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反高壓電纜行動,讓離鄉背井四十年的陳文雄,進行了一場意想不到的尋根之旅。雖然抗爭失敗,但他藉著出書提醒民眾留意電磁波的潛在風險,讓行動堅定地持續。 迎面緩步走來的男子,臉孔因正午的強烈光線,一時難以辨識。直到進入店門前的陰影下,才看見他隨歲月撤退的銀白髮線,與靦腆微笑同時浮現的深邃法令紋。 眼前的陳文雄,說話速度緩慢,聲線頻率也有如穩定的心電圖般少有起伏。若不是看過他參與「反南投─彰林超高壓輸電線路」運動,拿著擴音器在示威最前線強力批判台電公司的身影,實在很難從這位慈眉善目的長者身上,嗅到一絲「抗爭人士」的激進氣息。 強烈的反差,或許來自陳文雄已經好多年不再抗爭了。 南投─彰林超高壓輸電線路,一條專門供應中科四期與國光石化用電的配電設施,被沿線居民質疑將帶來超量電磁波,自二○○八年起組自救會抗爭;留美博士陳文雄則被鄉親推舉出任副會長,負責蒐集科學證據,闡述自救會主張。 但政府認定台電興建的輸配電設施不至於危害人體健康,這條總長二十四公里的電路於一三年全面商轉。也就是說,陳文雄與自救會長達五年的努力,並未改變什麼。 「這場抗爭以結果來說,當然讓人遺憾,但也不令人意外,畢竟我們發起得太晚。」陳文雄冷靜地分析這場在三年前告一段落的抗爭行動。 「不過,我不認為這場運動什麼都沒有留下。至少,自救會讓很多人知道,電磁波對人體健康存在的風險;光是增進民眾知的權利,就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也讓我和出生土地的連結更加深刻。」他接著補充,語氣微微上揚。 啟蒙,留美時期的見證 相信公民力量能改變社會 加深與故鄉的連結,是七十五歲的陳文雄,願窮盡餘生追尋的目標。因為,這是深藏在他心底超過四十年的缺憾。 出生在彰化縣田尾鄉的陳文雄,是十個兄弟姊妹裡的老么,自小備受寵愛,而他也很爭氣,學業總是名列前茅。一九六四年從中興大學農業經濟系畢業後,在家人鼓勵下赴美留學;七五年取得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農業經濟學博士。 陳文雄在美國求學期間,恰好見證了美國社會運動的風起雲湧。無論是反越戰或性別與種族平權運動,當年的柏克萊學生與周邊的舊金山灣區居民,總樂於扮演挑戰體制的那群人;年輕的陳文雄,也深受公民社會的強大力量所震撼。 看著身邊的美國公民,為建立更理想的國度而投注大量心力,身在異鄉的陳文雄,內心不自覺湧上強烈的鄉愁。他迫不及待想和遠在太平洋彼岸的親友,分享他在美國的經歷,更打定主意一拿到博士學位,就要立刻回到故鄉,為孕育自己的土地打拚。 「那時電話不普及,我經常買一捲空白錄音帶,打開錄音機自言自語四十多分鐘,再把錄音帶寄回彰化給爸爸媽媽聽。」兩鬢霜白的陳文雄說起這段往事,像是想家的孩子。 攻讀博士期間,為紓解經濟壓力,陳文雄取得佛羅里達大學助理教授,以及田納西州國家級實驗室研究員身分。完成學業後,因為父母與妻子一再勸他不要放棄在美國的穩定收入與研究成果,原本計畫返台的陳文雄才在美國落腳,一待就是四十年。 然而,對陳文雄來說,在美國四十多年的生活只是「落地」,內心卻從未感覺「生根」。隨著年歲漸長,他返回故鄉終老的念頭益發強烈,終於在二○○七年從任教的俄亥俄州立大學退休,與妻子搬回彰化田尾出生地定居。 回國後,陳文雄被中正大學經濟學系延攬為特聘教授。 除了教職,他把所有時間拿來感受台灣生活,「只要有空,就到處找老朋友聊天、參加以前來不及體驗的民俗活動,像台南鹽水蜂炮、苗栗賽夏族矮靈祭,對我都很新鮮。」挺身,走上最前線 以電磁波研究證據當後盾 原本只想用餘生補回四十年的空白,但○八年一個尋常的日子,國小同學陳朝吉上門求助,讓陳文雄的人生走上一條預料之外的岔路。 