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64b5010102dzz1.html
巴菲特認為,投資者買股票就是要投資該公司。所以他認為,無論購買多少股票,都要把它看作是購買該上市公司的一部分。換句話說,投資者以投資還是投機心態來買股票,兩者的操作是完全不同的。
巴菲特在伯克希爾公司2004年年報致股東的一封信中說,他當年對伯克希爾公司所有市場價值超過6億美元的股票列出了一張表。看過這張表的人或許會認為,這些股票是根據技術分析、別人的建議或者投資獲利來操作的,其實,他和查理·芒格根本就不理會這些東西。他們投資股票,完全是從企業所有者角度去看問題的,這和單純的炒作股票有非常大的區別。
巴菲特說,自從他19歲時讀了老師格雷厄姆所寫的《聰明的投資者》一書後,幾十年來一直是這樣做的。而在此以前,他對投資實際上沒有一點概念。
他舉例說,截至2004年,伯克希爾公司最主要的4個投資項目即美國運通公司、可口可樂公司、吉列公司、富國銀行,一共在它們身上投資38.3億美元成本,買入時間從1988年到2003年不等,平均買入日期是1992年7月。截至2004年末,伯克希爾公司持有這些股票的平均時間長達12.5年。2004年,伯克希爾公司按照持股比例一共從這4家公司身上得到12.2億美元的紅利分配。
從巴菲特的眼光看,吉列公司和富國銀行雖然因為認股權成本隱含不計的原因,內在價值有些高估了,但與此同時,可口可樂公司也提列了一筆非經常性損失,所以兩者算是「扯平」了。從這一點上看,伯克希爾公司當初累計投資38.3億美元,2004年能獲得12.2億美元收益,這個數據已經相當令人滿意了。
更不用說,伯克希爾公司從這4家公司身上所得到的盈餘分配,幾乎每年都在穩定增加的,這更令人喜出望外了。
截至2004年末,伯克希爾公司累計從這4家公司實現的盈餘分配已經佔當初投資總成本的31%;所分配的現金股利也在同步增長,2004年達到4.34億美元。這說明什麼呢?在巴菲特看來,這就是以投資態度持有上述股票所得到的應有回報。如果以投機者身份來對待,持股時間就不會有這麼長,更談不上繼續持股不動了。
即使換個角度,也就是投資者最關心的股票價格變動看,也是如此。自從伯克希爾公司買入上述股票後,由於本益比不斷增加,上述4家公司股票價格的上漲幅度雖然在個別年份與企業本身經營狀況不相吻合,可是總體來看,股價上漲幅度還是高於業績增長幅度的。
也就是說,如果投資者不像巴菲特這樣過於關注上述股票的內在價值,而只是關注它們的股價變動情況,這種長期持股同樣會取得豐厚的獲利回報。相反,如果投資者從投機心態看問題,不能堅持長期投資的話,這樣的豐厚回報也就失之交臂了。
巴菲特一再強調,伯克希爾公司賬面上的投資獲利,如果一定要根據會計期間進行劃分,這種做法實際上並沒有任何意義。伯克希爾公司絕對不會為了要讓賬面上好看一些就去賣掉那些股票,從而違背長期投資、價值投資理念的。
關於這一點,巴菲特幾乎每年都要表明他的這一觀點。例如他在伯克希爾公司2002年 年報致股東的一封信中說,無論整體收購一家公司還是購買該公司的一部分股權,伯克希爾公司都會從所有者身份來考慮問題的。那麼,具體到某一家企業而言,巴 菲特又是如何來考慮這個問題的呢?他說,在大多數時候,購買某個企業的部分股權是一種「比較便宜的選擇」,所以你會在伯克希爾公司的資產組合中看到股票投 資佔大多數;可是如果整體收購和部分擁有股權兩者評估出來的內在價值差不多,伯克希爾公司會「強烈偏愛擁有一整家企業」。
一般認為,巴菲特之所以會有這種想法主要有三點原因:一是因為既然該企業物有所值,那麼當然是這樣的投資越大越好;二是從會計納稅角度看,整體收購企業有 利於節稅、避稅、推遲納稅;三是整體收購某企業,伯克希爾公司可以通過控股該公司行使所有者權力,保證該企業按照伯克希爾公司的經營理念繼續前行。
當然,上面所說的前提都是兩者內在價值差不多。巴菲特說,如果購買部分股權比整體收購更便宜,它們就會傾向於前者;如果某種特定債券足夠吸引人,伯克希爾公司也會優先考慮投資這些債券。這方面比較典型的是,2002年巴菲特根本不考慮市場經濟狀況如何,就大筆買進符合上述條件的債券,並且希望這樣的投資規模越大越好。
不過話說回來,無論整體收購企業還是擁有部分股票、購買債券,伯克希爾公司的這些舉措都是從長期投資角度來對待的。
http://content.businessvalue.com.cn/post/5513.html
IBM的教訓是永遠不要拘泥於產品,而是要堅持企業價值。
在剛剛過去的2011年,我旅居海外10餘年後再次回到北京,回到IT行業跨國公司這個圈子,擔任某知名企業的高管。我也因此回到12年前熟悉的朋友和師長們身邊。由於過往相同的工作經歷,我們往往在交談中不自覺地談到一家公司——IBM。
在IT行業的歷史裡,IBM是一個耳熟能詳的名字。它的存在,以及與諸多世界上著名的科技企業見證並引領全球科技領域的創新,並成就中國信息技術行 業近30年波瀾壯闊的發展過程。作為這一過程的參與者,我曾經為之驕傲的是,曾經是IBM這個企業的一員,在這裡學習成長,建立自己的事業並由此成為這段 歷史進程的見證人。
