,絕不欺客,你罵人也不認真,何況投資呢,我也自己也不知自己想做些甚麼。

你尊重我否,無所謂
和稀泥仲衰過鬼食泥
話我罵你言重了,我最尊敬你的
你5好淨係up蔡生,你就係專恰人地斯文人、林善、好蝦
你如此把炮呀,up吓周生及潘生被人在網上被恐嚇,人地差d驚到手都無埋單野先啦,你咪又會再一次逃避(批死你)

按:如果是為了這樣的事纏繞多年,改革不成,內部不改,個人認為這是你的仇恨掩蓋眼睛,你才是打倒這壇的壞人。我唔再講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我內部還有大把事要改革,不值得花這麼多時間和精神在這些對壇入面的瀏覽體驗有著數的事。

總的來說,我是希望馬生回來搞搞,不要常常在批評中渡過,每一個改動是很難和大家講花了多少時間,但我和壇主的私人時間也因為這個網耗盡了很多,如果再搞一些太花心神的事,我恐怕只是贏了一場戰役,輸了戰爭之舉。如果大頭蔡無理指責人,我認數。我只能講的,每個人的看法不同,旁觀者沒認清事實指指點點,但實際上他已做了應做的事,如果他唔想了解,就慢慢看我們的變化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422

回覆馬生「精仔湯之怒」

昨晚或今日,以往和他針鋒相對的網友「馬謖」看見筆者的留言,綜合筆者以電郵回覆壹周刊記者的言論,以及昨天的留言,作成回覆如下。

(1)
872 好多年之前是現金水平不錯的股票,但現在資金已完全耗盡,要靠配股支持,當中肯定有些邪人看見他們的市值水平,起了一些作用。我去年約3月買入此股,去年第3季已悉數售出此股,麻煩你自己看看去年底的紀錄,已經不在我的持股名單上。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86782

答:我不是問你仍持有否,只是覺得你「點中」的股票,總是表面看似經營,實際上,只伺機金蟬脱殼!想當年,你何曾不是與我拗6880如何經營?盤生意現在勁到有人收購嘞…笑死!好在,1210你無份,否則,丸紅一走,股價抽升+大合奏…你較味氏高明,在於它守不到升幅來臨,你却享受到。但再次重申,咪成日話自己只買實業股,你的所愛,有不少是靠賣走上市地位來支持你的收穫,這令我想起梁高,被問起會否私有化1111時既回答:上市地位是珍貴,上市公司應珍惜這得來不易的平台…

謹此簡短回覆如下:
錦恆汽車安全(872)賣產之後,現金富餘,當時有回購,已經知道公司可能看好,況且廠房快投資,所以才購入。

無論是甚麼零售股,總有一個上市3年魔咒,上市後拿得資金,快速發展,但那些點需要時間發展,所以虧損,第1、第2年都不好,但第3年開始業績就會開始好。就算是豪特保健(OTO,6880),今年表現都開始好轉,雖然股價唔是炒呢樣,但最起碼都見到現在表現好轉速度都幾高,已經見到規模效應。

至於克莉斯汀(1210),個人不喜歡老闆,雖然很多很多人勸說筆者購入,但我不為所動,因為這老闆是搞財技的,所以不相信。

你說的殼價值,確實是有少少存在在考慮因素中,但這是用來計算輸面,如果這關一過,為何不買,剩下的都是賭業績反彈,有反彈幾多賺幾多。


(2)
最近,你在雜誌謂喜歡2223云云。

早前該公司被海關揭發材料與標纖不符,涉違商品說明條例時,公司的回應,謂原材料羊毛質量出問題,導到與標簽所載成份有偏差…只令我覺得它們的QC死架?咪睇它營運啦,近年績收入微升而純利急挫,不是買它見底否呀!庫存、成本、競爭、應收以及連床上用品都要減價去貨,都非重點;而是大股東鄭氏的持股、市值+(去年全年績)現金-負債=接近無負債…這使最後不棄明投暗的話,它再無獨立生存空間,要升咪要等邪花囉