「博士啊,台電要在這裡牽一條很長的高壓電線,電線會經過住家屋頂,電塔也建在農地上,這樣房屋怎麼住人?田地怎麼耕作?這邊你書讀最多,快幫忙想想辦法。」當年的陳朝吉氣急敗壞地說著。 那一晚,陳文雄輾轉難眠。身為凡事講求證據的經濟學者,他知道高壓電線確實對人體健康存在風險,但該怎麼證明電磁波對人體有害?面對這個完全陌生的領域,自己又能幫上什麼忙?他毫無頭緒。 年輕時在美國的經歷,這時突然在陳文雄的腦海中浮現,他相信公民必須透過集體力量,為自己的家園與權益發聲。在關鍵時刻,他沒有說不的理由,只能挺身而出。 經初步研究,確信電磁波對人體健康存在風險後,陳文雄決定組成自救會,接著採取田野調查方式,挨家挨戶拜訪輸電線周邊住戶,說明輸電線商轉後的風險,並邀請鄉親加入自救會,共同與台電交涉。 每次自救會與台電協調談判,最了解相關知識的陳文雄,理所當然地成為領袖;自救會包車北上到立法院、環保署陳情時,陳文雄也是主要溝通代表,「很多鄉親聽到立法院、法院就害怕,但在美國的經驗告訴我,政府機關是為人民服務,我們理性表達訴求,根本不用擔心。」他說。 但是,當幾次談判淪為無效溝通,自救會面對始終不願退讓的台電,也逐漸失去耐性,於是展開更激進的抗議。 自救會會長張豐進回憶,「我們曾為了擋台電工程人員牽電線,專程去買特大號的沖天炮,在沖天炮尾端綁線再點燃,衝過電線,把電線一條一條扯下。」自救會成員陳建樹也說,「我們純粹是對政府的作法看袂落去,才一起站出來。社會需要我們這種『憨人』,才會安定。」動力,遲來的歸屬感 從過程中吸收台灣文化 儘管主要負責「文攻」任務,陳文雄對激烈的「武場」也毫不閃避。他給自己設下的防線是「只要不讓任何人受傷就好。」這場歷時五年的抗爭行動,就像是陳文雄個人的「文化補習班」,讓他在短期間吸收各方面的台灣知識,「我從頭了解地方政治勢力、農業組織;接觸了環保團體、政府官員,讓我對台灣的認識一下子多了好幾倍。」陳文雄笑得像是考了滿分的學生。 從旅美歸國學者,到「帶頭作亂」的運動人士,不免讓親友替他捏一把冷汗,曾經有鄰居憂心地提醒,「你跟人家搞這些抗爭,晚上出門要小心一點,可能有人對你不利。」但陳文雄不在意,因為他一路接收到的正面激勵,遠比勸阻聲響亮。例如他怕替學校惹麻煩,主動向時任中正大學校長吳志揚報告,校長只微笑說:「我們早就知道啦。為家鄉做點事很好啊!」讓他倍感溫馨。 儘管抗爭以失敗告終,但陳文雄不認輸。在輸電線商轉後,他花更多時間蒐集國內外有關電磁波對人體健康影響的研究文獻,並將研究所得寫成《來自空中的殺手——別讓電磁波謀殺你的健康》,這本提醒民眾留意電磁波潛在風險的專書,在七月出版上市,「從這一點來說,我們的行動還一直在延續。」他說。 「我過去做的經濟學研究,都只是興趣,但這一次研究的,是和自己,甚至所有台灣人切身相關的問題。我和台灣這片土地,從來沒有像現在這麼親近。」陳文雄重申,抗爭過程遠比結果重要,而目前為止,他仍未打算停下腳步。 採訪結束,陳文雄踩著緩慢卻穩健的步伐重新走進陽光下。其實,他所做的一切,從來不是為了對抗,他只是想找到支點,在故鄉的土地上,用力種下遲來的歸屬感。 陳文雄 出生:1941年 經歷:中正大學經濟學系特聘教授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教授 學歷: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農業經濟學博士 |
據俄羅斯衛星網22日報道,俄羅斯遠東發展部長加盧什卡在接受《消息報》采訪時表示,自2017年起,能獲得“遠東一公頃”土地的將不僅有俄遠東居民,還有所有俄羅斯公民,另外自今年10月起,發放的土地不僅局限於之前的9個地區,還將包括整個俄遠東地區。