2011年是IBM的百年誕辰,這一年我周圍的人們談論IBM時更加興高采烈。某國企的領導曾經引用這樣幾段使之印象深刻的話——IBM創始人老沃 森說:「企業是可以自我犧牲的,而成功則是通過不斷的『壯士斷腕』實現的。」這一年裡剛剛卸任的IBM前總裁現任董事長彭明盛也說過:「IBM的教訓是永 遠不要拘泥於產品,而是要堅持企業價值」。回首過去的100年,IBM見證了IT行業在100年間的從無到有和幾度轉變。而且,這些談論IBM傳奇的人物 中,許多人很自然地都會談到剛剛出版的這本書《IBM藍色基因百年智慧》和它的主要作者張烈生先生。
在過去的20年職業生涯裡,我最重要的一段經歷是1993年加入IBM並在這裡工作的7年。我剛剛入職時,張烈生擔任IBM廣州分公司總經理,是我 的直屬上級。我們在同一家公司的同一部門或不同部門,一起工作了5年。即便是在我離開IBM中國到歐洲學習,後擔任IBM倫敦的行業諮詢顧問以及在歐美任 職業內其他公司高管時,我的客戶、家人以及朋友還饒有興致地經常探討「如何看待IBM的成就以及其成就的秘訣」。實際上,無論是歐美的傳統企業還是中國的 新興企業,在豔羨IBM由小做大、由大做強的成長和轉型的奇蹟裡,都抱有管中窺豹的好奇以及模仿學習的興趣,而無論是郭士納本人的著作或是歐美作者的破解 成功密碼的專著,還是官方的嚴肅傳略或是個人自傳中的雪泥鴻爪,儘管敘述也是精彩紛呈,但對於大多數中國讀者和企業管理者而言,尚有一些意猶未盡。
去年年初,我作為作者當年的屬下和同事,得知作者正著手寫一部關於IBM的書,產生了與很多曾經的IBM同事同樣的疑問:這麼浩繁的歷史,如何濃縮 成為一部可讀性強而又予人啟示的作品?又有怎樣的方法使之成為在中國IT發展史和中國改革浪潮裡的中國讀者產生感同身受的共鳴?平鋪直敘般的官樣文章還是 設身處地的個人觀感?在兩者之間有無可以行云流水的無縫接軌甚至起承轉合?也許我們如作者一樣,曾經是這個偉大企業的一員,站在任何一個角度,既苛求於這 樣一本書的完美,也深知這種完美除了來自於切身經歷,更需要對所經歷事件的客觀描述和心平氣和的分析,才能對讀者有所裨益。
從這些關注點出發來讀這本書的時候,隨著一氣呵成的暢快淋漓,我更深切地從這本書的謀篇佈局以及闡述中,感受到這本書對以下這些思考點落筆的精妙之處:
★我們看到在世界上的IT科技公司中,此消彼長,有些公司曾經輝煌一時而在市場或是自身動盪中徘徊不前甚至錯失機會,敗走回原點,連企業的本我榮耀在管理實踐的失策引導下使整個企業從文化上變得草根,但IBM卻能不斷進取主動求變成就經典,區別是什麼?
★我們在企業管理時往往在現代企業制度下強調公司治理結構,而卻往往在市場上、特別是最近10年中國企業在經營實踐中,遭遇企業領導人交接甚至是接班困境,因此當大家都已經在理論層面接受企業傳承的是理念、思想,但這種傳承如何貫徹在人員和具體實踐中?
★企業在變化中如何把握不確定性,前瞻性思維固然重要,但身居變化的過程中,領導者導引的方向究竟是如何將最高層的單純理念化解為公司各執行層面系統的分步驟,並有條理的紮實努力地執行的?
★IBM在連續8次的CEO更替中實現平穩過渡,並首次傳於位女掌門。IBM見證了IT行業在100年間的從無到有和幾度轉變。在領導層的變化時, 前後的領導者以及對公司的改革如何實現章法不亂的切換,中高層如何行云流水般的完成執行,而公司上下又能團結一致達成切實有效的目標?
在網上推介本書的介紹中,有這樣的描述:「……(作者)以參與者的角度,把IBM中國的整個歷史,以及由此折射出的IBM全球的變遷與轉型、國際化 的探索與經驗,包括中國IT業的演變,描述與反映出來為IBM全球百年發展提供一個近距離的落地實例。作者深諳企業藍色文化,首度剖析了IBM在文化、策 略、執行三方面的10大核心能力,以及IBM 100年如何做強、做大、做久的成功管理經驗。這是中國大陸首部詳盡描寫IBM中國發展史的圖書,獨家分享了很多影響IBM和業界在中國發展的事件和原 因。」對這樣的描述,我認為是恰當的。
在這本書裡,張烈生以其固有的職業經理人的嚴謹和深厚的企業高管的素養,將「IBM的百年歷史」,「IBM中國的建立與成長」分為前兩部分,最後在 第3部分,提綱挈領地將作者對這些歷史事件和過程的闡述進行歸結,條理清晰,敘述分明,數據確鑿,筆法細膩。細讀此書,在公司百年歷史上的遠景裡,既有敘 述的宏遠背景和遠在大洋彼岸的決策細節,更有近觀大多數讀者熟悉的中國市場的具體運作,情節絲絲入扣,讀來栩栩如生,經歷昔日重來,旁觀者身臨其境。而在 他向我徵詢很多過去事件的細節時,更是讓我產生一種重歸象牙塔般的肅然敬意。特別是問及我們在廣州組建IBM華南地區業務團隊並開展諸多與客戶的互動交流 時,對每一項目涉及的人,發生的時間,華南地區業務的成長速度和相應的量化指標。尤其是在撰寫第6章介紹IBM中國3大平台的開篇描寫1993年6月18 日IBM中國華南分公司開幕的細節時,對每一個環節的悉心推敲和把握,去雕琢而見平實,這一切充分顯示出很高素養的職業經理人在處理每一件事物和對待自己 作品的認真嚴肅和一絲不苟。
