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至今,中國信用債市場已經有將近250億元的債券發生實質性違約,這一總量超過了去年的兩倍。值得註意的是,這其中將近七成來自央企和國企。目前已經償付的不足15%,其中只有兩只債券是央企和國企債。在業內人士看來,央企和地方國企或將成為信用債市場最大的“雷區”。
央企、國企違約金額近七成
截至2016年7月底,國內信用債市場共18家發行主體的38只債券違約,違約金額247.6億元。而從2014年國內市場打破剛兌至今,總共違約金額在376億元。可以看出,今年大半年的時間,違約金額幾乎已是前兩年的2倍之多。
按照發行方式來看,違約的私募債共20只,涉及金額92.6億元;公募債18只,共155億元。從行業來看,鋼鐵、煤炭、有色這些過剩產能集中的傳統行業是重災區,但值得註意的是,農業、食品、物流等行業也違約多發。
比如,有南京雨潤、內蒙古奈倫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甘肅華協農業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三家企業的8只債券在2016年違約。江蘇中聯物流股份有限公司、亞邦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春和集團有限公司都是物流相關的企業。
“全球外需下降、貿易下滑,間接導致了船舶、物流這些周期性行業的蕭條,此外,企業自身的經營問題、盲目的擴張等也導致債務負擔沈重。”中信證券研究部總監、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明明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值得註意的是,和過去兩年不同的是,今年信用債市場的“央企信仰”、“國企信仰”紛紛被打破。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統計,在今年的違約事件中,涉及民企9家、金額28億元;央企子公司和地方國企6家,但是金額卻達164.7億元之多,占違約總金額的66.5%;此外,還有山東山水水泥、南京雨潤兩家外商獨資企業,以及保定天威英利新能源公司這一外資控股企業。
明明認為,首先,宏觀基本面是帶來這一結果的主要因素。近年來,產能過剩是我國宏觀經濟最主要的特征,以往投資拉動的高增長逐步回落,機電、地產等都在下行。煤炭、鋼鐵等主要集中在央企和國企,而現在經濟結構調整的方向就是讓過剩產能退出,在這種大的背景下,央企和國企出現“違約潮”是一個正常現象。
今年4月6日,央企子公司的6億短融“15華昱CP001”未按期對付,成為煤炭行業首例違約。去年10月,央企債“10中鋼債”成為鋼鐵企業首例,今年的東北特鋼是遼寧省的第二大國企,7只債券違約,至今無解。
其次,是結構性的問題。明明稱,目前國有企業正在面臨一場改革,未來發展方向各界都在探索,兼並重組、債務重組、債轉股等都可能是未來的發展路徑。所以,從央企自身的企業結構來說,現階段不確定性比較大。
第三,央企在過去幾年曾經歷了快速的擴張,可以看到,違約的央企不乏大公司的子公司、分公司。在過去,人們普遍把被冠以“中字頭”的企業籠統看作央企,理所當然的認為其背後有央企的信仰背書,但實際上,這些企業的資質、經營狀況差別懸殊,信用風險也會比較高。
在市場人士看來,未來一段時間,央企和地方國企恐怕依然是信用債市場最大的“雷區”。
“我們給一些央企子公司的評級是比較高的,這其中隱含了其母公司的信用。但實際上,有時候是要區分來看。”明明表示。
今年已償付不足15%
違約債券後續的處置也備受關註。目前,在今年違約的債券中,只有7只債券、37.1億元足額兌付,比例僅占全部違約金額的15%,其他債券仍在拖欠。而已償還的里面,只有川煤和中煤華昱屬於國企和央企子公司。
可以看出,違約債券的後續解決,央企和國企的難度似乎要比民企大得多。像雲峰債、東北特鋼債等典型的地方國企連環違約,甚至引發了投資者對當地國資部門發債的質疑之聲。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貨幣理論與政策研究室主任彭興韻此前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當國有企業一旦出現違約,債權人所面臨的風險其實比一般民企還要高。”
這種風險體現在,民營企業由於產權關系相對明確,企業的經理人員也是所有者,如果完全失去了信用,將來要通過市場化融資會變得更加困難,因此民營企業反而更在乎自己的聲譽。
“可以看到,很多民企的股東甚至不惜賣掉資產來還債。這從客觀上導致民企的實質違約可能性降低了一點。”明明對本報記者稱。
而對於央企和國企的違約債務最終以何種方式解決,在業內人士看來,不論是央企還是地方國企,如何進行違約的處置,都依然在觀望。
對於央企來說,是否能夠償付也不是本身能夠決定,還取決於整個國家的政策制定,以及國家層面對債務處置的政策方向。而地方國企違約的解決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地方政府的態度。比如,川煤最終償債,而東北特鋼依然無解,當地政府的態度起到決定性作用。
今年年初,政策驅動之下,“債轉股”被認為是未來一個重要的國企解決債務問題的工具。中鋼、東北特鋼等多家企業拿出的脫困方案中,都提到債轉股,但是投資者並不買賬。
而今年5月9日,權威人士撰文中的表態,被認為是“債轉股”風向的逆轉。
權威人士在《人民日報》刊文明確表示:“對那些確實無法救的企業,該關閉的就堅決關閉,該破產的要依法破產,不要動輒搞‘債轉股’,不要搞‘拉郎配’式重組,那樣成本太高,自欺欺人,早晚是個大包袱。”
6月15日上午,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吹風會上表示,債轉股“要謹慎使用,要堅持市場原則、法治原則,不能容忍僵屍企業、過剩產能茍延殘喘”。
李揚還稱,債務問題並非某個部門能夠解決,需要統一的解決,需要有一個統一的機構、統一的認識、統一的方略。並稱國務院有關部門已經形成共識,需要形成一個統籌機構來解決債務問題,並朝著這一方向努力。
“大家都在等,等最後的結果。”明明稱。
10月10日,天津市委書記李鴻忠在《天津日報》發表署名文章,《做講政治的知行合一者》。