買卡撒天嬌的因素,同買豪特保健(6880)確實差唔多,他網絡本身就有,只要他新點好轉,他的業績會快速達到臨界點爆,估值就會快速上升。這些品質問題,他已經做了退貨,現在市場上都已經沒有消息,也不會有人去講究這些消息。他近幾年條數好多調整項,雖然慢慢跌緊,但網絡穩步增長,成本、庫存本身他們已經做得到,因為他們是做緊廠同零售咁多年,唔難搞好。減價去貨,這些常常都有做啦,我不覺得好特別。你話他棄明投暗,我自己只覺得是股票的悲哀。

(3)
至於315,其實報紙都重複又重複,圍繞的加價和iphone6,我不明白我個人組合有很多股票,為何還有針對著一城一池來批,872最高峰佔我的組合不過1%,我也只是打算贏到50%就走矣。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108195

答:我問得315你投資/投機亮點,梗唔係呢d。但亦不見得你有令人興奮的回應。

(可以畀你cc我們對315的「賣點」看法:

「315的業績可有發掘到亮點?恕在下眼拙,真係唔多覺眼,或許,各家電訊營運商的加價因素皆不在此期業績反映。而睇新聞紙引述黎大鈞所言,就算日後新款手機推出,就算客戶採用買機上台也好,亦僅使總arpu上升而已;淨arpu根本差距不多(帶機上台,用最平plan果d更唔洗講啦)… 現在的315是連新手機推出也幫助不大,以往它持住有i phone賣,而令業績亮麗,隨着apple shop登陸等「普及」因素,其arpu也在12年的277元見頂吧?我想到的是,下半年政府重拍1/3頻譜,惟先前因6823的收購行動,令電訊營運商由5→4間,6823亦在收購csl時表明,成功收購後將於16年交出1/3频譜,並不再競購云云… 這樣子對行業可算是好消息啦,但為何315仍在今期只將派息比率擺在60%?仍儲錢未雨稠謀,以防中資電訊商?若如此,再進一步想,315及整個行業可否受惠整合?6823於去年底收購csl,作價=企業價值相對ebitda為9.2倍 (因收購後可否令6823增加派息為主因吧!出現協同效應令成本節省。即ebitda-牌照費、資本開支、其它雜項) 以當時6823如收購csl,收入計的市佔率升至近40%,315雖被略略拋離,但仍佔31.3%,和電則更低…但以當天315收市價計,其企業價值相對ebitda僅2.6倍,同樣,215當天達4倍有餘… 這次乏善可陳的315業績,令股價下跌了,但可否憧憬吓別的東西,如行業整合?」)

按: 林少陽先生的意見我尊重,但實際上技術上的問題,我很難和你解釋,中移動(941)是無能力食落數碼通(315),反而和記(215)進可攻退可守,但我未見過兩個地產商會互賣野,李澤楷那兩隻信託和電訊公司,我一定不會玩,這是個人原則,整合暫時可說沒機會,因為這幾者之間的競爭關係基本上確立他們是可以維持的。但是最細的那間電訊數碼(8336),我反而覺得有些東西更直接受惠這波熱潮,但你又說創業板,看不起他了。


(4)

而講開你既持股,以及你在持股後的「偉論」…倒令我想起一位網友的一段話:

「 2348的確係貴,我唔會建議人買。503我不認同佢價值,對湯作大增長預期引人跟風更是反感」

令人反感呀!!!厭惡呀!!!(我加既)

按: 朗生醫藥(503)的數字半年對半年已有改善,另外鱷兄不懂逾期數字是累計,我已經解釋過,其實累增的數字已大減,何況下半年新產品推出、植提業務爆發、聯營上市套現等利好因素,現在尚未反映。何況股息也不錯,你覺得負債高只是表象,只是因為省卻稅務費用的設置,這隻股如果未來價格好轉,也可以配股解決債務,但我認為價是未夠高,所以仍有機會再向上攀高。


(5)

我除了這個blog,還要兼顧著這個網和其他東西的營運,你估我覆得唔詳細,是你不知道我個人的工作量有幾大。我正在考試,又要趕其他專欄的稿,又要看招股書和業績公告。

答:執左它,一了百了。
正等於,一支足球強隊,在不值得取勝和獲得分數的賽事中取勝和得分
只令管理層、教練,眷戀往績,遲遲不作出改革
累積問題,只令日後解決時更難
精仔當時應該斬谷,而非將group(M CLUB)量寬!

