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監管風暴過後:萬能險慘過“腰斬”,倒逼中小險企轉型

“這一系列的監管政策下來,中小型險企的轉型壓力還是挺大的。”一名中型保險公司高管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去年開始針對人身險,尤其是以萬能險為主的中短存續期產品的監管“風暴”,已延續至今。保監會日前再次下發了《關於規範人身保險公司產品開發設計行為的通知》(下稱《通知》),對一些打“擦邊球”的產品設計方式提出進一步規範的要求。

第一財經記者發現,在這一系列的監管政策下,2017年以來,上市公司遭險資舉牌幾近絕跡。甚至有保險公司一季度的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主要為萬能險)從去年同期的23億元直降到了零。

上述高管預計,未來兩年,忙於轉型的中小險企可能出現兩股風潮,“增資潮”和“出售潮”。

人身險監管“風暴”顯威力

去年3月開始,一系列針對人身險,尤其是以萬能險為主的中短存續期保險的監管政策陸續出臺。

這些監管政策,從與凈資產綁定的中短期存續產品銷售限額、產品風險保障水平、萬能保險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中短存續期業務占比等多方面將人身險拉回至“保險姓保”的道路上。

從保監會的數據來看,這一系列的人身險監管“風暴”已經開始起作用了。

2017年第一季度人身險公司以萬能險為主的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為2313.43億元,同比大幅下降達61.24%,投連險亦同比下降72.69%。同時,原保險保費收入為1.32萬億元,收獲37.24%的同比漲幅,業務結構改善明顯。

多家2016年萬能險在規模保費中占比極高的保險公司在2017年一季度即遭遇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和規模保費的雙雙同比大幅下降。其中,中融人壽今年一季度的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從2016年同期的23.44億元下降為零,規模保費則同比下降55.97%;正被保監會限制萬能險新業務的前海人壽上述兩個指標則分別下降99.86%和70.17%。

第一財經記者今年1月中旬走訪各大銀行發現,與2016年“開門紅”時期的萬能險當道不同,今年“開門紅”期間銀保渠道的萬能險出現頻率顯著降低,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年金保險及兩全保險,這其中的多個產品均可以實現快速返還年金或生存金,甚至有些在猶豫期(10~15天)過後就可以立即返還年金,有些產品在3年左右現金價值即超過保費。

同時,在個險渠道,包括大型保險公司在內的“開門紅”主打產品中萬能險則以附加險的形式存在。

不過,目前這些在上述高管看來是“打擦邊球”的實質性理財型保險也即將被喊停。

據了解,近日保監會向各人身險公司下發《通知》明確規定,兩全保險產品、年金保險產品,首次生存保險金給付應在保單生效滿5年之後,且每年給付或部分領取比例不得超過已交保險費的20%;保險公司不得以附加險形式設計萬能型保險產品。保險公司需在2017 年10 月1 日前完成自查和整改。

海通證券行業分析師孫婷認為,新規使得主力理財型產品均需進行更新換代,“當前市場上兩全險和年金險等理財型產品的首次生存保險金給付一般均在保單生效滿1 年或3年之後,因此幾乎所有理財型產品均不滿足‘5年之後’的政策規定。同時,萬能險作為附加險是為了通過附加萬能險較高的結算利率來提升保險組合的吸引力,從而促進主險的銷售。”這兩種方式的叫停,無疑會增加理財型產品的銷售難度。

多名保險分析師及業內人士預計,在一系列新規下,今年萬能險基本沒有總體增長的可能,從而抑制2018年“開門紅”及全年的新單保費增長。盡管此次新規對大型險企的部分產品也有影響,但一系列的監管政策主要影響在於中小險企,同時利好大型傳統保險公司,加速整個行業的價值回歸。

中小險企忙轉型

監管“風暴”對於那些“資產驅動負債”模式下的中小險企無疑將是一股倒逼的力量。目前,這些公司的業務結構風險已有所顯現。

在上述高管看來,這部分公司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新業務下降、存量業務集中給付或退保所引起的現金流壓力,而之前為了提高存量業務結算利率所進行“短錢長投”的資產負債錯配則會進一步加劇這種壓力。

事實上,部分保險公司今年第一季度的核心償付能力和綜合償付能力已較上季度末有所下降。例如君康人壽2017年第一季度的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及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從去年年末的166.95%下降到160.83%,信泰人壽則從192.72%下降到177.68%。不過值得註意的是,第一季度末絕大多數的人身險公司償付能力充足率指標均符合監管要求。但是,根據第一財經記者之前的梳理,部分保險公司2017年一季度末測算的未來一年內的綜合流動比率低於100%,這意味著現有資產未來一年內的預期現金流入合計將無法覆蓋現有負債未來一年內的預期現金流出合計。君康人壽、信泰人壽、中華聯合人壽就在這個行列里。

君康人壽表示,綜合流動比率方面,這是由於公司賬面萬能險負債久期較短,存在一定程度的資產負債期限錯配風險。目前公司正積極調整業務結構,大幅降低短期萬能險產品銷售,主推中長傳統險產品,並著力發展期繳業務,不斷增加負債久期;同時公司將優化資產配置保證流動性持續充足。

中華聯合人壽則表示,未來3個月、一年內的綜合流動比率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萬能險業務未來存在集中給付。公司將適時調整資產配置,增加流動資產,從而滿足資金需求。

不過,需要說明的是,根據保監會資料,計算綜合流動比率時,不考慮未來的新業務、再投資、融資等因素,不考慮未來管理層改善現金流的行為,也不考慮未來可能會增加的資產和負債。

其實,在“保險姓保”的“旗幟”下,保險行業走價值發展之路的導向已經確立,眾多中小型保險公司已紛紛開啟了轉型之路。

信泰人壽相關負責人對第一財經表示,信泰人壽,積極調控中短存續期業務規模,大力發展期交業務。2017年1至3月,信泰人壽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23.6億元,同比增長390%,原保險保費收入占比從去年同期的6%上升至82%。

而多家中小保險公司的高管也在采訪中表示,將試圖扭轉目前主要依靠利差實現盈利的現狀,在保險公司的利源中加大死差和費差的比重。

“不管是出於行業自身的特性和發展前景還是目前的監管環境使然,轉型是早晚的事,但是轉型也並非易事。中小險企的轉型壓力還是很大的。目前一些公司在砸‘重金’建設自己的個險團隊,未來個險渠道的競爭也許將加劇,行業普遍產生費差益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在上述高管看來,轉型需要空間、時間和投入,在目前中小險企現金流並不寬裕的情況下,或許今年會呈現“增資潮”。