而就撰寫方法而言,很難將其簡單歸類於管理實踐的教科書案例或是企業歷史個人經歷的展現。之前書架上描述IBM中國的作品,或於謹小慎微中落下官樣 文章的詬病,或在過於戲劇化的情節鋪陳裡喪失真知灼見。而本書最後的成稿,雖然不是小說,但讀來並不乏味,有理論敘述,也有事件展開。特別第3部分的總結 歸納,從第8章闡述藍色基因中的價值觀,企業文化以及人才理念,到第9章剖析領先市場的創新經驗(如當年業界為之推崇的Thought Leadership思想領導力),其中特別談到的公司由產品到業務模式的創新,由想法初衷成為行為實踐的落地成效,在第10章更將執行力部分予以重點突 出,總結呼應前文中的敘述與數據,言理有據,舉證翔實,卻不主觀武斷,言辭中肯之餘還在字裡行間特別留下與讀者的商榷的餘地。我想起跟作者很早時在聊起本 書成稿之前的大綱,我們也頗為較勁地爭論過「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當作者在此書出版時徵詢我的讀後感時,我也十分坦率地說道:「對於IBM的 歷史,特別IBM中國這一部分,較之之前數度、數人的演繹或是過度包裝與炫耀,我喜歡這本書理性平實的敘述,抽絲剝繭的分析,感同身受的細節,放眼大局的 觀點。」
另外, 本書眾多的書評中也提到:「正當眾多的中國企業在取得國內的成功後邁向全球化的路途上, IBM中國的經歷將可以為他們在揚帆出海的旅程上帶來一些借鑑。」我曾經告訴作者,在任職過的中國企業裡,IBM作為成功的企業典範備受推崇。從仰視到模 仿,從學習到為我所用,這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張烈生很正色地跟我說,他寫的這些,絕不是讓人拿來奉若經典教條,他還是那個簡單的立意——重在分享,希望在 現實環境下,對正在發展的中國企業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在我眼裡,這是張烈生的一向風格,不尚華麗的堆砌和刻板的說教,而重在啟發與激勵引導。我與作者的結識之初,在金融業市場接觸客戶、參與項目,經張 烈生言傳身教,類似「一種結果卻有10套預案」的謀篇佈局,方案策劃之精細,落實節奏之遊刃有餘,關鍵時刻之挺身而出,對於我個人的職場人格的培育和發 展,形成職業風範和領導能力受益匪淺。就職場而言,我也常常引用自己在IBM的成長經歷,告訴年輕的朋友,做單、做局、做市場、做行業、做公司、做企業, 這個成長路徑裡,從跟隨、模仿到觸類旁通,繼而自成一體甚至可以惠及他人,都是非常有價值的提升。不僅成就個人,還能帶領群體,從個人的事業輝煌走向企業 的、社會的乃至大眾的共同利益提升。
因此,我認為,在企業管理的各類文獻裡,這本書非常值得一讀再讀。讀罷掩卷深思、觸類旁通,這本書以及充分研讀其各章節的過程,對企業家、經理人、研究者,都是非常有益的。
(本文作者曾先後在寶潔、IBM中國、IBM歐洲、飛利浦全球總部、華為海外(歐洲)工作過,現就職於某知名國際企業。)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xfe.html
我給個真實的例子吧,幾年前有個傻瓜以2300萬元賣掉了廣州下九路步行街的商舖,當時租金回報率約5%。商舖現值約3000萬元,經常會有人問傻瓜後不後悔。
傻瓜當年把商舖的錢用來買了二沙島的別墅,現值4000萬。傻瓜到底是賺了還是虧了?
很多人不斷用故事三來證明傻瓜有多麼的傻,這就好比笑話地產商前幾年把房子賣便宜了一樣。很多人只看到動態的價格,卻看不到動態的價值。
2012-3-15 NM
由中環人變成觀塘廠佬,當中包含不同領域上的轉變,理論上最困難的,應該是人際關係,出奇地,這方面我不覺得有大問題。做生意永遠是跟人有關,做廠 的人跟中環人在做人處事上理應有一道鴻溝,中環人性格外向、進取、看即時回報;做廠的人性格內向、循序漸進、細水長流。表面上中環人英明神武和能言善辯, 做廠的人內斂愛靜和不擅辭令。
回顧這幾年我轉型做廠的生涯,遇到很多困難,但人際關係我反而應付得來,我沒有細想 箇中原因,直至最近我看了一本很有意思的書:《Quiet - The Power of Introverts in a World that Can't Stop Talking》。我從來沒有細想自己的性格是外向或內向這問題,我做電視做電台寫專欄,我當然是一個外向者,是不用多想的事實,這點我身邊的人都接受, 包括我自己。看這本書我有一種解放的感覺,出櫃吧,我其實是一個內向者。 作者指全球有三分之一至一半人是內向者,環顧四周,這比例似乎是過高,因為身邊的人大都充滿幹勁,做事不停去衝去闖,不停地說話,這世界充斥外向者。原來 這是假象,一個團隊、一間課室、一間公司,兩個人之中有一個是內向者,感覺上沒這麼多,因為不少內向者假裝是外向者。外向是公認成功人士的標準性格,做人 當然要成功,因此,我們都是外向者。
