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便利店這個風口是刮起來的,還是吹起來的?
來源 | 創業家 (ID:chuangyejia)
作者 |
繼共享單車和共享充電寶之後,今年又一個投資熱點“無人便利店”呼之欲出。尤其是在阿里淘咖啡炫酷亮相之後,無人便利店大有乘風而上之勢。但這個風口是刮起來的,還是吹起來的?是真風口,還是假風口?創業家&i黑馬帶你來辨真偽。
“無人便利店為什麽突然火了?”“一家只有十個盒子的試運營企業真值得媒體輪番追蹤?”
但繽果盒子值得一探究竟。且它最近告訴媒體,未來一年將在全國鋪設5000個盒子。
“坦率地說,我希望有更激進的方案。”繽果盒子創始人陳子林告訴創業家&i黑馬。對一家創業公司來說,這並不是個容易達成的目標。
繽果盒子如何做無人便利店解決方案?其成本較傳統便利店到底能省多少?巨頭都停留在概念店階段,繽果盒子、F5未來商店等真能完成規模商業化?
無人便利店是不是真風口?
帶著外界所有好奇與疑問,創業家&i黑馬來到了他們位於望京soho的辦公室。從偏安一隅的廣東中山搬到車馬喧囂的望京,體現陳子林想要幹一件大事的決心。
繽果盒子的運營賬
“我們近期在準備很多活動,8月份宣布加盟政策,歡迎大家過來。”說這句話的是繽果盒子市場負責人。據其介紹,目前公司共有100人左右,除北京總部的近30人外,其他分布在大連、西安、上海、佛山等六家分公司。原因是,公司馬上要進行5000個網點的大規模複制,需要快速的招商及部署能力。
網上有人質疑這一擴張速度的可行性,陳子林信心滿滿,稱早期選址甚至不會考慮小區周邊零售業態的競爭。“盒子放在工廠得花錢租場地,放小區就開始賺錢,那有什麽不能放呢?”
陳的信心來自極低的運營成本,但他對此諱莫如深,只簡單表示,盒子成本大概是傳統便利店的1/4。他們8月底前會鋪200個盒子,驗證其只需傳統便利店十分之一的人力管理。他給出一個更驚人的數據是,單個盒子日銷售額300元以上即可盈利,10個月即可回本。
如果實際運營情況如上,這將是一家發展前途令人咋舌的公司,且很可能促使無人便利店成為未來的主流業態。
運營數據和鋪點速度是驚人的,行業當前的技術卻是不完善的,這點引起了外界質疑。人們同時擔憂,無人便利店可能也就三個月機會,很多玩家未必能扛到技術成熟的那一天。
(*阿里淘咖啡)
繽果盒子有一夜成名的命要感謝兩家企業:Amazon Go和阿里淘咖啡,它們證實了無人便利店並非異想天開。
而在此前,陳子林被人稱為“傻子”。
時間拉回到2015年7月,陳子林創辦的O2O水果品牌——繽果水果剛剛完成Pre-A輪千萬級融資。按照他的說法,當時繽果每單平均履約成本在5塊錢內,但三線城市項目體量不夠大,想走下去就得繼續降低履約成本。
當時的陳子林急於轉型。
他想到的辦法是,在每個小區門口放自提櫃,這個策略在滲透率高的中山市很奏效,不少小區每天有近20單,嘗到甜頭的陳子林思考,不如在自提櫃里放上零食售賣,賺點電費——繽果盒子雛形初現。
2016年2月,陳決定全力轉型繽果盒子研發。這一做法遭到包括同團隊在內的眾多人反對。“(他們)就覺得不靠譜,不屑,覺得你是瘋了的狀態。”陳子林回憶,但他堅持這事行得通:盒子在封閉的小區,里面還有攝像頭,所有的行為都會被記錄,偷竊被發現的概率高於附近商店。但這只是陳說服他人的邏輯,現在再來回答為什麽當初一定要做無人便利店,他覺得沒那麽多理由,就是“搏一搏,不行就真的失敗了。”
從物流解決方案到無人零售終端,陳子林面臨的挑戰遠不止周遭的反對。如何和品牌商打交道,如何運營,如何選址談判等都是問題。他舉例,當時團隊問選品有什麽邏輯,他只回答,沒什麽邏輯,看超市、門口便利店的選品,跟他們差不多,把貨架放滿就可以。
如此簡單粗放的運營能賺錢的秘訣是什麽?陳子林一再表示細節不能透露。
我們在網上找到了繽果盒子招商合作方面負責人此前對媒體的一段表述。