“對於那些資本不夠又耐不住寂寞的中小險企股東來說,也許會選擇放棄這得來不易的牌照。”據該高管預計,未來兩年,可能會有一波中小險企股份轉讓的情況出現。

舉牌幾近絕跡

與萬能險遭遇監管“風暴”伴生的是,2015~2016年“風風火火”的險資“舉牌潮”也戛然而止。

第一財經記者發現,2017年以來,曾喧囂一時的保險公司爭奪上市公司控股權的行為幾近絕跡。部分險企特別是中小險企“彎道超車”的浮躁氛圍蕩然無存。

“部分中小險企在自身現金流不太寬裕、流動性趨緊的情況下,就更沒有舉牌的動力和動機了。”上述高管表示。

而在監管負債端的同時,保監會亦發布了一系列政策嚴格保險資金運用監管,堅持去杠桿、去嵌套、去通道的政策導向,從嚴監管保險資金投資各類金融產品。

保監會5月7日發布的出通知,表示將加強資產負債匹配管理,堅持去杠桿、去嵌套、去通道導向,從嚴監管保險資金投資各類金融產品,嚴禁投資基礎資產不清、資金去向不清、風險狀況不清等多層嵌套產品。5月9日保監會宣布開展保險資金運用風險排查專項整治工作。

同時,5月份保監會接連發布指導意見和通知,鼓勵保險資金擴大合作範圍,投資符合條件的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投資關系國計民生的各類基礎設施項目和民生工程等。

孫婷表示,建立資產負債管理制度將改善“長錢短配”、“短錢長配”等錯配問題,降低流動性和償付能力風險。清查超比例投資及違規金融產品嵌套可降低市場風險傳導。而鼓勵“一帶一路”項目、PPP項目等實業投資可提升資產久期,優化資產負債匹配,改善配置結構。

“推動保險業服務實體經濟的政策導向及市場環境建設,能提升保險業服務實體經濟的質量和效率,真正引導保險以及整個金融行業脫虛向實,切實提升並發揮對實體經濟的幫扶、引導與扶持功能。”中航證券表示。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dujuan @yicai.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0142

社論:中興禁運倒逼中國科技自主

中興禁運事件發酵僅一日,就站上了全球通訊行業的輿論風口,並引發國人對於中國高科技產業的思考。

美國商務部當地時間4月16日宣布,將禁止美國企業向中國電信設備制造商中興通訊出售任何電子技術或通訊元件,禁令期限為7年。突如其來的禁令讓中興這家國內領先的老牌通訊廠商遭受重大打擊,17日開市前A股、H股公告停牌,並在第一時間成立了危機應對工作組。

最近兩年,中興在美國接連“碰壁”,出現多次危機,這次無疑是中興在美國遇到的最大的一次危機。影響之所以如此之大,因為中興需要的高速AD/DA、調制器、高性能鎖相環、中頻VGA等產品,目前尚無國產芯片廠商可提供替代品。換言之,基站芯片的自給率幾乎為零,成為中興通訊本次禁運事件里最為棘手的問題。

通信業是受益全球化、推動全球化發展最具影響力的行業之一,單個國家無法構建整個產業生態,全球化產業分工非常細致。以往在全球化進程當中,各國、各地區利用自身優勢進行資源配置,中國並非沒有能力發展國產芯片,只是當購買芯片比自產芯片更加容易也更便宜時,就會形成一種市場取向,並使得對外部技術的依賴不斷固化。

不過這種依賴已經到了不得不打破的時候。一方面,世界經濟近年呈現分化格局,保護主義、孤立主義等逆全球化現象愈演愈烈,美國總統特朗普上任後即以“美國優先”為借口,一再破壞世界貿易規則;另一方面,全球經濟競爭越來越多地受到政治因素影響。

美國制裁中興不惜“傷敵一千,自損八百”。中國每年進口2000多億美元的芯片,一旦失去了中國市場,美國的高科技公司繼續升級換代產品的後勁將丟掉一大塊。禁運消息一出,對美國元器件供應商的影響則立竿見影,各家供應商的股價紛紛大跌,其中矽谷明星矽光子公司Acacia暴跌35.97%,有供應商三成以上業務來自中興。

中國企業在關鍵技術節點上依然受制於人,過去未曾懷疑美國供應商的信譽,此次中興的遭遇證明,全球供應鏈在政治面前是脆弱的。當中美競爭日趨加劇、美國開始考慮如何遏制中國崛起時,對華高科技出口限制這張王牌使用範圍可能會不斷誇大,近期中美貿易爭端不斷升級的背後,就有美國對中國科技產業快速崛起的擔心。

國與國的競爭,終究還是靠科技硬實力。中國芯片產業發展緩慢的原因主要是資本不足、人才斷層和機制缺乏,發展芯片產業必須要有國家戰略推動、政府支持,並進行企業市場化的運作。因此,未來政府和相關企業需要長期持續性的政策和資金支持,憑借市場、資本和人才即企業家精神三大因素共同發力,以實現國產替代進口。華為輪值CEO針對中興禁運事件就稱,正在加大研發投入力度,未來10年華為將會保持研發費用投入不低於收入15%的增長速度。

實際上,近年來中國通過不斷研發創新,已在越來越多的技術領域領先世界,如高鐵技術、華為掌握的5G端到端產品技術等。不過在整個高科技領域,中國因為起步較晚,相較西方國家還處於弱勢。除芯片外,柔性面板、飛機和汽車發動機以及超精密機床都在其列,以發動機為例,中國此前往往采取逆向研發模式,不過往往只能解決低端技術問題,要在高端技術領域突破,自主研發必不可少。

可以說,中興禁運事件敲響的不僅是芯片產業警鐘,更是中國在所有弱勢高科技領域的警鐘。未來中國應大力扶持和發展高技術產業,逐步彌補產業差距,做大做強實業,才是應對此類風波的終極手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563

