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儲主席耶倫在Jackson Hole年會上的演講稿發布後,華爾街各大行對其點評普遍認為“不夠鴿派”。毫無疑問,耶倫的講話打得一手好太極,每段指出勞動力市場現狀好於或壞於預期的話後面,都緊跟著一個“但是”,我們很難將其簡單定位成鴿派或鷹派。
如果我們把耶倫字里行間的政策暗示都忽略掉,那她在今年Jackson Hole年會上的講話就只是一篇精彩的說明文,向我們闡釋了實時衡量勞動力市場健康程度為何那麽難。而即便考慮其政策指向,耶倫也並未強勢表態,而是言辭微妙地描述了美國勞動力市場現狀,即勞動力市場正在複蘇,但還未回升到應有的程度。
一方面,耶倫對美國勞動力市場仍存在大量閑置資源的評論使她聽起來更加中立。今年6月,耶倫還在強調美國失業率太高,美聯儲離就業和通脹目標都很遠,所以在繼續實行調節政策過程中不存在權衡狀況,美國經濟仍然“離就業最大化有一定距離。”
另一方面,耶倫講話側重點的轉變也是出於現實情況的變化:就業增長速度的確比預期更快,通脹也比今年年初輕微上升。如果提早加息的原因是由於經濟健康程度超出預期,這種轉變還能算是鷹派嗎?
耶倫此前還表示,如果美聯儲無法實現其就業(或通脹)目標,且離目標差距足以證明另一目標超預期發展的必要性,美聯儲可以允許另一目標超預期發展。但美聯儲並未表示它將怎樣衡量此類權衡標準,哪些變量需要考慮,以及多大程度和多長時間的超預期發展才算合適。耶倫的Jackson Hole年會講話沒有給出這個問題的指導意見,也沒有提供思考問題的框架。
耶倫講話將重點放在了通脹和勞動力市場變動將帶來的眾多難題上,又因這些難題無法解決,所以並未提供解決方案。加拿大豐業銀行首席利率策略師Guy Haselmann對此表示:
耶倫的講話“非常平衡”,對美國經濟到底有多不景氣的態度更加模糊。
事實上,Jackson Hole曾經主要是學術論壇,金融危機以及隨之而來的問題給它染上了政策決議的色彩。從學術角度來看,作為教學工具的耶倫講話非常完美。而考慮到政策指向性,摩根大通的James Pethokoukis在其個人賬號發推特稱,
“太極經濟學家:你很難寫出一篇比耶倫講話更中性(也更微妙)的發言稿了。”
明天歐洲央行公布利率決議,市場最關心莫過於歐元區什麽時候展開資產購買計劃(QE),但是德拉吉同時呼籲的需要財政政策支持的表態卻鮮有人關註。(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Fulcrum Asset Management資產管理公司主席,高盛前合夥人Gavyn Davies指出:
過去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一直贊成財政緊縮,當然一直反對任何赤字貨幣化的提議。但是他反對赤字貨幣化的立場在過去幾個里發生了變化,現在即便是德國央行也接受QE在歐盟公約允許的範圍之內。
……
德拉吉對財政政策的新觀點,是因為他對歐元區核心經濟問題看法發生了改變。歐洲央行支持歐盟委員會出臺一個全面刺激計劃的觀點已經慢慢浮出水面,而在這個問題上歐洲央行與德國的分歧已經變得非常明顯。
為什麽德拉吉對經濟的看法發生了改變?