加盧什卡說:“2016年10月1日起,能發放的土地將覆蓋整個俄遠東地區。自2017年起,能獲得‘遠東一公頃’土地的將不僅有俄遠東居民,還有所有俄 公民。國家對此只有一個要求,就是土地在5年內應該得到開發,否則將被國家收回。與此同時,開發土地者將無償獲得土地的所有權。”
他還指出,今年10月前將制定30種使用土地的方案。他說:“這將是開發土地的商業計劃方案。”
半數“遠東公頃”申請集中在濱海邊疆區
根據6月1日生效的法律,俄公民可以在遠東地區:雅庫特、堪察加邊疆區、濱海邊疆區、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阿穆爾州、馬加丹州、薩哈林州,以及猶太自治州 和楚科奇自治區,一次性無償獲得一公頃土地。土地提供期限為5年,其應該不被第三方所有,並處於自由流通狀態。5年後可以辦理租賃或轉為私有財產,但若土 地未得到利用,將被沒收。
俄羅斯副總理兼總統駐遠東聯邦區全權代表尤里·特魯特涅夫表示,自法律開始實施以來的2個月內共審查了2292份申請,超過50%的“遠東公頃”申請是為獲得濱海邊疆區的土地。
一旦向公眾傳播,就有必要入眼入腦入心。
本人吃新聞這碗飯已有三十幾個年頭,所以自稱“老報人”也並無誇張之意。只是,老革命也經常遇到新問題。最突出的問題,就是傳統媒體如何應對新興媒體的沖擊。
答案是:媒體融合。這四個字說來容易做來難。大夥就此作出的高論,不勝枚舉。可是要真正融合,核心是內容。簡單說,也就是給受眾什麽樣的資訊。
由此,常常聽到的一句話是:要解決誰寫誰看、寫誰誰看問題。意思是,你們這些從事傳統媒體的,文字也好,照片也好,畫面也好,居高臨下,官腔官調,除了寫這些新聞、拍這些畫面的記者自己看,就是那些被你們報道的官員們看了。甚至,記者、官員,自己看不看還說不準呢。對此批評,老報人我心服口服。
可是,細細一想,不對呀。為什麽?早在三十年前,我的領導給我們上課時,就對“誰寫誰看,寫誰誰看”提出過嚴厲批評。既然這個問題成了陳年“積案”,必定自有其緣由。
這個緣由,既複雜也簡單。先說簡單的,是新聞單位自身的事,也就是誰寫的問題。很久以來,有的記者習慣跑機關、泡會議、抄材料,什麽走基層、改作風、轉文風,早就拋到九霄雲外去了。
眾所周知,記者是一個需要“走”的職業。只有不停地往事發現場走,往基層走,往發生新聞的源頭走,記者才能寫出令人叫好的作品。
再說說複雜的外部因素。顯然,無論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都是面向公眾的,都不是某個部門、單位的內部簡報。內部的會議,領導的講話,在會上,你該怎麽講就怎麽講,這外人也可理解。但你一旦向公眾傳播了,就有必要入眼入腦入心,這才能起到“成風化人”的作用。
如果你將會上的講話原封不動地交給記者,讓記者只能照搬照抄,不能越雷池一步,記者敢不聽話嗎?
你還別說,在地方上,這樣的官員還真的有。近的,就不說了。說點遠的,1990年代,我在一家新聞單位當編輯,我們有位記者寫了一則會議新聞。記者倒是循規蹈矩,會議新聞,不敢創新,只是寫了條花絮,附在會議新聞後頭。這條花絮是,領導“說閩”。閩嘛,門關起來,就是蟲,沒多大出息;可是,門一打開,蟲一沖出去,就是龍。所以,我們不能自我封閉,而要打開大門,對外開放不動搖。這條花絮是領導脫稿講的,大家都說講得好,生動、形象。因而,未經請示,花絮就見報了。
見報後,編輯部接了兩通電話,一通是讀者,異口同聲說好。可是,另一通,領導秘書的電話,說是領導很生氣,未經領導審稿,什麽意思?領導新聞能隨便“花絮”嗎?編輯部戰戰兢兢,趕緊寫檢討。自此,編輯部再也不敢隨便“創新”了。
文字如此,照片亦然。有次,領導到基層視察,領導喜歡照片,那天風大,領導指指畫畫時,頭發被吹亂了。領導日理萬機,宵衣旰食,頭禿了,只留下“地方支持中央”,風一吹,是有點有礙觀瞻。但記者想,這樣才有現場感。結果呢?結果也是領導不高興,當然,也許是秘書不高興,說,文字審了,照片為什麽不送審?
