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氣堂:豐子愷 純真年代 人間情味
1 :
GS(14)@2012-05-26 19:25:11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20525/16366424
「去年港台拍紀錄片時,我們去了浙江省博物館看《護生畫集》。這作品很重要。豐子愷畫完後,把畫集交予一個和尚,和尚把它帶到新加坡,後來新加坡的和尚又把它捐回國內。」館長回憶,去年到了浙江省博物館,當局仍未答應讓他拍攝,遑論借出作品了。他笑說:「《護生畫集》是釘裝作書的,共有六集,我禁不住問:『這作品這麼好,會否有機會外借呢?』他們回答,這是古書。不能拆書,又怎樣展覽呢?我很是為難。」司徒館長心想,讓我看書,已經不錯,「誰知一邊翻書,一邊甩頁,我一邊在數甩出的頁數,記得約有百四張。我就問當地館長:我只借你甩出來的一百張,可以嗎?結果, Bingo!更神奇的是,甩出來的,都是精品,我想因為是精品,大家揭得比較多吧。」
《護生畫集》因為釘裝成書,從來都沒有展出過,十分珍貴。「早幾年蔡瀾叫我去新加坡看,原來他曾在八十年代初在新加坡讀過整本畫集。」館長:「豐子愷自己說,不論是音樂、畫作或文學,要表達的都是人類的真善美,希望大家要用心眼來看。他的作品,十分純真,充滿童趣。在中國藝壇上,他一直不受重視。他那一代,畫《三毛》的張樂平不認同他是同路人;畫花鳥山水的,又不認同他的藝術價值,於是一直沒有博物館替他辦畫展。豐子愷說,『文章有漫筆,聊天有漫談,我畫的,就叫漫畫』!」
【飲食籽】油器.人間 忘不了的酥
1 :
GS(14)@2016-02-04 17:25:50大環套小環,環環相扣,看着糖環漸漸變成金黃色,記者也不禁回憶起小時候的過年氣氛。
【飲食籽:故味重嚐】回憶當中,過年總是有點忙亂,父親跟叔伯玩紙牌,母親跟姨媽姑姐邊聊八卦邊切糕點。冷不防,廚房傳來噼嚦啪嘞的油炸聲響,我們一班小鬼還未趕及偷看嫲嫲撈起滾燙的煎堆,又被門外的香氣引走,原來嬸嬸提着兩大袋剛炸好的油角回來……可惜,這種熱鬧光景已被連鎖店的量產味道逐漸取代了。油器,人間,是團圓,也是分享。乘着味蕾忽爾懷念起那份油膩口感時,就讓我們尋找如今仍存的一口手做香酥。
葉蘊儀細數嫲嫲的糖環
往昔的、獨特的香酥味道,除了記者,同樣烙在葉蘊儀(Gloria)的回憶之中,「嫲嫲每年總會在農曆新年前製賀年食品,如煎堆、芋蝦及糖環等,我自細便愛待在她身邊幫手,搓搓粉、混混麵糊做糖環,它也是我最喜愛的賀年食品!」Gloria祖籍廣東清遠,糖環正是廣州傳統應節食品。圓環既像金錢又像年花,大環套小環,環環相扣,寓意連綿不斷、生生不息,炸至金黃香脆,也有「金銀滿屋」的意頭。
古董模具變傳家之寶
坊間流傳兩種製作糖環的方法,較常見的是以麵粉或糯米粉搓成麵糰,放滾水燙熟,再混糯米粉及濃糖漿,搓成長條後屈成環形,放進滾油裏炸;進化版則改用木模壓出環狀。不過Gloria家卻有第三種做法,還出動傳家之寶私伙「黃銅模」為我們作示範,「這模具傳自嫲嫲,是古董,在坊間找不到了。」她笑言。混好麵粉、糖、蛋及水,並用手搓成細滑粉漿,然後把銅模放進滾油中預熱,再沾上粉漿,下油炸10秒,其間上下晃動,糖環便會自動脫模成形。看Gloria一手拿着長筷子炸糖環,一手拿起沉甸甸的銅模沾粉漿,瞬間炸起數個金黃糖環,技巧純熟、手到拿來,怎會想到她也曾被嫲嫲罵過,「還記得廿多年前第一次幫手時,嫲嫲說我太騰雞了,弄得不漂亮,幾乎不讓我動手。但經過多年練習,即使嫲嫲已不在,我們每年還會用她的食譜,全家總動員炮製糖環,有自用,也會送給朋友。」Gloria笑說朋友嚐過後都大讚美味,近年還不敵朋友的央求,為大家越做越多,甚至精心包裝,好讓他們作拜年賀禮送給親朋,分享這份傳承自嫲嫲的甜蜜滋味。
葉蘊儀每年都會製作包裝精美的糖環予朋友作送禮之用,但始終家庭式手作數量有限,經常一早訂滿。
傳家之寶私伙「黃銅模」。
坊間有「進化版」的糖環模,形狀變化更多,大多以不銹鋼製作。
【糖環製作過程】
1.把麵粉及糖混合,加雞蛋和水,以手拌勻至幼滑且沒有小粒的粉漿。
2.把模具放進滾油預熱後蘸上粉漿,切記,別讓粉漿蓋過模,否則難以脫模。
3.把沾有粉漿的模具往滾油裏浸,上下晃動約10秒,讓糖環脫模。
4.糖環成形後,以長筷子輕輕夾住上下晃動,炸至金黃色即可。
唔好問點解! 葉家炸糖環小禁忌
1.只能於日間炸,皆因每日下午5時日落後,糖環便會炸不起。2.女性若於生理周期時幫手,炸出來的糖環皆會塌下、難以成形。
傳統糖環
糖環 VS蜜蜂竇?