因為現在歐洲央行內部普遍認為歐元區經濟作為一個整體,長期以來受困於需求不振,這實際上創造了一個“流動性陷阱”。由於此前歐洲央行註意力旨在修複銀行系統,並解決歐元區內部貨幣政策分散的局面,歐洲央行不太願意承認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過“緊”的現實。按照保羅·克魯格曼的說法,歐洲對過多債務的擔心,超過了衰退的恐懼。
由於德國通脹率只有0.8%,歐元區其他經濟體只有把通脹控制在“零”或者負數,才能恢複競爭力。而歐元區經濟最新趨勢證明了這一點,法國和意大利成為了最新的受害者,這兩個國家經濟占整個歐元區的36%,這是歐元區無論如何都不能忽視的難題。
正如許多其他觀察家認為的,由於財政政策過“緊”,導致歐元區出現了許多陷入“流動性”陷阱的癥狀,而德拉吉在Jackson hole年會上的講話證明他同意了上述觀點。
德拉吉的意思很明顯,他贊同貨幣政策在提高總需求會起到作用,但他真正能讓歐元區走出“流動性陷阱”的方法是擴大財政支出。
2012年2月一個大雪清晨,時任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的飛機降落在保加利亞首都索非亞,機場專門在暴雪中掃出一條報道供美國飛機降落。身穿厚大衣的希拉里著陸後,迅速進入一輛轎車直接駛往保加利亞總統官邸。當天下午,他與包括保加利亞總理Boyko Borissov等人討論了從敘利亞沖突到聯合搜查核走私等一切問題。但是他們的最重要的話題是水力壓裂法。
就在希拉里到訪的前一年,保加利亞與美國雪佛龍公司簽署一份價值680億美元,為期5年的頁巖石油開采合同。保加利亞人民憤怒了。在希拉里抵達索非亞的當天,數以萬計保加利亞人走上街頭抗議,他們舉著“停止用我們的水去壓裂”,和“雪佛龍回家”的標語,保加利亞國會投票決定暫停使用“水力壓裂”。
希拉里則呼籲保加利亞再給水力壓裂法一次機會。據Borissov透露的信息,當時希拉里“保證用最好專家實施這一最新技術,保證讓保加利亞人民獲益。”但是實施水力壓裂法的阻力依舊。
在希拉里出訪保加利亞之後的一個月,數千羅馬尼亞人抗議雪佛龍另一個水力壓裂法項目。羅馬尼亞議會開始考慮暫停當地的頁巖石油項目。這一次希拉里又出面幹預。她派出國務院特別大使Richard Morningstar前往羅馬尼亞排除阻力。美國的遊說最終在2012年5月份起到效果。Morningstar與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高層官員舉行會談,並且在保加利亞國家廣播電臺說,美國人的技術能讓當地天然氣價格下跌五倍。最終羅馬尼亞國會投票否決了水力壓裂發禁令提案,保加利亞國會放松了禁令。
這一系列事件揭示了克林頓外交生涯中重要但又鮮為人知的一面。在她的領導下,美國國務院與能源巨頭密切合作,在全球大力推廣水力壓裂法。這凸顯了美國對抗全球氣候變暖,提高全球能源供應,並以此對抗俄羅斯手握的能源大棒的策略。但是環保團體擔心美國出口水力壓裂法,可能給那些環保法規薄弱的國家造成生態災難,事實上這一技術在美國引發了對飲用水汙染和誘發地震的擔憂。
美國媒體Mother Jones援引訪談、外交電報和其他文件報道稱,美國部分官員與石油行業關系深厚,他們正幫助美國企業獲得海外頁巖石油開采權,這引發了令人擔憂的問題,究竟是誰會在這些項目中獲利。
地質學家早就發現頁巖層中蘊含大量天然氣,但是直到上世紀90年代之前開采這些化石能源在經濟上不可行。當時一位名叫George Mitchell技術人員,設計出在原始鉆井邊上開鑿附井,然後再里面灌註水、化學物質和沙子用以擠破頁巖層,這種技術最終被定義為水力壓裂法。 George Mitchell不但擠出了石油,他還造就了一場能源革命。從2006-2008年,美國國內天然氣產量飆升了35%。美國一躍超過俄羅斯成為全球最大的天然氣生產國。這導致天然氣價格跌至歷史最低,美國開始擺脫對煤炭、石油的進口依賴,降低了對中東能源進口的依賴。全球天然氣產量飆升,削弱了俄羅斯經濟影響力。僅僅在2008-09年一年時間里,俄羅斯國有天然氣公司Gazprom利潤下降了60%多。
希拉里於2009年初宣誓就任國務卿,她相信頁巖天然氣能重寫全球能源版圖。她在喬治敦大學曾發表演講說:
“這是一個大變革時代。”