小孩大多不懂得為自己披上外向的盔甲,不少父母覺得內向是有問題,見到別人, 會以帶失望和抱歉的語氣解釋:「唔好意思,我嗰仔怕醜。」這不是香港的獨有問題,全世界人都覺得內向是一種缺陷,跟成功的模樣格格不入,要成功的話,一定 要改變內向的性格。改變自己容易過改變世界,這世界有很多「扮外向者」,我相信自己是其中一員。 看這本書除了有解放的感覺,最過癮的地方,是它歌頌內向之美。愛孤獨不是一種病,不是蝕底的性格,孤獨可以是一種力量,是創意的泉源。「沉默」和「領導」 可以出現在同一句子中,大聲不代表有料。這本書還指出「扮外向」是一條不錯的路,因為外向始終是眾人的標準,扮外向可在主流圈子行走,然後總有時間做回自 己,縮回自己的天地,享受一個人或三數個熟朋友的寧靜世界。 畢業後,我走入中環,中環人的性格是外向中的外向,轉數快和勇於發言是基本條件,不融入便被叮走。工作環境可改變我的表面性格,但未足夠改變我的根本性 格,只變到我有時也相信自己是外向者。後來由中環走去觀塘,一切來得自然,因為我回家。
做廠的本質是細水長流,每 天做得好一些,成績表不是每日,甚至每年派發,外向者的激情會不時換來失望。我懂得跟做廠的人溝通,可能是我根本不是外向者。我以一件事做指標,以前在中 環工作,一個永恒的活動,是開會,我的中環歲月大都在開會中度過。跟做廠的人開會不容易,大家說話不多,問一句答一句,太多相對無言的時間。開會的時候所 有人坐後排或遠離我,這習慣至今不改,他們這樣做,目的是不想說話。開會這麼麻煩,加上我也不大喜歡開會,大家索性儘量少開會。我頗肯定開會次數和時間長 短跟生產力的關係,在我公司,關係應該是反比。
在中環的時候,有一種經常出現的會議叫「腦震盪」 (Brainstorming),鼓勵出席者不怕後果的發言,重量不重質,相信暢所欲言的結果是總有一些好主意會出現。過去幾十年多個學術研究證明腦震盪 無用,甚至有負面作用,因為令人容易墮入集體迷思。做廠後我搞過一兩次,無人爭發言,度日如年,之後沒再搞了。 開會我還可接受,但我一聽到「分享」這兩個字就打冷震。這幾年香港人發了狂的分享,什麽形式聚會都變成分享會。上司對下屬有指令、出了事開會問責,今日變 成分享,或者這比較政治正確。原來我喜歡做廠這個內向的環境,你有你做嘢,我有我做嘢,保持空間,互相存在信任,多聆聽,大家做自己。我不想同人分享,你 的世界我沒興趣了解,我的世界我留給自己和最親近的人,可以嗎?
蔡東豪
比爾-蓋茨說,自己一生中最聰明的決定,是找到了合適的人結婚。馬 云說,婚姻就像企業一樣。張茵說,家庭和睦是自己事業的引擎。史玉柱說,找到老婆就退休……著有「富豪三部曲」的財經作家@東方愚 ,3月20日16:00-17:00與大家分享中國企業家擇偶與婚姻的秘密,探尋婚姻對個人成長與性格塑造的影響。
微訪談地址:http://talk.weibo.com/ft/201203204693
訪談內容(共63個問題,15個回覆):
張菁凌-Serena :向@東方愚 提問:寫這本書的過程,瞭解了這麼多夫妻背後的故事,是否也促使您反思自己的婚姻和人生呢,這些對您有啟發嗎?
東方愚: 那天在學而優書店跟讀者分享時最後說到這一點。五年裡採訪和調研了數十位企業家,這是我的工作。真正影響我的,是在看到形形色色的迷惘、無奈、歇斯底里甚至大撤退後,覺家庭和婚姻是第一位的。下午和焦點科技董事長沈錦華電話,他也如此感慨
張桓 :向@東方愚 提問:你如何看待很多所謂成功企業家大都離婚再娶或者有小三的現象?
東方愚: 如果名存實亡,去突破一些宿命的東西是有勇氣的表現吧。
黃慧子01 :對 @東方愚 提問:您好,我對擇偶婚姻秘密這個話題還沒有自己的思考。但是我想問您寫作的靈感都來自於哪裡?在寫作中怎麼才能體現出自己獨特的感覺呢?
東方愚: 我寫的是非虛構的東西。靈感談不上,機緣是這幾年在南方週末上寫企業家財富史與商業技能,採訪時總會發現其賢內助對一家企業經營和個人性格塑造的諸多影響,這些素材一直留存著,後來橫向對比,發現了許多好玩現象,於是寫下來,有了《荷爾蒙經濟學》一書。
華夏視界 :對 @東方愚 提問:請談談對婚姻的持久性來說,是婚前選擇重要,還是婚後的經營更重要?
東方愚: 兩者不是非左即右的關係。《荷爾蒙經濟學》一書有對這個問題的具體分析。不過許多東西是相通的,英國一位經濟學家好像叫萊亞德寫過本書,關於幸福的經濟學。他提到七大因素影響我們的幸福感:家庭關係、財務狀況、工作、社交和朋友、健康、個人自由、價值觀。
荒城張劍鋒 :向@東方愚 提問:為什麼國內企業家夫妻很多都形同陌路了呢?目前那一對比較模範啊 呵呵
東方愚: 比行同陌路值得關注的是「假志同道合」。利益共同體有時很美,有時能讓人得分裂症。「目前」模範夫妻,哈哈。柳傳志和龔國興,段永平和劉昕,李東生和魏雪,江南春和陳玉佳。
羅敏夏 :向@東方愚 提問:你下本書想寫什麼?
東方愚: 「中國棄業家」們,實業的詛咒。已經在做調研和採訪了。現在跟企業家們聊,高頻詞彙之一便是——逃離。
若蘭寶兒 :對 @東方愚 提問:企業家的擇偶標準與普通人一樣,愛情當道。有人說企業家「見」明星就死,凡是有明星沾上點花邊新聞,就完了。你認為這是為什麼呢?