社論:天津人才“湧入”倒逼戶籍改革

近期,各大城市上演的“搶人”大戰愈演愈烈,直轄市天津也宣布加入,並隨即引發風波。

5月16日,天津發布了新的人才引進政策——“海河英才”行動計劃,內容包括本科畢業不超40歲直接落戶、副高級及以上職稱直接落戶以及高職院校畢業生有條件較輕松落戶等。與其他城市發布政策後有所不同的是,僅僅過去一天,落戶申請天津的人數就達到30萬之多。面對“洶湧”而來的落戶人流,天津方面隨即於18日細化規定,對無工作、無名下住房的擬落戶人員,增加了“檔案調入”的條件。

近年來,各大城市越來越認識到人才的重要性。一方面,對於大城市而言,需要將人才作為城市今後發展的戰略性儲備資源,不斷做大做強人才增量。另一方面,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此前引進企業吸納就業的模式被改變,因為人才能夠創造出企業,從而帶動就業和增加GDP數據、財稅收入等。

以南京、武漢、成都、西安等為代表的二線城市,去年就開始使出各種引進人才“大招”:低門檻落戶、買房打折、租房補貼等,從就業創業、落戶、住房、醫療和子女就學等維度,增強城市對於人才的吸引力。可以說,城市之間的激烈競爭中,人才的價值被各城市推到了突出的位置。

之所以要引進人才,天津的目的同樣是提振經濟。剛剛公布的2018年一季度經濟數據顯示,天津GDP僅增長1.9%,同比大幅下滑了5.5個百分點。實際上,2017年天津的GDP也僅僅增長了3.6%。同樣在常住人口變化方面,天津去年常住人口減少5.25萬,扣除自然增長因素,凈流出近10萬,位居各大城市前列。

新的人才意味著新的血液,天津通過大幅降低落戶門檻意圖吸引人才,無可厚非。但相比其他城市,天津能夠在一夕之間讓30萬人“湧入”,背後原因值得探討。

不妨直言,天津之所以能迅速吸引落戶人群,主要是鄰近的北京市落戶難和高考錄取率高兩大原因。根據媒體調查,首批申請落戶天津者,多數是在北京工作而無法落戶者搭乘城際鐵路而來,有人甚至在北京工作十余年,且已購置房產。就在此前,在北京工作通過中介辦理天津落戶需要數萬元的“服務費”。

這種現象無疑是戶籍制度所造成的,作為一項特定歷史時代的產物,雖然改革難以一蹴而就,但逐漸放寬落戶限制無疑是大勢所趨。根據國際慣例,一國國民在什麽地方常住(工作、長居),就可以在當地落戶。近年來,國內越來越多城市的戶籍逐步放開,未來包括一線城市也大有改革空間。

天津能吸引外地人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高考錄取率。根據對近幾年全國31省市985高校、211高校和本科一批錄取率統計,京津滬穩居前三。相比之下,兩個多月之前發布類似降低落戶政策的南京,並沒有因為湧入人員過多引發關註,原因之一就是江蘇省高考錄取率在全國優勢並不明顯。

可以說,近來不少大城市通過放寬落戶政策吸引人才,是一種打破戶籍制度造成不公平現象的行為。而天津剛剛放寬落戶就成為關註焦點,同時說明了目前戶籍制度造成的不公平現象仍多,改革不可懈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472

央行主管金融時報:“違約”倒逼債券市場規則重塑

近期,債務違約事件次第爆發,引發市場廣泛關註。

僅5月以來,就有中安消、盛運環保、神霧環保、凱迪生態等多家上市公司出現債務違約,而盾安環境和江南化工的控股股東盾安集團450億元債務危機更是體量驚人。

這一現象並非偶發。從2018年1月起,大連機床集團、丹東港、川煤集團、中國城建等違約主體超過10家,違約金額同比明顯增長。不少人稱之為“違約潮”。

潮湧之下,市場各方予以密切關註。然而,盡管直接承銷商和投資者對此叫苦不叠,經濟損失、信譽損失巨大,但市場各方對於這輪違約潮並不十分意外。一是違約企業多為民企,或是“兩高一剩”領域的國企。上述企業本身面臨行業之困、經營之困,在宏觀經濟增速從高速轉為中高速的經濟背景下,在去產能、降杠桿的政策背景下,部分企業遇困、資金周轉不靈並不出人意料;二是隨著監管不斷趨嚴,銀行等金融機構流動性在收縮,此前部分不合規的非標、通道業務被封堵,意味著企業融資趨難。特別是對於原本處於產能過剩行業的企業,信貸融資等再融資渠道獲資困難或成本高企,風險暴露不足為奇。有機構投資者表示,他們早已開始回避償債能力較差的企業和產能過剩行業,並部分拋售其債券。

在這種情況下,違約事件是市場出清的選擇。實際上,完全沒有違約風險的債券市場是不正常的,打破剛性兌付是債券市場走向合規化的第一步。

當然,無論如何,違約本身暴露出的癥結仍然值得警惕。除了打破剛兌、市場出清的合理化選擇之外,是否還有可避免的失誤、可追究的責任、可堵住的漏洞,這些都值得探尋。

從發債方來看,企業本身所處的行業多為“兩高一剩”行業,屬於市場、政策雙緊行業。這一形勢往往並非偶然,而是積弊。此外,業內人士分析,經營策略激進、存在關聯交易與集團“輸血”支持、信息披露有瑕疵、現金流與利潤背離等問題也是這些違約企業的共同特征。

而從承銷方而言,違約事件爆出後不僅是當事人受損,相關行業、地區乃至本機構其他產品也均受“牽連”。部分投資者如驚弓之鳥,對細節追問不休。這種“苦惱”可以理解,而第三方機構也難辭其咎。在競爭壓力下,部分承銷商在攬項目時積極,但疏於核查,對發債前的盡職調查、發債後的資金使用情況及信息披露等往往走馬觀花,流於形式。而這往往也是風險事件最終爆發的助推器。

作為投資者,真金白銀之損可謂教訓深刻。然而,這種損失不僅是市場起落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學費”,也是本身心存僥幸、追逐“零風險、高回報”後的“教訓”。不得不說,盡管打破剛兌呼聲由來已久,近兩年來已有相關實例,但投資不看項目質量而寄希望於有人“兜底”的心理仍然不少。此外,部分投資者自身經驗不足,對風險、形勢研判失誤、投資策略激進也是“遇雷”誘因。