(以下斜體部分引用自《被歐尚看中的繽果盒子無人便利店怎麽加盟?一文看全!》,有刪減)
其一,更低的投入成本。15平米的盒子可售賣的商品數量相當於40平米的傳統便利店。前者房租、人工等固定成本大概需要40萬,盒子只需10萬左右;
其二,更低的試錯成本。盒子是可移動的,同城運輸的費用大概在2000元左右。傳統便利店遷店費在10萬元以上;
其三,更低的運營成本。盒子一個月運營成本大概在2500元左右,並且首年免除。傳統便利店至少需要1.5萬元/月;
其四,盒子每日流水達300元即可實現盈利,傳統便利店則要達到2000元。
按照上述說法,這當然是筆穩賺不賠的買賣。但細究起來卻也問題重重。
(*繽果盒子店面)
首先,沒有儲存空間,需增加補貨成本。15平米的繽果盒子可售賣500-800個SKU,這意味著它去掉了傳統便利店用以做儲存的商品,而將所有貨架空間均用做銷售,即便繽果盒子可以靠系統合理分配不同區域的SKU比例,在形成絕對市場優勢之前,平均每天的配送頻次、成本,及提供支持的後端運維成本並不會是個小數目。
其次,服務半徑有限。盒子放在封閉小區能覆蓋的中青年用戶有限,服務半徑大概只有750米,步行時間約10分鐘,但同一小區盒子過多也可能攤薄利潤,因此路徑規劃、盒子密度都需深究。且某些運營數據好的小區,可能會吸引多家無人便利店進駐,到時除了可能帶來的高租金,同質化競爭也將更激烈。
第三,技術不成熟。RFID(射頻識別技術,創業家&i黑馬註)每個芯片0.3元是硬成本(業內有說0.5元、1元的,0.3元是目前可知的最低說法),貼到商品上也需要成本。即便其加起來遠不如人力成本高,但缺點不少。如非親和介質多,不適用於金屬、液體、內敷鋁箔包裝;可被人為屏蔽撕毀;尺寸和感應距離不易協調。
陳子林日前受訪時曾稱RFID只是過渡產品,預計8月份後會以圖像識別代替RFID,但這一難題Amazon Go至今亦未解決,兩人在同一商品前或店內超過20人便無法實現人與物的對應識別。
第四,飲料、零食等標品價格透明、利潤不高,且運維需要成本,號稱日銷300元以上可盈利,10個月收回成本的繽果盒子需要多高的利潤?
無人便利店是未來嗎?
靠落地一線城市收獲了大批眼球,也獲得了金主支持,無人便利店企業取得了名氣和資本的雙豐收。接下來它們會忙什麽,答案是大規模複制。
對於無人便利店將對線下零售業態產生何種影響,陳子林表示:第一、滿大街跑的快遞不是未來;第二、標品以及標準化程度高的生鮮未來都應該無人化銷售,現有的便利店未來應該快餐化;第三、夫妻店是無人便利店改造的對象,也將是改造的受益者。
陳的說法或許能代表不少無人便利店創業者的美好願景。
但能否實現?
(*繽果盒子內景)
目前來看,已經亮相的無人便利店實現技術有兩大方式。
一種是以繽果盒子、F5未來商店為代表的“入門級”技術。核心理念是用機械臂、RFID自動識別等技術代替人提供服務;一種是以Amazon Go、淘咖啡為代表的巨頭玩家,核心是通過計算機視覺識別等組成一套完整的無人零售解決方案,實現門店的數字化。
前者更容易實現規模商業化,其最重要訴求是,低成本快速複制。後者無論從其規模還是技術看,核心動力都不在搶奪便利店市場份額,而是希望以此為試點,找到線下零售方案,突破自有業務邊界。
從這點來看,這場起於Amazon Go,風靡於阿里淘咖啡的無人便利店之風到了創業者這似乎變形了。同時,缺乏用戶信用機制、無法精準杜絕偷竊行為,這都可能存在巨大風險。
以下是創業家&i黑馬與陳子林的部分對談:
關於技術
創業家&i黑馬:目前你們的解決方案是RFID技術,但現在很多人對它有詬病。
陳子林:我理解的詬病是,他們覺得RFID成本昂貴。但從更高維度看,它所有成本加起來遠不到一個人力的工資。RFID很成熟,在我們的圖象識別方案還不能用之前,用它完成商品識別,快速搭建後端運維才是最關鍵的。商品識別只是最前置的,你想到的第一步而已,它甚至都不是最重要的一步。
創業家&i黑馬:您覺得無人便利店生意的核心壁壘是什麽?