東方愚: 「山西首富」李兆會玩資本和娶車曉兩不誤。09年和他家人喝酒時,他六叔李文傑也誇其為人才。所以所謂「見光死」要麼特指特定的光,要麼誇大了光合作用,要麼發生光合作用的本身就是草包。
雷祖波 :我在微訪談向 @東方愚 提問:當你在寫作財經稿件進入一定階段後,最大瓶頸是什麼?
東方愚: 1、想瞭解真相卻感覺每進一步真相後退兩步的悲催。2、從無知者無畏到對哪怕一些細微事物敬畏的苦逼。3、寫作風格模式化的危機。
米卡zZ :我在微訪談向 @東方愚 提問:荷爾蒙經濟學裡涉及到的夫妻,有多少婚姻是為了彼此事業的成長而成就的?所謂「挑對老公」「挑對妻子」,這個「對」字裡更多的是不是彼此綜合的考量的指數?其實不關愛情什麼事?
東方愚: 愛情為什麼不是綜合考量的元素。「65後」的那批商人被八九事件和九二講話改變命運和價值觀,大都為事業上的提攜而到一起。
克里桑斯朵朵 :我在微訪談向 @東方愚 提問:你最欣賞的企業家夫妻是段永平和劉昕,原因是?
東方愚: 能放得下很多東西。知道什麼是最重要的。且能殊途同歸。
raydezio :向@東方愚 提問:請問婚姻可以用一種簡單易懂的經濟學現象來概括嗎?這樣或許我們能更好的理解,謝謝解答~
東方愚: 《荷爾蒙經濟學》中用了七個經濟學原理對七種類型的商人婚姻進行瞭解讀:帕累托最優原則、風險偏好理論、邊際收益遞減規律、凡勃倫效應、比較優勢論、蝴蝶效應、囚徒困境。當然多數人是一項或幾項的混合體。
馨怡之菲 :我在微訪談向 @東方愚 提問:喜歡你的書,角度獨特,內容豐富、風趣而不失厚重。婚姻問題向來屬於隱私,面對記者很多企業家往往選擇避而不談,請問你是如何讓這些採訪對象放下防衛信任你願意和你深度而細緻地交談?
東方愚: 我不是娛記。我只是想從賢內助在其創業和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來看一家企業及掌門人管理風格和性格的嬗變。有時問這一話題是水到渠成,有時見縫插針,有時軟磨硬泡,當然,吃閉門羹的也不少
NATeeco :對 @東方愚 提問:中國企業家對擇偶有怎麼樣的標準呢?您是怎麼看待以傍大款為畢生目標的女孩呢
東方愚: 從50後現在的80後,基本經歷了三個階段,特徵分別是媒妁之言、事業夥伴和精神寄託,代表人物分別是曹德旺、黃光裕和李兆會
胡瑞婷-magic :向@東方愚 提問:為什麼您如此關注企業家的婚姻問題呢?
東方愚: 「富豪三部曲」前兩部分別關注的是紅火的創業和灰暗的政商關係,現在回歸生活本身。08年的金融危機和這一波國進民退,讓越來越多的企業家萌生退意,至少開始關注真正重要的東西——健康、家庭等。
陳家菜園 :對 @東方愚 提問:您最欣賞哪對企業家夫妻?
東方愚: 段永平和劉昕
|
||||||
四月九日,社群網站之王臉書 (Facebook)重砸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三百億元),買下照片共享開發商Instagram。儘管市場評價兩極,這樁交易最終是點出科技創業最可能 成功的方向:分享是門好生意,多了行動力更如虎添翼。 Instagram是家以行動裝置為目的的程式開發商,原本只在蘋果(Apple)的 iOS平台運作,四月初也推出安卓(Android)版本,使用者的設備只要有行動上網功能,都可以把程式內建的相片效果套用在照片上,然後同步發送到臉 書與推特(Twitter)等社群網站的平台。 Instagram暴紅!成立沒兩年,用戶三千萬 照理說,照片分享應用早就是 基本配備,沒什麼新意,但是Instagram成立不到兩年,卻已經滾出三千萬名註冊用戶、近三億張照片上傳量的暴紅人氣,自是有一番本事。除了拍照分享 不受語言限制,因此能以病毒傳播般的速度傳遍全球,制勝點應是在於它充分滿足使用者的虛榮心。 Instagram程式裡有照片濾鏡及特效處 理這兩項關鍵功能,它們可以將一張原本極不起眼的照片修飾處理後,搖身一變成為又美又酷的傑作,而且上傳平台公告周知後,隨即有一票朋友按「讚」,頓時讓 使用者飄飄然的以為功力突飛猛進,彷彿是作品獲得《時代》(Time)或《國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雜誌青睞選為年度照片的大攝影師。 事實上,製造這種美好的錯覺,正是年僅二十六歲的共同創辦人希斯壯(Kevin Systrom)初衷:「提供一個讓大眾也能享受當專業攝影師的工具。」意思是,以前只在專業媒體上看得到的精彩照片,如今素人靠Instagram就可 以輕鬆辦到。 Instagram讓使用者對拍照的態度更認真,也提供發揮創意的更大空間,用鏡頭說故事,可以說是另一起網路初創企業,填補 現有市場所提供的產品與消費者需求之間的缺口,因此,有了這一則暴紅嫁入豪門的傳奇。 臉書非買不可!怕勁敵Flickr、推特搶走 不 過,回到交易本身來看,臉書花十億美元買一家沒有營收的公司,這一步棋下對了嗎?答案是:非買不可。 原因之一是,臉書幫自己的身價吹漲上百 倍的賣點,就是靠全球八億名用戶主動分享照片,然而,它的這項優勢卻趕不上隨時隨地都可以分享的行動趨勢,因為它自己的行動裝置應用軟體上傳照片龜速,使 用者也埋怨不能依照主題分類,臉書為免夜長夢多,購併Instagram是必要之舉。 