在一些地方上,此類陳谷子爛芝麻之事還真不少呢。不過,我這里提及並非要翻舊賬,而是感覺有必要溫故知新,回頭看才能往前走。畢竟,謀一域者和謀全局者,看到的想到的都不一樣。順便說下,我們的黨和國家領導人是最懂得傳播規律的。毛澤東同誌的文章,讓人百讀不厭,口舌生津。為什麽?平民化、口語化、通俗化。習近平同誌講話,既娓娓道來、和風細雨,又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為什麽?講故事、舉事例、擺事實。還有,我們福建省委的老書記項南同誌,講話稿極少讓他人代勞,而且經常為報紙撰寫評論。他的評論簡明扼要,一針見血,從不拖泥帶水,就像他講話一樣。項南同誌的做法可不只是“一時傳為佳話”,而已經成為公眾歷史記憶的一部分。
要讓“誰寫誰看,寫誰誰看”成為過去,固然離不開新聞單位的自身努力,但在基層還需要我們地方上的幹部,能夠真正按中央“八項規定”,執行好新聞報道的紀律。如果解決“誰寫誰看,寫誰誰看”問題,也能采取“誰家的孩子誰抱走”的做法,老問題可能也就迎刃而解了!
(作者為廈門日報社長)
阿拉伯聯合酋長國政府4日宣布,批準給予中國公民落地簽證待遇,但未說明執行該措施的具體時間。
阿聯酋副總統兼總理、迪拜酋長穆罕默德·本·拉希德·阿勒馬克圖姆當天在社交媒體上率先公布這一消息:“今天我們通過一項決議,在阿聯酋機場對來自中國的遊客們給予落地簽證……阿聯酋與中國的關系是戰略性的,具有很大的優先權。”
中國駐阿聯酋大使館臨時代辦林亞多對記者說:“我們註意到阿聯酋內閣批準給予中國公民落地簽證待遇的報道,對此我們表示贊賞和感謝。這充分體現了兩國牢固的戰略夥伴關系。相信隨著該決定的實施,將有更多的中國公民來阿參觀旅遊,進一步增進兩國人民間的友誼和聯系。”
林亞多表示,中國駐阿聯酋使領館將與阿有關部門保持密切溝通和配合,推動該決定盡快順利實施。
近年來,中阿兩國政府達成了一系列便利雙方人員往來的措施。今年年初,兩國互免簽證範圍由外交護照擴大至公務護照和公務普通護照。持普通護照的阿聯酋公民亦可在中國江浙滬地區享受144小時過境免簽待遇。
僅僅盯著小屏幕可能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更專註、更能在知識之間穿梭跳躍的閱讀。
智能手機和移動網絡的普及,曾經讓媒體研究者歡欣鼓舞:人們可以花相對較小的代價,隨時隨地閱讀幾乎無限容量的新聞內容了。很多人相信:移動閱讀將大幅提高人們閱讀新聞的頻率,會讓人們變得更加了解時事,掌握更多的信息,這對整個社會來說都是好事。
然而,哈佛大學媒體、政治和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最近發布的一項研究報告卻提醒我們:更高的手機普及率、更方便的閱讀方式、更廣泛的內容選擇,帶來的卻並不是整體知識水平的提高,而是信息“貧富差距”的急劇擴大——那些對時事感興趣的人,變得更加見多識廣;而那些對時事缺乏興趣的人,反而變得比之前更孤陋寡聞了。
這有些類似於市場經濟帶來的後果。從前,每個人都沒有太多的人生路徑選擇,貧富差距也有限。這就好像大家都通過相似的途徑(少數幾個電視頻道、少數幾張報紙)獲取新聞,只不過有的人看得多,有的人看得少,差距不至於過大。現在,可供選擇的路徑多了,在市場中善於利用規則、把握機會的人變得越來越富,而不適應市場競爭的人則被邊緣化。這就好像在新的媒體環境下,善於探索知識、獲取信息的人可以貪婪地吸收巨量的信息,而那些求知動力不足、閱讀能力有限的人,卻比之前更難以接觸到優質信息了。
在這種貧富差距的產生過程中,有一個重要的因素發揮了作用:獲取信息的媒介是電腦還是用手機。多項研究表明,只通過手機看新聞的人,在對時事的了解程度上遠遠低於從電腦上獲取新聞的人。甚至有人將手機閱讀族稱為“二等數字公民”。
一個小屏幕,一個大屏幕,為什麽會導致這樣巨大的差異?