李鴻忠在文章里指出,在講政治上知行合一,體現的是對黨的忠誠度,衡量的是黨性的純潔度。口忠心不忠不為忠,口忠行不忠不為忠。對黨忠不忠,不僅是跟黨“說”,更是跟黨“走”;黨性純不純,既看心之純度,也看行之篤定,體現在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做好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上堅定篤行。
李鴻忠提到,周永康、薄熙來、令計劃等人背叛誓言,冠冕堂皇喊政治口號,暗地里拉幫結派、貪贓枉法、野心膨脹,所作所為就是心口不一的假信仰,是陽奉陰違的假政治。
以下是全文:
做講政治的知行合一者
李鴻忠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須是全面的、具體的、堅定的,必須對黨忠誠,知行合一,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知行統一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是講政治的內在要求,黨員領導幹部講政治,應當有信徒式的純真、殉道式的執著,自覺做知行合一者。
一、知行合一是政治立身的行動準則
知行合一是我們黨對講政治的一貫要求,是黨的優良傳統。知行合一是中華思想文化之精華,中國古代思想家把知行合一作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重要途徑,把“誠意正心、格物致知”作為“修齊治平”的前提。明代哲學家王陽明提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之真切篤實處便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便是知”,把知與行看作是一體相連、不可分離的,並把知行合一作為“致良知”、化知識為德行的重要途徑,強調了思想和行動統一的重要。中國共產黨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批判地繼承中國傳統知行觀,使理論與實踐、主觀與客觀、知與行具體歷史的統一,成為我們黨的思想路線的哲學基礎,是我們黨始終能夠保持政治信仰不變、政治方向不偏、政治立場不移的思想武器,也是我們黨從勝利走向勝利的重要法寶。1986年8月鄧小平同誌視察天津時強調,“到什麽時候都得講政治”。尤其在我們正在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中,講政治必須時時踐行、處處踐行、事事踐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持以上率下,堅定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把講政治放在首位,從制定和落實八項規定入手,相繼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強調內化於心與外化於行、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學和做的統一,突出的正是政治上的知行合一。歷史和實踐證明,共產黨人講的政治就是知行合一的政治,必須植根心底、見於行動。
知行合一是檢驗對黨忠不忠、黨性純不純的試金石。言行一致、知行統一,是共產黨人“心學”的基本準則。我們黨的領導幹部是為人民服務的政治家,不是朝秦暮楚、見風使舵、玩弄權術的政客。從面對黨旗莊嚴宣誓的那一刻起,就已心有所屬、以身許黨,就要兌現諾言、堅定篤行。這是政治,也是品行。“天下至德,莫大於忠。”在講政治上知行合一,體現的是對黨的忠誠度,衡量的是黨性的純潔度。口忠心不忠不為忠,口忠行不忠不為忠。對黨忠不忠,不僅是跟黨“說”,更是跟黨“走”;黨性純不純,既看心之純度,也看行之篤定,體現在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做好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上堅定篤行。
知行合一是判定真假馬克思主義、真假講政治的分水嶺。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不僅需要堅定的信仰,而且需要堅決的行動,不僅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觀點、方法了如指掌,還能將其具體運用到實踐中,當作看問題、辦事情的思想武器。毛澤東同誌批判過的主觀主義,不管是教條主義還是經驗主義,都是理論和實際分離、知和行脫節,他們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方法,是直接違反馬克思主義的。有的人喊的是馬克思主義,行的是反馬克思主義;對人是馬克思主義,對己是自由主義。周永康、薄熙來、令計劃等人背叛誓言,冠冕堂皇喊政治口號,暗地里拉幫結派、貪贓枉法、野心膨脹,所作所為就是心口不一的假信仰,是陽奉陰違的假政治。
二、知行不一是講政治的大敵
對黨員幹部來說,在講政治上知行不一,危害的是黨的事業,傷及的是黨的形象,害人害己。
1.知行不一的種種表現。大量事實表明,領導幹部凡是出問題,無論是經濟問題、工作問題、生活問題,都無不是在政治上先出問題、從政治上犯糊塗開始的。他們把講政治當作套話來“裝飾”,說的一套、做的一套,臺上一套、臺下一套,人前一套、人後一套,對人一套、對己一套,口頭上講政治,實際上不準備實行之,或選擇性實行之,既沒進腦、也沒用情、更沒入心。具體表現在:一是對待理想信念,修身不真修、信仰不真信,馬克思主義真經沒念好,總想著“西天取經”,一面高談理想主義,標榜理想信念,談起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似模似樣;一面篤信風水、迷信“大師”,不敬蒼生敬鬼神,把革命理想束之高閣,從未真正將其作為指南、付諸行動。二是對待中央決策部署,以會議落實會議、以文件落實文件、以講話落實講話,工於作秀、花拳繡腿,熱衷於造聲勢、出風頭,難以給領導留下印象的事不做,形不成多大影響的事不做,工作匯報或年終總結看上去不漂亮的事不做,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甚至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三是對待紀律規矩,“綱紀”不“剛”、“鐵律”不“鐵”,一面把“守紀律講規矩”掛在嘴上,嘴上功夫很硬;一面把紀律當擺設,心中無黨紀、眼里無國法,對紀律約束不以為然,甚至自行其是、肆意妄為。