“那些曾經依賴能源進口的國家現在成為了生產國。這將如何重塑世界?誰將受益?誰不會得利?問題答案正在被寫就,美國要在其中扮演主角。”
希拉里任命過一名叫做高德溫(David Goldwyn)的律師充當國務院能源特別事務大使。這項任命旨在“把能源問題提升到美國外交事務中的一個關鍵位置。”
高德溫(Goldwyn)歷來就有能源戰略推廣人的名聲。在比爾·克林頓擔任美國總統期間,他是美國能源部關於,並曾是美國石油產出的代表。從2005年到2009年,他負責美國-利比亞商會,這個組織資金主要來自美國石油企業,包括雪佛蘭、埃克森美孚、馬拉松石油公司(Marathon)。他曾遊說國會制定有利利比亞的政策,甚至反對國會立法允許洛克比空難受害人起訴利比亞政府。
維基解密(WikiLeaks)曝光的一份外交文件顯示,高德溫(Goldwyn)在美國國務院首要任務,就是聚集石油和天然氣高管“討論頁巖天然氣對全球的潛在影響。”這些工作最終促成了美國國務院發布了《全球頁巖氣倡議》,這份宣言明確表示美國願意幫助其他國家開發頁巖資源。希拉里承諾美國將“盡一切可能開發不會對環境有害。”
但是美國政府幾乎沒有咨詢過環保組織,石油行業在其中起到了最主要的作用。2010年4月高德溫(Goldwyn)在美國能源協會會議上公布倡議書,這個組織是由雪佛龍、埃克森美孚、康菲石油組成,他們都是頁巖石油天然氣的倡導者。當時美國的首要目標是波蘭,初步勘探發現這個東歐國家頁巖天然氣儲量巨大。就在高德溫(Goldwyn)的倡議書公布後第二天,美國駐華沙大使幫助組織了一場頁巖天然氣大會,這次會議同樣由這些公司資助(外加油田服務公司Halliburton),並由美國國務院和能源部官員參加。
在某些場合,希拉里本人推廣頁巖天然氣。在2010年華盛頓一次外交官聚會上,她談到美國準備把水力壓裂法推廣到海外。“我知道在某些地方這項技術有爭議。但是天然氣是能用於發電的最清潔能源。”她隨後飛往波蘭與當地官員進行了一系列會談,最終波蘭同意加入《全球頁巖氣倡議》。
就在那年的8月份,17個國家代表抵達華盛頓參加首屆全球頁巖大會。媒體禁止到場,官員拒絕透露信息,包括具體哪些國家參加了會談。
在會議以後的新聞發布會上, 高德溫(Goldwyn)說各國政府將竭力避免水力壓裂法引發環境汙染,他認為其他國家能仿效美國的做法,用“立法和監管撐起一張保護傘。”有記者認為美國自己的發展“超出了有效控制風險的能力”,那麽憑什麽保證同樣的問題不會發生在海外。Goldwyn回答說,與會者已經聽取了能源公司和非營利組織地下水保護協會(Groundwater Protection Council)的建議,不過後者本身收取石油公司的捐款,並反對制定聯邦政府監督水力壓裂法廢水排放。
美國國務院能源計劃主管Paul Hueper說:“我們不是石油公司的代言人,對此我非常肯定。”
盡管這次大會引發了人們對頁巖天然氣的興趣,但是直到2011年水力壓裂法才在全球被熱炒。那年出臺,美國能源信息管理及(EIA)公布了對全球頁巖天然氣儲量估計,預計全球32個國家有可觀的儲量,估計全球可采量約為6600萬億立方應以,按照目前全球消費水平,足夠供全世界使用50年以上。這對石油和天然氣公司而言是一個巨大機會,因為他們中很多錯過了美國的頁巖天然氣熱潮,並且在華爾街的壓力下努力尋找增長點。
美國石油行業開始努力向海外推廣頁巖天然氣,推銷天然氣作為首要燃料,來削減二氧化碳排放。在歐洲遊說者分發了一份報告稱,如果投資天然體,而不是可再生能源來實現2050年氣候目標,可以節約9000億歐元投資。這激怒了環保主義者,他們認為水力壓裂技術幾乎無助於緩解全球變暖,因為油井和管道會泄漏大量甲烷,而這正是一種強效的溫室氣體。他們還擔心這可能擠出可再生能源投資。
到2011年年初,美國國務院啟動了一個新的部門,把能源政策整合到外交政策中每一個方面,這正是高德溫(Goldwyn)長期以來所主張的。2005年,他和雪佛龍一名叫做Jan Kalicki的高管,出版了一本叫做《能源與安全:邁向新的外交政策戰略》書( Energy and Security: Toward a New Foreign Policy Strategy),主張能源獨立不可能在短期實現,華盛頓應該改為改變能源策略,即通過提高全球化石能源產量,從而減弱某些地區動蕩造成的沖擊。高德溫(Goldwyn)的想法促成了美國國務院設立這個新部門,令觀察家驚奇的是,就在該部門設立前,他宣布下臺。