首先,屏幕太小,的確會給閱讀帶來障礙。同樣一篇長度的文章,在手機屏幕閱讀時,需要經過更多的下拉才能讀完,花費的時間自然也更長。因此,手機閱讀的效率更低,更容易半途而廢。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發現,流量排名前50位的新聞網站,大部分訪問者都來自手機端,然而手機端的平均在線時長,顯著低於桌面端。
其次,也正是因為屏幕尺寸的限制,手機上主動尋找新聞信息也變得更加困難。試想:在電腦上,我們可以輕松打開多個標簽頁,通過鍵盤輸入關鍵詞進行搜索;而在手機上,輸入變得不便,在多個標簽頁之間切換也很繁瑣。難怪有研究顯示,家里有電腦的人會更有可能主動在網上搜尋信息,但通過手機上網的人則並不會如此。
同樣,用手機閱讀的人更少點擊網頁上的鏈接,也就失去了獲取更多相關信息的機會。互聯網的最本質特征就是超鏈接,它們將各類信息連接起來,我們從一個鏈接跳到另一個鏈接的過程,就是不斷按圖索驥、向知識更深處探索的過程。但在手機上,這樣的過程很少發生。
此外,手機網絡的連接速度也慢於電腦所連接的寬帶網絡。盡管4G網絡正在普及,但平均而言手機網絡還是處於劣勢。人的耐心非常有限,打開頁面的速度過長,會讓很多人選擇離開。何況手機流量一般都有上限,當你的流量包不甚充裕時,你就必須在各類服務之間作出選擇:是多讀幾則新聞,還是多看兩頁漫畫?是讀娛樂八卦,還是探索新知?當人們不得不作出選擇時,新聞和嚴肅內容很有可能是被選擇放棄的那一類。
當然,這絕不是說通過手機讀新聞是壞事——移動閱讀的便捷性和及時性是無可比擬的。很有可能,你也是在手機的小屏幕上讀完這篇文章的。這些研究給個人帶來的啟發是:要想更深入地了解時事,要想獲得更高質量的閱讀,僅僅盯著手里的小屏幕可能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更專註、更高效、更主動、更能在知識之間穿梭跳躍的閱讀。
對政策制定者而言,這些研究指出了這樣的現實:僅僅依靠智能手機是難以填平日益擴大的“數字鴻溝”(digital divide)的,寬帶接入和電腦普及的工作依然不能被忽視。
(作者為傳播學博士候選人)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19日報道,紐約警方已經確認造成曼哈頓爆炸案的犯罪嫌疑人,是一名28歲的阿富汗裔美國公民,名叫艾哈邁德·汗·拉哈米( Ahmad Khan Rahami )。
據CNN最新報道,消息人士透露,拉哈米在新澤西林登(Linden)槍擊一名警官時被捕。
紐約警方也隨之公布了犯罪嫌疑人的照片。
FBI警告說,Rahami應該被認為是一名危險的武裝分子。
另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道稱,人們最後看到拉哈米是在新澤西的伊麗莎白市,與周日晚上發現裝有爆炸裝置的背包地點相符。
據警方描述,拉哈米約5英尺6英寸高,體重約200磅,頭發、眼睛和胡子均為棕色。
當地時間17日晚,美國紐約曼哈頓附近的切爾西發生爆炸,至少造成29人受傷。
17日晚上發生爆炸的地點與發現含爆炸裝置的背包地點位置示意圖。(來源:BBC)
9日從公安部獲悉,為有效打擊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活動,經半年多的縝密偵查,公安部近期組織遼寧、四川等25個省區市公安機關對一起特大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案開展集中收網行動,共抓獲犯罪嫌疑人201名,成功鏟除42個信息泄露源頭,摧毀了9個涉案地域廣、涉案人員多、信息數量、種類及涉案金額大的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團夥。
2015年11月以來,遼寧省公安機關在偵辦一起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案件中,發現了大量涉及全國各地的販賣公民個人信息犯罪的線索。公安部對此高度重視,立即成立專案組,組織部署各地循線追蹤,深入開展偵查工作,並逐漸摸清了犯罪團夥的組織架構和人員組成。在前期縝密偵查的基礎上,公安部於近期統一組織遼寧、四川等25個省、區、市公安機關開展了集中抓捕行動,成功偵破該特大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案。
經初步查明,涉及該案的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團夥均由信息泄露源頭(查詢員)、一級代理商(均無業)、二級代理商、下遊代理商和客戶多個層級組成,各團夥既獨立形成上下線,又相互交叉,形成聯系密切的犯罪集團,信息泄露源頭相對獨立,但同時為多個信息販賣代理商提供信息,代理商通過建立微信群、QQ群買賣信息。例如,犯罪嫌疑人張某某等人通過微信從江西省贛州市某銀行員工徐某某及上海市某信息服務有限公司員工陳某等人手中購買銀行賬戶、手機定位等信息1萬余條,加價倒賣,非法獲利10萬余元。