四是對待組織,離心離德、三心二意,耍小聰明、打小算盤、玩小伎倆,嘴上喊著“四個服從”,行動上該請示不請示、該報告不報告,“邁過鍋臺上炕”,只要組織照顧、不要組織紀律。五是對待群眾,嘴上喊著“衣食父母”“群眾至上”,實則背離群眾路線、喪失群眾感情,漠視群眾冷暖、無視群眾憂難,心安理得當著“父母官”,甚至處心積慮發著“百姓財”。六是對待黨內政治生活,奉行庸俗哲學,“逢人只說三分話,不可全拋一片心”,明知不對,也不做原則上的堅持,當面不說、背後亂說,開會不講、會後亂講,做“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圓滑官”“老好人”“推拉門”“墻頭草”。七是在廉潔自律上,“紅線”不“紅”、“底線”無“底”,一面張口“廉潔”、閉口“清正”,振振有詞、信誓旦旦;一面當行不行、當止不止,欲壑難填、蛇欲吞象,對中央“八項規定”和反“四風”的各項措施說三道四、消極應付,不收斂、不收手,視黨紀國法如無物。荀子說,“口言善,身行惡,國妖也。”在講政治上知行不一,與黨性要求格格不入,是我們共產黨人的天敵、大敵、死敵。
2.知行不一的巨大危害。一是損害黨的形象。群眾對我們黨的幹部總是要聽其言、觀其行的。言不信、諾不踐、行不果,知行不一、紙上談兵、虛談廢務,只會敗壞黨風政風,破壞黨內政治生態,失民心、損形象,割裂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玷汙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二是貽誤黨的事業。“空談誤國、實幹興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走出來的,不是說出來的,不走就無路可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幹出來的,不是喊出來的,不幹就一事無成。知行不一,工作上就會掛“空擋”,路線方針政策就會停留在紙上、嘴上,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就可能變成“鏡中花”“水中月”。三是動搖黨的執政基礎。知行不一是一種腐蝕劑,容易使隊伍失掉根基。黨的領導幹部是黨的執政骨幹,如果在講政治上做不到知行合一,背離“三嚴三實”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就有可能在各種考驗面前吃敗仗,在政治上走岔了、走偏了,甚至導致政治上變質、經濟上貪婪、道德上墮落、生活上腐化,進而侵蝕黨的執政基礎、危及黨的執政地位。
3.知行不一的思想根源。知行不一是非馬克思主義思想殘余在黨內的反映,有著深刻的思想根源:其一,知行不一是對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背離。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往複、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的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高一級的程度,這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知行是統一體,不存在只“知”不“行”,也不存在只“行”不“知”,正所謂“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謂之知”。知行不一把認識與實踐、知和行截然兩分,主觀和客觀、思維和存在成了不可交匯的兩個世界,陷入不可知論和相對主義,虛無了真理、虛無了標準,是非對錯就沒了界限,心無所畏、言無所戒、行無所止。其二,知行不一實質上是功利主義、實用主義、機會主義作祟。有的黨員幹部喪失了遠大目標,成了一己私利的俘虜,失了“大我”,被眼前利益牽著走;有的相信有用的就是“真理”,一切以對己有用的效果、功用為標準,合意則取、不合意則舍;有的“這里有利就到這里去,那里有利就到那里去”,迷失方向、喪失原則,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甚至無所不用其極。其三,知行不一是政治觀念、政治意識淡化,政治責任弱化的結果。領導幹部的職業是從政,講政治是我們的生命線。這個政治是聽誰的話、跟誰走的立場問題,說到底是舉什麽旗、走什麽路的問題。我們有的幹部把黨中央和總書記的諄諄告誡當“耳旁風”,放松主觀世界改造,政治觀念、政治感情、政治警覺淡化了,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原則就會搖擺,行動上就會放棄政治擔當,廢弛“政治武功”,最終會在大風大浪、各種誘惑面前敗下陣來,自毀其身。
三、自覺把知行合一
貫穿講政治始終
講政治做到知行合一,就要不斷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特別是對天津工作提出的“三個著力”重要要求為元為綱為宗,以講政治為魂為帥為本,把講政治放在第一位置,把天津工作放到全國大局中去定位、去謀劃、去推動,在“知”上下功夫,在“行”上見成效。
1.政治上要清醒,不當“糊塗蟲”。清醒是一種功底,也是一種修為。“腦袋長在四肢上”,理論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堅定,才能成為政治上的明白人。堅定的理想信仰是共產黨員政治生命的制高點,必須建立在對馬克思主義的真信上,建立在對歷史規律的真悟上。要把馬克思主義信仰作為靈魂深處的追求,以學原著悟原理為基本功,打牢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理論基礎,築牢理想之基、堅守信仰之根,做馬克思主義的捍衛者、布道者,做共產主義的建設者、奉獻者,做到虔誠而執著、至信而深沈。要擰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總開關”,堅守初心、捍衛信念、踐行理想,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為任何幹擾所惑。要把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作為最大政治任務,帶著信念學、帶著感情學、帶著使命學,不斷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讓思想自覺引導行動自覺,讓行動自覺深化思想自覺,學以致用、深學篤用、學用相長,知行合一。