就在他離職後不久,維基解密公布的外交電報稱,在2009年一次會議期間,高德溫(Goldwyn)和加拿大官員討論了開采阿爾伯塔省油砂,這個項目同樣將讓美國利比亞商會成員獲益。電報稱,Goldwyn曾指導加拿大官員潤色有關“油砂的信息”,並設法弱化把油砂原油運到美國市場引發的擔憂。曝光消息讓美國國務院尷尬,因為美國國會正在對加拿大到美國的輸油管道Keystone XL作環評,環保主義者抨擊這條管道可能會汙染美國關鍵的地下水源。
高德溫(Goldwyn)卸下官職後,加入了Sutherland律師事務所,這家法律公司以解決“石油管道”糾紛著稱,他隨後開辦了自己的咨詢公司,高德溫全球策略(Goldwyn Global Strategies)。
未完待續
瑞信最新發布的2014全球財富報告顯示,世界上有12.82萬“超高凈值”(UHNW)富人,即凈資產超過五千萬美元的人。這一數字比一年前的9.87萬人增加了不少。
“高凈值與超高凈值人群的數量在最近幾年迅速上升,再次印證了人們的一個觀點,即富人在經濟好轉的情況下獲益更多。”瑞信分析師寫到。
“2008年至2014年中,每個成年人的財富均值增長了26%;但同一時期,百萬富翁的數量卻增長了54%,財富超過1億美元的人群數量增加了106%,億萬富翁的數量更是翻番都不止。”
如果按照世界銀行估算的2013年世界人口71.24544億人,這些超高凈值的富人占全世界人口比例為0.0017994134%。這些在金字塔頂尖的富人們都住在哪兒?
答案是,一半“超高凈值”富人都住在美國。
按照國家來看,美國占絕對領先低位。有62800位超高凈值富人住在美國,相當於整個群體總人數的49%。這比2013年中期多了9500人,單一年就增長那麽多人令人吃驚——這一增幅甚至超過了中國的超高凈值人口總數。
中國的超高凈值富人有7600人,僅次於美國,占全球總數的6%。第三位為德國,5500人。而英國的超高凈值富人數量從1300增加到了4700,位於德國之後,但高於法國的4100人。
臺灣(2000人)和韓國(1900人)比去年都增加了550人,而巴西(1900人)、加拿大(2600人)和香港(1500人)各增加了200人。俄羅斯(2800)和印度(1800)的數量幾乎沒變。
瑞信的分析師稱,“百萬富翁和億萬富翁的數量增速快於世界均財富增速並不怎麽能反映不平等趨勢。因為無論不平等下降還是上升,當財富增長的時候,富翁數量增長也是必然之事。”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如今,全世界的有錢人都指望通過美國企業來實現財富增值。
據彭博報道,在過去兩年里,至少有12個來自歐洲、亞洲和南美的家族企業來美國投資建立了他們 “前哨陣地”, 他們的投資目標覆蓋從矽谷到東海岸的各類企業。他們認為美聯儲激進的大膽的貨幣政策,降低能源成本的頁巖氣革命和改善了公司資產負債表給以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無法比擬的優勢。
Peca是一家來自倫敦的家族企業,成立於上世紀90年代,主要通過金融服務積累了財富。負責該公司另類投資的Anselm Adams表示,如今該公司已將其三分之二的私募和風投資金投向了美國,而減少了在歐洲的投資。彭博援引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稱,一個為汽車公司融資的德國家族今年在紐約開設了投資辦公室,以便在這里尋找價值在2.5億至3億美元的汽車、紡織品和奢侈品類企業商討可能的投資。他們正在就購買加州的一比家族生意進行談判。
Aeterna Capital Partners執行合夥人Patrick McCloskey表示:“他們(富豪家族)正在尋求多元化資產組合,增加了在美國的敞口,很多家族集團正在嘗試著利用(美國)低利率環境來產生利潤,並尋求以獨特的、個性化的方式來實現。”
McCloskey的公司去年幫助一個尋求在美投資的歐洲家族在紐約開設了辦事處。今年九月,他幫助他的客戶為一家視頻分銷公司提供了融資支持,這筆貸款的利率設定在倫敦銀行間市場的利率以上11個百分點。
根據駐倫敦的研究員Campden Wealth 2014年的研究,全球範圍內,家族企業管理了約4萬億美元的資產,其中近55%並不在北美地區。