因此,個別債務違約事件本身不足為慮,但完善債券市場管理,讓“風險”成為各參與主體的“長鳴警鐘”,同時避免連續的違約事件沖擊市場,進而影響投資者信心,可謂當務之急。

從發債企業來看,完善公司治理機制、規範經營、透明的信息披露、避免管理混亂、嚴格承擔相應責任將從源頭上減少違約事件。

對承銷方等第三方機構而言,也要通過法律法規和合理的激勵約束機制來引導其嚴格執行信息披露、信用評級等要求。對於隨意評級、誤導投資者甚至牽涉內幕交易的機構,應予以嚴懲。

從保護投資者的角度來看,真正的保護不是剛兌,而是建立合理的維權機制和一個風險、收益相匹配的市場。這包括:相關利益方特別是中小投資者有權要求充分的信息披露;在違約發生後,避免大機構獨占話語權;在償還次序上母公司等利益相關方甚至責任相關方次序靠後,避免發生利益輸送;更重要的是,建立並完善市場化的風險分擔機制和債券違約處置預案。

應當說,這些問題也並非新問題,相應政策的完善在《公司債券發行與交易管理辦法》中也有所體現,但相應市場的培育和投資者教育仍有待充分落實。

總之,比起剛性兌付下對“零風險、高回報”的盲目追求,違約是中國債券市場走向正規、迎接競爭的必修課。但是,要避免讓這一課的代價太高、陣痛過痛,還需及早進行規則重建,並在當前金融監管重塑、風險防範攻堅戰縱深推進的大背景下,讓規則深入各市場主體之心,滲入各市場主體之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588

社論:CDR發行倒逼A股制度建設

大型科創企業回歸A股,讓國內投資者分享中國科技成長,正在變為現實。

近日,證監會密集發布《存托憑證發行與交易管理辦法(試行)》等CDR(中國存托憑證)系列辦法,意示著創新企業試點申報通道正式開啟。6月9日,證監會宣布已經接收並受理了小米的CDR申請,小米有望成為CDR第一股,按此節奏,百度、阿里、京東、網易等也有望陸續發行CDR。

監管層有意讓在境外上市的中國科技企業回歸,與當前科技創新成為提升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密不可分。在互聯網領域,全球逐漸邁向中美兩強競爭格局,中國近幾年不斷誕生新創優秀科技公司。但與之相對的是,過去大量優秀企業選擇境外上市,讓境內資本市場痛失多個“獨角獸”。比如在BATJ中,阿里(A)在紐交所上市,百度(B)和京東(J)在納斯達克上市,騰訊(T)在港交所上市。

這主要是緣於A股上市條件嚴苛,目前A股的法律法規是基於舊經濟和傳統行業而設立的,比如對公司連續盈利的要求,對傳統行業來說其實沒有問題,是為了更好地保護投資者利益。但以京東為例,雖然上市近4年市值已達500多億美元,但至今仍未盈利;阿里、騰訊則涉及外資大量持股等問題。

中國科創企業龍頭以CDR形式回歸,按照最近出臺的政策,交易規則參考A股現有模式。但不可否認的是,隨著一眾中國互聯網企業回歸,對A股系列基礎性制度的沖擊將是長遠性的,當然這也成為中國資本市場改革的契機。

上市制度首當其沖。一個多月前,全國人大常委會2018年立法工作計劃將證券法(修訂)列入預備審議項目,意味著從2013年就啟動審議的證券法修訂工作或再次延緩。的確,過去幾年因為出現IPO堰塞湖、股市巨幅波動、熔斷危機等情況,新股發行註冊制改革始終難以實質性推進,讓《證券法》修改“一波三折”。

此次通過推進CDR試點,讓海外虧損企業回歸A股,突破了現行虧損企業不能發行新股的制度障礙,有望成為新股發行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今年以來,證監會談及改革方向時多次表示,要以服務國家戰略、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為導向,吸收國際資本市場成熟有效有益的制度與方法,改革發行上市制度,努力增加制度的包容性和適應性,加大對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支持力度。

因此,這次以CDR為突破口的發行制度改革,更大意義在於將帶來的制度突破——以審核盈利為主的單一標準被徹底改變,即虧損企業也可以上市,這是在過去多輪新股發行體制改革中,都沒能突破的限制。

退市制度改革也將被觸及,如果回歸A股的科創企業存在連續虧損,在現有退市制度之下將觸發退市條件。因為,退市制度無疑是A股改革的下一個重要方向,比如對於業績方面的標準,可使用持續盈利能力或主營業務盈利能力等指標,而對於此前瀕臨退市的A股公司慣用的會計政策調節、非經常性損益彌補等方法,宜堵不宜疏。

除了上市發行和退市制度外,困擾A股市場已久的投資者保護、上市公司欺詐上市、信息披露以及股價操縱等方面的法制建設,也亟待完善。現行A股相關制度以保護融資者利益為主,隨著市場化推進,定位需要從為融資者服務轉換到為投資者服務,對於上市公司欺詐上市、信披違規等違法行為,應完善法制予以懲處。

總之,應積極激發科技巨頭通過CDR上市對於中國經濟、資本市場制度建設以及引導價值投資的正面效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768

冬奧會舉辦地崇禮:要倒逼企業做產業,防止簡單做地產

自從2015年中國成功申辦冬奧會,張家口崇禮因為將承擔諸多雪上項目賽事的舉辦,而一舉成名為世界所知。

8月26日,在2018崇禮(夏季)中國城市發展論壇上,張家口市委常委、崇禮區委書記王彪稱,崇禮未來的發展重點不會集中在房地產,而是抓住冬奧機遇,突出冰雪主題,然後大力發展以冬季滑雪、夏季戶外為主導的體育休閑產業心。

崇禮因為滑雪為人熟知,冬奧會申辦成功後,2016年1月,崇禮撤縣設區。

為防止房地產擠占整個主導產業的發展,崇禮區政府規定:所有的雪場包括度假區銷售面積不能超過總建築面積的50%。銷售面積里用於可回租給公司統一經營的度假產品和商業產品不能低於70%。