第二個原因,則更能解釋臉書為何一口氣就掏出天價,甚 至比過去十多樁購併案中,最高交易價格還高出超過十倍,那就是,萬一被勁敵Google、網路相簿服務商Flickr與推特捷足先登,不就等於任憑對手攻 擊自己的阿基里斯腱(比喻致命的弱點),往後下場輕則舉步維艱,重則筋斷腳廢,到了那時,恐怕已不是十億美元就能救得回來。 加劇科技泡 沫?AOL買ICQ殷鑑不遠 反觀Instagram,不能不說脫手的時機完美、價格滿意,尤其是四月初才剛以五億美元的預估市值,獲得創投 業者紅杉資本(Sequoia Capital)、成功資本(Thrive Capital)、標竿資本(Benchmark)和格雷洛克(Greylock)同意投資五千萬美元。對一家技術高竿,口袋空空的網路初創企業而言,還 可能再遇到一個比一週內身價翻倍更好的時機嗎? 專門投資新興手機公司與技術的精品投資銀行路特伯格公司(Rutberg & Company)研究部門主管錢德(Rajeev Chand)形容雙方有多急切:「總會出現當事人撇開財務試算表,只希望能達成交易的時候。」錙銖必較的商業環境,冒出這種帶有不顧一切意味的決定,不免 加劇高科技泡沫的疑慮。 英國《衛報》(Guardian)舉一九九八年網路泡沫破裂前,美國線上(AOL,America Online)捧著四億美元的虛胖股票,買下以色列即時通訊軟體ICQ為例,儘管它為新東家帶進超過一億名用戶,卻在十二年後以不到一半的價值,賣給俄羅 斯的創投集團數位天空科技(Digital Sky Technologies),賺不了錢是最主要原因。 類似的例子還有Google在二 ○○六年斥資十六億五千萬美元吃下YouTube,至今它可能是素人竄紅最重要、內幕爆料最快速的平台,但年年虧損。若依據投資銀行瑞士信貸 (Credit Suisse)估計,每年虧損約四億美元,不僅累計已超過買價,轉虧為盈之日仍難以預料。 對此,《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認為,起碼臉書買得理直氣壯,反正它的投資人本來就是一群追捧社群網站的樂觀派,Instagram對臉書的價值比對任何其他網路巨 頭更高,拿他們的錢保護自己的命脈合情合理,何況還可讓社群之王取得更多用戶資料。 令人好奇的是,臉書二月初宣布遞交上市申請至今,已連續 高調收購Instagram,以及協助實體店面提升顧客忠誠度的新創企業TagTile。是不是要趕在五月的大日子來臨之前完成重大購併案件,免去對廣大 投資人說明的麻煩?若是這樣,往後幾週還會不會有更驚人的爆點震撼全球? |
||||||
從來沒有一家公司進行首次公開募股會吸引那麼多關注,即便是8年前的谷歌、24年前的微軟和32年前的蘋果。
這一次,是資本市場與Facebook的相互檢驗。
美國東部時間5月18日,全球資本市場的目光都集中在納斯達克。社交網絡媒體領軍者Facebook創始人兼CEO馬克·扎克伯格敲響了首日上市交易的鐘聲,交易代碼為FB。
此 前一天閉市後,Facebook宣佈其IPO最終發行價為每股38美元,這是其此前預計發行價格區間34-38美元的上限。按照發售4.2億股的規模來計 算,Facebook的融資規模將達到160億美元。如果承銷商行使超額配售權,這一規模將接近180億美元。而Facebook的市值目前突破1041 億美元。
這是迄今為止全球規模最大的互聯網公司IPO,同時也讓Facebook得以躋身美國有史以來為數不多的IPO融資超百億美元企業之列。
8年前,扎克伯格於2004年2月在哈佛大學的學生宿舍中創立這家企業時, 正是谷歌以17億美元獲得IPO融資的時代。互聯網泡沫破滅不久,投資者踟躕不前。而8年後, Facebook被視為資本的一個機會。
「現 在是個好時機。因為離最近一次經濟危機爆發已有3年多,市場開始願意承擔更多的風險,同時離上一次互聯網泡沫破滅也超過10年的時間,人們不會因為過度謹 慎而失去對此類公司進行資本推動的熱情。」Capital Investment Advisors首席投資官 Matt Reiner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投資者追捧
從上週一的美國巡迴路演開始,扎克伯格和Facebook就成為美國資本市場的熱極。
第 一天路演,扎克伯格選擇了紐約的希爾頓酒店。Facebook的T恤在街頭到處都是,其做工甚至比美國總統大選候選人的T恤更勝一籌。數百名投資者排了1 個多小時的隊,就為了在現場聽扎克伯格講述上市後的宏圖大志。由於提問環節時間過短遭到部分投資者的抱怨,Facebook不得不在第二天波士頓的路演中 加強這一環節。
連扎克伯格的路演裝扮也成了人們評論的話題。Wedbush證券的董事總經理Michael Pachter在媒體上批評扎克伯格牛仔褲加T恤的裝扮過於隨意,是不成熟的表現,是不把投資者放在眼裡。儘管如此,Pachter所在的公司還是第一家 為Facebook評級的機構,當時認為其發行價將有可能突破到44美元。
隨之而來的是扎克伯格對於股價期望的節節攀升。5月15日,Facebook宣佈提高其發行區間,從原先的28-35美元提高到34-38美元。