陳子林:技術只是其中一小部分,永遠不會是壁壘。技術是為體驗服務的,體驗能夠達到的,無論什麽技術我覺得都OK。我們不是個技術驅動的團隊。
我們的門檻是相對高的:第一、BD能力;第二、盒子生產需要技術標準輸出;第三、團隊需要理解無人便利店的運營,對目標清晰有規劃。我們思考得很清楚。
創業家&i黑馬:目前你們單店日盈營業額能到多少?
陳子林:我只能告訴你,我們每個店都在賺錢。
創業家&i黑馬:客單價呢?
陳子林:客單價是在變化的。
創業家&i黑馬:您怎麽看待TakeGo(馬雲扶持的深藍科技旗下技術,創業家&i黑馬註)刷手就進?
陳子林:它的好處是更炫。我喜歡的方式是有一個商品在這兒,我掃碼、付款,這是我想要的。
創業家&i黑馬:如果消費者傾向另外一種呢?
陳子林:那就改成那種。我有個觀點,消費者不會被教育、不應該被教育,消費者只會本能地選擇他最希望的、最舒服的方式去完成消費。你只要迎合他就可以了。
(*繽果盒子一店鋪暫時停運)
關於運營
創業家&i黑馬:在開始擴張前,你們對商品的結構是不是已經摸索出比較成熟的模式了?
陳子林:還沒有。首先,我們的盒子在小區里投入,目標是把商品提前放到離消費者最近的地方。盒子的本質是:提升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
盒子在每個小區的商品配置都可能不一樣,數據會告訴我這個商品究竟有沒有問題。隨著我們鋪的點越來越多,建立規則,等規則好了按照規則去叠代就可以了。
創業家&i黑馬:目前你們主要選址是社區?
陳子林:是的,還有一些商務園區,相對封閉的區域。未來會下沈到中低端甚至開放的小區。
創業家&i黑馬:選址時會考慮周邊零售業態分布嗎?
陳子林:坦率來說,遠期可能會把它考慮進去。早期我們認為沒有必要考慮那麽多。盒子放在工廠我得花錢租場地,放在小區就開始賺錢了,為什麽不能放呢?
創業家&i黑馬:你們怎麽和小區物業談判,它們能獲得什麽好處?
陳子林:越是優質的物業,越有為小區居民服務的意識,這是多贏的局面。具體談判我只能說是很有難度的,我們花了很長時間去打磨,跟物業去談,找到雙方共鳴的地方。具體細節就涉及到商業秘密了。
創業家&i黑馬:15平米的盒子上售賣商品的數量跟40平米傳統便利店幾乎是相當的,這是怎麽做到的?
陳子林:傳統便利店的貨架有一大部分比例是用來做倉儲的。我們所有貨架的空間都是用來銷售的,所以每天都得補貨。
創業家&i黑馬:增加了多少人力成本?
陳子林:現在每天補貨一次,未來可能1.5天,也可能一天兩次,會根據我們商品的配置、整體密度做調整。
人力成本模型已經把補貨算進去了,包括中轉倉庫的租金、水電等,得出了這個綜合成本。
創業家&i黑馬:未來你們要鋪設5000個盒子,是自營還是加盟?
陳子林:包括加盟的。
創業家&i黑馬:理想狀態下,兩者比例是多少?