Adams表示Peca已經對美國的一些風投項目產生了興趣。該公司今年已經購入了在線花卉速遞公司The Bouqs Co.和移動新聞服務商Circa,這兩家公司都位於加利福尼亞。
這家家族企業的通常投資額在100萬至300萬美元之間,由於不需要支付費用和不外加附帶權益,它更像是私人投資而非基金。
“過去2年,我們的一項非常活躍的活動是風險投資…McCloskey的公司通常在價值5百萬到一億美元之間的企業中尋求股權和借貸交易”Adams在采訪中說道。
因為RLJ娛樂公司符合商業、管理及風險回報,Aeterna曾幫助這家位於馬里蘭的公司融資,這家公司主要主要負責分銷影像內容。根據RJL的資料,還有其他的4個債權人涉及這起價值7千萬美元的交易。
芝加哥CTC myCFO公司主席John Benevides說道“這些家族手握很多在金融危機時撤出的資金,或在企業經營中產生的、大量還未投入市場的資金。這些資金都準備進入市場。他們有太多的閑散資金可以用於投資。”他形容說這些家族企業給他們列了一個購物單子。
UBS AG(UBSN)資產管理部監管了1萬億美元的資產,其另類投資總監Andrew Lee表示,“這些資本讓尋找好的投資成為了一項挑戰。2007年以來,美國私募交易的價格乘數達到頂峰,隨著更多的股權被分配到平均交易中,一部分私募交易的杠桿變得越來越小。這些因素可能會使我們不再那麽容易看到像過去那樣的吸引人的回報了。”Lee還表示,美國風投交易中的公司估值也在上升,特別是如果想在後期入資情況下。
Francois de Visscher的Greenwich公司主要負責給家族企業提供單獨的建議,他表示家族企業常尋找到商機的一個領域是尋求新的私人買家。
Market Street Trust公司的副主席Robert Elliott表示,每天大約有10000個出生在1946年到1964年之間的美國人達到退休年齡。他們當中的許多都建立了企業,但是沒有企業繼承人所以想要出售企業。美國是一個絕佳的”獵場“,尤其是在這一世代交替的背景下。
Family Office Exchange的330家會員中每年有超過40%的家族企業購買了至少一家私人企業。根據在線融資服務公司Axial的數據,家族企業尋求股權或參與借貸的機會每年以45%的速度增長。
(實習編輯 戴博)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文/蔡洪平
中國的“首富園丁”、一手締造了潘石屹和史玉柱的財富傳奇的背後大佬——德意誌銀行亞太投行部主席蔡洪平,在《創客星球》第一季星球盛典上,從宏觀視角分享了未來制造業的升級。
蔡洪平:各位下午好,年紀大了一般這種節目我不太參加,但這次我來了。
最近做的兩件事情:第一件事就是阿里巴巴上市,我們度過了阿里時代的全球最最愉快的時刻。第二件事,剛剛參加了漢堡峰會,參加了德國中小企業的大會,使我感觸非常深刻。
第一件事我想告訴大家的是,在阿里上市的同時,我們想了很多很多,特別對於我們這樣一個所謂的銀行在思考什麽?隨著阿里巴巴的上市,中國的互聯網流通、消費、零售、溝通行業的高潮已經到了,也就快結束了。我不相信以後再會有一個馬雲,所有人跟著往前走則意味著要死亡,因為不是馬雲死亡,這是一波段,我們看到沒有,在整個中國的網絡,在過往的差不多15年時間里面,第一解決了溝通,第二個解決了消費,第三個解決了流通,最後解決了金融,這些都是零售消費。
但是我在想,為什麽美國發明了網絡,但卻沒有阿里巴巴,只有亞馬遜?亞馬遜當時IP是我們做的,如果中國的互聯網全部都沖著零售消費,買便宜貨、求方便等。我的觀點,這樣下去我們民族一定會完蛋。只會貪小便宜,只會求方便,只是買便宜貨。當然這條道路我們必須要走,我們不是否定它,我們第一步過去了,但不要過分,我們也知道往哪里走,這是紅利,這是中國的“非改革紅利”。由於流通環節的落後,由於政府控制金融行業的封閉型,由於在很多領域醫療教育都還沒有開放,所以中國的網絡扮演了一個先鋒,首先沖破了它的壁壘,實現了改革。“非改革紅利”是我發明的,這個紅利到今天大家享受的差不多了,東西不能再便宜了,假貨也不能再賣了,我們方便的已經足夠了。
那麽今天要幹什麽,今天我們所有的人都要在前面的基礎上,在所有硬軟件和網絡充分發展的基礎上,動員所有的網絡向生產力進軍,學特斯拉,學蘋果。人類是一個生產、一個流通、一個消費,我們現在都要在這里享受,夠了!