王彪稱,這兩項指標旨在倒逼企業做產業,防止簡單做地產。

由於崇禮有著三大黃金優勢,造就其不同於周邊地區的環境特點和資源稟賦,成為北京周邊一座難得的四季戶外天堂。一是崇禮有著與瑞士達沃斯、法國霞慕尼、加拿大惠斯勒等世界大多數著名滑雪聖地相近的黃金維度;二是有著1200米至1600米國際公認最適合人類居住的黃金海拔;三是瀕臨北京,即將融入首都一小時交通圈的黃金區位。

隨著北京、張家口聯合籌辦2022年冬奧會深入推進,冬奧都市圈將逐步形成,特別是崇禮鐵路、延崇高速等交通設施通車後,崇禮將成為冬奧都市圈重要節點和功能區。再加上消費的不斷升級,體育休閑產業必將受到更多人群的認知和喜愛,特別是滑雪產業。

近年來,崇禮緊緊圍繞打造國際知名的冰雪運動和冰雪旅遊勝地的目標,大力發展以冬季滑雪和夏季戶外為主導的體育休閑產業。

2017年,在崇禮接待的遊客中,北京遊客占比近70%。

王彪稱,崇禮通過舉辦冬奧會,推動冰雪產業發展,推動冰雪運動普及,推動冰雪旅遊和冰雪運動勝地建設。“2022年冬奧會是崇禮新的開始。”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楊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724

實地探訪吳江:倒逼紡織企業轉型的不只是原料暴漲

按理說,每年夏天是紡織業的淡季,而在8月27日下午,第一財經記者在江蘇吳江東方紡織城見到的金龍飛卻顯得步履匆匆。

作為吳江盛偉紫荊花紡織有限公司(下稱“紫荊花紡織”)東方紡織城的總經理,金龍飛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這個淡季並不淡。

“按照往年的趨勢,現在是(原材料)最低價的時候。誰都沒有預料到行情。”吳江偉華紡織有限公司經理李昌春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在過去2個月里,化纖原材料暴漲了20%多。不過,和一般的織造企業相比,產業鏈延長到貿易的綜合型企業顯得淡定很多。

由於金龍飛的公司生產和銷售的是成品布,訂單利潤高達25%,而現貨利潤甚至要超過30%,因此即使原材料上漲20%,不過是讓“1~2元錢的利潤少了幾毛錢”,企業自身不難消化,最近的成品價格也沒有因原料漲價而漲價。

紫荊花紡織主要做現貨,這雖然會給企業帶來一定的庫存壓力,但也意味著擁有更靈活的市場。需要較小規模貨品的客戶可以馬上買到貨,無需等待訂單交期。

27日,商務部中國盛澤絲綢化纖指數監測和發布平臺綢都網副總經理沈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由於吳江一系列的環保管控,市場對速度的要求越來越高,現貨也越來越搶手。“開三停一(織機開三天停一天)這類管控,讓企業的訂單交期延長了,所以(采購商)的訂單也變分散了,變成了分批下單,這讓原本行業里的季節性越來越淡。”沈劍說,而這也是造成這個淡季不那麽淡的原因之一。

在價格推動下,下遊買漲積極性較高,市場產銷在100%上下,當前原料堅挺向上,下遊市場話語權一般,跟進為主。圖片來源:綢都網

倒逼企業轉型

為了消化原材料上漲的影響,雖然會和部分采購商協商適當調整價格,但是為了不丟掉訂單,面料制造企業仍然不得不主動讓利,“以前的利潤率在10%~15%,現在只有大約10%。利潤總額要減掉10%~20%。” 李昌春說。

而這給制造環節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在利潤很薄甚至不盈利的情況下,大部分織造企業也會為了維持機器運轉和留住工人而繼續堅持。

吳江易達噴織有限公司負責人嚴躍明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工人的工資和去年相比也上漲了10%。一定程度上,這些擠壓利潤的因素都倒逼織造企業的轉型升級。

嚴躍明的工廠,在去年被政府要求淘汰18臺噴水織機後,今年還剩下138臺。而在這138臺中,他又自己投了1000萬元,把100臺換成了新機器。“沒辦法,企業要生存,必須要升級。原來老機器生產里料的話,利潤率大概只有10%。”他說,新的機器所生產的面料可以收獲15%左右的利潤率。

“還好轉型得早。好的布料情況會好一點。”陳金祥說,當所有因素都集中在一起,只有微薄利潤的低端產能,只會讓企業更加被動。

陳金祥表示,以前只要產品能賣出去就好,最近幾年在政府的引導和管控下,企業淘汰了落後的設備,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產能。“我自己廠里總共500臺機器,淘汰了120臺(噴水織機)。”他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原來工廠主要生產里料,現在做的是要求更高的面料布,因此在機器減少的情況下,今年的產值估計還將從去年的8000萬元增加為1億元,原因就是“產品基本全部都上了一個層次”。

陳昌春的企業預計將收獲和去年差不多的產值。因為在噴水織機陸續被淘汰的大環境下,低端的產品也慢慢不做了,而不那麽低端的產品在價格上會更高一點。“地方政府很重視,開始抓了,(企業)不配合也不行。”他說。

根據盛澤鎮綜合執法局環保科科長張曉昊提供給第一財經記者的數據,盛澤鎮共有2700多家企業里,近95%是織造相關企業,2017年以來共關停了70~80家小企業,占比約3%,淘汰的主要是無證無照或環保不達標的小作坊。

蘇州吳江區環保局副局長陸國祥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吳江區設定的三年初步目標是淘汰10萬臺噴水織機,占去年淘汰前當地噴水織機總數約33萬的30%。至於整治的標準,他說,首先淘汰和整治手續不全或者無證照的情況,再根據企業對社會和在稅收等經濟方面的貢獻,安排淘汰織機的配額,然後再淘汰低端和落後的產能。

官方數據顯示,截至8月,蘇州吳江區今年淘汰的噴水織機達約9000臺,而今年目標是淘汰3萬臺,淘汰任務完成率接近30%。

陸國祥認為,環保管控的力度只會越來越緊。他並不否認這種嚴厲整治帶給中小企業的壓力。在他看來,越是正規的中規上企業,就越贊成政府的整治行動,畢竟這些企業平時在環保和社會責任方面的投入一點都不含糊。

環保趨嚴

不過,讓李昌春有些困惑的是,國家去落後產能的出發點是好的,但一部分落後產能並沒有消失,而是轉移到了周邊,“據我所知,沒有一臺機器按照廢舊鐵賣掉。都由做機器的買去,翻新後轉移到了周邊的地方。”