2.政治上要堅定,不當“墻頭草”。政治方向、政治立場、政治原則上堅定,要體現在對黨忠誠上。忠誠是共產黨人鮮明的特質,在為黨的事業奮鬥上,要一門心思、“一個心眼兒”、“一根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黨絕對忠誠,要害在‘絕對’兩個字,就是唯一的、徹底的、無條件的、不摻任何雜質的、沒有任何水分的忠誠。”忠誠不絕對就是絕對不忠誠。要始終與以習近平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思想政治行動上保持高度一致,經常、主動向黨中央看齊,向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看齊,向中央的各項決策部署看齊,向總書記看齊。看齊是一個動態過程,不是一下子就看齊了,也不是看齊了就一勞永逸了,要不斷對標對表、校正緊跟,做到認識上一致、思想上統一、政治上同心、情感上認同、行動上同步。要堅決維護黨中央作為全黨的領導核心,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作為黨中央的領導核心,堅決維護領導核心的絕對權威,凡是黨中央提倡的堅決響應,凡是黨中央決定的堅決照辦,凡是黨中央禁止的堅決杜絕,堅定政治初心,堅守政治信仰,心靜如水,堅毅如鐵,定力如山,在大是大非面前決不能左顧右盼、懷有私心雜念,決不能口是心非、“口十心五”,決不能在貫徹執行中央決策部署上打折扣、搞變通。
3.政治上要規矩,不當“矩外人”。紀律是政治之規、之戒,棄規破戒就是放棄政治追求,就是自毀其身。黨的紀律面前人人平等,遵守紀律沒有特權,執行紀律沒有例外。要把紀律和規矩挺在管黨治黨的前沿、挺在國家法律的前頭、挺在全市黨員的前面,嚴格用黨規黨紀規範黨組織和黨員的行為、黨內生活秩序、黨群幹群關系、黨員幹部隊伍建設,知敬畏、守底線,“認死理、死心眼”,以“鐵”的執行維護紀律“鐵”的權威,對違反紀律規矩的行為絕不手軟。
4.政治上要坦蕩,不當“兩面人”。“共產黨人不屑於隱瞞自己的觀點。”光明磊落、襟懷坦白,在原則問題上要敢於亮明立場、亮明觀點,是共產黨人應該有的品質修養、人格魅力。黨員幹部要正確對待組織、對待同誌、對待群眾。在黨組織面前忠誠老實,向組織說真話,道實情,該請示的請示,該報告的報告,絕不我行我素、遮遮掩掩、信口雌黃。對同誌講真話、講實話、講心里話,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坦誠相見。對群眾要有真感情,知冷暖、曉民意、通民情,把群眾當家人、把群眾事當家事,始終與群眾推心置腹、心有戚戚,同甘共苦、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以政治上的知行合一、作風上的立說立行,踐行對人民群眾的莊嚴承諾。
5.政治上要擔當,不當“稻草人”。勇於擔當、善於擔當,是政治操守,源於信仰信念,是發自內心的、充滿無窮動力的真擔當,是對黨的事業、人民重托的大擔當,是沒有討價還價余地的鐵擔當。要義無反顧地把抓發展作為第一要務,全面落實新發展理念,在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等重大國家戰略上,不折不扣抓謀劃、抓落實、抓執行,以天津改革發展穩定的新局面,為全國大局擔應負之擔當、盡應盡之責任、做應為之貢獻。一手抓經濟建設,一手抓反腐倡廉,是我們黨領導改革發展的一條重要經驗。全面從嚴治黨力度越大,經濟社會發展力度越大;經濟社會發展的力度越大,全面從嚴治黨的力度就要越大。政治生態越清明,發展環境就越好,發展的金山銀山、綠水青山要靠政治的綠水青山來保證。要堅持改革發展和反腐倡廉“力度統一論”,旗幟鮮明地擔負起全面從嚴治黨的主體責任,以黃興國等反面教材為鏡為戒為鑒為訓,敢管敢嚴、真管真嚴、常管常嚴,努力營造天津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和幹事創業的強大氣場。
做講政治的知行合一者,要以行動詮釋忠誠。最重要的是要時刻把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挺在各項紀律規矩的前面,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維護習近平總書記權威,決不允許對黨中央的大政方針說三道四;堅決維護黨的團結,決不允許搞團團夥夥;堅決遵循組織程序,決不允許擅做主張、我行我素;堅決服從組織決定,決不允許搞非組織活動;堅決管好親屬和身邊工作人員,決不允許擅權幹政、謀取私利。以政治紀律、政治規矩的自覺執行,作為檢驗講政治知行合一的主要標尺,堅定政治定力,在知行合一中體現赤膽忠心之大德,以擔當盡責以身許黨,踐行忠誠誓言。
回到內心,不是追求外部名利的時候反而最本質。
來源 | 場景實驗室(ID:changjingshiyanshi)
作者 | 張揚 路偉 吳聲
《岡仁波齊》是張揚自2012年《飛越老人院》以來的最新長片,展現了一支十一人大部隊從芒康到神山岡仁波齊,兩千余公里的朝聖之路。
這部安靜的公路片在《變形金剛5》的喧囂中辟出了一條幽徑——半個月內,票房破7000萬。
對於藝術電影,這個成績可以稱得上“大賣”。口碑和上座率持續高走,《岡仁波齊》的院線排片也從最初的1.6%升到了今天的5.9%,但上座率依然是所有在映電影中最高的。
張揚導演說,《岡仁波齊》不是一部紀錄片,只是借助紀錄片的手法,讓影片更具紀錄片的質感。在設想影片的時候,沒有太多戲劇性的東西,更多的是對生活自然流程的記錄,但這種記錄不是我們每天跟在後面被動地拍。十六年前《洗澡》里去聖湖沐浴的片段是個引子,在距離張揚第一次進藏二十六年後的現在,《岡仁波齊》蘊藏著一場二十六年的信仰回溯。
7月4日,吳聲與場景實驗室成員,邀請了朋友們一同包場觀影《岡仁波齊》。觀影後,吳聲老師與《岡仁波齊》導演張揚、電影發行人路偉,一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並回答了現場的提問。
| 路偉、吳聲、張揚 現場談話並接受提問 |
1. 像《岡仁波齊》這樣的優質電影,如果能夠在中國電影上贏得一席之地,意味著什麽?