我們現在轉過來,為什麽我到漢堡去看了很感觸,我看了6個中小企業的會議,看到了巴黎的汽車展,3D打印的汽車4500塊成本,車已經出來了,我發動了將近400多個中國企業家到德國去找中小企業,看能不能賣給我們。德國人告訴我說中國人錢真多,你們土豪,你們發達,我不在乎!最後德國工商業大會的副主席告訴我:Henry,他們小公司正在4.0工業革命領域里面不斷地開發。就是剛才我說的3D打印、智能化生產、複合材料、物聯網還有很多的醫療設備。我看到一個令人震撼的遠程醫療的東西,像文字這麽大,先在靜脈里面註射進去,在美國人手術臺上做的,在德國操作的,就可以在心臟里搭橋,不用動手術也不用麻醉,遠程就可以實現。就這麽一個小東西,中國人沒有的。
我們享受中國人的浮華,我們享受今天的GDP的增長,我們享受土豪的樂趣,我們享受各種各樣的今天的一切,我們得想想什麽是國家真正的實力,什麽叫生產力,我們推動人類發展兩千年的文明,所有的社會進步、政治沿革、社會發展,一切的一切都是圍繞著生產力的推動而推動的,包括西方的議會制度、民族制度。
可是我們反問自己,我們這些中國人,我們花了多少心思,用網絡的技術和方便和各種手段來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進軍?特別是深度,我告訴大家,這一波4.0的工業革命,我整整花了兩年時間,意大利的北部、奧地利、瑞士北部、法國東部,包括以色列,這一批組成了第四代工業革命的火車頭,但是大家註意,這一波工業革命不帶中國人玩!
我們還沈溺在網絡流通消費、零售方便,這個當然,這個不可否認,改善人們生活,不可否認,但是別忘了,在馬雲公司上市的當天,我跟馬總也說,今天還是蘋果,而不是網絡對不對,所以我們這個工業大國,後工業大國,屬於制造業大國,人口這麽多,市場也麽大,我們這個國家的國情應該是制造業,但是非常可悲,現在第一小企業沒法幹了,我再也找不出第二個王傳福。第二小企業拿到的貸款要十幾二十,今天美國是1到2,還要看貨幣要不要減,歐洲的利息是負利息,是央行的,我們一個民營企業拿到的貸款要12、13,政策的20,所以所有中小企業、江浙一帶的,要麽跑路,要麽就是放影子銀行。這兩把刀很危險。
第二我們還有歷史的瘡疤。這個國家和地區的人窮慣了,我們剛剛富起來,我們迎接的是四個化的到來,第一個叫後工業化,第二個叫國際化,第三個叫城鎮化,第四個叫信息化。這個四個化在西方花了100年,中國很幸運,我們20年一起到來蓬勃發展,城鎮化城市再造,3.0,4.0這個手機,很快就3G 4G就全部到了中國,加上我們WT或者出口以及整個制造業,這個四化相應到來,把整個中國人們的GDP炸上來了,以後往哪里走?
現在這個問題提了很久很久,工業升級工業升級,怎麽升級,缺兩個東西:第一心態,我們有沒有人在阿爾卑斯山脈里面下著大雪,靜靜地做一個小的零部件,一輩子做了兩百年,有沒有這個心態?國人有沒有?很少有,都很浮躁。第二我們有沒有一個生態?也很少,任正非從美國發展幾個科學家,在深圳的,做了很多東西去研發,他們還是回去了。因為沒有這個環境。
但是我認為這一切的一切,到今天,我們還有時間,我們還來得及,因為我們具備了這麽龐大的網絡開發基礎,我們硬件3G 4G也到了,我們也有那麽多聰明的創業者,今天我們走到一起來,像今天講創客、制造者,像《創客星球》這樣的節目,我不希望這個節目就是個節目,我希望這個節目是個樣板,給中國政府看一看,他們在做什麽,待會上臺的那些創客,我很佩服他們,我很感動的是你們大部分都是制造業,永遠不要忘了制造業是我們的根本!如果這一波我們再跟不上所謂4.0工業革命,什麽叫4.0工業革命,就是很簡單的網絡,不叫簡單,說了簡單其實不簡單,網絡+機器人+自動化,對不對?我們叫智能化生產,剛才洪小文也好,剛才各位都講到了,這個高潮一定到來了,如果這一波我們再不趕上的話,我們就完蛋了!這個民族再去複制也沒機會了,因為以前美國人也好,歐洲人也好,都到中國來搞合資,你看看你到中國來合資了嗎,他們自己發展走了,因為他不需要中國的廉價勞動力,因為你的勞動力也不便宜了。第二他們也不需要中國的霧霾,今天北京這麽個霧霾,還要搞馬拉松,真丟臉呢,我作為中國人,我到歐洲去談的時候,很多德國人,很多歐洲人,圈里面的人對你中國什麽看法?不是因為人種不好,我們很多醜聞媒體上報紙上都捅出去了,他說我根本不相信你們中國人,你們複制的東西知識產權有沒有?