儘管承銷商們稱5%-30%的IPO股票會留給散戶投資者,但世界各地的投資者似乎都表示出相同的熱情。軟銀中國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合夥人宋安瀾向記者透露,儘管軟銀並沒有投資
Facebook,但他個人早前曾嘗試登記購買,無奈認購太過火爆,現在看來只有等上市後再說了。
媒體亦然。CNBC17日當天全天播放「Facebook社交募資」的專題。記者們來到Facebook加州總部帕洛阿爾托,試圖從裡面走出的員工裡找到一兩位即將成為億萬富翁的人。雖然分析師們為了38美元的定價是否高估吵鬧不休,但並不妨礙其收視率扶搖直上。
「投資者們目前對這家公司著實迷戀。」Reiner表示。
市場推動價格
38美元的定價,意味著在此價位上,Facebook已經實現了投資者的超額認購。
據此計算超過1000億美元的市值,和Facebook去年37億美元的收入形成鮮明對比,於是Facebook是否高估成為其IPO前投資者和分析師打嘴仗的主要話題。
長 期從事私人股權投資的Acquity Group執行總裁及集團CEO魯光明告訴記者:「Facebook處在業務萎縮的週期,股價太貴,我不會考慮購買。尤其是看到目前6成以上的公開發行股 票是從既有投資者處而來,我覺得這表示內部股東認為這個價格已經高估,可以拋售。」
Facebook5月15日表示現有投資者將增加售股380萬美元,使得其IPO規模擴大25%,即1億股。這意味著Facebook公開發售的股票中,大約有57%來自現有投資人,而非公司本身。
擁 有1.31億股的第二大機構投資者俄羅斯數碼天空科技據悉要出售其持有股份的約40%,此前他們聲稱的額度是23%。而高盛、最早的天使投資人Peter Thiel都表示他們將出售比原先預計多兩倍的股份。中國李嘉誠的長和系在Facebook也佔有3%左右的股份,但是否拋售目前不得而知。
相較之下,8年前谷歌上市時,早期投資者出售的股權不過28%左右,而雅虎和亞馬遜上市時,並沒有早期投資者出售股份。
但這對Facebook並非不利消息。相反,這有可能是投資者認購過多而讓扎克伯格順水推舟的現象。有傳聞稱,扎克伯格曾一度要求承銷商繼續提高價格至38美元以上。
「許多現有早期投資者出售股票,並不是因為他們認為38美元是高估的價格,而是因為他們中有許多是投資有固定期限的風投或私募基金,他們需要在這個時點把手中的股票兌現,進而投資下一個企業。」Reiner表示。
宋安瀾同意這種觀點,他表示今後可能考慮利用手中其他的基金來投資Facebook或者其他社交媒體企業。
實際上,Facebook的IPO,無論對於投行還是機構投資者均是救命稻草。「今年投行業務不佳,幾家大承銷商就指著這單業務賺錢。」魯光明說。
作為領頭承銷商的摩根士丹利組成了33個人的承銷隊伍,摩根大通和高盛緊隨其後,為Facebook上市前抬高股價而賣命兜售。
同時,魯光明分析,在市場整體不利的情況下,機構投資者手中的閒錢是無形的壓力,必須找到釋放的出口,創造股票收益的好成績。而Facebook無疑讓流動性不佳的資本市場看到了希望。
Jacky評論: 冷眼把股票投資者歸為三類,第一類:游擊型;第二類:尷尬型;第三類:嚴肅型,只有第三類投資者最終賺錢,分析的很有道理,只不過大部分投資者根本就沒有 想過自己是什麼類型的投資者?投資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是什麼?自己在做什麼?以及自己想要什麼?好大的哲學命題,其實生活又何嘗不是如此,呵 呵。。。。。。
來源:冷眼分享錦集
大馬股票交易所負責為股票投資者保管股票的機構,叫中央存票處(CDS),從中央存票處的戶頭數目,就可以窺見大馬股票投資者的人數。
根據馬來西亞股票交易所有限公司2011年年報,在2011年杪時,中央存票處共有420萬個戶頭。
但是,其中可能有重複(一個人擁有超過一個戶頭),所以,真正在股市中直接買賣股票者(不包括通過購買單位信託間接參與股票投資的人),相信少過420萬人。
我們不知道重複戶頭的數目,假設有四分之三的投資者只擁有一個戶頭,那麼,直接參與股市的人就有300萬人。
假如你將這300萬股市中人加以分類的話,你會發現大概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游擊型 打了就走不理盈虧
「游擊型」投資者一聽到消息就衝進去購買,賺了一點或是虧了一點,都馬上脫售,絕不戀棧。
通常我們稱這類「打了就走」的人為投機者,英文叫Day Traders的,就是指此類當天搞定的股票投資者。
此類投資者的特徵是:
⑴視股票為貨物,通過不斷買進賣出賺錢。
⑵既然是貨物,則「貨如輪轉利路通」,改採取的是薄利多銷的策略,每次所賺不多,但勝在交易頻仍,累積起來,利潤亦極可觀。
⑶既然是貨物,則重要的是有利可圖,貨物的素質反而不那麼重要了。所以,這類型投資者對股票的基本面,是否有價值,也不屑一顧。
也不想知道所持的是好股還是壞股,對他們來說,會起的就是好股;不會起的就是壞股。好壞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會不會起。
沒有人知道在300萬股市大軍中,「游擊隊員」佔多少,但可以肯定的是佔絕大多數,也許高達八、九十巴仙!