路 偉:中國電影發展到今天,有更多高品質的觀眾欣賞高品質的影片,不僅是商業片,藝術片也有了細分,譬如不同的分線發行和分眾銷售方式。很多藝術電影,特別是像《岡仁波齊》,欣賞門檻是很高的。專業的電影人說《岡仁波齊》是紀錄式劇情片。在中國電影史上,這種類型的電影幾乎沒有,而在世界電影史上,這種類型也很小眾。
像《岡仁波齊》這樣優質的電影,能在中國電影上贏得一席之地代表的是一種場景的變革。譬如,曾經眾籌就是一個很好的引爆點,一下能增加幾百個核心用戶,同時今天的“包場”也是一個把很多人拉入一個共同場景里,讓每個人參與的有效方式。那麽,如何建立一個觀影場景,讓觀影場景的共性變成共情,帶著同一種情緒看一部電影,發揮電影的社交功能,就是藝術電影所需要達成的目標。
| 經幡——《岡仁波齊》海報 |
吳 聲:的確,張揚導演的《岡仁波齊》到底是不是高門檻,是不是意味著高品質,我們暫且不論。但是這個時代,凡是優秀的產品就不會缺少精準連接和精準分眾。所以從某種意義上,“包場”看電影這個動作並不是包場本身,而是通過包場的行為去放大、篩選超級用戶,連接用戶的精準觸達,形成口碑。
我自己並不在意電影是不是情懷、文藝,或藏地文化的獵奇,我在意的是作為互聯網產品,有沒有產品自信,以及這種自信能不能找到擁護者。觀眾觀影後自發的認可進一步傳播的過程,是這個時代最重要的流量,同時是重要的票房來源。不要在意票房結果,也不要在意影院的排片量有多高,因為這只是一個路徑和結果,流量自然的溢出,要在意的是產品自信能不能完成在商業模型上的建設。
張 揚:作為導演,能否做出好的電影,把你內心對世界的認識通過電影傳達,最重要的就是自信。當然,電影總是分大眾、小眾,大家對電影也有不同層次的認識。作為導演來說,很難猜測觀眾到底屬於哪部分,某部電影的觀眾有多少數量。所以,導演也不能簡單地為觀眾拍電影,導演不需要為觀眾拍電影。
曾經,大家都認為來電影院是應該看充滿特效,飽含概念的商業片,而藝術片從網上下載,在家里看就行了。但其實藝術電影才應該在電影院里看,因為它真的有一種讓你安靜下來的儀式感,安靜恰恰是因為電影院環境提供了這樣一種可能性。在家里觀影隨時可能跳走,被幹擾,沒有靜下來觀看它的能力。
| 張揚 導演 |
2. 97年張揚導演的《愛情麻辣燙》,很成功地賣了三千萬,相當於現在十來個億票房。按理說,張揚導演應該特別懂市場,但好多年前他離開了所謂的北京電影中心,去了大理開客棧,拍電影成了順便的事了。“向外看容易,向內看難”,一個人如何才能向內看更加清晰,更加知道自己想要什麽,或者知道自己走向哪里?
張 揚:行業內的人會知道,只要從事了電影行業,名和利是都跑不掉的東西。你的電影總是要面對觀眾,面對市場,甚至還要面對電影節。我之前的一些電影還算成功,商業上不虧錢,口碑也都挺好的,我就被定義為商業和藝術結合比較好的導演。但反過來,有一段時間我反思自己,商業和藝術是不能完全平衡的,因為平衡意味著妥協,想要更商業就要和大眾的口味盡量貼近,甚至電影表現的法都要接近大眾口味,但想更藝術,想在國際電影節上獲獎,就要在電影語言上、電影整個的題材選擇上要走另一種極致的概念——從某種意義上是非常矛盾的。這是導演自己必須想清楚的東西。
從我的角度,覺得向內那一部分,也就是你內心的一部分,會越來越占優勢。電影是唯一我從來不去考慮任何商業的回報,只想就踏踏實實做出來的東西;但是反過來市場、觀眾通過口碑,通過票房回饋了你。也就是說,你並不在意的事情,有時候反而能夠回饋你。以前我總是在兩邊猶豫,越猶豫票房反而越一般。回到了內心,不是追求外部名利的時候反而最本質。
| 朝聖之路——《岡仁波齊》|
3. 無論從是票房、受眾,還是營銷,怎麽對《岡仁波齊》進行判斷?
吳 聲:新一代審美習慣的崛起,標誌著新時代對於極高的審美素養與人文關懷,明確的社交態度與道德水準,這樣一種形態開始主流了。以前我們經常劣幣驅逐良幣,影院有了驅力性的要素,觀眾也有了判斷能力和欣賞能力,而且判斷能力和欣賞能力因為互聯網形成了一種民主性,在這種民主性下最直觀的表現就是——《岡仁波齊》將會破億。
第一波超級用戶開始向更加廣闊的渠道邁進,通過社交網絡和朋友圈大規模滲透是第一個節點。我們會看到更多的人像張揚導演一樣更加忠實自己內心的召喚,他們原來知道不需要向外而求,只需要反求諸己,做最好的自己,一定會遇見最對的人。所以這個時代是產品崛起,品牌崛起,它表現在消費升級中的文化形態。
最後一個判斷是,像《岡仁波齊》等火熱的現象會催生、倒逼產業鏈要素的成熟。在未來,多樣性會成為更加主流的審美形態和文娛形態。一方面消費升級表現為消費升級,另一方面消費升級也會表現為消費降級,越買更好,越會發現其他的也是你的菜,所以你發現LV已經不能滿足你,但是LV和Supreme的聯盟則會成就你。
這個時代是令人發燒的時代,也是令人思考的時代,《岡仁波齊》給我們的絕不僅僅是又一部好看的電影,還讓我們找到了一種東西,這種東西如魚飲水,冷暖自知。
回到內心,不是追求外部名利的時候反而最本質。
來源 | 場景實驗室(ID:changjingshiyanshi)
作者 | 張揚 路偉 吳聲
《岡仁波齊》是張揚自2012年《飛越老人院》以來的最新長片,展現了一支十一人大部隊從芒康到神山岡仁波齊,兩千余公里的朝聖之路。
這部安靜的公路片在《變形金剛5》的喧囂中辟出了一條幽徑——半個月內,票房破7000萬。
對於藝術電影,這個成績可以稱得上“大賣”。口碑和上座率持續高走,《岡仁波齊》的院線排片也從最初的1.6%升到了今天的5.9%,但上座率依然是所有在映電影中最高的。
張揚導演說,《岡仁波齊》不是一部紀錄片,只是借助紀錄片的手法,讓影片更具紀錄片的質感。在設想影片的時候,沒有太多戲劇性的東西,更多的是對生活自然流程的記錄,但這種記錄不是我們每天跟在後面被動地拍。十六年前《洗澡》里去聖湖沐浴的片段是個引子,在距離張揚第一次進藏二十六年後的現在,《岡仁波齊》蘊藏著一場二十六年的信仰回溯。
7月4日,吳聲與場景實驗室成員,邀請了朋友們一同包場觀影《岡仁波齊》。觀影後,吳聲老師與《岡仁波齊》導演張揚、電影發行人路偉,一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並回答了現場的提問。
| 路偉、吳聲、張揚 現場談話並接受提問 |
1. 像《岡仁波齊》這樣的優質電影,如果能夠在中國電影上贏得一席之地,意味著什麽?