坊間有兩種形狀相似,但製法、口感均不相同的「糖環」,一款是手揑造型或用木模,另一款則以銅模製作,即葉蘊儀的版本。其實銅模版較偏向南洋的「蜜蜂竇」,甚至有說是始於南印度,又名Achu Murukku。不過早年傳入中國南方後,人們不懂分辨,便把兩者混為一談,統稱糖環,一直流傳至今。
低調大歡喜 炸足半世紀
沉默,是金。或許是兒時的習慣,老餅家「大歡喜」的老闆余潤榮,總是不發一言,默默埋首做角仔,直至那些胖乎乎的小個子下油鑊那刻,他才打破沉默,「以前年初一也會開油鑊炸油器,長輩通常不准小孩待在旁邊,怕他們會亂說話。例如炸角仔時問為何會炸到散開?做鬆糕時問為甚麼不發?新年說這些話不好意頭呢!」這間隱伏於青衣涌美老屋村的小店,前舖後餅房,滿室「孔雀仙女」的懷舊牆磚,依稀看到泛黃的油迹,簡簡單單的一隅,就是余潤榮半生的舞台。大歡喜自1966年開業,潤榮那年才不過13歲,小學剛畢業就隨爸爸學做唐餅、麵包及月餅,當然少不了每年一度的賀年油器。如今剛好半個世紀,他那套手法技藝也堅持跟足老爸的一貫做法,「坊間有很多新式味道,甚麼鹹角仔、豆沙角,但我做的油角,餡料清一色只有糖、花生碎及椰絲。」臨近歲晚,他還會與弟弟潤宗輪流分工,一個半夜做麵包,一個清早做油器,母親弟婦則掌店面。看他熟練的舀一小羹餡料放在圓麵皮上,指尖沿邊左揑揑右揑揑,不消一會,飽滿圓潤的油角已鋪滿了一整盆。「角仔脹卜卜,有人說像金元寶,買來賀年最好意頭。」炸畢角仔,緊接上場是寓意笑口常開的笑口棗,「與角仔一樣,下油鑊炸時,油一定要夠熱,否則很易散開。」噼嚦啪嘞、噼嚦啪嘞,是餅房也好,是門外的小街也好,頓時被那股熱騰騰的油香佔據住。明知是油膩,但這酥香,對潤榮而言,是傳統,也是傳承自余爸爸的一份味道。
余潤榮是大歡喜第二代傳人,他慨嘆兒子尚小,新人不願入行,做餅手藝或後繼無人。
大歡喜一做便半世紀,一直沿用開店時的磅。
角仔 每磅$50角仔要炸得金黃酥脆,老闆說最重要是麵糰及油酥比例為3:2,而且油一定要滾。
角仔製作過程
1.把麵粉加水搓勻至不黏手的麵糰後
兩台女赴韓打工抵埗即人間蒸發
1 :
GS(14)@2017-03-04 10:18:12南韓網路論壇周五流傳一則訊息,驚傳有2名台灣女生在當失蹤將近2星期。兩名台灣女生今年2月14日前往韓國打工,抵達時有報平安,但之後就音訊全無,兩方家屬非常緊張,目前已經報警並通報台灣外交部協尋。據南韓《FOCUS》論壇指出,失蹤的2名女子應為19歲,一名叫江芸儀的女子在上月14日失蹤,另外一名女子則是在17日失蹤。論壇也指出,其中一名女子在首爾大林站附近的麵店內拍攝照片,並上傳facebook後就音訊全無。江芸儀的朋友在她的facebook留言:「拜託快出現啦不要搞消失!」「真的真的希望你沒事當初應該逼問你去哪的但來不及,拜託你快出現不要有事,還想聽你聲音跟你聊天啊快點出現!!!」「姊啊你快回來啊,說好回來不是要長回妳的游泳圈,快回來!帶你去吃好吃的!」「妳是幹嘛啊...趕快回來聯絡妳家人不要讓妳家人擔心好嗎...」
fb粉絲專頁「유학일기-留學日記」也在facebook發文,聽說女同學的韓文不太流利,卻擔任電話服務的打工,而且最後的打卡地點是大林洞,是南韓國內最多犯罪的中國人聚集地點,因此懷疑她們可能「是被詐騙集團或黑社會抓到的可能性也有」。江母接受台灣《蘋果日報》時說,由於過去女兒的習慣是手機不離身,因此她懷疑女兒赴韓後,恐怕是被人所控制,行動失去自由。綜合報道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304/19947432