陳子林:我不知道。市場會告訴我結果。
滴滴公司發現,在其手機APP平臺上,竟有數十萬虛假註冊的司機及車輛!一旦出現事故或發生違法犯罪行為,將無法在第一時間鎖定犯罪嫌疑人的真實身份,安全隱患極大。該公司還發現滴滴作弊外掛軟件在網上公開販賣。
廣東警方梳理出多條線索,納入“安網”21號、22號兩次專案收網行動,分別針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和黑客攻擊破壞犯罪,指揮相關涉案地市開展打擊。兩次收網行動破案73宗,抓獲嫌疑人285名,打掉犯罪團夥33個,扣押服務器、電腦、手機、存儲設備等終端1661部,繳獲被泄露、竊取、買賣的公民個人信息8400萬余條,繳獲攻擊程序60個。
8元買個人信息賣500元
2017年9月,省公安廳網警總隊接到滴滴公司舉報稱,該公司通過反作弊技術手段發現數十萬虛假註冊司機及車輛,這種虛假註冊的賬號可能導致出現事故,發生違法犯罪行為時或無法第一時間鎖定真正的嫌疑人。
省公安廳網警總隊對滴滴公司提供的情況進行核查後,發現該案涉及一個侵犯公民信息犯罪團夥,人員眾多,分布在廣東、北京、上海、湖南、湖北、山東等全國10余個省市。
警方偵查發現,該團夥通過幫助駕齡不夠的駕駛員或者不符合條件的車輛在“滴滴出行”手機APP上進行虛假註冊,從而實現盈利。如不符合條件人員需註冊為滴滴司機,該團夥通過購買與註冊人同名的駕駛員信息,或利用外掛繞過“滴滴出行”軟件視頻認證程序進行虛假註冊。如不符合條件車輛需註冊為滴滴出租車,該團夥通過購買同型號同顏色車輛信息,或購買相似車牌號的車輛信息進行虛假註冊。
辦案民警介紹,該團夥的一級中間商以每條信息8—10元的價格向信息源頭購買車輛或者人員信息,然後以每條15—20元的價格將相關信息轉賣給二級中間商;二級中間商再以每條20—35元的價格轉賣給虛假註冊人員;虛假註冊人員對信息進行“加工”,實施虛假註冊,成功後根據難度每單收取委托人200—500元不等。如果是包括駕駛人、車牌號、駕駛證等內容在內的成套信息,一套賣800—1000元。
該團夥在為客戶進行虛假註冊的過程中,大量查詢下載車輛登記信息及車主個人信息,並對信息進行買賣、套用、篡改,涉嫌侵犯公民個人信息。
犯罪團夥主要從汽車銷售、汽車保險等行業獲得數據,根據客戶需求,通過PS、小視頻制作等方式進行虛假信息註冊,接著在各大論壇發布廣告,如有客戶要購買,則通過添加微信等方式在網絡上進行交易。
作弊外掛軟件網上販賣
根據滴滴公司報案,一個名為“如風科技”的微信號存在制作、出售“滴滴出行”作弊外掛的情況。該外掛通過幹擾“滴滴出行”軟件的後臺正常運行,修改軟件的派單、定位功能,是一款市場占有率較高的滴滴作弊外掛。
省公安廳網警總隊組織韶關市公安機關開展分析研判,摸排出兩個制作、販賣作弊外掛軟件的犯罪團夥。這兩個團夥成員眾多,分布在廣東、上海、福建、廣西、浙江等地。
經偵查,這兩個團夥內部分工明確,有開發者、運營者和銷售者,開發者將軟件投放在網絡市場,用戶可免費下載,但要使用則需購買內部激活碼。軟件分為包月和包年兩種銷售方式,包月每月100—200元,包年500—600元。據統計,全國購買、使用兩個團夥的外掛軟件的出租車司機超2萬人。
警方提醒
1.註意保護個人信息,不要隨便在網絡上泄露手機號碼、身份證號碼、郵箱號等個人資料。
2.及時在計算機系統中安裝防火墻,保護個人數據和個人網絡空間不受到非法侵入和攻擊。
3.未經授權,擅自提供、買賣、使用他人私密信息的行為涉嫌犯罪,切勿以身試法。
4.網約出租車業者應誠信經營,使用外掛軟件幹擾企業正常經營秩序,情節嚴重者或觸犯法律。
5.外掛軟件易被違法犯罪分子利用,有較大安全隱患,容易造成用戶個人信息泄露和財產損失。
6.外掛開發者未經合法授權,擅自對軟件的功能進行增減或改動,根據我國刑法相關規定,涉嫌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應負相應法律責任。
最近總有妹紙跟我吐槽,男票送禮水平堪憂。 所以昨晚跟大家征稿,說說最令你憂桑的禮物是什麽。
首先請看女生專場。
妹紙一
坐標河南,我收到的最崩潰的禮物是,情人節的時候男朋友送我2本英文原版小說,因為我那段時間在學英文,這也就算了,他居然還跟了一句說,因為他家免費拿的購書卡快過期了。當時只想把他踢出銀河系。
妹紙二
好像是七夕,收到男票送的雨傘,實在無法裝出很喜歡的樣子。
妹紙三
坐標北京,某年月日,男友從英國回來,送給我四雙滑雪襪。。說以後滑雪那幾天不用給我洗襪子了。。
妹紙四
生日收到39歲的金融男票送的蜜蠟串,我是28歲風華正茂的少女,收到禮物非常憂傷還要假裝喜歡!