該案涉及的公民個人信息種類繁多,涉及銀行信息、民航信息、上網信息、快遞信息等10余種個人信息,衍生電信網絡詐騙、敲詐勒索等多種下遊犯罪,危害十分嚴重。經對上述查獲的公民個人信息進行比對,發現有19名持機人曾遭受電信網絡詐騙,涉案金額870萬元。再如,犯罪嫌疑人夏某某於2015年9月至2016年5月期間,多次從某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團夥手中非法獲取公民信息,用於非法追討債務等違法犯罪活動,獲利12萬元。犯罪嫌疑人韓某某於2015年成立“商務調查公司”,從犯罪團夥購買大量公民個人信息,用於實施“找人、婚外情取證”等違法犯罪活動。
公安部有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持續多發高發,誘發大量電信網絡詐騙、敲詐勒索等下遊犯罪,嚴重侵害群眾利益,嚴重影響群眾安全感,廣大群眾對此反響十分強烈。公安部對此高度重視,將持續保持對此類犯罪的嚴打高壓態勢,全鏈條打擊涉案的違法犯罪人員,最大限度遏制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活動,不斷提高群眾安全感,堅決保障群眾合法權益。
對一個國家而言,防災減災、“未雨綢繆”是公共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亦是政府社會管理的一項重要職能。
自2003年抗擊非典以來,中國建立了以“一案三制”為核心內容的應急體制。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和公眾安全意識和風險意識的提高,社會各方對應急產品和服務的需求不斷增長,應急產業顯露出極大的發展潛力。
以國務院辦公廳2014年12月印發的《關於加快應急產業發展的意見》為標誌,作為為突發事件預防與應急準備、監測與預警、處置與救援提供專用產品和服務的應急產業發展正在提速。
盡管中國的應急產業剛剛起步,仍存在產業體系不健全、市場需求培育不足、關鍵技術儲備和應急人才儲備不足等問題,但在政策扶持和市場前景的多重利好之下,政府、行業組織、各類企業正在共同發力,推動應急行業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勢能。
快速起步
我國是一個自然災害嚴重、重大突發事件頻發的國家。
根據民政部發布的《2015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記載,2015年全國各類自然災害共造成1.9億人次不同程度受災,因災直接經濟損失2704.1億元。
2003的“非典”危機,開啟了中國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的“政策之窗”。
2003年以後,我國逐步建成了以“一案三制” (“一案”是指制訂修訂應急預案;“三制”是指建立健全應急的體制、機制和法制)為代表的現代應急管理體系。
2007年1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正式頒布實施,為應急產業發展奠定了法律基礎。
2014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快應急產業發展的意見》(下稱《意見》),明確了應急產業發展的總體要求、主要任務和政策措施,提出到2020年,應急產業規模顯著擴大,應急產業體系基本形成。
這份被業內人士稱為“63號文”的《意見》,是我國首次對應急產業發展作出全面部署,成為推動應急產業發展壯大的標誌性文件。
《意見》提出要加大財政稅收政策支持力度,對列入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鼓勵類的應急產品和服務,在有關投資、科研等計劃中給予支持。探索建立政府引導應急產業發展投入機制,帶動全社會加大對應急產業的投入力度,落實和完善適用於應急產業的稅收政策,建立健全應急救援補償制度,對征用單位和個人的應急物資、裝備等及時予以補償。
為促進應急產業發展,《意見》明確加大財政稅收政策支持力度、完善投融資政策等5項政策支持。
值得註意的是,財政部、央行、發改委、國資委、銀監會、證監會等部門分工負責鼓勵金融資本、民間資本及創業與私募股權投資投向應急產業,支持符合條件的應急產業企業采取發行股票、債券等多種方式,在海內外資本市場直接融資。
《意見》發布後,廣東、四川、湖北等多地陸續發布地方意見和實施細則,鼓勵壯大應急產業。
良性產業發展格局
應急產業涉及的範圍廣、跨度大、產業上下遊帶動性強。
工信部相關負責人曾公開表示,2013年,消防、安防、安全應急、信息安全、應急通信裝備、反恐裝備、食品安全監測設備等領域專用產品和服務的產值達到近萬億元規模。