金龍飛也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紫荊花紡織在吳江平望鎮的一家織布工廠,去年因環保管控搬遷到了湖北。80臺噴水織機搬過去後,湖北當地的工業園區因為規模太小不接受,企業又把規模擴大到了250臺,以生產里料。

嚴躍明工廠去年淘汰的噴水織機也賣給了安徽那邊的紡織企業。張曉昊認為,盛澤的舊織機回收更多是市場化的行為,太舊的機器也會被拆成零配件賣,但很少會變成廢銅爛鐵賣,基本都會再利用。

這同樣是長期從吳江采購面料的安徽省服裝進出口股份有限公司日本部經理孟卓觀察到的情況:“最近的確是有一批噴水織機設備轉移到了安徽,生產的是低端面料,做滌塔夫之類的。轉移的地點是安徽的縣鄉和蘇北地區。”

一名姓陳的安徽紡織業內資深人士透露,吳江那邊淘汰的噴水織機轉移到安徽的路徑是,先到宣城,然後轉到阜陽利辛,最近又準備到蚌埠,吸收這些設備的企業多為大型的紡織企業。

不過,隨著規模的擴大,安徽當地也開始進行管控。

孟卓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安徽的環保力度從當地企業對環保投入的變化中可見一斑。“給我們供貨的安徽雅軒羽絨有限公司,以前環保(水處理)的池子不到十分之一,就放在角落里,是有凈水作用,但不一定達得到標或者準備在檢查時達標。今天春天再去看這個廠,環保的設備和面積達到了整個廠的三分之一。”孟卓說。

除了淘汰噴水織機的專項行動,吳江區也在推進紡織企業的中水回用,由政府統一建立中水回用站點幫助企業處理汙水,由企業交納相應的水處理費。

陳金祥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水處理方面的環保成本分兩塊,一塊是交給處理廠的,每臺機器一年約1200元;另一塊是日常運營水泵的費用,“要用水泵和管道打過去,才能保證水不漏”,兩塊加起來,500臺設備需要企業每年擔負的費用約120萬。

在張曉昊看來,這些都不能算是環保成本,而是企業生產成本中的環保支出,是基本且硬性的配套要求。一臺年產值平均在3~5萬的噴水織機,繳納1200元的汙水處理費並不算多。“以前行情真的不好的時候,的確有企業不肯交汙水處理費,就會出現應收帳款。但現在企業的覺悟也都變高了,有的甚至嫌一個月一個月交麻煩,主動交一年的。”張曉昊說,因為企業開始意識到,不夠環保就會被市場淘汰。

陸國祥表示,原先吳江整體企業的中水回用比率不到10%,目前已經實現中水回用織機約8.7萬臺,回用率超過了30%,明年的目標是要努力達到100%的回用。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黃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755

印度網約車占半壁江山,惡性事件倒逼安全創新

如同中國,印度的打車軟件也顛覆性地改變了本國的出租車行業。由於在2014年打車軟件進入印度的初期,在首都新德里發了震驚全國的惡性事件,倒逼打車軟件加強安全措施。目前,就打車軟件本身能夠提供的安全防範,已經超過中國同類產品。

手機打車軟件目前已經占領了印度出租車90%以上的市場,市場上主要為本土品牌Ola和國際品牌Uber。Ola在與Uber的競爭中更勝一籌,在印度110個城市運營,占領45%的出租車市場。Uber在印度35個城市運營,占有市場35%的份額。

2015年,Uber將其拼車服務Uber Pool落地印度,從而在拼車服務方面獲得了先行優勢。一個月之後,Ola也趕緊推出了拼車服務Ola Share,不同於Uber Pool隨機選取乘客,Ola Share還可讓用戶匹配自定義社交圈子中的人。

Ola創立於2010年,其兩位創始人均是孟買印度管理學院的畢業生。Uber到2013年年底才進入印度市場,剛進入市場水土不服,後采用低價戰略逐漸有所起色。雖然兩個打車軟件在印度市場上打的不可開交,但是他們背後卻是同一位投資者——軟銀集團。軟銀集團有意使兩者合並,但可能很難通過印度的反壟斷審查。

惡性事件倒逼打車軟件公司接受政府監管

2014年12月5日,印度一名使用Uber的26歲女子在新德里被司機拉到偏僻地方後強奸,如此惡性事件使得全國震驚,最終導致Uber在新德里被禁止使用。事後發現,該司機在3年前就因為涉嫌強奸女乘客而被關押7個月。

當時Uber剛進入印度市場,只要求司機有保險、駕駛證以及出租車運營許可證就可以駕駛Uber車,而沒有任何背景篩查。新德里警方稱,Uber沒有對司機進行過背景調查,沒有登記司機住址,沒有將他駕駛的車輛內安裝GPS定位系統。而這些是商業出租車運營必須滿足的要求。

要想在印度這個巨大市場上占據足夠份額,運營商們就不得不遵守印度政府的規定。2015年1月,Uber在新德里申請商業出租車牌照後,按照出租車的規範來規範Uber司機和出租車,引入司機背景審查措施,以提高安全保障。並將當時已有的司機和車輛數據提供給了交通運輸部門,協助警察完成驗證過程。此後,Uber在新德里解禁。

打車軟件防範上的印度創新

由於惡性事件的產生,倒逼兩家打車軟件公司在常規的打分評價體系外,競相推出更多保障乘客的措施。其中不少措施是全球首創或首次應用。

乘客使用Ola打車,一旦有司機接單,乘客就可與5名親友分享乘車的詳細信息,包括司機的車牌號等。Ola司機在接上乘客後,乘客的應用右上方會出現一個紅色SOS按鈕。乘客如若感到人身受到威脅,可按SOS鍵發送警報,Ola的安全響應團隊會立即響應。

Uber方面則有實時身份檢查,不定期會要求司機發送自拍,以確保實際駕駛人與註冊人相符;緊急按鈕連接當地警方和Uber全天候應急響應小組;內置功能與親友分享行車路線。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吳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874

豐田“妥協”開推純電動車,政策倒逼純電動車續航里程升級丨聚焦成都車展

雖然6月早已過去,但對於車市來說,一年一度的成都車展似乎才是開啟下半年市場競爭的時間節點。走過7、8月的傳統市場旺季,隨著車展在9月的開幕,下半年的市場競速又再度開啟。