妹紙五
坐標北京,生日收到一對耳釘,槽點是我並沒有耳洞,當場就很想炸......忍住了
妹紙六
我們在一起後我的第一個生日,男票某寶花250塊,給我買了一輛自行車。可能覺得我喜歡出去兜風吧~~
妹紙七
在一起的第一個生日禮物,我以為會有驚喜結果是這個。
然後直男再也不敢主動買東西了。都讓我選好代付。不過還是覺得好委屈他,就再鼓勵他自己選禮物。這次就送了個豬飼料,里面是零食啦!零食大禮包!
妹紙八
情人節的時候,我男票很興奮地帶我去他的鐵匠朋友那里,帶我上了一節一人100美刀的打鐵課,然後打了朵鐵玫瑰送我揮著大錘子又敲又焊了4個小時以後,第二天兩個人手都酸得擡不起來…也是很神奇的experience,他說我要participate才有意思,直男的世界我不懂。
自黑妹紙九
本人女,曾經給前男票送過全套的,註意,全套的《朱镕基講話實錄》男票很憂傷。因為當時這書超級火爆,前男票也跟風說好想認真拜讀一下我就給送了一套……
下面進入男生專場。
鋼鐵直男一
坐標深圳,情人節時送了個月球燈。某寶上買的,超級不行,質感特別差,燈光也暗,被嫌棄得不行。
除了月球燈,我還送了一張滿屏doge的拼圖,真的是連我自己都嫌棄。
鋼鐵直男二
我們現在都跟著你的小廣告送戴森吹風機啊!
鋼鐵直男四
我之前會買些小眾品牌護膚品蠟燭之類,現在發現Debauve&Gallais; 和Pierre marcolini巧克力還可以。
鋼鐵直男五
禮物是要用心的,我老婆曾經送了一本蠟筆畫的畫冊給我(現存放於保險櫃里),很感動啊……
鋼鐵直男六
如果女朋友在我送了IPhone, MCM, Tiffany, Jo Malone, Dior之後還覺得不夠怎麽辦,我畢竟是拿了自己的生活質量來取悅她啊⋯半年
當然還收到很多直男來自內心深入的問題:真的不知道送啥好,請把你們想要的禮物發給我們,坐等圍觀指導!
這個呢,男消費猿猴給你們總結了三條送禮原則:
一,不買皮具,服裝,絲巾類(這類只能算是平時的小節日選項,大節日還是來點特別的吧)
二,沒事在機場買本時尚雜誌,翻翻廣告
三,要麽買珠寶手表,要麽買能吃的,要麽買special experience
至於送禮價格:收入低的拿一個禮拜的工資;收入高的獎金拿10%出來。基本保證領導滿意,沒有白眼。(下面是他的情人節進貢禮物)
彩蛋
蝸牛妹收到的男票的第一份禮物,是一個Tiffany Blue的
。
。
。
。
。
。
。
。
。
。
。
。
。
。
。
電飯煲!!!!