路 偉:中國電影發展到今天,有更多高品質的觀眾欣賞高品質的影片,不僅是商業片,藝術片也有了細分,譬如不同的分線發行和分眾銷售方式。很多藝術電影,特別是像《岡仁波齊》,欣賞門檻是很高的。專業的電影人說《岡仁波齊》是紀錄式劇情片。在中國電影史上,這種類型的電影幾乎沒有,而在世界電影史上,這種類型也很小眾。
像《岡仁波齊》這樣優質的電影,能在中國電影上贏得一席之地代表的是一種場景的變革。譬如,曾經眾籌就是一個很好的引爆點,一下能增加幾百個核心用戶,同時今天的“包場”也是一個把很多人拉入一個共同場景里,讓每個人參與的有效方式。那麽,如何建立一個觀影場景,讓觀影場景的共性變成共情,帶著同一種情緒看一部電影,發揮電影的社交功能,就是藝術電影所需要達成的目標。
| 經幡——《岡仁波齊》海報 |
吳 聲:的確,張揚導演的《岡仁波齊》到底是不是高門檻,是不是意味著高品質,我們暫且不論。但是這個時代,凡是優秀的產品就不會缺少精準連接和精準分眾。所以從某種意義上,“包場”看電影這個動作並不是包場本身,而是通過包場的行為去放大、篩選超級用戶,連接用戶的精準觸達,形成口碑。
我自己並不在意電影是不是情懷、文藝,或藏地文化的獵奇,我在意的是作為互聯網產品,有沒有產品自信,以及這種自信能不能找到擁護者。觀眾觀影後自發的認可進一步傳播的過程,是這個時代最重要的流量,同時是重要的票房來源。不要在意票房結果,也不要在意影院的排片量有多高,因為這只是一個路徑和結果,流量自然的溢出,要在意的是產品自信能不能完成在商業模型上的建設。
張 揚:作為導演,能否做出好的電影,把你內心對世界的認識通過電影傳達,最重要的就是自信。當然,電影總是分大眾、小眾,大家對電影也有不同層次的認識。作為導演來說,很難猜測觀眾到底屬於哪部分,某部電影的觀眾有多少數量。所以,導演也不能簡單地為觀眾拍電影,導演不需要為觀眾拍電影。
曾經,大家都認為來電影院是應該看充滿特效,飽含概念的商業片,而藝術片從網上下載,在家里看就行了。但其實藝術電影才應該在電影院里看,因為它真的有一種讓你安靜下來的儀式感,安靜恰恰是因為電影院環境提供了這樣一種可能性。在家里觀影隨時可能跳走,被幹擾,沒有靜下來觀看它的能力。
| 張揚 導演 |
2. 97年張揚導演的《愛情麻辣燙》,很成功地賣了三千萬,相當於現在十來個億票房。按理說,張揚導演應該特別懂市場,但好多年前他離開了所謂的北京電影中心,去了大理開客棧,拍電影成了順便的事了。“向外看容易,向內看難”,一個人如何才能向內看更加清晰,更加知道自己想要什麽,或者知道自己走向哪里?
張 揚:行業內的人會知道,只要從事了電影行業,名和利是都跑不掉的東西。你的電影總是要面對觀眾,面對市場,甚至還要面對電影節。我之前的一些電影還算成功,商業上不虧錢,口碑也都挺好的,我就被定義為商業和藝術結合比較好的導演。但反過來,有一段時間我反思自己,商業和藝術是不能完全平衡的,因為平衡意味著妥協,想要更商業就要和大眾的口味盡量貼近,甚至電影表現的法都要接近大眾口味,但想更藝術,想在國際電影節上獲獎,就要在電影語言上、電影整個的題材選擇上要走另一種極致的概念——從某種意義上是非常矛盾的。這是導演自己必須想清楚的東西。
從我的角度,覺得向內那一部分,也就是你內心的一部分,會越來越占優勢。電影是唯一我從來不去考慮任何商業的回報,只想就踏踏實實做出來的東西;但是反過來市場、觀眾通過口碑,通過票房回饋了你。也就是說,你並不在意的事情,有時候反而能夠回饋你。以前我總是在兩邊猶豫,越猶豫票房反而越一般。回到了內心,不是追求外部名利的時候反而最本質。
| 朝聖之路——《岡仁波齊》|
3. 無論從是票房、受眾,還是營銷,怎麽對《岡仁波齊》進行判斷?