好了,不說這一切了,我們作為銀行,我們現在有資本,我們現在年輕的創業者,我們把發展的方向從原來的零售消費(改變了),去年我剛剛做了阿里巴巴,什麽ERPSHOP都是我做的,這些都非常好。他們是先鋒,恭喜他們,但能不能更多的人回過頭來向制造業進軍?我希望今天以《創客星球》這個節目為開頭,呼喚國人、動員資本、動員資源,向生產深入進軍,中國人有能力可以創造更多的東西,我們不是號稱四大發明嘛,當然人家承認不承認不知道,我們推是這樣推的對不對,我們還可以有更多的發明出來,因為我們有太多的聰明人,但是希望大家不要想馬上發財,我們有一兩批的傻瓜,一兩批的工程師們,像很多德國人一樣,兩百年做一個小產品,做的深度深到你沒法想像,我們需要獨具匠心,而不是馬上發財,忘記你的發財心,忘記那些首富們,也忘了我們這些人,我們這些沒有多大的用處,最核心的問題是靜靜地在一個產品上,用新的網絡技術,不斷進軍,總有一天上帝和財富會找你,我們會一切支持你!
因準確預言2008年金融風暴、次貸危機而被稱為“末日博士”的紐約大學教授魯比尼在推特上發送了一條令人不明覺厲的消息。
他的推特稱,
親愛的Wenjie,昨晚見到你很愉快。我現在在芝加哥出差。今晚有空。有什麽辣妹今晚有空一起吃飯喝酒嗎?告訴我喲。。。。。。
“末日博士”或許是想私信對方,卻一不小心發到了推特上。
根據BarStool Sports,Wenjie的全名為Wenjie Song,畢業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是芝加哥的一名衍生品交易員。
根據其Linkedin主頁,Wenjie先後擔任過原油交易員、天然氣交易員、黃金交易員以及固定收益交易員。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十四年前展開轉型,從記憶體做到微機電,從兩度虧損到穩健財務,京元電董事長李金恭用自製設備機台、拓展新產品線,讓全球半導體客戶都下單給它做測試,站穩台灣半導體測試龍頭地位。 撰文‧林宏文、周品均 二○一四年第一季京元電苗栗銅鑼廠正式啟用,不到一年的時間,京元電董事長李金恭再度率領著大批員工及合作廠商重聚銅鑼廠。「才不到一年,一廠廠房都已填滿設備,需要趕快蓋銅鑼二廠。」李金恭滿臉笑容,伸出雙手歡迎每一位前來京元電銅鑼二廠動土典禮的來賓。 攤開京元電近一年的營運成績單,就知道李金恭為什麼這麼急著蓋新廠房,今年前三季累計稅後每股純益(EPS)是一‧七一元,已超越去年一整年的一‧五三元,第三季獲利甚至創下十年來單季新高。 來自聯發科、賽靈思、恩智浦、意法半導體等大廠的檢測訂單,填滿京元電的產線,「所以,我們連銅鑼廠三期、四期的土地都準備好了。」李金恭對國際整合元件大廠委外的訂單成長很有信心,還提早將土地承租下來,他笑說:「我這幾年的第一時間敏感度,很強。」憑著李金恭對產業嗅覺與努力,只有檢測業務的京元電能擠進全球封測產業前十名排行榜,還是台灣最大的測試廠。「積極跨入邏輯晶片,加上資本支出與擴產動作謹慎,都是京元電營運表現穩定的關鍵因素。」瑞銀證券前半導體分析師程正樺,評價京元電的策略。 然而,令人難以想像的是,十四年前,京元電曾為了DRAM測試業務,大舉投資一百億元,買進記憶體測試機台,就為搶搭記憶體擴產風潮,卻遇上史上最大的虧損。 韓商低價競爭 網通泡沫首度虧損 那是二○○○年的事了,李金恭回憶,當時千禧年科技業景氣大好,記憶體供不應求,他大膽投資百億元,採購記憶體測試機台,結果隔年網通泡沫破滅,業績一落千丈,也是在那一年,京元電股票掛牌上市,只能連續三次調降財測,股東每天打電話來開罵。 