按: 有些事在水底是唔會再講,是無改革就沒改革,有你自然會慢慢知,我做這個網不是要逞強,是為了情意結和興趣做下去,我已放棄股評很久,現在努力地學程式把網站建好,很多事有表面看批評好容易,但實際上問題你真要做過才知。


(6)
反而你作為一個投資人不努力去做自己做好自己的功課,走來說沒人show,我覺得反而是很奇怪的事。反正我個人已經放棄股票推介的市場,我覺得答不答是我的自由。如果你是一個記者,做得這樣沒有品格的話,我覺得反而考慮應不應該再從事這個工作。

係無乜人so你呀嘛
我都係睇過你最近blog內的留言量來陳述咋
而我自己是挺努力做功課,不要亦不須感到奇怪
你回答否,確是你自由;但這令我不禁聯想起潘先生(phemey),是你對他惡意誹謗後,而決不在公開平台再談此事?或者我猜錯?
我不是記者
只是一酒樓學師仔、狗會兼職TO、街市企檔,三份也算是垃圾工吧

按:潘生的問題不值得再討論,也暫時無意再討論。為了一件這樣的事,影響網站未來建設,我寧願努力低調做好網站到底更好。功課我在做,留言也照覆,但招股書的閱讀是沒有減少過,數字加強了,部分網站內的功能也一次加強,這些事情在背後花了不少時間,在旁邊的做指責很容易,但做事者知道自己做些甚麼,反而路向是清晰的,我希望你明白。


(7)
有些人需要尊重,有些人不需,我暫時認為你是個不值得尊重的人,請回去吧。

罵人要講原因和證據,就算我罵大頭蔡,都是一字一句看過別人的言論去寫,絕不欺客,你罵人也不認真,何況投資呢,我也自己也不知自己想做些甚麼。

你尊重我否,無所謂
和稀泥仲衰過鬼食泥
話我罵你言重了,我最尊敬你的
你5好淨係up蔡生,你就係專恰人地斯文人、林善、好蝦
你如此把炮呀,up吓周生及潘生被人在網上被恐嚇,人地差d驚到手都無埋單野先啦,你咪又會再一次逃避(批死你)

按:如果是為了這樣的事纏繞多年,改革不成,內部不改,個人認為這是你的仇恨掩蓋眼睛,你才是打倒這壇的壞人。我唔再講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我內部還有大把事要改革,不值得花這麼多時間和精神在這些對壇入面的瀏覽體驗有著數的事。

總的來說,我是希望馬生回來搞搞,不要常常在批評中渡過,每一個改動是很難和大家講花了多少時間,但我和壇主的私人時間也因為這個網耗盡了很多,如果再搞一些太花心神的事,我恐怕只是贏了一場戰役,輸了戰爭之舉。如果大頭蔡無理指責人,我認數。我只能講的,每個人的看法不同,旁觀者沒認清事實指指點點,但實際上他已做了應做的事,如果他唔想了解,就慢慢看我們的變化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466

回覆雲蒙女士的留言,新浪記錄一下。 黃鐵錘 黃鐵錘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cf8aa830102v2z7.html

我是重倉銀行股的,但想提醒你兩點:

 

1、按揭買房和買股,假設首付都是30%,貸款70%。最大的區別是,當房子跌30%的時候,只要你願意按時還款,銀行是不會強迫收回房子的。而當股價跌30%的時候,就算你願意按時還款,你的股票還是會被強迫賣出的,簡單的說,房價大跌,你不會被迫離場,股價大跌,你將被迫離場,這就是根本性差別。