吳 聲:新一代審美習慣的崛起,標誌著新時代對於極高的審美素養與人文關懷,明確的社交態度與道德水準,這樣一種形態開始主流了。以前我們經常劣幣驅逐良幣,影院有了驅力性的要素,觀眾也有了判斷能力和欣賞能力,而且判斷能力和欣賞能力因為互聯網形成了一種民主性,在這種民主性下最直觀的表現就是——《岡仁波齊》將會破億。
第一波超級用戶開始向更加廣闊的渠道邁進,通過社交網絡和朋友圈大規模滲透是第一個節點。我們會看到更多的人像張揚導演一樣更加忠實自己內心的召喚,他們原來知道不需要向外而求,只需要反求諸己,做最好的自己,一定會遇見最對的人。所以這個時代是產品崛起,品牌崛起,它表現在消費升級中的文化形態。
最後一個判斷是,像《岡仁波齊》等火熱的現象會催生、倒逼產業鏈要素的成熟。在未來,多樣性會成為更加主流的審美形態和文娛形態。一方面消費升級表現為消費升級,另一方面消費升級也會表現為消費降級,越買更好,越會發現其他的也是你的菜,所以你發現LV已經不能滿足你,但是LV和Supreme的聯盟則會成就你。
這個時代是令人發燒的時代,也是令人思考的時代,《岡仁波齊》給我們的絕不僅僅是又一部好看的電影,還讓我們找到了一種東西,這種東西如魚飲水,冷暖自知。
盡管被市場公認為首個違約的城投債,但市場對於“17兵團六師SCP001”最終的兌付仍存樂觀預期。
8月14日,在“17兵團六師SCP001”發生違約後,發行人再度公告稱,“17兵團六師SCP002”將於8月19日兌付本息,由於資金籌集困難,到期兌付存在不確定性。
不少接受采訪的投資經理告訴第一財經,市場仍然預期該短融存在在一定時期內延期兌付的可能性。負責這兩期短融的人士告訴記者,目前已經有1.3億資金劃撥至上海清算所,如果本息償付計劃確定後,將盡快正式對外發布公告明確兩期債券的資金兌付安排。
由於這只債券兌付的可能性仍存不確定性,城投性質本身也存在爭議,市場對未來城投債板塊的走勢仍然存在分歧。不少受訪機構認為,盡管目前市場公認這是首個違約城投債,但本次事件的沖擊也僅限於同類型的平臺、同區域的城投等等,尚不會蔓延至整個城投板塊。
又見“違約雙響炮”
8月13日,中城投集團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公告稱,“15城六局”應於8月13日兌付回售本金10.5億元和債券第三個付息年度利息7350萬元;由於公司目前的主要資產被查封凍結,且流動性較為緊張,無法按期償付本期債券到期應付的回售本息。
同日,上清所公告稱,8月13日是“17兵團六師SCP001”付息兌付日。截至13日終,上清所仍未足額收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國有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兵團六師”)支付的付息兌付資金。 Wind資訊顯示,除了8月13日到期的債券以外,兵團六師在公開市場尚有存量債券4只,包括中票、短融、超短融和私募公司債,債券存量為20億。
8月14日, 兵團六師再度公告稱,“17兵團六師SCP002”將於8月19日兌付本息,由於資金籌集困難,到期兌付存在不確定性。
不少接受采訪的投資經理告訴第一財經,市場仍然預期該短融存在在一定時期內延期兌付的可能性。兵團六師負責這兩期短融的人士也表示,目前已經有1.3億資金劃撥至上海清算所,如果本息償付計劃確定後,將盡快正式對外發布公告明確兩期債券的資金兌付安排。
另有投資經理告訴記者,兵團六師將於星期四(8月16日)組織債券投資者會議,屆時將會進一步向債權人明確兩期短融的償付情況。
首個違約城投債
多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這可能是首個發生實質性違約的城投債。同時也有觀點認為,兵團六師嚴格意義上只能界定為國有資本運營公司,公司性質介於城投公司和普通國企之間,另外發行人並不在銀保監會的城投名單中,本期債券在中債和Wind的分類中,也都並非城投債。
中信證券固收分析師呂品對記者表示,發行人主要從事的並非傳統的城投平臺的基建、棚改、土地整理等公益性業務,而是農業等經營性業務,從業務分類上不算嚴格意義上的城投。他也提到,但是由於其特殊的股東與自身定位,國資運營平臺是介於普通地方國企控股平臺與城投平臺之間,這種類平臺的類國資主體在全國範圍很多,甚至有一些類似國資平臺將一些城投和普通工業企業都納入旗下。“如果發生實質性違約的話市場更多的還是會將其作為城投來認定。”
在市場人士看來,這兩期短融如果發生實質性違約,將會成為首個打破剛兌信仰的城投債,但目前大家仍關註後續的兌付進展,也就是本期債券存在“技術性違約”的可能,多位接受記者采訪的人士看來,發行人最終能夠完成本息兌付的可能性仍然不小。
一位保險資管投資經理告訴記者,“技術性違約”多是在發行人本身具有較強的還款意願但由於非主觀因素造成的違約,如人行大額支付系統、跨境匯款系統等資金劃付過程中的技術操作原因導致。另一位券商資管投資經理則認為,如果到期的第二日仍然不能完成本息的償付,即使能在短期內順利完成債券的兌付,也不能歸為“技術性違約”的範疇。就城投債而言,此前2009年的“07宜城投債”和2017年的“14新密財源債”也先後發生過技術性違約。
一位城商行資管人士告訴記者,從二級市場成交來看,今日僅在暗盤發生了2000萬的“渣量”成交。他對記者分析,在當前時點的拋售可能是由於委托人強制要求在二級市場上賣出違約債券導致。
城投債還是產業債?
由於這只債券兌付的可能性仍存不確定性,城投性質存在爭議,市場對未來城投債板塊的走勢仍然存在分歧。不少受訪機構認為,未來城投或者“類城投”在基建方面仍將扮演重要角色,本次事件的沖擊尚不會蔓延至整個城投板塊。
聯訊證券董事總經理李奇霖則在報告中稱,此前中央曾下發43號文要求剝離融資平臺的政府性融資職能,劃清地方政府債務和城投債務的界限,但仍沒改變市場的信仰。很多投資者依然認為地方政府最終會為城投債務兜底。
“這導致的結果是,城投債和產業債依據企業屬性被分為兩個群體。”李奇霖稱,在地方政府兜底預期下,高風險偏好的投資者加倉城投債,而有些金融機構對民企債一刀切。在結構性去杠桿過程中,地方政府和國企是主體,但民企顯然更為受傷。不少投資者告訴記者,流動性寬松大幅降低了資金成本,7月2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後市場對於城投債的偏好進一步增強。
Wind資訊顯示,8月1日~8月14日,一級市場上有11只城投債發行利率都跌破了4%,其中兩只短融的主體評級為AA+級;而民企債方面,僅有4只債券發行利率低於4%,分別為平安租賃、萬科、金地和平安不動產。