走在成都的街頭,飛馳而過的行車中,不時有掛綠色牌照的新能源車駛過,這在去年是並不常見的。在政策的推動下,本屆車展上,新能源車也當仁不讓的成為車企展出的“主角”之一。

包括比亞迪、北汽以及上汽在內的幾家主流新能源汽車制造商都帶來了不止一款新能源產品,北汽新能源旗下全球銷冠車型EC系列的全新升級車型——EC3正式上市,而旗下新能源子品牌ARCFOX也帶來了新款LITE車型,上汽帶來今年最為重磅的新能源SUV榮威Marvel X,比亞迪旗下包括秦ProDM在內的多款新能源車也都悉數登場。在2016以及2017兩年都承受較大燃油消耗和新能源積分壓力的長城汽車,旗下新能源品牌歐拉也帶來兩款新能源車;東南汽車首款純電動SUV——DX3 EV的升級版正式登場,續航里程從此前的300km提升至400km以上。

本次車展新能源汽車的三大亮點是:一,純電動車一統天下的局面依然存在,其中包括一向堅持走傳統混動路線的豐田汽車,旗下廣汽豐田也帶來了首款純電動車廣汽豐田 ix4,對於一直以來以“保守”著稱的日系車企來說,這真的是難能可貴的改變,也說明在“雙積分”政策趨嚴的當下,發力新能源車是車企的不二選擇。二,與此前相比,由於新能源純電動車補貼政策的調整,對於整車的續航要求提升,因此可以看到,本次車展上的純電動車續航里程都在300km甚至400km以上,200km左右的車型已經基本絕跡,這也說明在政策驅動下,新能源市場和企業的升級勢在必行。三,幾乎所有的主流品牌都推出了插電混動車型,在新能源基礎設施尚未完善的當下,車企一致認為,插電混動車型是更為現實的選擇。比如大眾就在本次車展發布了大眾品牌全球首款插電式混合動力SUV途觀L插電式混合動力版,並宣布在上海、深圳、廣州等8大城市啟動預售。可以預見的是,隨著合資品牌和外資品牌的大舉進入,這一市場也將逐漸進入白熱化競爭階段。

對於新能源汽車來說,雖然去年市場銷量突破70萬輛,今年前7月銷量逼近50萬輛,但與傳統燃油車相比,新能源車在市場上占有的份額今年可能仍只有5%左右,尚處於市場培育期。由於其對於基礎設施的依賴更高,因此新能源車相較於傳統燃油車,在服務需求上有更進一步要求。因此可以看到,不少車企在生產和銷售新能源車的同時,也在探索服務的升級。如榮威MARVEL X在發布的同時,還發布了“超級用戶服務計劃”的服務內容,凡在12月31日前購車的用戶,將能以13888元/年的價格,享受到覆蓋養修、能量、保險、出行4大用車場景的服務。在用戶最關心的電動車充電問題上,榮威MARVEL X推出的2項能量服務,擬消滅里程焦慮。基於覆蓋全國287個城市的25萬根安悅、特來電公用電樁,超級用戶車輛將享受到不限額度的充電服務;針對忘記充電導致半路缺電的情況,榮威為用戶提供了定制車輛送電服務,快充10分鐘即可行駛50公里。該項服務將在上海地區率先上線,並陸續普及到其他城市。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邊長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921

互联网时代的“倒逼理论”