 

2、你買銀行股太盲目樂觀,中間稍有點波動,你就被清空離場了。

我之前說了,我重倉銀行股,因為我確信,未來優秀銀行的市值將是現在的10倍(10年內),所以我重倉。但中間過程會有相當大的不確定性,你考慮過一旦房地產崩盤,地方債雪崩,小銀行倒掉幾個,大銀行位於崩潰邊緣,國家不得不救助時將怎樣操作嗎?你根本就無法操作,你只有等著被清空離場。


我是這樣操作的:買100萬元的銀行股,手頭拿100萬元現金。現在工行市值1萬億,凈資產1萬億,一旦工行虧損1萬億,凈資產歸0,這時候國家出資1萬億來救工行,融資增發的價格和當時股價相當,此時我買入100萬元,使自己在工行股權中占比始終保持這個比例,只要10年內工行的市值為現價的10倍,那我還能賺5倍。若中國經濟沒有發生問題,那就能賺更多。

 

當然,買工行是假設的,實際上我買了四大行以及交通、招商、民生、浦發四小銀行的組合,我不確定哪個銀行最好,但我知道這些銀行組合未來會很值錢。

 

我認為銀行很好,中國未來發生超級危機的可能性不大,但這個概率確實存在,甚至可能大於10%。一旦發生超級危機,你的策略將使你的資產清零。

 

有人說,既然你認為銀行有可能發生那麽大危機,那為什麽不等危機的時候再去買銀行呢?答曰:我確實認為銀行有可能在三年內發生危機,但概率比較小,不到20%,任何投資,都不可能有100%確定性的,所以只要做好應對措施,就應當買入。

 

又有人會說,既然你確定買銀行賺錢概率很高,手上卻還持有相當一部現金,等危機發生,這不也很傻嗎?答曰:中國還是有可能發生經濟危機的,這個概率雖然很小,但並不是0,為了保證自己不被清空離場,我必須在中國銀行快被清零的時候有資格進去補倉。而且,就算我持有這麽多現金,買中國的銀行,未來總收益率仍舊會超過5倍,滿倉銀行雖然極有可能有10倍收益,但也存在著被清零的風險,加杠桿的話,那風險就更大了。

 

我們倆的策略的相同點是:相信未來銀行會很值錢。

 

我們策略的不同點是:
1、中間不發生大的波動時,你會賺10倍,而我只能賺5倍。
2、中間發生較大波動的時候,你會被清場離開,而我仍舊能賺5倍。

 

我知道,你可能會回我說:“你每支股票都留50%資金補倉嗎?”。答曰:不是的,能穿越大崩盤而不會被清場的公司,我持有,不會留任何資金補倉。比如長江電力,就算經濟大崩盤,長電虧損,但也不會被清盤,日後中國經濟最終還是會恢複正常的,這種公司就不需要留被用資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752

給讀者的回覆 林智遠

2015-07-02  NM

筆耕十年,成書的都是英文書,或不懂的外文書,最開心是收到批評和讚賞,可使書本更合讀者之用。寫專欄五年,欄中文章今天能結集成中文書,要感激讀者一直的支持和鼓勵。編輯提議「讀者有禮」,並解答來函,以下為部分回覆。