當時,京元電會由盈轉虧,關鍵就是占七成業務的大客戶世界先進,敵不過來自韓商嚴酷的低價競爭,最後時任世界先進董事長張忠謀黯然宣布退出記憶體市場,已買了一大堆測試機台的京元電成最大苦主。 那是第一次,考驗京元電的生存力,不僅出現掛牌以來首次虧損,一虧就是兩年,對獲利績優生的京元電來說,從未有過。李金恭思考良久,心想未來記憶體將是韓商天下,沒把握與韓商硬碰硬的他,只能決定加強邏輯IC投資比重,逐步降低記憶體的生產比重。 好不容易,京元電獲利在○四年開始回穩,營收規模突破百億元,每股獲利也回到三.六九元的高水準,李金恭又做了大舉投資的決策,結果,隔年景氣反轉,居然又把京元電打回虧損窘境。 遇景氣重挫又虧損 訂現金水位鐵律 原來,○三年歷經SARS風暴,半導體景氣休養生息,在○四年景氣快速回升、訂單大舉回籠,京元電大幅增加機台後,○五年第一季景氣又急轉直下。短短五年內,京元電遇到兩次大考驗,讓李金恭痛下決心,「公司體質要強健,一定不能躁進,要先求穩健經營。」李金恭下令財務部主管,訂下鐵律:「京元電任何時刻的現金水位,都要有兩年的水位,意思就是,即使公司未來兩年都沒有收入,也照樣能發薪水、存活下來。」即使部分內部主管曾認為,這項鐵律有點保守過頭。但就是現金存活水位的原則,○八年金融海嘯來襲,多數半導體同業撐不住,只能繳出赤字虧損,京元電卻因提早因應,加上現金準備充裕,一路擴充新竹、竹南、銅鑼到大陸蘇州等地廠房,逐年成長至今。 李金恭徹底執行這項財務鐵律,看看京元電每季報表的約當現金水位,都介於六十至八十億元之間。但只有財務穩健是不夠的,京元電還有一項有別於同業的競爭利器,那就是測試機台自製策略。 「IC測試業是幫客戶測試IC,測完就把晶片還給客戶,特色是不需要材料,最大的營運成本就是機台設備的折舊,所以,若可自行開發測試設備,並降低折舊,就是我們的競爭力關鍵。」李金恭分析。 目前京元電總計有七百餘台測試機台,其中二百餘台是自行開發,比率約三成左右。京元電企畫處處長張垂欽說,目前自行開發的機台屬中低階,不外賣只供內部自己使用。 自行開發機台除可降低成本外,還能快速因應市場變化。張垂欽說,現在景氣變化太快,客戶訂單及產品種類隨時在調整,自行開發的設備可馬上調整軟硬體,成了京元電最大競爭利基。 另一方面,京元電也著手拓展新產品線。一年前,為了接下一家國際大廠的MEMS(微機電)檢測訂單,李金恭在銅鑼一廠地下室打造一間祕密基地,因這個客戶的產品檢測需求和其他客戶很不一樣,它對於聲音要求特別嚴格,這個大客戶就是專精於麥克風元件的博世(Bosch)集團。 「你知道測試麥克風MEM S元件,測試環境的聲音不能超過六十分貝。」李金恭笑說,為了它,京元電特別規畫空間,建立專用廠房,進行硬體設備客製化。 為做好這項業務,李金恭特別開設「聲音學」課程,讓團隊了解客戶的產品與需求。平常喜歡吹薩克斯風紓壓的李金恭開玩笑說,「一開始還以為課程是聲樂課呢!」正是這樣的準備與投入,京元電成功爭取到這個國際級客戶,讓京元電 MEMS營收比重達到一○%。 從記憶體、邏輯IC到M EMS,李金恭帶著京元電走出兩次虧損生存戰,將客戶群從台灣擴展到全世界,也難怪京元電能喜迎十年獲利新高,穩坐台灣最大檢測廠地位。 京元電 成立:1987年 負責人:李金恭 資本額:119億元 主要業務:晶圓測試、IC測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