基於政策、市場等諸多利好之下,越來越多的企業正在積極布局應急產業。
據了解,央企方面,目前包括新興際華集團、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中國兵器工業集團等企業已經在應急產業發力。
新興際華集團有限公司由解放軍總後勤部原生產部及所轄軍需企事業單位整編重組脫鉤而來。目前作為國務院國資委監管的中央企業,目前已具備較為齊全的應急產業基礎。
該集團旗下新興重工自主研發了智能化輕型高機動應急救援系列裝備、遠程大功率供排水系統、消防泡沫液遠程輸送系統等應急救援裝備。
其中遠程大功率供排水系統曾在北京“7·21”暴雨等突發事件處置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近日隨中央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調研組走訪了新興際華集團有限公司。
新興際華應急裝備技術公司執行董事鄭明江向記者表示,輕型高機動應急救援裝備的研制成功標誌著我國在地震等自然災害領域的應急救援水平邁入了國際先進行列。
新興際華還將這自主研發生產的19臺(套)智能化輕型高機動應急救援系統裝備交付給北京市地震局使用,作為豐臺區應急救援誌願者隊伍的主戰裝備,為北京市應急救援提供服務保障。
民營資本方面也早已布局應急產業。例如,鹹亨國際應急裝備中心於2014年11月就落戶杭州。
記者了解到,國際應急裝備中心是集產品展示、救援培訓、綜合體驗、技術交流、文化傳播為一體的綜合服務平臺,由鹹亨國際與國際應急管理學會、北京大學數字減災與應急管理研究院、國際應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並聯合國內應急救援相關企業合作搭建。
這一平臺,集合了國內外知名應急救援裝備品牌,包括無人飛機、各類特種救援裝備、衛星通信設備、水上救援裝備、特種車輛等,免費向公眾展示國內外應急救援裝備,並開展應急培訓。
產業的良性發展需要大、中、小、微企業的協同發展格局。
四川省政府辦公廳在8月印發的《關於加快應急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力爭到2020年,形成若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大中型企業,發展一批應急特色明顯的中小微企業,增強經濟發展活力,充分發揮我省軍工、裝備制造優勢,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催生市場化應急服務新業態,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
廣東省政府辦公廳在今年6月發布的《關於加快應急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則提出,到2020年,建立3個—5個國家級應急產業示範基地,建成一批初具規模的應急產業集聚區,形成若幹具有國內一流、國際領先的骨幹企業集團,發展一批產品特色明顯的中小微企業,以珠三角為中心,帶動粵東西北,輻射全國市場,形成具有廣東特色的應急產業體系。
社會應急意識與能力仍需提高
盡管前景光明,但應急產業發展仍面臨諸多瓶頸。
比如,加強應急裝備技術的科學研究與創新,加強應急產業人才隊伍建設等,
更重要的是,盡管公眾對於應急救援意識日漸提升,但多位業內人士仍然呼籲:全民公共安全和風險意識宣傳教育還應該加強,提升公眾應急避險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應急不僅是政府、醫院、學校的事情,更與每個公民息息相關。
中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劉鐵民此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就表示:“公民既要有風險意識,也就是感知風險的能力;同時也需要具有相應的救援能力,也就是說當出現某種災難的時候,公眾具有一定的自救、互救、逃生和保護的基本技能。公眾有時候有僥幸和麻痹心理,這可能是造成災害增加傷亡風險的原因之一。這些方面還需要進一步提高。”
與此同時,新興產業的培育需要過程和時間。
對於應急產業而言,社會潛在需求如何轉化了現實市場需求,培育個人、家庭、單位等對應急產品和服務的消費需求,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9日從公安部獲悉,為有效打擊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活動,經半年多的縝密偵查,公安部近期組織遼寧、四川等25個省區市公安機關對一起特大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案開展集中收網行動,共抓獲犯罪嫌疑人201名,成功鏟除42個信息泄露源頭,摧毀了9個涉案地域廣、涉案人員多、信息數量、種類及涉案金額大的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團夥。