讀者Karen Y問:作為新手小股民,想學看年報,應如何入手?有什麼項目是必看的?最簡單,是每期看《壹計就明》。再簡單些,可由淺入深,選擇有興趣投資而業務較單一的企業先入手,在年報中,找尋及分析一些有關溢利、增長和風險的資料,三項都是不同財務估值方法中,不可或缺的輸入資料(input)。以在香港經營融資服務的靄華押業(1319)為例,最新公布2015年的溢利是8,000萬港元,按年增長95%。溢利增長不俗,或可解釋業績公布當日,為何恒指微跌0.1%,靄華股價卻升9%,至上週五累升43%。接着小股民可跟進,溢利有否水分或會計陷阱、增長可否持續、其他內外因素會否左右溢利等,與溢利和增長質素及風險有關的問題。風險每每非常抽象,但又必須注意,就將風險簡化為波幅。從年報中,看靄華2015年營業額按年增長53%,較溢利增長低不少。過去5年,靄華營業額增長最低僅8%,2015年是最高;溢利在2013年倒退22%,溢利率反覆不定,最低32%,2015年的55%也是最高。總結靄華2015年表現最好,但歷年波動,就是風險之一,將來可持續嗎?有來函問哪一間企業的年報最難讀?通常企業年報愈厚、業務愈廣泛及愈跨地域,年報就愈難分析。靄華2014年年報是118頁,業務僅分典當及按揭貸款,並只在香港;對比自稱是世界上規模最大銀行及金融服務機構之一的滙豐,2014年年報是493頁,哪一份年報較難讀?

讀者Thomas Chan問:內房股常見的「資本化」是什麼?應當作資產或負債?資本化一般指開支資本化(expense capitalisation),指開支不在損益中扣除,反而在資產負債表中成為資產。恒大(3333)按會計準則,資本化的開支包括購買球員成本、電腦軟件使用權及利息。恒大也資本化貸款交易成本,不過僅在負債中扣除。在2014年,恒大資本化的利息就有136億元人民幣,而在損益中的融資成本卻僅有10億元人民幣。分析地產或基建企業,務必小心分析利息資本化。

讀者Pauline Cheung問:煤氣公司常派紅股,這對小股東持股有什麼實質影響?成為小股東,應收紅股還是股息較好?聯交所披露易網頁,可搜尋「資本化發行」(capitalisation issue)的公告,找到發行紅股或以股代息的公告,如靄華就建議每持有1股將獲發3股紅股。在財務報表上,派紅股不會增減資產、負債及權益,僅權益中的部分儲備,改撥至另一項權益,即股本中。在股價上,理論也應沒有變化,想像一間企業如一個蛋糕,分1份或4份有分別嗎?然而,派紅股或會帶出信號效應 signaling effect),一方面,或代表保留現金可加大再投資,可加大溢利及增長,股份分拆或也可方便買賣;另一方面,或代表保留過多現金的風險,或有溢利卻無現金可派,股價因此或受影響。選以股代息,或選現金股息,理論上也無分別,收了現金可買股,收了紅股也可賣出套現。要小心的,是獲派不足一手的碎股,價值可會較市價低。但假如其中一項是需要交稅,那麼就可選免稅的一項。

林智遠 Nelson Lam

執業資深會計師,會計專業發展基金主席,最愛與太太旅行,出名講talk及撰寫大學會計書,其著作已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目標以淺易簡單的方法,使牛頭角順嫂也能看懂會計數字和陷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1471

神回覆 一句話逆轉冏時刻

2016-02-01  TWM

老闆質問、客戶拒絕、長輩反對…… 你每天有九成的對話,用來回答別人的情緒,但,詞窮,超尷尬;話多,惹人厭;答得不好,還可能丟工作,常常一開口,就被自己錯誤的回話絆倒,墜入溝通懸崖。說話靠智慧,回話的技巧,也是可以練習的,五位溝通大師,親授他們回話的絕學, 讓你2016年擺脫「溝通卡卡症」,漂亮神回,贏得好人緣。

美國作家馬克吐溫,因為看不慣國會議員在國會通過某個法案,在報紙上刊登廣告:「國會議員有一半是混蛋。」報紙一出,國會議員怒不可抑,要求更正。

馬克吐溫隨後登報刊文:「我錯了,國會議員,有一半不是混蛋。」一百八十年前,馬克吐溫的機智,放在現代生活應對,依舊實用,透過小小的字句來翻轉窘境,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也是回話好手。

去年在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中,馬雲針對中國企業家發表演說。一位外國使節趨前景仰問道:「昨天Harvard(哈佛大學)的派對你去了,你一定是在哈佛念過書吧?」「我在HangDian(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教書。」馬雲透露,自己申請十次哈佛都遭拒絕。他用英文發音相近的雙關語,展現被名校拒絕後的幽默。