第二類:尷尬型 隨波逐流不虧不盈
他們不是投機者,因為他們也重視基本面,但自己不做功課,只靠從「耳語」中所得到的資料作出投資決定。也沒有主見,只以別人的意見為依歸,他們是典型的「追隨者」(followers),隨波逐流,跟在群眾後面走。
莊子中有一個這樣的故事,東海有一種鳥,叫「意怠」,在飛行時,總是跟在別的鳥的後面, 休息時總是挨著別的鳥,不敢獨處。吃東西時,總是吃別的鳥留下的殘食,不敢跟別的鳥搶食。靠著「進不敢為前,退不敢為後,食不敢先嘗,必取其緒」(「緒」 就是剩餘的東西),所以才能做到「是故其行列不斥,而外人卒不得害,是以免於患」(莊子「山木篇」)。
這類投資者在別人買了以後才敢買,別人賣了以後才甘願賣。在時間上,他們往往是中、長期 投資者,他們有一種錯誤的想法,以為只要有錢,長期收藏,買股票一定能賺錢,他們忘記了,如果所收藏的是垃圾股的話,收得越久,虧得反而越多,如果公司破 產,他們的股票可能一文不值。這類投資者的投資成績也很尷尬。
在股市中投資十年、八年,結算一下,可能只得個不盈不虧。
但跟十賭九輸的第一類投資者相比,「尷尬型」投資者已屬贏家。
第三類:嚴肅型 做足功課長線投資
嚴肅的價值投資者,是基本面的忠實信徒。他們的特徵是:
⑴做很多功課,深入研究企業的基本面,定力非凡,絕不買沒有基本面支撐的爛股,他們的哲學是不打沒有把握的仗,投機者賺到錢,他為他們高興,絕不妒嫉,因為他知道這種錢不是他賺的;他知道自己沒有賺這種錢的本領,所以,當別人投機「仙股」賺個盤滿缽滿時,他完全不動心。
買股票如合股做生意
⑵他們唸唸不忘他買的是公司的股份,買股份就是跟別人合股做生意,他的投資成敗,決定於 公司的成敗,不是決定於股價。如果他所投資的公司,盈利年年增加,他的股份價值會與日俱增,他最終一定賺錢;如果他所投資的公司,年年虧蝕的話,他的股份 價值必然每下愈況,最後可能化為烏有。所以,他很關心公司的業績,不大理會股價的起落。
⑶這類投資者多數是反向思維者,在熊市中買進;在牛市中脫售。別人極端恐懼時,就好像2009年初次貸金融海嘯時那樣,他大量買進。他敢於買進,是因為他是以「價值」為準繩,不是以股價為準繩。
勇敢趁低買進回酬豐
他瞭解股票的價值,他知道要創辦一家成功的企業,並非易事。
假如要創辦一家這麼成功的公司需要投資30億令吉,還要花上20年的時間才能做到,現在 由於金融海嘯引發的恐懼,人們不計成本,胡亂拋售其股票,使整家公司的市值(股價×股數=市值),跌到10億令吉以下,他在股市買進有關公司的股票,等於 以三分之一的價格買進有關公司的股份,同時可以節省20年的時間,為什麼他不要買?為什麼不敢買?他於是獨排眾議,在股市中購買有關公司的股票,長期持 有,取得豐厚的回酬。
不要忘記,他的豐厚回酬是在什麼也沒有做的情況下取得的。
⑷這類投資者多數是長期投資者,他知道做生意賺錢,需要時間,沒有捷徑可抄,也不可能一 蹴即成。生意是要腳踏實地,按部就班,循序漸進地經營,才有可能賺到錢。一項建屋計劃,由買地到新屋保證期結束,需要5年;種油棕要3年才開始結果,即使 開一間藥劑店,也要守上三、兩年,顧客群建立起來了,才有錢賺。今天投資,明天就賺錢,不是沒有,只是少之又少。即使有,也不長久。他選擇長期投資,其實 就是給時間,讓企業按部就班的經營,為他賺取利潤。
須貼身跟蹤企業進展
⑸他貼身跟蹤企業進展,他知道,商場如戰場,商戰激烈,經營過程中面對許多的挑戰,如果掌舵人無法應對環境的考驗,企業也可能失敗。
作為股東,他必須關注企業的一舉一動,一旦發現企業走向失敗,即使虧蝕,他也退股(把股 票賣掉),絕不戀棧。如果他繼續投資下去,他會虧得更多。但是,如果企業盈利年年上升,又派發可觀的股息(高過定期存款利息),他也可能永遠不賣,除非是 股價被高估的離譜,不值得投資下去。
只有第三類型投資賺錢
至於以上三類投資者,那一類投資方式較好,是爭論性的課題。我們與其去作無謂的爭論,倒不如多花點時間去思考,那一種方式較有把握賺錢,更加實際。
並沒有確實的統計數字,證明那一種方式有更高的把握賺錢,但我向股票經紀所作的抽樣調查,以及現實的例子,顯示第一類投資者的方式,長期操作,能賺錢的少之又少,也許不到三分之一。
第二類「尷尬型」投資者的投資成績,參差不一。但很少有超越大勢表現。
把握「做生意」機會
真正在股市賺錢,而且可以賺到很多錢的,絕對是第三類投資者。
其實這一類投資者,與其說他們是「投資者」,倒不如說他們是生意人,他們其實是在做生意,只是把生意交給專業人士去經營,他們並不參與管理而已。
他們的投資,成功或失敗,決定於他擁有股份的公司的成敗,並不是決定於股市或股價的起落。
許多打工仔投訴沒有做生意的機會,這是很大的錯誤。在大馬股票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多達940家,所經營的生意,行行都有,你每天都有機會買進他們的股份,參股做生意的機會每天都存在,怎能說「沒有機會」?
股市沒免費午餐
儘管940家公司良莠不齊,但不可能篩選不出十家八家值得你投資,而股價又合理的公司,讓你參股。
如果你找不到,是因為你根本不肯花時間去做功課而已。
股市沒有免費的午餐,機會只會找上肯用功研究的人。
如果你進入股市,胸無大志,只想賺一點快錢的話,用那一種方式都無所謂。
如果你想通過股票投資,累積財富,使你有能力送兒女進最好的大學,是退休後財務自主,度有尊嚴的晚年,那麼,除了第三種方式之外,別無他途。
我在股市投資40年,以上是我的經驗談,也是肺腑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