2015年11月以來,遼寧省公安機關在偵辦一起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案件中,發現了大量涉及全國各地的販賣公民個人信息犯罪的線索。公安部對此高度重視,立即成立專案組,組織部署各地循線追蹤,深入開展偵查工作,並逐漸摸清了犯罪團夥的組織架構和人員組成。在前期縝密偵查的基礎上,公安部於近期統一組織遼寧、四川等25個省、區、市公安機關開展了集中抓捕行動,成功偵破該特大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案。
經初步查明,涉及該案的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團夥均由信息泄露源頭(查詢員)、一級代理商(均無業)、二級代理商、下遊代理商和客戶多個層級組成,各團夥既獨立形成上下線,又相互交叉,形成聯系密切的犯罪集團,信息泄露源頭相對獨立,但同時為多個信息販賣代理商提供信息,代理商通過建立微信群、QQ群買賣信息。例如,犯罪嫌疑人張某某等人通過微信從江西省贛州市某銀行員工徐某某及上海市某信息服務有限公司員工陳某等人手中購買銀行賬戶、手機定位等信息1萬余條,加價倒賣,非法獲利10萬余元。
該案涉及的公民個人信息種類繁多,涉及銀行信息、民航信息、上網信息、快遞信息等10余種個人信息,衍生電信網絡詐騙、敲詐勒索等多種下遊犯罪,危害十分嚴重。經對上述查獲的公民個人信息進行比對,發現有19名持機人曾遭受電信網絡詐騙,涉案金額870萬元。再如,犯罪嫌疑人夏某某於2015年9月至2016年5月期間,多次從某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團夥手中非法獲取公民信息,用於非法追討債務等違法犯罪活動,獲利12萬元。犯罪嫌疑人韓某某於2015年成立“商務調查公司”,從犯罪團夥購買大量公民個人信息,用於實施“找人、婚外情取證”等違法犯罪活動。
公安部有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持續多發高發,誘發大量電信網絡詐騙、敲詐勒索等下遊犯罪,嚴重侵害群眾利益,嚴重影響群眾安全感,廣大群眾對此反響十分強烈。公安部對此高度重視,將持續保持對此類犯罪的嚴打高壓態勢,全鏈條打擊涉案的違法犯罪人員,最大限度遏制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活動,不斷提高群眾安全感,堅決保障群眾合法權益。
10月14日消息,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11日一支國際性科學家團隊宣布將成立首個太空國家,命名為阿斯伽迪亞(Asgardia),旨在保護地球免受小行星的毀滅性撞擊,該項目的第一步舉措是在明年發射一顆人造衛星。而且,從現在起,人們可以在阿斯伽迪亞項目網站上進行註冊,前10萬名註冊者將成為阿斯伽迪亞的公民。
多名科學家參與了這項計劃,這支團隊的領導者是航空國際研究中心的創立者Igor Ashurbeyli,他於11日在巴黎的一場新聞發布會上宣布了這一令人震驚的方案。項目負責人表示,通過創造新國度,阿斯伽迪亞項目為太空中的所有權和國籍制定了全新的框架。
團隊負責人Ashurbeyli博士是一名俄羅斯科學家,以及維也納國際航天研究中心的創始人。本周,他成為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太空科學”委員會的主席。通過創造新的太空國家,這些專家希望,未來太空技術的開發將不受到各個國家的限制。
該團隊計劃進行的前期工作將會是利用最先進科學技術創造一個保護全人類的屏障,阻擋來自太空的人為或自然的威脅,其中包括太空垃圾、太陽耀斑、行星撞擊。
業內專家估計,太空中有超過2萬件可追蹤的人造垃圾,包括老的太空飛船和火箭部件。此外,自然物體也給地球上的生命帶來了威脅。例如,2013年墜落在俄羅斯車里雅賓斯克的隕星導致1100人受傷,4000棟建築損毀。
據Ashurbeyli稱:“這一項目的理念包括3個部分,分別為哲學、法律,以及科技。阿斯伽迪亞是一個完整而獨立的國度,未來將成為聯合國的成員國之一。阿斯伽迪亞的本質是創造太空中的和平,防止地球上的沖突蔓延至太空。”首枚阿斯伽迪亞衛星計劃於2017年發射,科學家希望這將成為項目的開始。第一枚衛星將進入低地球軌道。
據悉,該項目還將舉辦競賽,協助設計國家的國旗和國徽。同時,阿斯伽迪亞這一名稱來自北歐神話中奧丁統治的天空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