「正確的答案,得罪人;聰明的答案,惹人厭。」《回話的藝術2》作者五百田達成說:「怎麼訓練自己說出『得體的答案』才是重點。」漂亮的回話,可以讓自己的困境瞬間逆轉勝,但我們常常話一出口,就驚覺講錯,輕微者尷尬冷場,嚴重者衝突對立,這時候,你的內心OS可能是:「如果來個神回覆,該有多好?」「神回覆」是從網路來的語言,意指回答問題有如神一般,讓人讚歎佩服、無話可說。若運用在職場,不論是向上溝通、向下管理、與客戶或同事互動,具備「神回覆」的能力,是上班族工作加分的最大利器;若運用在生活上,更有助於朋友、家人、親子關係的和諧。

搶救!上班族回錯話

逾六成溝通卡卡,近四成擺不平主管根據360d才庫人力資源調查發現,逾六成上班族患有「職場溝通卡卡症」,不是「聽不懂」對方想法,就是丟出去的意見,引來打槍或是沉默以對。

六四%的上班族坦承,有溝通技巧的困擾;三七%面對直屬主管時備感壓力;二二%則視部門同事為溝通罩門。

當雙方溝通語意出現障礙時,雖然八八%會尋求主管、同事或朋友的協助,但仍有八%堅持講到通;另有四%則是舉白旗投降,任憑對方牽著鼻子走,最後憤而離職。

「東方人常把『心有靈犀』視為溝通的最高境界,在乎和『知音』憑著感覺互動;但只與『自己人』感應的方式,一旦進入社會,卻得與形形色色的人交涉,出現『話不投機半句多』的窘境。」日本「說話方式研究院」院長福田健在《回話技術》書中說:「重新學習說話的技巧,是東方社會的重要課題。」「溝通是一種『乘數』的效果,你的學問及本領要發揮到最終的效率,就要靠溝通。」這是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對企業溝通文化的提醒。

「在職場上,有九○%的溝通困擾,發生在部屬對上司的向上溝通。」卓越華人訓練團隊策略總監林家泰指出,「有時候,溝通能力比工作效率更重要,上班族要整理自己的說話術,隨時應付上司丟來的問題。」美國發明家愛迪生也說過:「只有服從,才有命令的權利。」員工要先搞懂上司是哪類型的人,說出對方想聽的話,才能在職場上無往不利。

免驚!溝通五公式

搞懂老闆情緒,庸才也能變人才4U人際教育學院創辦人江緯辰分析,上司的性格不外分成掌控型(Dominance)、影響型(Influence)、穩定型 (Steadiness)、謹慎型(Cautious)四種,搞懂他們的情緒,回話時,必能漂亮收尾。

掌控型老闆,在乎「你有沒有聽懂?」若沒有回應,他會一直碎念下去。所以一定要回:「老闆,整理一下你的指示,剛剛你的意思,是不是要我注意……。」他就會覺得你是個動腦的人。

影響型老闆,在乎「你有沒有主動找我?」你要不斷向他報告:「老闆,這禮拜,我準備要做什麼……。」他會覺得你是個認真的人。

穩定型老闆,在乎「你有沒有支持我?」開會前,你先提建議案,「老闆,我覺得我們可以這樣……。」他會覺得你是積極的人。

謹慎型老闆,在乎「你講的有沒有道理?」不用甜言蜜語,只要直接拿出證據,「老闆,這是我分析的數字……。」他會覺得你是一個可靠的人。

「聽懂問題↓提出意見↓消弭疑慮↓參與討論↓說服上司。」這是日本職場專家鈴木銳智歸納出的「搞定上司五步驟」,他說,透過不斷演練,溝通是有公式可循的。

「不好溝通者,即使自己再有才,也只是一個人的才幹,既不能傳承,又無法進步;好溝通者,哪怕很平庸,也可以邊幹邊學,最終實現自己的價值。」馬雲曾在演講時表示,「帶著方案去提問題,當面溝通,當場解決的人」,是他心目中認定一流的溝通者。