李奇霖在報告中分析,城投債剛兌打破所引發的流動性風險,短期會傳導至一級市場,包括民企債在內的各類型債券,發行難度都將上升,因為流動性壓力下,金融機構偏好高流動性資產,影響配置意願。但在中長期,城投債定價的市場化,有助於緩解民企和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問題。
一些城投債分析人士則告訴記者,在資金面寬松以來,對於AAA級債券無論是國企債還是民企債一直不缺少買盤,而AA+和AA級產業債在城投債出現點狀風險後,仍然難以獲得明顯的利好。考慮到這次違約的城投債未來兌付方面的不確定性等,本次事件的沖擊也僅限於同類型的平臺、同區域的城投等等,尚不會蔓延至整個城投板塊。未來在城投債的個券方面,需要機構在投資過程中更細致地調研。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今年以來信用風險事件不斷,城投債的“剛性兌付信仰”也遭遇考驗。
8月13日,上清所公告,當日為超短期融資券“17兵團六師SCP001”的付息兌付日,但截至日終,仍未足額收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國有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支付的付息兌付資金。
盡管隨著8月15日“17兵團六師SCP001”完成付息兌付,此次事件被視為一起“技術性違約”,城投企業在公開市場尚為零違約,但關於打破“城投信仰”,還是引起了市場的廣泛討論。
今年來,城投平臺融資渠道收緊,疊加結構性去杠桿,面臨較大的再融資壓力和存量隱性債務問題,多起風險事件涉及的債務也均為非標債務。
第一財經了解到,為了化解城投平臺的風險,不少地方政府已經著手進行城投平臺的轉型。一位參與多地城投平臺轉型的人士告訴記者,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其中很重要一點就是平臺隱性債務的風險,因此必須對城投平臺進行轉型。
而在資金端,銀行對城投類企業的貸款也與以往不同。“以前這類企業有政府背書,但隨著政府背書剝離,做市場化的運營,像以前政府蓋承諾函給這些企業放款的情況現在不能做了。”一位城商行金融市場部人士透露。
轉型急切
地方政府長期以來為城投平臺提供隱形擔保,投資者對資金安全形成一定的剛兌預期,“城投信仰”也由此生成。
但需要看到的是,很多平臺公司的債務短期內很難化解,大部分平臺公司沒有實質性的經營收入,或者說經營收入非常少,債務都是在靠借新還舊。
比如“17兵團六師SCP001”風險事件出現後,招商證券也在研報中指出,“當2017年補貼缺位後,疊加子公司業績意外未達標,利潤增長失速成為必然。這也體現出公司本身在經營和創收能力上的不足,即便在2018年棉花價格回暖的行情中,也難以短期扭轉頹勢。”
“針對平臺債務問題,第一就是要控制,大體而言從供給和需求兩方面開展。供給就是把融資端收緊,減少供給;需求端不要再讓平臺公司做政府性融資,對政府項目做嚴格的管控,壓縮項目規模。”上述了解地方城投平臺轉型人士告訴記者,這也意味著對平臺進行轉型。
“一定要轉型,不轉型的話,債務沒辦法解決,將來會出問題。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其中很重要一點就是平臺隱性債務的風險。”
通常而言,平臺公司有五大職能,融資、投資、建設、運營與管理。以前政府機構通過公司提供服務的過程中,大多只關註融資和建設的職能。
“現在幫助它做轉型,就是希望城投公司發揮出這五大職能。城投平臺本質就是為地方政府服務,比如市級的城投公司,是為城市建設服務;開發區的投資開發公司,是為開發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招商引資和產業建設服務。平臺的職能沒有變,但定位要變。”該人士也打比方稱,平臺的轉型是通過“喝中藥”的方式,而不是“做手術”的方式。
下半年來釋放出一系列放松信號,資金面寬松不減,一方面利好於城投債的投資,另一方面,城投平臺的融資環境也有所改善。
一位華東城商行金融市場部人士也透露,近一段時間來貸款松動不少,“現在的貸款投放很多都是投向當地的一些城投企業,不過銀行做企業貸款還是需要抵押的,信用類融資則需要高新技術企業資質。”
“下半年平臺可能好一點,但我估計融資成本也很高。現在AA+的融資成本在7%~8%,像一些西部地區的城投平臺融資成本在10%以上。評級好的話可能融資成本低一些,要看評級與資產狀況和信用狀況。”上述了解地方城投平臺轉型人士說。
關註主體信用
統計顯示,過去十年來出現過約24起城投債的風險事件,對城投市場造成影響較大的一次發生在2011年,當時雲南路投和上海申虹兩起貸款違約事件造成市場的恐慌性拋售,城投債信用利差大幅上升,信用風險蔓延。
在去杠桿、嚴監管的大背景下,2018年上半年城投平臺受到一系列沖擊,城投利差走闊。今年1月11日,雲南資本未能按時償還信托貸款,也拉開了今年城投風險事件的序幕。
盡管今年年初以來的信用風險不斷,不過城投企業在公開市場尚是零違約。因此8月13日上清所的公告後,該事件也被認為打破了“城投信仰”。
不過,隨後事件走向發生“反轉”。8月15日,上清所公告,已於當日足額收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國有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17兵團六師SCP001”的付息兌付資金,並代理完成了該期債券的付息兌付工作。
“原來是大家都相信城投有政府信用,但43號文後,平臺就是平臺,地方政府就是地方政府,平臺出了問題,地方政府是不兜底的。雖然實質上可能不這麽做,但政策上是這麽要求的。”上述了解地方城投平臺轉型人士稱。
“以前城投都一樣的,投資人無需甄別,因為都是政府信用。而現在就變成了主體信用,是A公司和B公司不同的主體,就需要去甄別風險。”他進一步說,原來更多看政府的支持力度,未來則更為關註城投自身的財務狀況、資產質量的權重在大幅提升。如果無效資產偏多,城投的投資吸引力無疑會下降。
此次“17兵團六師SCP001”的“技術性違約”後,市場並未出現異常的交投現象。分析人士稱,一方面可能是因為市場不認為其是城投,另一方面中低等級城投債仍然是具有性價比的品種。
申萬宏源認為,基建擴張中城投地位難以短時間撼動,城投後續利好政策仍然存在。但是低等級、非公益、老少邊窮地區的城投需要價值重估,以AA+及以上的公益性強的“真城投”為主要配置對象。
基建擴張,但地產投資或仍繼續承壓。深圳某大型公募基金經理看來,6月、7月分別有114宗、15宗掛牌土地流拍,另一方面,今年的土地成交面積數據不是很好,而土地成交面積對應著終端需求。此外,國開行對於棚改的審批更加嚴格。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