當下正是短視頻行業發展的最大風口,以抖音、秒拍和微視為代表的平臺市場競爭正酣。第一財經1℃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在抖音等短視頻平臺上,很多用戶想蹭名人的熱度,用名人的名字和頭像註冊用戶名的現象十分普遍。抖音上更是出現一名極易引發誤認的“高仿互聯網巨頭負責人”的用戶。
這樣的蹭名人的違規註冊現象在各個平臺均有發生,但對比發現,目前抖音最為嚴重。
有關專家對1℃記者表示,直接使用名人姓名和照片註冊用戶名,明顯涉嫌侵犯該名人的姓名權和肖像權。以目前的技術手段而言,完全可以避免類似情況發生。部分短視頻平臺存在故意放任的可能。
在抖音平臺,1℃記者搜索到一名以馬化騰的名字註冊的用戶,除了名字與馬化騰相同,這個用戶還在名字後還專門標註“已認證”。頭像也是馬化騰的照片,並在照片右下角加註綠色的V字。該用戶填註的所在地為石家莊,年齡27歲。這一用戶若不仔細分辨,會很容易被認為就是加V實名認證的馬化騰。進入其空間後可以看到,內容與馬化騰無任何關系,所發視頻的主人公也基本為一個嬰幼兒。
除了馬化騰之外,包括馬雲、丁磊、劉強東在內的一眾互聯網業界名人幾乎都被實名註冊,同時一些演藝界的名人也不能幸免。一時間,在抖音平臺上,名人用戶真假難辨。
1℃記者註意到,抖音平臺設置有實名認證的功能,目前也已經有很多名人加V認證,包括其創始人張一鳴。實名認證後,頭像處右下角會出現金黃色的V字,並非前述自稱認證過的綠色V字。但隨意在抖音搜索一些名人的名字,除已認證的用戶外,還有大批“準同名用戶”,這些用戶不能加V,但在名人姓名的前後加註各類符號或數字,很多這類“準同名用戶”要麽直接使用名人圖片做頭像,要麽隨意使用其他圖片做頭像。搜索一些國外政要的名字,可以搜到一些用戶。這些用戶基本上直接用外國政要的名字做用戶名,有個別用戶則把政要照片用做頭像。
對於個人用戶的加V認證,抖音設置的規則為,如果有實名認證的新浪微博,可以直接與抖音賬戶關聯,實現在抖音的加V認證。對於企業賬戶的加V認證,抖音設置了嚴格的申報流程,包括提交組織機構代碼證、營業執照等證件,認證不能立刻實現,需要有一個一周左右的周期。
在另一個短視頻平臺秒拍上,這個平臺沒有設置加V認證功能。1℃記者用一些社會名人的名字直接搜索,在搜索結果中,並沒有出現以名人的單一姓名做用戶名的用戶,直接用名人照片做頭像的用戶也並不多見。但也有些用戶把名人的姓名以疊字的方式設定為用戶名,這樣的搜索結果比比皆是。
在騰訊的短視頻平臺微視上,也已經有一些名人入駐,並加V認證。以一名演藝明星的名字搜索用戶,除了能找到已經入駐的該名人外,還有一些以粉絲後援會名義加V認證的用戶。例如,歌星張傑已經入駐微視,除了張傑以外,還有一些以張傑粉絲團、張傑後援會為名字的加V認證用戶,但這些用戶很多並未使用張傑的照片做頭像。
前述幾大平臺的用戶名,均屬於互聯網賬號的組成部分。2015年,國家網信辦有關負責人曾指出,中國網民規模世界第一,用戶賬號數量巨大,賬號亂象日益突出。比如,有的假冒名人包括外國元首,如“普京”、“奧巴馬”。這樣的亂象汙染網絡生態,侵害公眾利益,已成社會公害,整治賬號亂象迫在眉睫。
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對1℃記者表示,前述現象確實屬於互聯網賬號亂象的表現。2015年2月,國家網信辦出臺過《互聯網用戶賬號名稱管理規定》,這一規定被稱作“賬號十條”。其中的第八條就規定,對冒用、關聯機構或社會名人註冊賬號名稱的,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應當註銷其賬號,並向互聯網信息內容主管部門報告。以實踐來看,冒用名人照片額姓名註冊網絡賬號,更多的是為了吸引眼球,增長“粉絲”,但這實際已經侵犯了相關人的肖像權和姓名權。
對於這種現象,平臺方可以考慮用技術手段加以解決,但當前的一個平臺,用戶數動輒數百數千萬,多則上億。平臺方做到滴水不漏並不現實,勢必有一些漏網之魚。最現實的方案還是發現侵權後向平臺提出,由平臺方刪除或封禁侵權賬戶,也就是常說的“通知—移除”。
但實際上,有關平臺已經完全具備了嚴格審查賬號姓名真假的技術,是默許和放縱,還是用戶太多無法監管,已經十分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