1 : GS(14)@2011-02-13 13:29:27

http://www.21cbh.com/HTML/2011-2-14/2MMDAwMDIxOTc2Mg.html

       毋庸置疑,张瑞敏是中国企业家群体中的标杆性领袖,但近两三年来,他的低调更令人好奇。他在思考什么?他要带领海尔集团——中国家电业首个千亿营收俱乐部成员——进行什么变革?
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开端,这位当年以“砸冰箱”方式打开新天地的人物,准备再次砸开现有的组织“灵魂枷锁”,这次的大锤就是互联网。
在对话中,张瑞敏多次提到苹果公司,言语中透露出对其经营成功的认同和学习、追赶之意。“我们要抓住互联网时代的机遇,打造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这就要求每个人都直面这个市场,每一个人都具有企业家精神。” 坐在本报记者对面的他,语气比往日的平静多了几分激情。
在100多分钟的专访中,他描绘了未来十年的公司发展愿景,也讲述了过去十年全球化之路的困惑与收获。“我们发展的方向与战略是做全球化的品牌,整合全球化资源。我们的优势就是获取用户资源的能力,我可以用用户资源换取这些资源。”他说。
这位提出过“休克鱼疗法”、“斜坡理论”的管理实践者,从用户资源的原点出发,又提出了一个新理念——“倒逼理论”:让消费者需求成为信号弹,倒逼员工提升素质、开发市场、做CEO做的事,进而推动整个组织结构和流程的变革,而管理者则成为资源提供者。
这就孵化出大大小小的自主经营体,让组织结构由“正金字塔”变为“倒金字塔”,撬动这种颠覆的杠杆又是那把新的大锤——互联网。
互联网时代
《21世纪》:公司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实现飞跃的关键是什么?
张瑞敏:在每个时段,我们根据当时的环境,找到了一个创新的机会。和其他的大公司比,我认为没有必要比谁的实力,有意义的比较谁有能力抓住机遇。日本企业界说,一个苹果打败了日本所有的企业。为什么呢,主是苹果抓住了机遇。
我们当年去日本,所有的公司都接待海尔,唯有索尼不接待。回过头来看,这是一种封闭的心理。现在看,不管是谁的资源,只有你能整合,那就是你的资源,特别是互联网时代。我们现在集中全力,抓住互联网时代的机遇,打造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这就要求每个人都直面这个市场,每一个人都具有企业家精神。
《21世纪》: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可能跟国外的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了,学生与老师平等了,可以这么理解么?
张瑞敏:一个是这个问题,另一个是大家遇到了共同的挑战。国际大公司,人员素质、技术能力高,这是基础,而一旦流程与市场结合起来,他的这个力量就不得了。我们只不过是希望通过与市场结合,倒逼我们的人员提升素质,倒逼我们提升整合全球资源的能力。这也可以叫做“倒逼理论”吧。
《21世纪》:现在全球最热门的互联网企业就是Facebook,你也提到最近看过一些这方面的书,如果把全球比喻成一个Facebook大社区,不同的消费人群和区域市场就是一个个小社区。你们要做的就是发现、满足这些小社区的需求。是吧?
张瑞敏:对,就是这么个概念。
互联网带来个性化需求,个性化需求带来营销碎片化。对于企业来讲,不再是定牌而是贴牌,如何知道1000个需求是什么?过去我们发现不了。现在只有用互联网才能发现。就像《Facebook效应》讲的,Facebook会超越谷歌,原因是谷歌是满足需求,他们是创造需求。Facebook里面有4500万个社区,每个社区的人,都是志同道合的,他们因此形成了关系。是个性化的,或者是相对个性化的。也就是说,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把无数个小众的需求,变成相对大众的需求。
这个挑战很大。中国企业原来是卖产品,现在要去卖服务,我们就提出海尔要进行这种转变。很多企业都会质疑,不做制造去做服务了?其实不是,如何抓住个性化需求,满足个性化需求,这就是卖服务。以我为中心,我生产出来,你要就要,不要我再想别的,这就是卖产品。产品意味着从自我意愿出发给顾客提供产品,服务就是从顾客意愿出发,提供他们需要的产品。这是我们不断努力去做的。
倒逼理论
《21世纪》:你在前面提出了一个“倒逼理论”,可以具体说说吗?
张瑞敏:为了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必须以技术创新为基础,是必要条件,没有技术创新,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没有办法实现。我们并不以技术创新为中心,而是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由用户需求倒逼。
       《21世纪》:在全球资源整合上如何进行“倒逼”?
张瑞敏:在互联网时代,全球所有资源,只要你想用,你都能用得到。我个人定义是,原来是国际化,现在是全球化。国际化是以企业自身的资源,在国际上闯荡出一条路,类如跨国公司;全球化是以全球的资源实现公司在全球的目标。
海尔也是,研发,营销我都可以把全球的资源拿过来。目的一个,为了全球化的品牌。我先从国外把品牌塑造起来,我的目标就是国际化品牌。我在国际上得到认可了,国内的消费者也认可了。
全球化资源来了之后,按我们的逻辑将其整合起来。在海尔有很多外国人在那里工作,可能是某个特别有名的公司的特别高端研发人员,到了这里,不仅研发一个产品,还得研发一个市场。对他们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洗礼。过去他们研发一个产品就行了,现在得根据市场来研发,同时为这个产品的生死、换代负责。
其实国外的营销管理学上早就有观点,产品的研发不应该在实验室完成,而应该在市场上完成。如何实现很难,等于全流程打通,实现端到端的资源整合。
《21世纪》:中国制造业,早期是中国制造,中国销售;然后是中国制造,全球销售;现在全球制造,全球销售,这个组织架构越来越复杂,如何解决?
张瑞敏:统一的大平台上,变成一个个个性化的区域,这是美国,这是欧洲,这是东南亚,划到各个区域里面去。每个区域里的需求又不同,比如在美国,利用美国在当地的制造,研发,营销资源,所有资源整合到一起,然后再在整个集团上,实现美国市场的需求。
我们现在在国外网络营销上下的功夫比较大。商场里的品牌都是祖母级的,不能与他们硬拼。电子商务却能吸引国外年轻人的注意。
全球制造,全球销售,特别是到发达国家去时要解决一个观念问题,就是害怕不敢进。通过进入发达国家,打消这个顾虑。比如德国市场,都认为很难进去,(我们决策要进之后)一下子就把我们的人逼迫起来了。
美国人说,是因为有了伟大的敌人,才有了伟大的美国。首先要找一个强劲的对手,自己的人一下子刺激起来,就像柳宗元的《敌诫》说的,“敌存灭祸,敌去召过”。找一个最强劲的对手,能把自己的素质提高起来,一下子起点就很高。这个基础上,再到其他地区去,一定争第一,可以争第一。
全球化愿景
《21世纪》:随着三网融合趋势的发展,未来家电会有计算、存储、通讯的能力,这对中国的家电厂商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和机遇,如何面对?这个行业可能会被重塑,海尔的话语权会加强么?
张瑞敏:我如果手里有用户资源,这些资源我都可以整进来。比如说物联网,之前大家都以为是一个新的巨大的机会,但始终很难启动,是朵不下雨的云。思科这些公司,他有技术,技术能力很强,他(在发展这一块时候)愿意找海尔,为什么?你找到用户,就找到市场,就能落地。再有技术,不接地气,也没有市场。
三网融合,我说一定做好整合,一定是三屏融合,电视是大屏,电脑是中屏,手机是小屏,IPAD可以是手机、电脑与电视。企业不能自恋,《创新者的窘境》中将创新分为两种,延续性创新与破坏性创业。延续性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把产品做得尽善尽美,破坏性的创新是颠覆原来的逻辑,重寻新路径。对企业来讲,更多的要做破坏性创新。
我还是要说,创新是基于用户的需求进行倒逼。我们现在一部分是延续性创新,比如产品研发部门,把产品做得尽善尽美;一部分是破坏是创新,比如集团研发部门,颠覆现有的模式。一种是现在,一种是未来。
比如苹果的产品,体现的是时代性,到现在为止,诺基亚的量比苹果大很多,影响比苹果小很多,原因是诺基亚比时代慢了半步。诺基亚提供给用户的,是一个通讯工具,而苹果提供了一个进入信息时代的终端。现在是网络时代,谁能把用户带进网络时代,谁就会赢。载体是什么反而不重要。
《21世纪》:海尔已经做到年销售额1000亿,未来的目标是营收更高的公司,还是创新引领全球的公司呢?,
张瑞敏:我们目前有两家上市公司,青岛海尔(600690.SH)负责制造、产品研发。海尔电器(01169.HK)主要是渠道,也就是占了微笑曲线的研发和营销两端。我有的时候想,未来应该更像一个T字,研发与市场连成一条直线,不再拐弯,但制造这一竖应该外包,整合外部资源。特别是黑电制造,怎么做,也比不过富士康。
       未来十年我们发展的方向与战略是做全球化的品牌,整合全球化资源。我们的优势就是获取用户资源的能力,我可以用用户资源换取这些资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97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