猴年初始,拋開挫折的NG對話,學習漂亮神回的溝通二.○,讓自己的回話力提升,聰明伶俐,事事如意。

撰文 / 陳玉華、洪依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469

怡邦行(0599)的電話回覆(應公司祕書俞先生個人要求更新)

(按: 本人和朋友現時持有公司約0.2%股權,以下言論只是就筆者自行理解寫出,並無和怡邦行俞志燁先生確認,言論或有偏頗。筆者在事前或事後亦會增持或減持股票,敬請留意。)

經過多次發信要求後,本人昨天中午接到時首席財務總監、公司秘書及授權代表俞志燁先生電話,但不確認是否他本人,下午外出時,俞志燁先生再次打來,回覆關於筆者昨天提及過的問題。對於今日語氣確實不太好,我確實不太好意思,謝謝你。

首先交待俞志燁先生的背景,根據2013年9月25日公告,其介紹如下:
「俞先生,三十四歲,於二零一二年加入本集團。彼畢業於香港城市大學,取得工商管理學士學位,並且為香港會計師公會會員。俞先生過去在國際核數師行的工作多年,經驗豐富。」

照正常計算,他本年已經37歲了,在公司做了接近4年,都算是一個滿長情的員工,應該了解公司情況。

(按: 因應按俞先生之建議,以下內容會隱藏,敬請留意。)

今天接到電話後,聽聲音我以為她是女性,叫了俞志燁先生做小姐,真不好意思。關於稍遲回覆筆者的電話,他們是小規模的公司,所以專責處理投資者關係的不多,我表示理解。

至於關於紅股方面的問題,他稱因為David Webb文章中稱,因派送紅股的金額不符港交「有關若干類別公司行動的交易安排之指引」,加上假期關係,所以搞了很長的時間,他稱會在一到二星期內把文件處理好,後來再次確認,但這不是確實的時間,也不是能夠確保的。後來,經再次確認稱,如果沒有重大進展或有其他更新,都會發出公告告知當時情況如何。另外,也有稱其他人也有表達對於發紅股的顧慮,他稱他們公司注重實業經營,沒有搞財技那些東西,今次派紅股,都是獎勵股東。

至於在業績上,我都說了一大堆前提,他也不敢說得太多,甚至說出一句港交所對於業績的問題非常麻煩,是多是少也沒有一套完整的準則,所以程度上拿握不準,導致很多情況出現。對於這些業績上他只能說,去年下半年強勁勢頭,拿到今年上半年,數字還是很好,至於下半年,他說你看到下半年新盤有多少,他們的業績大致就是這樣,他說了一句和上年下半年看是平穩的。至於盈利率上,他說因歐元下半年仍然弱勢,利潤相信能夠保持一定水準。如果有進一步消息,我建議他不如盡快出公告告知。筆者提醒如果有購股權,他說是可以行使,但他說沒有購股權,一查確屬實。他稱公司有其他方法獎賞員工,不用購股權。

在客戶方面,他說除了新鴻基地產外,很多一線地產商都是他們的客戶,只是生意較少。

至於分派股息上,俞先生會考慮現金流情況決定,40周年股息也要考慮,筆者覺得較為官方化。


最後,他說到由於問題敏感,股東會方面,稱公司一般會在灣仔世紀香港酒店舉行,到時就會回覆到所有股東的問題。

筆者在事情許可下,會考慮參加股東會,問一些我不了解的問題。


總的來說,根據俞先生提供的資料,筆者預期公司營業額約6億至6.1億間,毛利約39%,分銷成本約8,800萬,員工開支約7,500萬至8,600萬,財務費用60萬,稅率約19%,盈利約在4,811萬至6,018萬間,取平均為5,414萬,每股18仙,預期市盈率約7.7倍,預計購入物業後淨現金水平約7,200萬,筆者預期公司有足夠能力派發6仙的股息,全年預期股息6.47%,預期合理價約1.5元。大家自行考慮風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42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